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2024-06-03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共9篇)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1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总结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学校“双百工程”建设项目首批建设课程。该项目于2012年4月启动,根据校教务处项目实施的总体安排,机电学院领导及时召开了由各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创建上海市特色校相关文件,认真领会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并拟定建设计划和步骤。三年建设期内,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着力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执教能力,打造高水平课程主讲教师群体。

建设目标:通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一是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要整合教学内容,建设项目化教材;三是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教育方法;四是形成教研、教改团队,以教研、教改促进教学;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举措: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拟采取以下举措: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示范性高职学院进修学习,并引进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2)组织课程组教学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培训,有计划地进行轮训,努力培养精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骨干,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

(3)聘任高水平企业专家为课程兼职教师,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师资保障;(4)使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以电机与电气控制为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争取在二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

2.建立面向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的、先进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体系。

3.设计丰富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提炼具有实用价值和典型的案例; 4.通过科研、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术及教学水平。尝试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团队式授课,有序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5.适应电机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工作要求,使各教学单元的项目实施达到规范化。从毕业生实际岗位上的工作项目调研入手,将源于企业岗位上的工作项目改造为各教学单元的教学案例,使专业理论与毕业生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紧密关联。

6.加强教材建设。对国内外实训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取长补短,出版具有特色的自编教材。配套习题集习题类型要多样化,题量要少而精,应力求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要广,注重能力培养。

7.为配合课程教学的全面实施,将积极筹建校内集讲授、讨论、项目实施于一体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电气装配、电气调试新型实训室。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合理组织开发实验项目以及开源实验项目,以项目的开展来提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让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

8.开发课程教学网站。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争取实现课堂讲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

基于上述举措,课程组于2012年5月~6月先后对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要求;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项目化教学与实际岗位的衔接问题、企业和毕业生对教学的建议等。在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进行分 2 析讨论,制定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大纲及教材编写计划、确定实训项目等。

2012年9月召开了由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专家、企业能工巧匠、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参加的课程标准论证会。由各课程的负责人对课程标准分别向专家组进行汇报和答辩,再由专家对课程展开论证。专家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对课程标准提出宝贵的论证意见。

1)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纳入课程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实验实训项目,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2)课程内容建设按基础理论适度性、内容先进性、应用系统性、实践指导性进行。将社会与劳动保障部相关职业岗位标准融入到各课程内容。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

3)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考核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等。

课程组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建设组

2012年9月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2

一、在教学方法上, 展开互动式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既有一般又有特殊, 既有新授又有复习, 既有理论又有实训, 既有工作原理又有编程方法, 既有典型单元程序又有复杂实用案例, 同时职教学校的学生又是一个学习基穿习惯和动机差异很大的群体。这就决定了职教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本课程不同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要因材施教,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上多下功夫。

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上, 尤其是可编程控制器指令及应用、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上, 最适宜于采取双边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大胆引入“行为引导学”教学方法。为了搞好双边互动式教学,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教学信息,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可以实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环境和气氛, 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 有效地开展双边互动式教学。不仅是老师传授给学生编程方法等,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给出的任务书获取资料, 发挥想象增进交流。

二、在选择课题上, 合理地改革教材

在编写可编程控制器教材时, 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各为独立章节, 实施教学时, 则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如果任课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 就是要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 再学习基本应用, 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 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 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深刻, 容易混淆, 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 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 效率不高, 效果不好。

为此, 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采用了课题式项目教学, 重新自编教学内容。搜集上百个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例并加以赛选整合成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几个同类实例组成。每个课题以一个应用实例为主题, 其内容包括了:应用实例的生产目的, 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介绍, 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控制的线路, 所用的基本指令, 编程方法、调试应用。全部内容分为五个单元, 主题分别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时序控制、计数控制、位置控制和特殊功能综合应用。单元内的课题按照其难易程度安排教学的先后顺序。第一单元有电机的点动控制、电动机的连续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机的手动Y-Δ控制、抢答器控制系统、数学显示控制系统这六个实例作为对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部分的学习 (其中也包含几个最简单指令的学习) 。第二单元以电机自动Y-Δ降压启动控制、两灯来回闪亮循环控制、多台电机顺序控制、货物传输带控制系统等四个实例为学习对象, 学习按时间顺序控制的原理及应用。因此说, 要改革传统教学为课题式单元教, 首要任务是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

三、在实习过程中, 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上, 由于教师所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详尽有余, 明明白白, 加之所做的实习实训都是“简单验证式”或“机械重复式”方面的项目,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依葫芦画瓣”提供了方便, 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只需要进行程序输入、线路连接等简单操作即可顺利完成。这种实习实训教学方法, 目前已被教师广泛认可和采用, 但是没有问题的、不需学生动脑的实习实训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密切配合的实习实训教学, 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方法亲自编程操作, 在实习实训中既动手又动脑, 既能发现问题又能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从本质上学好这门课程, 从而最终实现本课程在职教学校的教学目标。

针对职教学校本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 即按学生学习能力分组, 确定每组不同的实习实训目标, 从而使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 都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除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做完基本的实习实训项目外, 还要安排一定量的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性课题, 让广大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现场指导, 或者督而不导, 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地分析在实习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 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评判, 师生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可以提高职教学校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 以适应上岗要求, 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在电气控制技术应用领域“零距离上岗”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技能课、内容实践性很强,内容分电气控制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两大部分,培养学生改进、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控制系统及设计、调试PLC控制系统等专业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按教材章节,教师从绪论到最后一章节内容灌输式的讲解,根据内容顺序插入几个实验或实训课时,这种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少,造成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提高受限,远离职业工作环境,出现“学无致用”,而生源地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对教师所讲一套套理论难以理解、似听天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生产在一线的、具有实战能力的职业人,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特定的工作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机电体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整体设计入手,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培养达到以下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选用机床电器;能安装、改进、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能设计简单的 PLC 应用控制系统;能对企业技术標准、国家技术标准的的查阅;能熟练使用常用的各类工具。

知识目标: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和接线图;掌握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会正确选用PLC型号、分配PLC控制系统I/O设备、编制并调试PLC程序;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态度目标: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遵守工作时间,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企业的6S制度(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互相帮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填写、整理、积累技术资料的能力:在完成电路装接、故障排除、程序调试等工作任务之后能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任务完成之后能进行工作总结并进行总结发言。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首先以企业为调查为依据,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与能力,再根据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将模块内容重构为学习情景设计,最后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实现学生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具体设计思路框架见图1所示。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本课程组先到机床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调研,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能力、素质、知识分析,再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把工作任务转化成相应学习项目,所以我们本课程的内容我们进行了重构,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主线,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必需够用为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据此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2大模块、7大学习情景,28个工作任务,内容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电气控制技术模块”分三个学习情景。主要选择“C650型车床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为本模块的贯穿项目达到教学目标,分解为四个工作任务即:机床电器的选用与维护、基本控制线路分析与绘制、基本控制线路分析与绘制、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测与排除。再按照从简到难的规律,进行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X62W型铣床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等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能力训练。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模块分4个学习情景。主要以工业自动生产线"运料小车PLC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及调试"为该模块的贯穿项目,通过运料小车PLC控制系统来达到相关要求,为四个工作任务即:确定和选用PLC类型和用户I/O设备、控制系统流程图选择内部元件设计PLC程序、I/O设备的连接动机主电路连接、输入程序PLC并进行调试、利用触摸屏变频器和PLC进行系统联机调试。按从简到难的规律,再组织其他三个学习情景的教学,进行PLC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调试的能力训练。

4.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

项目分析引导法:从项目入手,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从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始进行引导,学时容易理解,效果较好。

任务驱动法:要实现具体的任务,学时应该怎样一步步地完成任务,促使学时思考问题,制定实施计划;完成一个PLC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调试和设计报告等。

“教、学、做”引导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实训及教师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实训技能,并在实训中掌握理论知识。

互相协作问答法:小组成员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讨论协商,最后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试分析讨论法:对控制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为以后实训打下基础。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专业网站,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了解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利用组态软件,增强PLC的实践教学效果,利用组态软件开发虚拟设备,直接从计算机屏幕上观察出设备控制结果的正确与否,便于编程和调试。

5.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考核设计

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过程性考核方式,考核在评价标准和方式上,不再以期末笔试形式为主,而是增加技能考核力度,重视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实行"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

结合本课程教学目标,更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除了期末理论考试之外,平时教学项目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方式,是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核形式上,注重过程的考核评价,不是一味的结果评价。对于本课程,在能力考核中,是否完成工作任务并不是考核的唯一依据。更重要的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是否有合理的分析方法、实施步骤和工具仪表使用能力。总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精神、数控机床电气装调维修方法的养成、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学习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

6.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在教学改革探索中,有以下几点体会: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在专业建设的带动下来进行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项目,课程才有活力和操作性;需要加大实训资源和工学结合基地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知识和创新能力。高职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7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4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所包括的内容有直流电机、变压器、三相异步电机、常用低压电器及三相异步电机的电气控制线路、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等[1]。该课程既涉及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我院在20以前的教学中,因教学条件不足,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对于变压器磁路、电机的原理等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但学生没有接触实物,不易理解。更为不利的是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操作,这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匹配的。年把该课程安排到实践场所教学,由于缺少多媒体设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中把交直流电机的原理和结构理论部分删减,因理论知识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等课程时感到困难。自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题气氛,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真正做到学做结合。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探讨并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出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融于一体,让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完成,同时要融合信息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1.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室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场所,能够实现讲解、演示、操作等功能。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动手操作利用实训设备或计算机绘图、仿真等手段。所以教学场所除实训设备之外还需要配备常用的黑板、多媒体设备,每个工位要配备电脑。教室的设计要考虑到教师讲授、演示的视野问题,学生听讲、操作与讨论的方便性。

2.实施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主线,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提升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说项目和任务把“教、做、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学习与操作的每个环节,而学生要针对问题,主动寻求答案。项目和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该课程设计了8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前5个项目为基本控制电路的装调,分别是三相异步电机的自锁、正反转、星-三角降压启动、双速电机、制动控制线路的装调。电机的拆装在项目2中,电机的启动方法在项目3中,电机的调试方法在项目4中。第6个项目是典型机床电路的故障分析与处理,有车床、平面磨床、钻床、铣床4个任务。第7个项目是直流电机控制线路的装调,分别有并和串励直流电机单相、双向启动4个装调任务。第8个项目是小型变压器的制作,分为单相变压器的制作和三相变压器制作2个任务。

从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可以看出,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交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等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装调一个简单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学生对三相异步电机有了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拆装电机,在拆装中学习电机的`空载、负载磁场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抽象变为直观。低压电器的知识贯穿于前五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用到什么电器就学习该电器的原理、结构、选型、测试方法等。有了基本控制电路的基础后,再学习典型机床电路的分析与故障排除,形成知识递进,学生容易接受。学习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之后,学习直流电机的控制线路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最后通过制作单相、三相变压器来学习磁路等知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还是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3.推行教学资源网络化。当今社会,信息化引领生活,信息化教学彰显创新,信息化让学生探索学习,在实践中遨游飞翔。教学资源网络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络资源来进行预习、复习、测试等,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我院已经把《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资源建设重点课程,现已完成课程标准、教案、PPT、知识点和技能点视频的录制、案例库、作业、测试题等资源的建设挂在超星泛雅平台上,供本校师生共享。下一步将与企业合作,建设更为合理的资源拓展和整合,实现与企业的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解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学生从单一的学习过程走向多元化[4]。

4.改变评价方式。在多媒体授课时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成绩,由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卷子考试,这样形式的考核评价单一,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纯实践教学场所授课时采用考查形式,学生每次完成任务,教师就对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判,这种形式的考核立足能力,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但是学生又过于注重任务本身的完成度,而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采用过程+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过程包括学生的上课表现、完成任务情况、网络资源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是采用卷子考试。过程评价中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还可以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既注重实践又注重理论,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素质。

5.教材的开发。由于市面上没有适合我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材,我校组织了校内及校外专家共同开发了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还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还纳入了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规范,同时还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书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旁插入二维码资源来观看相应的动画、技能操作视频,并能在虚拟实训中接受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运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等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建设了理实一体化教室,以项目为载体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评价学习过程,开发了项目化校本教材,推行了网络化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苏翠云.浅谈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07).

[2]王一萍,圆.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学与实践,2015,(07).

[3]伍王明.浅谈如何上好理实一体化课程[J].华人时刊,2015,(04).

[4]吴德明.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8).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5

一、设计依据

1、建筑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1.4万㎡,建筑高度23.6米,地下一层,地上18层。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用房等,局部战时作为六级人防物资库使用;一层为大堂、大堂吧及商务等用房;二层为办公和休闲茶室、咖啡厅;三层为中餐厨房操作间和大中餐厅;四层为中餐厨房操作间和小中餐厅、西餐厅;

五、六层为中餐包间;七层为桑那洗浴用房;八层为桑拿休闲用房;九层为为桑拿保健用房;十~十三层为酒店客房;十四~十七层为办公用房;十八层为办公和大会议室。

2、依据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水利电力出版社;

《建筑电气实例设计图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范围为本酒店内的二层和六层。BA系统DDC配置图; BA系统网络结构图;

冷水站自动控制图;

热交换器控制原理图; 新风机控制原理图; 空调机控制原理图; 照明系统监控原理图; 照明控制箱电气接口;

空调风机、热泵机组、水泵控制箱电气接口。

三、设计方案

1、本工程二层大空间为集中空调系统,小空间为半集中空调系统;六层全部为小空间,都采用半集中空调系统;对于集中空调系统,通过改变新风量来调节房间的温度,使其达到要求;对于半集中空调系统,通过温控器(带传感器)来感测房间的温度,将感测到的温度传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改变新风量或者风机盘管的水流量来调节房间温度,使其达到设定的温度值。风机盘管宜采用温控器控制电动水阀,手动控制风机三速的控制方式。风机启停与电动水阀连锁。冬夏季均运行的风机盘管,其温控器应有冬夏转换措施。一般以各温控器独自设置冬夏转换开关为好。

2、采用DDC控制器,它能编制存储程序,使设备按程序运行,可采集设备各种准备、运行、故障状态传输到工作站,并接受工作站的各种命令及时传输给设备及执行机构去完成命令。DDC控制器对建筑物内的空调通风系统,热源和交换系统、冷冻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等系统进行监视、控制、管理。

四、设计中所有设备的查询资料

1、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

RSFG系列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通过切换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能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空调冷水或热水。机组为逆循环的空气源热泵,省去了冷却塔、冷却水泵及冷却水系统,节约了冷却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无须专用机房,可直接安装于屋顶或室外空间。适用于商场、宾馆、学校、办公、生产等场所,可以满足全年空调和采暖的需要。

机组特点:单元体积小、吊装运输方便;能量调节灵活、节约电能每个单元都采用独立的制冷系统,根据空调负荷大小,机组自动调整运行方式,使其运行在节能的状态;智能化控制,运行可靠机组采用微电脑智能化控制,有多种保护和监控功能,自适应控制技术不仅避免了压缩机过度循环,而且当压缩机偏离安全使用范围,机组可自行卸载,调整制冷量并继续可靠运行。

2、KG系列柜式温度预处理型新风处理机

产品特点:

保持室内洁净的新风引进方式; 对新风实行主动温度预处理,最大限度保持 室内温度在通风状态下基本恒定; 3级过滤,标配亚高效过滤器;可选装高效电子净化单元;柜使机型,适合于无法通过管道送风的房间;外型美观大方;安装操作维护都简便;

3、立式防垢离心泵

产品用途:防垢、除垢、杀菌灭藻;常用于: 锅炉给水、城市给排水、空调循环水、冷却系流、消防给水、环保给排水、压力容器给排水、建筑业给水、厂矿企业单位给排水等。

适用条件:防垢率:90%;适用水质:总硬度<700mg; 性能范围:流量:1.5~1080m3/h;扬程:8~135m。

4、辅助电加热器

产品特点 :

辅助电加热器整体采用不锈钢结构,具有不易结垢、抗腐蚀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加热管可随时取出,方便及时清垢排污。

环保: 采用电能做为动力,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

节能:与空调机组互补工作,提高机组工作效率,降低能耗,内胆与外壳之间自身配有优质保温层,对筒体内热水进行高效保温,进一步节省能源,减少设备工作时间。

产品作用:辅助电加热器就是对水介质进行预加热,升高水温,既保证了空调机组的启运和运行的正常,又提高了主机的供热效率和供热效果。辅助电加热器不需任何其它辅助设备,它与采用小型锅炉等其它设备相比,在安装、操作维护保养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辅助电加热器可以提高中央空调主机进行制热运行时的效率,因此,辅助电加热器本身的耗电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补偿,总耗电量增加不多。辅助电加热器安装后与中央空调机组熔为一体,使用时只需接通电源便能完成控制及保护的功能。

5、CLDC型电子除垢器

结构:电子水处理仪由两部分组成:除垢器:阴极壳体由钢管制成,壳体中心装有一根金属阳极。被处理介质通过金属电极与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流入用水设备。电子电源:能产生高频电磁场的电源。

工作原理:流经电子水处理仪的水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水分子的电子被激化,使之处于高能位状态,由于电子能位上升,水分子电位下降,使水中溶解盐类的离子或带电粒子因静电引力减弱不能相互集聚或产生化学结合,而大体均匀地分散于水中不致粘附或集聚于器壁,从而防止器壁结垢。对于已结垢的系统,由于水中有大量被激化的电子,它们将破坏垢的分子结构,使积垢逐渐剥蚀,直至清除。另外,水处理仪工作过程中,能产生一定量活性氧自由基,如O2-、OH-、H2O2等,这些活性氧能破坏生物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菌类、藻类生存的生物场,因而具有杀菌灭藻作用。

6、自力式压差旁通阀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不需任何外来动力,依靠管网自身的压力工作,保持阀门两端的压差相对恒定。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广泛用于中央空调集分水器之间,热力泵供回水之间。可有效保持设备不被损坏。可以替代电动旁通压差阀。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的性能特点:恒定阀门两端及被控系统压差,支持用户系统变流量运行;依靠压差自动工作无须外界动力;可以直接显示控制压差;可以直接设定控制压差;控制压差调节灵敏,操作简单;介质温度:0~150℃;控制压差可调范围:0.05~0.6Mpa;控制压差误差≤±5%;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建筑设备控制课程设计 系 别: 电气工程系 专 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 级: 电智072 姓 名: 刘婷 学 号: 2007318205 指导教师: 杨晓晴 职 称: 教授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6

摘要: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技术应用性强和涉及学科广等特点,已经成为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以现有的PLC教学模式为基础,应用多种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融合多学科知识,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进行升级改革。

关键词:电气控制与PLC;CPS;升级改革

从现有的PLC教学模式来看,教师通过PPT讲解,按章将电动机或其它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的控制原理和编程方法授予学生,但是授课内容无实物对照,其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比较抽象,课堂沉闷,学生极易产生厌烦心理,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现有的PLC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升级总体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CPS关键技术开发出基于西门子S7-200系列PLC控制器(或者西门子S7-1200、三菱FX2N)、仿真软件PLCSIM、PLC编程软件FXGPWINV3等软件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总体思路如下:

(1)基础理论教学环节。PLC教学的根本是课堂基础理论教学。现如今,课堂教学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但是,PLC器件多样复杂,内部机构无法直观展现;单纯的PLC程序讲解抽象难懂,不能直观展现程序控制器件的实际情况。因此结合CPS关键技术,加入虚拟平台互动环节。学生对于课上讲解的控制电动机或其它执行电器,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进行在线实物浏览,实现在线虚拟链接线路,掌握执行电器的功能和应用,同时与教师进行互动。

(2)实验教学环节。PLC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项目仅限于基础实验,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关性不大,学生自主编程的实验环节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实验,结合CPS关键技术,融合虚拟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模拟实际工程环境,实现项目设备的感知、计算、通信、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加强了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各要素的相互映射,达到适时交互、高效协同的目的。

二课程升级具体实施方案

(一)基础理论教学

在基于PLC现有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获得各种相关教学信息,并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和提交报告,打破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学生还能够在网上进行与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测试、完成填写实验报告的功能,进一步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同时方便教师查看学生成绩。新加入虚拟互动演示环节:在虚拟平台上,演示基本器件的功能,以及具体程序如何控制电动机或其它执行电器,具体的功能演示代替以前的纯程序设计讲解。

(二)三级项目

三级项目以讨论课的形式开展实施。学生在讨论课中,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程序,进行西门子仿真,在虚拟平台上,对三级项目程序编写过程进行优化,学生登陆操作平台,获取三级项目要求,观看项目预期效果演示。对照项目要求进行程序编写。虚拟平台搭载,项目实物三维对象,提供实物接口。学生把程序输入实物PLC进行仿真。平台根据PLC程序,仿真演示实物基于程序的实际的运行过程,并且实时反馈运行数据供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当成程序展示效果与项目要求不符或者程序错误时,基于仿真反馈数据。学生根据平台仿真后,反馈的信息和修改方案对现有程序进行修改,修改完毕,继续执行1、2两个步骤,直至完成项目。

(三)课程设计

根据需要设计新的课程设计项目包含医疗罐装、立体仓储、智慧电梯、虚拟码垛生产线等项目,利于嵌入式、三维建模等CPS等关键技术对课程设计进行升级改造,将现有的项目,输入虚拟平台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用于教学演示与仿真模拟。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得到项目要求,在平台上进行程序编写,利于平台三维模型演示、数据实时处理、虚拟状态反馈与决策优化建议对程序进行修改和优化。嵌入控制主要针对物理实体进行控制。通过嵌入式软件,从传感器测量设备采集被控对象参数信息而实现“感知”,通过数据处理而“分析”被控对象状况,通过控制目标、控制规则或模型计算而“决策”,向执行器发出控制指令而“执行”。不停地进行“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循环,直至达成控制目标。

三实践教学实例―虚拟码垛机

在立体货库中配有一台全自动码垛机,由二台步进电机和一台直流电机控制,可进行行走、升降及叉货控制。堆垛机在行走方向共有三个限位开关:左/右极限限位开关和行走认址限位开关,行走的位置靠碰到限位开关计数来完成。堆垛机在升降方向共有四个限位开关:上/下极限限位开关、一个入库认址限位开关和一个出库认址限位开关,升降的位置靠碰到限位开关计数来完成。由于课程设计要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故障诊断调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效果,它的完成步骤相较以前的课设有较大改变。

①学生阅读虚拟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②根据需要在硬件接线平台上完成主电路和控制回路的元器件选型、布局及接线,选择按钮、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电动机等器件,完成实物接线;

③完成硬件设计后,学生可通过平台打开编程器,完成项目软件设计;

④硬件组态。在设备与网络中选择所需控制器,并完成I/O地址、通信参数等属性内容配置;

⑤程序设计。添加PLC变量,在主程序中完成程序编写,在平台进行仿真和程序修改;

⑥程序下载。完成程序调试后,根据程序进行硬件的连接,并完成程序下载;

⑦程序下载后,可基于此平台完成软件协同调试,返回至仿真平台的硬件接线平台,验证硬件设计及接线是否正确;

⑧点击“开始仿真”并将仿真器置为运行状态,在实物接线平台下方设计一排器件操作开关和按钮。

点击“断路器”上电,按下“正向启动按钮”,可以观察到正转运行回路接通,按下“停止按钮”,电机停止运行。硬件接线平台可用于观察电流通路,判别硬件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以上步骤,通过动态虚拟仿真,使学生掌握PLC控制电机正反转的基本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控制电机正反转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性;通过静态继电器的测试,使学生掌握各类继电器的相关特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操作项目流程的各个步骤,体会实际PLC项目的操作理念。四教学成果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只提供设计思路以及指标要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查找资料,确定项目实现方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不受思维的限制,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设计热情高涨,理论知识掌握牢靠,深刻理解了工程项目设计理念,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五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PLC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对实际的工程项目流程有清楚的了解,有效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董燕飞,邢广成.电气信息类专业《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6(12):130-131.

[2]安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分析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3):70.

[3]王静.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PLC课程教学改革[J].榆林学院学报,2016,26(02):77-79.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7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 而实践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 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 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师, 必须在其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 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 达到知识丰富, 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2 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改革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各专业的整体教学时数大幅度降低, 该课程的课时也压缩到76课时左右, 而高职高专教学要兼顾理论和实践,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既不能简单删、减理论内容, 也不能随便删减实践教学内容。因此, 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如下调整。

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分散、删减课程难点。如交流绕组磁势是时间、空间的变化函数, 牵涉到分布和短矩系数可与变压器集中绕组对比讲解定性引出。

将本课程知识分解为变压器技术、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三大模块, 突出了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变压器技术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内容, 是静止电器, 电磁感应原理比较好讲, 放在最前面, 减少理论分析, 突出实际应用知识的讲解。

电动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两个模块融合在一起, 以具体项目的实施为载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打破原来的先讲结构、原理、运行分析、能量转换分析, 再讲机械特性、拖动性能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得不到体现,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创造思维得不到激发, 分层次教学) 。

电气控制技术模块, 对于简单的控制电路侧重工作过程和原理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能力, 对于典型电路侧重其安装及检修, 注重电气控制的工程案例分析, 如车床、钻床的电气控制及故障分析。实际操作、维修、维护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新技术。

本部分内容抓住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个重点, 其他电机都是在此基础上, 为节约课时, 在讲解有些内容时, 所采用的方法, 既要结合本章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讲授其它章节能被应用, 这样做到有效利用, 前呼后应, 节约教学时数, 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学习交流绕组的磁势时, 三相绕组的旋转磁势是重点是基础, 应讲解透彻, 而在讲单相电动机时, 侧重分析单相绕组产生脉振磁势、脉振磁势可分解为两个旋转磁势, 其结果是没有启动转矩, 如何产生像三相电动机一样的旋转磁势是关键, 从而引出几种启动方法。讲同步电动机是只讲与异步的不同之处。

3 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必要性

3.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教材的更新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不能同步。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 部分教材首次出版早在20世纪80年代, 教材中所涉及的元件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所代替, 使教材与实际严重脱节。其次, 教学大纲所设置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失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使用的大部分教学大纲中, 理论课时占整个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 这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更多的实践。最后, 实验设备的落后和短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较为落后, 几乎还停留在早期的继电器接触器阶段, 新型的设备极其短缺, 这使得很多实验无法正常进行。

3.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发展, 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 必须更新观念, 建立一套包括更新理论知识内容、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 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 笔者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4.1 调整教学大纲

早期的教学大纲注重研究和讲授低压电器对电动机或者其他执行电器的控制,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近年来, PLC作为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元件, 在工业生产过程被广泛应用。但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对PLC内容的涉及较少, 重点还是在传统的继电接触电气控制。调整教学大纲的基本思想为:淡化传统的继电接触电气控制应用为主的课程内容, 强调PLC控制技术内容, 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 突出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生产实际要求, 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4.2 调整教材

由于技术的发展, 新型的电器控制元件不断出现, 特别是PLC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执行调整教学大纲的过程中, 早期教材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实验要求存在矛盾, 因此必须选用适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实验要求的教材, 内容理论上弱化常用低压控制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和设计, 突出PLC的原理与应用, 以加强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

4.3 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量的控制原理图、设备结构图、安装接线图贯穿始终, 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 对于图例的讲解, 几乎都是采用挂图方式, 教师课堂工作量大, 学生难于理解, 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较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

4.4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 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掌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三个部分: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为了配合课程内容, 需开出高质量的实验课, 同时强调实验环节的过程和效果, 将实验准备、实验的进行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贯穿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强化自学实验的效果, 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 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简要分析, 得出结论。同时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增加实验设备特别是新型设备, 要做到学生在实验时能一人一台设备, 独立完成实验。

4.5 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做合一。以项目教学为主, 辅助采用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演示法教学循序渐进法、提炼法、练习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 结论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8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实训教学;维修电工;取证

中图分类号:H191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以各类电动机传动装置与系统为控制对象,在各行业的许多部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培养出的学生面对工作中待解决的电气控制问题无从下手。因此,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突出实践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取证式教学,并把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适应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1、加强实践课教学

在电气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强调理论,忽视应用,会造成学生听过、看过、学过,却不会用、不会做、没有动手能力、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放到实践课上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针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思路上,按照"以项目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中围绕电气控制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领域,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台的原则,精心设计了多个学习项目,分别为典型低压电器的识别、拆装、检修及调试,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統的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典型机床线路的调试及故障处理,形成了由基础训练到能力训练的课程模块。项目又细分为多个训练任务,每个任务都由"任务目标、基础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知识拓展、思考练习"6部分组成。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要完成的实训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照着案例做,每个实训的子任务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问内完成,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规定的时间到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再进行操作,如此反复,按计划完成每一个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比拼,把学习过程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展示才华的一次机会,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严格要求、设立评分标准、提高工艺操作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考虑到在实际的实操作中,电路线路比较复杂、各种各样的电器元件多、工艺要求多、标准高。针对这一现象,设立了比较严格的评分标准,内容着重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着重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着重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以"电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连接为例,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接线图。先要求其连接主电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连接,连接时对其工艺操作要严格要求,比如,导线的走向要横平竖直,走线要整齐等,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在评分标准中加入了接线工艺的分值。之后再要求连接控制电路。连接好主电路、控制电路后,要求学生通电检查,这时,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的现象,这正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好机会,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对照接线图,逐个元件进行检查,努力找出故障点,并采用万用表的电阻档进行故障排除,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进行查找。同时也让多个学生对共同出现的故障现象一起分析,直至找出故障点,再加以排除,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自豪感,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下一个实训,不少学生切实感觉到: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出现的典型故障,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对整个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其次,还进行第二次连接,教师要求学生对全部线路进行再次连接,并规定好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训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实训结束后,对实训结果进行严格的评分,有时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普遍不良工艺操作现象,教师采用集中全体学生一起讲明,分析原因,再加以改正。

4、结合"双证书"制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应用、突出技能为特色,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的办学主导思想,使得"双证书"教育制度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基准。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考证的要点实施教学环节,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并明确将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块。在理论教学中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内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包含了职业资格的"应会"部分的要求,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可以立即参加职业技能的鉴定,确保了较高的通过率。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技能,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5、 结束语

针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实际情况,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优化实验项目,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姬鹏飞、张红涛.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13.16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篇9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邵学玲

来源:《海峡科学》2012年第07期

[摘要] 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中职学校培养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关键。该文从电控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构建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福建工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准确把握福建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控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将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电气控制应用(以下简称电控)专业建设中,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多方面进行探索。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具体做法。培养目标

福建“十二五”规划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以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区域为目标,将福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地。围绕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海西”制造业基地对电控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确立电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按照供配电系统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备供配电系统安装、接线与调试、日常运行维护、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同时具备中级维修电工证、中级家用电子维修工、电工安全证之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电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供用电系统的安装、维护,次要就业岗位是电控设备销售、电子设备维修。根据电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走访用人单位,通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沟通研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列举其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从电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电控行业所具有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涵盖的考证知识与技能来确定学习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做法是:

2.1 整合课程内容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在设置上是这样考虑的:在原教学内容这一块,《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单独设立,变频器涵盖在《电力电子技术》内,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又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以下简称“PLC”)缺少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传感器、变频器不知该怎么学,用在哪里。考虑到PLC、传感器、变频器这些自动控制设备在企业中被普遍使用,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已将其列入考证项目。基于此,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把传感器、变频器与PLC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动控制系统装调》课程。

2.2 新设及其他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控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电控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电气制图与识图》、《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梯控制维护》等课程。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用电技术》,同时与企业合作,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尽量取消单纯的实训和单一的理论课程,建立理实一体、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控课程体系专业课安排

专业课课程安排见表1。

表1 专业课课程安排

专业课课程 课程安排 合计

电工工艺技术 第一学期,110学时 第一学期180学时

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 第一学期,70学时

电子工艺技术 第二学期,150学时 第二学期310学时

电气制图与识图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 第二学期,80学时

电气控制技术 第三学期,100学时 第三学期330学时

自动控制系统装调 第三学期,150学时

单片机应用技术 第三学期,80学时

供用电技术 第四学期,100学时 第四学期300学时

电梯控制维护 第四学期,80学时

电子产品检验与测量,电气产品销售(二门选其一)第四学期,70学时

强化技能训练 第四学期,50学时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电控专业教师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供用电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装调》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了《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中级维修电工训练》、《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指导书》等配套校本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适用的教材。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师生共同在专业实训室或现场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把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实施《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时,在实训室里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作计划能力、方案实施能力。表2为教学项目设计总表。

表2 教学项目设计总表实训室与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电机实训室外,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智能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等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专业课的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室进行,由过去的“理论+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转到“手脑并用”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我校电气专业教学部有多名专业带头人赴德国进修,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福建省骨干教师培训”和“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又通过校内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聘请企业中具备教学能力的工程师、技术能手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并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实训室建设、技能竞赛等教学工作。电控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来“教、学、做”理实一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学生在“做中学”,指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010年、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及电气安装与维修(团体赛)项目均获奖。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起薪点和就业质量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读《狼王梦》有感700字作文下一篇: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