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2024-09-20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精选16篇)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1

今学期,我镇开展了一系列的“八个一”活动,我辅导的是大班的跳绳活动。我一味追求比赛成绩,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陷入单一枯燥的练习中,从而得不偿失。如:有一天,我领着孩子到户外跳绳,刚开始时,幼儿的兴趣很高。但过了不到5分钟幼儿们的兴趣就不如以前了。甚至凤凤小朋友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肯跳了。我忙问你怎么不跳了,可她说:“老师,整天练跳绳,我已经够了。”我一下明白了,为了迎接跳绳比赛,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几乎都在练习跳绳。

所以,孩子们对跳绳似乎有些厌倦了,想到这里,我心想一定要想个好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跳绳。根据孩子们爱做游戏的特点,用绳子来玩游戏,再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给孩子想象空间,这一来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孩子们有的用绳子摆出房子轮廓,有的用绳子摆出一条河,有的用两条绳子交叉起来跳,有的用绳子摆出三角形跳,有的用绳子摆出小桥,翻身跳,有的套跳,跪跳,有的幼儿还想出四人举绳二人蹲着跳等。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跳地快慢不一。孩子们的想象丰富极了,看着他们对跳绳越来越喜欢。

并且,连凤凤小朋友也更喜欢跳绳了,她随着音乐用跳绳兴高采烈地做着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还不时的说跳绳真是太有趣了。看到孩子们玩得异常投入和快乐,我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2

1.游戏形式融入幼儿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学和现代认知学认为,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种类型, 前者属于“天然性”, 后者则属于“制作性”。不仅如此, 良好的人文素养往往有益于补充和增强智能素养的发展。学前教育时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原始黄金时期。托尔斯泰明确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爱因斯坦强调的“兴趣教师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对于幼儿而言, 他们属于“唯情趣一族”, 在情趣化学习方面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发展需要, 善于把丰富多元的游戏形式积极渗透并融入到音乐活动之中,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与理解音乐、表现与创造音乐, 从中赢得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应。

2.对游戏形式融入幼儿音乐教学的简要性实践

创新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元化的。我们只要勇于实践、善于创新, 就定能摘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花朵。

(1) 营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让幼儿快乐地感受音乐。教从表象入手, 学于直观感知。就音乐艺术而言, 在表现形式上它是“人世间最美妙的语言”, 其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集中地体现于每一种音符, 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个性独特的思想元素。那么对于“涉世不深”的幼儿来说, 又如何能够让他们比较轻快且事半功倍地感受来自音乐中的美妙意韵呢?

关于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这首歌曲, 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是:让幼儿在熟悉歌曲节奏基础上, 学会演唱并且感受其活泼明快的旋律。教学流程如下:①共同欣赏音乐, 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跟随教师或者凭感觉做各种动作。②多媒体呈现两个令人欢迎的“小客人”, 一个是可爱的洋娃娃, 说:“嗨!小朋友们, 很高兴认识你们。我的歌唱得可好啦, 舞蹈跳得也很好。大家喜欢我吗?”另一个是憨厚的小熊, 说:“哈喽, 小朋友们!别看我长得笨头笨脑的, 我的唱歌和跳舞一点也不比洋娃娃差在那里呀。你们欢迎我吗?”③让“洋娃娃”和“小熊”来分别表演唱歌与跳舞, 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哪一个, 并作为各自的“粉丝”跟唱、感受和鼓舞。④让两组“粉丝”交流“偶像”表演, 并在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形式下泛讲歌词内容。⑤教师带着幼儿跟着电子琴按音乐节奏和节拍速度念歌词。⑥让幼儿跟随两个“小客人”共同来一边学唱一边欣赏和感受这首好听的外国儿歌。其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 提供良好的游戏素材, 让幼儿快乐地表现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材料是幼儿获取认知和走向学习的桥梁。在幼儿音乐游戏教学过程中, 教师投入并提供适宜的素材, 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游戏之中, 而且能够促进游戏情节的顺利开展, 同时有利于“激励、唤醒、鼓舞”幼儿更形象而又完美地实施音乐游戏的表现力。

例如《买菜》这首儿歌, 歌词中涉及到许多菜名, 这些对于幼儿来说有些陌生, 即便他们能够大胆地参与其中, 也比较容易混淆。有鉴于此, 教师可通过提供脸谱等可视性材料, 冲击幼儿的视觉感官, 让原本比较抽象的音乐歌词看得见、摸得着, 从而让幼儿在清楚歌词内容、明白菜名次序基础上能够轻松快乐地参与音乐游戏表演, 这样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和活动信念。再如, 在“毛毛虫变蝴蝶”音乐游戏活动中, 除了需要提供头饰、纱巾、面具等一些装饰材料, 还要投入相应的小锣、小鼓、小木琴等多种打击乐器。这样才能在张弛有致的音色律动中, 把“毛毛虫一伸一缩时的伤心”“蛹艰难挣扎时的痛苦”以及“小蝴蝶飞来飞去时的快乐”表现得活灵活现, 从而让幼儿在淋漓尽致的表演和视听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到“毛毛虫变蝴蝶”的艰辛生长过程。

3.采用多元化游戏形式, 让幼儿快乐地理解音乐

令人感同身受的是, 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就在于每部音乐作品都具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有的节奏鲜明, 有的音色独特;并且通过视听效果的综合作用, 能够为人铺设可喜可怒、有哀有乐的不同心理, 从而在内外兼修中形成强弱有致、升腾跌宕的感染力。也就是说, 在幼儿音乐游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音乐的独特风格, 认真设计丰富多元的游戏形式。

①听觉游戏。着重培养幼儿听觉的敏感性以及对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基本分辨能力。这样音乐游戏主要有声音配对、声音猜谜、声音辨别等形式。如“可爱的玩具”, 若是以简单的敲打形式让幼儿分辨声音的高低, 显得呆板而乏趣。游戏活动如下:幼儿蒙住眼睛沿圈外找玩具, 接近时其他幼儿大声唱, 远离时其他幼儿则轻轻唱, 让他通过分辨声音的强弱来慢慢接近并最终确定玩具所在处。②表演游戏。让幼儿扮演音乐作品中的角色, 并通过动作演绎来表现情节与内容。如“小白兔和狐狸”, 通过游戏形式来表现小白兔的活泼和狐狸的狡猾形象, 让幼儿从中充分感受AB两段的不同艺术风格。③歌唱游戏。就是边歌唱边游戏的音乐形式, 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歌唱能力及其感受、理解和表达力, 有利于陶冶幼儿的身心。如“捉小鱼”歌唱游戏:让两个幼儿双手相握高举“渔网”, 其他“小鱼”边唱歌边游走, 每当唱到“捉住”之时, “渔网”就要把“小鱼”给网住。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3

关键词:“光脚丫”唱歌;大班幼儿;音乐活动

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常常会只灌输而忽视了幼儿的感受、机械地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那么,怎样使音乐活动更有活力、更加自然并讨孩子喜欢呢?我想,活动的形式非常重要。

案例1:光脚丫唱歌

《捉泥鳅》是一个歌唱活动,在集体练唱时,小棋开始不认真了,低头卷自己的裤腿,坐在旁边的豆豆也忍不住偷笑。我为了调整活动只好停止伴奏,静心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们在说什么,好像很有意思?”我问。“老师,放假时我跟哥哥去捉泥鳅,我们就是光脚踩在泥坑里。很好玩!”小棋说着把鞋子脱下踩了起来,逗的同伴们直发笑。这时有个声音从喧闹声中响起:老师,我们光脚丫唱歌吧?这个大胆的提议让孩子们兴奋又期待,我也觉得很有尝试价值。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孩子们是快乐的、自主的、放松的,比以往的歌唱活动更成功。活动之后孩子一天的情绪都很快乐,他们觉得光脚丫唱歌真的很有趣。

案例2:光脚丫踩节奏

有了一次光脚丫的活动形式后,每到音乐活动,孩子们就兴奋不已,纷纷想出新奇又大胆的方法。音乐活动《身体的节奏》中,孩子们尝试了拍手、拍肩、拍头,今天可以光脚丫踩节奏吗?老师笑着答应。孩子们三两下将鞋袜放在椅子下,兴奋地等待老师出一条难点的节奏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听到那难得一听的“叭叭声”,我也不自觉地脱了鞋子袜子和孩子们一起踩呀跺呀。这时不知谁在说:老师,光光用脚跟踩,声音不一样的,是咚咚咚呢。我们就嘻嘻哈哈一起用脚跟踩节奏,脚跟踩累了,就换前脚掌踩。就这样,孩子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表现不同的节奏,让整个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脑子也更加机灵,情绪也更加放松了。

“光脚丫”唱歌形式真正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接近大自然的音乐环境,帮助孩子脱下在集体活动中各样不适应的束缚,源于和谐教育的理念。教师需努力做到“导而不包”。结合一些案例的描述,我对歌唱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音乐

任何物品在孩子眼里、手中都会成为神奇的“乐器”。手拍桌椅,孩子们找到了闷闷声;小棒敲打玻璃,孩子们找到了叮叮的清脆声;敲打铁器,孩子们找到了铛铛的悠扬余音;吸管吹水,孩子们找到了噗噗声;撂水时孩子们找到了哗哗声。通过对各种物品的摆弄敲打,孩子便会对不同音质的强弱、高低、长短有了切身的体验。这个探索过程是让孩子们热爱音乐的重要基础。

二、选择自主的形式,让幼儿表现音乐

打击乐《卡门序曲》活动中,我没有给孩子提供乐器,完全放手让他们用肢体动作并借助周围物体进行打击。孩子们纷纷献策,拍手和拍桌子相结合,可以一拍换一次,也可以一个乐句轮换一次。初次尝试之后我给孩子第二个建议:同样拍桌子,怎样可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始尝试了。有的用一只手指敲,有的用指尖敲,有的用小拳头敲,有的用指关节敲……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了,孩子高兴老师满意。一次别具风味的打击乐活动开始了,就连以往对音乐活动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专心地投入其中,这多好呀!

三、倾听幼儿想法,让幼儿创编动作

《三只猴子》是一首风趣诙谐的歌曲,孩子都很喜欢听、喜欢唱。活动开始时我用拉线木偶不能满足35名幼儿的操作要求。于是我问幼儿: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手指变成三只调皮的猴子在床上跳?怎样用手指来表演?尝试探索之后,孩子们都有了同样的想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就是三只调皮的小猴子,倒立在桌面上就是小猴子在床上跳,一只猴子受伤就收起一只手指。这个办法不错,很形象吗!再加上这是幼儿自己的创意,让每一个孩子都很激动并很开心地参与歌唱活动。

四、大胆尝试,给幼儿自然的感觉

学唱歌曲,节奏练习并不仅仅在室内进行,在幼儿游戏的地方,如水池、沙坑、草坪上、蹦床里都可以进行。唱歌不一定只能坐在椅子上或站立,让孩子光着小脚丫,三五人围坐在地板上也是一种很好的唱歌氛围。此外,教师要经常用非语言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让孩子体验到歌曲的美妙和可爱,从而愿意学,更愿意用他们喜欢的表情、动作,把自己对歌曲的体验表达出来,和老师或同伴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孩子只有在一个完全自主、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表露自己最真实、最快乐、最天真的一面。那么,根据孩子这些自身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显得很有必要。20世纪就有教育家提出“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我想这不无道理,“自然的形式”的确是“快乐学习”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任何活动中,都不要做束缚孩子的罪人,要让幼儿在我们的教育中自然的发展,成为真正快乐的个体。

参考文献:

万文雅.浅谈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合作行为[J].新课程:下,2013(12).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风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听辨曲式:

1.听音乐《去郊游》入场。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2.PPT播放:起风了,树叶往下落。

师:“咦,树叶怎么会落下来?”(幼儿:风来了)

3.引导幼儿说说风在哪里。

师:“你们见过风吗?见过什么样的风?”

4.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师:“你们看见风来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小结:“轻轻的风来了,树枝摆呀摆,花儿摇呀摇,蒲公英飘呀飘,风帆鼓呀鼓。急急的风来了,彩旗甩呀甩,树叶转呀转,红旗抖呀抖,衣服飞呀飞。”

二、旋律感应: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师:“风有时是轻轻地来,有时却急急地来,闭上眼睛请仔细听听,风什么时候在轻轻地走,什么时候在急急地跑?”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里风什么时候轻轻地来了?”

3.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听到了吗?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也来轻轻地摆动你的身体吧。”

4.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师:“这部分音乐中,风的脚步声和刚才的感觉不一样了吧?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幼儿讲述)”我们再来听听,看看,感受一下大风的到来吧。“

5.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快节奏的旋律。

师:”大风的到来是什么样的?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表现一下大风的到来吧。“

三、肢体表现: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师:”风来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也来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每个人想想从现在开始你变成了什么?等风来了,你就随着风动起来,听着音乐开始好吗?“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教师小结:”原来可以一个人表现风来了,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来表示,想不想再和风一起捉迷藏?我们听着音乐和风一起玩玩。注意听辨不同的脚步声。“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和风玩了好长时间的游戏也累了,我们回家吧。“在《去郊游》的音乐中结束。

教学反思:

《风在哪里》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速度,并用”优美、舒缓、柔和“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一段音乐的感受,从而得出第一段音乐是”风轻轻地来“,而用”急、快、猛“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二段音乐的感受,得出第二段音乐是”风急急地来",说明了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听赏能力。在用肢体动作表现风时,幼儿能用手摆动,身体扭动、转圈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并且也能通过动作的轻柔与有力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风。在把自己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时,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变出各种不同的东西,如:小花、小草、大树等等。在与同伴合作表现风中的东西时,幼儿兴致极高,通过与同伴商量摆出各种造型,与两种不同的风做游戏。整个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大班美术活动教学的随笔 篇5

“晚上好,快宸宸我们开始画画了!”我笑着回答。

我们准备好一切开始画画了,过了一会儿,我走过去,看见宸宸正在聚精会神的画雨伞,雨伞画的很漂亮,五颜六色,再过了一会我去看时发现雨伞上面涂满了黑乎乎的颜色,使整个画面看上去很糊,我刚想去批评他,但我看见他一双天真的大眼睛正看着我。

于是,我耐下心来,轻轻地问他:“宸宸,你刚才画的那么好看的雨伞怎么不见了?

他笑着说:“哈哈哈,老师,你不知道了吧?!因为刚才打雷刮风了,下起了大雨,把小花伞都吹的东到西歪了,小花伞在雨中了。”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瞧!孩子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呀!孩子会把画面想象成这样,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成人眼里孩子的画面要干净,颜色丰富才会觉得画面好,对于黑乎乎的画面总觉得孩子的绘画水平差,我真庆幸自己当时能多了一份耐心,是小心去寻问孩子,而不是冲动的去责备他。同是,我也庆幸孩子没有死板的去模仿老师的作品,而是在生活中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 篇6

幼儿园大班保教随笔,都是不留心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大家凑合着看吧!感觉这些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都很经典!

大义中心幼儿园~学第二学期园务计划保教工作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新《纲要》为理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是8.教师论文、随笔评优9.办园水平综合评估10.《幼儿教师要当好两个妈妈》有感 教育保育开学初,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认真总计这些笔记!

幼儿园大班保教随笔

大义中心幼儿园~学第二学期园务计划保教工作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新《纲要》为理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是8.教师论文、随笔评优9.办园水平综合评估10.读《幼儿教师要当好两个妈妈》有感。很有感觉的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

幼儿园大班保教随笔 大义中心幼儿园~学第二学期园务计划 保教工作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新《纲要》为理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是8 .教师论文、随笔评优9.办园水平综合评估10. 读《幼儿教师要当好两个妈妈》有感 教育保育开学初,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认真 制定了本班的班务计划,设计好每月的主题活动,精心安排好每周活动,组织好每日的教学活动。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渗透整合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在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同时,保证的幼 儿的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每月根据制定好的游戏计划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在班级中开展了图书角、手工角、医院、棋苑等区域游戏,并不段的更新丰富游戏材料。为了配合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的开展,我积极创设环境条件,布置装饰室内外的空间和墙面。每月撰写说课稿和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的保教 水平。在保育工作中,每天安要求做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 和个人卫生习惯。在班级中开展了值日生工作,以提高幼儿的集体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坚持每天让幼儿 记录天气,学习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篇7

学生是赋有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源泉的人群,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与音乐的结合点,如速度与走、跑结合,力度与敲门结合等,使音乐问题看得到、摸得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器乐合奏、音乐童话剧、音乐小品、歌词改编、旋律创作等多种形式模拟爱劳动、郊游、参加舞会、动物乐园等生活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验音乐带来的欢悦感和成就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用愉悦的心情感受生活,创设课堂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把教室变成一个生活大舞台,实现“生活经验音乐化”。

2.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只在音乐教材上,而且是同学自己。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自然积极性高、印象深刻。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如带领学生欣赏《龟兔赛跑》一课,那些龟、兔等小动物头饰一戴,教室里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一个个高兴不已,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3.利用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学生唱《卖汤圆》为例。由于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因此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 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再让大家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在学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新歌之后创编。这样都能让学生在乐趣与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4.精选教法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音乐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他们演唱、演奏、表演、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有时还让他们自己上台演唱表现、讲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根据表现加分扣分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 ,在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把学生按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 (1)每堂课带音乐课本来的加1分,不带音乐课本的要扣1分;(2)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加1分,不认真学歌的、不认真欣赏音乐、乱讲话扰乱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扣1~2分;(3)乱换座位的扣1分, 在给学生加分扣分时, 我采用随堂评价与累计加分的方式,发现一直认真学习音乐的学生,就及时表扬加分,树立学习榜样,发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善意地提醒,该扣就扣,“一碗水端平”。下课时结合我校开展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评分办法评定。由于我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一些学生好几节课不带音乐课本、乱讲话、不认真学歌,想蒙混过关,都受到了扣分处罚。自实行加分扣分以来,学生的行为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了,乱换座位的学生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下课后,询问自己得分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我非常高兴,说明这一手段对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已经奏效。

6.注重学生在 “变声期 ”的嗓音保护

“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 这个时期发声器官的生理变化特别大,应注意保护。“变声期”的孩子会发觉难以控制自己的发音,音域不稳定,发音不持久,音质粗糙,歌唱起来比较费劲,容易“跑调”。变声期间,男孩子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声音,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会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变声期”练唱时应控制在学生的现有音域内,不可让学生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教会学生轻声歌唱,告诉他们每次歌唱时间不宜太长,发挥积极保护嗓子的作用,以免学生对歌唱失去信心与兴趣。只有做到“练习保护相结合,练习中有保护,保护中有练习”,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练出一条理想的好嗓子。学生才会对歌唱感兴趣,才会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7.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斗逗乐 篇8

【曲谱】

【作品分析】

本次活动的音乐选取了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歌的音乐元素,由方明惠老师改编而成。乐曲节奏鲜明,富有京韵特色。为了使其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乐曲进行了精简提炼,运用演唱和念白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音乐的特点,我们以幼儿熟悉的小老鼠为主人公,引用舞蹈《老鼠和猫》中的设计亮点为游戏情境,创编了游戏“斗逗乐”。

二、相关教学资料

1.游戏的音乐中我们采用的钢琴弹奏主旋律配以双响筒和鼓共同演奏,突出了音乐的京韵特色,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特色和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2.游戏场景的设置:地面用绳子圈起,油缸(用纸板自制)3个,游戏时呈U型放置,将油缸围在其中当做仓库。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戏酒斗猫时,老鼠的动作要随音乐进行,休止处要有身体的控制。倾听音乐感受节奏的变化,知道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动。并在反复倾听中自我学习,梳理动作规律,为完整游戏奠定基础。

【游戏玩法建议】

1.小老鼠的演唱部分,富有京韵特色,演唱与念白相结合,演唱时可配以相应动作

2.游戏玩法:老鼠盘算→戏酒斗猫(引导幼儿在倾听音乐时自主创编倒酒、劝酒的动作)→老鼠偷油(创设游戏场景,随音乐进入仓库,自主创编偷油动作)→猫逗老鼠(猫假醉设计捉住老鼠)共四部分

3.建议:游戏中小老鼠的演唱部分对于大班年龄的幼儿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念白处节奏的把握和“啊”的演唱上,所以将歌词内容以节奏儿歌形式课前呈现给幼儿帮助其解决这一难点。

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受京剧唱腔的韵味,并尝试演唱。

2.随音乐的变化,合拍地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3.倾听音乐,遵守游戏规则,享受游戏乐趣。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初步学唱音乐中的京剧唱腔

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猫鼠“斗逗乐”的游戏,游戏中小老鼠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唱腔,听!(教师演唱)

师:你觉得这段唱腔中什么地方最有趣?(幼儿说说,教师示范唱)

师:我们一起来唱唱。

(二)倾听音乐,幼儿自由创编动作,并探索制定游戏规则

(A)完整欣赏游戏音乐

师:老鼠是怎么斗猫的呢?下面这段音乐说的就是老鼠请猫喝酒、偷油的故事。

【幼儿完整地倾听游戏音乐,让幼儿对游戏的音乐结构有初步地了解】

(B)分段欣赏,创编小老鼠的动作,探索游戏规则

1.第一段:老鼠集合

师:小老鼠是怎么偷到油的?先要……(听,用鼓和双响筒奏出“咚-哒哒哒哒”)小老鼠在做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带幼儿模仿练习

2.第二段:戏酒斗猫

a:听音乐,分解提炼动作

师:到了猫的家,请它干什么?(咚!猫大哥,请!倾听音乐)

师:这段音乐中小老鼠在干什么?(倒酒、劝猫喝酒,幼儿说说做做)

师:请你们跟着音乐自由练习倒酒劝酒的动作。(鼓励幼儿创编并注意观察提炼)

师: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把酒倒好?酒倒好了,小老鼠怎么劝猫喝?

【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在倾听感受的基础上,请幼儿说说做做,并跟随音乐自由地创编。通过提问“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把酒倒好?”帮助幼儿梳理出老鼠的动作要随音乐进行,休止处要有身体的控制的游戏规则】

b:随音乐练习

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做倒酒、劝酒,数数倒了几次?

师:倒了3次,我们再来试试。

【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音乐,通过自我学习梳理,能够找寻出音乐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制定游戏规则。】

c:完整练习游戏前半段

师:小老鼠先神气地唱歌,然后一起集合去猫家,给猫倒酒、劝它喝酒,一起玩玩吧!(视幼儿情况决定练习遍数)

【梳理游戏线索,熟悉音乐规律。进一步尝试演唱,突出唱腔中的京韵。】

3.第三段:偷油、回家

a:请个别幼儿和教师尝试偷油

师:刚才听到什么声音后去偷油的?我们是怎么吃的?吃饱了是什么样?什么声音提醒我们要回家了?(幼儿说说、做做)

师:仓库有3个油缸,我们这么多小老鼠一起去要注意些什么?(幼儿讨论)

b:集体练习(偷油、回家)

【从个别尝试到集体练习。“刚才听到什么声音后去偷油的?什么声音提醒我们要回家了?”问题紧紧围绕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找寻出规律,制定出游戏规则。“仓库有3个油缸,我们这么多小老鼠一起去要注意些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更便于遵守,游戏起来就更愉悦。】

(三)完整游戏

1.师:小老鼠们,我们完整地练练斗猫偷油的本领。注意唱得神气,还要听音乐!(游戏一次)

小结:小老鼠们,每次行动前都会有什么声音提示我们?

【完整梳理游戏,找寻出音乐中蕴含的规律。使幼儿能更好地在游戏的同时遵守规则】

2.师:这次我们真的要斗猫了,看你们能不能偷到油。瞧!(教师扮的猫出场)完整游戏2—3遍。

最后一次,鼠妈妈:“哎呀,我的头好晕,宝贝们快过来,我们喝的是……”,猫说“你们喝的是酒,跟我走吧”。

鼠妈妈:“唉!我们上当了,小老鼠们别害怕,我们下次再和它逗。”

(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用游戏口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加入了猫的角色,孩子们完全融入情境之中,更加投入地游戏。教师可以根据每次游戏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让幼儿在每次游戏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乐趣。最后,老鼠被猫一网打尽,游戏峰回路转,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可变性和多样性,也为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四)活动延伸

视幼儿游戏情况,引导猫鼠反复智斗。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学随笔 篇9

户外活动回来,我带孩子们排队洗手,喝水。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认真听从我的指挥,可还有几个却头顶头地聚在一起,不知道在干些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刚要靠近,他们看到了我,赶紧低头往嘴巴里一个劲地放东西,我怕他们吃了什么脏东西,急忙说:“在吃什么呢!快吐出来!”孩子们见我真的生气了,连忙吐到手里,藏到了身后。我掰开孩子的手,发现他们手里握的是一种油炸的小零食,就生气地问:“是谁拿来的?”孩子们指着张静对我说:“是张静拿来的。”我走到她的跟前,生气地看着,准备狠狠训她,可转念一想,这样做可能非但不能杜绝他们拿零食的现象,说不定会适得其反。我得让孩子们从根本上了解吃零食的危害,治标得先治本啊,于是自己稳了稳情绪,对孩子们说:“张静拿零食对不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不对!”“我们能吃零食吗?”“不能”“为什么不能?”“零食不卫生!”“零食对身体不好!”“会让身体变胖!”“吃零食就把牙齿吃掉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吃零食的危害。“那吃零食有这么多的坏处,我们可不能再吃零食了,小朋友正在长身体,应该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吃零食一点营养都没有,还对身体不好!有谁知道吃什么对身体好?”孩子争先恐后地说:“多吃蔬菜;多吃饭;还有水果……”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笑了笑说:“小朋友们真棒!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就应该多吃水果、蔬菜,不能吃零食!”

最后,我把张静叫到了跟前,问她:“你今天把零食带到幼儿园让小朋友们吃,这样做对吗?”张静望着我,摇了摇头,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不拿零食来了。”我朝她点了点头“嗯,这才是老师最喜欢的好孩子!”

一节幼儿健康课就这样自然无形地生成了,源于孩子的生活,教育显得一点也不生硬。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谈话中他们懂得了吃零食的危害,知道了要身体棒就要管住自己的嘴,吃有营养的食物,作为老师的我也学会了: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冷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优秀大班教学一月份随笔 篇10

刚运动回到教室后,小朋友们正在自主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听到“扑通”一声,方键文已经在地上,椅子也歪了下来,可见是他没有坐好,被小椅子捉弄了,整个人摔倒在了地上。看见我注意到他,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从地上爬了起来,这时全班的小朋友的目光都转向了他,他似乎也接触到了我严肃的眼神,但见到他马上起来了,端正地坐了下来,我没有将他的这一行为扩大,没有批评他。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一直到自由活动时我才单独对他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如果当时在全班面前批评他,肯定会影响小朋友一天的心情,同时未必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选择了先用眼神给予提醒,而在自由活动时再给予个别的帮助。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个持续和持久的工作,只有从细节处抓起,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小朋友有的.放矢引导,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和成效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11

首先对于孩子的节奏训练要生活化,趣味化。我首先开始让孩子用耳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有。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有。例如用钟声“当、当菖菖”声表示四分节奏,和表声“滴答、滴答”声代表八分音符节奏菖菖菖菖;然后模仿钟声、表声、的节奏,教幼儿边唱边拍边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两种节奏的不同。另外是节奏训练多样化,为了提高幼儿对节奏训练的兴趣,发展对音乐不同节奏的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组织幼儿朗诵诗歌,或学小动物叫,边朗诵边拍手,朗诵和拍手要协调合拍,然后模仿小动物走路,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幼儿在模仿基础上让他们找出相应的节奏卡片。如:

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脚、的游戏幼儿既愉悦了身心,又学习到了节奏训练的知识。另外在进行节奏训练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动静结合,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训练指导,启发幼儿即兴表演不同动作感受节奏的韵律美,这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平时我们一说乐器就会想到的是钢琴、小提琴等,可奥尔夫的乐器指的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三角铁、沙锤等。还有一种就是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音条琴。因此,我尝试让孩子们学习用打击乐器来练习节奏。首先是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是短?怎样敲声音才会好听。然后我让幼儿自己给乐曲配上伴奏并说出他们的理由,再练习合奏。

在教学时,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看谱法

我把这首乐曲每段每种乐器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让幼儿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自己看谱练习,他们自己动脑筋、自己练,自信心特高,兴趣与积极性一下就出来了。孩子都能利用我们练习的节奏去完成老师想要的,我感到很欣慰,对乐理基本上不懂的孩子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好,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通过语言练习幼儿的节奏

我们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幼儿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的节奏。在平常的朗读课上,我注重了孩子的节奏,以往朗读课文孩子都是用自己最大的、拉长的声音很困难的去读,而且我发现这样读课文对孩子的记忆也没有帮助,我就把课文合理的安排到各种节奏型中,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明显的节奏X X| XX X|,也是孩子以前练习的比较熟悉的节奏,从此上识字朗读课孩子们再也不是无精打采的了,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这也是节奏的巧妙利用之处。

三、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孩子认识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 | |; x xxx|xxx xx| |; xxxx |xxxxx| |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让幼儿比较分析那些儿歌和歌曲节奏与他们学过的哪些节奏型相同。这样既发展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也让幼儿在尽情的表现中体验到快乐。

四、通过合作与创编,让幼儿亲身体验节奏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出不在。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创作节奏、萌发探寻节奏的奥妙和欲望。也就是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或节拍作出来。比如说在大班下期我们练习的《筷子律动》中,我给了孩子三种节奏型:X 0X 0| X 000| 0- |X X X X| X X 00|X X 0 0| X 0 X 0|,首先是叫孩子熟悉节奏,能熟练的用拍手形式来拍打节奏,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创编动作,但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X的时候必须要敲击筷子,空拍孩子就可以自由发挥,结果孩子们创编的很富有童趣,我引用的歌曲是《小放牛》,有的把空拍做了牛角的动作来表示,有些孩子将空拍去敲击别人的椅背,既然是孩子们自己的创作,自然在学习中不费力气的就掌握了,而且他们的热情也很高,当他的创作被我采用后他会有成功的喜悦。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就是“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法,它使我们的孩子自发主动去学习,它能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12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 教师讲述故事, 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 分析图谱,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 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 ”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 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 很棒, 还有人想说吗? ”终于, 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 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 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 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 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 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 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 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 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 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 对此, 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 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 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 ”这样的应对, 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 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 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 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 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 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 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 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 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 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 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 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 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 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 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 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 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 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 ”“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 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 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 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 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 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 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 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 并乐于模仿, 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 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 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 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 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 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 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 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 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 走得慢一点, 走得神气一点! ”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大班音乐活动:有趣的按摩 篇13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变化进行有趣的按摩活动,创编并学习捏、切、锤等按摩动作。2.明白教师的语言提示作用,并在提示下进行动作的转换。3.在音乐游戏中注意同伴间的配合,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

1.幼儿已知按摩的基本步骤。

2.音乐《动物狂欢节——终曲》、卓别林刮胡子视频 活动过程:

一、知道理发店,提取幼儿对按摩的已有经验

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店里面会做一些什么事,除了剪头发、烫头发,染发、刮胡子,还有什么服务呢?(按摩)” 总结:“按摩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可以让人的身体很放松很放松,刚才我们聊过按摩有哪些动作呀?”(捶、捏、切、摇、抓)我们来试一试。

2.还能想出更舒服的动作“还有切、转转拉”(做一做)把很酸的部分放松一下试试看。我们想从头到尾想一想按摩的动作,有(捶、捏、切、摇、抓)

二、将按摩的动作结合音乐,分段练习

想动作很简单,我的要求很高,不光要按摩,还要跟着音乐做按摩的动作,会不会,很有自信,先来听听我给你们的音乐?”我的音乐很短只有一句,我们大家统一用一个动作,用什么动作先试试看?你们来做我来找个小老师。总结:我找到一个小老师他做的有一些变化,发现了这个秘密,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时快有时慢,换一个动作做(提醒),如:捏腰。师再次哼唱,幼儿做动作。

三、引出游戏“城市按摩店” 1.介绍按摩法

师:“看你们这么聪明,我带来了一套按摩方法,我想把这套陈氏按摩法介绍给你们,请你们当我们店里的按摩师,这套按摩方法里有几种动作,仔细看哦!○ 客人怎么样?免费试营业。(太好了,下次一定来)看„„感觉怎么样,都要睡着了。

2.练习按摩法的动作

学给我看看?(轻轻的捏一捏)我怎么捏的?小学徒们准备好?捶都会的试试看„„手臂甩一甩摇一摇,一只还是两只,你看的真仔细,还有吗?切背,有点不方便,我只要试试。

我做了这么长时间按摩,做的我满头大汗,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要请你当优秀学员,你连我的顺序都记得,从上到下,先 3.了解按摩法先后顺序

○(游戏中加整理头发)我在给你们看一下,这一次我的学徒请你们看仔细,我先做什么后,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

客人再来享受一下服务把,这次我要收费了。客人来了要说什么?请付钱(变动作之前,嘴里提醒:“注意啦!”)他是我的老顾客,可以随便,他享受我两次服务,想想顺序是什么样的? 4.在捏脸之前,我还做了什么事情?

总结:这个看各个人的,第一次顾客很整齐,第二次顾客来的时候头发乱了,整理一下头发,衣服皱了可以帮他整理一下,可以问问说话,等到开始在捏一捏。5.个人练习

你们都很好,现在我要考试喽,在考试之前,把自己当成客人,自我按摩,你都觉得不舒服客人也会觉得不舒服。(和客人说,那块布,甩一甩,万一有灰尘,系系好。)感觉怎么样?舒服吗?自己觉得舒服还不算正真好,要让你的客人说:哎哟,你做的真舒服。

四、请幼儿两两合作表演。

1.请幼儿听音乐和师一起两两合作表演。

现在要请真的客人来试喽!一号来做享受的顾客,二号当按摩师,准备好了吗?要表示出很欢迎客人,怎么说?舒服吗?舒服 2.同伴间交换合作

这个按摩师技术肯定很好,他的小顾客表情和动作好舒服啊!

(发现情况了,有个顾客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躲这是为什么?)有的顾客天生,要是碰到一个怕痒的顾客,怎么办呢?你希望别人怎么做?避开他怕痒的地方?下次你要是给顾客按摩还要问他请问你有没有怕痒的地方?

幼儿园大班7月份教育教学随笔 篇14

每天从早操结束,我的耳边就不停的出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韦佳宝打我。”“老师,孙炎有卡片。”“老师,我的橡皮不见了。”······起初,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不断地询问,调解。“佳宝,你不能打人,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跟他说对不起”,“孙炎,你再拿卡片来老师就交下了······”可是,我们的口干舌燥并没有换来安宁,每天依然告状声不断。

于是我改变对待告状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杜绝他们小题大做,张口就告状的不良习惯。也为他们解释了“告状”一词的真正含义,让他们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告状都是好的。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15

我曾听过两位骨干老师展现的两堂精彩的律动游戏,课堂效果“精彩纷呈”,教师风采“独树一帜”。让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孩子们享受了一次快乐的音乐之旅,使大家沉浸其中,笑声不停,久久不能平静。欢乐之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两节课会演绎得如此精彩灵动,并能如此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热情?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与教师内容的精心选择、活动的多元组织、细节的恰当处理以及个人的教学机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音乐素材——微格分析,精挑细剪

一节优质的音乐活动课离不开优质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选择尤其重要,它是整个活动的灵魂。乐曲千变万化,有的旋律优美,有的节奏明快,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哀伤低沉……到底选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好的呢?两位老师在选择过程中经过微格分析、精挑细剪,选择了富有节奏特点、具有鲜明形象、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 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的音乐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大班《拯救睡美人》的音乐是选自爱尔兰舞曲《大河之舞》,是当代经典的音乐剧。这首曲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气势恢弘、有起有落有变化,具有西班牙佛朗明哥的热情感染力,很适合情节的创编,律动的开展,让倾听者忍不住随之起舞。小班《花园里》选用的音乐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动作感较强,其中鼓点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欣赏需求。

2. 结构工整,具有鲜明形象

由于幼儿的音乐经验有限,因此选音乐时要注意音乐形象的生动、鲜明和有趣。而音乐结构的工整,能够使声势律动、游戏情节的不同发展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适应。如:爱尔兰舞曲《大河之舞》原版的音乐比较长,应该节选其中节奏最强烈,风格变化最明显的段落:第一段节奏感强,层次逐渐丰富,速度变化明显;第二段风格迥异,两个清晰的层次交替前行;第三段在前两段气势恢弘、紧张激烈的音乐对比之下,突然婉转悠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突出,形象鲜明,有利于孩子区分、辨别,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3. 内容生动,符合幼儿兴趣

小班《花园里》的音乐内容简单、有趣,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大班《拯救睡美人》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仿佛讲述着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让幼儿能够更好去理解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

二、课堂组织——趣字当头,乐字贯穿

音乐是玩出来的,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趣字当头,乐字贯穿”,两位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活动组织原则。

1. 用故事情节来激起课堂情趣

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尝试、创造、表现是最自由、最无拘束的,充满了想象力和乐趣,是好奇、是探索、是情感的表现,而不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在两次活动中,鉴于孩子此类韵律活动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两位老师都用故事情节来激起课堂情趣。前者以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角色和情节为主线,创设了一个与音乐表达较吻合的故事情境:“在遥远的森林深处,有一座城堡被邪恶的巫婆施了魔法,城堡的公主从此昏睡不醒,所有的人和动物一动都不能动,就连树木花草也没有了生机。一百年过去了,今天,有一群勇敢的骑士将迈着整齐的步伐,跨过河流,爬过大山,穿过丛林,与巫婆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最后终于获得了胜利,拯救了公主和城堡里所有的人和万物。”这个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情节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一种音乐情境中,孩子们感受着游戏的快乐,感受着音乐创作带来的激情。

后者创设了在花园散步的生动有趣情节和惟妙惟肖的环境,激发了孩子对音乐活动的乐趣。其中凸显情境性的语言指导贯穿其中,“听听手鼓敲几下”“围着大树散步”,活动后半部分中孩子都扮演着各种动物角色参与到游戏中,表现着走、跑、跳的动作,让孩子们在有情趣的游戏中愉快地感受、积极地发现、快乐地学习。

2. 用节奏游戏来攻破教学难点

两节课都采用了难点前置策略,并用趣味性的节奏游戏来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特性,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大班《拯救睡美人》感知第二段的音乐|×××××|节奏型是一个重点,老师把这一部分放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骑士们出发前,得到了仙女的神秘魔咒,只有正确念出这个咒语,才能战胜巫婆,解除魔法,公主和人们才会醒来,城堡才能重新回到光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咒语是怎样的。然后教师从神秘的魔法盒里,拿出一条节奏图谱。谁能破解这个神秘咒语?你能把这个节奏谱拍出来吗?随着话题的引入,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开始了节奏的练习。

而小班《花园里》孩子进行节拍听辨是难点,老师也进行了难点前置,如:创设了小鼓问好的环节,引导幼儿学习小鼓的三种不同敲击方式●—︱●—︱,●●︱●-︱,●●︱●●︱。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3. 用声势律动来表现音乐元素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音乐活动的核心是听辨,就需要凸显音乐元素,所有的动作都是用来解释音乐的。两节课中,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幼儿以听辨为主,思考如何用动作来解释听到的音乐。因此都设计了不同的声势律动来帮助幼儿表现音乐元素。

大班《拯救睡美人》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势表现第二段|×××××|的节奏型时,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了让魔咒的效果达到最大,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念出魔咒,大家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念?然后提供了孩子自由创编的机会,孩子们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声势,有动作的,有声音的。老师把这些动作画成符号记录在图谱上,使抽象的音乐视觉化。

小班《花园里》第2环节中教师敲击手鼓,而后让幼儿听辨用拍手来表现;用手指敲点膝盖稳定音乐节奏,并用跳跃的动作来反应听到的鼓点节拍;而最后借助小动物的形象,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现鼓点节拍,孩子们的动作和音乐相融合更好地表达了音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领悟音乐的轻快活泼、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三、教学细节——精心处理,有效引导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要有好的音乐素材、巧妙的课堂组织,更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精心处理、有效引导。

1. 师幼关系——与孩子同欢乐

铃木教育体系提倡:不仅要给儿童听由最好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演奏的作品,更要让最好的教师来教儿童。这里的“最好”不仅指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和孩子一样投入音乐的状态,教师应是孩子的同伴,怀着纯真的童心和孩子一起遨游音乐世界,在平等的状态下,不留痕迹的带领幼儿去理解音乐,鼓励幼儿去想象音乐,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音乐。

在大班《拯救睡美人》的教学活动中,一会儿是勇敢的士兵,一会是邪恶的巫婆,一会又是安静的倾听者,教师角色的转换完全取自于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将发展平台越搭越高。教师能用心关注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并用眼神、表情和轻微的动作提示幼儿倾听音乐。在难点部分,与孩子互动游戏,用更为夸张的动作去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突破难点。当孩子出现奇妙的想法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采纳他的想法,使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而小班《花园里》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是孩子们游戏的伙伴,一会儿是散步时的领头人,一会儿是动物们的妈妈。

只有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和孩子共享音乐的快乐与美好。

2. 教学准备——简约而不简单

两节课的教学都追求简约风格,一张图谱、一棵大树,就能展开生动的课堂教学,但看似简约的教学,背后却有着不简单的准备过程,虽然是骨干老师,但两位老师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她们的课先后试上了6、7堂课,在不断地磨课过程中,音乐剪辑了无数次,图谱越改越清晰,幼儿角色扮演的道具、花园的场景等也变得越来越简便。

3. 课堂把控——细致多样处理

要想让孩子听在其中、乐在其中,就必须思考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体现多样化的指导策略,精心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1)运用退位艺术。如小班《花园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逐渐退出,教师第一步用语言指导,以“你好、小花好”等有节奏的问好,第二步用敲击手鼓,孩子尝试听辨,第三步把手鼓藏在身后敲击,让孩子倾听感受,最后过渡到听音乐伴奏中的鼓点而不用语言提示。

(2)创编适宜动作。如大班《拯救睡美人》在音乐第二段,如何帮助孩子感受一个乐句中两种风格的细微交替变化是一个难点,老师根据音乐特点设计了士兵与巫婆两个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变化。如何能听着音乐控制身体动作进行两个角色的呼应律动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老师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中的防御和攻击动作为引导,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了律动。

(3)增加言语提醒。如侯老师在引导幼儿有秩序的拍手时说:“多念或少念咒语都会失去效果。”钱老师在引导幼儿有规律的围成圆圈走路时说:“我们沿着小路一个跟着一个走。”

大班在音乐教学活动的随笔 篇16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让幼儿更加执著于进行观察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

例如,在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科学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二、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

倾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接收性语言,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住大量的词汇,而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科学活动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探索,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在“生活区”里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图,在“图书角”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怎样过冬、动物之最、种子的秘密等书籍图片,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述,讲给老师、同伴听,讲给家长听,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来同接孩子时,小朋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讲给家长们听。我们还让幼儿利用谈话时间来讲述“你最喜欢的动物”、“小小气象员”、“餐前播报”等,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己的表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交流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但由于他们掌握较多的是实词(名、动、形、代),没有学会多少虚词(连、介、副等),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故常出现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往往落后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一篇:龙河镇中学2016年关工委工作计划下一篇:加标点改变句子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