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2024-05-28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共10篇)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篇1

绚烂是人的青春平淡是青春过后的读书笔记

《时光回去,只愿未曾遇到你》这是一部都市情感小说,作者唐妈。

书中扉页上有段题记,是彭佳慧歌曲《走不回去的路程》中的一段。也许题记已印证了书中内容,暗含感情的纠缠和隐约透漏着悲戚的格调。

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共有八十二章,比较厚,我断断续续用了三天看完。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剧情跌宕起伏,用一个个小高潮吸引读者。

厚厚的书中包含了当代网络小说比较流行的叙事手法和剧情。书中前半部基本上采用前一章回忆主人公童年,后一章叙述主人公现况的手法,穿插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从第一章女主人公入狱,故事由此展开。故事情节作为本小说的依托,比较吸引人。比如书中有描写监狱女同性恋的、中年男同性恋的、最重要的是两个富家少爷同时追求着女主人公。

读完这部小说,我觉得是当下最热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这一类型的翻版。但不可否认,小说无论是从名字、粉色书皮还是情节内容都很吸引眼球。

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被广大女士所爱。女孩子们都幻想过有个帅气无比的富家公子能爱上自己,也会在身逢绝境时不惜牺牲去救自己,更重要的是,这类男子对其他女人拒之千里之外,长着禁欲系的一张脸,唯独爱着自己。试问这样的男人,有谁不喜欢?

看这部小说总让我想起初中时代几个女生偷偷躲在课桌底下捧着郭敬明的书津津有味一遍又一遍翻看的场景。

青春是时代的花,从前到现在,过了一年又一年,可能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源源不断的原因,是青春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独特,一样多彩。

我们曾经都经历初恋、迷惘、失恋,也曾偷偷看校园里最帅的男生,恨不得自己能变成小说中的女主角,穿着漂亮衣服,戴着钻戒走在有落地窗能看见整个南山的大楼里,而心怡的男生会追求自己。

谁知时间匆匆,生活没有朝自己的大梦想前进,晨起挤地铁,晚上连续加班,回到家已经是满身疲惫。心目中的美好男子早已离开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能嫁给了生活中和自己合适的人,并没有嫁给自己幻想中的那位翩翩公子。

生活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更多的是平凡,平凡可贵,但一读起唐妈的这部小说,我们像是遇到了纯真的那个自己,曾经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遍体鳞伤的自己。

正如这部小说的名字,「 时光回去,只愿未曾遇到你」。虽然以前的经历也是种美好,但如果自己曾经做了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乃至伤害到自己的事情,我觉得都不值得再去说那是种美好的经历。也许懵懂无知的少女失去的比得到的`多。那么我也想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愿我们都不再遇见伤害到自己的那个人。

如果按照作者的写法,我觉得这部小说还可以续写下去。故事的惊奇层出不穷,读者也爱看惊奇的事情和人物。

这部书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些语句读起来很乏味,有些细节还要完善。在此一一列举。

比如为了描写男主人公许岩生意做的大,女主人瑶琴生活讲究时,书里写到:

这些年来许岩混得好,生意做得大,跟着他的瑶琴生活也是一直很讲究,平时光是早上洗漱要用的就能摆一溜。

洗漱的摆一溜就能说明生活品质突然就好了?读到这我觉得这样描写太过刻意。

再如,写许岩外表长得帅时,书中写到:

一身黑衣服在雪地里瞅着特别养眼。

“养眼”一词并不能形容出许岩高大冷峻的外貌特征。

再如:

瑶琴从小就有个毛病,喜欢漂亮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把以貌取人发挥到了极致。还在宋妈妈怀里的时候就只让年轻漂亮的阿姨抱,年纪大不够漂亮的根本入不了小瑶琴的法眼。

读这段的时候,感觉怪怪的。不知道这么写用意何在,是从侧面突出许岩长得帅吗?

再如:

许岩翻出来黑枸杞烧水泡茶,瑶琴心头一动,他一个大男人肯定不爱喝这种甜丝丝的茶。那……她没再往下想。

读这段的时候我正好泡着黑枸杞,但确实不是甜丝丝的,我猜想男主人公可能加了其他东西,才会让黑枸杞出现甜丝丝的味道吧。

但是瑕不掩瑜,喜欢此类小说的可以看看,重温青春。

读完这部小说,我想起老舍先生谈到小说的写法,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要选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惊奇是一种炫弄,往往使人专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与人生有关系。这样的故事在一时也许很好玩,可是过一会儿便索然无味了。

凡被大家喜爱的,历经时间而不磨灭魅力的作品,大抵都是平淡自然的写作方法。正如苏轼所言:

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我爱青春,更爱青春过后平淡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2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供参考阅读!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篇一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篇二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淫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篇3

书名:《老舍的平民生活》

作者:舒乙(男,作家。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林技术大学化学工艺系。回国后,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一九七八年起,业余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二○○○年后任馆长。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散记老舍》、《我的风筝》、《梦和泪》等书。)

关于老舍:

他本人较满意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中国背上的沉重的文化病;他剖析自己时最显著的特点:自己打倒自己;他最经常的休息方式: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最喜欢的格言:“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他的人生准则:“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关于这本书:《老舍的平民生活》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像老舍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样的爱好和习惯?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老舍的平民生活》这本书便给了我们答案。

好句简析:

一、“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摘自书中第15页)

此句话体现了老舍对创作的认真,在“骆驼祥子”的写作过程中,老舍无时无刻不是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在创作,也正因如此,“骆驼祥子”这部经典著作才得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这句话正是对老舍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样子的真实写照。

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摘自书中第24页)

老舍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但他却不是为了成为养花专家而养花,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这点正好表明老舍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有情趣之人,有自己的爱好,写累了,弄弄花草来放松身体,其实我们也应如此,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去计较成败,只要顺着我们自己的心,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开心就好。

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与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好像不是活着呢,而是为一种他们所不了解的责任与使命挣扎着呢。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摘自书中第42页)

老舍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嘲讽挖苦他们,反而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怀,赞赏,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的悲剧,而这些却是老舍文学中最感人最成功的一批作品,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同时从他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随和之人,这或许也与他的生活环境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有关,总而言之,老舍的真诚善良,热心助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的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选自书中第66页)

该句说明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他不去管他们的文物价值,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也不去管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但是他的收藏并不是白费力气,他的收藏证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是想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假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收藏起来,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其实东西的好坏不单单在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该物件的看法,只要自己看顺眼了,就无须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只管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五、我愿跟着他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选自书中第80页)

这是老舍的儿子在回忆和老舍在一起的时光里提到的,那时老舍很爱带着儿子到处走,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正好表明老舍是一位相当称职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的不同,也正因为此使一个“傻小子”逐步走向成功。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也应像老舍学习,还孩子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童年。

六、“他很勤劳,不知道偷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作,从没有节假日。他是“写 家”。

他很认真,脚踏实地,最讨厌夸夸其谈。

他不知道满足,十八般武器,样样都想掌握,最少墨守成规。

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强使他骂世,义气使他富有同情心。”(选自书中第158页)

这些或许是老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敢爱敢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一直向着前方,从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作,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认识,从书中我了解到老舍的爱好,他喜欢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平易近人,爱听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他从不知满足,虚心好学,他的生活是贫苦的,乐于助人,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中,这也是广交好友的一个原因,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去苛求,顺其自然,放任他们自由成长,却又在私下默默关注,他对孩子的教育有许多独特见解,可是在他的生前却没有对儿女们直说,但是他做了,全做了,并且做得很漂亮。老舍同时有好似一个极其爱干净之人,每逢过年前的扫除,他总是当总指挥,指导家人扫除,因而他们的家总是比别人家干净,这让他多了份自豪感,老舍在写作时喜欢弄弄花草,玩玩骨牌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在他的书桌上总是能看到一盆花,也正是有花的陪伴,才使他度过了人生的黑暗时期,老舍好客,这是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的,他有一颗为朋友而跳动的心,不仅和许多同龄人是好朋友,也和许多小孩子打成一片,这也正表明老舍童心未泯,或许由于老舍出身贫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描写贫苦老百姓的,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对贫苦百姓的赞美,关心,并且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背上沉重的文化病。此外,老舍也是一个极富有生

活情趣的人,例如:老舍先生在写作时,桌子上必然有一瓶鲜花陪伴着他,或许鲜花能使它产生更多的灵感吧。写累了,他还会到院子里摆弄他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给这棵浇浇水,给那棵拔拔草,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得到了休息;他爱听戏,在与朋友聚会时,他还会字正腔圆的来上一段;另外他还爱打拳,这是老舍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他曾专门拜师学习过,剑术、拳术、棍术、气功都很厉害。此外,老舍先生还爱养猫、逗猫、玩骨牌。这些爱好均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情趣极高之人。

老舍对待朋友总是用心与他们交往,不是趋炎附势,即使在那个经常会被上级打压的时代,老舍在朋友有难之时,依然对他们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问心无愧,这也是他的朋友都视他为知心朋友的的原因。

我生活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4

故事讲的是海伦·凯勒在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然而就在那黑暗、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的女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各地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为盲人学校募集基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各地各国民众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的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海伦·凯勒幼年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几乎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却成长为一个有文化修养、受人尊敬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奇迹。难怪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而这个奇迹可以说有一半是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海伦尽管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她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篇5

理论多很枯燥

题目:

欲望匮乏状态下的诗性幻灭

——以拉康精理论分析亚罗米尔的悲剧及困境形成过程

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小说文本中都出现“镜子”这一意象,借此为人物情节提供契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雷莎经常独自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生活在别处》中,母亲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担心工程师的看法而在自信和怀疑间徘徊,《不朽》中,昆德拉正面提到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可见镜子在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性,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人物的灵魂与肉体时常处于冲突状态,这一矛盾是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灵魂与肉体一直在发生着的一切都在巨大的镜子里一目了然。《生活在别处》中亚罗米尔面对镜子时“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他自己是多么不愿意做一个诗人,他是多么想逃离这个四面是镜的房间……”镜子是作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以镜像理论去分析《生活在别处》主人公亚罗米尔的主体的困境,悲剧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拉康建立镜像理论的用意不仅仅在于分析镜像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更在于指出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虚幻性。这种镜像的实质是一种主体和现实的误认关系。这样的自我认同带有象征性,总是忽视镜子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动于衷必然造成自我的异化,当进入由固有文化规定的现实环境时,必然会重复的经历不可挽回的挫败。米兰昆德拉的自我虽然与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有差异,但是他们的一致性在于,都带有强烈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在主体尚未以一个自足的人的身份进入社会之前,异化的悲剧结局就已经昭然若揭了。由于镜像阶段母亲的摧毁性影响,亚罗米尔未能认清他所追求认同的那个自我是象征界的自我,是他者的欲望,即母亲的欲望的化身,并非真实原初的自我。革命也罢,女友也罢,不论和平或战争,不论是否有拥有爱情,他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必然会导致悲剧。

《笨狼的学校生活》读书笔记 篇6

有一次,鹅太太有一辆绿色的自行车,大家都想要骑上鹅太太的.自行车,可是一般情况下,只有病患才有资格坐,于是,大家把自行车偷出来了,当大家为了谁骑自行车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笨狼跨上自行车,在斜坡上飞驰,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滚进了池塘,好在笨狼跟鹅太太学过游泳,自己安全抵达岸边,可是自行车却沉入湖底,当着急的鹅太太大喊:“我的自行车丢了!”的时候,笨狼傻乎乎的问了一句:“鹅太太,如果知道一样东西在哪里,算不算丢呢?”救起自行车后,还责怪鹅太太:“鹅太太,你要是早点教会自行车游泳,就不会这么麻烦了。”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

笨狼很善良,有一次,同学们大闹学校花园后,给牛博士留下一个烂摊子,笨狼自己家也有漂亮的花园,他问妈妈:“妈妈,你种花是为了什么?”妈妈说:“为了高兴。”于是,笨狼说:“妈妈,你现在已经这么高兴了,还要这些花干什么?我们把它们送给学校吧!”笨狼妈妈同意了,并和笨狼爸爸一起把花搬到学校。

这本书告诉我们:再笨的人,只要努力了,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

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读书笔记 篇7

今天读到“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一章,作者真实的描述了幼儿教师的现状,并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原本以为如虞老师这种大师级人物,只是关注大政方针、理论创新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可是读了这本书,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幼儿教育。虽然虞老的洞察和呼吁暂时还不能改变中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现状,但至少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来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孤单的在承受、思考、挣扎,还有虞老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作伴,也许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共鸣,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和荣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一、你是否关注了教师的职业感受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感受经常产生于教师的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师都会产生特定的职业感受,但的确社会和管理者并不都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

二、师幼是否能真正的平等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师幼平等”,而这种平等大多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是谁又能保障我们教师自身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呢?对人类个体来说,与自己思维水平接近的人的对话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互动,能获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发,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自身来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更多的是职业的而非个人生活需求性的对话,伦理上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种沟通是平等的,但从心智上说,这种对话是不对等的,教师可以去在意、照顾幼儿的感受,但幼儿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做,幼儿教师经常需要抛弃自己,迎合、照顾幼儿的感受。因而,幼儿教师自身的需求并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满足,久而久之,作为成人的内心经常被搁置,可能的与成人对话的欲念被迫放弃,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的某些思维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迟钝或部分泯灭。所谓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褒扬,言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无奈,甚至是对正常的、与其心智发展水平对应的对话的牺牲。

三、谁来关注幼儿教师的思维特点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要求要求他们明了、具体、直观,但我们的各类管理部门又经常要求他们会抽象、能概括。其实,很多教师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直观。有时候,要让幼儿教师从社会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思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考虑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如何才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帮助幼儿教师。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业务的沟通,加强思想的交流,让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共同体,同时,又要让教师参与到更大的其他层次的教师或社会成员参与的更为广泛的共同体中,激活教师的思想。

四、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是否适切

对教师的要求合期待要适切,幼儿教师的核心职责是做好一个教师,至于“研究者”、“管理者”等是相对而言的。别对教师有过多的期待而让教师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迷茫。对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少职责,多引导,不贬损;不能只说老师们做的不对,要引导老师们思考不对在哪里及什么是对的,当管理人员和专家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最好别告诉老师他们错了,不要期待人人都是教育家,但可以期待人人尽力而为。

五、是否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篇8

人生的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哲学史家冯友兰(1895-199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人,摆脱了生存危机为欲望的满足而苦心专营的人,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教育学博士:肖川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人的生命价值=影响人群的广度×对人深度×对人影响的积极程度

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被操纵、复制成了千人一面、万众一辞,学历、职称、高薪、房子、牌子、票子、汽车、成为许多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成为人生的唯一意义。而更多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与别人攀比、明争暗斗。

希望是萌发人间奇迹的无限沃土。上帝赏赐给人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帮助人来减轻他的苦难和遭遇。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夸张,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基督教的一首歌《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仍在那里闪耀。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之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心中有爱,就能走到云端,谁就能跨过艰难,谁就能飞越沮丧,谁就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到希望,你的心中要有眼光,啊,你心中要有眼光。

积小成以成大成,是一种追求成功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一生。

“三八”理论: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睡觉,还剩下八个小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在这八个小时形成的。

有尊严的存在状态时投入和专注,我欣赏在公共场所,表现为既投入、专注,又舒展、放松的人,特别讨厌既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有十分拘谨、猥琐的人。

好的个性是自信而不轻狂,果断而不专横,温和而不软弱,沉稳而不迂腐。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个性上比较和谐与完美的人。过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语言尖酸刻薄,对人过于苛刻,脾气暴躁,缺乏忍耐的性格不适合做教师。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我们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

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群;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

一段基督教的祷告词: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天下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清代文学家张嘲《论闲与友》

第二讲:教师的解放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心地善良、表情安详、气度宏大、言说谦和、举止磊落是教师的五项修炼目标。

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的眼神是友善的、慈祥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的,那么他一定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约翰.杜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

人的内驱力就像高压锅中的气体,这些气体总需要找到孔道宣泄出来。如果许多的可能宣泄的孔道被堵塞了,剩下不够多的宣泄的孔道,那么通过这些孔道的气流量就会比较大的强烈。——弗洛伊德

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成长策略。

错误的前提+正确的推论+狂热的执行=万劫不复的灾难。——台湾中原大学林冶平教授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朱熹

给教师的建议:

1、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它决定着他对教材的理解、驾驭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药引子”,教师要超越“课内”和“课外”的人为限制,这样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2、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并学会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变成“百炼钢成手指柔”。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4、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你必定在大事上、你在你一生中一定成为苟且的人。

5、有意味地言说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学而不固。(《论语.阳货》)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王充《实知》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荀子《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能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也不可不诵记。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以舟车。——张载《理窟.义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子,明辨之。——《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时时温习,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诵的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熹《朱子.语类》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篇9

(一)——《心理学与生活》第五章第一节读后感

在第四章中我已经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光波和声波,但是那并不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我们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墙上的海报;我们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广播中的音乐。感觉只是“演出”的开始,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使刺激变得有意义和有趣,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做出有效的反应。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我们思考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把一只手放到面前尽可能远的地方,然后手接近面孔。当手向面孔靠近时,它在我的视野中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大,这时我可能无法看到被手遮住的海报。那么手是如何遮住海报的?手边大了吗?海报变小了吗?我们的回答肯定是“当然不是”。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些感觉和知觉的差别。手之所以能够遮住墙报是因为当手离面孔越来越近时,手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越来越大。是知觉加工使我懂得,尽管手投射到视网膜上像在变化,但你的手和海报的实际大小不变的。

从广义上讲,知觉这一术语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最好的理解知觉的办法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

正如上一章感觉中学到的那样,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比如,感觉提供了视野内基本的事实。视网膜细胞对边界和差别反应较强,面对恒定不变的刺激的反应较弱。大脑皮层中的细胞从视网膜的输入提取初步的特征。

而知觉组织是指下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种表征为观察者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以视觉为例,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大小、形状、运动、距离和朝向的估计。这些估计基于一系列整合过去经验和当前感觉输入以及知觉框架中的刺激的智力计算完成。知觉加工包括对一系列简单特征如颜色、边界、线段等的综合(整合和联结),形成可被再认的客体的知觉。这些智力活动通常在没有意识觉知的情况下迅速而有效地完成。

识别与再认,这第三个阶段赋予知觉以意义。圆形的物体可以被看成是棒球、硬币、钟表、橘子或月亮;人可以被辨别为男性或女性,朋友或敌人,亲戚或摇滚明星。在这一阶段,知觉问题“这个物体看起来像什么?”变成了辨认问题:“这个物体是什么?”和识别问题:“这个物体的功能是什么?”。辨认与识别一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最佳反应,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我们的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以及对客体的态度。

《平淡生活》读书笔记 篇10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上一篇:部编版一上语文学案下一篇:读护理人际沟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