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共6篇)
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1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下面是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注释:
主簿:州、府长官的佐僚,主管文书的官员。
郡国:指全国各地。郡,地方行政区名称;国,皇帝分封的藩国。
此非恶声:古人认为半夜鸡鸣是不祥之兆,祖狄不这么认为。
部曲:部下,军队。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叫“部曲”,由本族贫民、佃户等组成。
骁健:骁勇,健壮的人。
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
司州:古州名。
蹴:用脚踢。成语有“一蹴而就”,此“蹴”引申为轻易的举动。
舞:舞剑习武。
觉:醒。
江:指长江。
睿:司马睿,即以后东晋的元帝,当时任左丞相。
以为军谘祭酒:让祖逖担任军事顾问长官。
纠合骁健:集合了一批骁勇雄健的士兵。
诚:假如,如果。
济:渡。
俱:一起。
将:带领。
素:向来,一向。[1]
给千人廪(lǐn):供给一千人的军粮。
铠仗:铠甲与兵器。
兵:兵器装备。
寝:睡觉。
起冶铸兵:兴建冶炼工厂铸造兵器。
光复:收回失去的领土。
有如大江:让大江来作证。古人常以“有如”发誓。
屯:驻扎。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2
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六国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3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道:原因
5.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6.率:都,皆。
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8.完:保全。
9.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1.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3.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4.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5.视:对待
16.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8.厌:同“餍”,满足。
1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20.判:决定。
21.至于:以至于。
22.颠覆:灭亡。
23.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4.“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25.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6.终:最后。
27.继:跟着。
28.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9.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30.既:连词,既然
31.免:幸免。
32.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33.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4.斯:这。
35.始:才。
36.速:招致。
37.再:两次。
38.却:使······退却。
39.洎(jì):及,等到。
40.以:因为
41.谗:小人的坏话。
42.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4.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5.向使:以前假如。
4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7.当(tǎng):同“倘”,如果。
48.易量:容易判断。
49.以:用。
50.礼:礼待。名作动。
51.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2.势:优势。
53.而:却。
54.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55.劫:胁迫,劫持。
56.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57.于:比。
58.无:同“毋”,不要。
5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60.可以:可以凭借。
61.苟:如果。
62.下:自取下策。一本无“下”。
63.从:跟随。
64.故事:旧事,先例。
董源善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4
原文
董源善(1)画,尤工(2)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3)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4)宜(5)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5)然,幽情远思,如睹(6)异境。如(7)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8)是晚景,远峰之顶宛(9)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翻译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此后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与巨然的画都适合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绵长,如同看到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是它的神妙之处。
注释
(1)善:擅长。
(2)工:擅长,善于。
(3)祖述:效法,仿效。
(4)皆:都。
(4)宜:适合。
(5)粲:鲜明。
(6)睹:看。
(7)如:例如。
(8)悉:全都,全部。
(9)宛:似乎,好像。
作者简介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5
作者: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1],山溪猥至[2],渡泝无边[3],险径游历,栈石星饭[4],结荷水宿[5],旅客贫辛,波路壮阔[6],始以今日食时[7],仅及大雷。涂登千里[8],日踰十晨[9],严霜惨节,悲风断肌[10],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顿,凭观川陆[11];遨神清渚,流睇方曛[12];东顾五州之隔,西眺九派之分[13];窥地门之绝景[14],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15],隐心者久矣[16]!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17],含霞饮景[18],参差代雄,淩跨长陇[19],前后相属,带天有匝[20],横地无穷[21]。东则砥原远隰[22],亡端靡际[23]。寒蓬夕捲[24],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25],湖脉通连。苧蒿攸积[26],菰芦所繁[27]。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彊捕小[28],号噪惊聒[29],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30],长波天合[31]。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32]。思尽波涛,悲满潭壑[33]。烟归八表,终为野尘[34]。而是注集,长写不测[35],修灵浩荡[36],知其何故哉!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37],峰与辰汉相接[38]。上常积云霞,雕锦缛[39]。若华夕曜[40],岩泽气通[41],传明散綵[42],赫似绛天[43]。左右青霭[44],表里紫霄[45]。从岭而上,气尽金光[46];半山以下,纯为黛色[47]。信可以神居帝郊[48],镇控湘、汉者也。若潀洞所积[49],溪壑所射[50],鼓怒之所豗击[51],涌澓之所宕涤[52],则上穷荻浦[53],下至狶洲[54];南薄燕[55],北极雷淀[56],削长埤短[57],可数百里。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58],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59]。弱草朱靡[60],洪涟陇蹙[61]。散涣长惊[62],电透箭疾[63]。穹溘崩聚[64],坻飞岭复[65]。回沫冠山[66],奔涛空谷[67]。碪石为之摧碎[68],碕岸为之落[69]。仰视大火[70],俯听波声、愁魄胁息[71],心惊慓矣[82]!至于繁化殊育[73],诡质怪章[74],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75],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76],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77],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78]。掩沙涨[79],被草渚[80],浴雨排风,吹涝弄翮[81]。夕景欲沈,晓雾将合,孤鹤寒啸[82],游鸿远吟,樵苏一叹[83]再泣[84]。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雷飙[85],夜戒前路[86]。下弦内外[87],望达所届[88]。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89],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90],辞意不周。
——选自《汉魏百三家集·鲍参军集》
[南朝·宋]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翻译
我自从冒着寒雨出发,整天赶路的日子很少,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无边,山间溪水大量流入长江,逆流而上行驶在宽阔无边的江面,游历在险绝的路上,在栈道上、星光下吃饭,结荷叶为屋歇宿在水边。旅途行客的贫苦艰辛,水路的壮阔漫长,所以直到今天午饭时,才到达大雷岸。路途行程千里,日子过了十天。凛冽的寒霜刺痛骨节,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悽怆!
前些日子因为且行且宿,凭览河川与陆地;骋目娱怀于清流中的洲渚,纵目远眺黄昏的景色;向东回顾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江有九道之分。看地门的绝妙奇景,望天边的冉冉孤云。宏图大志,激发于心已经很久了!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比高,映含着鲜艳的朝霞、闪射着灿烂的阳光,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长陇,前后相连,可以环绕天边一周,横亘着大地无穷无尽。东面则是磨刀石一样平坦的原野、越远越低,无边无际。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捲起,高大的古树上与云平。旋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静听风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鸟却不见。北面则是陂塘水泽和潜流,与湖水水脉相通。苧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丛生。栖息在水上的鸟,水中的鱼,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呼号噪叫、惊扰嘈杂,在水泽中纷纷攘攘。西面则是曲折的江水永远流淌,浩淼的水波与天相连。长流滔滔哪得穷尽、浩浩荡荡怎会枯竭!从古至今,行船前后相接。乡思全都溶入了波涛,悲怆填满了深潭丘壑。烟云飞归八极之外,最终化为天地间的尘埃。而江河奔腾汇集,永远东流不可捉摸。江河浩荡,知道它是什么原因呢!转向西南望见庐山,独立雄峙更令人惊异。山脚压着大江的潮水,峰顶与星辰天汉相接。上面常常堆积着云霞,犹如雕锦缛采。夕晖映射出若木之花般的霞光,山岩与水泽上的雾岚连成一片,闪烁着光辉散下绚烂的彩霞,赫赫的光焰把天空照得一片通红。两旁升腾的青霭,环绕着紫霄峰周围。由山岭而上,雾岚散尽的山顶闪射出一片金光。半山腰以下,纯粹是青苍的黛色。庐山确实可以凭借天神的威力,镇守控制着湘江、汉水流域。至如小水积聚汇入大水迅疾地奔流,山谷间溪水喷射,象憋着怒气那样互相撞击,洄流奔涌般激荡,则上穷尽于荻浦,下至于狶洲,南面迫近于燕,北面穷极于雷淀,削长补短,水流可至数百里。其中翻腾的波浪碰到天穹,高高的浪花灌进红日,吸进吐出百条河川,奔泻腾泄于千岩万壑。波上轻烟水雾凝聚而不流动,如华丽的鼎中水在沸溢。细弱的岸草茎叶从水披靡,巨浪渐渐迫近了田陇。巨浪崩散常常令人惊恐,象闪电般穿越、飞箭般迅疾。浪峰一会儿聚起一会儿跌碎,简直要把河岸冲走使山岭颠复。回迸的飞沫高过山顶,奔腾的江涛扫空山谷。河边的擣衣石被撞击得粉碎,曲折的河岸被冲刷成碎末飞落。抬头仰看天上的火星,低头俯听水上的波声,恐惧得使人屏住了呼吸,急疾得使人魄悸而心惊。至于繁殖蕃衍的各种水生动物,大都有奇异的躯体怪诞的外形,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有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有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辈,有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遮掩在逐浪的沙滩上,躲避在长满草的洲渚边,浴沐在雨中并列迎风,吐着水沫、梳理着毛羽。在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游荡的鸿鹄在远处哀吟,砍柴取草的人一声叹息,船夫再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
风吹送着雷霆狂飙,夜间必须提防前途。本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前后,可望达到目的地。冷暖难以调适,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近况,故聊且写下我的所见所感。途中匆匆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言文注释
1)秋潦:秋雨。浩汗,大水浩浩无边的样子。
2)猥(wěi委):多。猥至,指秋雨后山溪水多流入江。
3)泝(sù素):同“溯”,逆流而上。
4)栈石:指在险绝的山路上搭木为桥而过。栈,小桥。
5)结荷:结起荷叶为屋。水宿:歇宿在水边。亦言行旅之苦况。
6)波路:水路。
7)日食时:即午饭时。《汉书·淮南王安传》:“(上)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
8)涂:道路。登,走;行进。
9)踰:即“逾”,越过。两句谓已走了千里路,过了十天。按自建康至大雷岸,实际上行程不足千里。这里是约数。
10)惨:疼痛。这里用作动词。节:关节。
11)涉顿:徒步过水曰“涉”。住宿歇息称“顿”。
12)遨神:骋目娱怀。清渚:清流中的洲渚。流睇:转目斜视。曛:黄昏。
13)五洲:长江中相连的五座洲渚。《水经注·江水》:“(轪县故城)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九派:指江州(今九江)所分的九条水。又因之称流经江州附近的长江。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
14)地门:即武关山。《河图括地象》云:“武关山为地门,上与天齐。”
15)长图大念:即宏图大志。
16)隐心:动心。
17)负气:恃着气势。
18)含霞:映衬着鲜艳的朝霞。饮景:闪射着灿烂的阳光。景,太阳。
19)淩(líng灵):亦作“凌”,逾越。陇,田梗。
20)带:这里用作动词,即“围起”之意。匝(zā扎)环绕一周。
21)横地:指群山横亘大地。
22)砥:磨刀石。隰(xí席):低下之地。
23)亡(wù无):通“无”。靡:没有。
24)寒蓬夕捲:蓬草遇风则飞旋捲去。
25)陂(pí皮)池:水塘。潜演:潜流。演,长长的水流。
26)苧(zhù柱)蒿:苧麻和蒿草常生水边。攸积:所积。
27)菰(gū姑)俗称“茭白”。
28)疆:同“强”。
29)惊聒(guō郭):惊扰嘈杂。
30)回江:曲折的江水。永指,永远流向远方。
31)天合:与天相连。
32)舳舻(zhúlú逐卢):船尾和船头。
33)壑(huò或):山谷。
34)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野尘:天地间的尘埃。两句语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有幻灭无常之想。
35)写:同“泻”。
36)修灵浩荡:语出《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修灵,指河神。
37)基:山基。
38)辰汉:星辰天汉。
39)雕锦缛:形容云霞的`绮丽绚烂。
40)若华:若木之花。《淮南子·坠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此指霞光。
41)气通:雾岚连成一片。
42)传明:闪射光明。
43)赫:火光红艳。绛:大红色。
44)霭:烟气。
45)紫霄:庐山高峰名。
46)气尽:烟岚散尽。
47)黛色:青苍色。
48)神居帝郊:神仙、天帝的居处。
49)潀(zhōng忠):小水汇入大水。洞:疾流。
50)溪壑:山谷间溪水。
51)豗(huī灰):相击。
52)澓(fú伏):洄流。宕涤:摇荡;激荡。
53)荻浦,长满芦的水滨。
54)狶(xī希)洲:野猪出没的荒洲。狶,同“豨”,猪。
55)薄:迫近,,“派”的本字,水分流处。
56)淀:浅湖。
57)削长埤(pí皮)短:意谓对众多河流湖泊加以削长补短。埤,增益。
58)高浪灌日:形容波浪翻腾之高。
59)涾(tà沓):水沸溢。
60)朱:同“株”,株干。这里指草茎。靡:披靡,倒伏。
61)蹙(cù促):追近。句谓大水迫近田陇。
62)散涣:波浪崩散。涣,水盛貌。
63)透、疾:均指迅速。
64)穹溘(kè客)浪峰。穹,高大。溘,水花。
65)坻(dǐ底):河岸。复:倒复。
66)回沫:回迸的水花飞沫。冠山:谓水势逾山。
67)空谷:扫空山谷。空,用作动词。
68)砧(zhēn真)石:河边的碪衣石。
69)碕(qí奇)岸:弯曲的河岸。(jí跻)落:变成碎末飞落。切成细末的腌菜。
70)大火:星名。即心宿二。
71)愁魄:因发愁而动魂魄。胁息,屏住呼吸。胁,通:“翕”,敛缩。
72)慓(piào票):迅速。
73)繁化殊育:指各种生物的繁殖蕃衍。
74)诡质:奇异的躯体。怪章:怪诞的外表。
75)江鹅:《本草》引《释名》:“鸥者浮水上,轻漾如沤也,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江夏人讹为江鹅也。”海鸭:《金楼子》:“海鸭大如常鸭,斑白文,亦谓之文鸭。”鱼鲛:《山海经》:“荆山,漳水出焉,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鲛鱼。”注:“鲛,鲋鱼类也,皮有珠文而坚,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水虎:《襄沔记》:“沔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甲如鳞鲤、秋曝沙上,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名曰水虎。”
76)豚首:郭璞《江赋》:“鱼则江豚海豨。”注:“《临海水土记》曰:“海豨(猪),豕头(豚首)、身长九尺。”象鼻:《北史》云:“真腊国有鱼名建同,四足无鳞,鼻如象,吸水上喷,高五六十丈。”芒须:王隐《交广记》:“吴置广州,以滕修为刺史,或语修,虾须长一丈,修不信,其人后至东海,取虾须长四丈四尺,封以示修,修乃服之。”针尾:据《山海经》注云,鲛鱼“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
77)石蟹:《蟹谱》:“明越溪涧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土蚌:《说文》:“蚌,蜃属,老产珠者也,一名含浆。”燕箕:《兴化县志》:“魟鱼头圆秃如燕,其身圆褊如簸箕,又曰燕魟鱼。”雀蛤:《礼记》:“季秋之月,雀入大水为蛤。”
78)折甲:鳖,甲鱼。《宁波志》:“鲎形如复斗,其壳坚硬,腰间横纹一线,软可屈摺,每一屈一行。”曲牙:《函史》引《物性志》:“形似石首鱼,三牙如铁锯。”逆鳞:王旻之《与琅琊太守许诚言书》:“贵郡临沂县,其沙村逆鳞鱼,可调药物。逆鳞鱼仙经谓之肉芝。”返舌:《释文》:“反舌,蔡伯喈云:虾蟆。”以上“江鹅”至“返舌”等十六种水生动物,有的实有其物,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名称,故难一一考实。
79)沙涨:沙滩。
80)被:此处意为躲避。
81)吹涝:吐着水。弄翮(hé核):搜理毛羽。翮,羽毛。
82)寒啸:哀鸣。
83)樵苏:樵夫。苏,取草。
84)舟子:船夫。以上四句,暗示自己“去亲为客”的悲凉情怀。
85)飙:风暴。
86)戒:提防。前路:前途。
87)下弦:月亮亏缺下半的形状。指二十三、四日。《诗经·小雅·天保》孔颖达《正义》云:“至十五、十六日,月体满。”“从此后渐亏,至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亦正半在,谓之下弦。”
88)届:至。
89)夙(sù素)夜:早晚。
90)涂:同“途”。蹙:急促。
登大雷岸与妹书鉴赏
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
宋文帝永嘉十六年(公元439),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是年秋,鲍照从建康(今南京)西行赶赴江州,至大雷岸(今安徽省望江县附近)作此书致妹鲍令晖。书中描绘了九江、庐山一带山容水貌和云霞夕晖、青霜紫霄的奇幻景色;表达了严霜悲风中去亲为客、苦于行役的凄怆心情,结尾转为对妹妹的叮嘱与关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相关人物
鲍令晖,《玉台新咏》收其诗七首,钟嵘《诗品》曾予品评,以为“《拟古》尤胜”。
登大雷岸与妹书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本籍东海(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但鲍照家乡在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
登大雷岸与妹书史籍记载
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1]
登大雷岸与妹书文学成就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登大雷岸与妹书影响
义犬文言文翻译注释 篇6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推荐阅读:
祖逖翻译文言文读音11-03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01-11
《枭逢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1-12
《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注释09-23
《祖逖》教学设计01-07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8-08
文言文《伤仲永》的译文及注释10-03
文言文《晏子使楚》译文及注释11-23
《赵简子出畋》文言文原译文注释及习题10-28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