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复习

2024-06-27

化学专题复习(精选12篇)

化学专题复习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本文就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 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 (讲—练—讲) 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 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如按课本顺序复习, 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因此, 教师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 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 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 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 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 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 增加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4) 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 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具体如下:

(1) 高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 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

(3) 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 提示本专题知识点, 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 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 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 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3) 控制习题数量, 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 (4) 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 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 跟踪训练。跟踪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 步步为梯, 步步提高”的原则, 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 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 (这不是能力, 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规范, 题型新颖, 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 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化学专题复习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引入

播放课件:常见的酸和碱01

实验引入: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②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讲解: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二、新课学习

(一)酸碱指示剂

阅读:教材P48第一段和“资料”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酸、对碱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酸和碱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呼气比赛我们发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用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可能出现的猜想有:

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若能变成什么颜色?

其它物质的溶液遇到酸或碱是否也会发生颜色的改变?

猜想式探究报告:

将各组猜想及验证的结果进行交流总结:

1.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实验演示,继续播放课件。

讲解: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就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

通过大家的实验探究我们还发现:

3.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随堂练习:

1.上表列出的五种物质中,不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有(填名称)。

2.小明在厨房中取少量白醋滴入大红花的花汁中,他看到的现象为。

3.各小组桌上都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请对该无色溶液的酸碱性提出猜想,并根据本节课探究出的酸碱指示剂对你组的猜想进行验证。

(二)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我们知道了一些常见的酸,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接下来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常见酸的性质。

展示:盐酸和硫酸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投影的内容进行观察分析。

演示:分别在两个已调零的天平上放上敞口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称出起始质量,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投影: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我们就会发现: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所以打开瓶盖瓶口没有白雾,但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因此,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硫酸和盐酸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2.浓硫酸的腐蚀性

继续播放课件: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浓硫酸的脱水性

讲解: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回答:许多同学可能会说“容易,加点水不就行了吗?是这样吗?

继续播放课件: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浓硫酸的稀释

讲解:通过实验大家不难发现,简单的向浓硫酸中加点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这两个实验在装置上和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吗?

小结: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或大入小),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调: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结论: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提问:(1)用大量水冲洗的目的是什么呢?(使浓硫酸稀释且带走稀释时放出的热量。)

(2)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目的又是什么呢?

引导实验: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逐滴滴入5%的碳酸氢钠溶液,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稀硫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下面各小组就以盐酸、硫酸为例,按照投影的内容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3.酸的化学性质

讲解: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就会发现:

(1)盐酸、硫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镁、锌、铁等活泼金属都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小专题在高三化学复习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小专题;高三;化学复习

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面对众多的知识点常会感到无法入手,这时化学教师应该注意运用一些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而小专题复习方法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患者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专题概述

小专题一般都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两个特点,其中专一性是指小专题主题内容的专一和明确。每个小专题的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为中心,专题内所有的练习和背诵都是为这一个专题服务,而这种专一性也符合了现在高考的出题趋势。目前高考出题已不再强调知识点的数量,而是强调考查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小专题正是符合了这一点。而选择性特点则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会被做成小专题,那样就失去了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的目的,因而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考试重点来确定小专题的设置,提高复习效率。

二、小专题复习在化学中的应用

1.小专题的设置

化学教师在设置小专题内容时可以参考两方面内容来选择主题内容,一是参考近年的高考热点问题,像是化学平衡相关问题、离子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方程式、物质的试剂鉴别方法、化学实验方案选择和设计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以往高考的重点,在利用小专题方法进行化学复习时,教师就可以从这其中选择相应内容设计成专题训练的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应试性,提高学生在高考时的解题能力。二是参考教材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来选择专题内容。例如必修1中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过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两种反应的掌握能力较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专门设置一个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专题,来巩固学生过去学习的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攻克化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2.小专题要紧紧依靠教材

化学教材是高三复习的重要工具,在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让小专题为教材知识复习服务,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题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带学生复习一遍,并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清化学知识点,有利于知识记忆的牢固。例如,在复习溶液中离子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先将溶液中的离子相关知识点全部列出来,具体包括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浓度、溶液的酸碱性、离子平衡、电解、水解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以离子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且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上注意权重问题,将重要的知识点放在中心位置。这样将离子有关的知识都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起相应的离子知识点网络,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像这样的专题设置复习还有很多,像是有机推断及合成复习专题、化学平衡复习专题、金属复习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专题等等。

3.应用小专题方法讲解例题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往往都面对着复习资料过多,无从下手的困境,这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些复习资料中选择最具有复习价值的例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做题中根据例题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例题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就可借助小专题方法,从各个专题中选择出典型例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同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完成对各个专题的复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4.应用小专题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关键,只有快速找准解题思路,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因而在应用小专题进行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专门开设相应的解题专题,对于那些经常容易出错的和不容易发现解题思路的问题建立一个专题,专门将这些题目拿出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这样考试时遇到同类问题就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及答题套路。例如关于混合物离子含量问题的解答,教师就可以整理一些同类问题将其放到一起进行解决,比如问甲酸甲酯和乙酸混合液中已知含碳量为多少,求问混合液中的含氢量;再如问由亚硫酸钠、硫化钠、硫酸钠组成的混合液中已知含硫量为多少,求问混合液中的含氧量为多少。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已知混合物中其他成分含量的情况下,求问某一成分的含量,因而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也是相同的,在多进行这类问题的练习和讲解后,学生就能掌握这其中的解题思路,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够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同时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设置相应的解题专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讲解,并可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例如在讲解酸碱度有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将例题中的条件换一下,掌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解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结语:

小专题方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当中,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化学知识脉络,将知识分为几个板块进行记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而化学教师应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适当运用小专题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永东.再谈数学小专题复习的设计与实施——以“规律探究”问题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06)

[2]胡旭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轻松快乐复习——以蛋白质小专题复习为例[J].学周刊(A),2013(06)

电化学原理专题复习 篇4

在电池中,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燃料电池中,氧化剂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例1.(2014·北京卷)下列电池工作时,O2在正极放电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电源及电极反应。放电指原电池工作,对外界产生电能,在燃料电池中放电就是氧气得电子的过程。锌锰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 +Zn(OH)2,A项错误;氢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正极反应式为O2+ 2H2O+4e-=4OH-或O2+4H++4e-=2H2O,B项正确;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 C项错误 ; 镍镉电池 的总反应 式, D项错误 。

答案:B

【方法点拨】在燃料电池中,氧气参与的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1)在氯化钠溶液或强碱溶液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OH-。(2)在稀硫酸(或质子性溶剂)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3)在熔融碳酸盐(MCO3)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4)在Mo固体电解质中可传递O2-:O2+4e-=2O2-。

考点二、原电池中离子的迁移

在原电池中离子的迁移分两种情况:一是维持电荷平衡,这类离子的迁移方向是,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另一类是为了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无论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都向离子发生反应的一极迁移。

例2.(2014· 福建卷)某原电池装置如下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 mol 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Cl2+2e-=2Cl-,A项错误;由于电解质溶液中含有大量Cl-,故放电时,Ag+在交换膜左侧即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B项错误;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用氯化钠替代氯化氢,电池总反应不会改变,C项错误;放电过程,负极反应式为Ag- e-+Cl-=AgCl↓,转移0.01mol电子,必有0.01mol Cl-转化为沉淀,为了维持电荷平衡, 还有0.01mol 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右侧溶液迁移,故交换膜左侧溶液中共减少0.02mol离子,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点拨】(1)离子交换膜有三类: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和质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只允许氢离子透过,而阳离子交换膜允许所有阳离子(包括氢离子)通过。(2)离子通过隔膜迁移主要为了维持电荷平衡,离子迁移数目由电荷数减少的量决定,离子迁移方向由隔膜类型和电荷量变化决定。例如,在阴离子交换膜右侧减少了2mol H+,则右侧有阴离子向左侧迁移,如果阴离子交换膜换成质子交换膜, 则左侧有2mol H+向右侧迁移。

考点三、新型电源

新型电源仍然运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关问题可以进行类似原电池的处理方法,如书写电极反应式、判断离子迁移方向和电子流向等。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考虑介质是否参与反应。

例3.(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下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

C. 放电时 , 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解析:本题考查新型化学电源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A项,从装置看,锂电极为负极,b为负极,a为正极;B项,放电反应为Li1-xMn2O4+xLi =LiMn2O4,充电(电解) 反应是放电的逆向反应;C项,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Li1-xMn2O4+xe-+xLi+=LiMn2O4, 锂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锰元素化合价降低;D项,放电时,锂离子在正极反应,所以,锂离子由负极区向正极区迁移。

答案:C

【易错点击】(1)本题中进行电极判断时易错。难点在于Li1-xMn2O4和LiMn2O4中锰元素的价态高低,氧原子数一定,锂离子较多,锰元素化合价较低。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较活泼的金属一极为负极,较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2)离子迁移方向易判错。在电池中,离子迁移有两种情况:一是维持电荷平衡,阳离子向电池的正极迁移,阴离子向电池的负极迁移;二是参与电极反应,离子总是向着参与反应的一极迁移。例如,将亚硝酸铁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的反应构成原电池,NO3-向正极迁移:NO3-+4H++3e-= NO↑+2H2O;Fe2+向负极迁移:3Fe2+- 3e-=3Fe3+。

考点四、可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

可充电电池实际上是原电池工作原理与电解原理的整合,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区别“放电”和“充电”的方向,即判断能量转化形式及物质转化。放电———原电池工作;充电———电解原理应用。

例4.(2014·天津卷)已知: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锂硫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迁移

B. 锂硫电池充电时 , 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 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D.下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 在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的电子经外电路迁移到正极上,正极上有负电荷,为了维持电荷平衡, Li+向正极迁移,A项错误;锂硫电池充电时, 锂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Li++e-=Li),B项正确;比能量是指参与电极反应的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放出电能的大小,二者的比能量不同,C项错误;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石墨为负极,硫锂电池充电时,硫极为阳极,锂电极为阴极,若锂离子电池经硫锂电池充电,石墨电极(负极)与锂电极(阴极)相接,该装置电极错位,正确连接见下图,D项错误。

答案:B

【方法点拨】(1)在可充电电池中,放电时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就是充电时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放电时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就是充电时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 充电时 , 阴极反应式为阳

考点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燃料电池时抓住氧化剂、还原剂及介质,运用原理仍然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难点是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

例5.甲醇在KOH溶液中与空气反应的原理为CH3CH2OH + 3O2+ 2KOH=2KHCO3+3H2O,将其设计成原电池能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电池的正极

B.电子由X极经KOH溶液流向Y极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CH2OH - 12e-+16OH-=2CO32-+11H2O

D.若消耗11.2L氧气(标准状况下),一定有2mol电子转移

解析:A项,乙醇燃烧反应中,乙醇为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发生还原反应,X为电池的负极;B项,电子只能由X极(负极)流出, 经外电路流向正极(Y极),不能经过电解液;C项,电极产物为KHCO3,负极反应式为CH3CH2OH-12e-+14OH-=2HCO3-+ 9H2O;D项,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 = 4OH-,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 4n(O2)=2mol。

答案:D

【方法点拨】(1)中学常见的燃料电池的可燃剂与助燃剂有:1与空气组成燃料电池的原料有H2、CO、CH4、CH3OCH3、NH3、N2H4等;2特殊的燃料电池,如“H2+Cl2”及“N2H4+H2O2”。(2)常见的介质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熔融碳酸盐及熔融Mo。 (3)电极反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甲烷燃烧电池中介质为稀硫酸,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O2+8e-+8H+=4H2O,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 =CO2+8H+;介质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O2+4H2O +8e-=8OH-。电解质为KOH溶液的含碳的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产物是KHCO3还是K2CO3,由题设条件决定。

考点六、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原理的应用包括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一些物质制备、电镀以及保护层增厚等。主要涉及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关电子守恒的计算等。

例6.以酸性介质下的甲烷-空气电池为电源,在铁器表面镀铜,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Ⅰ极通入甲烷,则Ⅲ极材料是铁器

B.电镀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c(Cu2+)基本不变

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D.若正极消耗2.24L气体(标准状况), 则析出25.6g铜

解析:本题以燃料电池为电源在容器表面镀铜。A项,Ⅰ极通入CH4,Ⅰ极为负极,则Ⅳ 极为阴极,Ⅲ极为阳极。镀件放在阴极(Ⅳ),镀层金属铜放在Ⅲ极(阳极);B项,纯铜作阳极, 阳极溶解铜的质量等于阴极析出铜的质量,电解质溶液浓度基本不变;C项,负极上甲烷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H4-8e-+2H2O=CO2+8H+;D项,正极消耗O2,n(e-)= 4n(O2)=0.4mol,理论上析出铜的质量为m(Cu)=0.2mol×64g·mol-1=12.8g。

答案:B

【思维点拨】电镀———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盐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精炼———粗金属作阳极,纯金属作阴极,含提纯金属的盐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增厚保护膜——— 金属作阳极,阴极为惰性材料,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

考点七、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整合

理论上,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氧化剂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例7.(2014·海南卷)锂锰电池的体积小、 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填字母,下同)极流向______极。

(2)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

(3)是否可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_____(填 “是” 或 “否”),原因是_____。

(4)MnO2可与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K2Mn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歧化,生成_____KMnO4和M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的电极的判断,书写电极反应式,反应条件的选择,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关系的判断。(1)锂为负极,二氧化锰为正极,电流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MnO2+e-+Li+=LiMnO2。 (3)活泼金属锂能和水发生剧烈反应。(4)二氧化锰、氯酸钾和氢氧化钾混合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氯化钾和水。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即3K2MnO4+2H2SO4=2KMnO4+ MnO2↓ +2K2SO4+2H2O。

【思维点拨】质子性溶剂指容易断裂化学键电离出H+的溶剂,如水、乙醇、乙酸等。活泼金属钠、锂等都容易与质子性溶剂发生置换反应。

考点八、电化学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高考对此方面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运用电化学原理处理废气、废水,测定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等。

例8.电化学原理在环保方面有广泛应用。

Ⅰ.利用电化学原理将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成硫酸,变废为宝,装置如图A所示。

(1)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2)若消耗11.2L O2(标准状况),则迁移的质子(H+)数目为_____。

Ⅱ.利用电解原理处理酸性废水中的+6价铬,最终转化成Fe(OH)3、Cr(OH)3,装置如图B所示。

(3)Cr2O72-转化成Cr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4)若处理1L含0.01mol·L-1Cr2O72-的酸性废水,电路上最少需要通过电子_____mol。

Ⅲ.随着家用小轿车的普及,空气中氮的氧化物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C所示。

(5)NiO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类型是_____,电子流向是_____。

(6)铂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解析:本题涉及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在环保中的应用,要抓住电极反应式进行分析。 (1)电池总反应为2SO2+ O2+2H2O=2H2SO4,则负极反应式为2SO2+4H2O-4e-= 2SO42-+8H+,正极反应式为O2+4e-+ 4H+=2H2O。(2)消耗0.5 mol O2,为了维持电荷平衡,必有2mol H+由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3)铁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Fe-2e-=Fe2+。 亚铁离子作还原剂还原+6价铬:Cr2O72-+6Fe2++14H+=2Cr3++ 6Fe3++7H2O。(4)n(Cr2O72-)=0.01mol,要使重铬酸钾离子完全反应,最少需要亚铁离子为n(Fe2+)=0.06mol。由阳极反应式知,电路上最少需要转移的电子为0.12mol。(5)电池总反应为2NO+O2=2NO2,氧离子向负极迁移。氧化镍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O-2e-+O2-=NO2,发生氧化反应;铂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发生还原反应。 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易错点击】图B装置中处理重铬酸根离子,学生易误理解为重铬酸根离子在正极上直接发生还原反应,从而错写电极反应式为Cr2O72-+6e-+14H+2Cr3++7H2O。

考点九、电化学原理整合与有关计算

例9.以二甲醚(CH3OCH3)-空气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如下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装置D为了精炼粗银,e电极为粗银(含有铁、铜杂质),其他电极均为石墨。B、C、D装置中溶液体积为100mL,反应前后忽略体积变化(装置中电解质溶液都过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 f极材料是 _____, d极名称是_____ 。

( 2 ) 写出x极的电极反应式 :_____ 。

(3)b极附近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 检验a极附近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

(4)已知f极净增质量为21.6g时,C装置两极收集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原溶液中c(CuSO4)=_____。

解析:本题突破口是e极为粗银,精炼银时粗银为阳极。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电解池与电解池连接关系推知电极名称如下:

(1)精炼银时, 用纯银作阴极。 (2)CH3OCH3在负极(x)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盐。(3)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溶液变红色 。 a极产生氯气 , 用湿润淀粉 -KI试纸检验 。, 根据放电顺序知 , C装置中的电极反应式 : c极反应式为; d极反应式为( 后 )。 根据电子 守恒知 ,

答案:(1)纯银阴极(2)CH3OCH3-12e-+16OH-=2CO32-+11H2O (3)溶液变红色用镊子夹一块湿润淀粉-KI试纸,接近a极,试纸变蓝色,则生成了氯气(4)0.5mol·L-1

【技巧点拨】电化学计算思路:(1)抓住电子守恒。在原电池中,正极和负极上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在电解池的阴、阳两极上得失电子总数相等。(2)对于多离子可能反应的溶液,先按离子放电顺序书写电极反应式,再根据题设条件进行运算。例如,离子放电顺序有:失去电子顺序为S2->I->Fe2+>Br->Cl->OH-;得到电子顺序为Ag+>Fe3+>Cu2+>H+>Fe2+> Zn2+。(3)审题时,抓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计算放出气体或消耗气体的体积。

考点十、电解原理在能源方向的应用

例10.氢能是21世纪的新能源。氢能贮存是能源科学研究的热点。一定条件下,下图所示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他有机物)。

(1)H+的转移方向为_____(注明从电解质膜哪侧向哪侧迁移)。导电中电子的流动方向为_____(用A、B、D和E表示)。

(2)多孔性惰性电极E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生成目标产物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 3 ) 该储氢装置的电流效率 η = _____。,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 4 ) 某金属合金是优质储氢材料 , 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 MH-Ni电池 )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以KOH为电解质 , 电池反应为, 如右图在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

解析:(1)由装置图中苯转化成环己烷知, 膜左侧有氢离子或氢气与苯反应,右侧产生氧气,故E为阳极,D为阴极。为了维持电荷平衡,H+由膜右侧向左侧迁移。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出,流进电解池阴极,再从阳极流回正极, 即电子流向为:E→B→A→D。(2)E极附近产生O2,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 O2↑,D极发生还原反应:苯得到电子生成的环己烷是目标产物(储氢),反应式为C6H6+ 6H++6e-=C6H12。(3)阴极反应可以看成是先生成氢气,然后氢气与苯反应生成环己烷。 阳极:n(O2)=5.6mol,n(e-)=5.6mol×4= 22.4mol。阴极:产生氢气的总物质的量为11.2mol。原来气体中的苯为20mol×24%= 4.8mol,苯与氢气反应:C6H6+3H2→C6H12。假设苯全部转化成环己烷,则需要氢气的物质的量为4.8mol×3=14.4mol> 11.2mol,说明苯没有完全反应。设生成环己烷的物质的量为a,则消耗苯的物质的量为a。 电解后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0mol+ (11.2mol-3a),还剩余苯的物质的量为4.8mol-a( 4.8mol-a ), 有, 解得a=2.4mol , 由电极反应式知 , 消耗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 ( e-) =14.4mol 。 电流效率。( 4 ) 由电池反应知 , 放电过程 中负极的 电极反应 式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思维拓展 】 电子只在导线上流动 , 离子只在电解质溶液中 ( 或熔融电解质中 ) 迁移 。 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 , 能量转化率都小于100% , 即部分能量损失 。 在原电池中 , 负极与电解质接触 , 在负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损失部分 电子 。; 在电解池中 , 阴极或阳极上可能发生副反应 , 消耗部分电流 ,

【专项训练】

1.下列器具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2.下列金属保护方案正确且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

A.在轮船外壳镶嵌一些铜块,提高轮船的抗腐蚀能力

B.海水中航海灯铁柱与电源负极直接相连

C.钢管表面镀锌,能减慢钢管在空气或土壤中腐蚀

D.机械中承轴常涂一些黄油

3.铅蓄电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氧化铅是电极材料,工业上可以电解硝酸铜和硝酸铅溶液制备二氧化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硫酸铜替代硝酸铜

B.阳极材料可以用纯铅

C.开始通电时阴极上会产生氢气

D.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2+-2e-+ 2H2O=PbO2+4H+

4.镍氢电池(NiMH)目前已经成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主要电池类型。NiMH中的M表示储氢金属或合金。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是Ni(OH)2+ M =NiOOH + MH。已知:6NiOOH+NH3+H2O+OH-= 6Ni(OH)2+ N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iMH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 + H2O +e-=Ni(OH)2+OH-

B.充电过程中OH-离子从阳极向阴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 +M+e-=MH+OH-,H2O中的H被M还原

D.NiMH电池中可以用KOH溶液、氨水等作电解质溶液

5.锂电池体积小、电容量大,在生活中有广泛用途。以锂离子非水溶剂为电解质,锂为负极,FeS2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2Li+FeS2=Li2FeS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B. 放电时 , Li+向负极附近迁移

C.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S2+2e-+ 2Li+=Li2FeS2

D.每转移0.1 mol电子,正极材料消耗12.0 g

6.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增厚铝合金材料表面保护膜,装置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铝合金材料为X极

B.X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氧化铝增厚的反应为2Al-6e-+ 3H2O =Al2O3+6H+

D.随着电解的进行,X极附近的溶液pH将会增大

7.下列有关工业冶炼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节能角度考虑,工业选择无水氯化镁为原料,不选择氧化镁

B.若电解熔融氯化镁时有少量水,镁可能与水蒸气反应

C.阳极可以用不活泼金属铜、银材料

D.用湿润淀粉-KI试纸可以检验阳极产生的气体

8.如下图所示装置中电解质足量,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Cl3和FeCl2可以互换位置

B.溶解2.8g铁,约有0.1 mol离子从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C.一段时间后,阴膜左、右侧离子数变化量之比约为2∶3

D.用酸性KMnO4或K2Cr2O7溶液检验阴膜左侧中是否有Fe2+

9.将反应Ag+Fe(NO3)3=Fe(NO3)2+AgNO3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双液电池,盐桥中溶液为饱和氯化钾溶液。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甲中是硝酸铁溶液 , 乙中是硝酸银溶液

B.M电极材料一定是石墨

C.工作一段时间后甲中产生白色沉淀

D.电极和电解质相同,双液电池与单液电池的电流效率相等

10.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都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分离残留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1)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锰酸钾溶液制取高锰酸钾。 电解过程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2)二氧化锰是锌锰碱性电池的电极材料,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每转移1mol电子需要消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3)工业上,用铝热反应冶炼锰。为了探究锰和铁的活泼性强弱,设计右图装置。 已知锰、铁溶于无氧化性酸溶液都生成+2价阳离子。能证明锰的活泼性比铁强的实验现象是,电流流向是_____。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C 6.A 7.C 8.C 9.C

高一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篇5

基础部分

1、下列仪器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A)容量瓶(B)圆底烧瓶(C)试管(D)烧杯

2、下列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的是()

(A)CO2(B)CO(C)NH3(D)SO23、要除去混在CO2气体中少量SO2,最好让气体通过()

(A)Na2CO3溶液(B)溴水(C)NaOH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水,再在不断搅拌下沿量筒壁慢慢加入浓硫酸

(B)过滤时,漏斗里的滤液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应立即用水灭火

(D)测定溶液的pH值时,应用玻棒蘸取待测液,直接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

5、某学生要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他设计的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在这些操作中都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烧杯(B)漏斗(C)玻璃棒(D)酒精灯

6、下列试纸在使用时不宜用水湿润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B)淀粉碘化钾试纸(C)pH试纸(D)红色石蕊试纸

7、不能用浓硫酸而只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是()

(A)H2(B)H2S(C)Cl2(D)NH38、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久置,不会变质的是()

(A)Ca(OH)2(B)漂白粉(C)氯化钾(D)氢SO49、下列仪器中,“0”刻度在上端的是()

(A)量筒(B)滴定管(C)温度计(D)容量瓶

10、在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250ml 0.1mol/L NaOH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的仪器2-是

(A)250ml容量瓶(B)托盘天平(C)胶头滴管(D)烧瓶

11、右图是化学实验常用装置之一,若气体从右管进入,可用来收集的气体是()

(A)NO(B)NO

2(C)CO(D)SO212、实验室进行NaCl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

① 固定铁圈位置② 放置酒精灯③ 放上石棉网④ 放上蒸发皿⑤加热搅拌 ⑥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④⑤⑥(D)②①③④⑤

13、对下列仪器回答问题:

①容量瓶 ②蒸馏烧瓶 ③滴定管 ④量筒 ⑤烧杯 ⑥蒸发皿 ⑦分液漏斗

(1)对允许加热的仪器,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有(填序号)

(2)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填序号)

(3)标有“0”刻度的有(填序号)

14、如图装置中,若关闭活塞,则品红溶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则品红溶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和广口瓶中盛放的物质是()

(A)H2S和浓H2SO4(B)SO2和NaHCO3溶液

(C)Cl2和NaHCO3溶液(D)Cl2和氯水

15、(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C、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定溶液的pH

D、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

E、金属锂保存在煤油中

F、金属钠不慎燃烧立即用沙子覆盖

G、用100mL量筒量取2.50mL盐酸

16、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种装置。

(1)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首先进行的实验操作

是。

(2)该装置可制取的气体。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3)若用上述装置制取O2,除了可选择二氧化锰和(填物质名称),还能选择(填物质的化学式)和水。

(4)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可选择下图中的A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口进气。

(填“a”或“b”)。

若用排水法收集H2,可选择同时使用下图中的A和B两套装置,其操作是:在A中

加满水,盖紧瓶塞。

综 合 部 分

17、(1)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

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

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

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B.Cl2C.CO2D.HClO

(3)据“北方网”报道,2004年4月15日至16日,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

相继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9人在事故中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人被紧急疏散。当人们逃离爆炸现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

A.NaOHB.NaClC. KBrD. Na2CO

3+++2+2+3+

18、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4、K、Na、Mg、Ba、Al、Fe3+、Cl-、I-、NO3-、CO32 -、S2-、SO42-、AlO2-、SO32-、MnO4-,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PH试纸检验,溶液呈强酸性,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CCl4层呈紫红色,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

(3)、另取出部分溶液逐渐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均无沉淀产生,则又可以排除离子的存在。

(4)、取出部分上述碱性溶液加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离子存在,又可排除离子的存在。

(5)、将(3)得到的碱性溶液加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19、选用如下实验装置组合后完成用浓盐酸、二氧化锰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的实验。已知反应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Q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

⑴选用各装置的接口顺序为

⑵各装置所起的作用

⑶实验中若用12mol﹒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 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20、有一种由CO、CO2、H2、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要证明其中含有CO和 H2,可选用的仪器及药品如下:

(1)实验时,连接装置的顺序是;导管接口的顺序是。

(2)装置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BCDEF

(3)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

高 一 化 学 实 验 专 题 复习

答案:

1.A 2.C 3.D 4.BD 5.C 6.C 7.D 8.C 9.B 10.D 11.BD 12.B

13.⑴②⑤ ⑵①⑦ ⑶③④14.B15.BF

16.(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CO2、NO、NO2选填两个,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如NH3、HCl、H2S、SO2、Cl2)

(3)双氧水(或过氧化氢水溶液)Na2O2(4)a

用胶管连接b和c接口,由a导入H2气体,(水通过b和c排入B中)。

17.(1)潮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2)氢氧化钠(NaOH);2NaOH+Cl2=NaClO+NaCl+H2O; Ca(ClO)2 ;C(3)D

18.(1).CO

32+2 -、S、AlO2、SO32--+2--2-(2).Fe2+2+3+、NO3、MnO4(3).Mg、Al3+--2+3+(4).Ba; SO4(5).I、NH4、Ba; Mg、Al、Fe

SO4、AlO2、SO32-3+、NO3、CO3-2 -、S、2--2-、MnO4;K、Na、Cl-++-

19.⑴adig(2)A制备Cl2 D制漂白粉F尾气处理(3)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反应就不能进行

20.⑴③②①⑤④,f e d c a bj i h g

⑵ CO + CuO ═ Cu + CO2;H2 + CuO ═ Cu + H2O

化学专题复习 篇6

【关键词】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①水的组成;②水的净化;③硬水的软化;④水资源的保护;⑤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③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习除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 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①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②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专题复习是十分适用于初三化学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专题的设立,原本数量繁多的大小知识点被有机整合,按照专题内容归类的过程中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条理清晰。另外,在小专题内容设计中,教师加入适当的难度,方式上再调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高度。易于操作、效率颇高的小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初三化学教师对之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仇家赛.论初中化学专题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蔡宏伟.初三化学专题复习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3]潘英.浅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0)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的思考 篇7

高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考巩固知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培养能力、意的转变提高素质。本, 文就高三化以适应高考化学专题传复统习的谈高一三点复自习己教的学体中会, 。往往是教师讲学评式、。这总种结模知式识 (, 讲学—生练听—、讲练) 、没记有知了识学的生复对习“模方专法索”、选的择思、考判和断学的生过思程维, 被同揭时示也的限过制程了, 学即生检的题◇吴勇思学生维1的。、“其教学存与案在学”;的脱只问节写题:教主只师要有要是教讲:师的的, “少教有案学”生, 无须复的时思的, 间上, 二是不课抄题、讲题利于学、做题生的课, 后复习一是浪。费学生习2上教师、只讲题题海战, 课术:后学生再做题所选习题量大, 、难度高未能充分, 发课的能力的功能挥例题的总结。知识, 形成解题技能, 开发学生思1以、专外, 题的划分还有教学。化学活动, 总复习的知识点多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考且分散是“一看, 就会如按, 一做就错课本顺序复”习。, 因此学生, 教师在研做题往往

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

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复习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动。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 步步为梯, 步步提高”的原则, 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 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 (这不是能力, 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规范, 题型新颖, 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 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 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 使他们吃得饱, 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水平。

3、学案实施。

电化学专题复习探究 篇8

一、务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时,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深入分析什么是原电池,什么是电解池,然后根据两者的区别,找出电极,写出相应的方程,熟悉两种装置的电子转移,掌握相关的计算。

1. 原电池、电解池判断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是否有外接电源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接下来主要的解题思路可按如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若是原电池,首先根据两极活泼性的差异或者电极材料来确定正极和负极;若是电解池,直接根据相连的电源正负极便可判断阴阳两级。

(2)溶液分析:溶液是否属于电解质溶液,同时两个电极是否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

(3)最后按要求整个装置必须形成闭合回路或者两个电极要相互接触。

2. 酸、碱、盐溶液的电解规律(惰性电极)

(1)电解水类型(如KOH、HNO3、Na2SO4)

阴极:2H++2e-=H2↑;阳极:4OH--4e-=2H2O+O2↑。

(2)分解电解质类型(如HBr、CuCl2)

通电后,电解质本身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个电极放电,水不参与电解。

(3)放H2生碱类型(如NaCl)

阴极:H2O提供H+放电产生H2,剩余较多的的OH-与溶液中的阳离子结合产生碱;阳极:电解质提供的阴离子放电。

(4)放O2生酸类型(如CuSO4)

阴极:电解质提供的阳离子放电;阳极:H2O提供的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O2,剩余较多的H+与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生成酸。

3. 电解过程中的计算方法小结

涉及电解的计算,一般的考点是求电解后某些产物的质量、产生气体的体积、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电极反应式列出比例算式进行求解;第二是灵活运用反应中转移电子数守恒来进行计算。例如,在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当有0.5mol电子转移时,可生成多少摩尔NaOH?解答这个问题时,可根据电解方程式:2NaCl+2H2O=2NaOH+Cl2↑+H2↑,利用电子转移守恒分析得出,每转移2mol电子,生成2mol NaOH,再运用比例关系可知,若有0.5 mol电子转移,则生成0.5 mol NaOH。

4.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金属的腐蚀(以钢铁为例)

A.吸氧腐蚀:溶液呈弱酸性或中性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O+O2+4e-=4OH-

B.析氢腐蚀:溶液呈较强酸性

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

(2)金属的防护

通过改变金属的内在结构来起到保护作用,如把镍、铬等金属加入普通钢里锻造不锈钢;或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如油漆、搪瓷等,或电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锌、锡、铬等);也可以采用电化学保护方法,如在轮船的外壳上连接锌块;还可以利用电解池原理,让受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连接;等等。

(3)电解原理的应用

活泼金属钠、镁等的制备,氯碱工业(饱和食盐水电解),金属的精炼,电镀等。

二、熟悉常见例题,掌握做题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给学生分类整理出常见的题型、典型例子和近年来的高考题,让学生复习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题,解决电化学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判断装置类型。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必须先判断清楚。

2. 确定电极类型(阴阳极或正负极)。

首先分析离子在溶液中的移动方向,若是原电池,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若是电解池,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必须注意的是,若为电解池则需先分析阳极材料,若为金属材料(除Pt、Au外),则电极本身先失电子被氧化。

3. 根据两级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强弱,写出电极反应及总反应方程式,从而解答相关问题。

【例1】下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惰性电极。则下列各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A为负极,B为正极

B.A为阳极,B为阴极

C.电解过程当中,D电极质量增加

D.电解过程当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解析:根据电流方向可以判断:A、B分别为正、负两极,C、D分别为阳、阴两极。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式为:

阳极(C电极):2Cl--2e-=Cl2↑

阴极(D电极):Cu2++2e-=Cu

故C正确。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发电效率高,所以很受人们关注。现用碳酸锂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作为熔融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作为阴极辅助燃料气,可制得一定温度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请完成下列反应:

解析:当电解质是熔融盐时,与其他电解质一样作导电介质,在阳极发生了氧化反应,即我们所讲的负极,故阴极相当于所讲的正极,正极O2得电子,配电荷守恒只能用CO32-,所以阴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总反应式为:2CO+O2=2CO2。

三、举一反三,拿下易混、易错题目

有的题目设置的陷阱很隐蔽,很容易分析错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解题经验,熟悉解题思路,进而举一反三。下面将笔者整理的部分内容呈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 不活泼电极也可能作负极

(1)镁、铝作电极与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

正极:6H2O+6e-=3H2↑+6OH-

总反应:2Al+2OH-+2H2O=2AlO2-+3H2↑

(2)常温下,Cu、Fe作电极与浓硝酸构成的原电池(铁在浓硝酸中钝化)。

负极:Cu-2e-=Cu2+

正极:NO3-+e-+2H+=NO2↑+H2O

总反应:Cu+4H++2NO3-=Cu2++2NO2↑+2H2O

从以上两个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电池电极的确定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由于电解质溶液的不同可能使电极性质也不同。在上述两个装置中,如果都改用酸性稀溶液(如稀硫酸)做电解质,则活泼性强的镁、铁分别做负极。

2. 不能反应的两物质可以通过电解来实现反应

一般认为Cu与稀硫酸、Ag与稀盐酸不反应,但可以通过电解原理让反应进行。如以铜作为阳极,其他电极作阴极,电解稀硫酸溶液。其电极反应为:

阳极:Cu-2e-=Cu2+

阴极:2H++2e-=H2↑

随着电解的进行,氢离子浓度逐渐降低,铜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在电解的后阶段改反应为电镀。电极反应变为:

3. 燃料电池(或固体燃料电池)

牢固掌握书本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浓KOH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弄清工作原理,在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其他的燃料电池便可以此类推了。

四、总结和反思

在复习电化学专题知识时,要把握以下内容:通过对电极材料和电化学反应的分析,判断电极是活性电极还是惰性电极,判断该反应是电解反应还是原电池反应;通过分析电解质的状态来确定是熔融状态还是水溶液状态;通过书写电极方程式,熟悉各类电池反应,电池充电、放电时的反应;高中所涉及的电化学有电镀、电解精炼、金属腐蚀等反应类型,常用的电解溶液有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氯化铜、盐酸、硫酸铜、硝酸银等。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如氯碱工业的工业流程,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对比等内容,这样可以使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整个电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学科的特点,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的复习,分清主次,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总结各种方法和技巧,控制题目难度,加强课堂练习的提升和训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慢慢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任志强.原电池知识复习中应关注的几个“不一定”[J].化学教学,2009.

化学专题复习 篇9

一、无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基本思维方法

1. 无机推断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1) 审清题意, 从题干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 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 明确求解要求。

(2) 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此步非常关键。

(3) 从题眼出发, 联系新信息及所学的旧知识, 依物质的特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 大胆猜测, 顺藤摸瓜, 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初步得出结论。

(4) 验证确认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 完全符合才算正确。

(5) 按题目的要求写出答案。

2. 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1) 正向思维:根据题设条件, 结合有关的化学知识, 依题目的意思, 按一定的层次结构逐步推理, 从而得出结论。

(2) 逆向推理:以最终产物 (或题中某一明显特征) 为起点, 层层逆推, 以求得结论。

(3) 猜想论证:先根据题意凭直觉猜想初步得出结论然后将结论代入到题中去验证, 若与题中所给条件、题意吻合, 即为答案。

(4) 综合分析:根据题设条件、过程产物、最终产物的特征、反应规律、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 逐步得出结论。

二、信息处理能力训练

无机推断题常以文字信息和框图信息相结合的形成出现, 处理题目中的文字和框图信息, 是对学生思维推理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处理信息的目的是寻求题眼, 它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核心环节。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时, 教师不可急于让学生去完成一整道题, 而是引导学生对寻求题眼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寻求题眼的系统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是“一看”“二找”“三查”“四析”“五定”。“一看”是指看清题目只所有的文字和框图信息, 并列出解题的关键词。“二找”是指找出信息集中指向的物质, 即题眼物质。“三查”是指查看该物质的“六特”特征。“四析”是指综合信息, 分析推断。“五定”是指分析确定题眼物质。

三、科学思维模式训练

找到题眼物质并非完成了推断, 还需要对解决整道题的思维模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即解题六步曲:“审题”“找题眼”“猜想”“分析推理”“验证”“结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一些无机推断题, 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科学思维模式, 掌握无机推断题的常规解题方法。

四、答题规范能力训练

无机推断题的答题落点一般为回答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或离子方程式、实验现象描述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化学计算的渗入设问, 成为无机推断题的新型特点。学生规范、准确作答至关重要, 物质推断全对, 但书写不对, 作答不全面, 仍然不得分。因此科学规范的答题训练显得十分必要。在复习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课堂演板, 学生限时完成推断并规范作答, 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错误的、不准确的、不规范的答题落点, 反复训练至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的作业要求,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作答, 不在原试题卷上答题。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可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相结合的方法, 尤其是学生互批, 可使学生对不规范的答题产生的强烈共鸣, 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收效明显。

化学专题复习 篇10

一、重视学生的原态思维, 精心选定二轮专题复习课题

俗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专题课题的选定就是方向性的问题, 专题复习目标必须精准。我们备课组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 围绕学科主干知识, 研究考纲和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化学试题, 发现所谓高考常考点其实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 考查的能力点正是从事化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 “应试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在研究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学生的现有情况怎么样、学生需要什么, 专题就搞什么。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应解决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我们列出拟定的专题目录,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具体如下:

“专题课题名称: (1) 阿伏伽德罗常数; (2) 离子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 (4) 化学能与热能; (5) 化学能与电能…… (所有常考点)

你是否需要老师开设以上专题进行复习?

选项均为:A.非常需要B.需要C.无所谓D.不需要”

按统计结果, 最终选定二轮专题复习的课题。

二、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 准确把握二轮专题复习的课时目标

确定专题课题后, 如何才能实现“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至少一个问题”的总体目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 通过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找准每个专题中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化学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法、问题引出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录音分析法等。笔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对比, 认为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型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方法。从专题复习的进程上考虑, 在课前准备时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具体疑惑点, 在课内使用课堂观察法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 在课后用访谈法跟踪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专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 容易的采用问题引出法, 难度大的采用录音分析法。

【案例1】探查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原态思维, 用录音分析法。具体做法是, 选取教学班中成绩分别在上、中、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 给一道实验设计题, 告知他们教师的意图, 给学生独立的空间, 让学生在无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将从审题开始到答题的整个思考过程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并进行录音。教师通过对录音的分析来了解该复杂的原态思维过程。录音分析法的优点在探查复杂问题的原态思维中最为明显, 因为没有他人的提示, 也没有来自他人的干扰和压力, 这样呈现的原态思维最为真实。

【案例2】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 笔者在课前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原态思维。问卷调查中的其中一项内容:“你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存在的困难 (多选) ”

(4人) A.不能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2人) B.不记得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5人) C.不会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

(12人) D.不知道应写H+、OH-、还是H2O, 应该写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

(0人) E.不懂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15人) F.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8人) G.多写或少写“↑”“↓”

(23人) H.出现审题问题, 没留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34人) I.结合流程图找信息则不会写, 甚至不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到底是哪种物质

(29人) J.没有有序的思维, 跟着感觉走

全班51人, 统计结果见各序号字母前的数据。

参考该项统计结果, 将该专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定为: (1) 有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2) 审题指导 (结合流程图找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 ; (3) 突破介质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 有效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 精选相应的题组, 用学案辅助教学,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沿最近发展区渐行, 从而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案例3】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中为了突破介质的难点, 用学案呈现了以下的题组:

【题1】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硫酸亚铁溶液,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2】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3】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亚氯酸钠 (Na Cl O2) 的流程如下:

“反应1”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原有思维, 书写该题组中的3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通过展示与交流, 归纳与总结, 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 即“四步法”: (1) 确定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 (2) 得失电子守恒配平; (3) 关注介质; (4) 电荷、原子守恒配平。同时突破了处理介质的难点:介质不一定参与反应, 若参与反应, 作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要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进行判断。至此, 学生实现了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 沿最近发展区渐行, 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 即出现了新的思维。

四、及时运用新的思维, 坚守二轮专题复习的成果

对二轮专题复习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思维, 必须及时并反复运用, 当其成为学生的常态思维, 二轮专题复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在专题复习中, 设计“问题链”或提炼简单明了的总结性语句, 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反复使用, 可以有效实现新的思维成为常态思维, 也就是成为学生新的“原态思维”。例如, 前面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 在该专题后, 每一次遇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时, 笔者都引导学生按“四步法”进行有序地分析和书写, 效果非常明显, 笔者所任教的教学班 (共51人) 能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学生由十几个上升到超过四十个。再如, 在进行平衡状态的判定时, 学生一致认同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话, “能变的, 不变了, 就平衡了”, 用之于解题, 屡试不爽。

五、总结与反思

尊重学生的原态思维, 对其进行探查, 并加以利用, 引导学生沿着最近发展区前行, 从而建立新的“原态思维”, 实践证明将学生原态思维进行研究并应用到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笔者遗憾的是, 对这样的专题复习效果只是粗略进行了教学班在平行班中的成绩比对, 没有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工作, 对复习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 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加强。

摘要: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学生的原态思维, 并在二轮专题复习中应用。主张从专题课题确定到专题开展的全过程均关注学生的原态思维, 提出了二轮专题复习各环节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二轮专题复习,原态思维,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吴建希.从学生学习的原态思维到最近发展区[J].化学教育, 2013 (8) .

化学专题复习 篇11

关键词:二轮专题复习;原态思维;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高三一轮复习结束时,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能力到达什么水平?哪些方面还可以完善和提高?应该如何开展二轮复习能获得最大效益?本人从原态思维的角度进行相关思考及应用,提高了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的原态思维,精心选定二轮专题复习课题

俗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专题课题的选定就是方向性的问题,专题复习目标必须精准。我们备课组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学科主干知识,研究考纲和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发现所谓高考常考点其实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的能力点正是从事化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应试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在研究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学生的现有情况怎么样、学生需要什么,专题就搞什么。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应解决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我们列出拟定的专题目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具体如下:

“专题课题名称:(1)阿伏伽德罗常数;(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化学能与热能;(5)化学能与电能……(所有常考点)

你是否需要老师开设以上专题进行复习?

选项均为:A.非常需要 B.需要 C.无所谓 D.不需要”

按统计结果,最终选定二轮专题复习的课题。

二、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准确把握二轮专题复习的课时目标

确定专题课题后,如何才能实现“每个专题、每个课时、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至少一个问题”的总体目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通过探查学生的原态思维找准每个专题中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化学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法、问题引出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录音分析法等。笔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对比,认为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型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方法。从专题复习的进程上考虑,在课前准备时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具体疑惑点,在课内使用课堂观察法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在课后用访谈法跟踪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专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容易的采用问题引出法,难度大的采用录音分析法。

【案例1】探查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原态思维,用录音分析法。具体做法是,选取教学班中成绩分别在上、中、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给一道实验设计题,告知他们教师的意图,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无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将从审题开始到答题的整个思考过程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录音。教师通过对录音的分析来了解该复杂的原态思维过程。录音分析法的优点在探查复杂问题的原态思维中最为明显,因为没有他人的提示,也没有来自他人的干扰和压力,这样呈现的原态思维最为真实。

【案例2】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笔者在课前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原态思维。问卷调查中的其中一项内容:“你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存在的困难(多选)”

(4人)A.不能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2人)B.不记得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5人)C.不会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

(12人)D.不知道应写H+、OH-、还是H2O,应该写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

(0人)E.不懂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15人)F.漏写或错写反应条件

(8人)G.多写或少写“↑”“↓”

(23人)H.出现审题问题,没留意“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34人)I.结合流程图找信息则不会写,甚至不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到底是哪种物质

(29人)J.没有有序的思维,跟着感觉走

全班51人,统计结果见各序号字母前的数据。

参考该项统计结果,将该专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定为:(1)有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2)审题指导(结合流程图找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3)突破介质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有效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利用学生的原态思维,精选相应的题组,用学案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沿最近发展区渐行,从而突破二轮专题复习的教学重、难点。

【案例3】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中为了突破介质的难点,用学案呈现了以下的题组:

【题1】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硫酸亚铁溶液,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2】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3】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亚氯酸钠(NaClO2)的流程如下:

“反应1”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利用原有思维,书写该题组中的3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通过展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思维由无序走向有序,即“四步法”:(1)确定变价微粒及对应产物;(2)得失电子守恒配平;(3)关注介质;(4)电荷、原子守恒配平。同时突破了处理介质的难点:介质不一定参与反应,若参与反应,作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要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进行判断。至此,学生实现了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沿最近发展区渐行,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即出现了新的思维。

四、及时运用新的思维,坚守二轮专题复习的成果

对二轮专题复习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思维,必须及时并反复运用,当其成为学生的常态思维,二轮专题复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在专题复习中,设计“问题链”或提炼简单明了的总结性语句,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反复使用,可以有效实现新的思维成为常态思维,也就是成为学生新的“原态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在该专题后,每一次遇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时,笔者都引导学生按“四步法”进行有序地分析和书写,效果非常明显,笔者所任教的教学班(共51人)能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学生由十几个上升到超过四十个。再如,在进行平衡状态的判定时,学生一致认同有一句非常有用的话,“能变的,不变了,就平衡了”,用之于解题,屡试不爽。

五、总结与反思

尊重学生的原态思维,对其进行探查,并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沿着最近发展区前行,从而建立新的“原态思维”,实践证明将学生原态思维进行研究并应用到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笔者遗憾的是,对这样的专题复习效果只是粗略进行了教学班在平行班中的成绩比对,没有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工作,对复习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吴建希.从学生学习的原态思维到最近发展区[J].化学教育,2013(8).

[2]徐泽忠,熊言林.“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物质的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

化学专题复习 篇12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金属资源的使用现状, 对金属类物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单元知识的总结、巩固与拓展。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复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引课】

师:在复习之前, 我们先进行一下课前热身, 检验一下大家对金属有多少了解。

A.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信息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教师课件展示信息, 逐条给出。)

1.它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金属, 也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它属于有色金属, 也属于“轻金属”, 是金属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

2.1824年, 丹麦科学家奥尔斯德曾用化学方法制取这种金属, 1827年德国化学家韦勒也提炼出了这种金属, 其实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对这种金属有了应用。

3.它熔点不高, 硬度也不大。它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它在潮湿的地下埋藏2000多年也少有锈蚀痕迹, 出土后仍然闪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4.它的合金最早被制成了酒杯、花瓶以及饰品, 后来又用它做食品包装, 用它的合金制作的门窗及其他建筑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每给出一条信息, 都有不同的猜测。

师: (课件给出答案:铝) 大家再来根据我下面给出的信息, 猜一猜是什么金属。

1.它是一种新生代金属。1975年, 德国化学家卡布罗茨将其认定为一种新元素, 它的取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巨人泰坦。

2.它具有银白色的外表, 在刚刚发现它时, 它被应用在许多生物制品的材质上, 它质地软, 密度小, 可是机械强度却很大。被称做是“亲生物金属”。

3.它有惊人的耐腐蚀性, 将它放入海洋中几个月甚至几年, 它都会保持很好的光泽度, 不会被腐蚀。目前, 它的合金广泛被应用于制饰品、建筑物以及医疗方面。

4.由于它的广泛用途和开发的前景, 人们将它称做是继铜、铁之后的“第三代金属”。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课件给出答案:钛。)

B.请大家根据老师给提供的关键词, 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1.电镀、硬而脆、青白色、黄铜。

大多数学生猜测是锌, 一些学生猜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锌。

2.祭祀器物、货币、导线、紫红色。

大多数学生都猜测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铜。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回顾金属的性质,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在课前热身中表现很积极, 都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精神。

【基础复习, 整理全单元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第八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课件展示问题)

生: (回忆并逐一回答)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 认识了常见的一些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我们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师:大家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本单元的知识归纳起来分3部分:金属和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师课件给出本单元的3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分成3组, 按照学案和教材, 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组内可以合作交流, 最后将你们组复习结果向大家汇报, 并带领大家复习。

学生主动分组, 按学案进行复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汇报他们的复习成果, 并带领大家一起复习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学生按照学案, 总结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并像教师一样引导大家总结, 其中有提问, 有介绍, 还有讲解。

(第一部分学案内容)

一、金属和合金

金属材料包括______和______。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一些金属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大多数金属是色的, 但铜是______色, 金是______色, 锌是______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______体, 只有______是液体。

2. 填写下列金属之最:

开发利用最早的金属是______;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___;硬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_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

3. 填写下列金属的一些应用:

暖气片上刷的“银粉”是______;暖水瓶内胆镀的金属是______;香烟纸盒、口香糖纸镀的金属是______;常作电极的金属是______。

4.合金:______叫合金;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对比具有的优良性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

锰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不锈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黄铜:成分______。

焊锡:成分______。

师:第一组同学的汇报很全面,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问题:制造“东方之冠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核心筒, 请大家猜想制造“东方之冠”的金属材料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课件展示“东方之冠”图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耐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性、熔点高、耐磨性、硬度大……)

(设计说明:此环节问题简单而又联系实际, 学生猜想容易到位, 而且也让学生愿意主动深入问题中, 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金属化学性质, 请第二组同学带领大家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学案内容)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象是______。

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会生锈:条件是______;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______。

镁、铝、锌化学性质虽然很活泼, 但在空气中不易生锈, 原因是______。

2.金属与酸反应: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 镁和盐酸反应:______; (2) 镁和硫酸反应:______;

(3) 铝和盐酸反应:______; (4) 铝和硫酸反应:______;

(5) 锌和盐酸反应:______; (6) 锌和硫酸反应:______;

(7) 铁和盐酸反应:______; (8) 铁和硫酸反应______。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1)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2)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3)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___Mg__Sn (H) Hg__Ag__ Au

活动性减弱

应用: (1)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师: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刚才第二组同学带大家复习的比较到位, 同学们互相评价的也很准确,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 那我们就利用这部分内容来解决几个问题:

1.铁制的容器不宜用来盛放食醋, 原因是______

2.银制的小勺使用很长时间都会光泽不褪, 原因是____________

3.写出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教师课件演示问题, 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设计说明:此题由金属化学性质直接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师:大家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强啊,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验证Al、Ag、Cu 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你要使用哪些试剂。

学生分组讨论, 给出实验方案。

学生方案1:使用金属铝和金属银, 及硫酸铜溶液, 将铝丝和银丝同时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银丝表面无变化,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2:使用金属铜、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将铜丝分别伸入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在硝酸铝溶液中铜丝无变化, 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3:使用三种金属, 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分别将3种金属丝伸入稀盐酸中, 铝表面有气泡, 铜丝、银丝表面无现象, 再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表面又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设计说明:此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能如此熟练地设计出方案, 同学们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问题, 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课件展示问题)

想一想:目前, 市场上的金饰品鱼目混杂, 有一些饰品是用黄铜冒充的。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鉴别一种金饰品是纯金的, 还是黄铜冒充的。

(学生讨论后, 给出方法。有学生说用牙咬一咬, 软的是纯金, 较硬的是黄铜;有学生说用火烧, 能变黑的是黄铜;有学生说投入稀盐酸中, 能冒气泡的是黄铜;还有学生说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能产生红色物质的是黄铜……)

(设计说明:此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 叙述检验过程也比较到位。看来大家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应用已经很熟练了。那么, 这个单元还有最后一部分内容, 就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请第三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总结复习结果, 生与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三部分学案内容)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铁的冶炼: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磁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赤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菱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还原磁铁矿______;

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______。

2.工业炼钢:

工业炼钢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炼钢生铁, 焦炭。

3. 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 (课件展示金属可被开采年限的图片) , 想一想:如果金属资源匮乏了, 我们的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根据此图, 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设计说明: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金属资源保护的意识,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师:那么, 假如选你作为金属的代言人来参加全世界的资源大会, 请发表你的见解。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并通过这个问题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堂总结】

师:大家的意见很重要, 也很贴近实际。希望大家能如自己所说, 做金属资源的保护者。 (课件演示最后一段话) 今天我们的复习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学会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

同学们, 只要你具备了钨的耐性、金的沉稳、铬的硬朗、钢的坚韧, 那么你的努力必将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合金般的刚毅, 摈弃水银似地逐流。守住心中的信念, 把握好今天, 即使既使阻力重重, 也不轻言放弃, 你的人生必将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通常是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一种课型。进行单元复习时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知识有漏洞、掌握不扎实的现象。本节课使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复习, 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线索。学案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习目标、自主复习、自我总结、检测练习、拓展延伸层层递进, 使学生在复习中有依据、在归纳中有提高、在合作中有交流、在拓展中有应用、在收获中有成长。

立足于学生, 将多样的、生动的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时刻引发学生思考, 是本节课另一突出的特点。在问题设置上我采用猜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由于复习内容较多,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造成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本组学习内容, 忽视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 如果采用小组间互评效果会更好一些。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在自主复习和拓展应用环节没有得到充分施展,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开启自强中国新时代下一篇:拍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