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感想

2024-09-14

正道沧桑感想(共9篇)

正道沧桑感想 篇1

郑文 商务英语一班 学号:1305031613

人间正道是沧桑感想

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剧中人物又近乎固执的追求各自的信仰。才有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以至于每看完一集,我总要重新梳理一遍剧中的人物关系。杨氏家族有三个子女,长子杨立仁是个教书先生,沉稳多谋;在广州读书的女儿杨立华独立而有主见;小儿子杨立青生性顽劣但勇敢正直。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他们能团聚在自己身边,并成长为对国家的有用之人。

看完该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与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年代,千万个家庭的缩影。在那个年代信仰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摇曳,几分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

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机要人员。立青对前途一片迷茫,在立华的介绍下,他先后认识了国民革命元老级人物董建昌和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在他们的帮助下,立青凭借超强的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

学习期间,渐渐成熟的立青将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还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厚的情谊。经过“东征”的战火洗礼,立青已显示出优秀军人的潜质,然而国民党在黄埔发动的“清党”行动让他痛苦地举枪对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瞿恩,瞿恩对立青表示理解的同时给予了他重大的人生启迪。事件平息后,立青第一次因“主义之争”而慎重思考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此时,立仁已步步为营踏入国民党政治核心圈。杨氏三兄妹姐弟因政治见解产生分歧开始貌合神离。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立青作为警卫

郑文 商务英语一班 学号:1305031613 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瞿霞获释参与中共的谈判工作,气节未改但性情大变,她对立青不再如过去那般亲密,显露出些许疏远之意,令立青颇为神伤。杨家人10年之后难得团聚,立青和范希亮等黄埔三期六班的同学也终于能在战场以外再次把酒言欢,并重申班规:“钢刀归钢刀,同窗是同窗!”。

在《人间正道》的前半部分,瞿霞作为瞿家的小女儿,聪明活泼,有着妈妈和哥哥的保护以及宠爱,爱撒娇却跟妈妈和哥哥一样坚定信仰。但是在经过了八年的牢狱之灾后,出狱的她面对的是哥哥的去世,妈妈的失踪,身心受到非人摧残的她再也无法面对挚爱的立青,只能最终选择远离她

立仁在情报工作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人的情报工作,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动力。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国共的合作后站在同一战线。当立仁收来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兄弟情再也抑制不住。岁政治信仰不同,但作为家里的长子始终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在去台湾之前,看着少了沥青的全家福,感伤“少了一个人啊”!

他们这一代人都是万千黄埔仁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只有的历史。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其中片中老爷子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信仰。正是那些充满信仰的人们造就今天的中国

正道沧桑感想 篇2

故事原型:

话剧《信仰》是根据空军武汉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张绪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这位老红军1937年加入部队, 历经四十余年峥嵘岁月。《信仰》的主要线索就是张绪将军职务上离休后, 精神并不退休, 用坚定执着的信仰、正直纯洁的精神作答了一道道人生的选择题, 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1983年, 张绪与老战友共同组建了“老战士报告团”,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将自己遗体捐赠给了社会, 丝毫未停歇的完成着他对“信仰”的承诺。

主创人员:

编剧:李宝群

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一级编剧, 创作过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万世根本》、《风雪漫过那座山》, 小剧场话剧《带陌生女人回家》,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等多部戏剧作品, 多次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导演:王向明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 (原空政话剧团) 国家一级导演。曾导演过话剧《甘巴拉》、《湘江湘江》、《都市军号》、《霸王别姬》等, 黄梅戏《雷雨》, 京剧《江竹筠》, 川剧《娄山关月》, 汉剧《金莲》, 大型诗歌剧《以同志的名义》等。所获主要奖项包括:2007-2008国家十大精品工程, 第十三届埃及开罗国际戏剧节银奖, 第三、四届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 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第一、二、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导演一等奖, 第七、九、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第四、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第九届文化新剧目奖,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金奖等, 2001年8月入播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舞美设计:周丹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美设计。主要作品包括:话剧《虎踞钟山》、《我在天堂等你》, 舞台剧《牡丹亭》, 黄梅戏《雷雨》。所获奖项有:全军第九届文艺汇演设计一等奖、二等奖, 2002年全军新剧目比赛设计一等奖、灯光设计二等奖, 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第十二届文化奖、舞美设计奖, 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 中国第二届舞美设计展览会作品大奖, 中国舞剧荷花杯舞美设计金奖。

灯光设计:邢辛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 文化部优秀专家。主要作品有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简爱》、《王府井》, 歌剧《西施》、《红河谷》, 舞剧《十里红妆》、《水月洛神》, 川剧《死水微澜》等, 连续获得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文华舞台美术奖, 连续获得2004-2007、2007-2010年度全国戏剧文化奖 (话剧金狮奖) , 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舞美设计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灯光设计奖, 第六、七、八届中国戏剧节舞美奖, 参与的数部歌剧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多次获得“中国艺术节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舞美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

剧中主演:

王国强饰张绪: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金狮奖获得者。从艺40年, 戏路较宽, 经验丰富, 曾和北京电视中心、广州电视中心、黑龙江电影厂、西安电影厂、潇湘电影厂、珠江电影厂、湖北电影厂、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等单位合作, 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 是近年来活跃在舞台和影视剧行业中的优秀演员。曾在话剧《大江东去》、《临时病房》、《七十二家房客》、《雷雨》、《信义兄弟》、《信仰》中扮演毛泽东、李天佑、老幺、周朴园、孙东林、张绪老将军等角色。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中南地区话剧电视小品大赛优秀演员奖;湖北省政府文华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刘瑜饰林芝: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优秀话剧演员, 中国话剧金狮奖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话剧《sos妈妈》、《七十二家房客》、《任长霞》、《临时病房》、《信义兄弟》、《信仰》、《雷雨》等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主要影视作品有《李硕勋》、《王昭君》、《襄河二月》、《女子手枪队》、《湘西恩仇》等。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第八届中国小剧场话剧表演奖、湖北戏剧表演牡丹花奖、“桃李杯”戏剧大赛台词组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庞磊饰指导员: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团长,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在话剧《特别的爱》、《雷雨》、《玩笑开大了》、《信义兄弟》、《红叶》、《信仰》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在《白色毒网》、《房奴》、《大汉口》、《墨攻》等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连续三届获“小梅花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

姚莉莉饰小白: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团支部书记,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影视表演专业。先后在话剧《任长霞》、《临时病房》、《雷雨》、《信义兄弟》、《记忆底牌》、《信仰》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新拍案惊奇》、《白色毒网》、《大明医圣李时珍》、《洪湖赤卫队》、《大汉口》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熊家群饰侯大海:国家二级演员。

康建民饰腾远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徐俊国饰魏国彰:国家一级演员。

刘艳晶饰小白: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余涛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康良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罗曦饰小五: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副团长。

刘洁饰丹丹: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市场部主任。

闫海东饰宋老黑: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聂立洋饰宋三娃: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肖俏婷饰老黑妻: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在表现形式上, 《信仰》采用两层楼的结构, 通过三间门的开或闭, 运用光影巧妙的变化, 在一个精致的艺术表达空间中, 开拓出多维时空。该剧“用大量的闪回追忆了张绪的历史生活, 借以寻找张绪的意志和信仰形成的过程”, 构成历史与现实、现世与精神的双重对话关系。这种采用时空交错来讲故事的模式, 让革命前辈和后生有了交流的可能, 颇具新意且很符合当前流行的“穿越”文化, 自然足以吸引观众眼球。

纵古论今, 正义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可战胜的。忠诚、坚定和无私——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将这些崇高理念深种人心。当今中国,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程度继续扩大, 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什么才是当今社会应有的核心价值观?谁才应该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凭借精良剧本的深入刻画和优秀团队的倾情演出, 话剧《信仰》作出了坚定而真切的回答:承前启后, 我们的发展才有继往开来的坐标, 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正是当前中国社会需要重振的信仰基石。

本剧以张绪和他的战友的事迹为原型, 采用现实与历史交织、现实主义典型化与现代戏剧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艺术再现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的生命故事。长江之畔, 身经百战、多处负伤的老红军张绪将军和一群离休老战士组织“老战士报告团”, 二十多年坚持深入部队、机关、厂矿、校园、社区, 宣传革命理想与信仰, 宣传党的传统与党的创新理论, 满怀挚情、战斗不止, 用一生书写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其先进事迹受到李长春、刘云山、徐才厚等中央领导和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各大媒体也对此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追寻英雄的足迹, 探寻英雄的内心世界, 话剧《信仰》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这位用生命坚守信仰阵地, 以言行高扬旗帜的共产党人的故事。我们的时代, 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坚守信仰, 打造信仰高地;我们的党员, 需要牢记党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拿出一辈子……向老一辈革命者, 向坚守信仰的人们致敬!

剧中“信仰比天大, 比山重”、“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的表述让人印象深刻, 红军张绪对信仰的坚守, 为党为人民倾尽一生的付出也是令人动容。的确, 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重要的呢?既然选择了成为党员, 成为为人民谋利益的使者, 就注定要历经风雨兼程的前路, 坚守不计回报的付出!《信仰》所表达的立场是:对人付出、被人需要才是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情, 那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人生价值。这个故事借助有很强烈的现场感的话剧艺术形式, 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不断引发大家的共鸣。

莫论是非曲直, 公道自在人心!假大空宣讲模式所呈现的话剧永远不能获得观众真正的认可, 因为能吸收的道理从来不是灌输的, 能相信的道义从来不是强迫的。话剧《信仰》则是用最朴实真诚的对话方式和观众保持着亲密的交流, 用最巧妙的舞台设计和表演方式让观众能透彻的领悟话剧的意义。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身体上的病, 而话剧《信仰》能医治的是心灵上的病。身病好治, 心病难医。如何在万众喧腾中保留最初的诚心, 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涤荡自己的心灵, 对正处于当前转型期社会里的中国人来说, 《信仰》真是一剂上好的良药!

作为话剧《信仰》演出单位的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一直以来也秉持着优良严谨的从业之道, 从事话剧的制作和推广。它于2011年10月由湖北省话剧院改制更名而来, 隶属于湖北省演艺集团, 始建于1952年9月5日, 是国内外享有重大影响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风雨六十年来,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了《信仰》等100多台优秀话剧和《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等近百部、1000多集影视剧。排练演出了中外话剧《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七十二家房客》、《吝啬鬼》等190多个。其中创作剧目《信义兄弟》、《临时病房》、《刘介梅》、《高原风雪》、《大江东去》、《五二班日志》、《搭积木》等均获全国或全省创作和演出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李先念、胡耀邦、杨尚昆等先后观看演出, 并给予高度评价。拍摄的电影《最后的讲座》于2011年在央视热播和全国上映。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同志先后创作了《五二班日志》、《同船过渡》、《搭积木》、《丢手巾》、《幸福的日子》、《临时病房》等话剧, 在全国及国际上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肖惠芳同志在影片《开国大典》、《陈赓》等影视剧中成功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她曾荣获“话剧金狮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女主角奖”等多项全国大奖。近两年, 国家一级演员周一鸣、王国强、刘瑜分别荣获“话剧金狮奖”。话剧《信义兄弟》荣获“话剧金狮奖”和“楚天文华大奖”。《信仰》巡回演出, 好评如潮。并荣获201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 院长夏晓华、党委书记康建民、副院长王国强、贾先银, 将和全体员工一道, 围绕“出精品、推经典、育精英”的工作重点,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克难攻坚, 为把剧院建设成为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绩效突出的全国一流剧院而不懈努力。

《信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话剧?

兼听则明, 您还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它。

让信仰的火光照亮征途

王敏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信仰, 是民族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命题, 是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众所周知, 纪实体裁的戏剧非常不好写。演出以炽烈的激情, 采取了现实与历史交织, 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大量吸纳表现艺术的语汇, 塑造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干部们离而不休, 寻找新的战斗岗位, 宣讲革命传统和革命信仰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他让我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 举着自己燃烧的心, 引领人们穿过黑暗泥沼和密林!

舞台设计很有学问, 全剧一景, 质朴简洁:一个三个门的墙, 顶上面堆着两组沙包。一个斜长的阶梯从右房顶向右前方伸下来, 很有冲击力。通过导演的语汇让人联想到, 这三扇门不仅是物质上的支点, 更是深层的心理之门, 记忆之门。是人物的心灵之门向我们打开了, 无数动人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向观众娓娓道来。

信仰支撑主旋律创作

王福麟 (中国话研会副会长、秘书长)

话剧《信仰》剧名起得很好, 直奔主题, 很直白地说明了这出戏要说明什么, 我感觉这出戏在大声地呼唤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信仰。这出戏的作者、导演、舞美乃至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 用剧中主人公的坚守和信仰来完成了这部戏的创作。这出戏是当下很缺少的主旋律作品。现在人们的信仰缺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这出戏出来得非常及时, 对当前社会是有着贡献的, 是值得提倡的。

一出表演到位的好戏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信仰》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也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我们看这出戏是很有警示作用的。这是一出好戏也是一出很难写的戏, 也是难演的戏。编剧把这个难写的戏写得这么感人, 我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很难找的视角。导演不是单纯展示现实和历史人物, 而是展示这种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引发今天人们的思考。我觉得导演整个演出、舞台处理非常流畅, 我特别欣赏灯光和舞美, 我觉得灯光舞美为突出戏的主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 有激情, 真情实感出来了。

主旋律当有一席之地

李法曾 (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 提出了信仰问题, 同时回答了信仰问题, 这出戏给我感觉是股新鲜的空气, 有阳光了, 有氧气了, 沁入人的心扉了。当时我在剧场就感觉到心里很痛快, 我们应该有自信, 就是要排主旋律的戏。“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 《信仰》中这句台词给我印象非常深。《信仰》这部戏不是作报告, 纯教条, 戏里有戏剧冲突, 非常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导演处理得非常好, 把舞台用活了, 上下左右, 门里门外, 过去现在, 交替时空变化, 独白、群白, 交叉错位。战场、和平环境用得非常充实饱满、生动准确, 尤其是最后的党旗, 楔入顶端的高台阶, 用得特别有力量。演员表演有激情, 性格突出, 尤其是张绪, 我希望大家应该扶持一下这样的好戏。

《信仰》成功地叩击了心灵

郑振环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一级编剧)

信仰问题确实需要“挽救”了, 看这出戏我很有感触, 我也在反省自己是否像主人公一样兢兢业业, 坚持自己的信仰。我觉得这出戏很不好写, 把没用动作性的戏, 向戏剧层面上升华, 找出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来。这出戏写得成功, 不仅在于场上获得了多少的掌声, 更在于他叩击了人们心灵。

醒世之作励志之作

康式昭 (文化部政法司原司长)

这是一部高扬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的警示之作, 是一部呼唤崇高、呼唤奉献的醒世之作, 是一部坚守信仰阵地、打造人生高地的励志之作。这是一部商品大潮下金钱万能时代的反潮流作品, 是一部告诫勿忘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的党课教材, 是一曲昂扬的人生价值颂歌。这出戏有洪钟大吕的声势。编剧找到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 这是剧作家的特别奉献。导演手法时空交错、舞台灵动、虚实相协、刚柔并济, 这出话剧在表演手法上有突破, 是迄今为止时空交错最多、最活的一出戏, 导演功不可没, 灯光和舞台设计也帮了大忙。演员表演都非常到位。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这么一台好戏, 是一个突破, 是极富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现实需要信仰坚守

姚欣 (文化部原艺术局巡视员)

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 在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革命理想、革命信念?这样的作品多起来, 这样的社会舆论更强烈些, 有助于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这出戏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写成, 生活是基础, 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不仅在部队演、在大学演, 还要在社会更广泛地演。

激情是支撑的力量

黄维钧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信仰是形而上的顶峰, 是意识形态的, 这部戏很不错, 很感人。感动有两点, 一个是由真实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 自然有说服力。编剧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很深很准确。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形成的信仰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要坚守, 构成了整个戏的激情, 是支撑这出戏的支柱。剧中对时空的处理, 很有机地组织起来了, 构成了现在的价值观, 解释得很圆满, 时空交错的运用是很好的。还有一点成功的是演员的激情, 整个演出的激情, 以及导演的节奏处理, 这个激情始终是这出戏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音乐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这个历史的内涵对于这出戏很重要, 是构成人物心理的重要支撑部分。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姜志涛 (《中国戏剧》原主编)

《信仰》的演出充满激情, 我作为观众深受感动。看了这出戏之后, 有信仰的人都很执著, 坚守信仰的人更值得尊敬。话剧《信仰》饱含激情, 宣讲革命信仰, 讴歌战斗英雄,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人民需要。有几点我特别感动:指导员身边有三万斤粮食自己饿死了, 这些坚守信仰而英勇牺牲的人确实值得尊敬。作为地方文艺团体能有这种军人气质、这种阳刚气魄很不容易。总的来讲, 我祝贺这台戏演出成功。

主旋律有震撼力

赓续华 (《中国戏剧》主编)

看这出戏, 我感觉是再一次受教育, 主旋律的戏还能演得这么好、这么有震撼力, 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觉得有信仰的人灵魂有停留的地方, 没有信仰的人灵魂是漂泊的。我们这部戏写的不是一般的信仰, 是对革命对党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那是因为人民。剧中写到张绪很不近人情, 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这种不近人情来呼唤我们的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忘了老百姓是怎么用小米把你们喂大的, 这是这出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慷慨激昂大开大合

童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编剧)

这出戏最大的成功是让指导员成为第二号人物, 这也是一出把戏剧假定性用到了极致的戏。这出戏主演所表现出的慷慨激昂, 成为最为个性鲜明的表演, 相当吸引人。这种大开大合在舞台上是非常难的, 让去听党课的人能够得到满足, 又让去欣赏艺术的人也得到满足, 这出戏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另外我觉得这出戏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舞台上人和人的对立面, 也反应出舞台外社会矛盾的冲突。这种创作经历经验对话剧团体来讲, 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帮助我们的演员达到一个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于战争经历的念念不忘, 对于红色记忆的怀旧至今, 剧中老红军张绪的革命情怀让人感动。您也许未曾亲历炮火硝烟的年代, 您也许对张绪的怀旧之情感到疑惑, 但这部再现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话剧, 将会给您一个立体的回答。在一幕幕如梦境般交错幻化的场景中, 在一句句掷地有声真情动人的交流中, 您将会看到张绪是如何在峥嵘岁月中得到了成长和历练, 在艰难考验中证明了品质与信仰!您将深深理解他对信仰为何如此坚守, 您将深深相信他对信仰的热爱与诚挚!

无论在任何年代, 无论在任何社会, 信仰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基石。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而作为心灵的重要的产物和依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来具体化信仰一词, 恰如剧中张绪的经典台词所言:“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人民!”。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对中华民族的信仰, 都是以对人民完成的实事为外化形式的。张绪的故事给人以深思和教诲。

“郁郁陌上桑, 皎皎云间月。非无巧笑姿, 皓齿为谁发?”

如今的社会文化生活, 真是五彩斑斓, 百花齐放。艺术领域和国际接轨、发展迅速, 新的思想和创意层出不穷, 过往略显单调的精神产品大多都被打上了假大空的烙印。然而, 鸡皮疙瘩的制造器又何止是拔高式宣讲?伴随着当今艺术精神以娱乐至上的甚嚣尘上, 各种为博噱头、为博人气的艺术垃圾开始出现, 这种拖低式的俗媚表现, 对中国人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更严重的影响。中国人精神领域的追求和审美需要开始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路旁葱葱郁郁的桑树, 云间皎洁明亮的月亮。不是没有美好的笑容, 只是我的笑容应该为谁发出?

《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3

该剧以1925年到1949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为历史背景,描写了瞿、杨两家人五个年轻人与黄埔一批同窗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分别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踏上殊途的命运纠葛和人生经历。

1925年,杨家长子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破产,天生性格迥异的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寻找各自的前途。立青在姐姐杨立华和共产党员瞿恩、瞿霞兄妹的帮助下,考入黄埔军校。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经过东征和北伐的历练,杨立青成为了优秀的军人,他与进入国民党政府核心层工作的杨立仁产生主义之争。兄弟倆在“四·一二”的腥风血雨中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因信仰不同分道扬镳。抗日战争爆发,杨立青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上奋勇抗战,杨立仁则在重庆开展情报工作,兄弟俩既有联合又有暗自较劲。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杨立青不但在各种战场上立下卓越战功,更与盛气凌人的杨立仁以及昔日黄埔同窗进行了直接较量。1949年,国民党兵败后杨立仁众叛亲离,孑然一身退避海外。

该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首次在影视剧中全景式、大跨度、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了以杨立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

主创阵容

编剧:江奇涛(代表作《汉武大帝》、《亮剑》)

被称为最具历史积淀的军旅作家。花费两年时间,查阅大量史料,五易其稿,终有《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本。

导演:张黎(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军人机密》、《走向共和》、《中国往事》)

善于把握大时代、大题材、大场面,能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独特性格、深刻挖掘作品主题。

主演:孙红雷(代表作:《半路夫妻》、《大工匠》、《刀锋1937》)

《正道沧桑》观后感 篇4

大型电视系列记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总共有50集,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其的主题曲《梦想》阐述了“中国梦,幸福路”,是第一首唱响中国梦的歌曲,更是让人有激励的感觉。

纪录片从最开始讲述的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到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再到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部系列记录片的震撼人心之处在于以史诗般的厚重道出了正道沧桑,其的核心内容是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可以分为六部分,突出在社会主义历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抉择,以及最后选择的道路。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共5集,分别讲述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自十五世纪开始萌芽,经历了从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到傅利叶等先驱们的尝试,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直至十九世纪初罗伯特.欧文的出现,终于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欧文在美国建立的《新和谐公社》,可以认为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是对理想社会的最直接的尝试。只是这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只是资本主义汪洋中的一个小岛,根本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设想,许多事情都是理想化的。比如说对于想加入公社的人,只需要经过三年的考核即可成为社员。但是这样子总是难以避免一些投机分子及不怀好意的人混进去,以至于在欧文因故离开美国的两年里,公社很快就出乱子。最终耗尽其毕生心血的《新和谐公社》依然难逃瓦解命运。总的来说,空想社会主义在发展到顶峰时期也未能实现设计者们的愿望,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这条社会发展道路走不通,也为接下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诞生作了铺垫。第二阶段用7集篇幅,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阶段讲述列宁如何缔造、捍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四阶段反映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这两个阶段共用14集篇幅。第五阶段展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卷;第六阶段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的两个阶段共用24集篇幅。

从最初的社会主义的开始到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其间历经了500多年的时间,一个思想的出现到成型再到发展壮大,这是需要多少代人的不间断的努力才能够成真啊!最开始时候的各种先驱所受到的迫害,但是还有那些后辈们不间断的努力与探索,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才有了我们新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部分则

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前者已经花费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而实现后者的重担就压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希望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我们当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习着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更应当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做的 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掌握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绝不可小看我们肩上承担的责任,绝不能忘记我们心中的梦想,绝对要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经典台词 篇5

1、凡是有为青年都讨厌庸人之气,崇尚一年如二十年的革命风暴。

2、甲:让师傅知道非扒了你的`皮不可,这可是师傅的眼珠子。他花了五百两银子买的东洋货,你拿去看戏子的大腿根子。

乙:你啰嗦什么,小点声、你不拿这个看一看,能知道那个旗袍开衩开到腰这吗?

3、开了就开了,本来那老头子就是碍于我爹的情面才收我做的徒弟。可不油瓶子打碎了满地找碴吗。

4、不就十五军棍吗,打完了我就不欠他人情了。

5、解雇就解雇呗,想学啥再说呗。如今呀已经没有科举了。都革命了,哪还有什么上大夫进士。

6、就是闹革命,他也得进步。

7、看见了没有,在咱家这不也闹革命了吗。老子的话都没人听了。

8、那一杯酒把今后十几年的事都定下来了,那你也不看看十几年后是个什么情况。

9、甲:咱爹那棍子还留着呢。

乙:留着呢,我专用的。我哥一次都没挨过。

10、甲:你在外头结婚了,没结婚怎么能怀孕呢?

乙:你傻呀你,没结婚就不能怀孕了。

甲:我明白了,有男人了。没结婚、一高兴、播下种了,是吧。

乙:你别那么粗俗

甲:你自己把事情做下了,你还说我粗俗。

乙:立青、我现在不是在跟你商量这件事嘛。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6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没有,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正道沧桑感想 篇7

也许能更清晰地发现那些导致次贷危机发生的微末细节、导致全球也泛起金融海啸的深层问题。

不容易。可毕竟, 各国都早已行动起来以拯救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可毕竟, 各国都早已行动起来以拯救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8

不出所料,他做的是个生活服务APP。如《苦逼的生活服务类电商》所言:虚拟世界和现实经营中难啃的骨头都会在生活服务类电商创业的过程遇到,稍一不慎,还会陷入多此一举的困境。

然而,对于无法拼爹又有些想法的多数“穷二代”而言,生活服务类电商以其门槛低、切入点多、貌似投资不大、题材又好、一夜暴富传说层出不穷的特质,成为创业的热点。而一旦入行,人们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好行业,也没有所谓的坏行业——好行业人多、钱少、活儿苦;坏行业人少、钱少、要头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啊,创业从来是荆棘之道,何来那许多轻省的成功!

这条沧桑之路该怎么走?

第一,创意失灵。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接近“日光之下无新事”。idea该有的几乎都有了。穿衣搭配、菜单优惠、租房装修、打车排队,乃至记录生理期的、统计跑步里程的,林林总总,只有想不到。做投资的L先生说:项目听得太多了,有时候对方一开口三句话,就知道他项目是做什么的。以创意为DNA的电商遭遇创意失灵,拼什么?

第二,拼的就是苦逼。拼地面部队,拼管理能力。这些基础的工作谁也别想绕过。APP能自己吸引大量客户?别做梦了!它充其量是一个标识、一个展示,而非手段。尤其是生活服务电商,一手牵商户一手拉消费者,全靠地面部队的功夫。费时、费力,还烧钱。费时费力的结果有时甚至比不过脏乱差的路边夫妻店!

第三,自知者明。生活服务题材创业者做的与其说是电商,不如说是服务业。《升级之路》说:回归服务的本质,面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出路。而唯有明晰了自己的核心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才能保证不陷入“多此一举”的陷阱。道理很简单:你想整合人家,让人家消费前去网上绕一圈,总得让人家知道为什么让你整合、好处在哪里后,才能心甘情愿。

第四,直截了当。从大类来讲,生活服务类电商的盈利模式有广告和佣金两种,当然,更多的是讲不明白也想不清楚自己怎么盈利的。那些免费策略、聚集粉丝、打造平台、互联网思维等等讲了一世界,那些绕了十万八千里也不一定能见到钱的面,见到了也不一定能揣兜里的人,还是慎入!

唉,苦逼之后还是苦逼,为什么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呢?我想:拼的就是希望!也许最后的结局是一败涂地,或者是被BAT收购,无论怎样,总不要枉费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把最应该拼搏的岁月用来空想、抱怨和迷茫。人间正道,无论在哪个时代,拼爹还是拼自己,都是沧桑。

总要心怀希望,如励志马所言:what if dreams come true!

正道沧桑感想 篇9

字号: 大 中 小

长达50集的巨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延续到50年代。通过三十年来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关注。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播出后,总会有人试图找出剧中角色的原型。例如《潜伏》播出后,就有人试图证明余则成是历史上哪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而最后的结论也未必能让人信服。因为影视作品是文艺作品,当然允许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素材,但是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肯定会有艺术的再创造,形成艺术的虚构和加工。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后,果然猜测剧中角色原型人物的议论再次不绝于耳,但是莫衷一是,最后也没有断定哪个角色是历史上的哪位真实人物。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

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汤慕禹生前照片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

目前此事还在交涉之中,有待于后来情况的明朗,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亮 剑》的领衔人物,其历史原型曾被认为是王近山、王必成、锺伟将军等等,其实一个人物可以有很多人物的特徵。《人间正道是沧桑》杨立青、瞿恩,其实其实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杨立青不说有具体的人物原型,至少也是综合了若干英雄的形象。

阎揆要中将、孙一中、许光达大将、廖运周少将等等,都是黄埔毕业,参加过北伐和起义,也曾在国民革命军从事兵运工作,其中有些还是从黄埔时期就一度对自己的党员身份遵照上级指示进行保密的。

孙炳文、周逸群等等,都是来自黄埔军校,而且是出色的政治、军事工作者。

董建昌这样的人物也有历史原型。有些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诸役的国民党元老将领,历经风风雨雨,有的还多次帮助过革命人士或暗自协助过正义事业,最后留在大陆或率部起义。

陈铭枢将军、柏文蔚将军、程潜将军、黄琪翔将军、李章达将军等等,都是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有的在近代革命史上资历很老。

解密杨立青原型

看了几集《人间正道是沧桑》,感觉此剧有些抽风,忽好忽坏,忽紧忽慢,导演有点乱。预览了一下剧情,发现主人公杨立青的人生经历大开大合,极其曲折,极其不合常理,因而对人物原型的兴趣远比剧情的兴趣大了很多。

剧中,杨是湖南人,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历史上,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的中共将领有两人——常乾坤、唐天际。其中唐天际为湖南安仁人。

唐参加过北伐,参加了南昌起义,去过井冈山,当过游击队长,这些跟剧中杨立青都很相符。之后的经历离杨立青远了些。等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和剧情贴上了,那时唐去了东北,作为不同级别的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不过唐是苦孩子出身,与剧中杨立青不符。

宋时轮,黄埔五期,55年授上将军衔。看眉眼间跟孙红雷扮演的杨立青倒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宋时轮是湖南醴陵人,富裕家庭,跟剧中人物一致。“4.12”之后,宋也曾跟党组织失去联系,他自己组织起了一支30余人的游击队,打白匪,杀土豪,后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段经历和剧中杨立青非常相似。之后宋也参加了反围剿,而且当过红军大学的教员,在延安期间也做过军政教员,抗日战争期间,宋时轮任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日军作战,抗战结束后,作为军调代表与国民党方面有过周旋,这些都与剧中人物相符。解放战争中,宋主要在山东战场作战,与剧中人相左。

陈赓,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55年授大将军衔。剧中杨立青在上海情报工作的经历多少有些陈赓的影子。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黄埔五期,55年授衔大将。抗战期间做过抗大的教员,也有过军调代表的经历,与杨立青相近。

另外,杨立青在东北收集日本武器和督促火炮生产的情节,也很有一些朱瑞的影子。只不过朱瑞不是湖南人,也不是黄埔出身。

这些天一直在看张黎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一集一集地看,确是好东西西。喜欢里面的所有人物,也会对里面的人物一一寻找历史原型。

比如,第一主人公杨立青,我觉得有陈赓大将的影子,尤其是杨立青在上海执行暗杀任务一段,看的时候就觉得太精彩了,后来看到陈赓大将的故事,知道剧集是借鉴了他老人家不少往事。

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本来在江西做红军团长,后被孙淳饰的瞿恩调到上海铲除出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的叛党徒,杨立青来的上海后,以黄埔手段干掉了叛徒,而且出卖罗亦农的那个女人被打瞎了眼睛,而不死,这让国民党方面的对手杨立仁确知弟弟正在与自己直接做战。

这就是本剧较为重要的“家族反目”段落。

据刘继兴先生的博客,得知,这个剧中被杨立青打瞎的女人其实中朱德的前任妻子,而杨立青斯时正是朱德手下一员大将,这革命之残酷非现在的人所能了解,但电视剧表现出来了,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刘继兴是我朋友刘兴亮的哥哥,所以,没打招呼就直接引来,如出问题,打刘兴亮算帐吧,以下是刘继兴文中的故事: 1928年4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国民党残酷杀害。中共中央在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专文,题目是《悼罗亦农同志》。文章高度评价了罗亦农的革命精神,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出卖罗亦农的是我党的叛徒贺治华及其丈夫何家兴。在嫁给何家兴之前,她曾是朱德的妻子。历史留下来的多种记述中都称贺治华生得很漂亮,杨子烈(张国焘夫人)在其《往事如烟》一书中说,贺治华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

贺治华能流利地说英语德语(与剧中表现相符)。她原是四川开江女中教员,19岁时随同朱德赴欧洲,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后又转到苏联。在这一时期,贺治华嫁给了朱德,成了朱德的第四任妻子,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

1926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四旬接回了成都,改名贺飞飞。贺治华是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婚后和朴实敦厚的朱德彼此间感情日渐疏远,此后,贺治华爱上了从法国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革命青年何家兴,并再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与之何家兴结了婚。

1928年初,组织上安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回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上海,贺治华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其时,何家兴、贺治华夫妇住的是一间大洋房。当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把和邓小平等人接头的地点安排在贺治华家的楼上。罗亦农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悬赏3000美金捉拿之。

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贺治华此时早就叛变了中国共产党,暗地里为国民党特务提供情报,以换取利益维持她的高消费生活。听说罗亦农等人要会面的消息,她觉得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她偷偷地去巡捕房告了密。

结果罗亦农和山东省委书记吴鬃当场被抓,前来赴约见面的邓小平晚来了一分钟,躲过此劫。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何家兴是叛徒。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何家兴。原来,在4月15日早上,贺治华来到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自诩手中有350多个共产党员名单和地址,条件是3000美金和两张让他们想去的国家的护照(这个剧中也表现了)。罗亦农被捕牺牲后,邓小平和李维汉作出了锄奸决定,由陈赓带人执行。4月25日清晨,一队迎亲队伍来到贺的住宅前,在猛烈鞭炮声中,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冲入贺房中,迫其交出手中党员名单后,开枪打死了何家兴和贺治华。但后来贺治华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给国民党送到医院救治。本来红队还要到医院干掉贺,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剧中,杨立青除掉叛徒的段落是孤身前往,颇有传奇色彩。

历史记录中没有写是不是陈赓亲手开的枪,但电视剧没有客气和隐晦。据:

陈赓,原名陈庶康,化名王庸。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另,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也特别提到1925年东征时,蒋介石为陈赓所救的事,那时的蒋介石还有宁死不屈的气势,“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看来东征时的杨立青是不单独人物,与陈赓还没有什么关系呢? 但不知为什么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就没有这样选择自杀的勇敢了。

再比如,当年的汪精卫,年轻时代可以刺杀满清大员,慷慨赴死,但在日本侵华之后却选择当了汉奷,也算贪生怕死。

比对着杨立青的人生轨迹和战场上的奇功,很多观众都认为“立青极像陈赓大将”。陈赓也是湖南人,黄埔生,参加了武昌起义、长征,在苏区时候也是师长,无论是红一军还是红四军。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晓。因为练过武功,他“统率”着前村后巷许许多多的“娃娃兵”,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据说他小时候跟杨立青一样皮得要死。不过,陈赓比立青在政治方面要成熟得早。同时也有人表示,杨立青的前期跟陈赓相似多一些,而他的后期更像上将杨至成。杨至成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当后勤部长,建立了很多军工厂,北伐时是营长,而且杨至成将军是黄埔5期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主持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因此,在各大网络论坛上,网友们一致认为瞿恩就是瞿秋白。

在观众眼里,瞿霞则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女英雄们的影子:瞿霞与哥哥瞿恩、妈妈一起去法国留学,便是蔡畅和哥哥蔡和森、妈妈一起留洋法国的演绎;而到了后期,瞿霞从八年牢狱中出来,最终选择离开立青,则是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帅孟奇被抓进南京“模范监狱”4年,受尽人间酷刑和折磨,当被营救出来之后,她才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而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她就再也没有成家,其悲情味道甚至超过了剧中瞿霞

目前,讲述国共革命和家国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在央视热播。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观众们似乎从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历史,于是,就产生了将电视剧主人公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的欲望。那么,这些电视剧主人公的原型人物究竟是谁呢?

一声意外走火的枪声,击碎的不仅仅是湘绅杨廷鹤长子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宏图大计,也击碎了次子杨立青顽劣而无忧的弱冠之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来自湖南醴陵的这两兄弟先后逃奔近代革命策源地广州,杨立仁通过世交楚材引荐,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杨立青则在广州国民政府机要人员、姐姐杨立华介绍下,结识了国民革命元老董建昌和土星共同体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此后,他考入黄埔军校,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情厚谊。此后,杨家三兄妹与瞿恩一家,经历了信仰上的逐渐分歧,情感中的分合纠结,以及中国革命历史里每一次震荡,成全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明眼人可以窥见国共沉浮,阅览北伐革命至解放战争背后的历史烟云,更借杨、瞿两家的命运更迭,感同身受其背后所牵连的社会变迁,乃至不堪言说的正道沧桑。

男一号杨立青是陈赓?

两分钟内,绕过一整屋特工,自屋顶悬索入室,手刃出卖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的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后,从容脱身——这完全就是正规陆军的作战战术。在暴跳如雷后,负责暗杀和清除上海土星共同体的杨立仁忽然心生恐惧,他知道:弟弟杨立青回来了。

作为一部正剧,上述这个细节引发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拥趸们一连串的联想和推理:杨立青是谁?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大将陈赓。

陈赓这个黄埔一期学员,13岁即投笔从戎,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埔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曾携蒋夜行百里,于蒋有救命之恩。1928年,赴上海从事中央特科工作。该年,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因遭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出卖,被捕就义。贺为朱德前妻,据传其妖娆妩媚,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

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可惜热衷于享受奢华生活,为3000美金的悬赏金就把罗亦农出卖了。罗亦农被捕当日,前来赴约的太宗因迟到一分钟而躲过一劫。

随后,太宗与李维汉在周恩来应允下下了锄奸令,陈赓带领中央特科红队,扮演迎亲队,冲入贺房中,将何家兴夫妇枪杀。不过,贺治华当时并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据传在1938年被国民党灭口。

但是,如果简单地在杨立青和陈赓之间划上等号,那就略显粗暴了。事实上,如果单从出身来看,立青的历史原型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有热心人一一查阅黄埔三期学员,发现湖南籍毕业生有121人,其中湖南醴陵籍8人。不过,这8人都是国民党将领,并不符合杨立青后来的土星共同体身份。而同期的土星共同体员8人中,唯一接近的是湖南人唐天际。此人曾做过湘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与剧中杨立青的经历相符。

杨立青原型的另一可能者是萧克。不过,萧克的经历比杨立青可不知强多少倍:25岁当上军长,抗日前夕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是一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而且,与常常“耍赖”的杨立青相比,萧克是众多开国将军中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

老师瞿恩是瞿秋白+周恩来?

如果杨立青曾经“是”陈赓,那么,在剧中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瞿恩,岂非周恩来?甚至从名字上来看,“瞿恩”也隐含了“恩来”的意思。不过,更多的线索却指向另外一个历史原型:瞿秋白。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瞿恩被其黄埔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则为黄埔学生宋希濂所杀。宋希濂后来在一份料中曾这样写道:“将秋白先生处决后,我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装殓,即埋葬在中山公园的旁侧。”

1935年,瞿秋白于福建被捕。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被枪决前,更衣,梳洗,神色自若,并作绝命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红泉听不穷……”待见蒋介石“就地枪决”的电令,则随廖祥光至长汀中山公园,信步行至公园亭中,独享小菜四碟、美酒一瓮,酒半言日:“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随后出公园,步行至罗汉岭刑场,沿途手持香烟,用俄语高歌《国际歌》、《红军歌》,于某坟墓上盘足坐定后,还回头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然后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土星共同体万岁!”等口号,饮弹酒血,从容就义。

宋希濂为著名的国民党将领,亦是抗日名将,与瞿秋白有师生之谊。宋在奉命枪决瞿秋白之前,曾多次劝降,终因后者始终不渝而将其忍杀。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黄埔三期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昔日老师、土星共同体人瞿恩,就被认为是对此段历史的重现。

有分析说,剧中的瞿恩与瞿秋白同为黄埔教员,有文人气,是土星共同体元老,但在党内左倾时即遭冷遇,长征前被抛弃,导致被俘,就义时年龄相仿。而剧中范希亮与瞿恩关于农民土地改革的问答,简直就是宋希濂在劝降瞿秋白的对白翻版。还有一个八卦是,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与剧中瞿思的准爱人杨立华仅一字之差。

此外,也有人认为瞿恩身上有蔡和森和恽代英的影子。男二号是蒋介石机要秘书?

在土星共同体革命史的每一个重要历史现场,杨立青似乎都有惊无险地“趟”过去了。相比之下,杨立仁一角则欠圆满。他早年平步青云,几乎没有来由地,就深得蒋介石青睐,然后坐镇上海,指挥中统捕杀土星共同体。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亦有视死如归的英气,但加入国民党后,则在与土星共同体的周旋中处处受挫,一路败退;其对爱情追求弥久,却始终不得良缘。

从职务上来看,杨立仁的原型应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邓文仪。此公亦是醴陵人,是国军党史上默默无闻的大秘书。还有人认为杨立仁的原型是文强。后者是文天祥的23世孙(又说为27世),17岁时拜会过孙中山,是太祖的姑表兄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太祖的母亲。此人先入土星共同体,后经历次波折,脱党而入国民党,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与杜聿明一起被俘。

1950年,身为战犯的文强拒写悔过书,理由剽悍:“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太祖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那些革命丽人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曾协助哥哥瞿恩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后被捕入狱历经折磨的瞿霞最终没有选择初恋情人杨立青,让后者惆怅终身。此段情节,正是基于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1932年白色恐怖期间,帅孟奇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曾因酷刑,七窍流血,次年被判无期徒刑,押往南京“模范监狱”,直到1937年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帅孟奇的丈夫以为她已经牺牲,在她出狱前另组家庭。此后,她再也没有成家,因为当她“不能把完美给最爱的人,就用一生来守着心中的缺”。

据《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称,瞿霞的经历集合了多位土星共同体历史上女革命家的故事,不过,究竟是哪些女革命家,却语焉不详。既然如此,那么,另外一位革命丽人也自然被“借来”对号入座——龚澎。这个出身革命世家的安徽女子是土星共同体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英文流利、思维缜密、美丽而高贵。1943年,她与新中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在重庆完婚,太祖赞誉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不过,根据《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头的说法,因为瞿家母子三人曾赴法留学,因此,瞿霞的人物原型也被认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蔡畅。身份明朗的配角

与剧中主角的“多面人”身份相比,配角们的历史原型似平明朗不少。

比如,朝秦暮楚但最终投诚土星共同体的董建昌,在黄埔军校的原型应该是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注:建国后为民革中央第一任主席),而在湖南期间的他则应是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此外,还有说法称董其昌的原型人物为朱培德,此人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二人被称为“模范二朱”。

朱培德在东征、北伐以及中原大战中都立过赫赫战功,更在西安事变中成功说服宋美龄和平解决,从而保全了蒋介石,又避免了全国内战。“八一”南昌起义时,朱德正在其军中,他觉察朱德的举动,有意避往庐山。

至于楚材的原型,明眼人一看即知为陈立夫,后者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黄埔时任校长室秘书,南京时任中统高层,究其一生,前半生以沦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替罪羔羊为界,是位政治人物;后半生退守宝岛,潜心研究中国文化。

上一篇:现代工匠精神作文素材下一篇:天津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