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书生活

2024-08-01

教师的读书生活(共13篇)

教师的读书生活 篇1

【暑期教师读书随笔:读《教师的价值》有感】教师读书随笔

暑期老师读书随笔:读《老师的价值》有感

《老师的价值》收录了钱梦龙先生多年的思索与实践,有教学理念、课堂实践、读书感悟、访谈记录,也有成长历程。细读此书,你会读出一个“80后“老先生真实、独特、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钱梦龙老师告知我们,一个青年老师要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老师,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酷爱。

钱梦龙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有可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同学。“买书、淘书、读书、藏书,是钱梦龙老师乐此不彼的事情。

有人会说,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价值,要求语文老师要特殊注意,这是对的一种误会。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习惯,其实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力量,这是在.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日人需要具备的特别关键的一种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最有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老师都应当成为同学读书的榜样,这既是在成就同学,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

二是酷爱写作,并有很强的发表欲。

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两种特别重要的途径:一是说话或者演讲;二是写作。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话语或者文字表达的过程,也就是梳理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规律思维力量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训练名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喜爱写作。他的作品没有许多浅显的理论,就是基于对同学的观看、课堂的观看,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观看用文字记录下来。老师成长的道路,其实就是这样简洁。

三是擅长讨论。

钱梦龙特殊喜爱揣摩文本,在的过程中,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话引发了他的爱好,他会反复地加以揣摩,并留意将其和自己所教的课文联系起来。这种的视野和建立联系的力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擅长讨论的表现。

与书为伴,向名家学习。我想在《老师的价值》一书中我肯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路。钱老的成就是我不行憧憬的,只愿在宽阔的蓝天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图文:方菲

教师的读书生活 篇2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 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 而休闲则是一种沉思的状态, 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马克思则将闲暇时间看做“自由时间”, 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我们也把“闲暇”理解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闲则指人在工作之余能自由做一些事情, 在余暇中能为自己做计划、安排的状态。所谓教师休闲, 指的也就是教师在完全供个人支配的空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由自己来安排的自由活动或心境。它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今天, 休闲与工作、学习一样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它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 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 闲暇是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时间之外的属于教师个人自主支配的空闲时间。教师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 有助于调整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节奏, 放松紧张的情绪和疲惫的身心, 有助于丰富个人生活、情趣, 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有助于增进教师的心智与各种技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使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张扬, 建构完整而健全的丰富人生。

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宝贵财富。早在1918年, 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 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 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1]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 那么, 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人的创造力量, 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 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2], 我国城市居民一生的工作时间为10%;家务劳动时间为9%;学习时间为7%;个人必需时间 (也称生理时间) 占45%;休闲时间占29%, 也就是说休闲时间在一生中已经达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对于教师的闲暇生活, 有学者对中小学25~35岁的青年教师做过一个调查[3], 主要了解他们在晚上、周末以及节假日闲暇时间的生活状况。对于晚上时间的安排, 农村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78%;而农村中学教师选择此项的占35%,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2次, 备课时间平均达1.5个小时。城镇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61%, 选择“上网”的占68%;而城镇中学教师选择这两项的分别占35%和76%,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3次, 备课、批改作业时间平均达2个小时。对于周末安排的调查, 农村教师选择“在家带孩子以及做家务”的比例占89%;城镇教师选择此项的占81%, 选择“购物”的占35%。对于节假日的安排, 选择“短途或长途旅游”的达86%, 但选择“自驾游”的微乎其微, 占4.8%。调查结果同时显示,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教师选择“读书”的比例都不高, 分别为31%和26%, 平均时间分别为35分钟和28分钟。另外还有选择在家打牌, 去棋牌室、KTV娱乐的也占一定比例。从这个较粗略的调查结果看, 教师休闲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休闲方式单一, 休闲领域狭窄, 休闲技巧缺乏, 休闲内容不够健康等。

当前, 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质量立校”“质量至上”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 “质量”最终还是靠分数来体现。指标确定以后, 考试任务被逐级分解, 在响亮、动听的口号下, 沉甸甸、实实在在的担子最终都压在了教师们的肩上。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每天起早贪黑地上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 日复一日地开会、谈话、考试、分析、总结, 还要接受没完没了的检查;到了毕业班, 每个教师更像上紧了的发条,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连“忙里偷闲”的工夫都没有。教师们的闲暇生活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剥夺了, 辛劳疲惫长期积压,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身心素质在大面积、大幅度地下降。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闲暇生活被剥夺, 健康高雅的闲暇爱好无从培养和发展, 综合素质下降, 这又如何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闲暇生活的变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 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是社会发展使然;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些却是教育行业所独有的, 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补救或改善的。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休闲价值

受我国一向不提倡休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休闲怀有抵触心理, 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同时, 大多数教师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任务重、压力大, 根本提不起休闲的兴趣, 无心休闲。也有些教师误以为休闲就是休息, 就是玩, 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分配闲暇时间, 从而消极被动地在棋牌、麻将中虚度光阴, 在歌舞、网络游戏中消磨时光, 在觥筹交错中一醉方休……

正如《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的作者杰弗瑞·戈比所认为的, 生活在飞速变化时代的我们, 应该把休闲看做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不只是寻找快乐, 更是寻找生命和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的消磨, 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为了自我, 也为了社会。[4]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 足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充实知识、发展自我, 提升生活品质、享受生命乐趣、迎接生涯挑战。

2.努力掌握休闲技能

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 在思想上重视休闲, 这是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努力学习领会休闲知识, 锻炼休闲技能和技巧, 不断提高休闲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方式, 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经济收入、社会和自然环境、职业、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林语堂先生曾经如是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他须有丰富的心灵, 有简朴生活的爱好, 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 这样的人, 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5]教师正符合这一特点, 完全有资格享受“休闲”。作为教师, 生活圈子相对较小, 应当主动扩大交际范围,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可以是一项体育活动, 也可以是一种乐器。教师还要善于利用闲暇, 进行个性化休闲。如在家庭或工作处所疲倦时进行片刻的冥想、小憩, 在日常生活休闲时看一部大片、踢一场球, 在周末休闲时来一次农家乐, 在黄金周或寒暑假进行一次观光旅游等。

3.积极创造休闲条件

教师工作、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 学校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 引领教师休闲。首先, 学校应注重创造全面、丰富、有益于发展和确立正确休闲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要把教师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各式各样的学生补习班、检查评比中解放出来, 把应有的休闲时间还给教师, 使其更好地享受休闲, 并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观念并予以充分的选择和决定休闲的自主权。其次, 学校要从教师休闲的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开发适宜的休闲资源, 拓展休闲。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改善和增加运动场、图书馆、健身房及舞厅等休闲设施。由教师自愿成立“教师俱乐部”“校园咖啡吧”“教工之家”等休闲组织, 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休闲之家”。再次, 学校要大力引导教师进行“绿色健康”休闲, 即所进行的休闲既要经济实惠、安全无害, 又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及专业发展。同时, 要积极开展休闲活动经验交流, 形成教师彼此间“资源共享”, 以使休闲活动得以深入持续地发展下去。

休闲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我们强调休闲, 但不能忽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 在强调合理支配与利用闲暇时间的同时, 应当强化教师休闲中的发展意识, 提升其休闲价值与品位, 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远, 张景勇.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346948.html.

[2]王琪延.休闲教育下的人力资本增长[N].光明日报, 2008-02-20.

[3]王学进.闲暇时间教师都在干什么——教师休闲需引导[N].教育信息报, 2007-08-11.

[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92.

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 篇3

读书,让文化底蕴“内存”丰厚。但凡有一定成就的优秀教师、教育家,都与爱好读书分不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是与他酷爱读书、不断累积知识分不开的。鲁迅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教师如果不加强阅读,不及时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某些领域也许就比不过视野开阔的学生,就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闲暇之余,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普知识;不管是古典名著,还是国外经典,我们都要广泛阅读,广撷博采。这样,我们的文化底蕴就会逐渐丰厚起来,思维就会更加开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读书,让教育理论知识“内存”升级。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备好、上好一节课,光靠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死啃书本”、“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也是不适应当今的课程改革的,那种固步自封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学穷途末路,带领学生走进“死胡同”。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教师作为学生引领者,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去教育和管理学生,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才会处处闪烁理性的光芒,也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要多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专业刊物,如:《叶圣陶教育文集》、《杜威教育名篇》、《初任教师手册》、《给教师的建议》等。通过学习前人的先进经验,汲取前辈的思想精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洗脑”,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内存”逐步升级。

要让自己的教育技能不断提高,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外,还要善于从他人身上获取间接经验。有道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 这种间接经验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要多读名师名家教育教学专著,纳众家之长,厚积薄发,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譬如,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享受到“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读《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诗意语文》,体味王菘舟“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语文教学风格;读《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感受窦桂梅语文的“激情与思想”等。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读书能让教师的“内存”增容、升级,只要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潜心学习前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与创新并重,其文化素养、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技能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也才会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我的读书生活教师征文 篇4

记得我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母亲一只手拿着我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另一只手拉着我的双手放在那东西的上面,让我摸一摸。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母亲有那样的东西,所以就吵着母亲要把那东西让自己摸一摸,令我高兴的是每次母亲都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我摸过之后,母亲就很快地把那东西收起来。可是后来母亲却再也没有答应我了,为此我也哭闹过几次都无济于事,只好作罢,但想得到那东西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深藏着。一直到我稍懂事的时候才知道那东西名字叫做书,而且那本书是母亲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之所以后来母亲没有答应自己的要求,因为书已经还给别人了。

因为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所以后来我所看的故事书、作品都跟“借”有关。书是借来的,自己只好尽快把书读完,尽早还给人家,以致每每有空闲的时间都会手捧一本书细细地品读。

读小学的时候,我既是个学生,又是个牧童,每天下午放学到吃晚饭这段时间就是我放牛的时间。我记那时放牛的时候还是有几个小伙伴跟我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是你追我赶,就是这里挖挖哪里掏掏。虽然我乐意跟他们一起那样玩,但还是觉得有些枯燥无味。

有一次,有个放牛的老伯他边放牛边拿着一本书在看,而且有些入神。好奇心促使我慢慢地往老伯那里走去,不知不觉却到了老伯的面前,而且毫不犹豫地说:“老伯可不可以把书借给我看?”那次还算顺利,不过要付出帮老伯放4天牛的代价,呵呵,但也值。

那是一本神话故事书,里面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我,而且我信以为真,还大言地跟伙伴们说天地是怎样开辟的,人类是怎样由来的,那时就尝到做老师的甜头,因为说得也让伙伴信以为真,还认为我有才华呢!

之后几次也是以帮老伯放牛为代价从老伯那里借来了几本故事书。自从看了书中寓言故事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守株待兔》让我认识到人不能不劳而获;《坐井观天》让我认识到人只有多出去走走才知道世界之大;《画蛇添足》让我认识人做事要做到恰到好处。

读中学的时候,我的阅读爱好却转为爱好小说了。记得那时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像一阵风一样刮过一个个校园,学生都争着买着看。但那时我还是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想看那样的书一样用“借”的方法。

那时我想书看的时候,上天却给了我最好的机会。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空到一个刚从大学回家过暑假的同乡那作客。跟他聊天的时候我有意地向他提出借书的要求,令我惊奇地是,我刚一提出,他却忙问我要什么书,是名著,还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时我一听到武侠小说就想忙把他的话打断,因为他所说的武侠小说也正中我的心意。可是他有个条件就是要跟他下围棋,这样让我犯难了,“人不能不劳而获”,最终还是以学着下的方法勉强跟他对弈几盘,他才满意地借给一部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

随后几次去借都是陪他下棋之后他才把书借给我。

以后我跟他熟了,我求他帮我从大学那带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他还是答应了。说实在的正是因为他我才能读完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读小说正是冲着对英雄的崇拜而看的,看四大名著也是一样。看《红楼梦》,我读出了人的洒脱;看《西游记》,我读出了人的忠心;看《水浒传》,我读出了人的义气;看《三国演义》,我读出了人的机智。

读大学的时候也是我阅读最广泛的时候,我所读的名著古今中外都有。读大学时候所看的书还是借的,不过是从大学图书馆那借来的。

记得那时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借书,一借就是十多本,回宿舍的时候还要抱着回去,路上的同学看到我都觉得我怪怪的。那时看小说还看重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每看到描写主人公独特的性格特征的内容时会很自觉地读出声来。那时宿舍里有几个同学有爱好看书的习惯,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些小说主人公的特征,这样都拿那些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来开玩笑,我也是被取笑的对象。

记得刚到学校的时候,我比较刻苦,也是太爱看书的原因吧,所以经常忘记了去吃饭。同学发现后跟我开玩笑说:“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哈,保尔!”开始的时候的我还是以为同学问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看了多少,我忙回答道:“才看一半。”同学听到又是“哈哈”大笑。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原来他们给我取外号呢。又记得还有一次我得了奖,还得到一笔奖金,可是没请同学吃饭,同学又拿我来开玩笑:“你怎么今天却成为葛朗台了呢?”“保尔、葛朗台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哈哈!”“今天我既不是保尔,也不是葛朗台,却是窦娥!”我盯着他们看着说。

大学时读过名著还是比较多的,也了解许多名著中的人物。比如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俄国高尔基《童年》中的阿廖沙,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中国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

现在的我正为工作而努力着。作为一员教师除了把自己的课上好之外,还应该与人相处融洽。这样,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寻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因此我除参加各种培训之外,还是去找一些教学方面的书来看。不瞒大家说得到那些教学方面的书的方法,还是用借的,因为我确信“买书不如借书”。

为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往往会在网络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近来我有幸借到了N.佩塞施基安著的《天堂与地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与人沟通首先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再者要关心人、认同人,还有就是自己有错要承认,没错要忍让。

教师读书演讲:读书的真谛 篇5

教师读书演讲范文:读书的真谛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我们的教师每天很多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中,或许不可能这样的投入,但是只要书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我就可以补足自己的不够,因为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是道听途说。

我们可以从教育理论书籍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方向;我们可以从名家名着中或者精神的营养,为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品味的营养;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诠释,心灵的感动。

一句谚语这样说:“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介;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我们广大的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书达礼。作为人师的教师,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改变,让我们在读书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教师的读书生活 篇6

当捧起书一读题目就会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

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当我读到那些名师为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时候,便会浮想联翩。例如:我很赞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他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喜欢我们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

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太不像老师,有时又不能确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在想,我应该是哪方面还没做到位吧!

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是啊!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学得容易,自然会学得更有信心。

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师爱好广泛,并能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敬佩和爱戴。这一点,又是多少老师能做到,并运用好呢?所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艺,让自己更充实,更能干才行。

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说的是《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师。他让每个走进这间教室的学生都能找到这间教室的“魂儿”,即“信任”。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学生不多。

但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做到了。是的,因为雷夫.艾斯奎斯是个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师。他创造了适合的班级管理文化。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了礼仪和尊重,利用“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懂得了“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

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活动中,有两项活动特别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阅读,我们能效仿和学习。但远足,对于国内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冒险,并不能如愿以偿。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们向往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世界。

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了。

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为此,我们还是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吧!

读书是古今往来不曾间断的事,书,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伙伴儿陪着地球人逾千年,缔造了人类世界的灿烂文化以及辉煌的历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世界文化千古流传,让社会得以发展。读书对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的选择都起着重要的启蒙和指导作用。这本书也对刚刚从事教育工作不算久的我来说非常的有启发,书中一共有五个大篇章,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及未来。

不知是由于首因效应还是别的什么,我对第一篇章里面的内容感受多一些。这里面有很多名人说了很多经典的话,又有很多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用他们的经历和实例阐释着真正的教育。

遗憾的是时间有限,我所分享的美好感受不能继续诉说,我所读过书籍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却知道了书所给予人的,决不是外表的快感而是内存的生命。

“三会”激发起教师的读书热情 篇7

一、读书推荐会孕育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读书推荐会最大的亮点是视频播放全体教师每人一分钟的读书推荐录像。

我们的读书推荐会隆重而新颖, 它不仅是教师喜爱书目的一次推介, 更是读书人的一次亮相。这一天, 我们几个班子成员全都身着正装, 早早在报告厅迎接全校教师的到来。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走进报告厅的教师, 当他们看见大屏幕上“读书推荐会”和“把最好的书推荐给最好的朋友”时, 心情为之愉悦起来。主持人说:“今天推荐会的主角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 下面我们将视频播放电教老师精心录制的全校教师的读书推荐录像。”此时, 带着备课笔记、小考卷准备开小差的教师停止了手中的忙碌, 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中自己和同事的表现。教师们对自己喜爱的书做着最精彩最精辟的解读。90分钟, 教师们了解了90本书, 从中也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几本。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每个人在心中评价着自己, 评价着别人。教师们也许会追问表现不同的原因, 我想一定是两个方面, 一是感谢曾经读过的书;二是今后要多读点书。这不仅是读书推介, 也是读书人的风采展示, 更是个人读书计划的一次酝酿。总之, 透过教师的眼神和表情, 我们知道教师的读书热情在孕育着。

二、读书分享会唤醒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读书分享会的最大亮点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 确保人人发言。

教师读书分享会的主题是“生活与教育”。通过教师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 捕捉生活中的事件与教育的关系, 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从而理解儿童, 发现儿童, 发展儿童。

为了确保全体教师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 不“沦落”为旁观者, 全校教师被分成8个读书小组, 每组10人, 每组一名主持人, 每个小组每学期召开1次读书分享会。教师人人发言, 谈阅读感受, 谈工作体会。校班子成员列席并参与8场读书分享会。教师们不仅有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也有了倾诉心愿、排解职业压力的机会。读书分享会使教师们在同伴互助中找寻前行的动力。人少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认真准备, 认真读书。在分享会上, 大家分享着彼此的看法主张, 汲取全组10人读书的精华, 扩大了人文视野。每次结束, 教师们都意犹未尽。每个人都在享受表达之后的快感、倾诉之后的舒畅和被肯定之后的愉悦。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期待交流, 没有人愿意当旁观者。一次次真情表达和交流唤醒了教师读书的热情。

三、读书论坛会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

学校读书论坛会的最大亮点是读书小组轮流承办, 承办方由“官”办改“民”办。

学校读书论坛的主题是共读经典, 感受教育魅力。寒暑假前学校发一本教育经典书籍给教师, 教师回校后参与全校教师读书论坛。学校读书论坛由8个读书小组轮流承办, 各组在读书组长的带领下, 群策群力, 精心策划, 内容包括论坛的会场布置、氛围的烘托、程序安排、稿件的质量、主讲人的表现和服装配饰等环节。承办小组把这一天当成全组的节日。承办论坛激发了整个小组成员参与集体活动、办论坛、参与论坛的热情。

在“走进大师”系列论坛中, 教师不仅仔细阅读学校的共读书目《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还上网查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及其贡献, 以及其他书籍的简介, 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师事迹, 从而更好地设计论坛。因为担心在互动环节中冷场, 教师们还特别考虑到, 如果有人提问, 谁回答;如果没人提问, 谁救场。其他小组也积极参与和感受, 酝酿下一次自己组承办时, 还可以有哪些突破和亮点。读书论坛就像一个擂台, 每个组在台上精彩演绎着。每个人都深知,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所以小组成员平日互相督促读书学习。

浅析教师多读书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理由;益处;意义

一、教师不读书有N种理由

我是一线的教师,据我的观察,教师阅读的状况是尴尬的,在我们学校(当然其他好多学校也如此),能每天坚持读点书的教师还真不多,即使读,也只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捧着两本教科书,靠着经验过日子的老师大有人在。更不用说关于阅读的文化追求,写写教育随笔,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难以抵达的境界。据我所察所思,教师不读书有N种理由:

1.惰性心理

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危机感不强,对工作只求过得去,对知识,不求学精学深。读书似乎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实际生活的改变。很大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容易滋生惰性,走向因循守旧。

2.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教师总以为自己的学历、自己现有的知识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甚至觉得绰绰有余。可当我们曾经掌握的新鲜知识已成为常识时,当学生向你提出各种各样你闻所未闻的东西时向你讨教,向你质疑时,你除了学习,不断地读书,你还有什么选择?

3.工作忙,无暇读书

教师认为每天都要昏天暗地地批改作业,铺天盖地地对学生进行练习测试,还要应付五花八门的常规检查评比工作。长年累月的形式主义等这一切成了教师不读书的理由。

教师,别为不读书找理由,即使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

二、多读书益处多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是激活教学与教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教师若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体悟教育的真谛,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满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笔者认为教师多读书,有以下几点益处:

1.多读书,知识渊博更有利于教学

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教师通晓古今,高瞻远瞩,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多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在教学上应用自如,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让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一名有魅力的老师。

2.多读书,是永葆青春的源泉

读书,“以内养外”“补血养颜”。多读书自会“颜如玉”。读书可以让精神愈加充实,学识更加渊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容颜有老去的时候,而学识和智慧却能始终闪烁耀眼的光芒。坚持阅读会让你增添了几丝高雅,几分神韵,几许自信,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3.多读书,让心灵得以净化

书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读书的同时,培养高雅学习情趣,让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升,灵魂得以净化。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吸取书中的智慧和精髓,让人更能分辨人世间的美与丑、是与非、智与愚、善与恶……通过读书,就更能做到敬业奉献,淡泊名利。

三、读书固然重要,读好书更重要

1.读孩子们读的书

如《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等。教师多读这类儿童读物,他就和学生就有对话的可能,与孩子零距离的对话,孩子会更信任我们,更喜欢我们,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2.读教育名著、专业知识等书籍

进一步拓展深入以及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读这类书可以学到很多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少走弯路,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做到持之以恒,那么即使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即使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师也有十足的把握来浇灌未来的花朵。所以我们要读《论语》,要读陶行知,于永正,窦桂梅,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3.拓宽渠道,广泛阅读

晓得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天文地理书籍、科普读物、文学时事、体坛名人等,从各方面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充盈自己。

當然在阅读时,有些书需要从头读到尾,有些书则需要粗略浏览,有些书则要反复研读,甚至背诵。对我们教师而言,对于教育经典则以精读为主,对于其他书籍,因自己的喜好而定,可以浏览式阅读或筛选式阅读。

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做到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有对自己做到“学而不厌”,对学生方能做到“诲人不倦”。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句话劝勉我们广大教师:“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样的教师,文化底蕴深厚了,思想格调就高,教育思路也就宽了。

教师的读书生活 篇9

近段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好教师是自己寻找的》的这部教育专著。掩卷细思,感慨颇多。

本书的作者是杨茂秀。本书入选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本书通过33个动人心炫的故事,点燃教师这个行业最深层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作为教师的种种成功案例。这让我更进一步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贵人”。时刻关注自己班里每一位孩子,用自己从生活或书本中了解到的各种知识,来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小心地呵护这些小心灵。让孩子们在天真快乐的季节里尽情飞翔。教师还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一个博学的朋友。

教师应该是一个吹响孩子生命号角的人,是一个点燃孩子生命激情的人,是一个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人,教师要给孩子一个目标,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在孩子身后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教师要和孩子同成长共患难,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教师要给孩子以“闲暇”。给孩子们“闲暇”。是让孩子们在这难得的`“闲暇”中,快乐充电,发挥特长,培养兴趣。让孩子们在闲聊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教师的日常生活 篇10

我所认为的教师的日常生活笼统地分为“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大部分,而目前每一部分都有“实然”和“应然”方面的差别。“职业生活”主要包括了日常的学校知识和德育、美育的教学工作,这也是最基本的教师的生活组成部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专业进修及职称评定等,同样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在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家庭婚姻关系地位、社会角色和地位、朋友圈、人脉等等。1.职业生活

教师的职业生活,我主要从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进修两个方面论述。(1)学校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是一类人群、一种职业。教师的学校教学工作是教师这项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也可以说是最本职的工作,即教师之所以成为一种职业,基于教师的教学教育的主导功能。目前,教师是社会承认的、需要有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合法合理地在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场所执教的一类人群,一种职业。

其次,教师的首要任务与学校教育目标、国家教育目标有直接关系,保持一致。培养人才,并且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当教育条件充足的前提下和地区,各个科目的教师由持有不同专业教师资格证的人来分别承担,包括小学,我们的小学教师并非全科教师。

再次,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内容,是知识、品德、健康、美育四方面的内容。各个方面均有专业的教师来教授学生。但在实际的情形中,四个方面在目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的重视程度并不均衡,“知识主体”倾向严重。小到从教师的课堂教授、再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大到国家各级招生考试的规则,“知识本位”意识严重,品德、健康、美育等方面的培养着实不够。似乎教授给学生完美的知识成为了目前我国教师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最后,学校教学工作还包括了对学校班级事务的管理。教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其一次性工作面对的人群众多且思想不够成熟,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一个地方。而为保证所谓的教学目标、教育目标,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重要的,因此,如何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对学校工作作出高效完成是教师们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2)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进修

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要求的。最方面直接地认定方法是取得特定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这与其他有专业要求的各项职业证照意义相同。先前,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另一个是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时间从2015年考试正式实施。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大

二、大三,本科大

三、大四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考,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改革也在说明,我国的教师水平还是处于不够专业化和不高的水准。师范大学有优先的权利的这种作法并不能保证师资水平。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进修。目前各中小学都会在暑期组织教师进修,或是教师个人的进修活动,然而,出发点是好的,但暑期进修的效果也确实遭到人诟病。

综上所述,目前教师的职业生活存在的问题: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本身对专业进修的轻视。我认为,虽然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这样的美好目标设定,但在整体教育选拔制度、培养制度的大环境下,能真正做到的好在少数,且有条件的学校地区也在少数。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给人的感觉是谁都可以来交,因此,有必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培养和资格证考取问题,专业化程度和难度都需要提高,这也是提高师资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教师专业进修,则需要学校、教师个人的通力合作和高度认识和觉悟,教师们本身要将专业能力进修视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2.社会生活 教师在大众的心目中是个受人尊重的职业,印象中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要求。《荀子•礼论》指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君主和师者,引领人走向秩序。而师者,也是保证文明的传习和智慧的教授引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关教师地位的事实就比较复杂。在此处以中小学教师为讨论对象,从小学教师的工资上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阶级,与人们所普遍的认识相差还是很大的。在相对贫困和落后的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更低,与教师工作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成正比。

因此,教师拥有着名义上的超高地位和声望,却在经济上处于中下层的水平。地区落后的情况下,更加清贫。难道所谓高尚的职业必须要与实在的清贫想挂钩吗?那么教师的劳动所带给社会的效益该如何计算?

综上所述,教师的社会生活并非如大众所认为的那般惬意和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隐形地透漏出了教师在社会生活的角色和地位的高低。

男教师们的幸福生活 篇11

《园所采风》栏目和大家见面了,本栏目将生动展示省内外优秀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先进办学经验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敬请大家关注,也欢迎各级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提供采访线索。

《幼儿园“求男若渴”,男教师流失严重》《男教师培养存在社会认可度低、本人幸福感弱的问题》……网上关于“幼儿园男教师”,充斥的都是类似的新闻标题。幼儿园男教师少、流失严重、职业认同度和职业幸福感偏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男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这似乎是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

但是,在古城洛阳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幼儿园(以下简称“空导院幼儿园”),却有一支由17个阳光、帅气、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大男孩组成的男教师团队。他们中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有武术冠军,有计算机高手,还有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高材生……尽管背景不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学前教育,成为了孩子们崇拜的“护花使者”。

面对一个个可爱的孩子,面对家长和社会的热切期待,同时也面对一部分人的“傲慢与偏见”,这些男教师们坚守梦想,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孩子。

在幼儿园男教师待遇并不是很高、发展前景不被十分看好的背景下,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这些男教师愿意留在空导院幼儿园,并由此形成了一个17人的优秀教学团队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一探究竟——

充满“男人味”的教学方式

舞蹈、音乐、绘画、英语……这些在传统上都是由幼儿园女教师做的“活儿”,空导院幼儿园的男教师们全都hold得住、玩得转。不仅如此,他们还用各自的特长,用男性特有的人格魅力,探索出了充满着“男人味”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方式,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家长和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体能教学就是该园男教师团队经过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特色项目之一。根据目前幼儿运动量较少、体质普遍较弱的现状,男教师们广泛参考有关资料,不断研究总结,制订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达标方案。

他们还根据幼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易的玩教具,设计出了《好玩的轮胎》(见本刊3月《活动设计和游戏》栏目)《梯子》《网》《小小特种兵》等多种新颖别致、深受幼儿喜爱的体能游戏,不仅让幼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发展,锻炼了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不仅是游戏与活动本身,男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充满着男性的特色和魅力。据该园办公室一位女教师介绍,像攀爬、跳跃等一些活动幅度大、运动量大的游戏项目,以前女教师考虑到安全因素,都不太敢让幼儿做。男教师们来了之后,设计出了很多让幼儿攀爬、跳跃的游戏,而且他们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比女教师都细”。

“生活”意识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篇12

何谓“生活”意识?简单点说, 就是语文教师能从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中, 敏锐地捕捉到并且“加工”成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够成为学生极好的写作素材的事件, 这就是“生活”意识, 是一种为学生感受生活、欣赏生活、创设生活、积累生活、提升生活的意识。

【案例】

有一天早晨, 上课铃响了, 可夏老师发现教室里少了几个孩子, 一打听, 原来是这几个孩子在河边折柳枝玩, 春天的柳枝很美。于是, 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来到了小河边, 一方面让那几个孩子向柳树爷爷道歉, 一方面欣赏柳树的美姿。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夏老师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 通过平常的事情“加工”成极富“内涵”的写作素材,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也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生活”意识, 她的学生对作文总是充满着热情, 作文水平自然不同一般。

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生活”意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情拥抱生活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感染者我们, 快乐着我们, 改变着我们, 我们理应饱含深情去拥抱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享受生活的乐趣。我们只有深情地拥抱生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才能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才能品味生活中的情与理。而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 是不可能写出饱含情感的文章来的。对于“生活”意识的培养, 我们应侧重于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爱生活,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中, 对身边的一切都要充满着爱, 要爱祖国, 爱人民, 爱家乡, 觉得祖国是强大的, 人民是伟大的, 家乡是美好的;要爱身边的人, 爱身边的事, 爱身边的物。二是对生活的敏感, 要时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思考生活、改善生活, 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点点浪花, 让其绽放出五彩的光芒。我们不仅自己如此, 我们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让他们也能在生活中付出爱, 感受爱, 收获爱。

二、深刻挖掘生活

平平淡淡才是真, 看似平淡的生活, 其实蕴含着许多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哲理、深邃的思想, 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的人, 总能从这些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有这么一位班主任老师, 他经常跟学生在一起活动。有一段时间, 他和学生们“迷”上了打羽毛球, 一到课间, 教室门前的空地上, 就成了师生一决高低的“战场”, 每到这时, 总是“观众云集”, 热闹非凡。此时的他也仅是普通“球员”, 一切按“规则”办事。当然, 作为语文教师的他, 也不忘在学生中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思想”, 使学生不再仅仅将这件事停留在“好玩”这一层面上, 而是渐渐地感受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同台竞技, 一视同仁;感受到战胜强手的乐趣———在学生看来, 老师是理所当然的强手, 但时有被淘汰下来的经历;感受到勤奋刻苦的力量———几个实力“强大”的同学, 都是苦练出来的;感受到胜利之果的甜蜜———战胜自我、战胜他人,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学生在日记中对这件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打羽毛球”这件事在学生的眼里已是那么的美!

挖掘生活, 要考虑两个维度, 一是深度, 一是宽度。所谓深度, 就是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独特的内涵来。而所谓宽度, 就是对生活进行多元解读。教师有了“挖掘”生活的习惯, 必然会影响学生, 他们也会渐渐地“习惯”于挖掘生活。

三、深度拓展生活

学生生活要靠老师去创造, 但我们知道, 由于时空的限制、制度的约束、课程的局限, 我们没有精力也不可能过多地安排学生的生活。但学生生活在纷繁的社会中, 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我们就是要把握时机, 深度拓展这些生活, 使这些生活更丰富, 更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也更适于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如前面提到的两个案例, 就是对生活的深度拓展, 试想, 无论是向柳树爷爷道歉, 还是为死去的啄木鸟举行特殊的葬礼, 学生的心灵会得到怎样的净化?这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怎样的记忆?

拓展生活, 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儿童味, 一是语文味。所谓儿童味, 就是要朝着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儿童所喜爱、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方向拓展。为死去的啄木鸟举行特殊的葬礼、向柳树爷爷道歉, 多么具有儿童味。而语文味, 则是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语文、运用语文。在啄木鸟的特殊葬礼上致悼词, 充盈着浓厚的语文味。而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来到小河边, 一方面让那几个孩子向柳树爷爷道歉, 一方面欣赏柳树的美姿。这里, 语文味达到了极致, 学生感受到了美, 懂得了爱, 训练了语言, 语文的真谛体现得如此完美。

教师的读书生活 篇13

有教师辩称:我们怎么不读书?你看,我的办公桌上,课本、教参、教学设计、练习册,厚厚的一摞,读都读不完的。我只得苦笑着摇头:这样功利性的读书,能称为真正的读书吗?抛开这些工作中无法短缺的工具,我们又主动把多少时间用在了读书上?

有人说:平时工作太累了,每天与几十号、上百号并不太听话的孩子“斗智斗勇”,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哪还有精神头儿去读书?于是,业余时间全部在无聊的电视剧或者乐此不疲地“垒长城”中消耗掉了。似乎这样就能够让疲累的身心得到缓解。

人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多种多样,只要不违法,各种选择都无可厚非。但我坚持认为,读书生活是一种最惬意、最舒服、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不会让人疲劳,相反,能够让心灵得到最深层次的放松。

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专访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习近平谈到,“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年他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了知青生涯。“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这样的生活状态何其令人羡慕?

我也算得上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通常是乱糟糟的,这种乱皆源于我的“懒惰”和随手读书的习惯。书就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书桌、茶几、床头、厕所,横躺竖卧,到处都是。有点点闲暇,读上几行,是最大的乐趣。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但越是这时候,越是离不开书,如果有几天不读书,就有种莫名的空虚感。如果工作不顺利,读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烦躁的心顿时就可以安静下来。

是啊,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的精彩。无聊时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寂寞时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苦闷时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北师大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读书不是学生的考试,不是一时的绩效评估,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在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种种风险、冲突,哪里是我们心灵安宁的栖息之所?也许书中会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书中会与许多灵魂相遇,会览尽这世间曾上演的所有命运悲欢,我们从中去把握规律、规则,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能够知道伟大的人格是怎样铸就的,这样我们会更加自信、镇定、从容大度。

让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盏孤灯,一卷在手,静谧的夜晚,让沉静的心灵沐浴在书香的气息中,岂不美哉?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上一篇:资料员培训方案下一篇:家校共育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