材料证明书

2024-07-23

材料证明书(共11篇)

材料证明书 篇1

附件3 证明材料和证明事项梳理若干原则

一、本通知证明材料和证明事项中的“证明”,是指认定某种行为、关系或事实具有真实性,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证明性、作证性,是其他行为的一个前提条件,体现在其对相对人权利义务的非设定性,即证明行为不赋予相对人权利,也不为相对人创设义务,只是以证书、证件等形式,为相对人证明涉及人身、财产或其他相关事项。证明并非重新创设公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仅就已存在或形成之权利义务关系,予以观念上的认识或澄清。

在梳理中,要把证明与行政审批、行政确认等行政权力加以区分。尤其要把握好与确认的关系,防止把确认视同证明。证明与确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创设新的法律关系,是否仅系对原有法律关系的重新证明。就确认而言,它将创设新的法律关系,如颁发结婚证,虽然事实上当事人的婚姻状态已经存在,国家只不过以公权力的形式予以承认,但就是通过给当事人颁发结婚证,宣告了当事人之间法律上婚姻关系的成立,而非以前的事实婚姻关系。但是如果男女双方在领取结婚证后又丢失,请求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构开具证明,婚姻登记机构开具证明的行为,则属于证明行为。

二、证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证书,也可以是一张载有证明内容的纸,甚至可以是在申请人的材料上写出具有证明力的内容等。

三、同一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有多个依据并且相互不一致的,如果证明依据属于同一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则以新的规定为准;属于不同效力层次的,以上位法为准;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关系不明确的,适用《立法法》的规定。

四、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的名称,应与作为其设定依据的法律文件上的规定一致。如某一个事项原设定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名称与新施行的法律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名称不一致时,应按新设定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名称进行调整。

五、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的分类,应以群众和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为准,如群众和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不一致的,应分别填报。

六、本通知梳理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应按“一事一证”的原则填写。如纳税证明,包括缴纳税(费)证明、纳税信用等级情况证明、税收违法情况审核证明。在这里,纳税证明是证明分类的类别,不是一个证明事项,证明事项应为缴纳税(费)证明、纳税信用等级情况证明、税收违法情况审核证明。七、一个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含有多个子项,子项应属于独立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须单独列项报送。证明条件、申请材料、证明内容不同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即使该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名称相同或者相近,原则上应分别各自作为一个事项,分别填报。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名称不同的,应当按照不同的证明材料或证明事项分别填报。

八、证明过程中的收费,既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也包括经营性收费、服务性收费。收费主体既包括各部门,也包括各部门所管所办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非企业组织的等。

九、登记表中的“证明对象”,是指证明的事实,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工作经历、工作单位、职务、原籍和现址等。

登记表中的“证明范围”,是指本证明出具范围。如开立“个人存款证明”,其范围包括:证明开立时,客户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教育储畜、通知存款以及凭证式国债、储蓄式国债。

登记表中的“证明用途”,是指出具证明的目的、原因等。如“出生医学证明”,证明用途为:证明婴儿出生时状态、血亲关系以及申报国籍、户籍取得公民身份的法定医学证明。

登记表中的“证明内容”,是指证明的具体内容。如“出生医学证明”,证明内容为:新生儿的出生情况,时间、地点,体重,性别,父母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事项。

登记表中的“证明标准”,是指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者不存在所要达到的标准。如,只要当事人提交了真实、有效、合法的证据材料,经过形式审查,即可认定当事人的主张成立。

登记表中的“出具主体(单位)”,是指证明文件上盖章的主体(单位)。

材料证明书 篇2

本文主要从中国国家标准、ASME标准、PED产品 (97/23/EC欧盟承压设备指令) 以及AS1210标准 (澳洲压力容器) 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压力容器标准, 根据各标准的特点总结了一下它们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一、中国国家标准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中国国家标准GB 150.2-2011《压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要求, 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钢材应附有钢材生产单位的钢材质量证明书原件, 容器制造单位应按质量证明书对钢材进行验收[1]。

对于上类压力容器, 还应同时满足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以下简称《固容规》) , 要求压力容器用材料的质量、规格与标志, 应当符合相应材料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压力容器专用钢板 (带) 的制造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材料制造单位应当在材料的明显部位作出清晰、牢固的钢印标志或者采用其它方法的标志, 实施制造许可的压力容器专用材料, 材料证书和材料上的标志内容还应当包括制造许可标志和许可证编号;材料制造单位应当向材料使用单位提供材料证书, 材料证书的内容应当齐全、清晰, 并且盖有材料制造单位质量检验章等等要求[2]。

GB150.2和《固容规》作为法规性规范针对材料证书提出了概括性要求, 而具体要求要参照相应材料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例如:按照GB713-2008《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制造的钢板, 在GB150.2和《固容规》的基础上, 同时应满足GB/T247-2008《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此推荐性标准在GB713中有引用, 则必须强制执行, 其提出材料证书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 材料制造厂名称, 采购方名称, 合同号;

第二, 材料标准, 材料牌号, 规格, 重量, 数量;

第三, 能够追踪从钢材到冶炼的识别号;

第四, 规定的各项试验结果;

第五, 发货日期或生产日期;等等[3]。

综上所述, 按照中国国标生产、验收的材料应符合相关的材料标准或行业标准, 并满足GB150.2和TSG R0004的相关要求。

二、ASME标准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在ASMEⅧ-1篇2013版 (压力容器建造篇) 中指出哪些材料需要提供材料证书, 对于板材是必须提供试验报告以及符合材料标准的合格证明;对于其它形式的产品, 若材料标准规定了每件材料标准的标识, 包括等级、类型、级别 (如果有的话) , 且每件材料都有这些标识, 则按照符合材料标准验收, 即可以不用提供材料证书[4]。但是目前在制造过程中, 客户都要求提供材料证书, 而具体材料证书的要求则要依据相应的ASMEⅡ篇的相应材料标准。例如, ASME SA-516/SA-516M-2013《中、低温压力容器用碳钢板》标准中对于材料证书应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详细阐述, 这就需要参考其通用标准ASME SA-20/SA-20M-2013《压力容器用钢板通用要求》, SA-20/SA-20M详细介绍了材料证书应包含的内容:

第一, 材料制造厂应报告适用产品标准 (这里指SA-516标准) 以及采购订单要求的所有试验结果;

第二, 应包括炉号、试验板的识别号、钢板的公称厚度以及产品标准的版本号;

第三, 特别指出在报告延伸率时, 应同时报告延伸率百分数和原始标距;

第四, 所有的热处理, 包括温度范围和保温时间;

第五, 以及标准或者订单规定的其它要求, 包括试验等[5];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多标准的材料, 其材料证书应同时满足多个标准的要求。例如, 在某个项目中收到一份GB 4237-2007标准的06Cr19Ni10和ASME SA240/SA-240M标准的304双标准的钢板材料证书, 此份材料证书中没有体现钢板的屈服强度, 此时按照GB4237-2007标准合同中没有明确注明时, 可以不提供钢板的屈服强度 (即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 但是按照ASME SA-240/SA-240M标准必须提供钢板的屈服强度, 那么按照双标准的判断依据, 此份材料证书不合格。

总之, ASME标准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主要结合产品标准以及相应的通用规范的要求, 同时还必须满足订单要求。

三、PED产品 (97/23/EC欧盟承压设备指令) 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PED产品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即97/23/EC欧盟承压设备指令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相对于中国国家标准以及ASME标准而言, PED产品对材料证书的要求是最为严格的。此时需要介绍一下EN10204-2004《金属制品检验文件类型》, 此标准将金属制品的检验文件分成基于非指定检验的检验文件2.1和2.2, 以及基于指定检验的检验文件3.1和3.2四个类型的证书。其中, 3.1证书的定义为:

第一, 此文件由材料制造厂出具, 在文件中申明所供应的产品是满足订单要求的, 并提供试验结果;

第二, 试验单元的选取和试验按照产品标准、官方条例、相关技术法规和/或订单的规定进行。

第三, 文件由材料制造厂授权的独立于生产部门的检验代表批准;

第四, 如果材料制造厂执行了可追溯性步骤并提供了相应符合要求的检验文件, 就允许材料制造厂递交在原始产品或其收到的产品上获得的试验结果的检验证明书3.1[6]。

3.2证书的定义为:包含试验结果数据的证明书, 该证明书由材料制造厂授权的独立于制造厂的检验代表以及由采购方授权的检验代表或官方条例指派的检验人员出具的文件, 并声明了产品与采购合同要求相一致;如果材料制造厂执行了可追溯性步骤并提供了相应符合要求的检验文件, 就允许材料制造厂递交在原始产品或其收到的产品上获得的试验结果的检验证明书3.2[6]。

按照97/23/EC对压力容器类别的划分, 结合EN10204-2004标准, 对于Ⅱ、Ⅲ、Ⅳ类容器的受压件, 包括筒体、封头、设备法兰、法兰盖、接管、接管法兰以及法兰盖、补强板、换热器的管板、换热管、膨胀节、以及设备主螺栓, 包括接管法兰的连接螺栓等, 在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下提供3.1证书, 如果没有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 则需要提供3.2证书。对于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EN10204标准中也有阐述, 即材料制造厂的质量管理体系由在欧共体建立的有资质机构进行认证, 认证还包括指定的材料评估。

目前国内生产的PED产品, 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按照ASME标准设计制造, 另外一种是按照EN13445设计制造。不论按照何种标准设计制造, 在材料选用方面通常会选择较常规生产的ASME材料, 这样图纸设计时, 还必须要提交一份PMA特殊材料批准证书给相应法定检验机构审批, 在审批通过后才允许使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判断PED产品受压件所用材料是提供3.1证书还是3.2证书, 需要依据材料制造厂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以下简称体系证书) , 通常指依据97/23/EC认证证书及其材料认证范围。根据材料制造厂提供的上述证书颁发机构、有效期、以及材料认证范围来具体判断。

除上述体系证书外, 97/23/EC规定材料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 材料必须进行最低设计金属温度下的冲击试验, 平均冲击功≥27J; (2) 材料延伸率≥14%;在此基础上, 结合PMA证书中对具体材料提出的特殊要求进行材料采购。在期货采购时, 订单中详细注明材料要求, 只要材料制造厂的资质时满足要求的, 则提供3.1证书即可, 否则, 就需要提供3.2证书。若是由于采购数量及周期限制, 只能采购现货, 通常情况下, 无法满足PED的要求, 这时就需要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到材料制造厂进行见证取样、试验, 并和材料制造厂共同出具3.2证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材料认证范围, 因为大部分检验机构出具的材料认证范围, 涉及到了材料标准、牌号、交货状态、规格限等。例如, 在某项目采购中, 根据项目要求设计选择管板的材料为SA-350 LF2, 供货状态为正火, 而实际供货方的体系证书中对于SA-350 LF2的材料仅包含了淬火加回火供货状态, 则此份证书不满足3.1要求, 需要提供3.2证书。

当然除了判断提供3.1或3.2证书外, 还应当满足相应的材料标准, 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AS1210标准 (澳洲压力容器标准) 对材料证书的要求

AS1210标准主要涉及设备的材料、设计、制造、试验、检验等, 相当于中国国家标准GB150.1~4-2011和《固容规》。此标准是按照压力、体积、温度和介质来对产品分类。在AS 1210的表3.3.1有列出所选用材料, 包括ASTM的材料, 但是ASME标准的材料并未选用, 对于表3.3.1中未列出的其它材料, 须满足AS/NZS1200的要求。

AS1210标准与97/23/EC一样也有关于材料证书格式的要求, 标准号为ISO 10474-1991《钢和钢制品检验文件》, 相当于EN 10204, 其证书格式分为2.3, 3.1 (A/B/C) 和3.2等,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3.1和3.2部分, 共同点是:都是基于指定检验的检验文件, 由独立于材料制造厂生产部门的有资质人员完成或监督的检验和试验检验得出的文件, 其中3.1定义为检验证书:

第一, 基于订单技术标准或官方条例和相关技术规则检验和完成试验的文件。试验应当根据提供的产品来执行或所有货物组成一个部分作为检验单位。

第二, 试验单元根据产品标准官方条例和相关技术规则或根据订单来制定。

第三, 有下列三个不同的类型:

——检验证书“3.1A”根据官方条例和相关技术规则, 由官方条例指定的检验员颁发和生效。

——检验证书“3.1B”由独立于制造部门的颁发, 独立于材料制造厂生产部门的授权代表确认生效。

——检验证书“3.1C”根据订单技术规范, 由采购方授权的代表颁发和生效。

3.2定义为检验报告:

当检验证书生效时, 遵循由材料制造厂授权的代表和采购方授权代表达成的特殊协定, 这就是检验报告“3.2”[7]。

根据产品的设备类别及危害等级, 由设计人员在图纸中指明材料证书的格式, 除此之外的要求, 参照相应的材料标准的要求。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制造压力容器所用的材料证书, 除满足相应的材料标准要求之外, 还应满足设计、制造标准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出口到欧盟或者澳洲的压力容器, 材料证书还应满足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国家标准、ASME标准、PED产品 (97/23/EC欧盟承压设备指令) 以及AS1210 (澳洲压力容器标准) 等压力容器标准对材料质量证明书的要求。

关键词:压力容器,材料质量证明书,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50.2-2011《压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 P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P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247-2008《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P18~19.

[4]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 Ⅷ-1篇, P72.

[5]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 SA-20/SA-20M-2013《压力容器用钢板通用要求》, P95~96

[6]欧盟标准委员会.EN10204-2004《金属制品检验文件类型》, P5.

浅谈如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篇3

一、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在我国现行的公证举证模式采取当事人主义模式。即当事人是公证证明的主体,公证员处于被动和中立地位,其职能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查判断,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所申请的公证事项从公证证明或公证确认的角度给出结论。故此,在我国公证活动中,举证主体为当事人,而非公证员;且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审查、核实具有后置性和补充性。

不同的公证事项需不同的证明材料,所以还应按申办的公证种类提交有关证明材料:例如,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须提交《出生证》,结婚公证须提交《结婚证》,学历公证须提交《毕业证书》。另外,涉及财产的公证应提交有效的产权证(如《房地产权证》、《山林权证》、《车辆行驶证》、《股权证》、《储蓄存折》等。这些证明材料一般都由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自己提供,由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出具。

二、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应多方位、立体式审查。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的审查应当区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从《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公证机构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文书的公证,均应审查其行为、事实或者文书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即采用实质审查的方式;公证机构对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的公证及对文书的副本、影印本的公证,不涉及对文书的内容是否合法的审查,即采用形式审查的方式。

证明材料的审查是指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核实、确定证明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证明力有无与大小的活动。

1.查证方法

一是分析的方法。公证员对当事人递交的证明材料,围绕证明材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材料间有无矛盾、以及证明材料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分析,最终确认哪些证明材料有效及效力大小,从而确认事实。二是调查的方法。比如对于证人证言,公证员必须了解证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精神状况)以及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证言形成的环境等。三是鉴定的方法。如对于成年精神病人是否完全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可要求法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对于不同证明标准的公证事项,应该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对于形式审查的公证事项,除了对于当事人的身份、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意思表示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递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无需特别的分析和调查,只要认为有合理根据即可认可。对于实质审的一般公证事项,除了对当事人的身份等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进行书面分析、审查,得出一个高度严密的结论。而对于实质审查的特殊公证事项,对当事人提供的重要的无疑义的证明材料仍需进行调查核实,由此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

2.审查内容

一要对证明材料的来源进行审查,即对当事人和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应从提供的目的、证人和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生理条件、文化水平、证明材料获得的途径进行审查。二要对证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即审查证明材料本身有无矛盾,是否符合逻辑和事物发展规律,证明材料内容是否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三要对证明材料的形式进行审查。如证人证言应有证人的签名或盖章;如鉴定结论,应有鉴定机关盖章及鉴定人签名。四要对证明材料的关联性进行审查。证明材料必须与案件事实有着某种联系,因而能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证明材料间必须存在互相印证的关系,即证明材料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相向性。

3.判断规则

证明材料的判断是指公证机构确认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行为。证明材料的查证和判断,两者密切相连、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规定了若干判断规则,公证领域可直接使用。如《规定》第9条规定的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证书所证明的事实)等。

对于某些特殊的证明材料,须遵循以下规则来审查:

一是非法证明材料排除规则。公证证明材料的合法性是指证明材料的提供、收集、审查必须符合公证活动的要求。首先验证证明材料的表现或者存在的形式是否违法;其次审查证明材料是否违反公证活动所应符合的程序。

二是对书证的判断规则。当事人提交公证机构的证明材料中最多的是书证,其他形式的证明材料相对而言比较少。故此,公证员应根据公证工作的实践,对书证进行一些梳理: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在查明印章属实的情况下,公证机构对书证内容可直接认定。②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出具的证明材料,应具体分析判断。第一,单位非依职权作出的文书,不能认定为有效证明材料。第二,单位在自然人的书面证明上盖章确认的,该份证明材料只能作为自然人的书面证言。单位的盖章只能视为单位对证人身份资格的证明。

综上所述,对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是公证员依法出具公证书的基础,是降低公证员执业风险的保障,是维护公证诚信的关键。利用各种方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将是广大公证员在公证执业过程中永远面临的重要课题。

证明书与备案材料真实性声明 篇4

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

兹证明 同志(身份证:)是我公司工作人员,现特委派其到贵会提交深圳市电动自行车备案申请材料。

特此证明。

盖章:深圳XXXXXXXX有限公司

日期:

真实性声明

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

我单位现申报深圳市快递行业电动自行车备案,我单位保证所提供的备案申报材料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准确、有效,如有隐瞒或虚假,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特此声明!

材料证明书 篇5

户籍证明,一般是指“集体户”的居民,需要户籍资料时,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可打印户籍证明。一般常住居民凭户口本可对外办理各项事宜。对此,接下来为大家解析办理户籍证明书需要哪些流程及所需材料,具体如下:

【开户籍证明所需材料】

一般是指“集体户”的居民,需要户籍资料时,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可打印户籍证明。一般常住居民凭户口本可对外办理各项事宜。

开户籍证明的所具备的条件

一是集体户口。二是家庭户的户口本丢失且未补办好。三其他单位要求出具的.,如购房、结婚、贷款等事由。

户籍证明模板

【户籍证明落户流程】

居民、职工家属“农转非”

由本人持

(1)落户申请书;

(2)被投靠人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

(3)投靠人原籍户籍证明;

(4)结婚证原件、复印件;

(5)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6)投靠人户口是兵团的,由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具无业证明,到所在派出所申报,由户籍警核实后填写“申请入户审批表”的签署意见,并由户籍警给申报人填写《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责任书》交申报人,申报材料经所长审核后,上报分(县)公安局审批并打印准迁证下发各派出所,申报人凭《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责任书》回执领取准迁证。

【开具户籍证明的办理程序】

一、开具户籍证明的办理程序

1、当事人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原件审核后即时退还)到办事大厅复印本人户口页并开具“介绍信”;

2、持办事大厅出具的“介绍信”和本人户口页复印件到派出所开具户籍证明。

二、借用个人户口页的办理程序

专利证明材料 篇6

一、适用对象:获得过专利类卓越奖

二、证明材料获取方法:

1.证书复印件:已有证书者

2.在官方网站上找证明材料(上述人员及其他获得专利类卓越奖证书的人):a.百度国家专利局

点击专利检索。

在发明人出检索自己的姓名,如需要检索:张三(如果不能进去可能要下载浏览器安装说明,就在本网页)

点击申请号或专利名称

将其截图打印

材料证明书 篇7

自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批“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证明乱象之后,媒体对各类“奇葩证明”的报道持续发酵,百姓对办事过程中所要求提供的证明也十分关注,各个部门也在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之下,力图终结“证明乱象”,消除各种“奇葩证明”,为百姓减负,这确实是件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证明都不该开,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证明是有必要的,像本案中要求开具的监护关系证明就并非“奇葩证明”,笔者将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以及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等角度对监护人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超出其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需由其监护人代理。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有三种情况:(1)法定监护,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2)协商监护,在未成年人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有监护能力的(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3)指定监护,对协商监护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监护不服的通过诉讼,由法院裁决。

二、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

《房屋登记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监护人代为申请未成年人房屋登记的,应当提交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但并无法律法规对该类证明材料进行明确列举,“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除父母的身份证明外,还需有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证明,根据《民法通则》《公证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户口簿、法院文书、公证文书等可作为监护关系的证明。

但是,像本案中未成年人与父母的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出生证明能否作为监护关系证明呢?“出生医学证明”被普遍简称为“出生证明”,其出具依据是《母婴保健法》,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颁发,系一种医学证明,它证明了新生儿的出生状态、血亲关系,同时是新生儿日后申报国籍、取得户籍也即“上户口”的最重要的法定医学证明、“有效证件”之一。有人认为,出生证明能证明血亲关系,即能证明未成年人与父母的亲属关系,而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出生证明能证明监护关系。其实不然,虽然父母是未成年人当然的法定监护人,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八条、《民通意见》第二十一条、《婚姻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监护人资格在法定条件下还存在被撤销或新法律关系导致监护关系消除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时的监护人情况未必会与出生时一致,所以,用出生证明以及类似的“DNA”证明等医学证明来代替法律关系的证明并不合适。

对于这种未成年人与父母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情形,以前房屋登记机构要求其提供派出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来证明监护关系。但是,日前公安部公布了18种不再开具的证明,其中包括亲属关系证明,那么,今后这种情形只能通过法院文书和公证文书来证明监护关系。

三、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

1.对于有继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母是否可代理继子女申请房屋登记,取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抚养教育”这一客观事实。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应由其亲生父母双方代为申请登记;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则产生与亲生父母子女关系一样的权利和义务,继父母获得了对继子女的法定监护权,继父母有权代为申请登记。

但是,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如何认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存在“抚养教育关系”等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对登记机构而言,亦无能力更无权力对此作出判断。而且,涉及到继父母、亲生父母及未成年人,关系复杂,易引发矛盾,所以,对于继父母代未成年人申请登记的,登记机构应慎重对待。(1)可依据能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代为申请;(2)户口在一个户口本上的继父母与继子女,还应让其提供能证明双方存在“抚养教育关系”从而产生监护关系的公证书为宜;(3)很多情况下亲生父母与继父母共同拥有监护权,因此,处分未成年人房产时,代为申请的主体应为未成年人的全体监护人更为稳妥。如一方监护人不予配合,另一方可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其履行监护义务,登记机关依据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等办理登记。另外,一方监护人可依据法院撤销另一方监护权的生效判决,单独代理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

2.对于有养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而消除。据此,养父母获得了对养子女的法定监护资格,成为其第一顺位的法定监护人,养父母可代未成年人办理房屋登记,应要求其出具能证明其收养关系的户口簿或收养关系公证书,或能证明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

3.对于非婚生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如有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对未成年人与其父母双方亲权都进行了确认的,其父母提交该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单独的DNA检测报告不宜作为监护人证明)作为监护人身份证明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登记机构可予以办理。父母中只有一方亲权确认的,由已确认的生父或生母单独行使监护权,该类单独行使监护权的父或母代为房屋登记申请的,父或母应向房屋登记机构提交相关的单亲监护证明材料。

4.对于亲属协商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协商的形式确定监护权,对于这种协商监护的情形,应要求其提供对该协商监护进行公证的公证书。

5.对于相关组织指定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三款之规定,未成年人父或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可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在这种指定监护的情况下,登记机构确认这些组织开具的监护证明难度较大,应要求其提供对该指定监护事项进行公证的公证书为宜。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篇8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1. 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为:

[[P⇒Q1]→[Q1⇒Q2]→[Q2⇒Q3]→…→[Qn⇒Q]]

说明 (1)综合法格式: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推证,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推出待证的结论. 它的常见书面表达形式为“因为……,所以……”或“[⇒]”.

(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此法的特点是表述简单,条理清晰.

(3)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明确地表示出来.

例1 设[x、y、z]均为正实数,且[xyzx+y+z][=1],求证:[x+yy+z2].

分析 本题需先将条件变形,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证明 ∵[xyzx+y+z=1],∴[x+y+z=1xyz].

∴[x+y+zy=1xyz⋅y=1xz].

即[xy+y2+yz=1xz],

∴[xy+y2+yz+xz=1xz+xz2],

即[x+yy+z2].

点拨 这个问题有点巧妙,为了应用均值不等式,不仅从已知条件和要证的结论中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而且灵活地添项,使得证明过程格外简洁.

2.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表示为:

[[Q⇒P11]→[P1⇒P2]→[P2⇒P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说明 (1)分析法的思维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分析法又叫做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分析法格式:“要证……,只需证……”或“[⇐]”.

例2 已知[Δ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记[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1a+b+1b+c=3a+b+c].

分析 从待证等式不易发现证明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直接从待证等式出发,分析其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 要证[1a+b+1b+c=3a+b+c],

只需证[a+b+ca+b+a+b+cb+c=3],

即证[ca+b+ab+c=1],

也就是证[cb+c+aa+b=a+bb+c],

即证[c2+a2=ac+b2].

∵[Δ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B=60∘].

由余弦定理,有[b2=c2+a2-2cacos60∘],

即[b2=c2+a2-ca],亦即[c2+a2=ca+b2].

因为[c2+a2=ca+b2]成立,

所以[1a+b+1b+c=3a+b+c]成立.

点拨 分析法是思考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减少分析问题的盲目性,容易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分析法证明的步骤是:未知→需知→已知,在表述中“要证”“只需证”“即证”这些常用词语是不可缺少的.

3. 分析综合法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 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上述过程可表示为:

[ [P⇒P1→P1⇒P2→⋯→Pn⇒P]

[⇓]

[Q⇒Q1→Q1⇒Q2→⋯→Qm=Q]]

说明 分析综合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证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证题过程.这是因为,就表达过程而言,分析法叙述繁琐,文辞冗长;综合法表述简单,条理清晰.因此,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另一种是将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用来证明某些更复杂的问题.

例3 设[a、b、c]均为大于1的实数,且[ab=10],求证:[logac+logbc4lgc].

证明 要证[logac+logbc4lgc],

只需证[lgclga+lgclgb4lgc],

又[c>1],∴[lgc>0].

∴只需证[1lga+1lgb4],

即证[lga+lgblgalgb4].

又∵[ab=10],∴[lga+lgb=1].

∴只需证[1lgalgb4].

又∵[a>1],[b>1],∴[lga>0],[lgb>0].

∴[0

∴[1lgalgb4].

因为[1lgalgb4]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点拨 粗略一看,这里好像纯粹是分析法,其实不然,中间还同时使用了综合法. 一般地,证题时每一步到底使用何种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看证题的需要,有时是综合中带分析,有时是分析中带综合,或者综合与分析相互渗透.

例4 在两个正数[x]、[y]之间插入一个实数[a],使[x]、[a]、[y]成等差数列,插入两个实数[b]、[c],使[x]、[b]、[c]、[y]成等比数列.求证:[a+12b+1c+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证明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同时从已知条件与结论出发,寻求其间的联系.

证明 由条件得,[2a=x+y,b2=cx,c2=by.]消去[x]、[y],

即得[2a=b2c+c2b]且有[a>0,b>0,c>0].

要证[a+12b+1c+1],

只需证[a+1b+1c+1],

又[b+1+c+12b+1c+1],

∴只需证[a+1b+1+c+12],

即证[2ab+c].

而[2a=b2c+c2b],只需证[b2c+c2bb+c],

即证[b3+c3=b+cb2+c2-bcb+cbc],

即证[b-c20].

因为[b-c20]显然成立,

所以[a+12b+1c+1]成立.

点拨 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分析法、综合法交互运用,但表述要自然清晰、简洁明了.本题对数列知识、均值不等式的运用和代数式的恒等变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二、间接证明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数学家最有力的一件“武器”.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说明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如下:肯定条件[p]否定结论[q]→导致逻辑矛盾→“既[p]又[¬q]”为假→“若[p]则[q]”为真.

(2)反证法证明的步骤如下:

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原结论的反面为真.

nlc202309040930

②归谬:从假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的结果.

③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假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3)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

(4)宜用反证法证明的题型有:①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②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③“否定性”命题;④“唯一性”命题;⑤“存在性”命题;⑥“至多”“至少”类的命题;⑦涉及“无限”结论的命题等.

例5 若[a、b、c∈0,2],则[a2-b,b2-c,][c2-a]不可能都大于1.

分析 命题中的结论就是[a2-b>1,][b2-c>1,c2-a>1]不可能同时成立,即至少存在一个式子小于或等于1,显然命题的结论有多种可能性,而结论的否定只有一种情形:[a2-b,b2-c,c2-a]都大于1,所以宜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 假设“[a2-b,b2-c,c2-a]不可能都大于1”不成立,

即[a2-b,b2-c,c2-a]都大于1成立,

即[a2-b>1,b2-c>1,c2-a>1],

∴[a2-b⋅b2-c⋅c2-a>1].①

∵[a、b、c∈0,2],

∴[2-b>0,2-c>0,2-a>0].

∴[0

即[0

同理,[0

∴[0

即[0

①与②矛盾,∴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成立.

例6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直线[b⊂α],直线[c⊂β],[b⋂a=A],[c]∥[a].求证:[b]与[c]是异面直线.

分析 直接证明两条直线异面有困难,可考虑用反证法,否定结论“[b]与[c]是异面直线”时有两种情况:[b]与[c]平行或[b]与[c]相交,通过推理与证明,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

证明 假设[b]、[c]不是异面直线,

则[b]∥[c]或[b⋂c=B].

(1)若[b]∥[c],∵[a]∥[c],∴[a]∥[b],与[a⋂b=A]矛盾,∴[b]∥[c]不成立.

(2)若[b⋂c=B],∵[c⊂β],∴[B∈β].又[A∈β],[A]、[B∈b],∴[b⊂β].

又[b⊂α],∴[α⋂β=b].又[α⋂β=a],∴[a]与[b]重合,这与[a⋂b=A]矛盾,∴[b⋂c=B]不成立.

∴[b]与[c]是异面直线.

点拨 本题除了考查反证法,还需熟练应用立体几何的知识,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因为[b]、[c]是异面直线的否定有两种情况:平行或相交,故应分别推出矛盾,问题才得以解决.

师德证明材料 篇9

xxx,男,现年54岁,小学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他默默奉献,为人诚恳,工作一丝不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经常用诲人不倦的语言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

xxx同志在教学工作中,他本着“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认真钻研,精益求精,注重自我的专业成长。注意研究和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xxx同志非常熟悉班级建设和学生学习规律,实事求是,公正严明,作风民主,在学生中威信较高;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工作成绩突出。

在事业默默地耕耘中,该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历尽辛苦,但一路行来,不喊累,不叫苦,把苦和累当做生活的阳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学校相信:经过该同志不断的自我完善,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一定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xxx小学

无需证明无罪 篇10

甲(迟迟疑疑之后):我就是认为他有罪。我指的是,并没有谁证明情况相反。

乙(安静地):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被告是〕无罪的,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证明的责任在检察 官一方。被告用不着开口。

有罪和无罪,泛泛看来属于“二律背反”:非此即彼,否定其一便肯定其二,而且二者都是可以论证的。这样说来,甲的话是合乎逻辑的:既然没有谁证明被告无罪,也就可以推定其为有罪了。然则乙凭什么说“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即无罪)”,甚至“被告用不着开口(来证明自己无罪)”呢?问题就在这里。

原来这里涉及西方国家的一条根本的司法原则,叫“无罪推定”。《辞海》对此有如下的表达:“〔这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未经终审判决确认其有罪以前,应暂推定为无罪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法官、宗教法庭的武断和专横而提出。资产阶级夺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定为制度。”

这是很有意思的: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文化认定人有“原罪”,而资本主义的法制文化却以为刑事被告“原无罪”,相映成趣。封建法制(包括中国的)规定“有罪推定”,而资本主义法制加以改革,作出了相反的规定;可见这是司法制度上一种根本性的进步,是落后与先进之间的区别,而非东西方或中外之别;不是“资产阶级的”标签所能抹煞的。

准此,公民涉嫌,司法机关有权据此依法拘捕、立案侦察、开庭审讯。但在这个过程中,涉嫌者作为公民,保留着公民的全部权利。涉嫌只是受到怀疑,并不等于犯罪。是否有罪,须经法庭辩论,终审判决。提出怀疑的既是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当然就应负责证实自己的怀疑是否属实。所以事情的关键在于证明有罪而不在于证明无罪。所以陪审员乙才说“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被告是无罪的,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被告用不着开口”为自己辩护。(对此,在作案过程中当场被捕者应属例外:这已不只是涉嫌,虽然仍有个现象如此、实际如何的问题,仍须细致推求。)

甚至,司法人员似乎竟负有法律的责任,在进行拘捕时须提醒被拘捕者他享有此种不开口之权。美国的侦探小说和侦探片(例如几年前放映的《神探亨特》连续剧)中往往有这样的场面:警察一面给被捕者带上手铐,一面念念有词,大意是:你知道你的权利,你可以回答问题,也可以不回答。你如果回答,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法庭上用作于你不利的证词……

这段话的准确提法,应见美国司法程序中所规定的著名的“米兰达卡片”。该“卡片”其所以著名,是因为一九六六年时亚利桑那州法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五,第863页)根据涉嫌者米兰达签字画押的书面供词判决其有罪,而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了这一判决,原因是警方在讯问之前未曾通知他:他有权保持沉默。

美国最高法院的这个裁决曾在司法界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它削弱了司法部门的能力。(有趣的是,一九八二年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总十六期发表北京政法学院宁汉林教授的论文《论无罪推定》一文,也曾引起类似的批评。后经权威认可,才免于作为“污染”看待。)老实说,在电视或小说中初次看到或听到如此这般的说道,我也不免纳闷:这岂不会妨碍司法人员取得供词,不利于办案?这些洋人是怎么回事呢?办案的警探们当然是明白这一层的。所以在我听来,他们念诵“米兰达卡片”上这段话的语气有时不免悻悻然,有时又把它当作一种例行公事、一种无可奈何的公式而念念有词。仿佛是说,诉讼程序既然一定要“确保宪法第五条修正案有关反对自我归罪的权利的规定”(出处同上),则司法人员无论反感也罢、厌倦也罢,都只能如此了。虽然,公民权利还是因此得到了周详的保护。

“犯嫌疑”和“嫌疑犯”这一语一词,我以为应作根本的区分。犯嫌疑的事人人在所难免,小则是生活或工作中的误会,大则涉及国法,这种事总是有的。“犯嫌疑”正是对此种实际状况的反映,因而是可以成立的。而“嫌疑犯”一词却是无法成立的。它反映了什么样的实际状况呢?难道犯嫌疑便等于犯法或等于犯罪,有如抢劫便成抢劫犯、纵火便成纵火犯、杀人便成杀人犯么?所以我认为“嫌疑犯”一词应当取消,代之以“涉嫌者”或“有嫌疑的人”。顺便说说,英汉和汉英词典中通常都以“嫌疑犯”和“suspect”互注互译,我以为是不科学的。英语suspect中绝无“犯”的意思。

不幸的是,“嫌疑犯”之说不但自古以来视作当然,而且经常用以指导司法实践:一经涉嫌,便成罪犯。于是,牢狱内外的虐待、法庭上下的酷刑拷打便随之而至。于是苦打成招,无代不有。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所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而来俊臣以“请君入瓮”——“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的办法对付周兴的故事,虽说原在比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尤其说明古代的刑罚可以苛酷到什么地步,而涉嫌者可以遭到什么样的荼毒。在现代,“三木”和“瓮”自然不再时兴,但以涉嫌为犯罪而行逼供信、或索性公然诬陷的事却仍层出不穷。文革期间,连堂堂的共和国主席和元帅也都曾含冤负屈、死于非命,一般的公职人员和平头百姓更尤其在劫难逃。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所平反的冤假错案数以万计,从一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有罪推定”的恶果。

无罪推定的一项内容,如前所述,是无需证明无罪——需要推求的是是否有罪。这里有一个相关的事实或说原因:无罪是无法证明的。一部美国侦探小说讲到这样一件事:发生了一桩谋杀案,涉嫌者被拘待审。他的父亲找到一位私家侦探,当然是著名的神探,申说儿子无辜,要他设法证明。侦探却说,无辜是无法证明的;它属于负面。属于正面而有可能证实的是有罪。所以关键在于侦查案情,寻找真正的罪犯。事情后来果然也就如此结局。书是八十年代初看的,原话已记不清楚,只能说大意如此。但在当时,这番话却确实使我印象深刻。这是因为这话如此富于哲理和思辨而出于一位私家侦探之口,令人意外而由此窥见西方侦探小说已逐渐涉及学术领域而不只一味炫耀暴力的走向,二则这委实也印证着我自己的以及别的许多人的那种没奈何的经历。一九四九年以来,多少人背过“历史悬案”的包袱?文革期间,又有多少人戴过“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又都终于查无其事?查无其事是后话,问题初起时于当事人却势如山倒,惶恐惊骇,有如高楼失足。于今思之,对某人的这件事那件事、包括政治面貌政治历史提出问题乃至提出怀疑,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在当时的那种气氛下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提问题提怀疑的人并不从正面直接列举证据以落实所提出的问题或怀疑,而是一味要求被怀疑者主动作出交代,并须就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生活史列出证明人。与此同时,一再反复强调或动员多人高呼“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仿佛早已判定被怀疑者必有某种罪行有待坦白,只须施加压力。应当说,这压力是极大的。但就涉嫌者而言,如其并无或已不再有什么可以交代,则不仅难以无中生有——事实是许多人终于勉为其难、无中生有地招供,而由此产生的大量冤假错案自然仍须昭雪平反,于是又费去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漫长的岁月中如何能时时刻刻都有人共事或有人目睹,共事者目睹者又如何都能健在、都能找到并且都记忆清楚,可以作证?于是酿成无数悲剧闹剧。小而言之,许多人因此含冤负屈,长期郁郁,有的甚至错杀错关;即或一纸昭雪,又有什么用处?大而言之,在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当西方和东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致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取得规模效益而在经济—社会生活上突飞猛进之际,我们却在自己人内部开展社会化的大斗争、大清查、大株连以及随后的大平反大昭雪。七十年代末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不能说都由于“有罪推定”,但也未必毫无干系。所谓“无辜是无法证明的,它属于负面”;所谓“〔被告〕无罪,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证明的责任在检察官一方,被告用不着开口”,便是这个意思。不知教和学这段文字的年轻的人们以及别的人们思及此否?

证明妨碍制度初探 篇11

关键词:证明,妨碍,制裁,完善

一、内涵及构成要件

(一) 内涵

证明妨碍, 又称证明妨害、举证妨害,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诉讼当事人以某种原由拒绝提出或由于自己的原因不能提出证据的行为后果。狭义的指不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通过作为或不作为阻碍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对其事实主张的证明。证明妨碍制度的研究多建立在狭义的概念之上。

(二) 构成要件

1. 妨碍行为

这是证明妨碍的客观要件, 只有有行为存在, 并且该行为对他人的举证造成客观上的妨碍, 才可能导致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陷于不利的证明境地, 从而面临承担不利裁判的危险。妨碍证明的行为, 既包括了积极的作为, 也包括了消极的不作为, 二者均可能产生阻碍证明的效果。

2. 主观过错

此为证明妨碍的主观要件, 过错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的一种可归责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通说认为不管相对方出于故意还是过失, 都应给予相对方以不利。将过失情形也纳入规制范围这也是符合民事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和公平理念的。

3. 证明危机及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出现

这是证明妨碍的结果要件。只有当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由于受到阻碍行为的影响而陷于难以证明的处境, 而使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 才需要证明妨碍规则的出现以调整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从而避免法官通过证明责任作出裁判而有违实体公正。

4. 因果关系

这是要求证明妨碍行为与案件事实的真伪不明之间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常见类型

(一) 有证据而拒不提交

如在对医师提起的诉讼中, 医师拒绝提交X光片等行为, 使案件事实无法查清。

(二) 毁灭证据

如债务人将债权人出示的欠条当场撕毁的情形, 也将给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带来阻力和困难。

(三) 不配合对方的举证活动

如生活中出现的非婚生子女向被告父亲要求提供抚养费, 而被告否认其为亲生父亲, 原告要求做亲子鉴定, 而被告不予配合的行为, 这也将使得抚养费之主张所赖以存在的父女关系难以证明。

(四) 过失遗失证据

在现实生活中, 上述几种只是其典型形态, 并不能包含所有, 在认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证明妨碍时, 需要以其构成要件进行对照考量。

三、制裁证明妨碍行为的法理基础

在辩论主义的民事诉讼中, 证据资料的收集是当事人自己的责任, 因此必须追问将当事人隐匿或销毁证据方法的行为加以非难并课以制裁的根据何在。对此,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

(一) 诚实信用原则违反说

此说以认为当事人在诉讼进程中必须以公平诚信的方法进行攻击防御, 如果故意或过失妨碍当事人举证, 则构成对诚信原则的违背, 此时需要以法律手段让妨碍者的恶意不能得逞, 如此才能实现当事人之间利益和地位的平衡。

(二) 实体法上义务违反说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布隆美尔主张当事人有时负有保存证据的义务。在现实生活中, 当事人可能对特定证据负有法定或约定的作成、保存之义务时, 即使这种义务不一定与诉讼有关, 而属于在诉讼前之实体法上的义务, 但是如果义务承受方故意或过失而未作成或未保存证据, 造成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上落于证明不利的境地, 就该行为所致不能证明之诉讼状态, 应由义务违反者来承受这种不利益。

以上学说都力求为证明妨碍制度提供一种充分而有力的法理基础, 但都各有局限。笔者认为, 每一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所以单以某一理论来作为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都是有失深厚和周密的。因此, 采取一种复合的视角或许更能为该制度的制裁措施提供充分的正当性基础和来源。

四、理论上解决证明妨碍问题的路径

在为证明妨碍行为的制裁找到正当性根据之后, 采取何种制裁措施才能调整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接近案件真实, 这便是寻找解决证明妨碍问题之路径的任务。

在这一问题上,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包括了以下应对方式。

(一) 强制措施

在民事诉讼实践中, 以暴力、威胁、收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的行为时有可见, 对此, 法院可以对行为人处以罚款、拘留等措施。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 推定主张成立

这一对策主要针对具有“证据偏在性”的现代型纠纷。诸如在环境污染纠纷、产品质量纠纷和医疗纠纷中, 能够证明法律要件事实的证据被集中控制于加害人手中, 而对于受害人而言, 证明加害行为的证据资料也难以提出。我国《民事证据规定》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 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 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三) 证明责任倒置

通过证明责任倒置来平衡证明妨碍所带来的影响, 以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这是国外不少诉讼法学者的主张。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司法实务中也采取了这种应对策略。

五、我国现行立法评析及完善改良建议

立足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环境, 首先,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基于以维护民事诉讼秩序为目的, 并没有从证明妨碍行为侵害对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角度出发对受碍人进行救济。其次, 我国立法在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对当事人制裁的程序保障上, 立法规定也不够完备。最后, 《证据规定》第75条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中的“正当理由”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在实践中也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对照分析, 对于我国证明妨碍制度的完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充实立法内容, 设立证明妨碍制度的总则性条款

我国关于该制度的三处立法显得较为单薄和粗疏, 我国可以吸收他国之经验借以充实。在行为方式上, 有必要采取概括加列举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较好的划定证明妨碍行为的范围。此外, 笔者认为应当在立法中加入诚实信用原则并明晰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 作为指导所有诉讼行为和诉讼活动的总原则, 同时, 可以为法院处理证明妨碍行为提供依据, 以弥补具体制度的不足。

(二) 科学界定证明妨碍行为

在立法上应当明确规定证明妨碍行为的构成要件, 从宏观上把握证明妨碍行为的一般特征;在微观上, 通过概括加列举的方式详细规定证明妨碍行为的各种典型形态, 使立法更具可操作性。

(三) 对不同的妨碍行为采取不同的制裁措施

前述讨论的几种应对措施各有所长, 也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形。针对不同的行为, 采取能够破除妨碍行为所致证明困难的合理措施, 是维护诉讼秩序和救济被妨碍人的必然选择。

(四) 规定法官的自由心证中加入对案件的综合考量

法官在处理证明妨碍行为时, 所采取的措施和所作出的认定应建立在对全部案情及拒绝的理由之综合考量的基础上, 依自由心证判断事实能否视为成立。这也是有利于接近案件真实, 作出公正裁判的保证。

(五) 给予当事人应有的程序保障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修订时第282条中规定了“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赋予了当事人在裁判前的申辩机会。据此, 在证明妨碍出现的情况下, 法院所作之处理均应事先告知当事人, 并赋予受制裁者提出申辩的权利和机会。在我国的制度改良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对当事人程序上的权利保障。

对于我国而言, 吸收该制度的合理内容也有将利于证明妨碍问题的解决。一方面, 这有利于将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将证据的提出义务一般化, 将此义务作为公民的一项诉讼协力义务, 特殊情形例外;另一方面其中包括的审查程序将使我国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制度严格化, 防止当事人的权利滥用;再者, 义务发生争执时, 持有人可向法院提出异议, 由法院对此加以审查。通过审查后, 如果法官认为该资料没有保密的必要, 就向持有人发出提出命令, 反之, 则驳回申请方当事人的申请。这样就平衡了证据提出和特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当事人而言, 这种改良将有利于防止和减少证明妨碍行为的发生及影响, 维持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公平、公正的竞争, 使双方当事人在对抗中达到实质上的武器平等, 进而有助于实体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85.

[2][日]高桥宏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466.

[3][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程[M].周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273.

[4][韩]李时润, 金玄卿译.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妨害行为[A].<证据法论坛>·第3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5]汤维建, 许尚豪.建立举证妨碍制度, 完善证据立法[A].<证据学论坛>·第8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6]梁书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新释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565.

[7]张卫平.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71.

[8]廖中洪.证据法精要与依据指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05.

[9]陶婷.文书提出命令初探—以文书提出义务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 2009 (3) :324.

[10]奚玮, 余茂玉.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J].河北法学, 2007 (3) :151.

[11]李秋田.民事诉讼证明妨碍排除制度初探[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47.

上一篇:消防工程安全施工方案下一篇:兄弟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