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2024-06-02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共3篇)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篇1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4-25来源:县政府作者:

【浏览次数:59 次】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凤府〔2012〕10号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县政府决定,2011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其中:省级33项,市级2项,县级3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增3项省级民生工程

(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全县开展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满足有园上、上得起的要求,力争2015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2012年,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11所。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补助,省和县为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2012年,纳入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7.75万人,实现制度全覆盖。

(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全县开展乡镇、社区、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2012年,完成4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建设工

程。

二、提高6项民生工程标准

(一)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2012年,将农村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提高10%。

(二)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2012年,将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

高10%,由1500元/年增加到1650元/年。

(三)提高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2012年,将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

准提高10%,由600元/年增加到660元/年。

(四)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2012年,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2011年小学425元、初中625元基础上,提高到

小学525元、初中725元。

(五)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补助标准。2012年,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200元/人提高到240元/人。

(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补助标准。2012年,将参加城镇居民医保财

政补助标准由200元/人提高到240元/人。

三、调整5项民生工程内容

(一)调整农民工技能培训政策。2012年,将原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调整

为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从500元/人提高到600元/人。

(二)合并增加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2012年,将原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中的精神病患者药费补助合并为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增加0-6岁聋儿、肢体残疾、脑瘫、智障、孤独症等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

复内容。

(三)充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内容。2012年,将符合奖励扶助政策的“半边户”(一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为城镇居民的夫妇)的农村户口一方纳入奖扶对象,按现有标准给予补助,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三级以上)纳入特扶对象,分别给予一级、二级、三级人员每人每月300元、200元、100元

补助。

(四)调整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按照国家规定,以旧换新政策于2011

年12月31日执行到期,相关内容不再列入2012年实施范围。

(五)调整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政策。2012年,艾滋病人生活救助转入部门正常工作,原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项目调整为重大传染

病医疗救治。

四、退出13项民生工程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光荣院建设工程已按期完成目标任务,自2012年起退出民生工程;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塌陷区及被征地农民培训、城镇小街小巷改造、乡村清洁工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老工伤人员保险工程、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镇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免除农村一级排灌水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

设自2012年起转入部门正常工作。

五、继续实施24项民生工程

高校、中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儿童)福利院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城乡医疗救助、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公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房改造和城市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市级)、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市级)、村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县级)、农村公路“村村通”延伸工程(县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县级)等24项民生工程,继续按《凤台县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实施50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凤政〔2011〕11号)规定执行。

六、工作要求

2012年是巩固发展“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关键一年。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富民强县的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民生工程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建设幸福凤台,让

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县人民。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实施民生工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担负牵头抓总职责,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县直责任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

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保障管理。县财政要优先安排民生工程资金,做足预算,重点保障,确保民生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加快民生工程资金支出进度,确保及时

补助或发放到人,按施工进度拨付到项目工程。要进一步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监督

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的发生。

(三)创新建后管养机制。工程类项目所在地政府是后续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工程类项目主管部门是具体责任单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按照民生工程管理养护要求,明确管养主体,落实必要的管养经费。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多重力量,建立健全建成项目运行管理新机制。总结

当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

(四)营造民生宣传氛围。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面向群众加强政策宣传,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扩大民生工程社会影响力。要严格执行各项公开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支持和监督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提升群众对民生

工程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率。

(五)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县政府将继续对民生工程年度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和县政府签订的民生工程责任书,全程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始终从民所愿、为民谋利、由民监督,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真正

让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篇2

施情况考核办法的通知 铜政办〔2008〕14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2008三十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

铜陵市2008三十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2008十八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8〕50号)和《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铜政〔2008〕8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考核范围。县(区)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市政府确定的三十项民生工程情况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区)政府自行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不列入考核范围。

第二条 考核原则。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硬化考核指标;实行抽查得分,规范评分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考核组织。考核工作在市民生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市民生办牵头组织实施,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等成员单位参加。

第四条 考核方式。考核采取年终考核、综合督查、组织测评(单项考核)三种形式进行。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年终考核50分,综合督查20分(每次督查计10分,共2次),组织测评(单项考核)30分。

第五条 考核指标。年终考核,根据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市直有关单位签订的三十项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和实施民生工程有关要求确定,主要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和资金管理情况。综合督查,根据民生工程进展阶段性特点,设置若干项指标进行考核。组织测评,由市统计局牵头实施,组织县(区)对市直有关单位实施民生工程进行测评;单项考核,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对县(区)实施民生工程进行考核。组织测评(单项考核)的方案、结果报市民生办备案。

第六条 对在省民生工程考核中为我市赢得荣誉或造成丢分的,年终考核时酌情加分或扣分。

第七条 对未完成省、市政府确定目标任务或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取消评先资格或单项考核得分。

第八条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考核评比设一等奖4名,优秀奖若干名。县(区)奖励名额占奖励总数25%左右;市直单位奖励名额占奖励总数75%左右,其中承办基础设施项目的单位(含同时承办生活补助或参保、政府购买类项目的单位)不低于奖励名额的50%。市政府对获奖单位进行表彰,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九条 考核实施细则,由市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另行下发。

关于2012年实施3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篇3

川办发[2012]1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2〕1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与大面积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组织实施3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30家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家以上。通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带动实现新增产值1650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引导服务。按照市场机制聚集和配置各类资源,政府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引导支持和跟踪服务。

(二)坚持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牵头,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加快省内自主研发的优质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人才,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人员来川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五)坚持产业化导向、注重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注重市场前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面向市场需求、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建立健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常年申报、季度评审、择优立项、中期评估、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重点任务

根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重点组织实施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和国际科技合作6个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一)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畜禽生产与消费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生猪出栏量、猪肉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肉制品远销国内外。拥有国豪种业、川种种业、西科种业、川单种业、川农高科、西科联、新希望、高金、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科研单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农作物及畜禽遗传育种技术、良繁技术及配套种养殖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有良好的产业和科研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生猪、肉鸡等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以及果蔬、茶、桑等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优质高配合力重穗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725的选育和应用,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与08—641、温—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YA3237与YA3729的选育与应用,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川单

418、川单

428、川单189的示范与应用,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的选育和推广,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绵7MB—1与核三系育种方法的创制及应用,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天府肉猪配套系,天府肉鹅配套系,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蜀宣花牛新品种,四川白獭兔新品系,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的选育与应用;优质蔬菜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猕猴桃、柑橘、芒果等优良水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优质茶树、桑树、食用菌、核桃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名贵花卉新品种选育,阿坝硬杆仲彬草、川引3号虉草、阿坝燕麦、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康巴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转化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0个以上,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二)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新希望、五粮液、泸州老窖、高金、通威、铁骑力士、吉香居、光友、叙府、佳美、张飞牛肉、川粮米业、川农拖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民族大学、省农机院、省林科院、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健康养殖、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现代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现代肉类加工关键技术,优质牛肉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稻谷、油菜籽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四川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及关键技术应用;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仔猪动态营养调控及应用新技术,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禽病防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禽粪污沼气化处理模式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规模猪场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优质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优质牧草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四川烟草主要病虫害的流行、预警及防控体系;桑蚕茧质量智能测试新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200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0%以上,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2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三)生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农业生物资源。拥有以新希望、通威、高金、铁骑力士、国豪、龙蟒福生为代表的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有10多个产学研联合的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园区和基地。同时,还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20多家科研机构,在西部生物农业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领先。目前,全省生物农业产业产值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在农用生物制剂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环节,一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重点领域。着力在动物疫苗、新型兽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长调节剂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草甘磷及S—诱抗素等生物农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优质高效安全生物肥料开发及产业化,生物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生态药剂的开发与应用,非常规蛋白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粮经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生物抗旱、生物防控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现代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中药材5000余种,常用中药材品种38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同时具备较强的中医药研发力量和良好的中药工业基础,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多年来,全省积累了丰硕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余个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康弘药业、地奥药业、科创药业、好医生药业、禾邦药业、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新绿色药业、美大康药业等重点企业,中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及成果转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及配方颗粒成果转化,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成果转化,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流通技术等成果转化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新型配方颗粒,治疗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大品种,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兽药等相关产品,道地中药溯源系统、中药材网上交易平台、中药现代炮制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五)农村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在农村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拥有中科院成都分院、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大学、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从事农村节能环保的科研机构,拥有一批高水平农村节能环保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药剂等领域突破。

3.重点成果。MM—物理化学法污泥处理、新型微生物环保剂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治理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能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及应用,秸秆烧结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应用,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四川省农村新能源类CDM相关数据库和碳汇类CDM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建立及应用,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30亿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六)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信息和人才优势,以双边、多边的政府间合作为平台,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省农机院等科研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了一批重大成果。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主要农作物及畜禽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精准农业等领域技术成果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上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名贵花卉、特色果蔬、食用菌、烤烟、大豆、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瘦肉型猪、奶牛、肉牛、蛋鸡、饲草等畜禽(饲草)新品种(配套系)及育种新材料的引进及应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育种新材料、突破性新品种的引进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系统的引进、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2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涉农科技资源,合力推进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科技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牵头作用;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大面积农技推广的职能作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龙头企业要发挥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作用;涉农综合部门要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环境,进一步完善并贯彻落实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其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法规政策,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规政策宣传,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奖励。认真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产学研融合、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等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把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作为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带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支持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实施。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信贷担保等市场化运作的银科合作机制。

(四)突出平台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需求、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综合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依托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七大类平台,分别构建7个省级农业分平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及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五)强化人才保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列。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农业专家数据库,为地方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依托 “阳光工程”等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在其他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

附件: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首批备选项目表

上一篇: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一)--分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下一篇:研祥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