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模拟试卷一

2024-08-11

化学模拟试卷一(精选8篇)

化学模拟试卷一 篇1

中考模拟试题化学试卷一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O—16 C—12 S—32 N—14 K—39

Cl—35.5 Ca—40 Mg—24 Zn—65 Na—23 Cu—64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干冰气化

(B)牛奶变酸(C)镁带燃烧

(D)碱使酸酞变红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和物的是

(A)氧气

(B)新鲜的空气(C)液态氧

(D)二氧化碳气

()

3.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荷兰的启普

(C)英国的道尔顿

(D)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

()

4.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是

(A)冰和水

(B)金刚石和石墨

(C)氧气和液氧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5.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SO4=H+SO(B)Ba(OH)2=Ba+(OH)

(C)MgSO4Mg+SO

(D)Na2CO3=2Na+CO

()

6.K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A)-1价

(B)+5价(C)+7价

(D)0价

()

7.下列各物质中能导电、并属于电解质的是(A)金属铝

(B)酒精溶液(C)熔化态食盐

(D)蔗糖溶液

()

8.下列反应方程中属于正确的置换反应是

(A)Cu+H2SO4=CuSO4+H2↑

(B)Zn+2HCl=ZnCl2+H2↑

(C)2Fe+6HCl=2FeCl3+3H2↑

(D)2Ag+2HCl=2AgCl↓+H2↑

()9.在3H2+WO3=W+3H2O反应中,氧化剂是

(A)H

2(B)WO(C)W(D)H2O

()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于酸类的一组是

(A)氯化钠、氯化氢(B)烧碱、消石灰

(C)氢硫酸、硝酸

(D)生石灰、硫酐

()

11.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组是

(A)HCl、NaOH

(B)AgNO3、NaCl

(C)CuO、H2O

(D)Hg(NO3)

2、Cu

()

1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B)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EOH^^-#全部都是阴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D)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

1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的是

(A)NaCl

(B)HCl(C)NaOH(D)SO

3()

14.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CO2气比空气轻,不溶于水,但能灭火。

(C)H2是未来社会高能燃料中最理想的气体。

(D)CO气(煤气)有毒,但有还原性;CO2气无毒,但无还原性。

()

15.下列各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2KMnO4K2MnO4+MnO2+O2↑

(B)Ba(OH)2+2HCl=2BaCl+2H2O

(C)CO+Fe2O3=Fe+CO2↑

(D)NaOH+KCO3=KOH+NaNO3

()

16.下列各物质中,氮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A)NH4Cl

(B)CO(NH2)(C)(NH4)2SO(D)KNO3

()

17.下列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手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

(B)用洗干净的手去拿砝码。

(C)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D)粗盐提纯时有溶解、过滤、蒸发和洗涤四个主要实验步骤。

()

18.欲将80克浓度为20%的NaOH溶液稀释到10%,需加水多少克?

(A)800克

(B)80克

(C)8克

(D)0.8克

()

19.在t℃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n克,质量百分比浓度为a%,则n与a的数值关系正 确的是

(A)n>a

(B)n=a(C)n

(D)无法比较

()

20.只用一种试剂来区别Na2CO3,AgNO3和稀H2SO4溶液,这种试剂是

(A)KCl

(B)BaCl2(C)稀HCl

(D)Ba(OH)

2()

二、判断题: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2.用符号表示:

(1)5个水分子(5H2O);(2)3个镁离子(3Mg

()

3.在氢气还原CuO的实验中,应先通入氢气,后点燃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氢。采用这种操作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先点后通要爆炸,被还原出来的Cu又变成了CuO。

()

4.判断下列各物质的分子式是否正确:

氢氧化铜:(Cu(OH)2)氢氯酸:(HCl)碳酸氢钠:(NaHCO3)

()

5.已知反应3A+2B=D,A、B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D的 质量为140克,则该反应中消耗B的质量是()克。

三、判断题(1—4题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下列各反应,并注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2KClO3=2KCl+3O2↑

属分解反应

()

2.锌粒投入稀硫酸溶液中

Zn+H2SO4=ZnSO4+H2↑

属置换反应

()

3.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属复分解反应

()

4.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

2NaOH+H2SO4=Na2SO4+2H2O 属中和(或复分解)反应

()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气,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有混浊现象产生。

Ca(OH)2+CO2=CaCO3↓+H2O。

()

四、计算题:

1.10℃时,将18克饱和硝酸钠溶液蒸干,得6克晶体(不含结晶水)。求:

(1)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2)10℃时,1800克饱和硝酸钠溶液中含溶质多少克?

(A)50克,500克

(B)40克,400克

(C)50克,600克

(D)40克,500克

()

解: 2.某二价金属R的氧化物16克与98克浓度为20%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

(1)R的原子量?(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是多少?

(A)64,28.1%

(B)63,28.2%

(C)62,28.3%

(D)61,28.4%

()解: 参 考 答 案

一、1.A 2.B 3.A 4.B 5.D 6.C 7.C 8.B 9.B 10.C 11.C 12.D 13.C 14.B 15.A 16.B 17.D 18.B 19.A 20.C

二、1.对

2.对

3.对

4.对

5.80

三、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四、1.C

解:① S=

② 设含溶质NaNO3为X克

2.A

解:① RO+H2SO4=RSO4+H2O

R+16 98 98×20%

② 设生成的RSO4为X克(查知R为Cu)

CuO+H2SO4=CuSO4+H2O

160

98×20% x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为:

16+98=114(克)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化学模拟试卷一 篇2

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是化学实验的基础, 也是历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切入点。考查的层次及范围主要有:①以多种仪器、药品为依托, 考查药品的存放、仪器的洗涤、试纸的使用和实验安全知识;②以装置分类为依托, 考查装置类型、选择依据、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③以微型实验为依托, 考查实验设计中的因果关系。

例1. (启东中学模拟) 今有①浓硫酸、②硝酸铵、③氰化钾、④苯、⑤浓硝酸、⑥双氧水、⑦氨水、⑧汞等8种化学品, 下列有关在瓶上应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正确的是 ( )

A.贴标签a的可以是②④⑥

B.贴标签b的可以是②⑥⑦

C.贴标签c的可以是③⑧

D.贴标签d的只有①⑤

错解再现:不清楚爆炸性与可燃性的关系易错选A, 不清楚可燃性与助燃性关系或氨水的性质易错选B, 不熟悉过氧化氢的性质易错选D。

解析:从常见几种标志考虑:①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和氧化性, ②硝酸铵受热或撞击具有爆炸性, ③氰化钾是剧毒的固体, ④苯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液体, ⑤浓硝酸具有氧化性和腐蚀性, ⑥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⑦氨水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 ⑧汞是易挥发的有毒液体。

答案:C

误区警示:爆炸品是指由于外因作用发生剧烈反应而产生大量热和气体的物质, 常见的有NaN3、氯酸盐、硝酸盐等;酸、碱均有腐蚀性;氰化钾、汞、可溶性钡盐都是剧毒品;苯、汽油、酒精等有机物易燃;常见的氧化剂有浓硫酸、硝酸、氯化铁、过氧化氢、氯气等。

例2. (南师附中模拟) 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氢氟酸或浓硝酸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B.汽油或煤油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C.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D.氯水或硝酸银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错解再现:由于考生没有掌握好各类物质的存放原则, 即“双基”知识不扎实, 而乱选一气。

解析:氢氟酸能腐蚀玻璃, 不能用玻璃瓶存放;浓硝酸、氯水是强氧化剂, 汽油、煤油属于有机溶剂, 它们都对橡胶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存放时应配以磨口玻璃塞;Na2CO3、Ca (OH) 2溶液显碱性, 应用配有橡皮塞的试剂瓶存放。

答案:D

误区警示:大多数化学试剂都有腐蚀性或毒性, 平时都应注意妥善密封保存于试剂瓶中。对于易变质或具危险性的化学试剂, 还应有特殊的保存方法:①见光易分解或变质的试剂, 如HNO3、AgNO3、氯水、AgBr、AgI、H2O2等, 一般应放于棕色试剂瓶, 或用黑纸包裹, 于冷暗处密封保存;②液溴易挥发、有剧毒, 应盛放在细口试剂瓶中, 液面上加水 (水比液溴轻, 可浮于液溴之上形成“水封”) , 瓶口用蜡封好, 置冷暗处, 取用时配戴乳胶手套, 并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取用时宜用长胶头滴管吸取底层纯溴) ;③强碱、水玻璃及某些显较强碱性的溶液不用磨口玻璃瓶, 浓HNO3、浓H2SO4、溴水、大部分有机物不能用橡胶塞瓶, 易风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例3. (哈师大附中模拟) 某学生做完实验以后, 采取以下方法分别清洗所用仪器:①用浓氨水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③用浓盐酸清洗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 ④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过FeCl3溶液的试剂瓶, ⑤用NaOH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你认为他的操作 ( )

A.①不对 B.③④不对

C.④⑤不对 D.全部正确

错解再现:题面虽是考查清洗仪器的方法, 若是不了解仪器中残留物的成分及其性质, 必将导致错选。如银不能溶于氨水, 因此①操作是错误的。

解析:①中Ag为残留物, 它不溶于氨水, 常用稀HNO3除去;②中残留物为I2, 它易溶于酒精而洗去;③中残留物为K2MnO4和MnO2, 其中K2MnO4用水即可洗去, 但MnO2难溶于水, 可利用其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MnCl2而洗去;④中残留物主要为Fe (OH) 3, 能被盐酸洗去;⑤中利用苯酚的酸性, 使其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酚钠而洗去。

答案:A

误区警示:洁净的玻璃仪器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特别是对于离子鉴别及一些定量实验更为重要。对于用水洗不掉的污物, 可根据不同污物的性质用药剂处理:①玻璃器皿里如附有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及MnO2等物质, 可以用盐酸 (必要时可加热) 清洗;②附有油脂的仪器, 用热纯碱液 (或NaOH溶液) 清洗, 苯酚可用NaOH溶液洗涤;③黏附有硫磺的仪器, 用CS2溶解后除去;④准备做滴定实验用的滴定管, 要用特殊配制的“洗液”来洗, 洗净内部后, 冲净洗液, 再用蒸馏水洗2~3次;⑤洗去苯酚或酚醛树脂一般用酒精浸泡;⑥氨水可洗去AgCl、AgBr固体 (AgI不溶于氨水) 。

例4. (盐城中学)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

A.用广泛pH试纸测pH的方法鉴别pH=3.11和3.12的盐酸和氯化铵溶液

B.称量0.4000gNaOH, 经过溶解、转移、洗涤、定容等步骤配制0.1000mol·L-1NaOH溶液

C.用图1装置制取少量干燥的HCl气体

D.用图2装置除去CO2中少量SO2杂质

错解再现:若对广泛pH试纸使用范围不清易错选A, 未考虑到NaOH固体易潮解和易与CO2反应等性质易误选B, 不细分析试剂的性质和滴加顺序易错选C。

解析:A不正确, 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故无法鉴别。B不正确, 由于NaOH极易吸湿和吸收CO2, 无法称量这么准确的NaOH固体、达到如此精确的NaOH浓度, 化学上通常用滴定的方法。C不正确, 这种方法虽能制得HCl气体, 但并不干燥, 正确的操作应将浓盐酸通过毛细管流进足量的浓硫酸中。D正确, 先发生反应SΟ2+ΝaΗCΟ3=ΝaΗSΟ3+CΟ2, 再干燥, 即得纯净的CO2气体。

答案:D

误区警示:使用广泛pH试纸定量测定溶液pH时要注意:①试纸必须是干燥的;②测定值只能是整数;③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 除中性溶液外都会产生误差, 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例5. (原创) 下列选项中的陈述正确的是 ( )

①用甲装置电解精炼镁 ②用乙装置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a+ ③用丙装置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 ④用丁装置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A.①②正确 B.③④正确

C.均正确 D.均错误

错解再现:若不清楚溶液中离子放电规律, 会误认为甲图正确;对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原理不清, 误认为丁图正确。

解析:Mg2+在溶液中不放电, 甲错;焰色反应实验时应用铂丝 (或无锈铁丝) , 乙错;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晶体时应用蒸发皿而不是坩埚, 丙错;当二次电池使用完后进行充电时, 电池的正极应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 丁错。

答案:D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活泼金属的阳离子在溶液中不放电, 如Mg2+和Al3+;②由于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其逆过程是氧化过程, 因此充电时原电池的正极必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

例6. (原创) 下列实验步骤与事实的相应结论解释正确的是 ( )

错解再现:若不能理解Ksp的意义, 则无法判断选项A和B;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不明确, 则无法判断C和D。

解析:A中沉淀溶解与Ksp的大小无关, 只能说明Al (OH) 3具有两性, A错。C中NH3的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 从而增大CO32-的浓度, 生成BaCO3沉淀。选项D中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B

误区警示:高考对此类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点:①以性质实验为基础, 探究实验事实与结论是否一致;②以制备实验为基础, 探究实验操作和实验目的是否一致。由于题干都是串联式设置, 问题跨度较大, 能否快速调动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理论知识是熟练求解的关键。

二、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别

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别等内容, 主要是以离子的检验、气体的制备和检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为知识基础, 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对材料的组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相关试题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直接考查常见物质的制备;二是选取适当的试剂及其分离方法, 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的杂质;三是确定除杂时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四是将分离、提纯、物质制备及混合物成分的确定等内容融为一体, 形成综合实验题。

例1. (北京市东城区) 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

错解再现:忘记NO2易溶于水的性质会误选C, 不了解Na2O2的物理性质和这种装置的设计目的易错选D。

解析:A不正确, 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物质。C不正确, NO2易与水发生反应,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D不正确, Na2O2是粉末状固体, 不能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的目的。

答案:B

误区警示: (1) 实验装置的选择主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概括起来有三类:①固+固气体, 如制取O2、NH3等;②固+液气体, 如制取H2、CO2、SO2、H2S、NO2、NO、C2H2等;③固 (或液) +液气体, 如制取Cl2、HCl、C2H4等。 (2) 气体的收集:①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②易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气体, 如NH3、HCl、NO2等, 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③常温下与O2反应的气体 (如NO) , 密度跟空气相近的气体 (如N2、CO、C2H4、C2H6等) , 都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④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的气体, 可以用排某些饱和溶液的方法收集 (常被遗忘) , 如CO2—排饱和NaHCO3溶液、SO2—排饱和NaHSO3溶液、H2S—排饱和NaHS溶液、Cl2—排饱和NaCl溶液。 (3) 气体的吸收:吸收气体的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性质。溶解度很大的NH3、HCl、HBr、HI气体可以用水吸收, 但要严防倒吸。

例2. (原创)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用Na2O2与浓盐酸制备氯气, 装置如右图。

(1) 写出用Na2O2与浓盐酸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可能发生的副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

(2) 装置B盛放的是______, D中盛放的可能是______。

(3) 你是否同意将Na2O2与浓盐酸的反应作为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法之一?______ (填“是”或“否”) , 理由是______。

(4) 该小组的同学用右图装置在通风橱中制备少量饱和氯水, 采用将烧瓶倾斜固定, 其原因是 。

错解再现: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离子方程式书写技巧, 误将离子方程式写成Ο22-+2Cl-=Cl2+2Ο2-;不熟悉对流原理, 导致 (4) 中误答为增大氯气的溶解度。

解析:根据题意知, 过氧化钠既可氧化氯离子生成氯气, 又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氧气, 因此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水蒸气及氧气, 但在本实验装置中O2无法除尽。

答案: (1) Νa2Ο2+4Η++2Cl-=2Νa++Cl2+2Η2Ο2Νa2Ο2+2Η2Ο=4ΝaΟΗ+Ο2 (或2Νa2Ο2+4ΗCl=4ΝaCl+2Η2Ο+Ο2) (2) 饱和食盐水 氢氧化钠溶液 (3) 否 产物不纯且难以分离 (4) 倾斜可防止对流, 没有溶解的氯气会聚集在水面上, 摇动烧瓶, 使聚集在水面上的氯气尽量溶解, 减少损失

误区警示:依据反应原理设计物质制备方案, 必须考虑其可行性, 包括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副反应及产物性质、实验装置的确定、净化措施、收集方法、尾气处理, 最后应反思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

例3. (长沙一中模拟) 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正确的是 ( )

①用盐析法可以提纯蛋白质 ②用渗析法可以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Cl ③用加热法可除去Na2CO3中混有的少量NaHCO3 ④用直接加热法可分离碘和NH4Cl ⑤用重结晶法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⑥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甲苯, 可加入适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充分反应后, 再加碱分液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⑥ D.全部

错解再现:忘记盐析和渗析的原理, 导致无法判断①和②是否正确;不了解苯的同系物性质, 无法判断⑥是否正确。

解析:由盐析的原理可知, 采用多次盐析可以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①正确;半透膜可允许Na+、Cl-、H2O等透过, 而淀粉等大分子不能透过, 用渗析法可除去淀粉中的NaCl, ②正确;NaHCO3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CO2和水, 故③正确;碘易升华, NH4Cl易分解, 加热时它们都变为蒸汽, 但冷却时又都变回固体, 不能分离, ④不正确;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 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故可用重结晶法分离提纯硝酸钾, ⑤正确;苯不与KMnO4溶液反应, 而甲苯可被KMnO4氧化成为苯甲酸, 苯甲酸在碱性条件下转化为盐, 易溶于水, 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正确。

答案:A

误区警示: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 不溶性固体与液体,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 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密度不同彼此不相溶的液体, 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沸点不同彼此相溶的液体, 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物质的分离也可以利用物质不同的化学特性, 将其中的一种组分转变为难溶的沉淀或易溶于水的物质, 以进行分离。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分离, 都要把各物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4. (原创) 结晶分离的依据是物质溶解性的关系, 今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冷却t2℃三种饱和溶液到t1℃, 均有晶体生成

B.在t1℃时,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a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

C.b中混有少量的杂质a, 经溶解、蒸发, 再冷却结晶可得到较纯净的b

D.c中混有少量a时, 需经溶解、蒸发、趁热过滤得到较纯净的c

错解再现:未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易误选B;未掌握溶解度曲线在分离提纯实验中的应用, 会误选C。

解析:A不正确, 只有a、b有晶体析出, c仍饱和。B不正确, 因为不知道他们的摩尔质量和溶液密度。C不正确, a的量很少, 应该用蒸发结晶并趁热过滤分离出b。D正确, 温度高时, c的溶解度很小, 随着水的蒸发大量的c都将析出。

答案:D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只有知道溶液的密度和溶质的摩尔质量, 才能进行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只表示该温度下溶解度相同。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 能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5. (深圳中学模拟) 下列各组气体或溶液用括号内试剂加以鉴别, 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品红试液)

B.氯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钠 (稀盐酸)

C.酒精、醋酸、醋酸钠 (石蕊试液)

D.硫酸、硝酸钡、氯化钾 (碳酸钠溶液)

错解再现:没有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导致无法判断选项B和C是否正确。

解析:A选项,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别通入品红试液时, 品红试液均无明显变化, 二氧化硫通入品红试液时, 品红褪色, 无法鉴别。B选项, 将稀盐酸分别滴入三种溶液时, 氯化钠溶液无明显变化, 碳酸氢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钠溶液中开始时无气泡产生, 后产生大量气泡, 可以鉴别。C选项, 酒精遇石蕊无明显变化, 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醋酸钠属强碱弱酸盐, 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而显碱性, 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 可以鉴别。D选项, 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CO2气体, 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BaCO3沉淀, 氯化钾与碳酸钠不反应, 可以鉴别。

答案:A

误区警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是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及其物理特征。通过本题的分析解答, 进一步明确物质鉴别题目的主要类型, 掌握解题的方法思路。

例6. (华南师大附中模拟) 有A、B、C、D、E、F六种溶液, 它们是氨水、硫酸镁、碳酸氢钠、碳酸钠、稀硝酸、氯化钡溶液中的某一种。各取少量, 将其两两混合, 现象如右图所示。其中, “↓”表示难溶物或微溶物, “↑”表示气体, “—”表示无明显现象, 空格表示实验未做, 试推断其中F是 ( )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镁溶液 D.碳酸氢钠溶液

错解再现:对硫酸镁和碳酸钠之间的反应不熟悉, 导致无法推断。

解析:解题时一般先找现象较全面的一种如D或A (分别做了三次实验) , 依次假设D为六种溶液中的某一种, 如假设D是氨水或是硫酸镁等, 分析它与其他五种溶液分别混合时的现象, 若能出现三次沉淀, 则假设成立, 由此可确定D是硫酸镁。依照上述方式可推出A是碳酸钠、F是碳酸氢钠。

答案:D

误区警示:解答本类试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熟悉教材所提供的溶解度表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如常见的微溶物有Ca (OH) 2、Ag2SO4、MgCO3等;二要注意所提供的试剂本身是否有颜色, 再利用有色试剂作为起始物质进行鉴别;三要注意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也不同的几类物质, 如铝盐和强碱、偏铝酸盐与强酸、氨水和硝酸银、磷酸和石灰水等。

例7. (广州模拟) Na2SO3是抗氧剂, 现向烧碱和Na2SO3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溴水, 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

(1) 写出碱性溶液中Br2氧化Na2S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 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SO32-、SO42-、Br-、OH-等阴离子, 请填写鉴定其中SO42-和Br-的实验报告 (步骤可增减) 。

限选试剂:2mol·L-1HCl、1mol·L-1H2SO4、1mol·L-1BaCl2、1mol·L-1Ba (NO3) 2、0.1mol·L-1AgNO3、CCl4、新制饱和氯水。

错解再现:未注意溶液的酸碱性, 导致 (1) 中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未考虑到离子检验的先后顺序, 导致 (2) 中设计步骤错误。

解析: (1) 由于该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故离子方程式应写成SΟ32-+Br2+2ΟΗ-=Η2Ο+SΟ42-+2Br-, 而不是SΟ32-+Br2+Η2Ο=SΟ42-+2Br-+2Η+。 (2) 由于检验Br-时需用到新制的饱和氯水, 而氯水又能将SO32-氧化生成SO42-, 故步骤①应先检验SO42-, 但检验时同样需排除SO32-的干扰, 因此必须先将溶液酸化, 显然应使用盐酸酸化而不能用硫酸酸化, 然后再加钡试剂确定有无SO42-, 由于溶液中可能还存在少量SO2, 因此选用BaCl2比Ba (NO3) 2更好。

答案: (1) SΟ32-+Br2+2ΟΗ-=SΟ42-+2Br-+Η2Ο

(2)

误区警示:在新课标地区以离子的检验和离子反应为背景的综合探究题高频出现, 要引起重视。解题时注意两个环节, 一是分析离子检验的先后顺序, 二是如何排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例8. (原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制取漂粉精

B.可用化合反应的方法制取Fe (OH) 3

C.选择合适的试剂, 用图一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D.用图二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溴苯

错解再现:未考虑产物的状态, 而误认为A正确;忘记制溴苯的实验条件, 误认为D正确。

解析:Cl2和石灰乳反应可得漂粉精, A错。Fe (OH) 3可用如下反应制取, 4Fe (ΟΗ) 2+Ο2+2Η2Ο=4Fe (ΟΗ) 3B正确。由于NO能与空气中O2反应,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C错。制备溴苯无需加热装置, D错。

答案:B

误区警示:考前应明确下列化学常识:水玻璃制硅胶;SiO2制光导纤维;SiC制砂轮的磨料;硅制光电池板;用浓盐酸和“84消毒液”制备少量Cl2;用钠、钾合金作原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将二氧化硫通入过氧化氢溶液, 获得硫酸;纯碱可用于生产普通玻璃, 硝酸可用于制化肥和炸药等;用秸秆可以制得葡萄糖和酒精;分离煤焦油获得苯、甲苯和二甲苯;石油裂解获得乙烯;甲醛是合成树脂的常见原料之一;将煤进行干馏, 获得焦炭、煤焦油等化工原料。

例9. (石景山模拟改编)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 1939年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1) 侯氏制碱法工业流程如上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该工艺中原料是食盐、氨、二氧化碳及水, 最终产品是纯碱和氯化铵

B.工艺中MⅠ处吸氨与MⅡ处吸氨的目的完全相同

C.该工艺中CO2再利用, 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该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反应有:ΝΗ3+Η2Ο+CΟ2=ΝΗ4ΗCΟ3ΝΗ4ΗCΟ3+ΝaCl=ΝΗ4Cl+ΝaΗCΟ32ΝaΗCΟ3=Νa2CΟ3+Η2Ο+CΟ2

(2) 依据工业原理, 欲制得碳酸氢钠晶体, 某校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其中B装置中的试管内是溶有氨和氯化钠的溶液, 且二者均已达到饱和。

①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

C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为_____ 。

②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g/100g水) :

参照表中数据, 请分析B装置中使用冰水的目的:______。

③该校学生在检查完此套装置气密性后进行实验, 结果没有得到碳酸氢钠晶体, 指导教师指出应在______装置之间 (填写字母) 连接一个盛有______的洗气装置, 其作用是______。

④若该校学生进行实验时, 所用饱和食盐水中含NaCl的质量为5.85g, 实验后得到干燥的NaHCO3晶体的质量为5.04g, 则NaHCO3的产率为______。

错解再现: (1) 不清楚两处循环吸氨的目的原理, 无法确定B。 (2) 不了解氨易挥发, 而二氧化碳可以直接排放, 无法确定稀硫酸的作用;未考虑到CO2中混有杂质HCl, 无法判断用NaHCO3洗涤或洗涤装置的位置。

解析: (1) MⅠ处吸氨是增大NH4+浓度, 加入食盐的目的之一是增大Cl-, 同时冷却的目的是有利于氯化铵析出;MⅡ处吸氨目的是使溶液氨化, 有利于CO2的吸收, 同时将溶解在溶液中的碳酸氢钠转化为溶解度大的碳酸钠溶液, 防止与氯化铵共析出。 (2) 由原料可确定A是制取CO2的装置;考虑到氨易挥发, 故用稀硫酸吸收逸出的氨。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故在低温条件下可析出更多的碳酸氢钠。该实验中制备的CO2混有HCl, HCl能与碳酸氢钠或氨反应, 故必须洗涤除去, 否则产生的碳酸氢钠的量太少, 会导致没有晶体析出。5.85gNaCl理论上可获得NaHCO38.4g, 故产率为:5.04g/8.4g×100%=60%。

答案: (1) B (2) CaCΟ3+2Η+=Ca2++CΟ2↑+H2O 吸收从B装置中的试管内逸出的氨气,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②温度越低,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越小, 便于析出 ③A与B 饱和NaHCO3溶液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④60%

误区警示:对于模拟工业法制备物质, 首先要了解工业原理。如本题中, 考虑氨极易溶于水, 而CO2溶解度很小, 碱化后的溶液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才能保证有足够大的HCO3-, 才会析出NaHCO3, 而又通过加入食盐来提高c (Cl-) 使NH4Cl析出。在制备物质时, 同样要防止杂质干扰物质的制备。

例10. (原创) 硫代硫酸钠 (Na2S2O3·5H2O) 是一种脱氯剂, 它易溶于水, 不溶于乙醇, 40~45℃熔化, 48℃分解, 由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制备, 涉及的反应原理为:2Νa2S+3SΟ2=2Νa2SΟ3+3SSΟ2+Νa2CΟ3=Νa2SΟ3+CΟ2Νa2SΟ3+S=Νa2S2Ο3S2Ο32-+2Η+=S+SΟ2↑+H2O。其反应装置为:

①开启分液漏斗, 使硫酸慢慢滴下, 适当调节螺旋夹, 使反应产生的SO2气体较均匀地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 同时开启电磁搅拌器搅动。②至析出的硫不再消失, 控制溶液的pH, 停止通入SO2气体。③过滤所得滤液, 转移至蒸发皿中, 水浴加热浓缩, 直到溶液呈稀粥状时。④_____ 。

⑤将晶体放入烘箱中, 在40~45℃左右干燥50~60min, 称量。

(1) 步骤②中, 溶液的pH应控制的范围是______。

(2) 装置图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

(3) 步骤③中为什么不能将溶液蒸发至干:______。

(4) 步骤④的操作是______。

(5) 过滤时所需的硅酸盐质仪器有_____ 。

(6) 将无水Na2S2O3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可完全分解, 甲认为分解生成SO2和Na2SO4, 乙认为生成Na2SO4、Na2S和S。

①甲是否可能:______ (“可能”或“不可能”) , 若可能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乙是否可能:______ (“可能”或“不可能”) , 若可能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错解再现:问题 (1) 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给信息, 误认为pH<7;问题 (6) , 学生没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 误答为甲可能或无法写出乙的反应方程式。

解析:问题 (1) 从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的性质得出答案。问题 (2) 考虑尾气处理。问题 (3) 涉及Na2S2O3·5H2O的分解问题。 (4) 从基本实验操作过滤所需的仪器考虑。问题 (6) 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角度考虑。

答案: (1) 大于7 (2) 吸收未反应的SO2、H2S等酸性气体 (3) 蒸发至干, 会使硫代硫酸钠失去结晶水并发生分解 (4) 冷却结晶、过滤、用酒精洗涤 (5) 漏斗、烧杯、玻璃棒 (6) ①不可能 ②可能4Νa2S2Ο3=3Νa2SΟ4+Νa2S+4S

误区警示:本题在仔细探究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原理问题上还要注意:①用好条件中的已知方程式, 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分解。②蒸发结晶时, 溶液一定不能蒸干, 是基本操作常识。③洗涤晶体时, 一般是水洗, 也常有冷水洗、乙醇洗、丙酮洗、乙醚洗等。④判断分解产物,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一定要从得失电子是否守恒和是否符合歧化反应、归中反应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着手, 最后写出的方程式必须要配平。

例11. (原创) 羟醛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中颇为重要, 如何在绿色环境中用来保护羰基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铌酸作为绿色催化剂的固体酸, 因具有易制备、易回收等特点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反应原理如下:

(1) 首先考察不同催化剂对苯甲醛和甲醇缩合反应的影响。固定甲醇10mL、苯甲醛0.5mL、催化剂为0.05mol。

①反应中甲醇过量, 其原因是_____ 。

②回流反应2h, 反应较长时间的目的是______, 回流的目的是______。

③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其转化率比浓盐酸大,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④从表中可知, 铌酸作催化剂的优点是______。

(2) 在25mL烧瓶中加入铌酸、10mL甲醇和0.5mL苯甲醛, 在回流状态下反应2h, 反应的产率和转化率可达94.2%、98.0%。产品由倾析法即可分离, 催化剂不经过处理即可重复使用。

①不同铌酸用量对产率和转化率影响如下表:

苯甲醛与甲醇缩合, 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______。

②用①中得出的铌酸催化剂的最佳量, 取相同物质的量的6种醛与甲醇的缩合反应, 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得出, 不同的醛与甲醇缩合影响转化率和产率的规律是______。

错解再现: (1) ③由于没有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分析, 易答成酸性强; (2) ②没有仔细比较, 只能肤浅地说出邻羟基苯甲醛的转化率和产率均最高, 间硝基苯甲醛的均最低。

解析: (1) 在化学平衡中, 增大一种反应物的量可提高另一种产物的转化率, 提高甲醇的量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机化学反应通常很慢, 且大多需要在体系沸腾条件下反应较长时间, 为了不使反应物和溶剂的蒸汽逸出损失, 需让反应在回流装置中进行。由于生成缩醛的反应有水生成, 故减少生成物水的量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表中还可看出, 在相同条件下铌酸作为催化剂的转化率和产率以及选择性均比其他两种酸高得多。 (2) 找出产率和转化率处于最大值时, 所对应的催化剂的用量;从6个醛的取代基的位置、类型分析归纳。

答案: (1) ①提高苯甲醛的转化率 ②该反应较慢, 需在沸腾条件下反应较长时间 为了不使甲醇和苯甲醛的蒸汽逸出损失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有利平衡向生成缩醛的方向移动 ④选择性、转化率和产率均高 (2) ①0.05mol ②相同取代基时, 产率或转化率:邻位>对位>间位;不同取代基时, 产率或转化率:羟基、烷基>硝基、卤素

误区警示:解读图表时, 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也叫单因子法, 是指为了研究某个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 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 使其保持不变, 再比较、研究该某个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 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本题控制相同物质的量的甲醇、催化剂及不同的醛, 实验变量是不同位置的同种取代基与同种位置的不同取代基, 这里的产率和转化率都是因变量。

三、综合实验探究

例1. (丰台模拟) 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 设计如图实验 (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关闭活塞1, 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 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 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错解再现:忽略了装置中或稀硝酸中溶有少量空气, 和预先生成的NO在有氧气条件下转变为硝酸, 剩下N2, 而误选D。

解析:开始时, 为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 加到液面a处对位时, 此时必须先打开活塞1, 否则无法加到a处, 故A不正确。加热可提高反应速率, 故B正确。打开活塞1, 稀硝酸可跟铜丝接触并反应, 再关闭时, 慢慢通过反应再逐渐脱离液面, 故C正确。由于少量空气的存在, 开始时, 生成的NO发生反应4ΝΟ+3Ο2+2Η2Ο=4ΗΝΟ3, 故一开始的无色气体可能是N2, D正确。

答案:A

误区警示:涉及气体制取的装置必须要事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其次需弄清新装置中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这样才能作出准确判断。本实验要验证有无色气体NO生成, 还要注意:①装置中必须不含空气, 否则开始时会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加硝酸时, 必须打开活塞1, 让液面直至与橡皮塞接触, 否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例2. (盐城模拟) CaO2·8H2O可用于污水处理和应急供氧等, CaO2350℃左右开始分解放出氧气, 能与酸反应生成H2O2。实验室可用大理石 (含MgCO3、FeCO3等杂质) 、过氧化氢等原料制取。实验流程如下:

(1) 写出CaO2的电子式:______。

(2) 反应①能否用盐酸代替硝酸:_____ ,

理由是______。

(3) 图示步骤②, 加入浓氨水至弱碱性的目的是______。

(4) 步骤③用冰水冷却的可能原因有_____ 。

(5) 加入磷酸钙和乙醇的作用可能是_____ 。

(6) 每次准确称取0.1000gCaO2产品于锥形瓶中, 加入30mL蒸馏水和10mL2mol·L-1HCl, 完全溶解后, 加入几滴MnSO4溶液, 用0.02000mol·L-1KMnO4标准溶液滴定到终点, 平行三次, 结果如下:

则所制的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错解再现: (2) 没有考虑杂质和溶液中二价铁的去除方法, 易答为能。 (4) 冰水冷却, 易漏掉氨易挥发或过氧化氢易分解的性质。

解析: (1) 依据Na2O2的电子式联想写出CaO2的电子式。 (2) 硝酸不仅起酸性作用, 还需将Fe2+氧化为Fe3+, 便于在下一步中除去。 (4) 从反应物氨水、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考虑使用冰水的目的。 (5) 可从产物稳定性角度考虑添加剂的作用。 (6) 依据化学方程式 (5Η2Ο2+6Η++2ΜnΟ4-=Μn2++5Ο2+8Η2Ο) 计算CaO2的质量分数。

答案: (1) Ca2+[ΟΟ]2- (2) 不能 硝酸可将Fe2+氧化为Fe3+, 便于加碱除去 (3) 使其中Mg2+、Fe3+等杂质离子形成沉淀除去 (4) ①温度低可减少过氧化氢和氨水的分解, 提高原料利用率;②反应CaCl2+Η2Ο2+2ΝΗ3Η2Ο+6Η2ΟCaΟ28Η2Ο+2ΝΗ4Cl可能是放热反应, 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8H2O产率 (5) 作稳定剂, 提高过氧化钙的产率 (6) 80.49%

误区警示:①制备或配制易失效的物质或溶液时, 常常需加入稳定剂, 如制备NaHSO3时常加入对苯二胺, 制备过碳酸钠时常加入三乙醇胺、硅酸钠, 制过氧化氢时常加入少量的酸, 做题判断时只要确认这些物质不与产品反应就有可能;②用冰水冷却, 通常要考虑这个反应的热效应与平衡移动、反应物或生成物是否易挥发等。

例3. (南通模拟) 蛋白质是有机态氮的表现形式之一, 蛋白质样品 (或其他含氮杂质) 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 使含氮物质分解, 分解成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 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根据酸的消耗量求得氮的质量分数, 乘以换算系数 (奶粉中为6.25) , 即得蛋白质含量。

2Η2Ν (CΗ2) 2CΟΟΗ+13Η2SΟ4 (ΝΗ4) 2SΟ4+6CΟ2+12SΟ2+16Η2Ο (ΝΗ4) 2SΟ4+2ΝaΟΗ2ΝΗ3+Νa2SΟ4+2Η2Ο

2ΝΗ3+4Η3BΟ3 (ΝΗ4) 2B4Ο7+5Η2Ο (ΝΗ4) 2B4Ο7+2ΗCl+5Η2Ο2ΝΗ4Cl+4Η3BΟ3

实验步骤:

1.称取婴幼儿奶粉2.000g, 移入干燥的消化管中, 加入0.2g硫酸铜、3g硫酸钾及20mL硫酸, 充分加热冷却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至100mL (消化液) 。

2.碱化蒸馏。在锥形瓶中加入10mL2%硼酸、2滴混合指示剂, 并吸取10.0mL样品消化液从样品入口注入凯氏定氮仪。用10mL蒸馏水冲洗样品入口, 再加10mL50%氢氧化钠溶液, 打开水蒸气发生器与反应器之间的夹子, 蒸气通入反应器使氨气全部被蒸发出来, 并通过冷凝管而进入锥形瓶内。加热蒸气发生器5min, 取下锥形瓶。

3.滴定。用酸式滴定管, 以0.0500mol·L-1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至终点。重复上述实验三次, 所用盐酸平均体积为5.00mL。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加入K2SO4是为了升高溶液的沸点, 加入CuSO4的作用可能是______。

(2) 蒸气发生器中长直导管的作用是_____ 。

(3) 如何确定氨全部被水蒸出并进入锥形瓶:______。

(4) 本次测定中, 该奶粉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5) 奶粉中含下列杂质或实验操作中, 会使计算结果中蛋白质含量值“增加”的是______。

B.样品入口未用蒸馏水冲洗

C.定容消化液时俯视刻度线

D.滴定开始时仰视读数, 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错解再现: (1) 未注意题中信息, 误认为添加CuSO4是为了使蛋白质变性; (2) 由于思维定式, 认为蒸气发生器中长直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4) 部分学生最后算出氮的质量分数未换算成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问题 (1) , 由题目叙述部分所提供的信息知CuSO4只能作为催化剂。 (2) 长直导管可起安全管作用, 防止烧瓶内压力过大, 起平衡和缓冲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液体暴沸。问题 (3) , 因为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来检验馏出液。由题目提供的方程式知:n (N) =n (NH3) =n (HCl) =0.0500mol·L-1×5×10-3L=2.5×10-4mol, m (N) =2.5×10-4mol×14g/mol=3.5×10-3g, ω (N) =3.5×10-3g÷ (2.000g×10/100) ×100%=1.75%, 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75%×6.25≈10.94%。问题 (5) , 因三聚氰胺中氮的质量分数高达66.7%, 在凯氏法中全部转变成氨等, 最终使“蛋白质”含量增大的非常明显;B偏小, 因为样品口不用水冲洗, 不能使其中的氨全部进入凯氏定氮仪;C偏大, 因为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水加的不足, 使浓度偏大;D偏小, 先仰视后俯视使盐酸读数偏小, 从而在计算时也偏小。

答案: (1) 催化剂 (2) 安全管 (3) 取最后一滴冷凝流出液, 用红色石蕊试纸 (或pH试纸) 检验不变蓝 (显中性) (4) 10.94% (5) AC

误区警示:①对于新情景实验题必须充分挖掘题目信息;②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实验重要的定量实验, 其中的误差分析应熟练掌握。

例4. (原创) 叠氮化钠是一种无色晶体, 易溶于水, 不溶于甲醇, 广泛用于汽车安全气囊和药物合成等。一种生产叠氮化钠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 反应Ⅰ中液氨必须适当过量, 其原因是______。

(2) 反应器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 所得的叠氮化钠仍含有少量杂质, 需精制, 精制的方法是______。

(4) 市售的叠氮化钠中常含有少量的碳酸钠, 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其中NaN3的质量分数。请补充实验步骤 (已知稀硫酸与叠氮化钠生成叠氮酸, 叠氮酸沸点37℃) 。

①放入药品并连接好装置。

②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③向瓶中注入水, 并______, 记下读数。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______, 并使其充分反应。

⑥冷却到室温后, 正确读出量气管读数。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计算NaN3样品纯度。

错解再现:没有从整个流程图角度分析, 误把 (2) 的方程式写成ΝaΝΗ2+Ν2Ο=ΝaΝ3+Η2Ο;问题 (3) , 没有认真阅读题干信息, 遗漏了重结晶后用甲醇进行洗涤干燥;问题 (4) ③部分, 学生没有指出两者液面高度应相同。

解析: (1) 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 (2) 先确定反应物是NaNH2和N2O, 由后续反应知产物是NaN3、NH3和NaOH。 (3) 盐中的杂质首先考虑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 然后结合题中信息用甲醇进行洗涤干燥。 (4) 通过用量气法测定杂质碳酸钠的含量, 然后再换算成叠氮化钠的纯度, 其中准确量气是关键。

答案: (1) 提高钠的利用率和反应速率 (2) 2ΝaΝΗ2+Ν2Ο=ΝaΝ3+ΝaΟΗ+ΝΗ3 (3) 溶于适量的蒸馏水进行重结晶, 并用甲醇洗涤干燥 (4) ③使量气管中液面与右边瓶中液面高度相同 ④在冷凝管中通冷却水 ⑤使锥形瓶略微倾斜, 使样品与稀硫酸充分接触 ⑦测量实验时的温度 (或温度和压强)

误区警示:①只有准确把握实验流程图中的信息, 才能准确写出方程式;②书写实验步骤的前提条件, 是先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解题思路是:抓住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原理, 理解各仪器与装置的作用, 联想化学原理与物质的有关性质。

例5. (安徽理综)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 (NO3) 3溶液可以蚀刻银, 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

制作银镜, 并与Fe (NO3) 3溶液反应, 发现银镜溶解。

(1) 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 边滴入2%的氨水, 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置过程中, 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 能氧化Ag。

假设2:Fe (NO3) 3溶液显酸性, 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 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 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 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 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 (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 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

【思考与交流】

(4) 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 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 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 (NO3) 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 并简述理由:______。

错解再现:对银镜反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不清楚, 导致不能正确判断 (1) 中选项正误。忽视了题中信息“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 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导致 (4) 答非所问。

解析: (1) b.应是在银氨溶液中加几滴乙醛;c.要水浴加热, 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液体翻滚, 不易沉积形成银镜;e.制银氨溶液时, Ag+→AgOH (弱碱) →Ag (NH3) 2OH (强碱) , 碱性增强, pH增大。 (3) NO3-在中性或碱性时的氧化性很弱, 在酸性条件下才有强氧化性, 所以用与Fe (NO3) 3同酸度的硝酸来验证。 (4) 假设1验证了产物Fe2+的存在, 理由充分。假设2中, 只有验证了NO3-的还原产物, 才能说明NO3-氧化了Ag。

答案: (1) ade (2) Ag+Fe3+=Ag++Fe2+

(3)

(4) 不同意。甲同学检出了Fe2+, 可确定Fe3+一定氧化了Ag;乙同学虽然验证了在硝酸条件下NO3-能氧化Ag, 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Ag时, 由于没有检验NO3-的还原产物, 因此不能确定NO3-是否氧化了Ag

误区警示:解答对实验方法加以评价、解释某步操作的目的、推测实验现象等这类题目的思路是:紧扣题意, 明确试题考查的意图, 要对题目所给的信息认真进行分析、理解, 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 形成相应的新知识网络, 然后用于对实验方案的分析、验证, 否则很难答全、答对。

高三化学试卷讲评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试卷讲评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80-01

试卷讲评是高三化学复习阶段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试卷讲评课,对于纠正错误、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上课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详细分析到最后一题,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效果自然不好。那么,试卷讲评课应讲些什么,怎么样讲,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讲呢?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在校专家督导组的指导下,就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模式进行了摸索、尝试、探讨。下面笔者把研讨的成果与各位老师进行分享和交流。

一、重视课前的充分准备

化学试卷讲评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充分的准备,以便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化学试卷讲评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1.认真阅卷

只有通过及时批阅试卷,才能准确发现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深刻了解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准确统计

统计时主要做好两个方面:①试卷分数以及过线人数的统计;②学生主要错误类型的统计。学生主要错误类型的统计我往往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技巧、临场心理因素等方面。

3.归类分析

做好试卷的归类可以有效地提高讲评课的课堂效率。归类方法应根据试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如按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按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

二、注重课堂的精心设计

一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除了教师课前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全面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还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1.试卷讲评要及时

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考试成绩和正确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此时讲评效果最好。如果拖延久了学生已把试题忘了,情绪懈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试卷讲评应突出时效性。

2.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

试卷讲评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关键性、典型性问题加以剖析。对于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清楚,还是审题不清,题目要求理解不准确;是化学用语书写错误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考试心理紧张等。教师评析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

3.试卷讲评要有拓展

由于受考试卷面、考试时间等的限制,试卷不可能涉及所学知识的全部,在考查主干知识时,命题人往往通过变换题意、角度、题设条件等,以点带面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显然教师试卷讲评时就题论题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试题,把题目的知识点向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延伸、拓展,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

4.试卷讲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试卷讲评课中,老师要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做好试卷统计分析后提前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独立纠错,自查自纠。期间鼓励学生间的互助、相互交流。在课堂讲解时,让程度一般的学生去反映问题,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去解决问题,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去评价问题。老师要善于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内在兴趣,使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

三、强化课后的自我反思

试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师的一次讲评,学生不大可能完全掌握。因此,试卷讲评以后,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每节试卷讲评课我都会留下5分钟的自我反思时间,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典型错题摘录在错题本上,注明正确答案和简要的解题思路,同时引导学生做“题后反思”。每节试卷讲评课后,我会针对本节课讲评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答题易错点设计一定的变式训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期达到反复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巩固讲评效果的目的。

总之,要上好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师应多下功夫,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但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老师们在授课时,要注意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设计课堂,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化学模拟试卷一 篇4

一、选择题

1.小明吃过饼干后忘记密封,几天后他发现剩下的饼干变软了,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

2.物质常发生下列变化:①挥发;②燃烧;③熔化;④发光;⑤锈蚀;⑥腐烂。其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⑤⑥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先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B.将粗盐加到盛有10mL水的量筒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C.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定溶液的PH

D.先用双手捂紧试管,再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 大环境问题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5.图1是a、b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结晶法提纯a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6.氢气、碳、一氧化碳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①都能在空气中燃烧②常温下都较稳定③常温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④都具有还原性⑤都具有氧化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7.如图2所示,在试管和小气球中分别盛有一种液体和一种固体物质,将气球中的固体物质小心地倒入试管中,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下列各组中不能达到上述要求 的是

A.锌粒和稀硫酸B.纯碱和稀盐酸C.氯化钠和水D.鸡蛋壳和醋

8.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 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离子的颜色,而不是K离子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 事实对证明该问题无意义的是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溶液都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离子无色

C.向氯化钾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末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离子不反应

D.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离子 呈紫红色 -++--

二.填空题

9.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CO2、CO、SO2、H2O、甲醇、乙醇六种物质中选择正确的物质填入相应空格内

⑴饮用假酒引起中毒导致眼睛失明,是由于假酒中含有_________的原因

⑵人们在进入干涸深井前必须做灯火实验,这是因为深井中可能积存大量的

⑶用煤炉取暖时发生中毒,主要原因是由于煤燃烧时产生的排放不畅而引起的 ⑷煤中一般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煤燃烧时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

10.我国于2003年10月15日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长征二号F型火箭用的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火箭发射时,该燃料与四氧化二氮(N2O4)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组成空气的一种气体单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1.证明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若选用一种酸溶液,这种酸是,(填一种即可,下同),若选用一种盐溶液,则这种盐是

12.科学实验证明香烟所产生的烟雾中至少有300多种化合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检验香烟烟雾中是否含有CO2和CO,在对烟雾进行适当处理后(以排除其它成分的干扰),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①澄清石灰水;②浓硫酸;③灼热的黑色氧化铜粉未;④澄清石灰水。发现①④变浑浊。

⑴.①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⑵.烟雾中是否存在CO?你做出判断的依据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13.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为,该化学反应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中的反应;接着向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色;再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先观察到的现象是,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14.有一无色溶液A,可能含有H2SO4.HNO3.NaCl.Na2SO4.NaNO3.CuSO4.Na2C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⑴.白色沉淀C是,G是。

⑵.无色溶液A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为

⑶.无色溶液A可能的组成有

①②③④

15.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时,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⑴.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B装置的作用是

⑶.A中反应结束后,关闭K,挤压C中胶头滴管的胶头,观察到的现象是

16.为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可取出C中溶液,向其中加入(任填一种),若(填相应的反应现象),即可判定CO2和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三、计算题

17.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由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可能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现取仅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33.2g,加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溶液氯化钠150g.求:⑴.该纯碱样品中NaCO3的质量;⑵.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2.D3.A4.C5.A6.B7.C8.A

9(1)甲醇(2)CO2(3)CO(4)SO

210.C2H8N2+2N2H4=2CO2+4H2O+3N2

11.HCl或H2SO4;CuSO4或其它

12.(1)说明烟雾中含有CO2(2)存在CO;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有白色沉淀生成;复分解;红;红色逐渐褪去至无色,沉淀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14.(1)BaSO4AgCl(2)CuSO4、HNO3、H2SO

4(3)①Na2SO4、Na2CO

3②Na2SO4、Na2CO3、NaCl

③Na2SO4、Na2CO3、NaNO

3④Na2SO4、Na2CO3、NaCl、NaNO3

15.(1)CaCO3+2HCl=CaCl2+CO2↑+H2O(2)吸收HCl气体(3)D中水沿玻管上升(或倒吸)

(4)稀HCl或稀H2SO4;产生气泡(或CaCl2或BaCl2等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16.解;设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依题意知产生CO2的质量为33.2g+130g-150g=13.2g。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11744

xy13.2g

117

44x13.2gy13.2x=31.8g y=35.1g

原样品中含NaCl33.2g-31.8g=1.4g

35.1g1.4g

150g100%24.3%

化学模拟试卷一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试卷中错误问题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卷发现问题看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不严谨、表达能力差、基础知识差、缺乏规范意识等问题,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如重温错题,巩固基础。培养学生注意细节,善思多问,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子结构、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结构示意图、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氯、氯化氢等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分析

试卷能以《化学基本要求》为标准,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试题评讲(I)、选择题

涉及的内容基本囊括了上述所有的知识点,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

得分率较差的题:19、20、25、27、31、40。出现的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读题不仔细,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还有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重视,平时作业不能完成。

19、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A.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只能做氧化剂

3537B.17Cl、17Cl为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化学性质不同

C.1.12LCl2含有0.05NA个氯分子(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D.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进行收集 A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没有学到 20、下列化合物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A. Na+C.

K+ Na+

B.D.

H+

Ca2+

化合物的电子式还没有学到

25.在标准状况下,下列物质体积最大的是

A、2molNH

3B、54gH2O C、11.2LO

2D、3.01×1023个CO2分子 27.a克NH3中含有原子数b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17b17b17a4b

B.C.D.a4ab17a1831.一种比黄金贵百倍的18O气体,不久前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制备成功。1mol288O2气体中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A.16mol

B.18mol

C.20mol

D.10mol 40.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2.4升O2和1mol水中含有分子数都是NA个

B.35.5克氯气中含有2NA个氯原子

C.20℃,1.01×105Pa时,11.2升H2中含有氢原子数为NA个 D.0.2mol K2SO4溶于水,溶液中含有0.4NA个K+(II)、填空题

涉及内容:计算、原子结构的综合分析应用。

1、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电子式的书写不会。

2、知识体系混乱,没有框架。

3、在答题的规范性上还存在不足,例如个别学生答题没有做在规定的答题范围内。

4、文字表达叙述不清楚准确,不能直击要点,缺少关键词。

5、缺乏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很差。

四、巩固练习(作业):用红笔订正试卷。

一、选择题:

1.1mol7N2分子中含有的中子的物质的量是

A.8

B.14

C.16

D.30 15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B.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是同种元素。C.凡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D.人们已经知道了112种元素,所以只有112种原子 3.与5.4克H2O 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A.0.3 mol HNO3

B.0.2 mol H3PO4

C.3.612×1023个H2S分子D.S.T.P下2.24升NH3 4.标准状况下,下列物质中体积最大的是

A.32克甲烷

B.54克水

C.3克氢气

D.66克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5.用结构示意图或电子式表示下列微粒:

(1)N电子式______________;(2)Cl-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3)Mg2+电子式___________;(4)Ne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 6.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4.48L(标准状况下)NH3的质量为________g,与_______gH2SO4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如要中和这些硫酸,需2mol/L的NaOH_______ml.8.已知A元素核内有1个质子;B元素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C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的3倍。D元素原子比C元素原子多一个电子层,其阳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请回答:

《中药化学》模拟试卷 篇6

一、a型题:

1、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小(或最大)的是:()

a、乙醚b、乙酸乙酯c、石油醚d、正丁醇e、甲醇

二、b型题:

[1-5]

a、浸渍法b、渗漉法

c、煎煮法d、回流法

e、连续提取法

1、热提法中只能用水作溶剂的是:()

2、热提法中用有机溶剂作溶剂,且用量较多的是:()

3、冷提法中提取效率较低的是:()

4、冷提法中提取效率较高的是:()

5、热提法中有机溶剂作溶剂且用量最省的是:()

[6-10]

a、透析法b、升华法c、分馏法

d、溶剂萃取法e、水蒸气蒸馏法

6、提取分离升华性成分可用:()

7、分离和纯化水溶性大分子成分可用:()

8、分离分配系数不同的成分可用:()

9、提取挥发性且与水不相混溶的成分可用:()

10、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成分可用:()

[11-15]

a、吸附色谱b、分配色谱c、聚酰胺色谱

d、离子交换色谱e、凝胶过滤色谱

11、根据酸性或碱性不同而分离的是:()

12、根据吸附能力不同而分离的是:()

13、根据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是:()

14、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而分离的是:()

15、根据氢键强弱不同而分离的是:()

[16-20]

a、质谱(ms)b、紫外光谱(uv)c、红外光谱(ir)

d、质子核磁共振(1h-nmr)e、碳核磁共振(13c-nmr)

16、用于确定分子中的共轭体系:()

17、用于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

18、用于测定分子量、分子式,根据碎片离子峰解析结构:()

19、用于确定h原子的数目及化学环境:()

20、用于确定c原子的数目及化学环境:()

四、x型题:

1、结晶法精制固体成分时:()

a、样品应先初步纯化再用结晶法

b、溶剂对有效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c、溶剂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都易溶

d、趁热过滤后的母液应迅速降温

e、纯品溶距不超过2°c

2、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有:()

a、范德华力b、分配系数c、分子筛d、酸碱性e、氢链吸附

3、从中药水液中萃取亲酯性成分(或亲水性成分)可选用:()

从一堂化学试卷讲评课说起 篇7

这是一堂期中考试后的化学试卷讲评课。铃声响过,化学老师王老师拿着刚批阅的试卷逐个分发下去,已将学生试卷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对优秀学生王老师面带微笑,大力表扬; 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王老师虽没有严肃批评,但也绝不给好脸色看。

化学试卷分发完毕,王老师开始逐个题目进行讲评。为了确保下次考试时能让学生做到“颗粒归仓”,王老师不管学生做对还是做错,一一讲解,就连学生一眼就能看得出答案的题目也绝不放过。

在讲评化学试卷时,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有错误的题目一定要改正,而且连正确的题目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所谓的“化学专业语言”答案重新“复制”一遍,确保以后做到原题目时能轻车熟路,万无一失。 王老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记录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记录标准答案和化学知识点,却没能巧妙地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敢超越试卷上的题目类型和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以使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题目时触类旁通,更没有通过实验等手段有效地解决试卷中学生的难点、疑点和易错点。

不可否认,王老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死死地抓住学生分数这一“命根子” 不放松。试卷批阅完毕后他就将学生的试卷按照考试分数进行排队,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把握自己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可谓用心良苦。但王老师这种“唯分是从”“分数至上”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

王老师能够认真做好试卷分析,但却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在分析试卷时理应有所侧重,对于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教师可以大胆地略讲,甚至可以忽略不讲,而要讲清、讲透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题目, 花大力气和重笔墨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解释。但王老师却不能抓住学生问题的共性和学生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试卷讲评重点不够突出。

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记下化学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甚至计算题的答案,却很少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 告诉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这种 “满堂灌”“满堂记”的课堂,很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等到下次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又将无所适从。不仅如此, 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不能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做到对相关题目的拓展和延伸,一味地坚持“从题目到题目”,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老师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试卷讲评时“独霸”讲台,讲评形式单调, 基本就是教师讲答案,学生记答案,由于形式死板单调,学生自然兴趣不高。

化学试卷评析是开展好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低估。化学试卷评析时教师决不能草率行事,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在前奏、过程、善后上做好文章,使化学试卷评析“低投入、 高效率”,真正产生实效。

一、前奏:做好统计,忌盲目无知

在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化学教师阅完试卷后不做任何统计和分析,迫不及待地把化学试卷发了下去。诚然,化学试卷评析要及时,但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试卷的统计是化学试卷分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化学教师在评析试卷时,首先要坐下来冷静地对试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试卷的总体情况,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等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和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如果成绩不错,说明师生配合默契,要继续发扬;如果发现成绩不够理想,化学教师要进行反思,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还是教师教法有问题,以便及时研究对策,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对每一试题得分的情况统计,可以使自己在讲评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不仅如此,通过试卷分析统计,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题情况,只有“踮一踮够得着”的题目,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讲在刀口,忌面面俱到

有的化学教师在分析试卷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分轻重缓急地逐个分析, 同等用力。事实上,对于试卷中学生得分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评析时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全班学生都做对的题目可以跳过不讲,教师不再需要喋喋不休、反复啰唆,否则学生会觉得厌烦。教师要分析的是学生有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错误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分析时要花重笔墨、下大力气,用化学实验等手段讲清、讲透、讲深,不留死角、不留隐患,起到查漏补缺的功效。必要时给予加深、加宽,切忌就事论事,通过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有些题目的错误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差,解题技巧缺乏,粗心大意,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加强学法指导,避免学生发生低级错误。

三、总结:激励为主,忌批评打击

在试卷评析时,有的化学教师不够冷静,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 就在教室里大呼小叫,动辄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罚站、罚抄成了家常便饭, 想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促使学生时时提高警惕。

在电脑中模拟化学反应 篇8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三位在计算化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美国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和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

谁来演绎化学反应?

世间万物的基本组成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化学键会断裂,原子、原子团或离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那么,如何直观地表述这些化学反应的过程呢?

除了符号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外,化学家还采用模型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模型常用棍和球来表示,棍代表化学键,球代表原子或离子。化学键本质上是一种电磁力,因此球棍模型建立的基础是经典物理学。

用球棍模型研究简单物质的化学反应比较有效,比如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可是,如果换成复杂物质,这种办法就比较艰难了,比如复杂的光合作用。

既然如此,那么用理论的方法行不行呢?

按照这个思路,化学家们引入了量子理论,因为量子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微观世界中基本粒子的活动规律。化学反应涉及电子转移与重组,而电子既可以是粒子,同时也可以是波,所以电子的状态可以用量子力学来处理。

想法有了,可是做起来依然不现实,因为引入量子物理学后计算量惊人,靠人工计算简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直到计算机发明,人们才看到了曙光。

计算机大显神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百姓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时,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使唤这个好帮手了。在化学研究中,计算机更是帮了大忙。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是利用这项新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卡普拉斯便开发出一套用量子物理方法模拟化学反应的电脑程序,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而在千里之外的以色列,瓦谢尔在读博士期间与莱维特合作,也开发出了一套电脑程序,使所有分子建模成为可能。博士毕业后,瓦谢尔加入到卡普拉斯的团队。他们合作开发出一套新的程序,用于对化学反应中不同的电子进行不同种类的计算。

卡普拉斯的研究从视网膜开始。

眼睛视网膜的分子中存在一些自由电子。当光照射到视网膜上时,这些自由电子就能够获得能量,改变分子的结构,这是人类形成视觉的初级阶段。卡普拉斯和瓦谢尔成功建立了视网膜的电脑模型,开发了一套电脑程序:当计算自由电子时,使用量子物理的方法,在涉及其他的电子和原子核的计算时,则使用更为简单的经典物理学方法。因此,他们的研究方法被人们称为“多尺度模型”。

1972年,二人的研究成果发布,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的出现,翻开了化学史的“新篇章”。

现在,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反应已经成为一个分支学科,名为“计算化学”。如今,发展迅猛、能力超群的计算机已经成为量子化学计算最得力的辅助工具。

计算化学改善生活

你可能会想,诺贝尔奖是最高级别的科学大奖,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发明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太远了呢?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妨看看这次获奖的成果吧。

对化学家来说,计算机已经和试管一样重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家能更快获得比传统实验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比如,计算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化学反应的机制,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实惠。举个例子,研究健康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过程,可以知晓是哪些生物大分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异,就可以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药物。

再比如,计算化学可以为合成新物质提供线索和指明方向。过去,化学家合成所需新物质的方法只能是不断尝试,用不同物质多次交叉尝试,最终找到合适的原料。这样的方法费时费力,又浪费资源。有了计算机后,化学家就可以先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排除不可能的反应路径,找到最有可能的路径。

你看,深奥的科技其实离我们不远。

链接

在新药的开发中,怎样从大量的候选分子中筛选有用的药物呢?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网络教学)下一篇:员工考勤、工作秩序及加班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