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散文

2024-09-22

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散文(精选4篇)

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散文 篇1

老王作为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对待自己父母的问题上,自我感觉还不错。他虽说在外地工作,但能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定期给父母寄保姆的费用,节假日也抽空回去看望父母,陪他们聊天、上街买菜、买早点、洗空调的过滤网等等。

尽管如此,老王的心里明白,如果说对父母的照应,还是在外地打工的小弟做得好一些。母亲头不舒服,小弟给她买了个按摩器,母亲每天上午下午各按摩一次,感觉还不错。父亲在当地买不到的药,小弟乘出差机会在广州药店寻找,买到后带回。父亲有一次住院,小弟让他媳妇请假回家照护。

一件事情,自己做得怎么样,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看出来的。

自己长得怎么样,要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要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说。

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通过参照物来比较,来确定。

自己的水平是深是浅,只有通过与别人交流沟通,才能有所明白,有所感悟。

从认识的角度讲,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的视角,很难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自己的立场,很难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上去;自己的利益,总是本能地加以守护和争取;自己的情感,会产生自爱、自怜、自谅。这些都会约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形成不那么客观、全面、公正的自我认知。

尤其是取得了一些成功、形成了一定权威、握有话语权的人,更是难以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以过去的成功来肯定现在的做法,以自己认为的正确来排斥别人的观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自我欣赏,自高自大。

看不清自己,容易产生自满、自卑情绪,或固步自封,或萎缩不前,或放任自流,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成为自我实现的障碍。

认识自己的途径很多,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通过别人的言论,了解自己的想法。听到别人议论王宝强婚变,自己可以想一想,对这件事情我是怎么想的,别人说的哪些观点我想到了,哪些没有想到;哪些观点我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比我想的深刻,哪些还不如我;如果我来说,会怎样讲?等等。通过别人的言论,比较自己的想法,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

通过别人的行为,了解自己的做法。同样做一件事,你这样做,他那样做,不同的地方就值得思考一下。傅园慧面对央视采访,做出与别人不同的表情,逗乐国人,受到热捧。如果是自己,在情景规定的场合应该如何面对?是表情严肃,还是自然流露,还是别出心裁?不同的行为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对比一下自己,才会知道自己不同于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劣。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赞美拼搏精神的,有归功技术功底的,有突出郎导作用的,还有归结为开放格局的。众说纷纭中,可以悄悄地问一下自己,别人说的这些我想到过没有?如果没有,是关注度不够,还是知识面不够,还是认识水平不够?有比较才有鉴别。自己的眼光、能力、认知、心态怎么样,与别人一比较就显出高下了。

老王与小弟一比较,便知道了自己对待父母与小弟的不同和差别。

在认识别人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己,似乎还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散文 篇2

冬日里下了一场小雨,实在是雅致。我骑着自行车一边享受雨露,一边去上班。迎面,一辆环卫车停在路边,我试图迅速从车和护栏之间骑过,突然,一把扫帚从天而降,湿漉漉、臭烘烘地拍在我的自行车前轮上,宽大的扫帚边袭扫了我的脸颊和胳膊。

我来了个急刹车,看看车子上的泥点子,再看看衣服上的污迹,胸口顿时升起一股无名怒火。我抬起头,大声喊道:“你看你!……”

那把扫帚重重地跌落在地上,但马上就被捡了起来。那是一位老环卫工人,他紧紧搂住扫帚,张大一双受惊的眼睛直瞪瞪地望着我。我也愣了——那苍老的.面孔,花白的头发,看上去让人觉得心酸。

人生多不易!想到此语,一种莫名的感觉撞击着我的心头,那股原本升起来的怒火瞬间熄灭了。我有些尴尬地冲他笑了一下,就骑上车离开了。

路上,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我想我应该为自己意外的倒霉做些什么,但我想假如我停下来,把火气全发出来,结果会是什么?那老人一定会一个劲赔不是,那我还能怎样?总不能像泼妇一样讹他吧。再者说了,那位老人一定是没有注意,他或许累了,或许走神了,不管怎么样,事情发生了,总不能让老人给我洗车,替我洗衣服?再者,如此对待一个这样弱势的老人自己良心怎安?

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散文 篇3

大多数人生活一为金钱,二为名利,忙忙碌碌一生,到头来筋疲力尽,却还在问自己生活的意义。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里:为自己活,活给别人看。其实这不能说明现代人的这种个人主义愈演愈烈,注重面子功夫,有哪一个有抱负,有野心的人不想把自己光鲜艳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呢?只是这样活着,你会感到累吗?

人就这一辈子,干嘛要活的那么累,尤其为了这些如云般终会消散的.名利绞尽脑汁,或者被这些可能别人根本不在乎的光鲜所牵绊,为自己活了一辈子,到最后什么也带不走,活给别人看了一辈子,你又看到了自己多少呢,别人又能看到你的多少呢?

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散文 篇4

每回看小品,当宋丹丹的那个白云对着小崔说的那句名言“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时,都忍不住要笑。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瞧,多铿锵有力一句话!可让那宋大妈这么正话反说煞有介事地一调侃,味儿变了,变得不知道是什么了。

不过,什么事都禁不起仔细琢磨,这不,我就那么细细一想,忽而发觉,宋大妈的话真的有理,而且,还不是普通的有理。

据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是但丁在他的不朽长诗《神曲》里说的,目的很简单,他是为了走与当时(中世纪)神权束缚背道而驰的路,而这条路,是一般人从来不曾也不敢走的。但丁的大无畏精神,几百年来,始终受着后人的赞誉与推崇,尤其是这掷地有声的诗句。

话又说回来,但丁所要表达的毕竟是特例,对普通百姓或者日常生活而言,它却没有太多指导意义。即使是但丁自己,在他的一生中,极大多数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甚至不可以老是“走自己的路”,否则,即使别人不说什么(或者别人压根儿就不会说什么),他自己也会寸步难行。

道理很明白,人生,或者说人类社会的路,并不是谁可以异想天开地臆造出来的,前人为了“路”,曾经耗费过难以估量的精力与心血,后来者,在一般情况下,动不动就想着破了旧道走新路,结果会怎么样?

鲁迅在《故乡》的末尾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前,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说到这句话,曾经强调的总是第一个走那条路的人的重要性。长大了之后,却总是怀疑,如果只一个人走,或者明白地说,只一个人走过一次,那地方会是路吗?其实,我们不应该疏忽的是鲁迅“走的人多了”那几个字。只有走的人多了,路才成其为路。

回到开头但丁说的话——“走自己的路”,细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一个人走的,应该也不可能被叫做路。

或者,为了某种原因,曾经有一个人独辟蹊径,在无路的地面上行走了,后来有人见他走,也开始效仿,于是,一来二去的,还真让大伙儿踏出了一条道来。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少数。比方绿茵茵的草坪上,有人为了体现“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的科学道理,不顾小草们的呻吟,硬生生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如果那里只让这人走了一次,也便不成其为路了,只能在别的人依样画葫芦地做过无数次的重复,这才又生出一条路出来。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推崇那个第一次在没路的地上踩下第一个脚印的人呢?是不是应该赞美他那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潇洒呢?

路,其实是一种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连玩都有它本身应该有的规则,即游戏规则,更何况关乎到人生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之一的“行”呢。

可以设想,在人家都在按照规则行路的大街上,就我一个人想体现“走自己的路”的个性,结果会怎样?匆匆路人,也许不会说我什么,受苦受难的只会是我自己。

所以,平时无论做什么,我觉得还是循规蹈矩好一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宋大妈说那句“反话”的真谛。如果是,最好;否则,我只能说对不起了。

呵呵,我就是要替“走别人的路”张目,然后,自说自话。

上一篇:2020最新培训机构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风险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