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观后感

2024-08-02

少年派观后感(共14篇)

少年派观后感 篇1

少年派不老心

一千个莎翁的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少年派观众心底有一千个少年派。好的电影总可以让你在电影里遇见自己,然后一生长叹,原来你也在这里。

咋一看这个电影,总觉得是有关美食,并且应该美味。看完电影,发现少年派不仅是美味的食品,更是心灵的汤药。

每每想起这部电影都会想起男主角的眼神,那里有种东西,有点纯洁,有点鲁莽,甚至有点无知,有点无奈中的勇猛,但我更知道那是真实。网上的影评一篇又一篇,有解密,有探索,有纯艺术、美学、影视的解读。我这里只有我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人生经历的一些初体验。在这场电影盛宴里,我觉得我与李安有了共鸣,共鸣更深层次的结果是发现每一个我们都不孤单。相信这部片子的获胜,更是美好精神内在能量的释放,我们爱少年派,崇拜少年派,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真实,更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心。

曾经我们都那么相信美好,与世界为友,亦如少年派,即使是大人们觉得凶猛之首的老虎,可大人们的世界告诉我们那不是你一伙的,自此我们认知到了何为恐惧。我们应该怕什么,这是我们成长的开始,是教育的力量的体现。可当少年派结束他的海洋飘泊生涯时他那种伤痛,我知道,是因为他感觉在失去,就像心被切了一块般。此刻的老虎不再是敌人,是挚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时候也在想,教育是什么,初衷是什么,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对我而言,我是被教育了吗,被教育得很好了吗,我是该挣脱它,还是该很好的接纳它,我也矛盾。看了少年派,我豁然开朗,我是应该要去乖乖的接受它,然后又要有点不屈服于它,最终我要超脱它。像少年派一样,接受父亲的教训,教他害怕老虎,害怕人们觉得应该害怕的一切,然后在生命中去佐证,而后去挑战,最后发现一切是规律又不是规律,因为规律是可以被打破的。老虎可能也懂你,也能温柔,也能感受你的真诚。在它眼中,它不仅看到你的倒影,也看到你的真心。教育本身应有的态度是教导世人美好、积极的去看世界,不要被驯化,不要被禁锢,用你三岁时候的眼神和角度去看世界,还要像少年派一样有那么一点点相信奇迹。少年派的存活本是不可能,可电影中的娓娓道来,又让你感觉那不是假的,那是一段人生的美好旅程。那里有美丽星空,有绚烂夕阳,有万顷碧波,有透明的雨,有美丽的鲸,有跃起的豚,在完美3D的演绎下,让人觉得少年派,即使命丧大海,也是此生无憾。对老虎的一段海上生活的叙述更是让人们看到了绝望对人类的意义。我相信人们也时常跟我一样感觉到绝望,但少年派的故事是在特定时间里,特定故事里,特定环境中的真绝望,我相信那种绝望来的会最真切,最有力,可是少年派存活下来了,也有很多影评说那是宗教的力量,电影中也在前段铺垫很多叙述了少年派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渊源。可我倒觉得那是在绝望的驱使下,少年派的心中不屈的灵魂的帮助了少年派。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救赎,这是我的感悟。少年派告诉我们绝望并不可怕,我们常常与绝望通行,就像希望一样。我们往往是一边背着绝望,一边拽着希望,步履蹒跚的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年派开始是自保的躲避凶猛野兽,接着是想着如何与老虎共生共存,最后是通过学习去驯化老虎,最终老虎被驯服,亦或是老虎跟他成为了共存的盟友,甚至是到最后成了难兄难弟,这一切都叙述的自然而到位。在感叹李安高超技术的同时,也在想,如果没有老虎了,就像整部电影失去了女主角,少年派更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老虎是种绝望,也少年派活下来的理由和动力。学着与绝境共生共存,使我们终生的课程,大到自然灾害,国际争端,小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的每个境遇,我们人类没有因为绝望而灭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越滚越快,我们在佩服自己的同时,深知要感谢绝境。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不死决心。我们相信所有美好,我们热爱生命,这就是信仰。少年派的父亲说你不同能同时信仰三个宗教。我想在少年派幼小的心灵中他只是一直在追寻美好,一直找,一路找,每每找到一个他就好好珍藏。他只是痴迷于宗教带来的美好感觉,充实着,积极着,相信着,内心安静而向往着。在少年派几近放弃的时刻,很幸运的飘到了孤岛,是这座岛拉了少年派一把,赐予了水源和食物。就像我们平时的感受,在几近绝望的时刻,神灵往往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们感恩,我们感谢神灵眷顾,我们感谢自己一直以来的向善之心。但是,少年派并未因此而多做停留,他知道这是个没有根的岛屿,是座食人岛。离开,继续为了最后的目标前进是他的决心。我想,李安在说,我们感恩老天打开的那扇窗户,但是我们仅仅只是以此为据点,得更加努力向着目标前进才对。如果孤岛象征着宗教,那么离开象征着不要被任何宗教、信仰所禁锢,我们还得保持那种最初的美好,并坚信梦想达到彼岸的那天会来到。也许,要有那么点超脱,人生才不会被迷惑。李安,如是说。

“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台词之一。此刻,剧情也进入了高潮,它挑动了所有人心中那跟最最脆弱的神经。我常常说,到了这个年纪,我觉得我可以承受种种,但我承受不来离别的痛,何况是那种没有预想到的离别,它只会更加提醒你,没有好好珍惜的岁月,没有好好疼爱的人。少年派说,我以为它会在跳入森林前,回头看我一眼,想不到它只是看着森林,头也没回的走了。海上漂泊的日子,也许一度让少年派觉得与老虎的生活可以无限,来的有点突然的靠岸,甚至让他们来不及道声珍重。好的电影总是这样,让我们在电影中四处找寻各自的踪影,然后在某一时刻,让所有人一起发现我们都有这种相同的经历和感触。于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电影中还有大量的细节值得玩味,品尝。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吸取各自需要的精神养分,还有那过目不忘的美轮美奂的场景,看起来有点像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但却是每个人心中渴望的美丽风景.....

少年派观后感 篇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小说家杨-马特尔所撰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由李安亲自执导。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 也结束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位少年 (派) 遭遇海难, 在海上漂流227天, 如何面对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

在影片的第一个故事讲述完的时候, 我对影片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与震撼。故事是比较通俗的讲述了少年和老虎如何在海上度过了200多天, 剧情有些平淡和松散。当然3D效果确实给了我大的冲击, 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 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整静谧。但随后第二个故事的讲述改变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原本感受。吃肉汁饭的法国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 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 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 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 自我还原出来的。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刚刚所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并不是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 反而都成为了伏笔, 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 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 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到影片结束,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影片中的两个故事, 选择第一个那么你选择了信仰, 选择了第二个那么你便选择了理性。相信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安慰, 毕竟那都是发生在动物身上。而第二个故事, 我们就会相信的比较吃力, 我们需要面对心灵的困惑与情感的折磨。需要去相信当真正的灾难来临的时候, 一切人类的情感便成为了空谈。那么我还是认为本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择, 两个故事, 由你自己去选择, 是真实还是虚幻?是他者还是心魔?这关于故事的故事, 是否只是幻觉?

电影也为我们展现了pi这个男孩, 一步步从孩提的天真走向了长大成熟的过程。小时候的pi是个天真可爱热爱动物的小男孩, 傻到去喂老虎。电影中, pi对他的父亲说, 老虎也是有灵魂的, 我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了。足以看出pi的天真善良。“动物就是动物。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与我们迥然不同。我两次获得到这一教训:一次从父亲那里, 一次从理查德帕克那里。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制造了pi和理查德帕克的之间的一种微妙和复杂的关系。有别于其他的片子, 影片并没有极力渲染人虎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珍贵友情, 没有使老虎变得人性化, 反而仍旧保留了老虎的兽性所在。即动物就是动物, 他们是有兽性的不可能具备人类一般的感情。电影中, 老虎从来没有和pi亲密过, pi却在老虎离开时不回头而伤心了一辈子, 显然伤害pi的不是老虎, 而是“pi眼里的老虎”, pi把自己的感情强加在理查德帕克身上了, 忘了理查德帕克终究只是一只老虎。所以他失望了。理查德帕克终于让他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人类和动物隔着无法理解的鸿沟互相打量。这同样也是pi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影片中还有一处, 当海上起了风暴, 派好奇地跑上甲板, 狂风暴雨不仅没让他害怕, 反而让他更兴奋, 他激动地想要神明展示更多的宏大场景, 挥舞双臂呼喊:more rain!lightening!这说明少年派, 尽管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一直想要接近神, 但他对神没有产生敬畏之情。但随之而来的灾难又让pi一步步的长大起来, 派懂得了既然处境无法改变, 就要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派开始振作精神, 保持与危险的距离和平衡。通过正确的方法了解自己的资源, 认清自己的处境, 进而制定一系列生存的计划。派开始合理分配食物、淡水, 与虎的安然相处。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少年慢慢蜕变的过程。

《少年派》用一套影响系统讲述了两个反差极大的故事, 留其中一种诠释只存在观众想象空间中。两个故事的细节如齿轮般咬合相互对应。囿于原著而又加入了导演自己的见解, 使得片子变得更加观众化, 为观众服务。体现了其商业化的色彩。但是《少年派》并没有沿袭好莱坞以往电影的叙事方法, 电影中并没有大肆渲染人与虎之间的感情, 反而仍旧将两者分开来表现, 人有人性, 兽有兽性。另外, 电影中弥漫着宗教的色彩。我们故事的主人翁

Pi出生成长在印度。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 可以说, 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影片最后讲述吃人的经历, 不仅震慑了宗教的信仰。当人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宗教信仰都面临着挑战, 唯独活着才是王道。除此之外, 《少年派》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电影, 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思想, 其真正的主题思想是要根据观众的想法而定夺的。两个故事, 观众可以选择相信任何一个, 或者还有更多想法。

李安电影之所以叫好叫座, 可以总结出一些端倪:一是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二是以“父亲”为主的电影主题品牌;三是多变的镜头语言;四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五是富有内涵的电影意境。所有这一切表面上构成了李安电影的艺术创作特色。这些在《少年派》这部影片中都是有所体现的。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印度的传统文化还涉及到了许多宗教文化, 还有关于pi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的转变。Pi的父亲对他成长的影响, 以及关于成长、自我和信仰三者之间的关系。种种的这些都是李安品牌的所在。而这些特点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也是可以看到的。

李安用自己的实践摸索了“作者”和“类型”的结合道路。它必须适应类型的成规, 又在一直努力超越“类型”。要在自己的电影中留下独特的个人痕迹, 相信《少年派》的成功更证明了他将“作者”和“类型”的成功融合。

少年摇滚派 篇3

第三季《陪我唱歌》一改上季小清新的风格,摇身一变“摇滚YOUNG计划”。8月24日晚上七点半,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四支学生乐队激情献唱。

所谓“摇滚YOUNG计划”,意为热爱摇滚的年轻人提供演唱的舞台,这是南通集音音乐给策划人张婧的灵感。南通集音音乐是一家专业教授乐器的音乐教室,教授罗兰电鼓、吉他、贝斯等,音乐风格以摇滚为主。初入集音,张婧就被集音里的学生乐队吸引,年轻、摇滚、音乐,正是张婧寻找的。

流行于1950年代的摇滚乐表现形式灵活大胆,音乐节奏狂野激情,所包含的音乐情感真挚鲜明。最初的摇滚乐是黑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与乡村乐的结合,如今摇滚更广义了,包含了朋克、重金属、嘻哈、爵士等等。

当晚,一声上课铃后《陪我唱歌》音乐教室正式开始上课,濠河中学小甲虫乐队首当其冲献唱一首《You are my sunshine》,摇滚之夜由此悄悄揭开面纱。

青春,音乐,梦想

主题源于集音,乐队也出于集音。此季《陪我唱歌》共有五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乐队,从小学到高中,是兄弟、是同学、是挚友,在集音老师的指导之下他们成功完成了梦想的编织。

顾昊、顾奕是一对相差五岁的亲兄弟,一个刚迈入小学的大门,一个即将小学毕业。兄弟俩长的很像,采访之中俩人抢着回答问题,互相拌嘴,但却是兄弟之情。哥哥顾昊学习吉他,弟弟顾奕学习架子鼓,他们都喜欢自己表演时帅帅酷酷的样子。他们是此季《陪我唱歌》中年龄最小的乐队,也是为了这次演出而组成的乐队——“青苹果”。当晚,青苹果演唱了一首《童年》,顾昊边弹边唱,顾奕敲鼓,默契十足,学生时代的美好就像他们唱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如果说缘分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8TM”之间的缘分必定是音乐。这支初中生组成的乐队是这季《陪我唱歌》中资历最深的一队人马,最长的练习乐器已有十年时间之久。吉他手杨治恒、鼓手张天霖、贝斯手李勃、吉他手洪寅东、主唱赵颖洁,既是小学同学,也是初中同学,一起升学,音乐始终连接着他们。课堂之外,他们一起在集音里练习乐器。音乐,始终是他们之间的缘分。“8TM”意为刺捌猴,T为玫瑰刺thom的首字母,M为猴子monkey的首字母,这样联系起来便是刺捌猴 了。这个一听便想笑的队名也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他们。当晚,他们为大家演唱了《Basket case》《小情歌》《21guns》《Wake me up》《Holiday》五首歌曲,曲风各异,嗨翻全场。

去年年初,动物园乐队组成,键盘手尹远、吉他手朱槺尧、孙浛、贝斯手兼主唱杨铮、鼓手冯佳时走到了一起。以各自擅长来分工后发现缺少贝斯手,原是吉他手的主唱杨铮便承担下了学习贝斯的重任,索性吉他与贝斯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杨铮学习时也并无太大困难。吉他手朱槺尧、孙浛性格截然不同,一个个性张扬,一个缺少存在感,互补的性格让他们在音乐合作上却能够相融互通。鼓手冯佳时不易被人看出是个玩音乐的人,却是个容易被人记住的人。舞台之上,舞台之下,他都是个热心帮忙的人,他说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张婧说,高高的鼓架和前面的队友常常会遮住冯佳时,她只得垫高了架子鼓的地板让他露出脸来。

2012年5月18日,动物园在自己的学校南通中学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声乐社会演出,第一次的舞台很小,但他们的梦想很大。《陪我唱歌》给了动物园又一次摇滚的机会,《自由》《Creep》《Boston》三首摇滚而温暖的歌曲,有音乐特有的震撼,更有动物园带来的年轻的美好,如《Boston》里的歌词,“I hear it's nice in the summer……”是的,1895的夏天很棒!

梦想这个词常被挂在嘴边总显矫情,说的不如唱的好听,这四支乐队就是这样,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未提及梦想二字。年轻让他们有难以超越的自信心和飞跃的欲望,这绝对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怀念和最有意义的片段。

大雨骤降 热情不减

《陪我唱歌》每一季的演出场地都不相同,1895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都有可能成为演出地点,这一次张婧选择了老厂房的一面墙壁前。

为了营造出学生时期的氛围,张婧在演出场地布置了数张墨绿色的老课桌,黑板、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这些都是张婧等人为这场“摇滚YOUNG计划”准备的特别的音乐元素。只可惜,一场大雨的骤降打破了之前计划,场地迫不得已迁至室内,一切只得从简,还好,乐队和观众兴致不減。若说遗憾,便是这场大雨了。

三季活动,让张婧感悟很多,关于音乐,关于朋友,关于付出……谈及这次摇滚YOUNG计划,无论是乐队还是张婧,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感欣慰,他们庆幸这次机会的降临,也喜欢音乐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少年派观后感 篇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讲的是印度有一个名字叫派的少年,他的爸爸开了一家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因此,派和这些动物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派也结识了他的初恋女友,阿南蒂。但是忽然有一天,派的爸爸决定离开印度,去加拿大生活,虽然派很不情愿,但是还是上船了。一天夜里,海上突然刮起了暴风雨,派听到声音以后,马上跑到甲板上看,叫醒爸爸妈妈和哥哥,但是,他们睡得太熟了,没有醒来,暴风雨越来越大,海上掀起的风浪把船打翻了,这艘船沉没到了海底。

派是唯一一个幸存下来的人,他独自和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最终安全到达了陆地上。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片段就是,他们安全的到达了岛上,在海上漂流的这227天,派和理查德·帕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到了岛上以后,理查德·帕克要去森林里自己一个人生活,派很舍不得他,理查德·帕克也非常舍不得派。那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少年派》观后感精选推荐 篇5

像时间的钟,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在催促我们的脚步,可我们是否曾有意识的道声珍重。然后让心灵溯时间的逆流而上,透过竹篙搅动的涟漪,窥视那一刻我们遗落的,错过的,是不是我们支离破碎掉的梦想,或是踏入这个社会后被不断磨砺棱角时散落的曾经晶莹剔透的纯真内心碎片,亦或是倒映出的那张稚嫩的四处碰壁后的青涩苦笑的面容。

又像这个被音乐浸染的冬日夜晚,错过了白昼,却忘记与阳光道别,放下了匆忙和压力,却忘记与坚强道别,踏着成长的脚步独行,却又忘记与青春道别,而抚着父母那斑白的双鬓,却是否又要忘记或是即将错过与他们无私的爱的道别。

时光自私和执着的流逝,白昼与黑夜的辗转交替间,我们就开始不断的跟童年,少年,青春道别,有的来得及说声珍重,有的就这么揣着伤口,擦着泪痕懵懵懂懂的走过,而成熟的想起这些青葱岁月时,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已然只空留美丽的背影,决然而去……

开始学习珍惜吧,也开始学会道别……在这个末日的夜晚,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跟玛雅人谋划的末日道别,开始珍惜我们的涅盘重生,珍惜伸手触摸到的每个家人和朋友,学会爱他们,学会在恰当的任何时候,轻轻的与他们经过的每个感情的小萌发,每个倒映笑容的小温暖,每个透着流光的小泪滴,轻轻的说声珍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篇6

名导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是一部色彩明亮鲜艳,视觉效果出众却处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电影,即便你是那个看完电影只会评价“喔,真好看的人”都会觉得票价很值。

在电影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一种象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少年派和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关系。老虎就是派自己,象征着人性中光明和黑暗的两面,派和老虎的关系演进,恰恰象征着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

小时候派主动拿肉去喂老虎,暗喻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那个时候我们并不意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在幼儿时代的我们都是一种本能的自然流露,是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让派意识到恶的存在。

母亲是派的信仰领路人,她让派先信了印度教,湿婆神的大嘴里的宇宙,就是派内心的欲望,只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原来还有那么多渴求。

但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派又相信了基督教,然后是伊斯兰教,这象征着我们少年时的成长,我们总是不加怀疑的信任自己愿意相信的人。

我们以为皈依就是有了信仰,就能解决问题,而父亲向派指出,人要有理性,要有怀疑精神,要看到所谓虔诚的背后是:你什么都选择相信,其实你内心什么都没有坚信。

当青年的派陷入爱情,带着女友去看老虎的时候,老虎仿佛离他们很远,好像我们的人生都有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以为只有自己的内心是纯粹的,我们不会和社会的那些人一样,以为自己从此可以远离阴暗。

可是当派的一家被迫去加拿大,在海洋上遭遇到暴风雨时,所有的猛兽都跑出来了,派问:“是谁放出了动物们?”动物不是谁放出来的,而是告诉我们: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自己内心隐藏的恶会不知觉的苏醒,甚至成为控制你思想的力量。

派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在救生艇上,他意外发现老虎也企图登上来,他企图用船桨阻止老虎登船,但是徒劳。他感到非常恐惧,这意味着我们成长成人后第一次重新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时的震惊,原来我的内心也有如此邪恶的一面!

可老虎上船以后,经过一番风浪很快就不见了,看起来是被风浪吹走了。这暗喻着年轻的派经过艰难的抉择,用理性强制压制住了心魔,看起来表面上我们已经恢复成了一个正常的人类,但是苏醒的恶一旦被激活,它只是隐藏在一个你视野无法看到的角落,等待时机。

当鬃狗(象征着残忍的厨子)咬死了猩猩(象征着妈妈),派的理性终于无法压制心中的猛兽,老虎冲了出来,干掉了鬃狗,派吓坏了,躲到了救生艇的艇杆上,这意味着人性中的恶一旦被环境激发,善良的一面就开始被压制。

渐渐的,船上的动物尸体都不见了,说明派开始被自己的原始欲望所控制,救生艇成为老虎的地盘,但也正是要喂饱老虎的原始欲望,让派得以生存。这暗指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满足原始欲望的阶段,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成长。

借助求生手册,派自己搭建了一个浮动的小堡,苟且偷生。求生手册象征着人类的科学知识,派内心中善良的一面企图通过学习人类理性的成果,科学文明来自我拯救。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也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狂野难测的时候,我们企图通过理性寻求自我救赎之道。

派在求生手册的帮助下,开始了一步步驯服猛兽的过程,老虎一点点退让,救生艇上派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救生艇此时象征着每个人的思想,似乎越来越多让理性占据上风,让善良占据上风,而内心中的恶慢慢成为理性的奴隶,开始服从理性的指挥。

但是理性似乎总不那么管用,笔用完了,求生手册被风浪吹走的镜头,暗喻着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求助科学理性的力量,也看到科学理性的一些成效,但是对于我们内心的欲望,理性似乎总有不能到达之处。

转机反而出现在派彻底没有了求生手册之后,他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征服老虎,最后派成功的让老虎重新回到帐篷内,象征着人性可以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让内心的魔鬼又躲回到你看不见的地方,人性中的善最后还是会赢。

当派在船上和老虎于夜空一起凝望深海,他们都看见了妈妈,而正是妈妈让幼年的派第一次认识了宗教,经过内心挣扎的派,似乎理解了,在理性和科学不能到达之处,要留给神灵。

当你内心重新找回了信仰,神必将展示他的神迹,在又一个暴风雨之夜,派彻底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力,臣服于自然,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让人终于收起狂妄自大的心理,我们不是万物之灵,我们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内心中的恶,老虎此时也彻底臣服在信仰的伟力之下。

在颠簸的海上,派和老虎都奄奄一息,笼罩在死亡的气息中。派把老虎放在自己的腿上,两个人相依为命。这暗喻着经过一辈子的博弈,人内心中的善良和邪恶终于达成和解。

当派驯服了内心的老虎后,他们来到了梦幻岛,这个岛白天就是人间天堂,似乎他和老虎都可以自由自在在岛上共存,可是到了晚上,岛就显示了它吃人的一面。李安是用梦幻岛告诉所有的人,一切承诺完美的信仰,都不过是一场梦境。人生一定要敢于逃离虚幻的梦境,面对真实的苦难。

敢于面对真实的派最后得救了,老虎头也不回去了密林,再也不见。派的眼泪是为自己内心的善而流,也是为自己控制了内心的恶而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解读 篇7

《少年派》中有两个显在的叙述者:一个是派, 向作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个是创作失忆来印度寻找灵感的作家, 向读者讲述派的故事, 两个叙述者的交织增添了叙事的魅力。

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派和作家都是同叙述者。派是“奇幻漂流”的经历者和叙述者, 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处于故事的第二层, 叙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从而形成了叙述者与叙事对象同一的叙述关系, 使故事的真实性得到强化。同样值得注意的 是另一个同叙 述者———作家, 他处于故事的第一层, 是以次要人物身份出现的同叙述者形象。作家为了寻找灵感投入了大量行动参与到故事的进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 他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与看法, 如在最后一章评价派“表现了在极端困难和悲惨境遇面前的勇气和忍耐力”[1], 作家在叙述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 他是故事的引导者, 推动情节发展, 他以获取灵感为目的探访派、收集资料, 贯穿全文, 使故事的面目得以呈现。其次, 他是一个见证者, 与主人公之间存在距离和空白。作家的身份使他能进入故事, 但也必须是个忠实于叙述者的叙述者。如果没有他, 读者将直面派的讲述, 丧失对故事的深层思考;因为他的存在, 故事讲述者的叙述客观上已被他筛选, 间接对故事的真实性起到旁证作用, 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和层次感。

根据文本叙述的不同层次, 《少年派》可分为两层:外部叙事中的外叙事者———作家为写书寻找灵感的故事为一个叙事层;内部叙事中的内叙述者———派的漂流历程构成另一个叙事层。因为前者在全书中占绝大篇幅, 为了避免读者忽略外部叙事的层面, 作者在首尾章节采和第2、6、12、15、21、30、33、36、95章都采用 外部叙事, 通过描写他的外貌、行为, 家庭等提醒读者这一层的存在, 内外叙述者相互参照, 给读者营造出“入乎其内, 超乎其外”的阅读体验。

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 派和作家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作者既让读者进入故事, 又不时地用间离手法将读者赶出来。《少年派》中运用的间离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讲述者现身, 中断故事, 如“我担心他会想停下来。但是他想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他又接着说下去”[2]这类句子标明了叙述行为,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二是故意在故事中留下逻辑破绽, 让读者产生怀疑, 进而意识到其虚构性, 如猩猩坐着一堆香蕉上漂过来, 明显是不合常理的。离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思考, 使读者用理性的眼光理解作品的构成和艺术性。

对于叙事者的可靠性来说, 作品中的叙述并 非完全是权威的、可靠的。可靠的叙述者对故事所作的描述总被读者视为对虚构的真实所作的权威描写, 不可靠的叙述者对故事的描述和评论会使读者产生怀疑。《少年派》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派显然是不可靠的叙事者, 作为沉船事故的唯一幸存者, 他说的话无人能证实, 只能选择相信, 可他的言之凿凿地讲了第一个有破绽的故事, 接着讲了一个迥然不同、骇人听闻的的残酷故事, 这使读者对他叙事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讲完两个故事后, 派对调查人员的反应不予置否, 而是问他们更喜欢哪个, 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耐人寻味。叙述者放弃了他的权威将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交给读者, 使文本呈现开放式结局, 使作品更具可解读性。

二.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叙事在小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少年派》运用二元叙事的结构巧妙地将故事展开。除了具有两个叙事层外, 第二层的叙事同时兼具二元叙事体系的两种结构特征, 即一个主体的双重人格和两个主体的结构。

如果单独看第一个故事, 派与老虎是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独立个体:一个是善良的少年, 一个是凶残的猛虎。从一开始的敌对, 到共存, 再到驯化, 派对老虎产生了心理依赖, 老虎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缓解了他的孤独和绝望, 使派单方面产生了一种难友的情感, 最后他们分道扬镳, 老虎头也不回地进入丛林。派是人性的、信仰的主体, 老虎是兽性的、凶残的主体, 海上漂流表现了人与兽的对峙, 但读者显然不能将其视为一体。

但对照第二个故事阅读, 作者通过中年派和调查员的口清楚地告诉读者水手是斑马, 派的母亲是猩猩, 厨师是鬣狗, 派是老虎。当对应关系被揭示后, 前面那些对少年生活、海上漂流大篇幅的, 看似冗长杂乱的细节描写都变得饱含暗示和隐喻。例如当海难发生后, 老虎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鬣狗咬死猩猩之后, 派看见它的头, 还说“我一直在想我是睡着了, 梦见了一只老虎, 现在正在醒来”[3]这对应到第二个故事即是厨师杀死派的母亲后派觉醒 的兽性。厨师杀死水手即鬣狗咬死斑马时, 派虽然愤怒, 但理性上的恐惧让他不敢伸出援手, 只是袖手旁观, 此时老虎并没出现, 而当母亲被杀死后, 派悲痛欲绝, 内心的兽性爆发, 按耐不住地扑向鬣狗的刹那, 老虎也出现了, 这说明老虎和派是异质同构的合体, 派是人性中的善与理性, 老虎是人性中的恶与兽性。人性的复杂在于它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 人性和兽性都是其中的侧面。这种双重人格的特征是一直存在于人性内部的, 但里人格只在特定的环境才被激发显现。生存困境中的派需要老虎的存在使他保 持警惕, 人需要依靠兽性获得求生意志;当派得救, 回归到文明社会时, 老虎头也不回地钻入丛林, 反映了派兽性、凶恶的一面的潜藏, 善良、理性的表人格的复归。但不可忽视的是兽性并未消失, 只是进入了深深的潜意识的丛林, 不乏再次压到人性的可能。因此, 少年派与老虎不光是人和兽这两个个体间的博弈, 更是统一于人格中的兽性与人性的制衡, 这就是作者构建的二元对立的叙 事结构。作者用两个实体分别代表两种抽象的特质, 两个实体力量间的对立和两种抽象特质间的矛盾相互对照, 其中老虎这一“实体”实际上只是“兽性”这一抽象特质的现实化, “人性”、“兽性”两种抽象特征矛盾统一于“派”这一实体中, 最后老虎的消失意味着从矛盾的对峙走向矛盾的消解, 达到了一种二元和谐。总的来说, 这种叙事结构中二元之间的对立和碰撞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和艺术的魅力。

三.叙事时间分析

要分析时序首先要梳理出文本的主体脉络:全书由序言、第一部分:多伦多与本地治里、第二部分:太平洋、第三部分:墨西哥托马坦镇贝尼托华雷斯医院四部分组成。首先, 它的序言并不像一般图书的序言一样介绍书的大概内容、艺术特色, 实际上从这里, 故事就已展开, 已经进入外部叙事的层面了。此序言并非是真实作者扬·马特尔写的, 而是由文中那个失意的作家, 即暗含作者所写。此书的开端时间是整个故事最后的时间点, 即是故事的结局, 之后用闪回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第一部分同样以内聚焦的方式叙述, 但仔细读下去发现 其中的“我”并非一个人:一个“我”是回忆童年的成年派, 一个“我”是探访成年派的作家。这两个“我”在不同章节分别交替叙述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叙事以双线展开, 如同两篇交织的独白小说, 派的童年时段与派的成年时段交错在一起。第二部分叙述少年派往日的漂流经历。第三部分是作家根据派和日本运输部的两名员工对话的录音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这份记录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显得十分具有真实感, 这里同样采取了交错的叙述技巧将作家写书的时间段与调查人员询问少年派的时间段并置。《少年派》的叙述脉络清晰, 充分利用了不同的时间运动轨迹, 叙述时间灵活多变, 极具跳跃感, 也使叙事结构更紧凑、更具凝聚力。

虽然少年派中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但它们所占的篇幅却是差异明显。全书除去序章共有100小节, 作者用37至99节这63个小节的篇幅叙述了那个带动物的故事, 仅仅用第99节中派的几段话推翻了那个故事, 重述了一个只有人参与的故事。如果没有这几段话, 读者也许仅仅把这本书当成一部冒险小说, 但这几句话的存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使整本书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甚至带有哲学色彩, 堪称有力的豹尾。《少年派》中对童年回忆、海上漂流等绝大部分 的节奏较慢, 而到了接近尾声时节奏骤然加快, 运用了非常简练的概述将那些骇人的经历带过。这种快节奏一来可以反映出派在内心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极度回避, 心理防御机制使他逃避痛苦, 不愿细想;二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给读者的情感造成了巨大 的冲击力, 寥寥数语虽然苍白但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让读者措手不及, 感到阵阵寒意。

四.总结

纵观全书, 《少年派》凭借灵活多样的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层次与张力, 充分表现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引发了读者多维度的思考, 给本书带来了强烈而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少年派”治霾之旅 篇8

然而,除了调侃、吐槽之外,你有没有想过,是否可能在小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呢?除了政府采取的汽车限行等措施之外,是否可以给家里的抽油烟机装一个过滤器,从而减少厨房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除了为自己的小家安装空气净化机,是否可能在室外建造一排净化空气的巨型“大风车”,竖起一座人工的隔离带呢?

这些听起来有些“离奇”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行动了。

治污路灯“防护带”

孙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面对“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空气质量,他和自己的两位同学一起,一直琢磨着有没有办法做点什么。经过反复研究和尝试,他们设计了“基于云的PM2.5监控处理预测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多节点快速传输、云端大数据采集、公式预测处理等方法,可以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电脑上。

按照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他们的项目如果经过改进、推广,可用于高速公路两侧、居民住宅区、经济商业区等对能见度要求高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大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对雾霾进行监测、净化及预测。

在孙罡看来,不管是室内的空气净化器还是针对PM2.5的口罩,已有的雾霾治理方式都无法实现短时间、大范围的空气净化,所以都是“不作为”。他们设想,一台机器可净化周边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大气环境,如果能够将这一设计普及到路灯等公共交通设施中,将大大改善雾霾污染的现状。

“我们想到的是多节点处理的方法,因为毕竟每一个仪器可以处理和净化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考虑治理雾霾时就想到了这一问题。这就像是路灯,为什么路灯可以把整个城市照亮?原因就在于路灯的数量很多,按照这样的原理,我们想到了多节点的方式,在每一个路灯杆上固定净化雾霾的仪器,用以治理周围的空气,就可以起到类似路灯的效果。”孙罡说。

2014年年底,孙罡面对各方面的专家解释了他们的这个设计,这是他们在参加“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时的参赛作品。这一比赛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及黑龙江、上海等各省市科技馆协办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这一盛事,其中就有不少作品都是针对空气污染的。在观看了孙罡他们在总决赛现场的展示以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官员蒋南青说,“哈工大的这几位同学用了云计算,有一些数据的监测还有运用计算机大数据原理,而且这个方法还能做一些空气的处理。也就是说,不但能监测,还能减少PM2.5的浓度。专业性和思路都很好。”

但是蒋南青又说,国家对大气空气污染监测是有规定的,做科学试验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做公众的APP的话,在法律上不一定可行。以后可以不注重做硬件的东西,根据空气质量监测,能够收集大范围数据,分析数据趋势,做一些公众提醒、宣传教育。他们这样的做法立意很好。

从厨房“过滤”到室外“吸附”

由“油过滤网”“活性炭过滤层”“细微颗粒物过滤网”三层组成的抽油烟机过滤净化器,是上海曹杨二中环保3C队在此次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净化器的原理和装置都并不复杂,但曹杨二中的几位同学在设计作品的同时,还联系了国家环保部和某著名油烟机生产厂家,直接探索将作品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蒋南青对这件作品赞不绝口,她说:“我觉得想法很好,他们关注的是室内空气污染,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好的创意,而且特别具有可行性。”

参赛选手表示,虽然空气污染被很多人认为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但他们觉得家庭空气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们还写了信给国家环保局,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对这方面的标准进行弥补。

“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团队应大赛独家赞助商——三星电子邀请飞赴美国进行为期7天科技交流之旅。此次科技之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探知未来”的冠军成员被邀请作为三星电子特派校园观察员,前往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展——CES展会,共同见证科技畅想,感受未来智能生活。摄影/梅龙

蒋南青赞同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她说,对于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国际上有很多关注,但是国内关注得还比较少。世卫组织、联合国环境署都有资料表明,室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室外污染其实更直接一些。因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像煤气灶这类低效、污染大的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鼓励、推动用高效清洁炉灶进行更新换代。这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虽然远在西部,可是青海省西宁的雾霾现在也比较严重。为此,青海师大二附中的参赛作品是吸附式除雾霾机。这一设备通过把吸附网安装在吸附单元中,呈波浪状叠加起来,使气流呈“S”状,通过吸附网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这个方法主要是用在室外,其原理和洒水机差不多。

不过,蒋南青认为这件作品还有待改进,“PM2.5是非常小的,可以进入到人肺的毛细血管,不是简单的粉尘,它即使吸附了,也是可以渗透进去的,这就像现在戴口罩,实际上也不一定有用。”

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的创新,蒋南青认为,他们不仅思路好,而且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非常强。“我觉得对PM2.5,除了要想办法进行监测之外,还应该对排放源多进行分析研究。比如,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直接针对的是厨房,就是从源头上入手的。”实际上,在监测方面,已经有供个人使用的监测工具,像远大做的“生命手机”,它可以时刻给你汇报室内外空气中二氧化碳、PM2.5等指标的监测数据。

不要拖到“下下一代”

看到此次“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上出现那么多关注环境问题的学生作品,蒋南青表示很高兴。她评价说,在创新性上,对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印象最深,而且设计思路比较巧妙,也很实用;哈工大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而青海西宁的除雾霾机还需要改进,对于如何吸附,还需要再多了解一些文献资料。

蒋南青说,“雾霾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青年人更多地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中国到这个发展阶段了,要保持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发挥前景的。”

据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郑浩俊介绍,今年的“SOLVE FOR TOMORROW”比赛以“节能、环保、健康”为主题,除了直接针对雾霾监测与治理的作品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参赛作品,它们针对大到航空探索、农业新技术、大气污染等科研领域,小至输液器、汽车保险杠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参赛者来自全国720所高中、大学的5576支团队。

由于评判专家各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因而评判标准会因人而异,据介绍,大体可参照如下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在选题方面,主要看社会效应是否具有普遍性;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其技术含量如何,可操作性是否强;第三,同时还要考察选手在比赛现场的表现能力、协同能力及展现力等。

三星电子独家赞助了这项全国性、面向青年开展的科普创新主题公益活动。三星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王彤对青少年们的参赛作品颇有兴趣。他表示,从科普创新的思想,到成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对于参赛的作品,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其进展。大赛本身以公益为目标,重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态度。同时,三星愿意为有科普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篇9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个派的印度少年,他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带着家人和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然后就是在前往加拿大的路上,他们遭遇了海难,派的亲人和动物都被暴风雨吞噬了,只剩下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船上神奇的漂泊了227天的历程。

这部电影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条跳的,一直为派的性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

碧绿的海水、狂风暴雨、飞鱼、夜光水母、海豚、鲸鱼群、星光等等,今人十分震憾,画面极其唯美、逼真,我佛置身之中。所以,我不得不称赞这部电影的制造实在是高了。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的时候停了下来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的这个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进了森林里,在它生命中自再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并没有回头看派一眼,或者是因为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篇10

“少年派”,原来不是帮派,而是一个叫“派”的少年。派一家生活在印度,妈妈是植物学家,爸爸是动物园长,一家十分幸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突然降临了这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小镇没收了动物园的土地,他们只好移民到加拿大。就在他们的船驶到最深的海洋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暴风雨把轮船击沉,只有他和四只动物逃到了救生艇上,动物们自相残杀,只剩下了那只老虎。派每天与老虎生活在一起,随时都有被老虎吃了的危险,派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但就是这只老虎使他认为一定要活下去,使他克服了饥饿、飞鱼群、死亡之岛、第二场风暴等种种困难,他最后也说:“没有查理德·帕克,我活不下去。”在海上漂泊了227天后,派和孟加拉虎查理德·帕克到达了墨西哥海滩获救。

逆境中的派勇敢又有智慧,理查德·帕克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是啊,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记得去年班里挑选长跑比赛队员,我也参加了,我的好朋友李伊然帮我数着圈数。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冲了出去,第一圈还比较轻松,可是从第二圈开始我的速度就开始慢了下来,我累得气喘吁吁,非常想放弃。就在这时,我听到了李伊然在该喊加油的声音,他为了让我听见,在操场上来回穿梭,“加油!”“快跑!”“还有3圈,坚持住!”一阵阵鼓励声在我耳边回响,我就像重新获得了力量,飞快地向终点跑去,真是奇迹,我一口气跑完了十圈,这当然也有李伊然的功劳。

看过《少年派奇幻漂流记》后,我非常钦佩派的勇敢和智慧,还有对生活的勇气,还有他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时刻鼓励着我。

少年派遇到的奇异生物 篇11

孟加拉虎

影片中少年派的最好伙伴是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雄性孟加拉虎包括尾巴在内总体长为2.7~3.1米,体重200~300千克;雌性虎体型较小,总体长为2.4~2.7米,体重100~180千克。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在尼泊尔、不丹和中国也有少量分布。虽然影片中的孟加拉虎被迫食鱼,但是它的日常食谱里并没有鱼,主要食物是鹿、羚羊和野牛等素食动物。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捕食其他肉食动物。

目前,孟加拉虎野生总数约4 000多只,在中国境内仅30多只,被世界保护联盟定为极危动物,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过,人工饲养的孟加拉虎却很多,总计有3.2万只。影片中与孟加拉虎相关的情节其实是由4只虎的镜头剪辑而成,它们都是人工饲养的,3只来自法国,1只来自加拿大。

缟鬣狗

通常我们以为鬣狗只产于非洲,其实在亚洲也有分布。生活在印度的是缟鬣狗,影片中捕杀斑马和红毛猩猩的就是这种鬣狗。缟鬣狗体长约1~1.5米,体重40~70千克。它们的颚和牙齿特别强健,可以咬碎大骨头。有时群居,有时独居,白天和黑夜都可以活动。缟鬣狗不像孟加拉虎那样喜欢吃“生鲜”肉食,而是主要吃腐败的尸体,或是捡食孟加拉虎等猛兽吃剩的肉骨头。

红毛猩猩

最先出场的几种动物中,有一只雌性红毛猩猩。红毛猩猩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被人们视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红毛猩猩通常过着小群居生活,母猩猩带着数只小猩猩,而雄性则独自散居在附近。目前,它们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野生总数不到3万只。多年以来,红毛猩猩不断地被人从树林中捉出来驯养成宠物或马戏团演员。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保护,在2020年之前,红毛猩猩可能会灭绝。

飞鱼

在一群金枪鱼的追捕下,数以万计的飞鱼掠过少年派所在的海面。影片中的飞鱼场景令人难忘,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为了逃避大鱼捕食而出现的飞鱼成群结队在海面上飞行的场景。飞鱼是个大家族,全世界飞鱼品种超过100种。这些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目前,飞行能力最强的飞鱼滑翔距离可达400米以上,时速可达70千米,最大离开水面高度6米。影片中追逐飞鱼的是一大群黄鳍金枪鱼,其中一条误入救生船,引发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的争抢。

发光生物

在影片中的夜晚,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这是因为不少海洋生物发出了迷人的荧光。虽然现实中的海面在夜晚没有那么明亮,但是的确会出现不少发光生物。令海面出现成片亮光的是一种鞭毛藻,它们体内有独特的蓝色荧光基因。影片中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荧光,则是由发光水母发出的。发光水母之所以能发光,依赖的是一种神奇的发光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就能发出较强的蓝色光。其实,海洋中许多浮游生物都能发出荧光,只是它们大多不像鞭毛藻和发光水母那样喜欢十分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座头鲸

影片中出现了一头小山一样的座头鲸,它跃出水面时产生的巨浪掀翻了少年派自制的浮筏,导致救生食物全部跌落海中。座头鲸是一种大型鲸类,成体长超过10米,体重可达25~35吨。现实中,座头鲸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类似影片中的跳跃行为,它们可以全身腾空跃出水面,落下时会激起巨浪。它们这一行为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这可能是它们生气的表现,也可能是以巨大声音吸引异性,还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除去体表的死皮和寄生虫。

狐 獴

在影片中作为少年派的中转岛上,有数以万计的狐獴生活在那里,它们居然在吃鱼干。现实之中,狐獴只生活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中,迄今还没有在哪个小岛上发现有这种生物。它们主要吃虫子,也吃蜥蜴、蛇、鼠等小动物。

影片中的狐獴夜晚栖息在树上,而现实中的狐獴也是白天活动,夜晚则栖息在自己挖掘的地洞中。狐獴喜欢群居,往往几十只一群,但是尚未发现成千上万只一起活动的现象。狐獴四肢修长且喜欢站立,显得姿态十分可爱,其实它们保持站立姿势主要是晒肚皮。

印度榕树

少年派无意间漂到了一个浮岛上,这个浮岛的地面是由巨大的印度榕树的根组成的。初上岛时,少年派挖掘出榕树的红色嫩根狼吞虎咽起来。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食用的部分是榕树的果实和嫩枝。榕树的块根虽然也含淀粉,但是其纤维质外壳令人望而生畏,而气根可用来制作清热解毒的药物。

电视剧少年派的观后感 篇12

林妙妙的父母,由于林妙妙的学习下降就直接把房子换了,学霸钱三一的母亲,之前是一位歌唱家,因为儿子要上高中了,所以就告别了舞台,跟着儿子陪读。邓小琪的母亲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过好,也是非常努力。虽然之前姜天浩的父母非常有钱,可是,当他们破产后,对儿子的学习也是非常上心的。这四位主人公都身处不同的家庭,但是都有一个相同点,都是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

有一段时间,林妙妙因为直播没有学习,每天晚上熬夜搞直播,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滑,而这时邓小琪因为想要报考中戏,就开始非常努力的学习。他们三个都劝过林妙妙,让她好好学习,可林妙妙不听,她认为直播可以赚钱,可是在年会上林妙妙也没有穿礼服,粉丝大跌。后来,林妙妙想要跳楼,直到自己的妈妈被吓晕了过去之后才开始知道努力学习。本来可以考上一本的林妙妙,最终却考上了二本。而钱三一不出所料,考上了清华大学。邓小琪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江天浩为了帮父母开饭馆只考了当地的江州大学,林妙妙也考了那个学校。

我们先看看他们原来的学习状况:邓小琪的成绩原来非常不好,和林妙妙是全班倒数一二,可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可见,努力多么重要。林妙妙因为一时的兴趣,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到后来才开始努力,这又让我知道在接近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不能松懈,要一直努力。

《少年派》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在我们上学时,不能因受别人的诱惑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要不能受别人的干扰,自己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砥砺前行,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少年派观后感 篇13

当少年‘派’成功地到达了墨西哥海岸,趴在沙滩上时,我才从那奇幻的世界中醒来。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是精彩绝伦,同时我也深深地佩服派的勇气与耐力。

派的父亲是一家动物园园长,他的家庭和动物在前往加拿大的路途上不幸遭遇了海难,轮船沉入了海底,而少年派和一只老虎幸免于难。失去亲人的`派非常悲痛,当他发现老虎时又非常恐惧。但他用勇气和耐力驯服了老虎,到达了墨西哥海岸。

少年派虽然惧怕老虎,但生存告诉他必须有勇气与老虎相处才能活下去。所以他自制鱼竿钓鱼,并给老虎喂鱼吃。勇气的力量使他敢于上小船跟老虎划分领地。在航行途中他们遇到了巨大的海浪,飞鱼群,鲸鱼等,甚至还碰到了一个可以腐蚀任何事物的岛屿。他没有在这些灾难中丧生,而是坚持下来,用勇气和耐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大灾难!可以说勇气和耐力是少年派生存下去的根本!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要有勇气与耐力去克服困难。影片中的老虎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要勇于去挑战并克服它,使“它”被驯服,以不变应万变。更要有耐性去面对失败和逆境。在一个人身处绝境的时候,勇气会从他的身上迸发而出,这是最可贵的精神之一。

少年派的选择与相信 篇14

我们每个(看电影的)人都不得不像作家那样,回答这个问题。

与少年派一样,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场历经种种苦难的冒险。我们经过的一切成全了我们的立场和信仰,而我们的立场和信仰又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经历以及我们的归宿。

一些人把人生的立场建立在眼见和理据之上,他们实在是把信仰建立在自身之上,因为在他们不肯接受超越人类理性认知范围的可能性——就像那两位不肯相信香蕉会浮起来、勉勉强强接受了第二个故事的日本调查员。豆瓣上也有许多关于第二个故事真实性的证明和讨论,多到令我惊讶的地步——即使没有信仰,我在这样一部奇幻的作品之前、在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之前,也已早早投降了。好像罗马书里所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我也有些遗憾,这样一部充满灵性的作品,结果却成为了这些人测试智力的拼图。

另一些人不放弃理性和怀疑,但同时也相信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选择活在敬畏底下——好像派。在电影里,派从未追问沉船的原因,一如他放弃了对人生为什么有苦难的追问,虽然在全家人遭遇船难之后他很可以詰问神,甚至对神感到愤怒。然而在风暴中,他却大喊“我降服了”……

虽然李安满足于多义性的文本表达,无意宣扬基督教立场,但这部作品却在一个阴霾的下午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作为一个有神论者,派始终在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徘徊,一个大屋子装了三个信仰以及一大堆的怀疑。在这点上,我同意他父亲的,什么都信就是等于什么都不信;然而从理性中去寻找答案却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所以,还有第三种人。他们相信第一个故事,并且与派一样,有着相似的敬畏之心,有着与神同行的类似经历;但是他们最后在一种信仰里安息下来,因为他们不需要用理性再去选择他们的立场,他们是被选择的。这些人在观看这样一部多义性的电影里,会关注不一样的细节,会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解。派在海上的漂泊,像是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翻版;那漫天而降的大鱼小鱼,好像神所供应的吗那;有些小岛白天可带来虚假短暂的安慰,夜里却无法给人真正的平安,所以派在那里稍作休整之后必须离开;派所经历的一切,仿佛是那位至高神对人的试炼,而人在经过这试炼之后,他们的信心才会像约伯那样,好像真金……

虽然李安满足于多义性的文本表达,无意宣扬基督教立场,但这部作品却在一个阴霾的下午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论文下一篇:学校音乐教育情况介绍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