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通用8篇)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篇1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体制。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奇幻的想象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舆歌中,表现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如《马蹄》。
四、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方东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一、《荀子》
(一)概述:
1、荀子名况,字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孟子:继承仁义学说
荀子:继承礼乐学说;内在之仁,主张性善
外在之礼,主张性恶;重义轻利
重义不轻利;专法先王
兼法后王;专尚王道
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性”和“伪”。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
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
(一)概述。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
2、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思想。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篇2
重视复习气氛的营造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散文教学历来是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而且在考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学生畏惧、害怕散文阅读的现象。这样的一些背景导致学生在复习阶段就较难融入其中。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散文专题复习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复习教学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
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才可以逐步地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到专题复习之中,从而更好地在散文专题的复习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继而开展好这一专题复习工作。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般可以先从课文散文的复习入手,并且借助回忆散文作者的趣事来营造出良好的复习气氛。
在一次散文专题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借助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中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这些课文的回忆性学习来导入到复习教学。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就可以比较好地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返回到课文之中去回顾课文中的知识点。而且,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在一种故事化的轻松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到散文复习之中。
变复习为教学
复习虽然是对很多旧内容的重新回顾以及对相关的习题训练进行讲解。这样的一种复习实施固然没错,但是这一陈旧的复习方式往往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课文的内容,并且较多地将精力沉湎于做题和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方式往往容易走入复习的极端,进入到题海复习。
面对韩少功的《戈壁听沙》这篇散文,在传统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将这篇阅读散文后面的题目进行一个简单的答案阐释。但是在这个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对散文中的“文中引用王国维的《读史》有何作用?”等问题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与把握。
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而且也为了获得更好地复习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变复习为教学。这样,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变复习为教学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关的阅读篇目中,并认真、细致地加以剖析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细致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戈壁听沙》这篇散文的段落、结构等进行细致化的阐释和解释就可以有效地很好地讲解好《戈壁听沙》这篇散文,那么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结束后,学生就能够自己有效地找出“文中引用王国维的《读史》有何作用?”“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等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理解能力也将获得提升,继而提升高中语文的散文专题复习效率。
此外,在这样一个变复习为教学的过程,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像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畅所欲言。
如在《戈壁听沙》这篇散文的讲解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讲一讲自己对阅读题目设计立意的理解”等。这样的方式则能够有效地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整个高中语文的散文专题复习也将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
注重训练
散文专题复习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发展。而我们倡导要科学地开展复习教学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训练的开展。
所谓开展训练,一方面是指教师要选择好恰当的素材和阅读材料以供学生进行训练,并且教师在选择阅读素材的实施,要注意选择一些大家的文章。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学者的散文作品作为素材来开展好高中语文的散文复习教学。这样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且让学生在接触不同的阅读素材的同时,完善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好高中语文的散文专题复习工作。
抒情散文专题复习指导 篇3
其中调考刚刚过去,大家也看了得分情况,哪些题丢分最多?哦,文言文的简答题、论据及其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对,文学作品阅读几乎是全军覆没。太难啦!但能不能放弃呢?不能,如果放弃了这一块,我们升重点中学的梦想就会破灭。不行。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深圳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情况,看能否找出一点规律。(投影)“深圳近6年文学作品阅读题概况:2007年:《今夜看萤去》,抒情散文,783字,选自《中学生阅读》2005佳作,15分,共4小题;2008年:《一生的戒指》,叙事散文,755字,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13分,共5小题;2009年:《大唐柳色》,抒情散文,1074字,选自《诗文选粹》第6辑,14分,共5小题;2010年:《天上的星星》,叙事散文,1094字,选自《读着》2009年第23期,13分,共5小题;2011年:《古藤》,抒情散文,1188字,选自《诗文选粹》第2辑,15分,共5小题;2012年:《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叙事散文,1028字,选自《读者》2012年第11期,共5小题。”让学生发言,教师归纳:两种散文交替出现,2013年考抒情散文的可能性较大。加强抒情散文阅读训练。什么是抒情散文,什么是叙事散文?我们来回忆初一初二所学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属叙事散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应属于抒情散文。就阅读而言,抒情散文比叙事散文更深一些,难理解一些。恰好,我们赶上啦!我们打算精选8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再加两篇近几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探讨一下,看它究竟怎么出题,怎样答题才能拿满分。
抒情散文,作者不会空洞的抒情,好的抒情散文,他都会借助某一事物某一景物,以此为载体来抒发感情。(幻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物”,往往用描写,“情”“志”,往往用抒情和议论,“描写”“抒情”“议论”属于表达方式;我们要懂得一点所写的“物”的文化内涵。即象征意义,“象征”属于表现手法。例如:“月亮”“粽子”“柳枝”。
“月亮”,就会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亮,代表了相思。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与亲人朋友相距百里千里,很难团聚,空间距离很远,但共有一轮明月,由于公务缠身、商务缠身,往往月圆人不圆,只得“明月千里寄相思“。”粽子“,说到粽子,就会想到屈原,他行吟泽畔,怀石投江,是对楚国的失望,是空有抱负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是爱国。那么”柳枝“呢?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希望朋友亲人留下来。
下面,我们来阅读2009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大唐柳色》。10分钟,看作者究竟向借“大唐柳色”来表达什么呢?中考时,一篇文章也只能用12分钟左右。怎么提高速度呢?“第一步:速度全文,整体感知”,将表达感情和观点的词句做记号,“第二步:浏览习题,留下印象”,“第三步,再读语段,逐一解题”,“第四步,筛选要点,组织语言。
点四位同学,板书答案。分析答题情况。
13题。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这道题,设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实就是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命题者打破常规,将本题放在首要位置,是别具匠心的。要正确回答这道题。必须对行文思路有清晰的理解。有难度。
第14题,第④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照应文体;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3分。)回答作用:要注意层次:结构上的,内容上的,感情上的。某句或某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句子的作用:①总领下文;②总结上文;③引起下文;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承上启下(过渡);⑥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⑦承接上文;⑧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⑨推动情节发展。(需结合该句的具体位置来作答)
2、内容上的作用:①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②深化主题(中心);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⑤设置悬念;⑥升华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作答)
3、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任务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4、引用诗句的作用:增强文采,抒发。。。的情感;
5、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兼有拟人的意味,使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
6、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第15题: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仙”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答案: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第17题: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 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篇4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查点及命题指向。
2、总结、运用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提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能力。【重点难点】命题指向及答题方法 【复习方法】链接高考,讲练结合
【复习导入】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10年全国各地高考70多篇文学类文本,散文58篇。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考得分率只有49.7%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典题指路】
(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
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对照】
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
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文本示例: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
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类似文本:
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
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文本示例:
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类似文本:
07—09年高考44篇散文中有27篇。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文本示例: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是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
重。
类似文本:
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散文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09年44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训练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火(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篇5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策略】
1.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09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09辽宁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 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1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 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3)战国水利大发展。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2.手工业
(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
高三复习
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3)春秋战国,音乐艺术已经较为发达。战国青铜编钟 3.科技
(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2)天文历法
4.“百家争鸣”
(1)背景:①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统治者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国家富强,士阶层空前活跃,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百家争鸣创造宽松学术氛围。②经济因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文化因素: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勃兴”。④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和学派与政治势力是相对独立的。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5)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天文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达到较高水平。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
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
(1)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②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③整理六经,保存古代文化。
(2)历史地位: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②孔子整理的“六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③以“仁” “礼” “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孟子
(1)政治思想:①把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伦理观:主张“性本善”。3.荀子
(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重难点解析】
1.“重农抑商”政策(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篇6
【关键词】先秦诸子 散文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6-01
人教社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的编者意图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文化,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然而,选修课的测试在高考试题结构中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虽从教材比例分量上来看,高中三年必修课程占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占五个模块的数量相等,但教师“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观念仍存在。况且由于课时紧,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36个课时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教学,故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 “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注重于文言文字词句的积累和讲解,或因其文中散文思想性强,就等同于思想政治课讲授人生大道理,从而背离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进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
一、组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流传至今,其根本原因是文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如坦荡浩然,自强不息的精神,宽宏感恩之道、中庸之道、和谐之道等等。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而且《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如面对紊乱秩序的现实社会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建立“仁”的学说,提倡追求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宇宙和谐;孟子面对功利主义和君王暴政盛行时代提出“行仁义”“施仁政”主张;庄子的“安时处顺、以无用为大用、尊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关怀了处于无路可走境遇的人们……。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必局限于此,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所编排的顺序教授,可以依据各个学派主张求同存异,用心整合,大胆取舍,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如:“孔子论学”“孔子论仁”、“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韩非子》中的寓言”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方面思想内涵,体会其精髓,积累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进行专题辩论,写作专题论文(注意与时代特点尤其是最新时事结合起来分析研究, 交流论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迫难处,适当加快教学节奏,留足时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提供有力条件,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以砥砺人格为重心的难点突破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越的智慧,他们在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师生。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学生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面对子路的坦率自信,夫子“哂之”;在《季氏将伐颛臾》里,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里,看到了他是兼善天下的仁者,正如人们评价的那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在讲授《孟子》可以感受到他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一直影响至今。更重要的是文中也提到了如何培养这种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方法。《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提及到养气同时也是养勇。这种气是由道德心灵生发出的,不是一般的大胆,更不是匹夫之勇。《人和》中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有指导意义。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学习庄子的逍遥精神(优游自在淡泊名利隐于江湖,甘心寂寞出世脱俗匿于荒野)获得心灵的慰藉。
历史悠久的古代散文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批判地继承优良文化魅力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诸子们的情感,滋润自身灵魂,升华人生境界。从而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获得一种人情、人性、人格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而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三、实施以诵读悟情为手段的教学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幺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也是诵读,述其意,谈其悟。故在先秦散文教学中可以实施以诵读悟情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先秦散文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句式长短相继,音律和谐。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先秦文章的感悟,还可以在朗读中体味作者当时的意境,领悟其文章的深刻内涵。但朗读虽好,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应该给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如初读时确定的目标可以是“读音准确、节奏流畅”或者“初通大意”;再读时确定的目标可以是“领悟情感”、“理清脉络”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读。倘若只是“有口无心的朗读”贯穿其中,就成“和尚念经了”。还可以依据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朗读手段。一类是语录体散文,如《论语》《墨子》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强调语气要适合孔子文章的舒缓迂曲,从容淡定。一类是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如《庄子》《孟子》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合集体读句读,读出强烈感情,读出孟子文章充沛气势。一类是专题议论文,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如《荀子》和《韩非子》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长文章划分论点、论据重点读或默读。此时教师用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影响学生,或抑扬顿挫,或舒缓不迫,就连简单的“之乎者也”有腔有调,或“足之舞之蹈之”,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悟文的喜悦之情。
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不论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教育事业来说,目前的探索都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篇7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 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 篇8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子)。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 四 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 纵模 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 墨子 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 性恶 论。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 《道德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26、《周易》中阳爻用“— ” 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 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答: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性善论
答: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对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行人辞令
答:行人辞令,即外交辞令。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外交活动频繁。在外交活动中,他们一方面要顾到“礼”,在理由上站住脚,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真正的用意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确地感觉到,这就要求外交辞令必须文雅、含蓄、委婉、富有文采,同时又要语意清楚明白。
4、李斯
答:秦代文学极不发达,而李斯则是秦代唯一的文学家。李斯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一以前的作品,颇有辞赋之风;他作的石刻碑文,“质而能壮”,启发了汉晋碑铭的创作;另外,《史记·李斯列传》中所附的几篇文章,也能体现李斯卓越的文学才能。
5、《史记》五体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的设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后代史家所继承。本纪是以朝代的先后为序记载从黄帝至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表是以表格的形式,以年或月为经、以事件为纬的方法记载历史大事。书是分类的专门史,分类说明典章制度、天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世家是记载一些世代相承的诸侯王的历史,取其“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列传是除本纪、世家外的历代的形形色色的各阶层各方面的人物传记。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说明、印证、联系、比较,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6、九流十家
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先秦学术流派分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小说家,因前九家形成流派,故称九流,小说家不能入流,与前九家合称九流十家。
7、兼爱非攻
答: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分阶级,不分亲疏,大家互爱互利。“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反对的是侵略战争。对于反侵略的防御战,他不但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他甚至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用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战。
8、合纵连横
答:战国时期,纵横策士出于各自的目的,鼓动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与某几个国家结盟,以对付别的国家。合纵,指的是联合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以对付秦;连横,指的是联合秦赵魏韩燕齐六国以对付楚。
9、汉赋
答:汉赋是在汉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新的文学体裁。它是两汉文学的主流,其形式受传统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深刻,并经历了初兴、成熟与转变三个不同的阶段。汉赋的特点有铺叙夸张,劝百讽一,词藻华丽,想象力及艺术表现力丰富等。
10、李陵之祸
答:公元前99年,武帝命李广利攻打匈奴,并命李陵为李广利“将辎重”。李陵不肯,主动请命攻打匈奴。李陵先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大臣纷纷祝贺,后来几经恶战,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和孤立无援而失败,投降了匈奴,原本为李陵唱赞歌的众大臣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深感不平,说了一些袒护李陵的话,武帝大怒,把司马迁下狱治罪,处以宫刑,使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很大的摧残。司马迁由此深刻地认识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并认识到了统治者的残酷本质,这都有助于他对汉代社会作深刻的分析揭露。
11、甲骨卜辞
答:甲,指的是乌龟的底版;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占卜时,巫觋将龟板的某部分刮薄或钻一个洞,再放在火上烤。这样龟板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就是“兆”,巫觋从裂纹中看出天帝对占卜问题的答案,便将问题(有时连同答案)刻在龟板上,这就是甲骨卜辞。
12、《论语》 答:“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篡、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就是指编辑孔子及其弟子等的言论。《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文献。
三、翻译
1、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唉!当我贫穷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是儿子;一旦富贵了,亲戚们就都畏惧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又怎么可以轻视呢!
2、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我看李将军外貌象边鄙之人一样,平平庸庸的,他又不能言善辩,但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之人不管知道他与否,却都哀怜他的不幸遭遇。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果能够驾乘天地之间的正气,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在无所穷尽的境地,那么,他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
4、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孔子说:“有远大志向和仁德之心的人,他们是宁可以自己的死亡来成就仁德,也不愿为偷生苟活而损害仁德的”。他还说:“代表国君出使别国,要不辱没国君委派给自己的使命”。苏武是完全符合的。
5、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语出《周易·屯卦·六二》。
意谓一群骑士徘徊逡巡,不是来抢劫,而是来迎亲。
6、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7、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意谓你问‘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8、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意谓吃得饱穿得暖,安逸地居处而没有教育,就与禽兽差不多。
四、简答
1、《论语》中孔子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形象。《乡党》篇静态地写出孔子端庄而迂谨的特征。孔子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的一切行事都限定在礼的范围内,只是他有时候太拘泥于小节,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论语》中的孔子既是一位“圣人”,同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儒者,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孔子思想中还有向往恬淡,投身大自然,追求心闲自在的一面。《阳货》篇中,既表现了孔子性格中有不被强力所动摇的棱角的一面,也有在不敢得罪阳货的情况下以几句短语搪塞的圆滑的一面。
2、《左传》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材料,条理清楚,叙述既集中,又富有戏剧性。b、作者在记叙历史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的性格。c、《左传》是以善于记叙战争闻名于世的。作者在记叙战争时,总是把战争和参战各方的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其胜负的原因,有时还连带说到战争带来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先进的军事思想。d、《左传》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善于记叙行人辞令。e、《左传》在详尽地记载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文学上的技巧。
3、荀子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生活的时代的现实已经证明儒学治国无多大成效,而法家学说却越来越显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威力,所以荀子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
在思想上,孟子承认有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荀子则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主张“制天命”。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唯心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虽然也是唯心的,但他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与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极力主张“法先王”,不遗余力地推行仁政和王道;荀子则主张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王道与霸道兼行。
总之,荀子既继承了孔孟的学说,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是战国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具有进步性的。
4、《国语》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运用了如同小说家的笔法。
B、有的篇章中人物性格刻画得颇为生动。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突现人物,去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颇有小说家的特色。
C、语言平实晓畅,有些小故事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十分传神。
5、孟子有哪些论辩艺术?
孟子善于雄辩,富有气势。孟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主张,这样就必然会与其他各家各派展开思想上的交锋。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另外,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6、《韩非子》文章有哪些特点?
《韩非子》文章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a、《韩非子》中多长篇论说文,其中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表现出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b、韩非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说理,从而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力。c、《韩非子》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极富于论辩色彩。韩非的法治思想本来就刻薄寡恩,真率直露,所以为文也就讲究实效,不加文饰。
7、先秦散文总体上的特点。
先秦散文就其总体而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功利性,无论哪一部著作都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创作的,还没有出现后世那样单纯的抒情写景而供人怡悦心情的散文。(2)创造性,先秦的散文作家无处模仿和继承,因而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各有秉性,成为后世各种体裁之源。(3)综合性,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均未独立,往往统一存在于一部著作中,即这些著作具有多学科的性质。(4)殊途同归,尤其是战国时期,尽管史家的各自观点并不一致,但都在记述史实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单是为了史实本身;哲学家思想各异,但都是为了治理乱世,为了追求一个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太平盛世的理想。
8、《尚书》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尚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已成篇。《尚书》之文已经有了起、承、行、合等,有层次,有段落,有中心,在段落之间,甚至还有了过渡。(2)文体的区别开始明显。《尚书》中的标题有“典”、“誓”、“诰”、“命”等,它们之间有文体上的区别,如“誓”是面对军队、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诰”多对臣民等。(3)作文技巧的提高。文中已经用上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尚书》多记言,记言中能传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神态等。(4)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文学性更加突出。
9、应用文有哪些总体特点?
作为应用文,古今有着相同的特点:(1)具有实用性,即使用性。虽然它和抒情散文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公务中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给人们以审美享受。(2)具有真实性。即不能想象、虚构,它所记录和说明的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虽然也有夸大的地方,但作为问题,其要求仍是真实。(3)具有时效性。即除少数文体外,一篇应用文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时间一过,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只剩下文献价值。(4)具有规范性。每一种具体的应用文体都有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如格式、用语、份数等,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相对固定的。
10、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1、《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做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12、《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所包含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其进步思想倾向十分明显。(1)作者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3)《左传》的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4)《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
13、《周易大传》提出了哪些文艺观点。
《周易大传》虽然是释经,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而是就经文而加以发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存极为美妙的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世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文艺观点包括:(1)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周易大传》多次提到言辞是一个君子修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君子,必须通过修饰自己的言辞来确立自己的诚信,将其看作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若出言不慎,将导致祸乱的到来;言辞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观,团结和睦的言辞才是君子之言;君子之辞既要有内容,又要讲究言辞的技巧。(2)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周易大传》论述了“辞”和“情”之间的关系,“圣人之情见乎辞”,内心的“情”不同,所外观的“辞”也就不同。(3)提出了“书”“言”“意”等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论题。①“书”指书面文字;“言”指言语,口头所说之话;“意”指思想和内心的领悟,即“心意”。②指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三者的关系。(4)关于“文”的论述。《周易大传》指出“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提出“天文”“人文”两个文化范畴。自然万物,刚柔交错,形成了天文景观;人文即为“礼”。刚柔交错的天象是自然的外观形式,是自然的“文采”;“礼”的等级是社会的外观形式,是社会的“文采”。《周易大传》的这些论述对后世的文论和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4、《春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艺术特点有:(1)记事上“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记史顺序,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2)记史简略,叙事只是一个大纲,并不细写,如同现在文章的大标题。(3)《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①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微言大义”,即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②《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句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
15、简述《史记》的影响。
《史记》作为一部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1)司马迁在史德和人格方面为后代的史学家、有志之士树立了榜样。他继承了先秦时期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自身遭受不幸而不颓其志,忍辱含垢而发愤著述。这种人格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者,其史德也为后人崇敬。(2)自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后,在以后的正史范围内几成定例。其本纪、世家、表、书、列传五大部分相互映照、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博大而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3)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这一体裁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传记文学这一门类,其刻画典型人物的种种方法和艺术技巧都为后代史家和文学家所借鉴和学习。
16、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一些同时代人的言行和学说,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为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①孟子在理论上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四个“善端”,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②孟子极力宣扬“仁政”学说,推行“王道”。“王道”要求在位者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王道”是孟子最终政治目的,是其治理国家的最高设想。③孟子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贪婪残暴。④孟子思想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如明确规定了劳心劳力的等级和秩序,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7、《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有哪些?
《战国策》记史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左传》,但可以说在叙事文学上又创造了一个高峰。(1)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至君王,下至士卒,形形色色,其中许多是说客谋士。作者通过重要场面、环境的选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2)《战国策》中策士的语言独具特色。①策士语言铺张、敷张扬厉,纵横驰骋,自有一股打动人的气势;②善于夸张。这不仅表现在修辞上,也表现在史实上;③有时叙事之语灵活精巧,有声有色。这常常体现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3)善于用故事寓言说理。这是策士游说的需要,也是表现他们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学角度而言,策士是寓意于寓言,化抽象为具象,使道理明了,便于对方接受。
18、《史记》传记的思想倾向。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富有求实精神,许多地方都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1)对于封建帝王敢于持批判态度,对汉王朝统治集团也敢于揭露和讽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的史德,秉笔直书,没有把历代帝王神化,对历代统治集团的成员也褒贬分明。(2)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详细记载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经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3)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有重大贡献、有爱国思想的上层人士,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即使对应否定的人物也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4)为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立传。对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帝王将相以及散见于各传记中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司马迁看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是十分可贵的。
五、论述
1、《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文章总体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排斥对客观事物作具体而细致的真实描绘,这种总体上的虚构和局部的求实造成了这部书中的艺术形象虽非事实,但又不失真实的特色。
②《庄子》中的文章大都通过寓言、神话和故事来说理,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庄子这里,寓是寄寓的意思,言即言论。寓言就是托于别人而说的话,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寄寓在某个人物的话或某个故事之中。《庄子》寓言的特点:
a、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
b、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且文章的观点往往不明确说出来,而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要从寓言故事本身去分析。c、往往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的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总之,《庄子》寓言极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是其文学性的主要表现。
③《庄子》文章纵横捭阖,仪态万方,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庄子行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同时冲破了一切固定的模式,任性大胆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在文学的许多方面,它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就是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先秦没有这种传记史体例,司马迁在对前代史籍借鉴、继承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创作历史这一因素。《史记》的文学成就具体体现在:
第一,司马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司马迁选择的是那些他认为最能反映历史进程的典型人物,在事件的选择上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比如《留侯世家》中对张良诸多事件的选择即是。第二,《史记》具有极其强烈的悲剧色彩。书中的悲剧人物有120多个,这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密切相关。第三,为了使事件能集中地突出人物,司马迁还首创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一个事件牵涉到几个人物,不可能在这些人物的传记里都把这些事件重复一遍,这件事对突出谁地性格最典型,司马迁就把它写到谁的传记里,而在其他人的传记里只用“在某某传中”一句加以说明。这样,既避免了材料的繁复,有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司马迁对鸿门宴(分见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的处理即是。第四,《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多样,安排合理,极具艺术性。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廉颇为主线安排人物,《魏其武安侯列传》对魏其、武安侯和灌夫矛盾的叙述即是。第五,《史记》人物传记在语言上的艺术成就也极高,不仅能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司马迁主要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人,他还大胆地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便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总之,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伟大文学巨著,《史记》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3、《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议论增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体现了语录文体的新发展,是早期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环节。
(1)《孟子》刻画了孟子这一人物形象,大量的对话性的议论文字往往在记录双方言论的时候,同时写出了整个议论的过程,通过这种回忆录式的笔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孟子》刻画人物是靠内心世界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在以言叙事中以言写人。
(2)《孟子》文章善于雄辩,富有气势。①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②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③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④《孟子》中文章的逻辑推理,感情因素,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极具气势。
(3)《孟子》长于运用比喻和语言来说明道理。孟子设喻时避开了偏僻深奥的东西,显得十分浅露灵活,与事理密合无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寓言也是比喻,便于说明道理,《孟子》中的寓言也善于刻画人物。
4、《墨子》的文学成就。
《墨子》散文与先秦其他诸子散文相比,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墨子》文章体有因革,其中既有对话语录体的文章,也有比较完整的论说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重大发展。《墨子》中有些文章是由语录组成,但这些语录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墨子》中也包含了对话体文章和完整的论说文,这些论说文有一个概括文章中心的真正题目,而且能围绕中心进行论证,讲究结构安排,篇幅完整。
(2)《墨子》文章逻辑推理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开我国论辩散文的先河。墨子立论时最重证据,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三表”方法(“三法”)。即立论时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根据:①前人的经验;②个人和百姓的亲身体验;③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创作也实现了其理论,许多文章都证据充分,论证严密,能以理服人。
(3)《墨子》散文朴实无华,很少修饰,表现出尚实尚质的特点。墨子提出“非乐”主张,这种思想反映在文章写作上,就是重视实用,不讲文采。墨子为文都是有所为而发,针对性强,文章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墨子为防止“以文害用”,为文时有意避开文饰。这些形成其文章质实而缺乏文采的特征,这也是其对后世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5、答:《论语》不仅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意义的书。(1)《论语》一书写出了孔子、孔子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形象。《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由于记述者多是孔子的弟子,一来对孔子的言行十分熟悉,二来记述孔子的话时往往满怀敬仰和虔诚的心情,对孔子的仪态举止、神情等也加以描绘,从而鲜明地写出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形象。(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形象性极强,又富于启发性、哲理性,都是生动精辟的格言警句。(3)《论语》的语言风格朴实含蓄,雍容和雅。广泛地运用了当时的口头语,同时又加以提炼,使之既平易又极有概括性,再加上大量运用了各种虚词表情达意,使《论语》成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成熟,它以第一部私家著述的新的形式、新的文风、导致了后来墨、名、道、法各家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散文的出现。
6、答:《史记》和《汉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既有同,又有异,这反映了前后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也反映了史传文学的风格上的变化。相同点:在思想倾向上:
(1)班固和司马迁一样,都在记史时秉笔直书,遵循自先秦以来的史德标准,记载历史详实而严谨。(2)对于汉代帝王,班固和司马迁所持的观点相同,但缺乏司马迁的那种胆略。
在艺术性上:
(1)班固在记史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2)班固在选材上也极为注意典型性。
(3)在刻画人物时,班固也一样注重通过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之处:
(1)班固是以儒家的是非标准来记史,“惟圣人之意尽心”,同时他还继承了前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许多方面的看法与司马迁不一致,其思想进步性不如《史记》。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推荐阅读: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08-26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3答案10-15
在修行中生活说理散文06-16
先秦诸子散文06-30
湖南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05-26
先秦诸子散文介绍06-14
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08-26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11-21
散文复习05-27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