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通用10篇)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篇1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经典历史、革命教育意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由于观看的目的性不一样,第一次观看只是为了看精彩的剧情及剧情中特点鲜明的人物描述。当我现在再次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带着领导对我们深深的厚望,并结合最近学到的孙子兵法、情商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方董事长的重要讲话等知识,有目的性地观看时,体会非同凡响,收益匪浅。尤其是对我的信念、理想、责任心、文化知识能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心态和信念等各个方面感悟极深。
剧情由一个具有背景的家庭开始切入,讲述一个家庭中4个人追求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和理想。通过对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描写来体现每个人的不同信仰和追求的理想,并活灵活现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计篇、作战篇以及谋略篇中精华讲述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内两党斗争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杨立青、杨立仁、杨廷鹤,杨立华、瞿恩、瞿霞、瞿妈妈以及董建昌。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因此追求的理想也是不一样,分为共产党和国民党。这部电视剧和以往的历史教育战争电视剧不一样,因为我自己也看了不少教育战争电视剧,该剧注重情节、人物对话和思想诠释,不注重打斗过程或激烈的战争场面,这也是该电视剧最吸引我之处。在抗日革命战争时期,军人已经将孙子兵法的作战理念运用到极致。尤其是该剧中的几个特点鲜明人物,杨立青、瞿恩和范希亮。为了追求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执着、坚持、不怕艰辛,勇于冒险和挑战,经历着从1925年大革命到1949年解放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新中国。“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信仰。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纵然牺牲我的生命也无所畏惧!”。共产党就是坚定不移地靠着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的理想勇往直前,与公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到底,并最终大获全胜。
虽然电视剧没有正面描写和歌颂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但是剧中对中国现代革命有着重大意义的几次事件,包括北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辽沈战役等,无不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作战思想,而毛泽东的作战思想与《孙子兵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战争年代,兵是国之大事,而在和平年代,商是国之大事。商业的竞
争,是战争在和平年代的表现形式,于是《孙子兵法》又成了商战的制胜宝典,因此才有了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的顶礼膜拜,才有了《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发、德、日、韩等各国文字,风靡全球,在商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孙子兵法》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很多都有黄埔军校的影子,据说黄埔军校曾与美国西点、英国皇家、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本剧第三集的时候,重点描写了杨立青考取黄埔军校的过程,面试时,主考官的问题之一是:“何为黄埔精神”,杨立青大声答道:“简而言之,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为民众为国家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波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在入学第一天,每个人都庄严宣誓:“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谨遵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是这样的誓言和信念,听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黄埔军校的教学在当时的中国是先例,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队都是军阀个人的私家军队,唯有黄埔军,是革命党的革命军。他们有理想,有纪律,听命令,服指挥,打仗不为升官发财,不为占据地盘,而是为了党,为了主义。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中国革命才能够一步步走向胜利。《孙子兵法·计篇》有云:“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能够凝聚人心的东西。黄埔精神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忧内患的年代能够凝聚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心,使黄埔精神能够发扬光大,使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学校的土壤中得以发展和壮大,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酒店的数量瞬间膨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我国旅游业的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经济的活跃、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势必使更多的企业参与进中国的酒店业市场,加剧了酒店企业之间的竞争,酒店业已由先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根据酒店业门户网站迈点的2010年统计资料,我国目前拥有星级酒店1600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463家、四星级酒店2000家左右,整个中国各类酒店、宾馆等接待设施总量为三十万个。酒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而酒店业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流动过快,酒店的员工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酒店企业的发展。如何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成为了一家酒店成功健康运转的关键所在。对于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是不足以促使员工采取跳槽行动的,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简言之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更好的报酬;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员工流失率高是酒店员工不满的客观反映,是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也是酒店缺乏稳定性的信号,因而,员工流失率过高是任何一位酒店管理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只有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为酒店的客人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
在提高酒店竞争力,稳定员工队伍中的诸多方法中,我觉得建立以人为本,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酒店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在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全体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根据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分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无怪乎黄埔军校的校训中的那句“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的宣誓,使得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此目的的实现,抛头颅,洒热血,因此也见证了“上下同欲”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剧中有关黄埔军校的片段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
1、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目标明确。黄埔军校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学习是为了打仗。学校把学习与打仗直接联系起来,“不学最高深的,只学最有用的”。“仗怎么打,课就怎么设,兵就怎么练”,一切为了把仗打赢。电视剧中黄埔军校的学生都经过了严酷的训练,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战斗教练、实弹射击,这是实战中最为基本、最为实用的知识,出去后可以直接服务于作战。《孙子兵法·军形第四》“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黄埔军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善于用兵的人,善于研究致胜之道的人。作为酒店行业,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抛开利润,而强调精神,更不能没有精神而单纯追求利润。我们所倡导的文化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维景集团的文化,“为客人服务、为业主服务、为员工服务、为酒店服务”,服务是酒店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酒店品牌能否发展壮大,深入人心,服务品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维景文化中的着四项“服务”,仔细揣摩,目标不可谓不明确,不仅体现了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又有明确的市场导向,很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并为之努力奋斗。
2、灵活人员招聘环节。杨立青参加入学考试的成绩很差,但是他有着画地图的特长,又因为历来军校步兵教程中,识图用图最不易为学生掌握,因此立青被视为人才,步入黄埔军校的大门。在入学第一天的班务会中,才发现很多同学都很有个性,富有才华,但是只有班长范希亮是军人出身,其他都是从各行各业吸收来的有志之士。这让我联想到酒店招聘过程中,好像所有的职位招聘都要求有酒店从业经验。就我所在的三亚为例,几乎所有酒店都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或者就是海南岛的几所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几乎全盘招收,供不应求,准入门槛很低。而一些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却很难进入这个行业。我觉得酒店在选人、用人方面不能以是否有工作经验为重要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人员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对待事情的态度,因为这几项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潜力和接受能力,以及是否适合从事本行业。如果这些条件都基本符合,酒店也有一套完善的企业文化,选择有潜质而没有经验的人员反而更容易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当然这要求HR工作人员有一双慧眼。
3、对员工灌输酒店文化。有了健全的酒店文化,有了具备良好素质的员工,如何对员工灌输酒店的文化,使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可酒店的文化,并为了酒店的目标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市场调研期间,我们考察了海底捞和净雅两家社会餐饮,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特点鲜明,令我非常震撼。他们就是利用非常朴实的企业文化管理员工,从思想层面对员工进行“洗脑”,让员工树立主人翁形象,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战略,建立可接受性和操作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篇2
故事原型:
话剧《信仰》是根据空军武汉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张绪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这位老红军1937年加入部队, 历经四十余年峥嵘岁月。《信仰》的主要线索就是张绪将军职务上离休后, 精神并不退休, 用坚定执着的信仰、正直纯洁的精神作答了一道道人生的选择题, 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1983年, 张绪与老战友共同组建了“老战士报告团”,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将自己遗体捐赠给了社会, 丝毫未停歇的完成着他对“信仰”的承诺。
主创人员:
编剧:李宝群
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一级编剧, 创作过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万世根本》、《风雪漫过那座山》, 小剧场话剧《带陌生女人回家》,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等多部戏剧作品, 多次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导演:王向明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 (原空政话剧团) 国家一级导演。曾导演过话剧《甘巴拉》、《湘江湘江》、《都市军号》、《霸王别姬》等, 黄梅戏《雷雨》, 京剧《江竹筠》, 川剧《娄山关月》, 汉剧《金莲》, 大型诗歌剧《以同志的名义》等。所获主要奖项包括:2007-2008国家十大精品工程, 第十三届埃及开罗国际戏剧节银奖, 第三、四届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 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 第一、二、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导演一等奖, 第七、九、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第四、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第九届文化新剧目奖,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金奖等, 2001年8月入播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舞美设计:周丹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美设计。主要作品包括:话剧《虎踞钟山》、《我在天堂等你》, 舞台剧《牡丹亭》, 黄梅戏《雷雨》。所获奖项有:全军第九届文艺汇演设计一等奖、二等奖, 2002年全军新剧目比赛设计一等奖、灯光设计二等奖, 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第十二届文化奖、舞美设计奖, 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 中国第二届舞美设计展览会作品大奖, 中国舞剧荷花杯舞美设计金奖。
灯光设计:邢辛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 文化部优秀专家。主要作品有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简爱》、《王府井》, 歌剧《西施》、《红河谷》, 舞剧《十里红妆》、《水月洛神》, 川剧《死水微澜》等, 连续获得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文华舞台美术奖, 连续获得2004-2007、2007-2010年度全国戏剧文化奖 (话剧金狮奖) , 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舞美设计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灯光设计奖, 第六、七、八届中国戏剧节舞美奖, 参与的数部歌剧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多次获得“中国艺术节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舞美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
剧中主演:
王国强饰张绪: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金狮奖获得者。从艺40年, 戏路较宽, 经验丰富, 曾和北京电视中心、广州电视中心、黑龙江电影厂、西安电影厂、潇湘电影厂、珠江电影厂、湖北电影厂、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等单位合作, 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 是近年来活跃在舞台和影视剧行业中的优秀演员。曾在话剧《大江东去》、《临时病房》、《七十二家房客》、《雷雨》、《信义兄弟》、《信仰》中扮演毛泽东、李天佑、老幺、周朴园、孙东林、张绪老将军等角色。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中南地区话剧电视小品大赛优秀演员奖;湖北省政府文华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刘瑜饰林芝: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优秀话剧演员, 中国话剧金狮奖得者, 国家一级演员。曾先后在话剧《sos妈妈》、《七十二家房客》、《任长霞》、《临时病房》、《信义兄弟》、《信仰》、《雷雨》等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主要影视作品有《李硕勋》、《王昭君》、《襄河二月》、《女子手枪队》、《湘西恩仇》等。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表演奖、第八届中国小剧场话剧表演奖、湖北戏剧表演牡丹花奖、“桃李杯”戏剧大赛台词组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
庞磊饰指导员: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团长,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在话剧《特别的爱》、《雷雨》、《玩笑开大了》、《信义兄弟》、《红叶》、《信仰》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在《白色毒网》、《房奴》、《大汉口》、《墨攻》等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连续三届获“小梅花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
姚莉莉饰小白: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团支部书记,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影视表演专业。先后在话剧《任长霞》、《临时病房》、《雷雨》、《信义兄弟》、《记忆底牌》、《信仰》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新拍案惊奇》、《白色毒网》、《大明医圣李时珍》、《洪湖赤卫队》、《大汉口》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熊家群饰侯大海:国家二级演员。
康建民饰腾远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徐俊国饰魏国彰:国家一级演员。
刘艳晶饰小白: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余涛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康良饰雷世诚: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罗曦饰小五: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团副团长。
刘洁饰丹丹: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兼市场部主任。
闫海东饰宋老黑: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聂立洋饰宋三娃: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肖俏婷饰老黑妻: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间
在表现形式上, 《信仰》采用两层楼的结构, 通过三间门的开或闭, 运用光影巧妙的变化, 在一个精致的艺术表达空间中, 开拓出多维时空。该剧“用大量的闪回追忆了张绪的历史生活, 借以寻找张绪的意志和信仰形成的过程”, 构成历史与现实、现世与精神的双重对话关系。这种采用时空交错来讲故事的模式, 让革命前辈和后生有了交流的可能, 颇具新意且很符合当前流行的“穿越”文化, 自然足以吸引观众眼球。
正
纵古论今, 正义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可战胜的。忠诚、坚定和无私——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将这些崇高理念深种人心。当今中国,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程度继续扩大, 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什么才是当今社会应有的核心价值观?谁才应该是中国发展的中流砥柱?凭借精良剧本的深入刻画和优秀团队的倾情演出, 话剧《信仰》作出了坚定而真切的回答:承前启后, 我们的发展才有继往开来的坐标, 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正是当前中国社会需要重振的信仰基石。
本剧以张绪和他的战友的事迹为原型, 采用现实与历史交织、现实主义典型化与现代戏剧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艺术再现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的生命故事。长江之畔, 身经百战、多处负伤的老红军张绪将军和一群离休老战士组织“老战士报告团”, 二十多年坚持深入部队、机关、厂矿、校园、社区, 宣传革命理想与信仰, 宣传党的传统与党的创新理论, 满怀挚情、战斗不止, 用一生书写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其先进事迹受到李长春、刘云山、徐才厚等中央领导和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各大媒体也对此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追寻英雄的足迹, 探寻英雄的内心世界, 话剧《信仰》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这位用生命坚守信仰阵地, 以言行高扬旗帜的共产党人的故事。我们的时代, 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坚守信仰, 打造信仰高地;我们的党员, 需要牢记党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拿出一辈子……向老一辈革命者, 向坚守信仰的人们致敬!
剧中“信仰比天大, 比山重”、“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的表述让人印象深刻, 红军张绪对信仰的坚守, 为党为人民倾尽一生的付出也是令人动容。的确, 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重要的呢?既然选择了成为党员, 成为为人民谋利益的使者, 就注定要历经风雨兼程的前路, 坚守不计回报的付出!《信仰》所表达的立场是:对人付出、被人需要才是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情, 那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人生价值。这个故事借助有很强烈的现场感的话剧艺术形式, 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不断引发大家的共鸣。
道
莫论是非曲直, 公道自在人心!假大空宣讲模式所呈现的话剧永远不能获得观众真正的认可, 因为能吸收的道理从来不是灌输的, 能相信的道义从来不是强迫的。话剧《信仰》则是用最朴实真诚的对话方式和观众保持着亲密的交流, 用最巧妙的舞台设计和表演方式让观众能透彻的领悟话剧的意义。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身体上的病, 而话剧《信仰》能医治的是心灵上的病。身病好治, 心病难医。如何在万众喧腾中保留最初的诚心, 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涤荡自己的心灵, 对正处于当前转型期社会里的中国人来说, 《信仰》真是一剂上好的良药!
作为话剧《信仰》演出单位的长江人民艺术剧院一直以来也秉持着优良严谨的从业之道, 从事话剧的制作和推广。它于2011年10月由湖北省话剧院改制更名而来, 隶属于湖北省演艺集团, 始建于1952年9月5日, 是国内外享有重大影响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风雨六十年来,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了《信仰》等100多台优秀话剧和《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等近百部、1000多集影视剧。排练演出了中外话剧《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七十二家房客》、《吝啬鬼》等190多个。其中创作剧目《信义兄弟》、《临时病房》、《刘介梅》、《高原风雪》、《大江东去》、《五二班日志》、《搭积木》等均获全国或全省创作和演出奖。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李先念、胡耀邦、杨尚昆等先后观看演出, 并给予高度评价。拍摄的电影《最后的讲座》于2011年在央视热播和全国上映。
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同志先后创作了《五二班日志》、《同船过渡》、《搭积木》、《丢手巾》、《幸福的日子》、《临时病房》等话剧, 在全国及国际上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肖惠芳同志在影片《开国大典》、《陈赓》等影视剧中成功塑造了宋庆龄的形象,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她曾荣获“话剧金狮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女主角奖”等多项全国大奖。近两年, 国家一级演员周一鸣、王国强、刘瑜分别荣获“话剧金狮奖”。话剧《信义兄弟》荣获“话剧金狮奖”和“楚天文华大奖”。《信仰》巡回演出, 好评如潮。并荣获2012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 院长夏晓华、党委书记康建民、副院长王国强、贾先银, 将和全体员工一道, 围绕“出精品、推经典、育精英”的工作重点,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克难攻坚, 为把剧院建设成为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绩效突出的全国一流剧院而不懈努力。
是
《信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话剧?
兼听则明, 您还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它。
让信仰的火光照亮征途
王敏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信仰, 是民族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命题, 是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众所周知, 纪实体裁的戏剧非常不好写。演出以炽烈的激情, 采取了现实与历史交织, 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大量吸纳表现艺术的语汇, 塑造了张绪等离休老红军干部们离而不休, 寻找新的战斗岗位, 宣讲革命传统和革命信仰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他让我想起高尔基笔下的丹柯, 举着自己燃烧的心, 引领人们穿过黑暗泥沼和密林!
舞台设计很有学问, 全剧一景, 质朴简洁:一个三个门的墙, 顶上面堆着两组沙包。一个斜长的阶梯从右房顶向右前方伸下来, 很有冲击力。通过导演的语汇让人联想到, 这三扇门不仅是物质上的支点, 更是深层的心理之门, 记忆之门。是人物的心灵之门向我们打开了, 无数动人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向观众娓娓道来。
信仰支撑主旋律创作
王福麟 (中国话研会副会长、秘书长)
话剧《信仰》剧名起得很好, 直奔主题, 很直白地说明了这出戏要说明什么, 我感觉这出戏在大声地呼唤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信仰。这出戏的作者、导演、舞美乃至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 用剧中主人公的坚守和信仰来完成了这部戏的创作。这出戏是当下很缺少的主旋律作品。现在人们的信仰缺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这出戏出来得非常及时, 对当前社会是有着贡献的, 是值得提倡的。
一出表演到位的好戏
刘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信仰》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也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我们看这出戏是很有警示作用的。这是一出好戏也是一出很难写的戏, 也是难演的戏。编剧把这个难写的戏写得这么感人, 我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很难找的视角。导演不是单纯展示现实和历史人物, 而是展示这种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引发今天人们的思考。我觉得导演整个演出、舞台处理非常流畅, 我特别欣赏灯光和舞美, 我觉得灯光舞美为突出戏的主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 有激情, 真情实感出来了。
主旋律当有一席之地
李法曾 (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 提出了信仰问题, 同时回答了信仰问题, 这出戏给我感觉是股新鲜的空气, 有阳光了, 有氧气了, 沁入人的心扉了。当时我在剧场就感觉到心里很痛快, 我们应该有自信, 就是要排主旋律的戏。“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 《信仰》中这句台词给我印象非常深。《信仰》这部戏不是作报告, 纯教条, 戏里有戏剧冲突, 非常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导演处理得非常好, 把舞台用活了, 上下左右, 门里门外, 过去现在, 交替时空变化, 独白、群白, 交叉错位。战场、和平环境用得非常充实饱满、生动准确, 尤其是最后的党旗, 楔入顶端的高台阶, 用得特别有力量。演员表演有激情, 性格突出, 尤其是张绪, 我希望大家应该扶持一下这样的好戏。
《信仰》成功地叩击了心灵
郑振环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一级编剧)
信仰问题确实需要“挽救”了, 看这出戏我很有感触, 我也在反省自己是否像主人公一样兢兢业业, 坚持自己的信仰。我觉得这出戏很不好写, 把没用动作性的戏, 向戏剧层面上升华, 找出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来。这出戏写得成功, 不仅在于场上获得了多少的掌声, 更在于他叩击了人们心灵。
醒世之作励志之作
康式昭 (文化部政法司原司长)
这是一部高扬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的警示之作, 是一部呼唤崇高、呼唤奉献的醒世之作, 是一部坚守信仰阵地、打造人生高地的励志之作。这是一部商品大潮下金钱万能时代的反潮流作品, 是一部告诫勿忘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的党课教材, 是一曲昂扬的人生价值颂歌。这出戏有洪钟大吕的声势。编剧找到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 这是剧作家的特别奉献。导演手法时空交错、舞台灵动、虚实相协、刚柔并济, 这出话剧在表演手法上有突破, 是迄今为止时空交错最多、最活的一出戏, 导演功不可没, 灯光和舞台设计也帮了大忙。演员表演都非常到位。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这么一台好戏, 是一个突破, 是极富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现实需要信仰坚守
姚欣 (文化部原艺术局巡视员)
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 在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革命理想、革命信念?这样的作品多起来, 这样的社会舆论更强烈些, 有助于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这出戏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写成, 生活是基础, 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不仅在部队演、在大学演, 还要在社会更广泛地演。
激情是支撑的力量
黄维钧 (《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信仰是形而上的顶峰, 是意识形态的, 这部戏很不错, 很感人。感动有两点, 一个是由真实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 自然有说服力。编剧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很深很准确。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形成的信仰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要坚守, 构成了整个戏的激情, 是支撑这出戏的支柱。剧中对时空的处理, 很有机地组织起来了, 构成了现在的价值观, 解释得很圆满, 时空交错的运用是很好的。还有一点成功的是演员的激情, 整个演出的激情, 以及导演的节奏处理, 这个激情始终是这出戏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音乐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这个历史的内涵对于这出戏很重要, 是构成人物心理的重要支撑部分。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姜志涛 (《中国戏剧》原主编)
《信仰》的演出充满激情, 我作为观众深受感动。看了这出戏之后, 有信仰的人都很执著, 坚守信仰的人更值得尊敬。话剧《信仰》饱含激情, 宣讲革命信仰, 讴歌战斗英雄, 这样的戏时代需要, 人民需要。有几点我特别感动:指导员身边有三万斤粮食自己饿死了, 这些坚守信仰而英勇牺牲的人确实值得尊敬。作为地方文艺团体能有这种军人气质、这种阳刚气魄很不容易。总的来讲, 我祝贺这台戏演出成功。
主旋律有震撼力
赓续华 (《中国戏剧》主编)
看这出戏, 我感觉是再一次受教育, 主旋律的戏还能演得这么好、这么有震撼力, 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觉得有信仰的人灵魂有停留的地方, 没有信仰的人灵魂是漂泊的。我们这部戏写的不是一般的信仰, 是对革命对党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那是因为人民。剧中写到张绪很不近人情, 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这种不近人情来呼唤我们的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忘了老百姓是怎么用小米把你们喂大的, 这是这出戏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慷慨激昂大开大合
童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编剧)
这出戏最大的成功是让指导员成为第二号人物, 这也是一出把戏剧假定性用到了极致的戏。这出戏主演所表现出的慷慨激昂, 成为最为个性鲜明的表演, 相当吸引人。这种大开大合在舞台上是非常难的, 让去听党课的人能够得到满足, 又让去欣赏艺术的人也得到满足, 这出戏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另外我觉得这出戏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舞台上人和人的对立面, 也反应出舞台外社会矛盾的冲突。这种创作经历经验对话剧团体来讲, 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帮助我们的演员达到一个舞台艺术的新高度。
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于战争经历的念念不忘, 对于红色记忆的怀旧至今, 剧中老红军张绪的革命情怀让人感动。您也许未曾亲历炮火硝烟的年代, 您也许对张绪的怀旧之情感到疑惑, 但这部再现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话剧, 将会给您一个立体的回答。在一幕幕如梦境般交错幻化的场景中, 在一句句掷地有声真情动人的交流中, 您将会看到张绪是如何在峥嵘岁月中得到了成长和历练, 在艰难考验中证明了品质与信仰!您将深深理解他对信仰为何如此坚守, 您将深深相信他对信仰的热爱与诚挚!
无论在任何年代, 无论在任何社会, 信仰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基石。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而作为心灵的重要的产物和依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来具体化信仰一词, 恰如剧中张绪的经典台词所言:“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人民!”。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对中华民族的信仰, 都是以对人民完成的实事为外化形式的。张绪的故事给人以深思和教诲。
桑
“郁郁陌上桑, 皎皎云间月。非无巧笑姿, 皓齿为谁发?”
如今的社会文化生活, 真是五彩斑斓, 百花齐放。艺术领域和国际接轨、发展迅速, 新的思想和创意层出不穷, 过往略显单调的精神产品大多都被打上了假大空的烙印。然而, 鸡皮疙瘩的制造器又何止是拔高式宣讲?伴随着当今艺术精神以娱乐至上的甚嚣尘上, 各种为博噱头、为博人气的艺术垃圾开始出现, 这种拖低式的俗媚表现, 对中国人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更严重的影响。中国人精神领域的追求和审美需要开始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路旁葱葱郁郁的桑树, 云间皎洁明亮的月亮。不是没有美好的笑容, 只是我的笑容应该为谁发出?
《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3
该剧以1925年到1949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为历史背景,描写了瞿、杨两家人五个年轻人与黄埔一批同窗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分别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踏上殊途的命运纠葛和人生经历。
1925年,杨家长子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破产,天生性格迥异的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寻找各自的前途。立青在姐姐杨立华和共产党员瞿恩、瞿霞兄妹的帮助下,考入黄埔军校。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经过东征和北伐的历练,杨立青成为了优秀的军人,他与进入国民党政府核心层工作的杨立仁产生主义之争。兄弟倆在“四·一二”的腥风血雨中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因信仰不同分道扬镳。抗日战争爆发,杨立青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上奋勇抗战,杨立仁则在重庆开展情报工作,兄弟俩既有联合又有暗自较劲。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杨立青不但在各种战场上立下卓越战功,更与盛气凌人的杨立仁以及昔日黄埔同窗进行了直接较量。1949年,国民党兵败后杨立仁众叛亲离,孑然一身退避海外。
该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首次在影视剧中全景式、大跨度、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了以杨立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
主创阵容
编剧:江奇涛(代表作《汉武大帝》、《亮剑》)
被称为最具历史积淀的军旅作家。花费两年时间,查阅大量史料,五易其稿,终有《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本。
导演:张黎(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军人机密》、《走向共和》、《中国往事》)
善于把握大时代、大题材、大场面,能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独特性格、深刻挖掘作品主题。
主演:孙红雷(代表作:《半路夫妻》、《大工匠》、《刀锋1937》)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00字 篇4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国民党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纪录片《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5
肖怀忠的作为,亵渎了党的政策,辜负了人民的期望。在剧中,毛主席对此案件做出了公正的处理,它不因肖怀忠曾对中国革命有贡献而徇私枉法,毛主席的表态,是一篇共产党人倡导法治精神的宣言书,它彰显了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秉公执法,彻底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从根本上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和意志。这种气贯长虹的作为给我们现在实现依法治国做出了表率。我们共产党人只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我们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待遇,无论你官多大,无论你功再高,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没有法律之外的特殊阶层,他打破了几千年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陈腐信条。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此影片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特权和公权的天平上,在情感和正义面前,这部片子使人敬佩,让人折服,使人晰然泪下。现在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部片子和《黄克功案件》是一个石惊天破的醒世恒言。“党内没有特殊党员,谁犯罪都要伏法”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不同之处。依法处理肖怀忠是我们共产党人严惩贪腐,公正执法的铮铮誓言。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嫉恶如仇,真正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敢于执法如水的典范。执法公正,民心所向,执法不公、不严,失去的不仅是法律的尊严,而且断送的是支撑政权基础的民心。看罢此片最后的结局,正义的枪声为贪腐送终,让人情怀激荡,但愿处决肖怀忠的枪声能穿越历史的时空,每时每刻都在广大党员的耳边萦绕,能震撼每一个当政者的心灵,愿我们都能以此为戒,做一个心底无私、心怀天下的人,愿我们每一个当政者能善待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计利当记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在人生奉献中升华自己。
古人有言;为政重在廉,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做人,德不善而弊显,行不俭则祸生。任何时候,从政,应德厚才高身正,治国当吏清法严政明。在官唯明,理事唯平,要让国清民安,就要奉法为重,就要一碗水端平,只有一碗法水端平的社会才是清明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的社会,才会国泰民安。
人间正道是沧桑诗词赏析 篇6
毛泽东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品赏析: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篇7
《人间正道是沧桑》总投资近5千万元人民币, 成片共50集, 故事内容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背景时间跨度达30年, 有名有姓的剧中人物计350多人, 拍摄的内景200多个、外景400多处, 战争场景所消耗的道具烟火和弹药不计其数, 仅从上述的数字罗列, 就足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从2007年10月接触剧本, 到2009年6月国内首轮播出完毕赢得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江苏广电仅用20个月就实现了这个宏大剧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全过程。究其原因, 可总结归纳出一个要素——“整合+创新”。
在支撑该剧取得瞩目的艺术成就之外, “整合+创新”的要素, 更体现在了运作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
团队构建的“整合+创新”
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主创团队在摄制环节中形成的合力。对于制作方而言, 理想的团队肯定是集合所有的一线“大家”, 组成超豪华阵容。然而, 由市场投入产出比所制约的预算范围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况且, 最贵的未必是最合适的。因此, 制作方在项目筹备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合演职创作资源, 合理地构建团队。
“编、导、演”是创作团队的核心, 一旦确定了“编、导、演”的组合就形成了剧作的基本品相和风格。《人间正道是沧桑》从立项之初就明确了“大制作、出精品”的思路, 而江奇涛创作的剧本已经具备了精品的雏形, 恰恰需要善于把握大制作的导演, 和有市场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来匹配和完善。张黎与江奇涛曾多次合作, 有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中国往事》等大制作的成功经验, 他是导演的第一人选。孙红雷近几年凭借《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等作品已牢牢占据一线实力男演员的地位, 赢得了男女老少各类阶层观众的喜爱, 和江苏广电总台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 制作方经过多重努力, 基本框定了以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为核心来构建团队。这种整合不仅是从创作实力、市场认知度的角度进行考虑, 更是从项目本身的贴切度进行考量。《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剧本创意既丰富又深刻, 它把视角落在中国传统的血脉联系, 用家族叙事去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合理诠释, 阐述和表达了理想和信仰。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三人虽然各具个性, 但性格中有一个共同点:既有情怀又很细腻, 他们对剧本内涵中的“理想和信仰”都有强烈的创作力和表达欲, 贴合剧本气质。制作方在2008年元旦期间安排江奇涛、张黎、孙红雷见了一面, 当即就拍板定下了三人的“金三角”组合。此后, 根据“金三角”的风格定位和建议, 又陆续定下了吕中、孙淳、黄志忠、柯蓝、杨雪、张恒、张志坚、黄若萌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 还有剪辑指导刘淼淼 (代表作:《夜宴》、《雍正王朝》) 、美术指导赵海 (代表作:《集结号》、《大明王朝1566》) 、录音师安巍 (代表作:《金婚》、《西安事变》) 、灯光师郑自力 (代表作:《中国往事》、《大明王朝1566》) 等各主创岗位上的职员。
为了对“大制作、出精品”的整体要求负责, 在对演职主创资源的整合中, 制作方掌握了两个原则:一是贴合剧作气质;二是具备创作和协作能力。具体的执行过程为:制作方抓核心演职岗位, 次要和辅助岗位的人选在核心人员的举荐下依据预算范围而商定。这样, 既满足了核心人员需要长期合作的团队继续合作的要求, 又迅速高效地完成了团队构建。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团队构建中的创新体现在抛出了“编、导、演影视金三角”的强势概念。虽然江奇涛、张黎、孙红雷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一流人才, 但同在一部电视剧中合作还是首次。金牌编剧、金牌导演、金牌主演所联合打造的“金字招牌”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创作开始就深受瞩目和期待。外行人看热闹, 制作方心目中的“金三角”却具有另一层含义:希望三位核心主创把艺术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创作实践中碰撞出火花, 提升剧本的内涵, 增加作品的魅力。这种期待在此后的摄制过程中被印证是成功的。张黎从筹备期到成片前一直孜孜不倦地和江奇涛探讨、修改剧本, 而孙红雷对剧本提出过近20页纸的修改意见, 在拍摄中也不断地向张黎提出人物塑造上的个人见解, 这种星光闪闪的碰撞恰恰是令制作方兴奋不已的创作状态, 也是令全剧产生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制作管理的“整合+创新”
电视媒体机构近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的案例越来越多, 但一般是以前期参与策划、中期合作投资、后期购买版权为多, 像江苏广电总台这般购买剧本版权、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独立操盘运作并对其整个制作过程进行指导监督管理的模式, 实属罕见。大型电视媒体机构与一般的民营影视公司比, 或许不如它们处理问题直接灵活, 但在运作《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项目上, 江苏广电总台整合了品牌、播出、人才、资金等优势形成了一种“集合优势”, 同时创新了“分合灵活”的业务机制以提升执行力, 这在抓大制作、促精品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集合优势”体现在内外两方面。
内是指江苏广电总台自身的资源整合。总台近年来逐渐树立起了优质媒体品牌, 吸引了优秀影视专业人才前来合作, 张黎、孙红雷等人选择与江苏广电总台合作, 除了项目本身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还是看重了其运作机构的魅力和魄力;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 明确分工和责任人, 以保证总台对前方剧组的信息传递和进展掌控;设立了专项资金, 根据项目预算表按期汇至剧组, 以保证摄制工作的正常运转。庞大的资金储备, 良好的审批通道, 使得剧组从来没有为资金而担心过, 保障了剧组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外则是指江苏广电总台的派出人员与外聘人员的整合。江苏广电总台从台内不同部门抽调了5人进入剧组工作, 分别承担执行监制、执行制片人、财务总监、文学编辑、会计的工作。除了这5个关键性岗位, 其他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以项目名义招聘的。大制作必然汇集众多优秀人才, 而优秀人才常常个性极强,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思维逻辑, 管理协调的难度很大。制作方早早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项目组的指导下, 派出人员以大局为重, 为拍摄进度和艺术质量真诚付出, 为演职人员服务, 很快度过了磨合期, 赢得了剧组人员的尊敬, 保障了制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创新的“分合灵活”机制是指, 项目组仅是一个虚拟实体, 秉持着“有事聚沙成塔, 无事化整为零”的原则,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具体工作涉及到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时, 临时召集台内各岗位的人才汇聚成一个团队开展工作。平时, 这些员工都在各个部门有着本职工作, 有的还是部门领导, 但只要项目组开会布置工作任务, 他们就合理安排手头事务, 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事为重, 完成任务后又悄然回到各自岗位继续日常工作。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 这些人员分工明确, 根据自身特点, 自始至终有延续性地承担着项目中的部分工作。这种机制既避免了新增机构所带来的行政成本消耗而给项目制造的负担, 又因为团队协作配合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营销发行的“整合+创新”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版权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发行, 在营销发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多种渠道的整合以及新兴载体的销售创新。
目前常规的电视剧营销发行是以国内电视播映权销售为主, 音像版权和海外电视播映权为辅, 其他忽略不计。一般的影视制作机构由于精力、资源有限, 会将电视播映权全部或部分交由专门的发行公司代理发行。江苏广电总台此次将所有版权销售工作“大包大揽”, 是因为其作为一家综合的电视媒体机构有足够的能力整合多种业务渠道承担电视剧的版权经营业务。
江苏广电总台下属的电视节目采购部长期活跃于国内的节目市场前端, 对播出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价格水平均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此次主动承担了国内电视播映权的销售任务, 制定了详细的电视标清版播映权销售计划, 实现了从央视到卫星台到地面频道多层级、多轮次的发行。海外拓展部作为江苏广电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 通过近年来积累的国际节目市场的渠道关系, 成功地将该剧的电视标清播映权销往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海外地区, 并与凤凰卫视正式签约, 将通过凤凰卫视的欧美平台在2009年底实现海外首播, 台湾地区的播映权也在积极洽谈之中。江苏广电网站负责该剧的网络版权销售, 在常规的网络视频点播形式以外, 还打通了IPTV、WAPTV等多个领域。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公司, 包括新浪、激动、土豆、优酷、酷6、乐视、56、百视通、悠视、PPS、鸿波、夸克、暴风、网尚等14家网络媒体。江苏广电下属的文艺广播部对《人间正道是沧桑》进行了延伸开发, 制作了92集的电视剧录音剪辑版, 销售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青岛、珠海、重庆电台等十多家广播媒体, 销量近15套。
由于江苏广电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营销发行方面进行了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分工到位, 各司其职, 统一协调, 相互策应, 不仅涵盖了电视、网络、音像、广播等各种类型的载体, 还覆盖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大部分地区,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 都取得了全面的收获。
营销方式上的“整合+创新”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吸引了更多的电视观众之外, 还通过各种载体触摸到了非电视观众, 有效地扩充了该剧的受众群。
张履谦: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8
他以不竭睿智为航天事业建言献策;
他以赤诚之心应对世事变迁转折;
他以乐观豁达书写沧桑人生……
他是张履谦,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履正道,未彷徨
回溯张履谦的人生道路,正应了“人如其名”。
张履谦,192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小有名望的中医。父亲从小就教他勤奋读书。取名“履谦”,寄托了父母的企盼—“履险蹈难”,做一个谦逊而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出息的人。
张履谦11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国土沦丧,长沙告急,国民党政府实施“焦土抗战”,一把火把长沙烧成一片废墟。长沙市的大学、中学纷纷南迁,张履谦所在的湖南广益中学(现湖南师大附中)迁至常宁县太坪村。学校租借两所祠堂做教室,用土砖垒成课桌,晚上自习点豆油灯照明。老师谆谆教导:国难当头,物力维艰,要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将来报效国家。张履谦下定决心:一、学习好;二、艰苦奋斗;三、洗雪国耻。正当学业蒸蒸日上之时,长沙、湘潭、衡阳相继沦陷,学校被迫停课、疏散。
中华之大,已然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张履谦也随之踏上为期数年的逃难生涯。当时的情形,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心生余悸,“头上有日本飞机轰炸,身后有侵略者的炮声,还经常遇上白兵(国民党军队),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流亡生涯中,他仍然未曾放弃过读书。
他几经辗转,与同学徐文思到尚未沦陷的嘉禾县同学李秀生家中,他们办补习班、教小学、种蔬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他们在蓝山找到了广益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了高中。
1946年秋,北大、清华等几所全国著名大学在武汉招生,张履谦报考五所大学,悉数被录取。最后他选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受日本侵略,乃是因为“国不富,兵不强”,因此痛下决心,要学好知识,发展科学技术,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入校后,满以为可以安心求学,可是“一•二一”事件、“沈崇事件”迫使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他们下农村,进工厂,举办工农夜校,号召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国民党政府派特务跟踪他们,称他们是“职业学生”,成立了特刑庭,把爱国学生抓去坐牢,坐“老虎凳”,严刑拷打。面对这些,张履谦从不退缩,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以淳朴的爱国之心和读书报国的想法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召唤,加入了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0月,张履谦地下入党。同年12月,北平郊区和平解放,张履谦奉组织派遣参加北平市军管会,接管石景山钢铁厂。工厂恢复正常秩序后,他回校复学。
从小学到大学,张履谦成长的时代环境可以说万分凶险。“勤奋读书,报效祖国”是他一直遵循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不曾稍有懈怠,终于走上了“读书报国”的道路。
1951年张履谦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此后一直奋斗在国防科研战线上,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谦于德,敏于行
1997年,张履谦意外地接到通知,让他赴香港领取“何梁何利奖”,在颁奖仪式上,他意外地见到了曾经是老同学的朱镕基总理,于是有了第二天登在《大公报》上的大幅照片,总理与科学家深情拥抱。
除此之外,张履谦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第一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者奖”;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及先进工作者多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被聂荣臻元帅誉为“国防科研战线上一位优秀的基层技术指挥员”。
然而面对生命中的这么多光辉夺目的时刻,张履谦直言自己“没有想到”。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其位,谋其政”—“我只是做了岗位上应该做的工作。为国家做事情,国家给我那么高的待遇、那么大的荣誉,真的没有想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唇亡齿寒,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
当时鸭绿江两岸的城镇受到美国B-29飞机的空袭,它从日本起飞,使用电磁波干扰,使我警戒雷达致盲。指挥雷达无法引导空军迎战,我们的飞机无法上天。
张履谦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信组)毕业后,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随后立即同通信部王诤部长、雷达处陆处长一道,火急乘火车到前线。部长说,一定要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张履谦刚出校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他留在前线,守在机房,和雷达技师、部队同志一道,观察分析电磁波干扰现象。部队使用苏式雷达,他没有学习过,只能看说明书、请教技师,苦苦钻研了一夜,才摸索清楚雷达的原理和结构。他提出快速改变频道,扩展频段,加装抗干扰电路等建议。连长把张履谦的想法向上级汇报,上级同意“改”。没有器材,张履谦将仓库的废物利用起来。改改试试,越改越好,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并推广应用。美军的电磁波干扰不太灵了,我们的战鹰终于可以“上得去,下得来”了。
从前线回来后,通信部任命张履谦为我军第一个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组组长,领导研制了从超短波至微波频段的侦察接收机与干扰机30余台(套),为部队训练和科研提供了成套设备;在任电信技术研究所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研究室主任期间,领导研制了多种有效雷达抗干扰电路,装配在全军雷达设备上,在工作中培养了大批军内、外电子对抗技术骨干;他参加了1956年国务院组织编制的我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雷达及电子对抗事业写入国家发展纲要。
1957年,他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设计部,先后任雷达收发设备和总体研究室主任、雷达设计部副主任。在五院二分院雷达设计部工作期间,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撤走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条件下,他带领一批新同志,艰苦奋斗,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高功率发射、低噪声接收、指令控制和天线扫描跟踪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制导雷达的系统集成。接着他又领导试验队同志参加校飞和实弹打靶,解决雷达探测威力区、跟踪测角精度、多路径干扰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了定型试验任务,使该型号武器得以及早交付部队,成为我军防空部队制式主战武器装备,一直服役至今。
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关键时刻,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频繁进入我国领空刺探军事情报,并携带干扰机干扰我地空导弹雷达站,他为总参领导和空军操作部队出谋献策,并参与改装雷达设备,进行电子对抗,多次击落美国U-2飞机。
1965年,张履谦随国防部五院转业至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任23所副所长,参加我国反导的预先研究工作。他做了反导雷达顶层设计,论证和提出了反导雷达的体制和技术指标,领导和参加了相控阵跟踪雷达的天线、移相器、波束控制、数据处理等的关键技术攻关。他领导研制完成了一种C频段单脉冲导弹精密跟踪雷达,达到当时先进水平。他在工作中培养了人才,建设了实验室,为后来开展先进的雷达研制,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
nlc202309022238
1979年,他被调到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任主任兼工程总设计师,领导450-1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和450-2微波超远程引导雷达的研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微波统一测控设备的新体制、新技术中许多关键技术,研制了集跟踪、测角、测距、遥测、遥控、数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测控雷达,具有中国特色。在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时,450-2超远距离引导雷达即时捕获和跟踪了目标,450-1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准确控制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准确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3万6千公里上空,从此我国在地球赤道上空,拥有了卫星的位置资源。450工程采用的先进雷达体制和攻克的关键技术,发展了雷达技术,开拓了雷达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建立航天测控网和探月深空测控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1985年后,张履谦任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为加快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八五”期间,他为我国气象、通信、资源、对地观测、导航、中继等多种军、民用卫星的研制,作了有关立项论证、方案设计、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故障归零以及各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工作;在气象卫星和雷达卫星的研制中,作了全过程跟踪,进行技术咨询和质量把关。
他主持撰写了《提高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卫星研制的型谱规划和加大技改投资等具体措施建议,得到原国防科工委采纳,并在“九五”期间付诸实施。这对保证后期卫星研制质量、加快研制进度、开发多品种、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他曾率团赴意大利拟定中意“天狼星”卫星通信试验方案,参加欧亚卫星通信试验,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访美、英、法、意、日本等国空间技术研制单位,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设我国空间研究设施、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参加我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论证设计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对其测控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论证和积极倡导我国载人航天早期工程要继承发射通信卫星的成熟技术,采用陆地布站、出海支援、国际兼容、节点控制的策略,尽早实现航天员上天;后期工程应研制数据中继卫星和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构建空天一体化的测控通信网。
他为“神舟”号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方案作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为我国空间测控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加了“神舟”号飞船测控应答机、遥控、遥测、应急呼叫等设备的技术攻关和探月工程的测控设备研制,为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返回,为探月工程远距离信息传输,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1997年后,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他还先后担任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总参、空军、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的技术咨询专家或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研究院西安分院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美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和外籍院士。
张履谦在雷达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这与他的学习精神密切相关。张履谦并非学习雷达出身。然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十分懂得“干一行,爱一行”。为了将专业知识挖深吃透,张履谦用了12年的休息日和假日,攻读了28本之多、一万多页的经典巨著《雷达丛书》,并在学习中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靠着这种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研究精神,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他从事雷达技术的研究工作60年,研制成功了提取雷达微弱信号的延迟线相关器、高功率雷达发射机、低噪声宽带雷达接收机;搞过反导雷达的体系设计和雷达总体优化,对研制单脉冲线性调频雷达、精密边扫描边跟踪制导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多载波相位调制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江东去奔腾急,日照黄昏争朝夕”
张履谦做得一手好菜,写得一手好字。他曾手书一联以自勉:“大江东去奔腾急,日照黄昏争朝夕”。
虽已耄耋之年,张履谦仍然身兼数任,目前仍在从事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带6个博士生,光是去年和前年出差坐飞机的航行里程每年都超过7万公里。
他说自己有四项任务:保驾卫星、飞船和武器的发射成功,谋航天科技未来持续发展,活跃科研学术氛围,培养技术人才。
谈到培养青年人才和鼓励创新,张履谦信心满满,他对于如今的青年人才赞誉有加,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很有闯劲,“充满牛气”。他认为,创新就要有敢想敢闯的“牛劲”,同时也要踏踏实实地工作,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割断历史不是唯物主义,要把本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同时结合新思想、新概念去发展,才能更上台阶。不断尝试不怕失败和踏实工作,才能出创新的成果。如果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不断创新,那么我国肯定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用张履谦的话说,如今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时期,舞台有了,方向明确了,当今的青年人正是大有可为。
他对后辈着力爱护培养,对于亲人朋友也是一片赤诚之心。老友的生日,他连夜自己操作计算机的Photoshop软件,亲笔题写“寿”字, 用老友的照片为素材,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并打印压膜,作为礼物。他提到为了我国打美国U-2飞机,出差在外长时间不能回家,孩子出生爱人做剖腹产的时候都不能在场,几次抬手去擦眼角溢出的泪水。
然而相比这些,他更有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正像谈到一生经历,他所发出的感慨:“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看张履谦的一生辛劳:辛勤耕耘,蕴含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强国理想;不计得失,同样饱藏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虚怀若谷。这位睿智老者,仍要以“争朝夕”的气度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添色彩。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篇9
我的疑问——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如何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过后,回味良久,在低头看看现在的社会,心中的问题悄然升起。
入党
开学不久,学校便号召同学们积极入党,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同学们似乎也十分乐意参与进来,几乎没有几个同学会选择白白浪费掉这次机会;反而那些没有参加小组的同学成了异类。但问题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参加前火日的报名,与参加后冷淡的听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大家的报名并非自愿,而是被某种力量所强迫,情非得已。致使老师们不得不严肃纪律,凡是报名参加的同学,必须按时、按点来参加“党章学习小组”的活动。我以为,人的思想怎能强求?若同学们不愿参加,可视为自动退出,又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呢?更让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当有同学提出退出时,得到的回复是“必须参加党章考试,不能退出”。这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同学们入党意愿是被强加上去的。
不知道从事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各种类似“教你如何为人处事”的书籍,使得本应该天真浪漫的我们被“圆滑”了,被功利了,理想对我们来说总是遥不可及。
入党,本应该神圣、严肃,但现在却好像是一种时尚。网络上曾有人戏谑说:“上大学无外乎两件事——入党,找女朋友。”与此可见,这位网友把“入党”同“找女朋友”等同起来。这可能能代表一些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入党成为大家日后竞争的一种筹码;用党员的身份直接为自己赢利,而这,或许正是大家“积极”入党的原因之一吧。
我认为,青年人如此现实,和我们青年人对权钱膜拜是分不开的。
而这样的“现实”是道德衰落的表现之一,“官场恰恰成为道德衰落的主要力量。”①而中共党员又掌控着中国官场。那么,党员岂不是成了道德衰败的帮凶?我们入党岂不是助纣为虐?加上“高不可及的道德教条,和毫无道德的现实生活,加深了年轻人对道德的怀疑和价值虚无主义。”②没有道德约束,一切事情在大家眼里仿佛只有“利益”两字;因此,入党,本应是纯粹的事情,现在变得有些肮脏。
生在领导中国数次革命之后,选择了与苏俄合作,与中共联手;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 篇10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必然,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以无可辩驳的大量史实,点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走路不能走错路,走对了路就别彷徨。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充满激情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的思绪也跟着这歌声在这部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漂流,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乌托邦岛上,英国人莫尔在苦思冥想,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悲剧,怎样才能人人平等;太阳城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黑暗中顽强不屈地寻找光明,如同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叛逆贵族圣西门,为了探索真理,毁家破产,义无反顾,由显贵变成战士,由阔商变成穷人;法国哲学家傅立叶异想天开,大胆进行“法郎吉”试验,创造了“和谐社会”最早的雏形;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呕心沥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用生命谱写了一部又一部的空想“悲歌”,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为后来者铺设了一条通往光明的社会主义之路。
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而从建国以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既有借鉴也有创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伟大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四个重大突破,逐步完善了政治体制,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再创辉煌。
而中国这个屹立在东方的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却自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由战败、屈辱和无数苦难构成的历史。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不断起来奋勇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阶层的积极抗争最后都失败了,而这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让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并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之后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核心带领着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夺得了一个有一个的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但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也不可能仅仅以独立作为终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反革命利用了领导人的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让革命的过程变得更为崎岖了。
可是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容易就低头不进的,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邓小平的复出让革命的局势渐渐地变得明朗起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拨开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迷雾,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过程。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我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没有活力了,也不再有生机,所以思想解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三中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专属名词,一提起它,人们就想起了1978年的那个冬天,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关于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讨论。
思想的解放为经济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在万里的领导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人民公社制度改成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领导人的不断出访外国眼界渐渐扩大,合资企业、特区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企业形式和优惠地区也都相继出现。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姓资姓社的问题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地走上了正轨。
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将我国的社会实践同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丰富了党的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人觉得安逸了。但对于一个曾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曾经的家国沦丧和文明衰败更让人感到屈辱和心碎的呢?正因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革命先烈流过的血、流过的汗、流过的泪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部分则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前者已经花费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而实现后者的重担就压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希望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有些普通的词汇因为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意义。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政治局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一次,从此它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中国几代人奋斗的梦想。
飞天梦、潜海梦、奥运梦、航母梦一个一个的实现,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士气。2010年中国以迅猛的势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的轮廓渐渐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清晰起来。
我觉得,我们离这个目标真的近了,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我们的中国梦,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种关键时候,我们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导致了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多样化,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如何在多样化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的新问题。
我们当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习着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更应当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掌握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绝不可小看我们肩上承担的责任,绝不能忘记我们心中的梦想,绝对要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想,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预见未来。这部电视片警示我们,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要尊重历史,看清历史的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观看该纪录片,我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这更加增强了我们跟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习着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我们更应当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感】推荐阅读:
人间正道是沧桑感想——信仰10-24
演讲稿“人间正道是沧桑”05-14
反腐电影《人间正道》观后感12-17
人间正道07-20
正道沧桑观后感05-21
《沧桑正道》观后感07-10
正道沧桑观后感2000字01-09
正道沧桑感想09-14
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05-13
人间大爱--观《暖春》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