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添画说课稿

2024-06-01

拼贴添画说课稿(共7篇)

拼贴添画说课稿 篇1

幼儿园大班《图形宝宝变变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活动背景:通过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发现他们较其他地区同龄的幼儿,在艺术领域存在差距。美术方面则其表现为绘画形式单一,色彩搭配不够和谐,布局画面不合理,在手工操作上剪、贴不具备强的动手能力及协调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这一活动,将剪好的图形出示给幼儿。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在辨识平面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将图形进行拼合、粘贴成画。大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单纯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及“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团队合作,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1、通过观察,使幼儿发现几何图形组合方法,巩固对图形的认识,能将不同的几何图形组合、拼贴。正确使用胶水来拼贴几何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拼贴锻炼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和尝试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3、通过合作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其创设想象的能力。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拼贴的过程中感知美,创造美。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合的小图画教学课件(授课用)。

2、多样的彩色几何图形

3、卡纸、、棉签、胶水、固体胶泥

4、几何拼贴画范本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引导演示。

2.观察指导法:美工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老师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同时也便于掌握幼儿在操作中的随机信息,然后老师再把这些信息抛给幼儿,让幼儿说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让幼儿的实践操作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突显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3.整合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至于使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活动中以装饰活动为主线,与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的语言活动相融合。

此外,活动还将适时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直观观察法:幼儿通过对图形的直观观察进行理解认知。

2、操作体验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3、交流合作法:幼儿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4、尝试探索法:尝试和探索是幼儿活动技能的最佳途径。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探索,自己想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一)提问导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几何图形吗?(学生作答)

2.老师小结并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互组合所带来的趣味。

(二)展开部分:

1.老师:现在先让我们来玩一个几何图形拼贴画的小游戏——我是小小魔术师。

2.电脑出示《小房子》图画。提问:请同学们说出画中的房子分别用了哪几种几何图形组合拼凑成的?(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眼力都很棒,能看出了那么多几何图形,而且都说得很对。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还能变出什么好吗?(操作步骤图、软件分析)

3.请每组4小朋友根据课件图片,利用老师已经给每组同学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去组合拼贴出小鸡,看看三个小组哪组建造得最像亮、最快。

4.老师总结评比结果。(以鼓励为主)奖励会动的小鸡。

(三)欣赏、制作几何图形组合的小图画。

1.欣赏几何图形组合的小图画:通过教学软件欣赏几何图形组织而成的小图画,分别让学生说出这些小图画是如何用几何图形组合的。(学生自由作答)

2.教师点明本课主要任务:理解几何图形的组合可以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图画,请你们用聪明大脑袋频出你们认为最漂亮的图案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用拼、贴的方法去拼贴一幅几何图形的小图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自己选出代表对本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出示拼贴画范本,对幼儿作品给予点评总结。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熟悉几何图形,而且能巧妙地拼出可爱的小图形。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拼贴添画说课稿 篇2

关注教材:《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关注课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小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三首小诗组合在一起,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十分贴题。

关注课文: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那些场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六个上下结构,四个左右结构,“爽”字比较特殊,是对称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其中“墨、蘑”笔画较多,要注意指导让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词语:本课部分词语与植物有关,如“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部分词语表示的是动作,如“扑腾、煽动、戏耍、拨动”,可以归类积累。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体会。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出示课件1.2:

2.板书并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

3.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4.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为后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请看PPT上的初读要求。

出示课件出示3: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呀!字词识记的如何呢?

(1)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

出示课件4:

(2)读词语。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出示课件5:

3.朗读课文,检测识字效果

现在这些字词朋友们再一次来到了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同桌合作读一读这三首儿童诗,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4.理解不懂的词语

(1)学生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全班交流,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水墨画、斗笠、梳妆、玉带”这几个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6.7.8.9: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每首儿童诗的主要内容。

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

出示课件10:

老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2.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四、识记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字指导。

1.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表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

出示课件11:

2.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预设:

(1)生字归类识字。

(2)加一加识字。如:艹+磨=蘑,艹+如=菇

(3)字理识字。如:爽

出示课件12.13: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所读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某个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墨染竿葫蘑菇”是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腾碎拨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墨腾和爽”:

出示课件14.15.16.17: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实物投影写得优秀的学生习字,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做法。

(设计意图:会写字先读后记,再书写,保证足够的时间书写,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水墨画说课稿 篇3

《童年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三、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

生:滑板车、积木、游泳……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四)品读课文。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

3.分析表述手法。(课件展示)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

(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

(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

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一笔画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其中抽象出点、线的过程,使学生对点、线有进一步的认识。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但首先要通过抽象化和理想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一笔画”的规律的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及勇于发表见解的好习惯。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

运用“一笔画”的规律正确地解决问题。难点

探究“一笔画”的规律。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多媒体展示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乐于接触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活动2 展示名数学家欧拉对七桥问题的建模

欧拉利用几何的抽象化和理想化来观察生活,建立了准确的数学模型。问题3 介绍三个新概念

介绍奇点、偶点、一笔画,充分理解概念,为下面探究规律做准备。活动4 活动探究

得出“一笔画”的规律。活动5 知识的拓宽与深化

用“一笔画”规律将七桥问题拓宽与深化。活动6 课堂练习

用“一笔画”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7 小结

体会将实际问题建模成数学问题,再由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活动8 布置作业

把知识巩固、发展、提高 课前准备

教具:电脑、课件、投影仪

学具:铅笔探究的图形。搜集运用一笔画规律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编成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展示问题引入新课

18世纪时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中有一条河,河的中间有两个小岛,河的两岸与两岛之间共建有七座桥(如图),当时小城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不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再回到出发点?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你愿意试一试吗?

二、分析:数学家欧拉知道了七桥问题他用四个点A、B、C、D分别表示小岛和岸,用七条线段表示七座桥,于是问题就成为如何“一笔画”出图中的图形? 通过故事的形式把问题引出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百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通过对七座桥的观察,在图上试走等活动,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同时也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推上了一个高潮。欧拉利用了几何的抽象化和理想化来观察生活,建立了准确的数学模型。在欧拉的眼中,在地图上一个城市是一个点。岛和陆地抽象成点,桥抽象成线,直线是笔直的,生活中没有完全精确的笔直线,这是理想化了,正因为数学的这种抽象,才使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特点。

问题的答案如何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三个新概念。①有奇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奇点。②有偶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偶点。如:

③一笔画指:

1、下笔后笔尖不能离开纸。

2、每条线都只能画一次而不能重复。

三、活动探究

下列图形中。请找出每个图的奇点个数,偶点个数。试一试哪些可以一笔画出,请填表,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理解一笔画②能否勇于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果它们能一笔画,必须从什么样的点出发?你得到了哪些结论?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探究的图形与表格。然后,学生动手画,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结果。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探究的图形与表格然后,学生动手、填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概念为下面探究规律做准备。奇点个数

偶点个数

能否一笔画

规律:①可以一笔画成的图形,与偶点个数无关,与奇点个数有关.其个数是0或2.②其中若奇点个数为0,可选任一个点做起点,且一笔画后可以回到出发点。若奇点个数为2,可选其中一个奇点做起点,而终点一定是另一个奇点,即一笔画后不可以回到出发点。

用你发现的规律,说一说七桥问题的答案? ①凡是“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还有一些“过路点”。有一条线进入过路点,必有一条线离开过路点,即对于过路点来说,“进”和“出”的线段总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对于过路点,和它们相连的线段总是偶数条。②对于起点和终点来说,如果它们不是同一点,那么和它们相连的线段就是奇数条,这时奇点有2个.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点,那么就没有奇点,即奇点个数为0.因为奇点个数为4,所以七桥问题不能一笔画,也就是说,不能不重复地走过所有的七座桥,再回到出发点。

四、知识的拓宽与深化 在七桥问题中,如果允许再架一座桥,能否不重复地一次走遍这八座桥?这座桥应架在哪里?请你试一试!

五、课堂练习

1、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能不能

使游人走遍每一条路不重复?入口和出口 又应设在哪儿?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以致用,把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又服务日常生活之中。在此设置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得到升华,同时也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2、甲乙两个邮递员去送信,两人同时出发以同样的速度走遍所有的街道,甲从A点出发,乙从B点出发,最后都回到邮局(C点)。如果要选择最短的线路,谁先回到邮局?

六、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

① 在探究七桥问题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谈谈你活动后的感受。

② 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七.课后作业

请你观察生活,设计一个运用“一笔画”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升华、提炼,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使双基进一步落实,数学思想得到提升,改进学生学习,感悟数学价值。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设计简要说明

《一笔画问题》是一个实验与探究的课题。这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实验,二是探究。所以在刚开始展示题目时,就让学生反复实验,最终仍是不能一次不重复地走过七座桥。然后,引出欧拉对七桥问题的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笔画”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接着是活动探究,这是本节课的首要重点。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打造,特意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图形与表格,为学生有效探究规律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手脚架”。学生在搜集、观察数据的同时,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表格、语言表示规律,培养归纳猜想的能力。

儿童画说课稿示范 篇5

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七册第6课,教学内容为《纸版画》,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它取材容易、工具简单、效果独特,具有强烈、明快、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局限。儿童纸版画从表现形式到最终效果,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通过纸版画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使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说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 我确定本课教学阶段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有底纸版画和无底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

2.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

3.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儿童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纸版画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时建议 1~2课时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画作品,启发学生,引出“纸版画”。

2.谈话:分析儿童纸版画同其他画种的不同,欣赏儿童纸版画作品。

3. 师生讨论关于纸版画的定义以及纸版画的特点、种类及版画的表现形式。 拼贴法:最常用,也是纸版画中最基础的一种表现方法。

刻线法:用硬笔在吹塑纸上用力刻下凹线,或根据需要将局部点凹下去,拓印后会产生点、线、面的阴刻效果。

揉纸法:将吹塑纸、牛皮纸、铜版纸等较厚的纸用力揉皱、卷压,然后展开压平,纸面上形成许多粗细不同的褶皱。

另外还有贴线法、撕揭法、折纸法、剪刻法??

4.让学生分析纸版画。

教师示范的纸版画的底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同样的材料,你还有哪些方法制作版画?在分析问题中,建构新的知识。

在生活中,你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版画?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再创作。

5.同学之间互相欣赏收集的制作材料。

制作材料丰富多彩,多用手去触摸这些材料。触摸这些材料,会感觉到不同的肌理,用这些材料来制作纸版画,印出来的作品效果会更加丰富有趣。

6.学生用手触摸老师的范作底版,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纸版画的待印底版是凹凸不平。

7.讨论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8.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互相交流,沟通情感,相互促进,一起来制作纸版画底版。培养创造力落实在细节里。

9.拓印:

除了油印以外,运用水粉颜料可以进行“粉印”。用毛笔将颜料平涂在底版上,用深色纸印出作品。拓印时注意纸版不能移动,以避免错位。可利用双面胶或小夹子等工具进行定位。

10.感受:出示纸版画需要的材料。

常用的材料有:卡纸、吹塑纸、瓦楞纸、棉线、纱布等,鼓励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废旧材料。

11.讨论:对比版画作品,学生自己总结。

好的版画必须做到的几点要求:

① 现的内容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

② 图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不同的要求。

③ 粉印版画”要注意色彩的明暗对比,“油印版画”要注意点、线、面的问题。

12.创作:

学生动手制作,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构思和创作。制作无底纸版画,拓印时注意底版不能移动,以避免错位。

13.评论:让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14.展览:互相欣赏、评论。

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纸版画制作步骤示意图和展示区。

让学生接触纸版画这种有趣的艺术形式,并且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肌理的材料进行制作,总之本课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在探索中解决问题。,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的第六课。在新课标的学习内容中,属于五大学习系列中的美术鉴赏模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画的分科和画种,即通过欣赏、解释、评价等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历史知识的积累。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高中生虽然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但是在欣赏过程中却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特色,感受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中国画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的作品,掌握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形成综合的审美感知体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深入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

难点: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五、说教学方法

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这就决定着学生要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法、联想法、交流合作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相关材料的搜集、预习本课知识点以及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提问导入

实物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并能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我会提问:

1。同学们知道以下这些绘画工具是画哪类绘画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吗?

2。你对中国画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我会做出总结,同时引出课题:《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所特有的工具是什么,以及中国有名的画家,比如顾恺之的人物画、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传授

在本环节,为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简单讲述中国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并提问:作品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比如表情、动作、用色等。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并讲述作者顾闳中创作此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原由,使本节课的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环节三:合作探究

最后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1、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2、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比较两幅作品在题材、画法、内容、墨色与笔法上的不同,更深层次的感受两幅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在交流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我会集中的去发现学生的亮点,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并寄予鼓励与肯定,对于思路受阻的学生我会进行引导。从建议性的评价出发,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四:总结评述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

中国画分类、中国画各个题材的艺术特色、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中国画的赏析方法。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结合欣赏与评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篇7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上一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闹新房四言八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