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习

2024-06-11

全国教育大会习(精选9篇)

全国教育大会习 篇1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习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审视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例子犹在眼前。这些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能创造出经济财富与社会财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实现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生活富裕和环境优美相统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阐述,给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党的十九大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14条基本方略之一;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绿色发展不只是思路更是出路,不只需要心动更要拿出行动。就当下而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键。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此,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查清污染源,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对违规行为进行硬约束。同时,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以环境约束促进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十年,我们凭借奋斗与创新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成就。今天,站在新时代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以同样的坚定与实干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定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全国教育大会习 篇2

本刊讯 2016年8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师》杂志社、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及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颁奖典礼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举行。

大会为期两天,以“未来技术·未来教师·未来教育”为主题,开设“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高峰论坛、未来领导力高峰论坛、移动微课程体验专场、翻转课堂案例专场及同课异构观摩会、立体说课等十余个论坛,从理念到实践、从案例到操作、从顶级专家到一线教师再到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剖析教育信息化,分享教育信息化,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参会者切身感受到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魅力。

据悉,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自2010 年起,每年都会在七八月份举办一次,至今已走过6年的发展历程。今年是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第一次走出北京,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老师走起创始人付彦军认为,走出北京到地方办会更能凸显大会的作用与价值,能够让实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学校受到鼓舞,让未试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学校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教育大会习 篇3

新华网总裁田舒斌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课、学习软件、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微课、文库等等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为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创造了条件,学习形式也正在从课堂内的师传身教的单一模式迈向“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的全媒体教育模式。

当前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路径、习惯等均和传统教育不同,线下内容搬至线上的网校模式已经被证明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由于長期以来在线教育的内容开发能力薄弱,兼具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素质的人才匮乏,加上教育资源的分散性明显,内容开发已经成了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瓶颈,在线教育平台的模式探索成为关键。随着新华网等更多相关方的加入,国内在线教育的格局将迎来新变化。会上,新华网在线教育与合作伙伴举行了签约仪式。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材料 篇4

全国教育大会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同时,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李克强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全国教育大会习 篇5

为认真做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切实增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月20日上午,我校组织开展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题学习会议。

首先,李校长带领全体老师原文学习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各教师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更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做到的“9个坚持”和必须要下的“6个功夫”。“9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6个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李校长结合学校当前学校情况,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本次全国教育大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行动姿态,全身心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宏伟蓝图;二是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广泛发动,各部门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读原著、学原文,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服务学校整体工作稳步向前;四是要加大宣传教育,精准行动,充分利用资源和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领导带头学、带头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学习氛围。

通过此次专题学习,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更给予了广大教师以极大的鼓舞,会后老师们纷纷摘抄习主席的讲话内容、撰写心得体会。老师们纷纷表示,要以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目标,不忘初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推动枣园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6

一、坚持抓好开局和持续发力相结合,做到筹划部署务实

一是坚持抓好开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7个具体工作方案及工作进程安排表,明确“1+7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主题教育要求明确、思路清晰、高效推进。二是坚持持续发力,强化稳步推进。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配套文件13个,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配套措施20项;校党委召开主题教育专题会、推进会9次,开展专题研讨5次,深入教学管理一线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16场次,印发《主题教育学习材料》7期、工作提示5期,举办党务工作论坛暨主题教育工作培训会2期,确保主题教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二、坚持规定动作和创新动作相结合,做到学习教育扎实

一是学习教育跟进到位。创新学习形式。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建立“三固定”集体学习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通过上班前“半小时早读会”、下班前“半小时读书会”、每周集中学习研讨会等进行集体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确保学深悟透思想理论精髓。抓“关键少数”学习。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11次,开展集中专题研讨5次,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李锦斌书记深入安徽大学调研指导主题教育工作讲话精神和李国英省长到合肥学院调研指导主题教育工作讲话精神;举办为期一周的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读书班。组织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集中答题,测试学习效果。扎实开展“四项教育”。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广大党员到宿州烈士陵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师生党员观看电影《大会师》《我和我的祖国》、集中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举办每周一升旗仪式等;利用学习强国、党课、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校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同志带头作形势政策报告;举办英模报告会和身边榜样先进事迹宣讲2场,开展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组织集中观看《榜样4》及安徽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党风廉政教育中心接受警示教育。实现三级党组织书记上党课全覆盖。校领导带头讲党课,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专题党课10场次;各党总支书记带头讲党课,党总支书记、党员处级干部上专题党课70场次;党支部书记上党课68场次;先进模范、普通党员14场次,形成三级上下联动上党课的良好局面。创新学习载体。各党总支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加强校地合作中的联学共建。如,美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发挥专业优势,分别与中共濉溪县临涣镇委员会、中共埇桥区朱仙庄镇朱庙村总支部委员会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主题教育“联学”、组织生活“联过”加强共建。

二是学习氛围营造到位。校主题教育工作先后被安徽先锋网宣传报道30次,被安徽电视台、宿州电视台宣传报道各2次,被学习强国平台、安青网宣传报道各4次。校园网开辟主题教育专栏,系列报道学校、各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的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

三是办班轮训落实到位。举办为期一周的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全校131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参训。在个人自学基础上,开展了1次专题集中学习研讨、2场专题辅导报告和1场经验交流会,列出了党总支的25项任务清单和党支部的“十个一”任务清单,强化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在主题教育期间明白“干什么”、清楚“怎么干”、确保“干得好”。

三、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做到调查研究求实

一是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印发了调查研究专项工作方案,确定校级15个重点调研项目,全体校领导深入各二级学院、教研室、实训室、学生食堂、宿舍等开展调研,召开教师、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座谈会,振兴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基层教研室活动专题调研会,学科专业带头人座谈会等16场次。各党总支、机关各党支部,由主要负责人带队,明确1—2个专题开展调研。二是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形成校级专题调研报告16篇,处级单位专题调研报告44篇。10月17日,党委书记陈国龙主持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注重把调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三是聚焦谋划学校发展重点精准发力。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重温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开展学习交流研讨。

四、坚持自我查摆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做到检视问题剖实

一是分层分类列出检视问题“四清单”。印发了检视问题专项工作方案,校领导班子检视出问题12个,列出任务清单18项,整改标准12个;校领导班子成员检视出问题43个,列出任务清单55项,整改标准43个。处级领导班子检视出问题168个,列出任务清单168项,整改标准168个;党员处级干部检视出问题309个,列出任务清单330项,整改标准309个。基层党支部检视出问题288个,列出任务清单291项。二是强化“8+2”专项整治和集中治理。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工作安排》,配套制定10个专项整治和集中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整治责任,细化整治措施,建立整治台账,持续推进,务求实效。

五、坚持立行立改和建章立制相结合,做到整改落实做实

一是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检视反思的问题等,建立整改台账,并做好核销账工作。学校层面调研中梳理归纳出问题75个,其中后勤服务满意度低、校园环境整治等36个已整改到位,39个问题正在整改中,力争年底前整改到位。二是坚持精准整改。针对调研中聚焦后勤保障满意度低的问题,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整改的全程督促,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和工作推进会、现场调度会,对师生反映的多媒体教室设备陈旧、食堂饭菜价格、公寓管理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学校投入85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室设备更新。后勤管理处加强对窗口、一线职工的教育管理,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即知即改联动服务机制,工作人员主动加入“学生助理群”,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施了清单化交办、台账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做到了按表推进,无缝衔接,对账销号。三是强化建立整治整改长效机制。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问题,纠建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了《中共宿州学院委员会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宿州学院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修订)》《宿州学院二级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议事规则(试行)》《关于精简学校文件的通知》等制度。

六、坚持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相结合,做到分类指导督实

一是抓过程管理,强化规范有序。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分别制定针对各二级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三个层面的工作“提示”,召开主题教育工作专题会、推进会、培训会11场次,确保主题教育信息顺畅、指导有方、不打乱仗。二是抓基层基础,强化支部特色。印发《关于进一步从严抓实基层党支部、普通党员学习教育和检视整改的通知》,深化开展“四学三提一评议”。先后推送《主题教育应知应会内容》(170题)、印发《口袋手册》、编印8期《主题教育简报》。组织推荐评选“最美党员”19名;持续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170个;组织开展“做志愿表率、为党旗增辉”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12场次。三是抓指导督查,强化做细做实。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从严从实对各级党组织主题教育的督学督导,成立四个督查指导组,对各党总支、党支部主题教育推进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和指导,校党委书记、副书记亲自参与,及时提醒、纠偏。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每周一例会制度和工作提示机制,统筹各工作组进展,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主题教育推进情况。四是抓运行机制,强化协调有方。建立周调度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跟踪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周报制度,各项整改整治任务的牵头单位每周五将整改整治推进情况及时报送主题教育办;建立指导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限定整改期限;建立台账督办机制,校办公室建立督办台账,适时提醒,督促相关部门系统推进整改;校纪委办建立审核销号机制,做到对账、核账、销账,并对整治效果进行评判。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系统推进“四项重点措施”中还存在统筹做好教学科研和主题教育双结合、双促进工作的力度还不够;还存在将学习的成果有效转化为谋划推动发展的思路和有效举措还不够;在回应师生关切,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方面的成效还不充分;还存在对主题教育期间特色亮点凝练不够充分、总结不够及时等问题。

全国教育大会习 篇7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共商国家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差距甚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们要立足于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丽讯召开全国代理商大会 篇8

此次会议选择在台达北京公司刚刚落成的展示厅内举办,来自各地的代理商伙伴除了在本次会议中可以了解2014年Vivitek丽讯对于行业的前瞻判断及自身政策变化外,更可以现场欣赏到工程、商教、微投等各类型产品带来的最新的展示方案。

启用全新企业标识

Vivitek丽讯中国区CEO林中庸先生表示,在2014年Vivitek丽讯会持续加强和代理商的合作,同时依托台达集团研发支持,继续推出更多的业界明星产品,不断努力争取攀登新的高峰。Vivitek丽讯希望核心代理商可以通过本次会议了解到Vivitek丽讯对于企业发展、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的信心与专注度,让渠道商找到更具销售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林中庸先生也在现场向各位代理商宣布Vivitek丽讯将从2014年开始启用全新的企业标识“A Brand ofDelta”,Vivitek丽讯将更多的融入台达集团大家庭,同时给用户带来更加专业和具亲和力的新形象。推出更多新品

在会上,Vivitek丽讯中国区工程机产品总监汪勇刚先生、主流机型产品总监左玮先生分别介绍了Vivitek丽讯2014年在工程、商教、家用及微投等不同产品线的主要发展方向。

汪勇刚先生表示,在工程机领域Vivitek丽讯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2013年Vivitek丽讯工程机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各大会议室、展示馆、博物馆、规划馆及户外场所均有Vivitek丽讯工程投影的身影。2014年工程领域将是Vivitek丽讯的重要产品线,并且会推出融合大变焦、全高清等各种杰出技术的单、双灯各级别工程投影,丰富产品线,让更多用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而在商教、微投及家用方面,左玮先生也全面介绍了2014年的重点计划。左玮先生表示,在教育机种方面Vivitek丽讯去年年底推出了D755系列,虽然上市不久,但是却在业界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2014年,Vivitek丽讯在教育方面还将以超短焦为主,升级产品配套,丰富5年质保的细节。而商务方面,Vivitek丽讯还将推出更高分辨率的投影和更多具有独特特点的产品,满足商务领域中的不同需求。而微投方面,QUMI系列仍将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主打产品,Vivitek丽讯将会让QUMI传奇系列得以继续延续,点燃市场。在家用方面,Vivitek丽讯还将推出更高阶的家用新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Vivitek丽讯中国区市场企划总监陶晨先生介绍,在2013年Vivitek丽讯在以往不断积累的基础下,品牌影响力稳步上升,Vivitek丽讯在国内品牌范围内的公关传播量取得快速的成长。根据2013年10月份ZOL投影品牌排名数据,Vivitek丽讯首次取得第三名的佳绩。而在百度自然搜索排名中,Vivitek丽讯也首次进入第一阵营,各产品线均有重点产品上榜,超短焦、微投等关键词更是将D755WT、QUMI Q7等明星产品排在前三甲的位置,全面刷新了Vivitek丽讯的历史最佳成绩。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讲话 篇9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事业,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发展、抓振兴,要完成县委、县政府描绘的建设现代化新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教育必须先行。下面,就进一步学习贯彻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地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县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证人民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县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XX教育发展水平与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待相比、与其它兄弟县市县教育发展水平相比、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突出表现在:全县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

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入园难”问题还依然存在;

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偏远地县教师、部分学科教师紧缺;

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育规划布局与城市建设发展还不协调;

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包容教育、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等。

我们深切感到,为XX的教育加油助力、让XX的教育爬坡跃升,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社会各界责无旁贷,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要一马当先。

首先,要牢固树立“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经济”的思想。欲兴经济,先兴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当前,我县要实现全面建设经济强县的目标,关键靠人才,前提是教育。我们必须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其次,要牢固树立“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民生”的思想。教育是民生之首,是最大的公益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凝结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性的教育需求。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满足好人民群众“上好学”“读好书”的强烈愿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要牢固树立“发展社会事业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发展教育,不像招商引资那样立竿见影,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见成效,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没有更大的决心、耐心是不行的。教育是个战略问题,各级政府、全县有关部门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力戒空谈,不虚细节,脚踏实地,把人民最关心的焦点问题解决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只要我们奋发有为、拼搏争先,XX的教育一定会再创辉煌!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

”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一要抓好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要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扩大规模、保证入学、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推进集中办学;

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人员流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办法,鼓励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从而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二要抓好素质教育和课改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教研、教改步伐,全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大力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夯实教育基础;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为XX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要抓好管理考评工作。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管理实效,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强对学校、对教师的经常性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以人为本,完善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牢固树立

“队伍为本”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只有强化学习,才能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深入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培训,制定好培训计划,督促教师加强学习,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为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要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基础,掌握娴熟的现代教育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二要加强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切实抓好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激励、考核、监督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师德行为。广大教师要坚持“以身立教”原则,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严格自律,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尊敬、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优秀人民

教师。三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要重视教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教育人才的有序流动。要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进一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制、教师竞争上岗制,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勇争一流的竞争态势,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到学校领导班子当中来。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环境

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执教为乐”的良好局面,全力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育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县委、县政府每年要为教师和教育事业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考虑教育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教育、人事、编制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解决我县教师结构性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公安、综合执法、卫生、文化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努力营造宁静、舒适、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学生日常行为安全管理以及学校危房、运送学生车辆、消防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各企业、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真事、好事、实事。宣传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界要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为教育的发展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使尊师重教在XX蔚然成风。

上一篇:关于鼓励销售人员的名言下一篇:课题中期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