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阅读答案

2024-10-05

《越中览古》阅读答案(共5篇)

《越中览古》阅读答案 篇1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地29、30题。(共5分)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7、对《石头城》《越中览古》这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越中览古》着重渲染的是今日的凄凉,而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从而突出了主题。

B.“只今惟有鹧鸪飞”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C.“潮打空城寂寞回”用拟人手法写潮水虽有情,但在那空寂的石头城下只能带着满腹惆怅落寞而去。

D.《石头城》的三四句让人陡升“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叹,想昔日六朝帝都夜夜笙歌,而今冷落萧条,于是悲从中来。

28、比较《石头城》与《越中览古》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异同?(3分)

答:

答案:

27、①正视人生起落是不可避免的。②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无法削平。③落差可以丰富人生阅历及感受。④落差可以使人积蓄重新崛起的力量。(回答对3条即可。)(2分)

28、BE(3分)

论李白《越中览古》的对比艺术 篇2

一、对比与对比手法

有必要先厘清对比与对比手法在概念上的区别,因为这直接涉及从对比手法切入的理由。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2]。作为修辞,对比的类型有二,其一:一物两面对比,即对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性状进行比较;其二:两物对比,即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手法”,指方法技巧。因此,作为修辞的对比与作为方法技巧的对比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修辞格一种,仅限于对语言的使用意义上的美化,后者即对比手法,其使用范围更加宽泛,既包括修辞意义的对比,又包括篇章布局、风格艺术上的斟酌。所以,本文从对比手法而不是从对比修辞切入,探究其对比之艺术,力求有“面”的效果。

二、《越中览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越中览古》运用的对比手法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内容层面上的对比;其二,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分述如下:

(一)诗内容层面上的对比

1.国与国之比,即越国与吴国两个国家的对比。

战争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状态。诗开篇的第一句:越王勾践破吴归,就写出越国与吴国势不两立的战争关系,而“破”一字更把“越”胜“吴”败、一兴一亡的两国战争结局直接勾勒出来。吴、越争霸故事波澜起伏、云谲波诡,早已流传千古,诗人不做渲染,笔者也不敢在此画蛇添足。

2.人与人之比,即战士与国君在得胜后的对比。

战场上,国君与战士,君臣出生入死,上下一心;战胜后,享受胜利的果实理所当然。“战士还家尽锦衣”之“锦衣”,是借代,在古代,“锦衣”指的是那些富贵人家,因为一般民众是无权穿锦衣的,它代指着荣华富贵[3]。这句写那些与“越王勾践”出生入死的“战士”在得胜之后衣锦还乡,风光无限,富贵尽享。“宫女如花满春殿”中“如花”,则喻指宫女之貌的美丽;而“满、春、殿”三字既描叙美人数量之多,又含蓄地道出一代霸主勾践在灭了吴国、报了奇耻之后的荒荡淫乐,可以想象当时美女如云,充溢宫殿,昼夜笙歌,歌舞升平的状态。从全诗来看,形象地凸显出当时的繁华热闹。

3.古与今之比,即沧海桑田的古今历史的对比。

历史毕竟是历史,地点还是古代的地点,但人与事、事与物呢?是否依旧?是否仍在?“只今惟有鹧鸪飞”,束尾此句,诗人就将笔锋移转到“当下”。“古”,曾经激荡了多少英雄豪杰?勾践、夫差都曾是那风起云涌、显赫一时的霸主。但“今”,则只见到“鹧鸪”鸟朴簌簌地飞。“地”仍是同一块土地,不管曾经多么繁华荣耀,但“今天”,都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满目的荒凉冷寂。古盛今衰,盛衰之变,沧海桑田,诗人无语唏嘘着,我们也不禁掩卷长叹。

(二)诗艺术表现层面上的对比

1.“三句与一句”诗结构上的对比。

诗人用前三句感怀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历史: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卧薪尝胆,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并且艺术地概括了“越中览古”所亲临的“古迹”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辉煌壮阔的一面。而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束尾,则把历史由过去拉回当下。三句“古”,一句“今”;三句“盛”,一句“衰”。古与今,盛与衰,均为一物两面之对比,二者在内容上是平行关系,在总共只有四句的七绝中,李白如此谋篇,不入俗套,真可谓艺高人胆大。

2.“锦衣”、“宫女”与“鹧鸪”诗意象上的对比。

意象是诗的重要文体特征。“锦衣”之意象对应着:战士个个神采飞扬、高兴异常;春天盛开鲜花的“宫女”之意象,也衬应着当年的欢乐繁华,此二者意象之鲜活如在眼;但“鹧鸪”之意象并且是在“今天”,所有那些人与事都已消散,“只今惟有”——鹧鸪鸟儿飞。“鹧鸪”之意象,凄楚荒冷。一热一冷,先烈后淡,使人读来有起有落,激荡在胸,可见其匠心独具。

3.先缓后急诗节奏上的对比。

再看全诗,前三句先叙述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之最辉煌功业——攻破吴国凯旋。“破/吴/归”三词,一板一眼,从容不迫。接着写胜利之后战士与君王,战士“衣锦还乡”,君王则“宫女满殿”。“越”国上下,兴高采烈、荣华富贵,可窥一斑。通览全诗,诗人运笔,前三句详细且舒缓。然而末尾,忽然以眼前飞动的“鹧鸪”收笔,笔虽简约,凄凉之意韵却溢于言表。貌似急促,“实”则干练。综合言之,前缓后急,前详后略,缓急相比,详略互托,均给读者以鲜明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诗意境上对比。

“历史”为虚,“眼前”所见为实。当年横行天下、叱咤风云的霸王,勇猛忠心的战士谋臣,貌美如花的宫女,都已消逝,都只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诗人仅凭想象捕捉,人们也只能在记忆中重温,因此历史是“虚”的。在诗人的眼前,鹧鸪鸟正在飞扑,这实实在在的感知,目可睹,耳可听,因此谓之“实”。然而“虚”,却承载着曾经的绚丽多彩,“实”,却只是一片冷淡荒芜。虚与实,实与虚;过去现在,现在过去;兴与衰,衰与兴……这其中滋味,这其间一切,天地之间,谁人道尽?李白没有赘言,只是以貌似平淡的一句“鹧鸪飞”结束,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回味。

三、《越中览古》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越中览古》的对比手法不是单一、简单的对比修辞,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国家间对比,有人与人之间对比,有谋篇布局表述上的对比,还有意象、意境的对比,等等。所有的这些对比都集中在短短28字中,这使该诗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对比艺术效果。它使该诗的意象在互相对比中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可感,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极强,更加能够拨动读者心弦。

四、结语

该诗虽字数(加上题目)仅仅32字,但在这极有限的字数里,李白充分运用多层次多维度的对比手法,创造出了综合、“立体”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密度的对比手法运用,其艺术感染力,当然不是普通修辞意义上的对比所可以比拟的。其技法之纯熟,诗艺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93.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2.

《越中览古》教案 篇3

题 本文课时共课时 1

《越中览古》 第 1 课时 期总课时 序 课 型 讲授

授课时间

1、知识目标:学习“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目的 要 求

2、技能目标: 能分析本诗意境, 学习诗作的表现手法系统地了解 “咏史诗”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地朗读课文,体悟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 爱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训练鉴赏诗文,学习表现手法的能力 有感地朗读课文,体悟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讲这节课之前, 学生通过初中的诗歌学习, 已经初步接触鉴赏诗词的方法, 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 遇到背景较复杂的诗词, 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 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 教 师 活 动 学 过 程 学 设 计 设计意图及修改意见 设 置 情 境 ―― 创 设 氛 围、驱动任务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2 分钟)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 学生思考 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 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他终于灭掉 了吴国。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这段历史引发 了他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越中览古》 (板书)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愫。 二、走进作者: (知人论世) 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的美誉――诗风 “豪 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 三、创作背景 : 1、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勾 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 494 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 20 年,于公元前 437 年灭吴。 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 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 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思考作答后, 认真笔记

知人论世 ,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知人论世 ,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个镜头。 2、介绍“卧薪尝胆” 四、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听准字音和停顿; (2 ) 抽学生划停顿 :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思考: 每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 义士们回家都穿着锦 绣衣裳。 花朵儿一般的宫女站满春天的宫殿, 如今 却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

本诗将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 作,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五、品读全诗 朗读后,思考: (一)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 怎样的气氛? 朗读后仔细思考并回答,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做好笔记 战士凯旋, 得到赏赐, 不穿盔甲穿锦 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 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 不但耀武扬威, 而且荒淫逸乐起来, 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 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 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 “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二)讨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 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 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 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 借此讽谏 当朝者不 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扫清阅读障碍,利于理 解诗文情感

学生诵读并做笔记:

六、全文总结: 内容: 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 尾句通过鹧 鸪意象写出现今的荒凉、衰败 手法:用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手法 情感: 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借此讽谏当朝者不 要重蹈古人覆辙。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七、专题手法分析: 1、炼字”题解题步骤: 一、解释该字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二、描绘该句的景象 三、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 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 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尽” 字、“满” 字, 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 乐生活。 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举例: 《乌衣巷 》 2、怀古咏史诗的内容: 3、怀古咏史诗概要: 1、背诵默写全诗 2、记住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课后作业 教 后 记

《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诗简介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翻译/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注释

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都没有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地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地残破,苏台地荒凉,而人事地变化,兴废地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地景物与变化地人事,作鲜明地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地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地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地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地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地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地大江上地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地;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地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地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地见证人罢了。

《越中览古》阅读答案 篇5

制作者:郭建设

共2页

第1页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文本解读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讲解】越王勾践: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勾践是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赏析】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能够逐句串讲一下吗?

【明确】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 1 李白《越中览古》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2页

第2页

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上一篇:服装厂生产产品质量监督奖罚方案参考11下一篇:关于南安市疾控中心网站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