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汇编(通用7篇)
中考说明文汇编 篇1
中考激励标语口号精选汇编合集
面对又一年的中考,爱拼才会赢,相信自己,加油!下面是由东星资源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激励标语口号精选汇编合集,更多优秀文章尽在东星资源网,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激励标语口号一
1、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2、爱拼才会赢,相信自己。
3、人难我也难,我不畏难;人易我也易,我不大意。
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5、细节决定成败,天道酬勤。
6、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7、不经三思不求教,不动笔墨不读书。
8、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9、背水一战,冲刺中考。
10、提高自己中考,决胜中考,改变人生。
11、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12、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14、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15、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16、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拼搏一年,天高地阔。
17、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8、今日浪费一分钟,来日后悔一辈子。
19、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20、决战中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中考激励标语口号二
1、冲刺百日,百日冲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争分夺秒,鏖战百日,百日冲刺,成功在望。
3、成功在你脚下,未来在你手中。
4、立志才有梦想;明理才会做人;拼搏才更精彩。
5、同一个梦想,同一份汗水。
6、成功是对执著者的一种馈赠,失败是对追求者的一种考验。
7、人生如梦,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能想。
8、金鸡报春,志士嗟日短,争分夺秒,努力实现大跨越;战鼓催阵。
9、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0、勤在寒窗苦读时,乐在金榜题名后。
11、人不可有傲态,但不可无傲骨。
12、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
13、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14、冲刺高考,决胜未来。
15、初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16、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17、不放过每一点疏漏,不放弃每一分希望。
18、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题名待日归。
19、十年寒窗磨利剑,六月沙场试锋芒。
20、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21、三班一班,斗志不短,百日奋斗,绝不偷懒。
22、奋斗百日,绝不偷懒。
2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24、挥洒今朝汗水、创造明日辉煌。
25、争分夺秒,鏖战百日,走向成功,共创辉煌。
26、百日拼搏,一朝圆梦。捷报飞传,名题金榜。
27、都准备好了,我还怕什么?
28、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29、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憾。
30、中考已临近,只要努力一点,就能看见胜利女神的微笑。
31、一腔热血备中考,满腹经纶方成功。
32、百炼成钢、百日留芳、拼搏进取、共创辉煌。
33、十年寒窗、决战今朝、勤学苦练、我必成功。
34、练习就是中考,中考就是练习!
35、用勤奋弥补先天不足,让拼搏开辟后天之路。
36、百日积淀,百日辉煌。
37、初三时代,八班最帅,团结友爱,样样厉害!
38、三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他朝问鼎时!
39、立志苦干100天,卧薪尝胆、呕心沥血。
40、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
41、心若在,梦就在,只要做,就能行。
42、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43、风起云涌,出水蛟龙,独我九班,傲视群雄。
44、三年磨一剑,九班铸辉煌!
45、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保证!
46、初三一班,斗志不短,百日奋斗,不惧险难。
47、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48、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49、霸气盈胸,高山有顶我为峰;豪情壮志,乾坤朗朗我称雄。
50、拿下中考,我时刻准备着!
中考激励标语口号三
1、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2、学贵有恒,务实上进。
3、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4、严实活新,勤奋进取。
5、人生彩排,每一天现场直播。
6、功崇惟志,业广为勤。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命运自己主宰,奇迹自己创造。
9、文明勤恳,竞争超出。
10、短暂辛苦,终身幸福。
11、立志欲坚不欲锐,在久不在速。
1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3、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朝。
14、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为止。
1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6、信心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17、文明有礼刻苦勤奋,只争朝夕做到。
18、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19、精细不做假,财会我当家。
20、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21、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2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2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忍耐一分期待,就可能握住十分的收获。
25、自信自律,求实创新。
26、要争就能赢,要拼才能赢。
27、同舟共济,劈浪向前。
28、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29、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30、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中考说明文汇编 篇2
一、找准说明的对象, 把握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这在阅读文题和文章后, 一般是不难看出的。被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呢?当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 概括时尽量从原文中找出总写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没有, 则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一般说来, 可分四个步骤:
1. 整体阅读
浏览全文, 了解材料内容, 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说明文专业性很强, 专业术语平时也很少见到, 面对这些陌生的词语, 没有必要手无足措, 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 只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分解阅读
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 要反复阅读, 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 把信息储存于大脑, 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 不能心浮气躁, 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是答题之大忌。
3. 审明题干
细读题干, 明确命题者的要求, 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 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错, 则处于被动,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 对题分析。
(2) 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 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 分析异同, 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和语句, 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明确说明的顺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所以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形式, 或从内到外,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 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 逻辑顺序, 也成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 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征时, 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 再介绍大桥、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 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 再列举海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 因此, 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 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下定义
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定的说明。这种说明文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自养”和“异养”以及“光合作用”进行了定义。
2. 举例子
为了清楚地说明道理, 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例子。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 作比较
通过事物的比较, 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如《苏州园林》把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作比较, 从而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
4. 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 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说明沙漠对人们的危害时, 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风沙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比喻为“游击战”和“阵地战”。
5. 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 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 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 (食盐) ;有63.7亿吨氯化钙……”
说明的方法很多, 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 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 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对于其他几种说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说明语言, 体会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主要是准确。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副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使用上。因此,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就要抓住这些词语, 分析它们如何恰如其分、准确严密地进行说明的。同其他文体相比, 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 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如《向沙漠进军》中说, 经过治理, 已有一部分沙丘长出了草皮和灌木, 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 “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 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的“过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 而是砍伐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 不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硬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 语言风格可以平实, 也可以生动。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 《看云识天气》属生动说明, 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无论采用哪种语言, 都必须准确。
五、结合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理解
阅读说明文, 有时还要将课文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结合起来。或用文中介绍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对文中知识的理解与看法。解答这类题, 既要注意与文中内容的联系,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说明文汇编 篇3
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单词中选出适当的词,并用其正确的语言形式填在标有题号的空白处,使语意通顺、完整。(每空一词且每个单词只能用一次)
■
My teachers thought I was the worst stu-
dent. My family also had the 11 thought as my teachers.
When I was going to give up my study, a new teacher, Miss White came to our school. She was young, 12 and knowledgeable (知识渊博的).
One day, I was sitting alone in my 13 , Miss White came up to me and talked to me happily. Soon her smile swept away my unhappiness.
“Do you think I can go to college?” I didn’t 14 why I asked such a question. I thought she must say“no”. 15 everyone else said so. But she said, “Dear, you can do
16 you want. Just try, and you’ll get closer to success. I believe you are the best!”
I was touched 17 by her words. I decided to study hard. From then on, we became good 18 . She often helped me with my study in her free time.
In the end, I 19 well in my studies and went to a good college. Miss White is an angel(天使). Her words have kept me going forward. She helped me to see that I am special and can be 20 in life.
【江西省2011】 (B)请先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方框内所给的词中选出最恰当的10个,用其适当形式填空,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每个词限用一次。(每小题1分)
■
Proving Them Wrong!
I’m John Wood, a doctor at a famous Boston hospital.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high school, I found biology very 56 . My report cards always said things like “must study harder” or “John shouldn’t choose science 57 .” It was really terrible for 58 who had always dreamed of becoming a doctor. I lost confidence, so I left high school at sixteen and 59 working at a supermarket.
One evening I saw a documentary about Albert Einstei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ary, Einstein had done really 60 at school. I began to think that Einstein could 61 , then I may have a chance, too. I didn’t want to leave my job, 62 I decided to go to night school to finish high school. Two years later, I went to a 63 university.
I’ve often thought I should contact the
64 the Einstein documentary and 65 him. As for the biology teacher, I might contact her, too, one day—but not to thank her!
【2011清远】 Ⅵ. 短文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的12个词或词组中选出10个词或词组,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
Bob lived in a small town. Later, he got a job in a big city so he had to move there with his wife and two 71 .
72 the first Saturday in their new home, Bob 73 his new red car out of the garage (车库). He 74 it when a neighbor came by. 75 he saw Bob’s car, the neighbor stopped and 76 it for a minute. Then Bob turned and saw him.
The neighbor said, “That’s a nice car. Is it 77 ?”
“Sometimes,” Bob answered.
The neighbor was puzzled. “Sometimes?” he said, “What do you 78 ?”
Bob answered 79 , “Well, when there’s a party in town, it belongs to my daughter. When there’s a football game somewhere, it belongs to my son. When I’ve washed it, and it looks really nice and 80 , it belongs to my wife. And when it is dirty, it’s mine.”
nlc202309011228
【2011乌鲁木齐】 Ⅰ. 词汇(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每空一词)
A)选择下面所给词或词组填空或完成句子,使其完整或正确(每词限用一次)
■
71. There came a cry for help from the river and it attracted my .
72. It’s not easy for Linda to at night.
73. Jim failed in the test because he was last weekend.
74.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developed all over the world.
75. Gina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So she went home .
【2011广西北海】 七、选词填空 根据句子意思,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部分单词在填入时需要进行词形转换。每个单词只选用一次,每空只填一词,并将其答案写在答题卡中相应题号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86. —What’s the today?
—It’s June 26th.
87. I don’t know how to get to the supermarket. Can you me the way?
88.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It’s the hotel and the bank.
89. February is the month of the year.
90. Jim’s mother usually clothes in the evening.
91. It’s a good habit to brush your twice a day.
92. —May I use your ruler, please? is at home.
—Of course. Here you are.
93. Sometimes walking is even than driving during the busy traffic time.
94. The baby is sleeping. Would you mind
down the TV?
95. Come on Monday or Wednesday.
is OK.
【2011广西柳州】 根据对话内容,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完成句子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部分单词在填入前需要进行词形转换,每个单词只能用一次,每空只能写一词。(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
W: Excuse me, can you show me the 91 to the City Park?
M: Yes. Just 92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he end, and you’ll find it on your left.
W: Is it 93 from here?
M: No, it isn’t. It will take you only ten 94 to get there on foot.
W: Thank you for 95 help.
【2011浙江杭州】 七、选词填空
■
Sir Edmund Hillary was the first man to climb Mount Everest. On May 29, 1953, he climbed and measured 61 highest mountain then known to man—29,000 feet straight up. He was spoken 62 of for his efforts when he came back. He even made advertisements for big companies. However, 63 we read his book—High Adventure, we don’t under-
stand that Hillary had to grow into this success.
You see, in 1952 he tried to climb Mount Everest, but 64 . A few weeks later a group in England asked him to give a 65 to its members. Hillary was given a warm welcome
66 walking on stage. People there thought of him as a hero, but Edmund Hillary saw 67 as a failure. He moved away from the micro-
phone and walked to the side of the stage.
He lifted one hand and pointed at a picture of the mountain. He said in a 68 voice, “Mount Everest, you beat me the 69 time, but I’ll beat you the next time because you’ve 70 all you are going to grow, but I’m still growing!”
【2011福建福州】 Ⅱ. 综合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用方框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使短文正确、通顺。每词限用一次,每空一词。
■
Chin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mokers in the world. 86 year, about one million Chinese die from smoking-related illness. Official statistics (统计) in 2007 87 China had 300 million smokers, with another 540 million people forced to breathe in.
China began taking part 88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in 2006.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have paid more 89 to tobacco control in the last few years. Beijing, Shanghai and Hangzhou have tobacco-control 90 . Half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have been nonsmok-
nlc202309011228
ing spaces since 2010. Smoking in some indoor public spaces and special 91 work spaces has not been allowed since January 2011.
Selling tobacco to anyone 92 than 18 is not allowed. The seller should ask the buyer to show his or her ID card if the seller can not see 93 old the buyer is.
Now at least 23 countries use pictures on the packages to warn more people of the dangers of 94 . The picture warnings now are 95 in bigger characters, and the use of colors makes the warnings clearer.
For others and for yourself, please give up smoking.
【2011浙江丽水】 A.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
61. What a nice girl Sally is!She often to do housework.
62. Can you imagine what life will be one like
years from now?
63. It is not a right way to use a every time you come to a new word while reading.
64. Although he is only ten, the child has
learned three languages.
65. To my surprise, Amy has changed a lot. She is much than me now.
【2011浙江舟山】 B. 用下边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使句子通顺、正确。每词限用一次。
■
66. East or , home is best.
67. All run into sea.
68. Actions speak than words.
69. A good beginning is done.
70. An apple a day the doctor away.
【2011江苏淮安】 Ⅳ. 词汇运用(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A)根据句子意思,从方框中选用恰当的单词或短语填空。
■
1. Millie wants to be a when she grows up.
2. I don’t know how many the dog has.
3. The young woman at the gate looks
in a red dress.
4. Daniel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because
it heavily.
5. This book Simon. I’ll give it back to him at once.
6. It’s very kind you. Thank you for your wonderful present.
7. The children clapped and shouted when they saw their favorite characters.
8. Please at the second crossing, and you will find the library on your left.
【2011温州】 四、词汇运用(本题有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A. 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
41. My parents are very every day except weekends.
42. If you don’t sleep well, you can drink some before you go to bed.
43. She often a white dress. White is her favorite.
44. Sussan cooked dinner for when she studied in Canada.
45. 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10 years and I’m very good at it.
【2011四川成都】 九、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短语,用其正确形式填空。(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
■
76. He went to bed after he all the lights.
77. Singing and short plays most of the programs in the English Evening yesterday.
78. John doesn’t get along well with his friends because he is pushy.
79. Both of the businessmen felt sorry as their talk without an agreement.
80. Smoking and sleeping late can get
of your health.
二、短文填空。用下面方框中单词或词组的适当形式填入短文空格内,使短文意思正确、通顺(每词限用一次)。(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
Once there was a teacher who took all his students for tea. What made the students 1 was that all the cups on the table were 2 . Each of them took a cup and started 3 their own tea, looking at the 4 cups.
The teacher said: “Do you notice your
5 ? You are all looking at each other’s tea cups and 6 of you even envy (羡慕) the
7 cups of others.” Then he went on: “I put the different cups here on purpose!Life is like 8 tea. You all have the same thing in your cups—tea. And yet you can’t 9 enjoy it in your envy of another’s cup. You forget
10 your own life when you envy someone else’s life. So now, taste your own tea!Does it matter from which cup it comes from?”
说明文阅读2013中考 篇4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所说明的事理的探究。
【答题思路】“不假思索”是在第4自然段结尾提出,所说明的理由要在后文去找,细读第6——9自然段,可知肌肉记忆“不假思索”之因。
【标准答案】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篇5
“人造零件”治大病?
董静
①生物化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奇妙的化学工厂;心脏好比是循环泵,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进行化学反映的管道,肾脏好比是过滤装置。工厂的机器坏了,换上零件就可以照常使用。那么,“人体工厂”的零件如果损坏,能否用新的来更换呢?应该说,人类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②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传说25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有一则古代故事《冷酷的心》,说得是一个青年换上一颗石头心脏就变得冷酷无情。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类手术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③如今人体器官的更换已成为现实。人体器官的更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人体器官替换,叫器官移植;一种采用人造器官替换,这种器官叫做人工器官。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试验的同时,医学界也对人工器官替换进行研究。200多年以前,一位波兰医生曾建议在白内障手术后,把人造水晶体植入眼睛,使盲眼复明。可惜的是,这一设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同。
④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医生理德利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理德利在一次例行的.常规检查时发现,手术中留在一位患者眼中的有机玻璃碎片一直没有引起眼睛发炎。于是,他在做眼科手术时,破天荒地使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晶状体替换了病人严重浑浊的晶状体,记过,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⑤自此以后。人工器官发展很快,先后研究制造出了人工关节、人造肾等。认真能够我们来看看第一颗人造心脏是如何诞生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构想和设计人造心脏。6年后,世界上第一颗人工心脏问世。1982年12月2日,一颗名为“贾维克——7”的人工心脏被植入61岁老人体内,替换了他患病的心脏。人造心脏是用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手术后,这位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哪!想不到这是真的,我还活着。”这颗人造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11天7小时53分钟,总计1000多万次。虽然病人最终因人造心脏阀门焊缝裂开而不幸死亡,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拥有人造心脏的病人,他在人造心脏移植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的一笔。
⑥现在,人造器官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于人造器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自《小百科》第12月A)
1.本文“人造零件”指的是什么?
2.第②段中“传说2500年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为什么不能把“传说”这个词去掉?
3.第④段所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人造零件”指的是人造的人身体上的肾、关节、心脏等各种器官。
2.由于时代久远且没有确凿根据,用“传说”这词,可以避免绝对化,这里运用“传说”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汇编 篇6
一、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A.准确严密;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品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简要分析。通常的情况是, 体现语言准确性, 可以结合文章中使用了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来举例分析;体现语言生动性, 则尽可能地选取使用了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句子、拟人手法或描写性的句子来分析。
答题对策: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 (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 如“……”一句, 就准确 (生动形象/简明平实)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例如:《清清骆马河》 (节选)
②骆马河湖水多来自沂蒙山和天然雨水, 沿湖无工业污染, 常年水体清澈透明, 湖水可以直接饮用,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二级水质湖泊。湖水碧绿清澈, 一望无际, 湖上烟气氤氲, 与蜿蜒起伏35公里的马陵山, 成了绝好衬景, 湖光山色, 水天相接, 风土人情美, 鱼宴味道鲜, 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城”。漫步在这面积只有80亩的小岛, 满目葱茏满眼清新, 茂密芦苇, 织成一道道绿色的走廊。岛上家家有船, 户户有网。
④骆马湖四周的一座座大型水库, 雄伟壮观。璋山闸全长429米, 共36孔, 最大排洪量8000~10000立方米 /秒, 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之一。皂河抽水站位于骆马湖西大堤, 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 进水口接连邳洪河, 出水口通入骆马湖, 为国家南水北调第六梯级工程。
题目:阅读第②、④段, 说说它们在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答:第②段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 如“湖水碧绿清澈”……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城”一句,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骆马河湖的迷人景色。
第④段在语言上则属于平实说明。如:“璋山闸全长429米, 共36孔……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之一”一句, 采用列数字说明方法, 准确说明骆马湖四周有大型水库。
二、对具体字词的品析
说明文字词的品析一般有三个类型的题目。
类型1.解释加点词含义。
举例: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实地考察发现, 强劲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 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
题目:请结合语境,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对策:此类加点词语, 往往有一定的比喻性, 因此, 要联系文章具体意思, 去除其形象、含蓄的外表, 揭示其在句中本来含义。明确含义后, 一定替换该词, 看句子意思是否通顺、明晰。
答案:“罪魁祸首”在句中的含义是指: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首要因素。
类型2.句中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分析:这一类词语往往大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回答思路可以按照: (1) 先表态 (删还是不删) 。 (2) 再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上的修饰;
“如果”“约”“可能”“左右”等表假设、估计。
“多”“有余”“仅仅”等表数量的限制。
“据科学家估计”“据统计”等表示资料、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信程度。
“之一”“左右”表范围的限制
(3) 联系具体句子分析意思。该词在句中是“xxx”意思, 说明了……若删去,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实际不符 (过于绝对了)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对策:不能删。该词的意思是 (解词, 说明原句意思是……) , 在 (程度、状态、性质、范围) 上加以限制 (强调、说明) ……, 换后 (删掉) 意思变为…… (意思与实际不符、过于绝对) ,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周密性) 。
举例:
1.章鱼一般以鱼、蟹和蚌类为食。
答:不能删。“一般”指通常情况下。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章鱼会选择别的食物。若删去, 意思变为章鱼只吃鱼、蟹和蚌类, 意思过于绝对,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2.据统计, 目前约有数千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运行”, 且数量正以每年2%至5%的速度递增。
答:加点词语说明了资料的来源, 使说明的内容更有科学根据,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指示代词的理解。
常见题型:句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首先在文中找到带有指示性词语的句子, 然后在这句话的周围寻找到它具体指代的内容。比如, “这、这里、这种”表示近指的代词, 一般在上文可以找到;“那、那样、那种”表示远指的代词, 一般在隔句、隔段或下文找到的可能性较大。注意:有原句, 尽量用原句回答, 没有, 则需整理后概括回答。最后, 找到答案, 一定要将它放回句中进行验证, 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则正确率就比较高。
举例: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蒂尼大厦的建筑师, 模仿变色蜥蜴的皮肤对环境能作出反应的特点, 在建筑界面外装置一层遮阳百叶双层皮, 通风管道置于双层皮中。夏天可阻挡阳光, 减少冷气负荷, 冬天双层皮又可用作日光采集器, 加热空气预热空调。这样既达到装饰的目的, 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题目:“这样”一词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篇7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上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 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 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 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备注:
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 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备注: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四季次序(注意:并不是有年代,就是时间。)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整体到局部
(注意要抓住立足点,注意方位词的变化)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1: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三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题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
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顺口溜:“列、举、下;分、作、打;画。”)(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不考
2、说明方法的作用(抓住关键词术语)
①列数字:列举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
②举例子:举……例子,具体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的特征。③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④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⑤作比较:用……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征。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⑦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关键术语,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此句采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注意:
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引用„„资料,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说服力。题型一:开头引用神话、故事、传说、谜语等,其作用主要有:
1、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吸引读者阅读。
2、引出说明的对象
题型二:中间或结尾引用某些名人的话或其他引用,其作用主要是:
为了让文中所提到的某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明了,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风格有两种类型
(1)生动说明(2)平实说明
说明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A、说明文语言基本要求: 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
。(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中的知识点
(一)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文的标题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待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的石拱桥》、《统筹方法》等,使读者轻易了解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
(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事物特征?
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
① 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
② 留意抓中心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③ 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④ 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归纳起来。
⑤ 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体会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两种:一是简明平实,二是生动活泼。无论哪种语言风格,所用语言都必须正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测试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通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例如:
1、死海海水的含盐度,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死海”就以此得名。(以加线句子为例,谈谈说明文语言具有正确性的特点。)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比较两句,为什么①比②好?
①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原文中的语言)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注:象这种题,在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步骤二: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三: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正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指代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型一: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的特点。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事物三个以上的特点,需要寻找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或者通过某种现象或作者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题型二:某种现象产生的几方面的原因。这类题目通常要关注“由于”、“因为”、“之所以、是因为”,“其原因有”等字眼,有时候,需要对作者分析性的话语进行提炼概括。
四步法阅读说明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第三.四单元安排了10篇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怎样去阅读说明文呢?
首先,应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即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不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都要按一定 的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幕状貌等。
第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在阅读中,我们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的优劣。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用简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到处都有”,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只是说明石拱桥在我国比较广泛。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汇编】推荐阅读:
说明文选段(中考)12-23
中考说明文及阅读10-24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08-15
说明文考点 中考复习(九年级)02-01
历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训练附答案10-10
中考化学考试说明10-14
北京中考思想品德说明06-02
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剖析06-17
中考说明文写作10-13
中考英语作文:说明原因型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