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2024-09-17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精选8篇)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1

教育均衡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为此,县政府经研室组织县教育、财政、编办、人事、规划等单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师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大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初中校舍安全工程、“班班通”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2所合格学校,在合格学校共11所正在建设中。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8.04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6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7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4%,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90%;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8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8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8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72%,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87%;小学和初中微机拥有量达2268台,图书藏量达202万册。

(二)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出台并实施了教师、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加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心灵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断革新,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为提高,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97.3%。省、市、县、乡、校五级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27人、县级365人。完成继续教育新一轮培训,培训率100%,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

(三)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坚持德育为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日益优化,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继开展了“提高教学质量年活动”和“责任效益年活动”,大力实施教育教学两项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业水平监测成绩逐年提高。

(四)教育管理空前强化。办学体制实现了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根本转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公用经费1122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20公用经费1351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36万元,年公用经费1417万元、维修费224万元、贫困寄宿生补助171万元,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坚持依法治教,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行为不断规范,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突出“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8.8%。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210所,其中省示范性高中1所,市示范性高中1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学196所。全县小学和初中共有1189个教学班,48393名学生,教职工总数达2723人,其中专任教师254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9.4%。

二、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面上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的具体表现。一是“城区学校太挤”。城区小学班额严重超员。县城的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关镇小学等三所小学共设计规划80个班,容纳学生3600人,实际开班131个,容纳学生8562人,超负荷接纳学生4962人。平均班额65人,超省规定20人,最大班额已达82人,超省规定班额37人。但是,乡镇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学校(含村小、教学点)却多达150余所。二是“农村学校太弱”。我县27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仅有12所达到了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还有15所学校由于配套设施设备不全,无规范的食堂及餐厅,无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等,而其他乡镇的联校及村小在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的配备上更加落后,普及合格学校任重道远。三是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近年来,我县学校校舍经过大力度的改造与建设,基本消除了危房,城乡之间在校舍方面差距主要表现在功能室、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生均用房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在信息技术装备方面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又逐渐拉开了距离,如下表。

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电教装备对比表

学 校

计算机

多媒体室

学 校

计算机

多媒体室

城区初中4所

902台

6411㎡

城区小学7所

336台

389㎡

农村初中10所

334台

504㎡

农村小学22所

696台

1206㎡

注:城区中学包括县一中、二中、晴岚学校、城关中学,城区小学包括城关完小、西城小学、城东学校、城关镇小学、武水小学、城东中英文实验学校(民办)、曙光学校(民办)。

以上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政策过于向城区倾斜。多年来,由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使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国家一直实行城乡非均衡发展模式,使教育政策重点向城市倾斜,以农村支持城市,优先发展城市重点校、示范校,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沉积下来,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局面。近几年,虽然我国进入“城市支持农村” 的发展新阶段,但对教育而言,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甚至是漫长的过程,城乡教育差距在短短三两年时间内不可能缩小到接近平衡的程度。

(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在 “人民办教育”政策时期,由于各地对教育事业发展理解不同、甚至个别有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等原因,导致全局意识体现不明显、步调不一致,甚至各自为政,加上当地乡镇、村委多方插手管理学校,不利于学校管理,学校班子不团结、缺乏战斗力现象时或存在,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眼光,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我县实行政府办教育以来,政府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精神,落实了“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战略方针,理顺了管理体制,为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也小。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都优先留在城区,全县教师流动只是“单行线”,即只从农村向城区,而城区教师基本没有到农村任教。教师管理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科学长远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育缺乏政策吸引,导致教师只出难进。

(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三、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教师资源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推进县域内的均衡发展,核心问题是教师和校长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均衡。县域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狠抓薄弱,使弱者变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2019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基本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保障机制,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的要求确定下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前瞻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9—》(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安排,是指导未来2019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于2019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明确提出,到20义务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要在继续宣传、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大张旗鼓地、持之以恒地宣传、贯彻《纲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上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自我加压,协同努力,大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作出贡献。

(二)遵循就近入学原则,循序渐近地调整学校布局,继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近年来,我县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原先分级办学时的村办小学生源减少,对分散在农村的初中、小学进行相应的调整非常必要。要充分考虑我县农村现阶段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方便群众,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减少教育资产流失,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的原则和精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宜保留的尽可能保留,确需撤销的也应逐步过渡,避免出现农村小学覆盖半径太大、学生就学不便、班额过大和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等问题。要在继续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可在城乡借鉴试行“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等办学模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以优带弱,以中心校带边远校,促进相对均衡发展。

(三)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衡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新格局。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及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使城乡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是一项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一是要继续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2019年达到4%;二是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城乡居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是足额征收教育附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四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教育项目投入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改造、改善、建设的需要;六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探索建立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基本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支持教育,尽力为学校减轻经费开支负担。要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进一步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要多层次、多渠道,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重点,按要求组织参加省、市培训,分期分批地组织县内集中培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教师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做到有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要重视离岗集中培训,强化在职在岗教学交流、实践锻炼,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做好特岗教师的资教工作,以缓解紧缺学科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四是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引进青年教师,边远学校教师的引进、补充,可以实行定向招聘,合同约订最低服务期限,不足服务期限的不得调动。五是对不适合、不适应继续从教的人员,要研究办法,适当调整;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可允许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对调出来的岗位、编制要及时引进优秀人才予以补充。六是要建立健全校长轮岗、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艰苦、边远、薄弱学校,鼓励县城、乡镇集镇教师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任教。

(六)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营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成立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置相应工作机构,统一部署、统筹指导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是解决好农村教师“安身”的问题,要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公寓建设规划,并尽早组织实施,解决现有部分教师和新引进教师无房住的问题,让教师“安居乐教”;二是建立并实行农村边远教师津贴,鼓励和引导教师安心农村教育;三是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扎根农村、安心从教、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鼓励。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制定相应措施,依法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应职责,在制定规划、项目争取、核定编制、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建设用地、教师录用与交流、教师职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校园安全保卫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多提供便利,少一些障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以党风带行风、带校风、带学风,促进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入新历史阶段。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网络素养,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留守儿童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移动电信网络在农村的大面积覆盖, 手机能上网等功能的升级, 农村学生持有手机率的增加, 上网对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的青少年学生也不再成为新鲜的事。网络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同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已成为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家长和学校视其为洪水猛兽, 家长见网兴叹, 学校谈网生气。

1.2 调查目的

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互联网, 大学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实地感受和调查互联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 分析原因, 探讨出相应措施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学校为调查样本。舒家村学校地处该县舒家村乡, 是县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学校, 有学生606人, 其中, 小学生376人, 中学生230人。此次调查随机抽取200学生, 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初中生120人, 小学生70人, 其中, 留守儿童113人, 占59.48%;非留守儿童77人, 占40.52%。

2.2 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法, 对家长进行访谈法,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法。

2.3 问卷的编制

自编调查问卷, 主要涉及网络运用、上网投入 (或上网时间) 、网络内容、上网途经以及网络影响等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和家长对网络态度、引导应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0份,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3.1 上网状况与分析

(1) 上网人数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被调查对象190人中上网人数为155人, 占81.58%, 其中, 留守儿童占53.16%, 非留守儿童占28.42%;不上网人数为35人, 占18.42%, 其中, 留守儿童占6.32%, 非留守儿童占12.1%。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人次多一些。

(2) 上网时长分析。在155个上网人数中, 上网时间较长的占21.94%, 其中, 留守儿童占20%, 非留守儿童占1.94%;3小时以上的占78.06%, 其中, 留守儿童占45.16%, 非留守儿童占32.9%。显然, 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时间更长一些。

(3) 上网途径分析。该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上网, 约占80.16%;网吧上网的比例是17.25%;家用电脑上网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机上网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

(4) 网络应用分析。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玩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高, 占87.74%, 其中, 留守儿童占61.94%, 非留守儿童占25.8%;用于学习及其它的, 占12.26%, 其中, 留守儿童占3.23%, 非留守儿童占9.06%。显然, 被调查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娱乐类活动。利用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加强。

3.2 上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 虽然不少学生喜欢或者说沉迷于网络, 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网络对自身带来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下降, 其中, 留守儿童占31.6%, 非留守儿童占13.56%;40%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无心学习, 其中, 留守儿童占12.26%, 非留守儿童占27.74%;11.61%的人认为上网让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其中, 留守儿童占10.31%, 非留守儿童占1.3%;3.23%的人认为上网影响现实人际关系, 全部是留守儿童。

3.3 家庭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1)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22.63%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6.84%;77.37%的家长允许孩子在假期或课余时间适量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43.6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33.69%。

(2) 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当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1.67%的家长无文化, 11.25%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 46.74%的家长最高学历是初中, 36.78%的家长最高学历是高中, 3.56%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3) 家长的教育手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的时候, 42.11%的家长会耐心的讲道理,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6.32%,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22.63%的父母会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打人,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1.05%,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8%;2.11%的家长则经常会打人, 全部是非留守儿童家长;33.15%的家长会放任自流,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31.5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

4 问题讨论与初步结论

4.1 网络对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或计算机屏幕, 导致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视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虑等伤害。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废学业。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瘾不能自拔, 不少农村学生荒废学业, 逃课、旷课, 欺骗老师和家长。四是自我意识弱化。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调, 特别是贫困山区, 很封闭, 农村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容易弱化现实中的自我,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沟通。

4.2 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高, 特别是留守儿童上网率高

调查发现, 当代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很高, 舒家村学校上网率占81.58%。同时, 从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占比高, 舒家村学校达59.48%。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监管缺位。

4.3 导致农村学生上网失控的外在因素

(1) 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调研发现, 该学校的网络设施不足, 电脑设备落后, 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该校地处偏僻的乡, 属贫困山区,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学校设有一个电脑房, 只有十几台电脑可用, 电脑设备几乎是要淘汰的电脑。学校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 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2) 社会对网吧监控不力。网络监管机构对农村网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及居民楼内不得开设网吧, 而调研发现, 在该乡镇街上开设的网吧基本上设在居民楼内, 离该校不足200米, 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营业执照。同时, 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 舒家村乡的一些机构虽多次对网吧进行检查, 但更多的是走过场, 未取得实际效果。

(3) 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调查发现, 在当地, 家长怕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家长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教育方式较粗暴, 不是循循诱导, 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进行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动手打人。

5 对策与建议

5.1 培养农村学生的网络素养

调查发现, 80%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网民希望老师教育他们一些网络使用技巧, 如利用网络便捷查阅资料、制作课表等。他们希望有技术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上网, 明确上网的意义, 从而适当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绿色上网, 希望能成为网络的主人, 而不是网络的奴隶。因此, 农村中小学应开足、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老师, 有条件的学校设计和建立校园网。

5.2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心理着手, 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要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务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 加强情感交流, 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5.3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 对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要对农村青少年学生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 严把四个关口:进门关、内容关、传播关和法规关。

(2)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环境。根据调查,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农村青少年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然而, 较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对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充分有效利用。贫困山区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 思想不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迟钝, 家长们很排斥网络, 见网生忧。“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少年, 也应该要面向家长。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 .

[3]王描玲.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S1) .

[4]梁钧泉.手机上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不良影响探析[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文集[C].2010.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3

摘要: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三级教育网络机制是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方式。通过对首都郊区农业大县延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的调研,摸清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探索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总结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三级教育网络 建设现状 优势特点 存在问题 管理建议

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决定都市农业建设的成败,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

延庆县是京郊农业和旅游大县,全县有376个行政村。28万常住人口中,有17万农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由政府主导,教委牵头,本着构建大职教体系的工作思路,2011年延庆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县、乡镇、村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进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要求。该意见实施两年来,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三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民培养步伐明显加快

延庆县教委在三级网络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在设备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县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有160人,现已在全县设立了15所乡镇成人学校,在200多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成人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县教委明确了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纽带、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

(二)学历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农民学历+技能需求得到满足

为满足农民“技能+学历”的双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培训。专业全部围绕各乡镇、各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要开设,目前中专班开设果树、蔬菜和药材、养殖、大田、花卉、文艺、综合七大类13个专业,各村开设的专业都各不相同,一村一个样。全县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

(三)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2010年我们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在全市第一个开办了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简称文艺班),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学历培训。2012年为满足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受益,我们和文委合作,对每村一名的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让他们把各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现已在15个乡镇开办了48个文艺中专班,注册学员2152人,跟班学习的农民有1500多人,其中群众文化组织员中专班有15个,学员涉及全县376个行政村。

(四)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内,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有田间学校24所,共有学员856人;有大专学历教育10个批次,学员286人;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这个规模在北京市是最大的。

办学效益显著提升。首先是帮助农民致富,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的挣上了工资;在家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田间学习,他们的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生产的盲目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增收。其次,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和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我们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教育的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在北京市对各区县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延庆县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我们认为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

办学影响力明显增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几年来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延庆职教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先后有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专家、新疆农广校、吉林农广校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我们延庆的农民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上过新闻联播。

二、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

开展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两年来,我们充分的感受到,这个机制有着旺盛的的生命力。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在三级网络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职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与提供、学籍注册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取证及办理毕业手续等工作,既要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校,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又要负责统筹、指导、安排乡镇、村校培训工作,对乡镇、村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有培训和指导职责。乡镇成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进村了解需求,帮助职教中心招收学员,负责协调提供教学场地,负责组织村校的教学组织,上对职教中心负责,下对村校起指导作用。村校一般由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上对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负责,下对村民负责,主要职责是了解村民教育需求,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及时向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反馈,协助上课教学组织、教学场地提供和后勤保障。三级网络中的每一级学校都缺一不可,有分工,更多的是密切合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之以前显著增强。

(二)在教育范围上,实现了充分辐射,覆盖全县

延庆县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现在我们的农民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绝大多数村都有培训班,每个村都有学员参加学习。

(三)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三级教育网络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考虑了农民实际。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两校合一”模式开展农民培训,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农民教育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现了“教学——实践——再教学”的循环互动,成功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为使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知识,农闲时间或晚上在村校上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农忙时围绕动植物生长周期上专业实操棵,所以很多课堂就在田间地头。这种办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帮助农民学员解决了工学矛盾,使农民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操技能。

(四)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专兼教学,双师施教

现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教学组织的专职教师有160人,另有100多人的外聘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双师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合作培训模式就是每节课都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一位叫资源人,一位叫辅导员,二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模式在保障机制要求上课前必须有学员需求调研和分析,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依据农民现有起点,台阶要小,以绝大多数学员努力能会为目标,内容以有用、实用、好用、能用为标准,教学中让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这些模式和方法为农民学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供了有效保证,学员享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也体验到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模块教学,双纲并举

现已开设的13个专业都建立了“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提升模块+职业资格取证”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课程都同时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教学计划。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职教中心牵头,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每年都有10来本校本教材面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教育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六)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员来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一种技能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与可能。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已充分发挥,通过协调劳动、财政、教育考试等部门,帮助学员在进行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技能证书考证学习。“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三、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级教育网络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已经走在北京市的前列。但通过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联动机制建立问题

现在的农民培训工作中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类的培训,农口负责技术推广类的培训,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转岗技能培训等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由于缺乏质量监控,培训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多数是从普教转过来的,既没有涉农专业知识,又缺乏给农民授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是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任课。

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职教中心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对本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行业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外聘教师师资库,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外聘教师多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课时费,增加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不能任课,出现资源浪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成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农民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一直没有固定经费给予保障。由于现在开展的各种培训全部是无偿的,所以公用经费根本就不够,职教中心能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申请项目争取的资金。各个乡镇成人学校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又缺乏项目资金支持,所以培训所需费用只能靠乡镇政府支持,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四)乡镇、村级成人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问题

虽然这几年成人学校建设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和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的乡镇、村成人学校依然存在场地不固定,甚至没有场地的现象,培训设备设施也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五)乡镇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管理问题

对乡镇成人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在机制上存在问题,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成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各乡镇成人学校虽然针对乡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基本没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的农民培训规划和教学(开班)计划,对于乡镇范围内的所有培训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职能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空间。

(六)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问题

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主要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围绕着乡镇、村的主导产业进行的,已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农民素质综合提升的课程比重不足。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为将来农民成为市民做准备,目前这方面的课程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四、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以上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管理瓶颈,才能实现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延庆县委、县政府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每年农民成人教育的培训任务都要纳入政府的折子工程,要对各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要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建立一个培训组织管理、质量监督体系,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技术能手组织起来,为农民培训提高师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提高资金支持,对现有成人学校教师大力开展专业培训,要为每位教师确定2~3个专业发展方向,要依托农职院等大专院校对教师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要为每位教师专业实操训练提高支持,要让他们拜外聘教师为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训练。力争用3~5年使所有专任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

(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建议政府能够对农民教育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5元/年,是一个最低标准,建议政府要对成人学校给予办公经费支持,乡镇政府每年也应拿出固定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四)加大成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按照北京市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开展成人学校建设。

(五)加大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力度

把乡镇成人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整合,实现统筹管理。

1.人力资源的统筹。将现有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整到职教中心,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或兼课,纳入教师管理系列。

2.管理运行的统筹。由职教中心根据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研究办学方向,统一制定规划、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

3.硬件设施的统筹,乡镇成人学校资产变更到职教中心,由职教中心负责财产的调配和管理。

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发展,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自己成为乡镇成人教育的主阵地,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心。

(六)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比重

要对现有培训课程模块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的课程比重,要逐步加大现代市民的意识、市民文明要求、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培训。要组织人员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研发力度,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延庆县“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AEA12077

××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方案>的通知》精神,内部调研一组在××组长的领导下,于2011年3月28日至3月30日对达依乡、古基乡等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内部调研一组严格按照调研要求,通过听取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随机走访等形式对各乡镇的教育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了解。在此次调研中,共发放问卷173份,收回问卷173份;参加座谈、参与问卷调查、随机走访人数达300余人次,真正达到了细致全面、集思广益的目的。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一)现状

1.学校领导班子的任免。目前我县对学校领导班子的任免分两个层次。县直校、乡镇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行政人员的任免由教育局直接考察,行文任免;乡镇中心小学以下学校由乡政府考察,报教育局行文任免。

2.教师配臵。根据国家编制标准,小学师生比按1:26,初中师生比按1:23。内部调研一组所调研的这7个乡镇,从总体上看,小学缺编19人,初中缺编13人,但古基小学超编17人,古基中学超编1人,古达初中超编4人,威奢初中超编1人。六曲河镇和罗州乡缺编较为突出,分别缺编22人和20人。

3.职称评聘。自实行评聘分开以来,各乡镇取得任职资格的教师逐渐增多,但由于受编制的影响,很多取得任职资格的教师未被聘上。同时,评聘分开没有真正实施,被聘上的教师还是终身制,聘期满后没有按相关规定重聘,而是一直聘用。4.大多数乡镇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实行末位换岗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中心小学以下学校领导任免程序复杂。乡镇中心小学以下学校由乡政府考察呈报教育局行文的过程中,衔接过程不是很紧密,有时考察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没有及时呈报或其他原因,导致很多学校负责人不能及时行文予以任免,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影响。

2.县直校(园)、乡镇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校(园)长任期没有限制导致部分学校校长没有工作激情,责任感缺失。目前县直校(园)、乡镇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校(园)长只要被任命,极少免,很多校长工作没有压力,缺乏上进心、责任感,反而认为自己很高贵,不认真履行校长职责,作风漂浮,导致全盘工作难以推进。

3.对学校领导的选拔任用不严。部分教师反映,在考察任用学校领导时,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没有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大多是走过场,做样子,真正实干、能干的老师不被重用。

4.教师的专业搭配结构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就这七个乡镇的教师总数来看,缺编不是很严重,但教师的专业结构搭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我们发放的173份问卷及教师的个别走访发现,这7个乡镇没有一所学校的教师能够满足学科教学需要。初中普遍缺乏历史、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小学普遍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教师。

5.教师借用现象严重。这7个乡镇共借出教师116人,借用最严重的是六曲河镇和达依乡,分别被借出33人和26人。在部分乡镇边远学校,教师的编制是够的,但由于教师被借用出去,导致大量聘请代课教师,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达依乡的元地小学,在编教师为12人,但实际在岗教师只有3人。

6.教师配臵不太合理。根据国家编制标准,小学教师师生比按1:26,初中教师师生比按1:23的标准配备,对于学校大型,班额较大的学校来说,教师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但对于边远的规模较小,班级学生数达不到26人的学校来说,一个班还不能配一个教师,这给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7.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工勤人员。在我们所调研的7个乡镇共有学校92所,但有工勤人员编制的学校只有6所,难以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

8.末位淘汰制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及身心健康。乡镇实行末位换岗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只看学生的考试结果,而不注重教师平时的工作情况,这是极不科学的,教师对这种制度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及身心健康。

(三)建议

1.完善校长的选拔制度,加大对校长的考察、任免力度。通过民主推荐或教师申请,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从教育教学岗位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校长人才库,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

2.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校长的管理,打破校长终身制,实行校长聘期制。对校长的任期可以参考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方法,定期选举,上一届任期满后,如选不上,则自行免职;或者通过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对校长实行跟踪管理,对一些工作不力,作风轻浮,群众满意度低的校长应及时更换,充分调动校长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为了体现公平、公正,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竞聘中高级职称,我县应严格实行评聘分开,打破职称终身制,在每一个聘期满后,重新考核聘用。

4.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针对某些学科教师欠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富余的其他学科中抽出部分教师进行学科专业培训,让各科教师都能满足教学需要。5.教师配臵向边远学校倾斜。为了保证乡镇边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配臵不应按师生比的方式配备,应按班级数来配,每个班至少保证1.5名教师。

6.清退借用教师。

7.配备学校工勤人员。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每一个校点至少配备一名工勤人员,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纳入工勤人员编制。

二、教育工程

(一)现状

从我们调研走访的达依乡、六曲河镇、古基乡、哲庄乡、罗州乡、威奢乡、古达乡等乡镇的综合情况来看,教育基础设施的总量已经基本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需求,布局已基本趋于合理,但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1.工程进展缓慢。在我们所调研的7个乡镇都普遍反应教育工程进度缓慢,不能按照预定的工期完工。达依乡茶园小学教学楼2007年征地动工,预计2009年完工投入使用,但到2011年3月28日,学校围墙、校门等都还未完工,没有搬进去;哲庄罩子小学附属工程2006年动工,但到2011年3月30日仍未完工。

2.工程质量差。工程质量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刚投入使用就浸水,如六曲河镇初级中学教学楼;达依乡初级中学食堂墙体刚投入使用就开裂;许多学校围墙高度不够,甚至出现垮塌现象等。

3.乡镇、学校无权对施工方进行监督。所有学校工程,学校无法监督,施工方根本不听学校的意见。

4.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作为施工监管部门,并没有按要求到工地监督施工,很多时候教育局相关人员到工地去检查,根本 看不到质量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没有真正起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作用。

(三)建议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监理公司的动态管理,保证监理公司认真履职。

2.教育局基建办人员要尽量多下到自己负责的项目建设点,了解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多和乡镇级、学校沟通,随时掌握情况,反馈意见,对分片管理人员应建立责任包保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3.竣工验收时,须有乡镇分管教育领导及中心校校长参加,验收结果应当公布。对发现工程存在质量问题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将该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列入黑名单。对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追究基建办片区责任人的责任。

4.对于教育工程工期缓慢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议借鉴威宁县的做法,成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由副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其他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经常性的工作小组,负责办理属于本单位业务范围的各项资料及行政审批。

(2)对于因实行经费包干,乡镇财力紧张影响征地,造成施工队不能按时进场影响工期的问题,根据调研时乡镇提出的意见,建议把征地费用纳入工程预算费用之内,以解决这一现实的矛盾。

(3)对于因施工方与当地各种关系难以协调影响工期的问题,实行项目包保责任制,分别由乡镇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校点负责人包保,并明确责任。

(4)对承包方实行保证金制度。承包方在承包工程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在规定的工期内不能完工的,扣除保证金,以此预防承包方有意拖延工期。

三、经费供给

(一)现状

在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经费管理制度,落实了学校财务人员,做到了账目清楚,大部分学校每学期结束都在教职工会上进行账务通报。

(二)存在的问题

1.生均公用经费划拨不及时。2011年春季的生均公用经费到2011年3月30日都还没有划拨到学校,导致学校经费紧张。

2.生均公用经费管理严格,使用范围狭窄,学校不好开展工作。

3.政府采购程序复杂,采购不及时,质量不能保证。4.政府采购的东西售后服务跟不上。

(三)建议

1.及时划拨生均公用经费。在中央资金下拨后,应及时将经费划拨给学校。

2.扩大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在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应增加适当比例的接待费,寄宿制学校工勤人员的工资、寄宿制学校学生床上用品的更新费、学校代课费、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等开支项目。

3.加强对采购中心的监管,缩短采购时间,保证采购物品的质量。

4.提高政府采购物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四、教学设施

(一)现状

内部调研一组所调研的7个乡镇的92所学校共有班级848个,学生40313名,校园占地面积共4996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0868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98707平方米,图书498089册,实验设施设备25套。

(二)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校没有安通自来水或水源没有保障,学校师生用水困难。

2.体育活动场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很多校点操场狭小,而且没有硬化,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3.小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不足。这7个乡镇的73所应配科学实验室的学校中,只有15所学校有科学实验室。

4.部分学校无围墙。这7个乡镇除了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外,大部分校点没有围墙。

5.音体美器材缺乏。这7个乡镇的92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的音体美器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6.专用教室缺乏。这7个乡镇的92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标准配臵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等专用教室。

(三)建议

1.多方争取项目,通过新修综合楼等方式,解决学校的几室建设。

2.允许学校从生均公用经费拿出部分资金购买所缺乏的仪器、器材、设施设备。

3.多方筹措资金,为学校寻找水源,保障学校正常的供水。4.进一步完善学校附属设施。

五、学生生源

(一)现状

内部调研一组所调研的7个乡镇共有总人口173343人,其中0-15周岁人口54353人。到2017年,这7个乡镇共有0-6周岁儿童34244人,7-12周岁适龄儿童26867人,13-15周岁适龄儿童1177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外乡镇到本乡镇就读人数共有1952人,其中初中853人,小学1099人;本乡镇在外乡镇就读的共有4487人,其中,初中2250人,小学2237人。2009-2010学学生辍学率为小学0.73%,初中2.49%。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外流,严重影响了本地的生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条件好的家庭都不愿把自己的孩子留在本地就读,将孩子送到自己觉得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去就读。这一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六曲河镇和哲庄乡。六曲河镇义务教育阶段在外乡镇就读的学生数为1245人,其中小学725人,初中520人;哲庄乡义务教育阶段在外乡镇就读的学生数为1185人,其中小学474人,初中711人。

2.部分家长有一种“读书无用”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导致从小学到初中部分学生学习不努力,给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困境。

3.留守儿童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管,思想涣散,调皮捣蛋,学习不努力,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三)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让家长、社会重视教育,为学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内部调研一组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5

**县人民政府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办秘【2012】96号)的要求,我县严格对照评估内容、指标要求和工作程序,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查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是“中国山芋之乡”、计生工作国家先进县、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县。现辖15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5.4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52所,其中初中14所、完小109所、教学点126所、特教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学校8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所。现有在编教职工5450人,学生114254人。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树立“教育优先、教育先行”的理念,全面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教体工作“6421”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普高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活力增强、教育扶贫精准实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县教育健康、协调、全面、均衡、持续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1、县委政府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等重要工作分别列入县委政府工作计划、政府工作报告或专门部署。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政府建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双线包保督查”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督查,严肃问责。多次组织培训、督查、通报,促进整改落实,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均衡办学标准。

2、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县直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单位自评、互查互评、包点考评、县级总评的办法,及时检查并对结果进行通报。县委县政府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3、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出台了《**县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关于做好2016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分常规考核、专项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三种方式。通过查、听、看、评等办法,对学校的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召开质量监测分析会,对监测结果多层次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不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学校的唯一依据。

4、加强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依法成立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问责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保责任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检查、指导。制定督学工作目标考核及奖惩办法,履行“督政、督学、质量监测”职能,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均衡发展。2015、2016、2017年县财政分别安排10万、10万、40万元督导工作经费,为责任督学开展经常性督导和学习培训提供保障。

(二)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领导,下发规范招生文件,从严控制“择校”,基本消除择校现象。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

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县教体局相应出台了中小学招生系列文件,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领导,落实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制定《普高、中职招生工作意见》,明确各学校责任,严格按照“四统一”原则,实现了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逐年得到提高,2014年为66%、2015年为80%、2016年为80%,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6、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为切实保障我县外来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制定了《**县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县外来人口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公办民办中小学不得拒收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不得额外收取任何费用,应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接收学校要建立流动人员子女就读档案,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5、2016年城区学校接受进城务工子女、农民购房子女1000多人,实现了在输入地入学“零障碍”的目标。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化帮扶网络,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7、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数得到有效控制。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

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等文件,县教体局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幼儿园班额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办学行为。统一推行中小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切实解决好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2015年全县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48个、初中24个,2016年中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均为0。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重点校、重点班。

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通知》,加强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投入530万元为特教学校建设教学综合楼和添置教学设备,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全县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的办学格局,“三残”儿童入学率93.2%。

(三)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需求

9、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2014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07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6.55%、0.9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0.98%、0.80%;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2.56%。经测算,2014年应补拨经费7655万元。2017年3月份县财政补拨2014经费7784万元,其中533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2454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补拨后已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5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9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23.81%、22.8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63%、1.80%;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56.08%。2015年“三个增长”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6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2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13.98%、21.51%;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比上年增长26.45%、25.27%;教职工年人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8.69%。2016年“三个增长”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2013--201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9.73%、19.78%、21.12%、21.16%,达到逐年增长要求。

10、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认真实行。按全面改薄项目时序进度要求,2014-2016年投入改薄资金8044万元,建设面积为438140平方米,薄改计划完成率为100%。2014-2016年投入资金7369万元用于计算机、科学实验仪器、音体美及图书等设备购置,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任务。

11、两费附加和土地出让计提资金全额纳入教育部门预算管理。2014-2016年两费征收分别为1808万元、1932万元、1536万元及土地计提资金896万元,全部纳入教育部门管理使用,并按规定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每年都下达不足100人教学点公用经费指标通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建设倾斜。

12、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全额拨付并专款专用。按照继续教育经费占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的要求,2014-2016年安排继续教育经费分别为285.2万元、276.2万元、281.8万元,均全额拨付并专款专用。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育培训经费,2014-2016年分别为251万元、285.9万元、296.3万元。

(四)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3、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制定了《**县中小学教职员工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服务和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教职工教书育人为核心,坚持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全面统一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每年由县人社部门给各单位下达绩效工资总量,各单位按量化考核,确定每位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数额,由财政部门打卡发放。发放工作平稳顺利,教师队伍稳定。

全县城乡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发放、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保政策按同一标准落实到位。

14、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核定编制足额配备。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编办及时核定全县中小学编制。目前,全县在编教职工5450人。小学、初中师生比分别为1︰23.2和1︰1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任职资格合格率均为100%。2014-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新补充教师367人(其中体育40人、音乐44人、美术45人、英语60人、信息技术15人),建成了一支学科全面、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师配备达到规定要求,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1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扎实推进。为推进均衡发展,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制订了《**县教师动态管理方案》、《**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县教师支教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逐步推进在全县范围内的校长、教师资源在校际、城乡间的合理调剂。2014年以来,26名校长实行任期交流,1637名教师轮岗交流,占教师总数的11.3%。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优化师资配置,实现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16、教师培训、评聘、待遇等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培训计划,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职务评聘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执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和增发农村学校艰苦津贴等政策,发放农村艰苦学校津贴每月80元,乡镇工作补贴每月200元-410元;建设665套教师周转房,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住房问题;近三年新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67人全部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科结构,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17、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开全开足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执行国家课程和学科课程标准,每年都开展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开展教科研工作考核评估,强化过程管理,营造教科研氛围,构建高效课堂。按省定标准开足开齐课程,统一作息时间,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地方课程全面落实、校本课程多样开发、综合实践课程逐步深入、特色学校规模创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18、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规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到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之中,与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挂钩,多措并举,提高巩固率。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65%,小学巩固率为99.50%,初中巩固率为97.65%。

19、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规定要求。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生跳绳、校园足球等多项体育活动。每年都下发《关于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通知》,全县各校认真组织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全县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2%,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5.1%,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规定要求。

20、规范办学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下发《关于重申规范办学行为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治理“三乱”,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全县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较大进步,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自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二是城乡、校际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还需要不断努力;三是城区部分学校仍存在大校额、大班额现象。

县教育局2009工作报告 篇6

现将县教育局2009工作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人大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育均衡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管理,创新突破,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注重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周一夜学”等活动,把深入宣传和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教育执法行为,促进了我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深入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一是大力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公平、公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深入开展贫困生救助工作,完善贫困生助学机制,积极开展结对助学活动,确保我县适龄少年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二)深入贯彻《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协调发展。认真学习贯彻《职业教育法》、教育部2009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管理,完善职业学校资助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确保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县职教中心创建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重点品牌职业学校工作,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今年职校在校生1497名,职业高中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率1:1.1,比上年提高9.78%;全县153名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1.5%,其中61名教师获得高技能培训证书,比上年提高18.3%。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支撑县域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教育体系,步入全面发展时期。

二是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做活、做大、做强、做优,为社

会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年,在我们指导和支持下,树人学校通过市示范学校验收。9月,我们配合县政府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教师等方面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今年,我局已向办学上规模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民办学校按比例调配带薪教师17名、业务副园长5名,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已落实“五险一金”政策。《意见》的出台,有力推动我县民办教育的发展,逐步构筑了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积极履行职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一)重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1、注重教育软件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教育网,建成并开通了“**教育博客网”,建成并试运行“**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及时更新网站版面和上挂文件、信息;主动联系县电视台报导我县新课程改革、学校工程建设、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成果;制订《**县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县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等,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历时8个多月编辑《一路浩歌——**县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图书,再现我县教育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经验,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二是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文明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雏鹰争章教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品行,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推向深入。一年来,共有8个单位获得省市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学校等称号,有116人获得省市级师德楷模、德育先进工作者、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三是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安全工作的宣传与检查,努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和自救自护能力,以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多次联合综治办、安委办、文化、卫生、交警、消防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学生接送车辆情况和食品卫生等工作的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好校园安全整改措施,长抓不懈地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县各中小学均制订安全应急预案,90%以上学校都举行过应急预案演练,100%学校达到“平安校园”标准的要求,全年未发生一起学校学生安全责任事故。

(二)坚持教学质量为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多次召开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中小学教学工作任务;制定《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案》,加大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开展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进一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全面实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与实验教材,进一步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认真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建立我县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检测体系。高考成绩总体上稳中有升,2009年高考上线总人数、上线率、上本科线人数分别比去年提高5.16%、5.31%、3.03%。认真组织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专项

(三)狠抓政务校务公开,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局机关政务公开机制,加强局机关财务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和财务手续,实行民主理财,开源节流。规范运作县会计核算中心教育系统分中心,有效加强了教育经费监管,提高了使用效益。制订《**县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在全县开展非法办班和违规带生专项整治活动,制止办班点11个,有效杜绝乱收费等违规行为。设立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推进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在民办学校开展党建和组建工会工作,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加强教育纪检监察工作,扎实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积极受理来信来访来电50件次,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认真贯彻人大决议,及时反馈议案提案办理意见,努力提高教育公众满意度

认真贯彻省教育厅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教育整改意见视频会议精神,召开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教育整改意见专题会议,积极落实我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教育工作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把整改工作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各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县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精神,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人大汇报请示,及时办理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今年,我局共收到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和建议4件,收到政协第七届一次会议提案6件,内容涉及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幼儿)教育、学科建设等教育热点问题。本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我局对每一件议案(建议、意见)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调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局党委会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后,由有关科室负责具体落实,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各位代表。同时,对于每一位来访的群众我们都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能马上答复的问题,现场予以答复,对需调查情况后才能答复的问题,告知其限办日期。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作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一是深入学习教育,抓好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大兴学习之风、不断改进学风。制订《中共**县教育局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以集中授课、自主学习、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国家领导人重要

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等,带动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提高驾驭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切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

以上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县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投入还不够,债务沉重,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优秀生源外流,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教师职业厌倦心理普遍,奉献意识淡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综合改革不彻底,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改革步伐,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不够规范,职校教师专业单一,缺少实训基地、实训楼等,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加强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勤政廉政,努力开创我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河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上报的全部死亡病例322 236例,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共报告死亡病例48 990例,占全部报告死亡病例数的15.2%。该死亡病例按照河南省死因规范要求准确填写《居民死亡原因报告卡》,严格按照ICD-10判定原则确定死亡病例的根本死亡原因,并进行ICD-10编码,所有死亡病例信息均使用SPSS 16.0和Excell等统计工具进行清洗和分析[3]。

1.2 质量评价指标及定义

1.2.1 报告情况

县区报告率:以省辖市为单位,参与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县区占该地区实际县区数的比例。报告及时性:从医生填写《居民死亡原因报告卡》到进行网络报告所用时间的长短(7 d)作为评价报告是否及时的根据,用报告合格率来表示[4]。报告死亡病例及时得到报告就属于报告合格。

1.2.2 审核情况

审核率:已经审核的卡片数占该地区全部报告死亡卡片数的比例。迟审率:从报告到审核所用时间的长短(7 d)作为评价是否迟审的依据。

1.2.3准确性

死因编码准确性:采用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进行评价。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1)将编码首字母为R者,定义为“症状或体征”类型;(2)伤害部分仅有内部原因,没有外部原因(编码首字母为S或T),或编码范围在Y10-Y34或编码为Y87.2者,定义为“伤害无外部原因或其意图不明”;(3)编码为I47.2,I49.0,I46,I50.-,I51.4,I51.5,I51.6,I51.9,I70.9者,定义为“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4)编码为J96.-,K72.-或编码范围在N17-N19,定义为“其他错误如呼衰、肾衰、肝衰”;(5)编码为C76.-,C80.-,C97.-者,定义为“肿瘤未指明位置”;(6)具有以上编码的死亡病例存在着根本死因确定或死因编码的错误,这些错误之外的编码,本文定义为“无明显错误”[5]。

2 结果

2.1 报告和审核情况

(1)报告情况:(1)县区报告率:2013年河南省县区报告率为95.27%,虽然河南省已经实现死亡病例网络直报覆盖到每个省辖市,但仍然有5个省辖市存在部分县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缺报、漏报现象;(2)报告及时性:2013年河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合格率为88.27%,仍有部分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不能在规定的时间7 d内完成报告。(2)审核情况:(1)审核率:2013年河南省有99.9%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得到了及时审核,仅有0.1%的死亡病例没有被及时审核;(2)审核合格率:2013年河南省有98.49%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在规定的审核时间7 d内完成审核,仍有1.51%的报告死亡病例审核时间超过了7 d,各省辖市审核合格率均在95%以上,见表1。

2.2 准确性

2013年,在已经审核的报告病例中,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是7.93%,各省辖市编码不准确比例差异较大(2.15%~14.4%),各类死因编码不准确所占比例的结果,见表2。

3 讨论

伴随着河南省死亡工作的逐步推进,死亡病例的网络报告量已经从2008年的123 378例增加至2013年的322 236例,在报告数量上几乎翻了两番。同时,受各个省辖市经济水平、工作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仍有待加强。

2013年,河南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病例占全部上报病例数的15.20%,低于我国发生在医院的死亡病例比例20%[6]。其中有95.27%的县区实现了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县区报告率和报告合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33%和85.06%),和2012年河南省平均水平[7]。对于各个省辖市来说,总体的网络报告质量仍然存在一定差别,多数省辖市县区报告率已经达到100%,但仍有5个省辖市县区报告率较低。对死亡病例进行网络报告最大的优点就是显著地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2013年有88.27%的死亡病例在规定时间(7 d)内完成了网络直报,但是仍有部分省辖市报告及时性偏低,提示这些省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死亡报告管理工作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8]。

2013年,河南省有0.1%的死亡病例没有得到审核,仅1.51%的死亡病例审核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限(7 d),大部分报告的死亡病例都能及时得到审核。保证报告死亡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及时准确的对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进行逐一审核。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县(区)疾病控预防控制部门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预防控制机构都应该定期开展现场督导,减少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中的审核不合格和迟审等问题。

县义务教育调研报告 篇8

此次督导检查期间,督导检查组分3个小组对8个县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73所,其中小学39所、初中18所、完全中学6所、一贯制学校2所、教学点8个。督导检查组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32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3 035份,回收有效问卷3 033份,并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此外,督导检查组还对8个县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1月8日下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南宁市召开督导检查反馈会。本次督导检查组组长王洪华在会上反馈了对8个县的督导检查意见。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黄武海在会上作表态讲话,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参加反馈会,14个地市教育局局长、8个受检县分管领导,以及2016年即将迎检的15个县(市、区)政府、教育局负责人和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反馈会。

督导检查组认为,8个县的办学基本标准、学校综合差异系数、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具备申报“基本均衡县”资格。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黄武海副秘书长在会上指出,此次国家督导检查组到我区检查指导工作,不但为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把脉问诊”,更为我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送来了“及时雨”。此次接受督导检查的8个县要按照督导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布置,按期完成整改工作;没有开展督导评估验收的县份,也要参照督导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和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统筹考虑,及早谋划,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如期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

(责编 蒙秀溪)

上一篇:2015.9师德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校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