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

2024-10-13

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精选8篇)

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 篇1

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对电缆支持高速数据应用(如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位以太网)的能力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接近标准规定的链路长度上限(因此接近衰减预算上限)的电缆在遇到进水时可能会失效。这是因为在电缆变湿时,其绝缘性能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阻抗及衰减和回波损耗等相关参数。

电缆结构和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

人们通常会错误地认为,覆盖在标准数据电缆外面的PVC材料是防水的。其实不然,PVC材料是吸湿的。标准超五类电缆和六类电缆都采用PVC外套,它们是为了用于室内而设计的,而不适宜用于潮湿的环境中。对存在任何数量的雾或水的室外环境,设计的电缆都会采取防水措施,如阻水胶带和凝胶填充,但这些方法成本高,有时会降低电气性能。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防水凝胶基于石油,因此不适宜室内使用(接续点除外),因为它们存在火灾隐患。事实上,这些电缆在大楼内可以敷设的距离通常会受到国家标准的限制。

此外,电缆的结构也会影响进水。低烟雾零卤素(LSOH)电缆对进水的阻止能力一般较低,因为使用的外皮材料的吸湿能力要高于PVC.采用纵向箔屏蔽的FTP电缆阻止进水的能力较好,因为屏蔽材料的作用类似于阻水胶带。但是,应该指出,FTP仍不能“防水”.

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的问题

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的影响还取决于水的来源及进水的时间。敷设的PVC电缆中部在短期内暴露在少量的干净水中,不可能会产生任何长期的有害影响。但是,如果直接敷设在混凝土地板上的低烟雾零卤素电缆没有使用任何管道或保护措施,那么只要被水淹没一周,损失风险就会大得多。来自积满灰尘的水泥地板、包含溶解污染物的水也会产生更大的危险。

除通过电缆外皮进水受到影响外,电缆开端浸入水中则会出现大得多的威胁,

数据电缆内部紧密的双绞线会促进毛细管状反应,可能会把很远距离之外的水吸入电缆中,破坏电缆的电气特点。这种方式影响的电缆几乎都必需更换。

提前预防优于后期补救更换受潮的布线系统耗时巨大、成本高、破坏性强。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防止电缆潮。在理想情况下,位于高度危险区域的企业在网络设计阶段应考虑受潮的危险,而即使对现有的布线网络,也应考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可能,应把电缆悬挂在天花板空间的管道中。这要比地板下布线减少受潮的危险。通过使用管道,如电缆架,在电缆受潮时可以更快使电缆变干,而密封管道则可以更好地防止少量水的浸入。

如果电缆必须通过地板空间,那么应在活地板允许的高度范围内,使电缆盘或电缆架尽可能高出地板平面。

由于水管爆裂等小的水灾导致的损失并不亚于大的河水泛滥,因此最好使水管设施远离电缆大量集中的区域,如电信间和/或设备间。不要让水管通过这些通信空间,也不要在附近设立厨房或厕所。不要把电信间或设备间设在地下室中,特别是在邻近河流时!如果不可能实现隔离,那么应考虑使用机架或机柜,或建立堤岸,以把泛滥洪水疏导到影响较小的区域中。

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的总结

在电缆受潮时,要求采取的措施取决于受到影响的电缆数量、更换成本与不更换电缆的业务损失风险之间的对比等等。对经毛细管反应通过电缆开端进水的电缆,应一直更换电缆。通过外皮受到严重进水影响的电缆可能也需要更换。应全面测试网络,并从制造商或信任的安装商那里寻求建议。如果没有什么疑问,应该更换电缆。

结构化布线系统进水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希望对于工程师们有帮助,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上那内容应该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 篇2

关键词:网络考试系统,基于Web的考试系统,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考试系统,考试手段,教育评价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广泛开展, 一种运用网络手段来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新的考试方式也逐渐地涌现出来。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考核学生所学学科中所包含的知识性内容, 还能在具体的任务中考查学生所具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它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纸笔类考试中无法体现实践类学科 (如信息技术) 所应具有的实践性与技能性特征的弊端, 也促进了考试技术向更简单、更灵活、更公平、更高效的理想化的总结性评价方向发展。

新兴的网络考试系统无疑比以往的考试方法更具有生命力, 但就像任何一个新型事物必有其不成熟的一面一样, 网络考试系统无疑也有着自己的高要求。首先, 网络考试系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很强, 网络环境中或通讯时的诸多问题都会影响着考试的进程与质量;其次, 网络考试系统要求做好数据管理与维护;最后, 网络考试系统必须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总的来说, 网络考试系统最主要问题仍是技术层面上,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途径其实就是要不断地优化系统本身内在的结构。为此, 本文将介绍现有的3种考试系统结构及其适用范围与优劣之处, 以此来实现教育评价更理想化的发展。

1 现有的3种考试系统结构的分析与比较

1.1 基于Web的考试系统

基于Web的考试系统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B/S (Browser/Serve) 结构, 这种系统结构是以浏览器为中介, 也就是考生通过登陆与操作浏览器 (Browser) 窗口来实现对考试系统内部逻辑和数据库交互的。其工作流程大致为:首先, 考生打开浏览器以客户端的身份向服务器端发送应用请求;服务端接受请求并验证用户, 当用户验证成功后服务器以相应的组卷策略访问数据库并调用数据库里的表格 (即试题) ;随后, 服务器将所调用的表格以一定的形式回传给提出请求的客户端;然后, 客户端在自己获得的服务器信息上进行相关的操作 (答题) , 并将操作的结果重新返回给服务器端;最后服务器端通过自动的智能阅卷系统或手工阅卷将用户操作的结果评价出来。在此体系的主要逻辑实现是在服务器端进行的, 服务器负责建立客户端所需的界面并与数据库的实行交互, 而用户端则只是进行简单的浏览器访问和数据操作。

B/S结构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B/S模式所具有的优缺点如下:

(l) B/S结构对客户端要求很低, 可以说是一种瘦客户机模式。在B/S结构的考试系统中用户只需安装浏览器即可, 因此在客户端的使用界面简单, 对硬件配置要求也较低, 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随时的上网操作。

(2) 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简单。在Browser/Server模式中, 只需要在Web服务器上安装好程序, 用户就可以进行操作, 而且操作不受用户的数量影响。所有考试系统内部的维护和升级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操作即可, 当考试系统升级后, 客户端只需要下载最新的更新, 这样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只需将精力集中在合理组织系统的内部结构, 更好地提供各项业务的技术支持即可。

(3) 使用范围广、效率高, 由于B/S结构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因此不必要求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 用户可以随时上网答题。使用者的范围较广。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和数据库3层体系结构分布性也很强。此外, 开发B/S结构系统效率高、周期短, 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

(4) 数据安全性差, 数据传输速度慢。由于B/S结构采用星型的网络结构, 服务器是资源和通讯的核心。这就要求服务器本身的响应速度要快, 并发处理数据请求的能力要强, 但是由于Web服务自身的特点, 在现有的服务器中很难做到这些。同时B/S结构通讯时由于局部网络的繁忙等, 传输过程中很可能有数据包的丢失, 造成客户端长时间得不到响应。此外, 此结构在网络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时的安全性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5) 无法通过进行本地文件的操作实现对考生技能性知识的考查。如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极强的考试科目, 对其进行考察时如无法涉及到对技能性操作的考查 (如Word、Excel操作等) 将会是考试中一个很大的缺失。

1.2 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考试系统结构

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考试系统结构即通常所说的C/S (Clients/Server) 结构, 这种结构与B/S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考试的流程是通过客户端的软件, 而不是浏览器作为中介来进行的。以客户端软件作为考生与考试管理者之间的中介要求在考试前客户端要必需安装有所需考试的软件, 其次在考试时客户端可以与数据库进行快速稳定的传输。

此结构的具体工作流程与B/S结构大致相同, 但在网络与数据库的交互中又大致分为: (1) 管理服务器:服务器作为客户与数据端之间中介。用户根据自己需要编写服务器来完成与客户端的信息交流的同时, 实现对数据库 (如本地Access数据库) 的操作。 (2) 数据库服务器:网络数据库如SQLSEVER, 客户端直接访问数据库。从数据库读取信息、将考试结果提交到数据库, 以及记录一些考试有关信息 (如登录时间、提交时间、考试机器IP地址、考试状态等) 。

C/S模式考试结构流程如图2所示:

C/S模式所具有的优缺点如下:

(l) 全面考查考生各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考生的操作不再只是局限于一个浏览器窗口, 而是可以全面的操作本机的数据资源, 这样考试过程中就可以完整的考查考生对单个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更好的完成一个信息技术考试应有的操作技能的考查。

(2) 降低服务器负载, 减少网络传输量。由于考试程序的客户端部分是安装在客户机上的, 这使得服务器可以专门从事数据处理工作、工作量降低, 甚至可以用网络数据库直接作为客户端的服务器。同时, 由于网络仅致力于收发操作指令和传送操作结果, 因此数据的传输量很小, 很少能造成网络的拥挤和堵塞。

(3) 数据存取更加方便、安全。C/S模式中可以使用定时备份等手段增加传输的安全性, 同时由于数据库可以安装在服务器上,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相对来说更为高效。

(4) 客户端安装、维护、升级时操作复杂。由于C/S结构需要在客户端安装运行考试软件, 这对客户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负担。此外, 由于数据的应用逻辑都封装在客户端, 当考试系统进行软件升级和数据更新时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控制较为困难。

(5) C/S结构主要是在以局域网为基础的环境下开展的应用, 受地域的限制较为明显。

1.3 B/S和C/S相结合的考试系统结构

基于B/S和C/S相结合的考试系统结构是在集合了以上两种结构优点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网络体系构架。它主要是由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者组成。在应用服务器中又分为管理考试进程、监视局域网内部考试结果的局域网管理服务器或数据库服务器, 和进行网络通信完成网络传输的web服务器两种类型, 在这里, 网络数据库服务器不仅可以实现管理服务器的功能, 还可以完成一些数据交换。

基于B/S和C/S相结合的考试系统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局域网内的考试管理, 还可以让局域网外的考生通过Internet访问Web服务器, 再由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管理服务器或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 并由此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

B/S和C/S相结合的考试系统结构如下图3所示:

这种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可以结合C/S与B/S的优点, 实现局域网内部和外部用户同时访问考试数据库。由于采用管理服务器来进行局域网内数据的传输和封装, 所以数据存取更加方便传输更加迅速安全且能考查学生单机的操作技能。同时, 由于外部用户可以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 所以考试的应用适用范围更广更具效率。

2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基于Web的考试系统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考试系统结构各有其优缺点, 基于Web的考试系统比较适合于广域网内的考试, 而基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考试系统结构则更有利于局域网内的考试。同时, 两者结合的考试系统结构也能更好地突出网络考试系统适用范围广、灵活、公平, 能考查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特性。因此, 这种考试系统结构可能是未来大范围内应用网络考试所需的系统结构。

总之, 虽然各个考试系统的适用范围有差异, 但3种考试结构系统, 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考生登陆管理、考试过程自动化, 考试阅卷的机械化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使得现代化的技术水平能更好地运用于教育评价之中, 而且使得教育评价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正是教育考试甚至是教育评价所应有的理想化发展趋势, 而考试系统结构上的分析或许是对这种趋势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青.联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段正杰.基于三层C/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李琦.基于C/S模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考试系统[J].重庆大学学报, 2006 (2) .

[4]李伙钦.基于B/S架构的在线考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信息, 2008 (30) .

[5]王洪海, 刘政敏.基于C/S和B/S的考试系统研究与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7 (2) .

[6]陈奕宏.基于B/S和C/S模式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7]林萍.基于C/S和B/S网络架构的考试系统平台比较分析[J].软件导刊, 2006 (23) .

WiMax终端收发系统结构分析 篇3

摘要:概述IEEE802.16/WLMax规范及演变,对IEEE802.16/WiMax的射频接收器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介绍了几种芯片组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WiMax;射频接收器;IEEE802.16e

2001年12月由IEEE颁布的IEEE802,16标准规范了工作在10GHz~66GHz频段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应用于视距(LOS)传输。IEEE802.16a将其拓展到非视距(NLOS)传输并分别指定了物理层(PHY)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工作方式,支持语音和视频等实时性业务。IEEE 802.16d进一步完善了系统性能和简化部署等。IEEE 802.16e/Mobile WiMx标准与前几个标准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移动性的支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IEEE802.16工作组可以看作标准的制定者,而WiMax则是标准的推动者。终端设备作为WiMax应用的重要一环,其射频前端设计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部分之一。

在现代的射频系统中,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一般很高而且具有极小的信道带宽。如果考虑直接滤出所需信道,则滤波器的Q值将非常大,而且因高频电路在增益、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对信号直接在高频段解调是不现实的。使用混频器将高频信号降频,在一个中频频率进行信道滤波、放大和解调可以解决高频信号处理所遇到的上述困难,但是又引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镜像频率干扰:当两个信号的频率与本振(Lo)信号频率差在频率轴上对称地位于本振信号的两边,或者说它们的绝对值相等但是符号相反,那么经过混频后这两个信号都将被搬移到同一个中频频率。如果其中一个是有用信号,另一个是噪声信号,那么噪声信号所在的频率就称为镜像频率,这种经过混频后的干扰现象通常被称为镜频干扰。为了抑制镜频干扰,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滤波器滤除镜像频率成份。但是由于该滤波器工作在高频频段,其滤波效果取决于镜频频率与信号频率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取决于中频频率的高低。如果中频频率高。信号频率与镜像频率相距较远,那么镜像频率成份就受到较大的抑制;反之,如果中频频率较低,信号频率与镜像频率相隔不远,滤波的效果就较差。但另一方面,由于信道选择在中频频段进行,基于同样的理由,较高的中频频率对信道选择滤波器的要求也较高。所以,镜像频率抑制与信道选择形成了一对矛盾,而中频频率的选择成为平衡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常常使用两次或三次变频来取得更好的折衷。

通常而言,由于要滤出一个具有很高中心频率和受很大干扰的窄信道要求滤波器具有高的Q值。在外差结构中,信号频带被变换到低得多的频率,从而降低了对信道选择滤波器的要求。外差结构可以从镜像抑制和信道选择这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由于镜像信号降低了接收器的灵敏度,那么中频的选择要求从灵敏度和选择性两个方面进行权衡。对IEEE802,16e/WiMAX的射频前端设计而言,外差式发送端较直接变换对DAC的要求较低,而且镜像问题变得不突出。但是模块器件数增加了,这意味着更多的功耗。抑制镜像信号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放在混频器前面的一个镜像抑制滤波器,滤波器设计成使它在有用频带上有较小的损耗,而镜像频带上则有很大的衰减。外差结构需要镜像滤波器,但是由于大的频率分离,图像滤波器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频率滤波器的可达性和物理尺寸。

超外差接收机在抑制镜像频率干扰、灵敏度和选择性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多级转换无直流偏移和信号泄漏,但是也有成本高、对IR滤波器要求高、需要低噪声放大器(LNA)和混频器(Mixer)与50Q负载良好匹配等缺点。在某些情况下,镜像频率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并不适于单片集成,从而导致与前级(如LNA)的50Q阻抗匹配问题,加重了LNA等模块增益、稳定性、功耗等性能的折衷困难。

零中频(零差,直接下变频)结构的简单性相对于外差结构有两个很重要的优点。第一,镜像问题被克服了,因此,不需要镜像滤波器,所以LNA也不需要驱动50Q的负载。其次,SAW滤波器和后续的下变频级可代之以适合单片集成的低通滤波器和基带放大器。但是,零中频结构在信道选择时通过有源低通滤波器抑制信道外的干扰比使用无源滤波器更加困难,并且产生了直流偏移,IQ失配,偶阶失真,闪烁噪声,LO泄漏等问题。

零中频结构对射频滤波器的要求较为宽松,而且在中频部分,基带滤波器一般较带通滤波器更容易实现。在此类结构中,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也容易实现。另外,一般而言,零中频结构在功耗方面也较为优越。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IQ均衡问题、高SNDR的DAC设计问题、直流偏移消除等问题。尤其是在接收端方面的直流偏移消除问题,需要非常小心地对待,并且注意通道的均衡,而带外噪声的滤出则需要高阶滤波器。

相比于零中频结构,数字处理可以避免IQ的失配问题。而且数字中频结构还具有多种优点。在基带一中频中的IQ均衡问题、直流偏移问题容易解决;较低的带外整形泄露要求和可调的振幅;而且信号在基带一中频段之后对带通滤波器的要求较低,很容易达到指标,混频器的负载能力和振幅要求对衰减器要求也不高。但是,数字中频接收机对模数转换器(ADC)有较高要求,如需要ADC有足够高的动态范围、较低的量化噪声和热噪声、良好的线性度、足够大的动态范围。在一些低速率应用中,如IEEE802.15.4中,带通性能较为适宜,但带通却有较大的设计难度。同时还意味着对基带部分的DSP性能要求更高,例如进行窗式滤波等。而且DAC要求也相应提高,通常需要10-12bit的分辨率和较高的速率。对镜像抑制滤波器的性能也变得苛刻,甚至在某些频率区域需要对RF滤波器补偿。所以在WiMax应用中,数字中频结构很有潜力,但是需要对设计能力进行权衡。

三种接收结构相应的WiMax终端收发系统及其数字基带处理部分的模块数简单对比如表1所示,这里忽略了一些次要模块和一些非收发通路的一些模块:

这里,空白栏并不完全表示不需要该模块,而是根据具体设计指标确定。另外,在对于QAM64和QAMl6调制中由相位失衡造成的误差矢量幅度性能差异比较,数字中频结构较其余两种有微弱优势;在QPSK调制方式下,数字中频结构仅在增益失衡较大时略有劣势。总体而言,在WiMax的这三种调制方式下,三种接收结构中由相位失衡造成的误差矢量幅度性能差异极小。

表2给出了几种WiMax芯片的性能参数,可以看出在这些芯片中,零中频结构较为普遍。

图1展示了FujitsuMB86K21芯片及版图,而MB86K22在此基础上做了更多改进,使其可以工作在更多的频段,如表2所示。

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 篇4

惯性平台结构系统振动特性的实验分析与控制

应用动态测振实验和分析方法,针对某型号平台系统在生产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动、静态测试参数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平台结构系统进行振动测试实验,找出了平台结构系统的动态谐振点,结合平台回路系统和控制系统提出了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作 者:王卿 张天孝 王佳民 WANG Qing ZHANG Tian-xiao WANG Jia-min 作者单位: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十六研究所,西安,710100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年,卷(期):200728(2)分类号:V214.3关键词:惯性平台 结构系统 振动实验 振动控制

什么是结构化布线系统 篇5

什么是结构化布线系统

一、结构化布线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一种需求,结构化布线是网络实现的基础,它能够支持数据、话音及图形图像等的传输要求,成为现今和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的有力支撑环境。

结构化布线系统与智能大厦的发展紧密相关,是智能大厦的实现基础。智能大厦具有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等特点,一般包括: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结构化布线系统等,它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同时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结构化布线系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bianceng.cn(学电脑)

二、结构化布线的发展

结构化布线的最初实施,距今已有十几个年头。

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产生。人们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是式大楼进行改造,对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采用计算机监控,为客户提供话音通讯、文字处理、电子了件以及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同时,多家公司转入布线领域,但各厂家之间产品兼容性差。

1985年初,计算机工业协会(CCIA)提出对大楼布线系统标准化的倡仪,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和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开始标准化制定工作。

1991年7月,ANSI/EIA/TIA568即《商业大楼电信布线标准》问世,同时,与布线通道及空间、管理、电缆性能及连接硬件性能等有关的相关标准也同时推出。

1995年底,EIA/TIA 568标准正式更新为EIA/TI A/568A,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出相应标准ISO/IEC/IS11801。

制定EIA/TIA568A标准基于下述目的:

*建立一种支持多供应商环境的通用电信布线系统;

*可以进行商业大楼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建立和种布线系统配置的性能和技术标准。

该标准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

*办公环境中电信布线的最低要求;

*建议的拓扑结构和距离;

*决定性能的介质参数;

*连接器和引脚功能分配,确保互通性;

*电信布线系统要求有超过十年的使用寿命。

三、结构化布线的概念

1.定义

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任何用户选择的话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电信布线系统。系统应能支持话音、图形、图像、数据多媒体、安全监控、传感等各种信息的传输,支持UTP、光纤、STP、同轴电缆等各种传输载体,支持多用户多类型产品的应用,支持高速网络的应用。

2.特点

结构化布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能支持多种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等,能够适应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发展;

2)灵活性:任意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微机、打印机、终端、服务器、监视器等;

3)开放性:能够支持任何厂家的任意网络产品,支持任意网络结构,如总线形、星形、环型等;

4)模块化:所有的接插件都是积木式的标准件,方便使用、管理和扩充;

5)扩展性:实施后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是可扩充的,以便将来有更大需求时,很容易将设备安装接入;

6)经济性: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维护费用低,使整体投资达到最少。

3.布线系统的构成

按照一般划分,结构化布线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支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设备子系统和建筑群主干子系统。

1)建筑群主干子系统

提供外部建筑物与大楼内布线的连接点。EIA/TIA569标准规定了网络接口的物理规格,实现建筑群之间的连接。

2)设备子系统

EIA/TIA569标准规定了设备间的设备布线。它是布线系统最主要的管理区域,所有楼层的资料都由电缆或光纤电缆传送至此。通常,此系统安装在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程控机系统的主机房内。

3)垂直主干子系统

它连接通讯室、设备间和入口设备,包括主干电缆、中间交换和主交接、机械终端和用于主干到主干交换的接插线或插头。主干布线要采用星形拓扑结构,接地应符合EIA/TIA607规定的要求。

4)管理子系统

此部分放置电信布线系统设备,包括水平和主干布线系统的机械终端和1或交换。

5)水平支干线子系统

连接管理子系统至工作区,包括水平布线、信息插座、电缆终端及交换。指定的拓扑结构为星形拓扑。

水平布线可选择的介质有三种(100欧姆UTP电缆、150欧姆STP电缆及62.5/125微米光缆),最远的延伸距离为90米,除了90米水平电缆外,工作区与管理子系统的接插线和跨接线电缆的总长可达10米,

6)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由信息插座延伸至站设备。工作区布线要求相对简单,这样就容易移动、添加和变更设备。

4.介质及连接硬件的性能规格

在结构化布线系统中,布线硬件主要包括:配线架、传输介质、通信插座、插座板、线槽和管道等。

1)介质

主要有双绞线和光纤,在我国主要采用无屏蔽双绞线与光缆混合使用的方法。光纤主要用于高质量信息传输及主干连接,按信号传送方式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种,线径为62.5/125微米。在水平连接上主要使用多模光纤,在垂直主干上主要使用单模光纤。现在,使用100欧姆无屏蔽双绞线已成为一种共识,它分为3类、4类和5类三种。

2)接头及插座

在每个工作区至少应有两个信息插座,一个用于语音,一个用于数据。插座的管脚组合为 :1&2、3&6、4&5、7&8。

3)屏蔽占非屏蔽系统的选择

我国基本上采用北美的结构化布线策略,即使用无屏蔽双绞线十光纤的混合布线方式。

(1)屏蔽的含义

屏蔽系统是为了保证在有干扰环境下系统的传输性能。抗干扰性能包括两个方面,即系统抵御外来电磁干扰的能力和系统本身向外插射电磁干扰的能力,对于后者,欧洲通过了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EMC规范。实现屏蔽的一般方法是在连接硬件外层包上金属屏蔽,层以滤除不必要的电磁波。现已有STP及SCTP两种不同结构的屏蔽线供选择。

(2)屏蔽系统的缺陷

A.接地问题

屏蔽系统的屏蔽层应该接地。在频率低于1MHz时,一点接地即可。当频率高于1MHz时,EMC认为最好在多个位置接地。通常的做法是在每隔波长十分之一的长度处接地,且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波长的十二分之一。如果接地不良(接地电阻过大、拦地电位不均衡等),会产生电势差,这样,将构成保证屏蔽系统性能的最大障碍和隐患。

B.系统整体性

屏蔽电缆不能决定系统的整体EMC性能。屏蔽系统的整体性取决于系统中最弱的元器伯。如跳接面板、连接器信息口、设备等。因此,若屏蔽线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袭缝,则构成子屏蔽系统中最危险的环节。

C.屏幕子流的抗干扰性能

屏蔽系统的屏蔽层并不能低御频率较低的噪声,在低频时,屏蔽系统的噪音至少与非屏蔽系统一样。

而且,由于屏蔽式8芯模块插头无统一标准,无现场测试屏蔽有效程序的方法等原因,人们一般不采用屏蔽双绞线。

四、布线测试

局域网的安装从电缆开始,电缆是整个网络系统的基础。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实质上就是对线缆的测试。据统计,约有一半以上的网络故障与电缆有关,电缆本身的质量及电缆安装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到网络能否健康地运行。而且,线缆一且施工完毕,想要维护很困难。

现在,普遍采用5类无屏蔽双绞线完成结构化布线。用户当前的应用环境大多体现在10M网络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性能运行测试,以保证将来应用。

对于电缆的测试,一般遵循“随装随测”的原则。根据TSB67的定义,现场测试一般包括:接线图、链路长度、衰减和近端串扰(NEXT)等几部分。

1.接线图

这一测试验证链路的正确连接。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连接测试,而且要确认链路一端的每一个针与另一端相应的针连接,同时,对串绕问题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及时更正。保证线对正确绞接是非常重要的测试项目。

2.链路长度

根据T1A/E1A606标准的规定,每一条链路长度都应记录在管理系统中。链路的长度可以用电子长度测量来估算,电子长度测量是基于链路的传输延迟和电缆的NVP值来实现的。由于 NVP具有10%的误差,在测量中应考虑稳定因素。

3.衰减

衰减是沿链路的信号损失的测量。衰减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测量应用范围内的全部频率上的衰减,一般步长最大为1MHz。

TSB-67定义了一个链路衰减的公式,并给了了两种测量模式的衰减允许值表。它定义了在20℃时的允许值。

4.近端串扰(NEXT)损耗

NEXT损耗是测量在一条链路中从一对线对另一对线的信号耦合,也就是当信号在一对线上运行时,同时会感应一小部分信号到其他线对,这种现象就是串扰。

TSB-67标准规定,5类链路必须在1-10 MHz的频宽内测试,测试步长为:

*在1-31.25MHz频率范围内,最大步长为0.1MHz;

*在31.26—100MHz频率内,最大步长为0.25MHz。

所有测试均要进行线时间测试。如4对线要进行6组测试。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篇6

。它能适应任何大楼或建筑物的布线系统。其代表产品是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缩写PDS)。另外,还有两种先进的系统,即智能大楼布线系统(IBS)和工业布线系统(IDS)。它们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基本相同,差别是PDS以商务环境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为主。

PDS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和物理分层星型拓扑结构,传输语音、数据、图像以及各类控制信号。

PDS的结构可分6个独立的子系统(模块)。

1.工作区(终端)子系统(WORK AREA SURSYSTEM)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由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软线)组线,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I/O之间搭桥,信息插座有墙上、地上、桌上、软基型多种,标准有RJ45/RJ11的单、双、多孔等各种类型.---bianceng.cn(学电脑)

2.水平布线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

水平布线子系统将电缆从楼层配线架连接到各用户工作区上的信息插座上,一般处在同一楼层。通常可以采用5类8芯4对双绞线,符合或超过EIA/TIA一568标准

3.垂直干线子系统(RISER BACKBONE SURSYSTEM)

垂直干线子系统指各楼层配线架与主配线架间的大对数多芯铜缆或光缆组成,或二者混用,它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神经中枢,其主要功能是将主配线架系统与各楼层配线架系统连接起来。

4.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管理子系统由楼层配线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垂直干缆线与各楼层水平布线子系统相连接。布线系统的优势和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子系统上,只要简单地跳一下线就可完成任何一个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以对任何一类智能系统的连接,极大地方便了线路重新布局和网络终端的调整。光纤连接时,要用光纤接续箱(LIU),箱内可有多个ST连接器安装孔,箱体箱内的线路弯曲设计应符合62.5/125微米多模光纤的弯曲度要求,光纤接头用STII,由陶瓷材料制成,最大信号衰减小于0.2dB,光耦合器可作为多模光纤与网络设备或光纤接续装置上的连接,配线架和光纤接续箱通常设在弱电井或设备间内,用来连接其它子系统,并对它们通过跳线进行管理

5.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 SUBSYSTEM)

设备间子系统由主配线架和各公共设备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公共设备(如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各种控制系统、网络互连设备)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该子系统还包括电气保护装置等。

6.建筑群向连接子系统(CAMPUS BACKBONE SUBSY5TEM)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分析 篇7

随着社会对公众安全防范意识的逐步重视,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与商场、交通要道、学校、银行等公共场所中。目前,多数的视频监控方式都是采用视频摄像头获取被监控场景信息,然后利用人工实时监视或者软件目的性监测的方式进行。这样的监控方式一是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绝大部分的数据只是作为事后证据记录,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监控系统应该具有的实时性和预防性。如果在已经获取相应视频信息的同时就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原始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那么这套监控系统的功能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2 基本原理

事实上,监控摄像头不仅可以被动地作为已发生事件的视频记录,它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从视频摄像头中获取视频信息,通过提取图像信息并进行特性比对等方法进行实时系统监控。

首先需要完成的自然是图像信息的处理。由于不同监控环境的视频图像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在设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系统的通用型,因此智能视频监控需要运用数据库系统将相应的视频特征信息进行保留,然后保留视频特征信息再与实时获取的视频监控信息通过特定算法进行校对,得出相应结果后,即可实现实时监控的目的。

2.1 系统结构设计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用环境往往是根据固定客户需求所定,所以该系统通常以本地多点监控为主。而目前的国内的服务器环境多数以Windows NT作为开发平台。所以服务器环境采用Windows NT+SQLServer+.NET环境进行开发应用,该运行环境控制各单路视频监控摄像头的处理进程,将各单路摄像头的视频信息存入数据库特定区域并且和数据库中的视频特征信息进行计算。一个单路摄像头处理进程对应一个摄像头,主要负责视频采集以及相关的处理(编码和图像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视频信息发送到数据库。数据库采取SQL Server架构,分为视频数据库、特征视频数据库和特征事件数据库,用于存放视频信息和图像处理后的信息。

各单路摄像头处理进程负责处理一路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由视频采集和编码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和视频实时传输模块构成。这3个模块分别负责视频的采集、视频的智能处理分析以及视频的网络实时传输。它们在受控于服务器的同时,和数据库相互协作完成完整的智能视频处理功能。

在各单路摄像头处理进程中,视频采集和编码模块从视频摄像头获取视频数据,将未经处理的原始视频数据送至图像处理模块和视频实时传输模块,同时将视频数据以编码方式进行压缩存放于视频数据库中。图像处理模块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视频图像,并实现具体的监控功能。视频实时传输模块将视频数据压缩为数据编码,并控制编码数据向客户端传输。

3个模块中,视频采集和编码模块、视频实时传输模块是需求相对固定的功能模块,对于任何场景的应用基本无需做出调整,而图像处理模块会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变化而不同。因此必须要采用可配置的方式,当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运用到不同环境时,只需添加各种功能的图像处理模块即可实现相应的智能视频监控功能。

图像处理模块实现智能视频监控功能。对于视频特征、事件描述以及场景描述有所不同,不但会影响到图像处理模块本身,同时也会影响到数据库的数据描述和组织。因此针对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也成为本系统的重点。

2.2 图像处理模块

图像处理模块为智能视频监控模块的核心,主要任务有:对图片的处理,包括视物体频特征的提取,事件的识别等;将物体,物体视频特征和识别出的事件及误判事件等存入相应的数据库。

图像处理模块为开发者提供可根据实际应用自主开发的结构。开发者开发时,从智能视频监控程序内的标准数据接口读入视频序列、时间等其他数据,利用通用的图像处理算法函数库实现相应的图像处理;并调用数据库处理函数将图像处理的结果加入到数据库中;同时还可以调用实时事件报告函数向监控中心反应实时情况或异常事件。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可以将开发出的图像处理模块组成一个功能库,作为产品提供给用户,方便用户自行选择使用。

函数库及功能函数包括:算法集成库、数据库处理函数集、实时事件报告函数。

(1)算法集成库

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基本算法库,可以采用开源算法库和商业算法库。

(2)数据库处理函数集

包含数据库链接、选择、访问、数据存取等功能的函数集。

(3)实时事件报告函数

该函数集成了网络访问、传输等功能,将异常事件和监控情况传递给监控中心。

2.3 数据库

智能视频监控数据库分为3类:(1)物体视频特征数据库;(2)事件视频数据库;(3)视频数据库。其中,视频数据库为通用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要求,物体特征数据库和事件数据库需要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具体设计如下:

2.3.1 物体及特征数据库

存储物体、标识该物体的特征以及相关文件(照片路径),存储的特征由具体的需求决定,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结构如下:

2.3.2 事件数据库

存储发生的事件、时间、参与物体;结构如下:

Event Index Event Name Object Time Camera

2.3.3 视频数据库

按照时间和相应的摄像头的顺序存放相关视频,结构如下:

Video Index Start Time End Time Camera

2.4 服务器

服务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在后台运营的控制进程,主要负责根据命令开启或关闭单路摄像头处理进程;另一部分运行在服务器平台软件的智能监测程序,负责系统和用户的交互,并向后台控制进程发送命令。两者之间的通信是通过访问数据库中的摄像头命令状态完成的。

3 结语

主要介绍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框架,并未涉及详细的代码设计过程。在系统的实际功能上还可以有更多可扩展的方面,如网络环境的介入、不同环境下数据库的配置等,而在此主要作用是为实现整个系统大环境的开发和设计做出可行性和功能性分析。

摘要:视频智能监控系统是一套运用于公共场合,能够实现实时记录与数据分析。该系统可以实现普通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视频数据记录功能,并且解决了人为视频监控中无法实时判断特征信息的功能缺陷。

关键词:视频监控,实时记录

参考文献

[1]郑世宝.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与应用[J].电视技术,2009,(01):94-96.

结构化系统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系统结构;产业化效益结构模型;农业产业化“效益阶段论”;甘肃定西市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25-06

从中观产业经济学视角研究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农业产业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又是农业产业规模效益的最大化过程。用系统论分析体现一体化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系统在结构组成上包括: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和商业[2],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复合系统。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的优化与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着系统功能(包括农业投入产出功能、投入物质有效利用功能、系统稳定性功能等)[3]的强弱,产业系统功能状况又反映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为此,从产业系统角度全面分析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揭示产业化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状况,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重点分析这一典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水平,并以效益生成结构为核心指标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判定,对适时推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全国其他不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分析

(一)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分析与回归模型的建立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通过农工商科教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构成了农业产业系统的功能型结构,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益,促进了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协同发展。甘肃省定西市是全国典型的不发达农业大市,经过近10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建立了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等优势主导产业,农业一体化、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民产业收入不断增加,产业化经营效益日见显著,在全国形成了鲜明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根据统计,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GDP、农民纯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年增长(表1)。相关分析表明,其农业产业化产值与GDP、农民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63,0.988,在置信度0.01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定西市农业产业化产值与GDP的回归模型为:Y= 2.363X-39.69

Y为GDP,X 为农业产业化产值。R=0.991,R2=0.982,经调整的R2=0.979,产业产值与农民纯收入存在线性关系,F=333.95,sig=0.00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同法,建立其他模型如下:

农业产业化产值与地方财政收入:Y= 0.148X-1.458(R2=0.915,F=76.714,sig=0.000)

农业产业化产值与农民纯收入:Y= 38.75X(R2=0.999,F=14811.45,sig=0.000)

农业产业化加工产值与农民纯收入:Y=944.81+43.7X(R2=0.833,F=35.97,sig=0.001)

农业产业化利税与地方财政收入:Y= 4.486X+2.121(R2=0.964,F=189.717,sig=0.000)

农业产业化加工利税与地方财政收入:Y=4.051X+2.855 (R2=0.965,F=193.442,sig=0.000)

经检验,以上模型回归效果显著。分析表明,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对GDP、农民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贡献率显著,且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效应最为显著;同时,农产品加工对农民增收开始产生重要作用。

(二)定西市农业主导产业效益构成

根据统计,定西市农业主导产业对GDP、农民纯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增长状况如表2所示。

通过回归分析,马铃薯、中药材和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对GDP的效益贡献构成模型为:

Y= 0.973X1+ 3.405X2+3.804X3

Y为GDP,X1、X2、X3分别为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对GDP的贡献量。R=0.990,R2=0.980,经调整的R2=0.965 ,三大主导产业对GDP的效益贡献存在线性关系, F=65.672,sig=0.001,回归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得知,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及果菜花卉产业与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862,0.721,0.564,在置信度0.01水平上,马铃薯存在极显著相关,中药材显著相关,在置信度0.05水平上,畜牧存在相关关系,果菜、花卉为弱相关。

农民纯收入构成模型为:

Y= 46.73X1+ 43.39X2+34.32X3

R2=0.999, F=4246.08,sig=0.000

回归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得知,马铃薯、中药材、畜牧、果菜花与农民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0.896,0.869,0.843,在置信度0.01水平上,马铃薯存在极显著相关,中药材、畜牧、果菜花卉显著相关。

利税构成模型为:

Y= 1.002X1+1.000X2+0.988X3

R2=0.999, F=469,sig=0.000

回归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得知,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833,0.407,在置信度0.01水平上,马铃薯存在极显著相关,在置信度0.05水平上,中药材存在显著相关,畜牧为弱相关。

回归分析模型显示,马铃薯、中药材和畜牧对GDP的效益贡献能力分别为0.973,3.405,3.804;对农民纯收入的效益贡献能力分别为46.73,43.39,34.32;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效益贡献能力分别为1.002,1.000,0.988。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为:马铃薯﹥中药材﹥畜牧,对GDP的贡献能力为:畜牧﹥中药材﹥马铃薯。三大产业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最显著,GDP次之,财政收入增长最小。

(三)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评价

1.GDP、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效应显著。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2006年,马铃薯、中药材、畜草、果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到了GDP的61.71%,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 3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3.78%,上缴税金0.81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3.62%,其中,加工利税0.72亿元,占税收的12%。

2.产业协同效应显现。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从种植业结构看,粮经比、夏秋比分别由1999年的84:16,44:56调整为2006年的77:23、31:69,种植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同时,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弱化,产业协调效初步实现。

3.催生了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民利益与龙头企业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求农民不断接受现代科学观念,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成为时代要求的“知识”型农民;要求农民掌握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积极推进农业商品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成为“能力”型农民;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成为“合作”型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特征分析

现代农业是一个融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型巨系统。[4]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之间有机联系,农业经营的适宜规模、合作组织化程度、龙头加工增值、科技含量、资金支撑、效益产出等各个环节紧密协作,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系统的合理结构和高效机制。[5]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建设水平和合理化程度必将深刻影响农业经济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益。

(一)农业产业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效益)状况,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方法[6-8],经筛选,选择了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组织化程度、龙头作用、资金支持、科技支撑、产业效益、产业规模。19个二级指标中,反映组织化程度的指标3个:(1) 利益紧密型合作组织比,(2)龙头紧密型组织比,(3)支柱产业组织比;反映龙头带动能力的指标4个:(1)龙头带动农户所占比重,(2)订单带动农户比重,(3)龙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龙头企业税金所占比重;反映资金扶持的指标4个:(1)龙头资金扶持,(2)扶持资金占龙头投资比,(3)政府扶持资金,(4)政府扶持占龙头投资比;反映科技支撑的指标1个:科技贡献率(科技含量);反映产业效益的指标4个:(1)对GDP贡献,(2)对财政贡献,(3)对农民纯收入贡献,(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重;反映产业规模的指标3个:(1)产业面积,(2)龙头资产所占比重,(3)产业产值。

(二)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分析

1.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得出2004-2006年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19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具体见表3所示。

2.主成分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第1、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9.945%。用SPSS11.0求出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分析中抽样适度测定值与巴特尼特法圆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的结果,KMO值均大于0.750,表明这些指标值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且效果较好。再用方差极大旋转进行正交旋转,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4中指标得分为正,表示该指标在农业产业化系统中的作用在平均水平之上,相反,其作用在平均水平之下。

第一主成分F1中,得分排在前面的二级指标依次有:产业总面积、资金扶持在龙头企业固定投资中的占比、龙头资产比。显然,第一个主成分体现了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地面积规模和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可概括为“产业规模”指标。同时发现,在政府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上缴税金、增值能力以及对农户的紧密型带动方面,得分为负值,且绝对值为大,说明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增值能力差,税收贡献少,对农户的利益型组织能力严重不足。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扶持不力,这不符合不发达地区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主成分F2中,得分排在前面的二级指标依次有:产业总播种面积、产业化对GDP的贡献、支柱产业组织比。显然,产业基地的规模化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合力,实现了农业支柱产业对GDP的显著贡献,这个主成分反映的是产业的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可称为“组织化水平”指标。

由于每个主成分只反映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某个方面的特征,为此,我们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即对各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其计算公式为:F=1.561F1+1.438F2.最后得出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见表4。

(三)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特征及其功能评价

根据定量分析,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产业规模优势形成,助农增收效益显著。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在整个产业化系统中占绝对优势,并形成了对农户的明显带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基地规模为核心的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大,对GDP贡献次之。

2.产业组织化发展加快,紧密联结型龙头带动能力正在形成。建立在支柱产业中的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大,其中以订单契约型为主的龙头紧密型组织发展加快,组织化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效应开始显现。

3.科技支撑发生作用,产业科技含量初步提高。通过引进、试验和推广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农产品科技含量有了提高,科技贡献率接近30%。

4.工业化进程缓慢,龙头带动乏力。由于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政府扶持能力不够等因素的瓶颈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深层次的龙头带动效应没有形成。目前,农产品加工仍处在简单加工、粗放经营的低水平上,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研发和工艺创新能力差,加工增值能力弱,导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很小。

总之,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产业基地的规模化扩张,产业组织化、科技化、工业化开始起步,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建立。但是,产业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有农民增收效益较为显著,财政增长效益仍很弱。在这种意义上,目前产业发展的“兴农富民”效应明显,与“兴工富市”的目标预期还相差较远。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判定

国内外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通常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指标取舍、建立模型、量化赋值、最后得出发展阶段的判断。[8-9]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应集中体现产业的效益水平及效益结构特征。一般而言,农业产业化效益具有多元生成结构,主要包括:基地种植效益、营销流通效益、加工增值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等,随着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效益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水平不断提升。

以产业效益生成结构为核心指标,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划分为初始、起飞、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见图1)。

(一)初始阶段

产业效益主体是种植效益,而且,在规模效益的驱动下,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由于受土地总量、产品价格以及各产业所占用资源利用效益和产业效益的消长影响,产业经营在总体增长态势中波动较大,最终实现规模化发展。因此,规模种植效益曲线呈“先陡后平”形态,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又呈缓慢上升态势。

(二)起飞阶段

产业效益主要来源于种植效益和加工增值效益。加工业数量迅速增加,农产品加工量、加工产值以及产业总值快速增长,农产品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产业效益凸现,产业化发展趋于稳态。这一时期,由于企业一般使用常规设备和传统生产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增值能力以及对GDP和财政的贡献较为有限,但是,对稳定农民纯收入和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成熟阶段

当常态增值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基地种植实现了规模化,农产品供给总量趋稳,加工企业之间形成对农产品原料的争夺式竞争,这时企业的设备状况、工艺水平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所决定的技术型增值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是,龙头加工企业开始步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新阶段,标志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产业效益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型增值为核心,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企业﹢基地﹢农户”经营组织模式呈紧密型,各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加销、农工商、科教产之间真正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产业化的农民增收效应、财政增长效应、产业协同效应、社会效应得到充分实现,农业产业化既“富民”又“兴工”,工农协调、城乡统筹格局全面形成。

(四)衰退阶段

产业成熟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深层变动或各种复杂原因的突变,诸如产业换代、新产品替代,或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要素供给等,将会造成产业的衰退。产业衰退并不必然发生在成熟阶段之后,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仍都存在产业衰退的危险。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长演进过程,其实质是产业效益的不断实现过程,又是产业效益的最大化过程。而且,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效益形成的动力源泉也存在差异,从产业发展初期到成熟,依次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龙头(技术)带动的动力演进过程,其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

根据以上分析,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基本适度,产业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加工企业数量可观,加工产值增长较快,但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有限;产业总产值增长,农民增收显著,但财政增长效应不明显;产业发展动力由“政府推动”开始转向“市场带动”。由此判断,定西农业产业化目前正处在产业起飞阶段初期。就各主导产业而言,马铃薯产业已步入起飞阶段,中药材产业处于起飞阶段初期,畜牧产业仍处在产业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1]倪斋晖.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6):11-17.

[2] 高亮之.农业系统学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80.

[3] 刘夏茹,周文宗,杨文新.农业系统论与农业结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97-99.

[4] 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8.

[5] 李建民.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运行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0(1):85-90.

[6] 邱运斌,周杰韩,刘顺国,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监测方法研究[R].湖南省统计局课题组资料汇编,2003.

[7] 田曙曦,付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4(3):8-10.

[8] 丁建中,陈逸,刘坚,等.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1):60-63.

上一篇:应聘人员面试评分表下一篇:《Java程序设计》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