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谈生存环境

2024-07-25

作文:谈生存环境(通用9篇)

作文:谈生存环境 篇1

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心”,实践活动的项目是环保。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老师把我们领进了活动教室,同样把我们分成四个大组,我依然担任组长。老师打开了大屏幕,让我们看一看“地球的十大环境危机”是什么?看后,我脑袋都快炸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太可怕了,太危险了。而让我震惊的是这十大环境危机竟然有好几项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哎,看来我们人类太不注意保护环境了呀!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是酸雨蔓延,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成灾等。

酸雨被称作是“天堂的眼泪”。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蚀性,降落地面会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鱼类死亡,建筑物及名胜古迹遭受破坏。而且目前酸雨有越来越广的趋势,人类难道还要继续等待吗?

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至今已成为地球特别是城市的一大灾害。垃圾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不仅会污染周围空气、水体,甚至还会影响地下水。有的工业废弃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生命。我们人类难道还不该醒一醒吗?

这次的实践活动又一次让我想起了新加坡,那里的生存环境是世界上最好的。他们那里的好是法制严明和人们自觉履法的完美结合。我感慨,我呼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快地拯救地球,尽好地保护地球妈妈吧!

作文:谈生存环境 篇2

一、整体布局, 审时度势, 量体裁衣, 系统整合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 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 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 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 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 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二、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 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

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 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 挖掘文化内涵, 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 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 以绿为主, 以美取胜。

三、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的美容师, 绿地是城市的心脏和动脉。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在生态建设中, 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 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统筹兼顾, 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 多方比较, 反复论证, 经过法定程序审批, 规划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 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8世纪末到19世纪, 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 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 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1)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

2)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3) 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

4)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 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 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 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6)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 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 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 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 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 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 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在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房地产开发商及有关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收益, 忽视了“人居环境”这一重要方面, 不管所处地区如何, 一再提高容积率, 剥夺了居民享受阳光的权力和绿化休息空间, 尤其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一旦看好, 不管南方北方一哄而上的效仿。例如:塔式住宅建筑固然能使居住建筑布局灵活丰富, 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高容积率, 但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它们有着明显的功能上的差别。而在北方地区, 城市人口密度一般远低于香港, 用地面积却远非香港可比, 气候比较寒冷干燥, 更需要住宅建筑有良好的朝向和保温性能。而塔式住宅外墙面积过多, 不但提高了造价, 也提高了采暖费用, 而且一半以上的住户朝向较差。但近些年来这类塔式住宅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相继出现, 并仍在继续修建, 这与当前人类所共同呼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是相背弃的。

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 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 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挖掘、发现、升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个性化的城市文化, 进行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的紧密结合, 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 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李昌法.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绿化·生态·人的几点论述.

[2]劳达安, 李金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认识.

作文:谈生存环境 篇3

这种生存艺术也要在多个层面上展开。首先是相地选址,如何通过选址在宏观尺度上处理人的活动与地形地貌的和谐关系,使人们从一开始便远离灾难。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积累的就是如何相地择基方面的常识。诸如城市和村落的选址要避免直接在大山脚下,应在所谓的“胎息”之地或在大体量山体的余脉和小山包上,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避免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掩埋危险的安全地带;又如,风水以乳突形的穴位为上佳之地,这同样有避免地震地质灾难之功能。其次是开放的空间系统,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在危险降临城市时,使居民仍有机会逃生。一个连续的、面积充裕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在人流疏散和避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大城市尤其重要。都江堰广场等一系列开放空间在汶川地震中发挥的作用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后是在场地设计方面,场地的可达性、开放性、穿透性、无障碍设计以及和建筑物的关系,包括后院通道和出口,甚至种植方式,都使场地对身处其中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户外场所既可以是死亡陷阱,又可以是使生命逢凶化吉的地方。如汶川地震中,就有多起因场院围墙倒塌而使人毙命的悲剧。还要再提一点就是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工程质量,这在抗震中也至关重要。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受害群体是学生,而根本的人为原因是建筑质量的低劣,这是中国建筑行业永远抹不去的耻辱。

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恐怖景象在中国大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次,史前的记录包括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那所大房子里一族人的遗骨,就是明证;中国最早的文字和史书就有不少关于地震灾害的经验和记载,如《易经》的六十四卦中专门有《辰》卦(同《震》卦);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使80万人死亡,被认为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夺去近25万人生命的唐山大地震距今仅仅32年。这些灾害经验在我们的生物与文化基因上都留下了宝贵的印记;然而,人类的生物避灾基因往往被深埋在现世文明的尘埃之下,现代人的避灾本能甚至不如洞中的老鼠、林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对前科学时代的先民来说,人的避灾本能往往借助图腾和禁忌,成功地进行日常行为,在灾难来临时能趋吉避凶,而最后甚至成为审美标准,在中国山水画中关于山的审美评价就有可观、可行、可游和可居之说,而以居为上。所谓可居,便是自然山川中的安全庇护所。中国古代的风水术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这种灾害经验的图腾和禁忌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景观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个时代并不比使用易经和风水术的那个时代落后。当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都赋予当代的人类比生物的本能、比前科学时代的风水先生,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来选址规划城镇的景观和生态基础设施,和设计日常的户外活动场所。而今天的灾难根源是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时代,但又不遵守必要的科学规范和原则,加上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巨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和杀伤力都会被放大。因此,当代中国在破除旧的经验图腾和禁忌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科学“图腾”和“禁忌”,那就是让科学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法规成为人们日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成为人居环境设计和管理的自觉意识;必须时刻牢记城市景观、建筑规划和设计是生存的艺术;通过设计使我们的家园不但美丽、舒适,而且安全、健康。

环境与生存作文900字 篇4

现在呢?那郁郁葱葱的树到哪里去了?花呢?草呢?有人叹息着告诉我,树被人砍伐了,花被无知的小孩摘了,草被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拔了。绿色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

那以前波光粼粼的小河呢?它一定还好吧,想想以前那河边日落的美景,河上倒映着彩锦般美丽的晚霞,多么像在河上铺满了金丝碎银呀!我想着想着不禁笑出了声。但,事与愿违,从观察中我发现,它变了,变得浑浊,暴躁了,它快枯竭了。鱼儿们也向人们提出了抗议,听呀,它们叽叽咕咕的说着:人啊,让我们有洁净的生存之水;让我们不必每天为生命担忧;让我们的都能在这个星球上快乐的生活吧!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复舒之本,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我们人类就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持续发展。那么,到底是谁破坏了我们的生命之水呢?最后,人们用显微镜围着地球转了一圈,发现“凶手”竟是人类自己。

近十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论在城镇还是农村,河里还是地里,经常有一堆一堆的白色垃圾,这里有泡漠饭盒、各种朔料袋制品......这些白色拉圾很难处理,烧了它们的会造成空气污染,埋在地下,它们几千年几万年也不会变质,“白色垃圾”的“保质期”可是十分长的噢!人们只涂一时方便,将用过的`废旧塑料制品随意丢弃,既污染了水资源,又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现在,随处可见的垃圾山,四处横溢的污水,光秃秃的“树林”,这些现象是多么触目惊心,多么震撼心灵。人们为缺水而焦虑,为破坏而气愤,为浪费而痛惜,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吁:规范人的行为,珍爱资源宝藏。

节约水源,慎用清洁剂,可减少水污染;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节约,在这里不只是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环保时尚。你会因关心地球,关怀未来而受到尊敬。挥霍,不再是体面与荣耀,而是自私和冷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生命的“诺亚方舟”,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的步伐加快。每天都可以听到滥伐森林,物种消失,水质恶化,疾病流行等消息。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度超出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

作文:谈生存环境 篇5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了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了,总卖不了好价钱。几年后,一位管理学教授通过实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他建议在每个水槽里放一条小鲶鱼。原来懒洋洋的沙丁鱼一见鲶鱼的威胁立即游动起来,以避免其被掳掠,这时整个鱼槽都“活”了起来。这就是“鲶鱼效应”,这种效应实际上就是竞争效应。

不仅仅是水生动物,陆生动物也是如此:在非洲的一个草原上,每天早晨斑马一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的更快,否则,我就会被豹子吃掉。而与此同时,豹子从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我必须跑的更快一些,追上更多的斑马,否则我就会被饿死。于是,斑马与豹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竞跑。

我们的`生活像斑马和豹子一样,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个瞬间,我们如果消极和懈怠,不思上进,肯定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不管我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该毫不犹豫地向前奔跑!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教案 篇6

呼唤保护

第一框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初步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环境,又离不开人文环境;知道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反映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理解人文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整理图片信息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刻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能力;通过课中小组交流、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上海家乡的人文景观,进而理解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课后作业:为班级人文环境出谋划策,开展“金点子”活动,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应为人文环境建设尽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是教学的重点。

2、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成四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用于课堂交流。

3、学生完成教材第27页“操作平台”上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视频: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能生存吗?(1分钟)师:看了这段录像后,你们有何感想?

生:(略)师:确实如同学们所想的那样:环境、地球、人类的生存受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

第二课

生存环境

呼唤保护

第一框

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板书)师: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哪些环境因素有关呢?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

生:空气、阳光、水、动植物、山川河流等。

师:如同学们所说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空气、阳光、水等,这些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自然因素综合起来,我们称之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所以,(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板书)(3分钟)师: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学们还记得历史课上学到的关于人类产生的知识吗?下面,请历史课代表上台,向同学们介绍人类的起源。(3 分钟)

(学生投影PPT)介绍人类的起源

师:

从某某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再一次了解到自然界漫长的变化过程。人类就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板书1)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为人类提供了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藏等,无私地哺育着人类。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合适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不仅如此,人类的活动也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活动能力日益提高,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人类的活动能力再强,活动范围再大,也还是离不开大自然。(板书2)人类的活动依赖于自然界,还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板书3)因为,自然环境有两大特点:(见书第23页)

请同学们圈划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第二,自然环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

1、人类在自然界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板书)

2、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自然环境。(板书)

3、人类的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板书)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类不能只凭自己的意愿任意挥霍自然界的恩赐,任意毁坏自然环境。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它孕育了人类,然而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5分钟)

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人文环境。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的学习内容。

(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板书)

1、什么是人文环境?(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4页第一自然段。结合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开展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对人文环境的理解。

(学生阅读交流略)(5分钟)

师:

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物质的成果如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群落、器具设施等;非物质的成果如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教育、法律和制度等。人文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积淀着人类活动的历史轨迹,渗透着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同学们都知道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舞台,它展现了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奋斗进程,启示大家思考未来。每一届世博会都融合了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让千百万民众大开眼界,各种思想、理念、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激发新的学习、竞争和进步。上海向世界承诺将举办一场“成功、精彩、难忘”世博会,不仅需要物质成果方面的建设,更需要非物质成果的支持和建设,也就是说需要大家为世博营造美好的人文环境。

师: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谈谈人文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人文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板书)

下面,就请各个组的代表进行交流和展示。

(学生依次交流展示略)(10 分钟左右)

第一组学生:介绍周庄

第二组学生: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第三组学生:北京故宫

第四组学生:普陀区的沪西革命史陈列馆

师:通过小组交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与这个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

(1)人文环境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板书)(2)人文环境反映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板书)

师:我们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上海的人文环境,就深深印证着上海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除了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内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反映上海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文物古迹呢?(学生回答略

3分钟)

师:对,大家讲得很好!上海,它是一座具有海派文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城市,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石库门建筑、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徐家汇天主教堂、松江方塔等等,见证了上海的社会发展,沉积着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印记。师:反映民族历史积淀和社会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人文环境中,包括有形的文物古迹等,也包括社会治安、制度体制、娱乐休闲、周围人们的素养、人际关系等无形的因素。人文环境中,有形和无形的因素,都会对人的成长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历史上,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

(学生讨论。略

3分钟)

师:就是希望自己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我们的健康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但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既重视人文环境中有形因素的建设,也应重视人文环境中无形因素的建设,对于提高人们的素养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起着培育和熏陶的作用。(板书)

(教师小结)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馈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每个人,都要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尽一份力量。在前面的讨论发言中,大家知晓了上海已向世界承诺举办一场“成功、精彩、难忘”世博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物质成果方面的建设,更需要非物质成果的支持和建设,也就是说需要大家为世博营造美好的人文环境。

(学生活动:请你为世博营造美好的人文环境出谋划策,并把你金点子写在卡上。5分钟)

(学生交流卡上的金点子 略)

(布置作业)

黄帝时代人类生存环境试探 篇7

新郑为黄帝古都,黄帝时代对应的考古学文化,当属仰韶文化时期。“其绝对年代大体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炎帝8代共300多年,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黄帝10代约15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1]其地域主要以古代的中原地区为核心。这一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也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原地区跨入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天时、地利、人和是对黄帝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 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有容乃大的精神和辐射八方的气魄,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及其东南方平原的过渡地带。黄土高原西到乌鞘岭,东达嵩山、太行山东麓及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及长城,南达秦岭,地形大势西北高东南低。这一区域以黄河为主线,辐集诸多河流。在嵩山以东,淮河流域的颍河、汝河中上游及其支流也都包括在该区域之内。严文明先生将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黄土丘陵,第二种是黄土塬,第三种是黄土川地。黄土塬以渭水以北发育最好,可分为三级,当地居民称为头道塬、二道塬和三道塬。黄土川地则是离河很近的冲积平原,是黄土地带最肥沃的地方。”[2]再加上黄土高原东南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带上的洪积冲积扇、台地和扇前洼地,在晚更新世时这一地区多种地貌单元围绕嵩山形成了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另一地貌特征, 包括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一些洼地部分除继续接纳沉淀积物,尚接纳大量的风积物,形成适宜耕作的黄土堆积。全新世期间,低洼地区接受的大量冲积物外,在河流两岸构成一级阶地。这种地貌格局极利于早期人类的生存。”[3]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特点是不易风化,保有大部分的矿物成分,粉砂质土壤质地均一疏松,以褐色土为主,具有垂直的纹理,有利于毛细现象的形成,可以把下层的肥力和水分带到地表, 形成特有的自行肥效,并具有黏化作用和耐旱、保墒诸优点,极有利于原始方式的开垦和农作物的浅种直播,有利于旱地粟作农业的发展。但由于高原地形的复杂及各地所受侵蚀程度的不同,使土壤结构和肥力不尽一致。一般川地和较低的塬面,还有浅山丘陵区的台地、阶地和盆地向平原过渡带上的侵蚀堆积平原, 海拔110~400米之间腐殖含量较高 , 团粒结构较好,肥力和持水积力较强,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良好温床。黄帝时期的仰韶文化甚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这样的河谷川地、丘陵盆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台地、阶地上,并逐渐向侵蚀堆积平原发展。重点区域有长城以南的河曲地带,从渭水源头到沁河河口,也包括晋南的汾河流域、黄河以南的灵宝区、三门峡渑池区及伊、洛河上游区的洛阳盆地区,其以东的郑州区及淮河流域的汝、颍河中上游区,仰韶文化聚落成团状密集分布。这些地区共有的特点是靠近水源、河流纵横、日照充足、土壤相对肥沃,进入暖温期雨量充沛,比较有利于居民的农耕生活。

据地质学家研究,距今约一万三千年时,全球性气候开始显著变暖,冰川后退,最后一次冰期已逐渐被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代替,华北包括黄河中游和淮河支流汝、颍河中上游地区成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带。贾兰坡先生说:“许多资料一致证明在全新世中期 (距今约8000~2500年前 )是全新世的高温时期 ,当时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很多, 阔叶林植物群落向北扩展,曾分布在蒙古高原。”[4]在黄土高原上,“当时渭水流域的植被, 虽以草本植物为主,但在半坡一带的下部,中生的十字花科、豆科占绝对优势,表明当时曾出现以十字花科为主的中生草原,气候温和湿润;上部耐旱的蒿菊和松为主的针叶树增多,气温变得温凉较干。又在半坡和姜寨遗址,均发现较多的水生香蒲和淡水藻类, 表明当时关中地区的降雨量和河水径流量较大, 气候可能比现代要湿润一些。从总体上看……气候温和半湿润,开始进入温暖期。”[5]由于气温进一步上升,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型中心聚落出现。7000± - 6000±a B.P.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遗址的密度大大超过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表明人口增加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据研究,姜寨一期文化发展房屋120座,其中地面木架构房子达60.8%, 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十分干燥,至少比现在潮湿。这些研究表明,炎黄时期的仰韶文化早期阶段, 环境与气候已具备发 展农业的 良好条件 。[6]6000±5000±B.P.进入仰韶文化的中、晚期,气温上升到全新世以来的最高点。“渭水流域的植被是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其间常有云杉、冷杉出现,表明有过短期的凉湿变化。但总体上看来,气候温暖湿润,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宜时期。”[7]所以这时较早期聚落增多,中心聚落更为扩大,生产技术有所进步,成为仰韶文化的繁荣期,亦与历史上的黄帝文化发展状况十分吻合。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黄帝文化遍及豫中、豫西、关中东部、晋南地区,它不仅融合了其他文化类型,而且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此后,又出现了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安半坡晚期类型, 晋南、豫西的西王村类型,豫中的秦王寨类型,豫北的大司空类型等。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 地面建筑已较普遍,居住面的防潮处理从早期的搅拌泥土,到中期的混合土或经火烧烤, 晚期则出现白灰居住面,这些措施的不断提高,使其防潮性进一步加强,这反映出气候较以前更为潮湿。仰韶文化中期兴起的庙底沟类型, 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最为良好的气候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进步,粮食的增加,人口的增多,氏族的不断繁衍分化、迁徙流动,以致影响到中原及其相邻地区。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居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8]这使得黄帝氏族不断壮大,扩展疆土,统一其他氏族,使原始社会进入一段稳定和谐的时期,为后来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豫西地区位于秦岭东延部分, 境内有伏牛山、熊耳山、崤山、外方山、邙山等。这一带崇山峻岭密布, 沟壑峡谷纵横, 地势高低错落,伊、洛、涧诸河穿流其间。这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址达300多处,分布范围较广,多集中在伊、洛、涧等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区。经发掘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下面都有马兰黄土, 裴李岗文化层堆积处的暗红色埋葬土下面的仰韶文化层多数是黄褐色和灰褐色的黄土层, 与上面细腻而较硬的埋葬土有较大的区别。[9]这一区域西起灵宝东到郑州,北起黄河南岸之邙山,南达外方山、伏牛山、熊耳山之北麓,东西360余公里,南北150余公里。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聚落多分布在近河流或水源的地方。据周昆叔先生的研究:“自一万年前全新世气候转暖 , 经过约2000年较不明显的变化后, 约距今8000年时,气候明显变暖湿,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的土壤化过程强烈地表现为形成褐红色顶层埋葬土,以棕壤与棕褐色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种沃土的形成为裴李岗、磁山、老官台文化农业兴起提供了耕作条件。褐红色顶层埋葬土形成的中期, 由于时值气候适宜的中期,土壤发育较好,促进了仰韶文化的大发展。”[10]由此看来,远古时代其气候环境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灵宝到郑州的数百里之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四个文化中心区。在嵩山东南及以东一带的颍、汝河上游地区,另外又形成一个文化中心区,之后便成为中原文明形成的核心区。沿黄河南岸一线为灵宝盆地区、三门峡地区、洛阳盆地区、郑州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区。三门峡、渑池区是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发现地。灵宝盆地居于豫西西端,与关中盆地相邻。这一区域以黄帝铸鼎而名载史册, 成为纪念黄帝的圣地之一。这一带仰韶聚落密布,据统计在铸鼎原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26处,平均15平方千米有1处, 其中10余处面积可达近百万、超百万、甚至二百余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毗邻而居。例如北阳平遗址,文化层厚2~3,米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 ;所见的房基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房基面均烧成青灰色,表面坚硬光滑。[11]2000~2001年 ,考古工作者对西坡遗址的发掘,发现3处蓄水设施和4座大型半地穴式房基,其中最大的一座(F105)整体面积516平方米 ,前有斜坡式门道,周有回廊,地坪涂染朱彩,建筑规模宏大而非常讲究,这样规格的建筑并非一座。[12]这些情况表明灵宝气候干湿温暖 ,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成为黄帝时期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和卷二十八《封禅书》中都有关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 《纲鉴易知录》卷一《五帝经·黄帝熊氏》条:“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说明在上古时期黄帝的大臣左彻就已建庙祭黄帝了, 或有可能左彻就是这一带黄帝氏族的大酋长。又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阌乡县志》, 汉武帝曾在铸鼎原建庙祭黄帝。说明西汉时这处祭祀黄帝的圣地就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而嗣后,历代都有修缮和拜祭活动。

灵宝盆地,亦即铸鼎原及其周围一带,南依秦岭,东西面与波澜起伏的黄土塬相接,北与黄河谷地相邻,呈依山傍水之势,湖水、沙河、黄河三河绕铸鼎原。所以,灵宝铸鼎原在黄帝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 除了有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暖湿适宜环境大背景外, 发达丰富的仰韶文化构成了铸鼎原地区黄帝氏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函谷大道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传播的通道, 其影响达半个中国,成为中国文化融合的先声,也为形成统一的早期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向平原过渡的郑州地区,通过对郑州大河村一、二期遗存所采孢粉的鉴定,认为“从各类孢粉数量看,以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数量较多, 占孢粉总数的53.7%,次为乔木植物花粉 ,蕨类植物孢子很少,占0.7%”,而其中又“草本花粉多于木本花粉; 在草本花粉中又多是中生或半湿生的乔本科花粉; 在木本花粉中几乎全是松属”。因此,“推测其时气候温和稍湿。”[13]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三、四期遗存中所采孢粉样品的鉴定:“当时木本植物孢粉占优势, 占孢粉总数的80%以上, 草本植物的孢粉只占10%左右。” [14]在木本植物中“属仍以松属花粉居多,但喜暖好湿的栎、榆、椴等阔叶物增加, 特别是在中部找到一粒毛榉属花粉及一粒破碎的今天只能生长在长江以南的水蕨属植物孢子,可知该段的气候比底部好,暖和湿润,气温能较今高2~3摄氏度”。[15]我们在颍河支流双洎河(古洧水)流域的环境调查中,曾对新郑市新村镇邓家剖面孢粉进行了分析, 其剖面第4层为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的地层,“标本XD-2(115~85㎝,5370±450a B.P.)以Pinus,Cramineae,Artemisia,Polypodiaceae,Bryphyta为主要孢粉带。组合中草本植物花粉与蕨类孢子含量相当,分别为5.0%~57.1%和24.3%~56.9%。木本植物花粉数量稍少一点,为12.3%~30.6%。草本植物花粉中数量较多的有乔木科、蒿属,还有一定的菊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等,蕨类孢子中数量含量较多的有水龙骨科、凤尾蕨,蕨属,藻类中有双星藻,环纹藻也有一定的含量,苔藓孢子含量较高,而且分布稳定; 木本植物中花粉数量较多的是松属,还有一些落叶栎类、杉类、柏科,有少量的榆属、椴属、榛属花粉,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也有出现”。[16]又对新密市曲梁乡柿园村仰韶文化遗址西剖面约4米沉积与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分析,其底部六层,年代在“950±45a B.P. 以上 , 结果表明 , 乔木花粉占绝对优势, 其中主要成分是松属 (Pinus), 占57%~66%”。这说明该处或附近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及其以后有一定面积的松林分布,而且距今5000多年及其 后有喜暖 的蕨类植 物里百(Hictioptetis)与凤尾蕨 (ptetis)的分布,全新世晚期冷杉属花粉可达25.3%, 表明气温—度强烈下降”。[17]从柿园西剖面的地层堆积情况看,在位于300厘米左右有下一层粉细沙层,此层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该层在仰韶文化层之上, 推测在仰韶文化的晚期以后, 阴雨连绵,气温下降,一度遭到洪水的袭击,数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整体迁移, 从此不再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新郑市是黄帝故里, 新密与新郑地域相邻, 也是黄帝及其氏族活动的核心地区之一。其西靠嵩山。嵩山系太古代以后经过若干次海陆变迁隆起形成的中山,为褶皱断块山,西起伊川、偃师两县之间,向东延伸到登封、禹县、新密、新郑,后没入黄淮平原。从这一带的古环境看,少典时期的裴李岗文化首先在新郑发现,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也非常多,如程庄、交流寨、沙石咀、古城寨南、补国寨、李庄、柿园、古城村、马鞍河、王垌、崔府、高城岩、唐户、大朱庄、南李庄等近二十处之多。从地域分布看,人类自嵩山沿着双洎河及其支流主要在谷地基岩上流动, 河谷不易展宽,故少见一级阶地,或一级阶地狭窄。所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主要生活在河谷的二级阶地与黄土台地上。这个时期进入全新世高温期,气候更加温暖,雨量增加,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 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无霜期长,构成了气候的鲜明特点。植物群种多样化,数量急剧增加,沟谷林地大量出现,并在黄土母质、红土母质和河流冲积母质等成土母质多样壤沃土上耕作, 土地更加肥沃,为旱作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原地区跨入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仰韶文化博物馆模拟图

新郑、新密、登封一线又是黄河和淮河的分水岭。这一地区属于黄河水系的支流有狂河,源于嵩山西麓的君召乡,先入伊河,后入黄河。洧河源于登封唐庄乡塔北磨,流入新密、新郑境内叫双洎河(古称洧水),后入贾鲁河,为淮水支流。颍河是嵩山东南麓的较大支流,源于石道乡三过尧,流经禹州,后入淮。这些河流支流众多,从古至今四季水流不涸,河水流经的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较好,也很少见暴雨洪灾,所以河流泥沙量少,对灌溉极为有利,不仅农作物能相对高产,环境也植被茂密、山清水秀。这一情况上溯到距今约5000~6000年前后的水资源状况,可想而知自然会更好。

仰韶文化时期,也是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体现在聚落形态方面,首先是大型中心聚落形成并增多,城址的出现,社会分化突显,人们赖以栖身的住房建筑出现了重大变化,以往的圆形半地穴式住房建筑在这个时期逐渐消失,平地起建的长方形住房还有白灰面房基,夯打地面和用火烤的房屋地面普遍流行。例如新密沙石嘴遗址处于丘陵岗地的顶部,新郑古城村遗址位于台地的顶部,都有多层的白灰面房基出现。在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后庄王,荥阳青台、点军台,淅川下集、下王岗等遗址都发现有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房基,它不仅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发展,也应是适应自然和社会变化的结果。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原地区暖热多雨,地下水位升高,人们若继续住在地穴土坑里,不仅闷热而且潮湿,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环境迫使人们必须改善原来的居住条件, 来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

作文:谈生存环境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 媒介环境

本课题以广西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以桂北、桂东南、桂西三个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按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个类别各200份,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监护人问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师问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查中还以直面访谈、现场笔记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访问。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1、家庭照料情况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还有约8.5%的留守儿童则自己照顾自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隔代照养在生活条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亲情教育缺失最为突出。

2、监护人

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89%的监护人小学毕业或文盲,加之在农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监护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为疼爱孙儿而产生对儿童溺爱现象,对儿童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听之任之,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不能有正确的认识,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作用。

3、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主要分为寄宿和非寄宿两种情况,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儿童占所调查数据的72%,这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上相对寄宿的儿童要好,认为生活条件好或比较好的约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儿童约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差或者比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希求表现出“希望能得到学校关怀,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约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希望“能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希望沟通、交友的念头,说明这些儿童生活中孤独和较为封闭的现实状况,并且在长期的父母亲情缺失环境下过早地萌生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使儿童的性格偏执。

(二)心理状态

1、性格及自我评价

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约占5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11%的儿童自认为性格开朗,另外有8%的留守儿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约有4%的儿童性格属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评价上,只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还有少部分认为比别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更为低调和自卑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幽闭。

2、对社会的理解

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的约有20.4%,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儿童占12.2%,约占67.4%的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社会对自己属于一般,既不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认为学校、社会对自己很关心的占8%,很少关心的占70.4%,不关心的占22.6%。

3、不良情绪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约17.2%,“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3%,“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约有9.6%,“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约8.3%, “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约6.2%,产生“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环境及其影响

1、媒介条件及接触情况

约有98%的留守儿童家里都有电视机,电视普及率很高,99.5%的儿童能够分清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你及周围伙伴喜欢看电视”的约占87.6%;在接触电视时间上,一天一个小时的占8.4%,2个小时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电视的占10.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大多数是和电视相伴的。在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约占1.4%,爱情类节目的占12.1%,战争类节目的占37.3%,动画片占49.2%,战争和动画片是儿童普遍喜欢接触的电视节目类型。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自己心情的留守儿童约占15.4%,认为会影响心情的约占18.2%,认为有一点影响的约占66.4%。在能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约有55.1%的留守儿童认为会模仿,20.3%的儿童认为不会去模仿,25.6%的儿童认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却模仿不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内容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对电视世界的不同认识

留守儿童对电视世界的认识: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对自己心情会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在看电视节目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模仿电视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时还可以增长见识。

监护人则认为: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心情,尤其是看爱情类电视节目影响会很坏;孩子一定会去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孩子看电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建议孩子看电视。

教师的看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心理相对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些孩子出现一些偏执、孤僻、封闭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长时间面对虚拟的电视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否定,适宜的接触电视时间和内容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建议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监管下适当适量的接触电视节目。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为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和更亲情化,譬如除了电话沟通之外还可以采用邮寄实物的方式,定期寄给孩子一些喜爱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与孩子的联系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交流沟通时父母的话语应该充满关爱,话题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总之,尽量让小孩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与学校和班主任取得联系,时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加强对小孩的监管力度。

2、学校

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途径,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心小学,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手段鼓励和促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封闭,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一定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方面

1、地方政府机构。各地可以根据实情,充分发掘地方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据市场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农业的产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或者家庭、人员,应尽量鼓励其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等。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社会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消除对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对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乡村、学校、家庭的网络式教育监管体系,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或者创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图书室等公共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进互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以互助队的方式进行生产互助,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等。

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当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不再成为民工,解决农民工与子女被迫分开的局面,儿童也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父母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课题(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郝萍瑞、岳瑞芝,《关注留守儿童,优化成长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②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作者:杨斌成,钦州学院副教授;许珍花,钦州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 篇9

民营企业目前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无论在民营企业的数量,还是其对GDP、就业以及技术创新(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衡量)的贡献,都超出了国有经济。

到2011年底,中国有967.7万户私营企业和3756.5万户个体工商户。单单这两类民营企业就占据了压倒性多数。2011年民营企业就业人口是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近四倍。民营企业的GDP贡献大约在50%以上,50%-60%之间,如果考虑到影子经济的影响,则民营企业的GDP贡献还要大。

民营企业(含个体户)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占全国城乡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是逐渐提高的,2011年达到23540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30.8%;而国有企业就业人口占比是缓慢下降的,2011年只达8.8%。单单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获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据支配地位。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131986件,占65%。其中单单私营企业的有效专利发明数就达41366件,占26.1%,该数量是三类“国”字头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有效专利发明数的2.5倍。

目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在某些名义指标上高于国有企业,但在另外一些名义指标上低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也超出了国有经济。中国的大量税收是间接税,其税负是可以转嫁的。比如很多国有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实行行政垄断,其价格也是行政垄断定价,往往是偏高定价,典型的有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对这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或者说其“税收贡献”应归功于这些民营企业和消费者。

但是,根据一些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它在近年来总体上有所恶化。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有着制度原因、市场原因和自身原因。

首先是体制原因:一是从法律和政策规定上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于国有企业要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也比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要低;二是民营企业的法律安全问题所有加重,比如政府在煤矿业的结构调整是以牺牲私营煤矿业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的;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主要是保增长,但是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的产权,比如信贷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四是汇率的大幅上调影响到大量东部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出口;五是劳动合同法的推行、社保法规和环境法规的强化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本;六是行政垄断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强势,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七是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八是很多地方各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对企业经营各种名目的侵扰增多。

其次是市场原因: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外需减少;二是欧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较多,反倾销等措施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三是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由此引发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危机;四是总体经济下行,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在许多地区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经营困难;五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外地企业在中西部的经营甚至遭遇“关门打狗”;六是很多企业面临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升级,但面临资金和资金瓶颈。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加剧了其转型难度。

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与资本流动障碍仍然较大。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涉及民营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的进展和障碍,以及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的进展和障碍。近年来,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金融抑制仍然严重。整个金融市场仍然体现出国家统制主义风格。民营企业组建或者参与组建资本市场机构的门槛较高,审批要求过于严格。中国基本上还没有放开民营企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民营企业虽然可以参与组建村镇银行,但是村镇银行的发起单位必须为商业银行。因此在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方面,民营企业没有主动权。对于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门槛都偏高。此外,企业债融资的门槛也较高。而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其总体规模也有限。

尽管一般竞争性行业从表面上看起来,民营企业进入障碍并不大,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些限制就构成了民营企业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的宏观政策或产业政策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政府对土地的行政垄断构成了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土地市场的障碍;三是政府制定的税收、补贴政策造成了竞争上很大的不公平;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与分利集团对民营企业的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构成了较大壁垒。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卫生领域,都还存在大量的市场准入障碍。政府往往视之为事业单位部门,还存在很多对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歧视。在公用事业和传统垄断行业,政府将其作为国有企业运作的重要空间,而且往往采取行政垄断的方式。这些领域往往没有在全部环节放开,只要其中部分环节没有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就不是真正放开(“玻璃门”)。即便进入了,也最终会碰壁(“弹簧门”)。比如尽管国家允许民营企业进口原油,但是民营企业的进口必须首先纳入“两油”的排产计划,否则不允许在国内运输和炼化。问题是,如果不在“两油”炼化,“两油”一般不会将其列入排产计划。即便列入,也是数量有限,限于装点门面。

虽然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有所恶化,但其外部支持环境有所改善。《新30条》的各种具体实施细则总体上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它们于2012年6月底之前纷纷推出。但是这些细则仍然有着“不细”的问题。很多条款可操作性仍然很差。比如,在众多细则上,所有写着“要干什么”的言辞,可以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是可以直接操作的,另一部分则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对于后者,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则来使其可操作化。但是,这些实施细则的总体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中国政府对待民营企业的所谓经济风格迥然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那些国家,民营企业的准入作为常例不设禁区,不准予进入只是例外。国有企业的准入是例外,需要立法批准。国有企业不与民争利,其职能是列举的,只是在竞争性和营利性领域之外发挥辅助性支持的作用,也就是遵循辅助性原则。中国的“新36条”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了民营企业如何进入、在何等程度上进入原来无法进入行业。而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可以呼风唤雨,所向披靡,不受辅助性原则的约束。

目前中国的经济风格是统制主义的风格,还不是市场经济的风格,也不是计划经济的风格,而是介乎其间。对于民间自发的经济力量,采取以“堵”为主的办法,而不是以“疏”为主的办法。这种风格植根于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重、政府干预过大,总体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古时鲧以堵的方式来治水,结果没有成功,鲧被处死。鲧的儿子禹被继续委以治水的重任,他以疏的方式的治水,结果大获成功,其政绩以“大禹治水”之故事流芳百世。中国的经济风格也一样,需要从以“堵”为主的管治方式转向以“疏”为主的治理方

式。

以“疏”为主的治理方式,就要体现在建立和维护一个面向绩效竞争的竞争秩序。中国总体上还缺乏这样一种竞争秩序。根据德国弗赖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观点,国家有职责建立和维护这样一个竞争秩序。竞争秩序的核心原则包括:1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货币稳定;开放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自由);私人产权;立约自由;承担义务(即个人对其承诺和行动负责);经济政策前后一致。这七项构成性原则都在德国早期的社会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德国的“经济奇迹”与普适性地维护上述竞争秩序有关,尤其是与普适性地遵循这些核心原则有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功也与一定程度上选择性地推行竞争秩序的核心原则有关。目前中国刚进入中等人均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着众多问题,可以说正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2如果中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人均收入国家,中国需要极大地释放生产力,使得各种生产要素朝着回报率最高的方向配置。只有普适性地遵循上述竞争秩序的构成性原则,建立和维护这样一种绩效竞争秩序,才能成其为可能。这种竞争秩序将可以为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当然,民营企业也有其自身的问题。部分民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强化自身的管理。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的自身管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其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均存有问题。中国部分民营企业家也存在低素质问题(国有企业的经管层也存有问题,很多只是政府部门派出的官员,不属于企业家)。这些方面的问题有时会影响到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社会形象、融资能力和其他运作能力。比如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非常关注。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也就缺乏放贷的依据。但是,在一个面向绩效竞争的竞争秩序下,民营企业之间的绩效竞争可以起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作用。在竞争秩序下,政府保护竞争,而不是特定的竞争者。

中国今年一、二和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1%、7.6%和7.4%。二季度增速首次“破八”。经济放缓较为严峻,已到了引起政府高度警觉的程度。中央银行在6月8日和7月6日两度降息,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鉴于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再次推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再加上降息的效应,估计今年实现今年3月份“两会”提出的全年GDP增长7.5%的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不过,降息并不能激励银行向缺钱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反而会让银行对民营企业更为惜贷。不过,降息不妨碍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向银行借入资金,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民企“转贷”信贷资金。当然,降息有利于减轻那些本来就能获得贷款民企的那部分贷款成本,从而改善那些民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降息的综合效应总体上会刺激经济增长。但其中的一大部分刺激效应会有时滞效应。政府就以降息方式调整货币政策,对今年的GDP的实质性拉动效果不会大。不难理解,为什么政府同时启动了财政刺激政策,加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基建项目。每一轮增长趋缓,扩大财政投资成了政府屡试不爽的撒手锏。政府一般也同时会提出改善民企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政策。差别在于,扩大财政投资得到了不折不扣的、甚至扩大化的执行,而改善民企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往往执行举步维艰。比如2010年政府提出全方位开放民企市场准入的“新36条”,就直至今年年初一直被基本上束之高阁而未能执行。

上述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体现了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统制风格。凯恩斯最惊人的名言就是:“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这种长期统制基于相机抉择,疏忽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民企活力的保持和增强。

今年确保GDP按照预期目标增长确实仍然需要依赖财政扩张。但这种做法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政府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公权越来越强势,“国进民退”日益严重;私人投资挤出,结构调整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可以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的基建领域越来越少。新上的钢铁、公路、铁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本身对老百姓的生活没太大的影响,其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但是往往挤出私人投资。它们最多只能在工程期内维持一部分临时就业。但是延误了经济的结构转型。

经济增速减缓只是总量变化的表象,背后的结构问题更加严重。海量的东部民营制造业企业集中于狭窄的、传统的竞争性行业。其他行业都被行政垄断企业所垄断。房地产被政府通过数量控制和信贷控制而被打压。与之相联系,股市不景气也颇有时日。在传统竞争性行业,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成本却是在全方位地上升,尤其是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增加、社保成本的增加,环保压力加剧,原料价格上升。很多民企随着外需急剧下降和人民币升值,其经营难以为继。无论是对于转型还是升级,它们都缺乏经验和技术。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可以承接一部分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但是劳动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在这种情形下,大量东部民营制造企业由于无法转型或升级而出现停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如果再算上很多待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无异于雪上加霜。

政府需要从现在开始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有一些办法可以改善东部地区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延长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制造业优势,首当其冲就是需要减税。减税不要仅仅作为一种权宜之策,而是作为一种低税制度来推行。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到了非调不可的地步。需要为市场主体提供足够的自组织发展空间,以市场自组织的方式推进结构调整。需要减少金融和经济管制,强化产权保护,发展服务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科技,以及推进城市化。这些都是关键。其中科技的发展最终决定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它有赖于减少金融和经济管制,以及强化产权保护。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课题汇报_职教论文下一篇:公司国庆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