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最好的大学

2024-07-12

一所最好的大学(精选8篇)

一所最好的大学 篇1

一所最好的大学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如果你能够在这里修完所有学分的话,在未来的人生,还有什么不能超越与突破呢?

文中主人公:“如果说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我就要说,我的农妇妈妈,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大陆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世界第一名金牌,为大陆天津历史写下新页。这位十九岁数学奇才的成功,是因为他读了一所最好的大学。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是我离家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报到的日子。袅袅的炊烟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旧的农房上升腾。跛著脚的母亲在为我擀面,这面粉是母亲用五个鸡蛋和邻居换来的,她的脚是前天为了给我多筹点学费,推著一整车蔬菜在往镇里的路上扭伤的。端著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抚摸著母亲肿得比馒头还高的脚,眼泪一滴滴滚落在地上…

我的家在天津武清县大友岱村,我有一个天下最好的母亲,她名叫李艳霞。我家太穷了。我出生的时候,奶奶便病倒在炕头上,四岁那年,爷爷又患了支气管喘和半身不遂,家里欠的债一年比一年多。七岁那年,我上学了,学费是妈妈向人借的。我总是把同学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用线捆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用橡皮把写过字的练习本擦干净,再接著用,妈妈心疼得有时连买铅笔和本子的几分钱也要去向人借。不过,妈妈也有高兴的时候,不论大考小考,我总能考第一,数学总是满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愈学愈快乐,我真的不知道天下还有什么比读书更快乐的事。我没上小学就学完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上小学靠自学弄懂了初中的数理化;上初中也自学完了高中的理科课程。

一九九四年五月,天津市举办初中物理竞赛,我是市郊五县学生中唯一考进前三名的农村小孩。那年六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没想到,把喜讯告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竟堆满愁云~~奶奶去世不到半年,爷爷也生命垂危,家里现在已欠了一万多元的债。我默默回到房中,流了一整天的泪。晚上,听到屋外有争吵声。原来是妈妈想把家里的那头毛驴卖掉,好让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病重的爷爷听见,爷爷一急竟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再不提念书的事了,把“录取通知书”叠好塞进枕套,每天跟妈妈下田干活。过了两天,我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爸爸铁青著脸责问妈妈:“你把小毛驴卖了?你疯了,以后盘庄稼、卖粮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金鹏念一学期还是两学期…?”那天,妈妈大哭,她用很凶很凶的声音吼爸爸:“娃儿要念书有什么错?金鹏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县可是独一无二呀!咱不能让穷字把娃儿的前程给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给他念下。”

捧著妈妈卖毛驴得来的六百元,我真想给妈妈下跪、磕头。我太爱念书了!然而这一念下去,妈妈又要增加多少磨难,吃多少苦?那年秋天我回家拿冬衣,发现爸爸脸色蜡黄,瘦得皮包骨似地躺在炕上。妈妈若无其事地告诉我:“没事,重感冒,快好了。”谁知,第二天我拿起药瓶看上面的英文,竟发现这些药是抑制癌细胞的。我把妈妈拉到屋外,哭著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自从我上一中后,爸开始血便,一天比一天严重。妈妈借了六千元去天津、北京一遍遍地查,最后确诊为肠息肉,医师要爸爸尽快动手术。妈妈准备再去借钱,可是爸爸死活不答应。他说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再借咱呀?那天,邻居还告诉我: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看的人直掉泪,大家也自身难保。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帮忙,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再用平板车拉回家,晚上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穗在大石头上摔打…三亩地的麦子,全她一个人,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著割,膝盖磨出了血,走路时一颤一颤的留下血迹……不等邻居说完,我便飞跑回家,大哭道:“妈妈,妈妈我不能再读下去了呀…”妈妈最终还是把我赶回了学校。

我的生活费是每个月六十到八十元,比起别的同学的两百至两百四十,实在少得可怜。可只有我才知道,妈妈为这一点点钱,从月初就得一分一分地省,一元一元地卖鸡蛋、蔬菜,实在凑不出时还得去借个二十、三十。而她和爸爸、弟弟,几乎从不吃菜,就是有点菜也不用油拌,只舀点腌咸菜的汤搅和著吃,不知吃了多少年。妈妈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十多里路去给我批发方便面渣。每个月月底,妈妈总是带著一个鼓鼓大袋子,千辛万苦地来天津看我。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六里外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给我做计算纸的)和一大瓶黄豆辣酱、咸芥菜丝,以及一把理发的推子。(天津理发最便宜也要五元,妈妈要我省下来多买几个馒头吃。)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青菜也吃不起的学生,只能买两个馒头,回宿舍泡点方便面渣就著辣酱和咸菜吃;我也是唯一用不起稿纸的学生,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废纸打草稿;我还是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洗衣服总是到食堂要点碱面将就。可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觉得妈妈是一个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光荣!

刚进天津一中的时候,英语课就把我听懵了。母亲来的时候,我给她说了怕英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她竟一脸笑容地回答:“妈只知道你是最吃苦的孩子,妈不爱听你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口吃,有人告诉我,学好英语,首先要让舌头听自已的话,于是我常捡一枚石子含在嘴里,然后拚命背英文。舌头跟石子磨呀磨,有时血水顺著嘴角流了下来,但我始终咬牙坚持著。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我的舌头也磨平了,英语成绩进入全班前三名。我真感谢母亲,她的话激励我神奇地跨越了这个大学习障碍。

一九九六年我参加全国奥林匹知识竞赛天津赛区的比赛,获得了物理一等奖和数学二等奖,将代表天津去杭州参加全国物理奥赛。“拿一个全国一等奖送给妈妈,然后参加世界物理奥赛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喜讯和愿望写信告诉了母亲。结果我仅得了二等奖,我一头栽在床上,不吃不喝,尽管这已是天津市参赛者中的最好成绩,可要报答含莘茹苦的母亲,实在不够啊!回到学校,老师们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我总想数理化全面发展,主攻项目太多而分散了精力。如果我现在攻数学,一定能上。

一九九七年一月,我终于在全国数学奥赛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一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并在十次测验中夺魁。按规定,我赴阿根廷参加比赛的费用须自理。交完报名费,我把必备的书籍和母亲做的黄豆辣酱包好,准备工作就结束了。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看我依然穿著别人接济的,颜色、大小不协调的衣服,打开储藏柜,指著袖子接了两次,下摆接了三寸长棉衣和那些补靪拽补靪的汗衫、背心说:“金鹏,这就是你全部的衣服啊?”我不知所措,忙说:“老师,我不怕丢人。母亲总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穿著它们就是去美国见柯林顿也不怕。”

七月二十七日,奥赛正式开始。我们从早上八点三十分到下午两点,整整做了五个半小时的试题。第二天公布成绩,首先公布的是铜牌,我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名字;接著公布银牌,最后……公布金牌,就是我!!我喜极而泣,心中默默喊道:“妈妈,你的儿子成功了。”我和另一位同学在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分获金银牌的消息,当晚便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八月一日,当我们载誉归来时中国科协、中国数学学会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时,我想回家,我想尽早见到妈妈,我要亲手把灿烂的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那天晚上十点多,我终于摸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开门的是父亲,可是一把将我紧紧搂进怀里的,依然是我那慈祥的母亲。朗朗的星空下,母亲把我搂著那样紧…我把金牌掏出来挂在她脖子上,畅畅快快地哭了。

八月十二日,天津一中堂里座无虚席,母亲和市教育局的官员及著名的数学教授们一起坐上了主席台。那天,我说了这样一席话:“我要用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是她教给我的做人的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高一那年,我想买一本“汉英大词典”学英语。妈妈兜里没钱,却仍然答应想办法。早饭后,为了买一本辞典,妈妈借来一辆架子车,装了一车白菜和我一起拖到四十里外的县城去卖。到县城时已快中午了,我早上和妈妈只喝了两碗红薯玉米稀饭,此时肚子饿得直叫,真恨不得立刻有买主把菜拉走,妈妈还是耐心地讨价还价,最后终于以一角钱一斤成交。两百一十斤白菜应换来二十一元,买主只给了二十元。有了钱我想先吃饭,可是妈妈说还是先买书吧!这是今天的正事。我们到书店一问书价,要十八元两角五分,买完书只剩下一元七角五分。妈妈只给了我七角五分零钱去买了两个烧饼,说剩余的一元钱要攒著给我上学花。虽然吃了两个烧饼,等我们娘俩快走完四十多里的回家路时,我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了。这时才想起,我居然忘了分一个烧饼给母亲,她饿了一天,为我拉了八十里路的车。我后悔打了自己的耳刮子,母亲却说:„妈没多少文化,可是妈记得小时候老师念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你要是能在这个学堂里过了关,那咱天津、北京的大学就由您考哩。‟

妈妈说这话的时候不看我,看著那条土路远处,好像它真的可以通向天津、通向北京一样。„我听著听著就觉得肚子不饿了,腿也不酸了…如果说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我就要说,我的农妇妈妈,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台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湿润了,我转过身,朝我双鬓已花白的母亲,深深地鞠躬……。大家如果还认为贫困不算是最好的大学,那最好的大学就是各位看倌伟大的母亲!

【后续报导】北大9年寒窗苦今朝哈佛展翅飞——记安金鹏

安金鹏平时很少有条件和机会拍照,所以当我们编辑这篇稿件的时候,因为他本人已经赴美,照片就成了难题。作者想尽办法只在他家里找到了两张他接受采访时的照片。虽不是很清楚,但仍能从他的眉宇间看到一种自信与力量。

1997年8月,《天津日报》一篇《金鹏展翅》的报导感动了许多人。报导的主人公名叫安金鹏,是本市武清区大友岱村一个贫困农家的孩子。他靠吃方便面渣、穿补了又补的衣服刻苦学习,最终夺得了第38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之后,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安金鹏1997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学习以来,赞扬、赞助与五花八门的传闻同时朝他涌来,但都没有动摇他独立刻苦学习的决心。今年7月,安金鹏在北大取得了博士学位。8月1日,安金鹏在哈佛大学导师的精心安排下,飞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一个从天津奋斗出来的贫寒学子,是怎样飞向哈佛这所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的?他都经历了些什么?请看我们的报导——

以超强的自控能力和学习精神三年拿下本科,两年拿下硕士,四年拿下博士。

1997年9月5日,安金鹏揣著『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入学通知,开始了大学生活。本该4年毕业的大学本科学历,安金鹏3年就拿到了学士证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应该满3年毕业,安金鹏用2年就拿到了硕士毕业证,又轻松顺利地考进了北大博士研究生班学习。博士研究生应该5至6年毕业,安金鹏用4年时间便戴上了博士帽。

进入大学学习,世界在每一个莘莘学子面前洞开了一个新天地。但大学校园同样存在著浮躁、虚伪和懒惰等不良风气,要实现学习和发展的最优化,学子们有好多无形的考卷要回答。大学生学习全凭自觉,不像高考冲刺那样科目多、时间紧、压力大。有些同学兴冲冲地从图书馆抱回一套武侠小说,声称要好好补补这些年的亏空。有些同学借回一摞言情小说,声称早就想好好体味缠绵悱恻的梦幻味道了,可恨高考竞争压得喘不过气……面对同学送到手里的武打或言情小说,安金鹏赶紧站起身摇著头推说自己不喜欢这些书,每天更加勤奋地攀登他的数学高峰。

安金鹏的家被称作„津门首驿‟,离北京百余里路程,乘车往返非常方便,即使这样,安金鹏在北大读书的这些年却很少回家。每年寒假,只有大年初一和初二在家过,初三就返回学校,钻进宿舍楼继续他的学业或做课题研究。暑假基本没回过家。每次回家,父母总希望儿子能多住几天说说话,但想著儿子要去赶时间学习,总是恋恋不舍地送他上路,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常回家看看。今年正月初三,安金鹏又要返校,16岁的弟弟抱著哥哥不让走。望著泪水涟涟的胞弟,金鹏只好带他到北大小住几天,说是让弟弟感受北大的氛围,将来也考北大。

不少读者来信希望他努力学习,将来能成为华罗庚、陈景润式的数学家。安金鹏说:„那都是很遥远的事,是我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实际的就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所以他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谁耽误他学习时间,他会像红了眼的牛一样很不客气。

付出就有回报,1998年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他以满分的成绩位居全班第一;紧接著又申请参加数学系大二课程考试,结果又是满分。再申请参加大三数学课内容考试时,报名期已过,只好来年再考。安妈妈告诉我,金鹏在一年内学完了大学三年的数学课程。第二学年期终考试,他英语过了6级,4年的数学主课全部以满分结业。据悉,安金鹏这几年不仅学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取得数学博士的学位,他还学完了物理系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鉴于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哈佛大学不但免试录取,还向他提供全额奖学金,欢迎他来哈佛继续学习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从农村娃一夜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面对五花八门的诱惑,他仍能排除一切干扰埋头学业。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依据《天津日报》的报导拍摄的„专访安金鹏‟播出后,这位农家小院走出的孩子一夜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先是雪片般的读者来信令他应接不暇,最多时一天抱回200多封,这么多信,别说看,就是一封一封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哪!安金鹏把看不完的来信捆扎在一起,让送东西的妈妈带回去,代他拆阅并回覆。除了来信还有电话,常常是刚坐下来打开书,走廊里传来门房老师傅的声音:„安金鹏,接电话。‟一个很少接听电话的农村娃,一下子来了好多全国各地朋友的电话,有表示关切的,有询问学习、身体状况的,有要求建立联系的,他说真是忙坏了,也忙乱了,生活主线全颠倒了。安金鹏不得不离开宿舍,躲到图书馆、电脑房、甚至在校园的石凳石桌上看书学习。

最难处理的是那些登门采访者,面对面的真让人著急。有要求安金鹏建立青年朋友热线的,有邀他在报纸上开专栏的,有专程来接他去录音做专题的,也有要拉他赶回天津农村家中录像的。还有十多个来请他去家里做家教……安金鹏性格内向,不喜欢出头露面,不愿意应酬,不愿意风光无限。他清楚地知道,学生以学为主,如果乐于到处去应酬,陶醉在人们的恭维中,荒废学业,这辈子就毁了,这些年的努力也白费了。同学们帮他出主意:你就不能心狠点回绝?„哪能啊?面子一个比一个大,语言一个比一个恳切动人,根本不容推辞。‟无可奈何下,安金鹏请求系领导帮忙,所有电话都由值班员处理,所有来访都由领导挡驾。当然,公益性活动除外。

如果说应对上述情况很不容易,面对面谢绝捐助,拂人美意,对安金鹏更是考验。一家电信公司老板通过作者联系到安金鹏,想要赞助安金鹏,承担他所有大学期间费用和将来出国深造费用,不求任何回报。北京大栅栏有一位搞服装生意的温州老板按照作者电话告知的地址也找到了北大,同样遭到安金鹏的拒绝。几年来遭到安金鹏拒绝的老板有十多位。安妈妈告诉我,金鹏不喜欢别人的给予,他说:„自力更生地活著比舒舒服服享受别人的施舍更能长志气。一个人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的馈赠,社会的每一份给予,都等于剥夺了一个年轻人经历磨难的机会。任何一个在别人给予下成长起来的人,一旦失去这样的环境,其神经是脆弱的,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也肯定是很差的。‟

赞扬的话多,想赞助的人多,但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议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安金鹏的父母不止一次告诉作者,有人竟打电话问安金鹏是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学得成了傻子?有人说安金鹏神经出了毛病,现在北京住院治疗;还有人说安金鹏脑仁儿让外国人挖去搞研究去了。武清区不少干部和教师直接给作者打电话询问安金鹏是不是真傻了!乡镇也有不少人传说安金鹏参加数学比赛让外国人给服了慢性痴呆药,现在已失去思维能力,成了植物人在家里躺著。

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传言弄得安家父母心神不安,他们曾放下农活,带著疑虑,乘车去北大看望儿子。安金鹏安慰父母说:„不要被无聊的传言牵著鼻子走,做自己的人,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

5角钱豆芽菜与5角钱土豆丝,一年四季不穿袜子,他的„象牙塔‟生活常人难以想像。2005年安金鹏以学生身份出席世界数学研究会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到住处找他,认为安金鹏的腰包一定被奖金撑得满满的,他向安金鹏诉苦,请他看在同是学子的份上施以„援手‟。安金鹏向对方解释:我并非像别人传说或者你想像中的那样富有。几年前取得奥赛金牌,国家没给一分钱奖金,天津市也没给一分钱奖金,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规定。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报导后,读者来信不少,也有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的个人赞助,我基本上都寄还人家了。有些老板想赞助,我统统没有接受。还有人在电话里就问我:„你现在生活好些了吗?‟大概和我生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我从来没认为自己生活苦过。我受的那点苦和父母吃的苦受的累比,又算得了什么?我还是过去的我,父母依然在那3亩地里刨食,妈妈仍然每天跛著腿汗流浃背地给羊割草,不停地忙碌著。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基本都是依赖父母。安金鹏从上研究生起,没要过家里一分钱。日常生活开支主要靠奖学金和帮导师做一些科目获得的报酬。

9年的北大学习生活,安金鹏属于„绝对型贫困生‟。长期的经济拮据,使安金鹏慢慢形成了„超节约‟的习惯。精打细算是他最突出的标志。东拼西凑交齐学费后,衣食住行的标准他是抠了又抠,每个双休日他都去校园图书馆和印刷厂打工,打工的钱加上国家给的每月60元副食补贴,是他吃、穿、用、买书及回家路费的全部经费。计划不好便会出现赤字。于是在学校食堂,安金鹏今天买5角钱半份豆芽菜,明天又买5角钱半份的土豆丝,转天又是5角钱半份豆腐菜。他说他很清楚,自己每天能吃上俩半份炒菜就很不错了,父母在家永远都是没有多少油星的凉拌菜。

大学是年轻人的天下,相互攀比、相互模仿的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时有发生。但安金鹏很清楚自己那令人羞涩的钱袋,没有名牌衣服,没有MP3,没有手机,他觉得这都无所谓。他的衣服都是上网求购同学闲置的服装,也有互相交换的物品。

考上博士研究生后,校方免除了他的住宿费,每月有300元生活补助,加上连年不断的一级奖学金,这已经是最好的学习条件了。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安妈妈告诉我,已是博士的安金鹏,一年四季不穿袜子。有一双袜子是出门有活动时穿的。冬天外出也是靠旅游鞋和裤管遮著。安金鹏说穿袜子是额外浪费。冬天脚冻了、裂了,他也不声不响地盼望著春天早点到来。

为了补充自己的生活费用,安金鹏曾找校方承包每天清扫宿舍周围卫生的活儿。在这个大学生把自己视为宝贝、骄子、人才的时代,读博士的安金鹏却能拿起扫把扫地,这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活所迫!安金鹏告诉我,大学生时时处处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走向生活独立的人。将来大学普及了,大学生与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如果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认识不清,你就很难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9年前就接到哈佛大学的邀请,9年后哈佛大学又给他全额奖学金,金鹏终于展翅高飞。安金鹏在北大有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北大数学研究院的张筑生教授,一位是记不清准确名字的美国哈佛大学来兼职的博士生导师。张筑生教授是1997年安金鹏在阿根廷参加国际奥赛夺得金牌时中国队的主教练。上北大后,安金鹏直接在恩师的辅导下学习,情同父子。不幸的是2002年张教授因病去世。后来这几年,安金鹏一直在这位哈佛的兼职导师辅导下学习。安金鹏研究生毕业时,导师就建议他去哈佛读博士。安金鹏征求父母意见,父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坚持让儿子在国内读博士。今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导师和安金鹏商量,建议他去哈佛读博士后,认为那里条件更好,更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学问。安金鹏给父母打电话,父母也不懂接下来要学什么和到哪里去学更好,让儿子自己决定。

几年的教学辅导接触,美方导师早已了解了安金鹏的家庭情况。他直言不讳很喜欢这个穷不坠志的数学天才,经常带著金鹏参加校内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引导金鹏与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同学乃至国际友人沟通思想,交流学术知识。他知道安金鹏的学业基础很扎实,而且在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的前途都不可限量。早在安金鹏还在准备博士答辩之前,导师已将安金鹏的全部资料介绍到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挑选人才的眼光是面对全世界的,有一套系统的情报资料网,所有参加过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并夺得金银牌的学生他们都有档案跟踪。9年前美方就有数学探子在奥赛结束后要安金鹏去哈佛大学学习。9年后安金鹏成了博士,美方知道这是一个到哪里都能增加光芒并潜在著无限创造力的菁英,所以愿意提供全额奖学金,同意安金鹏赴哈佛继续学业,选择读数学还是高能物理由安金鹏自己决定。

安金鹏的美方导师深为自己给哈佛推荐了这样优秀的学生而兴奋,所有出国的手续都出奇地快捷顺利,就连机票和服装都由导师包办,行期比原计划提前近一个月,使得安金鹏原计划回家小住的打算无法落实。

安妈妈告诉我,金鹏去年„五一‟节前已同一位叫巩郅帜的湖南女孩领取了结婚证。巩郅帜比安金鹏小一岁,去年在北大读完硕士研究生,先赴哈佛攻读工商管理博士。按照计划,安金鹏先直飞多伦多,然后再去哈佛大学。

从9年前的《天津日报》报导中那个„展翅‟的金鹏,到今天的哈佛菁英,一个农家子弟艰难成材的故事有了一个可喜的结局。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惊喜,也留下了一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面对贫困、面对诱惑,如何在任何情况下坚守心中的那一份良知、坚持自己的那一份理想……

贫困是力量不是借口

今天我们向读者讲述了贫寒津门学子安金鹏的故事,相信许多老朋友一定还记得他。安金鹏所取得的成绩令我们赞叹,他的拼搏和进取精神更让我们佩服,但这些都不是他再次走进我们视野的真正原因,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确切地讲是他对待贫困和诱惑的那颗平常心。

寒门学子贫而有志终成大器的故事,写满了历史的记忆,也是当今励志教育中最常见的素材之一。客观地说,听得太多看得太多,难免会产生一种感动疲劳。然而安金鹏给我们的感受则不同,尽管他的经历与千百万贫困学生是一样的,难得是他面对贫穷的坦然和面对诱惑的平静。我们从他的故事既读不到眼泪,也读不到炫耀,他固守著一个农家学子的希望,也固守著一个农家孩子的本分,固守得坚韧不拔,固守得心平气和。我觉得这才是他的过人之处。

贫穷不是耻辱,贫穷也不是荣耀,贫穷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发改变环境,改变命运的勇气;贫穷也能刺激人性中的偏执和仇恨,将人引向邪恶甚至疯狂。如何向贫穷抗争,以何种方式摆脱贫穷是人品的体现,也是社会品质的体现。一个能够承受贫穷,并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改变自身命运的人是真正的强者。一个能够正视贫穷,并能脚踏实地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改变贫穷面貌的社会才是健康和谐的社会。

贫穷不是财富,更不是光荣,对国家是这样,对个人也是如此。但贫穷是一种力量,有过贫穷经历的人会增强应付困难的能力,从贫穷走过来的国家有一种奋发图强的整体意识。前者安金鹏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后者是我们每个人都亲历的历史。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贫困居然成了秀场,甚至成了商品。现今媒体炒作贫困之风盛行,社会上也流行以贫困为噱头的行为艺术。这种不健康的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展示某些人的特殊困境,呼唤社会的爱心和救援原本是媒体的功能之一,但现在这种炒作已经大肆泛滥,并且成为商业手段。最典型的是目前有一个名为„加油,好男儿‟的电视选秀节目,该节目中的一项常规内容是,每个参赛者都要诉说自己少时的苦难人生,五尺男儿们,个个一把鼻涕两行泪地讲述自己苦大仇深的生活(难保其中没有谎言和欺骗),好像不穷就没有参选资格,难怪有人将这档节目称作苦难比赛,目的不过是增加收视率。而落网的贪官也是人人都有一部贫穷的家史,大抵也不外是想为自己的犯罪找个理由吧。

畸形的炒贫穷和过分地渲染贫困,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并无益处,会引导不择手段的乞怜行为,也会成为一种暗示,让他们误以为贫困是一种向社会讨价还价的资本。我们需要人们的善举,但善举应该是身心的双重救助。安金鹏对待人们善意资助的态度和做法,很值得大家深思,能靠自己办到的绝不向别人伸手,独立的人格是最值得骄傲的。对于初入社会的孩子,这很重要。

一个人一生要面对的困难和诱惑难以预计,如何坚守信念把握自己,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安金鹏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聪明才智,也不仅仅是刻苦拼搏的结果,重要的还有他那份做人的操守。

一所最好的大学 篇2

编者按:面对高等教育泡沫, 学生该如何选择?下面是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斯蒂夫·布莱克伍德 (Stephen Blackwood) 给出的建议, 布莱克伍德同时还是一所新成立的人文科学学校罗尔斯顿大学 (Ralston College) 的创办者。

常有人为了上大学的事情向我寻求建议。一部分原因是, 我有九个兄弟姐妹, 从他们申请大学直到毕业, 我都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而另一部分原因是, 我把半辈子时间都花在了大学里——首先是作为学生 (我拿到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 然后是作为老师以及校园管理者, 所以我对大学可说是非常了解。

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 你——我这篇文章的读者, 是个聪明、勤奋的青年, 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并且不需要马上挣钱养活自己。简单来说, 你是个念大学的绝佳人选。也许你已经参观了许多顶尖学府, 而且你很可能已经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济能力为自己择定了几所准备报考的知名院校。

现在的你面对着生命中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你将要独自踏上人生之旅, 去进行冒险和独立;你将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 并且在不久的将来, 走向职业生涯。而你首先要做的, 是选择一所大学。这将会是你到目前为止所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不仅如此, 这也会是你一生中所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那么, 你准备怎样选大学呢?

我首先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大学学位可并不是你获得高等教育和工作的保证。现在在美国, 有半数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 或者没有全职工作。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有一位知名的风险投资家跟我说, 在过去20年里, 他曾聘用过几十名常青藤院校的毕业生, 而其中只有半数人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比如进行网上调查, 或者写一封措辞得体、校对正确的电子邮件。这位投资家的抱怨绝非偶然——美国商界每年都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让员工进行补救性学习, 以弥补之前大学学习的漏洞。

所以, 不管宣传手册、大学网站和大学一日游告诉了你什么, 你很可能在花费了四年青春, 投资了大笔金钱之后仍然收获寥寥。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在上大学之前, 就能判断出是否能在那所大学里获得你所期盼的高等教育?

别对花哨的宣传太动心

首先, 你要注意观察各大学宣传自己的方式。我在前不久曾撞见一块广告招生牌, 是某大型公立大学设立的。它上面画着一个身着短裤和T恤衫的男孩, 而他正挟着一块冲浪板, 上面印了该大学的名字。广告牌上的标语写道:在轻松的生活中学习。

几星期后, 在纽约附近某常青藤院校为预备生举办的一次导览活动上, 我观看了一个Glee (欢乐合唱团) 风格的音乐短片。片中展示了大学宿舍和各种社交活动, 但却没有丝毫提及课程和学业。这片子与其说是展现了大学生活, 不如说是一次度假巡礼。除此之外, 还有些学校大力宣传它们提供了“可以养宠物的宿舍”, 或者“公寓式的”住宿条件。

如果你被这些宣传手段所吸引, 那么你也许就该扪心自问:我究竟想要从大学得到什么?很显然, 上面提到的这一切都不是高等教育。

确实, 也有很多大学和文理学院采取了更为明智的宣传策略。它们会给你展示些漂亮的照片, 上面有精致的书本、明亮的教室和微笑的学生;它们还会提到如“人文教育”和“辩证思维”这样的漂亮词语。但是你真的打算仅凭着大学宣传材料的一面之词, 就投资四年光阴和25万美元吗?我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到这时候, 也许你就要抛开官方宣传, 对大学本身进行更深入地了解了。

选择可以独立思考的学校

但是要怎样做发掘更多信息呢?我接下来的说法可能会让你惊讶:选择大学的标准, 并不是它的排名、就业统计、或者其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唯一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它是否将你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对待。如果大学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你怎么能期盼它帮助你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 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但是, 很多高等学府并不将你看成是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恰恰相反, 它们还把你当成一个需要训导和督责的孩子。它们会严重地限制你的思想和言行。

如果一个大学对思想自由和与之相应的言论自由都支吾不清, 你怎么能够期盼从它那里学到辩证思维?要知道, 所谓辩证思维, 就是要仔细考量不同的观点, 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啊。

思考本身不应受限于任何既定的观念。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不应当为规则所束缚, 而只应为追求真理而存在。

所以, 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的标志是其思想上的兼容并蓄——但是在大多数大学里, 却只有对权威的盲从。学生看似彼此不同, 但是却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与众不同的观念则被边缘化了, 甚至为人嘲笑。

如果你的大学反对“思考”, 你又怎么能学会思考?

课程设置如何?

除此之外, 你还能通过大学提供的课程来了解它。比方说, 要警惕那些不鼓励学生阅读原始文本的课程——在课上, 你会直接阅读柏拉图、莎士比亚、简·奥斯汀的著作, 还是只能看其他人的评论分析?要知道, 你需要接触的, 是那些可能会影响你一生的书籍, 而不是别人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不太清楚某一门课到底能教给你什么, 就写封电邮问问这门课的教授吧。你可以恳切地向他要一份教学大纲。这也是你作为成年人, 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的表现。

校园氛围还像高中?

在网上调查结束之后, 你就需要放下电脑, 亲赴大学去看看了。除了亲自步入校园、走进教室之外, 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你了解这所大学了。

课堂人数有多少?课堂氛围怎么样?学生看起来是真的在认真思考和学习吗?或者他们只是歪在椅子上刷微博、发短信?而最重要的是, 在一节课结束之后, 你是否被深深吸引, 还想要来?如果答案是不, 那么就别再来了。要知道, 交了学费之后, 你的态度也不会改变。在大学教室里听过几堂课之前, 你可以先不必考虑选大学的事。

接下来你需要自问的是, 你觉得你在校园里遇到的学生怎么样?他们看起来是否拥有你一直盼望的思考和学习的自由?他们是否因为新的发现、精彩的辩论和个人的独立而欢欣愉悦?又或者, 他们看起来就跟你高中的朋友们一个样, 只不过是多了些派对经验?

再就是选择大学的终极问题:这所大学给你的感觉像不像是高中?一所大学越不像高中, 就越不可能试图控制你, 也就越有可能将你当作成年人来对待, 为你提供真正的高等教育。

真正的高等教育什么样?

那么, 真正的高等教育是什么?

真正的高等教育, 会教给你学习、分析和寻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用于处理任何事情的。

真正的高等教育, 会通过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历史来带你领略真、善、美的本质, 会指引你进行大胆的实践, 让你获得持续一生的友谊和幸福;真正的高等教育, 会把你当作一个有灵魂、有知识、有人格的人;真正的高等教育, 会唤醒你内在的某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名字是自由。

贫困,一所最好的大学 篇3

——写在前面

【事件回放】

几年前,我带的一个毕业班,有两名同学同时报考了市实验的推荐生。两个学生的实力相当,都可称得上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并深得各位任课老师的喜爱和赏识。但二人同时竞争一所学校,结果真的令人堪忧。作为班主任,我更是手里捏了一把汗,真不忍心看他们俩在一起竞争,这毕竟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大事,我只能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和忠告,最后还得他们自己定。就是家长劝也无济于事,偏偏两个孩子同时喜欢上了市实验这所学校。对我来说,哪个同学上都一样,都是我的学生。但结局是按照二选一的录取标准,二人必须得有一个落选,市实验只能录取一名同学。没办法,只能看谁发挥得好了。两名同学经过全面复习和不间断的训练、准备,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有关推荐生的选拔、考试等,最后结果终于出来了,太出乎人的意料了,两个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相同。这种情况太少有了,因为名额有限,只能查其他分了,但其他科目两个学生的成绩均是A,无奈,查小分,结果是李同学仅以体育三分之差落榜了,无缘市实验。当时有很多人提议找招生办说一下,没准还有希望,孩子摇摇头;还有人帮忙联系二中,因为差二分不够二中录取线,所以必须花自费上万元,还得人家同意接收,孩子一听,又是摇摇头。这两次摇头,让其他人很是不解,甚至有人认为这孩子不值得同情。无奈之下,李同学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爸爸、妈妈都是临时工,每月工资加起来才800元,能供他读书已是很艰难了,就甭提什么找人,花自费了,如果靠自己能力考不上,那是任何办法也没有。所以,他对我说:“老师,告诉那些好心人,别再替我想办法了,上五中也无妨,那里不也照样能考大学吗!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切都会好的,成功还是属于我的。”唉,太令人惋惜了,但孩子并没有屈服,能有如此的恒心和毅力,太难能可贵了。而且下一步该如何做也有打算,我也就放心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最后告诉他:“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要靠自己,记住——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老师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经过三年的艰苦磨炼和不懈的努力,加上五中老师的培养,上五中的李同学成长成熟很快。这期间还经常回来看我和其他任课老师。孩子不但知道感恩,而且还很懂事,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从为人处世上都提高很多。今年九月,他以高考总分583分的好成绩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了,现就读于该大学。真为他高兴,没有辜负自己和关心、关注他的人!可以说,李同学既成了材又成了人,而今还不时的给我发短信,其中充满了他对我的关心和感激。至今,我还深切地记得他在上大学之前跟我说的那些话:老师,对我来说,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诲和期望……

【我的反思】

“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是呀,多么经典的一句话,李同学的家境和经历与这句话产生了共鸣,让他知道了生活的不易,要想成功,只有靠自己,靠父母,靠他人都不可以。的确,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经历一番磨难,正如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所云: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著名作家莫言曾说:“贫困有时是成功的催化剂。” (他一直认为“寒门出英才”,贫困是可以改变的,在贫困的生活下能考上大学就是强者,反而是值得骄傲的,与富人相比,他们的前途广阔得多)确实如此,我想,这件事对李同学来说,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来说,贫困既是一种磨难,又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崛起,证明自己能力,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机会。因为贫困,才让他遇事能冷静思考,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无所依赖,以不变应万变;因为贫困,他才抓住了一个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知道人这一辈子要对自己负责,绝不能轻言放弃;因为贫困,才让他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关心和关注他的人,让他小小年纪就走向成熟。在贫困这所大学里,他可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这样的孩子在当今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好,娇惯、任性、不能吃苦,遇事不冷静,甚至动不动就放弃了。李同学真可称得上是当今时代孩子的楷模,肯于吃苦,不怕吃苦,把吃苦视为人生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而且始终坚信,贫困不是障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经济上有些贫困,但在学习上与其他学生占有同样的资源,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样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为在学习上没有贫困生。李同学的经历,正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所写: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我为有这样的一个好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一个为师者的幸福!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教师进修学校)

神总结:浙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篇4

先来点官面儿上的话:浙江大学,1897年建校,是首批国家重点高校,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C9盟校、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盟校。现设有120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史、经、法、哲、教、管、理、工、农、医十一个学科门类,每年招收本科生5400人左右,使中国大陆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也是中国大陆招生人数最少的综合性大学。

当然,浙大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政治原因,曾经那所以文理名世的“东方剑桥”早在52年即被肢解,现在的浙大,是在98年由浙江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杭州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个别系科、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形成的,当然,由于52-98这46年国家政策和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根同源的四所学校发展状况并不统一,尽管各自在各自领域都处于前列,但是四所学校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也导致了今天这大的学科结构布局:理工农医经管强于文史法哲教。

二.浙大在行什么

前面说过,浙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120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史、经、法、哲、教、管、理、工、农、医十一个学科门类,每年招收本科生5400人左右;前面还说过浙大的学科现状:理工农医经管强于文史法哲教。那么浙大到底擅长什么?

其实浙大自己很清楚、浙大的学生也很清楚,单从浙大每年的招生人数就可见一般,工科两类加起来将近1900人,理科也在800左右,农学700人……

是的,浙大最擅长的是工科、农科,理科、医科、管理学经济类、法学紧随其后,而其余的人文、社科类虽然在全国地位不低,但是与前面的学科门类的绝对实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如果你想来浙大,那么理工农医经管法是更合适的选择方向。而在这些方向里面,浙大到底哪些学科较为厉害?

浙大最引以为傲的当属工科、材料科学、化学,这三个学科被ESI评价为世界前0.1%的学科(今年变四个了,第四个不知道是哪个),而工科里面,由老浙大四系衍生出来的化工与生物工程(化工、过控、生工)、土木、机械、能源、电气(电气工程、电气信息、电自)、信电(通信、电子科学)、光电、控制、生仪(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计算机学院实力最为强劲,属于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的专业(个别比较惨烈的可能排到第五第六的样子)

另外,浙大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地学也都属于强势学科,理学院的心理系也堪称顶尖,尤其在工业心理学方面。而农学也属于顶尖水平(北京同学请无视,农学不在北京招生)三.浙大的氛围

说实话,只体验过浙大,不好说其他学校如何,感觉上浙大的校园氛围是分校区的…… 紫金港校区是最新建的,也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一个校区,尽管这里的条件很好,但是底蕴实在不足……但是没办法,头两年要在这里度过……

玉泉校区,原浙江大学所在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校区,这里氛围很浓,学霸很多,属于学术气氛最浓的地方之一,另外,学校大部分理工科藏书都在玉泉……

之江校区,原浙江大学三分部所在地,风景很美,而且与世隔绝,整个校园的氛围也是与世无争的,这里是光华法学院独占的……

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所在地,这个校区现在不太让人满意,因为学校在这里设了很多对外课堂,搞的校园内社会人员比学生多,搅得氛围不太好……

华家池校区,52年之前的国立浙江大学仅存的最后一块土地……很美很田园,农学院的地盘……不过话说,现在农学院的课堂已经搬到了紫金港……

关于学术和思想氛围,浙大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决定了浙大的环境。浙大在管理上对自由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基本上只要你不做“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奸淫掳掠、涉毒涉赌”,学校里就不会有人管你,没有人管你是否到课、没有人查寝、没有人来管你的思想政治动态、没有人来对你的言论、行为加以干涉……这也意味着在浙大,思想、学术绝对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仅限于校园内……

同时,由于浙大的理工科强势,浙大的学生人数理工科占多,在无形之中,校园内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工科意识和理科思维……因此,理工科的学生相对来说要环境更好一些。但是,浙大的氛围并不学霸……甚至感觉有一些社会化……有一些打酱油的感觉,还有一点水……当然这种感觉也许仅限于紫金港……因为玉泉真是学霸……

四.浙大的培养风格

浙大的培养风格一百多年来没有变过,一直是一种学校导向、学生自主的风格,学校给学生开辟的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任由学生发展,当然,学校的相关部门会经常与社团合作,举行一些活动,期望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成长。

另外,由于浙大的考核制度,在学校内,所有的事情都是靠硬实力说话,没有人可以打破这条铁规,因此,在学校里,每个人都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以巨大的压力……尽管这个压力实际上是来自学校、来自社会,但是却通过这种方式施加,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学校不加干涉,只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验收,例如,学业会在期末考试时检测,达不到要求就会被退学。

由于浙大的环境,浙大培养的人毕业以后一般会直一些,把在学校里面想起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的作风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外,另外由于浙大的培养方式,浙大人的业务实力相对较强,综合两方面,可以说,浙大培养的是总工程师,而不是官员,因此,你如果想毕业后干些实事儿,浙大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想毕业以后走党政道路,一方面浙大的氛围里走出的人与现在的执政党、政府希望的人不符,甚至是会有严重冲突的,另一方面,估计你在浙大会很郁闷,因为这里没有人会鸟什么党政啊之类的东西。五.浙大的学术生活

浙大的学术生活算是别具一格的。浙大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树一帜,招生时彻底打破了学科限制,按照学部制进行招生,分为人文、社科、理学、工科(工学)、工科(信息)、应用生物学、医学、科技创意八个试验班,另外设立竺可桢学院,专门接收保送生、以及高考本省前一百名或者北京、上海两省前四百名的地方,当然这地方并不是你说进就进的,是要面试的。

在浙大学习一年之后,学校会要求你选择主修专业,原则上主修专业是不鼓励跨大类的,当然,如果你十分迫切地想跨,那就要看其他大类的专业是否有余量了。专业确认这件事,不亚于一次高考,拼的就是绩点。如果某专业开出来收112个人,报超了,专业院系会按绩点排名,然后刷人,有些学院还会要求面试。因此,不要认为浙大的学生多幸福,可以自由的选择专业,在浙大,你享受的是用你的汗水换来的。

当然,浙大有一个好处就是自由选课,全校除了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的个位数个的几门课程外,任何一个学院的任何一门课都是对全校开放的,你可以选择人和你喜欢的课去修读,前提是学位相关课程你要修够,因为每学期的选课上限是35个学分。

浙大的自由选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选课制度,在浙大,你的课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上什么难度的、什么时间上、上谁的课、学什么不学什么,都是你自己说了算,当然竺可桢学院的孩子们选择权小一些,他们必须修读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荣誉课(也叫H课),其实就是很黄很暴力的课……挂起科来没商量……不过他们还是有权决定自己什么时间上、上谁的课。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浙大的孩子轻松,浙大毕业生的一大特点是基础扎实,但是这些名声也是被学校逼出来的。浙大课程设置可谓高教届的一朵奇葩……以浙大的数学课程为例,社科学微积分、工科最低是微积分,可选数学分析、数学分析(甲)、数学分析(甲)(H),理科则是数学分析、数学分析(甲)、数学分析(甲)(H),竺可桢学院则是数学分析(甲)(H),这样设置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跟数学打交道最低层级课程微积分的难度,却远高于全国其他理工科高校学习的高等数学,更有点数学分析的味道,而数学分析这门课程则全面向理学院靠拢……另外,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一些数学工具被包含在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中,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章节出现(比如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在高等数学里只是一章很不起眼的存在,你只要会积出来就OK),但是在浙大,这些课变成了单独的课程,要求也向数学系全面靠拢……而且浙大这种自由选课制度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专业学院开课,专业学院对课程的要求是按照专业课的要求走的,而没有把它当做基础课或者公共课,换句话说,你上的课的难度、数量要比其他学校大得多。六。浙大的非学术生活

浙大地处杭州,气候条件不太理想……冬天很冷、夏天很热,一年都很湿,春秋几乎没有……当然,浙大现在除了室外哪里都装了空调,还算可以忍受。

浙大的生活成本绝不比北京、上海低,一方面,杭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的首府,物价基本与北京持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赶超之势,身处杭州的浙大也难免要受其影响,因此不要想着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而来浙大。浙大的伙食……紫金港的大食堂和麦香只能说一般般……临湖很不错,但是价格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的,一顿饭15元左右……其他校区的没体验过,不好评论。

另外杭州的交通……只能说市内就是天通苑……因此,在杭州出行,我们一般会选择骑车…… 七.浙大适合什么样的人

前面描述了浙大的特征,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浙大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了,现在来说什么人适合浙大。

浙大适合那些具有良好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顶得住压力、能够拼搏的人。在浙大没有人管你,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你可以做一个学霸、做一个社霸、做一个打酱油的、做一个水人……在浙大的环境里,每一个人最原本的性格都会被暴露无遗,而你在浙大得到什么,也完全看你自己。但是同时,浙大的压力是巨大的,没有人过得轻松,只有人过的快乐。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 篇5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一名贫困生的兼职亲历  贫困促使我挣钱养活自己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跟父母一样发愁。入学学费是从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凑的,捧着厚厚一叠钱走进学校财务室时,我想我一定不能辜负亲人的期望,大学四年一定要好好干出点成绩来。现在已经是大四了,回首前面的几年,我感慨万千,其实苦难也是一所大学!   父母每月给我寄来200元,伙食费和学校的各类交费都得包含在里面。夏天,这笔钱基本可以吃个半饱和应付所有交费,可是到了冬天,买双鞋子、买件衣服,再交点学校要的书费和杂费,我就得吃泡面了。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养活自己,并买部电脑和手机。   用真诚和实干实现手机电脑梦   起初,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我首先选择的是找家教。来到中介所,交了一笔介绍费后,我就再也得不到半点讯息,我知道自己被骗了。在一次偶然的网络聊天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教一个小学生的数理化和英语,每小时25元。我辅导学生时从不搞题海战术,我只教他们每门课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家长极力挽留我继续辅导他们的孩子时,我跟他说了一句:“对不起,叔叔阿姨,该教的东西我已经教完了,如果说再要照书上课,我的能力肯定不如学校的老师,我给你们的孩子讲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他可以掌握的话,那将是受用无穷的。”所以,当我离开那个家庭时,小孩子流着泪跟我告别,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孩子家长拿来我应得的1200元,还额外送我十几斤水果,我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但是我很清楚,家教的作用就在于和学生交心,让他掌握方法。怀里揣着1200元,再加上那学期的奖学金,我再向同学借一点,终于实现了自己拥有手机和电脑的梦想。这并非奢侈,这是为以后的学习和打工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100元度过非典100天   3月,广州SARS病毒最疯狂肆虐的时候,我还在还外债,口袋里只有100元,这意味着这100元要吃到5月底,三个月我要靠它来生存,这肯定是不够的。我又一次走上了自己的兼职路。   在网络聊天里找兼职,是件提心吊胆的事,让对方相信你的同时,你也得摸清对方的情况,网络的虚拟性经常会带来不确定的危险。所以我每一次出去开始一项新的兼职时,总会在宿舍的抽屉里留下一张“遗言书”。   我的运气好,在花费了50元的.网费后,我找到了两份家教,两份都是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小区。我经常是带上一个口罩就往公共汽车上冲,搭两个小时的车,开始家教生涯。两家的家长都对我很好,经常留我吃饭,额外给我加薪,可是我都回绝了,我只拿双方最初谈好的价钱。于是家长对我越来越信任,还介绍了几个同事的小孩让我一起辅导,结果我的兼职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家教过程中,收获最大的也许不是金钱,而是让我认识了更多的成功人士。非典时期,我做的两份家教的家长都是著名外企的高层管理者,他们经常跟我谈关于职业与前途的问题,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深深教育了我,给我未来的工作带来启发。   家教所得的收入,不仅让我没挨饿,而且还有了一些积蓄。5月,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我再也不能出去做兼职了,于是我把还没有教完的内容用信件免费寄给所教的几个小孩,家长都打电话来致谢,叫我有空再到他们家里玩,好好款待我。我知道了真诚和负责带给我的是另外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由撰稿是新的谋生手段   在全封闭管理的5月,我在学校里也一刻没有闲着。我开始往报纸的副刊、时评投稿,仔细揣摩各家报纸、杂志的定位和风格后,我的稿件发表率超过了90%,以至于今年7月份我一个月的稿费收入就达多元。那个暑假我用这笔资金又做了一笔小生意,解决了大四这学期的基本生活费。有些同学做兼职荒废了学业,我没有,我每学期照样拿一等奖学金,获得学校的各种表彰,那是因为我每天睡得比谁都晚、起得比谁都早,那是我用汗水拼来的。   大学四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头看看自己抽屉里厚厚的荣誉证书、样报和稿费单复印件,我觉得我的大学无比充实。因为,苦难也是一所大学,给我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据《21世纪人才报》,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学生)   《中国教育报》月7日第2版

一所最好的大学 篇6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是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校园环境幽雅,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是治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杰出创新人才。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构建宽、专、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竺可桢学院和工科试验班,以精英教育模式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成才环境。

学校设有24个学院,今年按35个学科大类招收本科生。拥有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2个硕士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教学试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以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本科生23000余人,硕士生9000余人,博士生6000余人。

学校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创造条件,设立了本科生对外交流基金,每年选派600余名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毕业生综合素质出色,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就业前景广阔。每年学生海内外继续深造比例超过40%。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图书馆总藏书量639万余册。学校还拥有6家省级附属医院以及1家出版社。

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正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向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同时也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浙大校徽

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朱正元、吴健雄,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李寿恒,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梅光迪,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梁庆椿、卢守耕、吴耕民,教育有费巩、黄翼、国学有丰子恺、马一浮、郑晓沧等。在学生中后来亦有一大批杰出学者大师出现。竺可桢时期的浙大,以文理称雄中国,1948年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浙大教授有4人入选,居全国第三位。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办学设施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经济发达、人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享有读书求学胜地之美称。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93.00万平方米,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正门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8.00万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师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诸多卓然有成的大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我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何燮侯,蒋梦麟,钱家治,蒋百里,刘大白,马一浮,都锦生,常书鸿,丰子恺,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 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3万人,其中:博士生6050人,硕士生11883人,本科生24983人(含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

浙江大学一角

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 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 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 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 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 基地1个。

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该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19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喜人。在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该校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该校名列第三;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1999年8888人,2000年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是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浙江大学一角

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通过这些校际关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既有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又有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及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浙江大学都会邀请数百名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国外来宾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区的客人,这还不包括院系待的客人或外宾。来访人员中,许多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如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每年浙大也派出数百名教师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讲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1999年浙大共派各类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人员1000多人。通过出访,扩大了浙大的影响,加强了浙大与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之间的联系。

浙大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国际会议,既有国际系列会议,又有与某大学或某集团的双边会议,如浙大与朗讯科技的联合会议,不但交流了学术成果和信息,还促进了浙大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国学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的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浙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0年在校人数长期生3000余人,留学生比例名列全国前十。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韩国研究所等等。

浙江大学学生对外交流项目简介

学生交流是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与日本及欧洲的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较频繁,既有学生的长期交流计划,又有短期的交换项目,如欧洲商务实习项目、香港实习项目、爱因斯特交流项目等、已经实行了多年的melten项目,在美国、德国、印度、智利及中国执行、浙大是中国唯一的被该项目选中的大学。近年来,浙大学生的国际交流频率以每年增加10%以上,在校生共有三大渠道进行国际交流。

一、学术交流包括学位项目、非学位短期修读课程项目、协作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目前该校大部分项目属于这一类。

1、学位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境)外大学交换学习,修读学分,回校后还需得到学校学分认可的项目。特点:

1)交流时间较长,一般至少一个学期;(2)一般双方互免学费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3)学生学习连续性好,系统性强;(4)双方学分互认;(5)对学生的语言及学习能力要求高。

举例:香港各大学交换生项目,日本各大学交换生项目。

2、非学位短期修读课程项目一般不存在学分互认,学生仅仅是利用很短的时间修读一定的课程。特点:

1)交流时间较短,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对正常学习影响较少;(2)不存在学分互认,部分项目会提供学习证明;(3)部分项目费用较高。

举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暑假课程班,德国柏林工大暑假课程班。

3、协作研究事先确定某个课题,选拔学生参与,学生可以个人或由不同国家(地区)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完成课题项目。特点:

1)交流时间不定;(2)特别强调团队的合作,部分项目由双方同学协作进行;(3)部分项目需在实验室进行;(4)对学生的科研要求较高;(5)部分项目有企业或个人资助。

举例:海外杰青汇中华项目,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互访计划。

4、参加学术会议一般是由于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秀成果而获邀参加学术会议,经专家推荐,学校审核予以立项的项目。特点:

1)参加国际各类学术会议;(2)参加项目并进行讨论发言。

举例:中印青年论坛,哈佛亚洲国际关系项目。

二、校际文化交流通过各种文化交流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促进相互了解,进一步增进友谊的项目。特点:

1)一般时间较短;(2)对参加同学有相应特长的要求。

举例:文琴艺术团赴俄罗斯汇报演出,两岸三地辩论邀请赛。

三、实习到国(境)外大公司实习,通过实践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的项目。特点:

1)一般时间较长;(2)一般有专业要求;(3)到对方公司实习,根据规定由对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举例:爱因斯特项目,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项目。完善的奖、贷、补、勤、免制度

奖学金

浙江大学设有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及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数十种,获奖面在40%以上,奖学金总金额达1000万元。学校将通过“奖”、“贷”、“补”、“免”五种渠道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履行我们的承诺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在本科生中设立了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农林师范类奖学金,及为促进学生提高开拓创新意识,奖励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专项奖学金。

另外中国科学院、宝钢集团、宝洁公司、台湾光华基金会等国内外许多公司、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及个人在学校、院系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共60余种。许多优秀学生得到了奖励,同时部分家境困难但学习勤奋的学生也获得了资助。

贷学金

学校积极鼓励贫困生以贷款为主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建立了学费贷学金、固定贷学金、临时贷学金三种形式的无息贷款制度。总金额每年360万元。

学费贷学金:分全额贷款(学生学费的全额)和半额贷款(学生学费的一半)两类,一般不超过本、专科学生总数的2%。

固定贷学金:一等:1500元/年,比例3%;二等:1000元/年,比例7%;

临时贷学金:因各种原因产生突发性困难的学生,学校提供临时贷款。临时贷学金每次一般不超过2000元。

勤工助学

学校每年有160多万的勤工助学基金,对学有余力、并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实行“优先安排岗位,优惠计取报酬”的双优措施。目前开拓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1000个。

困难补助

学校设立每年180万的困难补助经费,用于学生的临时困难补助、贷款减免、过年补助、军训补助、棉衣补助、路费补助等。

学费减免

学校学费减免比例为0.5%,其中:一等减免学费的全额,二等减免学费的半额。

另外,积极开拓渠道,争取社会力量的资助,目前设立了各类助学金、贷学金六十余万元。在贷学金设立方面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大力探索贷款上学的社会化道路。近期与杭康药业公司、交通银行联合开展了企业担保贴息、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助学贷款路子,取得较好的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新的浙江大学,集理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数万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求是园中,浙大学生意气风发,科技、文化呈现出蓬勃之势。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节”备受关注。由“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

本科生光电大赛

彩的几十项活动组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之际,也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材。以邓研会、学生科协为代表的全校130多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文化节”为同学们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艺术团,数百名有艺术特长的团员活跃在校园里,向全校学生推介高雅艺术、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更自编自导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爱乐协会、网络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每年数万学生踊跃投身其中,获益良多。

浙大文化,经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而今又站在时代前沿,浙大的校园文化,深受其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

浙大学子,可谓天赐甚厚。有此之大学,有此深厚之文化熏陶,定能搏击于时代,遨游于科技文化的海洋。[编辑本段] 浙大精神

校训:求是、创新

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老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求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浙大玉泉的竺可桢老校长铜像

竺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校长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该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前任校长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正可谓:“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前程似锦!

2010年6月26日,温家宝来到浙江大学图书馆,面对浙大师生对浙大校训进行诠释:“ 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求实是基础,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浙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人才辈出,有160多个院士出自浙大,这是同学们引以为豪的。但是前人的贡献不等于你们的贡献,你们要达到前辈的水平还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要求同学们要有无穷的求知的欲望,要做踏实的功夫。不骛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你们校训的格言,终生受益。浙江大学本科生教育

浙江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新理念,积极推进本科教学的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国际化,通过贯彻“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试行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试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面推进学分制和四学期制,本科教育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现有本科生24000余人;专业112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门类;拥有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7个,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工科课程基地4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2001年、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

本科教育还将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建设多维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追踪学科最新进展,以研究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本科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嗟尔髦士,尚其有闻”。胸怀大志,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本科教育,跻身世界名校之林”,是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新的追求和目标。浙江大学留学生教育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浙江大学专门负责招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教学机构,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学位生管理办公室、对外汉语教研室和外国专家留学生服务中心,总部在玉泉校区,紫金港校区和华家池校区设有校区外国留学生管理办公室。

浙江大学从1979年起开始恢复对外招生,迄今已有两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学院管理的各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35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人,硕士研究生158人,本科生1006人,长期汉语言文化进修生1400余人,专业进修生158人,短期进修生640余人,来自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五大洲115个国家。学院现有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专职教师30余名,兼职教师40余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2名。

学院开设长短期汉语和中国文化进修课程,已开设汉语言本科专业(经贸、旅游管理方向),条件成熟后还将开设汉语言研究生专业。学院设有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承办每年四月、六月和十一月举行的HSK考试, 在我校进修汉语的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在历次HSK考试中都取得了优良成绩。学院还为团体学员开办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中国经济贸易、中国工商管理及琴棋书画等各类短期进修班,每年有六百多名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浙江大学继续教育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在经历了创立、停滞、恢复、改革等发展过程后,我校继续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才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学校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全面负责学校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远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近年来,我校先后同国家有关部委、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开发了260余个继续教育项目;在省内外设立了162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和34个函授站。目前,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6万余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每年3万人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中级管理和科技人才,尤其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活动中,为贵州、新疆、湖南、云南、内蒙古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培养政府、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浙江大学积极参与国内外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华东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及海峡两岸四地继续教育论坛常任秘书长单位,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为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1999年学校成立了浙江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几年来该所完成了10多项研究工作,出版了《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一书,并于2006年与教育学院联合成功申报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校继续教育将秉承求是校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办学基本方针,加强理论研究,探索与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于1984年12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挂牌。

浙江大学从1941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到目前已有近60年的历史。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老浙大相关学部回归,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组建后的浙江大学按照国家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7个(含自主增设22个),涉及一级学科5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2个(含自主增设22个),涉及一级学科70个;另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硕士、兽医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著名综合性大学。现有1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7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1个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和21个浙江省B类重点学科,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富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系列。至今,浙大已有43个一级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全国第一。24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拥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三,拥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一。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和整体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八字方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浙江大学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已与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十分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仅2008年学校共选送645名研究生出国攻读学位、联合培养、短期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同时,2008年共招收留学研究生98人(其中博士生50人,硕士生48人)。

目前在校研究生1793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050名,硕士研究生11883名,另有专业硕士研究生6000余名。自1999年起学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目前每年招收博士生1500余名、硕士生4000余名,较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注重提高研究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图书馆 简介

浙江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藏书楼。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新浙江大学,图书馆也随着学校的合并,形成统一的浙江大学图书馆。2003年10月,2.2万平方米的紫金港校区新图书馆落成启用。目前,全馆拥有馆舍5座,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5282个。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收藏较具特色。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现由一个总馆和五个分馆组成。总馆设在玉泉校区图书馆大楼内,分馆分别为科技分馆(玉泉校区)、文理分馆(西溪校区)、农业分馆(华家池校区)、医学分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紫金港校区)。

在玉泉校区分馆设立了由香港实业家倪铁城先生捐资兴建的浙江大学“倪铁城人文图书馆”以及为答谢美籍华裔科学家袁绍文博士对浙江大学捐赠而专门设立的“袁氏工程图书馆”。在紫金港校区分馆,设立了专门收藏展示浙江大学师生和校友专著的“浙大文库”。

大学校长最好不要脱离学术工作 篇7

我没有当过大学校长, 但当过20多年的教务处长, 也曾当过数年分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的副校长, 基本上是双肩挑。现在年老不能担任行政工作, 也还在教学、科研一线耕耘。我的体会是, 为了做好大学的领导工作, 最好不要脱离学术工作, 时刻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仍然是学术群体中的一员, 对于教学、科研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切身的体验, 从而在学术职业的领导工作上, 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术群体的所思所想, 反映学术价值的细微变化。历史上治校有方、办学成功的著名大学校长, 大多数是没有脱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校长。蔡元培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与美术史课程, 梅贻琦、陈望道、竺可桢、侯外庐、李达……这些著名的大学校长, 在任期间, 都不曾放弃讲授与著述。我求学和工作的厦门大学, 抗战时期的校长萨本栋, 在东南敌后坚持办学, 为厦大奠定“南方之强”的基础的同时, 亲自讲授微积分、普通物理、电工原理等课程;解放后第一任校长王亚南, 在百废待兴之际, 将厦门大学办成研究型大学的同时, 亲自培养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并为本科生上政治经济学大课。因此, 我认为大学校长适当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领导大学。当然, 只能“适当”,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有人认为:大学校长在任职期间虽然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而在任职前已有长期的教学、科研经验, 并非外行领导内行。但是, 地位不同, 情境变化。

第一, 地位不同, 考虑问题的倾向性不同。作为行政管理干部, 更多的是考虑程序、规章、制度的统一性, 而学术人员更多的是要求学术自由、环境宽松的灵活性。如果大学校长一身而二任、双肩挑, 就会从两个不同的倾向考虑问题, 较好地协调双方的利害, 做出比较合理而又合情的决策。举例说, 以论文篇数、发表刊物级别, 以及争取到科研经费多寡作为教师业绩的考核指标, 简单明确, 貌似公平, 但却不利于科研创新, 更不利于基础理论研究;又如, 研究生招生, 统一考试, 按分数高低录取, 公开、“公平”, 但不利于选拔潜质优秀、学有专长的人才。如果校长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就会深切感受某些规定不尽合理而采取适当的对策、措施。

第二, 情境变化, 原来的教学、科研经验虽很宝贵, 但有的不符合变化了的情境。例如信息技术进入大学之后, 教学方式方法, 包括实验、实习、实训, 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对教师和科研人员也有新的要求。作为大学校长, 要与时俱进, 提出改革的意见, 采取适当的措施, 引领全校教学、科研的发展。

爱上一所没有围墙的千年大学 篇8

前世:千年历史 传承文明

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她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当今保持得最完整的宋代著名书院。1903年,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全国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

湖南大学现直属国家教育部,既是国家“211工程”立项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历史,岳麓书院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难得的缩影。

湖南大学坐落在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校园内不仅有山水相融的灵秀,又有白墙青瓦的淡然。千余年来,校园学脉绵延,弦歌不绝,当之无愧地享有着“千年学府”的美誉。

记得刚进入大学那会儿,常听学长学姐调侃地说,我们学校有两大独一无二的特色。一是:湖南大学的学生一年能赚一万块;二是学校没有围墙。

湖南大学的学生一年能赚一万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慢慢才发现,这句话意指湖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众所周知,湖南大学坐落在国家级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同学们只要拿着本校的学生证就可以免费进入岳麓书院和岳麓山公园,不仅可享受大自然的洗礼,还可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此外,湖南大学的校园本身就被公认为是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校园内幽静典雅、古木参天、浓荫匝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求学治学的佳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内别具一格的南派建筑风格艺术,据了解,在载入《中国现代建筑史》的湖南四大建筑中,湖南大学就占了两处——大礼堂和科学馆。

熟悉湖南大学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湖南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记得自己刚来学校的时候,就闹了一个大笑话。那时,站在湖南大学校园的东方红广场中央,竟然四处询问湖南大学在哪儿。其实,东方红广场就是湖南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巍巍岳麓山下,东方红广场上,矗立着一代伟人毛泽东高大的石像,微笑着看着莘莘学子。

走在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里,时常发自内心地感激她。她告诉我们,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如果虔诚地接受博学鸿儒的谆谆教诲,就要敢于超越历代文人,就要敢为人先,在历史的围墙之上,生长出更具生命力、更具特色的文化。

或许是接受了千年文化的洗礼,思想的打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涵着潇湘文化的精髓。随处一走,就能感受到岳麓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独特风景;随便一游,就能品味到湘江水“百舸争流、鱼翔浅底”的惬意。

今生: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经过千年的韬光养晦,湖南大学现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先来说说湖南大学的文科专业。学校的新闻专业是第一批被纳入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国际贸易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为国家级重点专业。此外,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学院的各个专业、各外语学科等,也都办得非常有特色。当然,湖南大学的理科也办得有声有色,如土木建筑类、经济与贸易类、信息与电气类、机械与汽车类、化学化工与材料类等。从往年的招生情况看,这些特色以其鲜明的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受考生青睐。值得称道的是,学校的土木工程学科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尤其在交通土木建筑方面,与清华、同济、西南交大等学校分庭抗礼,雄踞一方。

除了学科建设值得称赞,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有口皆碑的。学校近年来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比如,开设了李达实验班(理工科),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部分同学进入李达班学习,实验班实行“2+2”的培养模式;在大学一二年级时进行通识教育,三年级进入宽口径专业教育,两年后考核合格者可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不仅如此,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制定了大学生创新训练SIT计划,让学生自己找项目,找指导老师;学校提供资金和平台,促使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接触社会,锻炼创业才能。

从岳麓书院发展到湖南大学,这方育人圣土培养了数不胜数的经世致用之才。譬如: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在这里冥思苦想;第一位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魏源曾在这里受到启蒙;第一位办洋务筹建现代工厂的曾国藩曾在这里施展抱负;第一位筹建海军并着力保卫与开发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曾在这里接受千年文明的洗涤;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蔡锷曾在这里畅想富强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邓中夏、谢觉哉;第一位到达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银河巨型计算机设计者慈云桂等……真可谓人才辈出。开国领袖毛泽东也曾几度寓居岳麓书院,指点江山,偕同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前行。

我一直认为湖南大学骨子里的风格是矛盾的,但却又是和谐统一的。湖南大学拥有着最幽静的书院和后山,又有着最喧哗的校区;继承着最古老的历史文明,又流行着最新潮的思想。世界上所有最有魅力的东西一定包含着最深刻的矛盾,也许正因如此矛盾才能统一,才能让湖南大学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富有才华的莘莘学子投奔于此。

上一篇:家长会材料-初中家长会材料下一篇:医务科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