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油画说课稿件

2024-08-17

中国画与油画说课稿件(共8篇)

中国画与油画说课稿件 篇1

<<中国画与油画>>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探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画和油画》,我将采用五说的形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思路、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绘画是美术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东西方两大系统的绘画又是绘画中的璀璨明珠。本课主要对中国画和油画的特点进行了介绍,使学生能够通过美术语言的分析从理性上辨识国画和油画,从而能够用正确的观点来欣赏这两类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的独特美感。这对将来《回眸中国画》和《西方美术中的色彩》两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进一步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主动地探究对中国画和油画的绘画语言获得一定的了解。

2.对产生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原因有初步的感悟,为以后进一步的思考埋下种子。

3.树立正确地欣赏观念,不以单纯的象与不象来评价作品优劣。不以狄狭隘的审美观来看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中国画和油画的绘画语言的初步了解。教学难点:导致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思路

欣赏课是很多老师都不愿触及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形式过于单调,容易造成知识灌输,学生的主动性不如实践性的课程容易被调动。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上好欣赏课的重要一环。

首先从形式上尽量新颖别致,使学生从步入课堂起就有一种新鲜感。我把教室作了较大调整,把桌椅摆在教室两侧,成对垒之势。决定让他们来一次关于中西绘画谁更美的辩论,在辩论中增进了解。其次,尽管知识性较强,但只要加以引导,还是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取结果的,因此,我想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大家在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中国画和油画的语言特点,绝不搞成自己的一言堂。

三、说教法

要充分体现老师“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控制课堂的气

氛,把握课程的节奏。在本课中,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挑起辩论气氛,使大家投入到探究油画和国画究竟哪一个更美,实际上是迫使大 家发现国画和油画的区别。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为了让大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画和油画都很美。

四、说学法

鼓励学生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止课堂枯燥、成为老师一言堂,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益。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全方位的投入到教学程序中去,下面我就详细叙述一下我的教学程序,与大家交流探讨!

五、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艺术特点

(三)、画面效果

(四)、画面空间

(五)、其他

(六)、小结

(一)、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知道大家觉得今天的教室很奇怪,我们怎么坐呢?不要着急,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好好欣赏屏幕上的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画种,并说明为什么喜欢?然后我数1·2·3,喜欢中国画的坐到左边,喜欢油画的坐到右边!” 由于称对垒式 的格局,大家很快进入了一种辩论的状态,这也正是我想要的,还有什么能比辩论更能激起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呢?于是进入第二环节 :

(二)、艺术特点

接着要求学生欣赏《八十七神仙卷》、《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拾穗者》等大量图片,要求他们利用学过的《用线条表现》、《色彩的联想》、《色彩的感受》等的知识,还可以挖掘更深,为自己的辩方找充分的论据。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学生很轻易地注意到国画线条的美、油画色彩的鲜艳等特点。但是在他们心里,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的,我会带着大家欣赏课本中的《水木清华》,引用大画家齐白石说过的一句话,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形神兼备”,同时还强调笔墨变化。他们在找论据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不同时期的人们喜欢的东西不一样。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画面效果

欣赏《花篮图》和《水果篮》等,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油画和国画一样都追求细腻逼真的效果,所不同是的油画注重光源的表现,有强烈的立体感,而国画也有生动真实地表现,可它往往不交代光源的来向。到底是国画美还是油画美?学生争论很激烈,这时我引用课本潘天寿的一句话,说明不管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绘画都很了不起,国

画和油画就像是两棵不同的树上开的不同的花,都很美却美的不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热爱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的画才是好的,要学会欣赏多样的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接着我把 学生带到了《清明上河图》和《林间小道》,继续探究国画和油画的画面空间即第四环节

(四)、画面空间

我用动画播放《清明上河图》由乡村野景——码头——虹桥—— 十字路口——城门外——汴梁城内的一幅幅景象,《林荫小道》由小到大的画面,学生自然的就注意到了国画是散点透视表现的空间大,油画是焦点透视表现的空间小。它们之间区别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其它的即第五环节

(五)、其它

我用大屏幕展示工具和颜料,并展示国画和油画已经装裱好的作品,了解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工具材料不同,而且还受政治、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的西方绘画各有特点,并形成两大体系。

通过辩论,同学们感觉有很大的收获,这时我要求学生w完成课堂练习,同时可以回忆一下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后就是第六

环节了即

(六)、小结

师模仿齐白石和丢勒的语言,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展开交流,自 由发散思维,好像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交谈。课堂气氛再次达到了高潮,本节的内容也得到了巩固。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画和油画》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花鸟画说课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世界画坛。本课教学内容体现学生“造型与表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体验、教师示范、学生创作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生宣纸、毛笔、墨、彩以及水的性能,尝试侧锋、中锋、浓墨、淡墨的用笔方法,初步了解我国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花鸟画艺术形式,感受花鸟画创作的乐趣。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中国写意画的笔墨基础,对于中国画独特的作画工具和技法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流程

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回忆体验,感受生活——教师示范,直观体验——学生创作 巡回辅导——作业讲评 促进交流——拓展提升 升华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欣赏写意花鸟画作品,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基本特点和笔墨技法,感受笔墨的情趣。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笔墨技法,体验笔墨的情趣,尝试绘制一幅花鸟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学习中国花鸟画,感受中国画独有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难点:用笔墨造型的方法,绘制一幅花鸟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绘画工具有什么不同?学生会马上回答,今天所用的工具是毛笔、墨、宣纸„„是国画课需要的材料,我会接着提问,你了解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国画知识?学生会说我们学过中锋、侧锋。(板书)这是我们学过的笔法。有的学生还会说我们还知道墨色变化。(板书)这是墨法——焦浓重淡清。

课件出示墨色图片,同学们,这焦浓重淡清五色究竟是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在你们的宣纸上试一试?让学生在笔墨体验的过程中,复习四年级所学习的国画知识。

随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用中锋、侧锋,用不同的墨色变化来创作一幅写意花鸟画。——出示课题。

我认为这个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温习中国画笔墨基本技法,将学生带入花鸟画的艺术殿堂。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前,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于中国花鸟画大师的绘画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请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研究确立了本组内的探究主题,并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各小组将他们收集的资料融合在我的课件中,在学生小组汇报交流的时候,我会播放相应小组收集的资料予以配合。学生的资料介绍始终围绕大师作品的用笔用墨技法。例如:第一小组查阅的是齐白石大师,通过他们的资料分析,使所有同学了解到齐白石老人的绘画特点。

我认为小组合作教学,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许多有关于国画大师的绘画特色,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回忆交流,感受生活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国画大师之所以能画出这些传神的花鸟画作品,除了他们拥有纯熟的笔墨技法之外,还因为他们都善于观察生活,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生活中花鸟的美呢?你是在哪里观察到的呢?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吧。在交流过程中,我的课件中会播放一些生活中花鸟的图片,给学生启发。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美术教学中感受生活的美,使他们明白美始终来源于生活。拓展学生创作空间。

(四)教师示范,直观体验

刚刚我们同学说的都不错,看来大家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也发现了生活中花鸟的美丽,而且我还要用中国画的工具将它表现在扇面中。

画之前,我想让同学们帮帮我,我这里有两张扇面图,你觉得哪种构图方式更理想一些?学生会做出判断。我们之前都学习过黄金分割,所以构图布局上,我们要注意,合理的构图,会使我们的画面更生动!好,下面就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表现的? 同学们,我表现的是什么?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我的画面中都用哪些笔法?学生会发现中锋、侧锋。我是怎样运用的?中锋画的柳枝、鸟的羽毛;侧锋表现的鸟的头、身体、翅膀。看,虽然都是中锋画出的线有的干、有的润。有的行笔快有的行笔慢,有的流畅有的顿挫。这样可以使画面变化丰富。画面中的墨色有什么不同?墨色变化丰富是写意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随着我们笔上墨和水的比例不同,画面效果也是会千变万化的。

大家看,寥寥数笔、落墨不多,却可以把生活中的花鸟表现的这么形象生动,这就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魅力所在。而且中国画还讲究诗书画印于一体,所以我们还可以像图片中这样,(出示课件)给画面题上字,落上款,这样一幅完整的花鸟画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教师的直观示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写意花鸟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在引导学生分析教师示范作品的同时,解决了本课重难点。直观、明确。

同学们,我看到大家脸上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表情,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笔墨带给我们的情趣吧!课件出——一起来体验笔墨带给我们的情趣吧。

布置作业要求: 作业小超市:

1请你尝试用笔墨的变化来创作一幅花鸟画作品,让画面尽可能完整一些。2.请你临摹一幅花鸟画作品,感受大师的笔墨技法。课件出——友情提示

请大家在绘画过程中,注意室内卫生的保持。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学生创作 巡回辅导(随机播放情趣花鸟画作品和音乐)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巡回辅导,对优秀的作业及时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而在此同时,我的课件会播放许多有情趣的花鸟画作品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绘画空间。

我认为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件巡回播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启发,优美的音乐能够更好地给学生营造一种创作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作品的呈现。

(六)作业讲评 促进交流

同学们在欣赏了一场视觉盛宴后,我们也来举办一个小画展。

学生们将作品悬挂在黑板上,进行欣赏、评价。引导学生从绘画的情趣,用笔用墨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花鸟画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提升 升华体验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体验了中国花鸟画笔墨的神奇,你们心情怎么样?课后回家,向你的爸爸妈妈分享一下你们的收获吧,相信他们一定会向我一样,为你们感到骄傲!

装饰画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四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所学的装饰画是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成的,如:碎布、纸、旧毛线、包装盒等等。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装饰画,既能做到物以致用,又达到美观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了本课的主旨:变废为宝,因材施艺。这一课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为下一单元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埋下了伏笔。

2、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培养学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思想品德。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特点和材料带来的装饰美感。

能力目标:掌握拼贴装饰画的表现技法,合理利用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定的教学目标,特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本课的重点:装饰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本课的难点:发现材料的美感,巧妙的选材,合理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动物、花木、人物、房子等形象较感兴趣,同学们乐于学习交流。但对形和色的搭配组合能力却有限,缺乏运用不同废旧材料综合地进行个性化表现。在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引导,激励同学巧妙构思,勇于创新。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意识,我采用以下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直观欣赏分析法: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制成的装饰画,和学生一起欣赏和试着分析其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独特的美感。培养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并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了解装饰画对居室环境的美化效果。

启发思路法:学生展示自已收集的材料,启发他们大胆构思,这些材料如何在装饰画中形成点、线、面的利用,充份发挥学生想象,并结合课本范图讲解,提高学生创作装饰画的兴趣。

这样多法并用,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2、学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这一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法:根据自己创作需要,相互交换或共用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发挥互助的友谊,使学习气氛更浓厚,设计构思更完整,创作速度更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生:剪刀、刻刀、胶水、布料、纸料、毛线、装裱纸板等材料。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导入、讲授新课、动手创作、展示评价、小结五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摆放不同类型的装饰画作品的居室,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请同学谈谈这些作品在居室里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学生纷纷回答有美化环境、填补空白、画龙点睛、渲染气氛、体现主人品味等作用。教师总结并板书本课的课题《装点我的居室——装饰画》

本环节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欣赏精彩的图片感受装饰作品的独特魅力,理解装饰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装饰画的特点

课件展示装饰画图片和一些写实性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从构图、造型、色彩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比较装饰画作品和其他绘画作品,你们能看出来装饰画与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吗?装饰画的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装饰画是具有装饰性的美术作品,和其他绘画不同,装饰画不仅可以画,也可以运用多种材料来完成。

板书装饰画的特点:构图自由;造型平面;色彩主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总结能力。

2、材料的美感

欣赏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材料运用中的特殊美感,总结作品中是如何通过材料的巧妙运用,来突出装饰画的表现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来讨论适合做出什么样的装饰画,是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并试着将这些材料拼一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材料,说出想利用这些材料做什么。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材料,尝试创作,引导学生去发现材料的不同特点并进行创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材料带来的独特美感,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研究和发现美、创造美。

3、装饰画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范画,重点强调选材要根据构思构图来确定材料的颜色、纹理、质感等,让学生注意教师在因材施艺方面是怎样合理利用材料的特点的。用最简便的手法巧妙用料,点线面编排组合,注意前后层次,粘贴要干净平整,基本表现技法有:剪、折、撕、搓、并列、排序、重叠等。

讲解并板书拼贴装饰画的制作步骤:构思、构图、制作、整理。

通过观察分析教师的装饰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用废旧材料创作装饰画的基本知识和拼贴的技法。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动手创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收集到的废旧材料的特点进行创作一幅拼贴装饰画,注意体现材料的肌理特点、色彩特点。

师讲述作业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达到简练、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创作抽象画面效果,只要达到装饰画的效果就是一幅美的作品。要求学生要放开思路、不要拘泥于写实、具象。强调要自由表现,大胆创造。提示学生使用剪刀、刻刀时注意安全。

在课堂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并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

(四)展示评价

班级画展:组代表将完成的装饰画摆放在讲台上,以讲解的形式谈谈选用材料的美感所在及巧妙合理运用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意见甚至争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师生共评作业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教师注重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对于美术作业,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自信心。

(五)课后拓展

《装饰画》这课培养了大家的创作技巧,又使我们身边增添了小环保者,用你们的大胆设想美化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居室增添更有趣的装饰品。同学们课外多制作,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装饰画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既有意义又增进情感,并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现在我们提倡低碳生活,而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装饰品,就是低碳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表现。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整合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景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美就在身边。

六、板书设计

课题 装饰画

构图:自由

(一)装饰画的特点:造型:平面

色彩:主观

(二)材料的美感:纸材、布头、线材、叶画、综合

(三)制作步骤:

构思——起稿——粘贴——整理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了解制作要求,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

七、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材料准备充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美,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去创造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了制作装饰画,通过展示评价,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喜欢上美术课,也更加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一笔画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其中抽象出点、线的过程,使学生对点、线有进一步的认识。数学思想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但首先要通过抽象化和理想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一笔画”的规律的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及勇于发表见解的好习惯。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

运用“一笔画”的规律正确地解决问题。难点

探究“一笔画”的规律。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多媒体展示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乐于接触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活动2 展示名数学家欧拉对七桥问题的建模

欧拉利用几何的抽象化和理想化来观察生活,建立了准确的数学模型。问题3 介绍三个新概念

介绍奇点、偶点、一笔画,充分理解概念,为下面探究规律做准备。活动4 活动探究

得出“一笔画”的规律。活动5 知识的拓宽与深化

用“一笔画”规律将七桥问题拓宽与深化。活动6 课堂练习

用“一笔画”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7 小结

体会将实际问题建模成数学问题,再由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活动8 布置作业

把知识巩固、发展、提高 课前准备

教具:电脑、课件、投影仪

学具:铅笔探究的图形。搜集运用一笔画规律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编成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展示问题引入新课

18世纪时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中有一条河,河的中间有两个小岛,河的两岸与两岛之间共建有七座桥(如图),当时小城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一个人怎样才能不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再回到出发点?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你愿意试一试吗?

二、分析:数学家欧拉知道了七桥问题他用四个点A、B、C、D分别表示小岛和岸,用七条线段表示七座桥,于是问题就成为如何“一笔画”出图中的图形? 通过故事的形式把问题引出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百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通过对七座桥的观察,在图上试走等活动,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同时也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推上了一个高潮。欧拉利用了几何的抽象化和理想化来观察生活,建立了准确的数学模型。在欧拉的眼中,在地图上一个城市是一个点。岛和陆地抽象成点,桥抽象成线,直线是笔直的,生活中没有完全精确的笔直线,这是理想化了,正因为数学的这种抽象,才使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特点。

问题的答案如何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三个新概念。①有奇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奇点。②有偶数条边相连的点叫偶点。如:

③一笔画指:

1、下笔后笔尖不能离开纸。

2、每条线都只能画一次而不能重复。

三、活动探究

下列图形中。请找出每个图的奇点个数,偶点个数。试一试哪些可以一笔画出,请填表,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理解一笔画②能否勇于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果它们能一笔画,必须从什么样的点出发?你得到了哪些结论?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探究的图形与表格。然后,学生动手画,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结果。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探究的图形与表格然后,学生动手、填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三个概念为下面探究规律做准备。奇点个数

偶点个数

能否一笔画

规律:①可以一笔画成的图形,与偶点个数无关,与奇点个数有关.其个数是0或2.②其中若奇点个数为0,可选任一个点做起点,且一笔画后可以回到出发点。若奇点个数为2,可选其中一个奇点做起点,而终点一定是另一个奇点,即一笔画后不可以回到出发点。

用你发现的规律,说一说七桥问题的答案? ①凡是“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还有一些“过路点”。有一条线进入过路点,必有一条线离开过路点,即对于过路点来说,“进”和“出”的线段总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对于过路点,和它们相连的线段总是偶数条。②对于起点和终点来说,如果它们不是同一点,那么和它们相连的线段就是奇数条,这时奇点有2个.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点,那么就没有奇点,即奇点个数为0.因为奇点个数为4,所以七桥问题不能一笔画,也就是说,不能不重复地走过所有的七座桥,再回到出发点。

四、知识的拓宽与深化 在七桥问题中,如果允许再架一座桥,能否不重复地一次走遍这八座桥?这座桥应架在哪里?请你试一试!

五、课堂练习

1、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能不能

使游人走遍每一条路不重复?入口和出口 又应设在哪儿?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以致用,把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又服务日常生活之中。在此设置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得到升华,同时也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2、甲乙两个邮递员去送信,两人同时出发以同样的速度走遍所有的街道,甲从A点出发,乙从B点出发,最后都回到邮局(C点)。如果要选择最短的线路,谁先回到邮局?

六、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

① 在探究七桥问题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谈谈你活动后的感受。

② 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七.课后作业

请你观察生活,设计一个运用“一笔画”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升华、提炼,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使双基进一步落实,数学思想得到提升,改进学生学习,感悟数学价值。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设计简要说明

《一笔画问题》是一个实验与探究的课题。这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实验,二是探究。所以在刚开始展示题目时,就让学生反复实验,最终仍是不能一次不重复地走过七座桥。然后,引出欧拉对七桥问题的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笔画”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接着是活动探究,这是本节课的首要重点。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打造,特意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图形与表格,为学生有效探究规律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手脚架”。学生在搜集、观察数据的同时,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表格、语言表示规律,培养归纳猜想的能力。

有多少粘贴画说课稿 篇5

《有多少“粘贴画”》说课稿大家好: 这节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有多少“粘贴画”》。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 6 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 知的思想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1、编制 6 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 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一、说教法: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他们已经历了几次编写 口诀的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写乘法口诀,有了 初步了解.所以在教 6 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习方式,由学 生独立探索的学习,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在书上填写,并进行相互交流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 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 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 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让学生自由估计粘贴画的数量。(教学意图:估算是低年级小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教师注重学生 估算意识的培养。)

1、说一说。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一排一排地数一数,好吗?一排有几个? 生:一排 6 个。师:也可以说有多少个 6?。生:1 个 6。师:对了,那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1 个 6 的乘法算式 是什么? 生:1 乘 6。师:那口诀是? 2 生:一六得六。师:两排有多少个?也可以说有多少个 6?请同学回答 2 个 6 的 乘法算式是什么?再请同学回答 2 乘 6 的口诀是?(教学意图:教师采用“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和解题思路,为下面学习其他几句口诀打基础。)师:3 排呢,4 排呢…… 请学生把书本 72 页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试一试。(1)学生尝试写算式、编口诀,老师巡视指导.(2)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学生汇报,交流。(3)课件出示完整口诀。(4)请同学们齐读口诀两遍。(教学意图:根据前面编口诀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让学生运 用迁移的原理编写出后面的口诀。)

3、找规律、想一想: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6 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请看 2×6 =12 这一句,它比前一句 1×6=6 的得数多了多少? 生:多了 6。师:那也得出了结论: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6。再指导学生观察其它口诀的得数都比前一句多了 6。(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寻找记忆口决的不同途 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3

4、记忆 6 的乘法口诀。(1)请同学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由轻声读一读、背一背口诀。(2)师生对口令。(师说上半句,生答下半句)(教学意图:形式多样的记忆是枯燥无味的口诀变得活泼、有趣,并 且学生之间有竟争力,师生的共同参与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练习1.算一算(P73 第 1 题)(1)谁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2)学生独立填写表格。2.想一想,算一算(P73 第 4 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2)请个别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五:全课小结 请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概 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有多少粘贴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的第1课时6的乘法口诀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并能熟练背诵2-5的乘法口诀。同时本节课也是学生接下来学习7、8、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体会估算的方法,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2-5的乘法口诀,并经历过编制口记诀的过程。本课设计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粘贴画等。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一开始,用课件出示青蛙图片,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喜欢吗?老师这些粘贴画是送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加油!

你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大概有多少粘贴画吗?让我们估一估,一共有多少粘贴画吧。请举手抢答。

本环节设计首先用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采用估算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再结合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主要有两部分的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编制口诀。

在这一部分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了2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所以在教学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老师在这一部分只起到引导作用,用“同学们,要很快数出有多少“粘贴画”,你有什么高招吗?”“我们来共同一排一排地数一数,一排有几个?怎样列式?”“2排呢?怎样列式?”“3排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板书6的乘法算式及口诀)

2、引导学生梳理并记忆口诀。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首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口诀,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接下来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再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在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时,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教学,我在设计时将练习分为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展性综合练习三步。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第一步是针对性练习,利用同学们记忆口诀时找到的规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解决书本P72页想一想的问题:6×8=6×7+口=6×9-口。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口诀。

第二步基本练习完成书本P72第一题表格题(本题课件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接下来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下会感到疲劳,只有受到新鲜生动的刺激,才能再一次引起他们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我将基本练习中的第二题口算练习溶于打气球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步拓展性综合练习数方格,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数去算,并由老师引导出能算地最迅速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四、总结评价

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并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来说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老师的粘贴画吧!

这一环节用学生互评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的作业:数学课堂作业

本课预期达到的效果是:课堂上所有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后9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背诵6的乘法口诀,70%以上的学生能灵活应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各种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师:前边我们已经学习过了2、3、4、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对口令:三五()

二三()

四五()二七()

五六()三四()

二九()四八()

小朋友们回答的真不错!老师还带来了几道题,你会快速抢答吗?老师有个要求,如果这个小朋友回答对了,请全班同学读出算式,并说出口诀。口答:2×5= 6×4= 7×3= 5×6= 4×8= 2×6= 9×3= 3×6=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边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 老师带来了一些特别的算式,你会算吗?(1人回答)

提问:说一说你怎么数得这么快?发现了什么?(出示)前一个算式得数加上6就是后一个算式得数 师说:比如12+6=18 18+6=24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小朋友算数时用了6的乘法口诀,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

二、新课引入探究新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猜一猜它是谁呢?你能马上数出这里有多少只青蛙吗?(生回答)。

好,你估计的很准确。掌声鼓励。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

2、(出示1排青蛙)

(1)师问: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几个6呢?乘法算式是什么?(1×6=6)(2)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口诀是什么呢?(出示2排青蛙)

(1)师问:现在是几个6呢?谁来说,怎样列乘法算式?口诀呢?评价:(2)问:你是怎样算出结果是12?(学生说:数的、6+6=12或2×6=12)小朋友回答的很好!(出示3排青蛙)

(1)师:图中有几个6,怎样列式?口诀是什么?

(2)你是怎样算出结果是18?提问2人(生:3×6=18 12+6=18)

秋天的图画说课稿 篇6

(3.教材简析)《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场景。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给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提供了极好的训练点。

(4.学情分析)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班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根据班级的特点对教学做相应的变动。

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我班的学生已经能够自觉预习课文,愿意大声朗读,能主动探究识记生字的方法,并且有了初步质疑、释疑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刚积累《识字1》中有关秋天的词语,对秋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学习,需要老师不断地用各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感悟到是勤劳的人们使秋天更美丽。

⑶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

(6.教学重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秋天的美好。

(7.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以“看、读、说、写”为教学主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运用“观察和语言”两种迁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秋天,观察秋天,表达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我重点说说这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走近美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于是,课的一开始,我出示几张有关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在学生猜出是秋天以后,我又出示一系列秋景图,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置身于美景面前,在教师为其营造的美丽秋天意境中,拉近与课文的距离,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奠定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识美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可以说,识字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本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的美,然后,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

1.以个人读、齐读、赛读等方式认读生字并组词,使学生对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有个整体的认识。2、对对碰。在学习生字“颊”时,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趣味对对碰,我来碰一碰,‘夹’和‘页’一碰,颊颊。”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2、编顺口溜。我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劳”:戴草帽,花力气,去劳动。记忆“图”字,则可以说:框住冬天就是图。对于“燃”,就可说成:突然起火,燃燃燃。3、给字配画。生字“梨”和“粱”笔画比较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我出示相应的图画,再结合分结构讲解,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4、适时书写。在指导学生识记本课生字的同时,我适时插入“波”“浪”两个生字的写字教学。这两个字同偏旁,同结构,而且都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写一写。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秋天之美,也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字之美,于无形中受到了双重美的感染。

三、品读美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最好能读出感情。为了达成阅读教学的这一重要要求,我分了三步来实施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然后采取开火车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一人读一句,注意字音,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

第二步:以分小组的朗读方式,每个人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成员听,然后每个小组选出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这一次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互相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直至把课文读通顺,流畅。第三步:老师范读课文并提问:1、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原因。

多种形式的朗读使文字转化成画面,将学生带人文字所描述的意境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喜庆之美。

四、徜徉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秋天的美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如何将这种感觉深化,并在其中渗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徜徉在如画的秋天美景中。

1、读与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看图读文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句式规律,也能轻松地理解句意。于是,我又设计了比较句子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懂得如何把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最后,我提出要求:你能像这样仿写一句话吗?如此一来,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在语言训练中更加透彻了。

2、读与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学生还沉浸在美丽的秋天里时,我提出问题: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勤劳的人们是指哪些人呢?你觉得大雁的回答对吗?然后,让学生以读促思,借思悟文,并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答案。

3、读与说结合

如果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当学生思考“谁使秋天这样美丽?”时,我指导朗读文中的重点句,然后转换角色,以梨树、苹果、稻海、高粱的语气来说一说。最后还以其

他事物的语气说一说。

在以上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徜徉在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丰富美

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光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因此,在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板书就应该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窗口”,“主阵地”,学生能否攻下知识的堡垒,板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我主要以文中的重点句为主,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答案为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篇7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詹天佑》说课稿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北师大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科学的精神。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在以往多年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詹天佑的优秀品质。今天我教学本文时,除了以上内容要点,我还关注了詹天佑的科学精神——实证、实践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但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和作品有关时代背景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的爱国精神和“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型铁路”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难以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阻挠、要挟、轻蔑、毅然、勉励、藐视、赞叹不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快速阅读文章,用“圈画关键字”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段概貌;

过程和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深入实际、严谨踏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深入实际、严谨踏实、勇于创新精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圈画关键字法,梳理文章内容;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

创设情境法;

探究、实践法;

引导法;

演示法;

六、说学法

与教法相结合,学生将采用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读中悟情;

小组合作探究法;

动手实践法

七、说教具、学具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我给出几个探究点,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去探究。

投影:(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标出关键词。(杰出、爱国)

(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

这件事的?

(3)詹天佑有没有完成了任务?

【设计意图:教学本文时,我没有用细碎的讲解来牵制学生,而用纲领性的问题贯穿整篇文章,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去探究,让学生快速了解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读品味,感悟品质

<第一环节>联系时代背景,体会爱国精神。

1、爱国是詹天佑的魂,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出詹天佑爱国精神的句子。【课件出示】: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抓住关键词“毅然”,引学生理解“毅然”。

3、引导学生在理解“毅然”的基础上,读出詹天佑的坚决,毫不犹豫。

4、理解到此处还不够,我还要求学生细读第2、3自然段,然后围绕“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领悟。

第一步:学生细读全段,找出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第二步:在理解以上词语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阻挠的?阻挠不行就要挟,怎样要挟的?目的是什么?嘲笑什么?

教师引导: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愤怒,我们屈辱,我们担忧。我们的愤怒,也曾经是詹天佑的愤怒;我们的屈辱,更是詹天佑当时的屈辱;我们的担忧,也正是詹天佑的担忧。但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第三步: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学生试读。

第四步:全班交流,并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这样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语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品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环节>多种方法解读修路过程,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情怀

1、学生快速阅读修筑铁路的过程,边读边画边想,并用文中的词语给每个自然段标一个小标题。【课件出示】: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设计意图】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动脑思考,通过抓住

关键字词,取其精髓,了解段落主要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在书上标出。读到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交流:

【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

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引导学生辨析“周密”和“精密”,抓住“精密”一词,体会詹天佑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和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的工作作风。

B、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通过詹天佑的语言体会他严瑾的工作态度。

C、创设情境: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在下列场合会怎样勉励工作人员呢?顺势引读,读出不同的感情:【课件出示】

①如果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说:

②如果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说:

③如果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说:

【做】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抓住“亲自、始终坚持、请教当地的农民”等重点词语谈体会。通过詹天佑的行动,体会他认真、吃苦、身先士卒、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

【课件出示】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学生练习朗读。通过想象詹天佑工作的场景,说说对詹天佑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想】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抓住“一定”一词,引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读出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进一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以“读”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和爱国精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习“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1)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画出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草图。

③【课件出示】开凿隧道图,引导讨论: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在讨论中,学生深深体会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难点,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争辩中明理。,教师不需多讲,学生就自会明白了。】

(2)演一演,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再思考:①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②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中怎么上坡?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火车爬坡的过程。然后,我让学生用笔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

③引导学生帮助詹天佑出谋划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在合作探究中,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师小结: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的设计,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板书:创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演示,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启发想象,学生始终处于主动位置上,思维也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发展,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而且体会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超人智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三环节>引导想像,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藐视”“赞叹不已”。

(2)引导学生发现产生这种重大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的自豪感。

(3)反复地朗读这一段,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4)引导想像:如今,当游览中国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的铜像,看到京张铁路这一伟大工程,都会赞叹不已,他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尽情地赞叹吧!

【设计意图:这样扩散学生的思维,展开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的确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三、感悟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

1、学生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利用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人物日记,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拓展迁移到习作中,拓展到生活中,形成“阅读——习作——”三者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九、评价与思考

本课着力于下面四方面的训练:一是训练语言。着眼于“篇”,抓住课

上一篇:市长在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