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书方案

2024-08-14

小学教师读书方案(通用12篇)

小学教师读书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建立起以小 组 、个人为主的班级图书角和个人小书库。

2、通过活动,在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3.通过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4.积极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四.活动口号: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活动时间:4月1日~4月30日

五、活动安排:

(一).建立读书活动管理小组

组长:高子涵

副组长:张文静、郑珂、曹雅琳、申德浩、朱玉涵、

朱若瑶、张家宁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和个人小书库

(1)读书活动中,每个小组建立起图书角,书由学生自带,建立制度,完善管理,培养图书小管家。

(2)在图书角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小书库 。

(三).读书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缉、废纸蒌中捡出一本书等。

(四)、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 做好读书登记簿

(1) 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准备一本读书登记簿。

(2) 每个小组结合个人的计划,也制定出相应的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

(3) 班级将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展示同学们的读书登记簿并做出相应评价。

2、 举办读书展览:

班级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

(五)、作品交流展示,享受成功喜悦

1、建立读书成长册:

(1 )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登记表,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2) 班级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

2、“小书童、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 评比

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在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中评定为“读书小学士”,若达八本的,想教导处评为“读书小硕士”。

3.颁发奖品。

六、活动地点:一年级六班

小学教师读书方案 篇2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学生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应试上, 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外, 没太多时间读书, 造成学生将读书狭义地理解为读教科书应考, 学生一旦毕业或考上大学, 就标志着读书生涯的结束, 从此便脱离了苦海。假期里, 一位学生家长向我抱怨, 她在北京大学上大学的儿子, 回到家里一眼书都不看, 成天除了玩手机发短信, 就是上网聊天或玩儿iPad, 似乎与书绝缘。

从许多关于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来看, 教师读书的情况也并不理想。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师经常读书, 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 其余大部分教师的读书只限于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我们现在谈的书是不包括后者的。

在我与教师的工作接触中, 也感到相当一部分教师读书非常少, 搞课题时阅读文献很少或不够, 课题结题时, 只谈自己的经验, 没有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比对分析, 明显感觉阅读量不够,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教师整体读书状况不甚理想的现实。与我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在读书上远远超过我们。

学生和教师主要读教科书, 较少有时间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 这就是我们的读书现状。给人的感觉是功利性太强, 这种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担忧。要想让学生读书, 首先要求教师要带头读书, 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有一个这么大比例的教师群体不读书, 肯定有原因, 因为相关的调查还表明, 超过九成的教师想读书。教师们自己对此做出的解释是“没时间读”。有一位教师说:“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0点, 天天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 就是坐班、开会, 连没有晚自习的晚上还得早早到教室, 安顿学生、找学生谈话, 天天得提起百分百精神看着那些调皮捣蛋鬼, 就怕他们搞出一件事情, 让你饭也吃不香, 觉也睡不好。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啊!”这位教师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时代背景分析, 应试教育当是罪魁祸首。

可喜的是, 应试教育的倾向正逐渐被扭转。随着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必将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取代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障碍因素, 上升为决定素质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

客观地看,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 在精英教育时代, 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急需人才, 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贡献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面对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人的全面发展被提上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样的时代, 更加强调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像过去那样只抓成绩, 不抓学生的综合素质,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了。抓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这远比应试教育的要求要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靠常年累月的逐渐积累, 而读书则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过去不读书有理由, 现在这个理由将要不存在了, 时代要求变了, 制度环境也正在逐渐转变。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个变化, 主动迎接这个变化。

二、通过读书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研究表明,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般要经过生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几个阶段。生手指刚刚入职的新教师, 在这个阶段,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实践中摸索课堂教学规律和课堂管理规律, 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常规。经过一轮以上的教学锻炼, 他们开始对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变得熟练起来, 步入熟手型教师阶段, 部分教学和管理出色的教师开始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 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观察和研究发现, 当教师成长为熟练型和骨干型后开始分化, 有相当一批教师开始停步不前, 他们自恃对课堂教学驾轻就熟, 工作开始缺乏新鲜感, 逐渐失去往日的工作激情, 加上不注意读书学习, 这部分教师停步不前, 开始表现出职业倦怠, 目前, 这样的教师占了绝大部分。

也有一部分教师, 经过熟手型短暂的“单调感”后, 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 经过反思, 产生更高的职业追求。他们开始产生读书的渴望, 经过一段时期的读书与实践的反思, 进入到一个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的境界, 开始接近专家型教师的状态。下面是一位处于熟手型阶段教师的心路历程, 她的挣扎、反思与突围比较真实地诠释了熟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

“……这样的生活, 我们能够体验教育的幸福吗?不, 不能!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 这是我在做老师, 做班主任后非常强烈的感受。面对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 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 感到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 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 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 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 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 我都是满心疲惫, 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我教书是为了什么?语文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 ……对所有这些, 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 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困惑的我, 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订阅《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 我看李镇西、于漪、魏书生, 我读叶圣陶、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们的教学快乐, 我品大师们的教育幸福。看到别人是那么快乐地教书, 那么幸福地去教育学生, 我很是羡慕!从他们的幸福中, 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 (第斯多惠) , 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哪有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和任何班级的教育教学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学, 所有的课程, 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一种动态, 一种求索、努力和挣扎。在这个过程中, 有得有失、有甜蜜与忧伤、有幸福与苦难、有憧憬与代价。而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需要多读书, 多积累, 增加文化底蕴。就这样, 我和书籍跳起了舞。我看文学、哲学, 我读教育学、心理学, 课后, 我也写起了教后记、教育札记。我不断地读, 不断地思考, 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地, 我发觉自己工作起来顺多了, 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了, 生活变得快乐了。”

我们现在讲教师的专业化, 主要应指教师能顺利地进入专家型教师阶段, 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教师不但熟悉课堂常规, 轻松驾驭课堂, 而且经过读书学习, 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开始拥有自己的教育主张, 教学与教育能力兼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教师尽快走出职业倦怠期, 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引导这一阶段的教师走向读书无疑是一条最基本的途径。

现在, 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将注意力由单纯放在抓学生发展转向既抓学生发展又抓教师发展。例如, 天津市和平区、河东区、北辰区等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等提出了“创办教师幸福的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办学方针。有些学校对教师读书开始重视起来, 为教师读书提供专门阅览室, 为教师购书提供资金支持, 购买读书卡, 组织教师开展专题阅读, 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等等。

教师通过读书, 不但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收获了策略与方法, 而且从读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增添了自信, 丰富了情感, 得到了幸福。教师的这种自我的超越, 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必定会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最终获益的是学生和教师自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读书有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以为, 他说的既是一种读书境界, 也是一种人生自我超越的过程, 更是获得人生真正幸福的道路。通过读书方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三、要养成“跟踪”和“反复”读书的 习惯

关于教师读书, 要讲求读书方法, 同时对读书内容有所取舍。

第一类教师必读的内容, 我建议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 宏观上把握教育动态, 及时了解各地教育改革进展和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做法。建议教师订阅一份报纸, 如《中国教育报》,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或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类杂志, 如《天津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年年订阅, 期期阅读, 做到长期追踪阅读。如果只是偶尔去资料室翻阅一下是不行的。我自己多年坚持采用这个方法, 受益良多。报纸、杂志的主办者均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信息, 包括宏观政策和微观教育经验做出及时报道, 长期阅读能帮助教师及时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形成对信息的历史、动态的把握。总之, 这部分内容要做到追踪阅读。

第二类教师必读的内容, 我建议教师加强教育和心理理论名著的阅读。教师职业从根本上讲, 其基本理论基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和增长。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交集, 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教师要把学科知识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 不但自己对所教知识要明白, 还要把学生教明白。它更需要关于教学法的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在这方面, 我建议教师最好读些教育学和心理学大家的原著, 教育类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的著作, 心理类如加涅、马斯洛、塞利格曼等的著作。如果教师对这方面的著作不熟悉, 可以去请教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这些著作教师刚开始读起来可能会感到吃力, 但只要能用心“啃下来”, 就会发现这些著作是教育领域的“极品”, 就会提升我们对教学和学生的理解水平。我不同意一种观点, 就是这些著作过于艰深, 主要供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阅读。这种观点是偏颇的。我们不能为静不下心来阅读和浅阅读找借口。教师读此类书一定要反 复读, 带着问题去从书中找答案, 读一遍往往是读不出味道来的, 就好像是一件艺术精品, 初看也许会觉得它很一般,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只有多看几遍, 仔细把玩, 才会发现它的精致之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主要是这类经典著作。

上述报刊书籍是教师的必读书, 是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如果教师还有余力, 则可以广泛涉猎, 丰富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推荐书目

《教学行为指导》, [美]Donald R. Cruickshank等著, 时绮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美]R.M. 加涅著, 皮连生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师读书方案 篇3

大学文科生读书习惯能力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而非仅指“科学创新”。对于人文学科来讲,其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一种文化,即揭示社会一种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确为什么而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曾经有不少先贤留下了他们的思考。所以,对文科生来讲,创新的基础首先是通过读书与这些先贤进行交流和对话,而目前的大学文科生在读书方面还存在不愿读书和不知怎么读书等诸多问题,而这极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设计出一套指导大学文科生读书的可行性方案。

一、让更多的学生发出“我要讀书”的意愿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读书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本没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孔子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大部分还处于“不知之”的阶段,故而对读书没有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读书气氛。具体可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古今中外历史上关于读书以致人成功的典故,可在图书馆和各学院展板上进行。比如,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经总结出了诸多读书方面的心得名言,并著有《读书之要》,曾提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之言,可将这些名言警句及先贤本人读书的故事加以宣传。

2.安排最优秀的专业教师给大一新生上课,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一门课程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所以,可充分利用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

3.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求学的功利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尽管最终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其更有积极性。具体可对参与读书的学生分组,然后确定指导教师进行评审,评出优劣,对优秀者以颁奖或发表论文的形式给予适当奖励。

二、指导学生读哪些书

1.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程教材。对大学生来讲,如果说大一是一个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时期的话,那么进入大二的学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添加学习方法一类的书籍。以历史学专业为例,应该在大二就开设《目录学》、《文献学》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籍,能找到书籍,这是其自主学习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拓展研读的课程参考书。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诸多人进行教材的编写,而且因为学术之争,此教材与彼教材可能存在很多观点上的冲突。而上课只能参照其中之一种,如果仅以此为纲,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开列其他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进行阅读,从中发现不同和分歧之处,从而引发他自己对分歧问题的思考。

3.研究必备工具书。工具书是书山的向导,学海的舟揖。学习中有了它,犹如治学有良师;工作中使用它,好比做事有帮手。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工具书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能否将科研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工具书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就历史学而言,1956年,邓广铭先生在北大的课堂上公开提出,要以职官、地理、目录、年代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直至今天,邓先生关于“四把钥匙”的说法依然受到众多学者的首肯。所以,关于这四把钥匙方面的工具书就应该介绍给在校学生,以开始能够从事科研的大二学生为主,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或者与图书馆进行合作,分批对大二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演示讲解。

4.经典文本。进行通识教育是借鉴于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国内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十分重视对经典文本的研读。深入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康德等西方经典和儒家等华夏经典,以及《可兰经》《源氏物语》等非西方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研读经典适合于各个学科专业。对于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讲,还应该侧重对一些历史哲学、史学理论方面的书进行涉猎和研读,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与当前的通识教育趋势相吻合。

三、安排学生怎么读书

让学生明确了应该读哪些书后,需要落实的还有:一是什么时候读,二是读了之后怎么办。因此,可尝试如下之设计:

1.时间安排。具体到某一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重点该读的书主要包括课程的参考书和经典文本。任选每门课所留的参考书目中的一种,以期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这样基于课程安排相关的书会使学生眼界稍微开阔,不至于局限于教材;其他经典书目的读书时间可以安排到假期,放假之前布置下去,学生利用假期读一本书,4年8个假期,至少能读8本经典书。对于工具书不必仔细研读,但要学会使用,可利用学生写作业或者毕业论文设计之时由指导老师带领进入工具书库进行分别详细介绍。

2.读书形式。读书之后,只要是认真读总会有些疑问或者想法,要求学生以札记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要求,使学生提前感受学术。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近则为其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选题、写作规范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远则为学生思维开拓,能力培养,助其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理论上则是推进“三个密切结合”,即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研究性大学和教学研究性大学探索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2]张元翠.浅谈工具书作用的发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4).

[3]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新华文摘,2011,(5).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中国大学教学,2011,(1).

育英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篇4

按照高碑店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主题教育年活动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为扎实推进师能提升行动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我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着力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实际,开展以“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特制定我校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本次读书活动主题是“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实际、学生管理实际和教师专业成长实际,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坚持传承、发展的精神,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为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二、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活动目标:

1、将教育局统一为教师配备的图书《致青年教师》、《第56号教室的故事》及时发放,领导、教师人手一册,交换阅读。配备的图书作为图书室用书,由教师借阅,《如何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也作为本

学期阅读书目。

2、把教师读书活动列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指导教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用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反思与体会,通过阅读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学期至少写二篇质量较高的读后感或书评,真正使教师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学校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亲自抓,要以读书活动为契机,构建学习型学校,把读书与创建特色学校结合起来,把读书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读书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要创造读书条件,努力营造一个“热爱读书、尊重读书、读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读书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4、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5、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6、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对比发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之不足,引发读书之欲望。

7、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教师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读书方式

1、个体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每月至少写好两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2、集体阅读。写摘记、谈感受、谈收获、谈疑惑。

3、交流汇报。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指导学生读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有感,通过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4、实践写作。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要求教师做到“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读书笔记。

5、开展活动。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2、学校建立有关读书计划的管理、评价和激励等规章制度,把读书情况纳入常规管理,及时检查总结、量化考核、反馈指导,确保读书活动取得实效。

3、学校将把教师读书计划纳入校本研训计划,把读书活动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4、成立读书小组,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专题讨论等

育英小学

2012年12月21日

教 师 读 书 活 动 方 案

教师读书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的学习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学习教育名著、原著,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教师登高望远,高空建瓴,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并将创建“活力校园”落到实处。

二、理念与追求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静下心来,捧起书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活力校园,争做学习型教师,整体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在读书活动中,实现教师有效积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读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在读书活动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积极建构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朝着 “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三、参加人员:

全校所有在职教师

四、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五、读书书目:

1.必读书目(四本):《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陶行知教育名篇》

2.选读书目:《国情备忘录》;《苦难辉煌》;《修好这颗心》;《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教育创新论》(魏所康);《情感教育心理学》(卢家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王振宇);《校本研究指导》(郑金洲)等。

六、读书活动内容:

在认真抓好教师读书学习、健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1.开展四项活动: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学习型教师评比活动。

2.建立“四个一”制度:即教师每人每天读书1小时,每期至少写2篇读书心得,学校每月组织一次交流或检查,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

七、保障措施 :

1.组织机构保障。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负责读书活动的实施,以教研组为载体进行校本研修读书活动。从上至下层层管理,责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制度,按时检查,定期评比,保证读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相应的活动细则,进一步完善检查制度,使教师读书活动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要重视读书过程资料以及读书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

3.评价机制保障。建立教师读书活动档案管理;读书情况将与教师的考核挂钩,与表彰奖励评选优秀教师挂钩。

*********

小学读书活动方案 篇6

2、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要读2本好书;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要读4本好书;五、六年级每生每学期要读6本好书。(学校推荐书目)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读书笔记。

3、各班级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4、九月份结合学校“为恩师点赞”活动,举行一场《老师我想对您说》主题征文赛。

5、十月份结合“爱国”主题活动,开展诗歌朗诵会。

6、十一月份开展以“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7、十二月份开展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

8、一月份组织一场读书知识综合竞赛。

备注:各班应保证学生在校读书时间(要求早读10分钟,午读10分钟,下午放学前10分钟),并倡议家长把睡前半小时定为“家庭读书时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

(四)总结阶段:(第二十周)

读书:教师职业的起码底线 篇7

一、社会浮躁心态与人文价值的失落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 有的人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了, 他首先要安顿生存所需, 然后才能安顿心灵。自己寒窗十年, 还过着清贫生活, 而且工作又那么辛苦, 于是价值天平产生了倾斜, 急功近利, 追求经济实惠抬了头。

二、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及教师自身的痼疾

应试教育体制下, 人们嘴巴上说的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 但实际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一张试卷, 一个分数 (高考、中考) 。试卷的主要内容来自课本, 于是课外书便赋了闲, 读书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教师自己也缺乏读书的内在需求。在升学压力下, 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 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

三、影视与网络的影响

铺天盖地的影视文化与网络浪潮的冲击, 使读书更陷困境。影视与网络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潮流, 其娱乐性、便捷性、广告性极大侵占了人们可用来读书的空间与时间。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 是书籍的王国, 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给教师的建议》69页, 苏霍姆林斯基) 。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 但每一个中小学教师自己应该清楚,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作为教师, 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风气, 但为了孩子, 为了自己, 我们必须坚持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 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弹的射程, 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人生品位, 超出“匠”的局限;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青年教师切莫忘读书 篇8

读教材书增底气: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工作,自然要学习教材。教材包括课本、教辅资料、教学参考、音像资料等。读课本是首要任务,在读课本时要先读课程标准(大纲)。通过学习掌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结构,在宏观上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精神实质;然后逐章逐节地学习,把握全书的重难点;还要把教材中每课时教学内容的阐述方式、例证、思维的转承过程、作业设计都要读懂读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构思教学方式、学习活动过程、课堂结构形式、多媒体和教具的使用,现实生活中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环节。由于领会了大纲,吃透了教材,明确了重难点,注重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重组,在课堂J-y,能表达清楚,启发有方,通过反思可孕育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专业书生才气:学科知识的专业性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学术专著,只有对自己学科专业理论的深刻把握,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的敏锐洞察,才可能吃透教材,挥洒自如。育人的技能、策略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只有在运用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才可能称为专业技术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教师必须深入阅读的第一本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其35年辛勤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包括42本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读《论语》书显大气:王财贵博士说过:“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本书不读,枉废你是中国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它集中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目前,中外企业家都在研读《论语》。古今中外都在关注孔子,读过之后,才能真正领略到古人的博大精深、人文修养和从容睿智。作为2l世纪的教师更应精读《论语》这本书。

读经典书补元气: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经典的范围很广,建议教师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易经》《礼记》《古文观止》等,教育方面的如《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陶行之文集》,科技方面的如《时间简史》等。读经典要有选择地读,要精读、细读,通过阅读,在与名家智者的对话中成长。读经典是教师自我充电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诗词添朝气: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追溯中国诗歌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成型,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情感体验,超然高雅的审美品位,华美的章节韵律,曾经燃起多少人心头激荡的热情,曾经带给我们多少美的享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多么缤纷绚烂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家园!就诗的本质而言,它是文化积淀的结晶,生命光辉的灼射,情感喷发的形式,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诗歌是语言的皇冠,它能用最凝练含蓄的形式打开人们的心灵密码和想象空间;诗歌是一种指向,一种高度,她以哲学的释言穿越世俗的烟尘温暖人间,她以纯粹的感觉帮助我们脱离繁琐与困顿,迎接生命中迷失已久的感动。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诗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个丝毫没有受过诗的艺术熏陶的人必定是缺乏文化品味的人。我们需要诗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透过表层深入内心,感受生活的美好;需要用诗的智慧来感受历史,鼓舞力量,放飞梦想。愿诗歌让更多的人们在奔波之余,感受诗的灵性和意境,温暖那些已麻木迟钝的知觉,体会那些久违的阅读乐趣和情怀。

读休闲书养灵气:读专业书、经典书是严肃的,久之易累。生命还需要在休闲中滋养她的灵气。因此。还应该以休闲的心态读书。休闲的书是除专业的、经典的、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大部头著作之外的读物。如杂志、报纸、漫画等可以随手拿来翻看的较小的读物。在所有的杂志中,品味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杂志便是《读者》,其中的文章让人读后总会反思良久。《意林》中一个个精彩的中外故事使人大开眼界,领悟到许多的人生哲理。工作之余,一杯茶,一本书,便可陪伴我们度过很多的闲暇时光。在书中徜徉,与文字对话,心是充实的、快乐的!人生态度也在悄悄地变化着,遇事不那么急躁了,工作更踏实了,待人接物更有度了。正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所说:“心若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拥有休闲之心,会将枯乏的哲学著作读出百般滋味;拥有休闲之心,俯仰得感悟,一叶一菩提。在休闲中读书,在阅读中休闲,从而耕耘心灵和个性,丰富生命,孕育灵气。

崔家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篇9

为进一步发挥读书的作用,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让阅读成为习惯,陶冶教师的生活情趣,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教学方法、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书香校园,特制定我校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重点,以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文化氛围为目的,在学校形成读书热潮。引导广大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逐步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为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

2、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3、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4、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5、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对比发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之不足,引发读书之欲望。

6、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教师能用书中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从而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7、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教师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8、通过实施读书工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三、读书方式

1、个体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每月至少写好两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2、集体阅读。写摘记、谈感受、谈收获、谈疑惑。

3、交流汇报。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指导学生读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有感,通过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4、实践写作。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要求教师做到“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读书笔记。

5、开展活动。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四、共读书目

1、《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2、《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3、《7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

4、《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

5、《爱心与教育》

7、《回到教育的原点》

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

10、名著以及教育类书籍

五、读书策略:

1、提高认识,重视读。

2、为切实落实教师读书活动,全体教师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选定自己阅读的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制定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

3、落实阅读书目。加强、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的开放港湾。

4、落实阅读时间,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笔记,每学期摘记不少于1000字,感悟不少于4000字。

6、读书笔记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

7、学期末学校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1)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姚泮森

成员:燕 芝、隋丽霞、张凌雪

2、学校建立有关读书计划的管理、评价和激励等规章制度,把读书情况纳入常规管理,及时检查总结、量化考核、反馈指导,确保读书活动取得实效。

3、学校将把教师读书计划纳入校本研训计划,把读书活动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4、成立读书小组,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专题讨论等

5、积极参加镇和市里组织的各种读书大赛、读书沙龙、征文等。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我们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校的读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深入,更具实效性。附录:2013年——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师读书活动安排

1、启动阶段:(2014年3月)

(1)制订读书活动方案。

(2)学校选购教育类书籍。

(3)召开教师读书活动启动仪式。

2、自学阶段:(2014年3月至2012年6月)

(1)为每位老师购买专用的读书笔记本,鼓励老师做读书摘录写读书感悟。

(2)开展主题讲座。

(3)鼓励老师写读书心得。

3、集中研讨交流阶段:(2014年4月至6月)

(1)读书摘录评比、展览。

(2)读书心得交流、评比。

(3)教师读书交流会。

4、总结评比阶段:(2014年6月)

(1)评选读书先进个人。

(2)优秀读书心得汇编。

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方案 篇10

一、活动目的

为营造书香校园,掀起我校教师的读书热情,让“伴随读书而成长,为了成长而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励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成长为学习型教师,感悟教育的真谛,促进专业成长

二、活动时间:

每周四下午4点到6点

三、活动地点:学校阅览室

四、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五、活动口号及主题

1.活动口号:淡雅书香,智慧人生。

2.活动主题:感悟读书写作乐趣,分享教育教学智慧。

三、活动过程:

1、学校统一推荐书目,全体教师共读。

2、每周举行1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读书过程中的体会感想,讨论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学校应对的方法等。

3、每周教师要写出读书心得一篇。

四、活动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每次看书都有读书笔记。

2、教师在读书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教师要把在读书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师不断成长的同时,学生也不断进步。

4、在每月读书活动结束之前,教师都应该整理好本月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活动结束后,教师上交读书心得体会,学校存档。

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二) 篇11

陶继新:读书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人格与智慧的生成,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在听您讲课的时候,感觉您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同时,又很富有诗意,韵味悠长。您的这一语言特色,与您的读书是不是有着一定的关系呢?

王崧舟:确实如您所讲,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人和书的接触也是全方位的,所以中国古人常常将“读书”和“水”这个意象联系起来。比如说“虚心涵泳”“浸润”“耳濡目染”。这些词语通通说明一个现象,我们读书就像是投到水里面,它是全方位的浸润,全方位的感染,全方位的陶冶。它改变人的思想,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人的内在心性。读书既改变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也改变那些形而下的东西。比如你的举手投足、气质,也包括你的语言、你的谈吐。所以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这说明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确实是全方位的。我当初读书,并没有刻意要通过它来提升自己的表达,改变自己的谈吐。但是不知不觉中,你的话语、你的谈吐、你的课堂语言、师生对话等等,就这么改变了。有时候我甚至会有这样一种体验,讲到酣畅处,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好像话本身成了主人,带着你、推着你、拽着你一个劲儿地向前走。古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陶继新:您说的这番话,让我想到现代文学大师巴金老人。他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巴老,您的语言那么好,那么符合语法规范。那么,您的语法是怎么学的呢?”巴老的回答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我没学过语法。”记者说:“不可能啊,我认真研读了您的作品,几乎没有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巴老说:“我真没学过,直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语法呢!”这个记者很疑惑:“那么《家》《春》《秋》这些小说,您是怎么写出来的?”巴老说:“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写出来了。”《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荟萃,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收入其中。

王崧舟:由此我还想到茅盾,他能把《红楼梦》全部背诵了,一开始还有人不相信。

陶继新:这个不相信的人就是郑振铎嘛。当年开明书店的主人章锡琛有一次对钱君匋和郑振铎说:“茅盾能背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郑振铎不信。章锡琛说:“如不信,可以赌一桌酒,请君匋做证人。如果他能背出来,这桌酒由你出钱;背不出,由我出钱。是不是赌一下?”郑振铎被章锡琛如此一激,就说定赌一桌酒。席间章锡琛请茅盾背《红楼梦》,并由郑振铎指定其中一回,茅盾果然滔滔不绝地背起来,一背就是半个多小时,将近一个回目。郑振铎这才深信不疑。章锡琛于是哈哈大笑:“郑兄你输了,这桌酒你请客了。”

茅盾《子夜》的横空出世与其背诵《红楼梦》显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红楼梦》以其个性化的语言与厚重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茅盾将它背诵下来之后,尽管并未刻意地追求语言美,可是,当经典文本一旦内化到心里以后,外化出绚丽的风景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这几年,我曾多次给记者培训,在给他们作报告的时候,总有记者问我一个问题:“陶老师,我们参加省内乃至全国的新闻写作方法技巧培训班,参加了一场又一场,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写起文章来还是捉襟见肘,不能文采飞扬?”我跟他们这样说:“这些方法技巧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事情的核心、源头。你把《莎士比亚全集》读上3遍,看看你的语言有没有变化。”莎士比亚是世界语言大师,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文采斐然。读过3遍之后,就会被其优美而深刻的语言所浸润。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其他一些世界大师的作品认真地研读一下,语言的障碍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所以,当你读过大量经典且有一定的背诵之后,语言变成了一个魔方,任你摆弄,千奇百怪,何时需要,即可信手取来,瞬间生成妙笔生花之美,没有雕琢的感觉,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样。没有对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与背诵,就不可能抵达语言运用的游刃有余境界。

王崧舟:这就是我一直在践行和倡导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一个语感的问题。语言表达它是不假思索的,是自然而然的。讲到这个语感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孩子就是书读得不熟,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这个语感的产生,一定得熟读、烂读,烂熟于心。像唐彪所讲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只有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外在的语言图式才能内化成你的语言图式,这样你的谈吐你的举止,就很自然地会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觉得现在包括成年人也这样,读书就是浏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深入到自己生命的底层。所以真正要用的时候,脑子还是一片空白。什么原因?我觉得根本问题就是不熟。特别是那些经典名作,我觉得一定要熟,一定要烂熟。年纪越小的时候,越是孩子们记忆黄金期的时候,越是孩子们对语言特别敏感的时候,越是要让孩子们反复地读,熟读。

陶继新:您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感。我认为,优质语感远远大于语法。这个优质语感的形成就是刚才您说的,需要大量的经典文本的阅读、熟读,乃至于成诵。这样呢,大量的优质语感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巨大的语系网络,语言问题就简单了,语法问题也就简单了。为什么说语法问题也简单了呢?中国的语法,从《马氏文通》1898年传入中国,到现在才114年。也就是说100多年之前中国根本没有语法,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更是不懂语法。语法是一种外在规范,就像法律,而语感更像是内在习惯,就像品性。依语法而行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种受约束的感觉,写起文章来往往陷于字斟句酌;而语感却是随性而发,自然天成,写起文章来自然可以一泻千里,下笔通神。尤其是优质语感一旦形成,你不管说什么话,根本不用考虑语法、逻辑、修辞,却完全可以符合规范。就像孔子说的,可以进入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现在好多教师,常常关注一种低层次的东西,却没有关注语感的培养,所以语文教学就出了大问题。如果把语感问题解决了,语文教学就相对简单了。

王崧舟:您刚才讲到《马氏文通》。我们现在学习的整体语法体系其实是西方的舶来品,是基于西方语言的学理研究。实际上套用在汉语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语言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的常识可能被我们遮蔽起来了。第一,我们学的是母语。学母语与学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我们的母语是汉语,而汉语跟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区别。王力先生说,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它讲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语法。而汉语是讲意会,所以汉语讲神通。所以老外学汉语,有时会觉得莫名其妙。我们现在可能就是把这两个常识遮蔽起来了。而学母语,学汉语的基本经验主要的就是一条,就是熟读成诵,最后产生语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你的表达,你的言说,自然而然地就有那种生命的灵动气质在里面。

陶继新:说得太有道理了!王力的《古代汉语》,我认真地看了8遍,还做了不少记录。我觉得在古代汉语方面,能超过王力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他在《古代汉语》中谈的宾语前置、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动词一般用法等,都有言简意明之妙。特别是使动、意动用法,如果放到西方语系中,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语法有其自己的特点,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与西方语法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国语言的魅力,在于意会,在于品味,在于“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有了对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与背诵,也就有了感悟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反,如果硬套西方语法而不顾中国语言实际,就会得不偿失,本末倒置。

王崧舟:对,这个就是典型的削足适履。

(完)

小学教师读书方案 篇12

有些中国人现在除了让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之外,自己是坚决不读书的,也是坚决不买书的。老师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是:回去把作业做好;家长常责问孩子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好了吗?几乎从来就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

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场所就是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有些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真是少之又少。

……

一位主管地方宣传工作的官员说:除了看看司法杂志上的案例,我很多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了。我的工作,只要读读地方报纸的头题就行了,只要开会时听听文件就行了。

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除了教案和教科书,我6年没有读过其他一本书,读的最多的是电视报,那上边有电视剧播出的时间。你读书多了,并不一定会教书。

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大学生说:人家台湾老板就是计件工资,你装几个线路板给你发几个的钱,初中毕业的比咱装的还快呢?你说咱这四年六万块书钱学费不是白掏了。现在回到寝室倒头就睡,谁还顾上读书呢?

一个地方能人说:你看胡润富豪榜没有,前几名都是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你看省里十大富豪没有,一般都是初中没有毕业的。读书费眼睛,很早就弄个视力下降,还要花钱治。你看那些大老板,几个是戴眼镜的,人家读书少,不费眼睛啊。就凭保护自己眼睛的角度,不要再读书了。

……

大搞“应试教育”,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同理,整天去死教死考死练死评的一线教师也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的。不仅不广读博览,甚至连一本学科教学的专业研究刊物都不订。据统计,全国有14000万中小学教师,有教学研究刊物也不过200种,而很多教学研究刊物每年发行量竟不足万册,有不少每年发行量竟只有几千册。

不管有多少环境因素成为不读书的理由,教师都不能选择放弃读书。有专家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吗?再者,解决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要靠教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要靠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提升要靠多读书和读好书。过去有人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哪里够,应该是要有一湖水,而且还得是与时俱进的活水。

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将来不至于丢了饭碗,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因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辈子是不可缺乏职业道德、历史文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的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是必须要具备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当然,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就更需要具备了。同时,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又不能一劳永逸、坐吃山空,还要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可见,就是为了自己不至于被时代甩下,被学生厌烦,保住自己的饭碗,教师也该不断地读书、学习和提高。

看下面真实的材料,每位读者都会品味出一些有益的滋味。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据人人网资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整理)

上一篇:乡镇机关支部党课课件下一篇:毕业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