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

2024-07-07

红楼(精选12篇)

红楼 篇1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读罢红楼, 心里酸酸的, 不知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 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 我豁然开朗, 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 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 青梅竹马, 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 让读者感到, 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 几乎没有人怀疑过, 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 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 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 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 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 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 淡泊名利……种种这般, 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 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 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 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 总是才气逼人, 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 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 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 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 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 而她的性格, 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 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 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 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 梁间燕子套无情”,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 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 还不如把责任归咎万恶的封建社会, 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 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 苦不堪言, 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 这不是切肤之痛, 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 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 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 也要像李纨一样, 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 管他什么金玉良缘, 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可是我又不禁反问, 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 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 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 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 从小饱读诗书, 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 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 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 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 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 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 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 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 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 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 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 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 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 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 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她是聪慧有才的, 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 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 叫有学问的人听了, 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 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 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 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 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 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 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 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 却倒来劝我, 这是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 又这样年轻, 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 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 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 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 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 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 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 终其一生, 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 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 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再有就是, 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 然而青春芳龄的她, 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 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 她会送上粉红信笺, 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 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 这一“外”一“内”, 看似调侃, 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 偶有世俗之情一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 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 她是爱的。请看, 她总是与袭人拌嘴, 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 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 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 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 但是后几回, 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 宝玉给麝月梳头时, 她躲在门口偷听, 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宝玉, 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 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 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 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 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 她不能像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 她有她的特点, 有点像野蛮女友, 漂亮却不温柔, 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 是再也过不去的”, 可见, 晴雯这种欲擒故纵, 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但是, 她的人品难得, 光明磊落, 刚直不阿, 在大观园的环境中, 终是没有容身之处,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晴雯这个角色的性格, 不说喜欢她的原因是什么, 爱情的吸引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类人, 我想择偶是不是要找晴雯这样的人?

至于湘云与宝玉的关系, 我一头雾水。说来史湘云, 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爱。我想是因为湘云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吧!“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 雪芹先生没有写完, “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一说, 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 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一说, 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 史府抄家, 湘云沦落风尘。宝玉和湘云的感情是很微妙的, 我这个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测的。

纵观红楼梦, 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 但结局却只有两个, 而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 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 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 人去楼空。说老实话, 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 这又是一部悲剧, 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大凡流传下来的, 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 从羊脂球到阿Q, 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 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 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 强劲攀升, 接着平稳走势, 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 照现在的环境发展, 人类终究有个尽头, 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 又一种新模式?那么如此说来, 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留传的爱情, 是真正的空中楼阁, 遥不可及, 幸灾乐祸之后, 就剩下独自悔过了。呵呵, 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 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 所以, 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生活态度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红楼 篇2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给了我太多的眼泪,但她的青春美丽,更加可疑,更嫉妒的气质,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能说大宇的生活是悲剧,她和宝玉两个小小的爱情也必定是一场悲剧。戴雨病弱身,爱情个性和自我定义的生活行为不像贾木的最爱,所以对大宇的敏感注定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用她的纯爱可以留给世界的地球的不满,实现她:清洁干净的质量要走,比沟沟更强。

大宇小时代,父母已经过世,生活在孤独的孤独生活之下,她经常听到母亲说祖母的家和其他人在家......所以一步一步,总是关心,拒绝说一个词,路,因为害怕被嘲笑。因此,她的自尊,警惕警觉,真实和边缘抵抗的速度,抵抗权力的入侵。

大宇的眼泪是以世界上最别致的情感表达的,是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己的怜悯。大宇埋葬是她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能忍受的污渍,希望他们清洁的质量洁净干净。她问:一天结束,哪里有香山?所以她收集了花与套件,建立土堆,用一杯纯净的土覆盖风。葬礼花尹告诉她的荒凉的感情的故事,打破了封建的道德欲望。

我感觉相当深刻的是,Daiyu出了淤泥而不是色彩的气质,从Rongguo政府的尿液长大了,但对于她的封建道德和世俗功利效应,Daiyu仍然保持纯粹的性质,从不考虑后果损益,很难融入大观园里去,她从来没有说服宝石去追求功绩好的服务,也不会反对自己的脾气,在家里做这个角色这样一个突出的家庭在我自己的性质不是好孩子。

红楼 篇3

这日探春正在纽约机场等着转机,忽见一人迎面过来,口内说:“天底下竟有这样巧的事!”探春仔细一瞅,此人却是金陵古董店的总经理冷子兴,经常四处走动,因探春曾到其店里欣赏古玩而相识。探春听得他刚从国内出来,忙问:“冷老板可知我家里近况如何?”

冷子兴叹道:“贵府老太太嫌弃我在外头说贾家的坏话,早不让我登门了呢。我哪里知道贵府的事呢?”探春笑道:“你别诳我了。你是京城里有名的消息灵通人士,还有你不知的事么?”冷子兴笑道:“现如今,贵府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城里可是一桩大新闻呢,路人皆知,更何况我?如今你那些姐妹们,可都出息了呢。先说你琏二嫂子,成立了一家‘大观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把个大观园开发成了京城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她自己也成了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女强人,还上了《名人》杂志的封面呢。”说着,冷子兴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本杂志。果然,封面上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含威不露,正对着探春微笑呢。探春道:“凤姐姐原就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这也不稀奇。那其他人呢?”冷子兴又道:“府上还出了几位名人呢。林黛玉现下是炙手可热的网络美女作家,一本《葬花诗集》卖到脱销,博客点击率也都超过千万了!”探春听了,纳罕道:“林妹妹的博客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冷子兴笑道:“大家都关心她和宝玉到底怎样发展啊。还有一位是你想不到的,就是你四妹惜春,如今也是小有名气的少女画家了。她的那幅‘大观园的回忆’被很多画廊看中,争着购买,大观园也因此而名气倍增呢。还有薛宝钗和史湘云,她们如今可都是‘白骨精’一流的人物。”探春诧异道:“这是什么称谓?”冷子兴笑道:“白领身份、公司骨干、社会精英是也!”探春也笑道:“看来姐姐妹妹们全都站起来了,可喜可贺。只是二哥哥呢?”冷子兴叹道:“宝玉旧脾气不改,还是爱在姐妹堆里混,对自己的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个常性。”探春听了,不禁皱眉。

冷子兴又道:“三小姐此番游学海外,可有什么感受?”探春道:“我最大的体会是留学期间也要学会理财。我一方面想法子节流,比如到旧货市场采购衣服,在离学校比较远但交通方便的地方租房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在开源上动足脑筋,我从第二学期就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打工了,后面几年的学费准备金也买了货币市场基金,回国前,我甚至还用盈余在美国股市上博了一把。留学理财不仅可以让我过得宽裕些,更要紧的是,锻炼了我规划人生的能力。”冷子兴笑道:“三小姐说得极是。现如今,自费留学的每年超过10万人,留学生在国外怎么省钱、怎么赚钱,大有一番讲究呢。”又道:“三小姐如今可是理财高手,回国后可要大展拳脚了。”两人又叙了一会,遂各自作别而去。

未知后事,下回分解。

红楼 篇4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突出的, 既有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媚, 又有王实甫笔下的闺阁女子, 还有众多无名氏创作的勾栏妓女, 在众多作品中, 我选择红楼女子来详述自然是有其原因的。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出自名家之手, 还是无名小卒, 都有它的一个通病:对女性的鄙视乃至仇视的态度。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关于“女人是衣服, 兄弟是手足”的比喻, 又如《金瓶梅》中的众女子, 为了一个花心的西门庆而争风吃醋, 互相陷害以致被冠上恶妇、贱人的恶名, 果真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封建社会中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中, 女性是作为男人的依附而存在, 这样的女性文学, 除开个别, 大多都体现着一种畸形的价值观, 为获得卑微生存条件而成为男性玩弄的工具, 没有任何自由, 更失去了女性的尊严。但是, 这样的观点, 在《红楼梦》中却不能立足。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曹雪芹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数目众多, 而且性格各异、极具特色, 尤其是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 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审美要求, 女子兼具德性与才情, 充分展现了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红楼众多女性形象下, 尤三姐更是突出代表。下面, 我就以“尤三姐”这一人物形象, 用一个当代人的眼光, 来审视禁锢在封建枷锁下的另类女子。

一、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揉碎桃花红满地, 玉山倾倒再难扶!”

尤三姐因着一层尴尬的姻亲关系来到宁国府, 既不是主也不是婢, 因模样儿标致, 招来贾珍贾蓉等人的垂涎。在脂评本中, 尤三姐受到贾珍贾蓉之流调戏践踏, 在明白躲闪和忍受都无法逃开魔掌后, 她终于爆发了, 所有隐忍的屈辱, 所有积郁的不满, 在一瞬间全被宣泄出来, 唇舌似剑, 狠厉批斗他们道貌岸然的本质, 将丑陋的心赤条条的展露在世人面前。人受压久了, 一旦爆发便会义无反顾。

二、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通行本当中, 尤三姐是一个风姿绰约、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女子, 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能巧妙地维护自己尊严;但在脂评本当中, 尤三姐却化身为“使人丧伦败行”的“淫奔女”。两个版本的形象差异很大, 但无论哪个版本, 都不能忽视一点——刚烈。这是尤三姐最特别也是最突出的一点,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 才导致了尤三姐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尤三姐之于贾氏兄弟, 能做到最极致的撒泼耍赖, 将人戏弄在自己手掌当中。在这场戏弄与被戏弄的游戏当中, 尤三姐能巧妙地将自己凌驾在贾氏兄弟之上, 自己安排情节故事, 用贾琏的话说就是“是块肥肉, 只是烫得慌;玫瑰花可爱, 刺太扎手。”就是这样的聪明的人, 却未能逃脱命运的诅咒。

命运或喜或悲, 然尤三姐不是个异类, 在万千繁华的背后, 她渴求的是被所爱之人接纳, 想要洗净身上的铅华而只与一人厮守终身, “终身大事, 一生至一死, 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 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放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 虽是富比石崇, 才过子建, 貌比潘安的, 我心里进不去, 也白过了一世。”这是尤三姐的肺腑之言, 也是尤三姐对自由恋爱、婚姻自由最直接的宣言。

在《红楼梦》中, 女性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恰如贾宝玉所说, “女人是水做的, 男人是泥做的。”水与泥的对比, 不单是自然物清澈与浑浊的对比, 更是将女性最本质天然的东西给予最大的肯定。如尤三姐与史湘云之流, 都是极具个性的人物, 渴求自由, 追求男女平等, 敢于发言, 敢于行动, 紧紧抓住话语权, 这样的人物, 在封建思想浓厚的明清时期是很难见到的。

自古以来, 在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三大封建枷锁的禁锢下, 社会奉行的便是以男性为核心的男权主义中心论,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植入一切生活琐细当中, 可以说, 无论是在生活上, 还是思想上, 女性总是处于从属和不平等的地位。可悲的是, 社会如此认同, 女性不选择奋起反抗这样的不公反倒默默忍受, 安于屈辱与卑贱的地位, 但是, 这样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社会倡导的应该是自由与平等, 社会所需要的也是这两点。女性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自由的空间, 勇敢追求自我的解放, 追求不被压抑的人性。正如曹魏时的蔡琰、清代的李清照, 她们之于社会, 更多的以才女及新型女性代表的身份著名, 她们的命运也是曲折多舛的, 但却在悲剧中彰显着自己作为女性独立的一面, 在封建社会消磨人的个性、蚕食人的灵魂时, 她们始终能保持自身尊严与原则, 坚持抵抗不公的命运。

漫步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篇5

钱雪琪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 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半部《红楼》纳兰词 篇6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公子纳兰逊色多了,且“《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然而王国维在纳兰诗词集中拎出三处“红楼”:“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又找出其作于亡妇忌日的《金缕曲》一阕,有“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印证《饮水集》与《红楼梦》的确有文字关系。《蕙风词话》中提及另一个传说:饮水词人为重光后身(纳兰性德是李煜转世),可见纳兰公子并未因为愁苦和寒素而被摈于“富贵绮罗人”之外,而贾宝玉一向被视作唐明皇、李后主一路人物。细读《饮水词》,我们或将发现:半部《红楼梦》藏于其中。

冷香:《梦江南》“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咏梅;《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咏夜中桃花;《点绛唇·咏风兰》“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梅、桃、兰的“冷香”均令我们联想起薛宝钗著名的、以花蕊调各种水制成的“冷香丸”。而《玉带花·重九夜》中除了“晚秋却胜春天好,情在冷香深处”外,还有“转忆当年,消受皓腕红萸,嫣然一顾”——这不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至于《台城路·塞外七夕》“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是不是很像“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结局呢?

黛玉:《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这首咏物词主角是黛色的玉磬,令我们想起黛玉教鹦鹉吟诗的场景。“湘娥黛”,林黛玉的别号不是潇湘妃子么?“铅泪难消”,很像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的一生。

宝钗:“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蘅芜:“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蘅芜君住梨香院)。

湘云:顾贞观独创词牌《翦湘云》,纳兰曾用此调做词……

纳兰性德的婚姻生活也有“木石前盟”的意思,一生钟情原配卢氏,而卢氏早逝,因此所有“葬花”篇章都出现在悼亡词中,王国维前引《金缕曲》除了葬花意象,还有“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知己”,是宝黛之间的称呼。而那首《山花子》,“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红楼梦》中扫花、葬花、秋窗风雨夕场景历历在目;《减字木兰花》:“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明写“多病”的“扫花人”是卢氏。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因挂题字,宝玉替晴雯呵手一事。“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是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必犯嗽疾;“倦眼乍低湘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林黛玉《题帕三绝》“湘江旧迹已模糊”……这些纳兰词当中的蛛丝马迹,令人忍不住浮想联翩:谜一样的《红楼梦》与纳兰性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选自《还魂记》,中华书局)

红楼 篇7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花园里一朵永远芬芳的奇葩, 《红楼梦》中的女性则是这朵奇葩的娇艳的花瓣和柔嫩的花蕊, 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言:“读者需要解读《红楼梦》, 至少是解读《红楼梦》里的爱情、婚姻、妇女问题, 这也是《红楼梦》最主要的方面。”【1】《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在的“曹家是‘诗礼之家’, 其祖父曹寅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兼藏书家”, 【2】曹雪芹生长在六朝古都南京并深受如此家庭环境之熏陶, 熟知古典的他在塑造《红楼梦》中主要女性人物特别是命薄才女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时候不可能避开李清照形象的影响。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今第一才女”, 她的血液通过曹雪芹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敏锐的神经、细腻的笔触渗透到其在小说《红楼梦》中塑造的主要女性人物身上。笔者发现, 由历史与文学生成的李清照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已被《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分化为诸钗形象的某种成分, 并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贾迎春、王熙凤等人身上, 尤为显著。下面, 笔者即从形象、个性、婚姻此三方面对《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的互映关系分而述之。

一、瘦体愁怀——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的形象互映

《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与李清照在形象上的相似性, 笔者仅以林黛玉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表现在二者形体的相似上, 即都是单薄瘦弱。

《红楼梦》第三回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从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瘦弱娇美的女性形象。第七十回林黛玉在《桃花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这和李清照是极为相似的。李清照在她的词中, 多次使用“瘦”字。如“应是绿肥红瘦”, “露浓花瘦”, “新来瘦”, “玉瘦香浓”, “雪清玉瘦”, “玉瘦檀轻无限恨”, “鹤瘦松青”等等。“李清照的容貌的妍媸胖瘦如何, 虽不得而知, 但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形成的印象, 却是苗条而秀美的”。【3】深得李清照形神之至的要数其词作《醉花阴》这首词的最后三句,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深入刻画出了李清照瘦不禁风的形象。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红楼梦》第六十六回里兴儿说的话:“自己不敢出气, 是生怕这气大了, 吹倒了姓林的。”一个瘦比桃花, 一个瘦比黄花, 两者的形象均何其瘦弱单薄, 惹人怜惜。

林黛玉和李清照不仅在身体瘦弱这一特点上相似, 而且还都具有多愁善感的特质。

林黛玉具有天生的“悲景悯物”的情怀, 其《桃花行》说:“花解怜人花也愁”“庭前春色倍伤情”, 林黛玉将自己的愁绪“移情”到花儿身上, 想到美好的春色终将逝去就会无比情伤。《红楼梦》中表现林黛玉愁怀的最经典之处要数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吟《葬花词》和第四十五回林黛玉作《秋窗风雨夕》了。其字字是泪、句句滴血、一吟一泣的《葬花词》痛彻心扉。其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令人联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虽然一个是“葬花”, 一个是“叹花”, 却以同样愁苦的心境, 细腻的情怀, 感伤的语调, 把对花, 更是对易逝的美好青春的叹惋哀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窗风雨夕》中的“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亦使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足以表明两者不论在诗词意境上还是在人物心境上都有着何其惊人的相似性。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 曹雪芹当初在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时候有没有融入李清照的影子!

二、丈夫气概——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的个性互映

众所周知, 李清照虽然是闺阁中人, 但却具有非凡的男子气概, 甚至更加胜之。如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她“倜傥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之苏辛, 非秦、柳也”【4】,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赞她“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5】。而《红楼梦》中主要女性亦如此。这一部分, 笔者主要以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为例进行分析。

最能表现李清照丈夫气概的作品莫过于她的《渔家傲》词和《夏日绝句》。《渔家傲》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乙卷中说道:“此绝似苏辛派, 不类《漱玉集》中语”【6】。清人黄蓼园在其《蓼园词选》中也说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 却是浑成大雅, 无一毫脂粉气。”【7】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作的《临江仙》词:“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与其说这首词表现了薛宝钗的沽名钓誉、野心勃勃, 不如说展示了薛宝钗不让须眉的气概。李清照在她的诗《钓台》中写道:“巨舰只缘因利往, 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 特地通宵过钓台。”其中的“先生”指的是“严光”【8】, 其志行高洁, 拜官不受, 不为名利所拘。这反映出李清照对世情不仅洞察秋毫, 而且敢于揭露世情的丑恶, 人心的不古。这种敢于揭露的精神正反映了李清照的丈夫气和一身正气。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更加直接地体现了她的丈夫气概, 甚或她不惧权势勇于讽刺当权者的大无畏精神,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这是多么有力量和胆量的话语!那些贪生怕死仓皇逃跑的堂堂男子包括当朝皇帝也定会因之汗颜了。而《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在她作的《螃蟹咏》中也有类似大胆的言论:“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宝玉看过之后, 甚至大呼:“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这正从侧面说明了薛宝钗过人的胆量, 连自称“须眉浊物”的贾宝玉都没有胆量甚至没有能力说出的话语竟然从《红楼梦》所有女性人物中最具封建贵族大家闺秀典范的千金小姐薛宝钗口中说出, 不禁令人瞠目。

史湘云丈夫气表现得更加突出。如第四十二回黛玉为图画起名为《携蝗大嚼图》之后, “只听‘咕咚’一声响, 不知什么倒了, 急忙看时, 原来是湘云伏在椅子背儿上, 那椅子原不曾放稳, 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 他又不提防, 两下里错了劲, 向东一歪, 连人带椅都歪倒了, 幸有板壁挡住, 不曾落地。”首先, 一个封建淑女绝不会“伏在椅子背儿上”;其次“椅子不曾放稳”反映了史湘云具有男子般的粗心和不拘小节或者是在椅子上不老实乱活动的男孩般的调皮和活泼有趣;再次“被他全身伏着背子大笑”怎么能符合封建时代对女性“笑不露齿”的规范呢?把史湘云无所顾忌、豪爽放达的气概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要数第六十二回, 其中这样描写道:“果见湘云卧于山石癖处一个石凳子上, 业经香梦沉酣,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 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手中的扇子在地下, 也半被落花埋了, 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 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是何等大胆的举动!一个封建社会的千金小姐, 喝醉了酒随便在一个“石凳子”上呼呼地睡大觉, 这玩得似乎也太过了头了, 比起李清照更有甚而无不及。李清照在《如梦令》里写她的游玩经历:“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也只是喝完了酒, 乘着小舟, 赶紧往家里赶, 而不是随便找一个地儿就“眠卧”了。

此外, 贾探春的身上也有着李清照浓重的影子。其一, 表现在她的住所上。《红楼梦》第四十回这样描写贾探春的住所“秋爽斋”的布置:“探春素喜阔朗, 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 并数十方宝砚, 各色笔筒, 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的墨迹, 其词云:‘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 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从那些“案”“名人法帖”“宝砚”“笔筒”等可以看出贾探春的住所一点脂粉气都没有, 而连用八个“大”字呈现出贾探春高旷开朗的丈夫气概。而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也提到:“归来堂起书库, 大橱簿甲乙, 置书册”“首无明珠、翠羽之饰, 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几案罗列, 枕席枕藉”, 这正和贾探春如出一辙。其二, 表现在她的爱好上。第二十七回说到贾探春不喜欢“绸缎吃食衣服”, 不爱“胭脂花粉”, 而是经常攒下钱来托宝玉出去时给她带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好字画”。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李清照对金石字帖收藏的极度喜好。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得书、画、彝、鼎, 亦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 字画完整, 冠诸收书家”。其三, 表现在她的志向上。第五十五回贾探春对自己高远的志向有这样的表白:“我但凡是个男人, 可以出得去了, 我必早走了, 立一番事业, 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 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李清照也是深闺中的有才女性, 现实社会不容许女性像男性一样闯天地、立事业, 李清照也只能在她的《渔家傲》中表达一下自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第三十七回贾探春宣称:“孰谓莲社之雄才, 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 让余脂粉”更让人想起李清照在其所著《词论》中批评前辈“虽协音律, 而词语尘下”“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 学际天人, 作为小歌词, 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等等的高度自信。

三、幸与不幸——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的婚姻互映

这一部分笔者从幸与不幸两个方面来论述。主要以史湘云、王熙凤和贾迎春为例。

首先, 来看一下《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婚姻的幸的一面。

红学家们根据脂砚斋评语和高鹗续书中人物之口提供的线索, 可以基本断定史湘云嫁给了“长得很好, 为人又和平”“文采也好”的“才貌仙郎”卫若兰为妻, 虽然我们没能看到关于他们具体生活细节的描写, 却能肯定地知道他们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夫妻美满。王熙凤和贾琏的婚姻生活也有甜蜜喜悦的分子。如《红楼梦》第十六回有这样的描写:“凤姐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 说今日大驾归府, 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 不知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 多承多承。’”多么轻松幽默、生动鲜活、和谐有趣的场面啊!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喜好金石收藏, 有着高雅的品位和情趣, 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可见一斑:“每饭罢, 坐归来堂, 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赵明诚亲自买回“碑文果实”, 二人亲昵地“相对展玩咀嚼”, 简直神仙伴侣一般。被这样的幸福包围, 真如李清照所言“甘心老是乡矣”。

第二, 《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和李清照婚姻的不幸的一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史湘云的幸福婚姻是短暂的, 她的丈夫卫若兰不幸得痨症身亡。《红楼梦》第五回史湘云的判词是:“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转瞬间, 幸福灰飞烟灭, 这是多么的不幸!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因为得了热疟的疾病而离清照远去。

王熙凤的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酸”, 即爱吃醋。《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借小厮兴儿之口这样写道:“人家是醋罐子, 她是醋缸醋瓮。”爱吃醋的结果就是夫妻生活不美满。第四十四回和第六十八回等回目都描写了王熙凤和贾琏的夫妻斗争场面。李清照也是爱吃醋的。她在词作《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虽是吃一朵花的醋, 也反映出来李清照和王熙凤一样希望丈夫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眼里揉不得沙子。这一点在现代人看来是正常的要求, 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却是一种奢望。

贾迎春的婚姻在《红楼梦》所有女性当中可谓最悲惨之一了。《红楼梦》第五回贾迎春的判词是:“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曲子[喜冤家]:“中山狼, 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 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 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 一载荡悠悠。”第八十回写到“迎春方哭哭啼啼的在王夫人房中诉委曲, 说孙绍祖‘一味好色, 好赌酗酒, 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贾迎春是被丈夫孙绍祖活活地折磨致死的, 可以说所嫁非人。而李清照所嫁的第二个丈夫张汝舟也“非人”。李清照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说:“身既怀臭之可嫌, 惟求脱去, 彼素抱壁之将往, 决欲杀之。”两相比较, 贾迎春比李清照更加悲惨, 李清照在死于魔掌之前即奋力逃出了, 而贾迎春却无力可逃, 最终悲惨地被饿狼所啖。

结语

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女, 宋代著名女词人, 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贾迎春、王熙凤等却是清代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虚构的人物。一宋一清, 一实一虚, 表面上毫无联系, 而实际上却相互映照。笔者选取形象、个性、婚姻等三方面作为切入点, 通过人物比对分析, 发现其中有众多相似之处, 意欲挖掘其中的深理。隔着厚重的历史, 渺远的时空, 超越真实与虚幻的界限, 我们仿佛看到她们瘦弱的身躯, 飘动的衣袂, 凄苦的愁思, 非凡的才情, 凛然的气概;我们也惋惜她们易逝的青春, 悲苦的命运, 难伸的志向, 短暂的欢乐, 不幸的婚姻;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古代的中国, 就有杰出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毅然挣扎, 她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发出微弱的属于自己的声音。虽然在封建男权体制下终难逃薄命的厄运, 但却不失为女性意识奋力顶出的一尖嫩弱的小芽。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第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300页.

[3]徐北文, 石万鹏《.李清照诗词选》[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9, 第54、55页.

[4]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第227页.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三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106页.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第232页.

[7]徐北文, 石万鹏《.李清照诗词选》[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9, 第76页.

寂寞的北京红楼 篇8

这座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深沉记忆的沧桑建筑物,已经难以承受记忆追寻者的重荷。

李大钊的办公室,胡适的讲堂,鲁迅的写作室,毛泽东做协理员的新闻纸阅览室(历史记载中有的称为图书馆助理员)……一个个屋子都被清空了,那些满布灰尘的破旧桌子、凳子、柜子,全被请出红楼,乘着几辆搬家公司的厢式货车,穿过“五四”青年蜂拥出入过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在北京城车流涌动的柏油路上,走走停停,朝着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走去。

丰碑

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今五四大街)29号,在故宫博物院北侧的景山公园东边。

由红砖砌成的楼体和被红瓦覆盖的屋顶整体呈现红色,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为“红楼”。另外一种说法是,当年北大有一座与红楼同时建成的姊妹楼,通体呈灰色,曾经做过北大的理学院,而红楼是文学院,当时的北大师生就用“红楼”和“灰楼”来代称两个学院,红楼因而得名。

1961年,国务院公布北京红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一名才首次得到官方确认。

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原本设计为北京大学的一座宿舍楼,没有资料表明,后来她如何变成了北大的文学院。

再后来,这座本该是“睡楼”的建筑物,又将李大钊、鲁迅、胡适、毛泽东等众多声名显赫的时代名流齐聚一堂,并且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遭受内忧外患之时,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

1919年的五四运动原本只是那场破旧立新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小章节。基于当时羸弱积贫、内乱外扰的旧中国的特殊形势,这个酝酿于红楼的小章节所掀起的以北大学生为先导的全国青年的民族民主爱国运动,才具有了一种划时代的象征意义。

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是一个时代中几代人的思想,而五四运动不过是这个时代中奏响的一声有力号角。

新文化运动赋予红楼的是一种深沉高远的思想内涵,而五四运动则使她具备了一种“丰碑”式的爱国精神的象征。

因此,历经近一个世纪而留存至今的红楼,理应成为后人从中品味思想和进行精神瞻仰的不朽之作。

但是,她却在世人的冷眼旁观中寂寞了,她的寂寞与仅有一线之隔、象征着封建帝王专制权威的故宫里的人潮涌动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寂寞

2008年4月16日下午,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南门前,横贯东西的五四大街上,车流如水,人流如织,而只一道铁栅栏门所隔,门内的院落中便显出几分寂寥。门的左侧兀立一名20岁左右的年轻男保安,靠右,写着“售票处”的窗户紧紧关闭。

“不卖票,闭馆了!”看到记者向“售票处”的窗口走去,保安喊道。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保安摇摇头:“不能进去,这里马上要进行全面整修,今天正在搬家。”

“什么时候闭的馆?闭多长时间?”记者问。

“具体时间我不记得了,反正今年就没开过,要到明年才能开放。”顿了一下,他又说:“我不能让你进去,今天搬家,好多文物都打包放在楼道里,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我可负不起责。”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闭馆、修缮、开馆,都在静悄悄中进行,没有对外的公告,更没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从社会上找了一个搬家公司,上午运走了4大车,运出的物品暂时寄存到鲁迅纪念馆,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暂时到那边办公。”据保安讲,尽管涉及到文物运输,馆里在运输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安排。

和保安闲聊半天,他才到传达室拿起电话,拨通了纪念馆馆长郭俊英的电话。

电话中郭俊英说:“整个红楼都快空了,进去已经看不到什么。”

经过一番说服,她最终同意接受采访。

从唯一一个遮着塑料帘子的楼门口进入红楼,一种安静肃穆之感油然而生,置身其中,让人难以再听到10米开外五四街道的喧闹。

两侧各有两扇红漆油刷过的木门,推开右侧的门,一条狭窄的过道在灰黄的灯光下显得又长又高。

脚踏在木质地板上,现实与历史交响的回音在狭长的楼道里回旋震颤。地板是红色的。富有弹性的地板,让人可以感觉到地板之下的空荡。

过道两边的门也是红色。大部分门上着锁,透过上面的玻璃窗,还能看到一些房间的墙上张贴的名人画像,但是,屋子里已经空了。

走到过道顶头拐角处,左边是一个卫生间,自来水冲厕设施齐全。向左拐,往前不远,右手边127房间便是郭俊英的办公室。

屋子里,靠窗的长条皮质沙发前,茶几上堆放着捆绑好的书籍资料。

“红楼马上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修缮,我们这两天就忙着搬家,所以,你来了也看不到别的展品。”她向记者表示歉意。

重塑

郭俊英馆长说,这应该是建国后红楼最大规模的一次全面修缮。

之前,在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红楼在地震中受到一些损伤,国家曾经拨款对她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加固维修。以后,就是对一些局部受损地方进行过一些简单修补。

除了对硬件进行修缮,红楼的精神资源重建工作也显得刻不容缓。

“明年重新开馆后,我们打算多复原一些当年的旧貌,比如李大钊工作的办公室、《新潮》杂志的编辑部等,这些旧貌的恢复,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旧址文物的征集、相关资料的考证等工作困难很大。”

当年见证五四运动的青年,现在几乎都已不健在,一手的历史回忆记录也非常有限,考证工作并不容易。而文物征集工作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难以保证。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刚成立时,隶属于国家博物馆。郭俊英说:“当时的财政经费仅可以勉强维持纪念馆的日常运转,文物征集的工作很难进行。”

2007年,纪念馆从国家博物馆脱离出来,被正式确认为国家文物局的直属单位。

“这才首次在财政上对纪念馆的复原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保障。”

郭俊英说:“实际上,社会上关于新文化和五四的文物资源并不少,但是,要往回征集就非常困难。现在是市场经济,手头掌握文物资源的人,一听是博物馆征集,就觉得很值钱,实际上馆里却拿不出太多的钱从人家手里往回买。”

1953年,北京大学从红楼搬出后,国家文物局就占为办公所用,直到2001年才搬出去。随之,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成立。

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文物征集工作,也少有专门人员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红楼的考证工作也没能及时开展。

“实际上,关于五四的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也不具体,我们能够找到的基本一样,记录也比较笼统。现在再来着手做这项工作的难度已经非常大。”郭俊英非常清楚单靠经费投入,已经难以挽回错失恢复红楼旧貌的关键时机。

她所在的办公室就是当年傅斯年和罗家伦创办的新潮杂志社的办公地。原来的两间通房,如今中间被一堵墙隔开,郭俊英的办公室占了其中一间。

屋子靠窗部位装着暖气设备,郭俊英在文献资料中了解到李大钊当年用炭火盆取暖,她由此认为当年建楼的时候,不该有暖气设备。但是,纪念馆却没能考证出它的安装时间。

“历史是一条河”,虽然红楼在类似暖气设备这样的局部发生过变化,但是,作为历史遗留的一部分,纪念馆在再次修缮的方案中并不打算更改这些被“点缀”过的地方。

“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是这次全面修缮红楼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重修完的红楼绝对不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而是要让人们通过她,在现实中追寻到许多历史的影子,让走近她的人有一种置身历史真实场景的感觉。”

这只是理想。而现实中的红楼,究竟能够重新填补进多少历史的记忆,却是前途未卜。

再次开馆时,究竟该让红楼接纳更多人的参观景仰,还是继续保持现在的默默无闻,也将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不面向更多的人开放,难以体现红楼承载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而开放过度,又担心红楼难以承受过多人的践踏。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成立后的这几年,平均每年接受参观红楼的人数在1.5万人左右。这与故宫博物院在旅游旺季时,日接待十几万人的数字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郭俊英说,来参观红楼的人主要是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

其中,以北京大学的老校友和新学生为主,有的已经是移居国外的老北大人,他们带着子女一块儿回来参观故地。他们参观红楼,主要抱着一种“寻根”情结,毕竟北京大学的前身在红楼,这种“寻根”式的参观与红楼本该体现的新青年群体的精神价值观,能有多大关系呢?

此外,就是一些高校在“五四”和“七一”统一组织学生,来此进行宣誓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平时也有一些人单独过来参观,但并不太多。”郭俊英说。

“实际上,我们也担心来的人太多,会发生一些问题。红楼原来建设时的设计功能是供学生住宿,所以,整幢楼的楼道都比较狭窄,可供来人参观的场所也很有限,一次来的人太多,会造成整个楼道堵塞,也可能发生人员拥挤受伤事故。之前,我们也是尽可能设法错开前来参观者的时间,避免发生一些意外。”

红楼欠原费来学开生放陆的续时到大候学,里仅农有业李银大行钊分任理北处大交图费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北大学生上课的教室等旧址复原,以及《蔡元培与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专题陈列等近百平方米场地可供参观。而整个红楼的总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开放面积不及整座红楼面积的1%。

从历史看,红楼在体现中国近现代文化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象征新青年独立爱国精神方面,应该血肉丰满。

从现实看,她却是“腹中空空”。除了一座已经泛黄的楼壳,就剩下可以看得到的有限物件。

国家在调整红楼管理机构的同时,投入巨额资金对她进行全面修缮,无疑表达了中央政府对红楼精神的守护和重塑的重视。

“红楼的全面修复,具体需要多少经费,现在还不好确定。毕竟她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很可能在修缮过程中,打开某个地方,发现了新问题,也需要一并解决,而这个额外工程可能并不在规划之中。”郭俊英认为工程完成后才可能知道花多少钱。

迷茫

红楼现在受到的空前重视,恰恰说明,在一段时期里她受到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集体冷落。

“五四”见证者的相关文献资料没有经过及时深入的系统整理,针对红楼本身的考证工作错失了黄金时机……

人亡史空,照此下去,红楼留给后人的将是一种精神的缺憾。

眼前的红楼是孤立的,她身后的民主广场仍旧被一家杂志社占据着。杂志社最外一道门口被保安守着,再往里被哨兵守着。

“五四”青年当年进出的大门也被堵了,开着的大门进出的是现代化的轿车和时尚新潮的新新青年。

红楼自身也曾长期被国家文物局占据,使想要接近的人望而却步。

红楼连同她所承载的精神在人们的敬畏中走向寂寞,乃至孤立!

4月16日下午,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人,背靠大树,旁若无人地坐在红楼大门外西侧,左手托着画板,右手颤抖着勾画着红楼的大门。

“她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一样了……”老人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听说记者刚从红楼里出来,他一下愣住了:“你进去了?”而他并不知道眼前的大门不是从历史中走来,更不知道红楼里边的模样。

情解红楼 篇9

曹雪芹采用了“聚”和“散”来“刻骨铭心”, 来感染人。

开始时写林黛玉来到荣国府, 之后有薛宝钗, 再之后有薛宝琴, 再修上一个大观园, 那简直就是仙境。可是后来, 宝玉的姐妹们一个个, 受苦的受苦, 远去的远去, 出家的出家, 丫鬟们也是死的死, 去的去。黛玉命丧黄泉, 宝玉婚姻无爱, 最后“白茫茫的大雪真干净”———这一聚一散之间, 有着说不尽的悲凉。

曹雪芹又用人世间最难解, 最难画的“情”来“刻骨铭心”, 让人痛彻心扉。

一个是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的女子, 一个是多情善良的公子, 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爱情的滋生是那么自然、和谐。不想, 却生不逢时, 黛玉的身世与处境注定了她的性格, 也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只有宝玉才能让她依靠, 她无奈着“无尽头, 何处有香”, 悲哀着“梁间燕子太无情”, 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惹谁怜”。她特立独行, 花前读西厢, 树下葬落花, 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像一株荷花, 在那片形形色色、勾心斗角的淤泥中, 一如碧玉般清透。她的才情更令人赞叹, 无论是少年听雨楼上的诗情, 还是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 还是草木零落雁南飞的凄凉, 花气温柔能解语的断情, 哪次不是让我们惊叹这小小的身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惊喜。

我永远不能忘记黛玉病逝的一幕, 一面是欢欢喜喜, 一面是冷冷清清, 对比是那样强烈。“无尽头, 何处有香丘”她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我为此而揪心一对追求自由的男女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生离死别。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满两不休。就这样, 她走了, 带着心中那份甜蜜走了……在这个人不接受社会, 社会不接受人的社会上,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里, 宝玉是她心中的温暖, 在情爱无傍的世界, 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痛。

我读《红楼梦》 篇10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好了歌》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师范的时候,那时文选老师建议课下到学校里图书馆借书,我选读了《红楼梦》。当时不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排行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更不知道整部小说为什么取名《红楼梦》。我读《红楼梦》只是应付学校里的检查,没有写心得体会只是走马观花。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繁多,感觉主人公整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不务正业。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一本《红楼梦》,闲暇的时候就翻开书读一读,比上师范的时候读得认真了。有时还在书上圈点一下,自我感觉良好。曹雪芹可谓是古代描写人物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如黛玉刚出场时,作者对其容貌的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短短18个字, 把黛玉的眼神和心灵写得淋漓尽致。而薛宝钗也别有一番韵味。 她“面若银盘,生得肌肤圆润,唇不点则丹,眉不描而横翠。”对凤姐的描写,善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003年,我买了台电脑并且接上了宽带,网络上的东西很丰富,我在网上了解了红学会,还能看到周汝昌、刘心武老师解读红楼梦的视频,真是大开眼界。这时候再读《红楼梦》则是另一番感悟。曹雪芹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 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但我认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实在不可取,薛宝钗是表姐、林黛玉是表妹,表姊妹之间的恋爱,属于近亲姻缘关系了。

红楼养生经 篇11

药膳养生

药膳,又称食疗,是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之一,也是中医介于药物学和营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药膳养生作了多回细致描述。比如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向林黛玉推荐的食疗方“燕窝粥”,亦是黛玉之疾的首选药膳。黛玉患了肺痨,即肺结核症,以潮热、盗汗、咳嗽、咯血为主症,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王太医给黛玉写的脉案中说道:病由积郁,由于气郁化火,导致木火形金,消烁肺阴而出现了五脏气血虚损的症候。燕窝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与润肺的冰糖配伍熬成“燕窝粥”,“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第十一回中,秦可卿病重,老太太赐以枣泥山药糕,就是“极养生之术也”。此糕性味平和,健脾益气,补而不腻,易于消化,最适合久病体虚者食用。类似于食疗方,《红楼梦》中还列举了酒酿清蒸鸭子、奶油松瓤卷酥、藕粉桂花糖糕、莲藕红枣汤、鸭子肉粥、红枣粳米粥等。清代医家程仲龄说过:“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由此可见,中医的食疗对疾病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辅助治疗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饮茶养生

茶是“国饮”,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神农食经》中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之说。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里都有细茶一味,最著名就是治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和清胃热的五虎茶,其中的细茶也就是我们日常所喝的茶。《红楼梦》中的茶虽然不入药,只是休闲品饮,但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比如第六十三回,宝玉因多吃了面食,林之孝家的劝他饮普洱茶,宝玉饮用后顿时食欲大增。平时贾母最喜欢的老君眉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产于洞庭君山的“君山银针茶”。老君眉的冲泡之法很有讲究,须取落于梅花上的雪,埋于梅花树下,次年之夏取出煮沸泡茶,方能色泽鲜亮,清香浓郁。从中医的角度看,茶能醒脾化湿,又可清热提神;从西医的角度讲,茶中的咖啡因既能提神又能降低血脂。因此,喝茶是一种养生之道,确能收到赏心悦目怡神健体之功效。

药酒养生

酒是古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一种饮料,酒作为一种重要的溶剂,在中医中也是常用的药物。在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剂都是加入黄酒、烧酒的。因此,酒便成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富贵人家养生离不开酒,合欢酒,就是用合欢花浸泡的烧酒,是黛玉日常的养生酒。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活络、理气解郁等功能,中医认为,合欢花不仅可驱除寒气,而且对于多愁善感和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黄酒,也叫绍酒,是宝玉的养生酒,这种酒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屠苏酒,则是一种药酒,除夕夜贾府上下皆饮之,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

饥饿养生

饥饿是一种养生法,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中医的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损谷”,就是饥饿疗法。贾府上下,凡是略有些伤风咳嗽的总以净饿为主。王熙凤的女儿珍姐儿偶感风寒,经诊治后,太医开的方子是“只要清清静静地饿两顿就好了”。第五十三回中,晴雯患感冒即将痊愈,后因补孔雀裘又复发,病势渐重,使用了饥饿疗法,净饿了两三日,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好了。饥饿养生不是完全不吃不喝真的挨饿,而是在感冒、中暑或消化不食之后,让不堪重负的脾胃有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从中医角度来讲,饥饿养生有利脾胃的修复;从西医角度讲,饥饿养生是让胃肠道排空,有利于黏膜的养息修复。

散步养生

“红楼女儿”的管理风格 篇12

一、王熙凤———权力统御型的代表

从《红楼梦》第十三回协理宁国府治秦氏之丧到第十五回弄权铁槛寺, 王熙凤声威赫赫, 出尽风头。她点花名册分派家人工作, 一口气说了四五百言, 调遣一百多人, 口齿伶俐, 有条不紊。王熙凤的管理能力集中体现在她善于观察和思考, 具有较强的洞察力, 语言表达能力强, 办事果断。甫一上任, 即对宁国府做了一次家族诊断, 极其尖锐地指出, 宁国府存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 遗失东西;第二件, 事无专执, 临期推诿;第三件, 需用过费, 滥支冒领;第四件, 任无大小, 苦乐不均;第五件, 家人豪纵, 有脸者不服钤束, 无脸者不能上进。”针对这五大弊病, 王熙凤决定采用猛药。一到宁国府, 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 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 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 一例清白处治。”根据这一思路, 王熙凤开始制定规则, 按岗定编, 责任到人, 赏罚分明。而且自己不辞劳苦, 亲临督察过失不饶, 惩一敬百。其措施收效显著, 宁国府的面貌立刻改变了。可见, 王熙凤管理思路清晰, 措施得力,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王熙凤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子掌管数百人口的荣府, 在管理过程中杀伐决断, 根本原因在于她从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那里拿到了尚方宝剑, 并依规范行事。王熙凤的权威主要依靠贾母和娘家做靠山。一旦靠山倒了, 王熙凤的权威便马上土崩瓦解。

同样是王熙凤, 在给贾母理丧时却出乎意料地陷入“权威性不足”的泥潭困境。她既调不动人, 也调不动钱, 只得哀求众人:“大娘婶子们可怜我吧!我上头挨了好些说, 为的是你们不齐截, 叫人笑话。明儿你们豁出些辛苦来罢!”尽管如此, 仍然玩不转, 被气得“眼泪直流, 只觉得眼前一黑, 嗓子一甜, 便喷鲜红的血来, 身子站不住, 就栽倒在地”。

王熙凤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 行贿受贿, 盘剥众人, 在贾府上下积怨极深, 人际关系差。对于这一点, 她本人也意识到了:“若按私心藏奸上论, 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回退步, 回头看看。”这也是她后来一败涂地, 无力回天的一个原因。

二、贾探春———创新分权型的代表

《红楼梦》中, 曹雪芹给了探春一个“敏”字。她“才自聪明志自高”, 性情刚烈, 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 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 完整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 其中的主角就是与王熙凤完全不同类型的管理者贾探春。

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 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 感到大观园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没有合理利用, 于是她从开源节流上思考问题, 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 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她认为承包有种种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 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 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 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 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 将此有余, 以补不足, 未为不可。”这样一来, 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 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探春对大观园进行“承包制”改革之后, 又把目光放在了福利上:取消原来小姐丫头们每月置办头油脂粉的二两银子。贾探春对自己的改革相当自负, 鲜明地打出了她的改革旗号:“登利禄之场, 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 背孔孟之道。”在贾探春看来, 既然经济改革的目的在“利”, 那么“背孔孟之道”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贾探春无愧于一个改革型管理者的称号。她实行的“承包制”, 带有把权力下放的雏形, 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方面来看, 其分权比王熙凤的强权式管理方法确实要高明。

三、薛宝钗———无为而治型的代表

《红楼梦》中, 薛宝钗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在合府上下, 她得到的赞誉之词最多、最鲜明。她自信, 能干, 易于合作, 善于解决问题, 创造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 为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宝钗虽然艳冠群芳, 家资豪富, 博学多才, 但在平时与人交流中, 对着装、语言、举手投足等, 十分注意拿捏把握。她没有典型的体态语, 有声语言少, 不画眉、不点唇, 日用穿戴毫不显眼。她有意淡化自己, 着意保持一种朴素无华的风格。她不像晴雯那样长得漂亮还“打扮成个西施的样子”刺激别人, 争强好胜到处结仇。她不显水、不显山, 讲涵养, 城府深, 知书达理。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 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事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 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 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 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 别的姑娘又小, 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 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 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 就是街坊邻居, 也要帮个忙儿, 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 那时酒醉赌输, 再生出事来, 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 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宝钗被王夫人授以理家、“监察”大权, 她尽职尽责, 且深得人心。“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故事中, 她不摆小姐的架子, 也不像探春那样严厉训斥, 而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在委婉的言词中间接而又鲜明地达到了警告婆子们的目的。双方的面子得以保全, 不伤和气, 取得了严肃治家的理想效果。想当初, 怡红院花天胡地好不热闹, 宝钗一嫁过来当了主母, 马上家门肃然, 怡红院在她的治理下秩序井然, 却不见她施展了什么手段。

在大观园的经济改革中, 薛宝钗批评贾探春说:“你才办了两天的事, 就利欲熏心。”她指出:“若不拿学问提着, 便都流入世俗去了。”实质上就是要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这场经济改革, 以防止改革滑向物欲横流的邪路。在薛宝钗的改革理念中, 已自觉地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薛宝钗的这一改革理念, 是曹雪芹为当时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重塑一个新的道德规范的积极尝试。

薛宝钗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清醒地意识到, 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 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 薛宝钗建议, 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也在园中辛苦的老妈妈们, 让她们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

她对承包者说:“还有一句至小的话, 越发说破了。你们只顾自己宽裕, 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 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 多摘你们几个果子, 多掐几枝花儿, 你们有冤案还没处投呢。他们也沾带些利息, 你们有照顾不到的, 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薛宝钗这一“小惠”主张, 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 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原则的双赢高招。

由于有了薛宝钗的新设计, 贾探春的承包改革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正如李纨所说:“使之以权, 动之以利, 再无不尽职的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因今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 各司各业, 皆在忙时, 也有修竹的, 也有护树的, 也有栽花的, 也有种豆的, 池中间又有姑娘们行着船夹泥的、种藕的。”生产者的责任心大大加强了。

上一篇:创新2020下一篇:全局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