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2024-09-21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共12篇)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1

乳制品质量安全自查制度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守法经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本单位为加强食品安全的自律制度,本单位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第三条 本单位保证经营场所符合国家、地方或行业制定的有关质量卫生标准。

第四条 本单位配备专(兼)职食品质量监督员,负责食品、乳制品质量的督促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单位保证承担下列责任:

(一)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制度,负责食品质量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二)检查进场销售的食品、乳制品相关凭证,并分类管理。第六条 经检测不合格食品、乳制品,及时阻止进场销售。第七条 本单位在建立自查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建立、执行食品、乳制品进货检查验收等制度。

停开业报告制度

一、开业报告

开业或处于歇业状态申请开业时,先对本单位是否具备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及能力进行自查,确保具备后,向工商部门报告开业,同时提供自查报告。工商部门对提供的材料核实合格并备案后,方可开业。

二、歇业报告

由于季节性或者其他原因,需要歇业时,填写《歇业申请书》向工商部门报告企业歇业原因及相关事项,同时上报其它监管部门。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2

目前国内发酵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

原料问题

发酵乳制品主要是对原料奶杀菌后, 加入活性乳酸菌制成, 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产生多种维生素, 相对于普通的乳制品, 有着更丰富的营养成分, 更易被人们消化吸收, 优质的发酵剂在生产发酵乳制品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原料奶在获得取过程中若受到污染, 微生物会大量繁殖, 当其数量超过标准值时会产生代谢产物, 而这些产物即使经过消毒杀菌也无法彻底清除, 将破坏原料奶营养成分, 使其变质、变味, 因此一但发现原奶中微生物含量超标, 就要进行废弃物处理。发酵乳能否正常发酵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抗生素。

加工问题

要制出优质的发酵乳制品, 在保证优质原料奶的前提下, 还要严格监管加工过程。在培养基发酵的过程中, 杀菌剂使用不当或混入杂菌会抑制发酵菌的生长, 使发酵时间变长, 发酵剂的产酸能力下降。这时可加入生长因子, 形成抗噬菌体, 保护乳酸菌免遭杂菌的污染。发酵剂在加入培养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无菌状态, 否则会使发酵乳制品表面产生霉和气。发酵剂加入后要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 如蔗糖。蔗糖在制得发酵乳中必不可少, 但若加入高浓度的蔗糖, 会使渗透压过高而抑制乳酸菌的产生, 一般蔗糖的添加量不可超过12%, 糖中的酵母菌和杂菌也会造成污染, 所以在加入蔗糖后应再适当添加一些稳定剂。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污染丁酸菌, 发酵乳会产生刺鼻的酸味。生产发酵乳制品的成本较低、操作也较简单, 发酵乳制品可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 因此发酵乳制品在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链中占重要的地位。

流通环节问题

发酵乳制品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 具有复杂化、地区差异等特征, 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 发酵乳保质期缩短, 造成发酵乳的二次感染。发酵食品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发酵乳酸菌必须在缺氧环境下发挥作用, 且储存时要密封, 一旦开封与空气接触, 易混入杂菌, 从而导致乳酸腐败变坏。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 即使没有开封, 长期置于常温也会不停发酵, 因此其保质期较短, 所以要记住保质期, 尽量不要使其与空气接触。现有条件下, 在出厂、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以防处理不当导致发酵乳品变质。

发酵乳制品的安全质量控制要点

完善奶源基地管理机制

安全控制是制得合格发酵乳制品的首要任务。原料奶的质量控制是生产优质发酵乳品的第一步。首先, 国家要建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并定期完善, 一切程序必须严格符合硬性规定, 若有违法, 必须采取强制惩罚措施。国家和企业共同控制, 承担起社会责任, 对发酵乳制品的原料到成品过程, 层层把关, 降低发酵乳制品的安全隐患。

建立健全乳制品安全管理制度

降低质量风险是在制得健康发酵乳制品各个环节中采取预防性原则。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应建立在投入到产出各个环节控制上。乳制品的危害和营养流失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要扩大发酵乳制品的检测范围, 等出现问题再去寻找源头十分困难也浪费时间。所以在食品生物链上的潜在危险应及时控制, 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控制制度。

提高乳制品销售许可准入门槛

各大销售商制出各种口味和品牌的发酵乳制品, 让消费者难以抉择, 其中部分乳制品行业并未符合标准就进行生产和销售, 造成严重危害。因此, 应提高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 质量监管局应定期抽查乳制品的质量, 对违法食品质量安全的记入诚信档案, 规范乳制品制造业的行为。

加强技术堡垒, 防御进口乳品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对进口乳制品监管不严, 进口产品的准入门槛低, 许多进口产品进入我国仅采取口述报告, 甚至空白监管。近年来, 全球贸易不断发展, 技术落后, 关税的保护法也不完善, 使许多劣质奶进入我国, 以次充好, 扰乱我国的消费市场, 因此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的体系十分必要。

特别关注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

乳粉是以新鲜牛乳为原料, 或以新鲜牛乳为主要原料, 添加一定数量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料, 乳粉中水分含量低 (最终产品水分含量2.5%~3%) 、重量轻、体积小, 具有耐保藏、使用方便等特点, 婴幼儿乳粉调制的基本目标是母乳化。所以, 对于婴幼儿乳粉的生产、管理、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应高度重视。

结语

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篇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涉及原料乳生产、乳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餐桌等整个过程的不同链条, 每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规范操作都易使乳受到各种生物性( 微生物、昆虫等) 、化学性( 农药、兽药等) 或物理性的污染, 最终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原辅料处理中存在问题2011年某乳品企业液态奶黄曲霉毒素质量安全事件,这是由于奶源环节出现的问题;出现的2008年的婴幼儿“毒”奶粉事件;由于存在工艺不合理、原料和产品质量检验不力及管理不善等问题, 其引发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 影响了乳品的销售, 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乳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下面先对影响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因素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再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

一、制约乳业安全的因素

(一)原料乳收购环节的不安全因素

在原料乳收购环节, 奶站的挤奶操作不规范, 牛奶检测环节技术手段落后, 对挤奶、贮奶、运奶设备的冲洗不彻底及冷藏设施落后等均会造成牛奶质量的降低。例如: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农药的残留, 其他辅料的理化、微生物指标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各种疫病的暴发和蔓延, 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等。或者例如:乳牛的皮肤、腹部、尾部容易被土壤、牛粪、垫草等所污染, 乳房外部沾污着含有大量微生物的粪屑和饲料等奶牛的饲料安全问题是乳品安全的另一源头。其中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农药的残留, 其它辅料的理化、微生物指标如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也会存在乳制品安全性隐患。

(二)乳品加工环节的不安全因素

加工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原料乳贮藏、配料、杀菌( 灭菌) 等、灌装或包装。例如:外来添加物带来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危害;杀菌达不到温度和时间, 是牛奶中残留有耐热菌和芽孢, 影响后续产品质量;包材灭菌、设备灭菌、灌装时环境卫生控制, 封合不严, 导致微生物污染;CIP 清洗程序设计不合理, 造成杀菌达不到要求, 洗涤剂选择和使用不当污染产品。

(三)乳品贮藏、运输、销售环节的不安全因素

由于乳品的易腐性和不耐储藏性, 其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 成品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 所以除了超高温处理的产品和奶粉外,其它乳品在流通销售中需要全程的冷藏。如巴氏杀菌奶运输全程需使用温控冷藏车, 销售环节需温控冷藏等,若略有疏忽则严重影响质量。

(四)消费者购买后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至食用前的一段时间, 同样存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消费者必须严格按产品包装上规定的贮存方法贮存, 注意环境条件、冰箱的温度、产品的包装是否完好, 关注产品保质期。还有就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贮藏环境和正确的食用方式等都有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

二、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控制措施和控制技术

(一)加强原料乳生产质量安全控制

重视原料乳的安全,确保饲料无污染, 饲料中添加物的种类和使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乳牛防疫工作,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挤乳前1 h 须进行牛体的清洗, 每头牛配1桶清洗水和1 条无菌毛巾进行清洗凡与原料乳接触的工具、容器及机械设备, 在生产结束后要彻底清洗, 使用前要严格消毒; 过滤网应在使用后拆下过滤网及滤芯单独清洗和消毒;将头3 把菌数较高的乳弃去, 挤奶员的双手定时定点消毒, 做好挤乳杯的清洁工作, 防止落杯现象。

(二)加强乳品加工各环节全程质量控制

乳品加工企业首先应遵守基本的良好操作规范, 在符合QS 质量要求前提下, 重点抓好HACCP 和GAP 的认证。动态了解乳品生产企业对生鲜牛乳和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监管状况, 建立乳制品企业信息直报体系, 及时掌握原料乳的安全动态, 提高乳品监督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乳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奶接收与储存、预处理、灭菌、灌装和包装等关键环节的危害分析, 建立乳品生产过程HACCP质量管理体系。

(三)加强乳品流通销售的安全控制

对流通环节要求有健全的冷链系统,销售环节需温控冷藏等,有效地抑制鲜奶中各种有害菌的繁殖生长。同时在贮存过程中应加强库房管理,根据产品的贮存条件贮存产品, 严格规定并执行产品贮存的容量与限高。运输过程中轻拿轻放, 运输车辆干净、整洁,保证产品完好无损、不受污染。在分销过程中,对于巴氏消毒产品, 保证冷链条件,对于超高温产品,保证产品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场所。保持贮藏仓库温度恒定,小心运送并保持运送工具的清洁卫生, 控制运输车罐温度采用带有制冷设备的车辆运输;销售温度环境控制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注意消费前的贮存条件产品的包装是否完好, 关注产品保质期。

(四)加强乳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上乳制品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自动发现存在的对正常状态的偏离情况并生成预警信息, 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则与范围通知或发布。因此, 要建立乳品安全预警系统,从乳品源头到消费者整个链条中所涉及的各个关键环节都要做好信息采集, 并及时收录到所建立的数据库, 使乳品预警系统客观、公正、效率高, 预警报告具有实时性。

乳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 不仅产业链长, 而且环节多, 其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 都会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安全优质的乳品应从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销售到餐桌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因此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规范管理, 增强其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乳制品质量检验系统及质量安全监控系统, 可以快捷高效地收集关于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 开展奶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这不仅能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还有利于提高乳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乳制品经营管理制度 篇4

乳制品经营者应当保证乳制品进货、运输、贮存、销售、退市全过程符合有关乳制品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乳制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应当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

从事乳制品批发业务的经营者应当建立乳制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乳制品的品种、规格、数量、流向等内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经营者,还应当保证严格按照质检部门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

所有乳制品贮存保藏严格按照产品标签上的要求,不同乳制品按照各自要求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

定期检验乳制品的保藏期,对过期乳制品及时进行下架处理。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或者接收到有关执法部门的质量鉴定通知,及时对问题产品进行下架召回处理。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乳制品上报至有关部门,并留存相关资料以备检查。

负责人签字或盖章: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5

为确保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且无任何问题乳品销售,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向食品流通监管部门及广大消费者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乳制品及含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认真履行法定义务,承当乳制品安全责任。

二、严把乳品质量进货关,不购进来路不明和没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的乳制品和含乳食品,不经销、不存有、不藏匿问题乳粉,对现有销售、库存的乳制品进行清理,发现问题乳制品主动上缴给执法部门。

三、自觉建立和落实乳品进货检查验收、进货台账、乳品质量等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原始进货票据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及乳制品检验合格的证明等文件,以备查验。

四、定期检查销售乳品、库存乳品的质量状况,及时清理问题乳品和过期、变质乳制品,并做好记载。对不符合乳品安全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问题乳品,一经发现,立即停止销售,并做好清仓下柜、退市、上缴工作,确保经销的乳品质量安全。

五、自觉接受消费者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承诺人(店名):

地址:监利县

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篇6

一、凡生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单位务必具备以下的条件:

1.有适合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要求、合乎微生物操作的实验室,灭菌操作条件及保障安全的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冷藏设施以及相应配套的设备等。

2.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主管技师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能解决生产、检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有科学管理的职能机构,保证礼貌生产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4.有健全的检定机构,担负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质量检验,确保制品合格。

5.坚持质量第一,制品质量务必贴合《生物制品规程》的各项规定。不具备以上条件和要求的,不得进行生产,产品不准出售、不准使用。

二、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的管理权限:

生物制品统一由卫生部直接管理,由部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其他有特殊需要生产某种生物制品的省、市、自治区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单位,应由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向卫生部报告,经卫生部批准后方得生产。

血液制品除部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外,省、市、自治区现已有生产并具备第一条规定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血站等单位,在综合利用血液的基础上,可进行生产,但不得超过1—2个生产单位。血站等单位所生产血液制品的质量监督检验,由所在省、市、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负责进行。

三、生产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的单位,由卫生部或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省、市、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批,发给营业执照。

四、领有营业执照或经批准生产的单位所生产的品种务必按第二条管理权限范围由卫生部或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合格者发给批准文号。

五、其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不准生产生物制品及血液制品。个别因科研需要,又无生产单位正常供应的品种,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也需具备第一条规定的必要条件,经省、市、自治区或相当于省、市、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严格遵照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方可进行研制,研制品需经国家检定机构审核或检验同意后才能在必须范围内上人体试用。但不得进一步中试、投产。

六、各生产单位研制的新制品应按部颁《新制品管理办法》办理。

七、部颁《生物制品规程》是国家对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管理、生产和检定的基本要求,务必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生物制品规程》的技术规定和降低质量标准。不贴合《生物制品规程》要求的制品不准发出。

八、纳入卫生部管理的生物制品品种及有部交生产任务的单位生产的血液制品,其生产、调拨、储

备计划由卫生部统一平衡、调配。省、市、自治区血站血液制品的生产、供应计划由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安排。生产计划编制后,生产单位要与使用单位签定供货合同(规定供货时间、地点、数量及特殊要求等),双方应严格遵守,凡已发出的制品发现质量不贴合《生物制品规程》要求的,要予以调换或同意退货。违背合同造成损失者,要负经济职责直至法律职责。

九、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是执行国家对制品质量进行检查、检验和鉴定的专业机构,有权对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生产、使用单位的制品质量进行检查了解、抽样检验以及调阅制检记录,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和低劣制品据情处理,各有关单位应用心协助,不得拒绝。遇有造成严重后果的质量问题和事故,要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检定机构对本单位生产的制品负责质量检验,并填写制品质量合格证,对不合格的制品不得发出使用。生产单位的检定机构在业务上受国家检定机构的指导,有职责直接向国家检定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反映制品质量的真实状况。单位领导人要尊重检定人员对制品质量的意见,对制品质量发生分歧意见时,由国家检定机构仲裁。

十一、各级检定人员应坚持原则,严肃认真,不得玩忽职守,执法犯法。如在质量问题上不坚持原则,又不向上报告,从而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职责。

十二、进口的生物制品(包括双边科研合作对方带给的制品)、血液制品列为法定检验。生物制品经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验,血液制品经进口口岸药检所检验或委托有关单位检验,合格者方准进口上人体使用。违者由组织进口单位和接货单位承担经济和法律职责。

十三、各生产单位对产品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质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实行技术改造,力争创立名牌产品。要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讲究经济效果。任何一种制品质量上不去,达不到规程的质量要求或反应事故多、效果不好,或不具备生产的基本条件,应停产整顿,整顿后经国家检定机构核查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下马。

十四、生物制品及血液制品的价格的制订及调整,按国家价格政策由卫生部统一管理。新制品的试销价格,由试制单位参照同类或近似产品价格自定,报卫生部备案;正式投产后,根据测算成本和薄利的原则,提出正式价格的意见,报卫生部审批。

十五、生产单位要不断改善经营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坚决制止经营中的一切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对销售中搞“奖钱奖物”、请客送礼及畅滞产品搭配,要严肃处理。对哄抬价格、抢购、套购防疫和急救所需的紧缺制品进行投机倒把活动者,要坚决打击,依法惩办。

医院血液制品管理制度 篇7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院血液制品的采购、保存和使用行为,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使其符合使用目的所要求的各项标准,提高医院血液制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参照《血渡制品管理条例》、《关于贯彻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通知》,以及WHO关于血液制品使用的建议、规范和标准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药剂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

第二章血液制品及其不安全因素

第三条血液制品指由健康人的血液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为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冻干人凝血酶、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等。

第四条血液制品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1.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各种血液制品,是救死扶伤的重要药品,保证其安全使用是首要问题。各种血液制品都是用经对个体献浆员采血后,再大批混合的人血浆制造的,难免被献浆员的血液中所携带的各种病原体,特别是被有关病毒所污染。如果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对污染不进行严格监测和有效地加工处理,病毒或其核糖核酸则不能被有效地灭活、祛除。这样的血液制品经临床使用具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因此血液制品本身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不容忽视,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2.国内外大量文献已公认,人血或血液制品携带并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AIDS.HIV1/2)、人类嗜淋巴细胞Ⅰ/Ⅱ型病毒(HTLV1/2),此外还有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丁型肝炎病毒(HDV)、甲型肝炎病毒(HAV)、人类细小病毒(HPV)和雅克病病毒(CJDV)、梅毒、锥虫病、弓形体等。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是HIV1/

2、HBV和HCV的污染,因为这三种病毒感染率高,而且危害特别严重。

第三章血液制品的验收与保管

第五条血液制品的验收:药学部药品供应室应严格按照有关的药品检查验收制度、程序和通则对血液制品进行验收,每一批血液制品必须随货附有该批血液制品的盖有生产商原印章的《质量检验报告书》。

第六条血液制品的保管:血液制品属生物制品,对热、光、冷非常敏感,必须严格遵循生产商规定的环境条件储存。应在冰箱或冷库中储备适宜数量的完全冷冻的冰袋,以备停电、出差、运输等情况下使用。药学部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冰箱、冷库使用技术规范》,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和发放血液制品。药学部药品供应室在发放、运输血液制品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应将血液制品置冷藏箱中进行运输。各护士站备有此类基数血液制品或临时领用、保管该类血液制品的,应按照规定的环境条件储存。

第四章血液制品的使用

第七条血液制品使用时应注意:血液制品的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药液变色、有摇不散的异物和絮状物者均不可使用。过期失效的严禁使用。

第八条应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和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应用血液制品,避免滥用。应严格参照用法用量,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拟订给药方案。血液制品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应高度重视、注意观察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第九条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纠正因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急性血容量减少;处理大面积烧伤、呼吸窘迫等引起的体液水、电解质和胶体平衡失调,以防止和控制休克、低蛋白血症等。过量使用、输注速度过快或用量太大可能发生急性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引起严重的血压下降而危及生命,对于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防范。应视病情决定用量和给药时间,输人白蛋白的量不可超过正常水平以免超负荷。因为给血液胶体渗透压正常的人输注白蛋白以致渗透压升高超过正常,可抑制肝细胞的蛋白合成,血浆白蛋白浓度过高甚至可加速受者本身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对患者反而不利,因此白蛋白不应作为补充营养或增强体力的措施长期应用。输注白蛋白制剂可能引起皮疹、恶心、发热或寒战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5%~1%。为避免和及

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应将制剂用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为5%~10%白蛋白溶液,滴注速度要从缓慢开始,观察15分钟无反应再逐渐加快,并以不超过每分钟2mL为宜。溶液中不要混合输注其他药物。如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5版)》规定的适应证为:①重症患者白蛋白低于25g/L;②肝硬化腹水或胸水患者、癌症腹水或胸水患者白蛋白低于30g/L;③需维持较高胶体渗透压的大手术,限60g。需由个人部分负担。限工伤保险。

第十条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治疗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易变型免疫缺陷症、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的细胞缺陷症。对继发性免疫缺陷症,如急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及某些癌症可出现免疫功能缺陷及低丙球血症,丙种球蛋白可作为辅助治疗。治疗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感染,以及败血症或内毒素血症,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使死亡率显著下降。丙种球蛋白虽为一种较安全的生物制品,但个别人也会出现不良作用,不能把它当作防治百病、增强体质、无害有益的营养药品。使用丙种球蛋白时,在注射部位有时可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刺激症状。反复应用时,偶可发生呼吸困难、紫绀、休克等过敏反应。有时亦可能因反馈作用而抑制自身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反而对机体不利,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使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5版)》规定的适应证为:①重症感染抢救用;②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由个人部分负担。

第五章血液制品的监管

第+一条药学部应严格执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决定,从论证批准的生产商、供应商购入血液制品,并应协助医院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制定、修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性保证措施,以保护患者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第+二条医院血液制品的品种、生产商、批发商应相对固定。第+三条药学部药品供应室应及时了解、掌握血液制品的市场信息,研究供求动态,及时调整储备,保证药品供应。

第十四条药学部应对血液制品的采购、验收、保管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五条药学部应对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进行管制、监督和教育。

第+六条药学部应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等定期进行评估,组织对血液制品的论证,并发布有关的无偏见的信息。定期对医院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查找不合理使用的案例,提交医务处并在医院网站和《医院药学通讯》上发布分析结果。

第十七条药学部应组织对血液制品的ADR和ADE进行监测和监督,对血液制品的ADR和ADE应按“可疑即报”的原则进行监测和报告。药学部应按规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第六章 罚则

第十八条在未发生紧急事件、手术量增加等情况下,发现血液

制品的使用量不正常增长(超过平时用量的20%)时,药学部应组织仔细排查原因,发现并证实存在促销、不合理用药等现象时,应会同有关部门给予停止采购该厂家的药品,及对当事人员根据情节按医院有关规定进行罚款、警告、通报等处罚。

第十九条在血液制品的使用中,违反医院使用规定和北京市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造成患者、医院的经济损失或导致医疗事故的,由医务处根据情节及后果决定对当事人和相关科室的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制度由药学部负责解释。

奶制品质量承诺书 篇8

来自伊利、蒙牛、光明等21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负责人20日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集体对社会承诺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对饮用过检出三聚氰胺奶制品的消费者,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赔偿,并会对消费者由此造成的疾患负责。企业在承诺书中表示,对被检出三聚氰胺的奶制品全部实施召回,并予以销毁;对生产不合格奶制品的工厂进行全面的检查,有关生产线实行停产整顿,对原料奶等原辅材料实施严格的进厂把关,实行批批检验,确保所有进入市场的奶制品质量安全。企业在承诺书中表示,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让全国消费者放心。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9

审核的通知

(2010年11月2日 国质检食监函[2010]8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了严格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要求,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内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条件进行重新审核;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应要求各基层质量技术监督局将重新审核开始时间、审核依据、审核内容和审核结束时间等,书面通知现行所有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要求其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的要求,重新提出申请,并按照申请事项,提供相关资料。

二、应要求各相关审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有关要求,对照适用范围、生产许可条件审查产品、生产许可检验和其他要求事项进行审核。

三、依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0版)》对审核结果判定,凡条件或产品生产许可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但可以限期进行整改的,应允许其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合格后申请,仍按同一次申请进行审核;凡不可以限期整改及整改不合格的,对其现生产许可证依法予以撤销。

四、重新审核结果应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

五、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要求,向有关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各省级质监局应对审核结果进行汇总,并按附表格式规定事项填写,于2011年3月10日前报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联系单位: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

联系人:李绍芬 崔 伟

联系电话:010-82261892 82260500,spszrc@aqsiq.gov.cn

附件: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生产许可条件重新审核结果汇总表(略)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10

关键词:肉制品;可追溯;食品安全

1问题提出

我国是肉制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肉制品的安全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可追溯性差,则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

2解决思路

针对肉制品的可追溯性,可从原辅料的验收和贮存、原辅料的领用、生产过程、包装检验、产品贮存、运输销售等节点进行粗略分析和探讨相关解决方案。

2.1原辅料的验收和贮存

该步骤是实现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的源头和关键步骤,是实现可追溯性的关键控制点。因此应该建立标识和可追性文件。重点规定原辅料的状态标识和产品标识,状态标识包括:合格、不合格、待检、退货、让步接收等。产品标识可以标注产品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批次号、数量、保管人等信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制定批次号的编码规则,以便于管理。采购部门对合格供方提供的产品提出标识要求,杜绝三无及标识不规范的产品。材料到货后请求检验部门进行检验验收,此时应根据标识和可追性文件,提供产品批次号等信息给检验部门,并做好标识。检验部门根据采购部门提供的相关厂家材料信息进行登记、检验、出具报告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检验部门提供的检验报告,更改相关材料的标识,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根据检验结果可以有报废、退后、让步接收等。材料应该按照标签或者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贮存,不得随意改变贮存条件。

2.2原辅料的领用

不同环节的对接过程,是实现产品可追溯的重要步骤。为达到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交接过程。在车间领用时,仓库发货员必须在领料单上写清楚领用物资的物资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和数量等信息,以便两个部门的可追溯。车间在使用前,应在记录中明确记录使用人以及物资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和数量等信息。物料在车间的不同工序间流转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批次以便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2.3成品包装和发货

成品完成最后一道生产工序,经检验合格后发货。需要做好产品生产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发货销售记录的可追溯性。可以通过产品终端追溯至所有工序和使用的原辅料相关信息,包括检验记录。也可以通过生产工序中任何一个环节,追溯产品的发货以及生产过程信息。

3总结

乳制品质量自查制度 篇11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鲜肉及肉制品安全整顿治理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食〔2011〕480号)和省食安办《关于印发福建省鲜肉和肉制品质量安全整顿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闽食安办〔2011〕25号)要求,为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使用不合格鲜肉及肉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决定从即日起至2012年11月,在全省范围开展为期一年的餐饮服务环节鲜肉及肉制品质量安全整顿治理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鲜肉及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顿治理工作,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打击餐饮服务单位使用病死、来源不明或不合格的鲜肉及肉制品的违法行为,消除鲜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隐患,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

二、工作任务

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突出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开展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鲜肉及肉制品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抽检,严查进货查验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依法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来源不明或不合格的猪、牛、羊、狗等各类鲜肉及

肉制品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落实各项制度的原则,从今年12月至2012年11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专项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一)组织部署阶段(2011年12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整治重点、时限要求、具体措施,细化分解各项整顿

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宣传教育、自查自纠和重点整顿阶段(2012年1月-3月)

要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及消费者广泛进行本次整顿治理工作的宣传,使餐饮从业人员及消费者了解餐饮业采购、使用病死、来源不明、不合格鲜肉及肉制品的危害。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督促辖区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的规定,对本单位是否落实鲜肉及肉制品索证索票制度,是否购进非正规渠道的猪、牛、羊、狗肉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要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使用鲜肉和肉制品数量较大的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等重点单位;以农村、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为重点区域开展突击检查和抽检,重点查处使用来源不明鲜肉,特别是使用病死猪肉和毒死狗肉等行为,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

(三)全面清理整顿阶段(2012年4月-9月)

全面开展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鲜肉和肉制品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采购、使用来源不明、病死、无检疫合格证的鲜肉及肉制品的行为;严厉打击使用含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的鲜肉及肉制品的行为。对于发现可疑的肉类,要给予暂控或没收,并立案调查核实、追查到底。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巩固提高和总结督查阶段(2012年10月-11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整顿治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辖区整顿治理工作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督查评估,确保工作落实。同时,完善治本措施,全面落实餐饮服务环节禁止采购、使用不合格鲜肉及肉制品的监管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采购管理,严格落实索证索票等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切实落实鲜肉和肉制品采购管理,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明确专人负责鲜肉和肉制品采购和验收;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鲜肉及肉制品;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包括供货方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数量、送货或购买日期等内容;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还应当查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从屠宰企业直接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长期定点采购的,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严禁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病死、来源不明或不合格的鲜肉及肉制品,严禁从私屠滥宰等非定点屠宰企业采购鲜肉,严禁餐饮单位购买毒死狗肉进行加工、销售,严防不合格鲜肉及肉制品流入餐饮服务环节。鲜肉及肉制品采购入库前,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查验所购产品外包装、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建立采购记录。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单位名称

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突出整治重点

地方各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及时部署行政区域内餐饮服务单位开展全面自查。对使用鲜肉和肉制品数量较大的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等重点单位,以及农村、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不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监督整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查处情况。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病死畜禽和使用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

禁以罚代刑。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加大监督抽检工作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品种要扩大

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

(三)加强鲜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省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中要加强对猪肉、牛羊肉等鲜肉及肉制品可能出现的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特别是违禁药物的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监测情况。

(四)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开展鲜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规标准知识宣传,不断提高餐饮服务单位诚信守法经营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防范意识。依据省政府《福建省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和《福建省卫生监督执法举报处理工作规定(试行)》及时追踪查处群众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保护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违规问题的积极性。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整顿治理工作,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整顿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消除监管死角和盲点,确保整顿治理工作取得实效;要增强监管责任意识,对监督检查中不按规定履职的公职人员,要从严追究责任;对辖区内出现餐饮服务环节重大食物中毒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协调联动,形成监管合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商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对在检查中发现涉及其他环节违法违规线索的,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各地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确保信息报送

及时、准确。

(三)及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汇总本地区专项整顿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从2012年1月份起,每月28日前将上月25日至本月25日工作汇总表格(详见附件)报送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2012年6月20日前报阶段性总结;11月20日前报送全面总结和全年数据汇总表格。重大案件

自检自查制度 篇12

自检自查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切实抓好“隐患治理年”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我矿决定建立隐患排除安全检查小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县煤炭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紧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这个主题,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确保我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特制定本制度,望遵照执行:

一、领导小组。

组长:王克洪

组员:王乖荣、段保才、张云稳、高绍稳、、带班副矿长、采煤队长、通风队长、机电科成员、通防科成员、调度室成员

二、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矿安全科。由王克洪担任办公室主任。

三、检查时间安排

每逢9号、19号、29号早8点30分参加自检自查的人员必须在井口值班室等候,组织参加自检自查工作,对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的现场督促整改结束,限期整改得安排限期整改,并于当天晚上19点30分在矿培训室召开自检自查会议,对自检自查过程中查处的隐患进行通报、归类、汇总,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确定整改时限及整改责任人,作出下步预防的措施。把各类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工作安全。

四、参加部门及人员

1、安全科全体成员(值班人员除外)

2、技术科全体成员(值班人员除外)

3、机电科全体成员(值班人员除外)

4、施工队各队长、副队长(值班人员除外)

5、后勤保障科全体成员

五、工作职责及措施

1、每天不定时的对井下各大系统进行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督促整改。

2、发现三违行为必须及时阻止,并给以50—500元的罚款处理。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增强事故防范能力。

4、确实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5、以“一通三防”,瓦斯防治、工作面顶板、水患排查治理为工作重点。

6、严格按定时间、定人员、定资金、定措施、定效果的“五定”原则及时进行整改。

7、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列入计划,进行记录,落实资金和责任,限期进行整改。

8、本规定自制定之日起实行。

9、不参加人员每人每次罚款50元,从当月工资中扣除。

10、工作组织:由安全副矿长负责,安全副矿长有事外出由技术总工程师组织实施。记录由办公室负责。记录好检查内容、会议内容,开好奖励、处罚单,送财务处。当月兑现。

请有关人员遵照执行!

富源县竹园镇合宏煤矿

上一篇:幼学纪事学案下一篇:党员联系群众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