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

2024-08-08

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精选8篇)

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 篇1

曹某受用人单位指派为另一公司加工零部件产品时不慎受伤,后被当地人社部门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不服,以二者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工伤认定决定书。4月8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工伤行政确认案作出维持一审的终审判决,被告如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作工伤认定合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013年4月22日,曹某在元辰公司加工零部件时,不慎左手臂被铰龙咬住受伤,经医院诊断为左肱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桡神经损伤、左上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2014年3月24日,曹某向如皋市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皋市人社局经查实,曹某系加力公司的员工,此次曹某系受加力公司指派在元辰公司加工零部件产品,遂向加力公司发出工伤认定限期举证告知书。

2014年6月6日,如皋市人社局认定曹某受到的事故伤害为工伤。加力公司不服该认定,向如皋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后被维持。加力公司仍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上述工伤认定决定书。

法庭上,加力公司辩称,曹某是其临时雇佣人员,其在元辰公司发生事故并非从事加力公司所指派的工作,曹某与加力公司之间不成立劳动关系。

第三人曹某辩称,其系加力公司员工,并提供了多名证人证明其在元辰公司从事零部件产品生产工作系受加力公司的安排。

一审另查明,加力公司于2013年4月22日(事故当日)为曹某补办了社会保险,为其交纳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各项养老保险费用;曹某受伤后,加力公司支付了救护车出车费、全部医疗费,同时还向曹某亲属支付了一些护理费用。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曹某在元辰公司发生事故伤害后,加力公司为其办理了社会保险增员手续,并支付了相关保险费用,且在曹某受伤后,加力公司还向其亲属支付了一些护理费用。可见,曹某系在加力公司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双方之间非劳务与报酬的简单交换,曹某能够享受加力公司的社保等福利待遇,故曹某与加力公司之间成立劳动关系。曹某作为加力公司的职工,在享受加力公司福利待遇的同时,亦接受加力公司的管理和工作安排。且根据加力公司的陈述,加力公司与元辰公司之间本来就存在业务往来,加力公司生产所需要的一些铰龙产品也是元辰公司所供应的,故加力公司指派曹某到元辰公司工作,亦符合常理。

综上,一审法院认定被告如皋市人社局所作工伤认定合法,判决驳回加力公司的诉讼请求。

加力公司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南通中院经审理维持原判。

■连线法官■

享受公司福利待遇是劳动关系的标志

“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加力公司与曹某之间是否是劳动关系,这主要从曹某是否享受加力公司的福利待遇,其在元辰公司干活是否是受加力公司所指派来判断。”

据该案二审承办法官刘羽梅介绍,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同。在雇佣关系中,雇佣双方的主体地位平等,双方仅是一种劳务与报酬之间的交换,受雇人可以不遵守雇佣方的内部规定,当然也不享受其福利待遇;而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安排,同时也享受用人单位的社保、医保等福利待遇;雇佣关系强调成果之给付,而劳动关系则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

本案中,曹某在元辰公司遭遇事故后,加力公司为其补办了先前拖欠的养老保险费用,同时为其支付救护车出车费、医疗费、护理费,且有多名证人证明曹某在元辰公司工作系受加力公司的安排,故加力公司与曹某之间系劳动关系。人民法院报第三版

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 篇2

行政诉讼的建立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路径,但综合对比已审案件还能发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而立案审查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本文以西部某基层法院2006至2009年的行政诉讼立案数据为基础予以分析。

1 立案数的变动规律

某省会城市基层法院2006至2009年收案数及处理情况如表1。从表1可发现以下规律:(1)收案总数在上升中有回落。从2006到2009年上半年分别为67、124、73和58。其中06到07年几乎增长了一倍,但08年又回落到比06年稍高的水平。(2)2006到2009年上半年的驳回起诉比例呈激增势头:分别为4.4%、14.5%、19.1%、15.5%。06年到07年增长两倍还多,而且此后驳回起诉数一直增长。(3)2006到2009年上半年原告主动撤诉比例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9.2%、16.9%、23.2%、12%。值得注意的是,06年原告主动撤诉比例畸高,几乎达到一半。(4)从收案类型看,排在前三位的几乎都有拆迁、劳保案件。其中,拆迁案比例稳步上升:分别为14.9%、20.1%、27.3%、32.7%,劳保案比例基本保持在10%左右,稍有波动:11.9%、1.6%、9.5%、17.2%。另外,06年交通案就有27件,在全年收案数中列第一,占40.2%。07年“其它”案件有90件,高达72.5%。

这些数据反应出以下问题:(1)行政诉讼立案数波动明显,说明其与政府行政行为有密切关系。例如,2008年一审收案数激增,而且72.5%是“其它”类型的案件。这说明2008年政府与行政相对人发生了广泛而复杂的矛盾,而且不少矛盾进入司法审查渠道。(2)驳回起诉数较高,并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值得反思。对行政起诉,更多地接纳为好,即使原告的起诉程序有一些瑕疵。可以考虑通过诉讼辅导和诉讼咨询等方式让行政相对人尽量加入诉讼,这有利于强化行政诉讼相对人的权利,实现社会和谐。(3)原告撤诉案件明显减少。这说明法院比较尊重原告的诉权,不再过多的干涉原告的诉讼意志,不再追求对诉讼的绝对主导,但也说明行政诉讼中的矛盾比较尖锐,原告寻求法定判决的期望日益强烈。

2 立案审查的问题

2.1 受案范围过窄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限制仍不少。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人事行政行为未纳入受案范围,导致法院对许多行政行为无法审查。其实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与它所根据的抽象行政行为很有关系。很多情况下是抽象的行政法规导致具体行政行为损害公民与法人利益。至于内部人事行政行为也不应成为司法审查的死角,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违法行为损害着公民利益。WTO体制对一个国家的最大影响就是要求成员国政府放松管制,对其政府行为要进行司法审查。为与WTO接轨,为让法院发挥更主动、更广泛的作用,应当扩大对政府行政行为审查的范围,使更多的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

2.2 法律外因素的干扰

受案范围内案件的立案也面临不少困难。行政诉讼案件涉及面广,法官的水平和胆识要受到更多考验。相较刑事诉讼乃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案件类型更广泛。不同的案件类型就意味着要对不同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在行政诉讼中可能涉及的部门就有:公安、司法行政、技术监督、海关和商检、工商、税务、财政、卫生与药品管理、交通、邮电、教育、文化等。其中,又涉及对不同类型行政行为的诉讼: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裁决、强制措施、不履行义务、行政补偿、不履行法定职责等。在传统官本位影响下,许多职能部门还不能转换观念接受法院的审查,导致一些案件的立案审查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不少法官反应,行政诉讼案件在立案阶段就会遇到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因为许多部门认为当被告是丢脸的事,希望能在案件进入司法渠道前就将其消化。因此,它受到的干扰比其它类型案件立案受到的干扰要多的多。

2.3 法律与事实认识差异

司法实践中,因为法官对法律和事实的不同理解导致行政相对人无法顺利立案或在不同法院间奔波。比较突出的有,关于公证问题是否应当纳入行政诉讼,各地法院做法不尽一致。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否应当纳入行政诉讼范围,各地法院做法也不一致。因为对管辖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导致行政相对人无法顺利立案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因不动产引起的诉讼,应当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认为,涉及国土公告、房屋产权证、拆迁许可证及拆迁公告等的案件是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第十七条规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但也有法官认为,应当适用第十九条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些认识分歧和差异给行政诉讼立案带来很大困难,值得正视。[2]

3 问题的克服

3.1“两难”案件的审查与受理

行政诉讼立案审查经常遇到的“两难”案件即所谓的“疑难”案件和“困难”案件。在法理上,“疑难”案件主要是指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遇到困难的案件,但在行政诉讼立案审查中,主要指在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上遇到困难的案件。例如,立案中的管辖问题实质就是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上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价值判断,从“便民”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降低其诉讼花费的角度做出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解释和判断。站在行政相对人利益保护角度,应当采用扩大解释、目的解释等技巧解决其面临的法律适用困难。而事实认定和证据认定方面遇到困难的案件,法院应当先立案,再在实体审理中解决。因此,对这类需要事实探知和证据确定的案件应当予以立案,因为立案本身只是程序审查。实践中出现的个别法官因为当事人证据不足而拒绝为其立案的做法应当予以避免。况且,行政审判案件数量较少,法院有能力敞开大门,让更多行政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因此,一个司法技术规则就值得引入:在行政诉讼案件审查以及审判中,如遇到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应当按照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原则进行事实推定或法律推定与法律解释。至于“困难”案件并不是证据搜集和事实认定有困难,也不是法律适用包括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困难的案件,而是事关行政机关利益、法院难以抉择的案件。例如拆迁、行政赔偿等案件。对于这些“困难”案件,只有寄望于法官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救济功能,在不违反现行法规定的前提下,突破司法惯例、扩大案件受案范围,让更多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3.2 扩大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之后的《行政复议法》已突破原有的《行政复议条例》只对具体行政行为复议的界线,赋予公民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复议的权利。因此,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有可能性的,而且在诉权保护的必要性与积极作用得到更多认同的背景下,行政诉讼实现这一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法官遇到受案范围外需要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的案件,既不能直接突破现行法律立案,但也不应简单告知行政相对人不予立案。我认为,一方面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不予立案的法律原因,另一方面还需告知其它可能的救济途径。

3.3 抵抗法律外因素干扰

可以预料的是,在提倡依法行政的背景下,随着法治规范日趋成熟,法院和法官的权威也会逐步增强。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将更多地接受坐在法院被告席上,因此,行政诉讼立案审查可能受到的干扰有望减少。但是,依然不排除在涉及公安、城建、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时,在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案件中,还会出现来自有关部门的压力和协调。但我认为,对此应有客观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对司法和法院的干涉。因为在我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法院工作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是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证,因此,面对这种协调,法官在立案审查时不能一味地强调所谓司法独立和司法审查。

3.4 建立行政诉讼案例库“即使一个总体上有用的、有益的制

度也不是万能的,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缺点的制度。”[3]前文说过我们的法官在法律和事实认定上并不统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在体制上没有多少困难,但在操作层面却很让人伤脑筋。完全消除事实和法律认识差异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项制度对其解决却非常有效。实践中,已经有大量的这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案例库的建立以及大规模的使用。行政诉讼在艰难曲折中已走过了二十一年,比起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虽然积累的案件相对要少些,但案件的绝对数量却已经非常庞大。因此,可以考虑应当把这些各级法院的行政案例统一编纂,并让每一位法官都能便捷的使用这一案例库。虽然我们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本市、本省以及全国的相似案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的。尤其是直接的上级法院审过的案例更会给下级法院一个无声的标准。如果案件库做的好,下级法院遇到相似案件可以参考。这样,就可显著弥合法官在法律认识和事实认定上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行政诉讼的同案同判率,规范行政诉讼立案审查标准,可以考虑探索各级法院行政诉讼案例库的完善以及电子化与网络化。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为该区法院07年到09年《行政一审案件统计表》.

②根据法官们的调查,当事人对案件审查不公开非常不满,认为透明度不高、有暗箱操作在里面。见褚福军:《审判监督制度实证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立案审查公开化问题,因为不是行政诉讼立案审查所特有的问题,所以,不再单独列出.

法院立案个人工作总结 篇3

法院立案个人工作总结一

20xx年9月23日,我们小组一行10人来到了萝岗区人民法院,政工办陈主任热情的欢迎我们,并引领我们来到各自的部门。我分配到的实习部门是立案庭,在唐庭长亲切地介绍其他同事后,我分配到立案庭窗口,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法院实习。

在立案庭,我从事的工作大都是一些小而琐碎的事情,比如装案送案,登记转递的诉讼材料,案件的电脑录入之类的事情,也有幸参加过几次立案调解的笔录工作。和其他实习生一样,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粗心犯一些错误,第一次填刑事案件立案审查表时,没多注意看就在是否具有管辖权那里勾了是,幸好杨庭长发现了我的错误,并指出犯罪预备地在萝岗区,之后又改变的犯罪行为地的,这种情况需要请示中院才行。我的一点疏忽大意,差点就酿成大错了。我把我容易犯的错误,总结成了一个立案庭实习生手册,一来提醒自己不再犯,二来希望能给后来的实习生一个借鉴。

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立案庭窗口的实习生,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需要做到。

一是礼节礼仪很重要。

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当事人,频繁的来往于各业务庭送案,注意礼节礼仪能够减少冲突,使工作顺利开展。问一声你好,可以化解陌生尴尬的气氛,留给当事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成为法院生动的宣传方式。

二是谦虚认真要保持。

从学校来到陌生的环境,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谦虚好学的态度能够让自己融入集体,在工作中逐步熟悉业务。还记得刚来实习的第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能做的,完全不清楚,我向吴队表达了我想做工作的想法,吴队马上向杨庭提议交些任务给我完成,宝玲姐更给了我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常常去窗口看看,看看当事人的提问他们是如何回答,如何工作,看看能不能帮上一些忙。正是因为他们的热心引导,让我摆脱了实习生最开始手足无措的状态,逐步熟悉起立案庭的工作。对此,我真是感激万分。有了工作,就要认真对待,办事前问清楚情况,了解任务的目标。像有一次,我被交代送本案本去二楼,然后我没有多问就瞪瞪地上了二楼,把案本一交,转身就走了,结果经关姐提醒,才知道案本拿上来是需要签收的,此事过后,我接新任务时都会多问上一句,跑的快效率不一定就高,真正清楚办事的要求后才能够事半功倍。

三是敏捷的思维别丢掉。

做事的时候想想为什么,这个不仅利于记忆,而且往往会有灵感的火花出现。我来立案庭实习的这段时间,有件事我认为做的是有进步的,那就是我自制的未送达材料的目录。立案庭有项工作是帮其他业务庭转交给当事人诉讼材料,材料多的时候,每个当事人来取材料都需要翻挺久的,而且有些诉讼材料过期了也不太清楚。然后我就按照业务庭分类自制了一个材料目录,每天做个更新,这样当事人来取材料时对着目录就一目了然。工作中经常思考能够让改善工作中不足的地方,达到高效率的工作。

实习后,除了对如何做实习生有了确实的感受,也让我对立案庭有了更深的认识。

陈主任有句话说:法院是先开窗户,后开门。由此可见窗口工作的重用性。立案庭窗口主要是负责案件的受理,诉讼材料的转递,当事人的法律咨询以及诉讼指引。可以说窗口工作直接影响当事人对法院的印象。在学校,我对立案庭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概念的,课程结构中介绍案件受理的篇幅也不是特别多,真正来实习,才对立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对当事人适格和管辖权这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立案庭窗口的工作不简单。可能许多人都感觉立案庭的立案审查一般不涉及案件的实质,所以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我实习后,发现这种观点是不太正确的。立案庭面对的不是某一类或几类案件,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案件,直面的是五花八门的当事人,且承担着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指引,将生硬的法律条文通过讲解转化成当事人通俗易懂的对话。这样的职责要求更广泛的法律知识和高超的沟通艺术。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要面对当事人的咨询,像立执行案或公示催告要需要哪些材料,申请离婚是否可以不回到原籍办理之类的问题是经常被问到的。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会有些吃力,回答的时候也会考虑不周全,不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没有,那就是多听听其他同事是如何回答的,不懂的地方可以翻翻法条,最好的方法是对常咨询的问题做一个梳理。

两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在萝岗区法院实习这段日子,我过的十分充实,学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前辈的经验。能在这里过的这么顺利,首先要感谢法院领导对我们南方医科大学实习工作的大力支持,政工办的悉心安排,还要感谢立案庭所有老师对我两个月以来的热心教导,还有我们赴萝岗法院实习的全体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倍感温暖。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大舞台的法学毕业生,我在萝岗区实习的这段时间所学习到的工作经验和做人的道理,将会毕生受用。

法院立案个人工作总结二

一转眼,整整两个月的法院实习即将结束了,还记得刚来实习时什么都不懂,我被分在立案庭,起初对立案庭并无太多了解。只是在潜意识里认为立案庭的工 作十分简单,因为在立案阶段对相关材料都是程序性的审查,不具体涉及实体的 问题,后来慢慢发现立案对于法院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立案庭的老师们都很和蔼,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也耐心地教我,最后我被分 到了管辖合议庭,到那时审判长董老师就和我讲:

“来这里并不是要你多学习书 本上的知识,而是要你从这里的锻炼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式,学到在课本上所没 有的知识,多练习实务。”最后他让一个书记员带我处理案件裁定后的一些后续 文字处理工作,这样,在中院的实习就正式拉开帷幕。

带我的书记员很细心,也很有耐心,她一步步教我如何处理文件,哪些不同 的文件名称各代表什么意思,因为刚上手,有些东西做了一遍可能记得还不是很 透,她还是耐心地再教我一遍。总的来说,在这两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完 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首先到立案大厅拿本合议庭有关管辖的案件。

接受案件乃是案件审理的 第一步,我们合议庭的案件后再分属各个审判员审理。当然案件的审限是从立案 当日开始计算的。接受案件,还需要在各个案件的接收表上签字,清点案件的数 量,确认无误后再将接收表送回立案大厅,以作存档之用。

二、登记案件编写,撰写阅卷笔录。

案件分到各个审判员之后,我就需要帮 每个人所接收的案件登记到接收本上,其中包括以下几项:

案号、案由、当事人、原审法院、收案日期。登记完之后,后面就需要做案件的阅卷笔录,也可以称为 审理报告,包括以下几方面:案号、原审案号、案由、原审法院、上诉人与被上 诉人、上诉人上诉理由、原审法院裁定、工作方向。阅卷笔录是构成副卷的重要 材料。

三、到文印处将法律文书签发件盖章,并拿案件裁定书。

在裁定书上盖“本 件与原件核对无异”的章;文印处是设在主楼的 21 楼,一般盖法院的章和拿裁 定书都要来这里,不管盖章还是拿裁定书都要在登记簿上登记签名。拿到裁定书 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裁定书后盖上“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的章。

四、填写委托送达函、退卷函。

因为是中院,案件审完后是委托下层法院送 达,并将基层法院送交的卷宗退回,这就需要填写委托送达函和退卷函,各有两 份,一份入卷,一份随卷宗退回。

五、做送达回证。

中院委托下层法院送达当事人,就要制作送达回证,当下 层法院代为送达后,就需要寄回送达回证,需要收到裁定书的当事人签字。

六、退卷、结案审批。

各个卷宗整理完之后,我们需要把退回下层法院的文 件统一寄回,这就得把案件送到专门退卷的地方,需要工作人员核对签收。拿到 退卷核对无误的签字后,就得去结案审批,最后由工作人员盖上“确认无误”的 章之后才算一个案件的结束。

七、归档、做案卷目录(分正卷、副卷)。

以上工作都完成之后,接下来要 做的就是归档与目录制作,这两项工作是连在一起的,首先将案件归档,再制作 案卷的目录,目录包括正卷和副卷两卷,但也有特殊的,如立他字号就只有副卷 没有正卷。制作目录首先要将整理好的案件材料编号,正卷、副卷各从“3”开 始编号。

八、见当事人或者律师并撰写谈话笔录。

在书记员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就回 去和审判员去见当事人或者代理律师,听他们的谈话并撰写谈话笔录,确认无误 后需要由谈话人签字。

上述 1 到 8 点其实就是一个案件从接受到审结的过程。

立案庭工作较少的时候,在征得审判庭的老师同意之后,我可以去旁听其他 庭的庭审过程。在此过程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庭审之前的准备工作,书记 员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审判长宣布庭审开始,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如若 申请回避,且被申请者符合回避要求,则作出延期审理的决定;如若不符合回避 要求,则当庭驳回。而后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当事人先后向法庭提交证据,以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针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而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等等。

最后,我非常感谢在法院里工作的每一位法官,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感谢他 们的耐心指导,使我大大提高了对立案程序和法庭审判过程的熟悉程度,这对我 的实习经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他们的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认为到了 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深刻的体会了这一点。尤其是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相互之间 有一定差距,所以,实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弥补自己经验的时刻,是一 个迅速融入社会的过程,在其中,有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我们走了捷径。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不断提 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纠正错误认识;深刻体悟社会现实,以激励自己 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知识;同时使我们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国家和社会 为我们大学生做了那么多,而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我们又做了什么呢?这是值得 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反思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投身于当今社会建设,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点燃自己,为 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法院立案个人工作总结三

时光如梭,稍纵即逝,一转眼,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就结束了。总体上来说这次实习我是丰收的,结果是圆满的,意义是不可言喻的。来到白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实习,在近一个月的法律实践活动中,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法官是多么令人骄傲。在这里我不仅找到学术理论体现和验证,更体验到法律的神圣感和庄严感,也体验到法官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当填写了集中实习,分到了白云区人民法院,接受了这份新鲜而有挑战性的法律实践活动时,让我感到临近毕业的我们应该拥有新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毕竟现己经开始尝试着用“社会”的思想去触摸这个社会。尽管有些思想和观点还比较稚嫩和单纯,但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在没来实习之前,我个人对法院,政府,国家的看法是片面的,认为他们假公济私,唯钱是图。等我也体验“法”中的一员时才发现这也不全是事实。也体会到法律工作并不如我以前想象的那样,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要做大量的琐碎的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在法庭上挥挥小锤就可以维护法律正义的。里面的辛酸和汗水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既要面对有些当事人的无理取闹,又要尽量使公平与正义在法律面前得以实现,这一切都给法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责任压力,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压力办案,给他们造成业务上的困难。

在立案庭实习中我了解了立案的“含义”。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简明,而是具体详细的,分为审查、同意立案、给与被告相应的法律文书、排期排庭、打印流程信息表,送达法律文书、登记移送业务庭(这是在实习之中我个人对此的理解,也许各个法院流程不一样)。而我实习只在送达、登记移送业务庭两个阶段,至今还未完全能处理各种案件,所以说学一个东西不容易,学好一个东西更不容易。虽然庭审是办案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我认为立案、送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有很多案件是在送达之中撤诉的,这时我们该具体怎么做我们也是未知的,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刚开始办公室里没有专职书记员,而立案、送达、审判工作中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都是由书记员完成的,我们这些实习生正好分担书记员的工作。在实习中,我对书记员一职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我通过实践及观摩,学习了怎样做个合格的书记员。书记员种类多,各个庭的任务也不同,而我所在的立案庭书记员最为简单,只填写法律文书。书记员的标准我认为是以下几点:

1、深厚的法理知识和程序法知识——比如白民初字不理解其含义就是合格的书记员。

2、办事细致的法律素养——法律文书的填写都可能影响程序的效力和公正。

3、听力、眼力、打字速度、写字速度…都应具备——书记员开庭时记录必备的一般素养。

4、清晰的能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很好与当事人沟通,减少与当事人的不必要争吵(吵过几次的深刻体会)。

5、其他比较细,无法详细列举的。

实习期间,我做到了能主动配合实习部门开展有关法律业务的工作,认真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作好实习日记。在十个星期的实习过程中,我对法院的业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促进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院领导和同一庭不同办公室的法官的教导下,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学到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性的知识,我想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这次实习还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如何做人,怎么做好一个大家认可的人,如何与人相处,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也看到一些还未解决的现实问题,也许是被别人称为司法缺陷的,也许是只有在基层法院才看到的,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取证、传达难,像离婚案中倘若被告不愿离婚,那么原告方取证就比较困难,说性格不合,这证据哪里去找。还有一些欠款案原告提供不了被告的详细地址,找不到被告,法院更无能为力,传达、到庭都完成不了。

2、法院的判决执行效果太差,很多紧要的案件执行一拖再拖,甚至比办案的时间还长。

3、国家为了让百姓都打得起官司,政策就规定诉讼费比较低。这样导致了一方面百姓打得起官司却请不起律师,律师费居高不下,而一般百姓真正懂法的又很少。另一方面,法院常常是成本都回不来,一个案件就要各种诉讼材料,像很多材料如判决书用好的打印纸一次要用十几份,最后还要整理成卷宗。所以有些案件法院是贴钱在办案。

4、庭审的场内外安全措施压根就没有,听说常有法官就在庭审后被当事人打,就我亲眼所见的就有当事人不服判决而在法院哭闹不肯离去,甚至庭审过程中有听审人员大声喧哗并不服法官管束的。虽然法院有法警,但是据说出动一次特别麻烦,所以索性开庭时从不叫上法警。

5、还有许多不甚枚举的问题,只有待司法的完善和实践。

在短暂而充实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真是“书用时方恨少”,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同时,我感觉到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有一段距离。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学的法学应当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尽量避免毕业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实务操作、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作一名法官不仅需要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养。作为刚跨入法律门新人,我们有激情、有干劲,但是我们在拥有这些年轻财富的同时,缺乏经验与理性是我们的致命弱点,我们有时对于案件的庭审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有时过于感性和头脑发热,甚至会因为当事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与避免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正直的心,我们的心中必须时时都有一杆天平,公平与正义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

法院立案庭实习报告 篇4

一转眼,整整两个月的法院实习即将结束了,还记得刚来实习时什么都不懂,我被分在立案庭,起初对立案庭并无太多了解。只是在潜意识里认为立案庭的工作十分简单,因为在立案阶段对相关材料都是程序性的审查,不具体涉及实体的问题,后来慢慢发现立案对于法院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立案庭的老师们都很和蔼,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也耐心地教我,最后我被分到了管辖合议庭,到那时审判长董老师就和我讲:“来这里并不是要你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你从这里的锻炼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式,学到在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多练习实务。”最后他让一个书记员带我处理案件裁定后的一些后续文字处理工作,这样,在中院的实习就正式拉开帷幕。

带我的书记员很细心,也很有耐心,她一步步教我如何处理文件,哪些不同的文件名称各代表什么意思,因为刚上手,有些东西做了一遍可能记得还不是很透,她还是耐心地再教我一遍。总的来说,在这两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首先到立案大厅拿本合议庭有关管辖的案件。接受案件乃是案件审理的第一步,我们合议庭的案件后再分属各个审判员审理。当然案件的审限是从立案当日开始计算的。接受案件,还需要在各个案件的接收表上签字,清点案件的数量,确认无误后再将接收表送回立案大厅,以作存档之用。

二、登记案件编写,撰写阅卷笔录。案件分到各个审判员之后,我就需要帮每个人所接收的案件登记到接收本上,其中包括以下几项:案号、案由、当事人、原审法院、收案日期。登记完之后,后面就需要做案件的阅卷笔录,也可以称为审理报告,包括以下几方面:案号、原审案号、案由、原审法院、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上诉人上诉理由、原审法院裁定、工作方向。阅卷笔录是构成副卷的重要材料。

三、到文印处将法律文书签发件盖章,并拿案件裁定书,在裁定书上盖“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的章;文印处是设在主楼的21楼,一般盖法院的章和拿裁定书都要来这里,不管盖章还是拿裁定书都要在登记簿上登记签名。拿到裁定书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裁定书后盖上“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的章。

四、填写委托送达函、退卷函;因为是中院,案件审完后是委托下层法院送达,并将基层法院送交的卷宗退回,这就需要填写委托送达函和退卷函,各有两份,一份入卷,一份随卷宗退回。

五、做送达回证;中院委托下层法院送达当事人,就要制作送达回证,当下层法院代为送达后,就需要寄回送达回证,需要收到裁定书的当事人签字。

六、退卷、结案审批。各个卷宗整理完之后,我们需要把退回下层法院的文

件统一寄回,这就得把案件送到专门退卷的地方,需要工作人员核对签收。拿到退卷核对无误的签字后,就得去结案审批,最后由工作人员盖上“确认无误”的章之后才算一个案件的结束。

八、归档、做案卷目录(分正卷、副卷)。以上工作都完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归档与目录制作,这两项工作是连在一起的,首先将案件归档,再制作案卷的目录,目录包括正卷和副卷两卷,但也有特殊的,如立他字号就只有副卷没有正卷。制作目录首先要将整理好的案件材料编号,正卷、副卷各从“3”开始编号。

九、见当事人或者律师并撰写谈话笔录。在书记员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就回去和审判员去见当事人或者代理律师,听他们的谈话并撰写谈话笔录,确认无误后需要由谈话人签字。

上述1到8点其实就是一个案件从接受到审结的过程。

立案庭工作较少的时候,在征得审判庭的老师同意之后,我可以去旁听其他庭的庭审过程。在此过程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庭审之前的准备工作,书记员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审判长宣布庭审开始,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如若申请回避,且被申请者符合回避要求,则作出延期审理的决定;如若不符合回避要求,则当庭驳回。而后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双方当事人先后向法庭提交证据,以利于查清案件事实。针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而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等等。

法院立案庭实习鉴定评语 篇5

该生在我法庭处实习的这一段时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恳,负责,责任心强,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在专业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生活积极向上,举止文明.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善于与领导沟通,主动积极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总体评价为优,希望该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

xx同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创造性、建设性地独立开展工作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在工程计算领域不断地探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执行公司指令坚决。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月的实习,该同学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希望xx同学继续努力,不断总结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什么人民法院不敢立案 篇6

核心提示:为什么法院不敢立案,律师经常被告知此案不予受理。无法立案已经成为常态,尤其在基层人民法院。但是,很少有律师敢于挑战,敢于提出异议、敢于要求书面裁定,敢于就此提出上诉。

立案,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审判的第一关。然而,这扇门似越来越难以敲开。

专家指出,中国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缺陷主要在于,法律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而立案难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法院受到外外部权力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法律执行中司法实践对法律的背离。特别是在现行司法体制中,法院拒不立案,也不说明理由,谁谁拿它也没辙。

本期编发两篇关注立案难的稿件,旨在引发对此类普遍现象的特别关注。

“我们别无他求,只求依法收回我们应有的合法财产。”由于一家法院不受理三家案外人关于执行回转立案的申请,致使三家案外人的合法财产,被法院超范围强制执行走3年多,依然无果。

立案,是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审判的第一关;诉讼,是最后的救济途径。然而,这扇门似越来越难以敲开。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启动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此次修法的核心为强化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比如解决当事人起诉难、收集证据难、申诉难等问题。带着公证人员去立案

2008年6月19日,某法院下达对某小区物业管理合同纠纷的一审判决。当年7月15日,原告方小区业主委员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在9月9日的强制执行过程中,法院却在判决未提及、也未做调查的情况下将第三人———三家案外人的财产进行了强制执行。

9月12日,三家案外人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同年12月3日,法院下达裁定,分别驳回三家公司的执行异议。12月8日,三家公司即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

上级法院相关人员两次前往现场考察之后,于2010年5月20日下达裁定,撤销了这家基层法院的裁定和执行行为。

三家公司依此裁定,于2010年5月24日向法院申请执行回转立案。但法院立案人员不予立案,也不说明不能立案的理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9条规定:执行回转应重新立案,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

如果法院不受理关于执行回转立案的申请,意味着三家案外人无法取回自己的财产。

北京理工大学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徐昕教授认为,根据上述事实,法院这一做法属明显违法行为。

三家公司的一位当事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法院既不立案,也不肯说明理由,无法让人接受。

此后,三家公司在2010年5月至9月期间,每周派人前往法院申请立案;同时,每周向法院邮寄执行回转材料。但并未有任何消息。

2010年9月8日,在向律师咨询后,三家公司派人和公证处工作人员以公证方式,向法院递交执行回转材料申请立案。

随后,三家公司又在公证人员的公证下,向法院立案庭邮寄了执行回转材料申请立案,并进行了证据保全。

“当前的民事诉讼程序设计对执行程序缺乏监督,对执行错误所造成的公民权利损害保护不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纪格非认为,在当前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执行程序的错误只能由上级法院来纠正,比如立案问题,如果发生本案中上级法院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形,一审法院在诉讼程序上就处于无制约的状态。法院不立案很难监督

2008年,上海市民马骋向上海市二中院赔偿委员会递交国家赔偿申请书,要求上海市黄浦区法院赔偿其行政诉讼状邮寄资费3.80元,起因是黄浦区法院没有受理马骋状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涉嫌违法行政一案,且没有出具裁定书。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游伟表示,诉讼权利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保护公民合法的诉权是法院的义务。法院对于民事起诉行为既不受理,也不作出不予受理的民事裁定,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也不排除有地方利益的影响。

对于一些敏感案件,法院系统内部还有一套“三不原则”,即不收材料、不立案、不裁定。

2003年,广西高院曾下发一件内部文件,该文件规定:对于集资纠纷、土地纠纷、职工下岗纠纷等13类“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的案件暂不受理。

按法律说,法院受理案件,所依据的是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条文,唯一的考量是法律,而不是内部文件。

但游伟认为,对于法院不立案,目前很难监督。

上述“内部文件”出炉的深层原因是,法院受到外部权力等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法院设定“三不原则”的主要原因。

如果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判决往往无法执行,不如不予受理。目前,我国法院在审判时考虑的除了法律效果之外,还有社会效果,这使得法律本身变得模糊。

出台类似内部通知,也是法院的自我保护之举。因此,在一些敏感案件中,法院以所谓上级指示或内部规定,拒绝受理案件。

游伟认为,很多事情法律解决不了,并不能成为法院逃避的理由。当然,法院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也是问题之一。

垂范久远的《拿破仑民法典》(即现仍生效的《法国民法典》)第4条明确规定:“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

这一条款所确立的原则已经成为法治国家的司法常识。

徐昕说,目前法院的“立案难”主要源于法律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主要包括:受案审查过严甚至擅自拔高起诉门槛、为追求结案率故意搁置诉状、利用立案审查权拒绝受理敏感案件、甚至拒不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以及个别刁难当事人而不予立案等。不立案或导致暴力维权多发

有专家指出,起诉属于当事人权利事项,而非法院的裁量范畴。

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起诉案件应当依法受理,使案件依法进入司法程序,救济权利。这不仅是法理和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法院是最后的司法救济途径,如果法院把老百姓拒之门外,将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主持修订“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伟指出。

徐昕认为,法院应当成为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尽可能扩大诉权。但这并不等于要包揽一切纠纷。目前,法院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强,有时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导致法院本身卷入纠纷,他把这种现象称作“法院或国家的当事人化”。

法院的工作质量不高,是引发涉诉信访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地方,现在又关起门来,把本应在体制内循环的矛盾,赶到体制外去了。直接导致了信访的大量产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说,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又没有,老百姓便自创解决途径:通过信访的方式转到法院;或通过媒体加以监督。

然而,将应受理的诉讼拒之门外,纠纷依然存在。

“原本合理的要求,如果不被受理,很容易由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绝大多数案件都有法律依据,如果法院积极一点,可以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游伟说。

前述执行立案中另一位当事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公司临近停业或破产,造成员工失业和百余户人家生活无着,公司员工只能通过信访的方式寻求解决。

在当下中国的转型期,各种冲突大量出现,矛盾错综复杂,化解纠纷因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转型时期更是暴力的多发期。

徐昕介绍:“在征地纠纷、拆迁冲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物业纠纷、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冲突中,当事人相当普遍地诉诸暴力维权。暴力维权已成为转型中国纠纷解决的一项重要特征。”

暴力维权何以普遍化?徐昕认为,除了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等转型时期种种因素的综合外,当今中国缺乏理性的纠纷解决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也包括法院不立案。根源在司法实践对法律的背离

中国现行的立案审查制缺陷主要在于,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设定的起诉条件过高,用词模糊,弹性极大,易被滥用。法院在审查时把关过严,在立案阶段便进行实质审查,致使很多纠纷被排除在法院大门外。

以立案登记制替代立案审查制的立法建议,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个建议的提出,旨在应对中国所面临的“立案难”问题。

立案登记制被认为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它意味着法院对于原告的诉状,不必再进行审查,而应先履行受理程序。

关于立案审查制与立案登记制的争论由来已久,焦点在于,立案登记制由于门槛低,容易导致“琐碎之事”诉诸法院,诉讼权利或被滥用。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作翔撰文指出,所谓“滥诉”一说是不成立的。只要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且符合诉讼条件,就都是合法权利的行使。

但徐昕认为,目前学者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实质上是起诉状的登记,此后仍需进行“立案审查”。立案登记制的确有助于保护诉权,但只是保护程序意义的诉权,当事人因此受益多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需要警惕,诉权的概念不应当神圣化,因为诉权的启动会导致他人被动地进入诉讼程序和强制接受裁判。

徐昕表示,作为必备的配套制度,需要设计一套防止诉讼权利滥用的具体规则。

事实上,立案登记制只是解决“立案难”的表象,深层的原因是法律执行中,司法实践对法律规定的背离。这种背离,缘于目前我国法院在整个权力体系框架中的地位。

虽然我国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是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但是,地方法院在许多实际问题上依赖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法院在遇到涉及政府利益时选择避开。

中国的法院体系也体现了“上下级”的行政位阶意味,法院层级与行政层级相对应。正是在这种等级森严的行政层级下,为避免公权力瑕疵在司法程序中的公开暴露,法院宁可选择不立案。

而法院内部的考评制度也造成了立案难。比如,法院内部惯用的上诉率、调解率、判决率、发回重审率、结案率等考评制度,这些比率的大小、高低直接关系到法院自身工作业绩、部门业绩、法官业绩以及因业绩所连带产生的物质、精神利益。名义上的监督并未起到作用

游伟认为,纠纷游离于司法程序之外,这是法院不勇于担当法律职责的表现。

如何防止以立案审查来限制一些涉及权贵利益的诉讼;如何防止立案审查成为过滤公众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

这被寄望于此次民诉法的修改:碰到不立不裁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监督。检察院审查之后,确属可以立案而不立案的,向法院发检察建议或意见,要求按民诉法规定予以立案。

汤维建认为,审判权到哪里,监督权就应该到哪里,否则独大的审判权必然导致腐败。

但是,在民诉法大修过程中,检察院的监督权与法院的审判权之间的界限如何认定,成为一个难题。法院系统反对全程跟踪式的监督,认为损害了独立审判权。

“其实制约的因素很多,比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上级法院、媒体、公众。但由于中国尚在建设法治社会,法院权力从根本上不受制约,因此很多名义上的监督并未起到作用。”徐昕说。

6月12日,《法治周末》记者在前述案件涉及的标的物所在地看到,涉案的三块土地除职工宿舍仍由该公司职工居住外,停车场和餐厅明显荒废已久。排水沟中长出了杂草,值班室仅是一座空屋,备用停车场堆积着很多垃圾。

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 篇7

(2015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 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 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 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体的诉讼请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状时间;

(五)证据的名称、来源等;

(六)有证人的,载明证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第六条 当事人提出起诉、自诉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七条 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条 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民事、行政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三)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四)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自诉不予登记立案:

(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二)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第十一条 登记立案后,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按撤诉处理,但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减、免交诉讼费条件的除外。

第十二条 登记立案后,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审判庭审理。第十三条 对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诉状、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形,当事人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日内,查明事实,并将情况反馈当事人。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为方便当事人行使诉权,人民法院提供网上立案、预约立案、巡回立案等诉讼服务。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尊重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维护权益,化解纠纷。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对干扰立案秩序、虚假诉讼的,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的“起诉”,是指当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自诉”,是指当事人提起刑事自诉。

第十八条 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登记立案工作,按照本规定执行。上诉、申请再审、刑事申诉、执行复议和国家赔偿申诉案件立案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法院为何年底难立案 篇8

爱辉区人民法院卢宏波

立案是案件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第一道门槛,立案庭的工作不仅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窗口”。由于立案庭的工作辐射面广、任务重、难度大,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司法效率、还会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形象,因此,立案庭的工作必须加强。但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立案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疏漏,有些问题还严重制约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转,影响工作质效的提升。

一、当前立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立案、信访不分。在实践中,立案庭承载的职能繁多,除担负正常的立案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办理诉讼费的收取、减缓免审批、解决法律咨询、送达保全、上诉案件的移送、审判流程管理等工作,同时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全院的涉诉信访案件。从实现立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角度而言,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不应归立案庭管理,而当前立案庭的专职任务已十分繁重,如另把任务重、难度大的信访工作再融入到立案庭的工作范围内,势必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弱化了立案庭的工作职能,也极大地降低了立案庭的工作效率。

(二)立案审查不严,影响质量。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原告的诉状形式的内容审查不严,对原告提供的被告送达地址核实不严,造成送达不能;二是对立案的必备材料要求不严。比如离婚案件应当提供结婚证复印件,如结婚证丢失的,也应当出具民政部门的结婚证明,但有些立案人员仅凭《离婚协议书》及撤诉裁定书就立了案;三是立案时间把握不准。对一些判决不准予离婚或撤诉、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在裁判文书生效未满足6个月的因时限计算失误而提前立案;四是立案范围把握不准。当前,许多社会单位在遇到自己不愿意或处理不了的问题,常常不负责任的让当事人到法院起诉,由此产生的来访者或起诉者大量存在,实际上,一些问题不符合起诉条件,不属于法院立案管辖范围。

(三)立案标准不统一,实际立案工作混乱。我国现有的诉讼法对各类案件的立案标准、当事人起诉时应向法院提供的诉讼材料未作详细规定。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当事人起诉也仅作了“应当有明确的被告和具体诉讼请求、事实根据”原则性规定。法院在实际立案过程中难以做到标准一致,或多或少影响到法院司法公信力与权威。

二、加强立案工作的对策

(一)明确分工,职能分离。一是净化立案庭的职能。根据立案工作的特点及司法实际的需要,应将涉诉信访这一大块行政事务性工作从立案庭剥离出去,以减轻立案庭工作压力,进一步强化立案庭的职责;二是配足力量。当前立案庭的工作任务繁重,为提升立案庭的工作水平,根据立案庭工作的多样化、细致化、复杂化之特征,法院党组必须充分认识到立案庭工作的重要性,在司法资源配置上应向立案庭倾斜,让那些责任心较强、业务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好的法官或司法辅助人员充实到立案一线,以保证立案工作健康、高效运转。

(二)强化意识、保障质效。强化责任意识,在立案工作中要牢记立案庭的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重要一环,立案法官或其它工作人员必须用心做事,做到细审查、严把关,做到立案既合理又合法;要强化司法为民意识,立案庭是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司法形象的重要“窗口”,为此立案庭的工作人员应有全局观念,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不仅要公正服务,同时也要主动服务,并且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司法服务水平。

上一篇:奉献的名言素材下一篇: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