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共9篇)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 篇1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
以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例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形式,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观光农业的形式。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所在地,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随着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张家界必将成为世人关注的旅游热点,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实施旅游带动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示范样板工程,也是永定区一山一水一城两园“五个一”重点工程之一。为加快发展永定区旅游经济,美化城区至景区的生态环境,丰富旅游内容,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永定区委、区政府经认真调查研究,于2001年6月在市城区至景区的必经之路——沙堤乡及新桥镇境内,沿张清公路建立了我市第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区位于张家界市城区至核心景区的旅游黄金通道两侧,总面积 17.3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7.2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79亿元,划分为绿色长廊、观光农业和家庭旅馆三大主体工程,经过四年多的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总投资10500万元,引进在建项目16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已初具规模。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张家界市一道新的旅游亮点,构思布置巧妙,大致可分为树桩盆景、苗木花卉、游道小品、果园菜圃、绿色长廊、社巴篝火、园木建筑、实物展示、特产制作、农家厨房等十大功能区域。目前园区花红树绿,生机盎然,除了不失常规的园林亭台楼阁、百花竞艳的富贵繁华景象外,还有更多随心随意、鸟语花香的山林祥和气氛,处处充满着田园气息和诗情画意。
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注重生态农业,深抓观光视角,力求面面俱到、打造景点品牌”为指导思想,经巧妙构思布置,大致可分为树桩盆景、苗木花卉、游道小品、果园菜圃、绿色长廊、园木建筑、实物展示、特产制作、农家厨房等十大功能区域。目前园区花红树绿,生机盎然,除了不失常规的园林亭台楼阁、百花竞艳的富贵繁华景象外,还有更多随心随意、鸟语花香的山林祥和气氛,处处充满着田园气息和诗情画意。该园自2005年7月开园以来,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平均每天可接待游客300人次,韩国农业部、荷兰农业部等外国专家多次来园考察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截止今年10月底,仅短短3个月时间,共接待中外游客近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及瓜果品尝活动在此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亲临现场并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2004年3月,该园经湖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我省第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
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张家界市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旅游开发新思路的具体实践,不仅为我市的旅游增添了一道新的亮点,而且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园区经济做出了贡献,周边农民通过租地、提供劳务、销售农产品、开展旅游接待等方式,去年人均增收达
800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将能确保100多人长期就业,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花卉苗木收入达800万元,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的窗口。
(二)张家界自然与人文资源现状
1、自然资源
(1)峻岭突兀,高峡碧水。自慈利县通津铺镇竹叶坪村进入河井村和市场河村境内的狭谷水域始溯溇水前行,两岸峻岭高耸,碧水中流,村舍掩映,田园层叠,引人入胜。尤以竹叶坪村观斗桥――市场河小桥须近5公里自然景观最为奇秀,两旁层峦叠嶂,高狭突兀绝崖四周,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竹叶湖自竹叶坪村“绕家泉”蜿蜒而至,穿越通津铺镇全境,在与溇水相汇处将该镇市场河村与河井村分割成峭壁悬崖。沿竹叶河顺行4公里,沿途峡谷通幽,至市场河村小桥,豁然开朗,晃若桃源仙境,观斗坡桥下至市场河小桥有2千亩水域,既可乘船在水上观景,又可在此水域养鱼,开展系列水上游乐活动,修建相应配套的餐饮设施如高档宾馆等。
(2)森林茂密,山地开阔。竹叶坪村有山林2898亩。竹叶坪村至市场河村小桥境内有茂密的自然林区,松樟密布,林带深远,林地多为开阔山地,竹叶坪村又有柑桔园2100平方米,茂密的山林果园和山地,为开发特色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空间,既适宜人们在林间休憩,又可规划建设原生态乡村生产生活场景,让人们体验和感受湘西农耕文化的无穷乐趣。
(3)溶洞众多,玄奥我姿。该区域属喀斯特地貌,分布着大小深浅不一,神秘玄奥的溶洞。从目前已探明的大湾洞,猴子井,赶嘎洞等溶洞来看,洞体较小,小则200平方米,大则近1000米深,且岩溶景观品质低,观赏价值不高。但可以开发系列有特色的溶沿旅游,溶洞冬暖夏凉,可为中远期地下养生健康娱乐项目考虑。
2、人文资源
(1)观斗桥又名红军桥。位于竹叶坪村与市场河村交界的观斗坡(犀牛河尾水)处,全木结构,青瓦屋面。为清代雍正年间所修,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2)二老爷庙,现为道教祭祀所在,现为遗址,可按原址规模恢复。现位于竹叶坪村云盘塌。
(3)黎家老院子。位于竹叶坪村,为清代砖瓦结构,现存部分老宅。此老院子为慈利县老中医黎桐卿(慈利县志有记载)老宅,可按原规模和结构就地恢复。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生态环境,自然空间品质优良,为开发乡村生态休闲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人文资源相对弱质,应按照“修新如旧,整旧如旧”的原则,原规模、高品质的修复,以增强项目区域内文化内涵与品质,丰富休闲旅游内容。
(4)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它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的人文历史品牌。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 篇2
1 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观光农业也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原生态的自然风景, 农田景观与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相融合,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新型农业。
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与乡村旅游功能, 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 提升旅游的品质, 提高农民的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力推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又能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众外出旅游的时间越来越多, 特别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 旷日持久的城市紧张、拥挤与喧闹的生活促使人们向往田园牧歌、恬静悠闲的生活, 观光农业恰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
2 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及现状
我国现有观光农业经营项目主要有:以田园山庄和农家小吃为主的绿色美食为主酒店餐饮类项目;以水上游乐和垂钓为主体育休闲类项目;以纳凉避暑和静心吸气健康养身项目;以采摘赏花和体验农耕文化田园兴趣项目。这些项目的缺点:一是模式少, 同质化严重, 各地观光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不鲜明, 经营项目单调, 活动内空相似, 创新不足, 经营者的思维局限在很小的领域, 如采摘、赏花等;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农业与旅游景区相比, 设备设施差距较大, 地方政府和经营者投入较少, 与游客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是现有的观光农业项目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 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自负盈亏, 因而在品牌形成, 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而且有限的经营模式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空间, 难以形成观光农业整体发展的合力。
3 消费者对观光农业项目的需求
推动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但也不能忽略那些由农户独立经营的小规模观光农业项目的作用。这类项目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更离不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调查发现, 参与观光农业项目活动消费者有以下几种。
年轻人是观光农业的主要参与者, 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自我参与的同时, 也乐于带孩子参与亲近自然, 了解农业生产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
城市居民渴望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业劳动的乐趣。观光农业以采摘、观光等吃住乐在农家内容活动, 这些活动花费少、有新鲜感, 吻合了他们的需求。
多数城市居民热爱旅游、体育运动等户外活动, 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与他人交流。
多数城市居民热衷于在农户直接消费农产品。城市消费人群对投放在城市里的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放心, 希望通过直接参与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买到新鲜的、安全的、口感更好的农产品。除了自己享受, 还要购买与家人朋友们共同分享。
4 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观光农业发展日新月异, 给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增加农民收入, 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容忽视,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盲目跟从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或村社为了加快发展当地农村经济, 看见别人取得的成效, 也跃跃欲试, 不考虑地方环境状态和个人的因素, 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 盲目跟从, 造成后劲不足, 资金跟不上, 发展成了断头路;有的虽然资金投入跟上了, 基础设施、地理环境差, 产业发展起来了了, 却没有招来观光的游客。
4.2 品牌无特色
由于盲目跟从发展, 缺乏调查考证, 而是依葫芦画瓢, 效仿别人的观光农业模式, 造成很多雷同项目, 最常见的如挖鱼塘养鱼、栽花草、开办农家乐、搞刨猪乐活动等, 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将项目打造出来了, 但却成了“平常人家”, 吸引不了游客。
4.3 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一些观光农业项目新鲜, 也很有特色, 一开始生意很火爆, 吸引了众多游客, 效益颇丰,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只考虑眼前利益, 服务质量跟不上, 文化含量较低, 影响了整体形象, 造成后期发展动力不足。
4.4 市场营销不力
市场营销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缺乏有力的市场营销手段,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影响力不大, 游客量一直没有增加, 效益上不去。
4.5 综合布局不力, 档次不高
很多观光农业项目功能单一, 多数规模小、档次不高, 回头客很少。一部分观光农业项目以自我发展理念为主, 没有与周边观光农业项目进行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观光农业项目还比较少。一部分项目基础资源条件差、自然风光缺乏、人文景观低落, 影响观光农业持久发展, 一部分项目观光农业项目内涵延伸不够, 产品单一、功能单一, 如怎样让游客在观光农业项目中感知乐趣, 让游客在游览中参与农业劳作、品尝农产品、购买农产品, 真正在游览观光农业项目中达到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目的。
5 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考
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了解, 笔者认为, 观光农业发展应做好以下以下几个方面。
5.1 地方政府的支援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活动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 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而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在硬件配套上给予支持。
5.2 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 市场容易饱和。所以, 尽管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 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 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者, 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 推出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这些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低, 但有助于改善目前仅以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项目内容单一的局面, 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
5.3 营销策略的思考
在市场策略等软件方面也应对农户提供帮助, 引导其适应网络宣传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农户能否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观光农业活动是获得稳定客源的基本条件。此外, 消费者对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偏好, 在精神层面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 将这些潜在的需求与观光农业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培育、扩大市场规模的手段, 这可能需要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经营观光农业的农户之间的横向联合, 共同参与, 形成合力, 为观光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5.4 强化宣传, 吸引更多游客, 增加经济收入
观光农业项目打造出来了, 即使项目新鲜, 独具特色, 不采取措施, 不搞好对外宣传, 更多游客无从了解。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一是利用多种宣传工具, 如网络、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等进行广泛宣传, 让更多人知晓和了解;二是筹办独具特色活动节, 如钓鱼比赛、草莓采摘、吃西瓜比赛、爬山运动、刨猪乐等活动, 要做到提早谋划, 高品质的规划, 让游客意犹未尽, 进而产生多诺米骨牌效应, 观光游客逐日增多, 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增加收入, 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5.5 打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模式
在打造观光农业项目时, 在农业产品打造方式上, 做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既要有传统农业的劳作, 又要有现代农业的劳作, 打造一批能让游客亲自劳作的农园, 到农产品成熟季节时让游客亲自采收, 既增加了回头游客量, 又让游客体验传统农业的艰辛和劳动人民辛勤的付出、体验丰收的喜悦和乐趣、感知现代农业的神奇与力量, 让他们远离喧嚣, 脱下疲惫, 放慢脚步, 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观光农业的“慵懒、悠闲、放松”魅力, 使观光农业在无形之中寓教于乐, 拓展游客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这也正是观光农业的意义所在。观光农业是把农村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意义不仅只是将农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 也不只是为了提高农业所得与维持农民生计, 其最终的意义是要为传统农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 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向乡村旅游服务业。
5.6 利用优势核心资源, 打造优势项目
旅游投资之我见 篇3
2015年,中国正经历改革的关键期,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投资乏力,已承担不起支撑和延续国民经济活力的重担。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较好、成长规模较大的产业:旅游业,带动的大众休闲度假消费红利已成为中国拉动内需经济的重要方向和内容,而旅游业,亦成为一个新的投资转向口。
旅游,即为人在生活空间的移动,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从2012年2月《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强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再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旅游投资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意见》从6个领域涉及到26条,非常详细地从旅游涉及到的基础公共设施,需求的释放、旅游的时间、带薪度假,到旅游产品的供给、旅游市场环境、资金扶持、投资热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梳理,旅游投资政策环境空前优化。
2015年5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召开首次“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座谈会”,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投资、进出口、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势头仍在持续,但旅游业却像冬天的腊梅逆势增长、鲜艳夺目,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温暖,未来20年到3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支持“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承诺未来5年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信用额度,中国旅游投资正式步入万亿元时代。
2014年,中国接待国内游客达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约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53%,且国内居民旅游意愿达95%,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外,从宏观方面来说,2015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旅游投资3018亿元,同比增长28%,远远超出了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更是占到59.5%,成为旅游投资主力。预计到2025年,中国对旅游业的投资将达2787亿美元。届时,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从微观方面来看,旅游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收益率高于其他行业,2014年,中国国内上市旅游企业整体市值实现了10年10倍的增长,资本市场对旅游企业的追捧和投资热度逐年增加。在如此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全国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完善,投资热点加快形成。
作为致力于“创经典,强落地,高收益”的旅游策划、规划机构,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前后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老挝等地做过260多个项目,涵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策划及规划,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运营策划及规划、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及专项旅游策划等内容。其中,墨江双胞胎旅游小镇实现资本市场20倍的增长,在全国同类旅游项目中运营能力屈指可数;丽江玉水寨更是以小博大,60多万的初始投资,200多亩建设用地,目前已实现每年上千万的盈利……在旅游项目投资开发方面,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先策划,后规划,再落地运营”,即:策划指导规划,规划落实策划中的项目,以创造美好旅游体验,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规划落地为导向,解决项目从总体策划到施工落地之间的各种衔接性问题,强调旅游项目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景观系统、游乐系统、商业系统、营销运营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的有机统一,最终找到“资源—产品—市场”三者的无缝对接点,实现项目的落地运营。
具体来说,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基本元素及衍生元素均囊括其中;同时,旅游业也是一个“坐商”产业,景区(点)无法流通到游客手里,游客只能上门消费,因此,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强、包容性大等特点。转型投资旅游项目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财富的无限积累,一面是投资失败,财富荡然无存。近年来,慕名来昆明艺嘉向笔者咨询有哪些旅游项目值得投资、投资了的项目如何盘活等问题的企业家有很多,每个项目都有它独有的问题,但所有的项目都期望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此,针对转型投资旅游项目的商家,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开发模式方面。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城市旅游商业街、主题公园、休闲小镇、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地产、智慧旅游是旅游投资的十三大热点,不同投资热点有不同的开发模式。例如:旅游景区是龙头(2014年,景区新建和升级改造类的投资增加,占全部旅游投资的六成),且收益率最高,但政府的投资和支持是必要条件,因此,PPP模式逐渐成为景区改造升级和新景区开发的主导;乡村旅游是“5+2”生活模式的主通道,其重点即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包装、田园风光的打造以及民宿设施的构建;休闲旅游小镇是旅游地产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景区(吸引核)+消费产业集聚区(聚集核)+新型城镇化区(地产延伸)”是目前旅游小镇的前沿打造模式;休闲度假市场的常态化是大众度假时代下的必然趋势,无论是避暑避寒度假、养辽度假、康体健身度假还是乡村度假,强调的都是安全、宁静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服务等。
项目建设方面,根据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合同)约定内容及实际发展需求来写上项目内容进行投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依据项目实施的进度、要求等合理增加其他项目的开发内容。
政策保障方面,建立企业与政府间的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点,各级政府科学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专线个配套政策,做到“一事一议,突出重点,个案管理”的同时,旅游投资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策划、规划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条件,可积极争取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土地供应、营销支持等有利政策,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
团队建设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旅游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团队。
产品开发设计方面,引入熟知地方本土文化底蕴的旅游策划及规划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构建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产品结构和体系。熟知项目所在地地域文化、各类政策(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土地政策、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区域竞合条件、经济走势等环境,是能够给予项目针对性策划、规划的前提条件,进而回答清楚“做给谁(客源市场)”“做什么(项目、产品定位)”“怎么做(方法手段)”三个问题,通过深挖旅游资源的核心市场价值,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高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开发的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再以超前的商业眼光和极具操作性的市场运营手段,明确项目盈利点,实现投资预期,并且围绕“大势掌控能力、产品业态表现、商业渠道能力、超强运营团队”四个方面,智取市场价值最大化。
投资开发节奏方面,根据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优选项目,确定投资开发的节奏。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按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引入国家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实力强大的功能建设团队,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对项目策划方案、规划方案的执行是项目能否转化为实体运营产品的关键,执行、开发、运营、建设团队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产品营运管理方面,引入国际先进的旅游管理团队、商业运营团队、资本运营团队、营销管理团队等等。
2015年5月,在德宏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笔者应邀做了《旅游投资讲座》,与参会的企业家进行了深度交流。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也将持续为转型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家提供前期策划、规划、中期咨询、后期运营、管理等服务,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盈利出谋划策。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篇4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学前教育1111534薛源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姓名:薛源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111534班级:学前115班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旅游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 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 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 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 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 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3、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
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4、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宏观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1、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2、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3、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与可持续化发展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学科形成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它所研究的现象的实践积累,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旅游学科要成为科学的学科,取决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只有当旅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社会现象时,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们才能从中发现旅游的特殊性和规律。设想,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我们难以探索旅游与人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想象中国的旅游企业还有出境旅游业务,还有跨国经营,更不可想象旅游经济活动还存在着旅游客源地的活动。对于这些现象,只有旅游发展一定阶段时,我们才能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当旅游现象表现充分时,要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取决于我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此时,建立旅游业中各种现象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正是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优化经济结构,顺应“低碳高效”了橙色经济发展潮流上。因此,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意见成为国内地方政府的共识,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在发站内信旅游业上各施奇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的局面,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
发展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之我见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不少风景旅游区正在逐步走向联合、走向协作,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西南五省区的旅游协作网络组织,陕西、四川、湖北、甘肃、河南五省的“三国游”协作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在探讨体制、交流信息、开发资源、互送客源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协作程度不深、协作盲目性大等问题。本文试从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和方式上进行论述,以期得出区域协作的一般规律。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发展绿色农业之我见 篇6
——学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广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课有感
第30期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 兰 辉
党校学习期间,分别听了张芳老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及蒋红林处长《广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门课程,很有启发,也引发了自己对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些思考。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
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对绿色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分别对发展绿色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今年“两会”记者发布会上,提出“用五大行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广西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由此可见,绿色农业将成为我国以及广西当前及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那么,如何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紧紧抓住“六个环节”:
第一、需要树立绿色价值观理念。长期以来,为了保增长,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绿色理念。尽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绿色”理念,但由于传统的理念惯性还很大,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绿色价值观体系仍需生根发芽、培养壮大。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为绿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第二、需要绿色技术作为支撑。绿色技术是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占主导,需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家一户式生产经营模式的绿色农业技术,简单说,就是要有一些生产成本低、技术含量高、简单易操作且综合效益较高的绿色农业技术,以便于向千家万户进行推广和应用。
第三、需要出台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个核心,系统梳理、调整现有农业支持政策,出台鼓励和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绿色政策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比如说,可对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的生产者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第四、需要金融部门强有力支持。金融部门要调整贷款方式,对绿色农业的发展项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五、需要做大做强绿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让更多农户能够积极主动来发展绿色农业。同时,打造更多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农产品品牌,提高绿色农业的影响力。
现代旅游与现代旅游教育之我见 篇7
旅游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性相当强的学科,仅仅从课本上学,所获得的知识是相当局限的。再加上课本与实际操作的差距,那距离就更远了。目前,许多高校都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等,名目繁多。就在旅游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兴起之时,有多少院校真正考虑过所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他们的知识、能力等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现在高校日益的扩招,很多高校就像航空母舰一样,不仅地盘大,而且学生多。这么多的学生出来,他们要吃饭、要生存。没有扎实的本领,哪能在社会上立足?
该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人员,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是在饭店、旅行社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这当中和学校的教育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些高校在知识的讲解中大多讲的是管理知识,但这个讲解只是纸上谈兵地讲,不涉及到任何的与实践的结合。再说,管理只有和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才会逐渐地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因此,所谓的课堂讲解只是一种泛泛而谈,又有多少学生认真地听过。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误以为学习了管理那就是管理人员,今后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企业不会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当管理者的,即使当了,由于对基层工作不熟悉,最后还是只有败下阵来。可是让我们的大学生去餐厅里洗盘子,去客房刷马桶,又有多少学生愿意呢?况且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洗盘子,刷马桶都是最简单的事情,正如有的人说连一些农村里出来的没有读过书的大妈都会,只要敢于吃苦,不怕累、不怕脏,谁都做得下来。因此,大学生们就更加觉得读该专业冤枉。
旅游本身就是许多学科的综合,旅游专业的学生说起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自己的专长。比如:说到导游的讲解方面,旅游专业的学生不如历史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学生知识积淀深厚,说到财务管理不如财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知识精通,说到企业管理不如工商管理的学生,说到营销工作不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这里面就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一个问题,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高校学生思想观念
像一些重点院校,要么就不要开设该专业,要么若开设该专业就应当限制学生的招生数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真真正正地学习管理知识,并在学习期间能深入到企业去实习,让他们在学习时就能积累一些最基本的服务知识以便他们在毕业后能顺利地走上管理岗位。
另一种方法,可采取依附于另一种专业,而不是单单地办旅游专业。旅游是一种边缘性的学科,与任何学科均能靠上边,因此可挂靠在其他学科上。比如:目前有些本科院校将其设置为旅游管理(英语方向)、旅游管理(日语方向)等,重点在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只加一部分旅游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就业面也比较宽。即使该学生不喜欢毕业后从事旅游工作,他(或她)还可以进外贸公司工作。
二、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面向工作的第一线
因此,该院校可以开设旅游专业,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应以学习服务为主,学校应当让该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掌握一门服务方面的技术,让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出去能有一技之长。为什么现在很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那么火爆,就是因为他们交给学生的是一项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我认为:学校应当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为学生着想,除了灌输给他们服务的意识,具备职业道德外,还应当加强对技能的培养,例如:培训学生调酒、咖啡、厨师等技能。学生有了一技之长后,就业的范围就较宽,至少不只是能做简单的服务员的工作。
三、加强对该专业教师的培养
旅游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眼界宽广,其次动手能力要强。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将该专业课教师派出学习,并且让他们多到景区景点、饭店等进行参观访问,和企业的员工、领导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只留于形式。另外,还应派教师多参加技能的培训,鼓励他们考级考证。
发展旅游气象服务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旅游气象;服务;体会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快,为了确保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气象信息,由此,旅游气象服务随之产生[1]。为深入了解该项服务的本质和价值,本文就其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并针对目前旅游气象的缺陷提出了更好的服务措施。
一、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逐年攀升,而出境旅游客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在巨大的旅游人数的冲击之下,国内的旅游收入也在逐年提升,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也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挑战。由于人们对旅游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气象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国内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为了有效的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必须积极做好旅游气象相关服务。就旅游业和气象发展的关系来看,后者会对前者产生作用。例如,天气情况直接影响旅客的出行顺利与否,而雾凇、日出和云海等自然美景也多与天气密切相关,只有为旅客提供最全面、最优质的气象信息和服务才能确保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同时做好防灾和减灾措施,最终综合提升旅客的旅行品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旅游业和气象业的合作机制下,旅游气象服务也早已成为了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我国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缺陷探讨
首先、国内的旅游气象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尽管很多旅游部门对旅游气象服务已经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研究较少,所以综合的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效果仍然较差。其次,我国的气象灾害较多,台风、暴雨、沙尘、大雾等频发的气象灾害对我国的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气象灾害控制难度也较大。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我国的旅游气象服务仅在个别地区取到了成效,仍然缺乏较为广阔的全面性的作用。此外,由于旅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年提升,很多旅客会自主查询气象情况来安排自己的旅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显示了我国的旅游气象服务仍然不够精细化和人性化,在多种发展要求之下旅游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全面性还有待提高[2]。最后,现存的旅游气象服务仅仅是为旅客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对整个景区的最佳旅游期气象没有一个良好的概况,同时也缺乏对气象地质灾害后的相关服务,其综合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三、发展我国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研究
1、建立旅游部门和气象部门的联动合作机制
加强双方和多方的联动合作机制是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的最基本前提。国内对此曾做出过努力,成立了中国旅游天气网。该网的建立就是在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气象局的合作之下产生的,对各方的优势起到了互补作用。今后,各相关部门应持续深化该种合作机制,努力构建旅游景区的气象观测系统,综合建设气象信息的预警机制,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通过建立这种联动性更好、标准化更强的合作来有效预报旅游景区的气象信息,提高其旅游气象指数预报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旅游景区的气象灾害进行合理的普查和评估。此外,建立合作机制也可以共同去强化旅游气象的防灾减灾措施,对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进行联合攻关和转化,最终推动中国旅游天气网的建设。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增设类似于神农架、黄山、海南等旅游气象服务示范频道,做最权威的旅游出行参考。
2、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测和减灾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测能力是防灾减灾的主要前提工作。今后,旅游部门应该联合气象部门对全国大中小城市旅游气象灾害进行普查,然后根据地域情况等分析各地的旅游气象灾害的活动强度和频次,最终确立其风险程度和危害程度,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之上统计出旅游灾害灾情指标体系,然后针对性的设定旅游景区的气象灾害风险目录,力争将旅游气象灾害纳入到社会调查的统计系列,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可为防灾和减灾提供理论依据[3]。也利于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以及应急预案。
3、针对节假日设定专门的气象服务
我国的法定节假日的游客相对较多,所以必须积极建立节假日的旅游气象预报服务。无论是春节、五一小长假还是十一黄金周,都需要充分把握游客的旅游高峰,细致做好这个时间段的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具体的措施为各气象部门与旅游部门加强合作,依照旅客旅游需求加强信息互相通报制度,建立专题天气会商,对铁路、民航和公路等地段的气象灾害可能性进行相关宣传,综合提升旅游景区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4、提升相关信息发布能力,确保信息的互动性和实时性
旅游气象的信息发布手段较为落后,信息互通缺乏实时性和互动性,所以今后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传播的基础之上利用新媒體等网络平台进行气象信息的传播与宣传。例如通过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宣传信息,加强旅客和相关部门的互动性,确保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快速性。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获取游客的內在旅游需求,还利于旅游气象服务部门自身的服务能力的调整与完善,因为游客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对相关部门的服务能力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提升旅游气象服务的质量以及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意义重大。
总结: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出去旅游,由此带给旅游业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机遇面前挑战也并存,就目前我国的旅游气象服务水平来看,仍然相对较差,所以,今后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研究,深入探讨旅游气象服务的措施,力求实现我国旅游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和舒适化。
参考文献
[1]施娟, 周莉蓉, 康宁. 成都市旅游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3):346-349.
[2]董宁, 王晓默, 耿伟林. 济宁市旅游气象服务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山东气象, 2012(4):34-36.
[3]刘野军, 高峰, 杨景峰. 吉林省冰雪旅游气象服务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方法[J]. 吉林气象, 2014, 21(4):37-40.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 篇9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境内山水辉映,风光优美,集自然、历史和区域人文景观于一身,是旅游的好去处。发展旅游业是发展南京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无烟工业,其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具有突出的吸纳就业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涵括多种分支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扩大开放,增强地区竞争力。
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旅游强国。而在未来20年,旅游业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所以,南京应顺潮流,乘东风,加快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
加快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品牌包装、宣传促销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旅游业是大众性的消费活动,旅游名胜的知名度将决定消费者的选择意向。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南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南京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缺少大力的包装和宣传,没有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没有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想南京的旅游资源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就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打造南京旅游品牌。
打造南京旅游品牌,就是系统地把美丽的南京推广给国内外游客,积极推介南京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准确定位南京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赋予南京一个精神灵魂,赋予南京一个适应宣传和发展需要的形象理念,彰显南京旅游特色,以直观亲切的形式树立南京旅游形象,提升南京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南京旅游产业发展,达到宣传促销之效果。本人曾到南京旅游,为南京的风景深深地震撼,如果加大南京旅游形象的包装和宣传,将会使南京的旅游产业如虎添翼,飞速发展。为整合南京旅游资源,挖掘、丰富南京的文化内涵,提高南京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加巨大的品牌效应,本人根据南京的旅游现状,就如何打造南京旅游品牌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
现在是网络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旅游业的促销,是信息时代旅游宣传促销的新选择。首先,南京要积极实施“金旅工程”,加快旅游商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开展网上宣传促销、咨询和预订服务,完善旅游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以网络化进行旅游促销,以信息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在全国知名网站发布南京旅游广告,吸引客源。
同时,还要加大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的宣传,比如,可以在旅游卫视、中央四台、中国旅游报等媒体上进行南京旅游品牌的宣传,扩大南京旅游形象的影响。
2、加强南京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贵在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最具弹性的部分,是旅游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旅游休憩体验过程的一种延续载体,旅游商品成为一种寓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纪念性于一体的休闲产品。所以,南京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要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集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旅游商品消费的特点和旅游者的购物喜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尤其是要指导开发体量小、价格低、特色鲜明、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不断扩大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定点餐馆和旅游商品店规模,力争把南京土特产、地方名吃和名优产品纳入旅游商品开发范围。此外,发展南京旅游商品,还可以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设计者逐步提高创意水平;通过建设旅游商品文化购物街和展示馆来培育市场;帮助旅游商
品生产企业加强与景区、饭店的合作。既要集中打造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性的旅游商品,还要努力挖掘“购”的市场。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南京旅游促销不可小视的环节。
3、加强行业整体宣传促销
在市内、县内主次干道交通口组织设置景区景点宣传导示牌,扩大南京旅游影响,方便游客进入景区。逐步增强各旅游景区的宣传促销意识,充分发挥单位的宣传主体作用,鼓励各景区采用幸运抽奖、发行明信片、赠送门票等灵活多样的促销形式,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积极帮助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之间加强沟通合作,互相支持,捆绑宣传,共同发展。有计划地在主要客源地加强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树立南京的旅游品牌形象。
4、积极开展南京旅游节庆活动
以节庆为平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做到“以节促旅”。南京首先要大力开发、发展会展旅游、节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市场,积极申办组织各种会议、展览、文化、经贸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旅游效应。其次,南京要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各种旅游展销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第三,南京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旅游组织、企业、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等来观光考察,可以举办南京旅游论坛,展示南京的旅游形象,提高南京旅游的知名度。第四,南京可以有规律地举办南京旅游博览会,以博览会为平台,展现南京旅游的风采,同时招商引资,为南京的旅游事业注入经济活力。做好节庆活动的整合提高工作,积极扩大节庆规模,努力提高节庆活动的组织水平和综合效益。
5、建立南京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借天下之智慧,集文化之大成。为了打造南京旅游品牌效应,对南京的旅游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全新树立南京的旅游形象,我建议建立南京旅游形象识别系统,面向全国大规模地开展一系列征集活动:征集南京旅游宣传语、征集南京旅游歌曲、征集南京旅游标志和宣传画、征集南京旅游吉祥物、征集南京旅游商品设计、拍好南京旅游宣传片等等,征集活动可以分为邮寄征集形式、短信征集形式、网络征集形式进行,最后确定相应的获奖作品,并且大量投放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大力的宣传,力争造成轰动效应。同时,征集活动进行的过程,也对南京旅游宣传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建立南京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就是对南京旅游形象的全新包装,是打造南京旅游品牌效应的最有效的手段。
6、举办南京旅游形象摄影大赛
随着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增多,对外宣传、交流也不断增多,原有的旅游宣传品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今日南京旅游风貌,需要大量优秀旅游摄影作品对外宣传,所以举办南京旅游形象摄影大赛是十分有必要的。摄影大赛时间为期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赛段,赛段按农历四季进行安排。摄影作品内容取材南京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业相关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及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要突出南京旅游这一主题、艺术感染力强。部参赛作品均编辑制作成光盘,获奖作品于参赛结束后汇集出版。入选作品参加南京旅游摄影展,同时用于编印大型南京旅游画册和大型广告画面。南京旅游部门为摄影工作者与南京旅游景点之间构建图片供应与需求的平台,使优秀的风光图片发挥更大的旅游宣传作用。
7、编辑南京旅游丛书
南京的灿烂文化和优美的风光,曾让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心动不已,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同时编辑南京旅游的各个景点的资料,把南京的旅游资源以丛书的形式全面地介绍给游客,所以我建议把这些旅游文学作品、南京旅游文字资料等收集起来,编辑成南京旅游丛书,结集发行。南京旅游丛书,可以分为《南京名胜游记》、《南京揽胜》、《南京导游词》、《南京旅游诗词》、《南京旅游对联》、《南京旅游画册》等等,提升南京旅游的文化品位,结集发行,扩大影响。
8、加大南京旅游的手机宣传
现在是手机信息化时代,中国现在已经拥有数亿的手机用户,所以我建议南京在旅游宣传中,要重视手机用户的宣传。我建议南京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作用,开设南京旅游专题专栏,并把南京旅游信息制作成手机彩铃及短信等形式发送给进入南京境内的游客,比如:“欢迎来到南京!南京的旅游路线介绍如下……”,向入境的手机游客用户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服务。
9、制作南京旅游扑克牌、日历、台历、挂历、明信片、电话卡等宣传产品
我建议制作一套精美的“南京旅游扑克牌”,把南京的旅游概况、旅游景点等印刷在扑克牌上,让群众在娱乐之余,了解南京的旅游概况;同时将南京旅游形象印刷在日历、台历、挂历、明信片、电话卡等物品上,让南京的旅游形象走进百姓的生活中,扩大南京旅游形象的影响。
10、举办南京旅游小姐大赛
在南京范围内定期举办南京旅游小姐大赛,选出南京旅游小姐,作为南京旅游对外宣传的形象代言人,大力宣传南京旅游。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之我见】推荐阅读:
生态文明之我见12-17
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12-16
生态农业旅游企业12-25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05-30
生态旅游农业建设08-15
生态农业观光规划思索06-12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09-28
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12-30
亿利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简介05-18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