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散记散文

2024-09-22

京华散记散文(共9篇)

京华散记散文 篇1

小城春色晚,年年望穿眼。尽管如此,它到底还是在人们的期盼中,与三月末,满面春风缓缓而来。

今晨,与夫去送小女儿上学,之后,一如既往按既定的路线步行去锻炼身体。

女儿在建新路小学上学。建新路两边沿路树沟内分别生长着一排年代久远的柳树。当我们一家三口转过弯,走到这条路上时,猝不及防被一树树的春色撞了个满怀。所有柳树都垂挂着千丝万缕新鲜的绿丝绦,细细长长,像春姑娘的辫子,新颖别致,俏倚在春的枝头,格外醒目,瞬间给我的心里漾起一抹温情。

记得前几日送女儿上学时,这些柳枝上才打了芽冀,没想到因事外出了几天,只短短几日没见,今日重逢,竟翠满枝头,碧落生辉。不禁感叹这柳树旺盛的生命力及大自然的神奇魔力。

女儿蹦蹦跳跳去了学校,我们的目光徜徉在这绿色长廊中继续前行。

转道,行至汉王大酒店的十字路口,远远就望见,酒航路两边高高隆起的土堆,旁边东倒西歪躺着许多柳树,并晃动着许多民工的身影,还能听到载满柳树的三轮车的轰隆声。一棵棵刚出新绿的柳树正被放倒,旁边又冒出一棵棵一米多高的锥形翡翠松树。

除了国槐,松柏,柳树是小城路边风景的一大亮色。这些柳树生长在酒航路人行道两边的树沟内,和酒航路同岁,至少有十年之久,成庞大的伞状,整齐划一,既养眼又遮阴,是夏天人们步行锻炼的好去处。这两年自从步行晨练开始,无论春夏秋冬,我与夫没少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走着锻炼身体。

“好端端生长了那么多年的柳树,为什么要放了!”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生心疼,遗憾地对身边的夫说,那种失落无以言表。

“谁知道,大概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吧!”夫随口回答到。

“十年青葱一朝逝,谁知栽生之不易。”走过十字路口,我们牵手一路向西。我的思想仍停留在那些被伐的柳树身上,牵扯得心隐隐作痛。那么葱茏美丽的树冠,瞬间化为乌有,情绪突然就失控了一样,莫名其妙郁闷起来,如同阳光躲在乌云里的天空,灰暗低沉。

一向边走边话匣子不断的我,此刻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忧心忡忡,心想着:当松树完全替代了柳树,过些年后,谁还能记得它们,记得它们曾在这个城市来过,并且用自己的青葱美丽装扮过这座繁华的城市。

犹记得小区楼窗下草坪上那五棵高大的柳树。

因一年一年的,小区内的私车越来越多,无处停放,拥堵了人行道和楼门。不知谁想出了那么个“妙招”,把小区每个楼群间大大的草坪缩减为原先的三分之一,草坪上五棵高出楼顶枝繁叶茂的庞大柳树,也被挖得只剩两棵,且枝体被修砍得稀疏粗矮,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草坪没改建时,夏天的早晨不及你起床,枝头的鸟儿就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说“懒虫起床了!懒虫起床了!”有时会有成群的鸽子从树间忽闪闪腾空而起,飞上楼顶或自由翱翔,或在顶面随意踱步。自从柳树挖减修理后,鸟少了,鸽子也不见了踪影。

那些柳树,它们从我2003年入住这个小区就存在,陪伴了我有13年之久,情谊自是深厚。

除了草坪,它们是我楼窗外唯一的风景。一年四季,有很多时候,我会静静地站在窗前细细观看它们,看它们在季节的轮回中如何变换身姿,从而感知岁月的变迁,感悟生命的变化,因此它们深受我的垂爱。

人类的和谐,总是以牺牲自然生命为代价的。而今,每当清晨我拉开窗帘,推窗看到它们的模样,隐隐心痛依然。没想到,类似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心自是无法平静。

“你进货这几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投资挣钱的好方法。”夫看我无语,首先打破沉默说。

“是什么?说说看!”我回过神,边说边竖起耳朵做洗耳恭听状。

“就是在网上通过注册一种APP的会员,然后进行一定数量的金额投资,多少不限。假如一个月投资五百元,下一个月就变成了六百元,比银行利息高十几倍。”夫说得有板有眼。

心还没有完全脱离那些柳树的逝影。且我向来排斥这种智力性投资,自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种高智商行为,非我这种弱智型的人能玩转的,自己生来就是那种脚踏实地吃苦生活的命;再者,我也偏执短见地认为,这种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靠钱赚钱的行业,要么是皮包公司,要么就是打着高额回报率的幌子在圈钱。所谓的高额回报,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要不了多久就会人间蒸发,神话不攻自破。因此就没好气地对夫说:“你知道,我向来反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消尖了脑袋千方百计往自己口袋里挖钱,哪有容易的事,要做你做,我可不参与!”

我知道今年生意难做,夫是想再找条出路。

“我仔细看了,从去年到今年,好多人都投资赚了钱,而且数目可观,稳赚不赔。”

夫还在喋喋不休,我却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认为可行,就去做,我就是不喜欢跟风。你看前些年,别人买基金,股票,赚得体丰钵满,我动过心没有?”我吧吧,嘴若吐豆子般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后夫还在耐心重复那些,企图说服我,而我早已无心应之,以沉默对待,不再说话,牵着的手也随之松开了。

我知道,这是我和他今生难以企及的高度,再怎么争论下去,也是脸红脖子粗的不欢而散,不如沉默,这也是我每次和他意见不和时惯用的姿态。

我有意把脚步放慢,不再跟随他的步调,而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中。

此时,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飘浮着海浪一样的云絮,若明若暗,伴着几分灰色。

这是城郊的开发区。路两边,部分空旷,部分零星分布着一些低矮的不规则的土坯村落,房前屋后闲置着年久布满岁月风尘的树桩,木堆,用木板,树枝砌成的篱笆园,茅棚,或养过鸡,羊,猪等的圈,看不到人影,一片沉寂。

四月初,该是麦苗泛青的季节,而屋前村后,却看不到一块绿油油的麦地,土地依然裸露出它固有的肌肤。唯有间或栽培的一块块城市绿化的植被:柳树,松树,胡杨树,槐树,枝头都开始返绿,吐故纳新。那些没树的地方,杂草丛生,各种枯草和刚出土的新绿交替,看起来枯草更胜,却又在荒凉中不乏生机。

我慢条斯理边走边细细观看着它们:平地,土坡,树木,枯草,闲置的田地,远山……心嫣然随着天空高远,宽阔,流淌着自然的物语,清音。

万物之态,众生之相,但凡生命莫不过于如此。

生而为草,无论你如何努力,也蜕变不成参天大树;注定平原,定然达不到山的高度;是树就会沉受更多的风雨,是山就会积聚更多的冰雪。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道法自然,殊途同归。无为渺小而自卑,不因高大而自豪。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自然属性决定一切。大自然赋予你什么特性,你就该安身立命,不卑不亢,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

人生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赖。就像农民,生活在农村也没有什么不好。在农村,虽然平淡,但春来赏绿,秋到收获,冬拥火炉睡暖炕,夏盖凉被坐树荫,那份远离喧嚣的恬淡宁静一样怡然自得;而身在都市,住着高楼,享受繁华,同时也会沉受噪音,染就孤独,心如楼壁。

其实,人在哪里生活,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热爱生活,清心寡欲,宁静淡然的心态,方能过得坦然自若。然而我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凡众生,莫不是迷途的羔羊。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谁又能看清自己,摒弃欲望。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是放不到现实中的。

我一直欣赏那种脚踏实地生活的人,而排斥那种工于心计,费尽心机赚钱的人。我宁可欣赏那些靠拾垃圾,卖菜,卖水果等自食其力过活的人,也不欣赏那种靠不正当手段和智力掠夺,赚取财富的人。他们表面看似光鲜,内心实则难以恭维。

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胜过千军万马。我踩着细碎的脚步,自顾自放眼大自然,和自然会晤,低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不去管他想什么。

转回来的路,横着的一段,颇有生命。路东边矗立着一排高大的陈年白杨树,浑身缀满嫩绿的叶芽。路西边旁着一条几米宽的水渠,流淌着清粼粼的河水,微波荡漾,清澈着眼眸,涤荡着心灵,也清洗着凡尘俗世。

无欲,脚下轻。神思目游间,不知不觉,折回到了建新路小学门前。

“来时把早点买上,”与夫分开时,他对我说。

我没有应声,头也没回径直向家门的那条路走去,他则猫了我一眼,拐向通往店里的路。

回到家,我快速洗漱完毕,换了衣服出门去上班。

早点我们向来吃得简单。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路过一馍店,我买了两个菜盒盒,一个韭菜的,一个芽面的。到了店里,我没有说话,把菜盒盒放在桌上,随手取出韭菜的,独自吃起来,他亦没有说话,拿起那一个吃了起来。

一个早晨,我们在店里,我无声,他亦无语,彼此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懒得看对方一眼,空气中弥漫着冷冷的味道。有顾客进来,我们彼此站起,满脸堆笑,迎来送往。顾客走了,我坐下来玩电脑,他则坐在我身后的长皮凳上玩手机,偶尔他会走出店门在门前站一会,望望风,再返回到店里坐下继续摆置手机。

玩着电脑,我没有抬头,不知什么时候,店里没了他的人影。

十二点,电话响起,我知道是他打电话要我回家吃饭。

“喂!”拿起电话,我轻出了一声。

“喂!喂!”他大声连叫了两声。”

“嗯!”我又回应了一下,彼此再没说什么,压了电话。

回到家,只有夫在,饭菜都已端在桌上。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水煮豆芽,菠菜各一盘,两碗细白的拉条面,是孩子不在家,只有我和他时常吃的素食,冒着热气,喷着淡淡的香。

夫望了我一眼,冲我勉强笑了一下,说两个女儿都去奶奶家吃了。

我没有作声,洗过手旁若无人地坐下来低头吃饭,却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他,正好他也目光投向我,四目相对,两个人竟然同时噗嗤笑出了声……

生活就是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是跳跃着不和谐的音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自然和解或烟消云散,沉淀在内心的定然是刻骨铭心的温暖或馥郁芬芳的气息及给人前进的动力。

这个春晨,脚步在走,思绪在飞;这个春晨,生命在动,日月在行;这个春晨,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光阴短得不及一寸,却涵盖了生命的全部。它见证了自然的生,逝,凡尘俗世,沉淀,簇拥在笔下,满是生活的味道,五味杂陈。

立春散记散文 篇2

还有两个时辰,时钟就划向凌晨,的立春就要到了。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蛰虫始振,万物在春的气息中开始萌动,而我在北方的一个小城,从冬眠中缓缓醒来。静默的夜,沐浴在流水的音乐中,听风吹过窗楣,看草芽破土而出,我慢慢地走向岁月之轮,轻敲属于我的生命中第45个春天的门扉。

从江南到塞北已有一年多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都没有动笔。心里总认为沉淀的不够,浮躁的心还没完全的安静下来。

在这一年里,断断续续去过一些地方,银肯响沙湾是第一站,裸着双足走在那一粒粒的细沙之中,聆听沙的细语聆听沙的歌声,用心感受着北方独有的广袤与深远,这里没有想象中的灼热与风沙,反而有一种温情与细腻,骆驼队悠远的号子声仿佛一根时间的绳,瞬间拉近那些久远的响彻马头琴的时光。秀美的七星湖是第二站,那七泓碧波荡漾的湖水,在沙漠的边缘相依而立,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她们的玉洁与高贵。去时是初夏,那绿成水滴的草坪在沙漠的映衬下,影射了多少代人治沙的辛勤与汗水。第三次去的地方应该是成陵了,那黄金家族家庭的荣耀从在历史书上知道了成吉思汗这个名字后便在心里留下了一道愿景,当自己身处这55000平米陵园时,仿佛听到的全是召唤,耳边响彻的是战马的嘶鸣与漫漫浓烟行军的征途。呈列在西殿的那柄苏鲁锭长矛依然冰冷肃杀,偶尔也若似懒散的回忆着驰骋在横扫亚欧大陆血雨腥风的.往昔。那些金戈铁马的往事已经远去,尚存的是让人心怀尊敬的眼前这些达尔扈特人,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守陵之职,从他们身上,真正的诠释着忠诚与信仰。第四次去的地方是老牛湾了,蒙晋交界,黄河与长城握手之处,行走在古村落,依然能感受到民风纯朴,那些古窑洞在微风的吹拂下,无声地叙说着一代又一代老牛湾人的执著与坚忍。奔腾的黄河在这里变得异常宁静,雄浑的黄河在这里显示出她的清澈幽远。她就是一位母亲,劳作之后稍稍休息的母亲,用她女性的温柔轻轻安抚着这片不羁的黄土高原。

我只是一个过客,我还不够抵达与他或她们对话的资质与格局。每到一处,我都是沉默的,唯有沉静,才能让心安静下来,能够摒弃身外的喧嚣与纷扰,才能捕捉到几十年前,或是几百年前的风穿过的声音以及辈辈生活的气息,在我临走之际,能够回望他们宽厚的面容与慈祥的笑容。

年末,天气异常的寒冷。一直都是蓝天白云的小城也变得阴沉,大片的雪花在灰蒙蒙的阳光下肆虐飞舞。偶尔周末,举一杯酒与雪花私语,她欢笑地,顽皮地,多情地在我的面前盘旋,伸出手掌,一片片投入掌心,粉状的雪花在手中渐渐溶化,直至消失,溶入心溶入肺,使我渐渐变得安静。工作这么多年,经历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心情。记得公司一位领导与我说,在这里,人最需要学会的是与自己相处。自身的本性与内心其实是两个个体,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内心会随着阅历与见识的增加而渐渐丰盈。只有内心趋于宁静,才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才不会心浮气躁,才能够主动的去多学一点,在无声的岁月中让自己不断提高,让自己在身处的环境当中不断增值。

马莲台散记散文 篇3

走进马莲台,犹如走进了北国的江南。这里如梦如幻,地形地貌原始,拥有天然的优美风光。这里到处沟壑纵横,山丘环绕,台岭高耸,幽谷雄奇,堪称鲁中地区的“世外桃源”,看后让人不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是仲春时节,笔者与家人一道走进马莲台时的感想。

马莲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齐家终村东南隅,是一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今年4月中旬,笔者乘坐客车从309国道越过淄河桥、太公湖、淄河大桥收费处往西越过北山村管仲纪念馆,顺着通往终村的柏油路一直往南就到马莲台景区了。

下车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富有神秘色彩的沟壑。随之飘来了一缕缕槐香。举目望去,沟壑上下,到处绽放着一片雪白。仔细观之,但见棵棵槐树上,都形成了一嘟噜一串串珍珠般的铃坠,加之顶部金色的铃帽,沐浴在阳光里,鲜亮亮的,玲珑剔透,十分精巧别致。槐花在徐徐春风中摇曳,远看,犹如满树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令人心花怒放,禁不住贪婪地猛吸几口空气,随之一股股淡淡的清馨扑人口鼻,真可谓沁人心脾,不觉间便陡增了几分游兴。在说说笑笑中,我与家人顺着山沟南行100米左右,往左拐便看到石海了。

据说,石海是当地村民近年方发掘整理而出的。但见块块青石卧在那里,大都呈波浪形。有几块则呈怪兽、乌龟之状,每块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石海长约200余米,且下窄上宽;下不足5米,上竟达60余米。观之令人眼界大开,心驰神往。站在山坡之上,通观整个石海,其状呈“s”型,望着那叹为观止,形态逼真的波浪石,令人仿佛置身于大海的身旁,倾听到了海浪拍击的喧响。亦真亦幻,禁不住被她那奇特的艺术魁力所折服!真乃鬼斧神工也!情不自禁的翘起大拇指,赞誉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杰作。

走出了石海,我们沿着崎岖的小径,迎着醉人的槐香,径直向马莲台方向而去。此时有关马莲台的传说,在导游的介绍下浮现在脑际:明朝年间,临淄城内有一姓钟的官吏。他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故弃官归隐,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日子,自称稷山居士。后人都称他为钟居士。有一年正值仲春时节,钟居士嗅着阵阵扑鼻的槐香,来到了马莲台畔,见这里沟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泛着诱人的奇香。他禁不住陶陶然沉醉其中。于是,从此之后,钟居士便在此久居下来……传说中尚有一位麻脸老妪,他们共同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善事呢。

话说到了甲申(公元1644年)年,明朝败北,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山外的百姓,携幼扶老,如惊弓之鸟四处避难。“赶快到马莲台来吧!”百姓们似乎在冥冥之中,都听到了这一光明的声音。于是他们纷至沓来。但见马莲台上,彩虹飞舞,霞光万道,那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于高台之上,且不时地挥动双臂,呼唤着百姓们。于是,百姓们不顾一切地逃到这个地方。

数日后,清兵退去,硝烟散尽后,马莲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据说当时人们回到村里后,互相询问躲到哪去了,回答乃众口一词:“马莲台!”人们惊得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两间狭窄的草庵,竟然藏下了几千人!更奇怪的`是,人们竟然谁也没有见到谁。

后来,人们为感悟佛门的好生之德,便认定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乃和平的使者。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平安康的生活,故当地人们集资为其修建了坛城佛刹;前为白衣殿,供奉观音菩萨,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

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之内鸽哨长鸣、紫燕纷飞、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升平之气象。后该佛刹又于清康熙14午(公元1675年)重修,乾隆(1749年),道光(1834年),光绪33年(公元1907午)再次新修或重修。兹立有四石碑为证。可悲的是,20世纪中叶,一场“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加之随之而来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将二位造福人间、盛享300余年香火的菩萨,全身击毁,殿宇被拆除。如今,连废墟都荡然无存了。只有那铭刻着殿宇新建及重修的四块石碑及新修的石洞,仿佛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些曾经失去的岁月……

当我们沿着山沟向上行走,转了一个弯子后果然看到一个不大的洞窟,人工石砌而成,旁边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我们走到石窟跟前看了看,洞有5米深,2米高,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塑像,也没有什么香火,可能是人迹罕至的缘故吧。登上平台,发现要到马莲台还需要经过一条1米多宽的狭窄黄土梁,两侧是20多米高的峭壁,此时我的心提到嗓子眼里去了。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时,发现这个连接马莲台的黄土梁两侧已有纵向的裂纹,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坍塌,到时候再到马莲台上就困难了。

马莲台是一个约10米见方的黄土平台,三面是约20多米高的峭壁,站在台上向四周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一地带是一处山东少见的黄土地貌,东西长约2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的范围内,覆盖着一层几十米厚的黄土,并且发育着和黄土高原一样的地貌。所谓的马莲台就是一个陕北人称之为黄土梁的尖端,这个黄土梁长约400米,最宽处约50米,最窄处就是连接马莲台的狭窄土梁,不到2米宽,或许过不了几年后,连接马莲台的土梁坍塌后,马莲台就真正成了一个孤立的土台了。我们从台上下来后,沿着一条沟涧前行,两侧是黄土峭壁,前行1里多路后,北侧的黄土已被侵蚀殆尽,露出原来的石质山坡,我们趁着兴致奋力攀登,不一会儿功夫,便到了山顶,但见极目远眺,但见东、西、南三面群山逶迤,惟北面豁然开朗,整个临淄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尽收眼底!俯瞰台下,沟壑环绕,槐花如雪,此时我突然想起了诗人李法周先生的诗作:?“银花穗穗香满谷,碧叶层层郁郁丛。彩蝶戏蕊飞上下,英碑妙文立当中。”顿觉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中午时分,我们又回到了停车的那家乡村酒店,在女儿的倡议下,我们要了几样土菜,什么炸香椿、凉拌荠菜、槐花饼、烙菠菜咸食等,一家人就着菜饼,吃得十分香甜。或许是肚子饿了的缘故吧,总觉得马莲台不仅山好、水好,这里的饭菜更香。

云顶山圣泉散记散文 篇4

“圣泉”两个字,镶嵌在在半山腰的巨石之上,仰视,颇有仙泉飞溅而出之势,细看又若有若无。

藏于叠翠之间,隐于暮色之中,散发出些许的褝意,竟与云顶山的晨钟暮鼓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难怪山上卖沙参的老人一个劲地告诉我们,圣泉流的是意境,有既是没有,没有既是有,只要心诚,哪儿都是流泉飞瀑!

古人曾云景秀于山水,文字为其魂魄,老人的话,看似粗浅,却算得上是云顶山上最美的文字。

尽管听得似是而非,甚至是云遮雾绕,但我却能从那些知其所云的话语里,掂量出了云顶山上厚重的历史人文!

看山畏山,看水敬水,到了圣泉,油然而生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当地人还说,用圣泉浇灌过的沙参,营养价值特别高,不用炖不用煮,累了疲了,嚼几口就恢复了元气。

有一段时间,很多种植沙参的外地人,带着各种不服,前来挑战云顶山沙参,最后都甘拜下风,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圣泉浇灌出的沙参,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连科学都难以解释清楚!

看山看水,其实看的是人文,人文才是最好的风景。

从云顶山拾级而下,千年的青石梯空空作响,近乎四十度的倾斜,总有一脚踩空的虚无感觉,一瞥“圣泉”二字,有若一轮半月悬空照我还的模样,即使心情再怎么慌乱,也开始从容淡定起来!

倚残破的古城墙,远望玉水如带的金堂峡,别有一番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云顶山的高已不能仰止,金堂峡的低已不够俯首,圣泉的清澈,却让我思量了好久,究竟是金堂县得名于金堂峡,还是金堂峡得名于金堂县?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想想也只有我这样奇葩的人才问得出来,但愿不要因此煞了好的风景!

上山不易,下山也不易,疲惫时,小憩一下,嚼一口云顶山沙参,要是能上喝一口圣泉的水,该是多么的写意啊!

同行的一位大姐说,几十年前,圣泉的水满满荡荡,山民们还经常用来浇灌菜园,自从山上的一位大师圆寂后,圣泉的水一下子枯竭了,数年后,又才开始时断时续地出现,村民们觉得非常神奇,向庙里的和尚请教,和尚说,泉遇有缘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喝上圣泉的水。

大姐的话,打消了我一品圣泉的念头,有缘与无缘,其实就是一念之间的距离,人世的喧嚣,又怎么敌得过圣泉的宁静,一个不远的传说,又给云顶山添了几抹神秘的色彩!

仰视“圣泉”二字,已经精疲力竭的我,竟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硬生生地对那个镌逸的“泉”字着了迷。

可望而不可及的泉水,总是牵扯着我尘世的神经。

我暗自猜度那一汪“圣泉”,是无声细流的泉眼,还是叮咚的流泉?也许是清冽甘纯的一汪碧泉吧。

“圣”者至上,或许是因为云顶山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抗元故事,我早已对镌刻在峭壁上的圣泉二字,心生膜拜,浮想连篇。

也许这儿曾是哪位君王路过时,口干舌燥时的取水处,所以名曰圣泉。

也许这儿曾是抗元军民们的水源地,一寸山河一寸血,所以,连水源地也尊奉为圣泉。

但凡名山大川,流云飞泉,亭榭楼台都是有故事的地方。

云顶山不算很高,却坐拥金堂峡,裹挟千年的风霜,李白来过,陆游来过,刘存厚来过,一览千里,金堂如带,不听金堂峡的怒吼,单单是山上连升三级的书香,就已让人如醉如痴了。

金堂自古山好水美,也是美人成堆的好地方,历史上就有许多关于“人面桃花”的故事,我情愿相信,圣泉是一位美女洗面的地方,我也情愿相信,君王们在此有缠绵悱恻的故事。

我如获至宝,所以,再艰难的羊肠小道,也要试着爬上去一探究。

看似不远的距离,山坡路滑,每前进一步,都会非常的狼狈,要不是抓住稀稀拉拉的几棵野草,早就一跤跌落到地面。

紧走几步,脚下一滑,身体再次失去重心。

慌乱间,下意识地随手一抓,疼痛奇痒的感觉痛彻心扉,我不敢松手,咬牙坚持爬了上去,原来,我抓住的,竟然是张献忠当年用来擦屁股的藿麻。

石岩上的“圣泉”二字已然清晰可辨,字体虽然浑厚,却是现代人经过修饰的杰作,那些来不及收拾的鸳篼和錾子告诉我,这里的人们,已经干了一件修旧如旧的杰作。

原以为岩下会有一函喷涌而出的山泉,看了半天,连一丝水珠都没有。

“泉遇有缘人”,这次真的与泉无缘了,心中突然添了一丝莫名的愁怅。

旅游散记之在路上散文 篇5

日常生活是“衣食住行”,行是放在末尾的;出门在外顺序则完全地倒过来了,成了“行住食衣”,行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次国庆出游,如何过得有意义,而又不被堵车烦扰?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避开行车的高峰,让出行更快乐,更有意义。

首先我选择了省内旅游,这样不用坐火车,可以自驾游,就能够避免挤车转车的麻烦。离目的地大约二百多公里,自驾游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其次,按照以往的经验,1号和7号是出城和回城的高峰期,无论高速路还是出城进城的路,大多拥堵。从国庆节当天的新闻里我们也看到了,国庆节当天好多的高速路又成了停车场,尤其是有交通事的路段更是如此。而且今年还有个新特点就是:高速路上的行车高峰期提前了两三个小时。以往一般都在上午九点到十点到来,而今年提前到了上午七点钟,说明大家都想挤在高峰期到来之前走出去,结果想法撞车,还是“挤”在了一起。

我选择了在2号出行,没有走高速,虽然它免费,我查看了地图,如果走高速的话还需要绕远,走国道直线距离更近些。我们旅游的意义不仅仅是“到此一游”,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心灵放松的快乐。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得正确,行走在平坦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很少,有些路段都能开出高速的速度来,让我走在国道上不但享受着高速行车的快捷和畅快,而且还能欣赏着一路的田野风光。

2号早晨九点多,我们从家里出发,平常拥挤的城市马路出奇地安静,没有堵车,连红绿灯都温柔了许多,每到一个路口,要么绿灯,要么稍微一等就过去了。我从二环路就近的一个匝道上了外环,平常差不多要跑半个小时的路,那天在外环路上只用了十分钟,跑了十公里,就到黄河大桥了,下了黄河大桥就可以上国道了。

我的心情随着车辆的飞驰逐渐地好起来了,像是一只久在笼中的小鸟,被放飞到了天空。想想自己已经有两年没有出去玩了,上次出去旅游还是前年的国庆节,那次我们也选择这种攻略,到偏远的地方去。在城市里待久了,尤其像我们这个城市,天空永远是灰色的,像是盖了一块天大的蓬布,就是偶尔有一两天的太阳,也像是没有洗脸的女人,蓬头盖面似的,不让人待见。我总想冲出去,却始终被这份沉重的云雾压抑着。以至于我都不敢去友们的空间看,看到他们那湛蓝的天空,我除了羡慕之外,就是压抑与苦闷。

这次我选择的目的地是海边一座小城,滨州市的沾化县。空气自然不用说,靠近海边,又没有重工业,应该是天蓝蓝、海蓝蓝。选择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是我爱人的第二故乡,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因为我们认识后,她们家就搬走了。在我的印象里,只知道这里是全省的贫困县,因为到处是盐碱地,黄河滩,不生长庄稼的。

从二环路上下来,过了黄河大桥收费站,看到一座大桥,我就惊呼起来,让儿子快看要过黄河了。儿子问“黄河在哪里?”我从视线的余光里看去,是啊?怎么没有水呢?这个季节难道黄河断流了?不会吧?自从国家修建了黄河小浪底工程后,黄河基本上是不断流的`。这时爱人在一边说“这哪里就黄河啊?是引桥,前面才是呢。”我哑言笑了,怎么像个孩子似的呢?也许是太想看黄河了吧!虽然离得很近,可是平常很少来到这里的。现在黄河南岸的护堤上,种满了防护林,大约有一两里宽,保护南岸的城市不被大水淹。

汽车快速地向前行驶着,远远地我看到了一座斜拉索大桥。几十根的钢索从桥梁高高的支架上斜着下来,紧紧地固定在桥面上。看上去是那么高大威严,像是两排英武的解放军战士在守护着我们的钢铁大桥。

“快看,到黄河大桥了。”爱人坐在一边惊呼道。

“哪里?”儿子从后座上起身,往前望去。

“儿子,前面就是,看看桥两边的黄河水。”我一边开车,一边给儿子指引着。我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水有很深的感情。我的老家离黄河岸边只有两三里地,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和哥哥们都会去黄河边看一眼,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去看了,亲近了,心里才会安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有幸在她的身边长大,生长在她的怀抱里,听着黄河的故事,枕着黄河的波涛,吮吸着她的乳汁,我的骨子里流着黄河的血。有时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到黄河边,看看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心情就会开阔起来,许多没有解开的思想包袱在那一刻释然了,自己得到了解脱。

黄河水几千年了,奔流不息,诞生了中华文明,也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儿女,作为黄河平原上的子孙,我对黄河有浓厚的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放慢车速,让儿子可以认真地看看黄河水。可是儿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坐回到了座位上,继续玩他的手机了。我斜眼看到,黄河水依然雄浑热烈,裹夹着浑浊的泥沙,一路东下,岸边的泥滩被冲出一层层的“梯田”,那是河水亲吻沙滩的印记,那是河水留下的唇印。

过了黄河大桥,我们车向东行,就行走了县际间的国道上了。道路不宽,只能跑开两辆车的宽度。我看到路边的石碑上写着“220”国道,我心里感觉很温暖,那不是通向我家乡的道路吗?多少年来,我回家都是看着它走的,只不过现在我是向东北,而我家的方向是西南。无论是上初中的时候,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和好友洪都是骑着自行车,数着这样国道上的石碑走路,一走就是六年。那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石碑像极了冬天我娘切的红萝卜,粗粗的,方方的,只不过萝卜是红的,它是灰的。数着路碑,我从小村庄里走向了乡镇,又从村庄走向了县城,我就是在这条熟悉的“220”国道上,越走越远。现在又一次看到了它,所以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看到了老朋友似的。

国道上车辆很少,偶尔一些收庄稼的农用车“嘟嘟的”通过,车上拉得却不是庄稼,而是蒙着头巾的妇女或儿童;还有一些骑着摩托呼啸而过的年轻人,后面往往坐着他的长发飘飘的媳妇儿,在快速地前行中体验飞的感觉。我的速度放到了六七十迈上,不敢太快,怕有路人从叉路口上过来,只有在没有人和车的时候,才会放心地飙上一会车,总体算下来速度也不慢。

出了市区,我看到道路两边的风景树还是柳树,这可是我们城市的风景树,尤其是在“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泉城,更是处处杨柳枝拂岸,那长长的低垂的杨柳枝,像女人那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婀娜多姿。这里还属于市区管辖,连风景树都一样呢。看着熟悉的杨柳树,呼吸着混合着庄稼和泥土味道的空气,我享受着这份静谧,这份安逸。虽然天空还是有些浑浊,我的心儿却像解开了枷锁,这份感觉是在城市的环境里享受不到的。

旅游不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放松吗?行走在路上,我把繁忙的工作抛在了九天云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享受生活的自然人,我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走。每次出去玩,儿子都喜欢问“什么时候到啊?”或者“怎么还没到啊?”我用行动告诉他“风景在路上,享受路程中的风景才是旅游的真谛”,如果真到了目的地,也许会说“也不过如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其实也都是这样的,追求幸福与成功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一旦追求到了,也许我们会说“也不会如此”,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好心情放在路上呢?

我愉快地开着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220”国道上,看着路上的指示牌,很快就进入了滨州地界。此时,我发现路两边的树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成了槐树。那平顶的树冠,看起来像是个半大小子,初看起来不如我们的杨柳漂亮呢。那随风飘扬的柳枝多么像那长发飘飘的少女呢!

我是第一次去滨州,大道可以看路牌,可是小道就要靠爱人来指引了。可是她来的次数也不多,而且以前都是坐车,也没有自己开车回来过,所以对道路也不是很熟悉,只能凭记忆来走。我们到了市区外环的时候,爱人说是我们不用进市区的,因为沾化县在市区的北方,我们需要走外环,可是在哪儿拐弯呢?为了不走冤枉路,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了车,一打听,正好需要拐弯,真是幸运,否则就要进市区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呢。

越靠近县城,小道越多,虽说条条小道通县城,可是我们还是走过了,错过了去县城的最佳道路。一路打听着,七拐八拐,我们面前的大道越来越宽阔,眼前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城市,还有一座大桥,那不就是沾化新城吗?我在照片上见过的。

此时行驶在双向六车道的县城马路上,看着道路两边成排的新的住宅楼,我心中那个矮小破旧的沾化县城哪儿去了?我不敢相信这个曾经的全省贫困县现在如此美丽。我们看到一座新的大桥横跨一条宽阔的大河上,看路边的标牌是“徒骇河大桥”。我们在桥附近停了下来,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在一个县城里?这条河是发源于河南的一条河,跨越了河南、河北与山东的十几个县,全长400多公里,在沾化县境内48公里,在这里流入了渤海。

我们下车看到,在这条横跨三省的大河上,河水两岸都修砌起崭新的景观大道,有台阶,有景观造型,有夜景灯,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也是县城的一处旅游景点。站在大桥上往北往南望去,一派秀美风光,河水自南向北一路蜿蜒,向大海流去。

沾化,我来了,我第一次投入到你的怀抱,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心目中的贫穷落后的旧沾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人们靠着丰富的海水资源,还有闻名全国的“冬枣”资源,已经逐渐走向了富裕奔小康的道路。

京华散记散文 篇6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名著。书里写的是水手与妓女生活穷苦,但不会没有生活的希望。沈从文曾参过军,后离开队伍,改行作家。经他之手的作品,无不含有淡淡的忧伤。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期望,是水手和妓女对生活的希望。

在那时,生活就是辗转,在战争中平静地死去,不为人知;在穷苦中妻离子别,无人知晓。在逃离中苟且与他人同生活,十几年后再相见,却不认得了。仔细品味,竟含着痛苦。

然而,书中写的远不止这些。水手们干着以生命做赌注的活儿,收入却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则二三十,少则一块八毛”却依旧快乐,毫不抱怨,水手上滩,必须互骂野话,妓女服务,必须令人满意;遇上激流,水手奋不顾身地下河顶船,碰上老板,妓女便让人随意摆布……在如此之困境中,他们依旧快乐,以至于随意。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希望吗?

读《湘行散记》会不由自地陶醉于沈从文的文字间。“牛保”还在热被中美梦,船上人就叫开船了。牛保也无可耐何,但心情依旧那么快地转好,与大家有说有笑,将前方看得一片光明。这对生活的希望,宛如纯真的花儿,千年百年都是一个样儿。

面对那不顺的现实,也许我们并不需唉声叹气,不需哭天喊地。只要放宽心,一切都会好。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篇7

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此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本,对于他本人的了解,也仅从此书开始。将现代文学与古代神话相比较,我自然是万分喜欢古代神话的,因为,我总觉得现代文学太过直白,也比较复杂,读起来远不如古代神话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特别是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我犹为喜欢。之前在长安上班的时候,图书室里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读本,有《世界上下五千年》读本,有各个皇帝、妃子、诗人传记,都被我每周一本,如饥似渴般的吸收到脑海里。

我读《京华烟云》的起因,说起来很可笑:那天在当当网淘了一本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被身边的同事看到了,就顺便要我帮她也订一本《京华烟云》,于是便一起下单。等收到书的时候,我便被这两本书的封皮所吸引,感觉是特别的舒服。便央求她,我们相互换着看书。但是后来,我便搬来了深圳上班,而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在阿珍离厂的时候,被带来的深圳,至于《京华烟云》我更是没有机会去借来看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便越觉得美好。对《京华烟云》的思念,便从长安带到了深圳。终于有一天在网上找到了电子档,赶紧下载到本地电脑上转换为txt格式,放在手机里慢慢的欣赏。从2010年1月份到2月5号才终于将此小说看完,看书的时间也是很短,每天晚上睡觉前,拿着手机看上半个小时,坚持每天都看,才得以知道最后的结局。虽然结局不像结局,留给我无限遐想:木兰最后到了四川吗?暗香他们一家可曾平安?还有博雅这个姚家的独子后代是否安然无事?当了兵的肖夫和表哥在战线是不是平安胜利?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就像是在介绍三大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得势,从战争开始打,到木兰丢失;从曼娘结友,到木兰与立夫相识;从木兰与家人团聚,到姚家与曾家结亲;再从曼娘嫁与曾家,到木兰暗恋立夫;从牛家得势,到与曾家联姻;直到最后三个大家族,分散避难,家破人亡。这是一部长篇巨史,一部介绍家族由盛到败的纵向史记。以木兰为中心,展开各个家族的述诉,与之关联的一切故事,包括悲欢离合。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篇8

先写段北平,介绍一下情况……

北平

帝都回望泪沾巾,半城珠玉半城尘。

硝烟锢锁宫闱月,铁蹄踏碎夜归魂。

为保京华除贼寇,何惜热血染晨昏?

荡涤污浊换天地,笑看浮沉尽烟云。

下面是我喜欢的人物……

木兰

道家女儿气质殊,盥名濯利隐西湖。

霁月光风求独立,木兰一枝空幽谷。

如梦令莫愁

难觅心如兰蕙,窈窕惊得人醉。曾尝愁滋味,不改举案齐眉。莫累(3声),莫累,最是上善若水。

南柯子姚思安

纨绔绮襦身,膏粱知悔改。老庄学问濡贤才,道法自然隐居求虚怀。

宠辱等闲视,悟得玄门开。西子湖畔静徘徊,衣袂漫飞曾是仙人来。

孔立夫

陋室敝牖贤才生,挥毫笔下龙凤腾。

博采广纳中外长,勤学精思古今通。

浩荡心胸系万民,铿锵锐气凌千城。

文章字句珠玑言,振聋发聩掷地声。

钗头凤曼娘

巧笑倩,云鬓香,女未出阁先断肠。空闺冷,山墙长,一世坚贞,半生怅惘。茫,茫,茫。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9

林语堂曾感言:“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可谓是他对自己精心塑造的这位完美女神的最高评价了。纵观木兰的一生,确实波折重重。起初生长在“姚府”这样一个虽然谈不上锦衣玉帛却也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特别是从小受到姚思安这么一位学识渊博,清心寡欲又不失开明的慈父的谆谆教诲,称得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木兰天资聪颖,秀外慧中又品性高洁,简直就如同空谷幽兰般无可挑剔。然而她的完美并为成就她家庭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灾难性的婚姻。为了顾全大局,她顶替任性的妹妹嫁给了桀骜不驯的曾荪亚;同样为了顾全大局,她容忍曾荪亚那段执迷不悟的婚外情,并面对故意冷落和无端指责,以德报怨;还是为了顾全大局,她在心灰意冷时答应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的最后恳求,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并竭尽全力唤醒荪亚浪子回头。至此,木兰似乎一直在委曲求全,似乎一直在为别人着想而忽略了自己。其实不尽然。木兰是一个无傲气但有傲骨的人,她并没有降服于命运而失去自我。相反,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不失自尊又给人留有余地,极有分寸。她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而这种经历了大风大雨,万般磨砺的爱情也恰恰是最实在的,最令人羡慕的。

不可否认,木兰是极富魅力的。但究竟是她的哪些特质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灵,使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或许是她过人的才智,或许是她进步的思想,或许是她不输给男儿的气魄和胆略。但如果看到了木兰的宽容,这些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往往将宽容和屈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宽容是软弱的;又往往将宽容和左右逢源混为一谈,这样的宽容是廉价的。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而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宽容才是真实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短短的七个字,看似浅显,又何等深邃。

木兰的异性知己孔立夫可谓为五四时期典范式的人物。他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了即使是在那样的乱世,即使是在只有微乎其微的言论自由的土地上,笔杆永远是一把最锋利的剑,以文章救天下并未言过其实。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最麻木的群众也有自己的良知底线。当时的有识之士尚且能放弃毫无深意的沙龙呐喊而用满腔热血的战斗檄文投身于革命,那现今的文人学者或是那些所谓“学生作家”的新时代产物是否就仅限于无病呻吟的水平或是甘愿打着纯文学的幌子自生自灭呢?即便同样是揭露时弊的杂文,当代也罕见笔锋犀利或是敢于直言不讳的,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思想的倒退?又或是当今大众越发“独立”而“国家”就越发成为了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虚空概念?被嗤之以鼻的封建专制下尚且能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那文明社会呢?那个时代的中华民国确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今又何尝不是呢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感悟下一篇:英语后进生辅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