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习及心理等班会材料

2024-09-28

高三学习及心理等班会材料(共4篇)

高三学习及心理等班会材料 篇1

防守反击与完美主攻

清华大学

王昆

足球之美在于其对抗性,在于攻与防之间碰撞的火花,也在于其不确定性,在足球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冠军,也不会有永远的弱旅,足球的精彩体现在每一次犀利的进攻中,也在每一次的铜墙铁壁般的防守中。有人认为注重防守的球队踢起球来没有激情,史是拿出“真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来证明,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注重防守,并在恰当的时机完成完美的反击是一种极其实用的战术。

这一事实不仅在足球运动中有用,在其他的体育项目中也同样奏效,那么,在高考这一场与周围同学的更是与自己的比赛中,又该如何处理“攻”与“防”呢?有人说:“聪明的人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这次做错了,过一段时间后碰到很可能依然做错,甚至第三、第四次还会一错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我们都不是所谓的‘‘聪明人”?如果你点头那你就又大错特错了,我们之所以会在同一个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摔跤,就是因为我们在这场“攻防战”中没有处理好“防’’的一面,即没有及时处理、弥补已经出现的漏洞,或许你已经做了很多题,但是会的依然会,不会的题目仍旧不会,那么这种盲目的“攻”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高考考什么?智商,速度,准确性,还是知识面?虽然这些都是高考的一些方面,但都不是高考最主要的真谛。在这一场针对全体学生的考试中,考的就是谁能在规定的范同内犯最少的错误!也就是说,如果你能避免你以前犯过的所有错误,那么你就注定会成功!高考不只是拼时间、拼精力,更是在拼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既是指新知识的增加,也是指对已经出现的漏洞的弥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漏洞的弥补反而比学习新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在高考复习中,同学们接触到的新知识已经比较少了,即使有,也属于记忆性质的,但那些以往的漏洞,却很可能成为你的“死穴”。可以说,在复习阶段,做对一道以前的错题要比做对十道新题更加有价值。

明白了同“漏洞”斗争的困难性和重要性,下一步就要很快地认清白己的现状和优势,以便对自己的复习生涯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进入高三之前或是刚进入高三时,大家的志气都特别高,目标不离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开等国内数一

数二的名牌大学,但是,在最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家却几乎不怎么报这些特名牌的学校,有的甚至下来了三个档次。一些原本能冲击目标的同学,却因为当初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优势,没有合理规划复习,结果所谓的目标就成了空话,使自己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反而是一些原本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从以前一味地等别人催促,到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弥补,最后成功地堵上了自己的漏洞,在高考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提高很多,但是只要逐步地巩固基础,循序渐进,把那一个个漏洞很严实地堵好,你就可以向着另一个梦想中的高度进发了。

现在我们就逐个地来看一看,到底有哪些漏洞会出现在我们的高三复习上,这里的漏洞当然不是单指弱势科目,而是指一切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因为如果不改变自己以往坏的学习习惯和错误的心理导向,这些知识之外的漏洞仍会成为我们成绩飞跃的障碍。

知识漏洞篇

知识漏洞一:基础不扎实

如果把高考比做一场足球赛,那这些基础知识相当于什么呢?不用说大家也能想得到,这些知识就如同运动员的带球、跑位一样,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足球运动员连带球跑位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奢望去突破、去射门呢?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当自己处于类似于这些运动员的角色上时,却常常忽略那些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知识点,例如概念不清、公式不会运用、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有的同学一味地追求题目的深度、难度,却怎么样也做不好,最后经老师一点拨才发现自己在一开始的理解上面就出现了偏差,后面的工夫自然就白费了;还有的同学对这些基础不屑一顾,认为:“这么简单的东西,谁都知道,考试也不会考!”这种想法就又错了,要知道,课本上已经写出来的并不意味着简单,更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经过高三复习阶段的同学都能体会到,虽然考试中也有难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属于基础知识范围内的,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在难题上绞尽脑汁得到了一些分数,到了基础题上却错得一塌糊涂,这就不能不说是你的基础上存在着一个大漏洞!

防守反击:弥补基础知识漏洞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读一遍课本,虽然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课本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仍旧不能忽略复读课本这一环节,要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是逐罕逐句地复习,做到毫无遗漏。一方面,全面地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把以前零碎、不成系统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另一方面,在全盘地通读中可以找出一些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此外,通过认真、仔细、深入地通读,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课本内容,要知道,懂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虽然以前,你或许已经“懂”了课本上的内容,但随着复习的进行、错误的出现,你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出现疑惑,带着这些疑问去通读,理解当然会更深、更透了。

知识漏洞二:整合能力不足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高j复习的中间段是最宝贵的时期,堪称是“复习黄金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复习任务最重,同时效果也是最明显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复习阶段,但同时,这一时期涉及到的知识点、概念点也是最多的,每一次考试中都会有几 十个甚至上百个的“点”,所以有的人发现:越复习越糊涂,知识点越考越乱,使得原本就不是很清晰的知识系统成为了“一团乱麻”。

防守反击:应该说,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但如果任由它发展下去就不正常了。在进入高三之前或者是刚进入时,我们的知识系统容易零乱、繁杂,因此那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将每个分散的“点”弄清楚,就像那个简单的比喻一样: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珍珠,在复习的起始阶段,我们是把这些零散的珍珠从四处收集起来,擦亮,放进盒子——我们的头脑中.但这样“珍珠”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此时如果让你去找某个特定的“珍珠”,你可能将盒子翻弄得一塌糊涂也不见得能快速地找到,这时,你所需要的是一根线,或者说是一张网,将这些“珍珠”放在合理的位臵上,这样只要能抓住几根主线,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条线或是这张网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另外,整合能力还体现在对待错误的技巧上,有的同学对待自己做错的题只是改正一下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的改错方式是收效甚微的,当碰到自己做错的题目时,更要学会挖掘其本质:是自己不细心,还是某个知识点不清楚,如果发现自己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错误,那么就可以将这一类的错题进行整合、“提纯”,找出病症所在,如果有了这样的整合能力,就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知识漏洞三:知识表达能力欠佳

有人可能会奇怪,知识漏洞和表达能力有什么关系呢?请注意,这里指的是“知识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表达能力呢?知识的表达能力就是指你如何将你的思考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到纸面上的能力,可能又有人会很不以为然:“我们说了十几年的话了,写了十几年的字了,难道还不会反映自己的思考结果吗?”当然,大家都会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反映出来,但问题在于表达的效果问题。是否美观,是否清晰,是否还可以更加准确?

很多同学都认为,只要知识掌握好了,字写得工不工整根本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快速和准确,虽然答题时不需要你的字写得有多么漂亮,但一定要清晰整齐,如果能将哪个答案是针对哪个问题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那分数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图面的表达不美、不清晰是知识表达能力欠佳的一方面,但还有另外更加致命的一面是许多同学不敢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快速地落实到考卷上去,尤其是对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一拿到有难度的题目就发呆,然后在草稿纸上反复地涂画,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迟迟不敢在考卷上作答,但考试就是这样,只有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落实到纸面上,才有可能得到分数。即使对于那些自己没有十分把握的题目,也要尽可能地把自己能想到的部分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对于没有把握的部分,要去争取尽可能地靠近标准答案。高考中时间十分有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你去打草稿,或是进行二次检验的,磨蹭浪费时间的行为更是不允许的。

防守反击:考试中,你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少的时间内,把最准确、最多的答案以最清晰的方式反映到卷面上去。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但是一旦做到,那么你就将离成功不远了。这种高难度的事情是要在平时反复练习的,怎样练习呢?很简单,只要能把每一次的家庭作业,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都当成是最后的高考就行了,不断地督促自己快速、准确并且清晰地去表达,不是用嘴,而是用手中的笔!

知识漏洞四:重点知识不明确

每一次的考试都会有所偏重,高考也不例外,在复习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时间分配时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于重点知识,就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复习巩固。那么什么是重点知识呢?重点就是指使用频繁,应用价值高,而又处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它们往往是考试中必考的那部分,是大纲要求掌握的那部分,也是知识网络中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既然是重点知识内容,而且又在考试大纲中明确地提出来了,这就等于把这部分的题目在考试之前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告诉你了,这是一个多么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啊!但是许多同学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些东西,有些同学甚至都临近高考了仍然不知道哪部分是重点,只是一味的平均分配时间去复习,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在大纲或书本上用笔勾画出了重点部分,但是不下真功夫去挖掘,仍像其他的知识一样浮于表面,这样掌握的“重点”和没有掌握之间并无太大的差异。

防守反击:高考复习既要全面,又要有所偏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复习:对于考试的范围以及要求掌握的程度,最好要有很清晰、很准确的认识,以便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时间比例。对于自己还没有掌握的重点内容,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及时地标注、记录,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当立即抽出时间来进行整理、分析、巩固。除此之外,重点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都比较高,虽然它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但其在考试中的变化较多,提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很少以概念的形式直接出现,多数情况下都是与具体实例相结合.所以碰见这方面的问题时,一定不要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要静下心来,将“纯知识”的部分分离出来,再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只要能在复习时明确应该掌握的重点部分,并且透彻地理解,扎扎实实地巩固,那么,你就可以比较轻松地通过这看似很艰难的一关了,因为,重点并不总意味着难点!

知识漏洞五:难点区分不清

与高考复习中的重点知识不同,高考中的难点问题是因人而异的,而重点知识却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是难点呢?一个是知识自身的难点,这是一股性的难点;另一个是相对于我们个人的难点,这是因人而异的。前者一般性的难点,往往是概念比较抽象,易与其他概念相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运用时容易发生错误,对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后者个体性的难点呢,则是由我们在思维方法上的差异、理解能力的不同以及个体知识的缺陷与漏洞决定的。

防守反击:对于前一种难点,老师会在复习中着重地给大家讲解,并且常常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如果对于这些难点知识,自己没有提前进行仔细探索,那么在听老师讲解时可能会感到很费力,甚至还会出现什么都听不懂的情况,即使对于课上貌似已经“听懂”了的难点 知识,如果在课下不反复巩固,也仍然会将这一部分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对于这些知识难点,老师会在每一个复习阶段都着重强调,而在高考复习的最后模拟考试阶段时,老师还会强调同学们错误中最典型的部分,这部分常常就是难点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对老师所提及的、但自己又常常犯的错误加以分析,如有必要,可以针对自己某些知识的欠缺,重新复习一下。那么对于后一种难点呢,则比较麻烦。因为这些“难点”是我们个人的,老师有时可能不会仔细讲,但它又往往会成为同学们复习进程中的拦路虎,给前进带来很大的障碍: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这样的心理:这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是不是不应该去问呢,是不是我自己太笨了呢?当然不是,你觉得难搞不好大家也觉得难呢,而一些看似不是“难点”的“难点”.反而正是由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才发现的,所以,对于这些个体性的难点,一定要勇敢地开口,向老师、同学请教。如何处理复习中的难点知识是高三的一个重头戏,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很难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参考,而高三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于遇到的难点,我们既不能畏惧不前,也不能草草了事,不放在!心上,只有充分了解了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才能把握好向难点进攻的“度”.

知识漏洞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我发现许多同学在做题时都有这样的习惯:做完了题,一对照标准答案,结果对了,就再也不想了,结果没对,就懊恼悔恨半天但也跳过去完事,这样的做题方法会有什么结果呢?常常是,会做的题目巩固了一遍,不会做的题目仍然不会,在高乏这个分秒必争的时间段,这种做法无异于浪费时间.

轻视解题思想、思路,只重结果,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我自己当初也曾有过类似的做法,由于在做完题目后不注意总结解题的过程,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时.由于当时的解题方法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只好临时重新进行分析,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将原本可以做对的题目做错,后来,我才慢慢醒悟过来,在每次做题时都尽力去留心解题过程中思维的“关键点”,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解题速度果然大大提高了.

有的同学常常抱怨自己的解题速度太慢:“为什么他都做完六道题了,而我才做完三道?”“为什么他做题时似乎根本就不用思考,而我却需要想半天呢?”原因自然有很多,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你在以往做题时根本就没有记住解题的套路,所以不得不在做每道题前都要临时去想。试想一下,是默写一首诗快,还是自己创作一首诗快呢?当然是默写的速度更快了。虽然高考不是在默写,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出现的题目中,有很多都是我们以前做过的,如果能清晰地记住大致的解题思路,然后在考试中按照已有的解题模式将这些题目逐个击破,这样做起来考试又有何难呢?

防守反击:如果把每道题目都比做一个花园.那么题目的结果就像是花园的大门,我们参观花园的目的不是在于观看其大门,而是在于领略花园内的景色,那才是一个花园的精髓。解题的思想就是一道题目的精髓所在,可以说,在平时的练习中,获得一种新的、正确的解题思路要远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价值得多!要知道,试题是没有做完的时候的,只有在掌握了方法之后才能举一反三,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习惯漏洞篇

习惯漏洞一:目标飘忽不定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啊,当我们心中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时,动力自然会大大增强,学习起来也就多了十分的干劲,许多原本有点懒散的同学,会在高j阶段忽然变得发奋起来,早上不再踩着铃声进教室,放学后也不会在电脑桌前“流连忘返”,其实,我们还是很想睡懒觉,很想打游戏,但正是由于心中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我们才能抵挡住这些舒适的“诱惑”,而安心地在课桌前一句话一句话地复习,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

也有和上面的情况相反的,有一部分同学的目标飘忽不定,或者说有些人心中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目标,某一次考试成绩好了,就沾沾自喜,幻想着自己能够考上一所很棒的大学,.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了,就唉声‘『叉气,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做起事来也没精打采,对学习的兴趣也是一降再降。这样的态度,又怎能带来一个持续有力的动力支持呢?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一些原本能力很不错的同学由于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缺乏目标,失去动力,最后不得不忍痛与自己曾经为之努力的梦想说再见..

防守反击:再用一个很俗套的比喻,把学习生涯比做一次长跑,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长跑没有终点线会是怎样,或者想想一下你不知道终点在哪个方向又是怎样。你很有可能由于没有“终点”这个概念而失去跑步的意义.你就不会再拼命地去争取,更坏的情况是,由于你看不到终点所在,看不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使得自己的前进方向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跑。由此足以说明目标对于一个高三学生的重要性,在拥有理想之前,学习很可能是为了老师、父母,在拥有了理想之后.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

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句话说起来是如此简单,但做起来却是相当的艰难,只有那些拥有坚定意志和毅力的人才能做得到。如果你真的渴望自己能够成功,那么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吧。如果你能保证自己可以完成,那么你就又向成功跨出了一大步。习惯漏洞二:只说不练

“要是当初我也这样做了,我现在肯定也能做得像他那样好。”这是许多同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头脑灵活,反应快,很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而且自己也很自信,相应的目标定得很高。但是目标确定后,总会落实不到位。学习中存在偷懒、侥幸的心理,遇到问题,一看会做,就放过去了。试卷上有了错误,差不多知道正确的解

法也就不再追究了。这样的同学看似什么都会,给别人讲解时也是一副口若悬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样子,但是遇到平常考试或者高考,他们的成绩与他们的想像差一大截。

防守反击:俗话说:“只说不练假把式。”在高考这个处处都是实打实的考试中更是如此,每一分的取得都来不得半点虚假,嘴上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如果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等于零。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也做了一些练习,但却常常有“做题做一半”的习惯,才把题目做了个开头,就说如何如何解下去会有结果,后面的解题完全停留在了口头上,最后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与想像中的差距很远.结果自然也就不能保证了,这就是他们在实际考试中常会失败的原因。要知道,许多事情都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的,做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只有认真、踏实地做过一遍之后,才有可能体会到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另一方面,高考是需要准确性和速度的,而这两点的练习都是依靠平时刻苦的点滴积累完成的。每一次的作业,每一次的课堂练习,都是对准确性和速度提高的一次促进,如果你不愿吃这份苦,在别人付出汗水的时候,你只愿付出一点口水,那么结果是同样有天壤之别的:别人可能得到的是钻石,而你很可能只得到一块玻璃。在清华大礼堂前面的日晷上刻着四个大字——行胜于言,这就告诉了人们行动的重要性。

习惯漏洞三:只顾学习,不顾身体

与上面的那个“只说不练”的漏洞相反,有一部分同学的行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顾学习,不顾身体。这些同学为了能达到自己既定的日标,常常花费十几个小时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学啊学啊,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有人甚至把身体都弄垮了。有一些同学尽管没有达到这等“疯狂”的地步,但他们常常打破自己以往的作息时间,认为进入高三就意味着要把一部分用于休息、娱乐的时间拿来学习,所以一进高三就开始睡得很晚,甚至是通宵熬夜,以往的那些兴趣也统统都被砍掉了,每天的事情就只剩下学习、吃饭、睡觉,长此以往,就会觉得很压抑,即使是那些意志坚强、耐得住寂寞的人也会觉得高三的生活太苦,太乏味了。

防守反击:高三的学习强度大,压力也很大,为了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意味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如果为了学习把自己的健康都搭进去.这样收获的成绩我宁愿不要!学习注重的是效率,而不是时间的长短,如果熬了一夜,得到了十个小时的时间,却只收到了三个小时的成果,还不如用心学三个小时,然后用剩下的几个小时去好好睡一觉,以更加饱满的精力去迎接新一天的学习划算呢!越是在繁忙、疲惫的时候,越是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在高三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中的许多人就会犯糊涂,有时为了眼前的好处,不惜牺牲长远的利益。正如古人所言:过犹不及。当我们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苛求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时,常常不得不面对“欲速则不达”的客观规律,反而不如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或是自己制定的、合理的作息时间来安排每天的学习与休息,这样的学习,比较轻松,又会有比较好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习惯漏洞四:应试技巧缺乏

进入了高三的最后阶段,同学们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基本掌握了,但是很多同学却发现自己的成绩还是不能够稳定下来,这与临场发挥有很大的关系,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应试的技巧。

防守反击:我们通过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题目安排并非一定由易到难,而是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可以说是难易交错。当然,不同题目对不同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但面对难题,心理素质不好的可能一下懵住了,而心理素质好的会直接跳过,解决其他题目后再来攻坚,或者花一定时间解题,但切忌时间过长,否则得不偿失..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能死钻牛角尖。考试一般都会提前发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试卷,一看题量,二看哪些题目熟悉,做好时间上的分配。此外,在真正的高考时,考完一门之后,不管考得怎么样,都应立即忘记,不要让上一门的考试影响到下一门的考试。

心理漏洞篇

心理漏洞一:心理准备不足

高三的考验不仅体现在学习的强度上,还体现在心理的承受能力上,很多同学都碰到这样的情况:进入高三之后,才猛然发现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要等着自己去做,还有这么多充满偶然性的岔路口等着自己去抉择,这些“偶然”让我们变得不知所措,除此之外,高三大强度的训练以及极大的紧迫感,也容易让我们感到惧怕,经常在怀疑自己和肯定自己之间徘徊不定,惶惶不安。

防守反击:这些都是进入高三之前心理准备不足的表现。进入高三,就意味着大强度的训练已经开始,也许你还不能适应,对这种高速度的生活产生了惧怕.但是你要相信,每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即使你感到很疲惫,但你仍然在进步。压力大是必然的,每个人都一样,并不是成绩比你好的人就没有了压力。大家都要记住,高三是非常变幻莫测的一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名次、成绩都是很不稳定地变化着,大家在班里在年级里的排名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只要你在这一年里把握住所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就很有可能上升到前列,而成绩好的同学,如果你掉以轻心,也有落马的可能。只有那些始终保持高度兴奋的学习状态的同学.才会在这一年里,不断进步,超越原来的自己,心理漏洞二:努力与回报真的成正比吗?

许多同学自从进入高三后,就一直加倍地努力学习,无论是时间、精力、注意力,还是热情、信心都投入很大,即使是在周六、周日,也拿出大部分时间学习。但有时这些同学的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这些同学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很沮丧的感觉:“我努力了却没得到好成绩,反而没我努力、没我用功的同学超过了我,以前比我成绩差不少的同学有的也超过了我:如此下去,我高考还有什么希望吗?”并日这种想法深刻地影响了他(她)的学习,这时的学习就变得很被动。

防守反击:人们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可是,这些同学的付出为什么就没有得到回报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是你的努力在起始阶段可能根本就看不出来,只有等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从量变达到质变,成绩的提高才会明显,所以有的同学在努力的最初阶段看不到成绩的提高就放弃,是十分可惜的。其次,复习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复习的方式、方法等,如果这些不合理,也会阻碍成绩的提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先找到自信这块基石,高三是很累的一年,但同时高三也是最精彩的一年,有人说:经历了高三,后悔一年;不经历高三,后悔一辈子!高三是复杂多变的,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把高三拉长了看,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把高三放宽了看,就不会变成可怜的井底之蛙;把高三聚焦了看,才能体会到那停留在瞬间的快乐!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让我们鼓起勇气迈出最坚定的一步吧。相信自己,即使一分付出换不来一份收获,十分的付出也终将换来一份收获!成功必将属于你我,必将属于每一个勇敢走过高三的人!

高三学习及心理等班会材料 篇2

【关键词】消极心理 成因 调控措施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到了高三,往往轻视语文学习,出现了种种消极心理。表现冷漠者有之、应付者有之、焦虑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笔者想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语文学习尤其如此,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的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因此,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师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教学方法的不当

教师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效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必须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归宿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情感意志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是从一般的高三语文课堂来看,特别是专项训练课和练习讲评课,教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按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逢到专项训练课,便讲几道例题;逢到练习讲评课,便报报答案,讲完报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反正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成了“学生为客体,教师为主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分配给学生,而不是给教材,他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可见,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部分高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下了功夫语文成绩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正确、教学方法不恰当有关。

3.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进入高三,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即重理轻文,这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潇潇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三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搞过一个试验,在复习“字音、字形”专题时,把班级48个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4人一组)。前六组负责必修1-5册书的“字音”,后六组负责必修1-5册书的“字形”(每组负责一册)。要求每组派一人把自己容易读错或容易写错词语找出16个,派一人模拟高考试题的形式编成一道试题,上课的时候派一人抄在黑板上,派一人提问讲解,结果下面很多同学找不到正确答案,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再也不认为自己的基本功扎实,“原来五册书上还有那么多的常用词不会读、不会写”,同学们纷纷感叹道。在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很强,兴趣很高。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诱人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善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设置竞争舞台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了。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写小片断等,对优胜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中学。

心理班会,活动策划ppt等 篇3

(一)、活动前:

1、借有多媒体的教室„„

心理班会总结材料3 篇4

一、活动名称:“防松散”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二、班会时间:2014年3月20日

三、班会地点:1号教学楼220教室

四、与会人员:机械工程134班全体同学

五、目的要求:每当期中考试过后,学生中总会出现松散的现象。通过本次班会课,教育学生期中考后重要的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放松学习,不放松纪律,在新的学习中再创佳绩,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六、班会方法:讨论式。

七、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夏鹏):

本次活动的目的做法。期中考已过去,同学们不要对成绩过于介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学习中再创佳绩。这个班会课的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学习、纪律问题的注意。大家畅所欲言。

(二)朱凤娜:讲三个小故事,并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作点评。

1.《一则为青年人而作的寓言》——失意时换另一角度看问题,精神又会振作起来。

2.《高处何处有》——学习贵在坚持,先苦后甜。

3.《留一只眼睛》——人生成功之道在于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看脚下的路子。

(三)邹晟:主要谈期中考体会及未来高考新动向。

(四)罗升:分析松散的危害性。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微放松,知识体系就出现漏洞,今后修补要花大力气。而且一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助长惰性。

(五)张鹏伟:阐述纪律问题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问题对我们研究生尢为重要,考后放松一下自然有必要,但无视学校纪律则我们坚决反对。

(六)刘森:小结,并提出要求。考后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有必要,但应有个度,不能沉溺于网络,任惰性在身子里滋长。应全身心投入学习。

今天,我们召开“防松散”主题班会,准备时间虽短,但班委积极组织,同学们认真准备,采用讨论式,开得生动活泼,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则为青年人而作的寓言

[英]奥列弗·戈尔德史密斯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作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地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

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留一只眼睛

日本近代有位一流的剑客,叫宫本。一位叫柳生的年轻人一心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慕名前来拜宫本为师学艺。他说:“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

柳生说:“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不解地问:“师傅,为什么我越努力练剑,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持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现在你两只眼睛都看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柳生听了,顿时开悟,以此为道,终成一代名剑客。

上一篇:对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海清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