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

2024-10-14

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共4篇)

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 篇1

“‘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方案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教育意义。我校秉承‚仁爱求真‛的校训,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旨在汲取道德传统之精华,培塑行端品正、人格健全的学子。

为了让教育评价更加具有校本特色,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决定设计吉祥物形象,使其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增强‚五人教育‛的效果。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仁义礼智信’吉祥物设计征集‛活动。

一、内涵阐释

仁:做善良的人。孝敬父母,关心同伴,节约资源,爱护动物

义:做正直的人。爱国爱校,乐做义工,尊重生命,扶贫助弱

礼:做谦恭的人。尊重他人,宽容谦让,轻声慢步,举止优雅

智:做智慧的人。热爱生活,自理自护,博览群书,明辨是非

信:做诚信的人。遵守秩序,履行诺言,知错就改,勇于担当

二、设计要求

1.围绕‚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设计吉祥物,可以是五种不同的吉祥物,也可以是一种吉祥物的五种变式。

2.可以以图片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来表现。

3.如果是图片呈现,可以电脑制作,也可以是手绘稿的照片,请简要陈述设计意图。

三、投稿方式及奖项设置

1. 征集活动面向育才小学学生及家长(含老校区、新校区和西区校)。

2. 投稿发送电子邮件,如果是多幅图片,请打包压缩后发送。发送时,请在‚主题‛栏写明校区、班级、姓名及‚吉祥物设计‛字样,文件的命名与‚主题‛格式一致。(例:老校区三(2)班 张明 吉祥物设计)。

投稿邮箱:kejun_tang@126.com

3. 每个校区单独设奖,依据参与人数确定名额。每个校区特等奖1名,一等奖8-20名,二等奖20-50名。

4. 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20日。

扬州市育才小学

2013年12月

仁义礼智信广播稿 篇2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B:是的,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A:嗯嗯,没错,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B: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五常”,体会其新的时代内涵。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正如《礼记》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家庭仁义,国家就会仁义;一个家庭谦让,国家就会谦让。

根据《说文解字》,义的繁体字是会意字,下面的“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助;而下面的 “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义”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而如今,“义”成为了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根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 “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所以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人无信不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篇3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 篇4

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仁义礼智信’五人教育”吉祥物设计征集】推荐阅读: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小学12-03

仁义礼05-27

仁义思想09-02

华恒智信-员工退出与人才保留机制07-06

仁义的演讲稿05-31

我最喜欢的汉字仁义的作文09-21

上一篇:简体关于民主理财下一篇:纸箱印刷企业经营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