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20(精选6篇)
创新2020 篇1
2020年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世界?我相信那时将会出现一个生机勃勃和激动人心的区域, 其中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创新的平台。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面临的独特机遇和挑战赋予了中国成为世界创新主宰者的潜质。在全球整合的经济条件下, 我们会发现许多重要的创新活动来自中国, 有些是由中国企业主导, 有些则是由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主导。
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高盛的 ( (金砖四国与全球市场研究报告》的描述, 2005年中国和印度的汽车保有量大约在三千万辆。如果经济持续增长恰如预期, 到2040年, 这个数字会激增到七亿五千万辆。明天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会是上海汽车、丰田、还是大众?这恐怕很难预测。也许2020年汽车行业的佼佼者会兼具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的特质。
目前, 中国在诸多重要领域面临机会与挑战, 主要包括:能源、环境、基础建设、人口密度、老龄化、生物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等, 中国应重点以此开展创新活动。当然, 挑战的形势与欧美所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至少体现在挑战的规模上, 但是它们仍然形成了非同凡响的创新机遇。举例来说, 中国拥有六亿移动电话用户, 这是世界之最, 也是中国的特色。这也就为微软和谷歌提供了在诸多领域施展最新科技的非凡机遇。
作为2020年世界的赢家, 中国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内输出, 还需要在世界各地的研发中心展开研发活动, 对于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及服务活动也应如此。如果你有大量的核心业务活动在中国之外, 那么你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企业了。
联想的形态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例子, 诚然, 联想的根是在中国, 总裁是中国人, 但他的办公地点却在北卡罗莱纳, 它的首席执行官是美国人却在新加坡上班, 首席财务官的办公室设在了香港, 首席市场官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人, 并且它的全球市场营销中心设在了班加罗尔。
于是, 联想同时成为了中国公司、美国公司和印度公司。这就是中国的商业领袖们将要创造的未来中国企业的形态, 也是中国政府需要大力提倡和鼓励的方向。当我们谈及全球化的中国企业, 我们描述其分布在全球不同地理区位的商业活动。中国不缺乏资本, 也不缺乏硬能力, 然而需要积累和培育的是实现超越的软能力。
现在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和创新者来说是绝佳的时机。旧的商业模式、产品及工艺流程正在迅速衰落, 新生事物总要代替腐朽末落的事物。正在运行的组织总是在创新方面步履维艰, 于是本地创业者有了优势, 值此大好时机, 创业者应当着重为中国独特的问题来创造解决方案, 同时着眼于在其他国家应用自己的解决方案, 以至最终对全世界产生影响。
创新2020 篇2
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表扬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这既是一次对党的生日的纪念大会,也是一次弘扬先进、振奋精神的表扬大会。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奋战在全市系统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当前,全市上下正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近期,局党组还将安排一系列主题活动,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等,还将组织党员干部到XX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我们邀请了市委党校XX就XX给大家进行专题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就是让大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感受党的生日的喜庆氛围,再一次锤炼党性,坚定信仰,增强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根据党组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讲一次党课,这里,我想围绕“定力、创新、成功”三个关键词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关于定力
什么是定力?定力源于佛教,是祛除烦恼、妄想,让心凝聚一处而不散乱的禅定功力。在现代语境中,定力泛指人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行为,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累,不为情所困,不为难所屈,不为危所乱,专心致志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定力是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达成目标的动力,它能使一个人明确自己的方向且矢志不改,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保持三个定力。
一是保持政治定力,不偏离事业航向。
定力是一种选择力,定力要先定向。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在中央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政治定力,之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政治定力被提及数十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标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增强政治免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保持工作定力,坚韧成就人生。
定力是一种内敛力,定力必须定心。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是党员干部的天然责任。既然组织和人民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不折不扣地完成我们的使命。要敢担当、下深水,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决心,做到出手就是高水平,干事就争第一流,用最好的表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组织和人民;要动真碰硬,在困难面前,敢拼敢闯,敢啃“硬骨头”,有勇气面对矛盾,炼成不放弃的韧性,直面问题,追赶问题,解决问题,在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推动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保持生活定力,平凡之中体验人生快乐。
定力是一种免疫力,定力需要定身。我们经常在思考,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追求更多的幸福感,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就是身心快乐,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身心健康。任何大道理都是这个本质的延伸,一切努力的追求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我们与其因为生活而痛苦,不如以平常心态享受生活,体验平凡之中的人生快乐。前两年,人民日报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文章《党员干部要以回家吃饭为荣》,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恶xxx行了严厉批判,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回家吃饭,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我们一定要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应自觉净化“生活圈”,纯洁“娱乐圈”,慎对“交往圈”,多交良师益友,少交酒肉朋友,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饭不吃,真正让生活回归简单朴实纯粹,回归优良家风家教,回归幸福家庭生活。二、关于创新
(一)创新为什么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新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全球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努力巩固和强化创新领导地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动力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在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和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和关键。
2.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深深感受到创新改变着的生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也从机械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然后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如果没有创新,我无法想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从我们的生活来看,从2G、3G、4G的普及应用,再到正在研究的5G技术,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高铁、生物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无不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从我们的《党章》来看,至今已进行了17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创新与发展,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重大飞跃,正是因为每次的修改和创新,我们的指导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
3.不懂得创新工作就难以形成亮点。我们干工作都希望干出成绩、干出特色,都希望得到同事认可、受到领导肯定。近年来,我们立足部门职责,围绕中心工作,打造了一系列亮点,比如:去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XX技能大赛,我们在军转安置上采取XX的阳光安置办法,我们的就业扶贫XX等等工作,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有力地展现了人社工作的闪光点。系统干部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吃透上级精神、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工作做到常做常新。
(二)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1.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有继承才能根深,有创新才能叶茂。任何伟大的工程都需要接力前行,伟大的事业需要接力奋斗,任何一项伟大而久远的事业都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比如,中央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这是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任务开拓创新的结晶。我们提倡的创新,也不是要求大家全盘否定过去的东西,大家务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创新是一场革命。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树立创新思维、对原有的一些东西的否定会招来旁人怎样的看法、如何承受失败的打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大胆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这就是革命,在这些革命中,有的是革别人的命,大多数还是在革自己的命,革别人的命易,革自己的命难,所以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了革命,这是一场伟大的创新与革命。
3.创新也是流程再造。流程是完成每项工作所经过的程序。每一个产品都是经过很多个工序和流程才得以呈现,每一项工作都会经过很多个环节才能完成,我们在工作中都是按照每个流程的顺序在提供服务,但是总会有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特别是一些窗口工作人员,说我们办事效率低,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的同志还在按照固有的方法和步骤开展工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不能创新服务流程。因此,我们要以“最多跑一次”为理念,把“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人社系统的“一号工程”,全面加强“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基础信息化、服务机制协同化、服务行为专业化”建设,努力让群众感受到更温暖、更便捷、更优质的人社公共服务。
(三)创新怎么干
1.创新需要把握大势。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路走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创新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弄清读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趋势。比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三场攻坚战等等。就X的省情看,省委提出了构建X发展格局,就X而言,市委提出了X的XX等等,这些都是大局,我们把握了这些大局,就能找到创新的方向。
2.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总是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直面问题。创新亦是如此!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刻认识到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能遇到“急性”问题,也可能遇到“慢性”问题,可能遇到复杂问题,也可能遇到简单问题……无论是哪一类问题,问题始终是绕不过、躲不掉的,只能面对。因此,我们要勇于正视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努力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攻破一个个的难关,达到创新的目的。
3.创新需要有一股韧劲。创新如同跑马拉松,意志不坚定者不能到达终点;创新非坦途,必须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劲,才能把种种“绊脚石”变成砌筑进步的“垫脚石”。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都是过去没有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办法和经验,我们每个人都是常人,都不是天才,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去解决新问题。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从平凡中脱颖而出。大家都知道科学家搞科研,有哪一项成果不是经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漫漫摸索才取得的?
三、关于成功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我认为成功不是简单的以当了多大官、挣了多少钱、生了多少子女为标准,有尊严,受人尊重;有传承,子女孝顺;有健康,身体硬朗;有朋友,能说知心话,这也是一种成功。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是坚定向前,把握人生方向。
凡事都要向前看,不要总是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昨天的事,评价昨天的人。向前才有希望未来。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的人会沿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因而会少走一些弯路,少说一些闲话,少干一些闲事。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带着光环的,也不一定是比别人幸运,他们只是在人生道路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心无旁骛地坚持奋斗和努力。在座的各位,都是共产党员,都是人社人,既然加入了这支队伍,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就必须与这支队伍风雨同舟,与这个家庭荣辱与共,决不能畏头畏尾、停滞不前。二是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看人多看积极的一面,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多一份包容、少一些抱怨。向上才能站高谋远。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带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论精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自觉肩负起身上的责任,始终坚持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在工作中讲真话、报实情、求实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关键时刻亮出共产党员的身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身边人,教育引导家人,为同事、家人作好榜样、作出示范,用每个人的力量汇聚成人社系统满满的正能量。三是崇尚向善,净化好心灵。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别人活,这样生命才会更有意义,要有善心善行,要做到善始善终。向善才会厚德载物。对共产党人而言,修身立德、崇德向善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提升党性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心系群众、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守党性标准、彰显党员本色、展示党的形象,以自身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为“XX”建设贡献人社力量。同志们,刚才我结合自己的思考感悟,与大家作了一些交流,但愿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最后,希望大家不忘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保持三大定力,满怀激情创新工作,在奋斗中成就幸福人生。
创新2020 篇3
德国联邦教研部最近推出“2020创新伙伴计划”, 在2013至2019年间将投入5亿欧元, 通过支持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 推动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该计划将支持由东部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与西部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研发创新合作联合体, 开展跨领域的技术创新, 将创新成果和专有技术用于解决经济领域的迫切问题, 由此形成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具有全国性甚至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技术创新结构, 为东部地区和全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至2013年4月为该计划的项目征集阶段, 联邦教研部专门开设了网上数据平台, 以帮助东西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尽快按照计划要求提交项目申请, 联邦教研部将于2012年6月组织独立专家评审。
为促进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德国教研部已推出多个专项计划, 如已实施近10年的“东部地区企业创新计划”及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联邦州尖端科研与创新计划”, 已向东部地区投入超过10亿欧元支持科研与技术创新项目, 在东部地区支持了约400个区域性的企业创新合作联盟。“2020创新伙伴计划”是已出台的促进计划的延续, 并将起到协同和提升作用。
创新2020 篇4
致我亲爱的党——母亲
你好!
小时候,常听老师说:“我们要爱护胸前的红领巾,要爱护鲜红的国旗,要爱少先队,因为这是我们的党所赋予的。”鲜艳的红领巾飘在前胸,开始了我对党的意识。“小英雄雨来”“英雄王二小”“雷锋叔叔的故事”,让党深深驻进我幼小的心灵。老师给我们讲党的故事、听着、记着、党在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道烙印。
清晨的校园,蓝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微风吹拂吹动了校园小树的枝叶,吹响了校园花儿的味道,吹欢了同学们纯真的笑脸……我踏着沉重的脚印,走进教室,看到活泼可爱的同班同学。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老师整理好队伍,带领着我们到操场上集合,不一会儿,庄严的升旗仪式开始了,同学们系上红领巾,举起右手,心里向国旗宣誓: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爷爷告诉我,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以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啃树皮﹑吃米糠。有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冻死。而现在,在当的带领下,我们步入了小康社会,最基本的温饱已经解决,就连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轿车也成了随处可见的交通工具。
大鱼大肉更是家常便饭。以前,因为封建社会的腐败思想,女人受了多大的压迫,事事都要讲究男尊女卑。而现在,却提倡人人平等,是女性的尊严得到了维护。以前生病了,没钱没药,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还要受病痛的折磨,在病痛中死去。而现在,老人不仅看病得到优惠,还能享受政府给的津贴。
因为受到党员爷爷的影响,所以,我从小的志向就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戴上闪闪发光的党徽,像所有的党员一样,为人民服务。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放眼望去,如今党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么模糊了,而是变得真切了。在我的心中已树下党员的光辉形象,他给予我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在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蔚蓝的天空下,党旗飘扬着沨爽的的舞姿,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相信在历史的舞台上,伟大的中国将继写光辉的文章。
此致
创新2020 篇5
从区域层面看, 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关键在于建设一个要素完备、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也指出:“我国将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是摆脱区域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 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的关键着力点, 也是获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是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一般而言,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 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 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 为技术创新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 并直接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通过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 主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是服务支持主体, 从事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活动, 有利于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集群是创新空间载体, 发挥集群创新优势, 集聚创新要素, 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优化科技企业创新的“小环境”。
河南省出台了区域性质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 这对于河南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推动中原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对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在看到河南省在自主创新领域所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河南省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并就此对河南省2009-2020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都有了详细的部署和规划。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 《规划》清楚认识并突出强调了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作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集聚区等自主创新载体建设的重要性。总体上说, 《规划》既符合河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了河南省的发展潜力, 是一个定位明确、措施具体、内容丰富的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的统筹发展的规划方案。在具体实施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强调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职能分工与互动。国家创新体系重在“前”——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高”——战略性高技术;“大”——大工程、大项目。区域创新体系重在“实”——考虑本地资源优势和针对发展实际的需求;“用”——强调技术推广和应用;“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形成少数特色的产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问题上, 采取“地方为主, 国家支持”的模式,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整合地方、中央和周边的科技资源优势。
第二,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创新主体, 除了参与公共产品及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 提供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支持创新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规划》提出了“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求, 并规划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具体来讲, 需要进一步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做到尊重创业者, 保护纳税人, 重商、安商、亲商, 从“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 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第三, 要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除了机构实体如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之外, 还有支撑体系, 创新文化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由创新文化构成的经济文化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软因素”和“软实力”, 它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对创新活动中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主体产生作用, 影响区域创新体系中各机构实体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有效性, 以及创新知识、技术扩散的途径。《规划》强调“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塑造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具体来说要做到:弘扬创业文化, 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弘扬创新文化, 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转变;弘扬合作文化, 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 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益的转变, 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弘扬开放文化, 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 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
第四, 要进一步强调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活动, 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适应于自主创新体系需要的市场体系结构应该是将过去的“政府-市场或企业”的二元市场结构转变为“政府-中介组织 (中间服务体系) -市场或企业”的三元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体系结构下, 以官产学研合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整体推进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一批面向市场,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 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一是促进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形成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商标和版权代理中心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大力发展人才中介和职业培训机构,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特别需要明晰和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实现行业协会职能的回归。强化各类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 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体系结构, 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 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我相信, 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 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河南省一定能够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的目标, 使河南创新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作用, 创新驱动的体系。
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创新主体, 更重要的是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2020 篇6
《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在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集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推进开放创新与合作、统筹规划空间布局、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等方面, 对中关村未来十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为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强保障。
《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的具体部署, 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首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及其他有关部门, 会同北京市政府研究制定, 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和形势。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创新和发展, 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 涌现出了大量的重大创新成果, 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关村的创新和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解放思想,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 以营造创新良好环境为主线, 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 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 率先实现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把中关村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成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战略定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 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 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 力争用10年时间,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0年, 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 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第三部分: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 以塑造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 着力突破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从多方面提升持续创新基础能力, 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
第四部分: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搭建国家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平台, 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上下联动凝聚创新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转化一批重点成果,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重点打造八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第五部分:集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构建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核心技术标准创制与技术交易中心。
第六部分:推进开放创新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北京作为我国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区位优势, 把示范区建设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基地和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 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与交流, 加快推进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排头兵。
第七部分:统筹规划空间布局。统筹园区功能和产业定位, 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符合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按照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原则, 根据发展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研究适当调整规模和布局, 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
【创新2020】推荐阅读:
创新工场难创新09-02
区域创新:创新效率10-05
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07-18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07-20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05-25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07-02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08-05
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10-05
创新课堂培养创新人才10-12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