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精选7篇)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 篇1
学德教育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计划
一、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⑴化学基本常识(运动形式、仪器性能、药品使用、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⑵空气的组成与污染防治;
⑶氧气的制备、性质、用途、燃烧与缓慢氧化;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⑺水及水的污染防治;
⑻氢气的制法、性质、用途;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⑷分子和原子;
⑸元素和元素符号;
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⑼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
⑽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⑾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⑿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碳酸盐);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⒁铁和铁的化合物;
⒂生铁、钢和常见金属;
第九单元 溶液
⒃溶液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饱和性、溶解度、组成表示法);
⒄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⒅化合物的电离与溶液的导电性;
第十单元 酸和碱
⒆常见的酸、碱及其通性;
十一单元 盐 化肥
⒇常见的盐、盐的性质、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21〕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德教育
二、教学要求
1、参照以上教学进度,结合学生的实际,以保证化学教学有序进行。
2、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3、教学要讲究教法,讲究艺术。知识要落实,效率要提高。
三、教学措施:
1、突出主干知识,重视生活经验。
2、讲究策略,读透教材。
第一轮的复习,按教材的单元进行,复习内容要做到细致全面,复习时应用整理、分类、比较、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方法把表面杂乱无章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连成线,织成网,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将前后内容注意融会贯通,注意问题的迁移和重组,注意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第二轮复习,按四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复习。
4、摸拟训练,成竹在胸。
模拟训练要选择我省中考摸拟试题,并在审题、规范答题、自我检查到时间分配上进行自我调控和调节的训练。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 篇2
一、推断题特点
1. 试题中提示性的化学语言为解答推断题提供了“路标”。常常分为以下几类:物质颜色、物质特性、物质的特征组成、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物质用途、物质类别、反应类型及典型反应条件等。
2.问题的设置呈现一题多点。根据题意,问题的设置一般为考查物质的化学式、基本反应类型、物质的用途、物质所起的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
二、推断题解题思路、步骤
解化学推断题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顺推、逆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1.审题:通阅全题,深挖细找,反复推敲,弄清文意或 图意,理出题给信息。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运用逆推法、顺推法、讨论法、筛选法等合理的方法进行严密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检验:将推得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若出现不 符,则说明答案有误,要另行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三、推断题复习策略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运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推断题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题型,它和物质的鉴别、检验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物质的鉴别、检验专题复习与化学推断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推断题首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有效整合教材知识,是中考化学备考的重要策略之一。应根据推断题的特征,探究推断题的复习策略。
(一)对于重点学习研究的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中考试题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试题一般给出“常见物质”的范围,即在初中化学里重点学习的物质。这些“常见物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单质有O2、H2、C、Cu、Fe;氧化物有H2O、CO2、CO、Fe2O3、Fe3O4、Ca O、Cu O;酸是HCl和H2SO4;重点学习的碱是Na OH和Ca (OH)2;盐是Na Cl、Na2CO3、Ca CO3、Na HCO3、Cu SO4;有机物是CH4、C2H5OH。以上“常见物质”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所有重点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到“突破口”
解答推断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掘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如物质的颜色特征、现象特征、用途等,即解题的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种。
1.以常见固体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特征颜色的物质:1常见的白色固体有Ca O、Ca CO3、P2O5、Mg(OH)2、Cu SO4、Ba SO4、Ag Cl等;2常见的黑色物质有Cu O、C、Fe、Mn O2、Fe3O4;3常见的红色金属单质是Cu;4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是铁锈(Fe2O3);5常见的黄色固体是S;6暗紫色晶体是KMn O4;7常见的蓝色固体有Cu SO4·5H2O、Cu(OH)2;8常见的绿色粉末是Cu2(OH)2CO3(铜绿)。
2.以溶液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有色溶液:1蓝色溶液是含有Cu2+的溶液,如Cu SO4、Cu(NO3)2等溶液;2浅绿色溶液是含Fe2+的溶液, 如Fe Cl2、Fe SO4、Fe(NO3)2等溶液;3黄色溶液是含Fe3+的溶液,如Fe Cl3、Fe2(SO4)3、Fe(NO3)3等溶液;4紫红色溶液是KMn O4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3.以沉淀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具有特征颜色的沉淀:1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且能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有Ca CO3、Ba CO3;2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蓝色沉淀是Cu(OH)2;3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4不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有Mg(OH)2、Al(OH)3 等;5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Ba SO4、Ag Cl。
4.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推断题的解答。如:O2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制作碳酸型饮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在工业上常用于冶炼金属;H2O常用作溶剂;稀HCl、稀H2SO4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胃酸(HCl)在人体中能帮助消化;熟石灰[Ca(OH)2]在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Ca CO3常用作补钙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常用作建筑材料;浓H2SO4、固体Na OH、Ca O(可作食品干燥剂)常用作干燥剂;酒精(C2H5OH)常用作内燃机、火锅的燃料;CO和CH4常用作气体燃料;Na Cl、CH3COOH是家庭厨房常用的调味品;Na CO3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Na HCO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焙制糕点;氨水用于消除蚊虫叮咬的红肿。
5.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
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表现为元素组成的特征。如:1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2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3常温下是固态且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Fe2O3和Fe3O4;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6.以化学反应类型特征为突破口
一些图示性的推断题,既没有给出物质的颜色,又没有给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只能依据图示中给出的物质之间反应的情况和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复习时既要对常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归纳,又要对典型的离子间(产生沉淀、气体和水)的特征反应和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典型反应进行归类总结,积累解题的突破口。
7.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殊化学反应现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S在O2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的是Mg,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的是白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Fe;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红的气体有H2和CO,“二黑生气变红”的是Cu O与C的反应,固体由红变黑的反应有Fe2O3还原为Fe、Cu氧化为Cu O;反应放出热量最常见的是Ca O与H2O的反应;吸水后由白变蓝的盐是Cu SO4;溶液(或固体)加酸放出CO2气体的反应是碳酸盐与酸反应;固体加酸放出H2气体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铁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反应;能溶于盐酸或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 CO3、Mg(OH)2、A(lOH)3;加碱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反应是铵盐与碱反应;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 Cl、Ba SO4;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与Ba Cl2或Ba(NO3)2 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 SO4;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 Cl。
8.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推断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如: 1条件是“通电”的反应是电解H2O;2条件是“高温”的分解反应是高温煅烧Ca CO3,CO还原Fe2O3和Fe3O4,C还原CO2、Cu O、Fe2O3、Fe3O4等;3条件是“催化剂”的反应有H2O2 分解、KCl O3分解;4条件是“加热”的反应常见的有CO(或H2)还原Cu O;5条件为“点燃”的反应一定有O2参加。
9.以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为突破口
常出现在推断题中的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 CO3);生石灰 (氧化钙:Ca O);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Na OH); 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铁锈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天然气、沼气 (主要成分:CH4);煤气(主要成分:CO);纯碱、面碱、苏打 (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 HCO3);食盐(氯化钠:Na Cl);双氧水(主要成分:H2O2)等。
10.以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推断题中常见的物质之最: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组成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CH4;最常用的溶剂是H2O;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天然存在最软的矿物质之一是石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最简单的原子是H。
11.以特定的实验结果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定实验结果:1能溶于酸且无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一般为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2能溶于酸且产生气体的白色固体一般为Ca CO3、Ba CO3等碳酸盐;3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得到无色溶液(或产生白色沉淀,同时得到无色溶液) 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2+、Fe3+、Fe2+的物质;4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出现不溶物,则原混合物中原来就可能含有Ca CO3、Ba CO3等不溶物,或者是原混合物中某些物质间能相互反应生成Ca CO3、Ba CO3、Mg(OH)2、Al(OH)3、Ag Cl、Ba SO4等沉淀;5加足量酸,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一定是混合物,其中既有Ag Cl、Ba SO4等不溶于酸的沉淀,又含有Ca CO3、BaCO3、Mg(OH)2、Al(OH)3等溶于酸的沉淀。
12.以具有特性气体为突破口
常见特性气体:1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NH3、SO2、NO2;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O2;3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H2、CO、CH4;4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 5有还原性的气体有CO、H2;6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CO。
(三)掌握常见物质间的特征转化
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还会对化学推断,特别是框图型推断题的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框图型推断中经常用到以下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四)熟悉七个“核心”变化
以O2、H2、Fe、H2O、CO2、CO和Na2CO3等七种物质为核心的变化,在中考推断题中是不可缺少的“命题元素”, 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五)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网
关注对“框图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框图素材”应分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某一阶段后,用框图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以“点”到“线”到“面”的知识间转化关系网,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度”。例如,在学习“氧气”和“碳和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CO2”和“O2”为中心的由“点”到“线”到“面”的元素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网络。
以上只是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建立知识网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题型归类解析
根据推断题的形式特点,一般分为框图型推断题、密码型推断题、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文字叙述型推断题、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表格型推断题等六种常见形式。
(一)框图型推断题
例1.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1)C的化学式____ ,G可能是 _______。
(2)写出E的一种用途____。
(3)写出标号1、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类型属于 ____________。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 ___________。
【试题解析】根据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可得F是铁、B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E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可能是碳或氧气,G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故D可以是氢氧化钙。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这类题型一般不限定物质范围,给出各物质转化关系,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在审题时首先找到“题眼”,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在此基础上理顺相应的转化关系。解题的突破口有:物质的颜色、用途、类别、状态,反应的条件、特征、现象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则是此类问题解决的基础。推导出结论后要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题意,答题时要看清是要填名称还是化学式等要求。
【参考答案】(1)Na2CO3;盐酸(硫酸,写化学式也对);
(2)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1 Na2CO3+Ca(OH)2=2Na OH+Ca CO3↓;2Fe+CuSO4=Fe SO4+Cu;置换反应;(4)CO2; Na2CO3、Cu SO4
(二)密码型推断题
例2.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有效进攻。传接球“队员”间物质必须能相互反应, 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 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__;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 ;
(3) 写出连线4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连线1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反应;
(4)为实现“快速进攻”,氯化铜除传球给A位置“队员”外,还能直接传球给____“队员”(填物质名称)。
【试题解析】可以选择特殊位置,例如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说明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和稀硫酸、氯化铜反应,稀硫酸能和铁反应,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由分析可知,D是二氧化碳,C是氢氧化钙,B是稀硫酸,A是铁。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两两反应, 统计每种物质参加反应的个数,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对号入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2)除铁锈;(3) Ca(OH)2+CO2=Ca CO3↓+H2O;置换;(4)氢氧化钙
(三)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
例3. 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Fe SO4、Cu SO4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该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处理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_______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
(2)金属X是______,其加入废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溶液Y是____,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题解析】(1)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组装过滤器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2)从图框中可以知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得到了不纯的铜,根据题干要求及废水中的成分并结合最后得到物质为硫酸亚铁晶体,可以判断金属X为铁;铜排在氢后面,不与酸反应,而铁排在氢前面,与酸反应,因此为除去混在铜粉里的铁粉并且得到Fe SO4溶液,把金属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并过滤即可,故溶液Y为稀硫酸。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 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1)不溶性杂质;漏斗、烧杯、玻璃棒;(2) 铁(或Fe);Cu SO4+Fe═Fe SO4+Cu;
(3)稀硫酸(或稀H2SO4);H2SO4+Fe═Fe SO4+H2↑。
(四)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4.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 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可知, 一定有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只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说明还有氯化钠,因为过量硝酸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完,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有HNO3、Na NO3和Ca(NO3)2;要证明有氢氧化钠,在操作、试剂均给定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氯化钡溶液。因为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没有明显现象,而氯化钡可以反应完碳酸钠,消除碱性的干扰,滤液仍为红色可证明有氢氧化钠。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咬文嚼字”, 分析题中的每一步所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现象分析实质,作出判断,同时要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抓住物质的特征寻求突破口,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1)Na2CO3;HCl;(2)HNO3、Na NO3、Ca (NO3)2;(3)Ba Cl2;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仍然呈红色
(五)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5.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1A+Ag NO3→B↓+ Ba(NO3)2
2A+H2SO4→C↓+ HCl
3A+Na2CO3→D↓+Na Cl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A是 ______,B是 ______,C是 ______,D是 ______。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题目给出了三个反应式,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判断A、B、C、D的组成,根据1可以判断A中一定有钡离子,B是含银离子的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判断B是氯化银,那么A是氯化钡;根据2可以判断C是硫酸钡;根据3可以判断D是碳酸钡。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如气体、沉淀等实验现象,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和离子结合特点,依据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Ba Cl2;Ag Cl;Ba SO4;Ba CO3
(六)表格型推断题
例6. 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 OH、HCI、Mg SO4、K2CO3、Ba Cl2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____ ;B ___;C ___;D ______;E____ 。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题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两表对照:题中表1的现象A有2个“↓”,B有2个“↓”、1个“↑”,C有1个“↑”,D有1个“↓”,E有3个“↓”;表2对应的现象是Ba Cl2有2个“↓”,K2CO3有2“↓”、1个“↑”,HCI有1个“↑”,Na OH有1个“↓”, Mg SO4有3个“↓”。故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 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方法点拨】该类试题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参考答案】(1)氯化钡;碳酸钾;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镁
(2)2Na OH+Mg SO4=Na2SO4+Mg(OH)2↓;
(或 Mg SO4+K2CO3=K2SO4+Mg CO3↓;
总之,化学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突出能力立意,有效地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方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好推断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种试题进行专题训练,从推断题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归类解析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有效整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探讨化学有关推断题的中考专题复习策略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归纳和应用的能力。通过平时积累、单元或阶段小结、专题复习等多种形式,从推断题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复习方法、备考策略、题型归类解析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正确指导专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推断专题突破策略 篇3
关键词:化学推断;专题归纳;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39-05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题型。此类题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含、关系复杂,思维容量大,考点涉及范围广,难度较高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推断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新颖,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此类试题是多数学生的失分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现结合“推断”专题复习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探讨有关推断题的专题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推断题特点
1.试题中提示性的化学语言为解答推断题提供了“路标”。常常分为以下几类:物质颜色、物质特性、物质的特征组成、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物质用途、物质类别、反应类型及典型反应条件等。
2.问题的设置呈现一题多点。根据题意,问题的设置一般为考查物质的化学式、基本反应类型、物质的用途、物质所起的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
二、推断题解题思路、步骤
解化学推断题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顺推、逆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1.审题:通阅全题,深挖细找,反复推敲,弄清文意或图意,理出题给信息。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运用逆推法、顺推法、讨论法、筛选法等合理的方法进行严密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检验:将推得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要另行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三、推断题复习策略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运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推断题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题型,它和物质的鉴别、检验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物质的鉴别、检验专题复习与化学推断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推断题首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有效整合教材知识,是中考化学备考的重要策略之一。应根据推断题的特征,探究推断题的复习策略。
(一)对于重点学习研究的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中考试题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试题一般给出“常见物质”的范围,即在初中化学里重点学习的物质。这些“常见物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单质有O2、H2、C、Cu、Fe;氧化物有H2O、CO2、CO、Fe2O3、Fe3O4、CaO、CuO;酸是HCl和H2SO4;重点学习的碱是NaOH和Ca(OH)2;盐是NaCl、Na2CO3、CaCO3、NaHCO3、CuSO4;有机物是CH4、C2H5OH。以上“常见物质”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所有重点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到“突破口”
解答推断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掘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如物质的颜色特征、现象特征、用途等,即解题的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种。
1.以常见固体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特征颜色的物质:①常见的白色固体有CaO、CaCO3、P2O5、Mg(OH)2、CuSO4、BaSO4、AgCl等;②常见的黑色物质有CuO、C、Fe、MnO2、Fe3O4;③常见的红色金属单质是Cu;④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是铁锈(Fe2O3);⑤常见的黄色固体是S;⑥暗紫色晶体是KMnO4;⑦常见的蓝色固体有CuSO4·5H2O、Cu(OH)2;⑧常见的绿色粉末是Cu2(OH)2CO3(铜绿)。
2.以溶液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有色溶液:①蓝色溶液是含有Cu2+的溶液,如CuSO4、Cu(NO3)2等溶液;②浅绿色溶液是含Fe2+的溶液,如FeCl2、FeSO4、Fe(NO3)2等溶液;③黄色溶液是含Fe3+的溶液,如FeCl3、Fe2(SO4)3、Fe(NO3)3等溶液;④紫红色溶液是KMnO4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3.以沉淀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具有特征颜色的沉淀:①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且能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蓝色沉淀是Cu(OH)2;③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④不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有Mg(OH)2、Al(OH)3等;⑤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BaSO4、AgCl。
4.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推断题的解答。如:O2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制作碳酸型饮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在工业上常用于冶炼金属;H2O常用作溶剂;稀HCl、稀H2SO4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胃酸(HCl)在人体中能帮助消化;熟石灰[Ca(OH)2]在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CaCO3常用作补钙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常用作建筑材料;浓H2SO4、固体NaOH、CaO(可作食品干燥剂)常用作干燥剂;酒精(C2H5OH)常用作内燃机、火锅的燃料;CO和CH4常用作气体燃料;NaCl、CH3COOH是家庭厨房常用的调味品;NaCO3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NaHCO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焙制糕点;氨水用于消除蚊虫叮咬的红肿。
5.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
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表现为元素组成的特征。如:①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②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③常温下是固态且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Fe2O3和Fe3O4;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6.以化学反应类型特征为突破口
一些图示性的推断题,既没有给出物质的颜色,又没有给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只能依据图示中给出的物质之间反应的情况和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复习时既要对常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归纳,又要对典型的离子间(产生沉淀、气体和水)的特征反应和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典型反应进行归类总结,积累解题的突破口。
7.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殊化学反应现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S在O2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的是Mg,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的是白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Fe;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红的气体有H2和CO,“二黑生气变红”的是CuO与C的反应,固体由红变黑的反应有Fe2O3还原为Fe、Cu氧化为CuO;反应放出热量最常见的是CaO与H2O的反应;吸水后由白变蓝的盐是CuSO4;溶液(或固体)加酸放出CO2气体的反应是碳酸盐与酸反应;固体加酸放出H2气体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铁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反应;能溶于盐酸或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加碱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反应是铵盐与碱反应;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与BaCl2或Ba(NO3)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8.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推断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如:①条件是“通电”的反应是电解H2O;②条件是“高温”的分解反应是高温煅烧CaCO3,CO还原Fe2O3和Fe3O4,C还原CO2、CuO、Fe2O3、Fe3O4等;③条件是“催化剂”的反应有H2O2分解、KClO3分解;④条件是“加热”的反应常见的有CO(或H2)还原CuO;⑤条件为“点燃”的反应一定有O2参加。
9.以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为突破口
常出现在推断题中的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生石灰(氧化钙:CaO);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铁锈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CH4);煤气(主要成分:CO);纯碱、面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食盐(氯化钠:NaCl);双氧水(主要成分:H2O2)等。
10.以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推断题中常见的物质之最: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组成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CH4;最常用的溶剂是H2O;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天然存在最软的矿物质之一是石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最简单的原子是H。
11.以特定的实验结果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定实验结果:①能溶于酸且无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一般为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②能溶于酸且产生气体的白色固体一般为CaCO3、BaCO3等碳酸盐;③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得到无色溶液(或产生白色沉淀,同时得到无色溶液)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2+、Fe3+、Fe2+的物质;④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出现不溶物,则原混合物中原来就可能含有CaCO3、BaCO3等不溶物,或者是原混合物中某些物质间能相互反应生成CaCO3、BaCO3、Mg(OH)2、Al(OH)3、AgCl、BaSO4等沉淀;⑤加足量酸,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一定是混合物,其中既有AgCl、BaSO4等不溶于酸的沉淀,又含有CaCO3、BaCO3、Mg(OH)2、Al(OH)3等溶于酸的沉淀。
12.以具有特性气体为突破口
常见特性气体: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NH3、SO2、NO2;②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O2;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H2、CO、CH4;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⑤有还原性的气体有CO、H2;⑥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CO。
(三)掌握常见物质间的特征转化
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还会对化学推断,特别是框图型推断题的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框图型推断中经常用到以下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四)熟悉七个“核心”变化
以O2、H2、Fe、H2O、CO2、CO和Na2CO3等七种物质为核心的变化,在中考推断题中是不可缺少的“命题元素”,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氧气的变化 氢气的变化
碳酸钠的变化 铁的变化
水的变化 一氧化碳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变化
(五)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网
关注对“框图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框图素材”应分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某一阶段后,用框图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以“点”到“线”到“面”的知识间转化关系网,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度”。例如,在学习“氧气”和“碳和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CO2”和“O2”为中心的由“点”到“线”到“面”的元素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网络。
以上只是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建立知识网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题型归类解析
根据推断题的形式特点,一般分为框图型推断题、密码型推断题、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文字叙述型推断题、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表格型推断题等六种常见形式。
(一)框图型推断题
例1.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1)C的化学式 ,G可能是_______。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
(3)写出标号①、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____。
【试题解析】根据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可得F是铁、B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E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可能是碳或氧气,G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故D可以是氢氧化钙。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这类题型一般不限定物质范围,给出各物质转化关系,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在审题时首先找到“题眼”,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在此基础上理顺相应的转化关系。解题的突破口有:物质的颜色、用途、类别、状态,反应的条件、特征、现象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则是此类问题解决的基础。推导出结论后要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题意,答题时要看清是要填名称还是化学式等要求。
【参考答案】(1)Na2CO3;盐酸(硫酸,写化学式也对);
(2)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①Na2CO3+Ca(OH)2=2NaOH+CaCO3↓;②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4)CO2; Na2CO3、CuSO4
(二)密码型推断题
例2.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有效进攻。传接球“队员”间物质必须能相互反应,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3)写出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为实现“快速进攻”,氯化铜除传球给A位置“队员”外,还能直接传球给 “队员”(填物质名称)。
【试题解析】可以选择特殊位置,例如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说明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和稀硫酸、氯化铜反应,稀硫酸能和铁反应,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由分析可知,D是二氧化碳,C是氢氧化钙,B是稀硫酸,A是铁。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两两反应,统计每种物质参加反应的个数,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对号入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2)除铁锈;(3)Ca(OH)2+CO2=CaCO3↓+H2O;置换;(4)氢氧化钙
(三)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
例3.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FeSO4、CuSO4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该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处理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 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2)金属X是 ,其加入废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Y是 ,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试题解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组装过滤器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2)从图框中可以知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得到了不纯的铜,根据题干要求及废水中的成分并结合最后得到物质为硫酸亚铁晶体,可以判断金属X为铁;铜排在氢后面,不与酸反应,而铁排在氢前面,与酸反应,因此为除去混在铜粉里的铁粉并且得到FeSO4溶液,把金属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并过滤即可,故溶液Y为稀硫酸。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1)不溶性杂质;漏斗、烧杯、玻璃棒;(2)铁(或Fe);CuSO4+Fe═FeSO4+Cu;
(3)稀硫酸(或稀H2SO4);H2SO4+Fe═FeSO4+H2↑。
(四)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4.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可知,一定有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只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说明还有氯化钠,因为过量硝酸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完,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有HNO3、NaNO3和Ca(NO3)2;要证明有氢氧化钠,在操作、试剂均给定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氯化钡溶液。因为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没有明显现象,而氯化钡可以反应完碳酸钠,消除碱性的干扰,滤液仍为红色可证明有氢氧化钠。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咬文嚼字”,分析题中的每一步所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现象分析实质,作出判断,同时要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抓住物质的特征寻求突破口,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1)Na2CO3;HCl;(2)HNO3、NaNO3、Ca(NO3)2;(3)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仍然呈红色
(五)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5.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①A+AgNO3 →B↓+ Ba(NO3)2
②A+H2SO4 →C↓+ HCl
③A+Na2CO3→D↓+NaCl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题目给出了三个反应式,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判断A、B、C、D的组成,根据①可以判断A中一定有钡离子,B是含银离子的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判断B是氯化银,那么A是氯化钡;根据②可以判断C是硫酸钡;根据③可以判断D是碳酸钡。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如气体、沉淀等实验现象,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和离子结合特点,依据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BaCl2;AgCl;BaSO4;BaCO3
(六)表格型推断题
例6.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HCI、MgSO4、K2CO3、BaCl2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 ; B ; C ;D ;E 。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题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表2
两表对照:题中表1的现象A有2个“↓”,B有2个“↓”、1个“↑”,C有1个“↑”,D有1个“↓”,E有3个“↓”;表2对应的现象是BaCl2有2个“↓”,K2CO3有2“↓”、1个“↑”,HCI有1个“↑”,NaOH有1个“↓”,MgSO4有3个“↓”。故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方法点拨】该类试题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参考答案】(1)氯化钡;碳酸钾;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镁
(2)2NaOH+MgSO4=Na2SO4+Mg(OH)2↓;
Mg(OH)2 MgO+H2O
(或MgSO4+K2CO3=K2SO4+MgCO3↓;
MgCO3 MgO+CO2↑)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 篇4
1.巩固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酸碱盐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课前准备】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颜色:
⑴无水硫酸铜固体 ⑵硫酸铜溶液 ⑶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溶液 ⑷氢氧化铜 ⑸硫酸铁、氯化铁溶液 ⑹氢氧化铁 2.常见的特殊沉淀:
⑴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⑵溶于酸有气体产生的白色沉淀:、;
⑶溶于酸无气体产生的沉淀:、、。【学习过程】 【交流讨论】
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下列2组物质: ⑴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⑵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活动探究】
一、物质探究
例:某校兴趣小组在我市某地收集到两种岩石样品A 和B。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B 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 是单质,图中部分产物被略去):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 的主要成分B 的主要成分
(2)写出图中下列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⑤ ⑥。【方法点拨】
二、关系探究
例:现有H 2SO
4、BaCl
2、NaOH、Na 2CO
3、Ca(OH2五种溶液和CO 2一种气体,有下列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的化学式填入图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方法点拨】
【课堂训练】从Ba(OH2、Na 2SO
4、稀HCl、BaCl 2四种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入下图方框中。
三、组成探究
例:现有一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
2、KOH、KNO
3、MgCl
2、CuSO 4中的几种混合而成。为证明其组成,做如下实验:
(1)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 和无色..溶液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有,一定不含有 ;
(2)向无色滤液①中加入KOH 溶液,无任何现象,再加入过量..的某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B 和无色滤液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 ;(3)向无色滤液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然后将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固体C。如果固体C 中只有两种元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不含有,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 ;如果固体C 中含有两种金属元素,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
【方法点拨】
【课堂训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2CO
3、CuSO
4、Ca(OH2、Na 2SO
4、NaCl 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部分该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
。请回答: ①该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②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⑴酸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⑤ ⑵碱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⑶盐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四、拓展探究
例: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 ”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 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请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写出A、B、C 的化学式: ;。
(2试写出HC l →B 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方法点拨】 【课后拓展】
1.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 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④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 点、。
2.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铵、碳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溶液;
(2)在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3)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并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在滤液里,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色。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5)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
3.(1)白色沉淀A 的化学式为,Ⅰ、Ⅱ分别为 操作。
(2)向无色溶液中加Na 2CO 3溶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经分析知,原溶液中的杂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杂质的成分可能是(有几种填几种):① ②
③ ④
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21.2g 的NaOH 样品(杂质为Na 2CO 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 2的质量计算出Na 2CO 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 的质
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 2 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1)该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为多少?(2)该样品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反思与交流】①从图中0~A 点说明:在NaOH 与Na 2CO 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强酸,首先反应的物质是 ;②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NaOH 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与没有变质的NaOH 相比,中和反应时消耗强酸的量。【自主探究】
美术学习计划专题 篇5
2、鸟的天地目标:了解有关鸟的知识,画出喜欢的鸟类。
3、魔幻海底目标:了解海底世界,用想象力描绘未来海底。
4、处处有鲜花目标:了解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画出自己喜爱的花。
5、遍地是草木目标:了解草木对人类生活的美化作用,画出不同种类的树木。
6、美丽的风景(2课时)目标:尝试室外写生训练,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风景。
《江泽民文选》专题学习计划 篇6
一、学习时间1、9月1日-9月17日:论述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20篇)
2、9月18日-10月15日:论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39篇)
3、10月16日-10月29日: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23篇)
4、10月30日-11月19日: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31篇)
5、11月20日-11月26日:论述就业再就业、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等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著作(共11篇)
6、11月27日-12月3日:论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14篇)
7、12月4日-12月10日:论述“一国两制”方针、港澳工作、对台工作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12篇)
8、12月11日-12月31日:论述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32篇)
9、1月1日-1月14日:论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21篇)
二、学习要求
1、学习《江泽民文选》,一定要紧密联系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实际,联系我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学以致用。
2、重点篇目要写出学习心得,本次专题学习笔记科级以上干部总字数不少于1.5万字,一般党员干部不少于1万字。
3、学习要做到,与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想结合;与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想结合;与我区十一五规划目标相结合。
三、学习篇目(标注▲的是重点学习篇目):
1、全面论述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20篇)
第一卷
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分析形势(1989年3月20日)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1989年6月24日)
新中国四十年历史的基本结论(1989年9月29日)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1991年7月1日)
▲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3月31日)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
▲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1997年2月25日)
第二卷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报告)(1997年9月12日)
▲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10月1日)
二000年贺词(1999年12月31日)
▲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00年10月11日)
▲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2000年1月20日)
第三卷
▲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01年4月2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2年1月14日)
关于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的批示(2002年2月18日)
对十六大报告稿的几点意见(2002年9月18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2、论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39篇)
第一卷
设置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1980年8月21日)
振兴电子工业,促进四化建设(1984年9月16日)
开发上海浦东新区(1988年5月2日)
▲认真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1989年6月16日)
▲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1992年4月4日)
▲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6月9日)
加快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年6月27日)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报告)(1992年10月12日)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1992年10月19日)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2年12月25日)
全面正确把握形势,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1993年3月17日)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4年5月5日)
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4年6月20日)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 篇7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应用到了Fe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 黄色:含Fe3+的溶液 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不易鉴别时,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碳酸氢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Cl、BaSO4、CaCO3、BaCO3、Mg(OH)2、Al(OH)3 ;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 Na2CO3、铜丝、 FeCl3溶液、锌粒、KOH溶液、 Ba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估计KOH溶液加多了,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体验成功,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Cl2 、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Cl2、Na2CO3 、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NO3)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时紧,探究、讨论的环节较多,课堂节奏的调控还需要灵活地处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对学生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得还不够。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相信,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E-mail:hit790205@163.com
编辑/张烨
【初中化学专题学习计划】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专题总结07-02
合作学习初中化学07-28
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11-01
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化学12-17
初中化学教研计划11-24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10-17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11-21
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12-03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计划12-02
初中化学三个学习小技巧,助你快速掌握化学09-11