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上册三四教案

2024-06-15

四科上册三四教案

四科上册三四教案 篇1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时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尽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等。

准备好水壶、玻璃杯、音叉、勺子等。生备: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师:“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指生说一说自主探究的成果

2、引导学生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师: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师: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师: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4)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物体不同,声音就不同;即便是同种物体,形态不同声音也不同;

学会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和方向。悦耳与嘈杂等。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板书

声音有高、低、强和弱。

有悦耳的声音、有嘈杂的声音。我们喜欢悦耳的声音。

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体与不发声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师备: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生备:尺子、橡筋、口琴等。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你想不想知道?”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思考: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2)使尺子发出声音。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思考: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3)使橡皮发出声音。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思考: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2)观察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发声的橡筋。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自学教材内容,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2、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3、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总结: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板书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教学准备】 尺子、玻璃杯、小木棒、大小纸盒、橡皮筋、长短不同的三颗钉子。【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谈话:你们唱歌时音调是一样的吗?声音有高有低、有弱有强,我们能观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声音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见课本29面的说明。)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见课本29面的说明。)

(3)学生实验活动。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

(4)交流实验结果。描述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及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5)师生一起小结: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指生汇报本组探究情况。其他同学补充。

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2)、学生预测杯子发声的结果。

(3)、学生实验活动。并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

3、观察皮筋音高的变化。

(1)老师讲解用橡皮筋做实验。在不同大小的纸盒上套上橡皮筋,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强调: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3)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观察书中提供的实验——观察长短不同的钉子的音高变化。

(1)教师讲解实验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发现。

小结: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物体的粗细,长短也能影响声音的高低。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回家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继续做音高的实验。

板书

1、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3、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

第四课时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培养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的能力。会制作柱形图表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培养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的能力。制作柱形图表。

【教学准备】尺子、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有哪些因素影响声音的变化?

2、师:出示一把尺子。问:如果我们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生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方案。尺子伸出桌面面俱到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时音高和对应的尺子发声时的快慢的预测,并填写在表格中。(注意用高、较高、较低、低和快、较快、较慢、慢来表示)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2、教师讲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要按照尺子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要注意区别尺子敲打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尺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并尽量避免尺子与桌子撞击。把听到的看到的都记下来。

3、学生分组实验。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2、出示本组制作柱形图。全班评议。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根据柱形图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阅读教材内容,教材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课后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的关系。

板书

尺子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课后反思:

第5课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音叉、一个水槽、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铁棒、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谈话导入: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

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振动与声波

(1)学生回忆在第2课中,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的波动的。

(2)学生再来观察这个实验,看一看振动的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4)学生玩“土电话”

要求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5)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小组汇报探究情况,相互补充。

2、全班交流讨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出示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2)提问:你们认为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为什么?说说你们假设的理由。

(3)学生把预测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5)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

要求学生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质中传播的,并对这些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作简单的解释。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阅读教材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2、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装置,让小闹钟发出声音并放置在玻璃罩内。

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简要的画出线路图:

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事实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月球上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同学们查阅资料。

板书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声音在金属中传播强些,在非金属中传播弱些。

第6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人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及鼓膜的作用。

2、学生通过探索知道人的听觉产生过程。

【教学准备】耳的结构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1根橡皮筋、细沙。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谈话导入:

1、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揭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习耳的结构

(1)出示“耳的结构”的模型,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

(2)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主要讨论外耳、中耳、内耳的主要功能。)

(3)提问: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起什么作用?

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讲解:“鼓膜模型”制作方法。

提示学生,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上面的细沙有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让发声物与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使发声物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用相同的力发声物,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4)小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

3、了解耳廓的作用:

(1)出示音乐贺卡。先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

(2)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

(3)小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4)举出一些动物耳朵的例子,以加强学生对耳廓作用的了解。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师生共同总结: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

板书

耳朵的结构:外耳——耳廓、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鼓膜有振动产生声音的作用。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课后反思:

第7课时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让学生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2、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资料库中的《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一个塑料发声罐、几粒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导入:谈话: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怎样才能避免听力受到伤害呢?

揭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远离噪声

(1)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听的过程中的感受。

(2)提问:你们有没有听到过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的声音,谈谈听到这些声音时的感受。

(3)学生阅读资料库中《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一文。阅读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

(4)引导学生交流:

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怎样保护听力?就如何使用耳塞等进行讨论。

2、控制物体发声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将不同的材料装进塑料罐和其他材料里,听听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大,哪种材料发出的声音小?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a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b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c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d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e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师生将各种方法进行归纳:这些方法从本质上看可分为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径两种方式。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自己阅读教材内容,看看有有什么新收获。

2、总结一两句警示语,与大家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布置学生课后对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的进行调查。

2、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板书

悦耳的声音使人愉悦; 嘈杂的声音使人烦躁。

医院、图书馆、电影院、教室等要保持安静,和别人交流要轻轻说话。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1课时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部分构成的。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构成的。

2、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第64页)、气泡图(第65页)。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导入谈话:在观察植物和动物园的外表及它们身体结构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自己的身体是怎样的?

把手放在胸前,我们可以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举起哑铃,我们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力量,深吸一口气,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进入身体的舒畅。我们可曾想过身体内部的各器官是怎样工作的?从今天起让我们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观察我们的身体。

(1)观察我们身体的外部。

·思考:怎样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外部?主要观察身体外部的什么?

·学生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身体外部活动。

·交流观察的结果。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引导: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部分构成的,人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是一样的。

a思考讨论:如果我们的身体外部某个部位有疾病会怎样?

b对身有残疾的人我们应怎样?

3、观察我们身体的内部。

师讲述:人体的有些组织部分从外形上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却能听到、触摸到或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哪么我们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组织学生用听、手捏、摸的方法感知身体内部的器官。

·交流感应到的身体内部器官。

·要求学生把身体内部的器官填写在记录本中。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师:身体怎样工作?

(1)气泡图的指导。

思考·讨论:人的身体外部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吗? 人的身体能做哪些工作?

问:人身体完成某个工作时是一个部位完成的还是由几个部位完成的?

想一想:我们能用图来表示吗? 指导学生画气泡图。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活动项目画气泡图。

(2)气泡图的分析。

学生交流气泡图。(让写的好的同学把气泡图画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分析气泡图。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没有同样的身体部位参与了。

师生小结: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同样的身体部位参与了各种活动。例如肺、腿和胳膊。尽管它们是不同的部位,但是实现的功能相近。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思考并查阅资料: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

板书

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部分构成的。

第2课 时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身体结构从外形特征转换到功能系统来划分身体结构。

2、使学生知道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

3、使学生知道肌肉不仅参与身体的运动,而且是许多重要器官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知道身体结构从外形特征转换到功能系统来划分身体结构。

2、使学生知道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教学准备】

师:哑铃或者其他重物1个。课件(人体骨骼、肌肉图。)为每位学生准备: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提问导入:人体外形由哪几部分构成?我们住的房子是由框架支撑才不会倒,哪么我们的身体内有没有一个支架呢?

2、谈话: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就是骨骼。(出示课件)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哪么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观察上肢的运动。

(1)学生用左手拿起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

(2)问:在运动时你能观察到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吗?

(3)学生再用左手拿起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

要求:反复做这个运动,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汇报交流我们的发现。

(1)学生在记录本中画出手和手臂的轮廓图。要求:在轮廓图上标出骨骼、关节和肌肉,并画出关节运动方向和骨骼、肌肉的变化。

2、思考:在运动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参与了活动?并把结果记在本中。

师问: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单元阅读资料进行对比。我们的描述准确吗?

思考并讨论:我们能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下蹲、踢腿等活动分别进行研究和描述吗?

骨骼、关节和肌肉认识上的拓展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学生观看课68面的图。

2、思考讨论:这些物体与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

3、指生讲述: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脊柱的结构;高塔能起到类似骨骼的支撑作用;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肩关节与髋关节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多个部位的关节;右侧两幅图片中的液压动力部分类似肌肉,吊臂相当于手臂上的骨骼。

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课后拓展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扩充对本内容的认识。

板书

1、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

2、我们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3、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

2、让学生经历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

3、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教学准备】 师:课件、测肺活量的装置、水槽1个、广口瓶3个、玻璃片3片、水、火柴。

生:心跳与呼吸次数记录表1张、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1根。

【教学过程 】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谈话导入

:当我们跳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揭示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测量心跳和呼吸

出示心跳和呼吸记录表。

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采集这组数据?

讲述:实验时同学要两人一组,一人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并负责呼吸的数据采集,另一人负责采集心跳数据,并填写好表格。

学生测量心跳和呼吸活动。小组交流测得的结果。

2、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1)讲述: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运动的增加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哪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提出研究的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指认小组讲述探究情况,小组其他同学作补充。

2、问:跳动前后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两种数据的变化?

3、学生实验活动。

要求学生在体验呼吸过程中,对照70面右图指认呼吸器官。提醒学生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马上停止实验。

4、思考: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舒服?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出示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

3、问:人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进去得是什么气体?

我们运动和锻炼身体时呼吸有什么变化?经常锻炼身体有什么好处?

做一做:出示简易的测的肺活量测量装置。指一名学生上来测肺活量。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学生课后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装置,并测量自己或他人的肺活量。

板书: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第4课时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2、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水盆1个、水、洗耳球1个、塑料管1段、记录单1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质疑导入:我们跳动时呼吸加快了,还会怎样?在我们跳动起来之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心跳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运动与心跳有什么关系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提出研究的问题。

1、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1)平静时学生测心跳(每分钟)。

(2)学生在教室跳动3分钟测心跳。

(3)交流比较两次测得的心跳次数。

2、体验心脏的工作

(1)讲解: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2)出示洗耳球,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并讲解实验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交流实验感受 交流时可提示性的问:在做运输水的实验中,我们有什么感觉?做了多长时间会有劳累感?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中手和吸耳球以及塑料管的作用各相当于血液循环的什么器官?

讲解:洗耳球代表了心脏的心房与心室,手捏的力量代表心肌的收缩功能,塑料管代表了血管,输送的水代表了血液。)

想一想: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它会疲劳吗?

学生阅读73面的资料。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72面第二、三自然段)

2、思考:人运动时心跳加快是什么的需要?(体能的需要)

师问:读完资料后你知道了什么?(循环系统的作用)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有关心脏的知识。想一想:如何保护心脏健康 板书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强健。

课后反思:

第5课时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教学准备】

学生:塑料袋、水、小块煮熟的蔬菜和馒头、透明塑料软管、熟米饭粒。

师:人体消化器官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质疑导入:我们在学习、工作、运动时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来自每天吃的食物。食物是怎样实物伞兵身体吸收和利用的呢?

揭示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1、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身体里哪些器官是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的? 请同学们想想。

(2)学生活动:画食物消化过程图。

(3)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后,不急于评价谁画的好与不好,也尽量不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通过后续的研究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2、人体的消化器官

(1)出示人体消化器官图。

(2)学生观看人体消化器官图,学生比对自己的初始想法。

(3)学生对照人体消化器官图说说这些器官的形状和功能。

(4)利用人体消化器官图进行消化过程的分析。·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被运输到胃里的,它需要具有什么特征? ·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它需要具有什么特征?

·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吸收的,它需要具有什么特征?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2、师引导:食物是在口腔中咬碎,通过食道进入胃里的,食管是一个管道,里面应该是光滑的。食物进到胃里面被进一步的磨碎和分解,胃应该会蠕动,胃壁肌肉应该很发达,应该还有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营养的吸收可能在小肠,小肠应该足够长,食物的营养才会被充分地吸收;大肠可以较短,以便食物的残渣从这里排出体外。

3、问: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看到过这些类似的消化器官吗?

4、模拟胃和食道的实验

A、师讲解实验方法。

B、学生分组活动。

C、汇报实验结果。

D、思考:我们的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塑料管相当于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师问:食物中毒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主要经历了哪些过程?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学生在课本74面人体轮廓图中,标出食物可能经过的主要器官。

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人体消化系统修正食物消化过程图。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消化过程。写出消化器官的名称,画出人体的消化过程。板书

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消化过程:口腔(咬碎)——食管(输送)——胃(磨碎、分解)——小肠(吸收营

养)——大肠(残渣)

第6课时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使学生知道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功能各不相同。

3、让学生知道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2、学生会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教学准备】牙齿的分布图、结构图。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谈话导入:口腔是食物消化的地方。口腔在食物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怎样工作的?你们想研究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观察口腔

(1)学生用小镜子观察口腔。

(2)交流口腔内有什么。

(3)讨论:舌头、牙齿和唾液各有什么用?

(4)学生咀嚼馒头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把活动中的感受填在76面的表格中。)(5)交流在不同的咀嚼时间内,馒头在口腔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6)小结:舌头起搅拌的作用,牙齿起咀嚼的作用,唾液起消化的作用。

2、观察牙齿

(1)学生用镜子观察牙齿。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把不同牙齿的分布和各种牙齿的形状特征记在记录本中。

(2)分组讨论: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

(3)交流讨论结果。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指生讲述:自己小组的探究情况,别人补充。

2、师引导学生:最前面的牙扁扁的,能切下食物,两侧的牙齿有个尖,能撕开食物,后面的牙齿比较宽,能磨碎食物。

3、提问: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老人们常说的‘细嚼慢咽’是什么道理?)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内容,看教材插图,谈收获。

2、总结: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都很有意义。

3、牙齿健康教育(怎样预防龋病牙?)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思考: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初步消化,为进入人体做进一步的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板书

牙齿有:门牙、尖牙、臼牙

第7课时

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学生会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使学生懂得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接受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教学准备】为每位学生准备:画图纸张若干。【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导入话题: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呢?

揭示课题:呵护我们的身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1)学生制作一些硬纸卡片,把所学的各种器官写在上面。

(2)分组讨论: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的呢?

提示可以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尝试进行反向描述。

(3)交流各组讨论有结果。并展示画图。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式把人体要器官的作用和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2)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作品,这幅作品表达了学生对于运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相关器官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表达形式。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2、交流关系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A、明确一个要表达的关系线索,提出初步的设想。

B、将这个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元素主要是以名词表现的,如心脏、氧气等。

C、逐个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输、提供等。

D、将各个元素用圆圈或者其他图形表示出来,画入图中。

E、将各个元素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向,在线上对此关系作简要描述。通览全图,修正、完善。

3、学生试着画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图。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的修改和补充。

参考第78页下图的描述。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79面的图。

2、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健康地生活?

3、总结: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我们一定要呵护自己的身体!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本单元后面的资料。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收获。课后反思:

上一篇:叶店文化礼堂一日游作文下一篇:迎中秋庆国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