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散记散文

2024-09-24

穿针引线散记散文(精选10篇)

穿针引线散记散文 篇1

穿针引线散记散文

一线飞针窗下影,

梅妆人瘦待风吟。

三秋缝补衣衫冷,

老大独怜青竹琴。

月寒人瘦,穿针引线,女红这样的手艺竟然如江南水岸一样被我深谙于胸,巧借一窗烛火,呼吸诱人的梅香,屏气凝神,左手捏针,右手拿着用口水捻过的细线,比端,恰到好处地穿过针眼,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

我有些暗自庆幸,二十几年了,从小练就的针线活还可以做得如此的天衣无缝。

匆匆逛了一回西博会,在人来人往的几个展厅走马观花来回穿梭,若一根时间的飞针游走在现实与未来间,把蒹葭苍苍与不可触摸的未来紧紧系在自己的线上。

忘情之时,新穿的裤子竟然活脱脱地裂开了一条縫,幸亏发现得及时才没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白于天下,赶紧找个地方,规规矩矩坐下来,埋下头,装着若无其事地玩手机,寸步也不敢离开。

“白天游四方,夜晚补裤档”,没想到儿时的一句戏言,二十年后居然成了真,还好,天色已晚,夹杂在匆匆而散的人群中,苍惶而逃。

回到资阳,夜色有些清冷,添一盏烛火,摆弄一盒针线,孤影在墙壁上幻化成了寂寞的斑点。

“人过三十五衣服无人补”,看似调侃的一句话却饱含了好多道不出的心酸,一个人可以从容面对一杯清茶,饮尽别致的优雅;一个人却很准面对一件破损的衣服,不无动于衷?

“时光若飞针来去,回忆若”,南山,一直活在遥远的《诗经》里。

穿针引线,不仅是红娘挂牵的风花雪月,更有李白铁杵磨成针的内涵故事,理想若针,实践是线,针与线凝聚的就是人生的方与圆。

简州状元王归璞年幼时,仗着成绩好时常看不起身边的小伙伴更不屑与之为伍。有一次,私塾先生要求大家在绛溪河边,以丝毛草为线,乱石为针,行牵引日月之课。小伙伴们三三两两结伴,找丝毛草的找丝毛草,凿孔的凿孔,一会儿就完成了任务。只有王归璞一个人忙来忙去,孔没凿穿,丝毛草也没有寻到,还是在老先生的帮助之下完成了任务。“一个好汉三个帮”,聪明的王归璞从穿针引线中悟出了道理,从此,主动与小伙伴积极配合,取长补短,最终一举金榜题名,成为了状元。

至今,在绛溪河雷打石段,当年王归璞穿针引线时留下的针孔,成了人们凭吊的遗迹。

小时候自己胆怯懦弱,说话做事都很笨拙,讨不了同院人的欢心,经常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形单影只,成了特立独行的异类。

只有到捐童子尿,或需要穿针引线时,院子里的老人们才会想起我的存在。别看我平时笨手笨脚,只要一捏针一拿线,整个人就神气活现出来。

上帝关上一扇窗,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门。

上学时,成绩不好仅有的两门主科连平均分都吃不够,害得老师写年终评论都无从下手,每次都只好写一些“做亊积极,喜欢锻炼”等与学习八杆子打不着的评论,要不就干脆写一句“会穿针引线”。

每次班上发奖我就是名符其实的看客,成绩优秀没有我,成绩进步没有我就连体育奖励也没有我。

那时班上的统考成绩要纳入全乡考评,经常因为我的稳定表现拖了全班的后腿,自己也成了同学们眼中的“老老嬢”。

每次见到我,同学们就扯起喉咙喊:“老老嬢,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起初我没有听出悬外之音,后来明白了非常生气,就拿着一棍子拼命追赶叫嚷的同学,同学吓得一片惊叫,抱头鼠窜。有一回,一个女同学没有跑赢,躲进女厕所藏了起来,我管不了那么多,冲进去就是一棒,女同学吓哭了,我也受到在教室罚站一个月的处罚。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被我追赶得成了“神行太保”,自已的个子也明显长高,腿脚也跑得快了,长跑居然还拿了全乡第二名,得到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张奖状,班上也破天荒的拿了全区长跑第一名。

班主任笑得一脸灿烂,宣告“穿针引线活动”成功了,事后,才知道那一切都是老师和同学们安排好,帮助我进步的。

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有了,学习成绩依然沒能提高,看到同桌一张一张拿奖状,一把一把拿奖品,我竭力装出若无其事见过大世面的样子,其实内心的羨慕忌妒恨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母亲见我成绩不好颇为焦急,一番好言好语鼓励后,我只管嗯嗯应答着,答应得快,做起来慢仍然摸不到火门。

母亲很生气,我又免不了挨一顿“干笋子炒肉”。

班主任老师对母亲说,世界上沒有笨人,穿针引线要慢慢来!

后来,我糊里糊涂的迷上了连环画,五分钱一本,不贵却是父亲用一夹背糠,用一担粮食换来的。

身在农村,自己挣不了钱仍然深知生活的不容易,连环画的诱惑让我食不甘味,我还是努力把看连环画的花费控制在一周一次。

有一次,实在想看连环画,苦于身上沒有一分钱,只好围着图书馆花花绿绿的牌子转圈圈。忽然,一个大娘叫住我,让我帮忙穿一下针线,她说找了几个小孩都穿不进去。

我二话没说,拿起针线,对准针屁股,一下就穿了过去。

大娘笑得前仰后合,夸我前世肯定是个女人变的,还给了我两颗水果糖表达谢意。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朝着图书馆的方向指了指,大娘心领神会,给了我五分钱。

我兴奋得跳了起来,比数学成绩考了六十分还开心,这是人生当中第一次凭付出挣到的钱。

后来,想看图书了就上街帮大娘穿针,大娘也会笑咪咪地给我五分钱的劳务费,再后来,大娘又在街上给我揽了几个穿针的活,一来二去,荷包里的.钱有时比父亲的还多,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我基本上不用父亲掏钱看连环画了。

慢慢的语文成绩竟然有了起色,连语言也丰富起来。

读高中时,家里条件不好,生活费成了一个问题,于是有偿帮同学写检讨书,写作文成了一项挡不住的副业,再后来,替别人写情书,穿针引线也成为了一项收入来源。

五百字以内一块,一千字两块,一千字以上两千字以下五块,如此的名码实价仍然应接不暇。

青春不堪百度,回首三年的高中生活,替别人写过的情书有几十封,亲自送出去的就有十六封,有的还会经过几个来回,有的就是泥牛入江石沉大海。

去年同学会,当年的男女主角不期而遇,忆起当年我帮助他俩穿针引线的旧事,二人竟然抛弃前嫌,索要当年的费用。

尽管只是玩笑话,不得不感叹一句,简单的穿针引线容易,生活中的穿针引线不易啊。

飞针走线,人生的串连!

夜已深,自己的裤裆还得自已补!

厦门散记散文 篇2

总会有一个城市,心生迷恋。比如厦门。

为看厦门的花,我毫不犹豫背起行囊飞向它。二月的厦门,未见花,却见郁郁葱葱的绿。不鲜亮,懒散地绿。高大的桥墩,与爬山虎的茎,纠缠在一起。零星的叶,孤零零贴在上面,秋天的暗红,被太阳的光一打,叶脉间渗透柔嫩的黄。厦门是春城么?不。无花不春。我骑着单车在厦门街道间穿梭,街边到处是加拿大海枣,大王椰子树,留着胡须的大榕树,我知道我是在南方了。二月的南方。厦门。没有花的厦门。

一个小巧的城市。

街道不宽阔。公路两边高楼林立。不粉妆玉砌。民宅坐落街边,上了年纪的颓败。最烟火的地方,要数步行街,在中山路。吃的,穿的,用的,公交,方便得很。两边高层建筑,散发老旧的味道。夹着不宽的街道,如行走在深谷。水果店,服装小店,厦门特色小吃店,银行,花店……也有菜市场,在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老巷里。路面湿漉漉的。临海的城市,海产品也多。菜市场昏暗,一眼望不到头。我在中山路的步行街随便走,恍惚觉得我是在香港。十五年前,我去的香港。它的模样和香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少了繁华旖旎,多了尘世烟火。

水果店,南方的水果最多。青檬。椰子。百花果。去厦门,我的舌尖和青檬时不时纠缠在一起。一个青檬至少一斤多。水果店的老板心思细腻。买青檬,削皮,一片片削好,放在塑料盒子里。不忘递给你两个牙签。百花果,和猕猴桃一般大小。紫红的壳,十元六个。老板切掉顶端,把吸管伸进去,在里面转着圈地搅拌,说,吸里面的水。还说,喝它好,不容易感冒。小心吸着,酸甜,像柠檬的酸,比柠檬甜。

也去吃厦门特色小吃沙茶面和锅边糊。以为沙茶面是北京的面糊。看沙茶面的图片,恍然大悟。不是的。小吃店是两个年轻男孩子经营。着灰黑色衬衫的瘦高,穿白衬衫的不高但清瘦。一个负责做,一个负责端。瘦高的男孩子问,添加什么?我愣了。他说,看下面东西,可以任意添加。添了鹌鹑蛋。他问,吃花生酱,习惯么?我答,可以。不大的功夫,沙茶面和锅边糊端上来。沙茶面是北方的面条,不同的是里面的酱,还有任意添加的作料。一大碗,适合北方人口味。锅边糊像北京的片汤。汤汤水水。和沙茶面一样,想添加什么作料都可以,一切随心。

临走,向他道谢,他笑了,说,再见。

胡里山炮台,厦门的一张名片,克虏伯大炮,是世界现存原址,最古老,最大,十九世纪海岸炮。它是厦门的功臣,保护神,在抗日保卫战中击沉日军战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颜的老者,必须拜访他。

榕树,厦门市树,炮台景区很多。上百年历史的古树。粗壮。树干纠缠一起,树冠极大,如巨大的遮阳伞。沿石阶而上,遇见巨大的一棵古树,写有独树成林四字。根须一束一束,落地可生根,独树可成林。

炮台紧邻大海。海极美。细软的沙滩,海风吹来,丝丝凉意。海绿如翡翠,没有咸湿腥气。海滩人少,在海边散步,风吹乱长发。厦门的海干净,适宜休息散步。远处有军舰,安静伫立海上,宛若一幅静美风景画。

也去厦大。厦大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

的确是。一排排高大的加拿大海枣,屹立在路的两边。一所典型南方大学。干净,古典。虽然没有北大古色古香,却不失高贵典雅。在厦大游走,每一个角落,堪称经典,美得心动。厦大适合读书,优美的校园,依山傍水,更适合谈一场恋爱。爱情胜地说,要恋爱,去厦大。优美的环境,不谈一场恋爱,还真有些遗憾。

鼓浪屿是镶嵌在厦市的明珠。去厦门,必须,一定,要去,鼓浪屿。不去鼓浪屿,厦门没有来。

我倾心鼓浪屿“钢琴之都”、“音乐之乡”这两个名字。很艺术。小岛的动人,即使不去,听到这两个名字,也见到小岛一半的美了。

小岛的时光是懒散的。最适合漫步。最适合一个人无所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

看建筑。被殖民过的岛屿,建筑别有风情。罗马式圆柱、哥特式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浮雕。还有铁艺狭窄大门。从门里向院内看去,一个个院落,是一座座岛上花园。墙壁砖红嵌深灰。所有的建筑是历史,是风景。哪怕一面颓败的墙,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风韵犹存。

我喜欢有风情的建筑。这里满足我眼睛的欲望。

看花。

终于见到花。密密麻麻的绿叶间,蓬着一簇簇橘黄色花。长长的花瓣,像一个个小棒槌。每一簇,像天上散落下来的烟花。岛上遇见最多的是它。搭在墙头上,木制长廊上。很美,不香。

年轻女孩儿问身边的男友,什么花。

他说,鞭炮花,也叫炮仗花。

再看那花,别说,真像鞭炮。红色,挂在自家门前,等待点燃的鞭炮。我想说,再起个名字吧,叫它烟花。你瞧,多像天空昙花一现的烟花。敲打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除夕。楼外烟花璀璨,我抬头看花,我看见鞭炮花挂在天上。我的故乡也有鞭炮花。你瞧,夜空里,除夕夜一簇簇散落下来的,不正是鼓浪屿的它么?

我在小岛纵横交错的小道行走。道道相通,绝没有死路。路路惊喜。

有艺人在岛上。

我坐在阳光下,听他们吹萨克斯,拉小提琴,唱歌,弹吉他。小岛的风情一下子又跑到音乐里了。

小岛的确是美。美得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旦喝下去,要醉人的。

我住在岛上,离旅馆很近。走累了,不想回去休息,我任性地要把我在岛上的时间全部浪费掉。我走啊走,看啊看。不感觉累。我买了一个白色花环戴在头上,佩我的袍子。我没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着装,服饰,适合小岛风情。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卖花环的.呢?

街边有装修洋气别致的小店。和北京的烟袋斜街,南锣鼓巷没有差别。

小岛建筑像天津意大利风情街。不过,意大利风情街,与鼓浪屿比起来,太袖珍了。更何况,十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风格各异。鼓浪屿不愧是一个建筑的博览馆。

鼓浪屿的美,在建筑,花朵,沙滩,小店,岛上的山,音乐,文化。综合艺术在鼓浪屿完美呈现。

鼓浪屿的猫随处可见。我住在山上,一家名叫外婆的澎湖湾的私人旅馆。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去就是。落地窗,窗外长满植物。一棵低矮的树,开着白色花朵,不知那是什么花。南方植物多,很多花初初见。炮仗花挂在墙上。黑猫眼睛金亮,蹲在窗前懒洋洋地晒太阳。一只白猫悠闲,高傲走过。

旅馆楼前有秋千,木制桌椅,夕阳下,我跑去荡秋千,累了喝茶,晒太阳,享受夕阳美景。

夜来临。鼓浪屿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海上。我庆幸选择在这里留宿。这么美的岛屿,不住下怎么可以?穿行在老巷子里,路过豪华西洋建筑,像上海外滩,繁华旖旎。也像极了着锦绣旗袍的女子,干净,纯粹。更像价格连城的青花瓷瓶,摆在那,任你静静地赏。

夜深沉。岛静谧得宛若无人居住的荒岛。我枕着海浪入眠,偶尔听到猫咪一两声叫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声响。凌晨,星星明亮,安静悬在天上,一夜无梦。

天亮,鸟儿狂欢,各种调子交织。白猫、黄猫、黑猫,迈着轻缓的步子,在我的窗前走过来,走过去。无视我的存在。汽笛声浑厚,岛上一日生活开始。货轮装满货物,从市内运到岛上,大大小小的箱子,摆放码头。

我用了很多文字,写“钢琴之岛”。我的笔太笨拙,哎,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它。太美的东西,写出来,也碎了。

时间最公正。然,落在厦门,真的不一样了,慢得像走路迟缓的老人。

厦大教授易中天说,厦门是一个温馨的城市。不,温馨还不足以概括它。厦门干净,灵秀,文明。再俗气的人,走进厦门,沿海城市,变得温文尔雅了。

一个适合养心的城市。像一个帅气,懂你疼你的男人,你会不由自主爱上他,和他缠绵在一起。或者,一个人泡泡茶,读读书,散散步,发发呆。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好时光。

姑婆山散记散文 篇3

手挽姑婆望阿妹,身披翠微醉此山。

――题记

娘子受户外休闲群“走走吧”友友们的蛊惑与拉拢,疯癫不止,迷了这座山的花,又醉那条河的鱼,把我这个老男人硬拉扯进去,要补充什么“正能量”,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我进入“走走吧”的第一件公干就是穿越姑婆山。姑婆山一脚踩在湖南“省尾”,一脚踮起广西“岭东”。我想,要爬过姑婆的“奶头山”,累是一定的,但只要快乐就值得。

这天一早,天老爷阴着脸,我们照样兴奋前行。四辆中巴满载着69位美女帅锅,上国道,走牛路,怀着激情,沐浴清风,冲破晨雾,穿越崎岖。一路上心旌荡漾,“红尘无悔”的笑话,差一点让司机哥把车开上了“高速路”,好在轻车熟路,定力稳健,技术过硬,最终把我们安全送到姑婆山的脚下。

沿着一条被山水冲刷得不像样的大路行走,没过多久,就拉开了几个梯队。有的急着“先睹为快”,有的展示“最能爬坡”,有的时刻“我要抢镜”,有的却在“保存实力”……我负责“收尾”,对讲机不时传来“友友们,跟上啊,跟上啊!”的呼唤,如亲人的帮扶,似家人的提携。

姑婆山,是家乡的一座神山,方圆百里渺无人烟,一种征服欲的种子已经埋下,不可更替,它承载了许多故事,许多童真,许多梦想。若岁月是一支彩笔,它定能描绘出最美的画卷,有笨拙勤劳的水牛,有吱呀摇曳的水车,还有那日出月落的晨曦。山青青,水潺潺,雾蒙蒙,心冉冉,原来一些东西就一直融在生命里,从未远离。

十几位“驴友”要爬上顶峰,将目光投向忠实的苍穹,另一些“子民”孜孜不倦地牵着姑婆的手臂,靠近自然的芬芳一路前行,于是,生活的美,络绎不绝。

这是个多情的季节。小草长得正是傲然,摇晃着绿得发亮的小脑袋;尘烟深处一丛丛杜鹃花莞尔迎风飞扬跋扈,以正宫娘娘的姿态早早地独占了城池;各种树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把生命力呈现给这片滋养着她们的山水,矮的不停地向光鲜的地方延伸着手臂,高的昂着头,仍感觉离太阳太远;挺直腰杆的杉树城府不减当年,最是这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情场绝招,不经意间让春和夏为之倾倒欲罢不能;藤藤蔓蔓也在攀援向上,生怕错过了一季明媚的爱情;蝴蝶翻飞着五彩的舞裙,要把一生的荣耀显摆;“蹦拐”偶尔跳出水面,证明自己是这方水土的统领;山雀不敢靠近我们,只是远远地唱着甜美的迎宾曲……

苦竹是姑婆山的礼服。千百年来,在这块神秘的禁地里,岁月如尘,轻掩着一部古老的传说。苦竹在此生生不息,她跟这片水土亲密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其或清秀或隽永或安然或突兀的姿态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受着年复一年的雨雪风霜、电闪雷鸣,守望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沧海桑田。风里吹的,水里流的,地上长的,篝火里“吱吱”响着的,都是诗句中的韵律与节拍;每一片叶,每一棵笋,每一只从这里飞过的鸟儿,都是在晨雾暮霭与醺醺微风中颤动着的诗,带着羞涩的笑靥,以天籁的声音,讲述着那久远而浪漫的故事。打动你情怀的`,不仅仅是她头顶的飞泉,那如歌如怨的涛声,也会让你感觉到什么是刻骨铭心!

这天,天公作美,不知是“雨儿”晚到,还是“夏雾晴”的“一语成箴”,一路上虽然没有灿烂的阳光,天地间也是一脸明艳。

这天,美女如云,帅锅们总会在不经意间看那些花儿,远远的,在心里,就像遇上你迎面投来一瞬晶亮的眸光,不禁涌上心头的是那一句:“花香叶绿景依旧,山高水远情满腔。”美艳的“雪人”真能上相,哪里有镜头,哪里就有她醉人的身影;温和的“紫色烟”陪伴一群闺蜜,一边观赏着风景,一边倾述着往昔的点滴,说到高兴处,间或捂嘴窃笑,间或笑弯了腰;洒脱的“笑笑”更是风姿绰约,一不小心脚下打滑就“湿了身”,身上穿着朋友带来的服饰,肩上挂着弄湿的裤子,更有一番滋味在镜头;“秋色神韵”也受到感染,时而拂袖,时而展颜,我只能有意或无意把她的身影以及情绪写进相机……

这天,美到荼蘼,从早晨6:00出发,晚上将近10:00才到家,洗漱完毕,已到了11:00,不想欣赏美女靓照,不愿晒出复杂心事,只想告告,让酸痛的“量天尺”在被窝里得到慰藉,并让一天的美好在睡梦中发酵、蒸馏,酝酿出醇香。

玉成桥散记的散文 篇4

玉成,有琢玉成器的美誉,传说中与一个掷玉成桥的故事纠缠不清,尽管偏安一隅,却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美食之乡,几乎汇聚了成都附近的人间美食。

山不高,水不深,却是蜀中文人骚客、文官武将云集之地。“圣经有月,曲水为桥”,早在北宋年间状元许奕就游历至此,挥毫吟诗,赞美了九里埂花生是杯中美味,以至引得成都府食客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坛罐人冷林熙曾盛赞玉成为美食之乡,堪比美食天堂。据乡人回忆,清代四川总督锡良曾携家眷夜宿玉成桥品羊肉汤,民国时,玉成羊肉汤已经“赛团转”,就连刘存厚、陈书农等风云人物专门请玉成桥的师傅赴成都为大官显贵熬汤。建国后,简阳修建三岔水库,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省委领导李大章路过玉成时,偶然品尝了羊肉汤,大赞美味,大呼过瘾,玉成羊肉汤也由此享誉成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今的玉成乡融入了成都正在建设的空港新城。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外地人开车到玉成桥,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的,不为黄角树,不为绛溪河,只为品尝老街上应老四家的一锅羊肉汤,熟悉的味道。

散步在玉成残破的老街,岁月不经意地划过四十年,从青石板与木楼的细缝间隐隐传来“玉成本是简州管”的歌谣,这样静好无暇的日子,适合点燃一支叶子烟,然后深吸一口,用川剧的方式唤醒似曾相熟的从前。

岸,离水而去,眉州婆娘的烟馆,湮灭在河水流淌的氤氲里;眉州婆娘的姿色,却留在石匠声嘶力竭的呐喊里,与回忆撞了个满怀,荡漾在水巷子尽头。

玉成,还是玉城?关于成与城的纠葛,让我纠结了好多年。方思达茶旅的金钱板是城,黄玉仙的图书室是城,街沿两边卖鸡蛋的长队是城,红锅里锅瓢碗盏的碰撞也是城。曾经喧嚣过的地方,流淌着岁月的铅华。一片枯黄的黄角树叶,在并不广阔的天空飞舞着,不知道将要落向何处?没有了戏台,真不知道哪一处才是刘禅拴过战马的地方?

行走在老街,不是为了回忆,却总是躲不过回忆。一股股飘出的香味,钩着脆弱的魂魄,从落魂桥到九眼桥一刻也不曾停歇。

问起红锅,问起应家羊肉汤,路过的孩子摇头无语,让人想起那句感概无限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赵家山是玉成境内的第一高山,西望成都平原,东倚滚滚绛溪,山顶有一块平台,据传就是当年赵云厉兵秣马的地方,每当打鼓山传来咚咚战鼓,数千蜀汉士兵就开始了操练,操练完毕,士兵们夹起一块铁锅,把宰杀好的牛羊扔进锅里炖煮,这就是羊肉汤最初的雏形。

说是宰杀牛羊,其实杀得最多的还是羊群,在农耕时代,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即使有吃牛的那一定也是上层阶级,高消费。蜀汉未定,赵云的兵即使要一顿羊肉,也是件奢侈的事情。为了每一个士兵能吃上羊肉,随军大厨将羊肉煮熟后切成片,再撒进锅里,这样每一个士兵即有肉吃也有汤喝,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宜之计,竟然造就了名扬天下的玉成羊肉汤。

尽管这样的桥段,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然而赵家山附近留下的百亩良田、几棵黄角树和一群不知道品种的山羊,似乎又在印证着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传说。

赵家山是玉成龙脉的风水宝地,是玉成街上的“龙眼”,从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上走出了苏家九子十翰林,走出了许奕的娘舅董三友,走出了方超等名人。古往今来,三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为赵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玉成境内有二十几个姓氏,唯独没有赵姓,那么赵家山为什么又姓“赵”呢?历史为玉成乡又留下了一个谜团。

在赵家山的刘家大院,光绪年间的刘老太爷曾留一巨匾,上书“弥盗团”,从一个侧面印证玉成乡人的民风强悍,每逢3月、6月、9月玉成乡人会带着煮好的羊肉汤登上赵家山,远望百里之外的成都,焚香祝愿,祈祷吉祥,吃斋饭。问起这个延续百年的传统的由来,刘家八旬老爷子应了一句“祭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祭灶难道不是祭赵的字误么?

玉成,玉城?

祭灶,祭赵?

旅游散记之在路上散文 篇5

日常生活是“衣食住行”,行是放在末尾的;出门在外顺序则完全地倒过来了,成了“行住食衣”,行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次国庆出游,如何过得有意义,而又不被堵车烦扰?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避开行车的高峰,让出行更快乐,更有意义。

首先我选择了省内旅游,这样不用坐火车,可以自驾游,就能够避免挤车转车的麻烦。离目的地大约二百多公里,自驾游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其次,按照以往的经验,1号和7号是出城和回城的高峰期,无论高速路还是出城进城的路,大多拥堵。从国庆节当天的新闻里我们也看到了,国庆节当天好多的高速路又成了停车场,尤其是有交通事的路段更是如此。而且今年还有个新特点就是:高速路上的行车高峰期提前了两三个小时。以往一般都在上午九点到十点到来,而今年提前到了上午七点钟,说明大家都想挤在高峰期到来之前走出去,结果想法撞车,还是“挤”在了一起。

我选择了在2号出行,没有走高速,虽然它免费,我查看了地图,如果走高速的话还需要绕远,走国道直线距离更近些。我们旅游的意义不仅仅是“到此一游”,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心灵放松的快乐。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得正确,行走在平坦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很少,有些路段都能开出高速的速度来,让我走在国道上不但享受着高速行车的快捷和畅快,而且还能欣赏着一路的田野风光。

2号早晨九点多,我们从家里出发,平常拥挤的城市马路出奇地安静,没有堵车,连红绿灯都温柔了许多,每到一个路口,要么绿灯,要么稍微一等就过去了。我从二环路就近的一个匝道上了外环,平常差不多要跑半个小时的路,那天在外环路上只用了十分钟,跑了十公里,就到黄河大桥了,下了黄河大桥就可以上国道了。

我的心情随着车辆的飞驰逐渐地好起来了,像是一只久在笼中的小鸟,被放飞到了天空。想想自己已经有两年没有出去玩了,上次出去旅游还是前年的国庆节,那次我们也选择这种攻略,到偏远的地方去。在城市里待久了,尤其像我们这个城市,天空永远是灰色的,像是盖了一块天大的蓬布,就是偶尔有一两天的太阳,也像是没有洗脸的女人,蓬头盖面似的,不让人待见。我总想冲出去,却始终被这份沉重的云雾压抑着。以至于我都不敢去友们的空间看,看到他们那湛蓝的天空,我除了羡慕之外,就是压抑与苦闷。

这次我选择的目的地是海边一座小城,滨州市的沾化县。空气自然不用说,靠近海边,又没有重工业,应该是天蓝蓝、海蓝蓝。选择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是我爱人的第二故乡,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因为我们认识后,她们家就搬走了。在我的印象里,只知道这里是全省的贫困县,因为到处是盐碱地,黄河滩,不生长庄稼的。

从二环路上下来,过了黄河大桥收费站,看到一座大桥,我就惊呼起来,让儿子快看要过黄河了。儿子问“黄河在哪里?”我从视线的余光里看去,是啊?怎么没有水呢?这个季节难道黄河断流了?不会吧?自从国家修建了黄河小浪底工程后,黄河基本上是不断流的`。这时爱人在一边说“这哪里就黄河啊?是引桥,前面才是呢。”我哑言笑了,怎么像个孩子似的呢?也许是太想看黄河了吧!虽然离得很近,可是平常很少来到这里的。现在黄河南岸的护堤上,种满了防护林,大约有一两里宽,保护南岸的城市不被大水淹。

汽车快速地向前行驶着,远远地我看到了一座斜拉索大桥。几十根的钢索从桥梁高高的支架上斜着下来,紧紧地固定在桥面上。看上去是那么高大威严,像是两排英武的解放军战士在守护着我们的钢铁大桥。

“快看,到黄河大桥了。”爱人坐在一边惊呼道。

“哪里?”儿子从后座上起身,往前望去。

“儿子,前面就是,看看桥两边的黄河水。”我一边开车,一边给儿子指引着。我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水有很深的感情。我的老家离黄河岸边只有两三里地,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和哥哥们都会去黄河边看一眼,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去看了,亲近了,心里才会安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有幸在她的身边长大,生长在她的怀抱里,听着黄河的故事,枕着黄河的波涛,吮吸着她的乳汁,我的骨子里流着黄河的血。有时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到黄河边,看看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心情就会开阔起来,许多没有解开的思想包袱在那一刻释然了,自己得到了解脱。

黄河水几千年了,奔流不息,诞生了中华文明,也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儿女,作为黄河平原上的子孙,我对黄河有浓厚的感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放慢车速,让儿子可以认真地看看黄河水。可是儿子只是看了一眼,就坐回到了座位上,继续玩他的手机了。我斜眼看到,黄河水依然雄浑热烈,裹夹着浑浊的泥沙,一路东下,岸边的泥滩被冲出一层层的“梯田”,那是河水亲吻沙滩的印记,那是河水留下的唇印。

过了黄河大桥,我们车向东行,就行走了县际间的国道上了。道路不宽,只能跑开两辆车的宽度。我看到路边的石碑上写着“220”国道,我心里感觉很温暖,那不是通向我家乡的道路吗?多少年来,我回家都是看着它走的,只不过现在我是向东北,而我家的方向是西南。无论是上初中的时候,还是上高中的时候,我和好友洪都是骑着自行车,数着这样国道上的石碑走路,一走就是六年。那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石碑像极了冬天我娘切的红萝卜,粗粗的,方方的,只不过萝卜是红的,它是灰的。数着路碑,我从小村庄里走向了乡镇,又从村庄走向了县城,我就是在这条熟悉的“220”国道上,越走越远。现在又一次看到了它,所以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看到了老朋友似的。

国道上车辆很少,偶尔一些收庄稼的农用车“嘟嘟的”通过,车上拉得却不是庄稼,而是蒙着头巾的妇女或儿童;还有一些骑着摩托呼啸而过的年轻人,后面往往坐着他的长发飘飘的媳妇儿,在快速地前行中体验飞的感觉。我的速度放到了六七十迈上,不敢太快,怕有路人从叉路口上过来,只有在没有人和车的时候,才会放心地飙上一会车,总体算下来速度也不慢。

出了市区,我看到道路两边的风景树还是柳树,这可是我们城市的风景树,尤其是在“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泉城,更是处处杨柳枝拂岸,那长长的低垂的杨柳枝,像女人那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婀娜多姿。这里还属于市区管辖,连风景树都一样呢。看着熟悉的杨柳树,呼吸着混合着庄稼和泥土味道的空气,我享受着这份静谧,这份安逸。虽然天空还是有些浑浊,我的心儿却像解开了枷锁,这份感觉是在城市的环境里享受不到的。

旅游不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放松吗?行走在路上,我把繁忙的工作抛在了九天云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享受生活的自然人,我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走。每次出去玩,儿子都喜欢问“什么时候到啊?”或者“怎么还没到啊?”我用行动告诉他“风景在路上,享受路程中的风景才是旅游的真谛”,如果真到了目的地,也许会说“也不过如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其实也都是这样的,追求幸福与成功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一旦追求到了,也许我们会说“也不会如此”,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好心情放在路上呢?

我愉快地开着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220”国道上,看着路上的指示牌,很快就进入了滨州地界。此时,我发现路两边的树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成了槐树。那平顶的树冠,看起来像是个半大小子,初看起来不如我们的杨柳漂亮呢。那随风飘扬的柳枝多么像那长发飘飘的少女呢!

我是第一次去滨州,大道可以看路牌,可是小道就要靠爱人来指引了。可是她来的次数也不多,而且以前都是坐车,也没有自己开车回来过,所以对道路也不是很熟悉,只能凭记忆来走。我们到了市区外环的时候,爱人说是我们不用进市区的,因为沾化县在市区的北方,我们需要走外环,可是在哪儿拐弯呢?为了不走冤枉路,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了车,一打听,正好需要拐弯,真是幸运,否则就要进市区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来呢。

越靠近县城,小道越多,虽说条条小道通县城,可是我们还是走过了,错过了去县城的最佳道路。一路打听着,七拐八拐,我们面前的大道越来越宽阔,眼前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城市,还有一座大桥,那不就是沾化新城吗?我在照片上见过的。

此时行驶在双向六车道的县城马路上,看着道路两边成排的新的住宅楼,我心中那个矮小破旧的沾化县城哪儿去了?我不敢相信这个曾经的全省贫困县现在如此美丽。我们看到一座新的大桥横跨一条宽阔的大河上,看路边的标牌是“徒骇河大桥”。我们在桥附近停了下来,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在一个县城里?这条河是发源于河南的一条河,跨越了河南、河北与山东的十几个县,全长400多公里,在沾化县境内48公里,在这里流入了渤海。

我们下车看到,在这条横跨三省的大河上,河水两岸都修砌起崭新的景观大道,有台阶,有景观造型,有夜景灯,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也是县城的一处旅游景点。站在大桥上往北往南望去,一派秀美风光,河水自南向北一路蜿蜒,向大海流去。

沾化,我来了,我第一次投入到你的怀抱,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心目中的贫穷落后的旧沾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人们靠着丰富的海水资源,还有闻名全国的“冬枣”资源,已经逐渐走向了富裕奔小康的道路。

穿针引线散记散文 篇6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名著。书里写的是水手与妓女生活穷苦,但不会没有生活的希望。沈从文曾参过军,后离开队伍,改行作家。经他之手的作品,无不含有淡淡的忧伤。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期望,是水手和妓女对生活的希望。

在那时,生活就是辗转,在战争中平静地死去,不为人知;在穷苦中妻离子别,无人知晓。在逃离中苟且与他人同生活,十几年后再相见,却不认得了。仔细品味,竟含着痛苦。

然而,书中写的远不止这些。水手们干着以生命做赌注的活儿,收入却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则二三十,少则一块八毛”却依旧快乐,毫不抱怨,水手上滩,必须互骂野话,妓女服务,必须令人满意;遇上激流,水手奋不顾身地下河顶船,碰上老板,妓女便让人随意摆布……在如此之困境中,他们依旧快乐,以至于随意。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希望吗?

读《湘行散记》会不由自地陶醉于沈从文的文字间。“牛保”还在热被中美梦,船上人就叫开船了。牛保也无可耐何,但心情依旧那么快地转好,与大家有说有笑,将前方看得一片光明。这对生活的希望,宛如纯真的花儿,千年百年都是一个样儿。

面对那不顺的现实,也许我们并不需唉声叹气,不需哭天喊地。只要放宽心,一切都会好。

穿针引线 篇7

老师第一个选中了举手大王郑壬彬和尹梓鸣。尹梓鸣双手紧紧捏着那根细针,眼睛死死地盯着,生怕针掉了似的。郑壬彬捋了一下线,拿着线往针孔里穿,线像一个毛毛虫一样,左扭右扭就是不肯进针眼儿,好像故意在逗他玩儿。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回他把线头捻了一下,只留了一点儿头,线头像一个听话的小娃娃一样钻进了孔里。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接下来老师又选了陈妍卉和王浩东。他们和上一组不一样,陈妍卉拿着线一动不动,像个木头人一样。王浩东的任务艰巨,他左手扶着线头,右手拿着针去穿,左一下偏了,右一下也偏了。别人线穿针,他俩针找线,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笑得趴在桌子上,有的笑得弯下了腰,有的笑得前俯后仰。王浩东脸憋得通红,像个熟透了的大柿子,他眯着眼睛屏住呼吸,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穿进去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穿针引线 篇8

第二轮规则:三人pk,每人三根一线,谁先穿好谁赢。赛前,我们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只有我前面的小郭同学,垂头丧气地在那儿使劲摇头,就因为她刚才放弃比赛了,还使我和戴舒宇都没能参加。在老师的一声令下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生怕老师不让他玩。只听老师叫了几个人的名字,激烈的比赛便开始了。只见俞非愚选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一根针穿了进去,脸上的表情从惊讶瞬间变成了开心了。这下,他越战越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你们猜,最终的胜利者是谁?对了,那就是一路都十分顺利的俞非愚选手。

第一轮结束了,第二轮也就开始了,这时我终于上场了,开始,我信心满满,可是我的对手在一秒之间就已经穿好了一根针,吴选手也是沉着冷静,和我同时穿好一根,但在我们穿第一根的时候,戴舒宇早已穿完了,使我不得不捏了一把冷汗,可捏冷汗也于事无补,最终还是稳稳地第三名。算了,重在参与嘛!

穿针引线作文 篇9

一听到“穿针”二字,班上就热闹了起来,有的同学十分兴奋,立马从最后一排跳到第一排;有的同学不情愿,干脆躲到了窗帘后;还有的同学左右为难,上去,怕被人嘲笑,不上去,又怕被老师批评。

我排第二个。我暗暗有一种热场的.念头,决定用上上节课文章里的内容――兰花指。

接过晨轩的针线,我对他抛了个媚眼。接着我翘起兰花似的手指,左手捏着针,右手拈着线,把线对折,轻轻地一揉,再把线放在嘴里舔了一下。同学们不禁发出了“咦”的一声。这时,我拿起针,用老鹰似的眼神瞄准针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线准确无误地戳了进去。

穿针引线小学作文 篇10

我拿出一小卷线,拉出大约30厘米长,用双手拉住线的另一端,使劲儿掐了两下,不行,线没断。看来只能用牙咬了!我用两颗大门牙使劲儿一拉,哎呀,线竟然拉到了牙缝儿里,好痛啊!我又重新把线放在牙齿上小心翼翼地一磨一拉,呵,线终于断了。

线断了,下面就要取针了。我细细地打量着针线盒:它浑身雪白,扁扁的,是长方体,就像一个小小的火柴盒。它的上方,有一块透明的.、三角形的玻璃。透过玻璃,能看到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根大小不同的针。我左看看,右看看,咦,怎样才能把针取出来呢?把玻璃抠下去吧,不行!我把周围都按了个遍,还是不行。唉,怎么办呢?我定下心来,又重新把盒子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恍然大悟,盒子的侧面是可以掰开的。我用手指轻轻一掰、一倒,一根闪着银白色光泽的针像滑滑梯似的落在了桌子上。

终于可以穿针引线了,我暗自兴奋。

我左手拿针,右手拿线,认真地观察了一番:这洞这么小,线这么粗,能穿进去吗?于是,我把线放在嘴里用舌头和嘴唇把线屡直,对准针洞,一点一点地往洞口穿,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只见线像散步一样慢悠悠地从针洞旁走过去了。唉,失败了,再来!我把针放在桌上,又把线头放在嘴里咬了咬,用大拇指和食指搓了搓,线的一端变得又尖又直。我拿起针,目不转睛地,小心翼翼地穿了起来……哈哈,成功了!

我兴高采烈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我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笑着说:“感觉如何?”我自豪地笑了。

上一篇:嘘,安静诗歌下一篇:学习《预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