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精选7篇)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1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
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豫交法„2011‟3号
各省辖市交通运输局(委)、扩权县(市)交通局,厅直属有关单位,厅机关各处室:
现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厅政法字„2011‟23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纲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制政府部门建设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安排,明确工作目标,量化任务,层层分解,逐级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工作。
二、加快立法步伐,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建设
(一)加快立法进度。认真做好《河南省路政管理条例》、《河南省治理公路超限超载管理办法》的草案起草和调研、论证工作,不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的建设。
(二)切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实 1
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公布和备案程序,探索建立法核委员会,健全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备案审查制度,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科学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行政争议的发生。
(三)探索建立交通运输立法后评估工作长效机制。开展《河南省高速公路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对于立法项目的必要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为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不断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三、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
(一)健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贯彻落实201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2011年第1号令),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工作,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
(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化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认真开展全省执法信息化建设调研工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网上办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提升公众服务水平。推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与执法证件管理系统,组织开展IC卡式交通运输执法证件换发工作,实现对执法人员、执法
证件的动态管理。
(三)推进交通运输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和我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四统一”试点要求,全面落实新式执法文书,推广新制式执法标识、执法证件和执法着装,努力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
四、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一)组织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2010年第2号令),组织指导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认真迎接交通运输部执法评议考核。
(二)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规范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若干意见》,加强《河南省交通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汇总实施信息反馈,认真做好迎接交通运输部监督检查的准备工作。
五、加强行政复议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
(一)加强行政复议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强化组织领导,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履行好行政复议职责。
(二)积极化解行政争议。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预防和化解交通行政争议的意见》,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积极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妥善解决行政争议,积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六、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创建良好的交通运输法治环境
(一)深入开展交通运输专业法的社会宣传工作。进一步拓宽交通运输法制宣传渠道,强化交通运输法制宣传手段,广泛开展走访群众、结对共建等灵活多样的普法活动,多形式、多环节向社会宣传交通运输专业法,使社会更多的了解、熟悉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二)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系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定期对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系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二O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2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 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 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大幅增加农业投入, 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 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 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 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外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 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 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产业化水平低, 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较低,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十二五”时期, 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 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切实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凝聚各方力量, 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 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结构更加合理, 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望2020年,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 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表格转24页)
三、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
(一)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和品质,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 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 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稳定小麦面积, 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 积极恢复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 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继续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稳定发展油糖生产, 多油并举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 基本满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 实现糖料基本自给。
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扩大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建设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等国家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推动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生产, 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 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 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 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 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 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 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强化技术集成配套, 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 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 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 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专用小麦、高油大豆、耐密玉米、双低油菜、杂交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新品种推广, 加强小麦“一喷三防” (喷施叶面肥, 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 、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种苗、机械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联合育种, 加快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进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 (场) 推进, 力争实现优势产区和主要品种全覆盖。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 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三)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 拓宽资金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 新建一批灌区,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 开展农田整治, 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 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 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 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 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 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 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 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 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 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 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 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 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 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 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 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 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 (场) 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 (地) 、县 (场) 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 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 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 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 加强规范化管理, 开展标准化生产, 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 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 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 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 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 (牧) 场。严格规范管理,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改善工作条件, 保障工作经费, 创新运行机制,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 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 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 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 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 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 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 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 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 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 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 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 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 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 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 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 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 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强化物质装备, 培养新型农民, 推广良种良法,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 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扩大示范带动范围, 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 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 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 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 水土资源匹配, 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 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 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 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确定的24个省 (区、市) 800个粮食生产大县 (市、区、场) 。“十二五”期间, 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 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 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 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 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 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 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 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 促进就地加工转化, 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 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 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 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 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 突破瓶颈制约, 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 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 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 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 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 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 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 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 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 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农垦规模化农业区。主要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等19个大型集团化垦区。“十二五”期间, 继续发挥规模优势, 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 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 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 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 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 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 (区) 。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对于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十二五”期间, 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加强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 建立草原增加碳汇和生态补偿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 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 加强农牧互补、牧养结合, 促进草畜平衡, 发展生态畜牧业。
五、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 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 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 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 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 (市、区、场) 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 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 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新疆、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 支持南方甘蔗和北方甜菜生产基地建设, 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四) 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 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 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 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 现代种业工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 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 研发生物育种技术, 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 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 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 建设一批大型渔政船, 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七) 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 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八)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 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 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 全方位建设市 (地) 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 (场) 级综合质检站, 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九)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 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 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 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 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 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十一)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十二) 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十三) 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 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 继续加强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 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 人工种草1.5亿亩。
(十四) 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 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 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六、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加大投入, 强化措施, 综合施策,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 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 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 推动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域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中长期贷款, 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 支持其开展信用合作, 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 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 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 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 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 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后评估机制, 完善补贴办法, 增强补贴实效。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 扩大马铃薯原种和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牦牛、绵羊、山羊等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 研究将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和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免疫补助范围。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 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坚持和完善渔用柴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农业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免税进口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提高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转移支付水平, 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 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 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级人均财力水平。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草原生态保护、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奖补范围和规模, 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 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 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 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规模。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 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 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 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生猪、棉花、食糖、边销茶等调控预案, 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三)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加大引资引智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 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
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强化多双边和区域农业磋商谈判和贸易促进, 做好涉农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工作。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 灵活有效调控农产品进出口。
(四)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 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 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 (市) 财政体制改革, 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五) 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公安厅(局)、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厅(局)、林业厅(局):
现将《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交通运输部
公安部
国务院纠风办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七日
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2010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
一、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工作。加强税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已经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有序推进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严格规范和控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改建为一级公路继续收费。坚决纠正违规设置收费站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违规延长收费期限等问题。
二、落实涉农优惠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畅通。各地要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784号)要求,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着力构建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同时采取措施,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坚决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相关政策。
三、落实治超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继续保持路面执法协作和联合治超机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切实纠正以罚代卸、以罚代管等问题。尽快出台《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加强治超站点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广运管人员货运源头派驻和巡查制度,依法开展货运源头治超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发现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的,要对货运源头、车辆源头和监管源头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研究建立超限超载车辆管理信用体系,尽快实行违法车辆信息登记抄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违法责任人的驾驶资格、从业资格等实施信用管理。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路设站检查行为。严禁没有权限的部门在公路上设站或者上路检查车辆,加强和规范各类已设立的公路检查(收费)站管理,交通运输、公安、农业、林业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越权执法。严格规范木材检查站的设置和检查执法行为。严格临时动、植物检疫站设置的审批程序,切实做到疫情结束后立即撤站;进一步明确检疫程序和技术措施,坚决杜绝目测检查和收费放行。继续规范移动测速等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4
交公路发[2006]76号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集中开展治超工作的第三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30号,以下简称“国办发3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加快治超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全国治超工作有序深入开展,经研究,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06年全国治超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二○○六年三月一日
2006年全国治超工作要点
从2006年起,全国治超工作将由“巩固成果、依法严管、重点突破、有效推进”逐步转入“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监控网络,建立长效机制”的新阶段。2006年全国治超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继续加强治超工作,坚持规范行为、依法严管、标本兼治、立足源头、科学治超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治超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治超工作长效机制。工作要点如下:
一、继续加强对治超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治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落实经费,强化督导检查,把治超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治超工作机构不变、经费不减、力度更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治超办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的角色,积极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组织与服务工作,确保治超工作深入推进。
2.加强沟通,进一步确保联动治理。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部门联合、地区联动,进一步形成全国治超“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特别是相邻的省、市、县(区)和治超检测站点之间,要建立联系机制,定期沟通协调,互通情况,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治超机构要按照全国治超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及时报送治超工作有关情况和信息。
3.强化监督,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各地要对路面执法、车辆生产与改装、车辆牌证管理、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等工作,加强明查暗访和监督检查,强化对各基层责任单位和治超站点的监管,及时查处一线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治超执法工作中,要继续执行治超“五不准”规定和“十条禁令”等有关纪律,坚持依法治超,切实规范行为。
4.深入宣传,进一步营造舆论氛围。各地要将宣传工作贯穿于治超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随着治超工作深入开展,要及时调整宣传重点,继续保持舆论声势,在坚持现有宣传方式的同时,还可通过制作专题片、举办成果展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宣传方式要注重实效性,要集中展现各地治超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突出成效等。同时,还要加大对超限超载行为违法性的宣传和教育,对超限超载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消除超限超载惯性心理。
5.总结考核,及时进行表彰。全国治超办将制定治超工作总结考核办法,对各地三年集中治超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考核,同时对在治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适时进行表彰。各地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对本地治超工作及时进行总结、考核和表彰,形成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的良性运作机制。
二、依法治超,加强路面治超执法力度
6.坚持联合治超,加大依法严管的力度。各级交通、公安部门要继续实行路面联合治超执法,确保人员投入,坚持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始终保持严格执法的态势,以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在开展治超执法过程中,要继续按照交通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55号)的要求和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对发现的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要按照《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严厉进行处罚,同时严格实施卸载,消除违法行为。对严重超限超载的违法运输车辆,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7.禁止违法超限超载车辆行驶高速公路。各地可在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设置相应的称重检测装置,对进入高速公路的货车进行检测,并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工作,凭检测单准许货车进入高速公路。凡经检测确定违法超限超载运输的车辆,一律禁止进入高速公路行驶。
8.突出重点,延伸治理范围。加大对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违法违规运输行为的治理和处罚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治超工作。全国治超办将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分批公布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作为各地路面执法工作的重点。同时,假冒军队、武警车辆超限超载严重的地区,要积极协调军警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假冒军警车辆进行超限超载运输以及偷逃国家相关税费等违法行为。
9.全面推进对超载车辆驾驶人实施交通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度。要研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对违法超载运输驾驶人实行记分,大力推进异地交通违法记分信息的转递工作,对记分超过规定的驾驶人依法予以扣留驾驶证、组织学习和考试。
10.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确保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各级公安机关要适当增加治超检测站点的警力,负责维护治超检测站点的交通、治安秩序,对容易出现聚众闯卡、拒不接受检查、强行冲卡、带车绕行的重点地区,要加强巡逻,加强应急处置管理。对阻碍执法管理、对执法人员实施人身侵犯、破坏治超站点设施的,要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创造良好的治超执法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车辆生产、改装及牌证管理
11.彻底解决车辆“大吨小标”问题。对发展改革委2005年底前公布的在用“大吨小标”车型,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年内完成“大吨小标”车辆参数更正、行驶证换发工作。2006年,除两轴车、罐装车、改装车以及破产、被兼并企业生产的货车外,发展改革委不再公布“大吨小标”车辆参数更正表。对2005年4月1日后新生产的“大吨小标”车辆,要严格按照国办发30号文件规定,发展改革委要在公告中撤销相应的车型,车辆生产厂家库存的“大吨小标”车辆产品一律不得销售,已经销售的,要负责召回或履约接受退货,赔偿购车人的经济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继续打击非法改装车辆。工商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整顿车辆非法改装企业的管理措施及办法,继续开展专项活动,严厉整治非法改装车辆的单位和企业,逐步遏制和杜绝车辆非法改装行为,严把车辆改装关。同时,为彻底消除现有车辆存在的非法改装现象,从2006年起,各地工商、公安、发展改革、交通等部门可在治超检测站点联合开展打击非法改装车辆专项活动,配备必要的装备,对发现擅自改变车辆外廓尺寸、加拦板、加钢板以及载质量等技术参数明显不实的非法改装车辆,要强制车辆恢复原状。
13.规范车辆生产管理。发展改革委要严格按照国办发3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告管理,并对现有车型进行全面清理和整合,同时加强对汽车生产和改装企业的管理,严把车辆生产关。此外,还应尽快制定出台规范有关汽车生产及改装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从生产环节杜绝“大吨小标”以及不符合GB1589-2004和GB7258-2004国家标准的车辆。质检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缺陷汽车召回制度,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车辆,要按照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有关规定,责令汽车厂家召回。
14.加强车辆牌证管理。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认真贯彻国办发30号文件要求,在车辆注册登记环节要严格把关,对与《公告》公布车型技术参数不一致、不符合《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7285-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04)等国家标准要求的车辆,一律不予登记和核发车辆牌证,并将违法生产企业及车辆情况通报行业主管部门。
四、进一步加强源头监管
15.加强运输装载源头管理。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货物运输集散地、货运站场等的监管,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超限超载车辆不出厂、不出站。对货主和站场故意放纵车辆超限超载的,要依照《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位于公路沿线的小煤场及以各种名义建立起来的货物分装场,也要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对为超限超载车辆提供货源的,要予以整顿或者关闭。2006年,全国治超办将在装载源头管理成效突出的地区组织召开示范工作现场会,以进一步推动源头管理。
16.加强运输市场准入管理。对目前仍然“大吨小标”以及其他不符合GB1589-2004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不得准许其进入运输市场。同时,交通部要商有关部门分批发布《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并出台配套的经济措施,引导货车向多轴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推广厢式货运车辆。
17.健全货运经营企业和营运驾驶员的信誉档案管理。各治超检查站点要严格执行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车辆及驾驶员的违法登记和信息抄报制度,确保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登记信息准确,并和执法机构共享。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输管理机构要根据抄报的信息记录,对多次超限超载的货运企业和营运驾驶员,要定期公布黑名单,并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对超限超载违法记录次数超过3次的营运驾驶员,要责令其参加不少于一周的停业学习培训,并重新考试;对于有超限超载登记的营运货车超过总数5%的运输企业,要向社会予以公布,并责令其停业整顿。
五、加快治超长效机制建设
18.制定治超长效机制的有关意见。全国治超办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国治超工作长效机制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治超工作中的职责,健全治超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治超长效机制建设。各地也要针对治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总结、研究治超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逐步建立治超长效机制。
19.制定《公路保护条例》,完善治超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公路保护条例》的起草制定工作,促进全国治超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同时,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出台治超方面的法规、规定,建立多层次治超法律法规体系。
20.加快全国治超监控网络建设。以北京至山西大同市方向的公路通道及其沿线的治超检测站为试点,加快治超站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力争2006年建成一批标识统一、设施完备、管理规范、信息共享的治超检测站点,真正建立起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为长效治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加强治超检测站点的管理,结合治超检测站点规范化建设,要在治超检测站点装备统一的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称重预检系统,提高治超检测工作的效率,在依法治超的同时,有效保障公路交通畅通。
21.从实际出发,开展收费公路计重收费工作。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在实施货车计重收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关于收费公路试行计重收费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确保突出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开展收费公路计重收费,通过经济手段,消除超限超载车辆的非法利润。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计重收费与治超执法的关系,确保计重收费与治超执法工作互相促进,互动互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对超限超载车辆实施全路网监控。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5
吉安监管法规[2011]69号
各市(州)安全监管局,长白山管委会安全监管局,中省直企业,省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要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战略目标的起步之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1年安全生产宣传要点和省安全监管局2011年工作安排,制定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全省安全监管系统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吉政发„2010‟2号)、•吉林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吉政发„2010‟11号)(以下简称省政府两个•暂行规定‣)精神为核心,以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为主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
二、宣传安全生产工作重要部署
(一)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两个•暂行规定‣精神。各市(州)、县(市、区)要按照省局•关于深入宣讲国务院†通知‡和省政府两个†暂行规定‡的通知‣(吉安监管法规[2011]42号)的要求,组织宣讲团对各类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全面拓展宣传广度,延伸宣传深度,提高宣传效果,把文件精神宣传到每个企业、每个员工,做到户户知晓,人人皆知。
(二)宣传安全生产重要会议精神。认真宣传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全省安全监管系统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工作重点,深入宣传安全生产“三深化”、“三推进”的具体内容,促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
(三)宣传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结合吉林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认真宣传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建设工程及保障措施,促进重点工作落实。
三、宣传“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目标任务措施
(一)宣传“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宣传全国“安全生产年”、全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通知精神,突出活动主题,把深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依法监管、专项整治和推进科技进步、安全达标、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广泛深入的宣传,促进各项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工作配合。针对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安全标准化建设和事故查处督办等方面,以及涉及其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加强工作沟通,共同谋划宣传重点,制定宣传方案,搞好宣传发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实效。
(三)加强企业班组安全建设宣传。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安排意见,组织班组安全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和以反映基层安全管理工作为题材的电影•金牌班长‣巡回放映活动。大力宣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并推广到全省各类企业的班组中,杜绝“三违”现象,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组织开展好6月份第十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和 “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安康杯”竞赛、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宣传安全监管工作成果
(一)抓好建党90周年的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民热情,动员各级安全监管人员牢记党的宗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职尽责,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努力工作。
(二)积极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突出成就。认真宣传全省“十一五”期间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方面采取的重要政策措施、积累的宝贵经验、开展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推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经验做法,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宣传影响。充分发挥省内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强化宣传。发挥好省局网站、•吉林劳动保护‣杂志、中国安全生产报驻吉林记者站和吉林电视台驻省局记者站的主动报道作用,善于把握工作动态,及时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进展,向全社会展示安全生产的新成效。开展“安全生产好新闻”评比活动,鼓励表彰记者和报道人员面向基层宣传安全生产工作。
(四)抓好安全监管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宣传。以全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安全监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培育树立一批“安全发展忠诚卫士”和“为民务实清廉安监机构”典型。
(五)深入宣传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的先进典型。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广泛总结宣传各级政府、安全监管、主管部门在行业和企业安全管理,以及“打非治违”、安全专项整治、安全标准化建设、安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提高。
五、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一)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采取多种多样和灵活有效的方式,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科技周”、“安全警示教育周”、“职业病防治宣传周”、“应急预案演练周”以及送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影视作品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编印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安全常识图书、手册,制作吸取事故教训光碟等,提高全民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和有效防范的能力。
(二)制定实施•“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探索深化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明确工作计划,加快各项重点任务的推进。继续抓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发展城市、安全社区等示范工程建设,制定修订相关指导意见和方案,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安全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发展。
(三)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注重总结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经验做法,有效推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四)积极扶持发展安全文艺创作。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文化团体、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安全文化产品,深入基层开展安全生产文艺巡演等活动,弘扬安全文化。
六、发布安全生产相关信息
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发布会、网上访谈等形式,发布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情况,以及安全生产企业“黑名单”等内容。做好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结果的公告发布,对事故查处不到位、责任追究不落实的要公开曝光。重视社会和舆论对有关重大隐患和事故查处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及时整理和分析信息,为加强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一)加强安全生产宣教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宣传教育机构沟通和联动机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安全文化建设信息化手段,注重建设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场所),为不断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提供平台支撑。
(二)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举办和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引导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改进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运用各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与宣传、广电等宣传教育部门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沟通联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6
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党委、总支:
现将《市交通运输局2011年党建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市交通运输局2011年党建工作意见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全面推进“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1255”城市发展战略,实现“12431”目标任务,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认真做好新一年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交通运输系统实际情况,特提出2011年党建工作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设和谐幸福马鞍山”的奋斗目标,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精神文明精神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创建上台阶,促进全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精心谋划安排“创先争优”活动。要在推进重点工作上创先争优,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提供组织保证;要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上半年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在行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开展评比表彰和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四季度组织开展上评议下议活动;要切实为创先争优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不断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全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全力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学习基础,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学习目标,以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七届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会精神为学习重点,以“在线学习”、“学习日”、“学习月”、“四个一”等为学习的平台和抓手,进一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牢固树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围绕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步形成重视学习、自觉学习的浓厚氛围。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学习的普遍性要求与特殊需要相结合,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有步骤有重点有阶段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交通运输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合理配置党务干部,严格发展党员,深入强化党内民主,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1、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原则,调整设置好下属支部或党小组。进一步配齐配强党务干部,把素质高、作风正、热爱和熟悉党建工作的同志选派到党务工作岗位上来。进一步健全规范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规范“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党员等项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认真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管理维护更新制度,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动员和号召全系统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勇于实践、创新创优、岗位建功,为全力推进马鞍山更高更大更快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3、不断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各级党组织要将党建工作年度计划、党建工作情况、发展党员情况、干部调动和任免情况、党内各类先进评比情况等,向党员和群众公开,使党的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议事决策、协调、监督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党员民主意识、民主素质的教育,提高党员参与党内民主的能力,使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力不断发挥。
(三)巩固树立交通运输干部队伍的廉洁高效形象,不断强化作风效能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1、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和部门行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自觉纠正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在全局形成奋发有为、创新务实、高效廉洁的清风正气。
2、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发展为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探索科学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坚持政务公开,进一步畅通公开渠道,扩大公开范围,充实公开内容。继续坚持和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不断增强机关的服务力、执行力和公信力,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3、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惩治和预防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长远与当前相结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落实载体,加快推进我局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按规矩制度办事,带头管好分管部门和本单位的干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努力实现预警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管理、考核等各个环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树立真抓实干、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形象。
(四)切实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不断强化交通运输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注重品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抓好中央《2010一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坚持“六用六不用”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干部,真正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努力造就“学习型、开放型、实干型、正气型”干部队伍。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干部推荐提名程序,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2、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干部日常管理。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加大治懒治庸力度,严肃处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的干部。探索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管理监督的有效办法。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要把中央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对干部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
3、进一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正常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五)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
1、继续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把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窗口单位打造成服务设施齐备、服务环境优美、服务行为规范、服务秩序良好、服务措施有力、管理方法科学、工作业绩突出的文明和谐窗口,以更加丰富的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2、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实施党工联动,立足“两个服务”(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三个贴近”(贴近中心促发展、贴近职工办实事、贴近基层抓服务)。大力坚持工会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化“以人为本,真情关怀”活动,形成“春送文化、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的运行态势和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营造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3、进一步重视群团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全方位支持他们依法按章独立开展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立足自身工作特点,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等活动,为本单位和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六)以注重实效为前提,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完善党建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履行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党员行政领导干部要主动配合党组织抓好党建工作。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党建工作的考核检查,完善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 篇7
2010年10月12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安监总办[2010]170号) 。通知要求: (一) 深刻领会《国办通知》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 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 细化责任分工, 强化责任落实。 (三) 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统筹协调推进。
各单位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和《国办通知》为中心, 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 (领域) 专项整治, 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要点的通知》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的通知的通知10-02
转发关于印发的通知07-16
粤建监站函[2011]34号转发省住建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2011年版)〉的通知》05-16
关于转发《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局关于印发天水市麦积区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的通知》的通知12-06
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06-19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环发〔2011〕49号08-28
关于转发《关于归侨、侨眷职工出境探亲待遇的通知》的通知08-13
转发关于开展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评选活动的通知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