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优秀教案(共10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语,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板书:伟大壮举)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一定会认真读文章,领略优美词语所蕴含的含义的。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任务一
细读课文,思考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壮”体现在哪些地方?先自己思考勾画,再小组交流。
2.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
3.展示交流: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指导朗读。
②“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③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④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1.任务呈现:
任务二:
仔细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工人们销毁鸦片的经过分为几步?画出相关的动词,在小组内讨论文章是怎样交代清楚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讨论
3.展示交流:
⑴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⑵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⑶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4.学法练笔 :“……先……再……然后……”
三、检测导结:拓展练说
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四、练习巩固:? 1、小练笔 ? 2、复述课文。
8、虎门销烟(第二课时)教案 篇2
商洛市小学彭 璐
教材说明: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查找有关虎门销烟的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鸦片给人们带来的残害及销烟时的壮举场面的图片,通过分析进一步体会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设计理念:
根据本文特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渗透思想。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所叙述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销烟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法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学法指导: 渗透、交流、点拨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搜集关于林则徐、鸦片、虎门销烟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学生读两遍)
2、检查:听写生词、词语。
过渡: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说,学生齐说)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值得纪念”。(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的日子,特殊的日子)(板书:日子特殊值得纪念)
2、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6自然段。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壮举嚣张气焰
(3)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意义深远)(板书:销烟壮举意义深远)
过渡:学习这两段,你想知道什么?(1839年6月3日发生了虎门销烟一事,这件事有多重要呢?林则徐是怎样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的?从哪儿看出中国人民不可欺侮?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2——5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把你认为描写得不同寻常的语句勾画下来。(场面轰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场面庄重,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都整齐地站立在台下两
侧说明销烟仪式隆重,参观人数多而广)(板书:场面壮观--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2)(出示课件:壮观的场面)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兴奋、激动的语气,体会壮观的场面。
(3)讨论:
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4)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销烟经过。
A 学习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健步、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板书: 销烟开始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B 学习第二层(第四、五句),指名读第四句话。
用笔画出这句话,读一读。再对照文中的插图,同时(出示课件:工人销烟图)说说当时工人是怎样销烟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步:撒盐、抛鸦片、倒生石灰。
C、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指导学生用“先„„再„„然后„„”练习说话。
D、看课件复述销烟的经过,指名复述,再集体复述。
E、齐读,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F、再次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高兴极了,我们也高兴高兴吧。(读
第四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同学们高兴吗?(高兴)为什么我们和当时在场的老百姓一样高兴?(学生自由说,师总结鸦片带给国家、军队、人民的危害)(出示课件:展示鸦片害人的场面)想象当时人们欢声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板书:群情激动--跳叫欢呼、响彻虎门)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齐读第四节。
(3)细读第5自然段。
A、指名读。
B、销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了什么?(说明销烟的时间长,数量多,销烟的战果辉煌。板书:销烟彻底--用时长、数量多)
C、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5、总结全文: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虎门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想。观看课件(洗刷百年耻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提示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要点,看板书提示。
2、学生各自练习,同桌练习。
3、指名复述。
四、拓展延伸
1、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
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虎门销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虎门销烟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出示课件:走私贩毒相关资料)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畅所欲言)
2、林则徐被后人尊称为“民族英雄”,值得世世代代的人们景仰,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出示林则徐的塑像)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五、作业超市:(任选两题)
1、设计一些禁毒宣传标语、口号。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3、查找、搜集有关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或故事,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日子特殊---值得纪念
场面壮观--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销烟开始--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群情激动--跳叫欢呼、响彻虎门
销烟彻底--用时长、数量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引出事件,再具体的学习销烟的过程,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抓住主线,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引领学生用心地、细细的品读课文,问到“从哪些语句中
我们能深深的感受虎门销烟是壮举?”学生在细读课文后,畅谈自己对于这些语句的独特感受。首先感受到的是销烟前人的多而广,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词读悟出了人多而广;其次是感受到了销烟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感受人民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课堂结束时,我通过拓展练习提升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和理解,并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准确的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
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篇3
课题:《点 与 线 的 魅 力》 执教:虎门智升学校·陈盛权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年级:初二下册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点、线构成是平面构成的基础,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平面构成种类之一。教材通过“欣赏与探索”栏目展示大师的图片来说明点、线构成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点和线这两种基本的构成要素结合身边的事物给学生以清楚的解析,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领悟“美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理解点和线的概念,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去总结、概括点、线的性格、特征及构成规律。
点的构成可分为同大小的点有秩序的构成、同大小的点无秩序的构成、大小不同的点的构成等。点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规则的几何点和无规则的任意点等。点的大小疏密、轻重、虚实的不同构成要形成不同的美感,点在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
线比点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如斑马身上的条纹和叶子上的叶脉,而且在设计装饰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如课本图例中的设计、服饰的设计等。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横和竖、斜和正、粗和细、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等,不同形的线能给人有所不同的感觉,线是物体抽象化表现的有力手段,线的各种不同构成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形成的美感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分析:学生对点和线都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点、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容易找到,但如果要他们用点、线进行平面设计或去表达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一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初步掌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中的美感体验,培养热爱生活,创造艺术的人文情感
教学重点:点、线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去激发创作灵感。兴趣的: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线构成元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点.线构成示范作品 3.点.线构成优秀图例 4.色彩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以点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图片作品和以线为主要构成元素的作品各一组,请学生找出共同的造型元素。
二、讲授新课:
提问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认真观察,这几幅图片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什么感受?(点与线构成。富有节奏美感、韵律美感。)
点与线的构成是一切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寻找,会发现许多事物是直接由点、线构成的,使我们的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奇妙形象,有着出无穷无尽的美感与魅力。
提问2: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漂亮的点与线?(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有点、线特征的例子。)
1、生活中的点与线: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点与线部分。)
2.介绍点与线:
点: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密集的点可以形成线,疏密的点阵会产生空间感
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排列
线:垂直(刚直、有升降感)水平(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曲线(柔软、优雅)曲折线(不安定)
3.实验探索,寻找形式美法则:
运用给出的材料,探索出你的法则。
(1.)无顺序的法则(自由法则):疏密聚散的节奏美。
(2.)发射法则:扩张与收缩的张力美。(3.)渐变法则:空间与层次的立体美。(4)重复法则:秩序与变化的韵律美。
4.欣赏大师的作品:(播放课件,欣赏和讨论。)
三、作业布置和要求:
以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点与线的构成。
要求:1.注意点形与线形的位置、方向、大小、长短、疏密、粗细的变化,要有区别又要统一和谐。注意画面的和谐与均衡。2.合理利用学到的法则。
四、作业评价:
1、学生自评:
选出学生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作者自己评说比较满意的地方和遗憾,再让其他同学分组讨论后请代表发言评价优点与不足。
2、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点与线的魅力
8虎门销烟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就这一课我有如下的反思:
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
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我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
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篇5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章。这一课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x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书上的词语来谈谈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看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伟大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但在教学第二段时,由于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胆阐述,当学生没有回答到我预料的答案时,我急于讲述,过于急躁,一段很生动的场面描写没有好好的运用,学生没有进入角色,但随后我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林则徐虎门销烟 篇6
虎门销烟(1839年6月)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遂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易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利用这种三角关系大获其利。除了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外,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就在此时,道光帝觉得这烟也该禁了,于是在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
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乘船到达虎门。他们同关天培一起验收鸦片。烟贩们不得不缴烟。缴烟完毕,共收约两万袋。
烟收完了,林则徐想用“海水浸化法”来销毁。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
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林则徐和士兵們利用“海水浸化法”成功地把鸦片销毁了!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当时政府的腐败使国外的鸦片大量流入,严重威胁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济和百姓的身心健康。若当时林则徐没有站出来打击鸦片,也许我们一直受别人摆布。每年也会有更多因吸食鸦片我去世的痛胞。
虎门销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的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从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成日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此外,这次事件还成为世界的禁烟运动的一个范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滥。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2.欣赏词句,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导课
(1)出示雕像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
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2)板书课题,解题 明确“虎门”在广东的地位。“销烟”指销毁鸦片。简介林则徐 齐读课题
2.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
①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注意“彻”和“寨”的写法。“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②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你能给课文分段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①(第一段)时间
②(第二段)地点、场面,经过 ③(第三段)结果、伟大意义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清时间、主要事情、结果。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个词说说在你脑海中呈现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
(1)值得纪念: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2)伟大壮举:理解“壮”(雄壮、气势盛大)(板书:伟大壮举)
(3)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地方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4.学习第二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2)销烟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仪式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场面:壮观、隆重)
指导朗读。(3)销烟时:
①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②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4)销烟后:
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③他们会欢呼些什么?
是啊,外国侵略者们把大量得鸦片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骗取我们的金银。多少人骨瘦如柴,多少人家徒四壁,多少人沿街乞讨,多少人冻死街头!这一切都是害人的 鸦片造成的,都是外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大罪。现在,老百姓再也不受鸦片的侵害了,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你说老百姓能不高兴吗?读。
(5)结果
①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②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6)经过:
①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是谁?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鸦片;第三步:倒石灰)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②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生活中哪
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③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5.总结课文(1)学习第6自然段
①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壮举离我们已有160多年。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同时也销出了中国人的决心。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对!中国人民不可欺侮!齐读第6自然段,②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林则徐塑像)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要记住这个人——林则徐; ③小练笔: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2)总结:
①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②当前也有一件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事件,请同学简单谈谈(保钓)。
6.指导复述课文。(1)简单回顾
①记住一个日子——1839年6月3日; ②记住一个伟大的壮举——虎门硝烟; 告诉全世界—— 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同时我们也激励自己——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2)练习复述课文。7.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先……再……然后……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叙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还原”,正如叶老所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历史久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引导了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伴随着学生的交流,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应邀的外国商人”等词句的理解,指导朗读。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壮阔的碧海、壮丽的虎门寨、壮观的场面”,在朗读中再现还原,凭借朗读让师生一起走进“伟大壮举”的“现场”。学生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也就自然地读出了那种激昂的“豪壮”气势。“先……再……然后……顿时……”这样的场面何其壮观!”在适当的话语引导下,课文中的插图不再静止,它仿佛一幅幅跳跃的画面,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认识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了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并能结合当前“保钓”对学生进行教育。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好处,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明白林则徐是什么人?他以前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明白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好处,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细读课文
3、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明白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证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明白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貌。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好处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部分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好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好处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要求尽可能用上书上的有关词语)
三、练习说话,写话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板书: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务必分几步来做,为了证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能够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虎门销烟》读后感 篇9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在查禁虞美人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虎门销烟》读后感作文 篇10
“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1839 年6 月3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摊销毁洋人的大烟和鸦片。两万多箱鸦片,经过23 天才全部销毁,这件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这些可恶的侵略者,竟然敢在我们中国买大烟和鸦片!让很多中国的购买者变得瘦骨嶙峋、精神不振。而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竟把我们的土地一点一点的分化给了外国列强,这是一段非常耻辱的历史,也是一段让人愤怒的历史。同时我也为有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而感到欣慰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