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初一作文(精选15篇)
红楼初一作文 篇1
红楼初一作文
仙草染上秋霜,氤氲成幻梦一席。红楼依稀远,冷风吹帘,冷却几多红颜梦,唤回几多前世今生嗟叹。八百场加催的风花雪月,写一本残缺的心之孤本。千页红笺一个“怨”字,低眉细看《石头记》里的一滴水,经历几千年的轮回,打捞着一则永恒的传说,流转着一个隔世的佳话,演变成流传不尽的金玉奇缘。——题记
红楼梦一个流传不尽的金玉奇缘,初次深刻了解红楼梦是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红楼梦的.前世今生,说那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的化身生长在三生石畔,那株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实际上是长白山的名贵人参,人参生长在长白山地区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人参绿叶对生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应该就是长白山人参吧。至于贾宝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他身上的通灵宝玉则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
了解红楼梦之后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不过却又有些惋惜林黛玉与贾宝玉不能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林黛玉在故事里所有的眼泪都是因为贾宝玉而流的,或许是因为前世贾宝玉对林黛玉有灌溉之恩,也就注定要让林黛玉用今生所有的眼泪来还贾宝玉。
注:此文多半是摘录的,而更重要的目的则是赏析。
红楼初一作文 篇2
关键词:写作教学,伏笔,铺垫,悬念,区分
伏笔、铺垫和悬念都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区分开伏笔、铺垫悬念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对于伏笔艺术还有另外一种生动的叫法叫做“草蛇灰线”即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这条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伏笔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借鉴。在作品中大致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一种是“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
“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这种就近伏笔是从情节结构的小单元着手安排的,是指一个具体的小情节而言。比如在第1回写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两次回头看贾雨村,雨村“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下伏第2回雨村作官,娶娇杏作二房。又如第9回,写“恋风流情友入家塾”,先说入学人多,“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即伏后文金荣等“群顽闹学”及“薛蟠争风”等等。
“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种远程伏笔,就时空观念看,跨度较大,即金圣叹所谓“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它大体用在情节结构的“通体关合”之中,因此其照应往往在多回乃至数十回后才出现。运用此法必须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有透彻而充分的了解,在谋篇布局上有周密而填细的构思,瞻前顾后,成竹在胸,才能“始于足下”而虑及“千里之外”如第120回的宝玉出家(脂评所谓“证前缘”),在第1回“通灵神话”和第5回“梦游幻境”时早已埋下伏笔。再如第6回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说“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即伏后文逐晴雯、害司棋、责平儿等事。
“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这种连续伏脉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而多次出现,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因此往往具有线索作用。如写刘姥姥,第6回写她一进荣府,即“一进”写在故事情节刚展开之时;“二进”(第39回)写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第113回)写在贾府势败之后;还有“四进五进”(第119回)写她接送巧姐安排婚事以终篇。
我想教师们在使用伏笔时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出场时,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宝玉是贾府中最具民主思想的人,他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拔不俗。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做铺垫。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在《红楼梦》中有突然性的小悬念,在起了收煞转折作用之后,悬疑便显出。比如宝玉诛罢芙蓉,焚香奠茗。“忽听山石后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环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吓的宝玉也忙看时,”—下回分解:“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有的悬念却悬而不决,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心急火燎了,作者下回却不急于分解,偏要“花开两朵,另表一枝”。横断插人池人他事,而且慢慢道来。几经周折,才重提前文按下不表之事。这就使情节曲折、头绪纷繁、变化而不板滞。不一下揭出,不一气写尽,悬疑感始终控制着读者,拉紧着读者心弦。如冯紫英设辞请宴,如平儿情掩虾须镯,均是一拖再拖。延缓是为了放慢节奏,一张一弛也是为文之道。层进紧逼的悬念,虽可引人人胜,但一味拉紧,不容读者思考,也有弓断弦折之虞。《红楼梦》悬念的延缓,便是在紧张中求松弛。读者并未因徐缓而放松了悬念感。可见悬念感既可以由紧张产生,更可以由弛缓中得到强化。
初一学生读红楼梦有感 篇3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其意义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在书中曹雪芹以一种伤感的情绪叙述故事,对社会环境进行了讽刺。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诗词,阅读起来特别押韵,朗朗上口,而且符合当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情,通读全书有一种悲伤的美感,书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总有哀愁萦绕在她的身边,这种性格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她身在贾府看似衣食无忧,但是寄人篱下的现实让她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以至于最终忧郁而死。林黛玉的悲剧是当时封建家庭的制度所造成的。在书中,林黛玉任性爱哭,又多愁善感,但是看似柔弱的她却时而敢于反抗家族给她的安排,她内心保守却又向往自由,让她在黑暗中创造了一丝光明,也带给她一些可贵的品质,我觉得我应该想她学习,反对世界的一切不公,发表出自己的意见。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从贾府中看到当时封建家庭的腐朽,而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我更是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的整体黑暗,初次阅读的时候,在我心中林黛玉特别的狭隘,她总是以柔弱自居对别人,周围的人几乎都不入她的眼,而且心眼特别小,不允许宝玉谈论其他女孩子。不过通过阅读后的总结反思,我对林黛玉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环境下人性有了更深的总结。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没来由的,她的感情接近人自由和美的本质。林黛玉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所以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她以降珠草的身份,冲击反抗那个黑暗封建的环境。即使有着一些封建人物的批评,但是她勇于同时代抗争的反抗精神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面对那样腐朽的家庭,我深深体会到我能拥有现在这般幸福的家庭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我要更加珍惜这样的家庭。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左右初一 篇4
随着我阅读《红楼梦》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红楼梦作文 篇5
最佳女主角――薛宝钗
一提到最佳女主角,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薛宝钗。可不是嘛,她上能讨好太太,夫人们,下能团结打杂的丫头,宗旨就是不得罪人,是“笑面佛”,又是“不倒翁”,且后台又硬。最近经某公司包装,形象上也光彩照人,这奖一定该归她了。但不巧的是这事被正在秦国公费旅游的王熙凤知道了,她哪能容这等好事落在别人头上!于是一面给所有评委银行帐户上的存款末位添“0”,一面往回赶,主持大局。天有不测风云,飞机失事,辣妹子只好含恨见上帝去了。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受贿者也要讲职业道德,说不给别人就不给别人,这项奖让它空缺。
最佳男主角――贾宝玉
难怪他最近总唱黎明的《非我莫属》,青春偶像呗,走到哪儿都有女孩子惊叫,大喊“Honey”,然后摇动手中的本子要签名。尽管我们这位颇有人气的小帅哥到现在还不识五线谱,但不学无术是没关系的。人家靠的就是这张脸,再经过包装,开场演唱会比你一辈子赚的还多。你不得不佩服,这年头的包装公司能把乌鸦变成凤凰。
最佳女配角――袭人
本来大家要选晴雯,她的票数比较多,因为她有讨人喜欢的性格,敢打敢怨,敢怒敢骂,勇于承担责任,十足辣妹一个。但作者给她定了个奴才的身份,奴才就要像个奴才,是奴才就要学袭人的样儿。她这叫把奴才当到了份儿上,她得奖没人有话说。
最佳男配角――贾雨村
他的笑实在是精彩,心虚的笑,狡诈的笑,真心的笑……实在令人佩服。而且最近听说他老人家多方面发展,还打入了歌唱领域,成了“三栖”明星,搞起了周杰伦的唱法,五十多岁还出来吓人,真可谓不服不行。
最佳……
红楼初一作文 篇6
在万紫千红的红楼院内, 作者为世人展示了一出出惨烈的悲剧——尤其是女儿悲剧。《红楼梦》在开篇叙述创作缘起时, 作者就宣称本书“使闺阁昭传”, 并定下了“悲金悼玉”和“千红一窟 (哭) 、万艳同杯 (悲) 的基调。”《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女性的血泪史, 写了一群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异样女子的不幸人生和悲剧命运。
贾府“四春”, 命运不济, 结局悲凉凄惨。贾元春, 看似上天垂爱, 入宫为贵妃, 应说已极封建社会女子之荣耀, 可她省亲回来时, 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对后宫生活的不满溢于言表, 正值中年却蹊跷死去。贾迎春, 从小死了亲娘, 在荣国府貌似体面, 但因自身性格懦弱, 奶奶、媳妇、丫鬟欺主哄骗, 备受连累, 后由父亲贾赦用她来抵债, 嫁到孙家被百般蹂躏至死。贾探春, 聪慧果断, 是大观园里的改革者。她初次理家, 便发现了凤姐的弊病。王熙凤抄捡大观园时, 她不但勇于抗争, 而且看出了贾府衰败的迹象。而后, 探春远嫁南方, 一去不能回。贾惜春, 她看到了元春省亲时的乐极生悲, 看到了迎春婚后凄凉的结局, 所以她看破红尘, 出家为尼, 从此独守“青灯古佛旁”, 承受着无尽的冷清和寂寥。
随份从时、艳冠群芳的薛宝钗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这位出生豪门的千金小姐, 入住大观园后, 赢得了贾府上自老祖宗下自丫鬟的喜爱。她聪明秀丽, 处事圆滑, 深懂为人处事明哲保身的道理。她深知作为一个女人, 无论自己才多大, 在这男权的世界里, 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当贾母把她许配给宝玉时, 她遵从封建礼教的安排, 答应了婚事, 然而婚后不久, 宝玉出家, 留她独守空闺。她的婚姻是短暂的, 命运自然是悲惨的。这位封建淑女成了行将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美丽孤傲、才学横溢的林黛玉, 由仙草修得女体, 下世为人, 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却天性叛逆, 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却因不符合家长和封建礼教的要求, 痛失爱人, 最后焚稿断情, 泪尽而逝, 魂归离恨天。史湘云娇憨纯真, 心直口快, 满腔热情, 出生不幸, 却乐观开朗, 才情洋溢, 没有那些贵族小姐的矜持扭捏之态, 喜爱男妆, 颇有名士之风, 英豪之气。然而这一切都填不平命运给她预设的陷阱, 丈夫过早离世, 湘云青春守寡。心性高洁的妙玉, 出身高贵, 素心孤介, 远离红尘, 潜心修行。然而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 她是一个被封建豪门当做摆设, 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少女。遁入空门的她, 最后被强盗劫走, 下落不明, “可怜金质玉, 终隐潭泥中”。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美丽的女子, 她“鲜艳妩媚, 有似乎宝钗分流袅娜, 则又如黛玉”。然而这样一个绝美的女子死于无法摆脱厄运的重重忧虑和深度苦闷, 死于贾珍对她身心的无休无止的蹂躏。克己守份的李纨, 出身名宦之家, 嫁入贾府却青春守寡。她守着贾兰度日, 每日只知侍奉亲子, 心如槁木死灰一般, 后来贾兰高中, 她在死之前获得了“凤冠霞帔”的荣耀, 然而美好的年华已逝, 生命走到了尽头, 那些“贞节”、“贤淑”的美名又能如何?贾巧姐在金陵十二钗中年龄最小, 王熙凤获罪, 巧姐被其舅兄拐卖, 流落到烟花之地。之后幸遇刘姥姥相助, 得以脱离苦海, 最后巧姐从一个生于公侯之家的小姐, 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纺纱织布的乡村妇女。高居贾府管家宝座的王熙凤, 能说会道, 见风使舵, 深得封建家长们的赏识。她四面风光, 害人无数, 终因“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贾家衰败后, 王熙凤获罪被关在“狱神庙”, 过着“回首惨痛”的生活, 最终凄凉的死去。其人虽可憎, 但其出于无奈, 只得主动或被动参与统治力量对姐妹们进行迫害, 以换取相对满意的地位, 她无疑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金陵十二钗都出身名门, 她们姿容美丽, 才气过人, 但她们生活在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 逃脱不了封建礼教对她们的迫害和摧残以及人性的禁锢。“金陵十二钗”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女性群体的缩影, 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她们, 命运沉浮非自己所能把握, 她们像一叶叶小舟, 飘荡在封建社会的风浪里, 任何一缕强风, 一个大浪就可以将她们颠覆, 改写她们的人生。在封建礼教层层压迫下的女性, 她们无路可走, 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那被封建社会人们所顶礼膜拜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纲常名教以及封建文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不知埋葬了多少无辜女性的灵魂, 断送了多少卿卿性命。而在那个黑暗没落的封建社会, 没有谁为这群异样女子的不幸人生买单, 正所谓“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些凄清凋零的女人花, 只能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无尽悲凉里互诉衷肠。女人如花, 开则遗世独立, 谢则留香如故。在封建制度的迫害下, 红楼女儿无一幸免地成为黄土垅中的薄命女, 这实乃是封建制度又一次徒劳无功地自我救赎。
悲剧以其悲凉的基调和悲惨的结局创造着感伤的美, 让有情世界中的人们为之哭泣, 为之叹息。人生就如同一场美丽的华尔兹, 有着绚丽的开场, 却终究只会曲终人散。显赫的贾府终没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 落个“人去梁空巢也倾”的悲凉结局, 即是“到头一梦, 万境皆空”。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 《红楼梦》写了如花的青春, 如梦的人生, 也道出了梦醒之后, 无路可走的悲哀, 真可谓是红楼梦中梦难寻, 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建立了一个深刻的悲剧结构, 具有深层的悲剧意蕴, 这样的悲剧哀而永伤, 也将永远不会重演, 不管是过去, 还是将来, 人们将在觉醒中体味《红楼梦》, 感伤生命的无奈, 感受悲剧的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7.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3.
红楼游记作文 篇7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红楼参观。那里已经成为杭州市城市建设陈列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古地图、古建筑了。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它总是杭州的历史啊!
听讲解阿姨说:“原来的西湖比现在小多了,也没有现在那么美丽,可以称得上‘丑湖’了。湖里面积满勒令淤泥,长满了野草。直到白居易带领杭州人民进行疏浚,筑起了白堤;几百年后,苏东坡筑起了苏堤,清除了湖里的淤泥,在湖边栽上了红红的桃树,碧绿的`柳树,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西湖才变得今天那么美丽。”
杭州不仅西湖美,城市也很美,到处是高楼大厦。我们在陈列馆看到了现在杭州的建筑,也看到了过去的杭州的建筑。我们看到了杭州城市千百年来的变化发展过程。
梦红楼作文750字 篇8
她,本是一株绛珠仙草
他,原为一位神瑛侍者
缘起缘灭
她心系于他。
他用一捧水救于她生,她用一世泪还于他情。
梦初,他见她,她念他,他呵护她,她依赖他;
梦中,他宠她,她恋他,他喜爱她,她心系他;
梦醒,他思她,她别他,他错过她,她遗憾离开他,爱尽了一生罢。
合上书,几番愁郁在心头。曹老先生是怎样用女子般的柔情书写这篇旷世情缘,我不知。
小时,读《红楼梦》,只觉整部书太过枯燥,出场人物众多,语句太过复杂,草草翻一遍便厌了。
再大些,再读《红楼梦》,读得似懂非懂,只震撼于作者文笔,刻画人物特别细致,大观园种种景物他是如何一一写出,他的想象力未免也太过丰富,情节也太过曲折。也着实为其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慨叹。为什么最后要以悲剧收场?我不知为此哭过多少次,还曾埋怨高鹗,他怎么知道作者最后要写悲剧呢,最后我竟疑心是他篡改,以至于决定再不翻看此书。
一天午后,闲暇之时,无意间看到尘封已久的这本书,,拿起,翻开阔别已久的书页。重读《红楼梦》,我竟读出些书中的意味,书中人物仿佛一一呈现在我面前,对我诉说他的凄苦命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原应叹息”。原应叹息,叹息大观园中各个女子的`命运,她们快乐过,无忧过,可到头来呢?个个都是判官笔下的薄命女子罢。再看黛玉,昔时的“潇湘妃子”,寒夜时、葬花时所赋的词是你内心凄苦的写照吧,“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和宝玉的爱情令人叹息,但也是人性使然吧。宝钗贤良淑德,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全部要求,黛玉却清高之极,孤傲多疑,不合世俗,又体弱多病,这样的女子,自然不会讨人喜欢。这一次重读,余味无穷,荡气回肠,我似乎读懂许多,读懂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我悲,悲红楼中女子的凄苦
我叹,叹书中词句的精湛
我厌,厌大观园中的封建礼节
情解红楼 篇9
曹雪芹采用了“聚”和“散”来“刻骨铭心”, 来感染人。
开始时写林黛玉来到荣国府, 之后有薛宝钗, 再之后有薛宝琴, 再修上一个大观园, 那简直就是仙境。可是后来, 宝玉的姐妹们一个个, 受苦的受苦, 远去的远去, 出家的出家, 丫鬟们也是死的死, 去的去。黛玉命丧黄泉, 宝玉婚姻无爱, 最后“白茫茫的大雪真干净”———这一聚一散之间, 有着说不尽的悲凉。
曹雪芹又用人世间最难解, 最难画的“情”来“刻骨铭心”, 让人痛彻心扉。
一个是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的女子, 一个是多情善良的公子, 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爱情的滋生是那么自然、和谐。不想, 却生不逢时, 黛玉的身世与处境注定了她的性格, 也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只有宝玉才能让她依靠, 她无奈着“无尽头, 何处有香”, 悲哀着“梁间燕子太无情”, 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惹谁怜”。她特立独行, 花前读西厢, 树下葬落花, 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像一株荷花, 在那片形形色色、勾心斗角的淤泥中, 一如碧玉般清透。她的才情更令人赞叹, 无论是少年听雨楼上的诗情, 还是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 还是草木零落雁南飞的凄凉, 花气温柔能解语的断情, 哪次不是让我们惊叹这小小的身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惊喜。
我永远不能忘记黛玉病逝的一幕, 一面是欢欢喜喜, 一面是冷冷清清, 对比是那样强烈。“无尽头, 何处有香丘”她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我为此而揪心一对追求自由的男女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生离死别。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满两不休。就这样, 她走了, 带着心中那份甜蜜走了……在这个人不接受社会, 社会不接受人的社会上,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里, 宝玉是她心中的温暖, 在情爱无傍的世界, 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红楼梦人物作文 篇10
在第四十六回中,邢夫人为了给自己丈夫纳妾,亲自去找鸳鸯谈话,“现在主子不做去,错过这个机会,后悔就迟了。”鸳鸯只管低了头,仍是不语。邢夫人又道:“你这么个响外人,怎么又这样积粘起来?有什么不称心之处,只管说与我,我管你遂心如意就是了。”鸳鸯仍不语。鸳鸯的这两次不语中,我读出了鸳鸯无声的反抗,这个柔柔弱弱的女子,只是外表柔弱,内心却与命运抗争。
除了邢夫人的诱惑,鸳鸯还要面临贾赦的威胁——“你将来逃不出我的手掌心”。鸳鸯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沉着、冷静、勇敢地面对。她身怀利剪,当着贾母的面揭露贾赦,并当众剪下一缕头发明誓,誓死不从。当贾母去世后,她果真用死来表示抗拒——她上吊自杀了。
鸳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先是用自己的头发来警告众人,当唯一的“靠山”不在了,她,也随着贾母去了;为了尊严,鸳鸯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别忘了,她可是个弱女子,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啊!再回想,当今社会上,有许多“男子汉”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还有尊严可言吗? 她的不去是她的刚强是她的内心,她懂得害怕,但她更懂要什么时候害怕,也许,她不会害怕;也许她抗争的不是贾赦,而是整个社会。
红楼游记作文500字 篇11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口腔医院。在半路上,我忽然发现医院便边上有座老房子,它是用红砖砌成的两层楼房。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房子前面有七根石柱,顶端还刻着一朵花。门又高又大,门上的窗户是半圆形的,还被分成了几小块。我们急忙走过去,一看,门上写着“杭州市城市建设陈列馆”几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是陈列馆啊!
我赶紧走进去。一进门就看见一块石碑。看了石碑上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这座楼叫红楼。抗金名将岳飞的家就在附近。以前它是国名党和解放时的大法院,现在属于医学院。我往四周一看,发现了一些杭州的老照片,和一些写杭州的书。如《临安县志》等。
在二号展厅,我们看见了一些杭州的照片和古代的砖瓦,还看到了一些古代的杭州地图。原来,古代的杭州并不大,西湖也在杭州城外面,而且杭州城里面还有一个小城。这跟现在的.杭州真是有天壤之别啊!后来,我还知道古代的杭州还有十个城门,如:朝天门、凤山门、艮山门等。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踏着那又典雅又鲜红的楼梯上了二楼。在二楼,我看见了一些桥的照片,有拱宸桥、盐桥、斗富一桥、斗富二桥、斗富三桥等。我发现很多桥我都看到过,走过,但以前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红楼梦引子》导读 篇12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链接一个故事
一日, 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 宁府人就来请荣府人去赏花。第二天, 贾母就带着一帮人去了宁府。大家在会芳园游玩, 喝茶摆席, 只不过是宁荣二府妇女们的家宴聚会, 并无其他新鲜事。
宝玉一时困了, 想睡午觉。宁府贾蓉的妻子秦氏便把宝玉安排在一个上房内间, 房内有一张《燃藜图》, 还写着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最讨厌这些正儿八经的说教, 不肯在这里休息。秦氏就把宝玉带到自己的房间。宝玉非常高兴, 于是就在这里午睡。
恍恍惚惚中, 宝玉看见秦氏在他前面走, 不觉就跟着来到了一处地方。只见这里绿树清溪, 红栏白石, 清幽得让人喜欢。这时, 来了一位仙姑, 自称是这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 邀请宝玉在太虚幻境一游。她将用自采的仙茶、亲酿的美酒招待, 并请宝玉听她们刚填的《红楼梦》曲十二支。宝玉一听, 就跟着仙姑走了。
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 进入一座宫门, 又来到二层门内, 只见两边的配殿各写着“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等。仙姑说这些司中有天下所有女子的命运簿册。宝玉觉得稀罕, 再三央求让他进去看看, 仙姑拗不过他, 带他进入了“薄命司”。
来到“薄命司”, 宝玉想看自己家乡的簿册, 所以挑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正册”来看, 只见上面每一页都画有一幅图, 并配一些判语。宝玉看着不解, 还想细看时, 仙姑忙掩了册子, 带他出了“薄命司”。原来仙姑知道宝玉有悟性, 害怕天机泄露。
出得门来, 警幻仙姑又领着宝玉来到一处仙居, 喝香清味美的仙茶, 品香冽异常的仙酒。此时, 有十二位舞女上来, 警幻仙姑让她们演奏新填的《红楼梦》十二支仙曲。这首《引子》, 就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体引序。
二、完成一次注解
1.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开天辟地以来, 谁是情种呢?都是为着这风花雪月的事情而来。鸿蒙: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混沌状态。
2.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趁着这无可奈何的天日, 伤心怀念的日子, 寂寞失落的时候, 来排遣我内心的情怀。遣:排遣。愚:我。衷:内心深处的情怀。
3. 因此上, 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因此就演出了这场怀念“金”、伤悼“玉”的《红楼梦》。金:金簪雪里埋, 指薛宝钗。玉:玉带林中挂, 指林黛玉。
三、进行一段品评
这首引子, 是《红楼梦》十二曲的引子, 也是《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情感引子和悲惨命运终结的引子。引导品评时, 可抓住“怀金悼玉”这一词来进入:“怀金悼玉”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说“怀玉悼金”?“怀金悼玉”指怀念薛宝钗, 伤悼林黛玉。在《红楼梦》中, 薛宝钗是存者, 林黛玉却早逝, 所以说“怀金悼玉”, 而不说“怀玉悼金”。
《红楼梦引子》表现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悲叹, 反映了他的妇女观。作者认为, 妇女无论就天资、才干等任何一方面来说, 都不让须眉, 只是那个社会把她们的聪明才智压抑埋没了。特别是随着封建家族的衰落, 那么多无辜的女孩子随着一齐毁灭, 这是最令作者痛惜不已的。这里的“怀金悼玉”, 不仅是对薛宝钗的怀念, 对林黛玉的伤悼, 也是对大观园中所有女子的怀念伤悼。
所以, 这首曲子从情感角度向我们说明了《红楼梦》是一曲对红楼女儿们的颂歌和挽歌。
四、选择一种诵读
红楼,梦碎的高二作文 篇13
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我一直以为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它处于一个太高的位置,带着一顶太高的帽子。但直到这次的,对《红楼梦》的一次算为比较浅显的阅读,已经颠覆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
《红楼梦》,出自清代一名家道中落的才子,曹雪芹之手。现在比较通用的常识是,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亲笔所著,而后四十回则是由高鹗所续写的,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与没落为背景,以宝玉和黛玉的悲凉为主线,描述了封建社会的末代各种出现的纠纷和难以调和的人性中的矛盾。
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人物的名字和小说中三不五时出现的一些优美的诗词句画。记得在完整看《红楼梦》之前,我们还上过一节讨论小说中人物名字的的语文课。其实在通读全篇小说之后,在联系人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才华,不仅横溢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中,还有擅于埋藏伏笔,使得小说更为精彩,更能得到看客的青睐。
从文中的,对富贵人家的饮食玩乐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昔日荣华富贵生活的怀念和依然的向往渴望;从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来看,其实也可以看出作者个人情感的复杂。比如他写书的时候,在大情节下,最主要的主角应该是黛玉和宝玉,但作者却在对宝钗的描写中透露了自己对封建时代比较温驯的女性的喜爱,有时也会对叛逆的宝玉和黛玉表示出自己的不满。之所以说这是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离不开一点就是,作者自己本身对作品的`情感十分复杂,名副其实的百感交集,当后人对其加之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时,这部作品亦能包容不同的情感。就如西方的《哈姆雷特》一样,中国的《红楼梦》也能套用那句风靡世界的谚语,将其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以前个哈姆雷特”变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贾宝玉”。
红楼梦读书心得作文 篇14
我一直都以为曹雪芹是一个女孩子,虽说没看过《红楼梦》,但知道讲的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这种细腻的笔调,应该只有女孩子才会有的,所以我当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说曹雪芹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女作家。而且他的名字也很像女孩子。
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曹雪芹是一个男孩子啊!顿时心中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崇拜之情,我觉得他很厉害,就算我没看过《红楼梦》。过了几个月,我突然莫名其妙的想到一点:那四大名著的作家就都是男孩子咯!开始不服气起来,逐渐的自己开始写小故事,想超越他,也很想写出中国的第“五大名著”,成为“五大名著”中唯一的女作家。吼吼!
跟着香菱探红楼 篇15
名著导读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博得学生对阅读的好感, 挑起阅读和探究的冲动。初中和高中分别有《香菱学诗》和《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选自《红楼梦》的课文, 要求初中学生阅读、鉴赏、探究内容包罗社会万象, 主题复杂深远, 创作手法奇妙多样的《红楼梦》, 看似有拔苗助长之嫌, 但与美国教师让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研究内涵深不见底外延漫无边际的“文化”的“不可思议”相比, 这充其量也只是“勉为其难”。其实, 这样做不是为了检验中学生研究水平, 而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改正他们心浮气躁的缺点, 使他们学会静心阅读, 主动深入钻研, 培养其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文就以分析探究香菱命运悲剧的原因为切入点,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红楼梦》。
一、梦里依稀瞰红楼
要把《红楼梦》“推销”给学生, 首先得介绍其与众不同之处, 包括作者、内容、主题、创作手法、版本等, 让学生先有个朦胧的整体的印象。
介绍作者, 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背景和家庭背景;二是其由锦衣玉食坠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无医的困顿生活和深刻的感悟;三是突出《红楼梦》是通过“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直至“泪尽而逝”才出世的伟大作品。否则学生无法品出“一把辛酸泪”。
至于主题, 不同的读者赋予不同的主题, 鲁迅先生说:“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的说它自成一个宇宙, 自成一个世界, 既丰富又复杂, 既深邃又玄秘, 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有的说它史无前例地把女人当做人来看;有的说它既是一首女人的赞歌, 又是一首女人的挽歌等等, 实在不胜枚举。
其创作手法, 脂砚斋批:“千古未有之奇文。”刘国辉认为“奇正相参而辅以比兴传统, 熔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象征主义于一炉。”
关于其版本,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这样值得人们用心去研究整理, 可以给学生介绍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各种版本的大体特点。
这样, 由曹雪芹介绍到《红楼梦》, 把学生的感情调动到关心曹雪芹个人命运和家庭兴衰的具体细节, 调动到关心整个封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兴衰命运。除此之外, 导读方法上也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雨村判案”、“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和“黛玉葬花”等某一个精彩片段,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原文。
二、英莲秋菱名不苟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 用了大量的“谐音寓意”的手法, 如果不了解这种手法, 就会认为作者只是为了虚构而虚构, 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下面列举几例, 给读者提供一条思路。
1. 人名谐音。
香菱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名字含有深意, 马虎不得。英莲实为“应怜”, 香菱和秋菱谐音为“香零”和“秋零”, 这三个名字其实就是香菱命运的三个重要转折点:幼年被拐子偷走着实“应怜”, 少年被卖给无赖恶棍薛蟠作妾, 一支香艳的花插在了牛粪上, 青年受尽夏金桂的凌辱虐待, 最后“水涸泥干莲枯耦败”。《红楼梦》程本中高鹗续写的香菱结局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中为何把“英莲”写为“英菊”, 实在令人费解。
除了香菱的名字谐音外, 对理解全篇小说主题帮助最大的莫过于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名字, 作者在开篇就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故曰甄士隐。”“又何妨用假语村言, 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故曰贾雨村。”而且还交代得更明白“甄士隐, 名费” (谐音:真事隐, 真废) , “贾雨村, 名化, 字时飞” (谐音:假语存, 假话, 时非) 。
其他谐音的名字还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谐音为“原应叹息”;娇杏, 谐音为“侥幸”等等。
2. 地名谐音。
如女娲炼石之地“大荒山无稽崖”, 谐音为“荒唐无稽”, 寓作者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全书开头就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 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入世”的“荒唐无稽”的故事, 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惝恍的神话世界。从封建观念来看, 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 写闺阁琐事和大观园内儿女之间的情爱也是荒唐的, 揭露那“昌明隆盛之邦”中的“诗礼簪缨之族, 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 则更是荒唐无稽。所以作者解嘲似的“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 这个红楼故事的“根由虽近荒唐, 细按则深有趣味”:这是作者 (顽石、宝玉) “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难以言表的感慨和艺术概括, 所谓的“昌明隆盛之邦”不过都是些“十里街” (谐音:势利) 、“仁清巷” (谐音:人情) 、“葫芦庙” (谐音:糊涂) 而已。正因为世态是如此“荒唐无稽”, 四大家族的败落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大观园中众儿女便注定进入了薄命司。
3. 物名谐音:
如, “千红一窟”为“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为“万艳同悲”。
诸如此类的谐音数不胜数, 值得读者用心去发现、去感悟。
三、香魂飘荡已有定
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香菱的判词是这样的:“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在给学生导读时, 告诉学生,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把香菱放在副册, 而不放在正册或又副册, 这反映了什么思想观念?二是根据这首词来推断香菱的命运结局会是怎么样的?
给学生探究这首词的目的是, 让学生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究其他人的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 鼓励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鉴赏探究《红楼梦》中那些精美的诗词。
四、小大荣枯岂瞎诌
《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了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 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大有深意的, 最明显的两个方面:一是渲染出一股悲剧气氛, 甄家的兴衰就是贾家兴衰的一个缩影, 甄士隐的出家就是对后来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二是用香菱的命运来暗示大观园群芳的命运。
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探究《红楼梦》时, 可以让学生从小到大, 从易到难, 首先探讨“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 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 “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最终为何也只得“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再探讨贾府这样的“诗礼簪缨之族, 钟鸣鼎食之家”为什么会在几年之间“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思路反复阅读、探究原著,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 要求学生每人或者是几人合作写一篇读书心得或者是红学研究论文。
《红楼梦》就像一个开放的旅游景点, 有很多进入的门路, 也有很多观赏的角度, 本文在香菱带领下, 探访红楼。如果“跟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其他人物或者循着那些题字牌匾, 唱着红楼十二支曲, 根据簿册判词进行探访, 不但能看到不一样的大观园, 而且心中还能构建成不一样的红楼。
【红楼初一作文】推荐阅读:
“红楼梦”观后感初一作文11-22
初一红楼梦读书笔记05-30
红楼梦初一800字读后感05-25
惜红楼作文09-15
情系红楼作文06-06
梦回红楼作文10-03
高考作文红楼梦11-20
读红楼梦有感作文07-11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05-16
读《红楼梦》有感-六年级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