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游戏》说课稿

2024-10-14

《椅子的游戏》说课稿(共12篇)

《椅子的游戏》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椅子”陪伴着大班走过了三个春秋,是小朋友离不了的好伙伴。在平时的活动中,就很喜欢有意无意地玩些椅子游戏,如把椅子当马骑、当摇椅、当滑梯等,但这些游戏往往因担心安全问题而被限制。根据这些特点,结合本阶段主题活动,满足好玩的心理,让他们自由设计椅子玩法。通过椅子游戏,练习跨、跳、爬、钻的动作。在活动设计中,我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进去,师生间能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也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对幼儿进行安全保护,在这个活动中既锻炼的四肢协调动作,激发勇敢尝试活动的兴趣,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二、说目标

1.让幼儿愿意接受游戏,对战胜困难充满自信。探索椅子的各种玩法,充分练习近平衡、跳等动作。

2.尝试创造性地用椅子玩游戏,能勇敢大胆地行动。

此目标是根据纲要为指导,学习特点制定的,既体现了活动的重点,又体现了活动的难点,对发展四肢协调动作很有意义。

三、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及活动准备

1.活动重点:练习跨、跳、爬、钻的能力,培养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2.本次活动的难点:敢于利用椅子,进行跨、跳的动作。

3.活动准备:

A.每人一张椅子。这是本次活动中的主角,能激发尝试活动的兴趣。

B.运动员进行曲、自制金牌(反面画有各项运动图标)游戏场地。

四、说教法

1.本次活动主要是以纲要为精神、学习用椅子做游戏的情况为主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活动。如游戏法在整个活动中就较为突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能增强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学技能。

2.本次活动让小朋友都积极参加组织,能激发尝试活动的兴趣,能让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3.活动中始终突出以椅子的游戏为主体,在进行商量搭建、尝试运动的活跃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让在自己搭建的椅子造型上练习跨、跳、爬、钻的技能,也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五、说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先向幼儿介绍体育活动的常规:准备运动,就在椅子上做“椅子操”。在场地上坐成4~6排,前后左右距离80~100厘米,与老师一起借助椅子坐如下活动:坐在椅子上,双手插腰,按口令耸肩、踮脚,双手扶椅子背站立,按口令向左、右踢腿,向前、向后弯腰,上跳等。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有个好的心情后进行活动的基础。做完操,告诉请他们设计玩椅子的方法,还要亲子去跨、跳、爬、钻过,为下面的活动做了铺垫工作。

(二)基本部分--我和椅子做游戏。先尝试玩椅子的多种方法,如:站在椅子上跳下去,把椅子当马骑等。接着鼓励相互合作,增强游戏难度,如:把椅子放成一排,从椅子上爬过去等。再鼓励相互学习,进行多种尝试。设计椅子玩法的时候,教师在尊重的前提下,可适当地进行指导,也可以以游戏伙伴地身份加入进去,以增强游戏地趣味性。如果想象不出创造性地玩椅子地方法,教师可提供适当建议。如:椅子背对背依次摆放,引导站在椅子上,并从椅子上跨过去;椅子一张张拼成一直线,从椅子上爬过去;两张椅子背对背放着,成两排,从两排椅子中间跳过去等。在活动中,跳、跨地动作难度较大,我会随时注意的安全,如果站在较高处往下跳,可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在下面铺上软垫子等)

①骑马。引导幼儿将椅背朝前跨坐在椅子上,手持椅背向前上方跳起,模仿骑马动作在场地内来回行进2~3次。

②马术。鼓励幼儿模仿马术做各种动作,如站在椅子上跳下、站在椅子上分腿越过椅子跳下、单脚站在椅子上等等,鼓励幼儿合作游戏。

③爬山。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将椅子纵向并排放置成“小山”,进行“爬山”练习,即踏上椅面→跨过椅背→踏上另一椅面→跳下。然后将所有的椅子排列起来,引导幼儿一一跨过所有的“小山”。

④走独木桥。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将椅子横向并排当作独木桥,进行“走独木桥”的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幼儿将所有椅子并排放置在一起,练习走“长独木桥”1~2次。

⑤走脚印。引导幼儿将椅背着地,把椅背与椅面之间的空间当成马蹄印,沿“马蹄印”行进1~2次。

(三)游戏:运动员大夺金

1.幼儿跨过跳栏、走过平衡木(椅子搭成),摘取金牌。(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①我们玩得真开心!时候不早了,我们慢慢骑马回家吧!(幼儿做放松活动。)

②下面我们把马牵回马厩吧!(幼儿每人拿上小椅子回活动室。)

(四)整理场地、结束。

结束部分--椅子的游戏。请把自己想出来并尝试过的椅子玩法进行整理,确定几种玩法,并在场地四周用椅子设置各种障碍。引导互相商量并明确各种障碍的通过方法,在提醒游戏若干次后,根据的游戏情况,调整难易程度,并提醒活动量过大的适当休息。在活动最后,组织在椅子上听着轻音乐做放松运动,放松下情绪,这也是动静交替,整个活动考虑到的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五)小结

小朋友你们玩的开心吗,激发幼儿的体育锻炼的兴趣。

《椅子的游戏》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开花的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卫宣利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命”为主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二、方法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作者对小草的感情变化。

2、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习对比、衬托、象征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方法和学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阅读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小草》, 歌曲中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卫宣利的《开花的心》, 再次感悟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草形象。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借助字典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探讨课题的含义, 找出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读后让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通过找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 (我很怀疑———我几乎断定———我不住的惊叹) ,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为后面的精读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又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三) 、精读课文, 品析感悟

1、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 我会对学生说:“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一遍课文,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说说, 你欣赏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我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赏析语言, 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话, 从而突破重难点。

(1) 、桃花开罢, 牡丹谢了, 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 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 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 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 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 像个绅士, 从容成长。

(2) 、此后, 它新长出的叶子, 全都是灿烂的红色, 如同经霜的枫叶, 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 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步步推进, 为学生感悟小草的品质搭建了一个情感平台,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

(1) 、课题为什么叫“开花的心”? (开花的心:小草、母亲、我都有一颗执着的、积极乐观的心。)

(2) 、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促进小草成长、关爱他人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筛选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 由草及人, 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四) 、教师小结

一株平凡的小草正是因为热爱生命, 具备了坚定、执着、坚韧的品质, 使得它的心中有了坚定的目标, 心中的精神之花绽放了, 这也是作者身残志坚的人生写照。我们也应该像小草一样, 热爱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心灵深处盛开一朵绚烂的花, 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从开头质疑到此时归纳解题前后呼应, 这样, 本课乐观积极、顽强向上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五) 、升华感受, 拓展延伸

1、在这篇课文中, 小草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 让学生畅谈在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理解作者及其母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本课的落脚点。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3、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 、作业

摘要:我将从教材分析、方法策略、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对《开花的心》一文加以简要陈述。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跳跃游戏》说课稿 篇3

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孩子的智力,毅力,团体精神等……是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协调运动、健康成长重要手段。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 “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为教学目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是在游戏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提高跳跃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让学生乐而不疲,使教材变枯为趣,进而培养培养正确的跳跃姿势,发展体能和灵敏、协调等能力,以及果敢、克服困难等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课伊始以同学们熟悉的小动物为背景展开,几句简单的对白,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活动中不但拉近了学生与教学情景中的主人公小白兔小袋鼠间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准备活动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徒手操,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模仿动物跳跃。教学过程中不仅很好的活动了身体各关节,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创造能力。

(二)个性展示

1、巧设障碍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我们该怎么过去呢?”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障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铺路。学生分组研究然后动手铺路并检验是否牢固可行。此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促思启智

“同学们自己动手铺的小路经过检验它既牢固又美丽,走在自己铺的小路上心情是不是十分舒畅?不知道你还能设计出不同的小路吗?”在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后再次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勇敢尝试,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潜智力。

3、勇闯难关

为了迎合学生的好胜心里,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游戏中,让学生精心设计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组合,进而加大娱乐氛围,巩固双脚跳技术。同时让学生勇敢的`接受别人的挑战。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团结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4、花样跳法

“同学们通过重重险阻,表现的都非常机智勇敢,双脚跳的动作技巧掌握的非常好。你还能用其他的跳跃方法来过河吗?”在同学们的双脚跳跃能力已经掌握的非常好的情况之下了,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其它的跳跃方法。为游戏活动加码,拓展学生的技能知识宽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跳跃能力以及同伴们友好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好表现。

5、智勇大冲关

看到满树的果子,同学们跃跃欲试准备摘果子。教师及时讲解游戏规则:单脚跳到垫子前,越过垫子,双脚分开跳进两个呼啦圈里然后再单脚跳进小圆圈内,跨跳到前面的小脚印处再双脚跳越过前面的障碍物,双脚跳到大树下摘到果子快速跑回来,下一个同学接着出发。此环节设计使整节课的游戏氛围达到高潮,既愉悦情智又锻炼学生的综合跳跃能力。

(三)身心放松

1、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成功的关键所在和体验快乐的感觉。

2、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及动作的提示进行创想活动,放松身心,使肌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最后同学们在轻松欢快的音乐声中下课。

音乐游戏说课稿 篇4

一、说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利用教材制定的目标,它很适合我班幼儿,此次活动目标有三个: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能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动作,并合拍地做猫走路的动作。

2、在歌表演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问及动作暗示掌握游戏玩法。

3、游戏时,小猫躲好后注意控制自己,不随意走动。

二、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幼儿在歌表演中根据教师的提问及动作暗示掌握游戏的方法。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

活动中教师利用亲切、精练的语言做好引导,并运用动作的暗示来使幼儿掌握游戏的方法。

2、难点:是幼儿能听着音乐合拍的进行游戏表演,并遵守游戏规则。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是: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

三、说教具、学具:

1、活动前准备:幼儿已学会“猫走路”的动作,能初步会唱歌曲《找小猫》。

2、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

2)、猫妈妈头饰一个,小猫头饰43个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找小猫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数的概念;活动中感受音乐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等。

五、说教学程序

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都戴好头饰,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说出今天老师和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说出小猫走路时怎样,是怎样走的?请幼儿来学一学。并请幼儿听音乐来合拍学小猫走路,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在学走路的过程中练习轻轻地,听节奏的学小猫走路。

基本部分第一环节是由课件引出演唱歌曲《找小猫》,目的是会激发幼儿演唱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意境。第二环节是教师根据提问及动作暗示来引导幼儿玩音乐游戏,因为小班孩子自控能力和倾听能力比较差,所以此环节我间接告诉幼儿游戏的规则,如藏好后能动吗?为什么?也就是让幼儿自己说出了游戏的规则,这样幼儿就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了。第三环节是教师和幼儿完整地玩音乐游戏,此环节是让幼儿听完整的音乐,来合拍地做相应动作,并遵守游戏的规则,增强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还与三班配班教师调换角色,以此来增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体育游戏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体育游戏“小刺猬运西瓜”

一、说教材

(一)教材来源:

小班幼儿在经过快一学年的幼儿园生活学习中,动作发展有了相对应的进步。他们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动作技能,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中已经发展起了运动能力,但是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他们的有些基本动作如爬、滚等,仍然不够协调和平稳,所以我设计了《小刺猬运西瓜》这一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小刺猬和妈妈一起游戏为主线,展开活动,我在里面设计了“运西瓜”的游戏,以游戏贯穿始终,既能发展幼儿爬、滚的基本动作又可以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从中我还设计了把西瓜送给其他小动物吃,激发幼儿好东西要一起分享的情感。

(二)目标定位: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他们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喜欢游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学习技能,适应环境,形成经验。所以确立了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目标为:

1、练习双手、双膝着地爬行和侧身翻滚,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积极大胆的参与游戏,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

3、体验和教师,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练习手双手、双膝着地爬行和侧身翻滚,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活动难点:让幼儿在侧身翻滚的时候抱住西瓜,这个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西瓜球 地垫 头饰 纸箱制作的小动物的家

二、说教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启发提问法:很多活动最常使用这种方法,引发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以小刺猬是怎样出来了进入活动主题。

2.演示法:对于体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既有利于幼儿较快的掌握动作要领,游戏玩法。因为小班的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喜欢模仿,接受直观的教育比较快,所以小班幼儿演示法比较重要。

3.情感渗透法:在活动中,我会及时给予幼儿激励和表扬,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练习,积极参加游戏不怕困难,喜欢与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

4.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

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刺猬妈妈和刺猬宝宝两种动物形象,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明的游戏道具,孩子们很感兴趣。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帮助其达到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使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练习法:教师进行示范,再提供机会给幼儿自由练习也有利于后面游戏环节的开展。

2.游戏法:游戏法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此方法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3、角色扮演法:在游戏中设置角色,让幼儿真的就是其中的角色,体验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按照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把活动过程分为:热身活动(活动四肢)——基本活动(幼儿探索、解决问题)——游戏活动(实践操作)——放松活动(放松四肢、安静散场)

(一)热身活动

根据幼儿的安全,热身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利用音乐的辅助,带领幼儿出场并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一些基本的动作。充分活动幼儿的各个关节,为下面的游戏活动做准备。

(二)基本活动

这一环节就是游戏的铺垫工作,让幼儿练习基本的动作,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准备,保证游戏进行的更加顺利。在过程中我会用适当的边讲解边示范动作,在请幼儿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纠正个别幼儿的错误动作,帮助幼儿加以改正。

(三)游戏活动

我在此部分设置了给小动物送西瓜,增强幼儿好东西一起分享的意识,并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不怕困难,积极参加游戏。

(四)放松活动

幼儿经过激烈的运动之后,身体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在这一环节就是我会带领幼儿在音乐声做一些放松的基本动作,帮助幼儿平稳情绪,放松身体。然后以游戏的口吻:“下次我们再摘到西瓜还送给小动物们好不好?现在小刺猬们跟妈妈一起回家吧!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6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幼小衔游戏中的数学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游戏中的数学”,这是一个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小鸭回家”。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因为我们的孩子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入我们学校,对于小学,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在这幼小衔接期间,不仅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还注重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小鸭回家” 这个游戏虽然动作简单,却富有趣味性,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行走,手、脚、口同时进行,这不仅培养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3.渗透教学思想,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4.体现成功的喜悦和竞争意识。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鸭子吗?它们是怎么走路的,知道吗?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这一层次从提问到表演,选择孩子喜欢做的事,激起孩子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

1.介绍玩法和规则。

全班51人分成两队,比如快乐队和智慧队,各自排成纵队,每队各派四名孩子,后面的人用双手抱住前面人的腰,屈膝站在起跑线后。其他孩子原地蹲下说儿歌:“小鸭子,嘎嘎嘎,排着队伍走回家。”说第二遍时开始走。每个人都像小鸭子一样屈膝走,整个队伍要左右脚步一致,先到终点的队为获胜,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中途散架,要重新搭好方可继续前进。

(这一层次借助讲解,演示,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

2.四人组合游戏

两队的孩子准备好,站在起跑线上,听老师口令,其他孩子念儿歌,游戏开始,比完一组,再组合后面的孩子继续比。哪一队获胜,就给那一队一朵小红花。

3.五人组合游戏

方法同上。

(这一层次让孩子自己经历,体验,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4.自由组合找几个你认识的小伙伴,组成一组“小鸭子”和对方比赛。

(这一层次为孩子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孩子体会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在每一组比完之后,有意地让孩子看一看各队得到的小红花。

(三)评比总结

1.评选冠军队

你知道哪一个队是冠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一层次通过数数、观察、比较等活动,对孩子渗透了数学思想。)

2.推选“最佳搭档”

你推荐哪一组为“最佳搭档”?为什么推荐他们?

(这一层次的又一次提问,既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发奖品

4.老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真棒!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其实在游戏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是不是?那以后我们一起去控索数学,快乐学习,好吗?

【幼小衔游戏中的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1.幼小衔接数学课件

2.《我心中的小学》幼小衔接活动教案

3.大班幼小衔接的活动计划

4.幼小衔接活动主持词

5.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6.关于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7.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8.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幼儿园游戏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㈠、课题分析: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人们已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都积极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全民的环境危机感和环境意识。如何让幼儿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呢?因而,从现在起,我就注意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抓起。本次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其中一个内容。

㈡、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在彩带桥上走和拼图桥上持物走,能遵守规则结伴游戏。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发展幼儿的平衡动作能力和合作游戏的能力。难点:引导幼儿练习在彩带桥上走和拼图桥上持物能够协调平衡走。

二、说学法、教法

㈠、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观察喜欢表现,还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自己操作自己体验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设置适合大班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课题中。并在活动中,以幼儿自制的小水桶,为幼儿提供大量实物,让幼儿以操作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活动中玩,玩中说,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教与学主动作用。

目前,在科学教育方法中,应注意内容的兴趣性与生成性。使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生成教育活动。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和延伸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操作活动中,我还注意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的操作活动中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硬纸板(20 ×35)厘米 10块; 彩色皱纹枝条 ;小椅子8把。

2、自制小水桶、扁担 水桶四个(水桶扁担、可用饮料瓶及易拉罐废旧挂历等废旧物品制成)

3、游戏时的背景音乐。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幼儿在一定的场地中活动拍球、转呼啦圈)。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们发现最近我们院子里的树木有什么变化?(幼儿会很快的集中注意力,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给树浇水)。

第二个环节:整理队形,介绍游戏的场地及工具和玩法。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根据幼儿兴趣,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水不能洒出来,过“小桥”的幼儿也不能从“小桥”上掉下来,绕间隔物时不能碰到间隔物。)

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习用扁担挑水的本领。幼儿人人练习挑一次(此时水桶里不装水),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挑水,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谁的办法最好,不浪费水,又快又好。为幼儿游戏提供挑水的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四个环节:幼儿分组完成挑水的任务,教师播放音乐。小朋友能力强弱搭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组练习,用杯子把水桶的水装到自己的小水桶里,用扁担挑起小水桶走过彩带桥,把小水桶的水倒入终点的水桶,再挑着空桶从拼图桥上回来,依次进行,每队幼儿挑一次后,比一比那一对的幼儿挑的水多。引导幼儿总结经验。分组比赛,根据树的数量和幼儿人数,将小朋友平均分成2组。

第五个环节:给小树浇水,引导幼儿给大树小树浇水。第六个环节:共同讨论,升华情感。

《小刺猬》说课稿 篇9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初中美术《与米罗游戏》说课稿 篇10

下面YJBYS以初中美术《与米罗游戏》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作内容及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美术《与米罗游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米罗游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第5单元课程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立足于借助抽象绘画及雕塑,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与8年级下册《清晨》中具象雕塑的学习内容构成直接的教学链接。

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学生的趣味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对米罗的艺术创作进行学习与借鉴,掌握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与体验雕塑的审美特征;通过课本提供的一些抽象雕塑作品,学生在分析雕塑构成特点后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尝试创新表现,拓展艺术的表现视野及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了解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的艺术特点,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

*能利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抽象浮雕。

(3)发展目标:

*能利用自己的雕塑作品作为道具参与游戏或表演。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初步对米罗的艺术创作进行学习与借鉴,掌握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

教学难点 :对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运用。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和展示大量的米罗抽象绘画及雕塑作品分析比较 ,引导学生就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初步对米罗的艺术创作进行学习与借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学法

米罗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都具有富于童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自由等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学生作业的难度考虑,抽象雕塑对于形象要求的确定性明显低于具象雕塑,造型表现的空间与自由度相对较大,再结合对应的练习图例,易于学生进行模仿及表现;所以从教材体系安排的角度考虑,学习应从抽象雕塑入手,再过渡到具象雕塑的内容,以梯度的形式推进学习活动。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a) 创设情景激趣活动导入

首先播放一段反映狂欢节的短片,设置一个游戏情境,着重展示,人们使用的道具和场景的布置,今天我们也要举行一个狂欢节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我们需要装饰一下我们的教室,我们要借助米罗先生的作品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进行一场快乐的游戏。

2、把握米罗抽象画的特点

教师利用影视媒体设备,欣赏米罗的抽象画

①分析作品

构图:线面变化,主次分明

色彩:冷暖、深线变化丰富

造型:点线、大小曲直相互映衬

②总结其绘画特点:局部大都简单,组合起来却有趣,和谐。米罗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都具有富于童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自由的特点,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加深理解和认识

3、了解浮雕、圆雕的造型特点。

①浮雕的特点:浮雕是利用可雕的材料在平面上塑造出具有一定突起体块的形象,一般适宜从正面对作品进行欣赏。

②张贴在墙上的浮雕作品材料宜选择纸张,易拉罐等轻的物质

③圆雕其前后,左右,上下均要求塑造,观者可以从作品的四周进行观看、欣赏。

4、了解制作浮雕的步骤

⑴、画出基本轮廊。

⑵、剪、塑出半立体块。

⑶、粘贴、修改。

5、学生作业

参考米罗抽象绘画中的造型做一件浮雕或圆雕作品。

材料要使用易于塑造的材料,也可以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利用这些材料本身的立体造型,在上面再进行切挖、添加,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物展示)

要求:造型风趣

色彩鲜艳

立体感强

6、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7、狂欢时间¬——下课

学生利用道具,在教室内进行游行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

体育课跳跃游戏说课稿 篇11

白莲镇长岭小学 方松云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白莲镇长岭小学的兼职体育教师,在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能得到专家的指导,我感到万分的荣幸。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选择

本课选自湖北省教研室主编的《学校体育游戏127》三年级(水平二)跳跃游戏《三轮车比赛》作为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各种跳跃和游戏的乐趣。

二、设计思想

依据“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参照(水平二)的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 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将通过探究合作法、游戏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能使80%的学生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跳跃练习,并掌握三轮车跳跃的基本要领和技巧,20%的学生能了解和说出跳跃的方法。

2、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安全的锻炼意识,树立自信、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各种跳跃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学习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和轻松协调的跳跃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发展学生的下肢能量。

3、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跳跃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教学难点:利用“三轮车游戏”这种跳跃练习让学生受到安全教育。

五、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有环境保护意识,不浪费资源,我用废扫把的高粱杆做小旗杆,用宣传单做旗面,用凳子做交通岗亭。

六、教学程序

通过“人力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和“机动三轮车”比赛,让学生遵守 交通规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情境导入

课的开始部分,以学生熟悉的三轮车的驾驶为背景展开想象,两位同学组成 “三轮车”,一位学生当驾驶员,充分激发学生的比赛欲望。

2、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给学生一个开 阔、和谐的创造天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意识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3、学习应用

由学生自主练习开始,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编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各个环节给学生充当一个导师作用,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练习游戏的比赛方法。

3、放松评价

结束部分我安排两个内容:一个是课堂总结,鼓励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争夺 第一的精神;另一个是广播操《七色阳光》的第八节“整理运动”,充分放松自己,体验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和肢体展示的美感。和同伴相互合作,学生身心达到放松的目的。

七、课后反思

1、不时地提醒学生互相帮助,遵守交通规则;不时地鼓励学生,愉悦身心、放飞心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体验欢乐。

《说“木叶”》说课稿 篇12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 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 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 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 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 提高文学鉴赏力, 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 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 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 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 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 于细微处见精神, 含英咀华, 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 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 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 积累古诗词名句;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 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学过多篇诗歌, 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 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 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 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 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 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 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本文要用的是归纳法, 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 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 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 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 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 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 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 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 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 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 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 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并加以整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初步掌握作者行文思路及文章所论述的中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环节设计意在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从而把握文章内涵, 认识并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 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 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 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 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 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 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 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 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 三首诗, 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 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 (鸦) ”、“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 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 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 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 (相同或不同) 。这个环节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 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规律, 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五、选题设计

上一篇:高一记叙文新题目下一篇:现场管理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