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25-01-06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篇1

绪论(无简答题)

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学与哲学,探讨教育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其最根本的意义是要对教育学作哲学的思考,从而提高教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2)教育学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3)教育学与经济学,教育学需要经济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4)教育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案例分析方法,扣概念,充实内容。一件事能涉及到两个或三个原理。

例:题目:有关教育学的概念 分析: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也有很多种解释,但大多数解释都是把教育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理论和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从教育学整体构成来看,“学校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处于“理论研究领域”,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5.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非重点)6.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思想,教育作用,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方法: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贤人,君子。教育内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家,无为而治。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第一章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中:教育的作用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作用。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式教学。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禁于未发(预防性原则)。教育著作,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

苏格拉底产婆术,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柏拉图,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人们公认教育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遵循人自身成长规律的自然主义教育。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研究个体研究教育。康德,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多选题:强调人的教育的自然性: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教育学。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三中心说)道德教育是强迫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学科教育的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课改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杜威,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主心。否定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定系统的科学知识,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凯洛夫,《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这是课改的内容(常识性的内容)。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概述

1.《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最早提出教育一词。

2.※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而言的,即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这是并列关系。

举例:自学成才是否属于教育:不符合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各种教科书、教育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体现在教育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教育作用环境(教室、校园、阅览室)。教育手段是方式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

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简答题)(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和不平衡性。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所以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是生物学过程。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的起源有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单题)(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最早出现学校的奴隶社会国家是埃及。口耳相传是原始社会教育。

4.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是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主要内容是四书和五经。

5.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点。6.案例分析,a)居里夫人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虽然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担负着儿童养育的重大使命。居里夫人的家庭教育说明了居里夫人对其女儿的家庭教育的效果持续作用于女儿的一生,尤其为女儿科学研究成就的取得、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空间,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教育。居里夫人本身还有一个示范作用

b)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起源把动物的本能活动看成是教育,这显然是错误的。动物的本能活动无论水平多高,只能是本能活动,把动物的活动看成是教育,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2、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题)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在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14.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改)

16.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7.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简答题)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18.案例分析,根据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来分析。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要受在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每个人从出生直到成长为青年,都经历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制度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很多国家的学制虽然经历改革,体系繁杂,类型多样,但构成中小学学制主要因素的儿童在学年龄都普遍固定 在六七岁至十七八岁之间,同时又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又大多数分为初、高中阶段,并且规定了各自的性质和任务。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学校教育制度受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

22.案例,上海孟母堂被认定违法,私塾式教育引专家讨论。上述案例实际上涉及义务教育的特征问题。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每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家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讲,“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孟母堂”的出现说明社会、家长有了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孟母堂”事件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是改变现有单一教育模式的尝试。教学体制需要改革,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教学内容、教授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选择的自由限度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家教育的合法性需要研究,但它作为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一种,符合人的自由发展方向,法律不能回避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在家教育只能是替代性的,不能取代义务教育成为主流形式,而在家教育的规范化过程中,政府应该享有许可权、监督权和撤销权。

19.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预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把这种教育称为强迫教育。保证普及教育实现。

20.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

2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3.案例,东北师大教育新举措 专业划分过早和过细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弊端之一。在计划经济中,学校的专业是由职业的类型决定的,因此,计划经济中学校专业门类的划分非常细,国家甚至规定每个专业招收的生员数量。因而,学校根本无须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多面手,而专业划分过早和细化,必然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单一,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东北师范大学“两年后选专业”的新举措,有利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让他们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又拓展他们的专业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适应能力,以便毕业后顺利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双向选择。

4.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6.案例 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发展与其对政治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各个国家都重视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政治人才培养和选拔。教育培养政治人才主要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古今中外政治人才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不同的类型。在中国,自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出现之后,几乎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

11.案例 同一类漫画引出不同的结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惩罚与鼓励、挫折与激励、饮恨终身与受益无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结果是批判与赏识、专制与民主、不合乎教育规律与合乎教育规律。之所以同一类漫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件的价值取向是重传统与权威的认知价值取向、重功名和人事价值取向、重忠孝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认为漫画是对其权威的挑战,对其地位的威胁。而在美国,其主导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主导原则、契约原则、民主原则和尊重个人原则,因而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心理对待漫画,采取一种人性化的疏通师生沟通方面存在的障碍。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式的,是蕴藏于教育之中的。案例揭示出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上,对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性质发生直接的作用。7.文化有广义和狭义。文化有五种存在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形态。

8文化对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影响性的。9.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教材。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影响教育结构2)影响学生3)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案例 科学的悲剧

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安全、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教育人们合目的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为此,就要使学习者具备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正确的科学技术伦理观就是以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为宗旨,以促进人类进步为目的,处理人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伦理观念。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利与弊,发展学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人的身体发展,也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体质的增强。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掌握代表人物。

1)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定的顺序支配。2)外铄论即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3.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有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固然是经过训练而获得,但是也与遗传成熟程度有关。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遗传因素还潜在地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

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促进制约。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有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8.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因素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9.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反对这三种观点)1)遗传决定论(唯心主义小“先验论”)。桑代克,霍尔

2)环境决定论(机械唯物论),华生。

3)二因素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作用),吴伟士

10.案例 辛格博士挽救狼孩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素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为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的发展是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回到人类社会之后,由于人的发展规律确定了人的发展存在着“阈限”,“狼孩”的语言、文字、符号和运算及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学习速度仍然缓慢。卡玛那的大脑在生理解剖特点上是正常的,没有低能的象征,也正因此,她才能在一生中适应几次生活上的巨大转变。她的智力水平之所以非常低,不是由于大脑在发育上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缺乏人类社会环境众多而繁复的刺激。

1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是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4.教育目的的功能(即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a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 b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c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d对教师和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b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c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教育的激励功能 5.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统率作用。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布鲁姆)

教育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6.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7.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1)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经验 2)个人本位论,亦称“儿童本位论”(学前教育),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观点为: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该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需要受教育;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性和本能不受影响地顺利得到发展。

3)社会本位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潮。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就在于造就社会化的人,除了社会的目的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目的作出衡量。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我国的教育目的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8、现阶段我国社会主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奠定物质基础。

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案例,古代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案例反映出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出目的观的多样性。雅典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则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过,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绝对性。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案例还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对于教育乃至国家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古代雅典的兴盛与古代斯巴达的衰落都与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具有密切的关联。

12.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和特点,是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13.基础素质包括:1)身体和生理的素质。2)心理素质3)社会文化素质。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4.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

15.素质教育的要义有:1)面向全体学生2)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特征(简答题),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6.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17.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简单题)

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专业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8.案例 特殊寒假作业效果好 素质教育需实践 通过这些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寒假作业,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再停留在口头,自立意识也得到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加深,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交往能力,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此类“寒假作业”是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但愿这样的寒假作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普遍。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德育为首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重点简答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4)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起主导作用。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的利益。2)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知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5.教师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6.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题)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7.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1)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

2)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观。(多选)

a)正确的教育价值观b)科学的育人观c)正确的学生观d)现代的教学观e)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学生。

教师的业务素养(多选题和案例分析)

8.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1)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a)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比学生高出很多,要远远超出其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能力素养 a)语言表达能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b)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自我调控能力 9.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1)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2)做勤奋的学习者 3)做有效的研究者

4)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10案例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值得我们借鉴。从教师的职业素养看,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知识和能力素养等,都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做表率,从而也要求教师的行为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尽管美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从教师的职责看,都是育人的,所以在教师的行为上有共同的、一致的守则。

1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作用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当代学生的特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13.案例 几许孩子没权利 相对于具有社会正式成员身份的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此,长期以来学没有被看做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青少年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许多成年人往往出于“为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主观目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完全不考虑他们的需要,也并未彻底改变青少年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的关系。案例中的调查显示:把父母当做朋友的不足50%,57.9%的家长认为孩子要不断学习,从而导致孩子们要求保障自己的“三大权利”,即玩、睡觉和自主阅读的权利。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5、现代师生的基本关系(简答题)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互尊重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爱与被爱、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

1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7.案例 师生关系调查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所说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求教师蹲下来跟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你跟他是一样的,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别。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信任和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教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第六章 中学课程

1.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条件对课程的制约 2)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首先,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其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最后,对教材编制的制约。除上述因素外,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还有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等。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以上是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知识系统化,传授系统化。赫尔巴特理论。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课程综合的程度,可以将综合课程进一步划分为科际课程、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主题课程等。

3.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课改正在做)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案例 当今世界综合课程的发展概况

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课程综合化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综合课程的发展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综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成果显著。我国对综全课的理论研究时间只有近十年,实践尚处于试验阶段。近年来尽管我国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试验教材、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等方面还有待于借鉴国外经验加大研究的力度。可以肯定的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必将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 5.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编制的结构,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学校,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6.课程计划是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制定的直接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7.课程计划的构成(多项选择)1)规定教学科目。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是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

2)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8.中学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1)中学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中学教育目的的实现。2)要注意中学整体课程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3)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9、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10.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中的亮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中学课程标准是编撰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升学考试、毕业会考等统一考试提供可能和直接依据。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2.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课文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13.案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从选题到制订方案,从问卷的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同学合作的方式自己完成的,教师在本案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学生的感言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收获很大。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14.课程改革的理念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15.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5.案例 语文学“招聘”,政治教“理财”(湖南新课改全面开课,口语交际、家政、驾驶等内容上了学生课本)

高中课改以上述全新的方式在全逐步得以推广,这次课改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颠覆了以往的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经人以全新的感觉。对于一些课程如何改、如何考、如何评,在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高考不考的科目按计划开设等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探讨一套保障课改方案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说课程改革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第七章 中学教学(上)1.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2.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中学教学的任务(简※)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称为“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4.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案例 当代教学的新概念 教学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不同的教学观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新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过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这些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树立新的教学观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6.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7.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过程说 2)认识和发展过程说3)实践说4)认识和实践说5)多本质说6)交往说 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1)引起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它以愿望、兴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2)感知课程内容3)理解课程内容 4)巩固知识和技能5)应用知识和技能

6)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诊断,反馈,调整)。

10.案例 特殊交往说之意义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交往说”重新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特殊交往说”意义的阐述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文中的所述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但某些阐述给人一种因改革而需要“交往说”的印象。应该说本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尽管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学过程的本质只有一个。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教学,还是教学决定教学过程的本质,弄清二者的关系也十分必要。

11.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1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原则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教学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它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13.中学教学原则提出的其他依据

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育教学目的。现代科学理论。15.案例 掷得一石巧,激起浪千层 教《项链》这样的传统经典课文,名师、大家已经多有建树,教师 3 如何能走出新路子?夏老师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夏老师在看重挖掘课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讨论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机拓展,交代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把《项链》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对比的载体,使学生在惯常的、熟视无睹的小说学习中得到了现代主义的知识,又用学得的知识解读现实主义的作品,使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有新奇之感而无枯燥之味。本节课很好地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8.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题)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教师职责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应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形式教育论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实质教育论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事实证明,知识和智力二者辩证统一,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任务,必须统一实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知识属于经验系统,反映的是客观实在的结果,智力属于心理发展系统,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知识是社会的,智力是个体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的合金。知识的掌握进程长,智力的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有关。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强调知识,忽视智力。太重视智力。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a)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b)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c)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14.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论述题)

一)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标本、实验、参观。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视、电影、录音等.三类是语言直观。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二)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产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外在条件。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3)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能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并能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六)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些基础上促进发展。(《学记》中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基本要求:

1)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用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七)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基本要求是: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第八章 中学教学(下)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2.选择和运用中学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律 1)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3)中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校的设施条件5)教学的时限6)教师自身的条件 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启发式

1)四种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3)基本要求,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讲究语言艺术。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4)案例,用哪种方法 二)谈话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3)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4)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三)讨论法

基本要求:1)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2)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3)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讨论结束量,教师应进行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觉材料等 基本要求:1)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2)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3)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摘录、写提纲、写心得,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五)演示法

基本要求:1)要注意挑选演示的时机和内容。2)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感性材料。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4)要掌握演示技巧。六)参观法

基本要求:1)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2)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3)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参观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七)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1)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2)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4)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八)实验法

基本要求:1)实验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2)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3)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九)实习作业法

基本要求:1)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2)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掌握全面情况,并争取有关部门的协助,确保实习作业的质量,如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的实习作业,教师需尽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3)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十)发现法,布鲁纳。暗示法,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教师在运作教学方法时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一是注入式,一是启发式。4.案例 活动教学法初探

活动教学法是广大教师为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经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实践,即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目前各科教师都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活动教学法只是广大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此外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也在积极地尝试中,如情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广大教师应积极地关注和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5.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是将教室改为作业室。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分为校内分组,班内分组。6.我国中学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补充形式是个别教学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的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7.班级授课制的结构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材料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以上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上所有组成部分或大部分。单一课的结构可根据其具体任务,采用其中的有关部分。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课的结构。8.我国中学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9.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0、案例 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分层次教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一种创新,它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为此,在新课改的试验中,分层次教学在实验区的部分学校试行。试验之初,对于怎样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要示、怎样合理安排教师高质量实施分层次教学等学校有困惑,家长和学生由于受传统快慢班的影响,对分层次教学也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上述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分层次教学被部分学校正式采用,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11.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2.备课应作的工作1)备教材,a)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部分课程内容都要体现教学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b)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c)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图和板画。d)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e)备提问 2)备学生 3)备教法

13.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简答题)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4.中学作业的一般形式,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15.课外辅导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

16.中学测验常采用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

17.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18.案例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8 年级)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各个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充分体现。从课前预习,教师提出 4 的问题,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到课后的拓展学习,写一封公开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深化,思维拓展。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学生不仅了解了罗布泊的历史和现在,掌握了写作方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其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号召学生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制止生态恶化的活动中,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

19.案例二 《寻访“丝绸之路”》课堂实录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上例就是一节典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课堂上师生激情投入,忘我探究,互动交流,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中合作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是积极的,互动是多维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的创造性。第九章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才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发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 2.案例 学校德育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发展的功能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各国移民来此定居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使当地各种宗教信仰杂陈,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图景;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众多“小传统”,构成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文化。如果没有德育有意识的融会异质文化的努力,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新加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确立“多元统一”的价值立场,最大可能地释放了德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使各族群既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同时又有“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

3.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内容是一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

4.(重点概念)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学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5.德育目标的特征,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6.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

7.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8.日本小学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就“有关自己的事”这一德育内容而言,日本文部省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征和不同的实践能力。不仅在道德要求和数量上逐级增多,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反映了德育内容受学生身心水平的制约。

9.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

1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中介,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1.德育的主要矛盾 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外部环境主要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三个要素构成。2)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矛盾。首先,它规定和影响着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 其次,它也规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矛盾的发展。最后,它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

19.案例张伯苓与学生共同戒烟 在案例中,这个吸烟的学生之所以反问校长,是源于他心中的不服气;张伯苓将自己也没有做到的事情拿来要求别人。而张伯苓之所以能果断戒烟,乃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一颠扑不破的教育道理;要想让学生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首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教育的言行一致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最佳良方。20.案例 魏书生转化差生的奇招

面对差生的不良行为,魏书采取“不管”的态度,反而让差生使劲找自己的长处,魏书深谙德育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不管”是假,长善救失是真。实际上,教师遵循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正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这种信任和期望反过来被学生所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向善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

2)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的性质与作用也是不同的。a)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之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c)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a)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b)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c)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3)在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于德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渐进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

16.案例 陈冠希事件荼毒少年 学生效仿自拍艳照上传 德育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影响问题。

学生的成长不是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学生也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社会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影响是负面的,本案例中学生受“艳照门”事件的影响,从语言到行为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学校德育预期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说明了学校德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德育成效的获得,正在于不断地克服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

1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24.一段师生 对话 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策略,而是通过对话帮助冲突双方领会对方的处境和观点。教师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结果。事实上,冲突也是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之所以发生冲突,正在于儿童强烈的自我意识,没有充分照顾到对方的需要,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因此,面对冲突,明智教师不是指责学生,也不是匆忙下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引导双方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样才能既平息冲突,又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就像案例中的教师所做的那样。18.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孟子“盈科而后进”,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内部矛盾的斗争过程)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2)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2)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模式。21.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教育法

1)榜样要植根于教育者当下的生活。2)不能神化榜样人物。3)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4)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5)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三)道德叙事法 叙事,用作动词时指讲故事。德育中动作叙事法的依据在于叙事所具有的育德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 1)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2)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

3)再次是激发道德反思。4)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

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要求:1)叙事前,有备而来。

2)叙事中,运用技艺。3)叙事后,价值引导。

四)交往实践法,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运用交往实践法的要求: 1)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导。2)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3)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4)协调交往冲突 五)道德讨论法

22.案例 未成熟的李子

学生之所以接受这位教师的劝诫,主要在于该教师在运用说服教育法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没有说教的味道,非常贴切,自然而然。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运用,上来一顿挖苦、教训,结果很可大相

径庭。

23.案例 一堂美国的道德教育课

在这则案例中,经过教师的充分挖掘,呈现了如下几种道德规范:“守时”(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整洁”(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爱”和“偏爱”(我们看到的是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友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勇于面对错误”(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道理规范呈现得非常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的是“价值引导”而非“道德灌输”,这一成功经验正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课堂应该汲取的。25.案例 善待布莱恩

黄向阳对这一案例曾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这场讨论表面上没有形成任何集体意见,实际上却导致了全班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学生道德思维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个班的学生都倾向于要“要善待布莱恩,不要取笑他”,但是他们的理由和推理方式却各不相同。珍妮特的意见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会发生积极的影响,她的思维方式一旦被他们所接纳,将会促进他们道德判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第十章

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简答题或多选题)1)教育教学能力2)班级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关怀能力

4.案例 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的神奇口袋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乡二元社会间壁垒和逐步拆除,当前我国许多家长对于子女未来的发展水平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的社会性集合与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大量家长把子女实现高水平的期望完全寄托于学校的课业成绩,这不仅使家长有自动加大子女课业负担和内驱力,而且使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琮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和学习,转变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送给家长神奇纸口袋的案例为新时期班主任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阿莫纳什维利在给家长的纸口袋中精选了两项内容,一是学生亲自挑选的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收获的送给自己父母亲的学习成果,二是记录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并且经学校教导主任和校长郑重签名的学生鉴定。案例中,纸口袋里面的第一项内容十分有助于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和能力倾向,从而为家长依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培养提供了可能。纸口袋中的第二项内容有助于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在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各自的发展潜质的最佳成长。

5.案例 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这则案例节选自我国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日志。李老师通过安妮事件的记述向我们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师生关系的改善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的道德反思能力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由于学校里每天紧凑的教学安排,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根本无暇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时的回顾和反思。有些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确容易引起教师大动肝火,致使他们很可能运用直觉而非理性作出学生处罚决定甚至是班级管理的决策。其后果往往是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严重损毁教师自身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抑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都不可或缺。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用“经验+反思”十分简洁地来归纳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助于其对教育信念和教育实践因果关系形成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加教育实践的理性自主,实现动态、开放、持续的专业成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对于教师专业的胜任能力。6.班主任在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工作中主要面临如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级建设目标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9.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兼具自动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10.班级的正式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2)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3)只对自己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的一般成员。

11.班级的内部功能是由班级中各组成员要素之间的“互动”产生的。班级的外部功能是由班级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的而产生的。

12.班级组织的发育。1)孤立探索阶段2)群体分化阶段3)组织整合阶段 12.班级岗位建设

1)设置2)竞聘3)实践4)评价5)轮换

7.案例 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李镇西老师这则精辟透彻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设计班级建设目标,如何构建班级活动体系以及如何培育班级舆论和班风的典型范例。

李老师经过对班级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他们的成长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普遍缺乏爱心,没有阅读大量优秀读物的机会,不具备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李老师从班级成员的普遍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确立了班级建设的三大目标,即创建“爱心班级”、“书香班级”和“自治班级”。在以后的一个学期当中,班级活动主要围绕上述三个班级建设目标系统有序地展开。比如,在建设“爱心班级”过程中,李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市妇联为贫困儿童捐赠读物,号召他们给在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难民捐款捐物,教导他们尊重普通者并为学校教学辅助人员发贺卡„“爱心班级”的建设还体现两大原则:一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奉献爱心,二是不因爱心而容忍不良现象,也不因批评同学的错误行为而失去宽容之心。通过这些开发、多维而有序的班级活动,我们可想而知,健康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级风气定会日渐成形,并以一种濡染和熏陶的方式在班级成员心中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反过来促成班级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8.案例 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我们将两个案例并在一起分析,因为上面两则案例中涉及的学生都是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令班主任老师十分“头疼”的后进生,前者在学习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后者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读两则案例,其中的班主任-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对他们班级中后进生的教育方式在令我们深深折服的同时,也使我们不由得低头反思自己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言行。班级建设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后进生,由他们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如何理性地为后进生进行班级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临并积极解决的难题之一。案例中,尽管马国福老师和李镇西老师身处不同的班级环境,面对行为表现各异的后进生,但是通过自己理性的教育行为道出了如何帮助后进生的共同规律,那就是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运用智慧和高尚的师德对他们进行无私的精神关怀 13.班级规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道德规则、契约性规则、强制性规则。道德规则具有普适性、一致性、行为严重性等特征。契约性在互惠互利基础上达成契约。强制性规则是学校或班主任制定。

14.案例 犯错误,写“心理活动说明书” 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提代了如何在班级学习型团体建设中对学生进行自立指导的范例。我们在本节中提到,学习团体的自立表现在团体内部产生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两种力量。所谓“自我指导”就是指团体依靠自身力量指导自己。为了培养团体的自我指导能力,班主任应当培养班级干部对团体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案例中要求违反自习纪律的同学写作“说明书”的班长就充当着学习型团体自我指导 的干部角色。所谓“团体的自我管理”是指团体凭借自身的力量控制自己,完成团体共同的学习任务。案例中魏书生老师巧妙地通过让学生写“犯错误心理活动说明书”的方式提高他们对于破坏团体学习目标行为的反思能力。正如学生自己所言“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透过违纪学生当事人这简洁却深富哲理的话语,我们可以断定魏书生老师已经成功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达成了团体成员自我管理的目标。15。案例 重金奖励举报者 这则案例涉及班级规则建设问题。为了维持班级管理的正常秩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一些班主任制订了强制性的“告密”规则。比如,有的班主任主动在班级培养“线人”,有的班主任明确班干部的一条重要职责就是班级有事一定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等等。诚然,这种强制性的“告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班主任对于班级成员总体表现的掌握和了解。但是,教育实践屡次证明,实行“告密”措施,尤其是将“告密“与学生的物质利益相结合的举措,难免引起班级成员内部的互相猜疑甚至敌视,使班级风气难寻从前的积极和淳朴,必然会给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带来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在本节班级规则的讲述中,提到了契约性规则。它是一种介于道德规则和强制性规则之间的,既包含“自律”成分也存在“他律”空间的班级规则。它的操作和运用很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助于促成中学生社会化成长由他律走向自律。因此,在班级秩序管理方面,我们建议广大班主任教师放弃自己的“告密”经验,合理运用行为契约的方式纠正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表现。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实施。

2.《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教育法》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4.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事业。

5.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5)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6.义务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是 1)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2)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3)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7.教育督导制度: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0.《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货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1.《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本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993.10.31通过。1994.1.1起实行。

2.立法依据:宪法依据,客观依据和政策依据。3.重要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3)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4)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需要。

4.适用范围: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5.教师的权利可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部分。6.《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

1)教育教学权,是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2)学术研究权 3)学生管理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6)提高水平的义务

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执业许可制度。

9.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是合格的中国公民。2)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4)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10.教师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986.4.12通过。2006.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义务教育的对象:适龄儿童和少年。

4.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2006.12.29会议修订,2007.06.01起实行。

2.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2008年9月颁发。2.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2004.03.22颁布。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篇2

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

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信息技术——网络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商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帮助少年起飞”——初中教育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谊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功能,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机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根据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学的概念: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及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

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管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预言直观。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实践、设备、挑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课的类型:

1、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2、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师上好课应符合的要求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班级授课制的定义及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作用):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的结构及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

要求。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与要求: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

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

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内容及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②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

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个体组织自己的冬季、能力、信阳极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与场独立、沉思型与冲动型、辅合型与发散型。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其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任何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首先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正确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事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事,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

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接受学习的定义:接受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学习动机的概念: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需要的概念: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干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定义: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问题情境定义: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最佳的动机极其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

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性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的概念: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成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同性化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节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定势的概念: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措施:

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学习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语言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他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实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

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以往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以往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阻止,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再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技能的概念: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定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的定义: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特点:

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简缩性。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种类: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视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复述策略的含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的含义: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其结构包

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2、对人物的认识;

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怎样正确运用资源管理策略中学习时间的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动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问题的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的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的概念: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

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的概念及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怎样提高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有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热点;

3、内化。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外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有效方法有说服法、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心理健康的定义: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里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篇3

(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教 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学记》B. 《论语》C .《尚书》D. 《孟子》.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 以 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 .巴班斯基B. 赞可夫C . 苏霍姆林斯基D. 凯洛夫)3.“桃 李不言、下自成溪” 这 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 .说服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情感陶冶法D .实际锻炼法)的4.发生在 18 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年)中5.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在(颁布的(。

A.1902,壬寅学制B.1903,癸卯学制C.1911,辛亥学制D.1922,壬戌学制 6.把教学进程设计为:设置问题情景—— 确定问题或课题—— 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

执行计划— — 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模式是()

A.设计教学模式B.发现学习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模式)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B.C.阶D.个A.顺序性不平衡性段性别差异性)8.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 .学不躐等B .各因其材C .开而弗达D .温故而知新9.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

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 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0.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 年D.2006 年B.1986 年C.1987 年

二、多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三中心”是指(B.C.DE A .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活动中心 .课堂中心)2 .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是(备 教材BC.D.EA.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 .备家长

3.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4.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D.学校管理学E.外国教育史

5.《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A.教学相长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E.长善救失

6.普通高中课程有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 B.学习学科C.学习单元 D.科目 E.模块

7.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8.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

A.交往领域B.动作技能领域C.认知领域D.情感领域E.思维领域

9.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10.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有()

A.培养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B.传授知识C.形成技能

D.发展智力E.提高鉴赏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______三种。

2.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

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______。

4.德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必须要做到晓之以理、___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5.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1902年,称为__学制。

6.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7.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对人的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是____。

8.“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说明教育具有___性。

9.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___、学业评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施行的时间是__年。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说明在中学德育中运用道德讨论法的要求。

3.当代班主任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

2.试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六、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据2008年10月22日《新京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让学生背诵《弟子规》,使其掌握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从而将学校德育落到实处。然而,有学者尖锐指出,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它并不能使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种道德教育必然是无效的。请运用有关中学德育的教育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2.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做过的一个实验: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班级中,他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教同一篇课文。甲班完全由教师教授,乙班由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一个学期以后,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两班学生同时进行测验。结果乙班的优秀答卷占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准确程度和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深度,乙班远远超过了甲班。这个实验对你的教学有何启示?

答案:

一、单选题

1A2B3B4A5D6B7B8C9C10D

二、多选题

1ACE2ABC3BD4ABCDE5BCD6ADE7ABCE8BCD9ABCDE10BCD

三、填空题社会教育2 康德3 洛克4 动之以情5壬寅班级授课制7 环境8 永恒9 课外辅导10 199

5四、简答题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再次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上;最后表现在教育机制上。见教材120页。

2、运用道德讨论法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搜集或设计出某一道德情境,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第二,教师除了要提供道德情境之外,还应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与恰当的标准。第三,小组的编制要科学,将不同道德认知水平或阶段的学生放在一起。第四,教师要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调控。见269页。

3、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道德反思能力,精神关怀能力。见277页。

4、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五、论述题分别见教材117、139页。

(一)教师的素养包括

1、政治思想素养:见120页

2、教育思想素养:

(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2)科学的育人观;

(3)正确的学生观;

(4)现代的教学观;

(5)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于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爱学生

(3)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4、教师的业务素养

(1)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1、学科课程的优点:139页3条

2、学科课程的不足:139页3条

3、经验课程的优点:140页3条

4、经验课程的不足:140页3条

六、案例分析题

1.可利用以下理论来分析

(1)利用《弟子规》进行道德教育,属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见245页德育内容部分。

(2)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根据这一规律,背诵《弟子规》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道德灌输,降低德育效果。见教材254页

(3)背诵《弟子规》侧重点是道德认知,割裂了知、情、意、行四者的关系,违背了“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这一规律,见教材252页

(4)这种做法同时也违背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详见教材257页德育原则部分。

(5)中学德育应着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力,应结合道德情境,并运用道德讨论等方法。见教材268页最后一段。

2.(1)教学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173页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4

卓越品质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题型主要以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为主。

考查的内容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主要考查教材教法内容。在教材教法考查的内容部分,侧重对课标、设计的理解,教学实践能力的理解。

接下来就教材教法部分的考查进行一定的重点知识整理。

一、语文课程理念及课标

(一)语文课程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其关键字词意义的理解。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在做题的过程中关注“全面”“语文素养”这两个词。“全面”在出题的时候容易设误为“单个”“个别”这些知识,“语文素养”要特别理解其意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②“均衡而有个性”,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学习规律,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像小学生一样步步紧定,而是在让学生平衡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③“开放、有序”看似矛盾,其实最能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开放”侧重讲课堂授课方式、课堂资源的开放,形成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有序”也是对课堂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结合一道例题来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C.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解析:看题干“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所以结合考点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将重点放在“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理解上,C项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恰当。

(二)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于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需要大家关注每一部分内容的具体信息。

1.积累·整合

加强语文积累,注重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通过阅读和思考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结合一道例题来看:

《普标(实验)》提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D.发现·创新

解析:普通高中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关于“发现·创新”中指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中学语文教材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一)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语文教材的系统)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作业系统

助读系统

解析:这一部分的知识重点考查对于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重点考查“知识系统和助读系统”。

知识系统

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

助读系统

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

某教材选编了柳宗元《渔翁》一诗,编者在其“学习提示”中提到“不少评家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可以删去。读后说说你的看法。”这段文字属于哪个教材系统?()

A.助读系统

解析:属于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

优路教育

卓越品质

关于优路:优路教育品牌主要从事教师行业职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业务,包括:教师类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认证培训。

上一篇:首字母缩略词英文下一篇:习爷爷教导记心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