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2024-10-27

《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共9篇)

《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高段音乐《榕树爷爷》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通过《榕树爷爷》的教学,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从导入、体验、新授等几个方面分析教学的设计,再结合实际教学对每个部分进行思考,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同时也希望实现合唱教学的一个突破。关键词:案例 分析 编花篮 总结

一、案例背景

歌曲《榕树爷爷》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旋律抒情优美。《榕树爷爷》语意深刻,其歌词抒发了孩子们对榕树爷爷的深情与依恋。并用拟人化的手法,隐形化地描述了榕树爷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通过孩子与榕树爷爷的“对话”,也描述了即将毕业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用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把合唱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想一想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二声部合唱中,体会和榕树爷爷悄悄“对话”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通过这首富有内涵的歌曲,使孩子们的纯真友谊与情感得以表达和宣泄,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与友爱互助的“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课《榕树爷爷》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二声部合唱的特点,尝试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感受乐曲表达的依恋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与表现,体会二声部合唱的特点,积极参与二声部合唱,分小组表现合唱歌曲。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二声部合唱。

(二)难点:准确地唱出附点、休止符等节奏,唱准大跳、小跳音程,感受多种音乐元素刻画的音乐形象。

五、教学准备

教材、钢琴、多媒体课件

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六、教学片断

片段一:聆听歌曲,划分段落

(一)聆听感受歌曲,说说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引出“引子”“尾声”)

(二)复听歌曲,说说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引子”与“尾声”有什么特点?

【分析】:

《榕树爷爷》这首歌曲结构很完整,由“引子”“主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很有特点的是,歌曲的“引子”和“尾声”,这两部分有着相同的旋律,只是在合唱声部上有所互换。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主要是针对这一头一尾。首先找出相同的部分,这样在认知上就能让学生先有个基础感受,一头一尾两段旋律相同,在演唱时唱的一样就对了。那么在这个相同的基础上又存在着不同,有何不同?这个不同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歌谱找出来,教师只做引导。整个聆听的版块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歌曲的一头一尾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部分既有相同的旋律,也就是唱的是一样的,又有不一样的部分,就是歌曲分声部演唱,每个声部在引子与尾声的部分却又不一样。其实说的复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馈回来的成果普遍还是很好的,都能够找到相同与不同,也能够在演唱时掌握好这个部分的旋律。

片段二:学唱“引子”“尾声”

(一)出示一组音程卡片,教师带领学生做柯尔文手势唱四组音程(随时关注学生的音准)。

(二)问:这些音连起来,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下行)师指导演唱(声音的强弱)

(三)明确“呣”的节奏,加入音程旋律练习。

(四)分声部表现引子与尾声,注意情绪与声音的表现。

【分析】:

针对引子与尾声的学习,在之前聆听时已经奠定了基础,初步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特点,在学习演唱时,重点教学就放在了音准、节奏、声音的表现上了。首先将哼鸣部分的旋律以音程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音的高低,在明确旋律的走向后,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同时必须强调声音的使用,这个部分是孩子们对“榕树爷爷”的呼唤,所以要强调学生在演唱时不能够唱太重,要用呼唤的音量来表现。“呣”在哼鸣时也要轻声表现。这个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准确的掌握到哼鸣部分的节奏,有的是整个小节休止,有的是前两拍休止,教师有必要在这个部分通过打节拍,学生聆听感受并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在实际教学后,这一部分的表现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节奏以及音准,就是在声音以及情感的表现上还需要再多练习与投入。

片段三:学唱歌曲主歌部分

(一)生随范唱跟唱歌曲主歌部分。

(二)跟琴练唱一声部,先唱旋律后唱歌词(学唱时要强调声音的表现)。

(三)二声部部分的学习

1、聆听二声部的演唱

2、唱旋律,明确节奏

3、唱歌词

4、随音乐只唱二声部

5、随伴奏只唱二声部

(四)完整练唱歌曲的主歌部分

1、不分声部,分别练唱一声部、二声部

2、分声部,练唱主歌部分,唱两遍,第二遍交换声部。

【分析】:

歌曲的主歌部分也是歌曲内容的主要表现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是用声音来表现歌曲传递的感情,同时要解决的难点就是主歌的合唱部分。首先在教唱之前,先让学生跟唱,再次熟悉歌曲的主歌部分,在自己心里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聆听两个声部,锻炼能够听辨合唱这一演唱形式的能力。然后在学唱歌曲的一声部时,首先学唱旋律,唱好旋律是基础,这也是学唱歌曲的必要阶段,有旋律才能将歌曲唱的准,然后填入歌词演唱,在歌词演唱的过程中强调声音的表现,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情感带入,能够更加投入地演唱歌曲。合唱是主歌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这个部分我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先旋律后歌词,然后反复练唱,记住二声部的旋律与节奏,让这个部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的印象,这样在演唱的时候不会太容易被带跑。《榕树爷爷》这首歌曲其实算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六年级音乐

教学案例分析

是比较简单的合唱歌曲了,大部分的合唱部分都是以轮唱的形式出现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高低声部同时演唱的,这大大降低了合唱的难度,这也是我利用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合唱的一个原因。很多时候一提到合唱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很头疼,因为的确不容易演唱,既要保证自己的音准,还要在同时演唱时尽量不被一声部的主旋律带走,这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考验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部分。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一下合唱,虽然只是简单的合唱歌曲,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合唱部分,同时也听到通过自己声音表现出来的合唱,这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收获。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基础较好的班还是基础较差的班,这首歌曲的表现都让我比较满意,也使得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得意实现,合唱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于《榕树爷爷》本课的教学案例分析。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分析,我感受到,一节课不会只是教师的一节课,而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一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将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音乐课不同于其他主课的教学,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不断的体会、演唱、表演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才是一节音乐课的终极目标,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前进!

梁才教育

根深叶茂

《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强调自主性学习,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 强调体验是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 是形成认识, 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基础。

《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它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分析

《让爷爷奶奶高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 爱护他》中的一课。本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爱好, 使其对老年人产生敬意, 尊重老年人的情感, 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领悟到应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缺乏老人与自己生活情感联系的认识。本课侧重让学生从社会、家庭和情感的角度了解身边的老年人, 使其懂得尊重老年人情感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物质准备: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我家老人“明星档案”。在学生制作、展示“明星档案”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对自己家老人的调查, 讨论如何对待老年人, 从而提升调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 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喜好, 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认识到应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多做一些事情。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建立“我家老人小档案”, 以及从多渠道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 为社会与家庭做出的贡献, 让学生对老年人产生敬意, 尊重老年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和学生回忆孩提时代的儿歌。 (小白兔、两只老虎等)

2.读爷爷的信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用汤匙, 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 扣扣子, 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 梳头发, 擦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

3.出示录像剪辑

让学生观看、体会、感悟, 理解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年轻的时候, 为家庭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们的付出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展示我家老人小档案

师:同学们, 让我们随着那些发黄的老照片, 一起走进属于爷爷奶奶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学生活动:展示我家老人小档案。

师:通过这次展示活动, 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奶奶1 9 6 0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大学。她6岁丧母, 初中一年级开始住校直到大学毕业。她一切事情都要自理, 除了读书外, 还要自己做鞋、缝补衣服, 但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那个时候, 学校伙食费是每月9元钱, 但她家里3个月才给她寄来5元钱, 她只能利用一个月8元的助学金勉强度日。

生2:这是我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调查表。我爷爷得了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糖尿病, 我奶奶得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生3:我姥爷生于1 9 3 7年, 一生从事原子能科技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他1 9 9 7年退休, 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办公室主任。

……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讲述老人不同时期的故事。学生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是最真实的。)

(三) 才艺展示

师:同学们讲述了爷爷奶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的故事, 他们有许多人生中值得骄傲的经历。但自从你出生后, 我想, 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比拥有你更使他们感到自豪和快乐的事了。于是, 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你。同学们, 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1:爷爷教我下五子棋, 还教我拉二胡、唱京戏。

生2:奶奶和我一起织围巾, 还教我写大字。

(设计意图:通过家庭生活让学生认识老人, 使其感受老人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

(四) 讨论畅谈

师:随着岁月的流逝, 你的球艺一天天提高了, 你的棋艺一天天增长了。但无情的岁月却在爷爷奶奶的脸上留下了印记, 一道道皱纹表明他们变老了。现在老人们的脑子、动作慢了, 甚至变得爱叨唠了, 这样的老人你会感觉烦吗?

生1:人都有老的时候, 不都总是年轻。老人们年轻时很辛苦, 晚年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2:我们小时也顽皮, 爷爷奶奶从没烦过, 现在我们照顾他们也不应该烦。

生3:我们要学会回报。他们教会我做饭, 我也要做给他们吃, 让他们体会到快乐。他们照顾了我的父母和我两代人, 我们没有理由不孝敬他们。

……

师:说起老人对我们的爱真是说也说不完, 那么你该如何付出你的爱呢?

生1: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人的病也多了。比如我姥爷心脏不好, 不能吃太甜或太酸的食物, 要是我做饭, 就尽量做些清淡的。另外, 还要满足他们的愿望, 让他们心里甜滋滋的, 这辈子也就觉得不遗憾了。

生2:咱们都听过一首歌, 歌名是《常回家看看》。如果我们常回家看看爷爷奶奶, 他们会很高兴的。

生3: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事就是让他们多休息。

生4:回报老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方面。如果你是真心的, 不管你做什么他们都高兴。

……

教师和学生一同读奶奶的信。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 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 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

吃饭时, 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 手还会不停地抖。

不要催促我,

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与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故乡的榕树》教学实录 篇3

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

(一)借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课堂教学。

附:《乡愁》(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边,母亲在那边。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现在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边,大陆在那边。

(二)板书课题,让学生速读“自读提示”及课文来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以设疑的方式导入课堂学习与讨论。

1.请学生根据“自读提示”提炼本文的主题,选材及写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真挚、浓郁的思乡之情?

3.找出抒发浮想联翩的思乡之情的段落,并体会哪些词语写出了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1、2题可先提问学生,3题请全体同学齐读后再请个别学生分析词语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1题可让学生自圆其说地解答。

2题中引起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的事物有两个:

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

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3题的相应文字在204页末段,分析词语以学生的领会程度为准,教师适当地予以评价。

4.作者的思乡之情包括了哪些内容?请针对感受较深的某方面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采用前后桌讨论的方式,教师巡视启发、点拨,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要点参考

思乡之情包括了以下内容: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阴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这些抒写出作者对故乡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眷恋、思念。讨论以学生自圆其说为妥。

5.文章在描述完思乡的景物后,重在表现真挚、浓郁而怅惘的思乡之愁,请学生根据课文加以体会。

(让学生朗读有关的讨论文字,即208页末段头两句。提问学生体会相应内容,即认识课文的叙事与抒情的有机性。)

6.这种思乡情感的深沉、浓郁是贯穿课文始终的,请让我们再次借助朗读来加深体味。

(教师朗读204页末段,让学生齐读与之呼应的209页的末三段。)

(四)导入课堂练笔。

1.以点明板书内容含义为教学过渡,说明本文是典型的“寄情于物”写法,启发学生根据相应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写个仿写性的片断(例如可以幼时生活的某个场面、事物;或家乡的某个景物、生活中的某个难忘的时刻或事情来写)。

2.在给一定的时间后请写好的学生当堂朗读,教师进行简要的评价。

(五)教学附记。

1.课堂讨论应注意渗透的问题。

A.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故乡的景物诸多,但作者为什么如此偏爱榕树呢?原来榕树一旦生长多年后,它的树枝可长成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新树干,这样一株会长成许多株。这在乡民的生活里必然是上苍赐予的聚集场所,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了,一切乡情民俗也必然会在这里荟萃了。

所以标题一则体现出“寄情于物”的写作特色;二则也倾注了作者真挚、浓郁的思乡情感。榕树正是这些的体现与寄托之物,以此为题也便于景物描写的集中和情感抒发的浓郁感人。

B.材料的安排顺序与效果

文章先借“榕树”这一事物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通过回忆发生在榕树下的往事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之情,虽形散而神聚,条理仍有机、分明。

C.如何看待“驼背”老树的传说、烧纸钱“祈求”树神和折树枝“祭祀祖先的神灵”等细节?

作者正是借写这些来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故乡的乡情与民俗,证明故乡人们的善良、正直,他们的淳朴、可亲之处。正因为如此,才让作者如此梦萦魂牵,对这些不应只从迷信角度片面看待之。

2.板书设计。

在“驼背”上的“水手”梦

关于“驼背”的古老传说 亲情 令飘泊天涯的故乡的榕树 女人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 友情 异乡游子

农人们酷热时的纳阴乘凉 乡情 眷恋、思念

《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篇4

课堂伊始,让学生说说对香港的了解,老师补充说明湾仔——作为香港最热闹的地方,高楼林立,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有一棵老榕树。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很老、很粗、很贵。接着引导学生去读12自然段,老榕树被誉为“国门第一树”,它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你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课堂的主要教学就这样展开了。

二、体会老榕树的贵,认识香港社会的进步

老榕树的贵,和香港社会的进步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懂,要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更必须从老榕树的贵,以及它为何贵为重点,为突破口。这部分是课文的2至9自然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自读课文、合作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抓住关键句子,如:学生品读香港人和建筑商谈条件,签合同;“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的理解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先有树,后有楼,摆布起来,谈何容易”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舍不得、不忍心”体会到香港人对老榕树的爱。因为爱,才会花费巨资保护这棵。再让学生谈谈在太古大厦顶层看到“榕圃”的感受,这样更进一步了解到,因为香港人爱植物,重视环境,才有了太古大厦顶层这一奇观!

三、对比写法,感悟香港的进步

文章插叙了多年前老作家到香港的感受,通过对比,香港的进步与保护环境分不开。再联系前面,香港人花巨资保护一棵树,体现他们对环境的重视,这种进步从老榕树树身上体现了,从而印证了这句话“拿这棵老榕树今日的超级待遇和那时相比,香港社会的进步显而易见”。香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文中提了一下,9自然段的三个“必须”告诉了我们,我稍稍提 了一下什么是“资源”,再谈资源的有限性,为下文理解最后一段话作铺垫。并抓住“明智”一词,感受作者对香港人的这种做法的盛赞。这样自然地到作者的感动和感受——12、13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榕树下作文 篇5

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一小六年级学生龚崇霄参加2012年第二届全国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历时五个月,过关斩将,在26所城市近20万小选手中脱颖而出,喜摘成都地区桂冠,获得全国优秀奖。

12月30日,成都新东方校区热闹非凡,经历了初赛、复赛的选手们汇聚一堂,可谓高手云集。各路选手精心准备,在展示过程中,限时抢答流利高效,经典诵读声情并茂,即兴话题展示了思维的敏捷,才艺表演更是赏心悦目:有唱歌的,有跳舞蹈的,有奏乐的,快板、顺口溜、配音„„形式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怎样在这些精英中取胜?龚崇霄在深感竞争的压力时,脑子里不停地思索着。

上场了,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开始第一环节:限时抢答。主持人提问,选手回答。龚崇霄在整个过程中既无答错的题,也无跳过的题,反应快捷、回答准确,未留一丝遗憾。第二环节 ;朗诵规定的诗歌。因为准备充分,对语句的拿捏掌握到位,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第三环节:话题展示。选手自己抽题,30秒的准备时间后,龚崇霄不慌不忙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有血有肉,有叙有议,有条有理,娓娓道来,评委老师听得频频点头。最后一个环节:特长展示。多才多艺的龚崇霄选择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野草赋》。由于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朗诵时对语句、节奏、情感的演绎自始至终真切感人,表演与诗歌浑然一体。他那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评委的心。

评委老师在点评时,给予龚崇霄很高的评价与欣赏:语言优美流畅,典故信手拈来,逻辑清晰,内容不乏思想性和哲理性,表现出其背后优秀的语文素养;才艺展示体现了选手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风采,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教育者在理念上和实践中的闪光点。

最终,龚崇霄以绝对的优势摘取了桂冠。这结果,既让龚崇霄喜出望外,又是在意料之中。龚崇霄说:“这种信心,归根结底,不是临场发挥,而是平时的积累和努力。”

相关链接:第二届全国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以丰富的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赛内容涵盖广泛,题目设计灵活多样,充分展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榕树下

六年级一班 龚崇霄

根扎进褐色的土 叶挂上明朗的云

躯干间蕴藏着蓬勃欣荣的刚健 叶脉里流淌着青春不老的活力 百年光阴细碎 揉荡在枝丫间 注入古老灵气 化作星点光辉

是谁绕着树干捉迷藏 转眼头顶博士帽 多少红领巾

让纸飞机留在了枝间 自己却早已坐上了梦想的航班直抵蓝天 曾经的欢声笑语 都结出冠冕奖杯 垂下的那片绿荫 见证着这一切

拂过的是扬长创新的学风 洒下的是辛勤园丁的汗霖 龄岁悄然攀高 风貌能衬国旗飘 窗里的朗朗书声 树下的笤帚足音 阳光路上的如飞健步 展现于举止 滋长在心灵

无论是风过处的低吟 还是雨落时高唱

大榕树都在同我们吐诉衷情 这呼唤需要感悟 这诉说需要经历 感受榕树之风 你会一遍遍听见 那如歌的言语: “我们的东一!”

榕树岁月

六一班 廖悦

空闲之时,我便会拉着朋友走到外面透气。

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校园里的那棵榕树下。入冬已久,满目枯木衰草,落叶成堆。唯有那棵粗壮的榕树,淡黄色的叶子簌簌地迎风舒展,远远一望,似是九天之上的繁星。

“这棵树待在这里有多久了呢?”我好奇地问道。

“谁知道呢,不过听别人说,好像学校建在这里时,就已经在这儿了。”朋友说。

心下愕然。在学校生活了六年,我竟然从未认真注意过它。抬头望定的刹那,似乎有什么东西瞬间击中了我。

很暖,很熟悉。

我的心不可抑制地颤抖了起来…..有人说过,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故事,一段记忆,或是一段沧桑的岁月。

不顾朋友惊诧的目光,上前,手指轻轻地抚上榕树,粗糙的树皮摩挲着我的指尖,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树干中涌动着,像人温热的血液。

再次抬头仰望,心中一片明朗,若是每一片树叶都代表一个学生的话,那它应该已有成千上万片树叶了吧。

每一片树叶,又都深藏着一段岁月,一段记忆,一个故事,只属于那么一个人的。一个人若离开这里,一叶即飘落。

那么,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哪一片才是我?

我将要离开这里了,那么,属于我的那一片树叶,也该枯萎、凋落,最后,落入土中,化作尘埃。

是了,的确如此。

我仰起头,再次瞧了瞧它,忽然又咧嘴一笑,转身拉着朋友离开,走得较远了,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它。

一阵冷风吹过,满树淡黄的叶子簌簌地响起来,回荡在四角的天地,像是对我的回应。这棵粗大的、承载了那样多历史岁月的榕树,仿佛在轻柔地对我说。“每一片叶子,都是你。”

在路上

(六年级一班 陈泳茜)

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旅程,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自己,与不同的人结伴,演绎不同的风景,面对不同的挑战,收获不同的成长。从女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就发现自己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太多太多的改变:曾经只会饭来张口,因为孩子,学着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起了交道;曾经做事大大咧咧,因为孩子,开始关心吃喝拉撒这样的芝麻小事;曾经遇事洒脱干脆,因为孩子,面临选择时难免有些瞻前顾后;曾经厌倦父母唠叨,因为孩子,才真正明了那一句句啰嗦背后所蕴含的爱与责任······ “母亲”这一角色,无疑是自己人生旅程中最大的挑战,当然也带给了我最多的改变和成长。

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旅行,行走在路途中,体验不同的感受,感知多彩的世界。伴随着女儿从“七坐八爬”到蹒跚学步,如今已长成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小姑娘,世界对于女儿而言,已从摇篮里悬挂着的五彩风铃和妈妈温暖的怀抱,变成了书包里塞满的书本与同学间的嬉笑打闹。我和女儿的脚印,也一点点走出温馨的家,走出有趣的幼儿园,走出快乐的学校,走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我们一起登上高高的峨眉山去迎接初升的太阳,一起漫步在美丽的太湖边去感受黄昏的浪漫;我们一起跑到炎热的三亚去拥抱浩瀚的大海,一起走向神奇的九寨去领略优美的风光······每一次出行,女儿都像小尾巴一样贴在我的身旁:高山上,有我们滴下的汗水;沙滩上,有我们踩过的脚印;雪地里,有我们撒欢的身影;草原上,有我们放声的歌唱。

十二年的光阴里,我们有过数不清的旅程。这些旅程,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亲情。行走在路上,留下太多有趣的故事,珍藏着数不清的记忆和无尽的欢笑,更让我欣喜的发现女儿点点滴滴的成长。

记得那年女儿不到三岁,她爸爸要去北京出差,而我正值暑假休闲在家,于是一家人浩浩荡荡朝着首都出发。刚下飞机,只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着实让我们感受了一把首都人民的热情,也给天生怕热的我一个大大的下马威。第二天,按原计划我们要去爬长城当好汉,望着窗外明晃晃的大太阳,不由得让我在心里悄悄打起了退堂鼓。谁知小不点劲头十足,早早的就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不光自己换上了新买的运动鞋,还特意挎上了一个小包,包里装着一块钱,说要口渴了买冰糕。我不忍心让她扫兴,干脆打起了预防针:今天去爬长城,天气这么热,爸爸妈妈都会很累,到时候可不许大人抱。不知江湖险恶的女儿郑重其事的点点头,就拉着我们的手出发了。来到长城脚下,放眼望去,一片空旷的崇山峻岭之上蜿蜒着一条长龙,往左看不到头,往右望不到尾,唯一可见的,则是一簇簇攒动的人头,黑压压的一片,场面之壮观,堪与长城之长相媲美。头顶着烈日拾级而上,刚开始的时候女儿还充满着新鲜感,自己一个人冲在前面,一步一梯往上爬,一边爬着石梯,嘴里还一边数着一二三四五·····渐渐的,数数的声音越来越小,脚步越来越慢,小脸也晒得通红。我有些心疼,再加上被太阳晒得头发昏,就想劝她不再往上爬,没想到女儿竟一口回绝:不行,我要当好汉。我告诉她我们已经爬到了长城上,当然就是好汉了呀。可她说:才不是呢,我们还没看到“好汉”呢。原来,女儿记住了我曾经给她讲过,长城上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只有爬到那里,才算是好汉。此刻的我真恨自己多嘴,无奈之下又说:妈妈看你都爬不动了呀,也说好了不许大人抱,怎么办呢?满以为这样一定能让她知难而退,谁知小小的她竟是无比的倔强,嘟起小嘴说:我爬得动,我不要人抱。说完也不理我,回过头去继续她的“好汉”之旅。此时的我,望着她小小的背影,被她的执着而感动。于是我追上她,牵着她的小手,和她并肩而行。她时而一步一梯,时而手脚并用,通红的小脸已经被汗水染成了大花猫,小辫子也披散着粘在额头上。不时有游客向我询问她几岁了,向她竖起大拇指并报以微笑和赞赏的目光。旁人的鼓励无疑激起了女儿更大的斗志,终于,我们来到了那块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前。女儿欢喜的蹦了起来,双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对我们说“吔,我爬上长城了,我是好汉,我是好汉”。听着女儿的欢呼,我的心里是由衷的高兴,小小的她让我汗颜,更让我坚信:任何时候绝不轻言放弃!时间一天天溜走,女儿渐渐的长大,我们的旅程依旧,而她却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小不点了。如今的旅程,女儿会结合全家人的兴趣提出合理的建议,会根据旅行计划事先准备好行李,会在旅途中照顾好长辈和弟弟妹妹······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旅程,行走在路上,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可以找到很多书本上找不到的财富。

我的人生因为有了女儿而变得完整,我的旅程因为有了女儿的陪伴而少了孤单。在今后的岁月里,我愿意继续和女儿行走在路上,让人生的旅程永远充满欢笑和阳光!

带着女儿游西藏

六(1)班梅雪琦的妈妈

刘莉

带着女儿游西藏,是我一直的期盼。2010年的暑假,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确定行程的时候,年仅10岁的女儿并没有被遥远的路程和将要面临的高原反应吓退,反而在我的刻意渲染下对即将来临的旅程充满期待。那些天,我和女儿一起上网查资料、准备物品,每天提醒对方喝味道不佳的红景天泡水。随着出发日子的临近,我们的内心对去西藏渴望日渐强烈。

终于启程了,因为线路热,我们一行19人没能如计划乘火车前往,而是先乘飞机到海拔相对较、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林芝。林芝地区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静卧在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环抱之中,气候湿润,景色宜人,是西藏十分稀有的一块绿洲。林芝的游程大家也都普遍适应,一切十分顺利。

从林芝到拉萨是近7个小时的车程,一开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青稞地和黄灿灿的油菜花带给我们的兴奋,渐渐被疲倦的车程驱退了,倒是在临近拉萨时,导游的一句玩笑让女儿十分向往:“到了拉萨,一定要到屋顶上去,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如果晚上天气晴朗,你说不定可以摘颗星星带回去!”。可惜,在拉萨的几天,每个晚上都有雨,女儿计划带5颗星星(一颗给袁老师,一颗给谭老师,哥哥姐姐各一颗,自己的一颗挂在她的房间里)回去的愿望落了空,这也是她此行最大的一个遗憾!

从拉萨到日喀则,沿途全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车窗向外看, 下面全是悬崖峭壁,我这从大山中走出的人看了也有点心惊胆颤。前往纳木措途中,翻越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垭口时,女儿有点高原反应, 轻微的头晕、犯困, 让我不免担心起来。但她表现出来的坚强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并且还不停地宽慰我,旅游锻炼孩子,真的!

在西藏的每一天,我们都沉浸在美丽自然风光带来的欣喜之中。看蓝天映衬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白雪皑皑、山下一片无边的大草原,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悠闲的散步,溪水在山脚下不停地流淌,真是云中有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天,山、水、天融为一体。而西藏虔诚的藏民则给我们诸多其实和震撼。看到藏民们手持转经桶沿着转经道不停地向前祈祷以及沿途一步三叩首、额头有着明显印记的朝拜者,我和女儿谈论起藏民的纯朴、善良和为了他们的信念在坚持,希望女儿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永不言弃精神。

旅游,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带着孩子一起旅游更是如此。在路上,我教育孩子,孩子也影响着我;我们一起体验,一起感受,一起成长。西藏之行便是如此。

带着童真看世界

——旅行让我和儿子共成长

温江区东大街一小六一班 都柯宇妈妈

背上背包,带上相机,约上三两个好友,买上一张火车票或是机票,亦或是骑上我的凤凰自行车,便踏上心仪的旅程,这是儿子出生之前我常做的一件事。如此热爱旅行,是因为在每一次旅行中,我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要么是心情的放松、要么是领略到不同的自然风光、要么是品尝到绝佳的美食……太多的收获,让我对旅行情有独钟,以至于有了儿子以后依然未变,甚至因为儿子的到来,我对旅行更是充满了热情与向往,我期待着让儿子在不同的旅途中成长,让小小的他对我们生活的地方,除了有来自书本上的经验之外,还有更多来自于视觉、听觉、味觉的体验。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和儿子的旅行在他蹒跚起步时拉开了序幕。现如今儿子已整整12岁,12年的时间,我和儿子的脚步印在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无论是诗圣故居“杜甫草堂”、张飞故里“阆中古城”,还是具有天下第一幽与第一秀美誉的“青城与峨眉”,世界文化遗产人间天堂“九寨沟”,亦或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以及拥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紫禁城——我们的首都北京,海滨城市青岛大连、北海,迤逦平静的“青海湖”,充满着异国风情的“普吉岛”…… 每一次旅程,都毫无意外的带给我惊喜与感动,惊喜于旅行让我们的眼界得以开阔,视野得以拓展,感动于儿子在旅途中的小男子汉情怀,感动于旅行让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的母子之情更亲密。

每一次不管远近的出行,我都会和儿子提前做一份假期出行计划,在我看来这有助于孩子规划能力的提升。儿子的第一份计划是在幼儿园中班,我们准备去人间天堂九寨沟旅行时制定的,这是一份图画式的计划,一张白纸被彩笔分成了很多格,每一个格子里画一个东西,代表一个地方,他让我猜,猜不到就解释给我听。一条长长的线代表着我们要走很远的路,一块块蓝色圆圈是代表九寨沟大大小小的海子(旅行前我将自己对九寨的印象向儿子作了简短的说明),忽高忽低的黄色线条是我们要经过的大山……在初步的规划后,我又让他制定进一步的出行方案,从天气信息,到乘坐的交通工具,从出发时间到携带物品,儿子兴奋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每一份旅行计划的制定让儿子对旅行充满了向往,正如他所说:“当我开始制定计划时,我觉得快乐旅行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现在儿子的出行计划已不再是图画式的记录了,而是一份详细的出行方案,除了出行时间、交通工具、携带物品、旅行时财物保管之类的计划外,还增加了关于目的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文化饮食方面的信息,“因为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虚此行,”这是我和儿子每次出行前的固定对白。

旅行计划的制定,让我们在旅途中就像加足马力的汽车,每走一个地方,我们不断充实丰富着自己之前对这个地方的印记。当我们漫步在世界四大古都“西安”的古城墙楼上,踩在饱经风霜的灰砖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千年来这个古城所经历的辉煌与风雨,这个历经沧桑而依然坚固的古城墙不知抵御了多少外敌的侵扰;当我们在秦皇陵聆听导游认真的讲解,看着一个个高大威猛的兵马俑时,大秦帝国的兴盛画面立刻浮现于眼前;当我们从星海公园出发,沿着美丽而悠长的滨海路走走停停,看到傅家庄里热爱阳光的俄罗斯人正在享受日光浴,看老虎滩边正在拍摄婚纱的恋人们,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其浪漫、阳光、多元的印象已深入我们的心底;当我们戴着手套,拉着身旁的铁链,举步维艰的一步一步向华山顶前进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向下俯视,异口同声地惊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穿上浮潜装,跳入PP岛情人湾那蔚蓝的海水,潜入水底看那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摇曳多姿的五彩珊瑚时,除了兴奋,更需要一份勇气;当我们在泰国街头寻找这座城市的特色时,儿子因为不能自如地用英语表述:我要上卫生间,急得在那直跳脚,以及我们在泰国药店想买治疗咳嗽的药时,因为英语口语的匮乏,只能和售货员鸡同鸭讲地指手画脚时,我和儿子深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一致决定要把英语学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不会再闹类似的笑话;当我们站在一望无际,犹如一块蓝玉的青海湖边,聆听着动人的草原牧歌,看着随风摆动的五彩经幡时,感受着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时,那是心灵的洗礼,精神的盛宴;当我们在日光之城,点燃熊熊的篝火,喝着甜滋滋的甘蔗水,吃着香喷喷的坨坨肉时,儿子抛掉了那份羞怯与被动,主动拉起彝家小伙的手跳起了热情的“达体舞”,并主动给彝家人唱起了一首他喜欢的歌“青花瓷”,虽然只是简单的一首歌,但在我看来却是意外的惊喜,因为他让儿子走出自己的世界,学会融入世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每一次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总有惊喜与收获,不仅让我看到不同的风景,并在不同的风景背后,聆听到一段不同的故事,而且让我对儿子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动,感动于它一次次激发了儿子的男子汉情怀,让他学会感恩,在感恩中不断成长。

大多数的外出旅行,总会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孩子爸爸参与机会相对较少,于是乎,儿子的男子汉潜能在爸爸缺席的情况下一次次得以开发。每一次外出,儿子总是自告奋勇的拖着我家的行李拿上拿下,哪怕是在青海火车站,要从负二楼将重重的行李从斜梯上拖上去,儿子也没有哼一声,还不停地提醒我们要背好自己的包,火车站鱼龙混杂,小偷小摸的人太多,惹得一行的同事直称赞他:硬是像个男子汉呢!当然除了充当搬运工的角色之外,儿子在旅途中还学会了照顾关心身边的人。记得那次九寨沟之行,由于汽车一直在盘山公路上颠簸,我实在受不了这种转来转去,忽上忽下的感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胃里翻江倒海似的,恨不得立刻下车缓解一下,可我知道司机是不会因为我的晕车而停车的。虽然儿子当时只有4岁,可他却发现了我的难受,他用小小的手帮我拉开塑料袋,用极其甜甜的声音对我说:“妈妈,你坚持不住就吐吧,吐了会舒服一点的。”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安慰,让我尤为感动,因为儿子一向爱干净,容不得一点脏东西,他却不怕我吐时让他难受。当然,旅途中儿子不仅对我显示着他做为一个男子汉的气度,对同行的弟弟妹妹也是关爱有加,无论吃什么东西,到哪里玩,心里时刻都想着他们,是弟弟妹妹值得信任的大哥哥。

因为儿子的存在,这么多年的旅途中我一直觉得轻松自如,因为儿子的相伴,我的旅途其乐融融。与其说是我在带着儿子游玩,让他能从视觉、听觉、味觉上去认识世界,倒不如说旅行让我们俩共同成长,让我能在孩子的童真陪伴下去欣赏这个平和美好的世界。

难忘北海 六、一 王越家长

至今,我仍忘不了女儿当时令我震撼的眼神,以及那一句“像你和爸爸一样!”

女儿三年级时的暑假,为了让她体验到少数民族的别样风情,我报了那年的北海亲子游,带她来到了北海大江埠野人谷。

一个小点,随着脚步,逐渐放大。“好高啊!”

一座瞭望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用木头搭建的它,朴素中又带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尤其是那最高处挂着的羊骨,像是一位忠实的守护者。女儿仰着头好奇地望着它,眼里透露着说不尽的惊讶,崇拜。不出我所料,臭美的女儿立即站到瞭望楼的前方,做好姿势,示意我给她照相。与此同时,导游也没闲着,在数不清的闪光灯的陪伴下,拿着小话筒大声介绍着:“这里就是野人谷的入口,大家仔细抬头看,在瞭望台上,有一个„阿布‟呢!”阿布是野人中女性的统称。

像是为了验证导游说的话,只见一个人探出头,用手拍着嘴,发出“喔喔喔”的声音。导游见了,微微一笑,立即解释道:“这是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呢!”有不少人听了,也学着他们的样子,问着好。

只有女儿不像他们那般,而是躲在我背后,用那双稚嫩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衣服,怯怯地探出个头,完全失去了平时那份勇气。

我转过身蹲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心里默默的叹了口气:哎,她是被“野人”这个名称给吓住了。

再往里走去,就来到了野人们表演的舞台了。还没站定,一阵气势恢宏的音乐便奔腾而来。随即,十个“阿力”拥着跑上了台,毫无队形,嘴里“嗷嗷”的乱叫着。其中一个还抱着个婴儿,举过头顶上下晃动着。

人们看他这幅模样,笑弯了腰,拿着照相机就对着他照。这个阿力可谓是成了人们的焦点,连躲在我背后的女儿都好奇的伸长了脖子。可是我想,那个阿布并未注意这一点吧,因为,他一心都在手里的那个婴儿上了。正当他和婴儿晚的不亦乐乎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个野人见那个婴儿如此抢人眼球,嫉妒地冲了过去,和举着婴儿的人抢着孩子。我们一看这情景全都倒吸一口气。“快阻止他们!”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大声叫道。可是游客中,连那些健壮的小伙子们都面面相觑,何况是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女人。谁不知这些是野人,如果冲上去,谁知能不能毫发无伤的回来。

女儿见了,望着我,着急地问:“妈妈,看体型就知道那个举着婴儿的人会输,怎么办呀?”我无奈的笑了笑:“妈妈也帮不了他呀。但是你要记住,父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时,工作人员拿了根长长的木棒,把他们分开了。一位主持人连忙打着圆场:“下面我们进行一个互动,哪位愿意上台来呢?”我想着女儿定不会参加,于是拉起她的手准备到一旁的凳子上休息会儿。可是,女儿却挣脱了我的怀抱,眼神里透露着说不清的光芒,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手。

我不禁低声呼喊:“女儿,你----不行,太危险了!”谁料,女儿转过身,对着我绽放开了灿烂的笑容:“妈妈,不会有事的,让我去吧!”“可是上面的是野人呐!”我皱着眉头,担心地说。她却坚定的回答道:“妈妈,我相信爱自己孩子的一定是好人,就像你和爸爸一样。” 一时间,我竟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有默默的点了点头。望着女儿的背影,我的视线渐渐模糊了——女儿,长大了!

难忘北海,难忘那里的美不胜收,难忘属于那里的种种回忆,更难忘女儿那时的背影……

行走中的成长

——东大街一小六年级一班 李张帆家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孩子成长、悟事后和我们共同的愿望。读书求有吸收、悟解和思考,行走有探求、有印记、有思索,在这共同的追求中,我们和孩子在行走中成长。

行走 成长需勇者

行万里路需先培养一个“勇”字。孩子9岁时,我们一行十余人访老峨眉山。望着苍翠的老峨眉山,我决定好好锻炼一下孩子的勇敢和意志力。我们以一个游戏为契子,引导孩子自告奋勇地推选自己做“登山军队”的“先锋官”。孩子手握地图,摆了一个百米赛跑的姿势,对自己叫了声:“冲”就狂奔上去,刚跑过第一个景区就累得呼呼喘大气,直呼累死了。索性不跑了,“官”也不当了,“路”也不开了,一副未经锻炼的“小豆芽”样。我急在心里,静在面上,告诉孩子历史上名将都从“先锋官”做起,古有赵子龙,今有李云龙(虚构偶像),况且这光荣使命有弟弟妹妹们抢着呢„„男孩勇于担当的本能激发起来,迅即调整状态,继续向前。一路上,面对陡峰、峭壁、暗沟,孩子一次次竟以遇山开路、见水搭桥之势,跑完足足数公里的山路„„直至老峨眉山山顶——金顶,征服感和满足感的小脸上淌满汗水,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让人心生怜悯,但他那清澈、明亮的眼晴,在通透红润的脸宠上透露出坚毅、执著的光芒。

探寻 成长需追思

成长需要在寻古中思今。孩子成长过程中,苦读诗文佳篇是为什么,怎么想,又需怎么做?带着一次次的疑问,每一年都要和孩子一起远足,尽可能去探古寻幽,感悟古人在“艰”中与天斗,在“难”中与人斗,在“悲”中与已斗,在战胜自我中生存和创造,并通过这一代又一代创造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于是,我们行走于古战场,观其苍凉与悲壮;我们行走于古刹外,感受徘徊于千年的落寞;我们行走于高山颠,伸手欲抚李白的百尺危楼;我们行走于江河边,在浩浩荡荡中激荡“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行走于溪湖畔,平静中品评银盘青螺„„一年又一年,我们行走于大山大川,伫足望眼、思绪万千:或许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或许这里是文人墨客赋诗作文之所,或许曾满地瘦黄,是逃荒避难之路,也或许是无争无忧、瓜果丰盛的世外桃源…….历史的沧桑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迹,然而今天的岁月静好、青葱悦眼,青春少年需要怎么样的成长来珍惜、来推进、来创造„„在这样的行走中,成长逐步建立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成长是充实的,成长是有质的,成长是思考的。

融合 成长需诗意

孩子的成长需要诗意。选择了一个春日阳光倾洒的日子,到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山水环抱的村庄,身临一河春水,我们与孩子在山水之境间领略唐诗。在我的眼里,最喜“舍南舍北皆春水”的暖意,在春水的滋润下,屋舍周围的草儿蓬蓬勃勃地向外疯长,花儿鲜亮、肥厚的花瓣绽满花枝,鸟儿清了一冬未啼的嗓子,啼鸣于青山绿水间!在这动与静妙曼揉合的春天景象里,精神和生活得到通透的润泽。酷爱诗词的孩子随口吟出——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青山、碧水、微雨,荡舟于江湖,可倾听微雨扣打心灵的声音,思想穿梭千年的诗境与雨意,灵魂可神交荡舟江湖的文人侠客,在天与地的清气中,精气神都被清扫一遍,汲满春天的清气„„然而,置身于这个春日的天地里,我们共同感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外寻”,水、花、草、碧透的天,融合在一起,让一切的生命在这个季节苏醒,让一切的慵懒和倦待在这个季节整装待发,感悟这个时节对于每个成长中少年是多么美妙!于是,行走在唐诗中,不光是体会诗人美的行吟,更是需在蛮荒之所,奠定少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家国情怀。成长在行进的诗意中,成长在用自己切身感受的美好中,这是仅读书阅卷不可企及的。

上帝给每个孩子的都是公平。我们是在他成长中多了行走、多了阅读、多了思考,少了辅导、少了作业、少了竞技。也许这不利于他的就学之路,然而行走却是人生必走的大路。行走中的成长,于我们是无憾的!

榕树 篇6

榕树外观很美, 非常适合作为城市绿化树, 在福州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它们。其中有一棵生长在福州森林公园的榕树,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这棵榕树从远处看就像一个有着绿色房顶的大房子, 这个“大房子”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可谓是“榕荫遮半天”。走近看, 这所“大房子”的中间竖立着一根要十几个小孩手拉手才能围住的树干, 旁边还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枝干和根须, 那些根须是榕树的气根。树干和枝干一起撑起了这个绿色的“大房顶”。在“大房顶”里, 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 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在大榕树下, 有成群的小孩子在玩耍, 也有一些老爷爷和老奶奶在锻炼身体, 更有慕名前来观看“千年古榕”的游客……

榕树不仅外观美, 而且全身都是宝, 榕树叶是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它的根、树皮和果浆可以做中药。因此, 市民们更喜欢它了。

故乡的榕树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间接抒情的写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运用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创造出诗般的意境。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课文并思考:

1、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

2、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尝试品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静夜思》。

同学们,“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情诗,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 明确:《静夜思》。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读出思乡的感情。(幻灯片)

很好,大家吟诵得很有感情。那么大家想想是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明确:月亮(光)。

对了,俗话说:“故乡的月亮分外圆”“月是故乡明”。所以在异乡看到月亮自然而然地想起故乡的月亮,甚至家乡的夜晚,在家乡度过的日子,生活,家乡的人和事等等。这里由月亮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这是诗人(怎么样?)——触景生情。于是诗人便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有着浓浓乡情的优美的散文,看看作者黄河浪是如何抒发他心中那一股对故乡的深厚真挚的感情。(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县人。曾用笔名洪荒等,酷爱文艺,擅长丹青。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1975年9月黄河浪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创作,在许多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等。有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三、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作者故乡的几棵榕树,具体写了有关故乡的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词组或句子概括出来。(讨论)板书总结:

1、划船 ——小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

2、榕树被烧的传说——老人——世代相传

3、烧纸钱祈福 ——女人——人们对榕树的敬重

故乡的风俗—故乡 榕

4、治癣 ——母亲 ——细腻深厚的亲情 情结 树

5、(最难忘的事)折树枝——祖母——同上

6、乘凉 ——农人们——淳朴悠闲的乡情

7、度夏夜 ——我——纯真浪漫的童趣

物————事—————人——————情 借物抒情(寄情于物、托物抒情)作者描写榕树时,把感情寄托于对榕树的眷爱之中,借榕树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通过榕树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榕树就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那么,(二)

1、为什么榕树会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是哪里的榕树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3、引起思乡之情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快速阅读课文1至3段,回答以上问题。

明确:

1、榕树下有作者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亲切感。

2、香港住所左边土坡上的两棵老榕树。

3、作者是触景生情的,除了是有两棵相似的老榕树外,还有什么是触发作者思乡之情的条件呢?作者平常就很喜欢带小儿子到榕树下散步,因为那里周围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与他小时候在榕树下玩耍的环境相似。更重要的引发作者回忆童年事情的原因是——我卷制成的小哨笛的熟悉的哨笛声。使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哨音里翅飞了出去……

所以说,文中作者首先是触景生情,于是寄情于景,托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关键是要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幻灯片)

(三)想想说说,假如你离开了家乡,哪些事情,哪些景物会让你深深怀念的?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或放音乐《故乡的云》

二、读一读,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小组讨论形式)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善于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一)说说你最欣赏的语段,为什么?并带着感情读一读,试读出感情。

1.第1段“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青翠”是形容榕树叶颜色和质地的,在这里充当动词“摇曳”的宾语,偏离了通常的话语组合。“摇曳”的本是“榕树叶”,正常语句应是“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的树叶”,但这样写就一般化了,难给人留下隽永的记忆和韵味。课文是用借代辞格来超常搭配的,借“青翠”指代“青翠的榕树叶”,创出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加强“榕树叶”的“青翠”特征,与“水泥楼房”的“铅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

“清凉”也是一种从心理、生理出发的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用动词“注”和数量词“一潭”来变异搭配,就增添了“清凉”的形象色彩,让“清凉”像有形的事物一样具体可感,“清凉”的再也不单纯是榕树绿阴了,而是像一潭凉丝丝的清泉,沁人心脾。再如,课文中的下列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④洒落一地阴凉。

课文里还有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构成一种异常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也营造出某种特有的语言艺术氛围。如: ⑤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苦涩”本是故乡人那段痛苦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用来描写本没有感情色彩的“日子”,是借移用兼移情的修辞手法,寓情于物,暗含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⑥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

用“生命”来修饰“船”,有悖于逻辑的理解,其意并不在把“船”赋予生命的活力。“生命的船”是运用了修饰喻(又称缩喻)的修辞方式,“船”是喻体,作中心语;“生命”是本体,作修饰语,构成偏正结构的形式,可以理解为“生命像船一样”这样的明喻。它表面上形成语言的超常修饰,其实是在简洁凝练的比喻中,把作者自己飘泊在外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化为可感的物象,形成形象思维所需要的表象,让人回味。

2、第3段“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分析: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这里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拟人,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比喻,“碧玉”,色泽鲜亮;“晃动如耳坠”形状优美。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两个看到有什么不一样?)前“看到”是从整体着眼,用粗线条勾勒;后“看到”是从局部着眼,用工笔描摹。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3.第4段写了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景物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还有,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不用括号里的定语成分句子也通顺,那么为什么要用呢?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声有色、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我们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诗人用诗意的语言,那我们可以学一学他的表达方法。A、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第4段,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段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下面第7段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第5段写小时候梦里划船时所作的美丽的梦,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使得梦是那样的真切美丽,且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4、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5、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6.第10段“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搁浅在乱石滩上……”

分析:这一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一床被单,席地而卧;几块床板,搁在长凳和桥栏杆上。人与自然紧紧融为一体。仰望黝黝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苦痛,身心愉快。写那睡意朦胧的感情,尤为精彩。月色朦胧之中,睡意朦胧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曲,催人沉入梦乡,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早上醒来”,才发现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

“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题中的叠字,如“悄悄”、“轻轻”等在表达上能起什么作用? “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能表现出音韵美;同时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境界。

7.第6段 “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的话”。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这是作者稚拙的童真之情的流露,也表现出作者对榕树爱得真、爱得深,以至有些爱树及人。

8、第12段,呼应开头。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

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三、仿写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

四、小结 散文贵“形散神不散”。

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材料;写出如此丰富的文章,是运用了联想。是联想把与榕树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传说、梦幻都粘系在榕树的周围,才构成了有着榕树标志的故乡的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和生活画面,也只有这样,才足以表现作者浓郁、真挚的乡情。在这个意义上讲,无联想就无文章;硬写出来,也是“瘪三儿”。

至于那些琐屑的生活掠影,并不使人感到冗乱腻味,而倍感清新入胜,则是“神统其首”的结果,“神”就是作者久居异乡而积郁于心的对故乡的爱恋。这爱恋之“神”,统率着那些琐碎、零散的材料,把爱恋之情注入每个材料,使材料皆着“神”的感情染色,使文章达到了“形散神不散”。因而材料虽多,但并不觉得散乱。正因为这些材料“皆着神的感情染色”,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人一事,以及风土民情都变得多彩、多情。那清澈的小溪,彩色的卵石,汲水的少女,欢笑的鸭子;那苍老魁梧的古榕,那鲜嫩、透明的碧叶,以至那怪诞的传说,迷信的遗风,神奇的梦幻,等等,是那样古朴淳真,然而又那样可亲可爱,都是作者的笔满蘸着“情”写出来的,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另外,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景叙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是本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课后练习:

1、在“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一句中,作者把

比作

;作用是

2、作者笔下的榕树写得愈美,也就更加浓烈。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是对

的思念。老祖母聂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的品性,使人难以忘怀,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是对

的关切。

3、文章写了两颗老榕树,其中详写“驼背”这一棵,是因为

4、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5、文末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6、结尾作者用省略号结束全文,请你补写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参考答案:

1、作者把嫩叶比喻为碧玉;作用是嫩叶被阳光照得透明,显示出嫩叶的清澈。

2、作者笔下的榕树写得愈美,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更加浓烈。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老祖母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神态,调皮的品性,使人难以忘怀,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是对老祖母的关切。

3、文章写了两颗老榕树,其中详写“驼背”这一颗,是因为这颗老榕树的生命力非常强,被大火烧过了,还能活到现在。更加写出了“我”童年时和老榕树的时光多么的美好。

4、前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

5、文末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明文章中心

榕树部落诗歌 篇8

一株榕树

演绎成一个昌盛的非洲部落

看得出,那一根是已经衰老的酋长

他健硕的胸膛

经历了太多的狂风暴雨,酷暑严寒

才搭建起这宽阔雄伟的王室殿堂

才挥写了这繁茂沧桑的部落发展史

这一根与那一根之间,至今

仍在争斗,从未停止纠缠

看,老酋长依旧气定神闲

他自信,生命繁衍

注入了解不开的血缘

让他们之间终生依存

我很想知道

哪一根是酋长的妻子,也许很多

而哪一根是他最宠爱的.

酋长那众多的子孙后代中

哪一根又是最聪明最智慧的

我尤其想知道,哪一根是那即将继位的王子

看隔壁,同样拥有繁茂品性的茶花公主

正值灿烂花季

我很想

让王子与公主缔结一生的的美好姻缘

我,还想请你与我一起

参加那场非洲王室的婚宴

一起跳那热烈的桑巴舞

好让这东风无力

《榕树爷爷》 教学案例分析 篇9

一、课前体验生活, 让学生重温亲情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的, 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回忆, 触动孩子们温暖的心灵。因此, 在《爷爷、奶奶, 你们快乐吗》一课中, 我安排了一个课前作业, 让学生当回“小记者”, 回家采访, 了解家中老人的基本情况, 如老人的生日、年龄、年轻时做过的工作、平常的娱乐活动、与年轻时相比最大的变化、生活上的特殊需要、最自豪的事、现在最大的愿望……根据提前设计的基本问题, 每位学生制作一份“我家老人小档案”, 收集老人的照片、基本情况、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和老人的小故事等。孩子们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 在参与过程中, 表现得非常活跃, 家人也配合得很积极。通过采访交流, 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家人的真实生活, 增进了对家人的情感, 孩子与老人共同体验生活的快乐, 其乐融融。

二、课中讲述故事, 让学生感悟启发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 本节课课堂教学由“分享”“互动”“总结”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环节相互融合, 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1. 自由发言, 讲述“我家故事”

孩子们乐于分享自己通过采访后制作的“我家老人小档案”, 讲述属于他们家老人的故事, 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踊跃发言, 记录了动人的一幕幕。每个孩子讲述完故事后, 我给他们颁发“快乐小记者”证书。同时, 让全体学生观看反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视频《最美不过夕阳红》, 以及极具震撼力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2. 师生互动, 体味“家情家爱”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 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学生们坐在一起, 参与活动和交流, 共同获得情感体验, 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学习伙伴;同时也能够起到组织、服务和帮助、鼓励、引导的作用。

在课堂上, 我讲述了自己奶奶的故事, 觉得有这样的奶奶感到非常骄傲;告诉他们我发现奶奶安了假牙、用了拐杖时, 才真正意识到奶奶老了;告诉大家我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多回家陪喜欢闲聊的奶奶说说话, 为她解解闷……在真诚的倾诉与倾听中, 我发现我与学生们没有了距离, 他们把我当成大姐姐、好朋友。当我的故事勾起学生对已去世的老人的怀念而落泪时, 我抱抱她的肩以示安慰;当学生用哽咽的声音回想曾对老人不尊敬时, 让我也回忆起曾对奶奶的不敬, 感同身受;当学生们告诉我他们要如何让老人高兴的时候, 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才真正让我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3. 分析总结, 懂得知情达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老、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民族。几千年来, 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 让我们成为全世界真正的礼仪之邦。在课堂上, 我特别安排了正反案例, 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明白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在道德的底线——法律上就是行不通的。同时通过一些资料的呈现, 让学生们了解到尽管全世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 可所有的老人都乐观地追求幸福生活。目前, 世界老龄人口总数达到6.29亿, 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 为此, 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0月1日确定为“国际老人节”。

教学快结束时, 一首童谣——《关爱天天驻我家》掀起了本次教学的高潮:

一棵树儿开满花, 树儿好像是我家。

爷爷是根他最大, 奶奶并肩乐哈哈。

爸爸妈妈是枝干, 我是枝丫一朵花。

树儿树儿充满爱, 关爱天天驻我家。

这些活动让学生靠近了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 获得调查老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还引发了孩子们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交流。从课堂上众人的笑脸和眼泪中, 我们可以看到多重角色的互动、对话与情感的共鸣。同悲同喜、真情流露, 怎能不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这种情境式的品德教育真正回归了儿童的生活, 使儿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丰富和深化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体会到爷爷、奶奶快乐, 我们才能更快乐。

当然, “快乐”这个话题永远不会结束。我真诚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以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个老人, 用真情给他们带来快乐, 用爱心让他们得到幸福,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三、课后践行生活, 让学生明理博爱

为使这节课获得更好的效果, 我在班上举办了“夕阳美、夕阳红”图片展, 孩子们纷纷把最精美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的生活图片贴上去, 甚至还有的把父母亲的图片也精选上去……学生通过观看老年人的生活图片, 尝试感受老年生活的快乐。图片展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观看, 成就了另一个无声的思想品德课堂。与此同时, 我让每个学生都制作了一份“孝心卡”, “孝心卡”内容丰富, 是家中鲜活的思想品德课, 如每天放学回家向家中长辈说三句问候语和感恩的话, 做三件有意义的家务事, 总结出自己三方面的进步等等, 用实际行动向老人敬孝。

上一篇:局域网安装与维护教案下一篇:预防红眼病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