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后感

2024-06-08

读余华活着后感(精选13篇)

读余华活着后感 篇1

《活着》是一本对人生另一种透彻的解释的书,源于生活归于现实,直面而淋漓尽致的写了人活着这一生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称来写,让故事更具真实性更直击人心,故事里真挚朴实毫无掩饰的话语,让人读过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流年未亡,光阴荏苒,记忆是无法抹掉的,旧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直观的体现出来,当时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会中的种种黑白两面,作者的描述,又让读者产生怎样的共鸣?历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残忍,时间是没有情感的,然而时间里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让它有了生命。时间是最好的法官,却也是活着的资本,它无需通知我们即可改变一切,如果因为苦难而驻足不前,时间它定不会等待你,因为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转动,就像人一样,有了生命就为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节,每段竹节都代表着不同的经历,我们不停的追赶不停的成长,只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余华对活着的方式对活着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过度渲染,没有用大量文字进行铺垫,它的直白直观,正是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融合与注视。书里面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自己风华雪月的青年,经历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残酷,虽然也经历了短暂的幸福但却也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拍打,最终才让他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又让他活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生命是一个个体,是心脏让它有了跳动,活着何尝不也是这样只要还来得及那么恍然大悟永远不会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为什么,而有些人到一辈子的尽头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质,看了书里的故事,我会想一生这样坎坷惨淡,为什么福贵还能这样自我消淡,最后平淡的活着,杨绛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但福贵的内心让她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虽然身体会越来越硬,却有一处地方如夏火般灿烂,如春雨般柔软,也许活着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脱物质和人情之后的态度。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这是余华所说的,就像福贵一样虽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善待自己。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远远超于自己所认为的程度。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死去亦如此。无需要站在金字塔顶端,只愿可以做一棵在风沙中无坚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国有站在腥风血雨中依然呐喊着保卫中华的士兵,有着对复兴中华的昂扬斗志,也许在路上会遍体鳞伤,也许会跌得头破血流,但他们却不停的向前冲,只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人的一生不断地随时间在变动,只希望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都能够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亦长,但只要还活着,那么那绚丽多彩的画卷永远不会拒绝你的颜色。只要一切来的及,开始定不会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读余华活着后感 篇2

作者余华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者还说, “作为一部作品,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 《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徐福贵活着, 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在这出关于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 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不务正业, 终于在一夜之间把祖辈留下来的全部家当输了个精光, 由一个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 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家当之后, 死于由老宅迁往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 而破败后的少爷没资格伤心, 他只能租种着曾属于自己家的五亩田地, 过上了农民的生活。此后的日子里,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 而他却依然活着。

我觉得, 整篇小说最使我感动也曾使我流泪的地方共有三处。其一, 就是当福贵破败成了佃农后, 他们家以前的长工并且后来已经成了叫花子的长根两次回来探望他们。每看到此, 我都会被长根难得的情义所打动, 甚至到现在我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长根, 形容这份感动。人真的是要经历了, 才能看清楚什么才是最可贵的。其二, 就是福贵想方设法地对妻子家珍隐瞒儿子家庆的死, 所谓患难见真情, 我为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而感叹。家珍是福贵的妻子, 也是他的生存导师。从福贵落难前后对家珍态度的明显变化, 我们看到了福贵的悔悟, 更看到了家珍的善良与可贵。正是家珍在痛苦中表现出来的坚忍和宽容以及家珍和家人对福贵的不离不弃才把福贵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她们用温情唤醒了福贵, 才让福贵有机会感悟生命的责任和意义, 才有了福贵与家珍后来的相濡以沫。其三, 就是七岁苦根的死。苦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懂事得让人心疼。当福贵提出要给他买几颗糖时, 作为一个只有七岁的儿童, 苦根却只是说:“买一颗就行了, 我们还要买牛呢!”最后, 苦根却因为吃毛豆过多而被撑死了。在生活富裕的今天,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因为吃多了而被撑死, 那是因为我们还不能理解当年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于是, 我们除了伤心地落泪, 也只能感叹岁月的苦难了。苦难虽然摧毁了福贵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 将他的亲人一个个从他的身边夺走, 同时却也给了他与家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的机会, 让他在活着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 让他拥有了爱别人和感受爱的能力。在这种付出和得到的过程中, 福贵的生命也有了质感和张力。可以说, 人间的伦理亲情是支撑他活下来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

苦根死后, 福贵实现了他们共同的心愿——买回了一头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 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 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 但是, 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再哭, 福贵买下了它, 并给它起名也叫福贵。

一晃十年, 徐福贵和老牛福贵这“两个老不死的”居然都还活着。福贵吆喝着老牛福贵犁田的时候, 嘴里也一遍遍地喊着所有亲人的名字, 慢慢咀嚼着对亲人的爱。

我不知此时的福贵在想些什么, 在所有亲人的死亡和生活的苦难的伴随下, 他一个人这样活着究竟意义何在?尽管有许多人对《活着》所阐述的“活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但就我个人而言, 我认为既然所有的亲人都已死去, 此时的福贵也许早已麻木了, 他活着也许只是因为“命运”没让他死。

福贵, 显然不是一个命运的反抗者, 而是一个命运的承受着。他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却并没有否定生活, 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中走向了超脱。我们不得不为他这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精神而打动, 这或许就是余华所谓的活着吧!

苦难永远是文学的主题, 也是《活着》反复渲染的内容, 作者余华用最原生态的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了苦难的真正涵义和活着的真正意义。我想以我现在的阅历可能还无法真正理解作者, 理解《活着》, 或许在许多年后, 我回过头来看我走过的路, 会有同样的感触。

参考文献

[1]、余华, 《活着》.南海出版公司, 2003年1月第2版.

[2]、王庆生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余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3

38060132

王磊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上小学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上初中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无忧无虑;上高中时,我也没有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想的是语数外,想的是高考;上了大学,我应该去想想这个问题了,但是因为我来了北航,学了计算机专业,每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我是个理工科的学生,这类问题不归我管,于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这个问题,直到我读了《活着》这篇小说。

用作者的话来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中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的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账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从此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厄运的阴影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

个人觉得悲剧是所有故事模式中最有心灵震撼力的,往往可以一举击破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其影响也更深远,短则几天,故事情节依然萦绕在脑海中,多则月

余难以自拔。虽然经历将近三年的工科教育,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已经变得逻辑而机械,但是读完后,我还是禁不住的去想那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的一生太悲惨了,如果说他倾家荡产是因为当少爷时挥霍无度的报应,那么这报应自那一开始就没有结束过。从地主少爷变成佣人,被抓去当兵,经历土地改革,自然灾害没有饭吃,又经历文革的动荡,这些生活上的苦已经将一家子的人折磨的很惨了,但“富贵”还是要一次一次接受亲人各种意外死亡的打击。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了,他只有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想一想“富贵”的一生,尤其是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看,那样的生活不单单是没有意义,更是没有让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但主人公却一直坚强的活了下来,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我看不出他活着的希望是什么,但我知道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希望和力量啊,支持“富贵”挺过那一切的苦难。

上了大学后,我逐渐明白,人来到这世上就是要受苦的。上高中时候在我的想象中大学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但实际品尝了快三年的大学生活后,我明白那是的我太天真。上学期上过一门世界三大宗教的选修课,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佛教时说过,人的脸就是一个大大的苦字。我们每天拼命的学习,为了什么,实际点人说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当我们真的开始工作了呢,我们又要拼命地工作,这又为了什么,正常的人会说为了多赚钱,生活更好。我们就是在自己编织的一个一个谎言中傻傻的奋斗。有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感到生活太苦太累,但看了这篇小说后,我觉得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困境,根本算不上什么。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想想我们的来路,哪一步会是轻松快活而长久?来到人世的一瞬,我们就开始承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无形挤压。于是,坚忍的存在下来。活着,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想要活着,就要学会忍受!忍受责任附加给生命的沉重,忍受现实给予生命幸福又残忍剥夺幸福的痛苦。

读余华活着有感 篇4

富贵回到家中,日子是苦了点,但是看着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可以看到家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幸福。但是看到因为有庆要上学而将凤霞送人的时候,心里还是觉得很难过,可生活总归是无奈的,特别是在那样的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这么一句话是那么的现实: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这样的年代人的生活做取舍觉得是对的,并不是自私,是为了生存吧。

看着富贵的讲述,他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但是却从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幸福和快乐,没有抱怨,没有怨恨,那么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一生。有庆的不幸,被抽血抽死,却是为了救县长春生的老婆,有庆死了,家珍却意外的活了过来,或者这就是给富贵活着的力量吧!眼看着凤霞到了出嫁的年纪,但是却因自身的条件找不到一个好的婆家。在队长的帮忙下,找了城市里的二喜,二喜也因自身的不足,没有想到是的有着缺陷的两个人在一起是幸福的,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两个人手牵着手回乡下。这是作者想告诉读者,这就是简单的幸福。到这里就应该圆满的结束,凤霞怀孕了,天大的喜事,对于苦难的凤霞,对于苦难的二喜,更对于苦难的富贵和家珍都是最好的幸福不是么。或者这样不能更好的诠释《活着》这本书要诠释的意义,这些苦难对一个人的一生还是不够的。

凤霞又因为生产时候的大出血离开人世,紧接着家珍也跟着去了,富贵用一把锄头埋掉了至亲的三个人,这样的苦难还不够吗?当然或者还是不够的,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不幸在一次搬运水泥板的过程中被压住,在血肉模糊中丢掉了性命。这就剩下苦根和富贵相依为命,似乎还不够,因为穷,苦根竟然被煮熟的豆子吃的撑死了。这样的死或者对于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现代人只是因为吃,吃出了一身毛病,其实比撑死更痛苦。

作为旁观者,可怜富贵的苦命和无奈,但是富贵却讲述的异常轻松和从容,以老牛为伴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活着,在我们看来是充满着力量的一个词语,它是无声的,是一种忍受,是一种煎熬,来承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耐世事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不幸,又充满希望迎接生活中无聊和平庸、还有小幸福。

20xx一直在为活着而忙碌,外面下着雨,大肚皮先生在家发果子,比起太多的不幸,比起太多的苦难,才发现活着的意义更加的深厚。比起苦难中幸存的富贵,比起忍受不了苦难的春生,我们都成为了最幸福的人!

读余华《活着》500字优秀作文 篇5

面对家境的没落,面对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还有五岁大的孙子相继离开人世,一位老人仍坚强的活着,他就是福贵,当他的家被他败光时,他是坚强的;当他被国民党拉去当兵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儿子因抽血过多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女儿因生产大出血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女婿出事死去时,他是坚强的;当他的孙子夭折时,他是坚强的……风雨无法使其失去力量,别人的歧视也不能使其丧失斗志,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坚强!

快乐的活着,是一种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幸福的活着,是努力改变逆境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活着,是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

人不能白活一世,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过得更好,任何一种职业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国家总统还是清洁工人,只要是对自己和别人有好处的,都是有价值的,而那些勇于放弃生命却不勇于活下去的人,他就没有真正活过。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强的活着。

读余华活着后感 篇6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文坛上出现了的“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潮流。小说家们通过写“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秘史野史”、“外史异史”和“民间历史”来“重构历史”、“调侃历史”、“戏说历史”甚至“颠覆历史”和“解构历史”1。他们无情的批判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一些琐碎的历史片段和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来颠覆历史的因果规律和必然规律。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的偶然性力量起了极大的作用。新历史小说的角度从重大的政治事件、重大人物转移到平常的世俗生活、普通百姓, 实现了“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 从宏观到微观, 从显性政治学到潜在存在论”2的转变。

二、新历史主义与余华作品特点的结合

余华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所突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点:他特别关注在历史中的个人命运, 颠覆客观、真实的传统历史并掺杂大量的主观色彩以塑造文本化的历史, 隔断了必然的连续的历史, 注重历史中的偶然事件;他关注社会现实, 试图通过一些与主流社会不符合的人物, 意识和结论颠覆历史和主流意识形态;他的作品以及他的品质都来源于民间, 民间简朴淳厚的文化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帮助余华铸就了一部民间的“小历史”, 这对传统“大历史”进行有益的补充, 也是对传统的反抗, 更是余华本人对人们生活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活着》中的“生”

《活着》是余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角福贵便是余华虚构的地主形象。福贵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 身上沾满了各种恶习。年轻的时候吃喝嫖赌, 中了龙二的圈套倾家荡产。老婆离他而去, 父亲因病去世。还了赌债后便过上了多灾多难的生活。自己耕田犁地, 有上顿没下顿。因为给母亲抓药, 而被抓去当兵, 饱受摧残。后来母亲也离世。侥幸还有妻子儿女在身边, 福贵决心做个安分守己的地里人。福贵从抗战到文革期间命运多舛, 既偶然也必然。福贵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富足。可是福贵的命运并没呈现这样的必然趋势。从祖宗到福贵, 家产日渐变少, 最后一贫如洗。但因此才因祸得福, 让福贵在批斗地主运动中挽救了自己。龙二赌赢福贵的家产在土地改革中, 被划成恶霸地主被枪毙了。历史的偶然性在这里展现得一览无余。福贵决心做一个好人民好丈夫好父亲时, 命运又“偶然性”地向他发出挑战, 亲人接连死去, 让他苦不堪言。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老人活着。福贵目睹了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似乎是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将要面临的死亡。他说, “我也想通了, 轮到自己死时, 安安心心死就是, 不用盼着收尸的人, 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 要不我人一臭, 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 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 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 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 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余华让我们看到了, 生活在被主流意识所掩盖下的小人物, 面对生活的艰辛与苦难, 无法逃避, 没法解决, 只能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活着》中, 余华并没有写历史大事件大人物, 而通过对个别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 展示了底层社会既充满悲苦艰辛又不失恬淡自在的面貌, 这种民间的文化更能让历史驻扎人们的心底。余华用《活着》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了生命意义内涵。福贵, 用自己坚韧的精神与命运作斗争, 成了余华眼中的生命意识的代言人。他有农民所拥有的坚强的意志, 他能看透人生活的哲理。他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活着的意义。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他并没有颓废不堪, 而是变得无比坚强。

“福贵”这一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画得足够经典、足够令人感动, 余华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余华也从这个侧面展现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荒诞可笑, 义正词严的批斗地主运动被余华变成了歌颂地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四、《一个地主的死》中的“死”

上一节我们提到余华对地主形象尤为钟情。《一个地主的死》塑造的也是一个令人感动不已的地主形象。与《活着》不同的是, 《一个地主的死》中王香火死于民族大义, 是“英雄式”的。这是一篇故事情节简单的中篇小说, 地主王香火自愿带着日军走到孤山, 并且抓住机会让人拆了所有的桥梁将鬼子困在孤山, 自己最后也牺牲了。他父亲接到儿子的噩耗, 也死在粪缸内。香火在死时喊了一句, “爹啊, 疼死我了。”若是别的英雄, 一般都是豪言壮语, 而王香火却是“爹啊, 疼死我了。”人们的意识中英雄必定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 这也不会是英雄所要表现出来的形象, 但是读者却会认为王香火是个英雄。这种平凡、普通的英雄形象更能让人们接受, 更能让人信服, 更显得真实。死与生是相反的两方面, 而人在不知死亡何时降临的时候仍然不畏惧死亡的存在, 并且能够直视死亡的存在, 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王香火“死”的价值是存在于“民族大义”之中。这就与福贵的“生”不同, 福贵的生是个人化的。

《一个地主之死》没有描述战争的残酷, 只是写了主人公王香火的爱国之情。王香火没有认真钻研过爱国主义, 英雄气概。但是他还有人性基本上的良知和正义感。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身边的人。人心的丑恶与善良在文本中交织出现, 《活着》是一部正气歌, 带给人向上的力量。《一个地主的死》则更多的反映出人心的冷漠与黑暗社会中人生活的麻木与困苦。小说中王香火是一个地主, 这是被百姓所唾弃的, 从没人会认为他会是一个英雄。但是, 王香火不同于一般的地主有那么多恶习, 不胆小怕事, 当他看到日本兵进村并强行人民带路甚至杀害性命时, 他毫不畏惧地走向日本兵, 主动给他们“带路”, 最后死于日本人的刺刀下。这样的王香火, 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英雄,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更贴近人民的内心。

五、结语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活着》和《一个地主的死》都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释人存在的价值。都体现了人的两个方面——“生”和“死”。而人生的这两大方面究竟是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 都是靠个人本人去体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一大特点摒弃大事件大人物大英雄的描述, 在这两篇小说中得以完整体现。而余华也借助于自己的小说进行关于人生的思考, 关于为何活着, 为何死去的哲学思考。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高潮。余华就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言人之一。本文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分析余华作品《活着》与《一个地主的死》两篇小说中所体现的“生”与“死”的意义与内涵, 并诠释人道主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对人“生”与“死”的思考。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生,死

参考文献

[1]、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英]罗素.论历史[M].何兆武, 肖巍, 张文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1.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7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来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据说,作者余华的拿手好戏是在冰冷中叙述残酷,读后感《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读《活着》就是这种感觉,你不断的幻想书中的人物应该有个美满的生活了,可读下去作者会不断打碎你的幻想,阅读简直是在经历恐惧。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8

本书是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描述出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混乱又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和杀戮,以及动荡的生活。他本来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后来身边的人却陆续离开,残忍让他面对着这一切。在一生当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亲人、金钱,最后唯一留在身边的就只有差点被人宰割的老牛。

故事最令人心疼的就是福贵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碰上一个庸医,为了救回县长的老婆,没想到竟然迎来这样的结果,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现实。

这本书并不是告诉我们需要如何去活,而是告诉我们活着应有的态度,拿书中主人公的话说就是:活着,好好活着。我们无法更改生命的随意抛弃,面对各种不同的遭遇,只能默默去忍受,只能无力的感慨。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

读余华活着后感 篇9

关键词:忍,不死,平平淡淡

活着, 从呱呱落地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活在世上, 但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活着,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的时候, 你会不会忽地感到茫然, 你会怎样回答, 是为别人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 对于这个选择题, 大多数人可能会很清楚地道多出谁而活,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活着, 因为它不再是一个二选一或二选二这样简单的题目了, 谁也不能复制谁活着的方式, 是风风火火一辈子还是平平淡淡一辈子, 亦或是先苦后甜一辈子, 亦或是先甜后苦一辈子?……诚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作家内心的体现, 体现了作家内心的东西。仔细阅读《活着》我们便可以从中寻到作家余华给出的活着的出路, 也就是说在《活着》里余华耐心地引导我们人应该怎样地活着:忍, 不死, 平平淡淡。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1]所以在《活着》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忍”的哲学。活着, 不管是富有也好, 贫穷也罢, 活着便要承受和享受活着所赋予我们的。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活着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或者到底怎样活着, 但只要活着, 我们更多的是顺其自然, 无论是逆来顺受, 还是如鱼得水, 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安之一隅。有庆才十二岁, 由于经常跑着上学下学、喂羊, 家里学校两头跑, 贫寒的生活早已使孩子习惯, 苦难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乐观和坚毅, 他甚至都不会觉得自己可怜, 活在自己的乐土里。这种长年累月的跑竟让他跑出了名堂, 跑出了第一。正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孩子对生活的隐忍也让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活着便能创造奇迹。如果不是这种近乎拼命地跑, 有庆估计跟别的小伙伴没什么两样, 或许还不如其他的小孩子, 甚至连参加长跑的勇气都不见得有, 更谈不上拿名次了。作为一个小孩都懂得对生活的隐忍, 就更不容说大人了, 苦难早就练就了他们对生活逆来顺受的本领。

不想死就不会死, 不想死就能活着。“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 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 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 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2]经历过生死的人或许才知道要不要活, 怎么活, 就像刀架到脖子上才知道自己想不想死, 饭放到跟前才知道想吃不想吃一样。这个时候我们或许会更多地庆幸自己没有死。正如活着的人推测, 自杀的人在从迈开脚步, 纵身一跃的一刹那可能也会后悔自己怎么就要死了呢, 后悔不该跳, 只可惜踏进死神的门槛儿就不能再出来了。福贵似乎从来不肯买苦难的账, 在经历过一个个看似极有可能把他摧垮的苦难后, 他反而更坚定活着了, 到最后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然而“一个人命再大, 要是自己想死, 那就怎么也活不了。”[3]春生不说福有多大吧, 但也算是命大之人了。少年时期就被抓壮丁打仗, 也是经过枪炮雨林的, 不说立下多少战功, 但也时时刻刻与死神抗争, 可以说在那样艰苦, 朝不保夕的年代自己都活下来了, 是因为那时的他还没想过死, 他活下来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吃过苦, 挨过饿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男人, 他再也扛不住了, 纵使战死沙场之人也不愿再活着了, “福贵, 我每天都被他们吊起来打。”[4]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的人这个时候想到的是死, 生死在于一念之差, 不想死可能就会死里逃生, 想死怎么也就活不了了。身上的苦很多时候我们会坦然接受的, 精神上的往往会把我们折磨的不像人, 就这样死神趁虚而入。

“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 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 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韩国《东亚日报》 (1997年7 月3 日) 《活着》一方面记录和再现了我们中国人名所经历过的苦难亦或是光辉岁月, 见证了我们中国人民活着所面临的处境和所遭受的际遇, 同时也真实地呈现了我们自己生活的轨迹, 留下了我们活着是痕迹。它提醒我们不断地思考人究竟为何而活, 该怎样地活着。是一心一意争名逐利, 光宗耀祖显赫一时, 还是平平淡淡, 静享活着所赐予我们的安然。龙二、春生也曾名噪一时, 不可一世, 但最后一个被毙, 一个自杀, 都没能活长久, 反而福贵当年从地主家阔少爷退变成穷苦大众, 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得以长久地活着, 逃过了解放后被毙掉的可能, 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毒打。回过头来我们似乎也就会找到他活着的经验, 那便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挣这个挣那个, 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 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 可寿命长, 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 我还活着。”[5]

当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还可以津津有味地回想过去的时候, 我想能够如此坦然回忆过去的人应该更多的是那种从小到老没经过多少可以称得上是苦难的东西的人, 或者那种早年经历可以成为让人艳羡的“好汉当年之勇”之人吧, 但如早年饱经人世艰辛, 活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 体味过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 孤身一人时还可以比常人更清晰讲述自己过往的人, 对过去津津乐道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活着的伟大, 毕竟没有多少人会对苦难依依不舍。当他们欣然于回忆过去回忆苦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对于活着的态度,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没死就得活着, 这是怎样的一种坦然。

参考文献

活着余华读后感 篇10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余华小说活着观后感 篇11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余华活着英文读后感 篇12

Fukki is such a sad living, his life is actually the epitome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ll the suffering Chinese experienced nearly a hundred years in him clearly projected, he has a legendary life, but you wont have that legend.

Fukki was a two generation, daily spend their savings at home, I do not know where the good fortune for a virtuous wife, is the daughter of mihang Chihepiaodu fukki, can still, not only lost property, but also the death of father, wife together with the belly of the child is also home to pick up only. The rest of his old mother, the young daughter of Feng Xia dependency, the fukki realiz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ardships of life, fortunately, now after the birth of the second child with his son fukki Qing has returned to him. However, Felicity never turns out in pairs., Disasters pile up on one another. Fukki by the Kuomintang arrested young men on the way for a sick mother, was captured by the PLA, he returned home to find his mother has died, his wife Jean with a pair of children bear bitter hardships, but unfortunately the deaf daughter, son is clever and lively, later because the county long Lady unexpectedly died of blood transfusion.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representing the experi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Feng Xia and her husband died, a son of Feng Xia birth of the bitter root has not escaped the fate of the claws, finally only fukki a person, and a head of cattle and his namesake company, which is quite alone with a pregnant meaning, bleak. The sunset, already chuimu old man drove cattle further away, hoarse voice in the land at the end of the slowly rising juvenile to wander, middle-aged to dig hidden, old monk.“

Close this heavy blue book, the tears have wet eyes, let me not only filled with a thousand regrets variety of tragic hero experience, but because he has experienced so much, but still humble to live, he shall have been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ordinary people can imagine.

The worst part of dying is not the one who leaves, but the one who is forced to accept it. Not only do they have more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but they also have fewer people to share with them. But it is because of this that the living have to live more firmly, that is because they are carrying more than their own tomorrow.

I enjoy living, living so good, living so happy. I have read ”life“ written by Yu Huas writer, telling the protagonist Xu Fuguis life, experiencing 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social unrest, three years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o on. And your old age to life calm and natural attitude. Tell us that we live to live, not live to live for anything.

When you are out of trouble, you feel alive, happy, alive, then you will feel frustrated, not terrible.

When you help others, you feel the good life and the happy life, then you will feel how happy it is to help others.

When you are successful, you feel what is good and happy in life, and then you will feel how proud you are to succeed.

Hocking is an unfortunate and fortunate man, his love life, love life, so that when he was young he suffering from an incurable disease, break through all the difficulties, to become a great physicist, is the worlds praise. What made him so successful? He was optimistic about life and experience life.

When a little tender tooth comes out of its branches, when a newborn child makes a loud cry. When the patient has recovered. When the fish play happily in the water, when the birds are in the branches, the hair sounds melodious. It feels good to live, happy to live. It all depends on the beauty of life, and the good life is always with us.

余华活着读后感800字 篇13

读完小说的第一晚,我几乎没有睡,大瞪两眼,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恍惚中有微信提醒,已经是半夜了,会是谁呢?翻看手机,原来是小舅,此时,他像我的一艘诺亚方舟,迅疾得带我逃离那片阴森恐怖的海域。

小说通篇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以一种似乎在讲述别人故事的淡定,述说了福贵本人极其惨痛的一生!

青少年时期的福贵,因较好的家境而染上了吃喝嫖赌的陋习,最终败光了家产,100余亩田地,房屋,输给了龙二,他的父亲因此气极而猝死。

好在,她的母亲,妻子并没有嫌弃他,通过这些年的折腾,福贵心中或许有些愧疚与悔意,而生活还要继续。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福贵从龙二手里租种了五亩地。就在他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时,却不料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我掩上书,猜测下面故事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文章一如我想象的一般向前逶迤而去。果然,等他从国民党那里逃出时,他的母亲因为没日没夜地想他,而又死去。

小说的故事情节依然向前发展。然后,他的儿子因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亡。

我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我这个读者已经不忍直视,想着,福贵该如何逃出命运的魑魅魍魉呢?

好吧,先睡去,明天再看,但如何睡得着?福贵生活中那些酸的,苦的,辣的,咸的气味在我居住的小房间里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起,发出一股酸涩的,似食物发酵一般的气息,呛人口鼻,我几乎窒息了,不行,我得开窗透透气!

打开床头的小台灯,拉开窗帘,阳台外面的世界几乎只有路灯在亮着,对面的楼房在黑暗中静默着,仿佛一个巨人。远处建设路的华灯连成一片,宛如长长的银河,空气似乎清新了一些。

我再次上床,翻到要看的页码,此时,那种恐惧的图腾又一次摄住了我的魂魄:女婿工伤致死,外孙吃豆噎死。至此,本该一个其乐融融的八口之家,现在只剩的福贵一人了。

我战战兢兢合上小说,眼前似乎一片浩大的荒漠,寸草不生,泛着夺人性命的颜色,看不到丁点儿的希望。

小说的最后,福贵在跨越从国民党到后毛泽东时期后,他孑然一身时,便买来一头老得不能再老的牛,也取名福贵,他们相依相偎在一起。

路,还是要走的;田,也还是要耕的。在一天傍晚耕完一块地后,老人牛和渐渐远去,空中传来福贵的歌声,如风一样飘荡: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上一篇:领导者谈话的艺术下一篇:连江县XX医药商店实施GSP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