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一书有感(共11篇)
读《活着》一书有感 篇1
读《活着》一书有感
易中海
余华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底层最悲惨的人的生活描写,很少有直接描述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麻木、呆滞,而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他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撰写出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读完《活着》,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是福贵牵着一头买来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垄上坐着眺望远方,另一个是福贵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几座坟墓。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了别人,穷困潦倒之际,父亲死了后,而又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苦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她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二喜结婚后刚生了一个儿子,凤霞却大出血死了,不久家珍也死了,再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苦根因吃豆子撑死。究竟有多么悲惨能使这么多的天灾人祸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那一个个接连去世的人和小说的名字《活着》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命最后,福贵看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仿佛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不顾一切的买下了它。最后只剩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活着。
一次次好像很戏剧性又很偶然的死亡,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发生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凄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都能在脑海中能看见那些个场景,动荡、凄惨,挣脱不开命运的无奈。没有煽情的描述,只是叙述,甚至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描述的,结果却让人震撼和悲痛。
家人一个个死去,希望一点点破灭。那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一种意志罢了。可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福贵属于后者吧,因为他没有什么了,所有的都离他而去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是怎样承受这种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又是怎样的继续活下去,或者不久,他也会死去了。
所有人都死了,福贵却奇迹般的活着。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精神、信念、希望、意志这些东西,本就是虚的,它们寄生在人身上,才造就的很多种可能。文章最后福贵在田地边上和老牛说的话,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老牛应该有很多个名字吧,凤霞、有庆、二喜、家珍、苦根、福贵都是这头老牛。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人生总是悲喜交错,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生,那么人就活得真实、宁静、淡然。
读《活着》一书有感 篇2
一、潜心博览群书
商老师一生读过许多书, 以至到古稀之年, 他仍然不忘读书, 用商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买几本好书看看, 在精神领域里流通, 这些书积累多了, 放在书橱里, 总有一万多册吧, 真可谓‘坐拥书城, 富敌侯王’……”我羡慕商老师读过这么多书, 敬佩商老师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 不但要学习商老师那种读书精神, 而且要学习商老师的读书方法:“读了之后能想, 想了之后能讲, 讲了之后能写, 写了之后还能编成书, 同更多的人对话交流。”遗憾的是, 现在我们许多老师也爱读书, 读书量也很大, 但只是浮光掠影, 如水过沙地, 留不下什么痕迹。书怎么读?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一书中写道:“首先要从书本里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 形成自己的见解, 并把它作为智能释放出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道:“读熟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等书都要读一读, 但是又切切不要忘记了精读。”作为教师, 应该更新观念, 要像商老师那样, 多读书, 读好书, 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 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 而且要变这桶水为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河”。唯有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娓娓道来, 文采飞扬;唯有这样, 教师在帮学生释疑时, 才能做到引经据典, 分析解说, 鞭辟入里;唯有这样, 才能不愧为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
二、真心关爱学生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文章是《神圣的事业》, 该篇文章中写道:“人文精神博大精深, 但首先是爱, 惟其有了爱, 我们才能成为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 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 但是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
一个富有责任感、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 总会把学生放在心上, 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 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 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当学生的身心、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教师能够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 教师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使他们成功。纵观我国的优秀教师, 他们无一不具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美德和思想境界。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等优秀教师堪称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典范,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怀有关爱学生情感和信念的教师, 总会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相反, 一个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 不会自觉地为学生去奉献, 也不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这些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 忍无可忍乃至暴跳如雷时, 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 做出令人遗憾的事, 尤其是对后进生采取歧视态度, 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还有的教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言, 不打不成才。因此, 这些教师对后进生拳打脚踢、扯头发、拧耳朵、扇耳光等。有的教师变相体罚学生, 学生没写完作业或者没写对作业, 便要学生抄十遍、二十遍。这种“额外的负担”同样造成了对学生身心的损害。这些教师的做法与我们新时代提出“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 就没有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商老师在《坚守讲台》书中写道:“教育是人对人的事, 所以首先要尊重人, 把人当人, 满腔热情地对待人, 自己就不能以一种‘布道者’的姿态出现, 使人敬而远之。”所以, 这样的教师应该要加强个人师德修养, 加强教学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总之, 不关心学生、不爱护学生的教师, 不是一个好教师。
三、素心淡泊名利
《坚守讲台》里有一篇《通财与才能》的文章, 商老师在该文中写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财富迟早会流失的, 你就是把它铸成金山银山, 最后还会被人消融’。现在, 我退休了, 有房子住, 有饭吃, 有衣穿, 大笔的财产没有, 反正吃穿不愁, 生活无虞。”寥寥数语, 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财富观、名利观, 几分清贫, 几分淡泊。而商老师那份清贫、那份淡泊却折射出师道尊严, 是我们许多老师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有多少教师没能坚守讲台, 有的跳槽改行, 有的下海经商。即使能够留下来的教师, 仍然有许多经受不住拜金主义的大潮冲击, 正被物质欲望所困挟, 变得追名逐利。因为“教师也是人, 也要过小康日子”。所以许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发生在教育界。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 许多教师曾强迫后进生弃考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将“解题秘籍”在课堂上秘而不宣, 以便吸收学生参加自己收费的课外补习班等。
我也是一位教师, 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钱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我希望我们教师人人能过上小康日子, 但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作为教师, 我们仍然需要记住:这份职业是面对生命、面对灵魂的, 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人生。因此, 教师在追逐利益的同时, 是不是也要以良知来自问: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沦陷得太深;有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伦理呢?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启功先生, 名利在他眼里比鸿毛还轻。如学校准备建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 启功先生得知此事后义卖书画163万元, 但是他却坚持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 而是用他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号来命名, 在他的大力鼎助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了,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一时传为美谈。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篇3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读责任一书有感 篇4
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任的精神之后。”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如果你能真正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糙滥造的衣服更有价值。”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已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放弃了对自己的责任,就背弃了对我们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扛起它,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社会都将是问心尤愧的。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是扛自己生命的信念。
在当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优秀企业都非常强调责任的力量。在IBM每个人坚守和履行的价值观念之一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保持诚信的品德,永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微软,“责任”贯穿于员工们的全部行动。在新未来公司里,董事长一直提倡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也是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责任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缺乏责任意识,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在企业 里,责任是胜于能力的。无论我们有多么优秀的能力,只有通过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完美地展现。
最优秀的人才总是希望进入最优秀的企业。而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在解释、创造、举行和实践着自己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责任产生忠诚。而忠诚,会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对他所
从事的职业充满责任感,他才能对企业忠诚。他对企业忠诚,才能赢得企业管理者对他的信任,企业管理者才会把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重要岗位交给他。
有人把忠诚看作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认为向员工灌输忠诚和敬业思想的受益者是企业和老板。其实不然,忠诚并不仅仅有益于企业,其最终和最大的受益者是员工自己。你忠诚于你的企业,老板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给你更大的发展空间。反过来说,即使你有惊世之才,即使你能力超群,但你并不忠诚于你的职业、你的企业,作为一个老板,他敢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吗?谁会把重要的岗位交给一个朝三暮
四、疏乎大意的员工呢?谁敢把一个关系产品质量、公司形象的岗位交给一个对公司没有忠诚度的人昵?
一个员工的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他也能通过努力、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
书中的观点对于我今后改进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思想上的转变必将指引行动上的转变,我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擅长履行责任的人。
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每个人的生活夕场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责任就是对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
读《中国震撼》一书有感 篇5
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
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看到这里,也大致知道了全书的关键词——“文明型国家”,正因为它,才让中国创造出以下种种震撼。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之前一直提到“文明型国家”,那何为“文明型国家”呢?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一个古老文明,又同时具备了现代化国家的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正如文中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这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产生中国震撼的第一个冲击波。书中又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写到此处,不禁让我想起电影——《建国伟业》,每每看到中国被侵略的情景,我都会义愤填膺,中国一直本着和平共处的态度在世界大家庭中生存着,但就是有好事者喜欢拨动这杆和平之秤,一度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其实中国也可以用残暴的武力面对外来入侵,但是她没有,她靠着自己坚韧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最终的解放,靠着自己和平发展的理念书写了光荣的革命史。如果没有这股力量支撑着,那么中国的崛起也将会是一部不光彩的、血与火的历史。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创建“文明型国家”的必经之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明历史传统。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
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还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一种政治价值观念的崛起。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就是理念,中国的崛起确实引人注目,但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就没有如此强烈地被关注了。为此,作者梳理出了八大中国理念: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我们可以将这八大理念与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相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提到了“民生为大”,民生,顾名思义: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这又能联想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主义国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是我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首要任务。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主政治制度及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但也不能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全套照搬,正如作者写的:“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实践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才行,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上才行,无论是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这才是民主的实质,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不够的,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
就存在着一些基本缺陷:
一、无法在政治、公民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二、存在只有法庭可受理的人权问题才算人权问题的法条主义;
三、个人权利超越集体权利;
四、人权体系中优先顺序的概念。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国震撼》这本书让我们更客观的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品读完此书,我热血沸腾!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中国终于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了,从长远角度看,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版图都有可能随着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模式将被全世界认可。太阳从东方升起,希望从东方升起,巨龙从东方升起,中国从东方崛起!相信中国会一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震撼!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份内的工作,为公司的转型升级献计献策,为把长江光电真正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光电企业贡献光和热,为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读《反思教育习惯》一书有感 篇6
告别学生时代已经有些日子了,说实在的,自己还没有好好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趁这次十一长假,好好地读了一本书,感触真是颇多啊,于是提笔赶紧记下来。以下是我解度此书的一些感受:
实,着眼于实实在在的事情。引导老师对身边的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小事或现象进行思考。
真,以一个真实的人的身份说真话。强调“我是怎样想”、“怎样做”。少说“必须”“应该”不空发议论。“必须”有指令性,“应该”是局外话,空发议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了训导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有利于促进平等交流。
新,新的视觉。习惯是强大的,我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突破习惯是很困难的,因此反思习惯不是正确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而是对自己一直以为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反过来想一想。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深,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定目标,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实施步骤,安排活动,然后就是收到了什么效果。往往忽略的是“为什么做”、“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反思习惯则对于经常发生的事情提出“为什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怎样做”,而“怎样做”又是建立在“为什么这样做”的基础上,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把反思引向深入。
提,就是提炼。在对许多事情或现象反思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做法比如“师生相互问好”、“请学生坐下来谈话”等。一个题目,一条操作方法。
我们有太多的习惯需要反思!这些习惯,显然阻碍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人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基于一种性情倾向这就是习惯。习惯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与行动
实施“尊重”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思习惯,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篇7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失业保险处绪涛
拜读了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触动颇深,进而引发了我对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些思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年轻一代的我们风华正茂、激情似火,我们为能够成为这条战线上的新兵倍感骄傲和自豪!干好工作只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不断锤炼思想品格和政治素养,强化“六种意识”,树立“四种风气”,始终关注民生,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需要我们把握规律,运用“捆绑式”工作法,形成协同作战、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更需要我们扑下身子,躬耕为民,从细节入手,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并不是说在这个部门工作有优越性,而是说我们做的工作面广量大,做出了成绩,老百姓记在心里;但稍有不慎,工作出现了疏忽、纰漏,老百姓也看在眼里。所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注细节尤为重要,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1
每一个人只有花大力气,多动手,勤动脑,多总结,把小事做细、做实,工作才能做好。
借鉴该书的一些观点、理念,我个人认为在工作中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要深刻理解“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的区别和联系。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写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什么是认真?我从来自然地认为认真是一种美德,未曾有过半点哪怕是一刻的怀疑,因而,我没有觉得十几年求学路上有多么艰辛,也并没有觉得在酷暑和寒冬中苦读是一种多么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不过,那时的认真更多的成份仅仅是源于自然的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让我在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了认真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今天的认真,从某个角度来说则正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工作细节。什么是用心?我认为用心是认真的更高层次,是具有了责任心和灵活性因素、追求更好工作成效的认真。比如说,处长安排你起草一些书面材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工作,从未出现过差错,可以说你干工作是认真的,但还称不上用心;如果在起草材料时,你再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注重结合平时了解的实际政策操作情况,换位思考百姓的所思所盼,那么你干工作不仅称得上认真,更重要的是你真正用了心,你的工作肯定会干得更好,领导也会更欣赏你。我想,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每一个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踏实认真是我们都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态度,而注重细节、用心做事正是这一原则和态度最好的诠释,是更高意义上的认真。
二要细化工作目标,提升执行力,探索建立细节成效问责制,提高工作流程效率。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写到,“工作中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书中众多事例证明,在细节对目标成效影响逐渐凸现、细节制胜的年代,工作导致失败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已从过去多为决策失误层面向今天多为细节失误层面转移,经常发生的执行不力和普遍存在的细节不到位也反过来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因而,我们要消除工作中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对工作目标尽可能地细化,制定出工作细节完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升执行力,强调执行效果,对于安排的工作,每一个人都要做到转身即办,事事有回音,办就要办好,把细化的工作目标做细、做深、做透;可探索建立细节成效问责制,对于具体工作细节方面的疏忽或失误,不要不了了之,当然也未必求全责备,以促进反思改进为主,引导大家去更多地关注细节。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工作流程上每一个环节上的效率就会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也会提高,整体目标自然而然就能够圆满完成。
三要善于在细节上寻求创新点,举一反三,由点到面,养成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有人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事物的重复,这种观点只承认了其面广量大,却并没有看到其博大精深,不懂得“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道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群众性,涉及面广且政策性强。其实,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就是一种眼光和智慧,就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注重每一个细节对于提高做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完该书第二部分,仔细品味关于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差距的内容,让我对工作有了更深的反思。例如,失业保险处每周都召开处务会,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会上每名同志汇报上周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提出本周工作计划和打算,处长逐一点评,大家相互之间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既使每名同志全面了解了处内工作,又推动了各项具体工作的高质量落实。我认为,这就是工作细节和方式上的创新。我觉得大家都要好好整理一下,养成经常琢磨细节、在细节上寻求创新点、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改进工作的好习惯。
“滴水映世界”。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关注细节,从小处着手,大处自然见效。最后,我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
读《伊索寓言》一书有感 篇8
《伊索寓言》是一本流传千年的古希腊经典作品,很多国家的儿童也都读过这本书,也被很多人当作是儿童启蒙书。
等等,是要介绍儿童文学吗?
成人了,我们还需要读儿童作品?
静静,难道你觉得《伊索寓言》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吗?难道你认为成人不可以读吗?难道你理解的《伊索寓言》是很简单的吗?
我看未必。
这次我们就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
在说成人视角前,我有必要稍微介绍这本书。
据传,《伊索寓言》一书是由一位名叫“伊索”的人创作的,他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他擅长创作动物寓言故事,风格简单,寓意深刻,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
《伊索寓言》全书讲的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
好了,接下来说说我读到一点感受。即用成人视角来看这本书。
虽说全书讲的是动物,但往往是以动物为喻,讲的是“人”。只是寓言说的是动物的种种状态、神态、语言、行为、思考,但通过动物来反射出人的种种。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也是动物。正所谓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有理性。
从动物的身上,往往看到的是我们本身。
在读《伊索寓言》中,我强烈地感觉到,貌似书中在常常在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弱肉强食。
当在强者面前,弱者的所有正当、合理的辩解都是无效且苍白的,强者想要吃掉弱者,就吃掉。
书中也讲述了《狼与小羊》的故事,深刻地揭示这件事。
有只小羊在河边喝水,狼看到后,想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把它吃掉。
于是他跑到上游说:“小羊,都是你把喝水搅浑了,让我喝不到清水,我要吃了你。”
小羊回答说:“我只是站在河边喝水,并且又在下游,怎么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了呢?”
狼见这一招不能奏效,又生一计,说道:“我父亲去年被你骂过。”
小羊说:“那时我还没出生呢。”
狼气恼地说:“不管你怎样辩解,反正我都要吃掉你!”
无论小羊怎么进行正当地辩解,狼的目的`就是要吃掉小羊。
放射到人类身上,好像人来也是如此。有权有势的人永远霸道强横,弱势群体永远受欺负,而弱势群体往往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正如前文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既然有理性,就会观察、会反思、会总结,也会有进步、有行动、有改变。
当我们踏入社会时,瞬间感受到的是一种“丛林法则”,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就是丛林法则。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丛林,丛林里面有狮子,有老虎,有狼,有狐狸,有羊,有兔子等等。
我们刚开始踏入丛林,都是一只兔子,时常要警惕被狮子、老虎、狐狸给吃掉,我们就好像是弱势群体,往往害怕被狮子等强者吃掉。
这是一种惯性思考,但我们往往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是可以进化的,动物之间是互相进化的。狮子可以变成兔子,老虎可以变成狐狸,兔子可以变成狼。
那么作为兔子的我们,当我们的实力足够强时,完全可以进化为狮子、老虎、狼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当我们还是一只兔子时,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强大点,让自己足够努力、勤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变自己的境遇甚至是命运。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可以通过外界经验、实际行动、自身思考去改变自己命运。
放大点说,目前的社会阶层处于尚未固化且正在固化的阶段,那么普通人要进阶还是有可能的。
所以,还是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读《活着》有感 篇9
《活着》,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从头到尾,他经历的都是失去,失去金钱,失去地位,失去亲人。这些失去我都理解不到,我只知道感情失去是什么味道。但是我或多或少能够明白,一个人从没有得到远远不及得到后失去来的难过,来的失望。
家珍的死,或许是我现实中和读过的所有故事中,感受到最安静,最超脱的死。人活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想经历的,不想经历的,都会按着它本该来的时间接踵而来。数年之后,我或许也要面对这些生离死别。对于面对,我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也不知道有没有胆量去面对。
看过这部书以后,突然觉得世界真的很公平。每个人都要经历人生中必将经历的:富有、贫穷、得到、失去、、、当然现实要比这多得多。福贵,先经历了富有,他年少时用佣人背着出门,到他的儿子拎着鞋子跑步,这个滑稽的对比,让我庆幸,好在我过得平凡。
读活着有感 篇10
命运在福贵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一道一道坎,就像是福贵祖上积累了几百年的孽债,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福贵,人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对死去的人念想。年轻时候犯过的错,总是有偿还的时候的。你现在只能坐在田埂上孤单的看着晚霞落尽,炊烟袅袅的村子里唯独少了你那一家,因为你的婆娘已入土,先你一步。
这时候走过你身旁的风,能不能带你回忆起些许从前,凤霞拉着你手,咯咯直笑,若不是小时候的病,也许长大后的凤霞会让来你家提亲的人,踏破那门槛,可惜现实没有如果,凤霞因为是哑巴就让同村的青年笑话,因为穷走在新娘身边的时候让人厌恶,你能回忆起这段吗?你还记得你说的话吗?“你们要欺负就来欺负我,欺负凤霞太不应该了。”为何人心那么冷漠,为何要欺负凤霞?
有庆半岁后才跟着他母亲回到你身边,那确实是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过,你想着不能委屈了儿子,要让他去读书,于是 你就和妻子商量着把凤霞送人,要留下那口米去换有庆的学费,读后感《读活着有感》。可是凤霞也是你的孩子,有庆那是凤霞带大的啊!离开了凤霞,那还是一个家么?有庆是怕你的,要不然为什么老是光着脚跑来跑去,那一来一回得有十里路,你看着有庆在乡间的野路上奔跑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他搁着脚,因为你说他的鞋底老是破,再穿烂就要揍他,他怕,于是他脱了。有庆是个心眼多好的孩子,学校校长要输血,老师一号召,他立刻脱下鞋子就往医院跑,全校师生就独他的血型能对上号,抽血的时候,那畜牲一般的医生竟然没有顾着有庆早已发青的嘴唇,依然抽血不止,那有庆的血都让活活抽干了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好的孩子,就让黑心的医生害死了,“不够不够,还要还要”,不够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还要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他只是一个孩子好不好,你们能不能有点娘心,她校长是县长的女人,她的命精贵,那有庆就有理由让他牺牲来保她吗?
凤霞难产死的时候二喜抱着她睡了一晚,你就坐在灶边一夜,后来二喜上工地带着苦根,你不时就往城里跑,去看女婿,去抱外孙。可是天作孽,二喜上工的时候让水泥板砸死,可怜的苦根当时还不知道死是如何一回事,只听到父亲叫了自己一声:“苦根!“像是把喉咙都要喊破,那声音是来自黄泉里上的回响吗?有喜他的不舍啊!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只知道跟着你外公去乡下过几天,哪会晓得这一去,父亲早已不在,家也回不来。苦根,听着名字都让我掉泪,一直盼望着家里的鸡变成鹅,鹅变成羊,再攒够了钱,和外公一起去买牛。但这一天,怕是无论如何都等不会来,家里穷,平常生病了连一颗糖都吃不起,那天你和外公下地回来就晕倒在床上,福贵以为你能休息下就好,说出去给你煮豆子吃,家里穷的平常都吃不到的豆子这下你吃的欢,等到福贵再进屋来看你,那身体从胳膊到腿都凉下去了,是病的,也是让豆子给噎死的。苦啊,这辈子。
福贵的家人都去了,他那一辈的人也都去了,只有他依然活着,每天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下地种田,看夕阳西下,也看人世沧桑。
读《活着》有感 篇11
读《活着》有感1初读《活着》之前,我并未对这本书做任何了解。我是带着好奇去读它的——什么样的内容才让作者把它命名为“活着”?而后来,我一步步被它吸引,从一个冷眼旁观者变成了经历者。
明明只是几个普通至极的字,拼凑在一起,却让我感受到了福贵心中的悲凉。那压抑感如一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心脏,喘不过气。然而我从这悲惨中品味出一点儿好来。好的是福贵曾经拥有,好的也是福贵不曾拥有。
年少的福贵很“坏”从不让人省心,又嫖又赌,但他却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儿女的爱戴。
年老的福贵很“惨”世间只余他一个踽踽独行。不对,有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作伴。但他还活着,还带半辈子好的坏的回忆活着。后来的后来,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忆吧。他说;“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贵终于长大了,但他也从少年变成老人。
许多人在泥泞中挣扎,许多人在芽香里绽放,许多人在土壤里沉睡,许多人在溪流中飘荡。死亡多么容易,活着却很难,但活着才有意义。人生如水,有不一样的活法。太宰治选择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华。
《活着》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要怎样活着,才能不负父母的慈爱?或者轰轰烈烈潇洒肆意让他人注视。要么将自己沉淀,留给自己欣赏。我想,我要携剑呼啸,成为群山拥戴的侠士。
读《活着》有感2今天终于看完余华的作品《活着》,最打动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庆,家珍既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还有新时期女性自立自强的倔强,小庆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时把鞋当手套,光脚丫跑步,既让人心疼又让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贵为线索贯穿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个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社会向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听说拍成电视剧《富贵》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电视剧和作品的不同。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读《活着》有感3《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作品,看了开头后,就总忍不住想知道后面怎么样了,可主人公富贵总是在有些光明的时候,又跌人Z黑暗。从良田百亩到租五百田,从耀武扬威到低声下气,从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这种种的痛苦按压而至,用祸不单行此时都显得有些苍白,有些无力。就像富贵他爹说的“先养鸡,鸡大厂变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到我手里,徐家牛变成羊,羊又变成鹅,传到你这里,鹅又变成了鸡,现在是鸡都没有了。,’ 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个悲剧,那我再给你讲一段,福贵被俘,解放军说可以让他回家,“我就站起来,—‘直走到那位长宫面前,扑通跪下后就哇哇哭起来,我原本想说我要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变了,我一遍温叫着:‘连长,连长,连长‘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位长官把我扶起来,问我要说什么。我还是叫他连长,还是哭。旁边一个解放军对我说:‘他是团长。”。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这绝不是喜剧,因为富贵所有的亲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时候只有一只老黄牛陪伴着他,我想这样的结局让谁都不会有一丝喜悦。那这到底是篇怎样的小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过富贵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忆讲述出来的,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静地对待这个世界,没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说的语言很浅显,易懂。看起来很平淡,就像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做任何文学的渲染一样。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写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媚叙说着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们表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这部高尚的作品让我觉得有些闷。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不够,呼吸有些吃力一样。它似乎在抱怨些什么,但没有发泄‘似乎在批判些什么,但又没有控诉,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又没揭露。好像除了叙述一个故事外,作者什么都没做,这也许就是当下一些作家所谓的“军区写作”吧。其实作者在言语之间已经暗暗向我们表露,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样写一篇高尚的文章。可这又是一篇必须谈感想、谈看法的文章,任何东西一让人改感想、谈看法的话,那它就不再单纯。世人总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黑白,也许又正是这黑白蒙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龙二,他在富贵败家的时候赢光了富贵所有的财产,他此时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惩罚富贵败家的执法者?还只是出老干的赌徒?其实世上本无黑白,谈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写到这里,我把笔顿了顿,回想看书时的愤怒、忧愁、郁闷,以及无可奈何,一直到情绪千万,千言万语。可现在仔细想后才觉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发泄、不控诉、不揭露,让我们读完后心静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时甘甜可口,喝完后发现什么味道都没有,也许恰恰正是这种无法回味,才能让人铭记于心。
读《活着》有感4前两天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余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样,让我回味悠久,感触很深,好像还有种刺痛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少爷,由于年轻时好,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有的时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恶习以外,他还要翻倍。而穷的时候,他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上几倍。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成了一个非常穷的穷人,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这种手段却是最残忍的:死亡。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和朋友们相继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贵是什么心情。喜也好,怒也罢,这都不关我的事,即使这样,也会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到心凉,会哭上一会儿。
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不懂什么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们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会活得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坛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维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得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一个好的开端并不能代表以后永远都是好的。就像书中的福贵:刚开始是大少爷一个,可后来呢?不是穷得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吗?当绝望和痛苦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时,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一起。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那无垠的大海,不禁从容的呐喊道:“感谢我的父母!”
读《活着》有感5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反动派的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读《活着》有感6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我难以忘怀,那个小村庄,那家人,那头牛。
小说主人翁是一个地主少爷,他叫福贵。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也输了父亲,他家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XX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贵没有退缩。他试着学做农活,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这并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时,亲人却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但又没有办法。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需要勇气的。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态万千,我们有幸经历这一切,不得不对生命的磅礴肃然起敬。
我们像是命运手中的蝼蚁,挫折总来得猝不及防。福贵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见。我家附近住着一个老人,年龄已过百岁。爸妈和我讲述过他的故事。那些年,我们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庄,也被洪水淹没了。洪水带走了一切,也带走了他的妻子。洪水远去,他无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门口,手足无措,一下泄了气。他却并没有绝望,也许还牵挂着孩子,也许心中对生的希望还未泯灭。年近晚年,儿子和儿媳妇也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很痛。现在,每天经过老人家,他却总是坐在门口,面带笑容,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绝望。显然,他看淡了,他没有放弃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风华正茂,却总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乐趣吗?乐趣尽了,便不再延续吗?你们可曾想过,在灾难中,不计其数的人,为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它无法退票,生命于人,无论高贵或是低贱,富有的,贫穷的,都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是悠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读《活着》有感7这是第三次读《活着》了,很喜欢。《活着》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是能让人读了又读的小说,让我们在福贵的一生中穿梭,似乎那些人活生生的就在眼前,在那生活着。小说讲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经历了有庆(儿子)凤霞(女儿),家珍(妻子),二喜,苦根生命的逝去,目送了一个个至亲的人,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抱怨,没有怨恨,只是孑然一生,云淡风轻,淡然处之,无惧生死,平淡地活着。
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最初的福贵是一个地主少爷,不学无术,吃喝嫖赌,样样占全。硬是把一百多亩的田地赌博赌没了,看到小说中,他十天半个月不回家,而每次要回去时还骑在妓院的一个胖女人身上,从岳父陈记米行中大声吆喝走过。把家产败光的那次,家珍怀着七个月大的肚子求他回家,而他竟然还拳打脚踢她!看到这样的福贵谁人不痛心,谁人还同情!山路纵有峰回路转,悬崖亦有绝处逢生。或许这就是生活,在你没过完这一生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你只是往前走,活着。
福贵一夜之间从少爷变成仆人,彻底打成了普通人。或许有的人自暴自弃,一直堕落下去了;或许有的人接受不了,自杀生亡了,然而福贵不是他们中的那种人,也庆幸福贵不是。就像后来作者在书序里提到,贺拉斯说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福贵纵使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谁能说他没有过幸福呢?就像他说的,他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妻子,全世界最好的儿女,全世界最好的女婿和外孙。虽然每一次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与他们生活的几十年的点滴,纵然充满着苦难与艰辛,但也充满着温馨与美好。
在那充满着苦难与饥荒的大环境下,他们也是生活着,活着!细细想来,我们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下,只是我们比较幸运点,我们的大环境不再是战争与饥饿了。福贵在那个大环境,大时代下克服着生活所给他的困难,细品着生活琐碎中的幸福,虽然最后福贵还是只是一个人,但我想他的内心是充实的,淡然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今天的大环境里,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难,各种竞争,但只要我们怀着一份毅力,一份坚持,我相信我们的梦想终将会实现。我们不是更应该像福贵那样好好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吗?
家珍,一个善良,勤劳,忍耐,宽容的人。家珍在现代人看来肯定是个懦弱的人,在自己被丈夫这样打了之后仍然做好妻子,但生在那个时代,她还是遵从了千年来的古训,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家珍,对于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抛弃,有的是用她的爱来引导福贵,到了死的时候,还在说下一辈子还要和福贵在一起;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用尽生命去爱,残冷的是面对有庆,凤霞的死,她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哭泣;对于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生命的春生,她选择的是原谅,还是不忍心春生放弃生命,嘱咐他活下去!
读《活着》有感8“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老人那粗哑与令人感动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黄昏下,老人的声音显得那样寂寥与孤独。我最初遇到这个叫富贵的老人是在冬天将去春天伊始的时候。这是个黄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黑,老人的双手粗糙干裂。这是个经历年少阔绰·文革·败家·战争与离乱的凄苦老人,但他却有盛得满满的回忆和一头有些衰老的老牛与他相伴。
一开始的败家是富贵一手造成的,富贵赌光了家产,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过于由奢入俭,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杀死一个人,那种压迫感与耻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丧失,可灾难才刚刚开始,哪有那么快就结束,持续不断的悲伤岁月和心酸的干涩,富贵爹的离开,凤霞的变哑,家珍落病,有庆死去,这一切让富贵仿佛被抽去了全身力气。不知是月平静月心酸还是心疼过后仅仅剩无力的麻木,最终,富贵还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关于灾难与幸福,悲伤与快乐,感性与理性,在此时都变得毫无意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啊,当他们面临死亡来临的时候,当死亡成为一种随时来临的“节日”,当命运捉弄善良的人们时他们拿什么去与残酷的命运抗争?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对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败了才可以重新来过,重新出发;然而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一捧黄土,一堆纸钱,三根清香。富贵告诉了我这样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样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不少关于自杀的新闻,不少人遇到一点小困难便选择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从高楼纵身一跃,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难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吗?如果生命是一张车票,当你撕票的时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辆名叫“地球村”的列车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丢入万丈深渊,再也寻不回来了。
难道生活真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吗?活着,即使它锈迹斑斑,伤痕累累,但它却是对抗苦难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还有人间。每当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时,便告诉自己,只要活着谁不痛,谁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么也没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为自己在乎的人,为那努力追寻的唯美梦想。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个点滴都是最美的回忆,都是最珍贵的宝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又传来老人那粗哑的声音,但此刻却不在寂寥与孤独,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真与尊重。望着夕阳下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无法避免,何不选择勇敢面对,勇敢挑战生活中那所谓的极限!
读《活着》有感9我时常觉得,读到一本书便是与这本书有着注定的缘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书,都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它或是羞怯躲闪,或是大方利落,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拨开一层层的浮华,褪去那虚荣的外表,便只剩下一个人最纯净,最真诚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的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凤霞与自己年老的母亲相依为命。福贵开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来跟他过日子,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机灵活泼,但最后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难逃命运的魔爪。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当我合上这本蓝皮书时,我的泪终于忍不住的落下。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贵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缩影。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显迟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转折,希望福贵最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作者却是如此的吝啬与残酷,只留下了一片沧桑。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让人难忘。它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诉说着一个悲凉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担这一切的生者,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失去了一个能够一同承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10待繁花落尽,《活着》中也只剩福贵一人仍活在世上,让我心惊、心痉。“活着”这两个字眼,总以静默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了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说,在家珍、有庆、凤霞、苦根死后,福贵是替他们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贵也死了,谁又替他活着?难道生命就像链条一样断了,不复存在?
其实,幸存者无法替罹难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贵有过三次流泪,三次都到那个医院的那个小房间,三次都是一个人独自面对俨然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种叠加的悲恸也许已不能用哭来表达。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儿子、女儿、女婿都接连把这当作人生最后的驿站,空间的重叠和时间长河的暗涌无一不将这种悲情渲染到极致,停滞了时间,静谧了空间,有一种隐忍,坚忍的物质在流淌。
老福贵依旧没有倒下,依旧活着,坚忍地活着,尽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闪过一丝亮光,与其在苦难之时绝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让人同情的忧伤,轻轻挽起照在脸上的阳光。或者说不如活在当下,演绎生命,绽放异样的光彩。
连续两届奥运会都因最后失误而无缘金牌的埃蒙斯,应该算是悲情至极,可他并没有像1965年世界台球冠军路易斯那样投河自尽,而是把祝福的拥抱大度地送给了冠军。
时光流转,生命不息。
或许我们也应该像老福贵那要正视苦难,勇于活在当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视;
不能忘记,而要牢记;
【读《活着》一书有感】推荐阅读:
读《活着》有感11-11
读雷锋一书有感09-13
读活着有感2000字10-23
读《给力员工》一书有感05-18
读影响力一书有感05-26
假期读《活着》有感1500字12-19
读《我的教育故事》一书有感06-06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一书有感05-25
读《马克思靠谱》一书有感09-02
张晓霞 读《成长的阶梯》一书有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