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观后感

2024-05-20

《少年闰土》观后感(共10篇)

《少年闰土》观后感 篇1

自从学习了《少年闰土》,我深受感触。

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在小时候与生活在丰衣足食的鲁迅成为好朋友。那时闰土见人恨怕羞但对这个富家少爷却十分大方。他们在一起玩耍,形影不离,闰土给鲁迅说乡下的新鲜事:冬天雪地捕鸟,夏天海边拾贝,晚上看瓜刺猹,潮汛来时看跳鱼,一件件稀奇古怪的事让鲁迅羡慕不已,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非常深厚。

闰土从小见多识广,生活充满色彩,可以跑,可以跳,可以“野”。但鲁迅要在这个只看的见四角天空的高墙里生活,可以想象,当闰土站在海边脚下踏着清亮的海水时,鲁迅他们是否又坐在椅子上吟诵古文;当闰土“咯吱咯吱”地踩着雪去捕鸟时,鲁迅他们是不是又在受到长辈们的批评,还是在听着父母的警告;当闰土手持胡叉深夜里还在捍卫瓜田时,鲁迅他们是否刚刚写完作业想要放松一下却又被父母赶回家?鲁迅他们不知晓的一些趣闻,闰土在海边时早已享尽,鲁迅他只能看见也只能享受院中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的孤独寂寞是远远比不上闰土的的快乐自由。不光鲁迅,连我也对闰土的农

村生活向往无比。

但后来,得知鲁迅与闰土长大后的一次见面场景真令人膛目结舌。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竟开始有贵贱之分,闰土对鲁迅的一声“老爷”就如在心中扎了一下,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颇有影响,可鲁迅不歧视穷人,不嫌弃穷苦的高尚品质着实令人赞叹,这也应该是他成为“大文豪”的重要原因吧!

《少年闰土》观后感范文

《少年闰土》观后感 篇2

从字词上看,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许多词汇带有古白话意味。我们知道,鲁迅先生虽然极力倡导白话文,但是他毕竟是从文言的语境中浸润出来的,他的语言表达终究是无法一下子转变为纯粹简约的白话文的。比如这篇文章中的词:其间、家景、值年、仿佛、愿心、熟识、无端、如许;用法不一样的字如:项“带”银圈、“希”奇。这正是这篇文章在字词上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读,而且要以此为例,扎扎实实地训练他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用现代词汇代替、找近义词”等理解这些词汇意思的方法,得意且得法。那么今后学生要读懂这一时期其他作家的文章也就不成问题了。

进入文本,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作者神异的想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过《少年闰土》的人都会被这一幕所震撼,并且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在多年之后依然能朗朗诵读。究竟这些文字的魔力何在?且看“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些密集的色彩融于整个画面之中,柔和中透着亮丽,明净中透着鲜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天空、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所编织出的是一种空间的旷远辽阔、浩渺无边,如此使整个场景透着一种神秘的静谧,也显得更加美轮美奂。再看这个“挂”字,为什么这里不用“悬”?是因为“挂”字使月亮显得距离更近、更硕大、更可亲。再者,前面“深蓝的天空中”声调皆为阴平、阳平,如果这里再用“悬”则整个句子将飘摇浮动,而“挂”字以去声一锤定音,句子显得更为稳定。当然作者写的时候完全是语感和审美在起作用,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推敲。再看少年刺猹,以“其间”开头,语言短促,节奏分明,动感十足,与前面的静谧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整句话读来如清泉喷涌、飞珠溅玉,少年的英武不凡和猹的狡猾敏捷呼之欲出,而且其语势、用词正如评书中的人物“开脸”般酣畅淋漓。句子以“其间”将画面打开,“银圈、钢叉、尽力地刺去、将身一扭、胯下逃走”充满了金属破空之声,使不到50字的句子营造出别样的惊险刺激。我想,这正是使我们印象深刻的又一个原因。整个画面,动静之间,意蕴无穷。而空间的舒缓悠远与刺猹的短促激越又再次构建出超乎寻常的文本张力,最终和谐地编织在一起,达成了一种美的极致。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事实上真是这样的景象吗?显然不是。这只能是一种艺术化了的真实。它经过了作者记忆的筛选、审美的修补和情感的过滤,是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酝酿发酵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个画面是作者30年后回到故乡,母亲说闰土要来的时候产生的。想到童年的玩伴闰土,鲁迅是怀着非常热烈、向往的心情的,因为闰土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甚至直到30年后他对当时两人之间的交往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如此情感使然,才有了这样神异美丽的场景,这正应了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走进鲁迅与闰土的相识场景,扑面而来的是闰土的样貌: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散淡的勾勒,可是读来那个憨厚淳朴的形象却活灵活现。为什么呢?后来通过还原的方法才发现鲁迅先生写法的精妙。试想,假如我们去描写一个人的肖像,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抓眼睛、头发之类,可鲁迅先生写的时候,“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就完了,仔细想来这样写或许才最为恰当。因为乍见闰土,瞬间烙印在脑海里的,也应该就是这三个最具特点、冲击力最大的印象。这正是他以及他往常的朋友们——那些城里少爷所没有的。我们不妨逐个琢磨。首先,“紫色的圆脸”,这正是闰土作为海边农家少年最大的特点。由于长期受着日晒、海风吹拂,皮肤自然成紫色的了,这是大大有别于像鲁迅这样的城里少爷那种白净皮肤的。“头戴一顶小毡帽”,活脱脱展现出绍兴农村的地域特点。绍兴人的毡帽就跟藏族人的氆氇、新疆人的瓜皮小帽一样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只不过它仅限于平民阶层、穷苦百姓,是“短衣帮、乡下人”的打扮,而像鲁迅这样的城里少爷是不戴毡帽的。一个小乡下人戴着一顶小毡帽,自然也让作者感觉新奇。“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一个经典的儿童饰品,所有戴着明晃晃银项圈的孩子都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至此,虽然作者没有细细描画,但我们脑中却为这张圆脸安上了憨厚的鼻子、调皮明亮的眼睛,其样貌呼之欲出。当然,把作者写法上的这处亮点怎样传递给学生是煞费脑筋的,因为学生是没有这样主动去还原比较的自觉性的,而且这太抽象。要想感性直观地让学生发现这处外貌描写的精妙,我以为可以尝试把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拿来进行类比。丰子恺先生漫画中的人物很大一部分都是没有五官的,但就是很传神,其秘诀也是抓住人物外貌上最大的特点来刻画。两种艺术形式一类比,学生自然能有所发现和领悟。当然,我们说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不是说不要写五官,如果一个人五官中有明显的特点,有异于常人之处,当然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在鲁迅和闰土的相处中,闰土为他讲述了许许多多新鲜有趣的事,印象深刻的有四件,都说得绘声绘色。其中有两件事特别具有现场感:“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作者用一连串极富动感的短句编织出了强烈的现场感,让人如临其境、如行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甚至可以看见闰土捕鸟时因为全神贯注而睁得大大的眼睛,听见月下刺猹时因为紧张而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四件事叙述下来,前后粘连,拿捏有度,详略分明。独白、对话、叙述、抒情共同推进着情节,而且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过渡自然,不露痕迹,这真可以说得上是炉火纯青。这种叙述手法,有可能的话,我觉得还是要让六年级的孩子有所感知。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面前的闰土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可触可感,他的样貌神情,他的日常生活一幕一幕浮现在我们面前,与前面的英武不凡、憨厚淳朴不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海边少年。

细读文本,这一部分有一个标点密集呈现,那就是省略号。全文只在这里集中出现了四个省略号:①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②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③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④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四个省略号就作者的表达来讲,那是自觉克制、止于当止,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却是文本的适度留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细读之下,这四个省略号像四根毛茸茸的羽毛撩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唤醒了自己沉睡中的关于乡村生活的记忆和想象,并以此不断丰富和补充着文本。也因此,更加引起鲁迅对于闰土的敬佩和羡慕,因为这些令作者感到新鲜稀奇的事在闰土的世界里都是最为平常、唾手可得的。于是,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这些乡村生活的向往,对闰土无所不知的羡慕……种种情绪油然而生,而且随着叙述的深入越来越强烈,相应的语言也喷涌其间: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③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你看,一连串的不知道:“并不知道”、“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如此不惜笔墨的复沓,编织出作者当时面对着闰土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所产生的巨大的失落和沉重的无奈,他不满枯燥乏味的少爷生活,他感慨自己没有像闰土那样自由自在、充满冒险刺激的经历,他多么向往拥有那些美好的天高地阔的乡村生活。如此,那发自肺腑的感慨便顺势而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充满了几多无奈几多感慨啊!作者就是善于用形象化的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3

第一个变化是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的形象

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首先,我让孩子们读出有几件事;然后引导孩子们入境,接着又通过对话插图体会对话时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原形示范和老师的引读,让孩子们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地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们对闰土的认识由粗浅到逐步深入,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的统一。

第二个变化是突破难点,化繁为简,深化闰土的形象

“四角的天空”历来就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我没多去纠缠,而是采用想象、对比的方式去感悟闰土的形象。孩子们不仅能读懂文字,还能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他们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这正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第三个变化是回旋反复,扣紧文本,丰富闰土的形象

第一自然段在这篇课文出现了三次,我自认为做的比较自然巧妙的,它体现了初识闰土、了解闰土和牢记闰土这个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把这段非常美的经典的场面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們的心中;另外,也让闰土的形象更加丰满。

记得一位小语专家曾说过:一堂语文课应该留下的是语言、情感、形象,我想这正是我想尝试的做法。另外,我还需说明二点:为什么不在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让孩子们接触大文豪的文字,让我们读出意思,读出兴趣时再在第二课时作介绍,我觉得这比纸上谈兵会更好一些;这堂课的主线我是抓了人物的语言,下节课抓人物的动作、外貌。整堂课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简练的手段,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了难读懂的课文。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乐坝镇小学)

少年闰土读后感 篇4

读这篇充满鲁迅童年回忆的散文时,仿佛身处其境,在鲁迅爷爷的内心深处读着热爱自然、渴望自由的童真。突然,我好像看到了年轻的鲁迅。他正在和尹托在厨房聊天。这是鲁迅会见尹托的第一天。

尹托是一个健康的男孩。为什么?文章中的“紫色圆脸”暗示着尹托健康的肤色,是经常工作的象征。不仅如此,尹托还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少年。他不停地叫鲁迅在自己的雪地上捕鸟,在海滩上捡贝壳,戳瓜地,看跳的鱼。鲁迅也像尹托一样渴望自由的生活。

《少年闰土》读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少年闰土】。写的十分好,写的也很仔细。这篇文章是一篇一人多事,多特点的文章。我细心地品读着。当我读到“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的时候我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渴望见到闰土的急切心情。“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里是对闰土外貌的描写。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身体结实健康。

“头戴一顶小毡帽”是当时农村孩子的打扮。“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代风俗,以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就不会死,虽是一种迷信,但说明闰土的父母很疼爱他。读下去,使我更喜欢这篇文章了。特别是在倒数第2自然段“啊!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里的“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突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也体现出“我”崇拜他的原因。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把一件件事写的就想在我们眼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典散文少年闰土读后感 篇6

大文豪鲁迅先生的作品真不是盖的。他笔下的闰土活泼可爱、机灵勇敢,可真是我们这些男孩子的榜样!闰土当年生活在旧社会,虽没有鲁迅家那样富有,但我觉得闰土比我们有知识、有见识多了。就随便说说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的鸟,最多认得个麻雀、燕子,再就是课本上或课外书上介绍的,而闰土动动嘴皮子: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就有一大筐。

闰土的生活也不比同龄人差到哪里去,只不过没那大房子深院罢了。闰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到外面无拘无束的玩耍,拾贝壳啦、观鱼啦、捕鸟啦、刺猹啦,特别是那刺猹,更是男孩子们都羡慕的事,在深夜手捏钢叉,保卫着西瓜,看见猹了便抡叉去刺。哎呀!真是太激动、太有趣了。除了保卫西瓜外,还可以了解西瓜的生长过程,边玩边长见识,不做个书呆子,那生活多美好呀!

野孩子闰土除了玩,也同样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文中就写了他能装弶捉小鸟,可厉害了!要知道我们现在这孩子可真算得上低能了,帮家人拖个地,洗个碗都累得腰酸背痛,怨天怨地,可真像是皇氏贵族了。以后我可要多做家务事,多锻炼身体,像闰土那样健康、优秀。

当然,闰土除了这些美好的生活外,在旧社会的统制下生活,都是我们现在孩子想不到和不愿想的。听大人们讲旧社会的人是没有人情味的,只会看你的钱财和势力,如果你厉害、有钱他便会听你的,绝对忠心,就像狗一般。可是,这个我们男孩子的偶像闰土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说是过着奴隶般的生活。说到这,我还真有点暗自庆幸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时代。

我更佩服的是闰土和鲁迅的外交能力,书上写着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真有点羡慕农村生活了。就说我小时候去乡下老家吧!当我看到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兴高采烈,也有点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可还没等我去拜访,他们竟先看到了我,热情地把我拉入游戏,有时还在方圆几里的田埂上到处玩耍。来时我还担心没有玩伴,没想到乡村小孩如此热情,于是在老家的那段日子里也没啥烦恼了。但是现在我们这些孩子住单元楼,门一闭上,就好像与世两隔了,除了上网看电视,写作业就没啥好做了。更不能像鲁迅那样有闰土一样的朋友和你讲故事、聊天。只有在上学时才能与同学碰个面,好朋友真是少之又少,像鲁迅和闰土这样哭着不肯分别的真心朋友那是更少,只有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相互打击了。

《少年闰土》观后感 篇7

一、从异同中挖掘语文教学规律

1. 正确解读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缺少系统性特点, 又鉴于对教材解读仁智有别,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上, 存在贪多现象, 不善于选择, 结果是教学目标臃肿, 出现“意多则乱”现象, 正确解读文本则显得尤为重要。《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 编在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 共四篇文章, 第一篇就是《少年闰土》, 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 《少年闰土》一课意在从鲁迅本人的作品入手, 亲近鲁迅, 感悟鲁迅。从教材内容来看, 是通过“我”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教材表达特点来看, 这一单元课文重点是学习写人的文章, 写作手法上突出了外貌描写与通过具体事件描写人物的特点。

而《故乡》写什么?想表现什么呢?手捧鲁迅的《故乡》重读, 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浓缩了一个农民的一生。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 最后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从少年闰土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时的麻木、愚钝, 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精神是怎样被摧残的。《少年闰土》所描绘的内容其实是《故乡》中“我”“回忆中的故乡”里的美好世界, 但是《故乡》除了包含“回忆中的故乡”, 也包含了“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少年闰土》与《故乡》教材容量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年段不同决定了教学目标也不同, 为此, 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当然也不一。

2. 基于教材特点, 确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立不仅要考虑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年龄特点, 更要突出教材的特点, 突出学科本体性。没有童心是无法亲近鲁迅的《少年闰土》的, 鲁迅撒落在此文文字中的“童心、童趣”是随处可见的。《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理应突出一个“趣”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把教学落点定位在“月夜瓜地刺猹”“雪地捕鸟”等神异画面, 体会闰土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他的机敏勇敢, 从“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外貌刻画中感受闰土的可爱。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鲁迅塑造的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从初次相见时“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和见人怕羞”的土气外貌, 到后来的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希奇故事”, 无处不透着少年闰土的纯真。

《故乡》一文显然不是一个“趣”字所能包容的, 它的内涵更为丰富与深刻。章老师在教学《故乡》时, 紧紧围绕着“我”和闰土“一气”与“隔离”表现在哪里这一主干问题, 聚焦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中内容, 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 探究他们之间隔离的原因与“我”面对隔离的愿望。教学内容的确立不再仅限于少年闰土这个形象, 而是将闰土和杨二嫂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置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中, 更突显处于那个时代背景的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教学内容显然不局限于“少年闰土”这个人物, 而包容了更多的人物众相及宏大的社会背景与视野。

3. 聚焦语言特点, 习得言语形式。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说, 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应该立足学生原有的阅读起点, 更多地抓住那些有规律、有特色的语言文字, 从“知言”到“会意”, 从关注语言内容到关注语言形式, 挖掘词句的意义内涵从而习得语言表达。《少年闰土》和《故乡》其文本语言就颇具特色。例如:

“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文本的一大特色, 另外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同样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入木三分。《少年闰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 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出人物这些特点的, 从课文人物外貌的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外貌从而刻画人物灵魂。同样, 《故乡》一课教学,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小说人物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特点变化, 从外貌、语言、动作等刻画深度表达特定时代的人物意义。

二、从异同中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1. 把握教学深浅。

《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目标无论从教材的编排意图, 课文语言的习得, 还是作品的人文性来说, 都不同于《故乡》一课, 应各有侧重。教学这一课的重点, 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作者笔下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笔者则更多地是从具体描写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外貌特点和动作上引导学生阅读。比如,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 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 “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 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 没有让“我”感到快乐, 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 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但在《故乡》中, 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则变化得多, 也复杂得多。比如, “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 闰土也怀念着“我”, 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当两个人重新见面时, “我”“很兴奋”, 闰土也很兴奋, 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 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 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极地忍耐。学生也自然理解, 为什么“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能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让一个纯真的少年从此不再敢主动地去感受世界, 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如何表现闰土与为什么表现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精妙上, 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需要把握得非常到位。

2. 锁定言语形式。

王尚文先生说:“我以为语文之外的其它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 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质言之, 其它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 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 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以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少年闰土》一课, 笔者在课堂上注重引领学生聚焦在独特的语言形式点上, 运用朗读感悟、品读语言特色、尝试描写班级人物来习得课文语言学习表达。比如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情节, 围绕着作者是如何描写雪地捕鸟这一问题, 圈点出捕鸟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谈谈你从一系列动作词语“扫、支、撒、拉”的“拉”字感受到什么, 学生说“担忧”“期盼”“惊喜”的心情都有, 学生从感受动作描写的特点中品味了闰土的生活丰富与聪明能干。从关注文本内容到重视文本表达, 这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标杆性的一种转向。课堂如何凸显“能力”目标, 实施教学“练能”转向呢?首先要锁定言语形式, 课堂讨论的问题指向要把学生的思考点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 例如《故乡》一课让学生圈划有关“我”和闰土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说说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其次品读语言, 概括分析尽量少, 更多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语境进行对比体悟, 比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 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 可如今呢, 中年闰土的说话吞吞吐吐, 从话语表达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到他生活压力重, 反应迟钝麻木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而闰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了解了不同时代的闰土是怎样的人, 同时还掌握了解读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课堂上锁定言语形式进行对话是有效的语文学习, 避免了形式热闹的“闲谈”, 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既得到了语感的训练, 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愉悦, 沉淀下来的是语文的能力。

3. 突破教学模式。

“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 亲自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 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六年级的学生与九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点与语文学习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再加上教师以往惯性的教学流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分层———段意概括———写作特色———练习讲析”, 这一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留下的诟病,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固有的一些教学模式, 方法上要更灵活, 突出语文性。在《故乡》课堂教学中, 章老师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对比阅读, 层层推进。通过圈划有关“我”和闰土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推究“隔离”形成的原因, 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气、自主、开放。这堂课以对矛盾的评点作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轫点, 用三个主干性问题“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着这种隔离, ‘我’产生了什么愿望?”串连了教学的全过程, 更难得的是这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思维链逐层推进, 呈现了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 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 发展了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融合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有效打通语文课程的视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应努力地将课程视野、教材视角和教学视域融通起来, 将为什么教、为什么学, 教什么、学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合而观之。《少年闰土》对《故乡》来说是一个节选的插叙片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意虽好但往往只局限于节选。他们从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图景切入, 不仅凸现了闰土“机敏勇敢”的少年形象, 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然后慢慢地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娓娓道来, 故事最后在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无尽思念中悄然结束。如此教学很可惜的是只囿于教材的这个内容, 留给学生的仅是可爱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没有更好地通过像推荐再阅读《故乡》、学生猜测地谈未来的闰土或把人物特定的时代背景引入课堂等方法来拓展教学视野, 没有在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课程观的狭小显而易见。

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 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 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 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 一个是现实的, 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当然“鲁迅先生是怎样表现闰土等人物形象的人性”是这堂语文课的本质意义, 文本的思想性决定了《故乡》一课教学视野不同于《少年闰土》。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写了什么”, 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这一人物对比的形象置于当时那个社会背景这一历史的长河中, 对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的感悟就不单薄, 而更显得厚重与丰满。教师的教学更关注了“怎么写, 为什么这样写”,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机灵能干, 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另外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 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一对比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 这不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 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不满, 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站在课程的视域解读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 不仅是关注“言语内容”, 关注“言语形式”, 关注“思维含量”,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更是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2. 适时打开无边界的交流平台。

回眸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不能不说是热火朝天。然小学归小学、中学管中学的画地为牢式的研究界限非常明显, 中小学语文教师间平日里缺少教学交流与沟通,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 存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嫌。甚至于在小学的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学段里, 教师也存在着教哪个年级听哪个年级课的现象, 把自己圈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教学眼光不会前推后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无论所处小学还是中学, 首先要整体通读语文课程标准, 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 了解熟悉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 用好教材落实目标, 完成好每一学段的任务。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与“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功夫上着力, 若把教学的精力过早地过度地放在对文本进行内涵深度挖掘上势必适得其反。其次, 着眼语文课程总目标,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起点和文本特点, 寻找适切的教学策略, 落实学段目标要求。执教《少年闰土》一课, 很多教师能紧紧把握鲁迅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心童趣来撩拨孩子们的心扉, 让孩子们与文本的真情文字接触, 心底油然而生一种“久违的相遇相知”。但是, 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童趣的层面, 那是远远不够的。就“闰土教闰土”, 不能站在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高度来教学《少年闰土》, 剥离了鲁迅精神和文化的教学, 显然是对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缩水, “浅化鲁迅”和“膨化鲁迅”都是一样在削弱鲁迅文化的价值。很多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读中学语文教材, 用中学语文教师的眼光来解读小学教材, 这样才会避免教学浅化或过深。再次, 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 要适时地加强“中小学同上一堂课”这样的课堂教学交流与联系、沟通与合作等学科研究, 相互借鉴与吸纳, 正确把握和落实学段教学目标等, 做到不越位与不缺位, 而不是相互推诿与责备。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借鉴中学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厚度、宽度与课堂的大气, 关注语言的同时更关注思维的发展等;而中学语文教师同样要借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特色的细节处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等, 只有发挥中小学语文教学优势, 才能凸显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 实现教学“练能”转向,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让语文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凸显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 实施教学“练能”转向[J].语文教学通迅, 2012, (6) .

[2].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3].刘发建.触摸活着的鲁迅——《少年闰土》教学实况.

[4].王尚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立[J].语文学习, 2011.

少年闰土 篇8

新华街学校 范秀平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勇敢、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闰土所讲的四件事。

2.熟读成诵第一自然段,品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及捕鸟、刺猹的动画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猜猜,老师说的是谁: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生答:少年闰土)(板课题:少年闰土)

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得到的信息。

师:不到半日,他们便熟识了。熟识以后,课文接着叙述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用最快速度自由默读第6自然段至课文的结尾,思考如下的问题。

2、思考问题(课件出示):思考问题:①6至末尾的段落,闰土讲了哪几件事?讲这几件事时是通过什么形式逐步展开的?(提示:可以从标点思考)(或说,与其他文章比较,这些段落使用的标点最多的是什么)

通过以读代讲,理解闰土叙述的四件事

(看同学的举手,都读完了,那我们一同来分享大家的收获)

(一)检查学习情况。1.检查的问题的解决情况

师:知道闰土叙述了哪几件事吗?(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你是这样认为的,可以板书在黑板吗?

师:同学们,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逐步展开的呢?(对话、聊天)

(二)、重点学习品读“捕鸟”的部分 1.出示句子 让一个学生试读。

2.指点方法:声调高、轻重突出,快慢突出。如“整段,最在重词下加点”。看幻灯。

3.读句子后,谈感受。(闰土是捕鸟高手)4.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闰土是捕鸟高手?

5、竹匾下都有什么鸟?省略号表示什么?

6、放动画,再次感受闰土是捕鸟高手。

(三)半扶学习“看瓜”部分

师:当作者听说看瓜时,非常疑惑地问“管贼吗?”闰土怎么叙述的,谁来担任闰土一下,叙述看瓜这一事?。

1.一个学生说!教师适时评价。

2.直接介绍方法:在这部分里,只要我们把“月亮地下„„”这一句读好,就“OK”了,如何好这一句,我们来看看。(投影那一句)3.在老师的提点下再让一个学生说

4.老师引导“这样的事,作者是从末听过,于是惊讶地问”“它不咬人吗?”看闰土是怎么说的。

句子:有胡叉呢?„„(师启,声调要高一些,高低快慢重轻跳跃大一些),再自由读一次。

想象画面,学习课文第一段自然段(视觉触动)1.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师: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少年。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就是这幅画面。

①(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②学生凭图描述。(然后展示一下动画课件。)

③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师:这是一幅浓墨重彩,动静和谐的神奇美丽动人的画面,我们让它再重现一次

(然后展示一下动画课件。)

④引导离开课文内容现一字表述(师生合作)。

师:我们试着脱离课文,让那段的内容再现一次,好吗?(老师的带领)。进行。

(四)、总结闰土的性格

师:通过这几件事的叙述,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五)重点品会“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理解其意(机动内容)1.找赞美的那段话

师:同学们,闰土的就是这样的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作者打心里对他是怎么样的(喜欢,赞美),课文哪个地方写这个内容?把它找出来?

2.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指学生读,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来)

3.作者对闰土是赞美的,而对自已的生活现状表达的情绪?(不满的,苦恼)也把那一段读一下。

5、教师引读深入理解不知道(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这种不满的情绪就反映在这里:当„„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雪地早里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在(沙地看跳鱼)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跳鱼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6.总体再把那一段读一下(可以是老师范读,也可以是学生集体读)。

7、再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对这一句话,文后有一问,看我们能否来回答。看看)8.完成课后这一个作业题

①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体会这段话的含义,表达“我”怎么的感情?既是不满的,那么他会有什么样的希望呢?(也有广阔天地,飞离高高的四角天空,追寻自由的生活)

(六)、学习最后一段 师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天下没有不散宴席,正月过去了,他们就要分开了,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我们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启发读读《故乡》

师:三十年后,他们又碰面了,那情景是怎么样的,想了解吗?请大家课文阅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学《故乡》全文,本文内容也是从这篇节选过来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阅读鲁迅小说《故乡》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勇敢机灵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沙地观鱼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新华街学校 范秀平

本节课是我上的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

首先我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出示课件,认识闰土,学生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课文讲了闰土的哪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虽然比较简单,但我花的时间不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通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

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话别”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话别”部分,分角色想象表演没有落实到位。

少年闰土教案 篇9

中心小学 六年四班 李春运2012.10.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闰土给我讲了那四件事。

2、通过闰土的动作、语言,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

3、体会与闰土交往后“我”的感受。

4、模仿课文的写法,剪画写自己的一个朋友。

教学过程:

一、古诗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复习提问:

1、听写生字词: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扭、胯、套、窜。

2、复习写作思路:

本文通过(),表达()。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课文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其中重点写了(),因为()。

3、背诵第一自然段;回顾闰土的外貌特点。(板书)

三、导入新课,交代重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少年闰土》。

2、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闰土的动作、语言,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理解: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汇报并板书:(1)、雪天捕鸟;

(2)、夏日拾贝;

(3)、月夜刺猹;

(4)、潮汛看鱼。

2、细读这四件事,第6到16自然段,想一想: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这些地方主要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要点。

3、体会与闰土交往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并进行造句练习。

4、回读全文,整体感悟。

五、剪画写:

1、导入:鲁迅对少年闰土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少年闰土这样的朋友或伙伴。我们能不能也像鲁迅这样来写一写呢?

2、检查、展示课前布置的剪画作品。

3、结合自己的剪画作品,想一想:这个朋友的什么特点?你想通过哪些具体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他(她)的这一特点?然后动笔写一写。

4、展示读文,注意点评。

《少年闰土》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的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写文章的年代也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三、教学目标

因为这是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并了解闰土,初步体会人物的特点。

3、体会文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相关于闰土外貌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的是我们学校“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激趣导学环节。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交流预习的方式,让学生说说闰土名字的由来,说说闰土与“我”的关系,以此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先一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与学生一起去初识鲁迅,紧跟着我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初步认识闰土,了解闰土。

第二步是自学互测。有两个自学提示:一是学生二人小组互读课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交流文中不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二是找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并通过重点词语初步感知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第三步是互动释疑。主要是在学生自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究。强调难写难认的字词,交流文中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表现的用词习惯;通过缩句和换词的方式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等。其间,注重让学生展现个性化朗读,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会朗读,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基础。

第四步是巩固提升。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概有个认知,即让学生概括闰土讲的四件稀奇的事情,为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好准备。

第五步是课堂检测。主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一个是听写生字词语,属于知识的检测;一个是描写一个班级人物的外貌,属于能力的检测,体现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特点。

六、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感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而言,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的确学有所获。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参与率极好,目标达成效果好。

《少年闰土》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少年闰土》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设想。

一、说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3.通过读、圈、悟来抓住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的形象特点,初步领悟作者抓住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做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真挚。本课时,我旨在挖掘通过学习闰土的外貌描写教给学生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少年闰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选编本组教材的目的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本篇课文距离学生时代较远,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加深了解,才能感同身受。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学生对鲁迅作品中半白话文的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高年段学生对外貌描写并不陌生,但真正描写起来,抓不住人物特征,有千人一面的感觉,这节课就是加强外貌描写的指导,是自己笔下的人物更丰满。

也据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读、圈、悟来抓住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的形象特点。

确定教学难点为初步领悟作者抓住外貌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谈话法。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闰土外貌描写中作者的描写方法,来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确人物外貌描写到底要注意些什么,比单纯的说教更让学生理解。

3.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说话、质疑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感同身受的思考和说话氛围。

三、说学法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所以,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自主探究外貌描写的方法技巧,最后运用。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了解作者。

通过游戏复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时转入对鲁迅的了解,为文章学习铺路。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的小学生能把握文章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所以在这一环节,我用检查读句子的形式来渗透文体特点;采用给词语排序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的梳理文章写作顺序并抓住关键词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段,学习写法。

在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读、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和借助插图来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来进一步明确外貌描写的技巧,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练笔。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通过对补充的30年后的闰土外貌的描写,引起学生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相机推荐阅读书籍和积累搜集鲁迅的材料,达到养成读书看报和积累的习惯。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预想,但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动态的,我会根据具体实际上课的情况来做些微型调整,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少年闰土》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脍炙人口之作。文章语言舒缓、情感真挚,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表现了 “我”和闰土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除常规的语文知识外,本课还有另外三个突出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通过人物的言行及外貌来反映人物特点;(3)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方法。

写有生字生词图片。

三、说教法

1、运用知识脉络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

把握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因而导入时有必要从理性角度让学生知道老师要讲的和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再通过“看瓜刺猹”这幅画面来进行情境渲染,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运用自主阅读,探究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首先独立地通过比较快的阅读来学习课文,解决我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3、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尽可能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的方法,如叙事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人物形象的把握方法,中心主题的归纳方法等。力图通过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读写结合法。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阅读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四、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又因为有前一单元阅读教学作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快速阅读基础。所以本课可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五、说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二)理性感性相结合,引出新课。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四)、练习写一写同学的外貌。

(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六)、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六、说板书设计

上一篇:2015圣诞节送给男朋友的祝福语下一篇:工作军训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