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复兴之路》有感

2024-10-04

看《复兴之路》有感(精选6篇)

看《复兴之路》有感 篇1

一说到中国近代,可能很多人就是什么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咱们暂且用战争这个线索把它串联起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国内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要是通过中国近代各种阶级力量来拯救中国这个线索也可以,他们也是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首先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力量,1852年金田起义,进行了14年,波及多个省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最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而失败,尽管失败了,但是它撼动了清王朝这棵大树的根基,(这里说一下,洪秀全等农民起义军本身就有农民身上的局限性,缺乏眼光,小富而安,没有弄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只不过想通过起义去混口饭吃,即使他们成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依然没有变,只不过是地主变了而已)。这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农民的一次挣扎。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地主阶级开始反思,为什么为什么,我大清王朝,天朝帝国,万国来拜,今天却屡战屡败,于是乎,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大地主开始了洋务运动,还提出了什么“求富、自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认为中国战争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武器不如别人,于是江南制造总局等机构应运而生,而且派遣海外留学生,其中詹天佑就是第一批被派出去的,大量采购外国的军舰,雇佣外国教官。只要武器装备不断升级,国家就一定能够强大,就一定能够抵御外辱。这就是当时大地主的想法。确实当时北洋水师的军舰吨位已经能够达到世界级水平,排名世界第七,但是他们的想法太狭隘,太有局限性了,他们没有考虑到军队的编制、士气、社会制度等等因素,这就注定了这支部队的结局(最后全军覆没),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二十多年间中国没有再遭到侵略,于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自我感觉良好,天朝大国,威仪四方,这种感觉又回来了,我大清帝国地大物博,岂是你们这些匪夷小邦能够比的了的。自己优哉游哉的做着美梦,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所谓弹丸之国,小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断强大起来(其实他和大清国的遭遇是一样的,1852年被美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不过人家懂得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于是长崎各藩的武士聚集江户来闹事,必须进行变法,居然成功了,于是乎日本从教育、军队编制、交通、水利等等各个方面广泛学习西洋,有脱亚入欧的感觉),到了甲午战争前夜,海军水平发展扶摇直上,基本上能达到北洋水师的水平,客观的说,可能比北洋水师还差一点。后来就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朝请求救援,因为当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于是清朝出兵,但是日本也想插一杠,于是清朝对日宣战(反正我的海军比你的厉害,我打不过英国法国西方列强,还打过你个弹丸岛国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日本的老师,信心满满),就这样浩瀚无边的黄海上上演了近代以来东亚最大的一场海战,中国vs日本,从当时的情况分析,第一,北洋水师按理说水平应该可以,但是组织协调不如日本军队,日本军队编制更合理,指挥起来更有力,训练水平确实胜清军一筹。第二,北洋水师炮弹都是空包弹,弹头出去了,都不炸。(一定是兵部那帮狗怂中饱私囊,克扣军费,搞一些劣质的不合格的炮弹出来糊弄),第三,李鸿章等人的指挥有误,消极应战,什么保存实力,把军舰都开进威海卫了,结果出不来了,日本海军一上岸,迅速占领岸基炮台,结果军舰全都成了瓮中鳖,全军覆灭。这边更热闹,慈禧老佛爷正过大寿呢,几米一个戏台,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哎,国之悲哀,如此国家,岂有不败之理啊。结果可想而知,大清朝战败,于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然是李鸿章亲自去马关,兄弟也不容易,去了还被别人干了一枪,当然可以理解,他也努力了,弱国无外交,当然还有很多逸闻趣事,考虑到篇幅整体需要,这里不再赘述)。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日本人可真够黑,胃口真大,两亿两白银,这回好好扩充一下军备。过几年再干他一家伙。

真是窝囊,几千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现在反过来打败了老师,优越感没了。中国的文人绅士们真的开始反思了,真的是社会制度出来问题,不然咱们也变法,于是康有为啊,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上奏光绪,徐图自强,光绪也很无奈,我也想啊,只是怕母后她老人家不同意,再说了我又没有兵权,没事,谭嗣同说,咱们找袁世凯,这老小儿有兵,可以帮咱,可惜人算不然天算,袁背信弃义,戊戌维新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康梁跑日本去了,腿短的没跑成,“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谭嗣同愚蠢的认为,变法必须有流血,否则不会成功,真是可悲又可笑,不过勇气可嘉,为这样苟延残喘的政府流血,真的值得么)。

资产阶级维新派失败了,革命派又来了,孙中山奋力疾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说一下,孙中山刚开始革命性也不彻底,应该说是归于维新派,他去京城上奏李鸿章,不过人家不鸟他,他生气了,这样的政府腐败深入骨髓,必须连根拔起)。他在广东进行了许多次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我想了一下,他起义地点选择广东,主要是广东沿海,失败了,方便海外逃跑,如果在内地,恐怕跑都跑不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跑呗,去美国,日本先筹款,不然谁跟你干,最后武汉的新军革命了,就是辛亥革命,这次成功了,于是其他各省纷纷起义,真是树倒猕猴散,起义部队如雨后春笋。孙中山从日本回来了(毕竟是老元老了,有面子权么,)就职临时大总统,制定临时约法,实行三民主义。北京的袁世凯坐不住了,既然清王朝气数已尽,看来大势已去,他在北京(清王朝宣统宣布退位)和南京之间周旋,还制造了北京事件,(想说明现在北京很乱,我离不开,不然我在北京就职算了,你看中不,袁世凯河南人啊,开玩笑),就这样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企图复辟帝制,最后在全国一片讨伐中死去,只做了83天皇帝,何必呢(看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真的深入人心,有试图复辟帝制者,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之后,中国进入到军阀割据的阶段,曹锟,冯国璋,黎元洪,段祺瑞等等,出现了奉系,皖系,桂系等等。有人说,这个阶段是中国最黑暗的阶段,但是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首的文化界领袖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倡导新的,积极地,科学的,反对旧的,消极的,迷信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以后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同时要说一下,在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内部火拼,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政治干预以及文化上的侵蚀),最后同盟国战败,协约国要求凡是参加战争的国家在巴黎召开会议,史称巴黎和会,由于中国也在后期对德宣战,所以也属于战胜国,参加了会议。但是中国的诉求没有得到合理的回复(中国要求归还德国占领的胶州半岛,以及德在华利益,而同盟国与日本沆瀣一气,密谋将德在华利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一时间,“还我河山”、“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的口号普天盖地,无奈,中国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工人学生的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由北平发展到了上海,由学生发展到了工人,从此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1919年发生的事情。

而距离五四运动仅仅两年,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发生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来自全国的50多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由于中途出现情况,被迫转移到嘉兴的游船上),其中包括董必武,毛泽东,还有来自苏联的国际友人,提出了自己的纲领。继而进行国共合作,开启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当然,这其间还有国民党也召开了“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于是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开始了,总司令蒋介石,开始进展的很顺利,什么吴佩孚,孙传芳啊、张作霖啊,都是打击的对象,但当北伐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叛变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了,疯狂的屠杀共产党人(工人稽查队),共产党将希望寄托于武汉汪精卫政府,结果,宁汉合流,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关系破裂。共产党太年轻了,太幼稚了,没有自己的武装,没有自己的枪杆子,想建立政权,简直痴人说梦。

因为其中的会议太多,这里只拿比较重要的说一说,以方便将历史串联,八七会议,在汉口秘密进行,主持会议的是瞿秋白,(当时是老大),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是,有一个年轻人操着一口湖南话,说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枪,没有自己的武装,我们要起义。这个年轻人着实让大家刮目相看,他就是毛泽东。大家看,好吧,看来你比较有思想,能打仗,你带领一只队伍打长沙吧。在这时,南昌起义首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继而秋收起义爆发,最后都失败了,南昌起义之后,周恩来,叶挺等人试图打开沿海口岸,向陆海丰挺进,在三河坝分兵,只留朱德带两千兵力断后,最后,大部队全军覆灭,只留下朱德带领的两千人,为红军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其中陈毅、林彪、粟裕都在这支队伍里),而秋收起义,毛泽东带领部队攻长沙也失败了(大城市有国民党重兵把守,不易攻取,而且毛所带部队基本都是土匪改编,各方面素质都不高),失败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这个时期,他不断总结,认为,农村是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应该先从农村寻求突破,遂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而后朱毛井冈山汇合,开始了工农红军发展的新时期。

蒋介石在这一时期也没闲着,打张学良,逼其改旗易帜,中原大战收拾冯玉祥和阎老西等各路军阀,反正十八班武艺都上了,硬是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好了,现在没事了,腾出手了,那就一门心思的剿匪吧,五次围剿开始了,井冈山地处湖南与江西交界地域,蒋介石就给地方军阀下指示,打,结果太不给力,说剿灭了,过几天又出来了,咋回事(湖南军阀打我,我就跑江西去。然后湖南军阀不打了,拼光老本咋办。打道回府。那就让江西的军阀剿,结果还是一样,跑到湖南来。那就一起剿。那我就陪你们躲猫猫。)于是前几次都失败了,没办法,别人靠不住,老蒋只能用自己的老本上了,嫡系部队出马,结果一败涂地。直到最后第五次反围剿,改变了策略。而共产党这边李德提出不丢一城一池的错误政策,(所以说外国人打不了中国的仗,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硬碰硬,没有那个金刚钻别拦那个瓷器活啊)结果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败了那就跑呗,(当然咱们不能说跑,只是战略上失利,那咱们就进行战略转移吧),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开始了。

我们小时候课本上两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长征只有起点,是不知道终点的,世界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没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不走只有等死(瞿秋白就是这样死的,因为犯了错误,组织上让他留下断后,结果被敌人干掉了,毛泽东刚开始也没走,后来周恩来连哄带骗才让他走,不然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长征真的很凶险,后又追兵,前有地方军阀,走到湖南,要过湘江,本来过不去,结果过去了,神了(蒋介石、地方军阀、红军三方各有各的想法,老蒋想,我把红军往这些地方赶,顺便把这些军阀也给收了。地方军阀想,红军不可怕,老蒋才可怕,一定不能让红军走我这,而红军恰好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冲出重重包围),走到贵州遵义,开了个会,叫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本来要把根据地建在四川,结果过不去,四川的刘湘是个硬茬子,后来又考虑云贵,都没有实现,只有强渡大渡河,往北走,爬雪山啊,过草地,终于和四方面军联系上了,谁知张国焘这老小子看不起人,他八万兵力,武器好一点。中央军,就是一方面军一万多,穿的破破烂烂,真是衣衫褴褛啊,可怜,分裂,我牛我就是中央,你们往北走吧,我往南走,向南有前途。毛泽东没办法,带着中央军继续北进,就这点人,这点兵,很有可能全军覆灭啊,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不行就去苏联边境上打游击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不知不觉来到了陕西,精神生活比较空虚啊,警卫啊,来给我找点精神食粮补充补充,警卫于是乎到县城搞了一点报纸,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陕北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找到家了。这里的红军谁是头啊,什么,徐海东,不知道这小子人品怎样,不然,先去封信。徐海东果然很仗义,又送钱又送粮食,毛泽东很感动啊,真是雪中送炭啊,在组织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出现了,组织不会忘了你的(后来1955年评衔时徐海东十大将排第二,仅次于粟裕,尽管后来没立过多大战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再后来,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相继赶到(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关于张国焘如何北上等,不再赘述)这下人多了,可以发展啦。老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想发展,那个杨虎城、张学良(由于九一八事变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老家被日本人占领了,现在搬到西北来了)赶紧给老子去围剿。

这时候,日本加进了对华侵略的步伐,加紧军备。并且国内抗日运动愈演愈烈,“一二九”学生运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是老蒋不同时,攘外必先安内,日本人不可怕,而共产党才是真正的对手。张学良苦谏,家仇国恨如何能不报,可是没用,蒋介石一意孤行,好吧,软的不行老子来硬的,把你小子给软禁了。这个事就是西安事变。这个时候很多势力蠢蠢欲动,共产党很生气,你杀我这么多人,欲杀之而后快,可是不行啊,要从民族大义出发,当前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老蒋也是团结的对象,目前只有他能够指挥中国的庞大军队,杀了他岂不天下大乱,中国还会回到军阀割据的时代,这种亲者恨仇者快的事情不能做,正中日本人的下怀。而国民党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认为,老蒋一死,我就是老大了,于是发兵讨伐张、杨,以激怒他们。最后这件事在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和宋美龄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和平解决了,老蒋躲过一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通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表庐山抗战声明,阐述民族大义,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说一下日本,甲午海战后,中国割地赔款为日本军队扩充军备提供了便利,为他日后侵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甲午海战后,它占领了朝鲜半岛,关东军长期驻扎在中国东北边境,对中国虎视眈眈,终于,以“三羽乌”为首的少壮派登上日本政治舞台时,日本军国主义迅速膨胀,开始寻求扩张。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九一八”事变爆发,(这里说一下,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始作俑者叫石原莞尔,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儿子石原慎太郎大家听得多一点,就是日本右翼反华势力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前几年叫嚣的比较厉害。石原莞尔此人确实是个天才,可以说是个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规划家,正是他改写了亚洲历史,他曾经留学德国,喜欢读拿破仑的文章,更牛的是他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理解比较透彻,这本书不好懂(笔者实践得出)。他提出日本国土狭窄,没有战略纵深,物资补给是个问题,而对华作战是场持久战,必须有后勤的大后方,而满蒙恰恰是满足这样条件的好地方。他曾遍游中国各个省份,对当地地形、经济、人文风俗有相当的了解,小时候就画的一首好画,为画作战地图做准备,据说山西雁门关他就考察过,结果日本人打山西,对地形比阎锡山还熟。说他是战略家,因为他有眼光,他不占成马上对华发动全面战争,不占成与苏联美国交恶,而是以满蒙为基础,韬光养晦,不断升级武器装备,而且他对原子武器也有很深的了解,前瞻性很强,深入研究此人,着实可怕,如果按照他的思想进行,中国的战争会更加艰苦。)日本迅速出兵占领东北全境(当时中国东北军18万,日本关东军1万多,可悲啊,张学良执行蒋不抵抗政策,退出东北,从此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反抗)。日本并不满足,于是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这里不再对战争细节进行赘述,中国国民党军队先后在正面战场作战,淞沪混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南京沦陷,日军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骇人听闻。一路向北。徐州会战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战斗,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真是鼓舞人心,国民为之振奋。而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战场,在平型关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在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已经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武汉失守,长沙保卫战这是在战略相持阶段,最后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最后取得胜利,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太需要胜利,中国军队太需要胜利,10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反对外国侵略的历史,而在历次的反抗侵略中,中国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一次次侵略,这一款款不平等条约无不触动国人的神经,太想翻身了,太需要和平了。但是这一切还没有结束。

内战爆发了,国人的和平梦想彻底破没了,蒋家王朝不会将自己的独裁政权拱手让人,于是内战不可避免。国民党军首先进行全面进攻(咱家底厚,全是美式装备,再加上兵多将广,还全是什么黄埔的,保定的,讲武堂的,深谙兵法,再看看共产党,很多泥腿子出身,小子,老子三个月灭了你),于是对共产党所在的解放区进行疯狂的进攻,结果城市占了不少,占了你就要守啊,这样可用于机动的兵力就少了,而解放军呢机动兵力多,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总是以三倍以上的兵力打敌人,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泽东他老人家一直强调“地失人在,人地皆在;地在人亡,人地皆失”,可蒋介石就是看不透,老是喜欢暴力,老是独裁,老是一副军阀的面孔,一句话,就是地盘。(这似乎是所以军阀的通病,更可笑的是蒋介石还一度把毛泽东解读成就是政治玩的比较好的军阀)。一看全面进攻不行,就改重点进攻,山东和陕西。好吧,毛泽东说你要延安,我给你,你先替我看着,过几天我再回来。古语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蒋介石啊蒋介石,你就是猜不透老毛在想什么,总以为军事,暴力,武装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你真是大错特错了。后来三大战役基本上解决了老蒋的主力,(这里值得一题的是粟裕,本来中央军委打算直接将战场转移到南方,最后粟裕反对,认为国民党主力尚未消灭,而中原地势平坦,适合打大的歼灭战,而南方河流山脉较多,不能进行,最后军委再三考虑,采纳了粟裕的意见,因而加速了解放全国的进程),渡江战役,一路向南,解放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简直摧枯拉朽般进攻,国民党部队退到福建,广东,海南,有一部分去了台湾,其他的战死了,或者被俘了。

不想写了,结个尾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欢呼!!!!!

看《复兴之路》有感 篇2

第一, “主旋律”的表现内容和具有时代性的政治意义, 激发了观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第二, 舞蹈、歌曲、器乐、诗歌、朗诵、图画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运用, 使表现内容体裁丰富, 令观者应接不暇。第三, 各界明星的广泛参与, 使其具有明星效应, 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对其进行关注。第四, 人数众多的演员群, 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另表现内容更具凝聚力。第五, 除表演本体外的表演辅助工具的使用, 使表演内容更加生动、准确;其中舞蹈道具的巧妙运用占有重要作用, 另舞台表演更加蓬荜生辉。

首先, 在构成整台晚会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全场34个小节目当中, 只有4个节目 (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交响合唱《永世不忘》、歌舞《闪光的记忆》和蒙古族歌舞《吉祥草原》) 没有使用表演道具。其次, 据统计, 整台晚会共使用6500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道具, 由此可见, 道具的使用对于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舞台呈现的重要性。最后, 道具在各个舞段及节目中的具体运用, 也体现了它对于演员抒发情感、表现内容的重要作用。

道具对于表演艺术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具

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劳动舞蹈, 经过世代的传承形成了现在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舞。这其中与“水”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朝鲜族的顶水舞。顶水舞, 是朝鲜族的传统舞蹈。得名于舞者头顶水罐起舞, 此舞的劳作原型是朝鲜女性在插秧、锄草时节, 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主要动作有“玉指弹珠”“甜泉舀水”等。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 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 舞姿轻松优美。

领略水的图腾象征是要求编舞者在创作舞蹈小品时要把握水或者其他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往往在情感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是某些舞蹈场景所必须要表现出来的部分。因此, 在编创舞蹈小品时要深刻领会素材水的背景信息和象征意义

2.体悟水的文化

许多中国传统思想、观点都因水而来, 许多智慧、谋略也都因水而得到启迪, 许多感觉也因水而得以寄托, 如《关雎》《离骚》等不胜枚举。古代先哲更对水有深刻的认识, 他们借“水”表达思想的同时, 也流露出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在当代舞盛行的今天, 不乏一些将先哲对“水”的理解与现代舞相容发展的优秀舞蹈家, 就如云门的《水月》。镜花水月, 毕竟成空, 太极、黑白、明镜与水的运用使舞者的身姿似真非真, 幻化莫测。在舞蹈语汇上, 编导林怀民运用中国古典太极和M.格雷厄姆的仰倒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运用太极中柔中带刚的律动呈现连绵不断、周而复始。中国古典哲学阴阳二元论, 构成是指一切表演艺术中用以表演的器具”1。狭义的道具是指“舞蹈道具, 它是为丰富舞蹈语汇、加强舞蹈作品表现力而存在的, 它的运动是有节奏的、有美感的运动, 是舞蹈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2道具如同艺术体裁一样, 大多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中实用工具的原型或者夸张化。从《复兴之路》作为一台具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晚会的角度而言, 我更多的从狭义的角度, 即舞蹈道具的使用形式角度, 来考察舞蹈道具在其中的使用形式。

根据表演道具体积的大小, 我将其较为常见的种类分为大型道具、中型道具、小型道具三种。所谓大型道具, 即指体积大, 无法由一个人单独操作运用的道具, 通常由多人共同使用。中型道具, 即指体积较大, 一人独立操作稍显困难的道具, 通常由2-4人共同使用。小型道具, 即指体积较小, 一人可以独立, 甚至可以一人同时操作多个的道具。

下面我就《复兴之路》整场节目中, 对舞蹈道具的使用形式做大致的描述, 并且对其增强舞台表现力的作用做简单的论述。

一、多人单道具的使用——大型道具、中型道具、小型道具

多人单道具的使用是指在舞台表演中很多人使用一个舞蹈道具, 抑或者很多人使用数量较少的舞蹈道具 (道具数量少于表演人数) 。通常这个道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及情感汇聚的重心。道具本身除了自身固有的含义之外, 往往还寄托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的寓意。从以下的分析中,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大型道具的使用在整个作品中共出现了两次, 虽然在这两次使用过程中, 并非从头至尾只使用一种道具, 而是有其他的小型道具作为辅助, 但是作品的主要段落, 是通过使用大型道具的表现来完成的。而且, 大型道具对于烘托表演氛围的效果是最为强烈的。

一次是在序《我们的家园》中, 编导运用了一块可以铺盖整个舞台的灰色的布, 表现茫茫土地。演员伏在道具之中, 利用身体的高低起伏、左右摇摆, 带动道具自身形态的变化。然后演员利用隐藏在道具之中队形的变化, 将道具巧妙的变成了插秧耕作舞台黑与白、明与暗的主要色调。用此舞蹈的语汇来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动态, 抑或可以称为“水”的哲学动态, 刚柔并济、虚实相生。体悟水的文化实质上是理解隐藏在水背后的文化内涵。美的事物背后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舞蹈小品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文化韵味。

“水”具有多种不同的意象, 总能给人不同的启发。水之柔、水之形、水之意等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水本身到人们围绕水而开展的活动,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舞蹈语汇。总而言之, “水”从多个角度可以为舞蹈编导提供舞蹈的素材, 体会“水”的深刻内涵, 将会对舞蹈创作提供极大的思想启示, 帮助舞蹈编导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潘鸿生.《做人如水的哲学》.[M].金城出版社.2009.P27[2]明言.《从民族的“黄河情结”到艺术的“黄河精神”[3]谭建斌.《小溪、江河、大海》.[J].舞蹈.2009.

[4]金秋.《舞蹈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贾安林.《黄河—中国古典舞作品赏析》.[R].“舞蹈者之家网”.2008.

[6]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的田地。舞蹈演员便在这“田间地头”播种、劳作。这时, 舞台后侧高台上, 一个人在夕阳的映衬下拖着犁慢慢走过, 同舞台前方表演区的“土地”交相辉映。这也预示了此时的中华民族, 就像春天刚刚播下的种子, 经过人民不断地辛勤耕耘和努力奋斗, 即将结下另世人瞩目的丰厚硕果。因此, 一块布, 它不仅仅是一块布, 还表现了“土地”和“田间”的含意。

另外一次大型道具的使用是在第二章《热血赋》中的舞蹈《为了母亲》。舞台上也是铺了一张能够充斥整个舞台表面的红色绸子。此段表现了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卢沟桥事变。那翻滚的红色绸子, 好似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血流成河。由著名舞蹈家沈培艺扮演的母亲, 孤独的站在那片因事变才得以形成的“血泊”中央。她哭泣、悲痛, 但却坚定了抗战的心。突然, 在“血泊”之中伸出无数只手, 他们支持、支援, 并加入到了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队伍中。随后道具由前至后被拉下舞台, 预示着那些沉痛的日子即将随之远去。红军手持着枪, 站于舞台后方。一人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到舞台中间, 将手中的大刀狠狠的扔到地上, 誓要替牺牲的同胞们报仇!这时, 一名红军手持带有国民党军旗的枪, 由舞台后方跑至众人面前, 母亲悲痛欲绝, 上前将军旗扯下, 狠狠地撕碎, 肉作一团, 然后重重地扔到地上。以此表明更加坚定的抗战之心。

在第二章《热血赋》的歌舞《长征路上》, 也是多人单道具的重要段落之一。舞段的开端用一名红军吹着笛子, 另一人在旁倾听那悠扬的笛声作为引子, 随即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的六人舞。六人的右腿从膝盖以下, 被固定在舞台上的装置捆绑, 以使人体重心可以最大化活动。在这里, 他们共同使用了一个中型道具——红旗。作品中所有的舞蹈语汇都围绕这面红旗展开, 两人拉展红旗、红旗在他们手中传递, 并指引着他们不断前进。红旗更像他们心灵的引路者、精神的指导者, 不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 只要红旗在手, 长征的路就有光明和希望。

第三章《创业图》中, 表现开发油田、建设社会主义的舞蹈《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同样采用了多人单道具的形式。这里一共有两个大中型道具, 一个是在舞台后方移动着的高脚架, 架上站着几名演员, 表现着油田工人的作业情景;另一个是置于舞台中间的汽车模型, 工人们在汽车周围敲打着, 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具的劳动场面。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虽然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大型道具, 但演员被分为不同的空间中互不干扰的两组, 因此, 应将其归入多人单道具的范畴之内。

还有一次多人单道具的使用是在第四章《大潮曲》中的歌舞《呼唤》。这里与之前都不相同, 歌手和舞者都围绕着一个小型道具——风车展开表演。这段表现的是在汶川地震中, 万众一心、不畏艰险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风车, 是孩子的玩具, 孩子, 是民族的未来。因此, 虽然是一只小小的风车, 但却代表了在地震中, 对生命的希望。当孩子被众人救出后, 她拿回自己的玩具, 不舍的离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多人单道具的使用, 对于舞蹈道具而言更重要的不是它本身固有的符号性的意义, 而是人们寓以它另外的延伸性内涵。这个道具不分大小, 只要运用得当, 都应成为作品的主角。

二、单人单道具的使用——小型道具

单人单道具顾名思义就是在舞台表演中, 一名演员运用一个舞蹈道具辅助自身表演。通常这个道具都是便于运用、携带的小型道具。这里包括独舞 (一人表演, 运用一个舞蹈道具) 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 (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表演, 每人运用一个舞蹈道具) 多种形式。对于单人单道具的独舞形式而言, 舞蹈道具的使用同多人单道具有着同样的含义——即既可以表现其自身含义, 又可以表现与之相关的其他意义。而单人单道具的群舞形式, 则对于舞台呈现的整齐度要求更为严格。

单人单道具的使用在舞台表演中十分常见, 在本台晚会中的运用更是数不胜数。如第二章《热血赋》的舞蹈《点燃朝霞》中共产主义者手中的油灯和怀表、红军战士手中的枪、民间百姓手中的火把以及飘扬的党旗, 表现了在共产党的带领下, 全国各族人民齐心抗敌;第三章《创业图》中歌舞《我们的田野》和《小扁担三尺三》中, 舞者们每人利用一把锄头或者扁担, 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靠劳动创造生活的场景;第四章《大潮曲》中的舞蹈《不可战胜》, 利用了手电筒和麻袋作为舞蹈道具, 分别以从地面传递、背上传递、空中扔抛、背、扛等方式, 表现了战士们共同垒筑起抗击洪水、保护生命的防线;最后在歌舞《致祖国》和歌曲《走向复兴》中, 全体演员手捧的鲜花, 都寓意着我国像演员手中的鲜花一样, 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望。此外, 第一章《山河祭》的舞蹈《惊梦》中, 主唱演员手中的扇子、表现奴才、丫鬟的演员手中捧着一些水果、酒杯等贡品;配乐诵赋《山河祭》中舞蹈演员在舞台表演前区以背、抬等方式搬运的箱子;《共和国的名字》中用麻袋垒砌的碉堡、士兵们手中的枪和电报;第三章的歌舞《学习雷锋好榜样》中歌手使用的道具——手风琴;第四章中歌舞《打工谣》所使用的安全帽、指挥旗以及劳动工具;第五章《中华颂》中的壮族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和朝鲜族歌舞《好光景》中的演员们分别使用了壮族民间传统器乐——铜鼓, 和扇子、烟袋。这些小节目, 皆是使用了与生活相关的表演道具, 作为舞台表现的辅助工具。

第一章中的男子群舞《辛亥童谣》中, 长辫子的运用值得赞赏。舞段前半部分, 演员背对观众跪坐于地面, 主要围绕舞蹈道具——长辫子生发舞蹈语汇。辫子再这里除了是一种舞蹈道具之外, 更代表了封建专制对他们的束缚。他们痛苦着、挣扎着, 想要摆脱这封建制度的枷锁。当长辫被截断, 全部变为短发时, 他们仰天长啸“天下为公”。这时, 他们身着的服装——白色的长褂, 也成为了表演道具, 他们将服装上身撕脱, 露出被粗绳捆绑的身体, 更加强调了封建社会对于他们精神上的捆绑。

第二章中, 舞蹈《打过长江去》中的军帽也是可圈可点的道具运用方式之一。高台上站立为两个弧线的演员手中的船桨, 以及舞台主要表演区中演员手中的枪, 都形象的表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时, 那激烈、雄壮的场面。也以此寓意了全部为新中国的成立奋进前行、奋勇杀敌而战斗、拼搏的勇士们。当大屏幕上出现“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时, 全体官兵脱帽致以敬礼, 轻轻将军帽摆于地面。每一位献出生命的生灵就像军帽上的五星徽章闪烁着光芒。此时, 交响合唱《纪念碑》的歌声响起, 军帽依然安静的留在地面上, 众人静穆的望着。在这里, 军帽是一种表演道具、是代表着革命先烈的一种暗喻, 同时也是衔接下一个节目的线索。

第三章《创业图》中的歌舞《大漠深处》是表现中国卫星发射基地——酒泉, 以及对那些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生命的人员的深深敬意。节目以单人单道具的独舞形式呈现, 男演员手中拿着一捧马兰花, 没有复杂的动作语汇, 但却一直以表演道具——马兰花为情感诉诸的中心。在大漠深处有这样一种强生美丽的花——马兰;在大漠深处有这样一群艰苦工作的人——航空事业者。以鲜美的马兰花和艰苦工作境遇为对比, 赞扬了航空事业者“青丝化白雪”“情驻边关恋”的品格。

第五章《中华颂》的维吾尔族歌舞《葡萄熟了》, 将舞蹈道具的使用形式变得多元化。其中, 女演员使用的表演道具是一盘葡萄, 男演员使用的是各种民族器乐。这两种道具都来源于生活, 是与维吾尔族同胞的生活最为贴近的日常用品。“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了女演员所使用的“一盘葡萄”。演员们上场时先是将这盘“葡萄”置于头顶, 后将道具由头顶摘下, 或端至手中、或放于肩头、或抬至头顶将其倒置, 形成葡萄架的样态, 以此种种丰富了道具本身使用方法之外的形式。另外, 男女演员中途都有将道具放下、不依靠道具这一辅助表演工具, 进行独立表演的时候。

三、单人多道具的使用——中型道具、小型道具

单人多道具的使用是指在舞台表演中, 一人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舞蹈道具, 作为辅助本体表演的工具。通常这些道具都是便于携带、便于使用、便于掌控的中、小型道具。它也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几种形式。单人多道具在具体运用的时候, 要注意灵活、巧妙地使用道具, 同时要注意道具与道具之间的关系, 以及道具与表演主体之间的关系。

本作品中共有三处使用了单人多道具的表现方式。

第一章《山河祭》的歌舞《曙色》, 是经历了从无道具表现、到多人单道具表现、到单人单道具表现, 最后到单人双道具表现这几个步骤。最初, 众人拥在舞台前侧表演区, 以人身筑起一面高墙, 只是依靠自己身体的四周摇晃、手臂的搭连摆动、以及面部的表情狰狞, 阐释着对旧社会的憎恨、对新社会的渴望的内心情感。然后, 一人突然高举写有标语的小旗, 众人渐渐响应, 直到所有人将“希望”举过头顶, 并拿出喇叭, 冲向台口, 向世人大声宣告, 列强、屈辱都将一去不返!

第四章《大潮曲》歌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利用了中型道具——麦苗、秸秆和小型道具草帽、果实。节目初始, 长方形的金色麦苗已经有序的摆放于舞台后侧表演区, 男演员身着绿色植物式服装、头戴绿色植物状头饰, 手中拿着秸秆, 表现生机勃勃的农作物。这里不仅道具作为表演本体的辅助工具, 表演本体本身也具有了象征意义。而女演员, 时而手持草帽, 时而将其戴在头上, 表现辛勤的劳动人民, 同男演员所表现的“农作物”交相辉映。然后女演员到快要丰收的金色麦苗前, 将其一半向另一半对折起来, 便露出了嫩绿的小苗, 再将其展开, 又还原为金色的麦苗。最终, 丰收的果实由高层台向下滚落满地, 人们欣悦的将果实装入自己的草帽中。这里就使草帽和果实这两种道具之中产生了关联性。

另外一次单人多道具的使用是在第五章《中华颂》中的回族舞蹈《金色的汤瓶》。演员从始至终是以单人双道具——汤瓶和花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美丽的回族姑娘嘴衔花茎、将装满圣洁泉水的金色汤瓶举过了头顶, 她们时而将鲜花拿在手中, 时而将汤瓶拿下、时而将汤瓶端至体前、时而将汤瓶举起, 最终她们将把献给祖国母亲那心中最美的花儿插入装满圣洁泉水的汤瓶口中。不仅表现了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 同样也做到了道具之间的结合使用。

四、双人单道具的使用——中、小型道具

双人单道具是在舞台表演中个, 以双人舞表演为本体, 配以一个中型或者小型舞蹈道具加以辅助表演的表现形式。它分为双人舞和群舞两种形式。

此形式在整台晚会中也有所涉及, 即第五章《中华颂》中的藏族歌舞《彩虹儿女》所使用的类似披肩的道具。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披在肩上, 用以承受重量、防止衣服被弄脏的劳动工具。此剧目采用群舞的表现形式, 男女两人为一组, 两人共用一个道具。虽然道具本身没有特别丰富的变化形式, 只有扛、踩、背几种, 但是作为展示民族文化的日常生活道具, 更多的是辅助表演本体的表演内容。

五、其他道具

除以上几种形式的舞蹈道具使用形式之外, 在本台晚会中, 表演道具还具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它们大多加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并且或多或少的限制了演员的表现空间或表现场域。

首先, 第四章《大潮曲》中的诗朗诵与舞蹈《海峡愿景》, 使用了高空这一空间高度, 扩展了表演空间。利用威亚技术, 使两架模拟飞机在空中按轨道“翱翔”, 预示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互通有无, 交流密切。“飞机”只能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 失去了更大的自主性。虽然它同演员之间的物与物之间更具距离感, 但精神之间的沟通会更加亲密。

其次, 第一章《山河祭》的舞蹈《惊梦》中, 演员以“陪衬物”的身份呈现在舞台上。舞者的服饰被设计为雕塑, 类似圆明园中那些支离破碎的遗迹。这样的服装设计之所以将它称之为“表演道具”, 是因为演员本体并不具有其所要表现出的含义, 而是依靠服饰的辅助装饰作用, 才使其具有“雕塑”的含义。因此, “雕塑”服饰作为主体表现一定含义的必要组成部分, 应将其视为“表演道具”的一种。正如我国古典舞中的水袖也是服装与道具两种功能兼具一样。庞大的服饰将演员的肢体限制在很小的活动范围之内, 因而他们作为一种“装饰品”在舞台两侧成为了“舞台布景”的一部分。

与之相仿, 第四章节中的歌舞《遥望我蓝色的星球》也有服装和道具两种功能兼具的例子。节目中除了使用了一些生活道具——小孩子手中的望远镜、放大镜之外, 还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使服装兼具道具的功能。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已步入科技创新的时代的主题内涵。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升空, 孩子们拿着望远镜、放大镜, 探求宇宙的奥秘。孩子是这个节目的主要表演群体, 孩子就是未来, 从小就培养了探知科学真相的意识的孩子, 更是祖国的希望。但表演中后区的舞蹈演员身上的服装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既体现了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也将整个节目的意境凸显出来。演员的服装、头饰都被加入高科技因素——灯光, 在暗蓝色的背景光线下, 显得像星星般隐隐闪烁着。由此, 宽大的裙摆、头饰, 以及隐藏在服饰中的电线、机关等, 也限制了演员的肢体活动。

最后, 在第四章中的小号独奏《百年梦圆》运用了很简单的道具, 但却使舞台呈现效果非常新颖。节目的前半段, 小号独奏和钢琴伴奏的乐音缭绕, 优美动听, 后半段, 几条白带由舞台后方向渐渐前延伸拉出, 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场上的跑道。一些穿着运动服的运动员, 以“慢镜头回放”式的动作在“跑道”之间出现, 他们或“奋进拼搏”、或“摔倒又起”……简单朴素的白线, 既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跑道”出现, 又在无形中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 使每个演员按既定的“直线”“奔跑”。因此, 虽然它同表演主体没有直接物质接触, 但实际具有精神关联。

结语

落笔与此, 我欣然发现, 一部涵盖了我国长达169年沧桑历史的音乐舞蹈史诗, 竟然也包括了如此丰富的道具使用形式。一部展现中国历史的艺术画卷, 同时也是一部展示舞蹈道具使用形式的教科书。虽然对于舞蹈道具的使用形式会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和道具本身的发展而更为丰富, 但是仅有150分钟时长的《复兴之路》, 其使用道具的频率和数量, 足以成为舞蹈道具使用的典范。相信《复兴之路》不仅会成为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而且还会成为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一部具有舞蹈道具使用典范意义的大型艺术作品!

摘要:随着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对生活素材的不断提炼加工, 舞蹈道具的使用对于丰富舞蹈表演内容及内涵而言, 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为例, 力图说明舞蹈道具对于增强艺术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意义及其使用形式。

关键词:表演道具,舞蹈道具,使用形式,大型道具,中型道具,小型道具

参考文献

复兴之路有感 篇3

—观《复兴之路》有感

班级:汉语言1002班

姓名:王佳佳

学号:101140208

得分:

淌过历史河流的大复兴

—观《复兴之路》有感

在今年开的毛概课上,通过观看《复兴之路》这部政论片之后,内心满存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在让我唏嘘感慨的同时,也不由进行了反思,真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部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活通透的血泪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难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从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间(1840—1949),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使中国成为两半社会后,古老的中国遇到空前严重的挑战。自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相交织“落后就要挨打”,简单几字足以说明一切,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从此水深火热。存国救民的呼声愈演愈烈。近代的开始,许多爱国人士便看到了这种险恶局势下岌岌可危的中国,开始谋求复兴之法。虽然这条路起点有些困苦,即使他们频频碰壁。虽然思想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曾陷入迷茫,即使幻想救国的改良被否决。但是其共有的赤子之心永远没有改变。正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的破灭。但是他依然坚守目标,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后来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复兴而献身,才激起四万万同胞的凝聚力,燃起新的希望,才使中华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顽强不到。

在那八十年里,我们固然看到仁人志士们振兴中华的决心与行动,在充分给予肯定与赞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救国要从国情出发出发寻求与之相应之良策。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新思想也应运而生。人们渴望着找到富强民族的道路,开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片子中解读的十分详细,从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希望的道路似乎愈加明晰了。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党做为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它的成长,从稚嫩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变得成熟,成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的大救星。

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浴火凤凰,涅槃重生。从团结一心全民族抗战,从进行和平民主道进行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直到人民民主政权的创建,从毛主席天安门上那振奋人心的一句经典话语中感受到,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长期的斗争实践,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实现繁荣富强开辟了道路。中国开始了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至今)。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纵然刚成立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接踵而至。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新的严峻的考验,如何前进?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手中,中国就将如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涤荡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这样的气概,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建设新中国奋斗的。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地制度的改革,人民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没收官僚资本,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德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平的外交政策等取得的一项项的显著成果,有力的证明了中共和人民政府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些曾经对新中国,新政权,新道路抱有怀疑或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相信,跟着党走,这将会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所以复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得时间过程。在探索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就说到了66年到76年的文革十年这段历史,我兴奋的看到,在这一次对这一段历史的表述中,采取了直面的态度,在片中解说词里谈到:文革是错误的,是浩劫!由此可见,这与我们小时的历史书中简单的一段话含糊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党在进步,以及用更为宽大与胸怀在理解过去的事情、与迎接未来的事情。

10年浩劫,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主席是个人,不是个神,其次主席是个诗人,再次主席才我崇拜毛主席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主席是伟大的,他一手缔造的新中国。但是在49年以后,和平时代来了,主席的治国不断的被证明偏离轨道。我理解的就像拔河,这边过了红线拉过去了,其他同志给拉回来。

但是主席毕竟是个诗人,以及权利的拥有者,诗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因此,66—76的这10年就被灌上了“文化”的头衔,我理解的是,这10年主席以文化的名义与自己斗争了10年,但是在后期他自己也证明与自己斗争的失败。这个斗争中,主席是肯定自己也是否自己的.在我们痛苦艰难的岁月里,文化大革命不论是阶级斗争的扩大,还是个人专断主义的日益严重,文化大革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破坏后果,同时还有深刻的反思。

“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开始带领中国共产党走上新的历史舞台。这个千年伟人,留给中国太多的宝贵经验,一切如春天的故事一样,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演,他是总设计师,他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泥沼,让我们具有了更强大地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回望过去,闭关锁国的苦果,展望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让中国又一次腾飞于世界,一次次的历史转折一个个建设局面的展开,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东方红再次让所有人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复兴。

《复兴之路》整场展览大气庄重,一个多世纪的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浓缩在几千平米的空间之内。置身其中,才能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此中,我还激动的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现在社会,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中国人应该学会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

路,很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虽走的辛苦,却一直都在前进。忘不了复兴之路上每一个人的无畏付出。“给自己加干活还会累吗?”这是一名普通民众在建设时的朴素真挚的话语,“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伟大的党给与我们的指明灯。今天中国经济日益腾飞,我们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是多么的幸运。父辈们给予我们的是龙的血脉,中国人将继续传承下去,完成复兴的飞跃。

《复兴之路》观后有感 篇4

姓名:

班级:

学号:观 后 有 感茅 苗数计(4)班20110401240

《复兴之路》观后有感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当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使封建社会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段盛世,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欧洲的国家征服海洋伴随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渐渐连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独立存在。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他毫无悬念的向中国袭来,然而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人们全然不知道自己正面临一场灾难。当欧洲各国的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时,他们统一把目光集中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一句“天朝物产丰盈”中国把自己锁在笼子里,欧洲各国通商不成便产生了抢夺的念头,由此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扩展到了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随着一代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2的中国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然而,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并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继续统治。面对当时的现状,国民党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从袁世凯手中夺取政权,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为此在全国

奔走呼号,为国民党在议会选举进行宣传,并使国民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是,这种行为激起了袁世凯的高度紧张。1913年3月,宋教仁遭到了袁世凯派遣的杀手的暗杀,他和其他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最终化为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又妄图称帝,建立所谓的“中华帝国”,但是他的行为遭到了几乎全国上下的以致反对,就连他手下的北洋军阀也颇有不满,终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他的皇帝梦在短短的83天后草草收场。不久,袁世凯怀揣着他的“皇帝迷梦”离开了人世。在他死后,北洋军阀陷入了混战之中,辛亥革命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中。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那么,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并指导全党,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正确地判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中发展,于实践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随时根据新的情况,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产生。

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的历史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电视政论片可以看出,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所实行的都是精英式的改良或革命路线,只有到了共产党这里,才找到了正确的前进道路。人民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只有共产党一直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样,它才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这一点是任何其他阶级的政治力量始终没有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只有真正选择了人民,才会最终被人民所选择。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

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内涵也必然愈加丰富,在不同的时期,它的主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民族危机时的共赴国难、沙场捐驱,革命斗争中的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献身,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等等。然而,发展之中总有一脉相承,这就是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时刻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置于首位。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予人们的启示。

可以这样说,《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见,《复兴之路》所证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面临的、而且必须作出正确回答和正确选择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与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主题正好吻合,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讲述了中国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同时,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奉献的精神为党为国家努力工作。

观《复兴之路》有感 篇5

在世界东方,起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为间段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最后一段盛世.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国家沦陷,人民被凌辱,清政府做事高台,但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关心国家危难,一心救国。一批进步的中国人,抛却了长期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他们开始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政治制度,企图找到一条自强之路万物都在改变,中国也在近代翻天覆地的变化着.我们从封建国家,因为落后被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度差点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最后还是通过战火搭上了社会主义的班车。中国的命运是曲折的,是艰难的斗争历程,人们一路呐喊,终于走到了今天。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充满迷雾和许多难以捉摸的变数,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走出了一条清晰可辨、不会逆转、不可动摇的大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新中国的诞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业,使中华民族进入一个中兴盛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回望160多年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从饱受欺凌、贫穷落后,到奋起抗争、艰辛探索,找到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性巨变,使我们更加由衷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突然我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不仅仅因为中国经济上的迅猛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中国人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无所惧怕,众志成城,能够在绝望中振奋起来的一个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840年的饱受着屈辱的中国,而是拥有世界1/5人口经济迅猛发展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雄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

回味过去,以史为鉴,过去的一滴一滴都渗透在祖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

故道家纺老粗布复兴之路 篇6

顺应市场投产 遭遇传统之弊

秦素军的娘家在万古镇胡营村, 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纺线织布能手, 在耳濡目染中, 秦素军从小就深深喜欢上了纺线织布这种民间手工艺。1988年, 秦素军与张营村村民张宝民结婚后, 也将自己的手艺带到了婆家。农忙时种田, 农闲时织布, 秦素军舍不得丢下学了多年的这门传统手艺。布织得多了, 自己用不完, 秦素军就走村串户去卖。后来, 她又动员几个邻居一起织布, 专门卖给郑州的一家老粗布加工厂。

2002年8月, 张营村公开选聘妇女主任, 秦素军以高票胜出, 她感到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那时, 老粗布在城市逐渐流行, 秦素军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村里更多的姐妹组织起来纺织老粗布, 打出自己的品牌。秦素军先后来到滑县妇联及万古镇妇联, 向妇联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说好, 并鼓励她外出考察市场。

就这样, 秦素军走上了她的老粗布加工之路。

购进棉花需要资金, 织布需要场地, 员工需要培训, 这些都得由秦素军一个人操心。没有资金, 万古镇妇联帮她贷款5万元;没有场地, 秦素军腾出了自家的3间屋以及亲戚家的几间房。为搜集纺车和织布机, 秦素军发动三里五村的亲朋好友挨户询问, 一个多月的时间, 秦素军搜集到了20余台纺车、30多台织布机。于是, 她一边想方设法联系业务, 一边指导姐妹们纺线织布。

“咱的布质量绝对没问题, 可刚开始跑销路时实在太难了。”秦素军将起点定得很高, 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了沿海一些大城市, 正是这高起点让她领教了什么叫“难”。要让大都市里目光挑剔的商人们接受一个偏僻乡村妇女的老粗布, 谈何容易。

勤考察重设计 老粗布获新生

秦素军跑上海、去浙江、下广州, 她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布织得不错, 只是花型搭配不够时尚。”半个多月时间, 她花光了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 无功而返。“一个女人家, 整天跑个啥呀!”婆婆不理解。“咱与人家合作, 多少赚个加工费就行了, 还是别自己干了。”丈夫也给她泼冷水。

“我有一股拗劲儿。”这是秦素军的自我评价。正是因为拗, 她认准的事儿才不会轻易改变。“花型不时尚咱可以改、可以学, 但不可以放弃。”

“人家那样说有道理, 咱一个很少出家门的农村妇女, 只会织那些在农村常见的普通花型, 城里人怎么能喜欢呢?”这样想着, 秦素军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 2003年8月, 她向亲友借了3000元钱, 又出发了。她先后来到上海、深圳等地, 逛各大书店, 购买有关老粗布加工方面的书籍, 回到住处再细细研读。

为了省钱, 秦素军捡最便宜的旅馆住。在深圳, 她一家挨一家问, 最后找了一个每晚30元的地下室, 6个人一个房间, 阴暗潮湿, 她一住就是半个月。晚上, 蚊子将她身上咬得全是疙瘩, 痒得钻心难受, 但为了能学到一些先进技术, 她认了。

为了使老粗布花型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有时代感, 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 秦素军又跑到各大城市的纺织市场上, 购买各种花色的碎布及不同款式的精品家纺。当她将买来的一堆碎布及书籍塞满背包时, 才突然感觉胃部疼痛难忍。水土不服, 加上吃饭没有规律, 她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从广州辗转回到滑县, 秦素军瘦了一圈儿, 满脸憔悴。看到她疲惫的样子, 丈夫既心疼又忍不住责备:“看你都成啥样子了, 值得吗?非得等哪天把命搭上了你才好受啊?”秦素军说:“别人不理解, 你还不理解我吗?咱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况且我还是妇女主任, 给大家找个事儿干也是应该的。”

秦素军外出考察市场时, 女儿10岁, 儿子刚满4岁。每次出远门, 儿子都抱着她的腿哭喊着不让妈妈离开, 女儿则在一旁偷偷掉眼泪。但秦素军咬咬牙, 擦掉泪水, 头也不回地走了。“真的很对不起丈夫、儿女, 我欠他们的太多了。”说到家庭, 秦素军忍不住泪水涟涟。

考察回来, 秦素军将自己关到屋里, 看着书上的介绍, 反复与各种精品家纺进行对比, 从中领悟、模仿, 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经过日夜揣摩, 她设计出了欧版、韩版、AB面及绣花粗布家纺。老粗布的图案意境靠各种色线交织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体现, 通过各种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 形成特有的风格, 因而更有艺术魅力。

棉线需要一根一根来纺, 粗布需要一梭一梭来织, 虽然速度很慢, 但秦素军的老粗布厚实、平整、经纬清晰, 更能体现老粗布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上一篇:对困难人士捐款倡议书下一篇:电工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