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精选11篇)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1
八政办发„2009‟8号
八道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事业单位:
《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试行)》、《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试行)》、《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制度(试行)》、《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试行)》、《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试行)》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
(一)区政府机关部门内设机构(包括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行政管理职能、领导成员分工;
(二)区政府规范性文件;
(三)区政府及各镇街、各部门发展规划、发展计划和统计资料;
(四)区政府各行政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审批要件目录及审批结果;
(五)办事的程序和时限;
(六)区政府各镇街、各部门工作纪律和廉政勤政制度;
(七)区政府各镇街、各部门咨询服务热线、投诉举报电话;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九)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区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将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编入目录,并及时调整更新。
第七条 下列事务和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区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区政府各镇街、各部门、各公共事业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议,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实施。
第十二条 各镇街、各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主动接受有关监督部门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通过有效方式听取意见,发现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认真处理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举报投诉等,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落实。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二)因本部门、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力,直接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等不良影响的;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流于形式,政府信息活动中搞“暗箱操作”,承诺不践诺,不及时处理群众举报投诉的;
(四)应当公开的内容,没有按规定的要求、时限、程序公开,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授意、指使或怂恿下属人员影响、干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为设置障碍,抵制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以及对检举人、证明人、办案人打击报复的;
(六)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对违纪、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七)违反保密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
(八)属于个人隐私,公开后导致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
(九)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情况,公开后对当事人或结果造成严重影响的;
(十)与执法有关,公开后直接影响案件查处或者危及个人生命安全的;
(十一)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且不按要求整改的。
第七条 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虽经领导集体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但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由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成员承担次要责任。
第九条 责任追究处罚办法:
(一)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告诫、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二)情节较重,影响正常工作或者给群众造成损失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奖资格;
(三)情节严重,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给单位、个人造成严重损失的,对责任各镇街、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取消单位领导评优、评奖资格;对直接责任人由纪检、监查部门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四)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 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前,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取证,查清事实,根据情节明确责任后,作出相应的责任追究处罚决定。
第十一条 被追究责任的单位及个人,应当及时纠正错误的行政行为,并将整改情况及时书面报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公开办公室审核。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2月1日前在八道江区政府网站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第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在编制本机关的报告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监察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较重的,将给予通报批评:
(一)不按规定内容、方式、程序及时间编制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的;
(二)弄虚作假,不真实反映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报告的。
第七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适用本制度,教育、环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单位,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八条 本制度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2.未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每缺一项扣5分;
3.未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外网)的,扣10分;
4.未制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的,扣5分;
5.未按期编制和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每出现一种情况扣5分;
6.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不符合要求的,扣5分;
7.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的,每发现一次扣10分;
8.受理和回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及时的,每发现一次扣5分;
9.未按要求在网上公布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扣5分;
10.不按期报送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的,每次扣5分;
11.对上级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认真予以落实的,每出现一次扣5分;
12.被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投诉,经调查属实的,每次扣10分;
13.对收到的(包括转办的)举报投诉不认真对待、不及时处理和回复的,每次扣5分;
14.对其他不符合《条例》规定的行为,视情况扣分。
1.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建设。政府信息公开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建设情况;
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计划、目标、措施制订及组织实施情况,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考核和评议制度等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3.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的建设情况;
4.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情况;
5.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情况;
6.政府信息公开形式。政府信息公开载体(主要是政府网站)的建设情况及便民程度;
7.办事结果的公开情况;
8.服务承诺、便民措施的公开和执行情况;
9.办事纪律和廉政勤政制度及违规违纪行为的追究处理制度的公开情况;
10.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包括主动接受组织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等情况;
11.责任追究情况。制定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对群众投诉的处理及不践诺、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
12.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情况;
13.区政府规定的其它考核内容。
5八道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把区政府机关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履行政务公开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社会评议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政府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依法行政和为人民群众优质服务为目的,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八道江服务。
第三条 社会评议对象包括所有政府及其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重点是具有行政执法、经济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门和行业。
第四条 社会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等。
第五条 社会评议实行统一组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分类评议、综合评定,定性评议、定量评议等多种评议方法。
第六条 社会评议工作一年一次,社会评议的基本程序包括:
7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条件。对于群众满意度较低、排名靠后的单位,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对于连续两年群众满意率低、排名靠后,或社会反映强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不好的单位,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九条 社会评议代表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行业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被评部门和行业的监管或服务对象中产生,由区政务公开办公室选聘和培训。社会评议代表一般实行一年一聘,根据需要可以连任。评议代表在聘任期内不得兼任被评部门和行业自聘的评议代表或政风行风监督员。评议代表所在单位应对评议代表的工作给予支持。
第十条 社会评议代表须具备以下条件:热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工作经验;实事求是,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身体健康,能够保证一定的时间参加社会评议活动。
第十一条 社会评议代表的主要职责:了解被评对象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参加评议大会,发表评议意见;参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问卷测评;配合政务公开办公室督促被评部门和行业落实整改等。
第十二条 社会评议应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2
在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查询工作中,我们不断收到已经被司法机关两审终结,被各级信访部门处理、复查、复核完毕的,历史遗留的,落实政策的以及早已有定论的积案。这时它们又变换了形式,通过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查询方式出现。
1. 政府信息涵义。
2008年5月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第2条开宗明义指出:“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2. 政府档案涵义。
《档案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3. 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具有政府档案属性。
建设部令第101号《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第3条指出:“房地产权属档案是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依据,是城市建设档案的组成部分”。第25条:“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档案管理的保密规定,防止房地产权属档案的散失、泄密”。以上说明,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具有政府档案属性。
4. 政府信息与政府档案二者区别。
一是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作为政府档案的一部分,虽然在获取状态下具备政府信息特征,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其已经完成了从政府信息到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主要因为,政府信息的最终命运是档案。虽说,政府信息和档案不过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从政府信息到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要经过数十年时间,需要经过归档、确定密级、保管期限、从业务部门移交机关档案室、移交档案馆等过程,但是,一旦完成了政府信息向政府档案的转化过程,就意味着政府信息不再是《条例》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而是《档案法》意义上的政府档案。二是尽管政府信息的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形式还是原来的形式,可在法律规定上就不再是原来的政府信息,而是档案。无论是存放在机关档案室,还是档案馆,都只能按照《档案法》的规定来进行查阅。在法律上,应受《档案法》关于档案的查阅利用等相关规定的约束和调整。于是,有了《条例》第17条:“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说法。
5.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与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查询的区别。
《条例》第13条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受众和查询范围作出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原始登记凭证可按照下列范围查询:(一)房屋权利人或者其委托人可以查询与该房屋权利有关的原始登记凭证;(二)房屋继承人、受赠人和受遗赠人可以查询与该房屋有关的原始登记凭证;(三)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可以查询与调查、处理的案件直接相关的原始登记凭证”。
以上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申请人只要对政府信息有需求,就可以提出申请,这里所指的政府信息实际是比较宽泛且带有不确定性的相对具有公共属性的信息;而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是单纯的具有排他性的登记资料,而不是公众信息。基于保障房地产登记资料权利人的需要,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是个人隐私材料,非权利人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取得。只有特定的权利人、受委托人、公检法等机关才有查阅利用的资格。
现行《档案法》规定了统一的对国有档案、集体档案和私有档案的利用制度。房地产权属登记资料档案查询方面,我国早已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查询、利用制度。政府信息依法移交至档案馆后,由于不再属于政府信息,其公开问题应当适用档案法律、法规。同理,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包括:私房改造、文革献产等,因其时间已超过30年以上,属完全形式下的档案资料。
建设部2007年颁布实施的《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已登记的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的查询”。第3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地产权属登记信息,包括原始登记凭证和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
因为《条例》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还并不是公共档案,《条例》所规制的只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而作为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则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一旦超过较长时间, 尤其是历史的房地产权属档案完全可以排除在政府信息属性之外。进一步讲, 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不应纳入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范畴。
6. 如按照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履行职责的负面效应。
尤其作为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信息,它完全具备政府档案的属性,《条例》颁布之前,我市已建立了土地登记资料、房地产权属档案资料查询制度,这些并不因为《条例》的出台而合并或撤销,而实际情况是两种机制并行不悖。一方面我局多年来一直在公开的办事办件窗口,承担和履行着对社会公众开放土地登记资料和房屋产权权属登记资料查阅利用的行政职责。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因为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窗口而终止了此项查询业务。政府信息查询与业务档案资料查询并不矛盾也不冲突。另一方面,个别人在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查询层面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拟通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渠道满足查询需求同样是行不通的。否则的话,将要出现《条例》所列条款,即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情形。
综上,毋庸置疑,房地产权属历史登记资料档案属于“档案”范畴,归属于《档案法》调整的范围,不受《条例》相关规则约束。虽然《条例》中并无“不属于政府信息”作为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理由的直接依据,但《条例》第21条各类答复的前提是“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实际上指向适用范围问题,在其第23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同一申请人就同一申请内容向具有同一行政职能的上下级机关提出申请问题
1. 原文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三)项、《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8市政府令第3号,以下简称《规定》)第22条第3款都作出了:“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以不重复答复”的规定。
2. 工作实际。
实践工作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即,同一申请人就同一申请事项分别向具有同样行政职能的上下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如:在申请人查询土地征用信息时,向区国土分局提出查询申请的同时,又向市局提出查询申请。
3. 探索尝试。
在市、区两级局行政机关都掌握同一政府信息且同样拥有依职责向申请人提供告知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意见》或《规定》精神,对申请人提出的查询申请,在上下级做好情况沟通的前提下,其中一方可以不予受理(即,选择一方受理即可)。这主要基于《意见》和《规定》中提到的“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与工作中遇到的,“同一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具有同一职能的行政机关的上下级提出申请”的精神并不相悖。
4. 论据分析。
以上情况其主要内涵都是固定的申请人、固定的申请事项及两次以上的提出,只不过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向同一行政机关提出;第二个是向两个行政机关提出(但前提必须是,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如:市国土资源局与区、县国土资源分局之间;市房屋管理局与区、县房屋管理局之间就属这种状况。这样做既减少了行政机关的行政成本和重复操作;也避免了同一申请事项多个部门重复答复,因为沟通协调不畅,容易带来的答复告知内容不统一,从而带来申请人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三、把握政策,适当灵活,辩证运用“一事一申请”原则
1. 原文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一事一申请”原则,具体表述如下,“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申请人尽快获取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对一些要求公开项目较多的申请,受理机关可要求申请人按照‘一事一申请’原则对申请方式加以调整:即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只对应一个政府信息项目”。
2. 工作实际。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一些申请人一张申请表中要求公开多个政府信息事项,甚至出现一群人集体分别提出多个政府信息事项要求公开的情形。
3. 探索尝试。
对于办理这样的申请事项,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新的尝试。灵活运用“一事一申请”原则,在做到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得到申请人的认可和满意。所谓“一事一申请”原则,既“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只对应一项政府信息内容”。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申请人面对申请表,填写了多个申请事项,有的事项我们可以帮助梳理归类,在缕清明细后,可以一并予以提供,一份告知书即可。这样既节省了申请人的时间,也节省了我们行政机关各业务部门为查阅提供信息所付出的行政成本。一般情况下,申请人对这种处理结果是满意的。尤其在遇到群体申请并同时提出多个申请事项时,效果更加明显。我们曾经接到过24名群众,集体分别提出查询政府信息申请,而且每个申请人同时提出9个申请事项。如若按照“一事一申请”原则对待,可想而知,24乘9的结果是:216。也就是说,申请人每人要填写9张申请表,我们总共要接受216张申请表,我们的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要分别作出216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告知书。毋庸讳言,这样的结果,违背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一旦出现这种状况,首先是作为申请人的老百姓不满意,其次势必给行政机关带来繁复的劳动,无形中还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
4. 论据分析。
政府与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 篇3
关键词: 政府;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
一、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关于行政信息,本文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狭义的观点,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从而在主观上排除了广义的包括党、政、军、法院、检察院等的各级系统。目前在世界各国,公民获取行政信息的方式主要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种是政府部门的主动公开,这指的是涉及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并且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也是公民获取行政信息最普遍的途径;另一种则是公民依申请公开(也称“被动公开”),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生产、生活或科研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一种主动寻求信息的过程。
(二)理论基础
一项制度必须有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申请行政信息的公开角度还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方面来看,两者都是基于“人民主权”的基本理念,以及由此推及的作为其权利基础的公民知情权理论。
1. “人民主权”基本理念
人民主权亦称“主权在民”。17、18 世纪,针对“君权神授”,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卢梭是从社会契约论出发,认为人们最初是自由、独立、平等地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不平等,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人们才把自然权利交给社会,同时从社会得到保护。[1] (P.958)因此,“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2]我国宪法第2 条也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根据人民主权理论,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人民有权利获得政府信息。从行政权力的来源看,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权利和宪法的授权。因此,行使行政权力的目的,只能是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权利,增进人民的福利。总之,人民主权的理论要求政府在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上,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摆正政府的位置。不应再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观念来指导行政行为,而应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将公开作为政府一项应负的责任。
2.公民知情权理论
知情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世界上许多国家尽管没有将其写进宪法,但都可以在其宪法的有关规定中找到它存在的根据。如韩国《情报公开法》第一条规定“以保障国民‘知情权’及确保国民对国政的参与和国政运营的透明性为目的”。简单而言,知情权是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性质的一种新类型权利。
知情权是由人民主权推导出来的权利。知情权是民主宪政的固有的要素。正如前面所述及的,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君主或政府,政府的权力由人民授予,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在于维护公民的权益。因此,公民有权利知晓行政权力的意图、依据、过程、结果,而政府有责任说明这一切。从政府掌握的行政信息的归属来看,由于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享有者,所以政府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公共财产”性质,信息的所有权人应是全体人民,而不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只是暂时的“持有者”或“保管者”,自然不能对其垄断。政府无权单方面决定其所拥有信息的使用、处分,而排除人民的利用,而应负有向信息的真正所有者公开的义务,而作为信息所有权人的人民也自然有接受并请求公开政府拥有的行政信息的权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知情权应是公民的固有权利之一,而基于知情权的行政信息公开就其性质而言可说是“还政于民”的一项具体制度。
二、行政信息公开与政府在行政信息公开中的作用
(一)行政信息公开的产生与特点
由法律确定的、现代意义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最早产生于18 世纪的欧洲。1766 年,瑞典就已经制定了具有宪法效力的《新闻自由法》,该法着重规定了行政申诉审查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公开性,使新闻界能够及时获悉并详细刊载申诉专员提交的案子或报告,制止行政权力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的侵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行政信息公开法。此后,将近200 年中,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并未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行政公开立法真正成为潮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确立了自己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尽管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却是一样的。综合各国信息公开制度,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首先,都是为了对行政部门的信息进行公开,为了更好地体现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或其他机关的义务和责任,为更好地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创造了条件;其次,调整了信息公开双方的关系,坚持平等、公开和公平的原则,同时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各国都用了一定的篇幅规定了政府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过程中的责任和具体做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政府在行政信息公开中的基本作用
1.政府在行政信息公开过程中起“守夜人”的作用
作为“守夜人”政府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指出,政府应该“建立并维护私人不愿或无力承担的基本设施和公共工程。”[3] 因此,信息的收集、甄选、管理与保存都属于非营利性事务,社会组织及企业考虑到经济成本也很少涉足。而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对于社会公益性领域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公民提供便利与服务,以此来满足公民信息知情权的需要。
2.政府在行政信息公开过程中起“裁判员”的作用
在运动场上裁判员的主要职责是对比赛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裁决,以维护结果的“服众性”;同样,政府在公开行政信息过程中也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杜绝搞“权力寻租”或“特权”腐败行为,只有如此才能构建和谐性的服务型、责任型政府。
3.政府在行政信息公开过程中起“联络者”的作用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需要与多方进行协调来促使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在行政信息的公开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各阶层与各行业中搜集、遴选信息,还要与自身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信息的交换与沟通,最终才能将信息传递给公民、企业等所需机体,俨然一位承上启下的联络者。
三、政府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中的责任
(一)政府是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的直接责任主体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其权力基础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因此它有义务、有责任将掌握的一些关系公民切身利益和需要公众知晓的行政信息公开。据不完全统计,政府掌握着社会上约80%的信息,他们是信息的最大制造者、收集者和保存者。尤其是公民在向政府申请行政信息的过程中,政府是直接的信息传输者,既然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应体现公民的意愿,对人民负责。“有权必有责”,只有权责相等才能有效地遏制政府自由裁量权
过大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说政府是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的直接责任主体。
(二)政府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中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政府虽然掌握着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信息,但它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的公开方面并不是全能的,受到主客观因素的一些影响,使得政府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有限性。政府对公民申请的行政信息有进行公开的义务,但政府并不总能掌握公民所要求的所有信息内容,部分信息受到来自技术、环境等因素的阻碍,使得政府对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有些信息虽由政府部门掌管,但可能涉及国家机密或存在危害第三方权益,政府不能将这些信息直接公开;机构的运行需要成本,政府也不例外,因此在信息的查询、复制和传递过程中政府会象征性地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难以弥补维护整个行政信息公开所花费的制度性成本)。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公开行政信息中的有限性。
尽管政府在公开行政信息过程中存在有限性,但作为行政信息的最大拥有者,政府对公民申请行政信息的公开要求却是无限的。对公民所申请的合理行政信息暂时不存在的,政府应根据信息的特点与群众关注度来决定是否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收集;对涉及国家秘密的行政信息,政府虽暂时不能公开,但需告知公民不能公开的原因,并且当信息失去其保密价值时,可以进行解密、公开;对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以保证公民平等地获取行政信息的权利。这些方面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服务的无限性。
(三)政府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中应承担的责任
1.政府对申请行政信息公开的公民有答复的责任
公民在向政府各机构进行行政信息申请公开的过程中,不论其信息是否存在,不论公民的社会地位如何,也不论信息是否保密,政府部门都要对其申请予以答复。不管政府对信息申请者的答复是接受还是拒绝,政府首先是履行了作为其代理人应尽的职责;反之,如果政府机构或官员对公民的行政信息申请不予理睬,那么它就不配做公民的代理人,公民当然有权对其不合理行为进行诉讼,法院和监察机关也有调查处理的义务。
2.政府在公民申请行政信息公开中有“教示”的责任
所谓教示就是对于公民在申请行政信息公开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申请的程序,信息保管机关的地址,甚至是申诉的途径等,政府机构或人员都有帮助说明与指导的义务。一国其公民的文化与教育程度不同,对其行政信息公开的理解和申请程序的掌握也会不同,政府的教示作用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
3.政府对所公开的行政信息要敢于承担责任
“政府不愿意向公众公开信息,存在着多种激励动因。政府信息可以分为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两类。负面信息是关于政府失败或失误的信息,比如政府行为的失误,管理不善和浪费等等,政府害怕这些信息公布之后影响自身的形象。”“一般的政府总是试图将那些负面信息控制在系统内部,因为信息的披露也意味着权力从政府向获得信息的公众的转移。行政官员依据自己的偏好取舍发布信息,这也恰恰是公共行政的内部信息发布系统很少能够让老百姓感到称心如意的原因所在。”[4]基于从维护自身机构或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害怕承担责任。他们不仅隐藏“不光彩”的信息,甚至给那些怕见光的信息带上了“绝密”的镣铐,使得公民无法正常获取有效的行政信息,剥夺了公民应有的信息知情权,从而无法发挥公民正常的监督权。隐藏信息,逃避监督,推卸责任的最终后果可能会导致整个政府部门内部的腐败或寻租,进而将可能酿成政府“改朝换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张庆福. 宪法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曹康泰.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Heungsik Park.韩国的行政公开改革研究[M].上海:华东法律评论,2003.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2 篇4
申请人:刁庆华,男,汉族,41岁,住二甲镇通运桥村81组。*** 被申请人:通州区二甲镇人民政府
请求事项:请求被申请人公开,二甲镇通运桥村81组刁海华家建房是否批准的信息公开。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系通州区二甲镇通运桥村81组的居民。现二甲镇通运桥村81组村民刁海华家正在原地建楼房是否经过批准,申请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提出申请,获取相关的信息。恳请在法定期限内满足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二甲镇人民政府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5
编号:[]号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流程及说明
向本机关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请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申请表可以向自治区交通厅领取,也可以在本机关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中获取。《申请表》复制有效。
一、受理时间地点
自治区交通厅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窗口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受理依申请公开。详细地址:南宁市新民路67号交通厅办公楼411室。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季节性办公时间调整见公告)。
联系电话:2115001,邮政编码:53001
2二、受理方式
1.申请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出申请:
(1)互联网申请人填写好电子版《申请表》后,选择提交部门提交即可。另外,也可以把填写好的《申请表》,通过互联网发送到本机关邮箱即可,电子邮箱号码:gxjtt@gxdot.gov.cn。
(2)信函、电报、传真。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自治区交通厅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字样;申请人通过电报、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的,请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字样。
(3)当面。本机关一般不受理口头申请。如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申请人可以口头申请,受理机构代为填写《申请表》,申请人必须亲自签名或者签章予以确认。申请人在受理点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并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申请人委托他人或组织提出申请的,必须同时出示委托人及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并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及申请人的委托书。
2.《申请表》填写要求。
(1)“申请人”姓名或组织名称、联系方式(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号码)、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等;
(2)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等相关线索;
(3)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回复形式;
(4)每份申请表格限填一项申请内容。
三、答复
收到申请后,能当场答复的,将当场给予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申请人。需延长答复期限的,经本机关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四、收费标准
1.按照广西自治区政府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过程中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项目的成本费用。
2.申请人确有经济困难的,凭有关证明,可减免相关费用。
五、申诉方式及程序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有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本厅监督电话:0771-21152081,地址:南宁市新民路67号自治区交通厅监察室,邮编:530012。自治区监察厅监察综合室 电话:0771-5568075,地址:南宁市锦春路3号,邮编:530028。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市法制办提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本厅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申请人或者第三方经济损失,申请人或者第三方可以依法请求赔偿。
为了提高政府机关处理申请的效率,希望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注意以下问题:
1.在提出申请前请详细阅读《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目录》,如果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已编入我机关主动公开信息目录的,请通过主动公开渠道获取信息;如果所申请公开的信息已被编入我机关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的,请向我机关的专门受理机构提出申请。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6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政府作为一个十分可靠的信息源,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对国家和公众意义非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实施已经十年,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信息不够全面及时、不予公开范围不明确等。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滥用申请权;大数据时代;解决方案
一、信息公开申请权滥用及处置对策的现状
截至2013年底,31个省(区、市)政府办公厅中,有21个已经遭遇多次、反复提交的信息公开申请,比例达到68%。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现象在各个地区均有发生,且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普遍。以上海某区为例,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来自个人的信息公开申请就有5182件,且部分申请人成为“申请专业户”,占个人申请量的37.23%。事实上,此后的2013~2018年,虽然再无公开文献进行此方面数据的分析,但从政府对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入看,类似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一些长期信访户成为信息公开的主力军,其中多半都与拆迁有关。人们申请政府拆迁决定书、拆迁经费的拨付、领导的批示、会议纪要等等。当人们的信访诉求得不到回应时,转而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甚至有个别省份的人一次申请上千个信息,或者是几百个人聚集在一起申请信息公开,上访者把信息公开变成与政府斗智斗勇的手段了。也有人向政府申请历史信息,比如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信息,等等,所申请信息范畴是现行制度体系框架内难以满足的。而信息公开并不承担利益诉求与个体的利益保障。这使原本刚刚上路的信息公开面临新的困境。个别对相关人员的刑事处理,以及采取公开宣布“越级非访、缠访、闹访和非法聚集等犯罪行为会影响子女等直系亲属考学、入党、入伍、报考公务员就业”等也起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规制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的新对策
(一)申请公开程序的电子化
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申请程序过于简单。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对滥用申请权进行限制,所以行政机关面对大量的、反复的信息公开申请只能照单全收,而无权限从接受环节控制信息公开申请的数量。针对这样的局面,建议一方面从申请数量上入手,经过调研确定合理的信息公开申请数量作为申请人申请信息公开的上限,如果申请人在某一时段提出的申请数量超过上限,则行政机关可对其申请不予处理。而对上述方面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电子化,将申请程序彻底网络化,电子化,必须依据合法的公民身份证号码才能进行申请。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控制,进行流量限制,一个身份证一个月只能提出一次申请,否则对申请人的信息公开申请进行分流或者延期处理,唯有这样才能使申请人重视自己提出的每一份申请,而不是随意、随时提出申请,同时也能够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处置措施
在实体上明确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明确规定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公开原则,仅仅列举了应当主动公开的各项信息,未在公开范围中得到明确列举的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公开范围就成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这种立法模式和状况需要得到改观,以获得公信力。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政府信息涉及“三安全一稳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而不予公开的规定过于笼统,不仅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使申请人无法清晰的判断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范围。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容易使得此项制度从根本上就不为社会所认可和信任。根??当今需求和信息化需求,应当细化分类,明确标准,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采取清单式操作。
(三)加强主动信息公开的力度
从抑制信息公开申请权滥用的角度看,主动公开大量的政府信息能够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依申请公开的数量。政府通过与研发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加大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政府网站更加智能化。庞大的信息资源飞速增长,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创新、科学的新信息技术为智能化政府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在优化政府网站性能的同时,要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准分析公众需求,政府公开的信息内容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标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政府应该丢弃传统的死板、空洞方式,采取智能化技术,将解读内容具体化、丰富化。在提供信息服务时,可以参考借鉴360科技公司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借助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易用性和实用性,结合不同用户需求,根据用户身份信息、个人需求、操作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面对不同公众,提供个性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后向东.美国联邦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2]李广宇.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读本[M].法律出版社,2015.[3]杨伟东.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3.作者简介: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7
1 背景和意义
2007年1月1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 它不仅向公众提供政府、社会和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 而且也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基本工具。开发政府信息资源, 不仅可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 且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的应变能力、提高政府的创新能力。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发利用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础, 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条件, 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乃至整个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从国外来看, 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如美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法国政府一直奉行信息自主的独立政策, 重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避免过分依赖别国的信息资源, 同时注意保护本国文化和国家主权。德国政府1996年通过了《信息2000年》规定了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责任, 定向服务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传播有害信息的法律责任, 数据库著作权保护, 信息服务的界定等等。
3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发展趋势
由于政府总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相联系, 因此产生的政府信息资源数量相当庞大, 甚至达到无法计数的地步。如何加强管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难点, 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二者这间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 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行, 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 研究探索出一种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将成为未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4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
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环境, 借鉴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选择。
4.1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文献信息中心, 其在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共享可借鉴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可利用图书馆专业优势辅助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指定或者委托公共图书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 进行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在地方法规实施的实践过程中, 曾经反复出现过政府表示信息不存在或信息遗失的情况, 如果说信息目录编制、索引管理工作比较完善, 就有可能将这种政府推托或者是滥用职权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使公众的信息获得权最大化。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 今天可能是公安部门的行政管理者, 明天也有可能成为税务部门的行政相对人。
4.2 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模式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它跨越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行政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依托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推行电子政务, 其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依托网络平台, 可以建设政府信息“一站式”开发利用服务模式, 以建设新型政府为目标, 在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的同时, 又可以做到政府信息资源的及时公开。使政府网站不仅成为相关政府资讯服务平台, 而且重新整合政府资源, 使各部门的办公流程彼此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实现了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流程整合和信息共享, 使区域政府得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为社会服务, 进而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升级。把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成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开发、服务、利用的统一资源平台。
4.3 其他模式借鉴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开发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可以借鉴以下模式: (1) 借鉴知识管理理论, 树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知识管理理念, 组织构建政府知识库,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 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 运用知识管理模式进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2) 建立CIO (政府首席信息官) 制度。开展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理论研究;借鉴当前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开发模式;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及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借鉴;对社会公众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现状及需要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3) 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政府业务系统视角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系统应用信息资源的特点, 数据共享如何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的机制建设等。同时研究政策视角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政府信息开放, 解决政府机构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问题, 维护信息服务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 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行, 研究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开发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政府信息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了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9) :75~78.
[2]黄璜.从信息产品特性论政府信息公开[J].情报杂志, 2007 (9) :43~45, 50.
[3]程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公共图书馆的实践[J].情报资料工作, 2008 (4) :16~18.
申请政务信息公开应注意什么 篇8
本案中,余某要求公开“被拆迁的720户产权认定依据及安置补偿明细、1988年之后该大学所建房屋产权认定的依据和具体房屋认定情况”,市国土资源局认为余某只是1988年之后该大学某一时间段被拆迁的720户中的一户,故只向其公开了《余某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和《余某房屋合法面积及安置面积认定表》及余某被拆迁时适用的房屋安置补偿产权认定依据,即《市政府关于〈某大学教学实验场私房拆迁安置补偿实施方案〉的批复》、《某大学原教学实验场私房拆迁安置补偿实施方案》,但并未书面向余某说明上述理由,因此余某不服认为市国土资源局未对其申请的第二项、第三项进行回复。
复议机关审查发现,市国土资源局的回复明显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简称《条例》)等相关文件的规定,故责令市国土资源局对余某的第二项和第三项申请进行答复。相反若市国土资源局在给余某的答复书上陈述了上述理由,复议结果将会不同。
行政机关应对市民关于政务信息公开的申请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是看申请公开的内容指向是否明确。在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申请人一个申请要求公开的政府信息量巨大,且描述不确切,除本案中余某的表述方式外,常见的还有“××材料等相关信息”,“××等材料”类似较为含糊的表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皆可使用《条例》第21条第4项规定,视为申请人申请公开内容不明确,要求申请人进行更改或补充,这样既有利于申请人准确获取所需信息也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缓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矛盾。
二看申请公开的具体政府部门是否适用。《条例》的具体适用在行政机关的日常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作用亦非常大,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具体准确把握。本案中市国土资源局在作答时还忽略了《条例》的具体适用问题,《条例》第九条明确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4项基本要求,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重点主动公开的15类政府信息;第十二条还规定了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主动公开的8类政府信息。结合本案的具体案情余某申请公开的部分政府信息应当是属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重点主动公开的内容。现实中经常会遇到申请人越级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这样既不便于申请人获取政府信息,也降低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效率。因此对《条例》的具体适用进行准确把握,对于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此举能促进行政机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对申请人能更方便、快捷的获取政府信息的一个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第二十一条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由此可见《条例》的立法宗旨及《意见》的精神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正因为《条例》及《意见》等相关规定强调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服务性作用,由此行政机关在答复申请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必须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供稿)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篇9
石政办发„2010‟49号
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石景山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
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处,区各有关单位:
经4月19日区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现将《石景山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行政事务工作办法通知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4月22日印发-1-
石景山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做好本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和《北京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办法(试行)》,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以下统称申请人)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申请获取政府信息,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依申请公开应坚持公正、公平、便民、分级受理和严格依法的原则。
第四条行政机关应通过发放或提供网上下载服务等多种方式,向申请人提供《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的格式文本。
行政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采用网上认定身份等新技术,方便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提交与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查询申请。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难或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五条申请人可当面向行政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也可采用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申请人申请提供与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证明文件。
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将电子版《北京市石-2-
景山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发送至受理机构;通过信函、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在信封左下角、传真页相应位臵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
申请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出申请公民的姓名、证件名称及号码、联系方式,或提出申请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及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六条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第三方在15个工作日内未作答复的,视作不同意公开。
如第三方不同意公开,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依法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告知第三方。
第七条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和获取途径。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行政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即时登记,出具登记回执,并根据下列情况及时给予书面答复。
(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公开的,出具《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并同时提供具体内容;不能同时提供的,要确定并告知申请人提供的期限。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不予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3-
不予公开,出具《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并告知其不予公开的理由;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公开机关的,告知该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出具《非本机关政府信息告知书》;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出具《政府信息不存在告知书》;
(五)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出具《政府信息补正申请通知书》;
(六)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能作区分处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出具《政府信息部分公开告知书》。
第九条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不予提供。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行政机关可不重复答复。
第十条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经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答复期限,但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一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它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计算,障碍消除后期限继续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4-
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应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它适当形式提供。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本单位受理机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地址、依申请工作流程和服务承诺编入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根据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它费用。
行政机关不得通过与本行政机关有隶属或业务指导等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或个人,以有偿或变相有偿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确定受理机构,制定本单位依申请公开工作实施细则。实施细则要明确本单位内部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当、运行规范。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规范受理格式文本、受理程序,并按照上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告本单位依申请公开工作情况。
第十六条行政机关要加强对依申请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应定期组织监督检查。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依法履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
(二)违反规定公开政府信息,导致第三方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三)违反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其它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十七条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依申请公开信息义务的,可以向上级政府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八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十九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通信、邮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本区公共企事业单位依申请公开相关信息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信息公开申请书 篇10
申请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址:
邮编:
电话: 被申请人:大庆市萨尔图区建设局
局长是肖志国
地址:大庆市萨尔图大街65号
邮编:163001 电话:6324604
申请事项:
1、因唯美康城1、2、3号楼的走廊尺寸与合同中的图纸尺寸有差距,根据合同图纸的走廊尺寸从北墙里算起至用户墙里1600mm,用户墙为200mm,那么空间尺寸应该是1400mm,实际空间尺寸1280mm,北墙内至外墙尺寸是1000mm,这些尺寸在图纸上太模糊,看不清楚,固请调原始规划图纸以确定楼盘各部尺寸。
申请人:
谁阻碍了政府信息公开? 篇11
然而,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只是一块“遮羞布”;绝大多数内容转自新闻媒体,有用信息严重滞后。事实上,10年来,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现状和目标为何呈现出如此巨大的落差?是什么阻碍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脚步呢?
信息离公开还有多远
政府网站是这几年来各级政府机关一直比较关心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也是政府发布信息、老百姓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记者随机进入近20多家政府网站中却发现,各个政府网站的建设呈现出巨大落差,尤其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有些部委网站,譬如商务部、文化部网站,不仅内容丰富、访问量大,而且政府信息公开做得相当不错——公开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各个处室的业务一目了然。而有的网站,有失其政府门户的“身份”,网站或栏目的建设从成立之初就处于“建设中”的状态,半年不变,形成了门户网站的“烂尾工程”。
“部分政府网站是为了完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任务,应对上级测评而建的‘面子’工程。”某网络建设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本看不出它们是政府网站,信息披露对老百姓毫无指导意义。”
早在3年前,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民告官”案件就已浮出水面。2004年5月,上海一位69岁的董老太向徐汇区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申请,要求查阅她的房屋产权相关原始材料时遭到拒绝。为此,董老太以政府信息不公开为由,将徐汇区房屋土地管理局告上了法庭。
当年的5月,恰是《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施行之时。而整个案件庭审中双方主要针对两个焦点辩论:原告董老太是否享有该房产原始资料查阅权,以及此案是否适用于上海当年实施的信息公开规定。
透过此案,信息公开与民众需求的不对称现象可见一斑。根据计世资讯2006年初发布的《政府门户网站评估实践体会》进一步显示,政府信息公开成长很快。但是“关键政府信息公开不够,涉及信息资源整合、在线服务能力等方面更是明显不足”。
记者的调查也恰好印证了计世资讯的观点。一些专家和地方政府网站的维护人员告诉记者,政府信息公开的难度很大,在条例本身、权力分配,以及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协同上存在诸多难点。
条例存在两难选择
据一些采访专家表示,《信息公开条例》带来两个矛盾体,在落实中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一个是公开与保密的冲突。既然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和权力主要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行政机关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一些原本并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另外,据记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条例》是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前者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后者,不但如此,《条例》中的第14条也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这也就意味着,从逻辑上讲,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应符合“保密”的要求。
另一个是“排除法”与“列举法”的矛盾。全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念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以不公开为例外”其实就是“排除法”;同时《条例》又采取了“列举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事项。尽管“列举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许多情况下,“列举法”可能助长行政部门的惰性——对于一些在《条例》中没有列举的信息,行政机关可以公开、也可以不主动公开,而这种不公开也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早在2003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草案就基本完成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周汉华教授就判定:“当政府信息公开与不公开的边界出现模糊,不容易确定时,可通过利益平衡原则,根据对社会的损害和效益分析,决定是否应该公开政府信息。”但是据记者了解,刚刚出台的条例并未对这些内容做详细规定,只是将某些内容揉进了整体内容中,所以更加凸现了上述两点矛盾。
基于此种状况,人们普遍认为,出台条例的相关细则势在必行。
权力与法规的较量
在条例颁布几天后,记者开始向相关人士调查,但多数政府官员在被问及如何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时,表示并未仔细观看条例,有的还反问记者“已经颁布了吗,还没有听说,也没有制定应对措施。”而反观记者采访第三方研究机构,他们已经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逐条审视。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成熟,构建电子政务的各项关键技术应该说都已基本成熟,为什么有的政府网站做得好,有的做的不好呢?记者在一次电子政务大会上无意间听到某些官员的谈话:“一旦政府信息公开了以后,网上也可以办公了,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记者除了感到惊讶外,也不免“有些理解”——政府信息公开必将限制某些官员手中的权力,老百姓办事不再受他们的束缚,这无形也是消弱了人家“手中的权力”?然而,也正是这种观念对《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此项条例的实施必将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暂时只是一个条例,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从政府角度来讲,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政府信息公开,但政府信息公开与否的主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的手中,既然没有法律规定,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认为某些政府信息不需要公开就完全可以不公开,反正不违法;其次,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了,但是细看条例还有许多地方不明朗,到底什么样的信息属于公开、不公开的范围,没有一个细则去区分,这样也会出现“人为判定”。这些都会大大影响条例的落地。
中国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作用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政府的管理方式也和国外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管理观念、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权力运行等多方面,这都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三分电子,七分政务,关键不在技术。”
参与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的周汉华认为,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案例来看,采用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目前几乎制定的都是信息公开法,而不是条例。在中国,条例上升为法律,需要一定的过程。
IT与业务协同的矛盾
一位做了近4年地方门户网站的技术人员曾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网站都是自己在管理,相关行政部门一般不干涉他在上面传什么内容,只要不违法就行。而他为了吸引访问量传得大都是音乐、电影、图片和论坛等信息,因为政府部门没有往上添加政府信息,所以该网站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人网”。
地方政府把网站业务外包给他人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扔出去不管,必要时拿回来“撑面子”,这就违背《信息公开条例》的初衷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主动公开和自身行政业务相关的信息,相关机构负责信息的公开以及维护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途径是政府网站。政府部门把建设、维护网站这部分业务外包给别人来做无可厚非,但是之后便不管不问了就错了,轻则浪费国家资源,重则擅离职守。
除了上述把政府门户网站外包出去不加管理这个问题外,导致许多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匮乏的还有更致命的一个原因——政府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不协同。
据记者了解,尽管各个政府部门在宣传自己的信息化功绩时,都提到为老百姓提供透明的、一站式服务,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却认为,这种情况还远远没有到到来。他认为,一站式服务需要涉及很多的部门和信息资源,不用说部门之间的人的觉悟如何,彼此的信息系统就不能达到统一。
某地方网站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员向记者反映:“有的部门网络是自己建,软件自己开发或是自己买,各建各的数据库,都想强化本部门的重要性,根本不会把信息给我们,我们只有求着他们要信息,但这种求人的事,谁也不愿意做,反正没有人要求必须把什么信息传到网上,我们就自己搜。”当记者问到《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是否会对此产生影响时,该人士强调,他们也希望条例的出台能够给网站的内容带来好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具体严格执行,相关的协调监督机制还没有看到。
评 论:政府信息公开“观念”重于“技术”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应当把部分信息主动公开,有些信息需要公民或是法人申请公开,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把信息当成自己的“特权”,既不愿主动公开信息,也不愿意请求被动提供。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思想观念的障碍最难突破,又必须突破;至于技术上,信息公开需要专门机构、网络、电子政务等相应技术的支撑。
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向记者介绍,在他还是稽查局长的时候,在网站上曾看到过很多可疑问题,当派人直接到案发地检查,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当时发生的,有的问题在当地已经持续了一年或是两年。
据他分析,其实信息在向上传递时就已经出现失真,很多部门为保护自己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层层删减。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也为了支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现在他们正在做“金税工程”的二期工作,二期中将利用现代化的IT技术改变一些系统架构,让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轻易地被改动,而只要改动就会留下痕迹。
而青岛市电子政务在技术上支持信息公开的方法就是“技术统一”:所谓的技术一体化就是,网络互联互通;部门间的应用系统必须统一而且能够实现互操作;应用软件业必须高度集成。通俗地说就是在市政府建立一个大而广的网络和通用的应用系统,由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统一管理,全市各个部门共享、共用。
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需要IT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业务部门的配合,改变以往对政府信息的认识。
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的支持只是为政府门户网站的成功提供政治保证和资源保障,具体的政府信息和办事服务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一线政府工作人员身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不是重新添加额外的政府部门,不是在政府部门传统职能之上叠加电子服务,不是单纯增加政府部门的现有工作量和扩编政府部门编制,而是在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自发参与下,将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汇聚到接口平台上,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文/刘丽丽)
条例落实需要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从今年4月24日颁布到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为《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预留了整整1年的过度期是相当理性的。
目前,缺少对政府机关人员对信息公开业务的具体规定。据参与起草条例的一位内部人士介绍说,他们在起草时制定了非常细化、操作性很强的公开程序,但问题的关键不在程序上,而在于内容——政府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公众需要公开的信息,与政府能够公开的信息之间界限如何划分?
在该人士看来,如果信息公开的范围不界定清楚,到时候就可能造成但凡公众提出申请,有关人员就以“秘密”为由予以拒绝的情况。“那么,到最后能够公开的,只有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了。这个条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这一年中,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需要相关激励措施出台
“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必须出台细则,而且得有一个专门的监督部门和考核机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
他建议,网站信息维护和网上服务的开展工作逐步纳入各级政府机关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开展评比,以评比促进建设,发挥各级典型政府网站的示范引导作用。督察考评机制的建立是发挥各级政府建设门户网站的创造性和自觉性的有力途径。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监督和考核方面,也公开做了声明,但是对于具体的执行细则还没有作详细介绍,这对条例的落地也增加了难度。
事实上,有些做得好的地方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好了准备,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赏罚机制”,这值得许多政府网站借鉴。
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其青岛政务网在全国的绩效评估中也连续3年位居榜首。我们的记者也曾经对青岛模式做过调查,而青岛的成功之处,除了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以及它独特的“大集中模式”,实现技术上一体化、服务上一站式外,青岛市还制定了一个“评估机制”,据了解,条目细则达几百条。该机制就是要求办公厅定时查看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开展情况,而网站建设、信息公开程度以及网站使用率等占有很大的评估比例。
在旧的指标体系下,有人认为,GDP、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但是,新的指标体系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图景——今天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政府意识的转变、为民服务的重视程度高度相关。
2006年,计世资讯对全国的289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做了一个评测,《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评测结果》显示,得魁首的是舟山市,而舟山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在6个评比项目中,它有5个是第一,信息发布排名也位于其中。
一位舟山市经济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舟山市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与它的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基本上每个处室部门内部都有一个人员与信息产业处相联系,负责本部门的信息采集和上网,而信息产业处的领导则为最后上网的内容把关。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监察室,负责监督各个部门的信息是否上网、是否更新。一旦查出某些信息失真或是失漏,视情况严重程度,监察室和相关的业务部门都要承担责任。”
这进一步表明,只有具备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意愿与积极的服务态度,把电子政务作为走向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工具,电子政务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才能在地方政绩中得高分;相反,把电子政务作为不得不做的任务、能不做就不做的差事,甚至应付了事、弄虚作假,势必在这个时代中成为末端的淘汰者。
需要综合制度来配套
“在中国制定一部法规不是很难,最难的是实施一部法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周汉华告诉记者,专家组根据中国体制上的现实情况,一开始就考虑如何保障它能有效实施。然而,尽管做了不少周密的制度设计,但包括这些制定法规的专家在内的许多人都感叹:“最难的还是实施。”
专家们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对一部法规不要期望值太高,寄希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影响一部法规实施效果的因素很多,除自身条文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以外,还要考虑很多外部因素。
“以前有这种例子:法规设计得很完美,但实施起来就走样,收不到效果。这跟社会大环境、政治体制紧密相关。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涉及的方方面面还很多,这里面包括技术上的难点,但更多的是政府业务部门的观念以及其是否能够整合资源、协同办公。”一业内人士说,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若不加快步伐,缺少保障和独立性的法律法规就会形同虚设。
据记者了解,早在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就提出过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来监督该项条例的实施情况,后来被取消了;接着,又提出过建立“信息公开委员会”,后来也被取消了。
尽管取消的原因我们不清楚,但伴随着条例的正式出台,很多关心电子政务的人士又把该两项制度拿了出来,他们认为,设立首席信息官制度,能加大首席信息官在信息处置方面的权力,推动真实的电子政务,既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监督,也相应地使得政府工作人员提高公共服务水准,从而切实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编纂的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权威性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成为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向纵深处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有关人士指出,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制度亟待建立。
除此之外,强化外部监督、积极发挥媒体和民众的监督作用、增强公民自身的维权意识等,都是未来需要做的重点工作。
周汉华说:“在美国,向联邦政府申请信息的,95%以上是企业。而中国的企业还根本没有这种思想,这就是差距。”在他看来,一个法规的出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因素来促进、来配合。“而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在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们也希望在一年的准备期中,相关部门能够制定出一个完善的政府网站信息内容保障机制,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并使得该《条例》能够真正起到它被赋予的责任。
评 论:政府信息公开“观念”重于“技术”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应当把部分信息主动公开,有些信息需要公民或是法人申请公开,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把信息当成自己的“特权”,既不愿主动公开信息,也不愿意请求被动提供。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思想观念的障碍最难突破,又必须突破;至于技术上,信息公开需要专门机构、网络、电子政务等相应技术的支撑。
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向记者介绍,在他还是稽查局长的时候,在网站上曾看到过很多可疑问题,当派人直接到案发地检查,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当时发生的,有的问题在当地已经持续了一年或是两年。
据他分析,其实信息在向上传递时就已经出现失真,很多部门为保护自己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层层删减。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也为了支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现在他们正在做“金税工程”的二期工作,二期中将利用现代化的IT技术改变一些系统架构,让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能轻易地被改动,而只要改动就会留下痕迹。
而青岛市电子政务在技术上支持信息公开的方法就是“技术统一”:所谓的技术一体化就是,网络互联互通;部门间的应用系统必须统一而且能够实现互操作;应用软件业必须高度集成。通俗地说就是在市政府建立一个大而广的网络和通用的应用系统,由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统一管理,全市各个部门共享、共用。
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需要IT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业务部门的配合,改变以往对政府信息的认识。
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的支持只是为政府门户网站的成功提供政治保证和资源保障,具体的政府信息和办事服务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一线政府工作人员身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不是重新添加额外的政府部门,不是在政府部门传统职能之上叠加电子服务,不是单纯增加政府部门的现有工作量和扩编政府部门编制,而是在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自发参与下,将各级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汇聚到接口平台上,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文/刘丽丽)
链 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简介
本条例共5章38条,分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
公开的范围:条例规定,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以及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条例还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监督和保障:为了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保障,条例确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评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年度报告制度和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举报制度、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制度。
在附则中显示,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
【涵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推荐阅读:
涵江区水务局第二季度工作汇报10-01
梅江区城北镇人民政府10-17
台江区人民法院四五普法的工作总结11-05
鸠江区教育局信息网信访工作07-15
2024台州市椒江区总工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工作者8名公告07-01
松江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指导意见-松江教育信息网12-07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上半年工作总结07-11
金城江区10-24
扬州市邗江区06-30
衢州衢江区城市规划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