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

2024-10-16

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共8篇)

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 篇1

早餐后,自费前往琉森市西南二十公里的英格堡高地。

我们要坐3次缆车,第一次坐4-6个人的缆车,第二次坐80个人的缆车,第三次坐了世界上只有两台最新做的360度旋转吊车,坐完后,我们已经到了一万尺高的铁力士雪山,铁力士雪山也是阿尔卑斯山的山脉,上面有一些积雪,导游介绍我们了一至五层是怎么样,介绍完后我妈妈决定先去第一层的冰洞,进到里面,里面原来全是冰做的,有很多的山洞,而且有很多灯,那些都是从地面照上去的,把冰照得五颜六色,有些照得像巧克力味的雪糕,真想抓一把来吃,我们在上面看到一些手印和一些刻上去的字,妈妈就说:“我们也印个手印上去吧。”然后妈妈用手碰了一下冰墙,缩回手说:“哎呀!墙又冷又硬,咋印上去啊!”我看了看妈妈说话的时候,嘴里还吐着白气,因为那里很冷,妈妈吐出来的白气,像一个个烟斗喷出来的烟圈,我们走出冰洞去五层的冰川玩滑雪,因为我们没有滑雪的工具,我们就用胶袋围着屁股,以免碎到雪山的时候把裤子弄湿了,然后我们走上斜坡,因为要玩滑雪,但是当我爬上去之后想:还是别滑了吧!然后我就和妈妈走下去,可我刚走没几步,我一摔就滑进了滑雪道,然后我一下子就滑进去了,滑下去之后我就觉得挺好玩的。之后,我又上去滑下来。滑了好几次,忽然我脚又红又痛,后来妈妈把我的脚放到她的鞋子里,过了一会儿,我的脚不疼了。之后我们就去欧洲著名“邮票小国”—列支敦士登国的首都华多兹市。之后我们又前往富森,抵达后外观由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设计建造的新天鹅堡,此堡是建造于十九世纪中期,其外形优美古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迪士尼乐园内的古堡主楼也以它为蓝本。看完之后,我们就去酒店住了一晚上,就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 篇2

一、ICCS2009欧洲板块概况

ICCS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公民,就应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公民知识,形成积极的公民态度,并能够积极参与公民活动[1]。因此, ICCS2009的评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民素养。这部分主要包括公民知识领域、公民情感—行为领域以及认知领域。二是背景。这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等。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主要包括欧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板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欧洲公民知识,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 对欧洲各国文化间的关系、欧洲政策、机构的认识,欧洲公民参与意向等。

参与此次公民教育调查的欧洲国家有24个, 包括芬兰、丹麦、瑞典、波兰、爱尔兰、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斯洛伐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英格兰、 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弗莱芒语区、捷克共和国、立陶宛、西班牙、奥地利、马耳他、拉脱维亚、希腊、卢森堡、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初中生),参与人数超过了75000人,覆盖欧洲地区3000多所学校。此外,这次调查还收集了这些学校中35000多名教师和校长对有关欧洲公民素养方面看法的数据。

二、“欧洲公民”素养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各国便开始着力进行学校“欧洲公民”教育,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素养如何?下面从“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和行为参与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欧洲公民知识

公民知识是公民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形成的基础,具有丰富公民知识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成年后参与国家选举投票[2]。在ICCS2009欧洲板块中,IEA围绕欧盟基本事实、欧盟法律和政策、欧洲货币知识这三个方面对24国750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欧洲”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其中,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而且欧盟新成员国(如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学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就欧盟基本知识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认识欧盟旗帜,并知晓所在国是否是欧盟成员国。然而,学生对有关欧盟的详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只有极少数学生清楚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欧盟成员国数量、或哪些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其中,芬兰、瑞典、瑞士学生对欧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就欧盟法律和政策而言,各国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生们对某些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很了解但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清楚。最后,就欧洲货币政策而言,尽管所有学生对欧洲货币政策比较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其认识存在错误。他们认为欧元是所有欧盟国家的通行货币, 但事实上一些欧盟成员国,如瑞典、丹麦、挪威、捷克和英国并未将欧元作为其国家通行货币。此外, 欧元区国家学生对欧洲通用货币的了解程度不及非欧元区国家学生。

2.公民身份认同感及对欧洲政策、机构的态度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公民身 份 ” 已经被 “ 后国家公 民身份 ” (post- nationalidentity)(包括欧洲公民身份)所取代[3]。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后国家公民身份”正在迫使人们改变对国家公民身份认识,但后者在公民身份认同中仍然占主导地位[4]。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认同感及其对欧洲政策和机构的态度怎样? ICCS2009调查报告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依据。

(1)大多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

就“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而言,9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并为自己生活在这一地区而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各国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却有所区别。欧洲各国平均分为50,大多数国家介于45~54分之间,其中,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学生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而拉脱维亚分值最低,只有45分。那些对本国社会、政治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此外,男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普遍优于女生,移民家庭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不及本土家庭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然而就公民身份认同顺序来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他们首先是欧洲公民,然后才是各成员国公民。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更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

(2)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

就对欧盟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意大利(90%)、西班牙(83%)、斯洛伐克共和国 (81%) 学生对此认同度较高,而瑞典 (50%)、拉脱维亚(54%)、英国(56%)学生的认同度较低。同时,大部分学生为自己国家是欧盟成员国而感到骄傲。其中,爱尔兰 (93%)、意大利 (95%)、立陶宛(91%)、斯洛伐克共和国(93%)、斯洛文尼亚(91%)、西班牙(91%)的学生表现非常突出,而捷克共和国(79%)、马耳他(77%)、拉脱维亚 (73%)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对此认同度较低。

(3)多数学生赞同欧洲除政治外的政策

就欧洲政策而言,除政治方面外,多数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治理、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87%的学生表示他们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 治理方面 实行统一 政策 ; 在外交政 策 (77%)、教育系统(79%)、法律法规方面(76%),学生也认为各国可以实行统一政策;68%的学生赞成欧洲国家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而对于政治一体化问题,学生们的支持率较低,仅有1/3的学生支持以欧洲组织代替成员国政府、议会和首脑,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除欧盟新成员国学生外,多数学生认为,欧盟应不断扩张。此外,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信任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但均不及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3.对欧洲文化交流、人口自由流动和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

(1)绝大多数学生支持种族、民族和移民间平等

就支持种族、民族之间平等来看,瑞典和卢森堡学生对此支持率最高(平均52分),而捷克共和国、拉脱维亚、马耳他相对较低(平均46分);就支持移民拥有平等权来看,保加利亚、卢森堡和瑞典最高(52分),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英国较低(46分)。此外,来自移民家庭的学生对此更加赞同,女生较之男生对此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赞成人口自由流动

90%的学生支持成员国公民具有在欧洲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工作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人口自由流动有益于增强欧洲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尤其新近成为“新民主”国家和欧盟新成员国的学生更加支持人口自由流动。只有少数学生怀疑人口自由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多数学生支持学习外语

多数学生掌握了一种或多种本国语言外的其他语言,且对外语学习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各国学生外语能力有所不同,但3/4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一种或两种欧洲语言进行交流,只有两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以及保加利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和西班牙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相较于男生,女生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时,那些支持不同种族、民族和移民拥有平等权利的学生,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更乐意学习其他欧洲语言。

4.欧洲公民参与

在过去20多年间,欧洲一些国家的公民参与率正在逐步下降,这使得人们非常关心公民参与这一问题。在欧洲地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参与,特别是国家选举或欧洲选举活动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参与欧洲事务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根据ICCS2009,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比较薄弱,实际参与度偏低。

(1)学生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关注度较低

较之欧洲政治问题,学生对本国政治问题更感兴趣。超过3/5的欧洲学生表示,他们每周或经常通过电视报道了解本国新闻而非欧洲消息,49%的学生经常关注本国政治新闻,而只有38%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其中,奥地利(62%)、意大利(71%)、拉脱维亚(64%)、立陶宛(70%)的学生最为关注本国政治,丹麦(34%)、芬兰(29%)、比利时弗莱芒语区 (30%)、斯洛文尼亚共和国(33%)、瑞典(35%)学生对本国政治新闻的兴趣度较低。那些对本国政治感兴趣 的学生时 常关注欧 洲政治 , 如奥地利 (50%)、意大利(55%)、立陶宛(52%)的学生非常关心欧洲政治。相反,那些对本国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如比利时弗莱芒语区(24%)、芬兰(25%)、瑞典(24%)学生表示他们对欧洲政治并不感兴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并不经常讨论欧洲方面的话题。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经常参与欧洲政治或社会方面的讨论会,只有极少数欧洲国家的初中生几乎每周参与这类话题的交流活动,如保加利亚、意大利学生经常参与欧洲问题的讨论活动。

(2)学生欧洲公民参与实践活动较少

在被问及欧洲层面的公民参与实践时,学生们均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参与过这方面的活动。部分学生经常去其他欧洲国家旅行或度假,还有45%的学生表示他们参与过其他国家的展览、节日等。除捷克共和国(38%)、保加利亚(28%)、立陶宛(42%)、波兰(42%)、瑞典(43%)外,其他国家均高于或接近于平均水平。其中,爱沙尼亚(57%)、列支敦士登(59%)、卢森堡(62%)高出平均水平10% 以上。对于成年后公民参与计划,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打算参加当地或本国政治选举活动,而对欧洲选举活动没有太多准备。

三、对学生“欧洲公民”素养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ICCS2009欧洲板块调查报告的分析, 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具备了较为全面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自身的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相关政策和组织等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却比较薄弱。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20多年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丰富了欧洲公民知识,增强了对欧洲的态度和认同感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洲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带来了欧洲多种文化、种族、宗教、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这就需要平衡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利、文化和传统,并要求学校将青年人培养成为能积极、有效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培养“欧洲公民”成为欧盟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欧洲公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传播常规性知识,即欧洲一体化的几个主要阶段、欧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欧洲机构的运作机制;二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了解欧洲和国际重大问题、形成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等等。就传播常规性知识教育而言,目前约10~20个欧盟国家的中学课程,包括独立性公民教育课或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中均涉及“欧洲公民”权利与义务和欧盟一体化历程的内容。然而,这方面教育往往只是关注本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本国的影响,而非着眼于整个欧洲发展。就公民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言,有近20个欧盟国家开始着手研究欧洲或国际机构在欧洲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如欧洲政治或经济立法对欧洲的影响,或全球化时代下欧洲经济、社会、生态或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这一领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如社会正义、财富的再分配以及协调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性等。捷克共和国、德国、爱沙尼亚、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 匈牙利、马耳他、荷兰和奥地利的国民课程中涉及对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成员国政府、学校和社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帮助学生增强“欧洲公民”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到欧洲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增强其欧洲公民责任感,才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其“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多数国家在培养学生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培养学生参与欧洲事务意识方面却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多数国家和学校未能与欧洲其他国家、学校或社区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培养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根据ICCS2009欧洲项目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欧洲事务”的比率较低。34%的学生参与过当地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举行的活动,只有爱沙尼亚(46%)、列支敦士登 (47%)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32%)、捷克共和国(27%)、丹麦(31%)、英国 (28%)、芬兰(29%)、爱尔兰(29%)、斯洛伐克共和国(30%)、瑞典(31%)、拉脱维亚(23%)、瑞士 (30%)均低于平均水平。

3.当前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制约着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

从规范性方面来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学生同时享有“欧洲公民”和各成员国公民的双重身份, 但“从实证角度看,欧洲公民永远都会与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与欧盟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到目前为止, 能真正称得上是欧洲议会选举或欧洲公投的活动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成员国举行过;公民只是对国家主题投票,在各国政治家之间作出选择,而欧洲问题和路径则被隐藏”[5]。换言之,尽管欧盟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走向一体化,但并未实现政治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欧盟属于邦联制“政府”,其成员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活动仍主要限于本国。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参与欧洲事务的感性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发展,并使其认为参与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机会较为渺茫。这也是当前学生之所以更加关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且倾向于在未来生活中积极参与本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摘要: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签订,这意味着各成员国公民拥有了另一个身份——“欧洲公民”。至今20余年过去了,当前人们的“欧洲公民”素养怎样?通过分析IEA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其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政策和组织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的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与20多年来欧洲公民教育的发展与不足,以及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现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ICCS2009,欧洲公民,公民素养

参考文献

[1]Schulz,W.,Fraillon,J.,Ainley,J.,Losito,B.,&Kerr,D.(2008).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Assessment framework.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2]Torney-Purta,J.,Lehmann,R.,oswald,H.,&Schulz,W.(2001).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3]O sler,A.,&Starkey,H.(2001).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France and England:Inclusive or exclusive?O xford R eview of Education,27(2).

[4]Delanty,G.(2007).European citizenship:A critical assessment.Citizenship Studies,11(3).

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 篇3

关键词:ICCS2009 欧洲公民 公民素养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盟各国公民便拥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欧洲公民”。此后,提升民众的“欧洲公民”素养成为欧洲各国政府的一大任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当前各成员国公民是否更加了解欧洲以及欧盟组织?他们是否认同其欧洲公民身份,并倾向于积极参与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欧洲公民情感和行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简称IEA)于2006年启动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the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简称ICCS2009)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依据。

一、ICCS2009欧洲板块概况

ICCS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公民,就应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公民知识,形成积极的公民态度,并能够积极参与公民活动[1]。因此,ICCS2009的评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民素养。这部分主要包括公民知识领域、公民情感—行为领域以及认知领域。二是背景。这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等。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主要包括欧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板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欧洲公民知识,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对欧洲各国文化间的关系、欧洲政策、机构的认识,欧洲公民参与意向等。

参与此次公民教育调查的欧洲国家有24个,包括芬兰、丹麦、瑞典、波兰、爱尔兰、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斯洛伐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英格兰、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弗莱芒语区、捷克共和国、立陶宛、西班牙、奥地利、马耳他、拉脱维亚、希腊、卢森堡、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初中生),参与人数超过了75000人,覆盖欧洲地区3000多所学校。此外,这次调查还收集了这些学校中35000多名教师和校长对有关欧洲公民素养方面看法的数据。

二、“欧洲公民”素养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各国便开始着力进行学校“欧洲公民”教育,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素养如何?下面从“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和行为参与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欧洲公民知识

公民知识是公民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形成的基础,具有丰富公民知识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成年后参与国家选举投票[2]。在ICCS2009欧洲板块中,IEA围绕欧盟基本事实、欧盟法律和政策、欧洲货币知识这三个方面对24国750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欧洲”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其中,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而且欧盟新成员国(如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学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就欧盟基本知识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认识欧盟旗帜,并知晓所在国是否是欧盟成员国。然而,学生对有关欧盟的详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只有极少数学生清楚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欧盟成员国数量、或哪些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其中,芬兰、瑞典、瑞士学生对欧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就欧盟法律和政策而言,各国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生们对某些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很了解但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清楚。最后,就欧洲货币政策而言,尽管所有学生对欧洲货币政策比较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其认识存在错误。他们认为欧元是所有欧盟国家的通行货币,但事实上一些欧盟成员国,如瑞典、丹麦、挪威、捷克和英国并未将欧元作为其国家通行货币。此外,欧元区国家学生对欧洲通用货币的了解程度不及非欧元区国家学生。

2.公民身份认同感及对欧洲政策、机构的态度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公民身份”已经被“后国家公民身份”(post-nationalidentity)(包括欧洲公民身份)所取代[3]。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后国家公民身份”正在迫使人们改变对国家公民身份认识,但后者在公民身份认同中仍然占主导地位[4]。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认同感及其对欧洲政策和机构的态度怎样?ICCS2009调查报告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依据。

(1)大多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

就“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而言,9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并为自己生活在这一地区而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各国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却有所区别。欧洲各国平均分为50,大多数国家介于45~54分之间,其中,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学生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而拉脱维亚分值最低,只有45分。那些对本国社会、政治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此外,男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普遍优于女生,移民家庭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不及本土家庭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然而就公民身份认同顺序来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他们首先是欧洲公民,然后才是各成员国公民。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更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

(2)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

就对欧盟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意大利(90%)、西班牙(83%)、斯洛伐克共和国(81%)学生对此认同度较高,而瑞典(50%)、拉脱维亚(54%)、英国(56%)学生的认同度较低。同时,大部分学生为自己国家是欧盟成员国而感到骄傲。其中,爱尔兰(93%)、意大利(95%)、立陶宛(91%)、斯洛伐克共和国(93%)、斯洛文尼亚(91%)、西班牙(91%)的学生表现非常突出,而捷克共和国(79%)、马耳他(77%)、拉脱维亚(73%)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对此认同度较低。

(3)多数学生赞同欧洲除政治外的政策

就欧洲政策而言,除政治方面外,多数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治理、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87%的学生表示他们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在外交政策(77%)、教育系统(79%)、法律法规方面(76%),学生也认为各国可以实行统一政策;68%的学生赞成欧洲国家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而对于政治一体化问题,学生们的支持率较低,仅有1/3的学生支持以欧洲组织代替成员国政府、议会和首脑,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除欧盟新成员国学生外,多数学生认为,欧盟应不断扩张。此外,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信任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但均不及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3.对欧洲文化交流、人口自由流动和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

(1)绝大多数学生支持种族、民族和移民间平等

就支持种族、民族之间平等来看,瑞典和卢森堡学生对此支持率最高(平均52分),而捷克共和国、拉脱维亚、马耳他相对较低(平均46分);就支持移民拥有平等权来看,保加利亚、卢森堡和瑞典最高(52分),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英国较低(46分)。此外,来自移民家庭的学生对此更加赞同,女生较之男生对此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赞成人口自由流动

90%的学生支持成员国公民具有在欧洲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工作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人口自由流动有益于增强欧洲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尤其新近成为“新民主”国家和欧盟新成员国的学生更加支持人口自由流动。只有少数学生怀疑人口自由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多数学生支持学习外语

多数学生掌握了一种或多种本国语言外的其他语言,且对外语学习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各国学生外语能力有所不同,但3/4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一种或两种欧洲语言进行交流,只有两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英国和爱尔兰),以及保加利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和西班牙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相较于男生,女生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时,那些支持不同种族、民族和移民拥有平等权利的学生,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更乐意学习其他欧洲语言。

4.欧洲公民参与

在过去20多年间,欧洲一些国家的公民参与率正在逐步下降,这使得人们非常关心公民参与这一问题。在欧洲地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参与,特别是国家选举或欧洲选举活动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参与欧洲事务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根据ICCS2009,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比较薄弱,实际参与度偏低。

(1)学生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关注度较低

较之欧洲政治问题,学生对本国政治问题更感兴趣。超过3/5的欧洲学生表示,他们每周或经常通过电视报道了解本国新闻而非欧洲消息,49%的学生经常关注本国政治新闻,而只有38%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其中,奥地利(62%)、意大利(71%)、拉脱维亚(64%)、立陶宛(70%)的学生最为关注本国政治,丹麦(34%)、芬兰(29%)、比利时弗莱芒语区(30%)、斯洛文尼亚共和国(33%)、瑞典(35%)学生对本国政治新闻的兴趣度较低。那些对本国政治感兴趣的学生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如奥地利(50%)、意大利(55%)、立陶宛(52%)的学生非常关心欧洲政治。相反,那些对本国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如比利时弗莱芒语区(24%)、芬兰(25%)、瑞典(24%)学生表示他们对欧洲政治并不感兴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讨论欧洲方面的话题。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经常参与欧洲政治或社会方面的讨论会,只有极少数欧洲国家的初中生几乎每周参与这类话题的交流活动,如保加利亚、意大利学生经常参与欧洲问题的讨论活动。

(2)学生欧洲公民参与实践活动较少

在被问及欧洲层面的公民参与实践时,学生们均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参与过这方面的活动。部分学生经常去其他欧洲国家旅行或度假,还有45%的学生表示他们参与过其他国家的展览、节日等。除捷克共和国(38%)、保加利亚(28%)、立陶宛(42%)、波兰(42%)、瑞典(43%)外,其他国家均高于或接近于平均水平。其中,爱沙尼亚(57%)、列支敦士登(59%)、卢森堡(62%)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对于成年后公民参与计划,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打算参加当地或本国政治选举活动,而对欧洲选举活动没有太多准备。

三、对学生“欧洲公民”素养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ICCS2009欧洲板块调查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具备了较为全面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自身的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相关政策和组织等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却比较薄弱。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20多年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丰富了欧洲公民知识,增强了对欧洲的态度和认同感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洲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带来了欧洲多种文化、种族、宗教、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这就需要平衡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利、文化和传统,并要求学校将青年人培养成为能积极、有效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培养“欧洲公民”成为欧盟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欧洲公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传播常规性知识,即欧洲一体化的几个主要阶段、欧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欧洲机构的运作机制;二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了解欧洲和国际重大问题、形成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等等。就传播常规性知识教育而言,目前约10~20个欧盟国家的中学课程,包括独立性公民教育课或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中均涉及“欧洲公民”权利与义务和欧盟一体化历程的内容。然而,这方面教育往往只是关注本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本国的影响,而非着眼于整个欧洲发展。就公民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言,有近20个欧盟国家开始着手研究欧洲或国际机构在欧洲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如欧洲政治或经济立法对欧洲的影响,或全球化时代下欧洲经济、社会、生态或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这一领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如社会正义、财富的再分配以及协调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性等。捷克共和国、德国、爱沙尼亚、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荷兰和奥地利的国民课程中涉及对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成员国政府、学校和社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帮助学生增强“欧洲公民”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到欧洲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增强其欧洲公民责任感,才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其“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多数国家在培养学生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培养学生参与欧洲事务意识方面却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多数国家和学校未能与欧洲其他国家、学校或社区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培养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根据ICCS2009欧洲项目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欧洲事务”的比率较低。34%的学生参与过当地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举行的活动,只有爱沙尼亚(46%)、列支敦士登(47%)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32%)、捷克共和国(27%)、丹麦(31%)、英国(28%)、芬兰(29%)、爱尔兰(29%)、斯洛伐克共和国(30%)、瑞典(31%)、拉脱维亚(23%)、瑞士(30%)均低于平均水平。

3.当前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制约着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

从规范性方面来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学生同时享有“欧洲公民”和各成员国公民的双重身份,但“从实证角度看,欧洲公民永远都会与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与欧盟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到目前为止,能真正称得上是欧洲议会选举或欧洲公投的活动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成员国举行过;公民只是对国家主题投票,在各国政治家之间作出选择,而欧洲问题和路径则被隐藏”[5]。换言之,尽管欧盟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走向一体化,但并未实现政治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欧盟属于邦联制“政府”,其成员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活动仍主要限于本国。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参与欧洲事务的感性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发展,并使其认为参与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机会较为渺茫。这也是当前学生之所以更加关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且倾向于在未来生活中积极参与本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Schulz,W.,Fraillon,J.,Ainley,J.,Losito,B.,& Kerr,D.(2008).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Assessment framework.Amsterdam,The N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2] Torney-Purta,J.,Lehmann,R.,oswald,H.,& Schulz,W.(2001).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Amsterdam,The N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3] Osler,A.,& Starkey,H.(2001).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France and England:Inclusive or exclusive?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7(2).

[4] Delanty,G.(2007).European citizenship:A critical assessment. Citizenship Studies,11(3).

[5] 黎文.“欧洲公民”仅仅是个迷思吗?[N].文汇报,2012-11-26-00C.

[作者:侯丹娟(1984-),女,陕西西安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旅游小学生作文 篇4

沿途,我们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东钱湖国际房车度假营地。我们飞快地下了车,雨点阻挡不了我们自由飞奔的心情,哈哈,其他车辆里的小伙伴也飞快地跳下了车,和我们相拥!

大人们忙着搭帐篷,而我们小朋友互相追逐打闹,我经常跑到爸爸身边,看看我们的家搭得怎么样了,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住进去了!

在大人们搭帐篷的时候,我们尽情地欣赏着东钱湖的美景。啊,东钱湖真的很美!风,吹拂着湖面荡起一层层水波拍打着湖岸,柳树,被风吹得翩翩起舞,还有草坪上一只只吸花蜜的蝴蝶!

旅游小学生作文 篇5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七月底的一天,爸爸和他的同学分别带着孩子开车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海滨城市——日照。

刚到那里,就看到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茫茫的与蓝天相接。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仿佛撒了珍珠一般,好看极了。海面上有几只帆船渐渐远去。我迫不及待地和爸爸换上泳衣扑向第三海水浴场。

啊,海滩上、大海里到处都是人,密密麻麻,挨挨挤挤,脚尖和脚跟仿佛都撞到了一起,又像是开水锅里煮饺子。“哎,你别推我!”“轻点,挤什么挤!” 无奈,刚钻进人群的我们只得退了回来,再寻其他地方。海滩上,太阳伞、救生圈花花绿绿、各式各样,好家伙,租把伞60元,游泳圈30元,竟然有许多人排队 等租。我们放弃了,继续往前走。

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爸爸带我挤了进去,脚丫刚刚趟进去,一个大浪猛地打来,让我措手不及,还呛了口海水,呀,味道真咸!我套上自带 的游泳圈,爸爸抓着我,我俩一起在海水里漂呀漂……渐渐地,我不再感到害怕,只觉得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海水抚摸着我的皮肤,那么温柔。徜徉在大海 里,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

我们上了岸,远远地就闻到了鱼虾香味。爸爸说:“走,带你去吃海鲜烧烤!”好家伙,摊位上也坐满了人,他们边说边吃,边吃边笑,尽情享受着美味,我们也很快融入到了这情景中,品尝着海鲜。啊!生活真美好!

两天很快过去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济南。没想到,姥姥也去旅游了,给我讲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奇异的镜泊湖,迷人的松花江……姐姐去了南方旅 游,兴致勃勃地讲述云南大理、厦门风光、天堂苏杭……我的同学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大连……啊!全国一片旅游热,和谐生活多美好!

旅游小学生作文 篇6

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沈家门码头。我来到候车大厅,那里人山人海,从检票口到厕所门口排起了长队。我设法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我父亲在靠窗的售票门口排队,盯着窗外。我看见了,好奇地问:“爸爸,你为什么往外看?”爸爸一听,回答说:“我在看外面的雾。雾不散,船开不了,票也买不到。”八点左右,雾娃娃似乎厌倦了在天上玩,就慢慢散开,对面的山隐约可见。这一刻我喜出望外,以为可以马上去桃花岛,但“长龙”依旧安静。八点半左右,海和天又连在了一起,海是白色的,什么也看不见。这时,我原本激动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来。我急得差点哭出来。再看看爸爸。他不时朝窗外看,嘴里嘀咕着:“唉,雾什么时候散?”

我想:多糟糕的一天!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雾好像对着我们,不但没有散去,反而变得更浓了。越等越烦躁焦虑,只好拿出一本书来看。看着看着,嘈杂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其他人都等得不耐烦了:有的把手放在腰上,气得叹了口气;有的皱眉,一直叫“讨厌”;其他人说上帝不公平.

小学生欧洲旅游作文 篇7

1 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1.1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 原义为推动的意思。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对动机作了这样的定义: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引发动机有两方面的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导需要, 即因个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老太太, 引起活动。外在条件换手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即物质环境的刺激因素和初会环境的刺激因素, 它们也能够引起动机。

驱动旅游行为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的心理动力就称为旅游动机[2]。

1.2 大学生为什么旅游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来支配的, 那么, 旅游这种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 可以把旅游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 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补偿或者寻求解脱, 到别处去过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因此, 在研究大学生为什么要去旅游这一问题时, 是从研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 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 躲避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探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力求触及大学生为什么要旅游的较为深刻的心理原因。

1.2.1 大学生的求补偿动机

求补偿动机是指大学生需要通过旅游来寻求补偿, 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自豪感等得到补偿。

(1) 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寻求新鲜感, 这里所说的新鲜感要比新奇感丰富, 它包含着惊奇、喜悦、振奋等多种情感成分, 富有新鲜感的生活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活。追求新鲜感是人的“本性”, 衣食无忧后, 人的“本性”就会不断寻找广阔的新世界。大学生活三点一线相对枯燥, 大学生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摆脱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 寻找亲新奇世界。

(2) 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促使人成长的说法。韦恩·戴埃也曾说过:“从来就没有一种生物在其栖息地上画上一个圈, 永远呆在里面。”可见, 如果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 就好像井底之蛙, 孤陋寡闻, 就不可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渴望成长、渴望进步, 而老师和书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网络、图书、电视等媒介可能拓宽大学生增长知识的渠道, 但毕竟不是亲身经历, 在体验收获上相对会有欠缺。因此, 外出旅游便成了大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见闻的最佳选择。

(3) 提升自尊和实现自我。自尊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 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 标志了个体对自己能力、成就、身份及价值的信心。多数的大学生处在依赖型自尊水平, 自我的价值与能力更多的依赖于别人的肯定与评价。这种依赖自尊, 使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表现自己或突出自己。在旅游时, 大学生可以摆脱常规的束缚和熟人的注视, 轻松自在地度过一段时光, 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 高自尊的欲望使大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 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校园里, 大学生总觉得自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旅游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到贵宾或者重要人物的待遇, 使他们极度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补偿。

1.2.2 大学生的求解脱动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要求, 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承担着成长、学习、情感、交往、经济、就业等多重压力。紧张繁忙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多的活动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当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大学生觉得不堪忍受时,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而对于想要寻找一方“世外桃源”, 使身心都获得解脱的大学生来说, 外出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2.3 大学生的求平衡动机

大学生有两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他们渴望安全、稳定, 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变化和刺激。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因为安稳的生活就少有变化, 而变化的生活就意味着不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 新鲜刺激却存在风险;在熟悉的环境中生存, 踏实稳定却乏味无趣。大学生渴望变化刺激的同时, 求安求稳的心理并未消失, 这必然造成他们强大的内心冲突。外出旅游可以平衡大学生内在的矛盾冲突, 因为旅游意味着改变、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 而这种刺激和变化又是暂时的, 对旧有的稳定生活没有威胁。

2 大学生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大学生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需求变化是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大学生旅游的需求变化, 旅游工作者才能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提供满意的服务。

2.1 旅游初始阶段

2.1.1 紧张和戒备心理

大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旅途, 来到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时, 他们会兴奋激动, 但由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心中又不免有些紧张, 对于此行是不是一切都会非常顺利, 又多少有些怀疑。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 会不会遇到小偷等。对于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确认安全, 因此, 旅游工作者尽快帮他们适应环境, 尽量预见他们可能会遇见的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 使大学生确立安全的信心, 感觉生活的便利, 使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享受旅游中的种种乐趣。

2.1.2 好奇和期待心理

一般来说, 闻所未闻或见所未见的新奇事物对人们总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初期, 大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兴趣非常广泛, 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即使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对他们来说也都可能是新鲜事。另外, 大学生在出游之前, 一般都会次旅游所涉及的旅游地、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在头脑中幻想一番。因此, 初到旅游地时, 他们会对此次旅游各项服务充满期待。因此, 旅游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要为大学生提供最热情的服务, 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期待, 使他们留下良好的旅游第一印象。

2.2 旅游中间阶段

2.2.1 审美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 旅游不单纯是游山玩水, 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 能够培养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因此, 在这阶段旅游工作者应为大学生选择极具代表的性人文景观和观赏性的自然景观, 并为大学生介绍观赏方法, 使大学生能在旅游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和质的收获。

2.2.2 求知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层次群体, 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他们出游除了消遣, 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获取教益。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工作者应在游览景点时为大学生作生动的讲解, 事实也证明, 旅游工作者的知识面越宽、阅历越丰富、信息量越大, 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知识需求。

2.2.3 放松心理

广大莘莘学子在经过千辛万苦闯过独木桥步入大学殿堂后, 本以为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然而,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非但不轻松, 反倒更加紧张忙碌。校园中繁重的学习、繁多的活动以及繁杂的关系让大学生的精神长期高度紧张, 身心俱疲。因此, 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时, 必然希望情缘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旅游工作者这时应为大学生旅游者提供最热情、周到的服务, 既要在情绪上感染他们, 又要处处方便他们, 体贴他们, 千方百计帮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完全放松的享受旅游的乐趣、舒适和尊严。

2.2.4 交友心理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期、青年早期, 是一个极度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 所以, 旅游时他们欣赏山水、放松身心的同时, 也希望能交到新朋友。当进入到旅游中间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放松, 此时, 他们渴望与与导游和其他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触和互动, 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 在旅行中期, 旅游工作者可以组织团内成员开展一些近距离接触的活动, 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者搭建一个交友的平台。这种做法会使大学生觉得本次旅游更有意义和价值。

2.3 旅游终结阶段

旅游终结阶段是指旅游者即将离去, 大学生与旅游工作者的交往即将结束直至离开的这一段时间, 旅游者这阶段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2.3.1 购物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在旅游即将结束时, 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购物心理。在这一阶段, 他们主要是为同学、家人和朋友购买一些土特产和小纪念品。大学生因经济尚未独立, 购买实力不强, 所以, 旅游工作者应尽量带他们到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店中去购物, 使大学生既可以如愿购买到心仪产品, 又不用为钱伤神, 让大学生在满足感和喜悦感中结束旅行。

2.3.2 兴奋和紧张心理

兴奋是因为旅游活动结束后, 马上要返回家乡, 又可见到亲人和朋友, 可向他们述说旅游的所见所闻, 同他们一道分享旅游的快乐。此时, 由于游客情绪兴奋, 出发前容易丢三落四, 忙中出错, 导游员应设法稳定大家的情绪并做好提醒工作。紧张是由于想急切办完一切事宜, 还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表现出难以适应的心理感受。这时, 导游员应想法放松游客的心情, 用旅游的快乐与到家的温馨来引导游客的感觉, 把对游客诚挚美好的祝愿说得感人肺腑, 让游客带着“服务的余热”踏上新的旅途, 使游客产生留恋之情和再次惠顾之意。

2.3.3 后悔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基本都是经过详细的了解后才选择的旅游景点, 在出游时对旅行总会有比较美好的期待。然而, 现实和想象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加上之前期望过高, 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本次旅游的景点设置、食宿情况、交通安排、导游服务等都感到不满, 因此, 在旅行即将结束时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对于这类大学生, 旅游工作者应尽可能的对其不满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尽最大努力为其做好最后的服务, 并应该尝试为其做出弥补, 尽可能的减轻他们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随着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旅游行为越来越受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关注[2]。作为高知识分子和经济未独立群体, 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 广大研究者应深入探索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在旅游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为旅游行业工作者开发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繁荣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吕勤, 郝春东.旅游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 篇8

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发源于法国。当时,戴高乐执政的法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但经济增长并未惠及所有的法国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在不断积累。

此时,法国大学校园里的50多万大学生,都是“二战”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苦难,在幸福的花园里长大,物质条件充裕,缺乏信仰,充满叛逆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观念可谓针锋相对。

1967年春天,巴黎大学的农泰尔学院开始流传宿舍革命、男女学生自由交合的消息。为了限制大学生们过分地交往,农泰尔学院制定规定,不允许男生进入女生楼群。双方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1967年3月,一群农泰尔学院的大学生占领了大学生宿舍区里的女生楼,以抗议禁止男生进入女生楼群的内部规定。他们在校园里要求政治自由,在大学城要求性自由。

冲突并没有因此而停止,1968年1月8日,法国青年与体育部部长弗朗索瓦·米索夫参加农泰尔学院游泳池的落成仪式。这位部长,此前刚刚因为编写了一本《青年白皮书》而惹恼了农泰尔学院里这些不安分的年轻人。

就在这位部长站在大学生们跟前演讲的时候,后来成为“五月风暴”学生运动领袖之一的科恩·本迪特质问弗朗索瓦·米索夫:“我看了您的《青年白皮书》,书里压根没有谈到青年的性问题。”这位部长也直接回答说:“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只要跳进游泳池就能得到发泄。”这样一个回答马上被大学生们称做是“法西斯”的回答,更加激起了大学生们的愤怒与不满。

“二战”后左翼思想成为了法国哲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大学生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把自身的恶劣处境同法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而当时如火如荼发生着的越南战争和中国“文化大革命”,在学生中影响非常巨大,青年人将其中的反抗行為高度理想化并仿效着付诸实施。

1968年3月,由于巴黎学生举行反对越战的示威游行,并袭击美国新闻处等机构,6名学生被捕。22日,巴黎大学农泰尔学院的学生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同警察发生冲突。这起事件是随后发生的“五月风暴”的开端。

5月3日,为了抗议大学当局开除学生运动领导人,巴黎大学学生罢课并占领了大学校舍。警察封闭了农泰尔学院,驱散了巴黎大学的群众集会。为抗议警察的暴行,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游行。在巴黎,学生筑起街垒同警察对峙。

5月中旬,斗争进入高潮。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斗争。5月14日~18日,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局势大大恶化,学生占领学校,工人占领工厂,水陆空交通停顿,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整个巴黎陷于瘫痪。罢课罢工席卷了法国90多个省。

戴高乐匆匆回国,以军队为后盾同工会和企业主代表谈判,并于5月25日达成协议。5月30日,戴高乐宣布解散议会进行新的选举。当天,几十万人在巴黎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总统的政策。次日,戴高乐改组了政府。6月12日,政府宣布禁止游行示威。6月16日,警察进驻巴黎大学,拘捕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五月风暴”逐渐平息。然而法国国内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9月4日,戴高乐终因公民投票失败而隐退。

戴高乐被抛弃以后,学生运动并没有一条路走到黑,他们也开始寻找新的动员方式和精神反思,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高潮退去以后,学生运动中的极端组织转型为“红军派”之类的学生暴力运动,而主体则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型为新社会运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欧洲大规模的反核运动、保护环境的绿色和平运动和女权运动为发端,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各种主题的抗议运动形式迭出。

千千万万的欧美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浪潮开始席卷西方社会。参与各种新社会运动的成员包括绿党、和平主义者、性别主义者、同性恋者、青年、学生、专业人员等。他们一般是围绕种族、移民、民权、性别、环境等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政治认同,组成各种社会运动和团体,表达诸多的不满和抗争。

这些运动有着共同的学生运动背景和网络。“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培养了整整一代年轻的政治活跃分子,他们为后来的环境运动提供了主要的领导和干部,他们常常也是其他新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而以认同为中心的新社会运动在这个阶段建立起了广泛的社会网络联系和社会运动组织,成为后来全球公民社会和新国际主义的基础。正是在环境运动的新国际主义的意义上,环境运动当中的激进主义才得以与温和组织并行不悖,维持着运动的活力,也被公众容忍,呈现出绿色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传播方式。

同时,整个20世纪80年代,主流政治趋向于保守,主流政党不愿意面对环境议题,比如撒切尔政府就曾经公开表示对环境运动的敌意,欧洲的环保团体却在公众面前持续坚持其环保主张,其激进的反核立场背后嵌入了对冷战秩序下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不满。这一立场和传播方式影响深远,重新凝聚起20世纪60年代末学生运动的参加者或同情者。

当1972年世界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召开之时,当时最为激进、最主张赞成环保的是美、日等国。但此后,欧洲的环境运动将其环保主义提升为世界先锋。环境运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全球性运动,乃至今天的全球气候政治的议题,都可归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的环境运动,而环境运动产生和兴起的背景则可以追溯到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

上一篇:张爱玲名人短句30句下一篇:复合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