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

2024-10-26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通用13篇)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 篇1

小时候,常忍不住用手去拨弄亭亭玉立于水中的水仙,摸摸它幼小的花蕊,掐掐它圆滑湿润的根茎,讶异于一汪纯粹的水怎能涵养出这样娇美的花?莲花池底尚有三尺烂泥,仙人掌下还有万顷黄沙,小小水仙却只依托巴掌大的水杯长大。

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一种存心惹人怜爱的姿态,也不是痛苦无奈的挣扎,更不是自视清高的寡淡,而是一种真正生存的智慧。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苍鹰注定飞翔,它将孩子摔下断崖,一根根磨去老化的爪子,都不是为了获得人类的赞美,仅仅是它习惯于这样生存罢了。所谓“生命的顽强”,是否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戏码?或许我们不必用太华美的言语去修饰黄山苍劲挺立的迎客松,也无须对着贵州的石树啧啧围观,它们不过是在逆境中寻找到了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它们无意突破自然铁律,也无意去向更多人展现生命的伟大和光辉,只是沉默着、不言语,却有力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一朵开到恰好的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

中国古代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护了辽阔的中原和繁华的城市,这是一种迫于生存压力下的智慧;而后找开长城,南北通商,便利了周边百姓的生活,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智慧?

环境时时在变,促使我们去适应它,挑战它,在新的土壤中开出另一枝更灿烂的花。学会利用环境,抓住每一处机会,正如贵州石山上用树根团抱住大石的树一般,吸收阳光雨露,即便没有土壤,也绝不被逆境困杀!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 篇2

一、“藏”思想

“藏”思想是一种自然的思想, 它和老子所说的“道”具有相似的特质。在老子的眼中, “道”是至高无上的。“道”是中国哲学中最高的范畴之一, 常常被看作是“天道”, 万物的起源。“天”在道家眼中是自然的天, 同样“道”在道家也是自然的道, 如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 只有遵循这种自然之法则, 才能获得成功, 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道德经》中, 老子就说到:“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六章) 大道孕育万物, 神妙莫测﹑永不衰竭, 默默无闻的为万物付出却不居功。老子又说:“善为士者, 不武;善战者, 不怒;善胜敌者, 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 古之极。”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不与人相争的美德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也是自古以来生存的最高标准, 甚至有的时候这种不争会升华到一种刻意的“藏”, 不仅不与人争, 而且刻意隐藏自己的才华。从这里可以看出, “藏”精神其实就是“道”的性质的扩展, 不居功, 积聚自己本身的能量。

即使老子从未正式的提出“藏”思想, 我们依旧从不争中提炼出来。春秋战国时间, 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 频繁的出征, 百姓没有安定的生活, 国家得不到和平的管制。老子无论是对国家的管理还是百姓自身发展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老子还说:“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大邦。”可见, 居下流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会导致“取”得对方的结果。做人也是这种道理。“直木先伐, 干井先竭。”一般来说, 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的先干涸。嫉妒贤才, 几乎是人的本性, 所以有才华的人才会总遭遇不幸和磨难。老子认为, 做人最好“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即使你认为自己有满腹的才华, 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也要学会藏锋露拙, 这是一种能量的内敛, 也是一种对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如是, 在当今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也如是。

二、“藏”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藏”思想虽然有其消极的因素, 但在当代它仍有借鉴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的全面发展,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都需要学会这种“藏”思想。因此, 如何充分的认识“藏”, 正确的将这种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1、不要锋芒毕露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 纯真的品质仿佛好像污染, 大方之形仿佛好像没有棱角。根据《史记》的记载,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 外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是毫无差别的。老子还告诫后人:“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则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一个人不自我表现, 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人不自以为是, 会超出众人;一个人不自夸反而会赢得成功;一个人不自负, 会不断的进步。

比如,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 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上级的重用, 往往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期盼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 表现得锋芒毕露, 凡是都抢着第一个完成。但是, 却没有想到, 这种抢先实际上是过早的将自己推向了失败的边缘。无形之中, 已经将自己摆上了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的定位上。因为处处显示自己的强势的一面, 人们会自然的觉得你比别人强悍。一旦, 出现了什么错漏和失误, 别人就会抓住不放, 落井下石。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想到为自己留条后路, 才华不可露尽, 当需要的时候展示, 给他人惊叹, 这才是硬道理。

所以, 一个人应该善于去隐藏自己的才华, 我们要相信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久, 才可以厚积薄发。当今社会, 流行这样一句话“人怕出名, 猪怕壮”。越是耀眼的名人, 他们做事情就越低调, 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就会引来巨大的风波。

由此观之, 人自身的发展当然需要具备“藏”思想。纵观历史, 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才华横溢, 锋芒太露, 得到朝廷重用提拔, 又遭暗算, 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2、做人需糊涂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直线的极端似曲线, 巧妙的极端似笨拙, 最善辩者却似笨嘴。引申之后的意思是, 最聪明的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 但平时像个呆子, 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 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所以说, 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 都需带一份憨, 带一份痴。巧中有拙, 拙中有巧, 用大智若愚的一种心态活于当今的社会, 这个就是“藏”智。

古时候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就说明了太过于聪明反而不好。混沌本来没有一窍, 儵和忽却好心的帮助他开窍, 却害死了混沌, 这刚好说明了老子“大巧若拙”。懂得越多, 看的越透彻, 要求回报的欲望就越高, 对社会越不满, 人生越痛苦。人一旦知道的越多就越要仔细盘算, 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了生意, 计较得失, 越是得到的越多就越不满足, 职位越高就越是想往上爬, 不择手段。做人还是“屈”一点好, “拙”一点好, “讷”一点好。

金庸笔下的郭靖, 以他傻里傻气的个性, 不仅追到了黄蓉那样机灵的女孩, 而且还学到了绝世武功, 做上了武林盟主, 成为了武林高手。热播的影片《战国》, 孙膑遭到庞涓的暗算后, 身陷绝境。然而孙膑却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决定装疯卖傻, 以此来松懈庞涓的警惕之心, 试图逃走。庞涓十分狡猾, 为了验证孙膑狂疯的事实命令仆人将它拖到猪圈中, 孙膑披发覆面, 就势倒在猪粪中。伺候庞涓对孙膑疯的事情虽然仍旧半信半疑, 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的松懈了。孙膑却依旧装疯卖傻, 不松懈。最后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 这才使得孙膑得以逃出魏国。孙膑“卖傻装傻”, 骗过庞涓, 保全了自己。只要懂得装傻, 就并非是真正的傻瓜, 而是大智若愚。

在现实生活中, 更要做到大智若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亲近, 保全自己。在生活当中, 只有傻人活得最痛快, 最开心, 最轻松, 不太计较自己的得失, 对自己, 对他人都很宽容。精明人是看不起傻人的, 他们同时防止自己做傻事, 每一步都会思前量后。可是结果却总是让他们不满意。甚至不但干了错事傻事, 还招来了许多潜在的危险, 落入别人的陷进。傻人有傻福, 尤其是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 装傻, 做傻人, 说傻话, 容关乎经籍中的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 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虽然作者会竭力用合乎《史记》出现时的语境去注疏, 但时代已经久远, 不可能毫无出入, 观感相同, 于是只得走上主观加工一途。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记录却是多样的, 因为记录是人为阐释的结果, 有意为之, 抑或无意为之, 主观造成, 抑或客观使然。不论是当事人的记录, 还是非当事人的记录, 都是人为的主观加工, 或多或少, 或整体或部分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的痕迹。历史永远是一个追寻真相却无法发现全部客观真实真相的过程, 纵然你置身其中, 由于人心无法穷究, 亦然, 穷究亦是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 而非那个本心, 这也是历史的悲剧之所在。因此历史的来源就是阐释选取自己看中 (重) 的部分。

摘要:老子“藏”的思想提出是针对个人的生存而言的。在老子所处的战乱时期, 个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 “藏”的精神刚好可以明哲保身。在如今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 更要学会藏锋露拙, 这是一种能量的内敛, 也是自我生存的有效手段。本文借此探讨, 老子“藏”思想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藏”,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上官一线.老子智慧讲堂[M].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

[2]刘固盛.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M].岳麓书社, 2009.

[3]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4]兰喜并.老子解读[M].中华书局, 2005.

[5]梁文娟.老庄哲学与“虚静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08 (7) .

[6]曹勇宏.老子:冷笑着的智慧[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7]吕双波, 田洪江.读懂老子[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8]庄子, 老子, 等著.胡仲平, 编著.中国道家[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9]田云刚, 张元洁.老子人本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课程:生存的智慧 篇3

[关键词]课程;生存智慧;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16-04

课程论总是跟随哲学的知识论的变化而变化。当代中国的课程论中有一种跟随后现代的非理 性主义者反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倾向。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用 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崇拜。本文提 出一个带有调和性质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并展现笔者个人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是生存的智慧

课程是生存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所谓生存的智慧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体验、接 受、感悟和认识到的,能让人过一种自主、自由、自在生活的生活经验、理性知识、感受能 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大体说来,在西方现代观念中,生活经验是指那些感性知识,是一些粗糙的、杂乱的、易变 的意见和感受;只有理性知识才是精确的、永恒的、普遍的,唯物论者认为它来自感性知识 ,是感性知识的升华和抽象,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先验的存在;理性知识又分工具理性和实践 理性,前者是那些教人做事的科学知识,后者是那些教人做人的行为规范。后现代主义反对 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分作两样,认为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同时又包含了生活的本质。现 代主义认为理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在西方,知识论与 实践论密不可分而有所不同。经验和知识来源于实践,即使是唯心论者,也认为知识来源于 反思或回忆等“实践”活动。实践能力需要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并不构成实践能力的 全部,感受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某些先天的器质性特征有关,是以先天的素质为基 础,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西方还有一种难以证知的生存智慧,那就是精神信仰, 包括对理念的信仰、对伦理价值的信仰和对神的信仰。

在古代中国,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生存智慧,需区别而论。先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孔子 以前,君子就是君之子,即贵族子弟,小人则是贵族统治下的劳动者。孔子之后,小人通过 学而入仕,也可成为君子。到了孟子时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劳心与劳力的区别,劳心者 是君子,劳力者是小人。汉以后兴太学,举贤良,读书蔚然成风,读书人就是君子,其他的 是小人。宋以后理学兴起,遵从天理的就是君子,被人欲所驱使的就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所 应具有的生存智慧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 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懂得道义,小人懂得利益。君子心 中装的是道德,小人心中装的是土地。小人要学习和掌握耕种土地、获取利益的生活经验。 君子要学习六艺六经,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总之,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学习的主要是 以礼为核心的为政、做人的知识和本领;小人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学习的主要是稼圃之类的 做事的知识和本领。

中国古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君子,对小人之学并不重视。中国古代的士人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并且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因而我们所见到的精神文化大都是君子之 学。科学技术(天文、历算、医药除外)在中国古代属于小人之学,不登大雅之堂,只在劳 动人民之间通过带徒学艺的方式传授,因而流传至今的古代科技大都是些经验性的技术,中 国古代缺少高深的科学理性知识。西方人则努力探寻科学理性知识,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一种 宗教或类似于宗教的信仰,而不是中国人那种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的,以道德实践和审 美体验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略述于上,如何打通?我不想卷入哲学的讨论,只愿陈述个人 的“意见”。我认为,我们的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 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生活经验是人们为人处世时所运用的规范、技能和技巧,需要、欲望、态度、体验、情感、 情操、意志、决心、希望、感觉、思索、想像等一切心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具体的情境结合 在一起。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属于群体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既能 从中抽象出规则和规范,又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是一种完整的、真实的生存智慧。生 活经验虽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重,却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存智慧。后现代 所推崇的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的古人一直在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成 果的知识,没有哪个国家的“原始叙事”有古代中国那么丰富。

课程:生存的智慧中国人所缺少的是西方人从古到今所不懈探求的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从感性经验中归纳出 来的,或是根据普遍法则推导出来的。中国还没有现代化,如果追随西方后现代理论家批判 现代理性主义,那又是一场“大跃进”。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我们需要工具理性。中 国的市场规则、法制体系和民主制度还很不健全,我们需要规范理性。后现代批判的是夸大 理性作用的理性主义而不是理性本身。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 用的倾向,这是在强调理性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 非理性主义的崇拜。

生活经验存在于生活情境中,理性知识存在于书本中。精神境界既存在于生活情境中,也存 在于书本中。某些生活情境因为有高尚灵魂的介入,动人心魄,净化心灵;经典作品中承载 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先哲往圣的伟大人格,能引发读者对事物本原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精神境界在动人心魂、引人沉思的生活情境和经典作品中,但它又不是这些情境和作品本身 ,它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孔颜乐处,是孟子所说的比生命更重要的、不可移易的人间道义, 是文天祥所说的赋于万事万物的天地正气,是陶渊明所说的难以言说的此间真意,是李白身 上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饮者风度,是毛泽东身上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豪气。

二、课程是学生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课程是学生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是经过学生选择的生存智慧,是学生创造的生存智慧;体 验、选择和创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要让学生体验课程,否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要让学生选择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听从指使的奴婢。要让学生创造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困 于传统的庸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 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人有需要和欲望,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人有所好所恶,有所善所不善,有 所美所不美。所好、所恶、所善、所不善、所美、所不美是人对物、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 。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人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体验,也是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到了 的生存智慧才真正与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须臾不离,终身不去。现代课程主要是一些价值 中立的学科知识和一些关于价值观、审美观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思考,而很少 有体验。体验总是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的体验,要开发被学生体验的课程,就要回到被理性 层层抽象掉了的生活情境中去。

人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就有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在同一生活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 体验。体验的不同取决于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我 们不能选择如何去感受和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来改变 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于自己生命的 责任。孔子总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七十二贤人各有所能。

选择的是已有的知识,是传统,是前人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人类是在创造中进化的,每一代 人都会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生存智慧。农业社会创造的少,人们主要依据传统生活,悠闲自 得,日子很长很长。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 生存智慧,是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个人是在创造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的。创造得越多,限制人的外在力量的改变就越大,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因此,把课 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也是个体的成长、个性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这

话若在30年前说是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的,今 天仍这么说,则要与后现代主义有一番讨论才行。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教育中由于突出了教师的权威,从而忽视 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提出“双主体”的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谁也 不是什么权威,事情要商量着办;谁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要讨论,要对话,要交流, 最终所形成的意见无非一种“主体间性”。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教师、学生、文本是 课程的三个要素。教师这一要素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 观点作出考察和评价,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样的,不具有特别的权威性 。在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参与者之一。[1]

罗素说过:“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 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 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 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 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 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 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 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 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2]西方哲学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如何对待理性与激情的问题,而二者之间始 终没有 调和过,思想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无非是非理性主义的 一种新的形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世 纪的非理性主义源于柏拉图的人性论,认为人有欲望所以需要纪律的约束,人有激情所以需 要英雄主义的气概。因此,中世纪的非理性主义者虽然反对科学理性,却极力推崇规范理性 ,是一种纪律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们既反对科 学理性对人的异化,也反对纪律对人性的约束,向往自然和自由,是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思 潮。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中,没有外在于活生生的 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律、原理、教条、规范、规则。因此,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者既反对 科学理性,又反对规范理性,还反对权威和偶像。

明白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只不过是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动,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 一个时期的思想走向僵化,需要来一次思想创新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当我们敞开 胸襟学习西方思想的时候,首先要反思中国的传统并认清中国的现实需要。理性主义崇尚权 威,理性主义的权威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理性知识,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行为堪为世人准则 的人。理性主义的权威走向极端必然导致专制,导致对普通人思想的禁锢。非理性主义关注 个人的情感,其实非理性主义同样可以导致对他人的统治,它不能创造权威,却能制造偶像 。非理性主义的偶像是那些充满激情,具有宣泄激情的表演才能,行为敢于冲破现有规范的 人。非理性主义的偶像崇拜走向极端必然导致堕落,必然伤害普通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看 看我们身边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例,就会明白这一道理。

要理性主义还是要非理性主义?要专制还是要堕落?要禁锢思想还是要伤害感情?显然都不 能要。要什么呢?要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要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体验课程 ,选择课程,创造课程,是对学生个性、需要、情感的尊重,但学生的选择和创造需要教师 理性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更要尊重教师的权威。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 程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无处不存在教师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248-261.

[2]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 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 23.

(责任编辑 徐 丹)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JIANG Guo-ju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 hina)Abstract: The paper defines curriculum as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of the student s' experience,choice and cre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s. This d efinition tries to combine the views of curriculum in the pre-modern and the mod ern times with that in the post-modern times.The author holds that our wisdom ofexistence should include the life experience emphasized by the post-modern time s, the rational knowledge highly esteemed by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spiritualstate pursued by the pre-modern times.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under 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初三作文:生存的价值 篇4

不要犹豫,不要动摇。只要你紧紧守住真、善、美的一颗心,你还是你,你就是你!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会因为逆境和挫折而贬值。别人只能伤害你,却无法击垮你!这个世界唯有爱是永不消逝的,你永远为爱你的人所需要,生命也因此而有价值!我们也许不是帝王将相,不是仁人志士,没有“站在风口浪尖,握住日月旋转”的万丈豪情,也缺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壮志情怀。我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而正因为我们普通,我们渺小,则更不可以丢掉唯一的那点自信。更何况,小草和大树,究竟哪一个是另外一个的背景和衬托?谁能说得清楚?而且会是一层不变的吗?此一时,彼一时,因时就势而已。

相信爱,相信每一个人对于爱他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复制,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青山常在,绿水依依,真爱永驻,情满人间!每个人都一样,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除了生命我们一无所有。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生命就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当你完成这种使命时,生命里就出现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白昼给了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却用它探求夜的深邃。”的确,每一次生命都注定了它奋斗的目标和历程。无论如何,只要你活着就会有一个目标,我们还要学会珍惜与奋斗。

大思想家孟子也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千番百次的磨练,不畏惧艰险,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每个人的使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生死之间徘徊,正像一颗划破夏夜的流星,转眼间跨越了光明与黑暗的时空,但有些跳动而活跃的生命却在瞬息之间迸发出了自己最绚丽的光华。不管历经多少坎坷,每个人的生命都曾出现过黑暗,但只有没有悲观失望,以此为动力,在黑暗快要吞灭光明之际,挽救自己。

初三学会生存自我保护作文 篇5

在我的脑海中有些故事已经被岁月抹得一干二净了,唯独有一个故事我至今仍然记得一清二楚,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如何自我保护。甜甜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总要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这天,爸爸做饭,甜甜帮忙打下手,一会儿拿碗拿筷,一会儿又端菜端饭。一碗香喷喷的汤做好了,甜甜双手端着汤,从厨房往外走。没想到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滚烫的汤撒在手上,疼得她直跺脚,眼泪都出来了,甜甜疼得没有知觉了,爸爸这才闻声赶来,看见甜甜被烫的手,一把将甜甜拉到水池间,打开水龙头,让凉凉的水,慢慢地流到甜甜的手上,甜甜的手这才渐渐的恢复了知觉,这个时候爸爸又找来了一件干净的软软的衣服盖在了她的手上,父女俩急忙去了医院,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解除了痛苦。

生命是一颗种子,需要用知识和常识来浇灌,才能开花结果,才能保护我们脆弱的生命。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还要学会相关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危险来临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初三作文 篇6

刚到山脚,一阵阵带着青草味和泥土气息的空气就钻入我的鼻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连我这个久居此地的人也感觉注入了能量,全身充满了活力。在繁忙的都市呆久了的城里人,更是渴望回归大自然。每到周末,湾里就成了都市人假期心驰神往的地方。他们轻装简行,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给这寂静的大山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我们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向上攀登。原以为山路曲径通幽。不会有多少行人,可出乎意料的是,一路上,上下山的游客是络绎不绝。有热情洋溢的学生,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也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上山者个个精神饱满,活力四射。下山者虽然是汗流浃背,略显疲态,但是轻松和快乐跃然脸上。

山路崎岖且有点陡,给登上者增添了不少的麻烦。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倒也不觉得很累。有时候碰到其他的人群,也会相互聊上几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似乎都变得亲切、友善了。

约莫行了半小时,大伙儿稍显疲惫。便找一块大石头小憩一下。这时候,我才有功夫认真欣赏周围的风景。我忽然觉察一路走来,周围的灌木和杂草长的并没有想象中的茂盛。倒是这山上的树木比山脚下的树要高大挺拔得多。山上的树棵棵笔直向上,直插云霄,且少有旁枝。只是到了主干的顶端才长出些枝节,虽然枝干不是很多,但也是枝叶茂盛。

我仔细揣摩个中缘由,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由于山上树木栽种的密度比较大,树与树之间的间隔非常小,树枝横向伸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只能向上延伸了。这时候,茂密的树叶早已是遮天蔽日,浓荫华盖,即使外面艳阳高照,走在山间小路上却是阴凉舒适。这些树要想获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就必须一个劲的向上生长。越是到后来,争夺就越激烈,越残酷。为了生存,它们只能把全部的精力和能量都集中在向上延伸上。自然也就无暇,也没有能力再去节外生枝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树顶端异常茂盛,而下面没有旁枝的原因了。在期间,有几颗稍矮些的树因为缺少阳光,早已经枯死了。这令我心生震撼,没想到在这平静祥和的大自然里,竞争也是如此的激烈。

不过,细细想来,这些生长在大山里的树木,虽然要为了数点阳光而拼尽全力的生长,但是数年之后却成就了它们铁干虬枝、根基弥深、高大挺拔的栋梁形象。虽然它们没有马路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婀娜多姿,但却比马路边上的树木更有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和可贵的经济价值。虽然它们没有公园里的鲜花耀眼夺目、妖艳多彩,却比鲜花更加令人昂首观之、肃然起敬。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人也是一样。在逆境中成长的人,为了生存,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一旦时机成熟,必将大展宏图,成为争相抢夺的人才。而那些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人,他们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应对困难的能力,适应环境的速度和把握时局的能力和前者比起来更是望其项背。他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潮中四处碰壁、举步维艰,稍一不慎就会成为社会的淘汰品。……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 篇7

《飘 》、《简·爱 》、《红楼梦 》是二十世纪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部作品。 《飘》中的郝思嘉, 《简·爱》中的简·爱及《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21世纪, 在科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 伴随它的是愈来愈激烈的竞争。 正是因为如此,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智慧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联系。 本文着手分析这四位女性是如何在激烈的现实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二、四种生存智慧

1.坚持不懈的拼搏, 更坚强, 更执著。

这种精神是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须拥有的, 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处于复杂的环境中, 甚至一步也无法向前移动时, 这时如果你有足够的拼搏劲, 足够执著, 激起勇气, 那么最终会找到让自己摆脱困境的方式。

简·爱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没有足够的财富, 没有华丽的外表甚至没有家庭成员, 她从小寄人篱下, 饱尝苦楚。 她的姑姑总是把她当做讨厌的人, 她的表哥经常痛打她。 甚至后来被送到劳渥德慈善学校, 又遭到很多虐待。 但她没有失去信心, 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有句古谚语说得好, 即使是燎原之火也无法将绿草烧尽。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它们又开始生长。 简·爱就正如那烧不尽的草, 她努力奋斗, 使自身更强、更坚韧不拔。

《飘 》这部作品更是把美国妇人奋斗于逆境, 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 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郝思嘉,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 历经情场失意, 内乱战火, 家园重建, 爱女夭折, 丈夫出走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很少胆怯, 没有选择逃避, 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 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命运, 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自己手中。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便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

复杂的生存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取得卓越的成就需要坚定的意志力。 对这种目标的追求和盼望足以使人产生强大的动力帮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 正是在追求的过程中, 简·爱和郝思嘉体现了那种执著的精神,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使自己更加坚强。

2.敏捷的思维, 丰富的知识。

知识时代, 社会高速发展。 社会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现实生活让我们明白了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是多么重要, 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生存需求, 现在该是尽力学习的时候, 让自己尽可能多地获得更多知识并把知识变成生产力和财富。 否则, 你就不会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智慧不仅是一种分析、判断和创造的能力, 而且是一种思维敏捷、锋利机智的反应。 如果你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 那么不断增长的知识将会转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才女。 她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 在“红楼诗人”中最负盛名。 清代红学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便称赞她道:“林黛玉人品才情, 为《红楼梦》之最。 ”时至今日, 林黛玉诗中仍有许多名篇名句牵动着读者的心。 如那首《葬花吟》, 在红楼梦中, 它是一曲哀婉凄美的绝唱。 全诗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是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正是由于林黛玉身上所具有丰富的学识使得她受到众人尊崇, 对周围事物更具有旁人所无可比及的细腻、敏锐的洞察力, 这使得她成为所处时代的先知。

3.追求经济独立。

真正的生活本质就是独立。 人们之间的相互独立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基础之上的, 而经济的独立是真正个人独立的先决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 把郝思嘉看做是贪婪、冷酷、无情和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她的优秀品质———打破世俗的偏见, 发展经济, 最终独立。

看看当她陷入困境时做了什么, 南北战争爆发之前, 她是无忧无虑的女孩儿,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 黑人女仆离开了, 妈妈也去世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破坏了, 为了得到3000美元, 留住她的Tara, 她不得不嫁给弗兰克。 正是这种经历让她明白了经济的保证对于一个女人的生存有多么重要。 在战争期间她遭受了很多, 这也使得她明白了无论丈夫多么有钱, 那都只属于他的, 而不是她, 如果女性没有钱, 那她就只得迁就男性, 不得不受他们的控制。 一个女人只有做到经济独立, 才能有独立的个人空间, 将来才能有保证。 尽管和白瑞德在一起, 她仍旧操纵自己的磨坊, 还开了个小酒馆, 在她的精心谨慎的管理之下, 这两处的生意越来越好。 当其他人在为倒塌的房屋哭泣时, 郝思嘉却为生存而拼搏, 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不愿被男人世界控制。 她是独立的, 喜欢挑战, 她有自己的事业, 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 她是成功的, 毫无疑问, 她是现代美国妇女的典型代表。

4.与他人建立友善关系。

人类是一种社交动物。 人类必须在一定的社交范围内生存。 也就是说, 这种生活方式决定每个人必须在一定的关系圈中生存。 薛宝钗是《红楼梦》一书中绝顶的社交高手, 书里描写她的地方处处体现。 一开始, 她给人的印象是罕言寡语, 安分随时, 衣服半新不旧, 足以看出她的心思细腻, 谨言慎行, 处处留心, 高贵而不骄奢, 美丽而不张扬, 寡语而稳重, 所以宝钗是得人心的, 上至贾母, 下至小丫头都喜欢她。

与此同时, 薛宝钗笼络人心的手段也很高超, 就说薛蟠给她带回些土产, 她细细地分拣了送人, 赵姨娘见她送东西给贾环心里非常高兴, 夸她会做人。 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呢, 她挨门送到, 并不遗漏一处, 也不漏出谁薄谁厚。 宝钗是心机深沉的, 试问她是真的看重贾环母子吗? 未必, 或者确切地说, 她只是为人精明惯了, 连一些细小之处都会顾虑周全, 至少这样做不但能让别人高兴, 自己又不会损失什么, 还能在一些未料的时候起着良好作用, 当你为别人点了灯, 别人也一定会为你照亮、让路, 于自己不是方便很多吗? 所以想学交际的人, 不妨向宝钗学习, 在她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三、结语

世界在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 对女性来说, 生存智慧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分析了四位女性不断抗争和奋斗的精神, 这能给我们以不断前进的动力; 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管理和发展经济能力可以使我们经济独立;良好的交际能力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正如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因为简·爱有拼搏执著的精神, 所以她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稳定的事业, 最终, 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尽管黛玉过早离去, 可她获得了一世英明, 得到了他人的喜爱;在既封建又开放的荣府, 薛宝钗有稳定的地位, 得到信任;在战后, 郝思嘉生存下来了, 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四种智慧可以指导我们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M].北京:文化与艺术出版社, 2005.

[2]胡宗锋.Highlight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Questions and Answers, Xi’an:Press, 2002.

[3]李伟, 袁方.生存靠什么[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驴子的生存智慧 篇8

每天都干这样的活儿,可是却得不到什么特别的奖励,黄牛渐渐玩起了心眼,它想反正活儿是大家的,又不是我自己的,该偷懒时就偷懒。于是,它一点都不使劲。可是,主人一点都发现不了。黄牛庆幸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为自己没费什么力气,依然能享受同马和驴子相同的待遇。

一段时间之后,马也发现了黄牛这个秘密,可是主人并没有对它怎样,于是马也开始效仿。主人依然没有发现,干完活儿后,依然给它们三个分同样的草料。马为自己的聪明而偷偷地发笑。然而,那么大的犁杖有两个偷懒的,驴子身上的担子自然就变重了。它每天都得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这才能够保证犁杖的正常运行。虽然每天流了很多汗,可是它并没有任何怨言。

一天,主人的犁杖坏了,不得不换成小的犁杖。换了小犁杖后,就不用三个同时拉了,只需一个就可以完成。主人考虑到黄牛的力气大,于是就让它上场。黄牛拉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无论主人怎么抽打,它都不动弹,因为它真的没有力气了。主人气愤地换成马,可是马的表现还不如黄牛,主人气愤极了,他想这驴子肯定更白扯,根本就不用再试了。谁知,驴子却主动要求试试。主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它,还是同意了。让主人吃惊的是,驴子不仅能拉动那个小犁杖,而且还拉到了终点,就这样,驴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一天,主人奖励给它很大一堆草料,而黄牛和马只能羡慕地看着。第二天,主人就將黄牛和马卖到了屠宰场,而驴子在劳动中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驴子之所以能够给主人惊喜,是因为它平时的付出与磨砺,它知道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而是给自己干的。于是由于它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让自己拥有了大的本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工作不是给任何人干的,而是给自己干的。任何想要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无异于自取灭亡。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 篇9

得自天籁的智慧生存--从传统文化的比较中看佛禅的生存智慧

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不管是儒、道还是佛教,在理论上都是自成体系的,在实际中都有其独立的生存能力;它们酿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乐生精神,显现出了中国哲学共同具有的`人文关怀特质,而中国佛教哲学的圆融智慧及对人类关怀的终极性尤其突出.

作 者:韩凤鸣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江苏,南京,210092 刊 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920 关键词:佛教   智慧   乐生精神  

《生存的智慧》阅读答案 篇10

2、文中第四自然段“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尺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它引出了下文哪些议论?

3、在文中所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负罪感,应该反躬自省”,这是针对上文的哪些内容而言的?这样写有何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以自然界的故事开篇,进述了动物界为了保持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受破坏而舍生取义的行为,以反衬我们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种种劣迹,以“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三、四段写自然界一幕一幕的故事,引发了作者为动物界维护生存环境平衡的行为的感叹,“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力重千钧,气贯山河,发人深省。

C、“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这是指人类“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语言犀利,明快,直斥人类的不良行为,乃本能使然。

D、本文通过动物和我们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的对比,作者感叹动物行为的悲壮和伟大,而谴责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任意破坏行为的可耻。这种对比发人深思,反躬自问,给人警醒。

适应的生存智慧等 篇11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蜥蜴哲学”。这是一位经济学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的。他说,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小企业的营利点要比大企业高?原因就在于小企业更具有适应性,它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教授称之为小企业的蜥蜴化生存之道。

一个强者总是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强者的面目,而不甘以弱者的姿态出现。有位企业主,他的工厂一直是市里的明星企业。五年前快到年末的时候,企业主却自杀了。这是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而调查结果更出乎意料。企业每到年末都要给职工发放奖金,在全市的工厂中,他的工厂发给职工的奖金每年都是最高的。但那一年,因为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工厂拿不出一分钱的奖金。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愚蠢地选择了自杀。

强者的悲哀也许就在这里,他无法像蜥蜴那样更换自己的皮肤。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恐龙高大么,但它却在地球上奇迹般地绝迹了。相对于强者来说,弱者有更多的选择和妥协,因为懂得适应。他们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也许真是如此。

做小本生意有诀窍

巧占市场盲点 小本经营者如果被动随波逐流,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其实,经济愈发达,社会愈进步,人们的需求就愈细化。事实上,大市场之间一定存在着大企业无暇顾及的缝隙市场,它非常适合小本经营。因此,小额投资者应该跳出固有、狭窄、僵化的思维模式,从更长远的时空上把握市场运作规律,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独辟蹊径,致力于经营人无我有的商品和服务,巧占市场盲点。如经营与大商店商品相配套、相补充的商品,在三百六十行之外开辟擦洗、接送服务等新的行业,以及新奇特商店、夜市等等,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便利服务。

不要把利润看得太重俗话说“三分利吃饱饭,七分利饿步死人”。利润微薄,但容易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从而靠销量占优势来弥补价格上造成的损失。小本经营资本相当有限,最怕造成商品积压,资金周转不了,成为死钱,包袱越背越重,影响下一步的经营,形成恶性循环。小本经营者尽管明白薄利多销的道理,但这也是他们最易忽视的经营方针。市场上价格欺诈行为多体现在小公司、小商贩身上,最终害人又害己,成为短命生意。

要额外服务商家为了促销,有的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之路,有的给顾客赠物或返券,有的搞抽奖回报,有的借媒体之势大做广告,可谓费尽心机、想尽办法,但这些司空见惯的促销手段效果往往都不是太好。一位经营灶具生意的老板,想出了“买灶具免费送婚礼录像”这一揽客的绝招,一时间吸引了很多新婚夫妇上门购买,生意比同行好得多。

为顾客提供便利 资本雄厚的大企业经营重“守”,做小生意的小本经营重“走”。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发布促销广告,利用自身优越的经营环境、齐全配套的商品和服务,等顾客主动上门。小本经营者一般经营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容易和顾客建立稳定的联系,因此流动销售和送货上门的方式往往更能迎合顾客的需求。

生存智慧:成功与失败的游戏 篇12

你所问的问题是所有那些被训练成自我主义者的问题。很不幸地,整个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现代教育都教导每一个人要成为一个自我主义者,要成为强者,要结晶起来。

那个观念是:教育把你准备好去应付竞争的世界,它是一个经常的战争,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敌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竞争者。除非你有一个非常强的自我,否则你无法成为一个总统,你无法成为一个首相,你无法很成功地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将会保持没没无闻!被留置在路边,而整个竞争者的队伍将会走在你前面,你将会被每一个人压在下面。从最开始,每一个小孩就被灌输这样的恐惧——你必须非常强,否则你将会被压扁。每一个人都试图以某种方式来求得胜利,每一个人都在竞争,想要超越别人,想要变成特别的人。你所问的问题就是来自这种错误的教导,这种完全不合乎人性的教导。你是一个错误世界、错误文明和错误教育系统下的牺牲者。

你问说:“为什么接受失败是那么地困难?”它会伤到自我,否则是没有问题的。你觉得不必要地担心说你无法接受失败。你说:“我宁愿牺牲我的幸福也不愿意承认我失败了。”想要竞争的那个概念就是自我主义的,它是病态的。成为一个失败者并没有什么不对,勇敢地成为一个全然的失败者!做任何你所能够做的事,如果结果还是失败,那么就带着尊严来接受它。一定有人会失败,有人会胜利,有时候换个口味,失败也不错,从失败中可以学习到的跟从胜利中可以学习到的一样多,你可以学习无我,你可以学习谦虚,你可以学习接受一切生命所带给你的,所有这些事情都将会使你成熟,那么谁会去管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

人们会很不必要地顾虑到说整个世界都在看他们,但是事实上没有人有时间,每一个人都对他自己的竞争有兴趣。

在被选为美国总统之后,里根回到了他家乡的小镇,他问一个以前学校时代就在一起的老朋友说:“我想你们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所获得的这项殊荣,是吗?”

“是的。”他的朋友回答。

“他们都怎么说?”里根问。

“他们没有说什么,”那个人回答:“他们只是笑一笑。”

谁会去管你?人们只是笑说这个白痴当了总统。事实上,如果你失败了,别人可能还会同情你,但如果你是一个胜利者,你无法得到别人的同情。

一个人必须把人生看成几乎就像是一个游戏的地方,一个人必须学习游戏风度,一个人必须知道有人会是成功者,有人会是失败者。如果你是一个谦虚的人,你一定会喜欢你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而不要剥夺别人的胜利。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有可能因为你把成功让给别人去享受,因而你能够享受那个失败。他的胜利要依靠你,你本来可以剥夺他的胜利。

一切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很深的觉知去思考和去看说这是仅有的两个可能性。用你所有的能量和强度全力以赴,但是你不必然会成为胜利者。当别人胜利,你也要为他的胜利高兴,那是一个很美的游戏,不要觉得有挫折感,唯有当你没有全力以赴,你的失败才是一项挫折,如果你有全力以赴,你可以使你的失败变得比胜利更有价值。

你似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把生活当成游戏,享受它的每一面:失败、胜利、走入歧途或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夜晚的黑暗或很美的黎明。两面都享受,享受所有的可能性,从每一个经验学习某种能够使你更成熟的部分,学习比较不要那么严肃,而比较有了解性一些,具有一点幽默感。

有三个女人过世而去到天堂的珍珠门,圣彼得在那里接见她们。“你在地球上有避开性吗?”他问第一个女人。

“我完全避开它。”她回答。

“非常好,”圣彼得说:“这里是一支金钥匙,它能够打开天堂之门。”

然后他转向第二个女人,问她说:“你呢?”

“我嘛,”她回答:“一半一半。”

“好,”圣彼得说:“这里有一支银的钥匙,它能够打开炼狱之门。”

然后他问第三个女人说:“你呢?”

“我?”她回答:“我做了一切你想象得到的,同时还做了很多你想象不到的!”

“太棒了!”圣彼得说:“这是我房间的钥匙,我等一下就来。”

职场生存智慧 篇13

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增加知识和技能,但只有学习还不够,在处事的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地加以总结、优化和提升,以便从成功中找到方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把失败当成对自己的忠告,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自身的成长,研究成功要从研究失败开始,超越失败后,你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案例:凯撒领军出征,每次获得胜利必以酒肉金银犒赏三军,随行亲接班人仗着酒胆问凯撒“这些年来我跟着您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同期入伍的兄弟,做官的做官,做将的做将,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小兵一个呢?“凯撒指着身边一头驴说”这些年来,这头驴也跟着我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为什么直到现在它还是一头驴呢?”。英国有一个动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第一次,他把一支蚊香放到一个蚁窝里面,蚂蚁看到对他们来说犹如扑天大火的蚊香,不知所措。二十分钟以后,所有蚂蚁倾巢而出来扑灭蚊香所带来的火灾,喷射身上排出的蚁酸,前仆后继,在一分钟内就把蚊香扑灭了,但死伤也不少。第二次,过了一个多月,这个科学家点了一支蜡烛,放进同样的蚁窝,蜡烛和蚊香相比,火势、火力比过去更强了,但这时蚁群并没有惊惶,而是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开展了扑火行动,这次同样是一分钟扑灭了火灾,但无一伤亡。

以上蚂蚁的六个特性往往是我们处事中所不及的,我们也应认时时刻刻想起这不起眼的动物,从而进一步鞭策、鼓励自己,以便在处事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上一篇:工伤保险基金监督检查报告下一篇:大学生必读的励志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