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的导游词(共8篇)
古隆中的导游词 篇1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隆中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古隆中导游词(一)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著、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古隆中导游词(二)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古隆中导游词(三)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古隆中导游词(四)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古隆中的导游词 篇2
在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转型浪潮的推动下, 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所占比重日益加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旅游经济出现飞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中国旅游产业出现井喷, 如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5亿人次, 同比增长40.9%;旅游收入2105亿元, 同比增长44.4%。随着中国各地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挖掘, 使得以文化为特点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全国旅游产业整体状况令人欣喜, 但是, 中国各地区旅游产业, 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参差不齐, 其中虽然有西安市、曲阜市、成都市等一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的优秀旅游城市, 但中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中部地区普遍存在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作支撑, 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符的问题。近年来,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如张慧霞、刘斯文 (2006) 发现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而且垄断性强, 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 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郑淑婧 (2007) 阐述中部地区品牌旅游资源丰富, 吸引力较好, 但是开发条件相对落后, 开发效益也不够理想, 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投资力度, 改善交通条件, 完善旅游接待服务状况。汪永太 (2010) 认为中部六省国际、国内旅游增幅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长水平, 但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现状与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不协调。由于中部各地区文化背景、文化特点的差异, 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市场拓展、品牌开发的程度参差不齐, 中部地区不同的地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襄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三国文化, 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山东曲阜、陕西西安等优秀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很大的差距, 鉴于此本文将以湖北省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
二、襄阳市古隆中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 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对襄阳市旅游业的支持及推动下, 襄阳市古隆中景区的游客量及旅游门票收入逐年攀升,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旅游人数、游客来源、年龄层分布等方面。
1、襄阳市古隆中游客数量变化
2009年襄阳市古隆中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为27万人次, 其门票总收入大约在1701万元;2010年, 襄阳市古隆中景区的游客量上升为33万人次, 同比上涨22.2%, 其门票总收入在2079万元左右;2011年, 襄阳市古隆中景区的游客量上升为37万人次, 同比上涨12.1%, 其门票收入达到了2331万元 (详见图1) 。
虽然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近几年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 但是与著名景点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 如曲阜“三孔”2010年共接待中外游客383.5万人次, 门票收入1.65亿元。且襄阳市古隆中近年来客流量增速放缓, 在游客来源地域分布、游客年龄阶层分布等方面变化并不大,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襄阳市古隆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品牌效应的问题。
2、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游客来源地域分布
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近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虽然逐年攀升, 表现出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 但根据我们实际实践调查回收的200份有效问卷清晰地发现, 襄阳古隆中的游客群来源地呈现集中的趋势, 且主要集中在襄阳及襄阳的周边城市。其中前往襄阳古隆中旅游的游客有64%的游客均是来自于湖北省内, 其中更是有多达30%的游客来自于襄阳本地, 省外游客只占总游客量的36% (详见图2) 。而且外省游客主要又集中在广东一带, 其他省份的游客更是寥寥无几。
3、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游客年龄阶层分布
据调查, 前来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游览的游客以青壮年为主, 老年游客所占比重极小。如表1所示, 18—30岁的青年, 占据了总游客量的73%, 31—40岁占18.5%, 41—50岁占6.5%, 51—60岁占2%。游客年龄分布呈现“橄榄状”, 以中青年游客居多, 青少年及老年游客较少为主要特征。近年来, 这种“橄榄状”的游客年龄段分布趋势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 中青年所占比重更大。前往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游览的游客男女分布大致平衡, 其中男性占比57%, 女性占比43%, 性别原因对游客来源的影响较小。
襄阳市古隆中在游客来源地及年龄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分块现象。由年龄分布集中化现象可以看出, 收入效应对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中青年游客与青少年及老年游客相比, 其收入水平明显较高, 致使其消费能力及消费欲望上升, 从而产生消费行为, 表现为相对集中化的年龄分布趋势。
三、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每天都有上千人前往游玩, 旅游旺季可达万人。2011年襄城区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 实现产值18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三孔”接待中外游客425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40.4亿元。对比襄阳古隆中和曲阜孔庙的门票价格可知, 襄阳古隆中景区门票虽然比曲阜孔庙低27元, 但所接待的游客人数却远不及曲阜孔庙。襄阳市旅游业今年所接待的游客人数虽然逐年递增, 但相比于其他优秀的文化景点还存在很多不足, 其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品牌塑造等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古隆中风景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环境破乱、自然景观无特色等问题。相对比之下, 孔庙沿街座落着晚晴风味轩、晚晴茗轩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 内部设施一流, 将现代文明的成果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1) 交通方式单一。从交通上讲, 通往襄阳古隆中的只有3条公交路线, 这无疑加重了低收入游客群的旅游负担。由于襄阳古隆中无专线客运, 所以51.5%的游客选择乘坐公交的方式前往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在乘坐公交车前往景区的游客中, 不少游客表示无专线车, 很多时候不知道应该乘坐哪路公交车, 这给他们前往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带来了不便。且在其景区附近并未为自驾游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停车位, 这又给自驾游爱好者造成困扰。而通往孔庙的路线可达29种之多, 且有公交、游览车、地铁3种方式加以选择。
(2) 景区古建筑布局分散。从建筑上讲, 襄阳古隆中景区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8658平方米 (不包括庭院) , 核心景区面积、停车场面积、游客中心面积都是全国最小的, 虽有庄严的殿堂, 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 建筑风格朴实, 但其内的新建筑太多, 古建筑数量较少, 古建筑密度过小 (详见表2) , 且地方特色不浓厚, 联系不紧密, 不成气候, 并不能给人以整体的景点概念。而现在的曲阜孔庙有殿、堂、坛、阁460多间, 门坊54座, “御碑亭”13座, 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 460余间, 是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2、相关产业发展不具多样性
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周边的相关产业, 仅仅在数量上能够适应景区目前的发展态势, 但从质量和种类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1) 住宿结构简单。从住宿上讲, 调查发现, 襄阳古隆中周边小于1公里范围内90%以上住所都是由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设的低档宾馆, 且总数小于10, 1—10公里范围内, 仅有1家四星级酒店。10—20公里内, 有三星级酒店11家, 四星级酒店4家, 五星级酒店3家, 经济型酒店8家。曲阜孔庙周围, 小于1公里范围内, 经济型酒店11家, 家庭型酒店3家, 舒适型酒店3家, 三星级酒店2家。1—10公里范围内, 经济型酒店5家, 家庭型酒店1家, 舒适型酒店6家, 高档型酒店3家, 三星级酒店4家。
(2) 饮食品类单一。从饮食上讲, 襄阳市古隆中周围均是大同小异的小餐馆, 其内装修较为简易, 菜肴不具地方特色, 且小餐馆分布零零散散, 而且卫生条件较差, 不成体系。景区周围也并无具有新、奇特征的各色小吃店, 既不能迎合游客多样性的饮食需求, 也不能吸引游客驻足品尝。而相反, 孔庙附近供应传统的食品和风味小吃, 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 目前风味小吃已达200多个品种, 为了迎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又引进了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 保留了一些夜市大排档, 形成了中西餐合璧、高中低档共存的餐饮新格局。
3、品牌塑造不明确及宣传不到位
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打的是文化牌, 借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人人都知道诸葛亮, 但前来诸葛亮故居旅游的大部分是周边城市的居民, 这也反映出了, 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在省外的影响力存在严重不足。
(1) 品牌定位模糊不清。襄阳市古隆中在前期的宣传上, 凭借其在历史文化中超高的知名度, 未对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行深度剖析, 塑造其历史文化形象。只宣扬其风景优美且是著名三国历史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没有结合其所代表的三国历史, 给人以一幅整体全面的三国历史图景。若将其定位为风景区, 它就不能够代表它所承载的三国文化。若将其定位为历史文化景区, 又没有结合现有景点深度剖析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于是就成为了不具自身特色的普通景点, 陷入了“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2) 品牌宣传推广不足。在省外宣传方面, 了解古隆中风景区的游客群中, 仅有12.5%是通过电视广告等获得的相关信息, 30.5%的游客通过自己查阅相关书籍 (详见图3) 。在选择襄阳古隆中风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原因的调查中, 有40%的游客选择了因为古隆中较其他景点更出名。这说明, 古隆中因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但在宣传广告方面还尚有些欠缺。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所接待的游客中仅有36%是省外游客, 这也表明了,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在宣传上的不足。
(数据来源:由古隆中景区游客管理中心提供。)
(3) 景区经营管理不善。从管理上讲, 襄阳古隆中景区内外, 摊点散布, 交通工具简陋, 形成恶性竞争。且在文化项目上也只是偶尔打出一个活动, 造出一段声势, 过后一切又像往常一样, 整个规划不成体系。不能给人以一个整体全面的品牌形象。而孔庙内外的商铺摊点成街, 成群, 服务内容丰富全面。曲阜新区以孔子文化为主线, 利用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资源优势, 建成了孔子六艺城、孔子研究院、论语碑苑、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孔子博物馆、孔子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项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襄阳市古隆中近几年表现出显著快速发展, 但在襄阳古隆中景区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鉴于此, 本文从基础设施, 品牌宣传与维护, 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1) 周边产业统一规划。古隆中风景区管理者可在景区附近修建铺面, 统一设计, 使其与以古隆中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内涵相符。实行统一管理, 部分服务 (如交通服务) 可实行统一定价原则, 对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 进行统一培训, 提高景区周围服务的质量。
(2) 丰富交通方式。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应增加前往襄阳古隆中风景区的公交路线, 扩展前往襄阳古隆中景区的交通方式, 甚至, 在火车站、汽车站等设立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旅游专线车, 为游客前往古隆中风景区提供便捷的服务。
(3) 加强日常维护。古隆中相关管理部门, 应该增加路标的修设, 并对路标加以设计, 使路标也能成为襄阳古隆中风景区的一大亮点。景区应该定期派专人上山检查, 对景区内受自然、人为因素破坏的景点进行维护、修补。景区内可采用挂牌、语音、视频、人工相结合的形式, 尽量全面、完整地介绍景区内各景点的历史意义。
2、整体提高相关产业质量
(1) 改善食宿条件。景区相关管理者应根据当地地形、居民收入等情况, 在适当统一规范周边旅社住宿环境、条件的同时, 及时招商引资, 建立具有高中低档酒店、旅社, 以适应不同收入层次的游客的基本需求。景区相关管理者应定期不定期对周边餐馆的环境卫生进行抽查, 确保给游客带来一个干净、舒适、安心、放心的进食环境。
(2) 突出纪念品特色。景区应根据襄阳古隆中的历史文化开发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时尚性、特征性产品, 使其具有浓厚的襄阳古隆中地方特色, 将三国文化与襄阳古文化相结合, 成为集应用、馈赠、收藏纪念于一体的佳品。
3、逐步强化品牌宣传与维护
在品牌宣传与维护方面, 要始终明确以三国文化为中心, 以诸葛亮大智慧为亮点, 以襄阳文化为辅助的方向, 扩展视野, 打造国际品牌。
一方面, 三国文化历史悠久, 诸葛亮的智谋通晓天下,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不能仅仅依托于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来守住景区的知名度, 更应该主动出击, 通过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创办历史剧等方式, 来将襄阳古隆中的名气越推越远, 使襄阳古隆中风景区的游客不仅仅局限于省内, 要走出湖北, 走向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作为襄阳境内的旅游景点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襄阳有诸如襄阳大头菜、牛油面、金刚酥等当地特色产品。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完全可以修建一条美食街, 透着三国的气息, 现代化舒适的装修, 经营着襄阳本地的特色, 使游客游在隆中, 食在襄阳, 产生再次光临诸葛亮隐居之地的意愿和念想。
摘要:“十一五”期间, 湖北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 2011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4亿人次, 同比增长29.53%, 居全国第7位。实现旅游总收入1992亿元, 同比增长36.45%, 居全国第10位。而襄阳市作为湖北历史文化名城, 其旅游经济增长乏力, 这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不相符。基于此, 本文以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为样本研究襄阳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历史文化,品牌塑造
参考文献
[1]张慧霞、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J].经济地理, 2006, 26 (4) .
[2]郑淑婧:我国中部地区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D].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汪永太:中部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中部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3) .
[4]熊星星、程芙蓉:我省旅游主要指标创新高[N].湖北日报, 2012-02-17.
[5]全国假日办: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日旅游统计报告[R].2012.
[6]襄城区人民政府:2012年襄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1.
有关襄阳古隆中导游词 篇3
大家好!我是您此次出行的导游仙旅奇缘。欢迎来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旅游观光!俗话说“铁打的襄阳”,反映了襄阳优越的地理条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使襄阳城在古代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今的襄阳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
12月,由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古隆中,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古籍记载:襄阳城西有山,隆然而中起,号曰隆中。隆中可谓“地于山而得名,山于人而得灵”,这个给隆中山增添灵气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古隆中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而且目前正在创建5A级景区。古隆中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苦读十年的隐居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的发生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经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的古牌坊、隆中书院、武侯祠、卧龙深处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了。它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主持建造。牌坊高6米,长10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牌坊的正大门上雕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的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刘备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两边的小门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教育其子孙后代看轻名利,身心恬静,明确志向。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句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意思是: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亮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这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穿过石牌坊,右行经过一个水塘,便是隆中书院。右手边矗立着隆中书院的石牌坊,石柱上有一幅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拾阶而上,草坪上有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华正茂的塑像。院子里有一组雕塑,关羽和张飞肃立,静侯刘备与诸葛亮的会晤。室内以沙盘、雕塑以及声光电形式演绎诸葛亮的故事,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
写景作文 游美丽的古隆中 篇4
去年10月18日的大清早,我急冲冲地向小桔灯学校跑去,到了学校,老师就带领我们去了古隆中风景区。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古隆中。
我们兴奋地冲向大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高大古朴的石牌坊。石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们异口同声地叫道:“哇,双龙戏珠!”牌坊正中横幅上写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间的字碑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净,目标方可远大,苦学积才,明志致远。踏着石头铺就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荷花池。荷叶随风摆动,虽然荷花已开败了,但还有几朵粉红色的睡莲躺在水面上,有几只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水中有许多金鱼在嬉戏:有的在吹泡泡;有的在打小浪花;有的在追逐,像一群淘气的孩子!
荷花池中央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它的顶上有一副颜色鲜艳的画,四周红色的石板上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美丽极了。不时的有游人来到这里休息,并拍照留下这美好的回忆。从远处传来“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我们循声而至,来到了位于古隆中山脚下的老龙洞。老龙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洞口卧着一条只见首不见尾的栩栩如生的石龙。
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传说,那条石龙原本是一条活龙,它小时候口渴了,看见了这洞里有水就钻进去喝。不妙的是它出来时尾巴却被卡住了,怎么拽也拽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慢慢变成了老石龙,人们就把这个洞叫“老龙洞”了。老龙洞的泉水几千年永不枯竭,总在不停地从这条石龙的嘴里流出。“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三顾堂、小虹古桥、六角井、腾龙阁……”
古隆中作文300字 篇5
上星期天,我、妈妈和豆豆弟弟一块游览了古隆中。古隆中因诸葛亮而闻名天下。
走进古隆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石牌坊,牌坊的旁边是绿玉似地池水,微风吹过,微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随后是荷花池,荷叶长满了荷花池,唯独一支荷花亭亭玉立地站在初秋的凉爽中,似乎在骄傲地说:“你们快来看,我还开着。”荷花边还有两朵睡莲被绿叶簇拥着,那睡莲开的那么单纯洁白,像刚刚睡醒的古典美女,散发着阵阵清香,使游客陶醉在这片美景中。观赏完荷花池,我们来到躬耕田,听说诸葛亮曾经在这儿耕过田,现在里面开着各种各样的花,一串红、黄菊花……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花朵,空气中流淌着阵阵幽香。最美的要数色彩斑斓的蝴蝶了,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尤其是那些黑蝴蝶,有的翅膀上是绿点,有的是黄点,有的是紫点,一闪一闪的,真漂亮。接着,我们游览了诸葛草庐、三顾堂……最后我们终于气喘吁吁地攀上了腾龙阁,站在腾龙阁上,古隆中的美景尽收眼底。山下的小路像一条条飘动的白丝带,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在薄薄的青雾中。
我们陶醉在古隆中的初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古隆中游记-游记作文700字 篇6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古隆中,寻找英雄的足迹,那里有他们留下的赫赫战功。
我们先来到了隆中书院,隆中书院的墙上画着刘关张三人去请鼎鼎大名的诸葛亮的壁画!一幅画中,刘关张三人在门外叩门求见,孔明的童儿开门告诉他们现在还不能会客;一幅画中,刘备刘玄德和诸葛亮诸葛孔明正在畅谈天下。
又走了一会儿,我们看到关羽和张飞的铜像站在庭院里,他们俩就像两座镇山铁塔一般,屹立在庭院中。关羽的胸前飘着五柳长髯,他的征袍被风吹起,好像在烈烈作响。那张飞虎目圆睁,好威武啊!我们进到茅庐中,发现刘备和诸葛亮正在畅谈天下,小童也在旁边听着呢!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果你站在电子屏幕前面,屏幕就会刷脸,你长得像三国中的哪个英雄,在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来。我站在屏幕前,屏幕上显示我是蔡文姬。我没怎么样,但妈妈却特别高兴!妈妈说:“呀!这是大才女呢!”。爸爸也刷了一下,他被刷成了董“卓”。妈妈大叫了一声:“你怎么变成董卓了!”我们凑近一看,不是董卓,是董允!幸亏爸爸不像大坏蛋董卓啊!爸爸又把伞当成枪,很勇猛地舞来舞去,我都感觉他都要戳中我了。屏幕照着他刷了一下,哇!这个屏幕好贴心呀!爸爸居然成为了天下第一武将―吕布!不过,这次他变成了董卓的义子!妈妈也刷了一下,她被刷成了大乔,乐得她都要疯了!
我们走着走着,在一片竹海之中,一个古老的草屋闯入视线。咦?这里又会有什么东西呢?原来是被称为“阿丑”的黄月英正在织布呢!另一边房间里放着聪明至极的.孔明,他面前的竹简、绢书堆得跟小山一样高,看来他还想变得再聪明一些。那时候,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孔明。当时,黄承彦说自己的女儿长得有点丑。其实,黄月英长得一点也不丑,他只是一种谦让的说法,看看诸葛孔明是否是重貌轻才之人。
《隆中对》中的蓄势兴波 篇7
胡德胜(文章来源:科技传播杂志,转载注明出处)本文转自:http://
中州期刊联盟专业代发论文QQ1619318789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文章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向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教复兴大计时两人的一番对话,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真知灼见。文章虽属节选,但结构相当完整,可以自成篇章。指导学生研读本文时,不妨探讨一下作者在构思上的独特技巧。
师:本文题为《隆中对》,可是开篇却记叙了这么一段看似不着边际的文字,请大家齐读一遍,认真体会有什么作用。
生(齐读):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在探讨这段文字之前,我想请大家简介一下这段文字里所提到的几个人物。(事先预习并查找好资料)
生1:管仲——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得以统一,这充分显示了管仲的智谋。
生2: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生3:崔州平——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石韬、孟建、庞统、诸葛亮等人常有来往。
生4: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提到这些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很明显,这些人物都是了不起的人杰,作者提起他们正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决定了蜀汉的基本方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记叙这样的史实,如果平铺直叙、径情直遂,缺乏必要的烘托,就可能使读者读过后如过烟云,不留印象。作者深知这一写作上的得失,为了充分揭示对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因此在对策之前,具体点明了对策的历史环境,揭示了当时风云的变幻,为写对策充分蓄势,一如要造成水流汹涌激荡,先要关紧闸门,让它积聚更多的水量那样。文章先用“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几句话简明地点出了诸葛亮的平民身份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诸葛亮生活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年代,避乱荆州,长期隐居在隆中山,经常吟唱愤世疾俗的歌曲以排遣壮志难酬的郁闷。他以春秋时大政治家管仲和燕国名将乐毅自比,这正暗示了他良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大抱负。接着文章从侧面衬托出他的卓越才能: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表明诸葛亮的自许并非狂妄自大,而是胸有成竹的事实,且有名士认可。文章接着写刘备“时先主屯新野”——当时的刘备一再败于曹操,只好依附刘表,寄人篱下。一个“屯”字就客观地写出了刘备实力单薄、委屈一隅的狼狈处境,当时他是多么需要贤士良才来辅佐以便复兴汉室啊!一个胸怀良策、择人而事,一个踌躇满志、思贤若渴——刘皇叔相遇诸葛亮,可谓一见如故,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历史注定了他俩会一拍即合、相得益彰。由此看来,隆中妙对必然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这绝对是合情合理合逻辑的。但是,作者并不急于让这相见恨晚的两人立马展开对策,而是竭尽蓄势兴波之能事,特意绕个圈子故弄玄虚,进行了一波三折的补叙,使读者的大脑里一连串地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既然诸葛亮这么了得,他为什么要去“躬耕陇亩”?既然他“躬耕陇亩”,为什么又要“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既然“时人莫之许也”,为什么“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又“谓为信然”?“由是先主遂诣亮”,为什么“凡三往,乃见”?还有就是,徐庶能见到先主,原因是“时先主屯新野”;他之所以向先主推荐诸葛亮,是因为“先主器之”;他建议先主“宜枉驾顾之”,是因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多疑问,推波助澜,耐人寻味,其实就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诸葛亮踏着奔腾的、浪花般的悬念闪亮登场,使其形象更为光彩照人。
文中不难看出,徐庶从自己受到器重的感动中,看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政治家肚量。他竭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把诸葛亮称为“卧龙”;但是刘备开始并不重视,只是以常人看待,随便地叫徐庶“君与俱来(即随同前来)”。这就自然引出了徐庶如下一番话“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又说明诸葛亮非常注意他人尤其是所谓的“明主”对他这条“卧龙”的态度。有道是“不才明主弃”,诸葛亮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特别想投奔一位有才的“明主”,这正是他善于审时度势地表现自己的才气甚至有些清高的意图,当然他并不自命清高。总之,开篇虽然未见其人,但诸葛亮的形象经过反复渲染或侧面衬托,已经呼之欲出了。
刘备“枉驾”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见面之后,诸刘两人就要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商讨天下大事了。先别忙,作者在此仍然不忘继续蓄势,那就是刘备屏退了从人,才郑重诚恳地痛陈隐衷,推心置腹地拜师求教。诸葛亮因此感到终于遇上了一位“明主”,才十分感激知遇之恩,乐意为刘备复兴大业出谋定计,当即在草庐之中发表了纵论天下的要言妙论。“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层层衬托,文章到此才正面记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显而易见,蓄势越是充分,就越能显出诸葛亮的“亮度”及其对策的高度,越能引人入胜。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有余势。”余势和先声互相映照,彼此提挈,共同为衬托文章的中心部分服务。本文作者陈寿十分注意在文章结尾处充分掀起余波,在浓墨重彩详细铺叙了诸葛亮的对策之后,继续反复点染,通过对比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赞赏和信赖,再次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刘备听过诸葛亮高瞻远瞩、总览全局的决策后,不禁十分钦佩。文章用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善”字,就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对策的心悦诚服,也表现出史学家的大手笔。诸葛亮的过人智慧愈来愈突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随之一天比一天亲密,这种关系甚至引起了与刘备桃园结义的生死弟兄关羽、张飞二人的嫉妒和不快。“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而刘备向关、张解释的这几句话,更深刻地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和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等句子。
隆中对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详细生动的叙述,参阅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2.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其中《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3.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公元184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巾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汉室后裔刘备处于劣势。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因此,他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开始了光复大业。
4.《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
★通假字
“信”同“伸”,shēn;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已”同“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2.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诸葛亮为刘备做的分析(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
第二部分(2-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3-5)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2.作为历史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正是由于作者善于取舍材料,做到详略分明,才突出了它的本质方面,使诸葛亮的天才预见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传记叙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精练。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就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指明。
四、课堂小结
1.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2.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3.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4.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6.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修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袜(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勾划出文段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解说:“自读思考”采用与课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又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展训练,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答案
1.关于诸葛亮的语句(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思考,开展研究活动。
【古隆中的导游词】推荐阅读:
古隆中游后感06-30
《隆中对》05-19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10-20
《隆中对》的说课稿06-20
隆中对出师比较作业06-29
《隆中对》原文及其翻译09-23
23隆中对讲学稿教师10-22
23《隆中对》课件流程及教案11-16
《出师表》《隆中对》对比较阅读答案11-09
《 隆中对》复习比较阅读题附答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