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结构化

2024-09-23

系统化结构化(精选12篇)

系统化结构化 篇1

摘要: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s, 缩写SCS) 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它能适应任何大楼或建筑物的布线系统。这一设计思想的核心是将整个布线系统结构化、体系化、模块化, 集中、系统的管理, 使它既具有可靠的实用性, 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网络系统灵活、方便, 可随时扩充、升级, 同时又给用户一个很好的性价比。

关键词:SCS,布线系统

1 结构化布线系统概述

现在是信息时代, 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已成为一种效率手段, 它必须精确、迅速地传输于各部门之间。由于这一原因, 公司、企业、院校、政府各部门都迫切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进这些通讯系统, 并根据需要配置各种配线系统。而在中国, 即便是在新设计的建筑物内, 往往仍沿用过去的那些布线技术, 致使各种系统的布线无法相容, 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且管线拥挤不堪、维护十分困难, 而配线上的巨额投资往往又是重复的。这种情况还会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 设备的更新, 人员的变动, 办公环境的变更而变得越来越糟。任何的增添、变动, 都可能引起全局的变动, 不但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对公司、政府的运营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随着ISDN (综合业务数据网的) 、ATM (异步传输模式) 、FDDI/TP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双绞线分布式数据接口) ,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出现、应用、推广和发展, 原来使用的布线系统将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 寻求一种更合理、更优化, 弹性强、稳定性和扩展性好的布线技术, 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但能够满足现在的要求, 更主要的是能迎接未来对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

随之, 各种满足EIA/TIA 568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纷纷推广并被广泛接受, 美国LUCENT、AMP、IBM、加拿大的IBDN、国内龙头企业TCL等布线系统纷纷出现。他们能够使一次性的布线投资解决15到30年内将出现的布线问题。

1.1 传统布线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座建筑物或建筑群, 它是否能够在现在或将来始终具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管理和通讯水平, 最终要取决于建筑物内是否有一套完整、高质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布线系统。在传统布线系统中, 由于多个子系统独立布线, 并采用不同的传输媒介。这就给建筑物从设计和今后的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隐患。

(1) 在线路路由上, 各专业设计之间过多的的牵制, 使得最终设施的管道错综复杂, 要多次进行图纸汇总才能定出一个妥协的方案。

(2) 在布线时, 重复施工, 造成材料和人员的浪费。

(3) 各弱电系统彼此相互独立、互不兼容, 造成使用者极大的不便。

(4) 设备的改变、移动都会使最终用户无法改变原有的布线, 无法适应各自的需求。这就要求用户对布线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施工,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坏, 难于维护和管理, 同时在扩展时给原建筑物的美观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说, 原有的布线方式不具备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

1.2 采用按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优点

(1) 将各个系统统一布线,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2) 具有开放性和充分的灵活性, 不论各个子系统设备如何改变, 位置如何移动, 布线系统只需跳线不须任何其它改变。

(3) 设计思路简洁, 施工简单, 施工费用降低。

(4) 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为今后办公全面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线路基础。

(5) 大大减少维护管理人员的数量及费用。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

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原则。实用性─将要实施后的通信布线系统, 不仅现在而且将来均能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 并且实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图象通信的传输。

灵活性─布线系统能够满足灵活应用的要求, 即任一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 如计算机、打印机、终端或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网络应可随意划分网段, 对网络内部资源可动态地进行分配。

模块化─布线系统中, 除去敷设在建筑内的线外, 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应是积木式的标准件, 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扩充性─布线系统是可扩充的, 以便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很容易的将设备扩充进去。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和可升级性, 使本期建设的投资在未来升级与扩充后得到保护。

经济性─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 降低造价。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 制定多个方案进行对比, 采用性价比最好的合理方案。

先进性─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 使系统的设计建立在一个高起点上, 系统所采用的体系结构和选用的设备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发展潜力, 处于上升趋势。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超前性, 技术起点要高, 生命周期要长, 其采用的技术和基本设施在21世纪时处于领先地位。

开放性─为了使中心机房能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 必须使本系统能畅通地与国内、外网络互连。同时, 所选用的软、硬件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 能够与当今的大多数主流软、硬件系统相兼容, 实现跨平台操作。

高速性─系统能处理和传输多媒体信息, 采取六类双绞线或光缆组成网络, 尽力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同时, 应采用Client/Server结构模式, 减轻网络通信资源的开销。

可靠性─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冗余、后援存储能力和容错能力。必须保证系统能长期稳定的运行, 使故障的影响局部化。网络设计应利于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安全性─有牢靠的安全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应能通过FIREWALL有效地阻止非授权的访问、能抵抗病毒的攻击。

管理性─系统中心采用了配线架, 管理、控制十分灵活。

3 结构化布线系统网络结构类型

商用建筑物布线标准EIA/TIA568规定:用星型布线的拓扑网络逻辑结构无论将来网络技术如何发展, 其局域网络的拓扑结构一定是总线型、环型、树型、或以上几种形式的结合, 而星型的结构化物理布线, 通过在配线室内的跳线灵活变换, 便可实现以上所述的总线型 (如Ethernet/IEEE802.3) 、环型 (IEEE802.5/TO-KEN-RING, X3T9.5 TPDDI/FDDI) 、星型 (Star LAN) 或混合型 (含有环、总线等形式) 的拓扑结构。

4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最合理的布线方式, 并依靠其高品质的材料, 一改传统布线的面貌, 为现代化的大厦能够真正的成为智慧型的楼宇奠定了15年内不需改变通讯线路的传输媒介基础

结构化布线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并分别定义:

用户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组成, 它包括连接器和适配器。

水平子系统:实现信息插座和管理子系统 (跳线架) 间的连接, 常用五类或超五类型8芯4对双绞线来实现这种连接。

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配线架组成。管理点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交连和互连允许将通讯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建筑物的不同部位, 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线路, 使在移动终端设备时能方便地进行插拨。

骨干子系统:实现计算机设备, 程控交换机 (PBX) , 控制中心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 常用介质是大对数双绞线电缆、光缆。

设备子系统:设备室子系统由设备中间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公共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 该子系统将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处与公共系统设备 (如PBX) 连接起来。

建筑群子系统:实现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连接, 常用通信介质是光缆或大对数, 主干线和建筑群间使用光缆或大对数。

需要指出的是:对数据通讯而言, 主干线和建筑群间使用光缆, 并使用FDDI或ATM技术, 可使系统间的传输吞吐率达100Mbps、155Mbps、1000 Mbps。对工作区而言, 如果使用三类双绞线, 则目前技术可达10Mbps (10Base-T) ;而使用超五类双绞线, 可达到100Mbps。对语音通讯而言, 主干线和建筑群间使用大对数。

参考文献

【1】戴瑜兴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20.

【2】吴柏钦, 侯蒙编.综合布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年10月.65-84.

【3】张言荣等.综合布线系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7月.56-60.

系统化结构化 篇2

防范医疗纠纷不可或缺的几种新观念。

【答案参考】

医疗纠纷关系到医患双方,很多时候都是由观念、理解、看法、角度、态度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如果医患双方都能够用下面这些新思维和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许多纠纷都不会萌芽。

1.开放式思维:如果医生固守旧观念,不与患者充分对话和交流,由自己决定一切,往往会因为患者对医疗的不了解、不知情而导致冲突。要实现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伦理学准则,就必须开放地让患者了解医疗活动的过程,实行医疗技术、医疗活动、医疗收费公开,增进医患理解、缓和矛盾,也有利于医患配合。

2.换位思维:医患相互不理解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如果换位思维加以调节,患方可以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让医者大胆工作;医方则要设身处地为患方着想,以患者的心情和渴望来理解他们的要求,并加以最优化地实现。

3.风险思维:客观事实和理性都提醒我们要辨证、明智、现实地权衡医疗代价与风险的问题。医生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对患者进行告知与沟通,让患者理解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正视风险,医患共同努力在权衡和预防中避险,或坦然面对难避之险。

4.循证思维:循证医学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临床医疗实践中,亦要遵循四大基本伦理准则:知情同意、自主、不伤害、最优化,每个医疗行为都应思考该不该做、怎么做、做了以后怎么对待等一系列问题,不能考虑不周即草率地实施,要循避害就优之法,在评价这些工作时也要循证说话,当前循证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循医德医风之证、循医疗质量之证、循服务质量之证、循法律法规之证。

对操作系统结构化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操作系统    知识点    知识树    结构化教学

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作为课程,它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存在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向底层,它驱动着硬件,向上层,它支撑着软件,承上启下,充当着一个大当家的角色。从课程角度,它最亲密的前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极靠近的后继是软件工程,可说是软硬兼施,这就必然导致它的内容覆盖面宽,抽象度高,对于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要让他们在操作系统中学有所获,是一件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已有研究者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一些文献从教学细节上给出了颇具借鉴性的探讨,例如文[1]就对进程和线程作了剖析;另一些文献则从宏观上把握操作系统的教学,例如文[2]就从多个角度探索了操作系统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将整理数年来的操作系统教学的积累,从操作系统内部结构角度寻找一种让学生学有所获的途径。

1.操作系统的结构性分析

从不同的视点看待操作系统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观感。不同的观感,会衍生出不同的研究观点,比如资源管理观点、用户管理观点及进程管理观点等。若单以其中某个观点论操作系统,则必然导致盲人摸象式的缺失,顾此失彼,或弱彼。为让学生对操作系统有全面的把握,可暂忘观点、聚焦内容,对操作系统的内容作结构化分析。

操作系统横连硬软件,有很强的结构性。为表达这种结构性,不妨借用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把操作系统看做是一个系统软件类的实例——对象。这个对象的成员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硬件成员变量,主要有:CPU,内存,外存,IO设备,嵌入式设备,网络设备;另一类是概念成员变量,主要有:操作系统,作业,进程,线程,文件,文件系统;第三类则是除上两类外的其他成员变量,主要是一些与管理调度有关的成员变量,如分区、段、页等。相应地,这个对象也有成员函数,其主要的成员函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调度、三大管理,三大调度分别是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和线程调度,三大管理为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及文件管理。在操作系统延伸到嵌入式系统、分布式系统或网络后,这些基本的调度管理依旧存在。

以上对象结构是一种对操作系统宏观上的把握,有助于让学生对内容有全局把握,避免学生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茫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正如人有大脑、手、脚等这些成员变量,有大脑思考、动手、舞脚这些成员函数一样,操作系统的成员、成员函数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结构性很强。在教学中沿用、细化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思路、横穿操作系统的宽覆盖面而学有所获。

2.结构化的操作系统教学

为在操作系统教学中引入前述对象结构,按照操作系统教材的一般编排顺序,在实际教学中首先理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主要由四大基本概念组成,即操作系统概念、作业概念、进程概念和线程概念。强调这些概念,是因为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其独特的知识覆盖性。不妨先看看操作系统的概念,它有四个层面的内容[3]:计算机系统中的硬软件资源的有效组织管理者;程序的执行流程的控制者;美观、方便、有效的用户界面的提供者;本身是一组程序模块的集合。其中的第一层的外延涵盖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第二层直指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及线程调度,也就是说,操作系统概念本身就是对操作系统对象中的大部分成员和成员函数的一种归纳,以它作为主杆分枝细化,就可得到全操作系统。作业、进程、线程的概念与操作系统的概念类似,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有着很强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意味着相应章节的基本内容可从概念本身加以推导。考虑这些基本的概念的覆盖能力,由它们构成的这条主线被称为操作系统内容结构中的树干。教学,将沿着这条树干步步上升。

《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解”和“牢记”有如下描述:“理解”可通过掌握一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周边相关性达成,“牢记”要实现,需及时复习并理清知识的脉络。在操作系统教学中将主线看成树干,随着课程的步步推进,树干在节节长高,回顾和复习可沿着树干向下回溯,生枝发叶可沿着树干不断向上生长。比如生长,以作业为例,首先是概念:“用户在一次计算过程中或者一次事物处理过程中要求计算机系统所做的工作的集合”,这集合以作业控制块、数据集、程序的形式存在,可处在提交、收容、执行、停止四种状态的一种中,这些状态之间的转换由作业调度程序完成,接下来是作业调度算法的评价指标、作业调度算法种类和实现等,分枝散叶,沿着知识内容结构步步达到最细节的叶,最终让与作业相关的知识枝完善。向下回溯是向上生长的逆过程,不再赘述。

在概念主线走完后,树干可继续向上生长,进入管理主线——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管理主线的每一个分枝生长步骤类似于前面的概念主线:从基本概念起,挖内涵,找外延,讨论算法。管理主线走完,经典操作系统课程即进入尾声,只需在其上加一个树冠——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就趋于完整。

采用以上树结构实施操作系统对象教学时,每堂课课前需沿树向下回溯,以达重复复习之效。由于时间有限,回溯时不必全讲,只需把主杆勾出,提醒学生主动沿着主杆去想枝念叶。此外,由于操作系统的全部知识已梳理成树,树枝之间可横向比较,以深化记忆。比如作业和进程,它们的概念、组成、调度算法,都有可比较性。又比如进程调度算法与页式管理的换页算法,也有可联想的余地。

概言之,采用结构化操作系统教学,就是要把操作系统看做 是一棵知识树,让学生有个全貌、理清脉络、反复回顾、自动比较。

无论多宽的原始森林只要修了路就不会再是迷途,任何复杂的问题只要找到了一种解法,其复杂性就随之直线下降,操作系统对学生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前文的目标,就是在这种复杂性和综合性中找到一条路,让学生学有所获。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前文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令群,韩彦岭,李净.操作系统中线程概念的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2,9:109-111.

[2]左万历,赵东范,闫昭.操作系统课程的多角度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刘振鹏,王煜,张明.操作系统(第三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3-4.

系统化结构化 篇4

一、海量结构化大数据存储检索系统的工作原理

大数据的处理对数据的加载效率、存储效率和检索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大数据的需求,需要利用多机协同机进行分布式存储,进而提高系统随数据的处理效率。对于海量结构化大数据存储检索系统而言,其中包括加载机集群、查询机集群、元数据节点集群以及存储点的集群。

二、海量结构化大数据存储检索系统的数据模型和存储结构

(一)MDSS中的数据模型

MDSS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管理模型,为用户提供的是二维表空间,一行就是一条包含多个字段或者是属性的记录,在表结构的支持下,表空间对字段的类型进行正确的描述。一般应用于表结构的数据类型有以下几种:属于整数类型并进行数学比较运算的NTEGER(或INT),存储IP类型字段并对子网和区间进行查询的IPFIELD,利用两种数据格式对IPV4和IPV6地址进行保存的INDEX,存储模糊类型数据并支持精确匹配和模糊匹配的TIMESTAMP和直接对数据存储但不对内容查询的STORE。

(二)数据存储组织结构

对于数据的存储,主要有:STORE类型和字符类型两种,前者是对文件信息进行直接的存储,用户对数据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解析,或者是将数据源根据字符的方式进行分块存储,因此可以在存储的过程中实现迁移,提高了存储的灵活性,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存储时根据特定的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这项转换工作需奥借助加载机来实现。

三、海量结构化大数据存储检索系统的数据检索方法

MDSS对复杂任务的查询主要是通过将复杂的任务进行细分,即以查询的条件为依据将查询任务分为几个查询的子任务,进而每个子任务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层次下同时实现,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查询的效率,一方面通过对查询条件的分解和对查询任务的设置,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查询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影响数据检索的多种因素,使系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查询条件的分解

为了对二维表空间的操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进结构化数据的统计与检索,需要设计新的分析语言,既要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和标准,同时还要取消关联查询、嵌套查询和视图等一些复杂的检索功能。

多个查询的语句共同构成了一个查询任务,因此为了提高查询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需要将查询条件进行分解,在MDSS的作用下,查询条件一般分为三个基本的类型,并且每一个基本条件都等同于一项查询子任务。

分区查询条件属于目标索引文件,这样一查询目标为指导,可以大大的缩小海量数据的查询范围,降低了查询的难度,因此在系统的应用中,需要先执行分区查询条件,对每一个表空间设置一个分区查询条件,实现对数据库的有效索引;过滤查询条件是在逻辑运算符号的衔接下,形成多个逻辑组合并进行查询,因为多个字段共同构成了结构化数据的记录,并且其属性支持模糊查询,利用过滤查询条件机械能比较查询等模糊查询,提高了查询的针对性;统计分析查询条件是指对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查询后,对返回的结果集的查询,是对全集数据集的统计和分析,一般来说,统计分析查询主要包括数据分组操作、排序操作和统计函数。使用统计分析查询条件时,要将全部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具体的查询任务要按照下图的流程进行:

(二)查询子任务的执行

在对海量化大数据进行查询时,为了简化查询的工作,需要把一个复杂的查询任务进行细化,分为几个查询子任务,对于查询子任务的分解,可以根据上述的分类进行查询。在分布式环境下,不同的层次会执行不同的子任务,分区类查询条件结合元数据信息在具体的存储节点上进行索引文件级别的查询;过滤类查询条件针对目标索引文件内的具体记录进行过滤,这两类条件在多数据存储节点中并发执行。统计分析类查询条件在查询机上,针对过滤类查询条件返回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后再进行统一计算处理,保证查询语义的正确性。

在MDSS中,一般是将时间属性作为分区类检索的条件,在检索条件的时间属性导致支持下,可以快速地检索到符合要求的目标索引分片,进而提高检索的速度,这样就大大的简化了数据的管理策略,同时能够应用于各个具体的工作环境,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统计分析类查询是对有具体分组和排序的数值分析,是建立在对全部的结果集进行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全部的数据集进行统计和分析,才能够得出正确的查询结果。一般而言,对分组和排序的操作主要是在查询机上进行,在此环节中,Bloom Filter算法起到了加速分组的操作,并且消除了重复的计算过程,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数据查询的效果。此外,MDSS还能对部分的查询进行特殊的处理,并查询的结果进行优化,在保护查询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MDSS会同过滤类查询条件一起执行,此时返回的子查询结果集是已经分好组、排好序或去重后的结果集,最后的数据汇总阶段只做一次对应的统计操作,会大大提高数据汇总阶段的执行效率。MDSS对查询条件的分层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查询条件要对应相应的查询机和合适的查询时间,MDSS中的查询机制主要有两种,即在线查询和离线查询,前者的数据查询时间响应的要求很高,在几秒内便反应出查询的结果,用户可以花费较短的时间得到查询的结果,后者的数据查询模式比较复杂,主要是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甚至有时候需要对全部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只有经过这些必要的程序才能够获得查询的结果,这就需要较长的数据查询响应时间。上述的两种查询机制在MDS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需要引入分批返回机制,即在执行子查询中,设置子查询检索结果集的阈值,如果检索到结果集超过阈值,返回当前的检索结果,同时存储节点保存当前的检索状态、缓存剩余的结果集。

结束语:

在传统的数据库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数据管理方式,建立了建立面向结构化数据的海量数据存储检索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提高了数据存储的效率,还具备较多的功能,例如高效加载功能、分布存储功能以及复杂条件的查询功能。但在该系统的具体开发和应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具体的应用,综合利用分区索引条件、列存储结构等技术,会显著提高海量结构化数据的查询效率;(2)充分利用、挖掘分布式环境下的并发、并行计算能力,是提高面向大数据集、复杂查询条件查询效率的主要途径。

MDSS系统在查询效率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数据存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限制,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的改进方向包括,如何提高元数据的管理、访问效率;如何建立分布式环境下面向复杂条件的高效查询规划,减少中间结果集的传递、结果集汇总等时间消耗,都是进一步提高系统查询效率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吴广军.海量结构化数据存储检索系统[J].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2010(09

班主任工作的系统结构化 篇5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并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整体。构成系统的要素、层次和结构发生变化,系统整体也将发生变化。因而变革系统的要素、层次和结构,也就成为系统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怎样变革系统的要素、层次和结构,优化系统结构,从而促进班主任工作?就班主任的创新教育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改变班级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班级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学生,他们是班级系统的基础,有什么样水平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班级系统。因而,优化班级系统的要素--学生,特别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学生”,就可实现班级系统结构的优化。毛泽东说:“在复杂的事物发展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解决矛盾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捉住这个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什么是班级系统要素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呢?一般说来,班干部是班级系统的主要矛盾方面。提高班干部思想水平、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促使班干部发生变化,就会带动和影响全班学生,从而使班级系统发生变化。实现班级系统结构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有时在某一段时间内,班级系统中个别学生成为班级系统主要矛盾方面。例如,班里有一个学生想“弃学从商”,这种思想影响了班里一批学生的学习。这时,这个学生就成为这个班的主要矛盾方面。当把这个学生的思想转变过来时,也就稳定了班里其他学生的思想,使全班学生的学习出现新面貌,实现了班级结构优化。又如,班里有一个学生纪律不好,影响班里其他学生的纪律,这个学生就成为班里主要矛盾,班主任对他进行帮助,这个学生进步了,后来被选为班干部,他以身作则,积极做其他学生的工作,这个班纪律有很大好转,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这个班由落后变为先进,实现了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二、改变班级系统层次,实现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层次多少对系统整体功能影响很大。一般说来,系统层次愈多其性能愈复杂,愈高级。生物体比无机体的层次多得多,但对管理系统来说,则不然。现代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层次较少的管理系统往往比管理层次多的系统效率要高,因为管理系统层次愈多,信息传递时间愈长,其效率就低。美国企业大师彼得斯赞扬联邦通运公司,从董事长和总裁到最低一级职员之间,只有五个管理层次。学校班级管理,从班主任到小组长,三个层次比较合适,即班主任第一个层次,班委会第二个层次,小组长第三个层次。有些班没有设立小组长,也没有分小组,没有这个层次,缺乏竞争机制,势必影响班里学生的学习和纪律。而有些班增设了小组,各小组在学习和纪律等方面展开竞赛,由各小组长组织管理,这个班出现了新面貌。可见,班级系统设小组,有利于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三、改变班级系统结构,实现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结构是保持整体功能的基础,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方式。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管理者必须想办法组织好各个要素,建立起合理的系统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转变系统的功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实现系统结构优化。

学校班级系统的结构,有班干部的结构,有小组学生的结构,还有学生上课坐位的结构。这些结构中有一个结构不合理都会影响班级系统的功能。班委会干部一般设5至7人。有的班主任选择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当干部,结果班里工作没有搞好。后来选择班干部按照以下条件:(1)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2)是非界线比较明确。(3)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4)有一定工作能力。使班级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出现了新面貌。

有的班不分小组,班里活动临时指定人,班级活动一哄而上,缺乏小组竞争机制。后来分了小组,作了精心安排,考虑到班干部、个子大小、男女生、学习好差、文体爱好,组织纪律等因素,又和排座位联系考虑,每组两排,小个子座位在前,大个子排在后,学习和纪律好的与差的搭配,有利于各组开展学习、课堂纪律等方面的竞赛。这样把小组和排座位结合起来的结构,使班集体出现了新气象,成为先进班集体,实现了班级系统结构优化。

总之,变革班级系统的要素、层次和结构,实现班级系统结构优化是推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后,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再启发生疑(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4)学生反馈、总结,教师总结、评价。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发学生兴趣,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活跃课堂气氛)

(4)讲述: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营养结构(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珍爱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主要类群)

③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②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1)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思维解放出来,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反思五:整体分析。(提高课堂有效性措施和改进建议)

(作者单位 广东省高要市第二中学)

系统化结构化 篇7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灾害和事故不定时地会发生,并且这些事件的严重程度在范围和规模上逐渐增加。不止是自然灾害或者是像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生态危机,流行病传染病等的事故,同时,社会经济危机,生态危机,饥饿,污染,社会不安定因素,恐怖袭击等时常困扰着现代社会。这些威胁不仅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甚至严重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因此,应急管理成为政府行政措施的重要方面,对突发事件实行管理旨在降低,处理或是避免危险。具体表现为,在灾害发生前进行准备,对灾害的响应,以及事后的支持重建工作。应急管理包括一系列应急措施和相关法律政策,好的应急措施可以最小化事故发生的可能以及事故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安定,在此层面上,应急管理对政府对社会是有重要价值的。

为了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行政部门要搜集大量相关信息,包括法律文件,规章制度,应急准备,规则政策,研究资料以及以往的应急经验。在应急管理中,决策者会面临大量的信息,不同的权威机构会给出不同的信息。对于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信息和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应急管理系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制定明智的措施,但是,很少有学者就非结构化的电子信息进行研究报告, 很少有对非结构化电子信息进行定义,分析,以及解释它是如何给应急管理提供服务的。本文旨在说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建立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应急管理信息。

1相关基础概念

1.1非结构化信息

许多学者指出绝大多数有潜在价值的信息都是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信息正在引领科学的艺术性潮流。在应急管理中,决策者需要分析大量的非结构化文本和文件来获得或者推断出对做出决策有用或者支持决策的相关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可以视为一种计算机化的信息,它不是一种数据模型或是一种能够轻松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它包括自然语言, 书面文件,演讲,声音,静止的形象或者是录像。不同于结构化的文件信息,非结构化信息不是被储存在数据库中或者是有注释的文件中,它有其固有的结构,可以根据文档中的形态,语法其他方面推测出来。

总体上来说,半结构化信息有特定的模型,它可以让机器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这种半结构化信息不能够为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服务,因为它虽然有一定的结构,但是语义不确定,比如HTML网页上的table等不确定的字段。所以即使信息是以结构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是如果不能为加工任务提供帮助的话,仍被视为非结构化信息。

1.2非结构化信息管理

非结构化信息是未被管理的信息,由于缺少结构,非结构化信息很难被收集, 获取,分类。在组织中,非结构化信息被视作是关键性的智力资产。为了掌握分析这种形象化的信息,一些管理方法应运而生。

现代企业将应用非结构化信息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学者们认为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的挑战在于管理者需要辨别,定位, 并且要能将实体与利益关系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能将其中至关重要的知识挖掘出来。将非结构化信息分割成许多部分来研究是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的正确做法, 这些部分包括文本挖掘,分类,信息检索。 在此过程中,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有助于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

在对半结构化信息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中,新生代的数据检索技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强对元数据的搜索能力、内容、行为分析来对半结构化信息以及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所以软件商不仅满足于传统的软件要求——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他们开始关注于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管理非结构化内容。这些新的思路拓展了商业层面,使得软件制造商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更好地迎合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加速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迅速获得高额利润。

虽然说对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和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目前没有将非结构化管理应用于管理动态知识和知识流上的案例,理论没有能得到实践的有效证明, 所以对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分析,辨别,定位,将实体和利益联系起来,以及探索非结构化信息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点。

1.3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UIMS)

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有三个层级, 输入——非结构化信息管理——输出。其中,输入的内容包括组织中的非结构化信息,组织外的非结构化信息,以及该产业的公共认知。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由四部分组成:词库模型,新概念的启发,概念之间的关系,动态知识流和多元化。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输出旨在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区分不同人对非结构化信息的不同的观点。

下面对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四个部分进行一些解释:1)词库模型:词库模型包括控制性词汇,同义词的概念, 保留词,词语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等。这个模型是持续不断的更新的,它会从公众词汇中提取组织需要的词汇,一旦公众词汇有更新,就会受到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关注,他们会实时地进行更新。同时,更新的来源也可能是新概念的启发,如果有新鲜的概念出现,就会反馈到词库模型,词库模型据此进行更新。2)新概念的启发:概念的启发和输入以及词库模型有关,在词库模型中没有出现过的概念,就可以视作一个新的概念。概念的流行度由概念的普及度来衡量,然而概念的强度由它在特定时段出现在非结构化信息的频率决定。3) 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不同概念的重要性程度。概念之间的关系显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影响的程度。4)动态知识流模型:脑力工作是复杂的,没有固定程序的,是非线性的。在社会工作中,知识是分散在员工之中的,脑力工作由员工来完成,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来帮助他们交换认知,融合,推动改革创新,以实现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与时俱进。

2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

将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应急管理,是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的新领域,将非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系统(Remote Video Monitor),车辆追踪系统(Vehicle Tracking),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和便携无线数据(Handheld Wireless Data Terminals)遥感(Remote Sensing)等相结合,充分发挥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对非结构化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反馈的作用,给应急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2.1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应急管理要求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的信息上,这些信息源自决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资源。如果,决策者没有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没有能获得专业知识,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错误决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没能及时反应迅速做出战略部署,错失良机,使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政府威望。同时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到,不同的信息被存储在不同的文档和数据库中,许多信息被保存在文本文件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不能得到妥善的管理,导致决策者很难迅速精准专业地定位信息。这些做法严重降低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应急管理的反应时间。所以,决策者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辅助的系统提供管理文本信息的帮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应急响应方案,降低风险。

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应急管理中,非结构化管理主要为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信息和知识以便分析建模。知识模型主要提供不同的方面的信息,整理一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必要的文本以便决策者进行合理决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B/S模式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被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2.2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机制的建立过程

(1)收集应急管理需要的信息

对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就是搜集相关的信息。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对应急管理涉及道德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大多是非结构化的,以文档的形式保存。在收集应急管理信息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这样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

(2)重新界定信息类别

为了使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好地用到应急管理中,应该对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重新分类界定而不是一成不变。使用者可以将与应急管理有关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类别添加进来,采用自动划分类别的做法可以减少传统做法可能带来的大量的不必要成本,以及大量冗余信息,提高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 提高时效性。

(3)文本分析

在自动划分类别的方法下,一旦获取了应急管理的信息,非结构化管理系统就会立即对文本进行分析挖掘,突出显示文件的特征,将一些文本标注上向量坐标。

(4)自动划分类别

在自动划分类别前,一些文件被人为地选作标志性范例来构建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每一种范例确定后,相应的类别就作为标志性的向量坐标确定下来,通过向量坐标之间的相似度,可以自动的进行文件的归类,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

(5)应急管理信息的反馈

由于应急管理信息的分类事前已经确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完全做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信息之间是完全封闭的,不能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反馈,所以,在处理信息时候,注意在战略全局角度利用应急管理的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从全面战略角度制定决策,这样才能实现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健全。

3总结和展望

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旨在减少致命性的危险系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中关键在于应急管理要能获得有关专家权威性的意见以及文件,案例等非结构化的信息,决策者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决策,总的来说,迅速的应急能力建立在对信息的大量搜索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

虽然政府在实施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时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实施起来会遇到很多阻碍,但是,一旦建成,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不仅加强了政府的威信度,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安全保障。

可以预见,在未来,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为基于非结构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实现以及推广提供了良好契机。

摘要:应急管理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政府需要对自然灾害等难以遇见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反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有效地搜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应急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旨在利用非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对应急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以给决策者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给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标准系统的结构 篇8

1.1 标准系统

标准系统是标准的一种存在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高级的存在方式。即:标准并不都以系统方式存在,只有当它们具备一定条件时,才能称其为标准系统。这些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由此结成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完整的有机整体。这是判断是否具备系统属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我们把一些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的、没有共同目标也不具备某种特定功能的标准集中到一起,不论数量如何众多,也不论每个标准的水平如何高,它们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也就是说它们还不是系统,或者说它们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系统。然而,在许多企业里却常常把一些互不相关、未经整体协调、也不具备特定功能的标准,分门别类地摆在一起,便认定这就是一个标准系统,并且具备了系统的功能。这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误区。一个组织的标准化工作一旦陷入这个误区,就可能产生如下的不良后果:

(1)为建系统而建系统。

我国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建设标准系统作为企业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在企业的标准数量有限、种类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认为本组织的标准系统已经建立,他们会意识到当前的任务就是努力增多标准的种类和数量使之尽快形成系统;当企业的标准种类较为齐全,数量也达到相当规模时,他们会误认为本组织的标准系统已经建成,今后的任务只是如何维护和更加完善这个系统了。这样一来,企业标准化工作就会陷入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失去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2)误认为这就是企业标准系统的最佳状态。

许多企业的标准系统不是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而是按照某种统一的模式或路线图搞起来的。从表面上看完整齐全、应有尽有,并符合统一模式的要求,通常会认为这便是企业标准系统的最佳状态。其实这样的标准系统,既缺乏系统的本质属性,又不是最佳状态,因而它发挥不出最佳功能。衡量一个系统是否最佳,不是看它的表面而是看它的功能,是看它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

1.2 标准系统的功能

建立任何一个标准系统的目的,都是要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所谓标准系统的功能,通俗地说就是指这个标准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才是标准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标准系统的功能不仅是标准系统建设的目的,而且是任何一个标准系统存在的理由。不仅每个标准系统都应具备一定的功能,而且这个功能必须与标准化的目的相适应,能确保标准化目的的实现。这就决定了标准系统的建设不可能是任意的,也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套,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从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出发。也就是说标准系统的功能是具体的并且是互不相同的,不可能是抽象的和千篇一律的。然而,许多企业花了极大代价,制定了大量标准所建立的标准系统,其功能却是模糊的、抽象的,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如果我们在着手创建某一个标准系统之前,对这个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不明确,待到这个标准系统建成之后,它所具有的功能也不清楚的话,这样建立起来的标准系统是不会有多大用途的,对这个标准系统的控制、改进和管理也都无从谈起。因为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哪些标准偏离了目标,也不知道该改进什么和向什么方问改进,结果是系统一经建立便放任自流,渐渐地成了摆设。这是许多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费力很大却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2 标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结构即系统的组织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的集中表现。只有依靠结构才能把孤立的诸要素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以结构为中介,要素的属性和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和功能。结构不同即组织形式不同,其所发挥的功能也就不同。把一些互不相关的标准放在一起,是不会产生系统功能的;即使把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标准集中到一起,如果系统结构很是松散(标准之间协调不够、相互联系不紧密)也不会产生理想的系统功能。所以标准系统的结构对其功能的发挥有最直接的影响,在标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系统结构,不仅有利于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有利于系统的管理和改进创新。

标准系统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结构形式产生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标准系统的结构形式也不可能是永远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标准化目的和具体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在一个组织中还会因工作任务和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互不相同的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系统。例如:标准化管理部门出于对本组织所需标准的宏观管理,尤其是计划管理的需要,通常按分类结构建立标准管理系统;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建立的标准系统通常按工作流程或功能要求形成标准之间的关联结构。在用怎样的结构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标准系统的功能这个问题上,同样是标准化机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标准化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标准化目的创造最适宜的结构,用较少数量的标准、较低的标准化成本达到标准化的目的。那种盲目追求标准数量、建造大而全的标准系统,又不见明显功效的做法实不可取。

不论什么样的标准系统,它都不是标准化工作的极终目的,它都只能是用以实现标准化目的的一种工具。为了实现特定的标准化任务,达到特定的目的,常常需要研制特定的工具。工具和方法不当对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和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绝不能因此混淆了工具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更不能把研制工具(建标准系统)作为标准化工作的目的。选用合适的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根本之道。对于这个问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把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经验总结为“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他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他又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些充满哲理的生动比喻,对于我们如何建立标准系统,以及如何用这个系统去解决问题,都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确有许多组织,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工具(标准系统)的建设上,而且年复一年地补充完善,有时还要评比检查,至于如何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下功夫去研究。这种现象用钱伟长教授的观点来衡量,这不就是那种“整天磨刀,欣赏刀”的“刀匠”吗?刀匠只能生产工具,需要的是用刀去解决问题的“屠夫”。我们可能既要当刀匠又要当屠夫。但做刀匠的任务是为屠夫制造适用的刀。杀猪用猪刀,杀牛用牛刀,杀鸡不能用宰牛刀还要有鸡刀。综合标准化不是用一把刀去杀所有的问题,而是制造最合适的刀,杀最难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3 标准系统的模块化结构

综合标准化不片面追求标准的规模,而是致力于用标准解决问题。对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企业来说,企业标准系统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企业里,如果像传统标准化那样,建立以分类为特征的、大而全的标准系统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因为它同综合标准化的思路存在较大差别,它不可能作为综合标准化的工具。企业在开展综合标准化过程中,每实施一个综合标准化项目都会形成一个标准综合体,这个标准综合体才是地地道道的标准系统,因为它具备系统的全部属性,有着自己独立的功能并服务于特定的标准化对象。我们把这样的系统视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模块。企业每开展一项综合标准化任务都会产生一个这样的新模块。这样一来,模块就成了企业标准系统的核心要素,模块化便是企业标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

这样的标准系统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1)模块和信息库分开,也就是“在用标准”与“备用标准”以及作为制标依据的其他标准文件分开,这有利于采取互不相同的方法进行管理。

(2)信息库里的标准和文件采用分类结构,以便于管理为原则(类似于企业标准体系)。

(3)在用标准采用模块化结构,依附于项目。

如图所示,企业标准系统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①上层部分是“信息库”。这个库里存储的文件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与本组织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各级基础标准、用户的要求和本组织的标准化规定。这些是企业标准化活动必须遵守的文件,也是制定其他标准的依据。这类文件可称为“基础性文件”。

另一类属于“备用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可选标准,它们是本组织的标准积累。建立标准综合体时可从这个库里选择适用标准。为便于查找,可按标准性质和层级关系分类存储。这部分标准如何分类,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例如:有的企业经常开发新产品,采用CAD设计,这就需要将通用零件、标准模块、常用外购件、配套设备等加以归类,必要时对它们再分类;有的企业多品种生产,不同的产品轮番生产,下场产品的全套标准(模块)可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存储,以备再上场时使用。

②下层部分是“在用标准”。它由一系列模块(标准综合体)组成,这是企业标准系统的核心部分。“在用标准”即正在执行的标准。它们是在第一线真枪真刀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关注的重点。它们以模块的形式存在,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系统属性。因此,这样的系统是具有敏感性的系统。即当环境变化时或其中的某一要素改变时,会引起相关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改变。对这类标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客观要求,及时地对标准系统进行调整,保持在用标准的适用性。正是因为如此,这类模块通常应授权使用该模块的部门管理。只有使用部门直接管,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修改。使用标准的部门不仅有保持标准适用性的要求,而且有实现的能力,因为只有他们才最清楚该改什么和如何改,是他们最为敏感。授权不等于放弃统一管理,更不允许各自为政。要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活而不乱。

“备用标准”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标准资源。对这部分标准的管理是企业标准化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的日常工作。工作如何做?依企业情况而有所不同。“基础性文件”是企业标准化的基础,尤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是制定现行标准的依据,对这部分标准库的管理重点在于跟踪,要做到准确及时地把握相关的变化信息,并及时地更新。

这两个层次的标准是怎样形成的呢?上层的信息库是积累的结果,它始终处于不断积累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带有资料库的性质。积累的方式大体上是两种,一种方式是通过建立标准综合体积累新标准,一种是企业标准化机构根据企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制定必要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以及模块未覆盖的标准;下层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是随项目而形成的,也就是每搞一个综合标准化项目(例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开展一个工程项目、实施一项节能计划),便产生一个标准综合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个项目撤销了模块也随之撤销。模块里的标准经过审核,有的存入信息库转为备用标准,供以后再建标准综合体时选用,有的作废。这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基层随时随地发生。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个模块,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也是一个模块。随着企业标准化的深入,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可能逐步纳入各自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有明确的目标和功能,并且可以独立改进又对其他模块影响不大。模块之间通过接口互相关联,形成整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标准系统的动态性和柔性,这也是模块化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4. 标准系统模块化结构的意义

标准系统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通常是由建系统的目的决定的。目的不同,对系统的要求也就不同,系统的结构也就不同。开展综合标准化建立标准综合体的目的是要用以解决具体问题。每个模块就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的全套标准。采用这样的模块化结构有什么意义呢?

4.1 标准隶属于项目

标准隶属于项目,按项目的要求制定,作为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工具,随项目改进而改进,由项目管理人(部门)实施管理。综合标准化的这个特点非常之重要,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标准的实施问题,也为解决标准适用性、有效性问题找到了方向。

4.2 使复杂系统简化

当今的每一个组织,都经历了几十年的标准积累,标准数量都已相当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对这个系统的管理难度与日俱增。模块化恰是使复杂系统简化的最好方法。它把现行标准和备用标准分开,又把现行标准分散在若干个模块之中,同时又把每个模块的管理授权给相关部门,这就使每个模块所包括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每个管标准的单位承担的任务量有限,管理难度显著降低。此外,更为有意义的是变少数人忙标准为多数人管标准,而且是用标准的人管标准,他们不再把标准看成是外来的强加之物,而是用以完成任务的有用工具,他会千方百计地把标准管好、用好。这就有可能在企业里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用标准管标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管理的生动局面。

4.3 保证标准及时更新

标准能否及时更新,是保持标准适用性的关键,这同样是标准化管理的一大难题。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情况下,管理标准的人并不使用标准,他不可能知道哪些标准该更新了,更不知道怎样更新,实际上是放任自流,能做到定期复审的只是少数,即使复审也很难审到点子上。模块化系统是一种变集权为分权的体制,由用标准的人负责更新标准。用钱伟长的理论来说,就是用刀子的人负责磨刀)。用刀子的人自然知道刀子什么时候该磨、磨成什么样才好用,这就是车工必须会磨刀的道理。这种管法是创造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确保标准及时更新,而且能确保标准是持续适用的。这里所说的“用标准的人”,不是指哪个人,而是指负责管理这个模块的组织,由这个组织提出更新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按程序批准。

4.4 使标准系统具有动态性和柔性

标准系统不是孤立系统,它必须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标准系统的环境是迅速发展着的科学技术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与此相关的标准则必须及时调整。否则,现行标准要么不能用,要么起反作用。因此,企业标准系统是否具有随环境而变的动态性和灵活应变的柔性,就成了决定整个产品系统是否适用、是否有用的关键。而且这个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许多学者都认定这是信息时代向传统标准化的严重挑战。

综合标准化所建立的标准系统,之所以采取模块化结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标准系统具有动态性和柔性。它怎么会有动态性和柔性呢?模块化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处于最基层的模块是隶属于产品或项目的,市场需求变化的信息,是通过产品传递到标准的。市场要求产品变,产品立刻要求标准变。这个变化不是自动的,因为标准系统不是自组织、自适应系统。但是由于这个系统(模块)是由该产品的生产单位或主管部门管理,管理者不仅会发现这种变化的要求,而且知道如何应对,这就增强了模块的“敏感性”。又由于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内部要素的变化,极少影响其他模块,更不影响系统整体,这就使模块具有“独立演进”的可能。模块的“敏感性”和“独立演进”是模块化结构的特有优势。当每个模块都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独立演进时,系统便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动荡”的“自组织”过程,便有了“自下而上”的动态性,从而使标准系统保持持久的适用性。

现今许多企业的标准系统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静态的刚性系统。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几年一复审的办法。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很难解决问题。原因在于我们对每一个具体标准进行审查时,有时易于判定该标准是否应该更新或淘汰,有时是不易判定的。因为要素的性质是由系统决定的,离开系统是无法认识要素的。当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标准处于怎样的系统,也不知道系统对它的要求时,对它进行判决是有风险的。另外,这样的复审是很难执行的,因为人力、财力、时间的代价太高,许多企业难以做到(请看如下案例)。

[案例1]2004年国家标准委对21,575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全面复审。历时17个月,动员了6,800名专家,清理的结果:(1)继续有效的9,526项,占44.15%;(2)急需修订的9,536项,占44.20%;(3)应予废止的2,513项,占11.65%;(4)正在制定中的8,511项中,确定保留的5,650项,占59.51%。终止并撤销计划项目3,446项,占40.49%;(5)经过清理国家标准总数减少23%。

强制性国家标准(3,042项)清理的结果:(1)废止422项,占13.87%(其中即行废止114项,转为行业标准308项);(2)可继续使用但急需修订1,586项,占52.14%(其中转为推荐性标准的308项,修订后仍强制的1,246项;(3)继续使用无须修订的1,034项,占33.99%。

[案例2]2010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省部长访谈录——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谈到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标准问题时,李部长说:“我们产品质量标准要先进,因为多年历史欠账,我们统计了一下,工业的标准有43,000个,不含能源。我们管的43,000个,有23,000个标准的标龄超过10年,就是10年以前制定的,落后了。这23,000个里面有10,000个要重新制定或者修订。”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以积累为特征的标准系统不清理复审是不行的;二是复审起来耗资巨大,标准越多越难办。因此,复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学者观点]美国标准化学者Steven M.Spivok和Cecil Brenner把这种现象叫做“标准的泛滥”。他说:“标准研发组织告诉我们,许多标准很少使用。我们还知道,尽管经过每5年一次的审查,但是在我们的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的技术已经过时,尽管这些技术对于旧设备的零部件维护可能还有用,但已经不再为新设计功能所用。有些人认为,在我们的国家中有25%~30%的标准,无论是政府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属此类(编者按:连美国也不例外,这是传统标准化的通病)。标准研发组织不愿意宣布取消那些已经过时的标准,或者宣布这些标准‘不能为新设计所用’。结果是,使用者抱怨市面上出现的所谓‘标准’太多,而有些根本就不配冠以‘标准,的名称。所谓标准的泛滥削弱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标准的影响和效力。”因此,他认为今后标准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实施。他说;“可获得标准的数量可能并不象征它们对于行业和经济的价值。真正的价值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还需要寻找有效方法确定如何广泛地推行和实施标准。”他又说:“这种以标准实施为重点而不是以制定为重点的发展趋势,以及随着地区和国际标准组织的地位日益提高,促进了某些国家标准机构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和组织结构进行评估和定位。”

我国船舶设计标准化专家沈治平认为:“标准工作者把眼光仅仅落在文本上是不够的,而要延伸到标准对市场、对社会的实际效用上去。标准只有能够被沿用并且产生正面的效益才是可行的标准。”

2010年12月7日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巨源煤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26人。学者柴桑在《新京报》上撰文称:“责任事故是中国矿难频发的最大诱因,人祸是这一现实的最真实写照。”他认为,“假如严格执行相关国家标准和生产制度,全面落实各项生产法规,很多矿难根本可以避免。这与所有制无关,与规模也无关,在严格执行行业安全标准的情况下,民营、小煤矿同样可能实现安全生产”(资料来源imfzf.com)。

系统化结构化 篇9

1 智能配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1.1 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

先进配电系统自动化在进行故障处理和自我恢复、分布式电源和可以平移负荷调度、通信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时, 通常需要制定在具备可自我恢复的配电网络结构前提下, 能够有效提升供电可靠性与稳定性, 降低非故障停电区域, 缩减停电恢复时间。而配电自动化系统中要求全面考虑分布式电源、储备能量系统、客户定制电力技术以及智能需求侧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 它的作用需要延伸至客户的室内网, 在确保用户用电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效率。

1.2 配电网快速仿真和模拟技术

配电网便捷高速的仿真和模拟技术是促使配电网自愈的非常重要工具, 它可以实现的主要作用包含配电网自适应保护、故障自动定位与处理、网络重新构建以及自动电压与无功控制等方面, 仿真工具由配电网状态评价、电网潮流评估与优化、电网动态安全性能评价、负荷预测等方面构成, 而建模工具是由网络拓扑分析模型、配电设备模型、负荷模型和发电模型等方面构成。与此同时, 运用数学分析工具与高端的预测技术, 基于配电网物理结构与电网运行情况, 最终实现配电网的精确状态估计于实时优化工作, 然后预测配电网潜在发生事件, 并且为系统运行工作人员带来更好的辅助决策建议与便捷决策服务, 从而达到配电网自愈的目的[2]。

1.3 分布式发电和智能微网技术

所谓分布式电源是指连接到配电网的小容量发电机或者储能设备。通常一个智能电网会具备一个更大容量与接入便捷的分布式电源。在该种状况下, 配电网将与一个小型的输电网相同, 它也要求考虑诸比如非辐射性潮流与较高的短路容量等输送电力网中经常出现的状况。除此之外, 配电网设计还要求考虑问题包含在孤岛条件下的运行能力问题、降低配电网优化潮流的限制情况以及分布式电源与具体电厂运行配合是否融洽的状况等。而集成多个分布式发电单元与负荷通常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能够为用户带来电能与热能。

1.4 量测和通信技术

这项技术 (AMI) 是配电系统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前提, 同时也是提高配电网总体工作与管理自动化水平的基础。基于高端量测与通信技术的配电系统先进量测体系是不断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前提[3]。而AMI技术通常是由智能表计、信息收集组织、回程传输系统、双向通信网络以及计量数据管理系统与用户室内网络等技术构成。智能电表能够定期获取到用户带有时标的不同时间的用电量、使用电功率、电压以及电流等数据, 它是配电网的主要数据测量传感单元。

2 智能配电系统的结构组成设计

2.1 智能配电终端

智能配电终端通常是指用于开关站、配电室、配电变压器以及线路等配电装备的监测与控制设备。智能配电终端必须采用模块化设计, 这样才会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维护的便捷性。智能配电终端的作用要求适应不同可靠性与不同接线方式的一次网络架构。

2.2 智能通信系统

按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不同运行方式, 合理设计与建立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智能配电主站和配电子站之间的通信网络作为主要骨干层, 智能配电主站与子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网络通常作为接入层。智能配电通信网需要实施与多种通信方式相联系的原则构建, 对于那些要求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地方适合采用光纤专网通信办法[4];而对于实时性与可靠性需求很高的具有遥控功能的配电终端, 要优先运用专网通信方式, 在运用公网通信方式时一定满足有关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

2.3 智能配电主站

智能配电主站一定适应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与要求。一定要具备可靠性、实用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 而且能够按照各地区配电网架结构、配电自动化应用前提条件以及供电企业的具体要求, 合理选择与配置软硬件系统。智能配电主站和其它系统之间的互连相互连接, 如果具备综合数据平台, 能够作为按照数据库方式的应用系统而接入的信息交换总线设备。

3 结束语

配电与用电部分是整个智能电网把用户与电网衔接起来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实现双向互动的智能电网的关键一环。智能配电与用电系统通常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即为智能配电系统与智能用电服务系统。而作为智能配电与用电系统重要的通信系统, 必须选择最佳的通信技术来实现配电自动化与用电信息收集, 分析与研究智能配电与用电的远程通信技术, 要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构架, 这是全面建设坚强配电与用电网系统的重中之重。

摘要:作为电力系统到用户的最后一环, 配电系统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 系统效率的高低将会对用户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随着配电要求的不断提高, 智能配电技术逐渐应用到了电力系统之中, 是对用户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并进一步的拓展了电力设施的系统增值服务。基于此, 本文对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 为时下电力系统配电工作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智能配电系统,关键技术,系统结构,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成山, 王守相, 郭力.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望[J].南方电网技术, 2010 (1) :18-22.[1]王成山, 王守相, 郭力.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望[J].南方电网技术, 2010 (1) :18-22.

[2]杜伟, 朱尤智, 曹辉.智能配电、用电远程通信技术分析[J].光通信技术, 2011 (7) :27-20.[2]杜伟, 朱尤智, 曹辉.智能配电、用电远程通信技术分析[J].光通信技术, 2011 (7) :27-20.

[3]邓玲慧, 王志新, 沈剑鸣, 邹建龙.智能配电技术及其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 (3) :34-36.[3]邓玲慧, 王志新, 沈剑鸣, 邹建龙.智能配电技术及其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 (3) :34-36.

系统化结构化 篇1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对于国家各级监管部门来说, 网络舆情监控已经成为其自身业务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 必须解决如何针对业务监管的特点对其中的热点信息进行收集这个问题。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基于Heritrix等开源爬虫进行主题搜索的尝试。在文献中, 提出了一种结合遗传算法, 利用向量空间法来判断主题相关度的解决办法。本文在这些基础上, 对Heritrix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将URL抽取的判断放入处理线程, 并利用HtmlParser对抽取内容进行结构化分解从而为舆情分析提供良好的业务扩展。

相关技术简介

Heritrix简介

2003年初, Heritrix由互联网档案馆和北欧国家图书馆联合开发完成。从其诞生至今, Heritrix不断被互联网档案馆及其他感兴趣的第三方组织改进。时至今日, Heritrix已经作为一个成熟的开源爬虫被广泛熟悉和使用。

Heritrix的原型是一个档案采集工具 (archival crawler) , 用来获取完整的、精确的站点内容, 并进行深度复制。Heritrix可以采集站点的所有相关内容, 包括站点中的图像以及其他非文本内容。虽然Heritrix实现了对内容“来者不拒”的采集及存储, 但是其对页面内容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爬虫可通过Web用户界面启动、监控和调整, 并支持弹性的定义要获取的URL。

Heritrix的系统执行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主要的部分

1.边界控制器:主要确定下一个将被处理的URI, 负责访问的均衡出来, 从而避免对某一web服务器造成太大的压力。它保存着爬虫的状态:

※发现的URI (URIs have beendiscovered)

※正在被处理的URI (URIs arebeing processed (fetched) )

※已经处理的URI (URIs havebeen processed)

2.触足线程 (处理线程) :URI被一个ToeThread处理。处理交由一系列的处理器进行操作。

3.处理器:许多Processor组成一个处理链 (processor chains) 中, 每一个处理链对URI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分析结果, 将它们传回给边界部件。

HTMLParser简介

HtmlParser提供了线性和嵌套两种方式来解析网页, 主要用于html网页的转换 (Transformation) 以及网页内容的抽取 (Extraction) 。HtmlParser有如下一些易于使用的特性:过滤器 (Filters) , 访问者模式 (Visitors) , 处理自定义标签以及易于使用的JavaBeans。

HtmlParser它是一个快速、健壮且经过严格测试的组件。本文基于HtmlParser提出了一套配置策略来实现对采集内容结构化分解。

基于关键词过滤与结构化输出的爬虫设计

基于关键词过滤URI的抽取思路

Heritrix本身提供的是archival crawler方式, 仅对目标地址进行采集归档。如果希望仅采集业务相关度高的内容, 需要在抽取的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对URI进行过滤。本文制定了相应的URI过滤策略:

(1) 基于URL的正则过滤。

网络上任意一个URI均包含一个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 用来描述其所在地址。通过对各类信息站点的分析, 几乎所有的站点对于站内资源均做过统一的目录/结构规划。这就意味着特定的目录/网络路径用来存放/访问不同的内容。比如, 新浪财经的内容全会出现在http://finance.sina.com.cn/下, 而体育新闻的根地址是http://sport.sina.com.cn/。可以看出, 面向新闻门户类的站点进行信息采集时, 通过对采集地址的过滤便缩小主题采集的范围, 从而大大减少对无用信息的收集。

(2) 基于标题的关键词过滤。

经研究表明, 网上信息的内容标题90%以上都直接反映了其文章内容主旨。因此在标题上对关键词进行过滤, 也可以提高信息采集的主题相关性。信息标题最早在页面分析时被程序接触, 它们包含在中。

但考虑到部分特例, 基于标题的关键词过滤策略可以当作为可选过滤规则。

(3) 基于正文内容的关键词过滤。

面对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关键词组合, 通过全文检索技术来发现内容的匹配度。当匹配度大于给定值Τ, 该页面进入采集结果。

考虑采集队列的调度的处理压力, 正文的处理会将从抽取处理链中剥离, 放在后续处理链中进行。

采集内容结构化输出策略

传统的网络爬虫最终提供的是一份份存在硬盘上的HTML文件。作为一种文本文件, 在监管应用或是业务应用中都不方便被利用。但是, 任何互联网的信息均可以被结构分解。如:

新闻类信息需要包括:标题、发布日期、作者/来源、采集来源、正文、插图附件。

漏洞公告应该包括:漏洞ID、漏洞标题、发现日期、漏洞描述、严重程度、受影响的系统列表、解决方案、相关补丁信息、相关信息来源。

利用HTMLParser技术可以将上述信息的文本内容按其元数据描述进行分解, 并以XML格式结构化输出到本地。

系统设计与实现

前文中提到, 在Heritrix的运行架构中, 处理器 (Processor) 利用多条处理链 (Processing chain) 完成页面的分析、抽取、保存等工作。在诸多处理链中抽取处理链 (Extractor processing chain) 的功能是当提取完成时, 抽取感兴趣的HTML内容, 并发现新的URI。其后继的写处理链 (Write/index processing chain) 负责把数据写入本地磁盘, 存储爬行结果, 返回内容和抽取特性, 过滤完存储。因此要实现基于关键词过滤与结构化输出的爬虫需要对上述两部分内容进行扩展。

首先扩展ExtractorHTML, 对原来抽取正则EACH_ATTRIBUTE_EXTRACTOR进行修改, 去掉css和script引用的抽取, 仅对连接地址进行抽取。修改后的正则如下:

其中G r o u p (1) 为新的链接, Group (2) 为链接文字, 即标题。匹配出的内容可同时进行URL过滤以及标题关键词匹配过滤。代码片断为:

其次, 对于实现一个新的Processor负责采集内容的写处理。在写入硬盘之前调用页面Parser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分解:

由于页面内容的结构化工作与采集的站点相关, 系统提供了一套配置策略来满足要求。

其中extractor-regx描述了URL的过滤规则, parser-bean指向了一个页面内容分析的处理类, 该类利用spring的IOC注入到程序当中。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系统采用Java语言实现, 机器环境为Open Suse 11系统, Xeon E55062.13GHz, 16G内存, 500GB×4 (Raid5) 硬盘, 通过10M科技网接入因特网。

采集策略设计

实验以新浪新闻科技频道、金融频道, 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漏洞库为采集对象, 搜索深度为2, 线程数为50, 每6小时采集一次持续72小时。

关键词分为行业机构、灾害事件2类, 共计128个。二者之间为组合关系, 组合数量共2608组。过滤规则采用基于URL的正则过滤和基于正文内容的关键词过滤方式进行。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是实验结果数据。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对URL地址进行过滤平均耗时在15毫秒左右, 由于正则规则的数量不同时间上略有出入;前两项采集数据各自对正文进行了2608组关键词组合过滤, 仅比无关键词过滤的任务多耗时400毫秒。

通过这组数据, 可以看出系统关键词过滤和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效率较为优秀。在原有采集构架基础上加入的关键词过滤与结构化输出特性, 对处理效率上尚无太大影响。

另一方面, 实验数据中平均每次任务执行时间变化量过大, 与采集页面的数量成正比。其原因是Heritrix对写链的处理进行I/O保护, 避免一次性对硬盘大的量写入。

结束语

目前, 针对主题搜索引擎的爬虫系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关键词过滤与结构化输出的爬虫将成为各监管部门对业务内容进行舆情监控的一个主要手段。本文描述了一个基于关键词过滤与结构化输出的网络爬虫系统。通过对开源Java爬虫Heritrix的改进, 增加相应的处理器及配置策略, 使其得不单能够对采集内容进行过滤, 同时也可以对采集内容进行结构化输出。

注:最后一项采集内容仅建立索引, 无关键词过滤。

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探析 篇11

关键词: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结构

众所周知,澳门是一个“弹丸之地”,世界范围内有诸多类似于澳门的微型国家与地区(small states and territories)。英联邦秘书处是对微型国家与地区进行关注的先行者。微型国家与地区形塑下的微型社会决定了其高等教育系统同样呈现出微型的征貌。澳门高等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594年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建立。之后,随着1762年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关闭,澳门高等教育陷入了“长时段”的沉寂期。1981年私立澳门东亚大学的设立标志着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肇始至今,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业已生成。近10年来,澳门高等教育系统未发生过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院校以及院校内部的结构也趋于稳定。当前,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包括4所公立高等院校,6所私立高等院校。随着澳门的回归,内地研究者对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呈增多之势,然而较少对澳门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进行研究,更鲜有从微型社会的视角对其微型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审视。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特区政府在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并未充分考量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问题。在澳门高等教育系统趋于稳定的当下,对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识读其结构特征,从而为整体上优化其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奠定基础。

一、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解析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及组合状态。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宏观高等教育结构指的是所有院校组成的一级结构,包括层级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则指院校(子系统)内部的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行政人员结构等[1]。鉴于微型社会的独特性,其高等教育结构并不存在地域结构。本研究主要对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结构进行分析,其中会涉及微观结构的内容。

(一)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层级结构

高等教育层级结构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程度与水平的高低所划分的教育层次序列。高等教育层级结构通常根据高等院校所授学位的程度差异来表征。1997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高等教育分为两级,相当于我国内地高职、高专、本科、硕士阶段的第五级以及博士阶段的第六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9月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四级:“短线”高等教育(第五级)、学士或等同(第六级)、硕士或等同(第七级)、博士或等同(第八级)[2]。显然,新的分类法更加符合世界各国的通用标准。我们所熟知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层级结构分为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依据美国高校所授学位的类型,其更为详尽的高等教育层级结构依次为专业文凭(Professional Diploma)、副学士(Associate degree)、文/理应用型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of Applied Arts/ Science)、专业学士学位(Professional Bachelor degree)、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教学硕士(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教学型硕士学位(Masters degree(Taught))、文/理研究型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 Master of Science(Research))、博士学位(PhD)。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由此可见,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三个层次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较为普遍的层级结构。

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通过其开设课程的类型体现出来。表1列出了澳门各院校所开设的不同学历层次的课程。澳门高等教育系统颁授的证书及学位包括文凭、副学士文凭、高等专科学位、学士学位、学位后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3]。可见,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层级结构分为文凭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澳门地区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与内地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具有相似性。

(二)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类结构

“科类”即学科门类。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同学科的构成状况。而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类结构是由各高校的学科门类设置状况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宏观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类结构需借助各院校的微观科类结构加以说明。学科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分化发展既是知识自身发展逻辑使然,又是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当前,我国内地高等教育共有13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学科大类下再细分为专业(二级学科)。美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完成的,最新的学科分类为CIP 2010版[4]。与我国三级学科划分类似,美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也分为三级:学科群、学科、专业[5]。然而,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级学科群有47种类型,远多于我国的13大学科门类。究其原因,美国高等教育第一级学科门类划分更为详尽,而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中第一级学科门类划分概括性更强。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并公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该标准列出了8大教育领域:教育、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商业与法律,科学,工程、制造与建筑,农学,卫生与福利,服务行业[6]。以下将借助我国内地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划分作为分析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科类结构的参照。endprint

院系是学科的载体,对澳门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分析可以借助各院校的院系建制及课程设置状况进行剖析。在澳门高等教育系统中,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其内部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文、理、工、商、法、医科皆有。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3所高等院校设有部分学科,因此属于多科性高等教育机构。而澳门旅游学院、保安部队高等学校、镜湖护理学院、澳门管理学院4所高等院校,顾名思义,是专门培养旅游、保安、护理及管理人才的院校;中西创新学院旨在培训博彩娱乐从业人员,因此,这5所高等教育机构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属于单科性高等院校。

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工商管理及旅游服务类专业,以2011-2012年度澳门各高校注册学生为例,商务与管理(8931人)、旅游及娱乐服务类(5186人)专业注册学生数占总体(26217人)的53.8%。这一状况与澳门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也印证了微型社会的高等教育具有极强的市场指向性。

(三)澳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开展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组织制度体系,其中包括负责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以及机构间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两个维度:宏观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职责权限关系;微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衍生出3种典型的宏观管理体制模式,分别是中央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并存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于微型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更为直接地表现为政府和高等院校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澳门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负责管理本地区的教育事务。集权型、分权型、混合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不适用于微型国家或地区。因此,澳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特区政府辖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构体系与权责关系。

澳门政府通过社会文化司下设的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管理澳门高等教育事务。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成立于1992年,其主要职责包括:构思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辅助、跟踪及发展澳门高等教育,协助评核高等教育机构的表现等[7]。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是一个官方机构,专门负责澳门高等教育的相关事务,成为架接政府与高等院校的桥梁。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充当政府管控各院校的代理角色,尤其是公立高等院校。因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主要依靠澳门特区政府的财政拨款,而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负责评核各院校的表现并有权跟进高校的财政及财产状况。此外,澳门政府还对私立高校进行财政援助,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还负责就私立院校的特别辅助方式提供建议。因而,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对私立高等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其对私立高校的控制效力弱于公立高校。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的集权式、分权式、混合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不适合用于分析澳门这一微型地区。总之,澳门特区政府对公立高等院校的管控较强,对私立高校的管理则相对松散;对公立院校的管控集中于财政、人事等方面,而对高等教育的整体统筹规划效力较弱。

(四)澳门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8]。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不同的形式:依据学制的差异,可以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公立与私立。我国内地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可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大类。其中,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又可细分为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又可分为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业余大学。澳门微型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特征使其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澳门业已形成公、私立并存的高等教育格局,对办学主体更为细化则可分为政府办学(如澳门大学)、教会办学(如圣若瑟大学)、企业办学(如中西创新学院)、私人办学(如澳门管理学院);依据授课时间的不同,澳门高等教育有日间课程、夜间课程、周末课程等多种形式;依据学习形式的不同,澳门高等教育可分为全日制、兼读制、短期制。除上述几类办学形式外,澳门高等教育还存在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远程教育早在东亚大学设立之时便已出现,澳门城市大学的国际公开学院是由东亚大学公开学院分化、发展而来的一个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也是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及问题归结

(一)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升

当前,澳门高等教育系统涵盖文凭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4个层级,有4所院校可授予博士及硕士学位。然而,澳门高等院校整体人才培养层次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由表2可知,澳门高等院校博士层次、专科及文凭层次人才培养所占比例较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整体而言,澳门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注册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总体的13%,博士层次注册学生数仅占总体的2.31%。因此,澳门精英型人才培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澳门经济结构相适应,潜存“短视性”危机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服务站”,其科类结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结构对相应人才需求的反映。综观澳门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只剩有限的渔业,其产值仅占生产总值的0.5%以下,澳门实际仅剩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成为澳门的经济主导[9],尤其是旅游博彩业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2010年,澳门第二产业总值仅占本地生产总值的7.4%,第三产业占92.6%,其中博彩业占40.9%,经济结构呈严重失衡之势。从学科专业设置上也不难发现,澳门各院校没有农学专业,这印证了学科门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特点。此外,澳门高等教育亦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导向:各高等教育机构普遍设置旅游博彩管理、酒店管理等“短线”专业,人文类学科受重视程度相对较弱,理工类学科起步晚,优势不足。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功利化容易异化高等院校,尤其是处于高等教育系统塔尖的大学的本真价值。社会不仅需要作为“职业训练场”的普通高等院校,同时也需要能引领社会风尚的一流大学。endprint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完备,特区政府的统筹管理效能待强化

如前所述,澳葡政府长时期对高等教育采取“漠视”态度,因而其也未曾设立相应机构专门管理高等教育,致使澳门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关经验可以沿袭。直至过渡期,澳葡政府虽设立了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专责高等教育事务,然而,由于该机构的职能定位所限,其“辅助”高等院校发展的职能更胜于管理职能。作为澳门特区政府管理高等院校的代理机构,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效力不足。而澳门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规划及相关举措的推行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运行。因此,澳门高等教育管理的组织制度体系亟需改革与完善。

(四)澳门理工学院属多科应用型院校,从科类结构上看属于“非理工”

“理工”是理科与工科的合称,它是一个范畴较广的领域,涵盖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天文、工程6个大类及各领域的交叉、应用。按照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科门类划分,理学门类包括的一级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工学门类包括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据此,澳门理工学院的学科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医学、体育学、语言学、电脑学等,除电脑学外触及工学外,其他学科专业都在理工的范畴之外。反而是其英文名称中的“Polytechnic”更能体现其多科应用型的特征,因此,澳门理工学院是一所名为“理工”,实质上属“非理工”的高等院校。

三、结语

资源有限性是微型国家与地区不可回避的发展困境,微型社会的高等教育系统对其人力资源储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如何使微型高等教育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规避“浪费性重复”是微型国家与地区所努力寻求的[10]。澳门高等教育系统共有10所院校,无论从院校数量,抑或是师生规模来讲,其高等教育系统实属微型。与“巨型”或“大型”高等教育系统相较,微型高等教育系统易于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然而澳葡政府在管治澳门期间对高等教育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以及高等教育“长时段”的放任发展,致使特区政府缺乏管理高等教育的相关经验。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的“辅助”功能强于其管治功能,弱化了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统筹优化效力。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的管理效力呢?

第一,特区政府需赋予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更多的权限与职责,将其改制为“高等教育统筹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区政府设司、局、厅、处四级。鉴于此,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更名为“高等教育统筹局”更为恰当。惟其如此,“高等教育统筹局”便不再是与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平级的机构。

第二,赋予“高等教育统筹局”向特区政府就财政资助提供建议的职责与权限,强化其公信力。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之所以对8所最优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管理效能源于其直接向香港特区政府就财政资助提供建议的职能。因此,澳门特区政府应首先赋予“高等教育统筹局”向特区政府就财政资助提供建议的职责与权限。特区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拨款需建基于“高等教育统筹局”的意见,从而使“高等教育统筹局”的效力得到认可。其次,特区政府应支持“高等教育统筹局”扩大机构规模、拓展职责权限,如可在“高等教育统筹局”之下设立辖下机构或部门,执行高等教育质量评核、绩效评价、科研资助等新职能。

注释:

①资料来源: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高等教育资料:2011-2012年度教职员及学生人数》。

参考文献:

[1]谢安邦等. 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6-148.

[2]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修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EB/OL]. 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Documents/UNESCO_GC_ 36C-19_ISCED_CH.pdf,2012-05-30.

[3]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 各地高等教育课程及证书简况[EB/OL]. http://www.gaes.gov.mo/big5/rha/01.pdf, 2012-05-31.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 2010) [EB/OL]. http://nces.ed.gov/ipeds/cipcode/browse.aspx?y=55, 2012-05-30.

[5]张振刚,向敛锐. 美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目录的系统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72.

[6]闫亚林. 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3.

[7]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网站. 简介[EB/OL]. http://www.gaes.gov.mo/big5/contentframe.asp?content=./intro1.html, 2012-05-31.

[8]谢安邦等. 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7.

[9]陈丽君. 澳门经济[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49.

[10]Baldacchino Godfrey, Mayo Pete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Small and Island States: The Case of Malta [J]. Convergence, 1996(2): 26.

系统化结构化 篇12

我院综合原有体检系统的缺点, 根据现有的体检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对原有的体检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造。由原来的文本编辑向结构化数据存储转变, 重新设计了以总检为中心的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现该系统的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构架思想及设计方法报道如下。

1 系统架构设计

1.1 确定数据来源

过去的健康体检报告基本由各种纸质的检验、检查及医师编写报告等组成, 表现形式为总检报告打印及辅助检查单合并的方式。结构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数据源仍从医院信息系统 (HIS) 、医院影像系统 (PACS) 、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提取。与过去不同的是, 经过该健康管理系统格式化输入重新定义, 数据被有规则的格式化、最小粒度地存放在健康管理数据库中 (图1) 。

1.2 制定框架

根据体检报告书写规范制定相应的病历主体的框架, 设定主诉、病史、检验、检查、相关疾病注意事项等主体模块。

1.3 制定总检报告模板

总检报告模板由体检客人健康首页、科室小结、总检综述、总检结果、疾病建议、检后管理组成。

制定体检客人健康首页, 所有健康首页使用同一格式。自动从健康管理数据库中提取病人基本属性,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科室医师根据患者具体体检情况, 填写检查所见及该检查项目疾病史。总检综述根据体检客人的检验检查结果, 自动生成综述、结果并产生相应的疾病建议。体检系统自动根据病人的疾病结果, 上报科室质控中心。

1.4 制定科室疾病种模板和健康保健知识库

制定总检模板是前提, 而制定科室各疾病种类模板则是生成体检健康管理报告成功的关键。在制定疾病种类模板时借鉴临床路径的使用经验, 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各种不同的疾病种类, 在主诉和病史等模块中指定必填和选填项目。如超声类疾病加以位置、大小;妇科类疾病加入婚育史等项目。并加以形容词、量词修饰, 如[ 症状特点]一项的修饰项有持续性、间断性、反复性、慢性、急性, 并指定项目的描述顺序。

知识库是知识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核心内容是知识表示以及基于此的知识应用[1]。健康保健知识库是健康管理师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保健、预防、复查周期的管理[2]。科室医生根据体检 (查体) 结果, 直接从健康保健知识库里面提取保健建议和复查周期提醒。

1.5 统一接口, 嵌入各种检查、检验结果

疾病处理的判断需要检查、检验等结果作为强有力支撑。所以, 在体检管理中嵌入符合医疗标准、统一的数据接口。HL7 (health level seven) 是起源于美国的医疗信息交换标准[2]。是国际通用的医疗数据交换标准。通过使用HL7医疗接口规范, 可以直接将检验、PACS的图象集成进健康管理系统中, 而无须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重新构建。

2 总结

在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HIS、PACS、LIS等的数据整合是重点。系统借鉴HL7 规范, 从各个系统中抽取数据, 以XML方式存储于健康管理数据库中, 为将来的科研查询分析提供夯实的基础。

在使用过程中, 科室疾病模板的制定是关键。对于不同的疾病, 需要收集不同元素的诊断信息, 所收集的元素既是诊断和处方的前提条件, 又是将来科研分析的强有效依据。

摘要:基于HL7协议、总检为中心来设计结构化健康管理系统, 实现格式化、模板化存储体检数据, 达到体检人员信息存储的最完整化和体检报告质量的最优化的目标。

关键词:结构化,质量控制,体检报告,健康管理系统,HL7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GT, Akkermans H.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The Common KADS methodology[M].Cambridge:The MIT Press, 2000.

[2]王海舜, 江依法, 李志敏, 等.一种基于产生式规则的保健知识库架构设计[J].医学信息, 2009, 22 (8) :1391-1394.

[3]梁宗强, 卫荣, 兰欣, 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药房应急系统模式构建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13, 24 (1) :17-19.

[4]毛海帆.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国档案, 2012, 38 (9) :60-62.

[5]孙平波, 吴素芹, 冯明, 等.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质量控制机制的构建[J].吉林医学, 2013, 34 (4) :756-758.

上一篇:就业社会化论文下一篇:医学院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